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雎》改写,作文

《关雎》改写,作文

《关雎》改写,作文
《关雎》改写,作文

《关雎》改写,作文

《关雎》改写杨安雅

在一片绿洲之上,雎鸠鸟整日鸣叫不停。那里的人们总是将成双成对的眷侣们比作雎鸠,寓意幸福美好。在这个地方,住着一位女子,不必说她清秀美丽的面貌,也不必说她婀娜曼妙的身姿,单是她妈满腹经纶,谈吐间绝无不雅之词的优雅气质就足以使方圆十里的男子为她如痴如醉。

郡城的一位贤士因喜爱山河风光而远离了世间喧嚣到了这片世外桃,享受着自然美景。尽管如此,也难掩他内心的寂寥与空虚。他一直渴望能够找到一位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的女子娶为妻子。郡城的女人个个都是金花,从小娇生惯养不说,且还爱慕虚荣。因为一次偶然的相遇,贤士与这位女子见面了。初见之时,女子袭一身素裙,挎着竹筐在河边走着,不时地弯下腰摘起河边的水草放进竹筐。而这位贤士是在策马打猎之后返回的途中遇见了她。这位女子的一回眸,使贤士的心猛地震撼了。这世间怎会有如此清秀的女子!可女子见了贤士,忙低下头,转身离去。许是慌张,还未得及问姑娘家住何方,但姑娘,早已不知了去向,贤士心想着。回到家里,贤士的脑海里一直闪现着那位女子的身影,次日贤士再去那个地方的时候,却再也没有见到她。隔了几日,贤士还是一如既往地去那里等候女子,终于盼了她。贤士便

鼓足气上前问道:“久仰姑娘多日,敢问姑娘芳名?”女子羞怯地用衣袖遮住脸,回答道:“小女子贱名,不足为公子道也。”贤士问:“只见姑娘一人,家中是否就你一人?”女子:“父亲过世多年,家中只有我与母亲相依为命。”贤士连忙说:“冒犯冒犯,还请姑娘见谅。”女子对他莞尔一笑,说道:“天色不早,公子有缘再见吧。”便转身离去,贤士呆呆地站在那里,回想着她对自己说的话。贤士很疑惑,如此端庄美丽的女子,是否已经成家?再或者..她是否已有如意郎君?疑惑许久的贤士也有一段日子没有去找过女子,一天只知道在家门口的竹林中独奏琴弦。冷风瑟瑟,伴着有些凄凉的琴声,贤士的心情也变得低落了。这时,一个远远的身影向贤士走,贤士定睛一看——竟然是她!贤士一瞬间仿佛全身都沸腾了,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连忙起身问道:“姑娘怎么了?”女子微微一笑:“公子琴声悠扬,使小女子情不自禁地找寻这琴声的处。”

“姑娘过奖!”贤士很惊喜,但是又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神情一下子很低落,说着:“姑娘有所不知,小生不才,仰慕姑娘许久,姑娘的一颦一笑都印刻在我心中了。可不知姑娘是否心属别家公子,自此一别,便是不必再相见。”女子拂面浅笑:“公子且慢,公子技艺高超,不知公子是否愿意再为我弹奏一曲?”贤士十分欣喜,于是,这悠扬的琴声也变得不再凄凉无趣了,反倒为这大好的春光添了一丝生

机。

后,贤士如愿以偿地和他心上人结为夫妻,女子也留在了贤士的身边日日听他弹琴。

逢人便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说课稿

《关雎》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关雎》。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册教材主要是学习四大文学样式,在教材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在古文单元的最后一课都是古代诗歌,而《诗经两首》是最能代表我国诗歌源头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起源,《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读准字音;理解大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意境及主人公感受;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理智把握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起源,《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读准字音;理解大意; 体会意境及主人公感受; 教学难点:体会意境及主人公感受; 难点的依据是较抽象,学生羞于表达。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九年级学生的现状,我首先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感受。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完整word版,关雎 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关雎 【教学设想】 《关雎》是一首古老经典的爱情诗歌,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因此,本着“以学为主”的原则,这次课堂教学就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采用了“一诗四读”的方法——吟读,译读,品读,唱读。换一种说法就是: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唱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邓丽君的《在水一方》。 师: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著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说起《诗经》大家应该早已有了解的。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这本书? 师:《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着《诗经》,你会觉得步入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诗吗? 师:不错,是《关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位于“三百篇之冠”的《关雎》。 二、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找学生朗读诗歌。(订正字音)

2.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诗歌。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抑扬顿挫。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齐读。 三、相映成趣译读《关雎》 1.默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以下关键词:雎鸠、洲、窈窕、荇菜、流、寤寐、采、友、芼、乐。 2.学生译读诗歌:要求:①以诗译诗;②力求押韵;③解释扩展。 (1)教师示范译读一句。 (2)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译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全班齐读译诗。(课件显示) 四、诗情画意品读《关雎》 1.读出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2.读出画面: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像故事中的一幅幅画面。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2)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师点评。(雎鸠和鸣图、少女采荇图、长夜难眠图、尽情狂欢图) (3)全班齐读,读出画面。 3.读出美点: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小组讨论交流,寻觅《关雎》的美点。 预设以下内容: 《关雎》的语言美。 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大多数句子相同,少数字词不同,重复歌咏。这样反复咏唱,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诗经两首说课稿

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 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

九下语文《关雎》公开课教学设计实

九下语文《关雎》公开课教学实录案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 常识;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诗意与诗情;通 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培养学生欣赏 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灵活方式引 领学生朗读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 象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诗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畅谈对诗歌的体会和感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遗产尤其是这些优秀诗歌的深厚感情;让学生在朗读、探究与赏析中得到一种审美的体验。 教学重点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联想中演绎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教学构思 一课前安排预习。 老师指导:搜集整理与《诗经》有关的资料。了解诗歌的“六义”说。这一内容通过课前预习解决。 二课堂教学 ①导入:老师启发学生联想与爱情有关的诗句,由此导入课文。

②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通过播放录音,老师领读,分声部朗读等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诗歌,让学生在优美的诗情画意中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③寓诗于画。在朗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用手中的笔画出《关雎》一诗的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画面。在这样一种更为形象的画面中,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意境。 ④感知内容。在老师的启发下,小组内交流诗歌表现的故事及其传达出的感情,然后全班交流。 ⑤演绎诗情,鉴赏诗歌。通过古今联想去解读《关雎》一诗的内容与情感:在从古到今的时间流程中去追寻诗句中所演绎的故事──即读到诗句时在脑海中浮想出与之相近的情节或故事。 ⑥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席慕容的爱情诗《一棵开花的树》,将它与课文进行对比,看它们的写法和情感有何异同。 《关雎》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爱情是上帝赐予我们人类的一笔珍贵的财富。有了爱,我们的心会变得充实而喜悦;因为爱,我们的生命也揉进了悲伤。于是,人世间上演了一幕幕爱的悲喜乐章。同学们,你们听过哪些有关爱情的诗句呢? 生1:我知道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生2: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两句我很喜欢:“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师:多美的誓言!有补充的吗? 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师:同学们的积累真丰富。(停顿)爱情是无比美好的,可它有时候又让人心酸,同学们,这样的感觉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就有了。让我们一同打开历史,去聆听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

关雎说课稿参考

关雎说课稿参考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关雎优质课课堂实录

关雎优质课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歌曲《关雎》,营造一种浓浓的诗意氛围。)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 在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春天。 生:希望。 生:爱情。 师: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师: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 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 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师:善于查阅资料,好。《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着《诗经》,你会觉得步入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 之首的是哪一首诗吗? 生:《关雎》。 师:不错,是《关雎》。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今天 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师: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生:朗读。 师:朗读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读准字音、节奏、重音。 生:还要注意语气感情和表情。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了不少学习诗歌的经验。现在,请大声自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和节奏。 (生自读,师板书课题。)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他读的怎样? (生说,师评。) 师: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齐读) 师:字音、节奏把握的不错。听着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试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师配乐朗读)。 (师读完,掌声响起。) 师:说说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生: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师:语言准确、简洁。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 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像故事中的一幅幅画面。老师先给同学 们做个示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 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

关雎(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关雎(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关雎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诗中出现的一些连绵词的读音和字形,学生记起来有一 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一提诗我们马上会想到唐诗。 是啊,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会背几首唐诗呢!诗歌发展到 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数以千计,诗歌浩如烟海,汇成了 诗的洪流。同学们想过没有,形成唐诗这巨大洪流的源头在 什么地方呢?唐代距离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唐诗 的源头也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距离现在又有多远呢? 最古老的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要解

开这些谜,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古代诗歌源头的旅行吧。 二、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注释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自读,三 分钟后提问,要求学生能不看书回答。 提问: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三、学习《关雎》 《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一首。 1.老师读读这首诗(范读)。听了一遍,有的同学可能会猜到这首诗的内容与爱情有关。《诗经》的编者把它放在 首篇,可能就是为了突出“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吧。 2.跟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样做有利正音,同时让学生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3.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在自读几遍后要 求学生自己看注释,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老师提示重点词语,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之《关雎》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

关雎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关雎》。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册教材主要是学习四大文学样式,在教材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在古文单元的最后一课都是古代诗歌,而《诗经两首》是最能代表我国诗歌源头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起源,《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读准字音;理解大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意境及主人公感受;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理智把握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起源,《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读准字音;理解大意; 体会意境及主人公感受; 教学难点:体会意境及主人公感受; 难点的依据是较抽象,学生羞于表达。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九年级学生的现状,我首先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感受。

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 1)文化熏陶法:为学习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教学法:为学生提供有关背景材料,指出,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处理、分析,最后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于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3)任务驱动法:在学例中包含的任务,学生以完成此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索,进行完成任务的实践。通过任务驱动法可以使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 同时,通过朗读、展示、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自主学习法。提出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要求学生自学基础知识。 2、合作探究法。通过自学方法后,尝试于学例中的探究任务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再进行合作讨论 3、朗读法。在朗读中感知节奏,重章叠句等知识点。 4、知识迁移法。使所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得以感悟。

《诗经》两首说课稿

24 《诗经》两首 从容说课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关 雎》优质课教学设计

关雎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二、学习《关雎》 1.顺畅朗读: 2.注意读音: 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逑(qiú)荇(xìnɡ)菜寤寐(wù mèi) 3.有感情地朗读。 4.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想象、交流) 5.译诗

关雎-教学设计2

《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赏析,从“重章叠句”的手法中品析君子“以礼节情”和淑女“文静美好”的形象。 3.探索诗歌“修身”“齐家”之教化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品析君子和淑女的形象。 2.探索诗歌的教化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18年,在央视大型诗词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中有一首歌曾连续两期被传唱,深受观众喜爱,你知道是哪一首吗?下面我们一起用聆听的方式再来温故其中一个美好的片段。(播放音频)在这一段欢快的乐曲中,上至老者下至稚子,从华夏大地到世界各地,大家都满怀喜悦在吟唱,老师诵读几遍后也能快速成诵。你也来大声的诵读这首诗,说说你的初读感受。 预设:朗朗上口、有重复句、有故事、有画面……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引出“重章叠句”并板书。) 二、浅吟低唱品诗韵 1.自由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明确:各节句数相等,而且有些句子大致一样,只是变动了几个字,这叫重章叠句。《诗经》305篇,其中采用重章叠句章法的有177篇,占总篇幅的58%,可以说重章叠句是《诗经》的主体。像歌曲中循环出现的句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2.分角色朗读,感受重章叠句的回环往复美。 (师读黑色字,女生读蓝色字,男生读红色字。最后一章全班合诵一遍。) 三、精叙畅读知情意 1.关注蓝色字体和红色字体的重章叠句部分,提问:反复吟诵的部分在内容上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预设:有清晰的层次,有曲折的情感…… 2.这清晰完整而波折迭起的重章叠句部分是在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一个同学用一句话概括诗歌的内容。 参考:君子追求淑女,求之不得时内心焦虑,求而得之时,高兴欢愉。 3.你能从诗歌的三章中找出表现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的几个动词吗? 参考:求——思——友——乐 4.动作是心情的外化,这些动作反映出君子在追求淑女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情感变化?

《关雎》说课稿

《关雎》说课稿 古浪县定宁初级中学冯天军 一、说教材 《关雎》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君子”因为见到雎鸠和鸣而产生对“淑女”的爱慕之情,以及求之不得的“辗转反侧”和弹琴鼓瑟敲钟击鼓去取悦“淑女”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一首叙事诗。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比兴发端和重章叠句和的表现手法。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说目标 知识与能立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图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三、说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本诗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四、说难点 1.体会本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结构美、情感美。 五、说方法 1.品读法2.讨论点拨法 3.归纳法 六、说教具运用多媒体PPT和播放器 七、说课时1课时 八、说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手法;总结规律,指导学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PPT展示赵翼《论诗》,引出风骚,再引出《诗经》,导入《关雎》 板书:《诗经》《楚辞》 《国风》《离骚》 杜甫李白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关雎》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课比赛课一等奖

《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把握诗的情感变化。 2、掌握本诗的艺术特色:比兴手法、重章叠句。 3、积累古诗中的文言词语及相关文学常识。 4、解读君子、淑女人物形象,体会诗人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教学重点】 多种方式反复朗读,体会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并学会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放吟诵版《关雎》 一、以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导入 有一天,孔子独自一人站在庭中,他的儿子孔鲤快步从庭院走过,孔子叫住儿子问:“你学诗了吗?”孔鲤回答,“没有呀。”孔子便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于是,孔鲤回去就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独自一人站在庭中,他的儿子孔鲤快步从庭院走过,孔子又叫住儿子问:“你学礼了吗?”孔鲤回答,“没有。”孔子便说:“不学礼,无以立。”于是,孔鲤回去就学礼。 “诗”就是《诗经》,意思就是说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学诗可以提高文化修养,满腹珠玑才能够谈吐如云;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过一个地方的人如果温柔敦厚(待人温和宽厚),那便是《诗经》教育的结果。 可见孔子对《诗经》的推崇。 二、介绍《诗经》及其地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反映了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大铃)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诗经》分为“风”(大多为民间歌谣)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雅”(多为贵族文人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颂”(宗庙祭祀乐歌)三大类。《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尤其“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关雎》被冠于诗经之首。 有同学问老师,这首关雎的作者是谁、淑女是谁,很遗憾他们的姓名已经无法考证。还有同学问老师这首诗为什么叫《关雎》,《诗经》作品的题目是作者或编者在《诗经》成书时,统一给添加上的,一般取自该诗的第一句。(提醒学生关注注释) 所以这首诗是讲什么的?——爱情(生答) 对,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很美的爱情诗。 1

《氓》说课稿

《氓》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 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 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

《关雎》课堂实录

《关雎》课堂实录 四川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培训初中语文班刘晓翠 授课内容:《关雎》 授课时间:2012年12月7日 授课地点:德阳市罗江县金山中学九年级一班 授课人:刘晓翠 授课过程: 一、导入 课前放歌曲《关雎》营造气氛,导语:“罗江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古代有著名文学家李调元,现在有诗歌博物馆,春暖花开的时候还要举办诗歌节。可见,罗江人民一直在追求一种诗意的栖居。所以,罗江的学生是最应该也最配学习诗歌的。今天,我将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探索中华诗歌的源头,让我们一起走近《诗经》。” 二、走近《诗经》 学生读屏幕显示:“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其中风又叫国风,是《诗经》的精华。” 师:305篇中,《关雎》有什么样的魅力位列第一呢?希望同学们学习完了之后可以回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同学们能告诉老师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吗? 生:朗读。 生:想象、联想 老师板书课题、学习方法。 三、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上课之前老师布置了预习,现在请同学来展示一下预习成果。指名一学生朗读。 读后学生老师评价,字音很准。 屏幕显示几个重要的词语注音,学生齐读,正音、强化。

师:读准字音,是朗读的第一步,更高的要求是读出节奏。同学们看,这首诗每句话都是四个字,《诗经》里大多数的诗都是四个字一句。大家揣摩一下,四个字一句的应该按怎样的节奏来读。 生:二二。 师:非常好,两个字一顿,或者尾音稍微延长,这样读诗的韵味儿就出来了。 师范读第一章,学生接着读后面的。 四、思读,读懂诗意,读出感情。 师:我要再请同学来展示预习成果。看同学们有没有读懂重要的词语。 师:“窈窕淑女”是什么意思? 生:文静美好的女子。 师:“好逑”呢? 生:好配偶。 师:那么这句的意思是? 生: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师:噢,文静美好的女孩子大家都喜欢,所以,咱们女同学应该当这样的淑女。 师:“寤寐求之”什么意思? 生:醒着睡着都在追求。 生: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师:“辗转反侧”呢? 生: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师:为什么翻来覆去睡不着呢? 生:因为他追求这个女孩子没追到。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从“求之不得”看出来的。 师:看来你真读懂了,预习得真好!。 师:这个君子追求这位淑女没成功,他又转去追求别人了吗? 生:没有。他日夜思念着她。 生:思念得彻夜难眠。 师:看来这个小伙子感情很真挚,很专一。他不仅没有放弃,没有移情别恋,还打算要娶她进门,跟她相亲相爱呢。我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关雎说课稿

《关雎》说课稿 指导思想:根据《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册共有六单元。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我所选的是第三单元文言单元的《诗经》其中一首。主要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表述诗歌意境,并能熟读成诵。 现在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编排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诵读这一单元的诗文,能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和志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关雎》描写了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美貌、娴静和勤劳而动心,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追求成了诗歌的主旋律,男子日思夜想,内心深处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梦境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浮于纸面,让我们真切

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情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在艺术表现上,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二、说学情 《关雎》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学生已经耳熟能详,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这首诗并非易事。八(3)班现有学生60人。由于他们各自的家庭不同,家庭教育、经济基础等因素都不同,因此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优秀的孩子较突出,学困生也占了相当的比例。 初中生已经会有朦胧的情感体验,因此对于学习这首爱情诗,想象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和追求,理解其中的爱情生活,已经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和阅读体验。如何把一个年代久远的我们先民的爱情故事诠释给青春期的孩子们,而不是一般地简单地让孩子们收到一次“早恋”的启迪?如何借助诗歌的魅力引导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正确地对待爱情?这是 教学中不可回避,亦必须解决的难题。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诗经《关雎》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先给大家说个故事。一位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学习的是美国文学。没想到美国的一位教授对中国的文学特别感兴趣,他问中国的这位留学生:“听说你们国家有一本书,叫《周易》,这本书很神奇,读懂了它就可以懂得乾坤大道,就可以预知未来。你读过没有?”这个学生说:“I?msor-ry!没读过。”教授又问:“你们国家还有一本书,是最早的诗歌总集,据说读完了它,人就变得…温柔敦厚?,这本书你读过没有?”这个学生说:“I?msorry!没读全。”“你们国家的武圣人关云长深明大义,那是因为他熟读《春秋》,这本书你读过没有?”这个学生继续说:“I?msorry!”这时候教授就说:“那我建议你还是回国去吧,文学的源头在你们那儿,…四书五经?,最经典的东西你都没读完,跑到这里研究别国的文学,那是舍本逐末。” 这个故事其实是我编的,大家觉得合理吗? 生(齐):合理。 师:我也觉得合理。现在好多学生所读的经典太少了,有的学生干脆就没有读过。咱们现在已经是初三了,再过一段时间,有些同学基本就告别学校了,以后读书的机会就更少了,更不读这些书了。 这个话题太沉重了,我们换个轻松点的,你们平时有没有聊过爱情? 生(杂):没有——有。 师:从有些同学的神情中我就看出来了,肯定有,而且还不少。其实,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更是人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第一篇就是讲爱情的。这一篇叫什么呢? 生(齐):关雎。 师:现在同学们把课本翻开,看一看。第一遍一定要自己读,千万别让别人替你读。第一次,很重要,读对读错,关系不大,自己的体会最重要。自己试着读一遍。 (生各自读《关雎》。) 师:读出它的美了吗? 生(齐):没有。 师:先不要有太高的要求,读准确再说。 (屏显《关雎》全诗,指正字音。) 师:首先要读得正确,下面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 师:有两个问题。“寤寐”,两个字都是四声,刚才有的同学读成“wǔmèi”了。还有一个字“好”,读“hǎo”还是“hào”? 生(齐):hǎo。 师:后面一个字是“逑”,是配偶的意思,前面的“好”是修饰“配偶”的,应该读三声,“hǎo逑”。君子hǎo逑,君子的好配偶。 这是第一个问题,没有读正确。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大家读得有点快。读诗,要按它的节奏来读。一般五言诗,我们采用“二一二”或者“二三”的断法,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七言诗一般都是“二二三”的断法,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四言诗怎么断呢?一般是“二二”断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读慢一点,节奏读准确,字音读准确,再来一遍。 (生齐读。) 师:这个词“寤寐”还有人读成“wǔmèi”,应是“wùmèi”。再一个问题,当大家读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这一句的时候,语速就普遍快起来了。我们读诗,还要注意诗所表达的意思。读得太快,就没有时间细细体会了。比如“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就应该语速慢一些,调子低一些,读出似有叹息的心事来。因为他所爱的姑娘没有追到,想啊,想啊,晚上都睡不着觉

《文化创新的途径》说课稿

《文化创新的途径》说课稿 高二(4)班齐映燕 2018年4月19日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内容。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理解了文化的交流、继承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发展需要创新。而怎样进行创新则是本节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同时,本课是承上启下,对接下来要学习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在呼唤创新的当今时代,文化创新作为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实践性。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系所学知识及分析能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并能够辨别文化创新的主体;通过讲解学生能够推论和说明出文化创新两个基本途径的含义、原因及做法;通过对错误观点的探讨和清晰的知识连线学生能够辨别两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通过问题的导向和小组探究锻炼学生归纳与分析的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通过对错误观点的分析增强学生分辨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创新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介绍增强学生在传统文化上的兴趣及自信心;通过文化创新的作品展示增强学生创新的兴趣和自信心,通过教师寄语激发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依据:文化创新的途径是第二单元的落脚点,同时,又承上启下,对接下来要学习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所以,本知识点是重点。 突破重点:通过情境式教学法和材料探究,循循善诱、得出结论。

(2)教学难点: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依据:“90后”一代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学生很难找出正确方向,分清错误倾向。所以,本知识点是难点。 突破难点:启发讲授法、合作探究法。结合p55的“对待外来文化的三种态度”,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找出正确方向,分清错误倾向。 二、说学情 我所教授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身边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关注和了解,也有一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他们感兴趣的案例吸引住他们的眼球。但是,对于这些文化现象他们还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缺乏比较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为此,我会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案例多让学生自主分析,从而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等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事例探究法、启发讲授法,分析归纳法。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2、学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探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展示问题,复习回顾: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 4、文化创新的主体 5、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思考并回答进入新课学习。 (二)自学导航 问题展示: 1、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些? 2、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3、如何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4、两种错误倾向是什么? 阅读课本,梳理知识点。通过问题的导向,使学生全面了解课本,为以后的分析做准备。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大家说一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