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赋诗言志”里的春秋时代

“赋诗言志”里的春秋时代

“赋诗言志”里的春秋时代
“赋诗言志”里的春秋时代

杜甫送别诗:离别诗有偏于写离别之共相和偏于写离别之个相两类。杜甫的送别诗多是写极具个性的离别,采取写实的手法,深刘地表现了具体的离别情境所蕴含和牵连的种种复杂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具有超越传统离别主题更深广的思想与审美意蕴,这是杜甫在送别诗写法上的新变。

?赋诗言志?里的春秋时代

傅道彬

春秋时代是可以称得上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许多重大的文化事件在这个时代发生,以西周为核心的城邦联盟开始解体,诸侯城邦纷纷自立,进入典范的城邦社会;一部伟大的艺术经典《诗经》在这一时期结集,而?诗亡然后《春秋》作?,《诗经》之后进入了以《春秋》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时期,各诸侯普遍建立了城邦?国史?,即所谓?百国春秋?;春秋哲学也于这一时期实现了?哲学的突破?(philosophicalbreak-though ),以史官为核心的哲学家集团开始形成,完成了从神的哲学向人的哲学的转变;一种新的人格──君子人格在此时形成,士人们以特有的礼乐修养实现着君子人格的理想。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国文化之所以为中国文化,正是这一时期完成的。

?赋诗言志?构成了春秋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春秋士人在外交、宗教、教育、政治等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普遍地赋诗称志,有一套娴熟的赋诗本领。据清人魏源统计,《国语》引诗31条,《左传》引诗217条,列国宴享赠答70余条。闻一多先生说:?诗似乎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在这里发挥过的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们这里,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社会生活。?(《神话与诗〃文学的历史动向》)这一点构成了与战国不同的文化风貌,所以顾炎武在《日知录〃周末风俗》里讲?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绝不闻矣。?诗成为春秋贵族列国聘盟的一种特殊语言。《汉书〃艺文志》云:?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称诗谕志,可以臧否人物,亦可以观家邦兴亡。意义如此重大,所以春秋时期的诸侯卿大夫都是自幼学诗,从摄职从政的男子,到闺阁中的妇女,从中原各国到被认为异族的荆蛮、姜戎都练就出触景赋诗脱口而出的本领。诗构成了春秋士大夫全面的社会生活。

有几次赋诗盛会很能说明问题。一次是襄公二十七年垂陇之会,一次是昭公十六年的六卿赋诗,两者各具特色。垂陇之会是郑伯享赵孟,郑国的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太叔、二子石(印段、公孙段)七人相从,赵武令七子赋诗,?武亦观七子之志。?在这次赋诗盛会上,七子分别歌唱了《草虫》《鹑之奔奔》《黍苗》《隰桑》《野有蔓草》《蟋蟀》《桑扈》等诗篇。这些诗篇分别出自于《召南》《鄘风》《小雅》《唐风》,地域是很广泛的,诸大夫赋诗道志,所赋诗已不局限于一国,说明而是篇篇皆熟,没有什么窒碍了。而昭公十六年的郑国六卿赋诗盛会,韩宣子要?以知郑志?。故六卿?赋不出郑志?,六卿们分别赋的是《野有蔓草》、《羔裘》、《褰裳》、《风雨》、《有女同车》和《萚兮》所歌咏的诗篇均出自《郑风》,大国使者到来,小国贵族曲意奉承,以求庇护。而他们能用郑国的诗篇把细微的感情如此准确地表达出来,充分证明他们的《诗》的修养,不仅在广度上极有功力,在深度上也分毫析厘。垂陇之会的赋诗犹如皇都陆海,错然杂陈;而郑六卿饯韩宣子赋诗,虽然也是五光十色,却也带有十足的地方风味,总之是纵横采撷,皆成文章。这是就赋诗者而言,赋诗者要?微言?,听诗者要?相感?,没有?相感?,?微言?也就无用武之地了。由此可见,听诗者对诗也是十分熟悉的。

《文心雕龙〃明诗》谓:?春秋观志,讽诵旧章;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春秋士人可以在战场上披坚执锐,驰骋疆场,也可以在宴饮间赋诗唱和,唇齿留香。春秋时期高度发达的城邦文明造就了一群富有礼乐教养的士人君子,他们力图在举手投足间体现出高雅不凡的修养,谈吐间极力表现出以诗书为基础的文化品格,因此以诗酬酢借讽诵旧章而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显示自己的文采,的确是贵族阶级的雅事。?言语之美,穆穆皇皇?,谁娴熟这一套,就被认为是温恭知礼的君子,由此造就了一批像赵衰那样的?讽诵旧章?的人才。春秋时代是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贵族阶级温文尔雅的面纱还没有完全撕破,勾心斗角的矛盾常常被掩饰在赋诗中进行,而这种表面上的温情也常常被贵族阶级视为一种精神享受。昭公元年赵孟参加郑伯为他举行的宴会,席间杯觥交错,极尽欢娱。结束时,赵孟感叹到:?吾不复此矣?,意谓再也得不到这样的快乐了。这与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一样反映出春秋时代《诗经》独特的艺术魅力。

?歌诗必类?是春秋赋诗的思想原则,《左传》襄公十六年记,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关于?类?,孔颖达说:?歌诗各取恩好之义类。?就是说歌吟古诗要从友善的愿望出发,达到友好的目的。证之于春秋历史,的确是一个基本准则。?赋诗断章,余取所求?是春秋人赋诗的结构方法,这一原则也是春秋人自己无意间道出的。作诗者有作诗之意,赋诗者有赋诗之意,两者时有矛盾,赋诗者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选取自己表情达意的部分,可以是一首诗,可以是其中的一章,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字,赋诗的方式是十分灵活的。

春秋赋诗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给我们许多的启示。首先是关于时代的,《诗经》结集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左右,但《诗经》结集之后并没有带来诗歌创作的繁荣,恰恰相反,从《诗经》结集到《楚辞》兴起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是诗歌创作的冷寂时期。有人以?《诗》亡然后《春秋》作?来解释,以为历史散文的繁荣替代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其实,历史散文的繁荣与诗歌创作的繁荣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正像有了宋词的兴起并不能替代宋诗的繁荣,明清小说的繁荣也并不排除诗文的创作。通过赋诗现象的考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是属于用诗的时代的,已有之诗的运用替代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其次是关于文学的,汉代经学家们常说《诗经》编辑的目的是?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如果要仅仅是了解下情,那完全可以收集更为详细的情况通报,这比《诗经》更为直接有效。通过赋诗的考察可以看出,《诗经》的编辑一方面是承担着政治教科书的功能,另一方面它也是出于贵族阶级文艺欣赏的目的。第三,春秋赋诗现象的发生,是在春秋发达的城邦文化的土壤上发生的。对春秋时代的认识存在着许多误解,我们经常随着经学家而把这一时期当作乱世来描绘,其实春秋是一个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新的哲学精神新的人格精神在这一时期成熟。以《诗》为代表的艺术精神成为春秋君子人格的基本品格,赋诗成为这一人格的表现形式,由此诗学精神形成了这一时期人们自觉的追求。所以孔子教授弟子使用《诗经》作为蓝本,他教育自己的儿子也是?不学诗,无以言。?以诗为代表的春秋精神是令人怀想的,有一种文化是春秋文化,有一种风度是春秋风度,有一种精神是春秋精神,有一种气象是春秋气象。比起春秋气象,魏晋风度显得有些造作,盛唐气象则显得有些艺术化了。而春秋精神则是最饱满最淋漓酣畅的文化精神。宋代理学家,要人学?圣人气象?,其实所谓?圣人气象?就是春秋气象的代表,离开了春秋时代,很难想象后世所访的?圣人气象?的诞生。

田园与林园

——中国古典诗歌的乐园模式分析

傅道彬

内容提要在西方文学中有一种乐园模式,即以伊甸园为象征的理想世界,而在中国古典诗歌里乐园情境是以田园与林园为代表的。田园诗人是自我放逐者,是耕耘者,是歌者。林园是与人类古老的树木崇拜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历史上有一个?木器时代?,森林是人类的原始栖息地,于是它成为家园的象征。而在诗人那里便是精神的家园。林园与田园一样代表着诗人对世俗世界的反叛,是富有象征意蕴的文学世界。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自然不是被人所认知的分析的对象,而是与人的思想意志融为一体的完整世界。它不是与人对立的某种力量,而是愉人性情的审美的家园。西方的家园是以天堂的乐园为代表的。《旧约〃创世记》记载耶

和华神在东方创建的伊甸园,那里生长着结满各种果实的神树,有伊甸园清澈而宁静的河流,有满地的黄金、珍珠和红玛瑙,以亚当夏娃为代表的人类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如此乐园里。这是典型的西方式的乐园。而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因此人的乐园只能建立在人间现实世界的土壤上。代表中国人的乐园不是超然的天堂彼岸,而是自然的田园与林园。《诗经〃小雅〃鹤鸣》谓: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这里的?乐彼之园,爰有树檀?是?乐园?一词的最早出处。而这里的乐园不是超自然的,而是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这里有引颈长鸣的仙鹤,有广阔无边的山野,有快乐游动的鱼,有清澈的泉水,有繁茂的大树,有鲜美的青草,这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就是中国人心中的神圣乐园。

而在农业社会里中国文人最典型的乐园是田园与林园。

一、田园的主人

中国文化田园是乐园的代表,而田园是自然的缩影,因此西方乐园里的主人是上帝、是神,而在中国文学里,田园的主人是一批歌唱的自食其力的隐者。他们是人,是摆脱了种种尘世追求的返归自然的人。也许他们摆脱的并不彻底,但其精神意趣是如此的。

首先,他们是自我放逐的隐者。隐士自古有之。古之隐士多带有一身忧愤满腹牢骚,吟唱着?于嗟徂兮,命之衰兮?而归隐山林。隐逸是从失意开始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失意者都成为隐士。屈原是极端失意之人了,然而他不是隐士,他的浪迹天涯是被放逐的,这种放逐来自君王。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等被放逐也是迫不得已,因此他们不是隐士,也不能真正成为田园诗人。

田园诗人是一批自我放逐者,选择田园并不是暂时托身的无奈,而是一种解脱,一种归宿,诗人感到的是自由与欢欣。请看《归园田居》一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林,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里,陶渊明的自然是士大夫返归田园的真情流露。诗人的心中悠闲自得,有一种解放了的闲适之感。虽然陶渊明也人生失意仕途波折,但他比起那些宦海沉浮大起大落的诗人们来说,这点挫折也算不了什么,他的归隐主要源于对田园对自然的挚爱,源于生命深处的本性,这比起陆机、谢灵运等在遭受巨大的政治打击之后偶一登临抒发的虚无缥缈的感慨实在亲切自然得多。自然在陆机和谢灵运那里是一时寄情的避风港,而对于陶渊明来说则是家园,是生命的安歇处。这样他的田园就是冲破牢笼的解放与逍遥,他的放逐不是来自外在而是自我的放逐,这样的放逐就是诗意的漫游,是向着大自然诗意的回归。

在陶渊明那里,自然是一面旗臶,永远召唤着他,吸引着他。自然是他的人生理想,也是他的艺术准则。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到自己返归家园时看到家乡的门楣时,立即?载欣载奔?,像一个阔别已久回到家乡的孩子,沉醉于?引壶酬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的日常生活,诗人?抚孤松而盘桓?,逍遥于?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自然世界里。

对于尘世来说,他是隐者,是放逐者,而对于自然来说,他是回归者。

第二,田园诗人是耕耘者。自我放逐只是田园诗人精神上的弃世绝尘,但就现实意义而言,任何人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生存者。食官受禄,把生命托付到别人手中,必然仰人鼻息不得自由。庄子式的超越自然固然自由,但他缺少现实的土壤,所以庄子也只能过着衣衫褴褛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也很难说得上超越。因此,真正的隐逸和返归自然还必须找到生存的土壤。田园诗人从仕途从高官厚禄的追求中走向隐逸走向自然,并不是妄想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仙客,他们只想与世无争,自食其力。那么在中国这个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经营方式的社会环境中,要做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应选择的最平常最基本的事务当然是耕田了。真正的田园诗人必须是真正的耕耘者。

真正的田园诗是从《诗经》中写起的。《诗〃魏风〃十亩之间》谓: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这是最早的隐逸诗,也是最早的田园诗。但这里的田园歌唱与?桑者闲闲??桑者泄泄?的心灵愉悦,有着?十亩之间?的生活基础,有着躬耕自足的生活基础。

陶渊明也是这样的耕者,他完成了士大夫从精神的漫游隐逸到田园的诗意生存的转变。陶渊明向往躬耕稼穑民风淳朴的上古生活,指责?曳裾拱手??宴安自逸?的?众庶?,对于东晋士族倾慕放达与好逸恶劳的风气具有针锋相对的批判意义。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和《移居》诗中,他明确指出:?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这种主张力耕的自然有为论,便是陶渊明与自然无为的东晋玄学观的最根本的区别,在坚持躬耕的实践中,他更进一步体味到田园的可爱与劳动的艰辛: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同王维等人的田园诗明显不同。他们虽然在一些田园诗中偶尔地被褐依杖,立于荆扉,做些悠闲事务,那只不过是别样的情致罢了。而陶渊明却实实在在是个躬耕田亩的诗人。

第三,田园诗人是歌者。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人也隐逸也耕种,但他们还不是普通的农民,也不是纯然的隐士。他们有隐逸情趣,也躬耕南亩,但他们首先是歌者,不然就难以了解他们。他们把对大自然的挚爱化作歌吟唱出来,由此我们才获得对田园自然风光的艺术感受。

陶诗往往描写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春风、细雨,一些看似平凡的事物,一经他的笔触就有新鲜的感觉。?仲春遇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来新燕,双双入我庐。?(《拟古》)一阵春雨,万木舒展,新燕来庐,传达出农家特有的新春景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簿》),自然在他们面前永远是那么值得珍惜。一片阴凉,一阵清风,都让他弥足珍贵。我注意到陶渊明后期的诗,已绝少议论尘世樊笼之类。这比起那些写两句田园发两句牢骚的诗人,心境平和多了,表明他真正在田园中忘情忘世,陶醉于?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境界中。

在理想光辉的照耀下,田园超越了现实意义,成了充满欢欣愉悦的精神憩园。田家劳动本身是很艰苦的事,而田园诗人给田园带去了诗,带去了歌唱,诗与田园劳作的结合使它成为快乐与逍遥的寄托,获得了安顿的快乐,陶诗常常描写这样的欢乐:?欢来苦夕短?(《归园田居》)、?闲饮自欢然?(《答庞参年》)。在?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田园耕耘的欢欣中,感受到?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真谛。

对于一般劳作者而言,田园仅仅是生存的土壤,而在田园诗人那里,它不仅是劳作的生存的,更是艺术的审美的歌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园诗人是田园的真正发现者。田园是自然的集中代表,回归田园也就是回归自然,而歌唱田园也就是歌唱自然了。

二、卜筑因自然

虽然田园诗人归隐田园的动机不尽相同,其审美情趣也有差异,但其追求自然的人格理想及审美境界都有惊人的一致。孟浩然在《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一诗中写道:

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园林二友接,水竹数家连。直取南山对,非关选地偏。

?卜筑因自然?,就是把生存环境的选择建立在融入自然的基础上,与自然的水竹、南山打成一片。海德格尔抱怨现代建筑没有为诗意栖居提供广阔的空间,本来是诗意的栖居由于没有了诗意便只有栖居而已。自然的生存是根本的生存,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田园诗人与海德格尔式的西方现代的诗意栖居理想有一根本区别。西方诗意的栖居是我去观赏自然,而中国古典田园诗人尤其是在陶渊明那里,田园诗般的诗意是物我一体与道冥一的人生境界。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

诗人结庐于那片浓郁的绿色里,草木峥嵘,大树绕屋,鸟儿在树间啁啾作巢,诗人也从鸟窠巢想到了自己生存的茅庐,流露出无限的欣悦。这里已分不清哪是物,哪是我,哪是鸟的家,哪是人的家,人世间的车马声远去了,只有诗人自得其乐,怡然于微风好雨的自然里,品尝着自然的果实:一壶春酒,青青菜蔬。诗人的那份自得,那份欢欣,真让人钦慕不已。人与草木、与鸟、与微雨、与风和谐地共存着,仿佛宇宙万物本来如此。人,人着;物,物着,不能言说,也不必言说,实现着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美境。这是一种美一种大象无形宇宙一体的美。

田园诗也以无言的形式言说着表现着一种朴素自然的美。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称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诗从不刻意表现什么美,而是显现出自然本身,让自然本身言说美,这比六朝人的粉饰铅黛之类的艳美实在高妙得多。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李氏园卧疾》)陶诗意境闲寂,神游于天外,语出自然,不待安排,一片宁静和平气氛。尤其是?悠然见南山?写诗人?偶而见山,初不用意?,既着自然的艺术美感,也表现着率性天真的自然,体现人格理想。

三、林园无俗情

与田园相关的是林园,田园诗里总有那些苍翠欲滴生机盎然的绿树,绿树与田园组成家园壮丽的景观。孟浩然谓:?我爱陶家趣,林园无俗情。?这应该是道出田园诗派底蕴的话,林园确实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人精神

所在,成为远离尘嚣荡涤尘浊的象征形式。王维以田园诗人著称于世,但他真正写田园的诗并不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他是田园诗人,不如说他是林园诗人。他的很多诗就是以写林园之趣而流行于世的,像《鹿柴》、《竹里馆》等,莫不如此。诗人醉心于宁静的森林意境里,心无挂碍,澡雪精神,获得了历经跋涉的旅行者而重返家园的那种温馨感受,伴夕阳明月,逍遥林中———?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这种境界不是个别人的追求,而是士人阶层所神往的精神憩园,森林于是成为逃避世俗逍遥精神的诗意栖息地。

森林曾是人类的原始家园。原始时代人类构木为巢,依林而居,采撷而食,大森林庇护人类走出蛮荒的远古。虽然在文明的进程里人类离开了原始的栖息地,但森林意趣却作为一种象征积淀于人类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宗教世界对树木的祭祀与崇拜,还是文学世界对森林意境的诗意吟唱,都寄托着人类的远古梦想和神秘感情。树木葱茏,洋溢着生机盎然的喜悦,草木凋敝,流露出无可奈何的生命悲凉。从原型批评讲,森林已不仅仅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植物世界,而是富有文化意味的绿色家园,其中蕴藏着人类历经波折,走出漫漫长夜的动人故事。

世界各地普遍流行过木的崇拜风俗。希腊的樵夫们崇拜着叫?得律阿得斯?(Dryads)的木神,墨西哥陶大(Tota),罗马的丘比特〃法里特里亚斯(Jupiter Feretrius)的供奉像都是树木形。此外还有所谓世界生命之树(World Lifetrees),《圣经》伊甸园里即有生命树。据茅盾先生介绍,北欧神话里的奇异生命树(Okin),是宇宙之树、时间之树、生命之树,它是充满全世界的。这种生命树是图腾,是创造全部生命的神,因而受到人们的崇敬与护卫。著名的人类学家弗雷泽说:?这种超自然的生命已不再是树神,而成了森林之神,一旦树神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每株具体的树木,于是,按照人类早期思想给一切抽象材料都披上具体人形的总倾向,它就立即改变了形态而披上了人形。所以古典艺术中,神树总是按人的形态来描绘的。它们的森林特征则以树枝或同等明显的标志来表明。?原始崇拜物往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世界生命之树诞生于森林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壤,人形树神恰恰证明了人与树木的天然关系。当人类把人与树木的天然关系付诸文化的表现形式,树木森林就产生了非凡的文化意味。

同其他民族一样,中国文化中也存在着木的祭祀和崇拜。社树是中国古代具有神圣意义的?金枝?。《说文》释社谓:?社,地主也。从示土。《春秋传》曰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古文社。?这里字特别引起我们注意,古社字向我们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社祭在古代并不是像今天这样表示对土地的祭礼,它的原初始是祭木的,表示对树的崇拜,祭土的意义是后起的。因为在古??字里,?土?字是表声的,社与土发音相近,土只起一个声符的作用。《尚书〃甘誓》有?用命赏于祖,不用命于社,予则孥戮汝?。《左传〃闵公二年》有?间于两社,为公室辅?,《汉书〃叙传》?布历燕齐,叔亦相鲁。民思其政,或金或社?。以上所引皆是韵文,?社?字与祖、辅、鲁等音相谐,可见社字初文只取音于土,而非表意,而木才是社稷的主人。

征之于史实,在中国古代有着普遍的社稷祭木风俗。《论语〃八佾》记:?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可见夏商周三代的社制都是祭木的。《墨子〃明鬼》说:?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臵以为宗庙,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丛社。?《汉书〃郊祀志》记:?商祖祷丰榆社?,颜师古注?以树为社神,因立名也?,可见祭木风俗历时邈远,而祭木形态亦形形色色。《白虎通〃社稷》引《尚书》佚文云:?太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北社唯槐?,《周礼〃地官〃大司徒》云:?设其社稷之垧,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虽然因地制宜,祭木各异,但是人们在神树面前表现出来的敬畏与神圣感情是相同的。唐代诗人王建《神树词》诗云:

我家家西老棠西,须晴即晴雨即雨。四时八节上杯盘,愿神莫离神处所。男不著丁女在舍,事官上下无言语。老身常健树婆娑,万岁千年做神主。

虽然这里表现的仅仅是个人家业顺利、仕宦平安的希望,但把个人命运寄托于神树庇护的事实证明了这种神树崇拜与原始文化祭木风俗仍然秘响旁通。

《白虎通〃社稷》?社稷所以有树何?尊而识之也。使民望见即敬之,又所以表功也?,祭木风俗反映人类对以木为生、依木而居的森林家园的依恋,并通过宗教祭祀的象征形式去表现森林家园的回报情感,形成了?万物莫善于木,故树木也?的普遍观念,所以人类对树木?尊而识之??所以表功?。回首人类森林的绿色家园,我们看到了树木在文化史上的伟大作用。

1.森林是人类原始栖息地

人类最早生活在森林里,人的命运一开始就与木结下了不解之缘。恩格斯在谈及人类蒙昧时代时说:?这是人类的童年。人还住在自己最初居住的地方,即住在热带的或亚热带的森林中,他至少是部分地住在树上,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明,为什么他们在大猛兽间还能生存。?①这一时代在中国古代被称作?有巢氏时代?。《庄子〃盗跖》说:?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而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这里记录的是居于树上、栖身林中的往古生活。莽莽森林曾是人类生于斯长于斯的摇篮。?草木之实?也是上古食品的主要来源,采字古作,像一只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它像一幅风俗画展现着人类采取食物的情形,尽管这种奉献是低微的,但它毕竟给人以力量,保证了向更高阶段的迈进。

2.走向文明的?木器时代?

森林不仅帮助人类度过蒙昧与蛮野,也帮助人类走进文明。人类文化史上确乎存在着一个漫长的?木器时代?。

人类学家利普斯说:?从相当于史前人文化水平的塔斯马亚人(现已灭绝)、澳大利亚人(今仍存在)和其他大陆上采集者部落之中,还可以看出黎明时期曾有过‘木器时代’。若假定铁器时代、青铜时代和磨光石器时代各有三千年的历史,可以有把握地说,打制石器时代及其可能存在的‘木器时代’延续的时间更长。?②但由于木器容易腐朽,远古木器未能保存下来而被忽视,仿佛人类一开始就是凭借石斧石器开创文明的时代。

工具的发明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依照这个线索,我们发现许多重要工具、器物的发明都与树木相联系。被恩格斯称作人与动物彻底区分开来的火的发明,就是钻木的结果,所谓?木相木与摩则然,金与火相守则流?,?燧人氏钻木取火,造火者,燧人也?。火生于木是上古人类的普遍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说火照亮了蒙昧时代的话,那么木则是人类走进文明的拐杖。不唯如此,农业的发明,舟车的利用,宫室的建筑等等都与木的运用开发相关。

3.森林与家园、生命的象征

正缘于森林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正缘于在文化史上的开启山林的作用,对森林的神秘敬畏之情积淀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深层,乃至于人们把生命与家园也同树木联系起来。生字在甲骨文作?■?,即一棵树从地上茁壮生长之形象,而标志着血缘关系的?姓?字作■,也是人向树木跪拜之形象,反映出对树木与生命联系的朴素认识,由此衍申,木也成为家园邦国的象征物了。邦字甲骨文作■,金文作■,《说文》作■,像邑中立木。无论标志着个人生命的?生?,还是标明血缘联系的?姓?,或者是标明政治联系的?邦?,都立木为祭,这不正是人类对森林家园的思古之幽情吗?《诗经〃小雅〃小弁》三章云: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朱熹《诗集传》云:?桑梓,父母所植。?把对桑梓之树?必恭敬止?的神圣感情解释为?父母所植?,未免迂曲不通,其实对桑梓的恭敬之情缘于人类普遍的树木祭祀风俗,也源于树木———家园的深刻象征意义。

从古罗马的?金枝?到中国的社树,从古老的祭木风俗到诗意的森林意境,积淀着森林———树木的?文化情结?。人类在离开森林家园之后,愈来愈呈现出矛盾而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人们追求进步,日益迈向文明,而另一方面又在精神上频频返顾旧乡,留恋原始家园。尤其是当文明社会愈来愈暴露出矛盾冲突的时候,就更是诗化原始情境。作为原始家园象征的森林,便成为士大夫寻找身心自由的精神憩园了。悠悠往古,梦牵魂绕,森林意境被回味着,也被创造着。

四、林园与家园

在西方文学中存在着失乐园的文学模式,以亚当为代表的人类由于犯罪而被逐出伊甸乐园,同时人类所处的现实即是失乐园的现实,这就决定了人类必须经过炼狱的磨难而重返伊甸乐园。但我们注意到乐园情境中总有森林情境的存在,伊甸园里的生命树和智慧时,释迦牟尼觉悟倚靠的菩提树等等都是如此。而中国文学的?乐园?意识是独特的,中国人的乐园不是空间意义的?天国?、?天堂?,而是时间意义的往古,其中往古的林园是诗人们乐园取境的典型模式。正如前面所引《诗经〃小雅〃鹤鸣》的?乐彼之园,爰有树檀?是?乐园?一辞的最早出处,而有意味的是?乐园?这一词一出现就与森林联系在一起,乐园所在即在?爰有树檀?的地方。虽然中国文学没有像西方文学那样着力追求人间的乐园,但是从诗人们着力描绘的森林意境来看,那不也是对原始乐园的追寻吗?从诗人那里我们体会到家园的宁静、悠远的原始意味。

1.物我浑融的温馨境界

原始家园丧失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与自然的分离,人不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自然的对立面,理性使人与原始家园的家族成员———动植物割裂开来,因此在人类寻找家园之际总是要泯灭物我的分离,找回物我浑融天人合一的原始领地,人在自然面前不再是以主人自居,而成为整个大自然的一部分。丁元珍《和永叔新晴独过东山》云:芳辰五百前,选胜到林泉。万树绿初染,群花红未然。阴岩犹贮雪,暖谷自生烟。妇汲溪头水,人耕草际田。日中林影直,风静鸟声圆。犍令多情甚,寻春最占先。

诗人选取的是春林初绿、红花欲燃的森林胜境,在如此环境里摒绝尘缘,忘却机心,洋溢着一片和谐自然的温馨情趣。大自然的花草鸟虫与人类和谐相处,获得一片温馨感受,尤其是?日中林影直,风静鸟声圆?两句,那已不是纯然的客观物象,而是超然的心灵感受。如果说?日中林影直?还是视觉印象的话,而?风静鸟声圆?只有用整个心去谛听才能领悟其中妙趣。

而当我们再把顾非熊的《题马儒义石门山居》、梅尧臣的《鲁山山行》、陆游的《巢山》这些诗当作一个整体考察,就会发现林园情境是具有象征联系的意象群。诗人笔下森林莽莽,渴鹿奔泉,群虎穿林,惊猿挂枝,都一任天性,没有外部惊扰,从而构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林间乐园,洋溢着一片生机盎然的诗意。

但在中国诗人看来,要赢得人生诗意必须与尘世绝缘,与喧闹烦扰的世界隔绝开来。而走向那片莹澈的诗意境界,诗人们往往取境于森林莽莽、渴鹿奔泉的林下情境。贾岛有诗谓:?树林幽鸟恋,世界此心疏。?(《孟融逸

人》)陈师道亦有诗云:?人声隐林梢,僧舍绕云根。顿摄尘缘尽,方知象教尊?(《游鹊山寺》),都讲到漫步林下要消融凡心,保持与世界的距离,所谓?功名无一点,何需更忘机?(要逋:《湖山小隐》),?世事已无营,倏然物外形?(徐照:《山中》),显然走入诗意的浑融澄澈是精神的超然,这种超然境界的获得要依靠宁静的森林意境的启迪和诱发:?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坐起弄书琴。?(陶渊明:《和郭主簿二首》)正是于此温馨的家园中,诗人们乐其所乐,逍遥徜徉,获得了精神的完整。

2.苍茫古朴的时间感受

中国人的家园意识与宗教明显不同,宗教世界的家园都是不与时间流动的空间,与人类所居有着不同的空间层次。但中国古代的家园是时间性的,无论是儒家向往的三代圣世,还是道家描绘的?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的原始时代,它们都存在于时间的结构上。因此,要找回我们的家园必须溯流而上,探寻苍茫的远古。所以在古典文学里描绘的森林意境多是古木森林,使用较多的辞汇也是?古木?、?老树?之类。这样森林意境就有了特定的内涵,它伴随着原始气息飘然而来,人们体会的时间意味也具有古老的原始意味。陶渊明写了那么多的林下情趣,但在时间上他总指向?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的苍茫远古。森林意境把人带到?黄唐莫逮?的远古时代,?古木半阴藏宿雾,山禽相语厌游人?(陈洙:《游天际山》)。古木森林,山禽相语,一切人间嘈杂在这里都不受欢迎。?长松含古翠,衰药动微薰。自爱苏门啸,怀贤思不群?(林逋:《中峰》)。在苍松古翠中原始意味再度降临,时间在隐逸诗人那里成为分割生命、追求功利的标志,因此这里着力追求的是泯灭时间的明确界限,追求的是?不知今夕何夕?的古今一体的时间感受,重回历史的苍茫悠远。

3.生机盎然与宁静悠远的审美意象

森林家园的审美意象是富有启发意义的,一方面它尽力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东园之树,枝条载荣?(陶渊明:《停云》),树木葱茏茂盛;?楚山远近出,江树青红间?(林逋:《送牛秀才之山阴少兄》),山林色彩斑驳,青红相间;?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一切生命皆尽其天性自由发展。但另一方面,这里的生机带给人的不是生命的喧哗躁动,而是生命的沉静悠远,这正符合了精神返朴归真的审美要求———?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

森林的审美意境指向生命的沉静,不是生命的死灭,是逃离世俗之后重新获得解放,与大自然生命律动契合无间,在沉静处吐露生命的辉光。让我们来看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在空寂无人芳草自碧的森林中引入一缕夕阳的辉光,这一缕辉光不也象征着生命辉光的吐露吗?尽管在森林中也写泉声、人声、鸟鸣声,但那不是世俗的喧闹,而是天籁的自鸣,它带给人的是悠远深长的生命体味和对往古之家园的思索。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当我们把文学中的森林意象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观察,它就组成一个宏大的森林世界,在这个森林世界里汇聚着我们民族从森林的宗教崇拜到诗意追求的历史,仿佛是一曲宏阔的森林交响乐,记录着我们民族的感情悲欢和自然之梦。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7页,人民出版社,1972。

②利普斯:《事物的起源》,汪宁生译,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傅道彬,1960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纵观20世纪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研究情况,可以发现,8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相关的论著;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性论文不断涌现,据笔者粗略统计,这二十多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共有96篇。80年代主要集中于对李白诗月亮意象的研究,成果较为单薄;90年代以后,李白诗月亮意象仍是研究热点之一,与此同时,从古典诗词的整体出发,探讨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以及它成为古典诗词典型意象的原因的论文明显增多;也有不少论文对李白以外其他诗人作品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研究;还有的论著则采用了原型批评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全新的探究,使这一专题研究获得了进一步的深化。

一在众多的自然物象中,月亮为什么深受历代文人的青睐,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一)月亮客观的美感特质吸引了诗人的审美目光。从外形看,月亮呈现出?圆?和?曲?两种形状。圆形给人造成的视觉印象是美满、丰盈;曲线则柔美、回旋。在光色上,月亮或银白,或微黄,清新淡雅,光亮但不刺目,有着含蓄的光彩。这些都暗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感知世界。肖体仁撰文从月亮的形、色、光?悦目?的特点对此作了阐发。[1]他引用毕达哥拉斯的话?圆是宇宙间最和谐的图像?来证明圆月之受人喜爱。?它给人柔和、优美、完整的感觉,看起来感到很愉快,很舒服。?就月亮的色与光,肖文把月亮与太阳作了对比:?太阳光太强烈、太刺眼?,而月亮则?黄色显得明朗、欢快、活跃、在宁静、清冷的夜晚,黄色给人热情、温暖的感觉。??以白色为主要特征的月亮的光泽更是明亮、皎洁、清澈。?从月亮的自然美的层面给出了月亮特别受喜爱的原因。杨芙蓉提出?月圆之时,发出清幽明亮的光,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这种美不同于刚劲的阳美,而是具有朦胧与阴柔的美感效应。?[2]郑小九也认为自然美是月亮受到重视并广泛入诗的重要原因。?月亮由缺到圆、由朔到望的有规则的形体变化,构成了月亮形体美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圆月、满月更是人们心目中最为丰满、最为圆润、最为充盈的月亮,诗人们对中秋月的爱怜简直成了一种?温柔的狂热?。[3]持论相似的尚有杨发的《月亮在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象》。

(二)月亮的原型特征决定了它在诗词艺术中的独特地位。论者多是从神话、哲学等角度来探讨这一原因的。除了广泛征引本国早期文化典籍外,更采用了神话原型批评等理论,为月亮意象的研究拓宽了思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吕氏春秋?精通》?月,群阴之本?等等和有关月亮的一系列神话,尤其是嫦娥奔月神话,几乎是每一个论者在阐述这一问题时都要借助的材料,从而得出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精神原型的结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傅道彬《中国的月亮及其艺术的象征》,认为月亮?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流转了中国广阔的心灵空间?,凝聚着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5](P42)除了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原因外,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将其运用到月亮意象的研究中。刘传新借用容格的原型理论对嫦娥奔月、月中蟾兔等神话进行详细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月亮与华夏文明关系密切,是因为初民用月亮意象?传达了他们的生命观回答了与人的存在息息相关的诞生与死亡的重大问题?,是一种?包含着无数次的人生体验、凝聚了初民的智慧、情感与意志的原始意象。?[6]刘永升同样借助神话和早期典籍资料,运用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和容格的原型理论,认为月亮原型是一种投射着女性先民孤寂心境的情结意象,?是上古女性先民孤戚心灵的载体,蕴涵着人类历史进程中女性地位由盛转衰的深层文化内涵。?[7]包莉秋作文分别讨论了容格的原型理论和中国文化中的月亮意象,[8]但只是指出容格引入了原始意象,即原型概念,而月亮恰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的原始意象这样一种关系,似并未运用原型理论对月亮意象进行实质性的论述。

(三)月亮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的契合强化了诗人对它?悦目?之美,而更侧重于它的?赏心?,注目于月亮意象与中国传统的美学价值取向之间的契合。傅道彬在其《中国的月亮及其艺术的象征》一文中对此有所说明:?月亮所反映的心灵空静与空间明净的审美趣味,与中国传统美学的追求正相吻合,体现着中国艺术精神的动向。??静观一直是中国哲学的努力目标。……古代哲学家在静观中摒弃尘世中的凡念俗想,进入无牵无累的逍遥游的自由精神境界,这种哲学的思考到了文学理论家那里就成了‘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论五藏,澡雪精神’(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的审美追求。而这种艺术境界就在恬淡而纯净的月色中得到了充分表现。?[5](P57)除了从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入手,不少论者也同时注意到了中西审美追求的不同,并通过中西比较来凸现中国人对

于?月亮?的偏爱。张映光也论及这一问题。?文人们对‘月亮’这个代表着阴柔、和谐随顺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并不是一种巧合,它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唐宋以来一些以自然闲适、清净虚远、淡泊宁静为生活和艺术目标的文人雅士在生活情调和审美情趣上的必然反映,这种反映恰恰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在美学追求上的某种差异,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上的中国特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这一枚‘月亮’,是中国古代文人崇尚自然及其平淡、幽远、闲适、宁静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的一个窗口。?[9]肖体仁亦认为,比较西方人对阳刚美的欣赏,中国古代诗人更喜欢柔性美,月亮恰是这种柔性美的典范。[1]庄超颖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是?和?,?和为贵?。中国传统文化不提倡激越强烈,不提倡狂飙巨浪。而月亮柔和温馨的审美特征正与此契合。[10]与以上稍有不同,寇鹏程则是结合着中国古典诗词尚婉约这一点来阐述该问题的。?那一轮发着清幽皎洁光芒的月亮,它那如水月光洒向空漠夜幕的时候,月亮本身的形象确实很‘婉约’而且给人无限冥漠恍惚的幽思,很切合中国诗词‘温柔敦厚’、‘味外之味’的意境追求的美学价值取向,是一个入诗的上佳的‘象’。?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 一、何为“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失去权威,已经不能够有效地控制诸侯国了。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能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进行了激烈的争霸战争,互相征战,史学家们将其中五位先后称霸一方、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诸侯称为“春秋五霸”。 二、各种版本的“春秋五霸” 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九种说法,这九种说法如下: ⒈“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史记》 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勾践”——《荀子·王霸》 ⒊“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⒌“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 ⒍“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鲒崎亭集外编》 ⒎“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辞通》 ⒏“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勾践”——中学课本 9. “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南怀瑾《论语别裁》 其中又以第一种说法最为众人所接受。 三、人物简介 1、齐桓公。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裕,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

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他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 2、晋文公。晋文公于公元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3、秦穆公。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百里奚、蹇叔、由余、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贤臣良将的辅佐。秦穆公还扶持晋文公,实现秦晋联盟。在周襄王在位时,秦穆公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4、宋襄公。宋襄公(?-前637年)春秋时宋国国君,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宋襄公在位时期,宋国只是一个中等实力的国家,泓水之战中他为又因对敌人也讲“仁义”的迂腐做法被楚军击败,自己也受伤身死。但司马迁在《史记》中仍然将其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其一在于他确实曾以盟主的身份主持过诸侯会盟,其二是他素来推行仁义,得到国人的拥护,而且在诸侯间也有贤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 5、楚庄王。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一定的作用。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学派的“仁”的思想基本相符。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

春秋小霸郑庄公生平

春秋小霸郑庄公生平 郑庄公姫寤生(前757年;前701年),为中国春秋时代郑国君主,《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生年在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春秋小霸郑庄公生平,希望对你有帮助。 郑庄公之父为郑武公(即掘突),其母为申侯之女武姜。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武姜生寤生,郑武公十七年(前754年),又生少子叔段。因寤生出生时难产(一说郑庄公是武姜在睡眠中生 下的,醒后方知),惊吓了姜氏,所以姜氏不喜欢他,而宠爱他的弟弟叔段。公元前744年,武公病重,武姜在武公面前说叔段贤, “欲立段为太子,公弗许”。(《史记》;郑世家;第十二)是年,武公病逝,寤生继承君位,这就是郑庄公。庄公元年(前743年),武姜请求制地(今郑州市荥阳东北)作为叔段封邑。庄公说:“那里不行,因为制邑地势险要,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军事要地。”武姜改而威逼庄公把京(今郑州市荥阳东南)封给叔段。京乃郑国大邑,城垣高大,人口众多,且物产丰富,庄公心里不肯,但碍于母亲请求,也只好答应。大夫祭仲进谏道:“京邑比都城还要大,不可作为庶弟的封邑。”庄公说: “这是母亲姜氏的要求,我不能不听啊!” 叔段到京邑后,号称京城太叔。仗着母亲姜氏的支持,从不把尊君治民放在心上。 郑庄公深知自己继位母亲大为不悦,对姜氏与叔段企图夺权的阴

谋也清清楚楚,但他却不动声色。叔段在京城的反常举动引起了人们议论,大夫祭仲又对庄公说:“凡属都邑,城垣的周围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所以先王之制规定,封邑大的不超过国都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不合法度,您怎么能容忍呢?”庄公很无奈的说:“姜氏欲之,焉辟害?”意思是姜氏要这样,我哪里能避开这个灾祸呢?祭仲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给叔段安置个地方,不要让他再发展蔓延。一经蔓延就难于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难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先等等看吧。” 庄公一次次退让,促使叔段篡国称君的野心日益增长。不久叔段竟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同时听命于自己。接着又把京邑附近两座小城也收入他的管辖范围。大夫公子吕对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听命于 两个国君,大王究竟打算怎么办?您如果要把君位让给太叔,下臣就去侍奉他;如果不让,那就请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生二心。”庄公则不温不火地说:“用不着除他,没有正义就不能得民心,迟早他会自取其祸。” 叔段一再挑战庄公的权威,而郑庄公却一次次忍让,难道他真相信不用自己动手上天就会惩罚叔段吗?不是的。这是因为郑庄公作为一国之君,他不能把喜怒挂在脸上。更重要的是庄公知道过早动手,必遭外人议论,说他不孝不义,所以故意让叔段的阴谋继续暴露。由此可见其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权谋之深,不惜牺牲百姓而纵容亲弟。 太叔在京城治理城池,囤积粮草,训练甲兵,加紧扩展自己的势力,与母亲武姜合谋,准备里应外合,袭郑篡权。郑庄公知道了他们叛乱的日期,他派

春秋时代宋国国君

宋 宋微子子启 宋微仲子衍 宋宋公子稽 宋丁公子申 宋前湣公子共 宋炀公子熙 宋历公子鮒祀 宋釐公子举(前859-前831)在位28年 宋惠公子覵(前830-前800)在位30年 宋哀公(前799)在位1年 宋戴公子武庄(前799-前766)在位34年 宋武公子司空(前765-前748)在位18年 宋宣公子力(前747-前729)在位19年 宋穆公子和(前728-前720)在位9年 宋殇公子與夷(前719-前711)在位10年 宋庄公子馮(前710-前692)在位19年 宋后愍公子捷(前691-前682)在位10年即宋闵公,南宫长万弑宋前废公子游(前682)在位1年 宋桓公子御說(前681-前651)在位31年 宋襄公子茲父(前650-前637)在位14年 宋成公子王臣(前636-前620)在位17年 宋中废公子御(前620)在位1年

宋前昭公子杵臼(前619-前611)在位9年 宋文公子鮑(前610-前589)在位22年 宋共公子瑕(前588-前576)在位13年 宋平公子成(前575-前532)在位44年 宋元公子佐(前531-前517)在位15年 宋景公子栾(前516-前469)在位48年《史记》误作子头曼 宋公启子启(前469)在位1年《左传》有载《史记》无载 宋后昭公子得(前468-前404)在位65年一名特 宋悼公子購繇(前403-前385)在位19年一名购由 宋休公子田(前385-前363)在位23年悼公被韩俘,当年改元 宋桓侯子辟兵(前362-前356)在位7年一名辟兵或辟,又作宋后桓公 宋剔成子剔成(前355-前329)在位27年一名剔成肝,戴氏代宋 宋剔成君,姓戴,原名戴剔成,又名剔成肝,一般又说是司城子罕(剔成为司城之转音),名喜,字子罕,曾任宋国司城,为宋戴公之子子文之后,宋桓侯子辟兵之臣(《史记》说是桓公之子,误,今从《竹书纪年》、杨宽《战国史》),桓公荒淫,为戴氏所取代,“戴氏夺子氏于宋”,是为宋剔成君。剔成二十七年,剔成弟偃发兵攻击剔成,剔成兵败奔亡齐国,偃自立为君,是为宋康王。 宋康王子偃(前328-前286)在位43年 宋康王,或称宋王偃,原名戴偃,宋剔成君之弟,史载戴偃堂堂一表,“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铁钩”。剔成二十七年(前329年)戴偃以武力取得宋国君主之位,宋剔成君逃至齐国。载偃在第十一年时,自立为王。史记称“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山东省滕州市),有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到了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举兵灭宋。宋王偃出亡,死在魏国的温邑(今河南省温县)。

河南省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五四制)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卷

河南省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五四制)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当电影《2012》里每一个微弱的生命不断殊死挣扎时,那种生离死别使人感觉到我们似乎太渺小了,渺小得无与伦比。 B.中秋节晚上,我们许多亲戚欢聚一堂,花天酒地,热闹非凡。 C.经过班主任的一番循循善诱,小赵同学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D.我们说话、办事,都要实实在在,不要故弄玄虚。 2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阴晦(huì) 脚踝(luǒ)惘然(wǎnɡ) 恣睢(suī) B.鄙夷(bǐ)晕倒(hūn)撅断(juē)味同嚼蜡(jiáo) C.拮据(jū)别墅(yě)褴褛(lán)抽噎(yē) D.恍惚(huǎnɡ)道歉(qiàn)蜷伏(quán)簪子(zān)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一代一代的春天 丁立梅 ①春天的冷,到底有限得很,几番风雨后,气温回升。沉睡了一冬的虫子们不老实了,一个个争先恐后要出来。我在阳台上小坐,看到一只睡醒了的蜜蜂,在窗户的缝隙间,探险般的,左冲右突。也见到一只蛾子,在我养的一盆瑞香的叶子上,跌跌撞撞。等到它们全部爬出来,天下便都是春的了。春天是被虫子们驮在身上的。 ②走过一片草地,草看上去仍是枯黄的。但当你蹲下去细看,发现草根处,已然冒出点点的新绿来。那么稚嫩,柔软,婴儿的眉睫似的。你知道,用不了多久,那绿,便茁壮起来,世界将是新绿的一个世界。 ③一些树,不动声色地在进行着一场新老更替,老叶褪去,新叶长出来,譬如樟树,譬如广玉兰。生与死的交接如此自然而然,几乎不着痕迹。你仰头微笑着看一会儿,感动了。垂柳的变化最是明显,满身缀着嫩黄的芽。这

春秋时期女性称谓的模式

春秋时期女性称谓的模式 关于春秋时期女性的称谓模式,大致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种,其余没有提到的名字,也几乎都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模式来套,也大家欢迎补充: 1.丈夫的谥号+自己祖国的姓 2.自己的谥号+自己祖国的姓 3.丈夫的氏+自己娘家的姓 4.家中排行+自己的祖国的姓 5.祖国国名+自己祖国的姓

6.丈夫国名+自己祖国的姓 7.祖国国名+排行+祖国的姓 8.丈夫谥号+夫人 9.祖国国名+娘家氏+祖国姓 10.特殊称谓 来细分一一解剖。 1.丈夫的谥号+自己祖国的姓——如武姜、宣姜、庄姜、定姜、穆姬 武姜——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根据记载可知,武姜是申国人,申国人姓姜,如西周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的王后也是娶于申国,因此称为姜后。而这枚姜氏女的丈夫是郑武公,丈夫的谥号武,姜氏的称呼则是武姜。

宣姜——宣姜者,齐侯之女,卫宣公之夫人也。《列女传·孽嬖传》 一句话总结出宣姜称呼的模式,齐侯的女儿,齐国姜姓,卫国宣公的夫人,卫宣公去世之后,谥号宣,因此齐国公主姜氏被称为宣姜。 宣姜的故事比较传奇,左传给了记载——卫宣公以隐四年立,桓十二年卒,终始二十年耳。即位之后,乃纳急子之妻,生寿及朔。《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一闵元年》,即是说,宣姜原本是公子急子的妻子,却被卫宣公抢夺做了自己的老婆,如果宣姜按照轨道嫁给急子,也许现在的历史上就没有“宣姜”这个称呼了。 庄姜——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春秋左传》 卫国庄公娶了齐国的公主,齐国姜姓,庄公谥号庄,因此称为庄姜。

对于庄姜的身份,《诗经》中有表示: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她的身份几乎跟春秋各国都扯了点亲戚关系,首先是齐侯的女儿,然后他还是卫国国君的老婆,是齐国东宫太子的妹妹,邢国国君的小姨子,谭国国君是她妹夫。 定姜——定姜者,卫定公之夫人,公子之母也。《列女传·母仪传》 同样的模式,定是卫定公的谥号,而这枚姜氏是齐国公主,因此称为定姜。 穆姬——穆姬者,秦穆公之夫人,晋献公之女,太子申生之同母姊,与惠公异母。《列女传·贤明传》 老模式,穆姬,晋国献公的女儿,嫁给秦国穆公,晋国姬姓,穆是谥号,所以称为穆姬。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下面是有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欢迎参阅。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 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墨子人物简介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

同”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与墨家之学 《墨子》一书中多称“子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小邾国(曾先后为宋、邾、鲁、齐等国附庸)人。墨子有一大串挺吓人的头衔: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这位集五个“家”、一个创始人于一身的墨子是目夷氏(目夷即墨夷,后省为墨姓)的后裔,孤竹君之后,与宋国国君同宗,但是到了墨子一代,其身份已由贵族降为平民。墨子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他自称是“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诸宫旧事》,和今天的粗话意思不同)。从墨子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他还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跟周官史角的传人学习周礼,“修

广东省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D卷

广东省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运用 (共8题;共23分) 1. (2分) (2017七下·个旧月考)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猥琐(wéi)挑逗(tiǎo)一摞(luò)灼灼其华(zhuó) B . 迸溅(bèng)孱头(càn)毋宁(wú)荒草萋萋(qī) C . 伫立(zhù)轮廓(kuò)羸弱(yíng)怏怏不乐(yàng) D . 吞噬(shì)屏息(bǐng)沮丧(jǔ)姗姗来迟(shāng) 2. (2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狼籍祈祷挥洒自如挑拨离间 B . 迁徙绵延震震有辞安然无恙 C . 淘汰炫耀执迷不悟持之以恒 D . 涵养派遣涛涛不绝略胜一筹 3.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在钓鱼岛问题上标榜“中立”的美国,却更多地为日本撑腰打气,这给本来就紧张的东亚局势增添了新的复杂。 B . 出版业当然要讲究装帧艺术,讲究宣传造势和市场营销,但要想真正赢得读者,赢得市场,最终还是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C . 由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过多地表达了对财富的炫耀和追求,被《人民日报》批评为“‘小’了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 D . 专家提醒,人感染H7N9禽流感起病的48小时内可以服用达菲进行治疗是有效的,而以为服用板蓝根能预防禽流感的观点存在误区。 4. (2分) (2017八下·河源期末)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较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B . 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C . 小张在教室里文质彬彬,但一到了球场上,立刻就成了一员猛将。 D . 攀登过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但我依然对故乡的山情有独钟。 5. (2分)(2019·滨州) 把下面句子组成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明代万历年间,陶瓷大师吴十九创制了一款“卵幕杯”,“薄如鹅卵之幕,莹白可爱”。 ②这种脆弱又坚韧的美,靠的是利胚师傅的功夫。 ③景德镇的薄胎瓷源于宋代影青瓷,那时这种瓷器就有“滋润透影,薄轻灵巧”之说。 ④以一只敞口薄胎白瓷碗为例,拉胚师傅做出的器型还是厚墩墩的,碗口、碗腰、碗底处留有少许蓄泥,利胚

济南市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

济南市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些年轻人沉溺于抖音视频,心无旁骛,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时光。 B.做任何事都要按一定步骤逐渐循序渐进,否则会让自己陷入低效率的忙碌中。 C.这件事情势危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D.“一带一路”的实施,中国与东盟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2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B.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理性的精髓,让科学获得公众最广泛的支持和理解,这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C.杨绛先生学贯中西,著述丰硕,成就非凡,享誉海内外。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区学校很多都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3 . 下列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李雷原本与同学约好一起去看球赛,却因感冒发烧无法前往,于是他给同学发了条短信。 A.我今天不去看球赛了,你自己去吧! B.我偶染贵恙,无法观赛,深表歉意! C.我感冒了,现在还在发烧,真糟糕! D.我生病不能去看球赛了,实在抱歉! 4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 B.都德,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C.《阿长与<山海经>》塑造了一位绕嘴多舌、粗俗无知,但又对我关怀备至的长妈妈形象。 D.《卖油翁》形象说明了“熟能生巧”“人外有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

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 宋襄公,子姓,名兹甫,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春秋时宋国国君。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希望对你有帮助。 宋襄公名字叫兹甫,小时候因为是嫡子,本来可以顺理成章的继承了太子一位,但是他向父亲谏言,他认为自己的兄长目夷更适合做一国之君,就像让国。哥哥为了避免打破继承制度,逃到卫国。 周襄王二年,兹甫即位,齐桓公邀请各路豪杰在葵丘结盟,约定不将祸水引到别国,在结盟国家中,要做到一国有难八方支援。同时也不能更换太子,更不能允许妇女参政,齐桓公还委托宋襄公照顾齐国的太子。 之后的几年各诸侯国都有条不紊的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太子齐孝公请求宋襄公帮忙。宋襄公集结了几个小国的人马,想起过进军,齐国的贵族因为同情太子,就联合宋襄公一起把叛乱势力压了下去,并且拥护齐孝公即位。 齐桓公的死,让诸侯霸主地位空缺,宋襄公想学习当初齐国的作风,他吞并周边一些小国家,想要自己称霸,这一举动引起了当时楚国的不满,有人曾劝说宋襄公,小国若要是称霸,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且现在各诸侯国的实力都十分强大,拿什么和他们抗衡。 宋襄公执意要称霸,被楚国士兵埋伏抓了回去,囚禁起来,直到

诸侯国再一次会面的时候才被放出来。 泓水之战是决定宋襄公命运的一战,原本可以借用河水的优势,将楚军击退,但是这宋相公脑子一热,号称自己是什么仁义之师,要等他们摆好阵势才可以攻击,最后军队打败,自己还受了伤。 泓水之战战败后,宋国也没什么实力继续抗衡,宋襄公也因为受伤过重不治身亡。 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治军的具体事例宋襄公在与楚军的作战中,摆好了阵势,就等着楚军打过来了,当时的楚军还没有全部过河,这时候宋襄公的谋士就说了,主公啊,你对打赢楚军有多少信心,他们人多,我们人少,除非我们的军队骁勇善战,方可不用担心。 臣有一计,现如今楚军在过河,他们必定匆匆忙忙,可以称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的时候,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只要您下令进攻,我们的弓箭手就可以准备就绪,射他们个片甲不留,到时候军心必定大乱,我们胜利在望啊。 混帐东西,宋襄公说道,我平日里是怎么教授你们带兵打仗的,你难道没有看见我军阵前的大旗吗,我素来以仁义练兵,训练士卒的时候也常常告诫他们不要忘了这点。宋襄公一直没有进攻,等到楚军上岸了,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开战。 这哪里打得过人家啊,救国宋军打败,宋襄公自己也受了重伤,护卫官也都被杀死了。 宋国的人责备宋襄公,他说有道德的人,就算在战斗中,也要坚持仁义,只要敌人受伤了就不应该去杀死他们,年纪大的敌人,我们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5---春秋战国韩国各代国君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5---春秋战国韩国各代国君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5---春秋战国韩国各代国君 韩武子韩万 叔虞的儿子名燮(xie谢),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后,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韩赇伯 是晋国韩氏家族的领袖之一,为韩氏第二任领袖,承袭父亲韩万担任韩氏家族领袖。韩赇伯死后,儿子韩简继位,是为韩定伯 韩简 是晋国韩氏家族的领袖之一,为韩氏第三任领袖,承袭父亲韩赇伯担任韩氏家族领袖。前645年秋,秦穆公出兵伐晋,交战的地方就是韩简的封地。战前,韩简曾向晋惠公说,由于惠公对秦国失信,此战胜算不大。惠公派韩简向秦穆公下了战书,战争中,韩简截击穆公,不料,这时惠公的战车陷

入泥泞,韩简只好丢下秦穆公来救惠公。战斗的结果是,晋惠公做了秦国俘虏,韩简随之被俘。因为晋惠公的姐姐、秦穆公夫人伯姬的劝谏,秦穆公放了惠公君臣。晋惠公怨天尤人,韩简再次出来进谏,直言是惠公的过错。韩简死后,谥号定,史称韩定伯,儿子韩舆继位。 韩舆又名韩子舆,是晋国韩氏家族的领袖之一,为韩氏第四任领袖,承袭父亲韩简担任韩氏家族领袖。韩舆死后,儿子韩厥继位。[1]《左传》记载,前589年的鞍之战中,韩厥担任晋军司马,作战前一天,韩厥梦见父亲韩舆告诉自己,作战时不要站在战车上的左右两边。这样在战斗韩厥免于被齐顷公射杀。 韩献子韩厥 姬姓、韩氏、讳厥、谥号献,史称韩献子。韩子舆的儿子。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韩氏第五任的领袖。g_U69 z 早年丧父,由赵盾抚养长大,被赵盾推荐为晋军司马。前597年,参加泌城之战。前589年,参加鞍之战。前583年,帮助赵武使赵氏复兴。前575年,参加鄢陵之战。前573年,韩厥继栾书为正卿。7年后,前566年,因年老让正卿位于智罃。韩献子死后,儿子韩宣子韩起继位。 ej+!|97M

春秋到底有几霸

春秋到底有几霸?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是指孔子根据鲁史修编的《春秋经》里所记录的历史年代。一般认为是前772年到前481年,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也有说是前770年到前476年,周平王元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止。 一般都认为春秋有五霸,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五位确实做过春秋霸主,齐桓公当仁不让,宋襄公也短暂做过霸主,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也分别称霸一时。 春秋时期地图(来自网络) 春秋战国期间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相传西周时中原大地有1800国,到春秋开始时仅剩下148个。在整个春秋期间,实力比较强的诸侯国有秦、晋、齐、楚、宋、郑、曹、鲁、卫、燕、陈、蔡及后来的“三晋”——韩、赵、魏和东南崛起的吴、越等国。到春秋

末年只剩下秦、楚、燕、赵、齐、魏、韩七个大国和十几个小国。春秋期间争霸频繁,历史上春秋霸主到底有哪些呢? 1、齐桓公 齐国到桓公年代任用管仲为相,对内富国强兵,对外打着“尊周”旗号,团结各诸侯对抗戎狄和“蛮夷”楚国,成为春秋时期当之无愧的第一个霸主。 前679年,齐桓公平定了宋内乱后大会诸侯,树立了霸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陈、卫等诸侯伐楚,进兵召陵迫使楚向周纳贡。齐桓公曾9次大会诸侯,前651年葵丘之会把霸业推向高潮。前643年,齐桓公死,齐霸权逐渐交给晋。 齐桓公(来自网络) 2、晋文公 晋封侯较早。昔晋文侯曾与郑武公一起辅助周平王东迁,对周有功,一直是春秋大国,但“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到晋文公执政才成就霸业。

晋文公即晋公子重耳,早年坎坷,在外漂泊19年。先后在翟、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避难,最后在秦穆公帮助下杀怀公而复国,勤王事于洛邑、败楚师于城濮、盟诸侯于践土,开创了晋国百年霸业。 晋文公对内励精图治,对外积极落实“尊王攘夷”政策。前636年,周襄王胞弟王子带盗嫂事发,与襄王发生火并,王子带联合狄人攻周,大败周军。周襄王逃居于郑国的汜,并告难诸侯。晋文公看准时机,下令勤王,把流浪在外的周襄王送回王城,同时积极笼络各诸侯,形成晋、齐、秦联盟。前632年,楚因宋附晋而讨伐,晋率宋、齐、秦之兵大战楚于城濮,联秦、合齐、逼卫、慑鲁、败曹、救宋、破楚,一气呵成,随成霸业。5月,晋文公以周天子命召集诸侯,盟于践土。 晋文公(来自网络) 前631年6月,晋文公以襄王命再次会盟诸侯于翟泉,标志着晋霸业达到了巅峰。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24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

24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吕氏春秋》 授课老师:九江市三中张秀杰 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 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 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了解寓言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言,培养健全人格; 4.学习改(扩)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基本情节。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故事所蕴涵的辨证思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训和启示好比是灵魂。”从小学到现在,同学们应该学过很多成语小故事,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呢?故事的背后有有什么道理呢? ……(鼓掌表扬) 同学们谈的都非常好。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成语小故事,在这里一起分享给同学们,如揠苗助长、亡羊补牢、掩耳盗铃、画蛇添足、井底之蛙、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盲人摸象和刻舟求剑等等(幻灯片展示,简单介绍故事并引导学生领会寓意)。 寓言故事一般都比较短小,但寄予的道理却是意味深长的。今天我们要学的一则寓言故事来自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的宋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宋国,一起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故事?故事的背后又寄寓了什么道理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了解故事内容 老师先讲一个故事,然后请同学们给它起一个漂亮的名字。 故事的内容是: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出门到远处打水浇田,因此他家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井成功之后,他家的人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一个人。”有人听到这话以后就传播给其他人,说:“丁家打井,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谈论这件事,有人就向宋国国君报告,使他听到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人家询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我说的是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像这样

宋襄公的人生故事

宋襄公的人生故事 宋襄公是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桓公的次子,为宋桓公的正室宋桓夫人(卫昭伯和宣姜之女)所出,因此,兹甫是嫡子。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宋襄公的人生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2年),兹甫的父亲宋桓公病重。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兹甫本应是继位之人,可是兹甫在父亲面前恳求,要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目夷,还说:“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义仁义,请立目夷为国君吧。” 于是,宋桓公把兹甫的想法讲给目夷听,目夷听后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说:"能够把国家让给我,这不是最大的仁吗?我再仁,也赶不上弟弟啊!况且废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 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目夷逃到了卫国,兹甫的太子之位没有让出去。 宋襄公的人生故事:即位图治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1年)春,宋桓公去世,太子兹甫即位,是为宋襄公。宋襄公封庶兄目夷为相,主管军政大权,辅佐自己处理朝政。 还没等宋桓公下葬,齐桓公就约各路诸侯王在葵丘相会结盟,于是宋襄公前去相会。在葵丘之会上,宋襄公接受了盟约。其主要内容是: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葵丘之会上,宋襄公接受了齐桓公委托他照顾齐国太子昭(后来的齐孝公)的嘱托,答应将来对太子昭予以照应。 宋襄公的人生故事:平定齐乱宋襄公影视形象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诸侯霸主齐桓公病死,齐国内乱,齐国太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尽管当时宋国十分弱小,但因齐桓公死前曾委托他照顾太子,宋襄公全力帮助太子昭回齐国即位。 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各国诸侯接到宋襄公通知,请他们共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大,多数诸侯把宋国的通知搁在一边,只有卫国、曹国、邾国三个小国派了一些人马来。宋襄公率领四国军队向齐国进发,齐国的贵族对公子昭怀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宋军实力,就把无亏与竖刁杀了,赶走了易牙,在国都临淄迎接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是为齐孝公。 宋襄公的人生故事:图谋称霸齐桓公死后,诸侯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确立霸主地位。目夷劝谏他说:“以小国之力会合诸侯是祸患。”襄公不听。 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扣押了滕宣公,又邀曹、邾两国在曹南会盟,而后,又命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借此来威胁东夷臣服。同年秋天,宋襄公又因为曹国不服,发兵包围了曹国。同年冬天,陈穆公邀诸侯重修齐桓公之好,于是陈、蔡、楚、郑等国在齐国结盟。这样,在诸侯中变形成了两大集团,楚、齐、郑、陈、蔡等国为一大集团,而图谋称霸的宋襄公一

宋襄公

宋襄公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子姓,名兹甫(?-前 年),《史记》中说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在位于前 年至前 年。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 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 仁义 ,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人物关系 宋襄公人物生平 编辑 宋襄公早期经历 周襄王二年,宋襄公即位,以其庶兄公子目夷为相,行 东宫图治 。 周襄王九年(前 年),齐桓公重病,齐国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冬十月七日,齐桓公饿死。五公子互相攻打,齐国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尸体上爬了出来, 身死不葬,虫流出户 。翌年初,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 前 年,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把逃到宋国求援的公子昭拥立为齐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气。 宋襄公开始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 前 年宋与楚战于泓水之战(今河南柘城西北),当时楚兵强大,大司马子鱼劝襄公趁楚人渡水之时截杀之,此时襄公却大讲 仁义 ,要待楚兵渡河列阵才攻击之;当楚军上岸时,子鱼又劝宋襄公趁楚军此时阵列尚未成形时袭杀之,襄公再拒绝。结果宋师大败,襄公被射中了大腿,次年因重伤而薨,其子宋成公王臣继位。 兹甫,是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桓公的次子,为宋桓公的正室宋桓夫 宋襄公画像 人(卫昭伯和宣姜之女)所出,因此,兹甫是嫡子。 兹甫还有个庶兄目夷,而目夷的母亲只是地位一般的妾侍,因此,目夷是庶子,兹甫以嫡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

宋襄公宋囊公,子姓,殷商后裔。春秋战国时期人,宋国国君,“春

宋襄公宋囊公,子姓,殷商后裔。春秋战国时期人,宋国国君,“春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宋囊公。宋囊公。子姓。殷商后裔。春秋战国时期人。 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宋囊公泓水之战。因受伪仁义。腐朽思维的影响。最终失败。为千古笑谈。 本名,宋囊公。宋襄公字号,兹甫。所处时代,春秋。去世时间,前637。 简介。宋襄公。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宋桓公之子。 子姓。名兹甫。于公元前650年即位。宋国原本是周初商代贵族微子启的封国。领地为现今豫东及苏。鲁。皖接壤地区。都城为商丘。到宋襄公之时。国势渐盛。而其称霸中原的欲望也愈加强烈。

历程。公元前645年和643年。成就了齐国霸业的管仲。 齐桓公相继病死。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争夺君位发生内讧。易牙勾结宫中权势作乱。立公子无亏为君。齐国也因内乱而国力渐衰。彻底丧失了霸主地位。公元前642年。野心勃勃的宋襄公趁机联合曹。卫。邾等国出兵讨伐齐国。并扶持逃到宋国避难的公子昭当上了齐国国君。宋襄公此举受到了各诸侯国的称赞。宋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而一心想继承齐桓公的地位的宋襄公自恃定齐有功。 野心越来越大。妄图称霸中原。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发起鹿上之盟。对此。宋国的重臣公子目夷曾多次劝谏宋襄公说:“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但正做着霸主之梦的宋襄公并没有接受目夷的规劝。宋襄公他再次邀请各国在宋国开会。商议会合各诸侯国订立盟约。想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声望。同年秋。宋襄公又约楚。陈。蔡。郑。许。曹等国

之君会盟于盂。赴约时。宋襄公不听目夷的劝告。执意不带兵马。而楚国却设伏兵于盂。抓获宋襄公。随后楚国起兵伐宋。 但遭到了目夷所领导的宋国军民的顽强抵抗宋襄公。楚军久围宋都数月而不能攻克。后经鲁僖公的调解。宋襄公才被楚国释放。纵观宋襄公一生所为。他实乃一志大才疏之人。齐桓公死后。诸侯中以楚国最强。楚成王实际上已称霸中原。而宋国本是一弱国。国小力单。原本无力称霸。但宋襄公却自不量力。一意孤行。妄图与楚争霸。宋国在与楚国的政治较量中。始终处于下风。一败再败。而在决定其命运的泓水之战中。他又大讲仁义道德。死守古代“不鼓不成列”的决斗式战法。 不肯乘敌“半渡”。“未阵”而击之。结果兵败身死。为天下人所耻笑。毛泽东评之为“蠢猪式的仁义”。宋襄公的争霸实际上是在为楚国确立其霸主地位搭桥铺路。“正所谓‘宋襄霸业’。实为楚成

从宋襄公泓之战看春秋时期战争方式的转变

从宋襄公泓之战看春秋时期战争方式的转变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载: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对宋襄公在泓之战中的表现,古今人们毁誉不一。毁贬之人除宋国国人外,当时的宋臣子鱼也说:“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直到现在有的学者仍极力贬斥,说他“由于泥守‘古道',实行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失去良机而致败,成了一个历史上的笑柄。”而历史上亦不乏赞誉之人。《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对此事如此记载:“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何休注曰:“《军法》以鼓战,以金止。不鼓不战。……君子不战未成陈之师。”言语之间对宋襄公予以褒扬。那么,应怎样认识和评价宋襄公的泓之战呢?笔者以为,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作战方式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 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说:“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意。”班固《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序》云:“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是其遗事也。”汉代官方对其书也非常重视,荀悦《申鉴·时事篇》记载,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士,讲司马之典”。魏晋以来,曹操、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经学家、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都曾以《司马法》为重要文献资料而加以征引,考证上古军制,并引为自己讨论军事问题的立说依据。我们认为,《司马法》一书在形式上虽辑次成书于战国中期的齐威王时代,但实际上却是一部反映比齐威王时代更为久远的上古战争的兵法。又因“附穰苴于其中”,所以它是以古为主、综述古今的混合型兵书。上述司马迁、班固的论述都准确扼要地揭示了《司马法》其书在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历史贡献。 《司马兵法》篇幅本来很多,《汉书·艺文志》著录《军礼司马法》155篇,至今仅存文5篇,绝大部分亡佚。然从现存5篇文章中,我们仍可窥见彼时的军礼(战争礼)。如书中《仁本》:“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谓正。”“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衰怜伤病,是以明其义也;成鼓而列,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天子之义》说:“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古者逐奔不远。”“古者贤王明民之德,尽民之善。”类此等等当是《司马兵法》中出于“大夫追论古者”的部分。《司马法》保留了上古时代战时作战双方所应共同遵守的规则,即战争礼。它是我国现存兵书中反映商周、春秋以前军事思想、作战特点、军事制度实际情况最详实最充分的兵学典籍,可谓是早期战争观念、作战方式及其特征的历史缩影,使我们看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