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养生保健歌诀

中医养生保健歌诀

中医养生保健歌诀
中医养生保健歌诀

中医养生保健歌诀

中医养生保健歌诀

首页.书架。生活.目录

下章|加书签|回简介

一、养生保健总论歌

养生保健歌

养生保健,预防疾患.增强体质,益寿延年。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之树,在于运动。

因人制宜,方法多种。坚持不懈,受益无穷。

气血通达,百病不生。讲究卫生,多个方面。

饮食清洁,视为至先。吃饭待客,提倡分餐。

生活用品,单独用管。脸要勤洗,衣服勤换。

洗澡刷牙,养成习惯.饥饱有常,饮食有节.

定时定量,不偏冷热。一日三餐,早饭重要。

午饭吃好,晚饭吃少.素食为主,欠饱勿贪。

饭菜广谱,营养丰全。膏粱厚味,烟酒辛辣.

有损健康,慎用为佳.治理公害,清除污染。

改善环境,齐抓共管.居住条件,宜选幽静.

门窗常开,换气通风。定期查体,隐患早断.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讳疾忌医,贻害非浅.

肥胖无益,不可轻看。腰带加长,寿命减短。

身体虚衰,适当补益.药物饮食,都有意义。

无虚滥补,其害难言.粗茶淡饭,营养全面.

两性之间,房事宜慎。纵欲伤身,古有名训。洁身自好,牢记在心.睡眠不足,影响健康。早睡早起,应当提倡。劳逸结合,动静有节。体脑并用,切勿太多。透支生命,老来大憾.意外伤害,屡见不鲜。小心谨慎,注意安全。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仁慈奉献,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发扬美德。春夏秋冬,适时顺应.虚邪贼风,注意防范。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冬不过暖,夏不过凉。天人相应,违者必殃.人勿比人,货勿比货。尽其所能,善待自我。淡薄名利,知足常乐。人生在世,常有曲折.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正视现实,热爱生活.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爱好广泛,交友畅谈.

琴棋书画,养花种田。陶冶情操,精神饱满。养生保健,非独老年。少青壮时,尤为关键。未雨绸缪,理所当然。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忽视养生,健康何谈?养生保健,做到不难.冰冻三尺,非一日寒。贵在坚持,滴水石穿.老当益壮,人人心愿.祝君康寿,与君互勉。

养生歌(一)

箕裘五福寿为最,健康切要知三戒,

欲求长寿先戒性,爱护身体精气神,养生要诀在节劳,喜乐有常嗔怒少,吐故纳新六字诀,日修昆仑不间断,四时五味宜调和,季月少咸甘略戒,顺应四时调起居,夏季调理要精心,养精固肾当节制,饥餐渴饮莫太过,醉后莫强饮饱食,睡前调摄益健康,咳嗽劳神能伤命,慎勿将盐去点茶,坐卧醉饱需防风,做人更应讲仁义,养体须当节五辛,谨防汛雷雨伤身,放宽胸怀自家福,珍重生命重养生,请君熟记养生歌.

养生歌(二)

寡欲清心永乐天,素食淡味胜灵丹。逸劳相结早眠起,识时知足常开颜.烟酒不见除恶嗜,勤读书报促心宽。陶情冶性祛污染,鹤算龟寿自可图。养生歌(三)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养生文化的背景总述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背景

背景总述: 基于传统的养生方法与旅游健康养生二者来说是传统的大背景与时代发展的小背景、也就是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从最初仰首望见日月星辰的祖先起始,人们就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养生奥秘。已有学者有大量文献印证,早自春秋战国,思想深邃的哲人智者如老、庄、孔、孟等就曾投入养生研究。养生家可以是医家,而医家远非养生家的全部。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不仅讲祛病延年的医道,不仅讲健美方法,更讲究养生的境界,其间有着人生哲学、人生艺术、人生美学的丰厚意蕴。而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义就在于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的和特征。就感应的中国养生文化而言,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而且正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已深入中华民族的心中,还具有诸多关联性,所以在旅游开发中,旅游养生投资者和开发商可能需要考虑中国本土的养生文化对市场受众重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弃糟择优,扬长避短;所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为旅游带来一定的带来的启示性作用,在次将分两部分分别阐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背景和旅游业健康养生发展的背景。一、中国传统养生背景和方法简述:

1、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的背景: (1)疾病的折磨,瘟疫的肆虐使历代人们除了祈求神灵保佑之外也开始寻求养生保健之路; (2)自然灾害频发,威胁人们生命,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渐形成; (3)专制统治下,皇家对养生和长生不老的渴求推动养生文化的形成发展; (4)百家文化思潮争相绽放,为道德养性等养生方式提供了哲学依据; (5)中医盛行,在中国医药养生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性成独特的养生体系; (6)西医落后,推动中医发展,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博大精深; (7)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孜孜不倦的摸索; (8)饮食文化的发展,是养生与饮食结合。 中国的传统养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还对旅游健康养生的开发起到一定的积极指导作用。 2、中国养生的典型方法:

中医与养生论文对运动养生的理解

对运动养生的理解 2016 级交通运输(车联网方向)本科201601500060 宗春蕾 “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 出,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自己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因 而多次发出:“不要死于无知,不要死于愚昧”的忠告。人类有史以来,人们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甚至有人花费毕生的精力去从事炼丹和发掘长生不老药的研究。随着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人们不仅满足于长寿,还希望在长寿的同时又更高的生活质量。现在,越来越多 的人意识到了“运动养生”这个概念,开始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待生活的观 念也在不断地更新。 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完美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运动保健,又叫中医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宇宙生物界,特别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因而积极提倡运动保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体育运动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如 《庄子刻意》云: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己矣。此 导引之丄,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说明当时

用导引等方法运动形体 来养生的人,已经为数不少了。《吕氏春秋》中更明确指明了运动养生的意义: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 运动的危害。非常明显,此在说明一个道理:动则身 健,不动则体衰。《黄帝内 经》也很重视运动养生,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强 调应和于术数”。所谓术数:据壬冰注:术数者,保生之犬伦:即指 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在内。从上文我们可以得知,古人是 非常重视运动保健的,劫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这 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养生的意义不仅在于养身,还在于养 心。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推崇运动养生的原因。 法国医生蒂索曾说: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也:

谈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谈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内涵的医学科学,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文明进步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愧为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通过这学期选修课的学习,对中医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我国古代,存在三大学说。首先是精气学说,它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精气,乃气中之精辟,是生命产生的本原。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气构成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其次是阴阳学说,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暗晦的都属于阴。最后是五行学说,“五行”,就是指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的说理工具。 知道了中药的三种学说,当然会联系到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症,热症;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成为四气。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寒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和寒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所以治疗热症的药物是寒凉的,治疗寒症的药物是温热的。

养生歌谣(精编版)

九九寿谚歌 九九话长寿,保健要持久,老遇好时光,年逾九十九;知足常欢乐,遇事不烦愁,小事宜糊涂,年逾九十九;宽宏又大度,坦荡乐悠悠,快乐能长寿,年逾九十九;膳食要合理,蔬菜顿顿有,吃饭少一口,年逾九十九;戒烟少饮酒,陋习要全丢,多素少吃肉,年逾九十九;天天要锻炼,慢跑快步走,身体健又壮,年逾九十九;读书勤学习,书画兴趣浓,健脑又练手,年逾九十九;人老多相聚,广交知心友,畅谈心宽舒,年逾九十九;睡前泡泡脚,晨起水入口,活血润肠胃,年逾九十九。 健身养生八大法宝 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好牙口; 头脑为精神之府,日梳五百健耳目; 人脚为第二心脏,常搓涌泉保健康;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消疾又延年; 随手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禆神元; 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身体; 常伸懒腰乃古训,消疲养血又养心。

拥有“十伴”寿域百年 一曰德伴:助人为乐,忠厚仁慈,乐善好施,心旷神怡。二曰动伴:动则不衰,用则不退,坚持锻炼,永不颓废。三曰友伴:人以群聚,物以爽分,广交挚友,倾吐交流。四曰艺伴:人生朝露,艺术千秋,书画琴棋,性怡情趣。五曰说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实话实说,心里快活。六曰乐伴:听听音乐,哼哼曲调,天天欢笑,容颜变俏。七曰游伴:青山绿水,大自然美,返璞归真,振奋精神。八曰书伴:天天用脑,精神不老,博览群书,益智健脑。九曰爱伴:爱老爱幼,热爱家乡,一片爱心,万缕阳光。十曰素伴:衣着朴素,三餐食素,生活简朴,节欲添寿。 “十三常”健身歌 面常擦,血脉流畅,容颜光闪。 目常揩,视物清晰,眼疾不染。 耳常弹,听力敏锐,不鸣耳安。 齿常叩,齿健牙利,不龋牙坚。 背常暖,肺热旺盛,寒咳不犯。 腹常摩,运化如常,胃肠功显。 足常搓,除风祛湿,步履矫健。 津常咽,百脉畅通,益寿延年。

中国养生文化的产生和历程

中国养生文化的产生和历程 养生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又见于<庄子>,所谓养,就是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存生命生长的意思,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它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养生文化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昔年,荛问舜:天下孰贵?舜对:生最贵。这充分反映着我国古代延续至今的贵生思想,即敬畏生命。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对健康的追求成为一种本能和一致的追求。传统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群众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在上古时期,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思考与实践,逐渐地发现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维持生存和种族的发展的方法。当时的养生方法也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手段。火的发现与应用,从树居到穴住,人们开始产生自我保护的意识,传统养生学至此有了萌芽,而传统养生思想的形成,则起于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哲学,文化与各种学术得到发展,使人们对于世界本源,生命现象等方面有了较客观的认识。在养生保健方面提出了改善个人环境卫生,合理调配饮食等措施,从而形成传统养生学思想。先秦时期哲学与养生是分不开的,如调和阴阳,清静无为,反朴归真及形神兼顾等思想,都是养生学的最为基本的法则。当时的代表作有《周易》《道德经》及《庄子》《论语》,而当时的《吕氏春秋》则是当时养生思想最为丰富的一部著作,涉及到去害毕数,顺应自然,动形达郁等养生法则。而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黄帝内经》,它是中医奠基之作,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实践经验,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的大成,为传统养生学的形成奠定基础。而到了汉唐时期,由于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医学和养生学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的代表人物有东汉的张仲景,著有《伤寒论》奠定中医辨证学基础,并从病因学出发提出了养慎避邪,调和饮食,导引吐纳等著名的养生观点。而同时代的王充在《论衡》中首次将优生学与长寿联系起来,极大的丰富了养生学内容。三国时期华佗根据动形养生的理论创立了五禽戏。东晋葛洪从预防为主的思想出发,首先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长寿。到了唐代,孙思藐是当时的集大成者,著有《千金要方》,南朝的养生家陶景弘写成最早的养生学专著《养性延命录》。到了明清时代,传统养生学发展到最为鼎盛时期。,特别是在温补命门,五脏调养,饮食调养,运动养生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而当时吴又可的一部《瘟疫论》可以说是十七世纪的划时代之作。同时代的还有李时珍,李梃等著名医家均对后世养生有着巨大的影响。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由于西医及西药的引入否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起,传统养生学发展遇到严重阻力,处于自发的缓慢的发展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医学获的新生,中医养生学也因此得到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医学科学研究重点已经开始由临床医学逐步转向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传统养生学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出现蓬勃向上的局面。

中医养生与保健

中医养生与保健 保健就是每个人健康的前提,它关系着人类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世界的与平,社会的未来,家庭的幸福。特别就是人到中年,如日中天,正就是人生的辉煌时节;而人至老年,仍就是夕阳无限好,余霞映满天的时候。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一个全社会关注的事情——中老年健康长寿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本人正基于这种心情,今天给大家谈谈关于中医养生与保健的问题。给大家交流一下心得与体会,供大家参考。 其实中医学在总结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早就认识到了养生保健与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早在《内经》中就有“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精神,颇具有现实意义。 下面我想从五个方面给大家讲讲:第一、锻炼保健,第二、心理保健,第三、饮食保健,第四、药物保健,第五、情志与健康。 一、锻炼保健 充沛的精力,必须寓于健壮的身体,而健壮的体力,又常来自经常不懈的锻炼。因此,加强身体锻炼,也就是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发生的一项措施。 (一)生命需要运动 近年来,世界科技及经济快速发展,使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其副产物如空气污染、噪音等使自然环境逐步恶化,生活在文明中的人,精神紧张,工作繁忙,每天托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后,就在沙发上一靠。如此日积月累,体力、体能逐渐衰退,高血压、糖尿病的病魔就会

威胁人的生命力,于就是需要提倡运动。 公元前300年,在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曾写道;“生命需要运动”。 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心脑血管病与精神病大大增多。中风、大脑血管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心肌缺血(心绞痛)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种灾难。2005年,中国心脑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糖尿病2300多万,肥胖者6000万,烟民3、5亿。 医学家认为:“这都就是活动太少,加上神经、精神过度紧张”,就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生产的劳动过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相反体力的部分在缩减,精神的负担在增加,加上生活条件的改善,现代化交通与交际工具作用的增长,在客观上促使人们普遍以比较消极的形式度过闲暇的时间。人体的肌力减退,已发展成为社会问题。高血压病与心脏局部缺血症,逐步向中青年靠近,损害了脑力劳动者,甚至部分体力劳动者的健康。想要改善这种状况,参加各种运动(包括慢跑),进行体力锻炼,则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提出:“劳动可以健身,”她还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根据这个道理,她创造了“五禽戏”(距今有1800余年)。“五禽戏”即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姿态动作,来锻炼身体。她的徒弟吴普按“五禽戏”来锻炼身体,就活到90多岁。后来,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多种健身方法,即从此演变而来。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提出:“常欲小劳,但莫大疲。” 按西医来讲,体力锻炼,对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有刺激作用,能改善代谢过程,活跃氧化过程,改善血液循环与呼吸功能。

养生歌诀

八十字养生保健歌 身体动为纲,饮食素为常.起居有规律,劳逸要适当。餐饮七分饱,穿戴三分凉。瓜果天天有,糖盐酒少量。达观淡名利,奢望勿多想。亲邻都和睦,互敬互相帮。哈哈笑口开,烦恼一扫光。活到一百岁,寿星咱敢当。 三少一好 口中言少,心中少事,腹中食少,自然睡好 八怕歌 一怕性子急,冲动发脾气。二怕有苦衷,心情受压抑。三怕灾祸至,精神遭刺激。四怕嗜酒肉,体肥血管细。五怕事忙乱,烦扰多难题。六怕头猛震,抬举用过力。七怕连失眠,熬夜不节欲。八怕烈日晒,风寒也需避养生歌养生歌养生歌养生歌:君欲求长寿,养生最重要。起居须定时,睡眠不可少。时而跑跑步,抽空做做操。活动筋骨舒,食增脾胃好。早餐营养精,中餐要吃饱。晚餐宜清淡,糖盐量宜少。素菜样样吃,节制饮食好。劝君莫抽烟,勿贪杯中酒。节欲是关键,色为寿之仇。夫妻过生活,也要把握周。财为身外物,不正勿贪求。遇事勿发怒,性情要温柔。劳逸相结合,锻炼贵持久。若能照此作,健康保长寿。 宽心谣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乐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

也舒坦。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不嫌。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喜欢女也喜欢。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冬瓜食疗歌 冬瓜清热又利尿,捣烂成汁疗效高,祛痰止渴又生津,解热祛火水肿消 养生好粥的健康歌诀 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莲。气短体虚弱,煮粥加山药。心虚气不足,粥内加桂圆。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防生脚气病,米糠煮粥饮。头晕多汗症,要饮薏仁粥。夏令防中暑,常喝荷叶粥。皮肤若要好,粥里加红枣。调理血小板,花生仁熬粥。 保健口诀 一杯酸奶一碗浆,四杯绿茶保健康。 天天喝杯葡萄酒,有益心脏身体壮。 常饮蘑菇骨头汤,增强免疫不寻常。 多食木耳血不稠,大蒜切片抗癌王。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姓名:江琴 学号:40702511 班级:周六上午一、二节时间:2009-6-26

浅谈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看法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何谓养生,就是如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顺应自然,改善自身的性和命的质量,达到健康长寿,益寿延年的目的,而且是独具中国文化背景的一种身心健康法。其基础理论是逆天地生成万物之序,夺天地造化之机,以气贯通先后,浑性了命以合大道。知道者,必知医——不是只有药物才能治病,也不是说养生就意味着与药物无关。但是,两者毕竟有明显的区别,一切有利于增强体质的努力都可以称之为养生,而医疗只是指人们为摆脱疾病而作的努力。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理论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断,来探索生命的奥秘。

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XX大学会计学院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个人论文 文章题目: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xxx 年级专业:xxxxxxxx XX大学 二〇一六年五月

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在百科上,“中医养生”,指的就是基于中医理论,通过饮食调整、精气保养、寒暑调适与适当运动等形式来实现身体保养、驱除疾病、强化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如今,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对于健康的概念大家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都有一些共性: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和谐稳定的状态。这学期非常有幸的能选到赵老师上的《中医养生与健康》一课,在11周的学习中,虽然只是接触到了一些皮毛,但是能够得到相应的指导和贴近生活的真实体验,还是让自己收获颇丰,虽然只能算是入门的级别,但通过老师的教授,在课上我们认识了人的五脏六腑,明晓了人的各种经脉,还有具体的穴位按摩、感冒、肠胃等方面的疾病和预防等,这些种种都让我在中医养生这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想。 在赵老师的序言讲解中,我们了解到了中医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医学是一门经过我国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在广泛研究了人体发育和疾病的传变规律而创立的,揭示人体与自然的整体联系的一门学科,具有整体统一和辩证施治的特点。而中医养生则是中医学下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讲求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

古代养生歌

无名氏的《多少箴》 清代褚人获《坚瓠三集》卷二有一篇《多少箴》云: 少饮酒,多吃粥; 多茹菜,少食肉; 少开口,多闭目; 多梳头,少洗浴; 少群居,多独宿; 多收书,少积玉; 少取名,多忍辱; 多行善,少干禄; 便宜勿再往,好事不如没。 延年益寿要诀《十寿歌》 《坚部补集》卷一还有一篇《十寿歌》 一要寿,横逆之来欢喜受; 二要寿,灵台密闭无情窦; 三要寿,艳舞娇歌屏左右; 四要寿,远离恩爱如仇寇; 五要寿,俭以保贫常守旧; 六要寿,平生莫遣双眉皱; 七要寿,浮名不与人争斗; 八要寿,对客忘言娱清昼; 九要寿,谨防坐卧风穿牖; 十要寿,断酒莫教滋味厚。 孙思邈的《四少歌》和《卫生歌》 他的《四少歌》云: 口中言少,心中事少; 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孙思邈又有一首《卫生歌》云: 春寒莫使绵衣薄, 夏热汗多需换着。 秋冬衣冷渐加添, 莫待疾生才服药。 古代三叟的长寿诀 郑喧《昨非庵日篡》记述这么一个故事;古时候,某地农村有三个老叟都活过了100岁,可是他们的身体都很健康,还能参加体力劳动。有一天,一位客人看见三叟在田间锄草,非常惊奇,就上前拜问道:"三老如此健康长寿,有什么秘诀呢?" 一叟答道: 家中妻粗丑。 二叟答道: 量腹节所受。 三叟答道: 暮卧不覆首。 苏东坡的四味药歌诀 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善养生之术。《东坡志林》卷一载,有一次张鄂向他请教,求他给开一个药方,东坡说:"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于是就提笔写下来,张某接过来一看,那四味药是: 无事以当贵, 早寝以当富。 安步以当车, 晚食以当肉。 无名氏的《坐忘铭》 郑暄的《昨非庵日篡》还记有一则《坐忘铭》,其文云: 常默元气不伤, 少思慧烛有光。

认识和传承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

认识和传承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 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不仅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重要的是包含了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衍生和发展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外国人羡慕的文化宝藏。它融佛道儒医武等学派为一体,儒家的修身养性,仁义礼智信,道家的炼丹采药,佛家的参禅;医家的脏腑保养等。各家门派学说虽然独有其理论体系和修炼要旨,但在体育养生中主流观点竟殊途同归。主要体现为: 人天整体观 古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与天地位列三才,与自然界同生同源息息相连。人天整体观,研究的是“天”和“道”,天和道是自然整体规律,在社会,则为社会规律,在人身,则为人体规律。“天道常新,人道常明”,顺合自然规律,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人的康寿奥秘。 《黄帝内经》集我国秦以前人天观之大成,创立了中医学,提出的人天整体自然观,对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显然有重要的价值。《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这是中医人天相应的基本思想。道家认为“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

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有点像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人天整体观强调人与天的基本物质是一到的,因此,养生要遵循天地的四时运变规律。对此,《皇帝内经·素问》曾有长篇论述。太极图是表现人天整体观的符号,内藏人天交会图、天地人的窍位、天道、地脉、脏腑五行运化,奥秘无穷。 阴阳互根观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古人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和人体养生活动。 “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存在阴阳两个方面。凡是运动、温热、兴奋、向外、向上、扩散和明亮的都属阳。凡是静止、寒冷、抑制、向内、向下、凝聚和黑暗的都属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换。阴阳的相互对立表现在它们之间相互的制约和斗争。例如,温热可以驱除寒冷,反之,寒冷可以降低高热。正是由于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阴阳的相互依存,是指以对方存在作为己方存在的条件。无上则无下,无阴不生,无阳不长,是“互根”的关系。阴阳的相互消长,揭示出事物的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 【内容摘要】不管任何时候,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 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 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何为养生?如何养 生?养生的意义何在?努力去保留它、传承它或许是 每个人或者说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和责任! 【关键词】养生、四季养生、意义、发展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在我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中,有关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可见于有关养生专著及经、史、子、集中。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教化水平,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管任何时候,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不

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中国传统养生,其来源范围之广、内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了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旨在表述养生对人类生命全方位的影响。它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也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养生要养好,一鳞半爪地学习一些养生方法是不够的,必须懂得养生理论,理解其思想真谛。 一、何为养生 养生,通常以词源释义为保养、养护生命之义。即营卫摄养身心,以期健康长寿。如果深究便可发现,养生的内涵几乎关系到大文化的所有领域,囊括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 养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养肜,即对身体的锻炼养护,营养卫生,亦称作养身;二是养神,关注的是人类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亦称养心;三是养性,即对道德品质、精神世界的修炼与维护,也即孔子所言:仁者寿的范畴。 养生学是研究养生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养生学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既有古老传承又有新的学术生长点的领域宽广的学科。其深刻的思想和系统的学说有待我们去继承和发展。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 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 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很庆幸学校给 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 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 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 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 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 的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 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 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 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 三大法宝。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 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 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中医保健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医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这三大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使人体达到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达到 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名著《黄帝内经》就是讲解这方面的专著!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养我们的身体呢? 首先,我们要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的基础。人们常说“健康 是吃出来的”,同时也说过“病从口入”,这些都在说明饮食对健康的重大影响。我们平时饮食要有规律,调理有法,荤素搭配,注意饮食卫生,进食时要保持身心愉悦,细嚼慢咽。吃东西要有节制,既不能偏食,也不可暴饮暴食,更不能因为减肥而节食。只有这样我们 才有可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重要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而良好的心 态则是开启健康与长寿之门的“金钥匙”。中医特别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对人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所以主张通过不不同的方式,如“知足常乐”“清心寡欲”“安神定志”等来调节化解人们的悲观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如果我们整日忧虑、烦恼、惊慌、焦虑,冷淡,怎么能使身材健康呢? 再次,养成良好的习惯。少抽烟,少喝酒,少熬夜,早起早睡,多运动,如果我们把 这些都做到了,那么身体健康也就不是问题了。现在的人每天玩电脑玩手机,坐下了就懒 得动,出门就坐车,运动越来越少了,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了。什么眼睛近视,肥胖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突出,心脏病等一系列的病都来了,而且有趋向年轻化的迹象。俗 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养成良好习惯,

养生歌诀汇编

养生歌诀汇编 这是我自一九八六年以来搜集到的各种养生歌诀,现整理(有的是我改写或编写的)出来供大家参考: 清代医学家张隐庵说:“志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夫神气去,形独居人得死。能调养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也。” 好了歌 (摘自曹雪芹《红楼梦》) 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娇事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爱,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戒酒歌 (刘晓雪作词、张振国谱曲) 为了你的肾,为了你的胃,为你有个健康的心肝肺;为了你的家庭安和美,少喝一回是一回。为了你的健康少喝一杯,为了你的亲人少喝一杯。 都说人逢知己千杯少,危难时酒肉朋友见过谁?别指望,排忧解愁靠一醉,醒来时自己的痛苦不得自己背? 说什么走熟酒场才能走官场?说什么酒喝透了经济才腾飞?说什么人生得意须尽欢?要当心乐极会生悲!似这般逢场作戏何时了?别忘了妻儿老小倚门盼君归。 清代东阁学士阎敬铭的 《不气歌》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因气命要去。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蔡轩琐记》中的《人心难足歌》 终日奔波只为饥,人才足食又思衣。 衣食若还多充足,洞房衣冷便思妻。 娶香妻来鸳被暖,奈何送老恐无儿。 有妻有儿双双乐,终日思量盖新屋。 人心似海何时满?奈何阎罗下帖追。 百病生于气 (素问·举痛论)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健康二十八禁歌 禁失精,寿命大。禁啄唾,失胆汁。禁出涕,令涩溃。禁喜怒,神不乐。禁大喜,神越出。禁叫呼,惊魂魄。禁哭泣,神悲戚。禁大湿,消骨髓。禁大寒,伤肌肉。禁大息,精漏出。禁久卧,精气斥。禁久视,令目矇。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一、起源:《十问》尧问于舜曰: “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一书。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二、发展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儒家养生思想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饣壹而饣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此“知者乐,仁者寿。”(《颜渊》)。《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至于被后世儒家称为“亚圣”的孟子,他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至于如何才能养“气”,孟子也提出了两点带有鲜明儒家色彩的独到方法:其一是“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儒家的所谓道义出发,理直气壮,从而使个体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况;其二是“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意思是说养“气”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地要光明坦荡,不能邪念存心。总之,孟子的养生思想具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色彩,堪称后世强调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流派的鼻祖。 道家养生思想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实践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之所以能够活到160余岁,这首先得力于他本人主观上十分重视“长生久视之道”,甚至把养生治身置于治国平天下之上。老子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带有道教色彩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他所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的思想,既反映了道家的处世哲

浅谈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这学期非常有幸的能选到赵老师上的《中医养生与健康》一课,在短短的八周时间里,对中医的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虽然只能算是入门的级别,但通过老师的教授,在课我们认识了人的五脏六腑,明晓了人的各种经脉,还有具体的穴位按摩、感冒、肠胃等方面的疾病和预防等。这些种种都让我在中医养生这方面产生了不少的兴趣和感想。 经过这个课程只是众多公选课中的一个小部分,但这堂课的重要性和价值,我觉得应该给予高度的肯定和重视。第一,作为中国从古至今古人智慧的结晶和实践经验累积的成就这两方面看就不容小觑;第二,我们作为当代的21世纪的年轻一代,生活中充满了西方文化,当然包括西医。因此,不管是物质还是文化,我们的生活都种满了浮躁和不安。而中医本着“中庸谦和”的古训,让人借大自然之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可谓是真切的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医养生看上去即很古老但却又显得年轻,即时尚又奢华。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已经建立了完美的中医养生理论与中医养生方法,可谓历史悠久。但是在战争年代,内忧外患及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养生是不适时宜的。而在丰衣足食之时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人们又想起了养生,掀起了一股养生热潮。岂不知养生是一种低调的奢华。 中医养生不是什么人都做得来的,那种半信半疑的人士做不来;那种急功近利的人是做不到的;那种没有理解中医养生真谛的人是做不对的;那种没有毅力的人是坚持不了的。这样看来,高调中医养生的人只能是一种时尚,只能是随波逐流的弄潮者,他们不能真正理解中医养生,也达不到“年近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的真谛。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和方法。中医养生

养生寿老歌诀

养生寿老歌诀 三叟诗 古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岁余,相与锄禾莠。住车问三叟,何以得长寿?上叟前致词,内中妪貌丑。中叟前致词,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词,夜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 按:本诗系三国时魏文学家应璩所作。应氏重养生长寿之道,作《三叟》诗以广其传。 十二少与十二多 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想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燋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伤生之本。无少无多者,几于真人也。 按:本文选自东晋养生家张湛的《养生要集》。该书搜集和保存了不少汉以前养生资料。本文以通俗语言,介绍了当时流传的养生方法,至今仍有参考意义。 二十八禁忌 禁无施精寿命夭,禁无大食百脉闭,禁无太息精漏出,禁无久立身倦极,禁无大温消骨髓,禁无大饮膀胱急,禁无久卧精气斥,禁无大寒伤肌肉,禁无久视令目矇,禁无久语舌枯渴,禁无久坐令气逆,禁无热食伤五气,禁无啄唾失肥汁,禁无喜怒神不乐,禁无多眠神放逸,禁无寒食生病结,禁无出涕令涩渍,禁无大喜神越出,禁无远视劳神气,禁无久听聪明闭,禁无食生害肠胃,禁无噭呼惊魂魄,禁无远行劳筋骨,禁无久念志恍惚,禁无酒醉伤生气,禁无哭泣神悲戚,禁无五味伤肠胃,禁无久骑伤筋络。二十八禁天道忌,

不避此忌,行道无益。 按:本歌选自东晋张湛的《养生要集》引《神仙图》。此文记述了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之事,包括思想、言语、行动,不能“过头”、“过火”、“过分”,并对每一“过分”的言行,对身体所造成的损害,讲得具体贴切,寓意深刻。 保生铭 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饮酒忌大醉,诸疾不能生。食了行百步,数将手摩肚。睡不苦高枕,唾涕不远顾。寅丑日剪甲,理发须百度。饱则立小便,饥乃坐旋溺。行坐莫当风,居处无小隙。向北大小便,一生昏幂幂。日月固然忌,水火仍畏避。每夜洗脚卧,饱食终无益。忍辱为上乘,谗言断亲戚。思虑最伤神,喜怒伤和息。毋去鼻中毛,常习不唾地。平明欲起时,下床先左脚,一日免灾咎,去邪兼避恶。但能七星步,令人长寿乐。酸味伤于筋,辛味损正气。若则损于心,甘则伤其志。感多促人寿,不得偏耽嗜。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阳事。独卧是守真,慎静最为贵。财帛生有分,知足将为利。强知是大患,少欲终无累。神气自然存,学道须终始。书于壁户间,将用传君子。 按:此铭文是唐代著名医家、养生家孙思邈所作。孙氏对老年病和养生长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养生方法编成通俗易懂、易读、易记的口诀,如《枕中记》、《保生铭》、《卫生歌》等,为人们喜闻乐诵,流传极广,推动了我国养生学的发展。 对御歌 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铺地。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酣睡。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且一觉睡,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

古代养生文化期末

从理论上讲,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基本内容、特征 基本内容: 1、阴阳协调的辩证论 阴阳,原指日照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这是说明自然界(包括人体)相互关联着的、相互对立着的事物和现象的相反属性。其内容主要有:1)阴阳对立(指相互对立制约,消弱对方之意)2)阴阳互根(指任何一方 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存在)3)阴阳消长(指一方太过导致另一方不及、另 一方不及而导致对方太过) 4)阴阳转化(阴阳消长变化到极点时便各自 向对方转化,即阳转为阴或阴转为阳) 2、五行生克的系统论 五行的特性——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理性概念,是 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其五行特性如下:木、火、土、金、水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 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引申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均归于“火”。 土的特性——“土曰稼穑”,“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引 申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从”,顺也;“革”,变革。引申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润”,即滋润、濡注;“下”,即向下、下行。引申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 于“水”。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取象比类法——“取象”即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 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础,某种事物 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的归属。 如——自然方位配五行:日出东方,与木升发特性相似,故东方归木;南方 炎热,与火特性相似,故南方归属于火;日落西方,与金之沉降相似,故西 方属金;北方多寒冷,与水之特性相似,故北方归属于水;中原地带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之特性相似,故中央归于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