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课: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545.00 KB
- 文档页数:43
江西财经大学
“课程简介”
中文名称: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英文名称:Resource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开课学院: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课程代码:19A02
学分:2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预修课程:《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原理》、《可持续发展引论》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内容简介:
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伴随着人类进入新的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而突出,如何协调好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同时也是全人类所面临的抉择。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环境学为其理论基础。
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边缘学科,也是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为一身的交叉学科。
本课程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部分;二是有关社会、生态、经济大系统各门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力求用最新的理念、最新的发展动态及最新的数据使之与时代的发展相吻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到各自的专业当中和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要点一、世界人口特点(1)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保持着较高的人口增长率(2)年龄结构两极分化: 发展中国家年轻型人口多,发达国家少年儿童系数偏低。
总的来说,世界人口正在老龄化。
(3)城市人口膨胀:城市化加剧是国际社会的普遍特征之一。
城市化必将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城市化的结果将给资源开发及分配带来巨大影响,成为大规模改变土地、大气、水、能源与人口的重要“生态推动力”。
城市化所引起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资源形态变化,已经开始影响到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气候的长期变化。
二、现阶段我国人口的特点(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2)人口地域分布不均,人口密度差异大(3)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城市化在加快(4)老龄人口增多,男女性别比偏高三、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概念: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研究情况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
分类:自然资源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不可更新的资源,又称非再生资源,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它们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得以形成,它的储备是有限的,在开发利用中,只能消耗而无法持续地利用,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是可更新的资源又称可再生资源,在理论上可以永续利用,即用了一次之后又可恢复再度利用。
这类资源是指生物及水。
三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如空气、风力和太阳辐射能等,它们被利用后不会导致在某地区贮藏量的减少,也不会导致资源的迅速枯竭。
这类资源有明显的地区性,只有掌握其规律,运用肩带科学技术,才能使之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四、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各种自然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其特殊的规律性。
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和规律,这些基本特征主要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自然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自然资源之间也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初中地理教案: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地球的资源和环境,必须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教案旨在通过初中地理课程传授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关注和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意识,并提供相应解决方案。
二、资源与环境概述1. 资源和环境的基本概念资源是指能够满足人类需求并具有一定价值的各种自然物质、力量和信息。
而环境是人类活动所处的自然界外部条件总称。
2. 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资源是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并通过人类活动得以利用。
人类活动对环境有一定程度上影响,而受到限制守则(如污染防治、可持续发展等)。
3.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能够通过自然过程或合理利用得以更新及恢复的物质和能源;非可再生资源则是那些不能够被再生或再生相当困难的物质和能源。
4.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只有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才能够将地球打造成更加宜居的环境。
三、资源与环境问题1. 资源短缺问题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许多资源面临日益紧张的局势。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一些典型的资源短缺问题,如水资源不足、能源供应不稳定等。
2. 环境污染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垃圾等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教师可以介绍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并讨论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3. 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物种灭绝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对于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1. 节约资源的措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资源的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最佳实践。
2. 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通过教授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学生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同时介绍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如废物再利用、能源回收等。
高中地理教案: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合理利用和管理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高中地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关注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意识,提高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水平。
本教案将围绕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展开,从不同角度介绍相关概念、原则和案例。
二、资源与环境概念解析1. 资源概念及分类资源是指人类满足需求的物质或能量,并可以被人类利用或消耗的一切自然资产。
根据来源和性质不同,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2. 环境概念及组成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活动所处的自然界条件总体,包括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体以及它们之间及其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
主要包括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
三、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资源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一方面,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也是保护环境。
四、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了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坚持全面考虑、协调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保护和改善环境: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破坏,并致力于修复已经受损的生态系统。
3. 实行节约型社会:倡导节约能源与材料,减少无序消费和浪费行为。
4.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国际间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治理领域展开全球合作。
五、案例分析: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中国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中国在这方面的一些典型案例:1. 推动绿色能源发展:中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实施能源效益提升计划。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21世纪是发展环境保护的世纪,今天又是我国申办奥运的一年,国家提倡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囧,觉得该了解下我们的生存状况,为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做点贡献,于是选了这门课。
环境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各种天然和经过改善的因素称为环境,而环境问题分为一,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二,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印发的严重后果,相比下,现在次生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最大。
大气环境恶化。
有关部门统计,全国338个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剩余的66.9%都超过二级标准,其中有137个超过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5%。
土壤酸化、盐渍化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我国的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5%,土壤酸化程度有增无减;盐渍化土地总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8.5%;1995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0.08公顷左右,在全世界26个人口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倒数第三位。
草地退化。
由于对草地的掠夺式开发,乱开滥垦、过度樵采和长期超载过牧,全国草地面积逐年缩小,草地质量逐渐下降,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达1.3亿公顷,并且每年还以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
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下降,人均积蓄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7,森林的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并以每年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继续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目前,我国沙化土地的面积为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
海洋环境也不容乐观,1999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已达46%以上,其中污染最严重的东海海区,劣四类海水比例高达53%。
生态环境恶化所产生的危害有多大?经济损失。
1994年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201.6亿元,接近同年GDP的10%。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测算只是生态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部分间接经济损失,没有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难以测算的潜在经济损失。
初中地理教案: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离不开地球上的资源。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平衡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地球资源的保护。
二、资源与环境的关系1. 资源的定义与分类- 资源是能够满足人类需求并具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
- 自然资源按来源可分为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土地资源等。
- 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及其重要性。
2. 环境的定义与重要性- 环境是指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环境要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域、土壤和生物等。
- 环境对于维持生物的生存、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三、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需求的能力。
- 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平衡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策略- 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和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 提倡循环经济、节约与合理利用资源、发展清洁能源等。
- 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四、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1. 可持续农业的实践- 发展有机农业、农田水利建设、农田生态保护等。
- 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2. 可持续能源的推广- 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
- 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3. 可持续城市建设- 建设绿色建筑、推广低碳交通方式和节能减排技术。
- 打造宜居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五、地理教学中的资源与环境教育1. 教学目标与重点-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培养。
- 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2.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案例教学、实地考察和讨论等方式进行资源与环境教育。
- 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全球的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课教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导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下亟待探讨的热门问题。
本教案将以环境科学课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通过多元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乐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引入:环境的重要性(400字)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充满了美丽与奇妙的事物。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环境也面临各种挑战与威胁。
作为未来的中坚力量,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个美丽的家园。
本节课我们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活动一:环境问题思考与讨论(500字)1. 学生小组分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比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办法,并展示给全班。
2.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知识讲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600字)1. 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知识点,例如环境问题的根源、可持续发展概念等。
2. 引导学生分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探讨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四、活动二:环境实地考察(400字)1. 学生集体前往学校周边的一个公园或者湖泊进行实地考察。
2. 学生观察并记录他们所发现的环境问题,例如垃圾堆积、野生动物滋扰等。
3.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改善环境问题的实际行动和解决方法。
五、案例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500字)1. 老师选取一些国内或国际的可持续发展成功案例,例如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北欧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2. 学生以小组形式研究案例,并展示其成功之处以及值得借鉴之处。
六、活动三:设计环保项目(500字)1. 学生小组自由发挥创意,设计一个环保项目,可以是社区垃圾分类、节水计划等。
2. 学生需要从项目目标、实施方案、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并用PPT等形式进行展示。
七、总结与评价(200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