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成果公报(精)

《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成果公报(精)

《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成果公报(精)
《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成果公报(精)

《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成果公报

课题批准号:XJK06CXJ010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学科分类:教育信息技术

课题主持人:罗玉南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隆回县第一中学主要成员:周后秋袁安平邹迪隆黄秋年聂良甫肖佐凡

谢艳梅王书博阳春晖钟爱科

课题承担单位:湖南省隆回县第一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指导思想:

(一)为了当前英语教学的需要

当前英语教学资源非常匮乏,教师缺少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学生更是没有一个自由、自主学习的空间。因而教学效果也很难得到根本上的突破,为此,为师生整合出优质的可以共享的英语教学资源和构建一个英语学习和交流的资源网站,很有必要。

(二)为了教育改革和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个重要思想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三)为了提高备课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当代教师,尤其是重点示范性高中的教师,不但教学工作繁重、工作时间长,备课辛苦,而且精神压力大。如果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资源的整合,有了可共享的优秀教学资源,则可以大大减少教

师的工作负担,同时还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提倡下列主要观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构?研究性?和?协作式?教学模式

3、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

4、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资料,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该课题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开展的.

理论基础:

该课题的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2)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实际情景下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重组原有知识结构;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的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强调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互动。

另外,建构主义理论本身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可以给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持。

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在我国新课改中有两种提法,一是学习方式,一是课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

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概念。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一理论对于教与学的整合、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整合以及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整合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构建主义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理论为我们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整合的理论背景和成果支持有哪些?

2、为什么要对高中英语教学资源整合?整合的内容是什么?怎样

整合英语教学资源?

3、怎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整合高中英语教学资源?

4、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的成果是什么?

5、怎样评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整合的高中英语教学资源?

6、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

7、如何运用所整合的英语教学资源?运用所整合的英语教学资源

所产生的效果有哪些?

8、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建成信息

技术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资源库、课例光盘,从而促进师生角色的转变和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9.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实践探讨。

研究方法:

鉴于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理论性、前瞻性、实践性等特点,特别注重实践运用的研究。同时本课题研究涉及到信息技术科学和英语教育教学等方面,故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文献法、调查法、

经验总结法、比较法,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分析相结合,强调实际应用的研究,坚持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实际,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边研究、边实验、边推广,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作出了新的思考。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课题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方法上都有较大的新的突破,课题基本上解决了当前英语教学的不规范性、随意性和资源匮乏等比较突出的问题针对性很强。并围绕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进行了挖掘、整合、探索和运用,课题研究的成果为广大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共享教学资源的全功能化信息平台,因此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特别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研究性’和‘协作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交互性’和‘合作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等重要观点的提出,使课题研究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较高的理论指导价值。

(一)研究的理论成果

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课题组成员共撰写了研究论文25篇,有两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获得省级以上论文奖的有13篇,市级论文评奖一等奖2篇,二等奖1篇。

《浅谈现代化教学系统四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发表在国家级正式教育期刊《教学交流》杂志上,《论现代信息技术对英语阅读诸变量的影响》发表在国家级正式教育期刊《科学教育家》杂志上。《03人教版高一英语第17单元阅读教学课件Alone in an Antarctica》和《网络教学中教师、学生和信息的定位》分别获得全国首届教育教学实践性研究成果一、二等奖。《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实施方案》、《评价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教学案例》、《英语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必要性》和《正确认识课堂教改整合中?教学媒体、教师、学生、教材?四要素地位与作用》等获得省级论文一等奖。《为什么要对高中英语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整合的内容是什么》、《浅谈现代化教学系统四要素的地位与作用》、《浅谈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优化高中英语教学》、《网络环境下的教与

学》和《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英语教学》等获得省级论文二等奖。《浅论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获得市级论文二等奖,欧阳玉红《新课改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导入艺术》获得市级论文一等奖,黄秋年《SEFC 2A U3 Art and architecture教案》在2007年邵阳市教案评比一等奖。

我们撰写的论文还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的探索》、《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的成果》、《怎样评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整合的高中英语教学资源》、《中学英语教学如何实施新课标理论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目标》、《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资源的整合》、《浅论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谈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整合高中英语教学资源》、《浅论英语教学资源及开发利用的意义》、《中学英语教学如何实施新课标理论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目标》和《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的历史和理论背景》等。

(二)研究过程中整合的教学资源成果

《高三英语教材的教学设计》、《隆回一中高三英语教材课文教学《隆回一中2008届高考英语高三教材一轮复习讲义》、《隆和学习重点》、

回一中2008届高考英语高二教材一轮复习讲义》、《2008届高考英语高一英语教材一轮复习讲义》、《隆回一中高考英语二轮语法专题》、《隆回一中高考英语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专题》、《隆回一中高考书面表达专题》等。《新课标高中英语模块一的教学设计》和《新课标高中英语模块二的教学设计》,《新课标高中英语模块一、二的教学资源的整合》,《新课标高中英语模块三、四的教学资源的整合》,《新课标高中英语模块五、六的教学资源的整合》,《高三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整合的内容同时被刻录成了光盘。

(三)研制开发了《中学英语网》(https://www.doczj.com/doc/4c10116762.html,)和《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研究频道

为适应该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共花了5万元建立《中学英语网》和《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研究频道。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研究频道中,开辟了《课题研究动态》、《课题研究理论指导》、《课题研究论文成果》、《课题研究资源整合成果》等栏目。实现了该课题研究所整合的英语教学资

源以网络资源库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有利于该课题成果的使用和推广。

四、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

我们打算将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分两步走。第一步,在邵阳市范围内推广。县内的隆回二中、隆回九中,隆回万和实验学校、隆回楚才中学、隆回楚云学校等都已申请加入该课题研究成果的实验和推广学校。邵阳市的武冈一中、武冈二中、武冈展辉国际实验中学(又称?云台中学?)、邵阳市一中、邵阳市二中、邵阳市四中等已申请加入该课题研究成果的实验和推广学校。洞口一中、洞口三中、邵东一中和新宁县一中来电申请加入该课题研究成果的实验和推广学校。

第二步,打算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特别是在我省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推广,以帮助解决这些地区英语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

五、研究成果取得的社会效益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省教科规划办的指导下,在学校的支持下,经过课题组成员两年积极、认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该课题研究成果在《邵阳日报》上进行了报道,社会反响较大。

(一)该课题的网络资源库的建设首先受到了我校英语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英语教师说该课题网络资源的建设有利于教师利用所整合的可共享的优秀教学资源,去提高备课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有了可共享的优秀教学资源,从而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还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料,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2008年4月11日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隆回县高考复习研讨会暨《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研究汇报课?活动,会上课题组成员罗玉南、袁安平、黄秋年三位老师分别上了专题复习课、语法复习课、单元语言知识点复习课。这三堂课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原则,受到了全县高三英语教师的一致好评,从而实现了课题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的突破,同时以教学促进课题研究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肯定。

(二)《中学英语网》(https://www.doczj.com/doc/4c10116762.html,)和《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研究频道所呈现的英语教学资源库受到了邵阳市乃至省内外一些学校师生的喜爱,获得了他们的一致好评,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和社会效应。比如,邵阳市一中的刘朝晖老师,邵阳市二中的陆振华老师和申文艳老师,邵东一中的曾老师,洞口三中的尹立玉老师,武冈二中的刘雄伟老师,新宁一中的雷学平老师,隆回二中的隆建文老师,隆回九中的罗娟英老师,以及湖北黄冈市武穴育才高中库锡桃等老师都来电感谢我们的辛勤劳动并称赞该网站的内容质量较高,特别是课题研究频道所整合的英语教学资源,成了他们学校师生英语教学的好帮手。县内的隆回二中、隆回九中,隆回万和实验学校、隆回楚才中学、隆回楚云学校等都申请加入该课题研究成果的实验和推广学校。邵阳市的武冈一中、武冈二中、武冈展辉国际实验中学(又称?云台中学?)、邵阳市一中、邵阳市二中、邵阳市四中等申请加入该课题研究成果的实验和推广学校。洞口一中、洞口三中、邵东一中和新宁县一中来电申请加入该课题研究成果的实验和推广学校。

(三)撰写的论文绝大部分获奖或者公开发表,得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认可,推动了信息技术和英语资源整合理论的发展。

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课题组成员共撰写了研究论文25篇,有两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获得省级以上论文奖的有13篇,获得市级以上论文奖的有3篇,获得县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个。整合的教学资源成果14个板块,资源网站1个。

(四)该课题带动效益显著。通过课题研究,一大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科研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该课题又带动了一批市级和校级课题的研究,使许多课题研究者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课题研究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活力,实实在在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六、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课题组成员共撰写了研究论文25篇,有两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获得省级以上论文奖的有13篇,获得市级以上论文奖的有3篇,获得县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个,整合的英语教学资源有14个板块,资源网站1个。

1、谢艳梅《浅谈现代化教学系统四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发表在全国教育学术类核心期刊《教学交流》杂志2008年第7期上。

2、谢艳梅《论现代信息技术对英语阅读诸变量的影响》发表在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科学教育家》杂志2008年第4期上。

3、周后秋《03人教版高一英语第17单元阅读教学课件Alone in an Antarctica》获得全国首届教育教学实践性研究成果一等奖。

4、周后秋《网络教学中教师、学生和信息的定位》获得全国首届教育教学实践性研究成果二等奖。

5、罗玉南《<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研究》获

得省级论文一等奖。

6、黄秋年、肖俐《评价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教学案例》获得省级论

文一等奖。

7、王丽泉《英语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必要性》获得省级论文一等奖。

8、邹迪隆、唐佐中《为什么要对高中英语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整合的内容是什么》获得省级论文二等奖。

9、谢艳梅《浅谈现代化教学系统四要素的地位与作用》获得省级论文二等奖。

10、黄秋年《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优化高中英语教学》获得省级论文二等奖。

11、聂良甫《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获得省级论文二等奖。

12、罗配元《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英语教学》获得省级论文二等奖。

13、罗玉南 2005年隆回县基础教育教研教改成果评选中获得课件类成果一等奖。

14、袁安平《浅论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获得市级论文

二等奖。

15、欧阳玉红《新课改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导入艺术》获得市级论文一等奖。

16、黄秋年《SEFC 2A U3 Art and architecture教案》在2007年邵阳市教案评比一等奖。

17、罗玉南中学英语网开发和建设

18、罗玉南、钟爱科《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研究频道的建设和开发。

19、罗玉南《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罗玉南《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课题研究报告

21、谢艳梅《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的成果》

22、谢艳梅《怎样评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整合的高中英语教学资源》

23、周后秋《浅论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

24、罗玉南《谈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25、钟爱科《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整合高中英语教学资源》

26、黄秋年《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资源的整合》

27、周后秋《浅论英语教学资源及开发利用的意义》

28、王丽泉、阳爱娥《中学英语教学如何实施新课标理论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目标》

29、罗玉南《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的历史和理论背景》

30、王丽泉、阳爱娥《浅谈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七、该研究领域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本课题在时间短、经费少的条件下,基本完成了开题时的预期任务,但就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方面的问题而言,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和实际问题主要有:

1、在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如何实现教与学的整合、教学中

师生关系的整合以及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整合等。

2、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理论整合出高中英语校本教材。

3、由于时间短,加之我们学校没有初中部等条件的限制,我们没有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今后条件许可的话,我们将对初中英语资源进行整合。

4、如何进一步推广所整合出来的英语教学资源和资源网站?

5.由于教材的变化,对原来人教版高一和高二教材内容没有进行整合。

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必要性》课题结题报告

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必要性》课题结题报告 体育组:杨超 一、背景及意义 体育教学准备活动的任务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方法,尽快把学生的思想注意力集中到体育课堂上来。迅速地进入体育教学的身心状态中,把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跟上运动的节拍,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地开始体育的学习. 准备活动的内容准备活动内容很多,大致可归纳为三项: (1)课堂常规练习:作用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练习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情绪。可以把学生迅速组织起来,思想注意力集中到体育课堂来,排除一切与体育无关的杂念,使课堂上的气氛逐渐热烈起来,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渴望运动、准备运动、精神饱满地进入到下面的练习。这类练习一般有:队列队练习,通过教师的口令或其他指令,做出各种变换,各种变化形式的慢跑,运动量较小的游戏等。 (2)一般性准备活动,全身都要活动,身体的各部位都要照顾到,运动系统和内脏器官充分活动起来,促进身体发展,通常有徒手操,包括定位的、行进间的单人双人或多人的、配乐的、持轻器械的体操、舞蹈和游戏等,要求动作要规范,节奏感强,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体姿,为进入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作好生理上的准备。 (3)专门性准备活动,区别于一般性准备活动,针对性强和课的基本部分所学技术动作性质和结构相似,在一般性准备活动的基础上,做一些持器械或徒手的模仿练习,完整技术或动作分解后某个重要环节的重复,相近技术动作的练习、辅助练习、诱导练习,规定内容的教学比赛等。为准确掌握所要学的技术动作创造条件。 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以说各学科包括体育课的改革都有了较大的成果,正常来说,体育课改革了应该更能促进学生时代的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然而近年多项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的身体素质却不如人意,比如说,近视率的不断升高、肺活量地变小等……因此,各界都把眼光瞄准了学校,对学校体育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我认为,不管怎么样,体育课的形式再多,再有创意也要建立在实效性的基础上,所以准备活动在里面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体育课质量的保证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完成能力,准备活动就是加强和提高学生这方面的前提。 二、研究对象及步骤 研究对象:西北农林科大附中,初一、三年级本班学生。 研究步骤:前期准备阶段(2014.1-2015.2):自身加强了理论学习,明确研究方向,设计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实施研究阶段(2014.3-2013.12):调查与分析了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及准备活动的效果质量。根据研究计划,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课堂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前做相对性的准备活动,遇到问题和困惑时向同行求助,适时分析、反思与总结。 后期总结阶段(2014.12-2015.1):撰写结题报告。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根据课题制定方案并实施计划,开展行动与研究。不断进行总结,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完善。(2)观察法

(完整版)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公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成果公报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毛淑梅、王坤主持完成了呼伦贝尔市教育研修学院李冬艳老师申报的教育部规划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课题立项号为:ZH13009批准号为:教综函2013009号)。课题组成员有:李秀清、杜荆夷、宋炳新、宋焕菊、刘静、白丽萍、何筱云、曲凤芝、尹慧辉。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分析及研究本课题的意义和目的。 在新巴尔虎右旗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关于合作学习是一直被关注的,也一直在实施中,但现实是学生因缺少合作方法指导而效率不高,或是因指导教师指导小组合作度把握尺度过紧或过松,导致合作停留“表面”停留在“部分”学生当中,达不到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鉴于这现状,加强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一利于学生实践,二利于教师有效指导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多锻炼。 二、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 基本内容: 1、合作学习相关理论学习与实践;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

预计突破: 1、走出无效表面的合作学习; 2、形成合作学习的有效指导策略;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 本课题研究强调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主要采用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以不断改进实践为根本价值,努力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促进实践的螺旋式发展,选取对比实验班,通过观察,深入学校调查,追踪研究、实验、典型案例描述、反思研究不断提炼策略。在研究手段上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结合;区域研究与比较研究结合,加强常态化和有效性的研究。 四、研究周期(研究的时间进度和计划)。 本课题由呼伦贝尔市教育研修学院李冬艳老师组织管理,由新巴尔虎右旗教研培训中心毛淑梅和乌尔逊学校王坤进行研究,课题实验学校新巴尔虎右旗乌尔逊学校进行试点。课题研究的主体是实验学校教师,研究重在过程,而这一过程强调以内控式管理为主,辅以适度外控。 本课题研究时限为一年半,完成时间为2014年10月。研究分三个阶段: 2013年5月——2013年7月前期准备及启动课题阶段完成课题申报,组建课题研究团队,对课题实施意识状况进行调研。制定实验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1)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 课题研究报告 北京市大成学校徐朝辉李英一、研究背景 我校从2002年开展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作为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的市级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过程优化的研究》的子课题,我们得到了总课题的帮助和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有效的成果。老师们感觉最深的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营造了学习环境,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了。利用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有的老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容量,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有的老师一味追求“技术”,做出的课件追求动画效果,求花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与课堂重点难点无关的地方,并没有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我校在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开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整合的实质和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效性,提高教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包括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整合的实质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

小学数学课题成果公报

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公报 一、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多数的数学知识是在形象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的。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是每个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很好考虑的问题。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让小学生动手操作发展思维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因为这样做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1.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有关动手操作的教学实践案例、课堂教学观摩和公开发表论文的分析,去发现在教学中的运用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如认识上的迷失和操作上的盲目主要有哪些表现? 2.动手操作的基本模式 动手操作模式作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子模式,从属于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研究中探索“动手操作”课的教学流程基本操作模式,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能力的强弱等因素,研究如何选择不同的操作方式(如:启发性操作、示范性操作、应用性操作、探究性操作等)?如何做到操作有效,避免低效和无效?教师如何根据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来设计问题情景与操作内容,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中,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从而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有效运用动手操作的基本策略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开展操作活动中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会浪费掉好多时间,直接影响操作的进程和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放手让学生操作?对动手操作运用的次数、时机、时间长短如何进行合理灵活的处理?使操作不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4.动手操作发展思维的基本策略

学校体育特色实践研究结题报告刘飞

学校体育特色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刘飞 一、本课题简述: (一)本课题的提出 针对学校校园体育特色人才需求,学校体育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体育教学理念,而学校体育特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学校有体育特色,教学有体育特点,学生有体育特长才是当今学校体育特色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体育特色改革的成功之路。 (二)实践研究的理论依据 1 、通过实践研究,学校体育特色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了学生体育兴趣,发展了学生体育特长,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并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实践研究,学校体育特色教育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了学生在学习中动脑、动眼、动手的能力。 3 、通过实践研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社会化。 (三)实践研究目标 1 、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素质教育。 2、通过学校体育特色建设的实践研究,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3 、为我省体育事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后备人才。 (四)实践研究方法 1、实践总结法:总结我校多年来开展体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并进行理论研究。 2、文献资料法:阅读国内外关于学校体育特色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 3、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师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以及根据我校开展体育工作的情况,制订相应的发展对策。 二、本课题研究过程综述: 本课题经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阶段:(2014.08.01—2014.08.30) (1)成立课题组,确立研究的目标。 (2)确立课题研究方向,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3)形成研究报告体系,完成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14.09---2014.11) (1)调查问题、问题归类。 (2)搜集文献资料。 (3)探究解决问题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2.11~2003.8) (1)整理、汇总分析访谈和调查资料; (2)撰写结题报告 三、本课题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改变教育观念,提高队伍建设 1、教育观念的改变,首先要求体育教师思想的改变,教育思想的改变是学校一切改革的前提。为此,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开展教育观念讨论、学习,通过学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资料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不少学校建起了校园网,接入城域网,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初中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主要有三个关键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二)理论假设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觉通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二、课题的研究目标1、学生的教育目标通过在各科教学中实施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加善于学习。2、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以提高,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使教师向现代化、信息化、科研型转化。 3、学校的发展目标

“疫情与教育”课题成果公报一

“疫情与教育”课题成果公报一 一、题目:《小学疫情防控与网络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 课题编号为2020YQYJY17 二、内容摘要:(300-500字) 网络课程评价研究实施以来,我们课题研究组响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网课的需求,聚焦“网络课程”实施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怎样保证学生网络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怎样保障学生作业质量、教师如何抓住学生德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课题组初步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从备课、网络课堂、作业设计与批改、在线辅导和学生管理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考核。对学生从课堂考勤、学习方式、作业设置和考试、社会关注、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进行了评价考核。 操作方面,课题组紧紧抓住“辅”“评”“考”“会”“研等几种方法,实现了师生跨越时空的互动、形成了家校教育合力,保证了网课学习的有效度,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期间,教师网络授课,学生通过观看网络课程学习。如此大规模的实施网络教学,这是以往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的。既然是新鲜事物,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多的困惑。本课题就是研究运用评价,促进网络教学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与传统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这些问题,发挥网络课程最大效益。 三、关键词:征求意见文化素质网课学习习惯网络课程最大效益 四、引言: 微山县夏镇街道泰山小学索涛主持的微山县专项课题《小学疫情防控与网络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参与人有:钟姣、刘坤、刘建军、张连莲、董波、韩光朋、王延龙、陈鹏8位教师。疫情期间家校最突出的问题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恰当,在接受网课学习中,由于家长简单厨宝的处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再融洽和谐,出现大范围的学生对家长的抵触情绪,以至于发展到暴力相向。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精选八篇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精选八篇 篇一 一、研究的缘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玩是孩子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在实际的幼儿园教育中,还存在重智育、轻游戏的倾向。家长也更关心孩子的智力发展,往往认为游戏就是“玩”,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多少用处。儿童游戏越来越少,孩子越来越孤独。而另一方面,民间游戏面临失传。那些以前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民间游戏踢毽子、跳房、投沙包------已不再为孩子们所熟悉。其实,民间游戏简单易学、趣味性强、材料方便、不受场地人数限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潜在发展空间,正适合我们县城的幼儿园,我们何不把民间游戏介绍给孩子们,让他们也体验传统游戏的快乐呢?为此,我们幼儿园选取了董旭花教授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多元价值开发”子课题——“民间游戏的现代好处挖掘”,期望在课题引领下认真了解、解读民间游戏,让它在幼儿幼儿园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让孩子们体会民间游戏的乐趣,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也期望,在课题引领下,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研究目标 1、以课题活动为契机,提高老师的专业素质,重点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潜力。[由 https://www.doczj.com/doc/4c10116762.html,整理] 2、研究民间游戏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了解游戏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潜力、情感、智力发展的作用。 三、研究资料

1、各年龄班如何选取适宜的民间游戏,如何对传统民间游戏进行改变和创新。 2、民间游戏与幼儿多元智能(个性是社会交往潜力)发展的关系。 四、研究对象 主要选取夏津华夏幼教中心3---6岁(小、中、大班)约300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评优展示法、观察法、谈话法 1、文献研究法:透过对相关游戏资料的搜集、学习、分析和理解,了解关于幼儿游戏评价的最新进展和民间游戏的现状,为幼儿进行游戏活动带给理论支 持和方法指导。如:我们透过研究资料搜集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游戏,如“叼羊大赛”、跳花竿等,孩子们很喜欢。 2、行动研究法:我们经过思考决定实施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案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模式,注重行动研究------反思------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再次活动(行为跟进),紧密结合实践中的难点尽心研究。如刚开始做课题时,小班幼儿不适合搜集来的民间游戏,因为一些比赛性质的游戏对体力和智力的要求比较高。我们经过反复研究,改造民间游戏,重点发展适合小朋友的非竞赛性质的游戏,老师们提出来能够试试语言类游戏(比如《拍手歌》)和表演游戏(比如《挑小狗》),结果孩子们很快就爱上了这些活动。 3、评优展示法:从全园评选出几个最优秀的民间游戏活动案例,请老师们一齐观看活动,并当场进行评析,合理吸收和借鉴,然后应用于实践。这样进步十分快。如,我们在xx年x月观看了杨杰的《百变神圈》,老师们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大家发现,民间游戏配上民族乐曲,感觉很美!xx年x月我们又观看了蒋岩岩的《齐天大圣》,我们又发现,用传统故事中的人物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体育游戏、表演游戏交融渗透,游戏的趣味性大大增强。就这样,大家经常交流,互提推荐,一点点提高。

成果公报

依托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同步开发文史校本课程 成果公报 课题批准号:ZH0810 课题类别:湘西自治州“十一五”规划2008年课题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主持人:龙建兴 研究人员:周心俊王菊香龙文清吴求生刘乔生吴骑江滕四平冯儒黄奎金陈秀凤余先萍吴庆郑振亚杨真宁 凤凰县第四中学 二O一0年十二月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1、指导思想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一再强调语文和历史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如何找到一条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品德修为并使之成长为具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 近几年高考作文的精神内涵,我们发现命题十分注重考查考生对人和世界的价值理性判断能力。学生既要能从文学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活动作出价值理性的情感体验和判断,又要能从历史的角度对人类价值理性的缺失进行历史经验教训的提炼和吸取。学生能否进步,势必取决于他们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所达到的高度。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决定于人类是否足够重视人文建设、人文发展的意义,继承与发扬历史上时代转换时人文启蒙的传统,努力发展直接承担提高人类人文素质的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等。”可见,语言文学和历史的教育教学都承载着人文主义教育的重任,文史结合的教学探索,更加有利于文学创作的实践。 我们认为中学语文、历史资源整合的最好的办法还是利用孩子们最熟悉的乡土文史教学资源和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优势,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家乡文史校本课程,将家乡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养,从而有效地实现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为此,在传承我县历史文化名城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因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资料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不少学校建起了校园网,接入城域网,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初中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主要有三个关键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理论假设 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觉通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进行

探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学生的教育目标 通过在各科教学中实施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加善于学习。 2、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以提高,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使教师向现代化、信息化、科研型转化。 3、学校的发展目标 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使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培养一个现代化科研型群体,使学校向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先进学校迈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的途径主要有:学习理论文章,参加媒体培训,上好实验课,撰写论文小结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实验法。通过一堂堂实验课来探索媒体与课堂教学的很好整合,来观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研究怎样合理有效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各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四、课题实验内容 (一)完善组织机构,加强课题实验管理 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实验课题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在学校实验课题之下,又根据学科教研的特点,分解出几个下级课题,主要有语文组

课题结题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课题结题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课题结题材料包括①课题立项申请书、任务下达书;②《课题结题验收表》; ③课题研究报告;④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论文、著作等);⑤相关附件或佐 证材料。 1.成果要求 ⑴研究报告 每项课题必须提交一份研究报告,字数在2万字左右.内容包括:①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义;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③课题研究采取的方法与具体措施;④课题进程或阶段说明;⑤研究的结果、结论及其取得的社会效益。 ⑵课题研究的其他成果 著作类科研成果:要突出实践\实验分析,突出应用推广价值和社会效益; 论文类科研成果:要有围绕课题研究主题的若干篇论文(只有一篇论文不能 作为课题研究成果); 教材类科研成果:要突出教学改革的内容,体现创新部分,突出学生学法教 育和能力培养; 多媒体课件及软件开发类成果:具体说明其先进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突出 实际应用效果和产生的效益。 2.课题结题时间和成果所有权 ⑴课题结题时间以省规划办颁发的结题证书时间为准; ⑵课题负责人或成员如有变动,需由原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变更说明,经所 在单位同意后交省规划办备案,成果所有权以结题时课题组成员为准。

株洲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十一五”规划已到了最后时期,大量的省市、国家级课题即将进入结题鉴定阶段。为做好课题结题鉴定工作,规范操作程序,市规划办特提出课题结题鉴定的基本规范。这些操作规范适应于省市、国家级课题,各课题组、课题单位及县区教研室认真学习,根据课题类别和研究实际,规范做好课题的后期研究工 作,以更好地完成结题鉴定工作。 一、课题研究到什么程度才能结题 按课题计划完成了课题研究内容、基本实现预期研究目标、取得了实质性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整理好佐证材料(过程性材料和终结性材料),包括主件材料和附件材料,做完这些工作后,课题主持人 就可以项课题主管部门提出结题申请。 二、结题鉴定的操作程序及基本形式 (一)基本操作程序: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课题主持人要按课题管理单位结题鉴定要求,提交一套完整的材料,经课题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初审,报课题管理单位审核,双方约聘专家,确定时间,举 行结题鉴定。 1.课题主持人提出申请; 2.准备材料; 材料包括:结题鉴定申请书、主件、附件(省规划办还需要成果公报、电子文档等) 3.组织结题鉴定。 (二)结题鉴定的基本形式 以省规划办为案例(网址:) 1.会议结题鉴定(结题鉴定的最主要形式) (1) 主要程序 ①课题管理人员介绍领导专家,并提出鉴定要求; ②鉴定专家组组长主持鉴定会; ③课题主持人陈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④专家组审阅材料和相关成果、讨论交流、质疑点评; ⑤专家组综合点评意见,形成书面鉴定意见; ⑥专家组长宣布鉴定结果; ⑦课题主持人或领导表态; ⑧结题鉴定后,课题组将修改好的研究报告、成果公报、佐证材料等报送课题管理部门存档备案; ⑨课题管理部门颁发课题结题证书好课题成果鉴定书。 (2)主持人陈述的基本内容

信息技术课题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工作报告 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以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已成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探究的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而现代信息技术却能从多方面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支持,为此,我们申报了省级课题“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经过努力,该课题得以顺利实施。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回顾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各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又加强合作。在分管主任的带领下,经过多次讨论研究,不断调整思路,对实施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后,制定出了具体细致而又切实可行的课题实验方案和工作计划。 (二)调查研究,了解现状 进行本课题研究伊始,我们广泛查阅各种关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资料,并向一些专家请教,然后集体商量,有针对性的设计了检测表,分别用于检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现状及教师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现状。 (三)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为了促进课题研究的有序发展,我们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课题研究制度,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理论学习制度 学校订阅了多种电教刊物,并在阅览室安置了阅览书架,便于教师及时阅读。 (2)课题组成员例会制度 为加强对课题开展过程的管理力度,我们每个学期都会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一般是一月一次),通报情况,讨论分析研究进展情况,总结经验,安排下一步的工作等。 (3)教学观摩制度 课题活动与教研活动相结合,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研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期至少上一堂(课题)研究课,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案例,以便为课题研究提供个案。 (4)检查考核制度 科研室每期都对每位课题组成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参加课题活动次数、学习笔记内容、论文及赛课获奖情况等方面,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各类评优评先的依据。 (四)强化培训,提高能力 教育的发展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的关键,在于拥于一大批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而教师素养的提升必须依靠自身的学习以及有关培训才能实现。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主要从理论和技术两方面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培训。 二、研究的成果

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范例

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范例 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区域社会发展的研究 登记号:963xxr0190 推荐部门:青海大学 任务来源:青海省科技厅组织评价部门:青海省科技厅 工作起止时间:评价日期: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学部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主要研究人员:严网林赵之重胡月明曹广超赵寒冰徐剑波李成英王璐张平张红岩 张宏岩李振刚赵克俭张煜

该研究立足于青海省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针对选定的典型区域进行调查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了评价高原地区地理条件不均匀性和放牧压力不均匀性的科学方法,提出了区域社会发展方向,并制定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空间规划,为青海省高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区域社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祁连圆柏扦插育苗技术 登记号:963xxy0191 推荐部门:青海省林业局 任务来源:国家林业部组织评价部门:青海省科技厅 工作起止时间:评价日期: 完成单位:青海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青海省大通县东峡林场 主要研究人员:徐生旺徐守成蔡晋翔仲永芳张鹏陈永国胡文忠李福元孙福林王晓东

阿生忠孙静陈艳 祁连圆柏是青海高原高寒干旱区造林绿化的优良乡土树种之一,本项目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不同容器和基质、不同扦插季节无性繁殖对比试验。总结出以下结论:轻基质网袋与泥炭土+珍珠岩+羊粪(6:3:1)基质配方相结合的育苗效果最佳;在有控温控湿设备的大棚和温室条件下,春夏冬三季均可进行扦插繁殖,其中夏季扦插生根率最高;采用插穗的最佳母树年龄为7-8年;首次开展了较大面积的容器扦插苗造林试验,总结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整地方式、不同造林密度的造林推广模式和技术。其中,轻基质网袋容器苗造林当年成活率达到88%。该项目通过多项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使原有成果进一步得到提升和完善。为今后开展祁连圆柏规模化无性繁殖和造林提供了技术依据。项目研究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最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结题细则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结题细则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结题细则 2010年1月修订 为提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引导多出“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见效好”的成果,健全教育科学成果评价机制,规范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引导教育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增强中国教育科学的持续创新能力,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一、工作原则 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所有课题按期完成后,原则上最终成果均须进行鉴定,通过鉴定后予以验收结题。凡涉及政治、民族、宗教、军事等敏感问题的研究成果,须先鉴定后出版或发表。最终成果为书稿的,在通过鉴定之后出版的,须先报送样书,再领取结题证书。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重点、一般、青年基金课题和教育部重点、青年专项、规划课题最终成果的鉴定工作。 根据需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社科(科研)处负责所在地区和学校承担的部分教育部规划课题最终成果的鉴定工作。 二、成果要求 国家重大、重点课题应出版30万字以上学术专著1部、在SSCI或CSSCI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系列论文。国家一般课题应出版专著1部、在CSSCI上发表3篇系列论文。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应出版专著1部、在CSSCI期刊上发表2篇系列论文,优秀成果进入《成果要报》或《优秀成果文库》。教育部重点课题应出版专著1

部或在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版)上发表3篇系列论文。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应出版专著1部或在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版)上发表2篇系列论文。教育部规划课题应出版专著1部或在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版)上发表1篇系列论文。 所有课题申请结题均须填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提交的研究总报告不少于3万字,成果公报6000-8000字,两者全文在网上公开。鉴定前须在本单位举行成果公开报告会,由科研管理部门主持,有同行听众的积极反馈。 三、免于鉴定的条件 为鼓励优秀研究成果,减少重复鉴定工作,不同类别课题的最终成果具备以下相关条件的,可申请免于鉴定: 1.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的课题(国家重大和重点课题除外)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具体规定,即获得省部级评奖二等以上奖励;提出的理论观点、政策建议等被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完整采纳吸收,并附有基本材料和相关证明。 这里的奖项为政府所颁发,包括: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国家教学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科学技术奖,以及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省级教学成果奖和省级科学技术奖。奖项名称应与课题名称对应,课题负责人应为获奖项目第一人。 国家重大和重点课题不得申请免予鉴定。 2.教育部重点课题和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最终成果的主体部分被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完整采纳吸收,并附有基本材料和证明;或最终成果的主体内容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发表或转载,并有明确唯一标识。 3.教育部规划课题最终成果的主体内容在《教育研究》、《心理学报》或相等的国外专业刊物、杂志发表,并有明确唯一标识。 教育部重点课题和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达到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免于鉴定的条件,教育部规划课题达到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和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免于鉴定的条件,均可申请免于鉴定。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本课题由中央电教馆与有关专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2006年12月被批准为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十一五”专项课题。在中央电教馆组织下,课题研究得到了省、市、区电教馆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多的实验研究,目前基本完成预期的研究工作。在师生信息技术培训、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建立学科资料库、整理汇总典型研究成果并探索形成适合我校学情、校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 正文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式产生深刻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在中小学教育中有很普遍的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给现代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为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为切实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变革,提供了研究的土壤。信息技术有着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可以让学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实验,力图从自身实际出发,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中去。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也开展了不少相应的课题研究。为了更好的利用我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更好的更新全校老师的教学观念,更好的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首创精神,促进学校教学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我们申请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需要,是现代信息技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更是教育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课题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一)信息技术环境:广义而言是多种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设计、开发与综合运用。具体来说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

课题成果公报

课题成果公报 课题名称:综合实践活动区域推进与校本实施 课题批准号:ZH07215Z 课题级别: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重大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验”的重点子课题 学科分类:综合实践活动 课题负责人:左克瑜,研究员,荆门市教学研究室 主要成员: 组长:左克瑜荆门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副组长:孟凡刚荆门外国语学校政教处主任 王明敏荆门龙泉中学教务处副主任 吴九江钟祥市第一中学政教处副主任 成员:陈华利荆门市第一中学教务处副主任 何刚荆门东宝中学教务处副主任 王雪荆门市605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 张晓伟荆门市石化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 蒋慧丽荆门市掇刀石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 刘太芳沙洋县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张忠钟祥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向桂荣东宝区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蔡文中京山县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杜晓俊掇刀区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刘宁刚屈家岭管理区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廖志刚京山县第一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 孙治平沙洋县沙洋中学教务处主任 谢文荆门金龙泉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 蔡师学荆门市月亮湖中学副校长 一、内容与方法

根据外地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经验,结合荆门具体实际情况,综合实践活动区域推进与校本实施课题组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规划设计的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课程方案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第一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是学校的总体规划与安排,是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纲领,对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作出具体的说明和安排,并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师资配置合理、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有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且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和主动参与的活动类课程,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油漆特殊的要求和意义。开发和利用好资源,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而且能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还有利于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与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总结成绩,找出问题,并就如何应对提出对策与建议,为构建综合实践活动高效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模式的研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打破学校与教室的框束,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加强学校、家庭与社

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此相对应的却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这就是人们的身心健康问题却每况愈下,同时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有些体育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不恰当、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等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那么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开创新的体育教学局面,成了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次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想通过体育游戏的形式来逐步体育教学的质量,进一步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地增长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游戏是人类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娱乐活动,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由于需要而产生的。由于它的趣味性比较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现在许多学校和教师把体育课视为传授有关身体运动的过程,过分强调技术技能的灌输,而忽视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因而造成体育教学日益枯燥,呆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从教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增强他们的体质;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提高他们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能。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体育老师根据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以及教学内容,创编丰富多彩的

游戏,并逐步地积累形成了一套由各种类型游戏组成的学校体育游戏。通过这些游戏能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为我们的体育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体育游戏是在体育运动的基础上,综合人体的跑、跳、投等基本技能创编出多种形体动作。它可以激发人体的智能、体能,间接有效的提高游戏者学习、生活、劳动的技能,它能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它具有趣味性、教育性、竞争性、科学性等特点。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大纲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 通过对体育游戏和体育教学的研究与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改善传统体育课单调而呆板的体育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陈鹤琴的儿童教育理论 (1)游戏教育理论 “儿童以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儿童在游戏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将全部精神拿出来,因此,“游戏可以锻炼儿童的身体,是发展儿童道德的利器”。 (2)关于“儿童健康”的主张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doc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自申报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和全体研究成员的努力下,顺利的完成了各项研究工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要将传统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自主、探究、协作的方式,通过网络建立资源的共享以及资源的交互,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出相应的情境,模拟相应的场景,进行适当的模拟实验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自主的学习与探究,从中发现问题,并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试图去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举措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已相当广泛,但如何用才能发挥它们最大的效益我们研究得不够深入和透彻,没有很好的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和策略,怎样才能提高它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但又不应局限于课堂,学生将来更多的学习时间是在课外,是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从现在起就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习惯与能力,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力军。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新一轮课堂改革,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黑板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自主的、探究的、协作的课堂中学会探究、学会学习、享受成功的喜悦。现今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点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武装我们的课堂,丰富我们的课堂,延伸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自主的发现、自主的探究,并从中有所获得,有所创新,切实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进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正是迎合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观点的实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相关的情境、模拟实验,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机与欲望的引导下积极的投入到学生中去,提升课堂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交互、交流,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师生的综合素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