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药典29微生物限度检查

美国药典29微生物限度检查

美国药典29微生物限度检查
美国药典29微生物限度检查

它山之石------ USP29“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供大家学习参考,我认为USP29

内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但在编辑《中国药典》时也要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本着真正能提高药品质量的目的,如一味地照抄照搬别人的东西,就会出现看看药品标准确实是上去了,体面、拿的出去,但在实际应用时不适宜操作,反而降低了对药品质量的控制。

我认为2005年版、2010年版的《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就是如此,2005版药典执行后就开始需要进行药品的验证工作,相同的药品不同的厂家之间要验证;既是同一厂家由于生产原料厂家的改变也要验证,因此各厂家之间出现了五花八门的都称已经验证的检验方法,有的说该方法可行,有的又说该方法不行,天知道这些验证方法的可信度?同时又出台了执行药典通知:以后未经验证的检品不能下“微生物限度检查符合规定”的结论。我国有这么多的药品生产厂家,作为我国药品的监督检验单位,对药品检验来说怎样去验证,每做一个检品都去验证,这样的工作量现实吗?到今天药典还没有一个对具体样品经验证后较科学的检验方法或指导性方法。

我认为现行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参照USP的方法对具体的样品验证,并按经验证后的方法进行检验,这确实有利于微生物的检出率,提升药品检验标准。但应分步进行:可先放在“药典附录指导性原则”内,然后再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对自己生产的品种进行验证并报地市级以上药品检验所对该方法再次进行检验审核后,再报药典会汇总、审核,在《中国药典》具体品种项下写入检验方法后再开始实施。

目前这一步到位的做法,已从2005年版药典实施开始到2010年版的《中国药典》实施,效果到底怎样?我想:从有关专业杂志的相关文章内也可知一、二。

<61> 微生物限度检查

本章所提供的检测程序用于测定包括原料药及制剂在内的各种药品中需氧菌数量以及不含有指定的微生物。如果已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某种自动化的方法可以给出与本章所提供的方法等效的或更好的实验结果,可以用该方法替代本章所提供的方法。在实验准备以及实施的过程中,应遵守无菌操作。除另有规定外,本检查法中“孵育”是指将容器置于温度控制在30-35?C的空气中24-48小时。术语“生长”在此处是专用于表示存活的微生物的增殖。

预试验(验证试验)

应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在实验条件下检品本身对可能存在微生物的增殖无抑制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下述所规定的检查方法的结果有效性。因此,应进行预试验,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沙门氏菌分别接种到稀释的检品中共同培养后的存活情况,以使检查标准化并作为随后试验的具体要求。方法如下:接种1ml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沙门氏菌的24小时肉汤培养物(稀释度大于等于10-3)至最低稀释级样品供试液中(样品用pH 7.2磷酸盐缓冲液, 大豆-酪蛋白水解物琼脂培养基或乳糖液体培养基稀释),若微生物在相应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则该部分试验

无效,有必要按下述步骤对实验进行调整:通过(1),增加稀释剂的体积,供试品量保持不变,或(2)在稀释剂中加入足够量的灭活剂;或(3)适当地将(1)和(2)结合使接种物可以生长。

可在培养基中加入0.5%的大豆卵磷脂和4.0%的聚山梨酸酯-20以中和供试品中的所存在的抑菌成分。或者用酪蛋白水解物-大豆卵磷脂-聚山梨酸酯-20-培养基按前述方法重复试验以确认对供试品中的保护剂或其他抗菌剂的中和作用。若产品中含有抑菌成分,而该产品又是可溶的,可采用无菌检查项下产品的无菌检查法中的薄膜过滤法。

如果在加入灭活剂或大大增加稀释剂的体积后仍不能使上述培养物恢复存活,而且该产品不适合采用薄膜过滤法,可以作如下推断:所接种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失败是由于该产品的抑菌活性。此信息表明该产品未被指定(上述给定)的微生物所污染(此信息表明该产品大概不会被上述给定的微生物所污染)。应继续进行监测以建立该产品的抑菌谱和杀菌活性范围。

缓冲液和培养基

培养基既可以按以下处方配制,也可以使用生产者或销售商推荐的,与该配方相类似的脱水培养基。

按以下程序配制培养基:将可溶性固体溶解在水中,必要时可加热促使其完全溶解,用HCl或NaOH溶液调节培养基的pH使其在使用时达到规定值。在25 ±2℃时测定pH 值。

如果配方中有琼脂,则琼脂的含水量不应超过15%,配方中的水均应为纯水。

PH 7.2磷酸盐缓冲液

储备液—在1000ml容量瓶中将磷酸二氢钾KH2PO434g(monobasic potassium phosphate)溶于约500ml水中,用NaOH TS(约175ml)调节pH至7.2±0.1。加水至刻度,混匀。分装,灭菌。冷藏保存备用。

培养基

除非另有规定,培养基均应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方式(见灭菌项<1211>下,蒸汽灭菌),灭菌时间取决于待灭菌的培养基的体积。

将酪蛋白胨、大豆卵磷脂溶解在960ml水中,在温度为48-50°C水浴中加热约30分钟使其完全溶解。加40ml聚山梨醇酯20混合,按所需量分装。

II.大豆-酪蛋白水解物琼脂培养基

灭菌后pH7.3 ± 0.2。

III. 大豆-酪蛋白水解物培养基

按无菌检查项<71>下大豆-酪蛋白水解物培养基的配制方法进行。

IV.甘露醇-盐琼脂培养基

将上述成分混合后,加热并不停不断地搅动,煮沸1分钟使之完全溶解。灭菌后pH7.4 ± 0.2.

V. Baird–Parker琼脂培养基

边加热边搅拌,煮沸一分钟。灭菌,冷却至45C- 50C, 加入10ml灭菌的1%亚碲酸钾溶液、50ml蛋黄乳化液,轻轻混合均匀,倾注平皿。(卵黄乳化液制备:将蛋壳表面消毒,无菌条件下打开蛋壳,将完整的蛋黄分离至无菌量筒中。加入无菌盐水TS,使蛋黄与盐水比为3 :7。转移至一无菌搅拌杯中高速搅拌5秒钟。)灭菌后pH6.8 ± 0.2.

VI. Vogel–Johnson琼脂培养基

将固溶体(固体溶液)煮沸1分钟,灭菌,冷却至45C—50C,加入灭菌的1%亚碲酸钾溶液。灭菌后pH7.2 ± 0.2。

VII. Cetrimide琼脂培养基

将所有的固态成分溶于水后,加入甘油,边搅动边加热,煮沸1分钟使之完全溶解。灭菌后pH7.2 ± 0.2.

VIII. 用于荧光检测的假单胞菌琼脂培养基

将固态成分溶于水后,加入甘油,边搅动边加热,煮沸1分钟使之完全溶解。

灭菌后pH7.2 ± 0.2。

IX. 用于检测绿脓菌素的假单胞菌琼脂培养基

将固态成分溶于水后,加入甘油,边搅动边加热,煮沸1分钟使之完全溶解。

灭菌后pH7.2 ± 0.2.

X. 乳糖培养基

灭菌后尽快冷却,灭菌后pH6.9 ± 0.2.

XI. 亚硒酸盐-胱氨酸培养基

最终pH: 7.0 ± 0.2

混合,加热使之溶解用流动蒸汽加热15分钟,不要高压灭菌。

XII. 连四硫酸盐培养基

将固溶体(固体溶液)加热至沸腾。用时加由5g碘化钾和6g碘溶于20ml水中配制而成的溶液,之后加入10ml 千分之一的亮绿溶液,混合,加入亮绿溶液后不要加热。

XIII. 亮绿琼脂培养基

将固溶体(固体溶液)煮沸1分钟,使用前高压灭菌,将培养基融化,倒入平皿中,令其冷却。

灭菌后pH 6.9 ± 0.2.

XIV. 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琼脂培养基

最终pH: 7.4 ± 0.2

边搅拌便加热固态物与水的混合物至沸点,勿过度加热或高压灭菌。立即转移至约50?C水浴中,冷却后立即倒入平皿中。

XV. 亚硫酸铋琼脂培养基

最终pH: 7.6 ± 0.2.

边搅拌便加热固态物与水的混合物至沸点,勿过度加热或高压灭菌。立即转移至约50?C水浴中,冷却后立即倒入平皿中。

XVI. 三糖铁琼脂培养基

灭菌后

XVII. 麦康凯琼脂培养基

将固态物与水混合煮沸1分钟令其充分溶解,灭菌后pH7.1 ± 0.2.

XVIII. Levine Eosin亚甲兰琼脂培养基(伊红美兰琼脂培养基)

将明胶胰酶消化物、磷酸氢二钾及琼脂溶解在温水中,冷却。用时融化,按下述比例加入其余组分并混合:每100ml 琼脂液中加入5ml 20% 乳糖溶液2ml 2%伊红溶液以及2ml 0.3%(1/300)的亚甲兰溶液。最终配好的培养基可能不是澄清透明的。

灭菌后pH7.1 ± 0.2.

XIX. Sabouraud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XX.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倾倒平皿之前,在熔融后冷却至45C的培养基中加入无菌10%酒石酸溶液调节pH 3.5 ± 0.1。勿将pH 3.5的培养基再次加热。

检验量

各专项试验一次试验所用的供试品量为10mL或10g.

供试液的制备程序

应根据试样的物理性状选择适宜的方法制备供试液,该制备方法还应不影响原有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供试液可以是来源于供试品的全部或部分的溶液或混悬液,只要适宜于将要进行的检测程序。

对那些有着明显的溶解,但不能完全溶解的固态供试品,可将其适当地粉碎成细粉,并将其悬浮在指定的赋形剂中,按《需氧菌总数计数》、《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检查》以及《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检查》项下的规定进行。

由真溶液组成的液体供试品,或由水或浓度小于30%乙醇作为赋形剂配成的混悬液供试品以及那些几乎完全溶解于90ml pH7.2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或指定的培养基中的固态供试品,按《需氧菌总数计数》、《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检查》以及《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检查》项下的规定进行。

对于与水不混溶的液体、软膏(油膏)、乳剂、蜡制品,其混悬液制备可按下述方法进行:加入最小量的合适的无菌乳化剂(例如:一种聚山梨醇酯),机械搅拌,必要时温热至温度不超过45℃。按《需氧菌总数计数》、《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检查》以及《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检查》项下的规定进行。

对于气雾剂供试品,将容器置于乙醇-干冰混合物中冷却约1小时,钻开容器,放置室温,使抛射剂释出,如有可能,可加温排出抛射剂。按检测要求的量,依前述两个程序之一的要求将一定量的供试品以适当的方式转移。如果不能从10个气雾剂形式的容器中获得10g 或10ml供试品,则可将冷却的容器中的内容物全部转移到培养基中,令抛射剂释出,用残留物进行检测。若检测结果不确定或可疑,可从20个或更多的容器中取样重新检查。

总需氧菌计数

平皿法用于完全溶解的供试液或允许采用平皿法的半透明供试液,其他供试液采用多管法进行检查。无论用那种方法,都必须首先准确称量或量取供试品10g(当供试品为固态时)或10mL(当供试品为液态时),将其溶解或悬浮在pH 7.2 磷酸盐缓冲液, 大豆-酪蛋白水解物液体培养基,或酪蛋白水解物-大豆卵磷脂-聚山梨醇酯20液体培养基中,使成100mL。如果稀释级为1:10时供试液过于粘稠,不能用移液管移取,可将供试液稀释(1:50,或1:100)直至可以移取。在进行总需氧菌检查之前,应按《预试验Preparatory Testing》项下的规定进行验证,确认不存在抑菌活性。应在适宜稀释级的供试液制备后1小时内将其加入到培养基中用于接种培养。

平皿法

必要时,将供试液继续稀释,使加入1ml 供试液培养后的菌落数在30-300个。分别向两个无菌平皿中加入1ml终稀释级供试液,每皿注入15-20ml融化后冷却至45℃的大豆-酪蛋白水解物琼脂培养基,盖上平皿,轻轻敲打或旋转使样品与琼脂培养基混合,室温凝固。倒置培养48-72小时后,检查菌的生长,计数菌落数。取两个平皿每克或每毫升供试液的需氧菌数的平均值报告菌数。如果在稀释级为1:10的样品平皿中未发现微生物菌落,则将该结果表示为每克或每毫升样品中菌数小于10个。

多管培养法

取14支规格类似的试管,分别加入9ml大豆-酪蛋白水解物液体培养基。将其中12支分成四组,每组3支。除对照组3支外,在第一组(“100”)三支管中以及第四支管(管A)中加入1ml 供试品溶液或混悬液,混匀。取1ml管A中的内容物移入至另一个分组后剩余的管中(管B),混匀。管A 和管B中分别含有供试液100mg(或100uL)和10mg(或10uL).。向第二组(“10”)的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管A的内容物1ml,向第三组(“”)的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管B的内容物1ml,废弃管A、管B 中剩余的内容物。将各试管封严,培养。检查各管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对照管应澄清,含供试液的样品管参照表1整理实验数据,可以给出每克或每毫升供试液中最可能的微生物的数量。

表1. 多管培养法最可能的微生物总数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检查

在供试液中加入大豆-酪蛋白水解物培养基使成100ml ,混匀后培养。检查培养基中菌的生长情况。如果有菌生长,用接种环将培养物划线接种于Vogel–Johnson 琼脂培养基表面(或Baird–Parker琼脂培养基,或甘露醇-盐琼脂培养基)以及Cetrimide(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 琼脂培养基表面, 倒置培养。如果每个平皿中均未发现具有表2、3所列特性的菌落,则判该供试品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表2、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选择培养基中的形态特征

表3、铜绿假单胞菌在选择培养基中以及检定琼脂培养基中的形态特征

血浆凝固酶试验(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用接种环从Vogel–Johnson 琼酯培养基(or Baird–Parker琼酯培养基, or Mannitol–Salt琼酯培养基)表面挑取可疑菌落转移至含0.5ml 哺乳动物血浆的试管中(最好是兔血浆或马血浆,有添加剂<保护剂>或无添加剂<保护剂>的血浆均可),37C水浴,3小时后开始观察,随后以适当的间隔观察直至24小时。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与未知样品同时检测。如果没有观察到任何凝集,判该供试品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氧化酶与色素试验(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用接种环从Cetrimide(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培养基表面挑取可疑菌落分别接种至含用于荧光检测的假单胞菌琼脂培养基和用于绿脓菌素检测的假单胞菌琼脂培养基的平皿上,如果要转移的菌落数量较多,可以将每个平皿分成四个扇形部分,每部分接种一个单独的菌落。盖上平皿,于35 ± 2℃倒置培养至少3天。在紫外灯下检查划线接种表面,并检查菌落是否具有表3所列特征。

通过氧化酶试验确证在铜绿假单胞菌培养基上生长的任何可疑的菌落。在有菌落生长的平皿上放置预先用二盐酸N,N-二甲基对苯胺浸渍的滤纸条或圆片,也可将菌落转移到前述滤纸条或圆片上。若颜色没有从粉色变为紫红色,则判该供试品未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如有必要,可采用其它适宜的培养和生化试验确认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

沙门菌属及大肠埃希菌检查

取供试液加入到一适当的容器中,再加入乳糖液体培养基使体积达100ml,培养。检查培养物的生长情况,若有菌生长,轻轻摇动使混匀,分别向含有10ml亚硒酸盐-胱氨酸液体培养基和10ml连四硫酸盐液体培养基的容器中加入1ml,混匀后培养12-24小时。(保留剩余的乳酸液体培养物。)

沙门菌属检查:用接种环分别取部分亚硒酸盐-胱氨酸液体培养物和连四硫酸盐液体培养物在亮绿琼脂培养基、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琼脂培养基以及亚硫酸铋琼脂培养基表面划线接种。盖好培养皿,倒置培养。如果没有符合表4所列特征的菌落,则判该供试液

未检出沙门氏菌。

表4、沙门氏菌数在选择性培养基中的形态学特征

如果发现与表4所列特征相符的革兰氏阴性菌,需进行进一步的确证试验。用接种针分别挑取可疑菌落在三糖铁琼脂培养基斜面上进行划线接种,然后将接种针刺入斜面下。培养。若斜面未见红色(碱性)、底层未见黄色(酸性)(有或无硫化氢产生而伴随的底层发黑),判该供试品未检出沙门氏菌。

大肠埃希氏菌检查——用接种环取剩余的乳糖培养物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表面划线接种。倒置培养。若未见与表5所列特征相符的菌落,判该供试品未检出大肠埃希氏菌。

表5、大肠埃希氏菌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的菌落形态特征

如果发现符合表5所列特征的菌落,需进行进一步的确证试验。用接种环将可疑菌落接种到伊红美兰琼脂平板上,若菌落数量较多,可将琼脂平板的表面分成扇形,分别接种分离的菌落。倒置培养。如果未发现有菌落在反射光下呈金属光泽,在透射光下呈蓝黑色,则判该供试品未检出大肠埃希氏菌。可以通过适宜的分离培养和生化试验进一步确证是否存在大肠埃希氏菌。

霉菌及酵母菌计数

按需氧菌总数计数项下的平板法操作,培养基则由大豆酪蛋白培养基改为等量的Sabouraud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或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条件为:倒置培养5-7天,温度20-25?C。

复验

如果对上述用10.0g供试品检验量的任何实验结果有疑问,可以将检品量扩大到25g,按前述方法复验。

*此外,确证试验可依据Official Methods of Analysis of the AOAC, 12th ed. (1975), sections 46.013-46.026.的规定进行。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及其验证报告(修改)

文件编号:73021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及其验证报告

目录1 样品相关信息 1.1 基本信息 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验耗材信息 2.1 主要使用的仪器设备 2.2 试验用培养基 2.3 试验用试剂 2.4 试验用菌种 3 试验环境 3.1 无菌室 3.2 洁净工作台 3.3 生物安全柜 4 试验方案 4.1 验证试验目的 4.2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草案 5 方法验证试验 5.1 菌液制备 5.2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5.3 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使用性检查 5.4 供试液制备 5.5 方法验证 5.5.1 菌落计数方法验证试验 5.5.2 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 5.6 方法验证结论 6 供试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

1 样品相关信息 1.1 基本信息(三批) 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验耗材信息2.1 主要使用的仪器设备 2.2 试验用培养基 2.2.1 对照培养基

2.2.2 试验用培养基 2.3 试验用试剂 2.4 试验用菌种

3 试验环境 《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进行。 本公司微生物限度室、阳性对照室、生物安全柜及超净工作台洁净度检测无特殊情况下每季度进行一次。 3.1 无菌室 无菌室按《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GB 50457-2008监测,静态洁净度检测结果符合GB50457-2008对10000级洁净度要求。 3.2 超净工作台 超净工作台按《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GB50457-2008监测,静态洁净度检测结果符合GB50457-2008对100级洁净度要求。 超净工作台沉降菌检测记录 2015.11.15 3.3生物安全柜 生物安全柜按《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GB50346-2011监测,静态洁净度检测结果符合GB50457-2008对100级洁净度要求。 生物安全柜沉降菌监测记录 2015.11.15 4 试验方案 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四部:(通则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通则1106)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通则1107)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及(通则1121)抑菌效力检查法规定,本品微生物限度标准为:1g供试品中,需氧菌总数不得过1000cfu,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不得过100cfu,大肠埃希菌不得检出。

USP 62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 USP38

62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NONSTERILE PRODUCTS: TESTS FOR SPECIFIED MICROORGANISMS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USP38) 1.INTRODUCTION导言 The tests described hereafter will allow determination of the absence of, or limited occurrence of, specified microorganisms that may be detected under the conditions described. 控制菌检查法系用于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检查供试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微生物。 The tests are designed primarily to determine whether a substance or preparation complies with an established specification for microbiological quality. When used for such purposes,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given below, including the number of samples to be taken, and interpret the results as stated below. 当本法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是否符合相应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检验,,包括样品的取样量,结果的判断. Alternative microbiological procedures, including automated methods, may be used, provided that their equivalence to the Pharmacopeial method has been demonstrated. 可以使用包括自动化法在内的方法,需确认与药典方法的等同性. 2.GENERAL PROCEDURES通用规程 The preparation of samples is carried out as described in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Nonsterile Products: Microbial Enumeration Tests 61. 供试品制备,同USP<61> If the product to be examined has antimicrobial activity, this is insofar as possible removed or neutralized as described in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Nonsterile Products: Microbial Enumeration Tests 61. 若供试品有抗菌活性,应尽可能中和或去除,中和或去除的方法同USP<61> If surface-active substances are used for sample preparation, their absence of toxicity for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compatibility with any inactivators used must be demonstrated as described in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Nonsterile Products: Microbial Enumeration Tests 61. 若供试品制备过程中使用了表面活性剂,应确认其对微生物的无毒性以及与所用的中和剂/灭活剂的相容性,同USP<61> 3.GROWTH-PROMOTING AND INHIBITORY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SUITABILITY OF THE TEST AND NEGATIVE CONTROLS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适用性 确认,阴性对照 The ability of the test to detect microorganism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product to be tested must be established. Suitability must be confirmed if a change in testing performance or a change in the product that may affect the outcome of the test is introduced. 在有供试品存在的情况下,所建立的方法应能检测微生物。若检测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测结果时,控制菌检查方法应重新进行适用性试验。 3.1.Preparation of Test Strains试验菌液的制备 Use standardized stable suspensions of test strains as stated below. Seed-lot culture maintenance techniques (seed- lot systems) are used so that the viable microorganisms used for inoculation are not more than five passages removed from the original master seed-lot.

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验证操作规程(2015年版)

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验证操作规程 1 目的 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测。 2 依据 《中国药典》2015版。 3 范围 所有需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测的产品。 4 责任 4.1验证小组负责检验方法验证/确认方案的起草、验证/确认方案的实施。 4.2验证委员会负责验证/确认方案的审批,验证/确认结论的审核。 5 程序 5.1 由验证小组提出验证申请,验证方案编制完成后,填写《确认和验证方案审批表》,经验证小组会签,报验证委员会审核,由生产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批准后,验证方案编制人对验证小组其余人员进行培训后,方可按验证方案试验。 5.2 试验完成后及时编制验证报告,并填写《验证报告审批表》,经验证小组会签,报验证委员会审核,由生产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批准后,验证报告结论才可实施。 6 内容 6.1 概述 通过验证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的测定及控制菌的检查。根据样品特性制订检验方法和检验条件,按制定的方案进行试验,根据验证结果判断是否符合验证标准。若符合,按验证的方法和条件进行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若不符合,重新建立制订检验方法和检验条件,再进行验证,直至验证结果符合设立的验证标准。 6.2 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方法的验证 6.2.1 验证用菌株

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 104]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 003]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黑曲霉[CMCC(F)98 003] 白色念珠菌[CMCC(F)98 001] 6.2.2 验证用菌液制备 6.2.2.1接种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枯草芽孢杆菌至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于30~35℃培养18~24小时。取上述培养物各1ml,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或p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制成适宜浓度的菌悬液,备用。 6.2.2.2 接种白色念珠菌至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于20~25℃培养2~3天。取上述培养物1ml,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或p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制成适宜浓度的菌悬液,备用。 6.2.2.3接种黑曲霉至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于20~25℃培养5~7天,加入含0.05%(ml/ml)聚山梨脂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或p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将孢子洗脱。然后,用适宜方法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用含0.05%(ml/ml)聚山梨脂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或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制成适宜浓度的孢子悬液,备用。 6.2.3 供试液的制备 6.2.3.1 水溶性供试试品 取供试品,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溶解或稀释制成1:10供试液。若需要,调节供试液pH值至6~8。必要时,用同一稀释液将供试液进一步10倍系列稀释。水溶性液体制剂也可用混合的供试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6.2.3.2 水不溶性非油脂类供试品 取供试品,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溶解或稀释制成1:10供试液。分散力较差的供试品,可在稀释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如0.1﹪的聚山梨酯80,使供试品分散均匀。若需要,调节供试液pH值至6~8。必要时,用一稀释液将

微生物限度检查记录 版

表:微生物限度检查记录(通用) 三、大肠埃希菌检查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配制批号:)、麦康凯液体培养基(配制批号:)麦康凯琼脂培养基(配制批号:)

微生物限度检查记录 (30~35℃,3~5天) 20℃~25℃,5~7天)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配制批号:) 三、控制菌检查(30-35℃)

表: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配制批号:)、麦康凯液体培养基(配制批号:)麦康凯琼脂培养基(配制批号:) (30℃~35℃)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配制批号:)、RV沙门增菌液体培养基(配制批号:),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盐琼脂培养基(配制批号:)、三糖铁琼脂(配制批号:) 五、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检查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配制批号:)、肠道菌增菌液体培养基(配制批号:),紫红胆盐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配制批号:)

表: (含药材原粉的片剂)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配制批号: )、麦康凯液体培养基(配制批号: )麦康凯琼脂培养基(配制批号: ) (30℃~35℃)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配制批号: )、RV 沙门增菌液体培养基(配制批号: ),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盐琼脂培养基(配制批号: )、三糖铁琼脂(配制批号: ) 五、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检查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配制批号: )、肠道菌增菌液体培养基(配制批号: ),紫红胆盐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配制批号: )

表:微生物限度检查记录(蛇胆川贝液) 三、大肠埃希菌检查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配制批号:)、RV沙门增菌液体培养基(配制批号:),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盐琼脂培养基(配制批号:)、三糖铁琼脂(配制批号:)

美国微生物测试USP51_和USP61

美国微生物测试USP51 和USP61+62 介绍(2009/12/22 18:31) 美国微生物测试USP51 和USP61+62 介绍 玩具需作微生物测试的材料: 用于玩具中的化妆品、液体、糊状物、油灰(putties)、凝胶和粉末(艺术品材料,如粉笔、蜡笔、墨水等除外) 1. USP<61>微生物限量测试*1 - 测试目的: 检验材料本身受微生物污染的情况(也即微生物洁净度情况) - USP<61>包括以下六个微生物测试: (1) Total aerobic microbial Count 菌落总数(定量) (2) Mould and Yeast Count 霉菌和酵母菌数(定量) (3) Staphylococcus aureus 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性) (4) Pseudomonas aeruginosa 绿脓杆菌(定性) (5) Salmonella 沙门氏菌(定性) (6) Escherichia Coli 大肠杆菌(定性) USP61 Limit Requirement: (1)+(2) < 5000 CFU/g ( if the material was used in baby product or eye area product, the limit should be < 500 CFU/g) (3)/(4)/(5)/(6) should be “ABSENT per 10g “ 2. USP<51>防腐剂抗菌效力测试 - 测试目的 为防止的材料在保存过程中或使用过程中发生微生物*现象,须在材料中加入适量的防腐剂,而防腐剂效果如何则需通过USP《51》测试进行评价。 -USP<51>测试简述: 将标准指定编号的以下菌种接入样品,然后在第7 天,第14 天,第28 天分别检验每种菌的存活数量,存活数量越少,其防腐剂抗菌效果越好。 Staphylococcus aureus 金黄色葡萄球菌 Escherichia coli 大肠杆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绿脓杆菌 Candida albicans 白色念株菌 Aspergillus niger 黑曲霉 USP51 Limit requirement (for toy): 细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Escherichia coli / Pseudomonas aeruginosa) 14 天细菌减少≥2.0 LOG (99%) 28 天不再繁殖 真菌(Candida albicans /Aspergillus niger) 14 天和28 天不再繁殖 Remark: LOG REDUCTION = LOG10 (INITIAL COUNT / NO. OF MICRO-ORGANISM RECOVERED)

微生物限度检查办法验证方法

精心整理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 1.目的: 为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包括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和控制菌检查,特制定本验证方案,通过比较试验菌的恢复生长结果,来评价整个检验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和重现性,以确认供试品在该实验条件下无抑菌活性或其抑菌活性可忽略不计,所采用的方法适用于该品种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2.3. 4.0.22um 121营养肉汤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BL )、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4-甲基伞形酮葡糖苷酸培养基(MUG )等脱水培养基,按照相应的配制说明,用纯化水配制、分装后,在2小时内,放于湿热灭菌器中,在121℃,灭菌15 min ,在3周内使用。 4.4.1.3试验用稀释剂/缓冲液、冲洗液的制备:取在有效期内的试剂,按照相应的配制方法,配制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0.9%无菌氯化钠溶液、0.05%(ml/ml )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等,用纯化水配制,加热使溶,过滤,分装,在121℃,灭菌15 min ,在3周内使用。

4.4.2 试验菌的制备和稀释: 4.4.2.1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验证用菌液: 4.4 4.4 4.4 4.4.2.2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用菌液: 1ml 含菌10 3g单 45℃pH7.0 液。 3 4.4.4.2试验组: 4.4.4.2.1 平皿法:分1:20的供试液1ml和试验菌液(含菌50~100CFU)1ml,注入同一直径90mm的灭菌平皿中,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 4.4 4.4

4.4.4.4.1 平皿法:取1:20供试液1ml,注入直径90mm的灭菌平皿中,每种培养基平行制备2个平皿。 4.4 4.4.4.5稀释剂对照组:若供试液制备需要分散、乳化、中和、离心等特殊处理时,需增加稀释剂对照组,以考察供试液制备过程中微生物受影响的程度。 4.4 养48 培养72 稀释剂对照组回收率= 结果判定:在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稀释剂对照组的回收率应均不低于%。试 菌回收率低于70%,则应采用薄膜过滤法、培养基稀释法、离心沉淀集菌法、中和法等方法或联合使用上述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并重新进行方法学验证。 4.4.4.11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验证结果:

制药企业微生物限度控制菌检查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记录表式样

控制菌检查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记录 一、菌液制备(需要的菌种在□内划“√”): □(1)大肠埃希菌新鲜肉汤培养物1ml ,9ml0.9%无菌NaCl溶液,10倍递增稀释; □(2)金黄色葡萄球菌新鲜肉汤培养物1ml,9ml0.9%无菌NaCl溶液,10倍递增稀释; □(3)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新鲜肉汤培养物1ml,9ml0.9%无菌NaCl溶液,10倍递增稀释; □(4)铜绿假单胞菌新鲜肉汤培养物1ml,9ml0.9%无菌NaCl溶液,10倍递增稀释; □(5)生孢梭菌新鲜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物1ml,9ml0.9%无菌NaCl溶液,10倍递增稀释; 二、每ml菌液含菌量的计数测定。 测定方法:取稀释后的菌液1ml(剩余的菌液冷藏保存),置直径90mm的无菌平皿中,注入15-20ml已经过适用性检查确正的温度不超过45℃的溶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细菌类别计数选用该培养基)或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霉菌、酵母菌类别计数选用该培养基),混匀,凝固,倒置培养。每稀释级每种培养基至少制备2个平板。细菌类别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类别培养温度为23℃~28℃。细菌类别培养3天,霉菌、酵母菌类别培养5天。 三、检查结果:需做的检查在□内划“√”。 □ 1. 增菌培养基促生长能力检查

分别接种不大于100cfu的试验菌于被检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中,在相应控制菌检查规定的培养温度及最短培养时间下培养。与对照培养基管比较,被检培养基管试验菌。 检验标准:与对照培养基管比较,被检培养基管试验菌应生长良好。 结论: □ 2. 固体培养基促生长能力检查 检验标准:被检培养基的菌落数与对照培养基菌落数相比大于70%,且菌落形态大小应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一致。判该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符合规定。 结论: □ 3. 培养基抑制能力检查 分别接种试验菌于被检培养基中,在相应控制菌检查规定的培养温度和时间下培养,试验菌。 检验标准:试验菌应不得生长。 结论: □ 4. 培养基指示能力检查 分别接种少量试验菌于被检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中,在相应控制菌检查规定的培养温度和时间下培养。被检培养基中试验菌生长的菌落形态、大小、指示剂反应情况等。 检验标准:被检培养基中试验菌生长的菌落形态、大小、指示剂反应情况等应与对照培养基一致。 结论: 结论: 检验人:复核人: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 为更好应用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ⅪJ),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可用于判断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原料、辅料是否符合药典的规定,也可用于指导制剂、原料、辅料的微生物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指导生产过程中间产品微生物质量的监控。本指导原则将对标准和方法中的特定内容及标准的应用做进一步的说明。 1.微生物限度检查过程中,如需要使用表面活性剂、灭活剂及中和剂,在确定其能否适用于所检样品及其用量时,除应证明该试剂对所检样品的处理有效外,还须确认该试剂不影响样品中可能污染的微生物的检出(即无毒性),因此无毒性确认试验的菌株不能仅局限于验证试验菌株,而应当包括产品中可能污染的微生物。 2.供试液制备方法、抑菌成分的消除方法及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应尽量选择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操作简便、快速的方法,且应避免损伤供试品中污染的微生物。对于抑菌作用较强的供试品,在供试品溶液性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薄膜过滤法进行试验。 3.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ⅪJ)收载的离心沉淀法仅适用于制备细菌计数或控制菌(细菌)检查用的供试液,规定的500转/分钟、不超过3分钟只用于去除供试液中的沉淀物。采用该方法时,供试液中的样品颗粒大小、粘稠度及污染的微生物大小,转速等直接影响着样品中微生物的回收,易造成检验结果不能真实反映供试品的污染情况。因此,供试液制备时尽量避免使用该方法,更不宜采用高速离心沉降集菌。 4.对照培养基系指按培养基处方特别制备、质量优良的培养基,用于培养基适应性检查。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制及分发。 5. 进行验证试验时,若因没有适宜的方法消除供试品中的抑菌作用而导致微生物回收的失败,应采用能使微生物生长的更高稀释级供试液进行方法验证试验。此时更高稀释级供试液的确认要从低往高的稀释级进行,但最高稀释级供试液选择应根据供试品应符合的微生物限度标准和菌数报告规则,如供试品应符合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是1克细菌数不得过1000cfu,那么最高稀释级是1:10-3。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 1.目的: 为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包括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和控制菌检查,特制定本验证方案,通过比较试验菌的恢复生长结果,来评价整个检验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和重现性,以确认供试品在该实验条件下无抑菌活性或其抑菌活性可忽略不计,所采用的方法适用于该品种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验证过程应严格按照本方案规定的容进行,若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时,应填写验证方案修改申请并报验证领导小组批准 2.围: 本验证方案适用于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 3.规性引用文件: 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ⅪJ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要求,由于某些供试品具有抗菌活性,在建立微生物检查方法或产品的组分发生改变或原检查法的检验条件发生改变时,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对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及测定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4.验证实施: 4.4.1 试验前的准备: 4.4.1.1 试验用具的准备:将试验需用的试管、刻度吸管、薄膜过滤器、 滤膜(孔径0.22um、直径50mm)、平皿、空三角瓶、称量纸等,用牛皮纸包扎 好后,放于湿热灭菌器中,在121℃,灭菌30 min,在3天使用。 4.4.1.2试验用培养基的制备:取适用性检查合格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玫 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BL)、改良马丁琼脂 培养基、4-甲基伞形酮葡糖苷酸培养基(MUG)等脱水培养基,按照相应的配制 说明,用纯化水配制、分装后,在2小时,放于湿热灭菌器中,在121℃,灭 菌15 min,在3周使用。 4.4.1.3试验用稀释剂/缓冲液、冲洗液的制备:取在有效期的试剂,按照 相应的配制方法,配制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0.9%无菌氯化钠溶液、

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范

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范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一、无菌室的要求: 无菌室是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的重要设备,面积不小于6平米,高度2.4-2.8m为宜。建筑材料要光洁,不吸潮,无凸起,耐腐蚀,易清洗。无菌室内部应六面光滑,无缝隙,里面连接处应呈凹凸形,不留死角。操作间和缓冲间的门不应直对,缓冲间两个。 无菌室内采光面积要大,照明灯应镶嵌在天花板内,光照应分布均匀,光照度不低于300lux,电源开关应设在室外。 无菌室、缓冲间和操作间均应设置紫外线杀菌灯,每立方米2-2.5瓦,距实验台高度不超过1米,并应定期检查辐射强度,距1米处应不低于70微瓦/平方厘米,无菌室内应安装空气除菌过滤层流装置及调温装置,控制温度18-26℃,相对湿度40%-60%,操作间或净化工作台的洁净空气应保持与相临环境形成正压,不低于4.9帕。操作区洁净度100级,操作间洁净度10000级,洁净度定期检查。 无菌室及缓冲间不得存放其他杂物,如培养箱。 用消毒液清洁无菌室操作台面,开启无菌室紫外灯和层流空气过滤30分钟以上。无菌室的无菌程度,常用的沉降菌测定方法为:取营养肉汤琼脂平板3个,置无菌室的操作区台面左、中、右位置上,开盖暴露30分钟,在30-35℃培养2天后,计算菌落数。用于无菌检查的无菌室或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无菌室,细菌总数应小于3个,浮游菌每立方米应小于5个,否则,不能用于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 二、培养基的准备 1、培养基的制备: 配制培养基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应符合规定。再称取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真菌培养基的干燥培养基,加水溶化后,调节PH值,使灭菌后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的PH值为7.0-7.3,真菌培养基的PH值为6.2-6.6,分装、盖塞、灭菌,待用。 2、培养基灵敏度试验: 培养基是无菌试验的基准物质,关系到无菌试验结果的科学、准确、可信度,因此,培养基灵敏度试验是无菌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使用灵敏度试验合格的培养基,才能保证无菌试验结果准确、可靠。 培养基灵敏度试验操作如下:取藤黄微球菌、生孢梭菌、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液,分别10倍递增稀释,制成每ml 含10-100个菌,并作菌落记数。将制备好的菌液分别加至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真菌培养基各3管。至规定温度培养5天,每株菌接种的培养基不少于2管生长,则改培养基的灵敏度试验合格。 3、培养基用前的检查: (1)无菌检查:各种培养基在规定温度培养3天,应无菌生长。 (2)新鲜程度检查: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氧化层的颜色用前不能超过1/5,否则,不能使用。应煮沸去氧,只限加热一次。 4、培养基的保存时限: 配制好的无菌试验用培养基在2周内用完。 三、菌种复苏和保藏 1、菌种复苏: 先将冻干菌种的封口端用砂轮刻痕,在刻痕处过火焰数次,用无菌湿棉球炸裂后打开,然后,加入0.3-0.4ml稀释液于菌种管底部,将菌种稀释、混匀,并吸出菌液,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培养时间和温度根据不同的菌种而定。仔细检查菌种的有关特性,如无发现异常,即可传代、使用。 2、药品微生物用的菌种传代方法: 取复苏好的菌种一支,接种于规定的培养基数管,培养后,置冰箱中保藏。取出使用的菌种,经一段时间后即可废弃。 为防止微生物突变,菌种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接种和传代。

美国药典 USP36微生物限度检查

USP36 1117 优良微生物检测规范(中英文1/ 2) 2013-08-09 15:30:46| 分类:USP|举报|字号订阅 1117 MICROBIOLOGICAL BEST LABORATORY PRACTICES 优良微生物检测规范INTRODUCTION 介绍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s in a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consist of activities that depend on several principles: aseptic technique, control of media, control of test strains, operation and control of equipment, diligent recording and evaluation of data, and training of the laboratory staff. Because of the inherent risk of variability in microbiology data, reli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are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accepted methods and adherence to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s. 优良微生物检测规范由一些活动组成,这些活动依赖于几个基本要素:无菌技术、培养基控制、检测用菌株控制、设备操作和控制、完善的记录和数据评估、化验室员工的培训。由于微生物数据具有天生的不确定性,数据的可靠性和重复性取决于是否使用被接受的方法,以及是否严格遵守化验室规范。 MEDIA PREPAR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培养基制备和质量控制 Media Preparation 培养基制备 Culture media are the basis for most microbiological tests. Safeguarding the quality of the media is therefore critical to the success of the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Media preparation, proper storage, and quality control testing can ensure a consistent supply of high-quality media. 培养基是大多数微生物测试的基础。保证培养基的质量因而成为微生物实验室成功的关键。培养基的制备、合适的存贮和质量控制检测可以保证持续高质量培养基供应。 It is important to choose the correct media or components in making media based on the use of accepted sources or references for formulas. The manufacturer's formula and instructions for preparation routinely accompany dehydrated media and

2010年版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附录Ⅺ J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检查。 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 供试品检查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中和剂或灭活剂,应证明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无毒性。 除另有规定外,本检查法中细菌及控制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23℃~28℃。 检验结果以1g、1ml、10g、10ml、10cm2为单位报告,特殊品种可以最小包装单位报告。 检验量 检验量即一次试验所用的供试品量(g、ml或cm2)。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供试品的检验量为10g或10ml;膜剂为100cm2;贵重药品、微量包装药品的检验量可以酌减。要求检查沙门菌的供试品,其检验量应增加20g或20ml(其中10g用于阳性对照试验)。 检验时,应从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中抽取供试品,膜剂还不得少于4片。 一般应随机抽取不少于检验用量(两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倍量供试品。 供试液的制备 根据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采取适宜的方法制备供试液。供试液制备若需加温时,应均匀加热,且温度不应超过45℃。供试液从制备至加入检验用培养基,不得超过1小时。 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供试液制备方法如下。 1.液体供试品 取供试品10ml,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混匀,作为1∶10的供试液。油剂可加入适量的无菌聚山梨酯80使供试品分散均匀。水溶性液体制剂也可用混合的供试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2.固体、半固体或黏稠性供试品 取供试品10g,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用匀浆仪或其他适宜的方法,混匀,作为1∶10的供试液。必要时加适量的无菌聚山梨酯80,并置水浴中适当加温使供试品分散均匀。 3.需用特殊供试液制备方法的供试品 (1)非水溶性供试品 方法1取供试品5g(或5ml),加至含溶化的(温度不超过45℃)5g司盘80、3g单硬脂酸甘油酯、10g聚山梨酯80无菌混合物的烧杯中,用无菌玻棒搅拌成团后,慢慢加入45℃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边加边搅拌,使供试品充分乳化,作为1∶20的供试液。 方法2取供试品10g,加至含20ml无菌十四烷酸异丙酯(制法见附录ⅩⅢB 无菌检查法中供试品的无菌检查项下)和无菌玻璃珠的适宜容器中,必要时可增加十四烷酸异丙酯的用量,充分振摇,使供试品溶解。然后加入45℃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100ml,振摇5~10分钟,萃取,静置使油水明显分层,取其水层作为1∶10的供试液。 (2)膜剂供试品 取供试品100cm2,剪碎,加100ml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必要时可增加稀释液),浸泡,振摇,作为1∶10的供试液。 (3)肠溶及结肠溶制剂供试品 取供试品10g,加pH6.8无菌磷酸盐缓冲液(用于肠溶制剂)或pH7.6无菌磷酸盐缓冲液(用于结肠溶制剂)至100ml,置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验证方案模板

文件编号:SVP YF-0-01-00
验证文件
******微生物限度 检查法验证方案
********有限责任公司

1/11
验 证 文 件
目 录
1 2 3 4 5 6 7 8 9
适用范围 目的 概述 验证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及文件 可接受的限度范围标准 测试方法 异常情况处理 测试结果 结论
10 再验证周期 11 附表

2/11
验 证 文 件
1 适用范围 本验证方案适用于******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验证。 2 目的 建立该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确保试验方法的 完整性,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3 概述 3.1******处方中含有盐酸氨基葡萄糖以及常用辅料等成分,文献报道盐酸氨基葡 萄糖有抑菌活性。根据以上特点,按《中国药典》2010 年版附录Ⅺ J《微生物限度 检查法方法》的“供试品的制备”项下需用特殊方法制备供试液中(6)制备供试 液。“细菌,霉菌,酵母菌计数”项下检查法 2 薄膜过滤法进行细菌,霉菌及酵母 菌的计数方法验证,控制菌检查项下控制菌的检查法验证。 3.2 验证时间:************批平行三次试验。 4 验证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及文件 4.1 验证需用仪器设备 器具名称 电热恒温培养箱 多用生化培养箱 蒸汽灭菌器 规格型号 HG101-3 SP-80 ZDX-35B 检定日期 检定单位 有效期
4.2 验证所需要的文件及存放地方 资料名称 《HG101-3 电热恒温培养箱操作维护保养 SOP》 《SP-80 型生化培养箱操作维护保养 SOP》 《ZDX-35B 蒸汽灭菌器操作维护保养 SOP》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SOP》 5 可接受的限度范围标准 5.1******微生物限度检查质量标准 项目 细菌总数 霉菌、酵母菌 标准规定 ≤1000 个/g ≤100 个/g 存放地点

微生物限度检查办法验证方法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 1. 目的: 为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包括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和控制菌检查,特制定本验证方案,通过比较试验菌的恢复生长结果,来评价整个检验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和重现性,以确认供试品在该实验条件下无抑菌活性或其抑菌活性可忽略不计,所采用的方法适用于该品种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验证过程应严格按照本方案规定的内容进行,若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时,应填写验证方案修改申请并报验证领导小组批准 2. 范围: 本验证方案适用于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根据《中国药典》2010 年版二部附录ⅪJ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要求,由于某些供试品具有抗菌活性,在建立微生物检查方法或产品的组分发生改变或原检查法的检验条件发生改变时,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对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及测定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4. 验证实施: 4.4.1 试验前的准备: 4.4.1.1 试验用具的准备:将试验需用的试管、刻度吸管、薄膜过滤器、滤膜(孔径 0.22um、直径50mm)、平皿、空三角瓶、称量纸等,用牛皮纸包扎好后,放于湿热灭菌器中,在121℃,灭菌30 min,在3 天内使用。 4.4.1.2 试验用培养基的制备:取适用性检查合格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BL)、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4- 甲基伞形酮葡糖苷酸培养基(MUG)等脱水培养基,按照相应的配制说明,用纯化水配制、分装后,在 2 小时内,放于湿热灭 菌器中,在121℃,灭菌15 min,在3 周内使用。 4.4.1.3 试验用稀释剂/ 缓冲液、冲洗液的制备:取在有效期内的试剂,按照相应的配制方法, 配制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0.9%无菌氯化钠溶液、0.05%(ml/ml )聚山梨酯80的 0.9%无菌氯化钠溶液等,用纯化水配制,加热使溶,过滤,分装,在121℃,灭菌15 min,在3

2015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的方案.doc

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 下表用于记录修订/变更主要内容及历史。

目录 1. 概述 2. 验证目的和范围 3. 组织及职责 4. 验证进度计划表 5. 验证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及相关文件的确认 6. 验证所需要的菌种、培养基、检验样品的确认 7.验证项目和验证方法 7.1试验菌株 7.2需氧菌总数检查、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检查方法验证的菌液制备 7.3需氧菌总数检查、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检查方法验证--常规倾注平皿法7.4需氧菌总数检查方法验证—离心沉淀-薄膜过滤法 7.5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离心沉淀-薄膜过滤法 8.偏差与漏项控制 9.验证报告会审

1. 概述 我公司生产品种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项目为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以及大肠埃希菌检查和沙门菌检查。参照《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附录1105:微生物计数法,以及1106:控制菌检查法的规定,本公司对该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予以验证。通过验证以确认所采用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 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处方中含有甲硝唑、人工牛黄以及常用辅料成分,文献资料介绍甲硝唑对细菌有抑菌特性,对霉菌和酵母菌无抑菌活性。甲硝唑在水中微溶,可以通过离心沉淀-薄膜过滤法去除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本验证方案通过试验菌株的回收率测试,首先确认常规倾注平皿法是否适用于本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如常规倾注平皿法不适用,则进一步验证可去除供试品抑菌物质的离心沉淀-薄膜过滤法是否适用于本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本验证方案根据样品特性制定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和检验条件,按制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根据验证结果判断是否符合验证标准。 2. 验证目的和范围 验证该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适用性,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本验证方案采用3批按GMP要求组织生产的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 3.组织及职责 3.1验证方案和验证报告的起草、审核、批准 验证方案由质量部QC组负责起草,由质量部审核,最终由质量负责人批准。验证方案实施完成后,由QC组负责汇总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验证的结果、撰写报告,由质量部审核,最终由质量负责人批准报告。 3.2验证方案的培训 验证方案在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由QC组组长对本次验证实施的相关人员组织培训工作,并将该次的培训记录归档。 3.3验证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变更和偏差 验证方案实施过程中如有变更和偏差,质量负责人应当组织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4 验证工作小组成员表 4. 验证进度计划表 本次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的计划安排时间是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 5. 验证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及相关文件的确认 5.1.主要检验仪器设备确认表

(61)MICROBIAL LIMIT TESTS《微生物限度测定》USP31

?61? MICROBIAL LIMIT TESTS This chapter provides tests for the estimation of the number of viable aerobic microorganisms present and for freedom from designated microbial species in pharmaceutical articles of all kinds, from raw materials to the finished forms. An automated method may be substituted for the tests presented here, provided it has been properly validated as giving equivalent or better results. In preparing for and in applying the tests, observe aseptic precautions in handling the specimens. Unless otherwise directed, where the procedure specifies simply ―incubate,‖ hold the container in air that is thermostatically controlled at a temperature between 30and 35, for a period of 24 to 48 hours. The term ―growth‖ is used in a special sense herein, i.e., to designate the presence and presumed proliferation of viable microorganisms. PREPARATORY TESTING The validity of the results of the tests set forth in this chapter rests largely upon the adequacy of a demonstration that the test specimens to which they are applied do not, of themselves, inhibit the multiplication, under the test conditions, of microorganisms that may be present. Therefore, preparatory to conducting the tests on a regular basis and as circumstances require subsequently, inoculate diluted specimens of the material to be tested with separate viable culture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Escherichia coli,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Salmonella. This can be done by adding 1 mL of not less than 10-3 dilution of a 24-hour broth culture of the microorganism to the first dilution (in pH 7.2 Phosphate Buffer, Fluid Soybean–Casein Digest Medium, or Fluid Lactose Medium) of the test material and following the test procedure. Failure of the organism(s) to grow in the relevant medium invalidates that portion of the examination and necessitates a modification of the procedure by (1) an increase in the volume of diluent, the quantity of test material remaining the same, or by (2) the incorporation of a sufficient quantit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