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讲评2012-11-10
- 格式:ppt
- 大小:881.50 KB
- 文档页数:87
新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居民精神文化消费比重的显著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商品,关注其蕴含的精神内涵。
在互联网技术的助推下,信息交流,品牌文化传播等不断增强,许多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设计的文创产品呈热销态势,由此带动了文创产业的持续发展。
在这一热潮中,也存在产品开发同质化、定位模糊、质量不高等问题。
那么,如何通过文创产品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成为滋养当代人生活的养分呢?文创产品研发的重心应是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的转化,而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关键之处在于对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
从传统造物的形状、色彩、纹饰中提取元素,把它凝练为直观鲜明的文化艺术符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是较为常见的设计方式。
比如故宫文创的口红,膏体颜色取自故宫院藏国宝器物,外观取自宫廷绣裳纹饰;敦煌文创的胸章,选用六合莲花等盛唐时期的藻井纹饰。
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不仅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
比如有的文创产品围绕二十四节气发挥创意,表现人与自然、物候之间的联系;有的文创产品运用“图必有意,意必吉样”的造型语言,表现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有的文创产品展视中华悠久历史文化,表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
中华文化保存在典籍文献,遗址文物中,更蕴藏在人们衣食住行用的目常生活里。
文化传统只有存续在生活中,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过去,不少文博场馆的纪念品远离生活,缺乏创意。
消费者买来后,大多将其置于角落,任其蒙尘。
当下,一系列文创产品从日常生活需要出发进行创意设计:小到胶带,便笺、行李牌,大到公共空间的装饰品;古典的如古器复刻,新颖的有数码周边;时令性的如春茶、月饼、夏季的遮阳帽,冬天的披肩。
文创产品设计正打破固化认知,不再局限于礼品馈赠和纪念品收藏,而是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
从海淀期中语文卷窥探古诗词的考查趋势【前言】海淀统考素有高考风向标之称,从统考命题中或可看到高考命题的趋势。
作为老师,应该研究试题,认真负责,把这种可能的改变告诉学生,指导学生做好高考复习。
【分析】从试题的分布来看,可以堪称完美!从论述类作品阅读到文言文阅读到文学类作品阅读再到作文,诗词鉴赏可谓是“无孔不入”,与以前的单独命题相比,不再是整份试卷中某一试题,而是贯穿始终。
这一变化足以吸引注意力,值得重视。
再看诗词考查分值,近十年北京的古诗词考查分值为2005年-2007年均为13分(7分鉴赏、6分默写),2008年和2009年是17分(10分鉴赏、7分默写),2010年为15分(8分默写、7分鉴赏),2011年、2012年则高达25分(8分默写、7分鉴赏、10分延伸),2014年14分(默写3分、鉴赏11分,去掉了延伸题),2015年18分(默写6分、鉴赏12分)加上文学类作品《说起梅花》中对“梅”这一意象的考查。
而这一次期中卷的考查,分值再创新高,算上微写作10分总计48分,这个分数没有纳入文言文试题中对对联的考查。
虽然这并不能等同于2016年就会如此命题,但教研员出题,必有其导向性。
最后从考点看能力要求:2015年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及要求”中,已然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新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7篇古诗文,考查要求也从原来的“识记、理解”提升为“识记、理解和运用”,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已做出了较高要求,2016年或会进一步加大力度。
【试题再现与分析】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9分。
阅读材料,完成1-7题。
......第五,给予性。
那些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在这样的作品里,利他的牺牲精神,博爱的人道情怀,以及对自由、正义、平等和理想的不懈追求,构成了像大地一样稳定的精神基础,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在中国伟大的经典诗歌里,你可以看到一种给予性的精神境界。
2019 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一、本大题共5 小题,共 13 分。
阅读下边一段文字,按要求达成 1-5 题。
①我老是在父亲上班的时候,坐在面向花园的楼下回廊里,放心地阅读。
②家里的中国书好象就只有《红楼梦》、《封神演义》和一部《聊斋志异》。
③正午父亲回来吃饭,远远就能看见,这时只需顺手把书向卷起的帘子里一塞,就__甲__,不露破绽,没有出过一次纰漏。
..④可是除了《聊斋》之外,一律被父亲宣告为“禁书”,不准儿童接触。
⑤但禁令见效甚微,我老是有方法一一拿出翻看。
《聊斋志异》是第一部使我获取阅读古文本领的最好的课本。
我没有读过《古书疑义举例》、《助字辨略》,古文的语法、句法,差不多都是从《聊斋》里__乙 __出来的,并且此后读更古些的书困难也不多。
抗战开始,我在第一次全国一致招考取考进了交通大学。
交大是要点大学,按我的数理成绩本是考不取的,__丙 __不测处沾了熟读《聊斋》的光,国文试卷中有一段无头无尾、无标点象“天书”同样的古文,给我读通、点断了。
而当时唐文治先生正是交大有很高声威的领导人,他主张语文一科不及格的不得录取;相反,其余各科差一点却能够 __丁__。
取材于《黄裳自选集》1.以下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和乙处填入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 )A .不露( l òu)破绽纰(pí)漏想B.不露( l ù)破绽纰(pí)漏想C .不露(l òu)破绽纰( pī)漏猜D.不露(l ù)破绽纰( pī)漏猜2.挨次填入文中丙、丁两处的词语,最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2 分)A .但体谅 B.还体谅C. 还谅解D.但谅解3. 填入文中甲处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 .安稳无事 B.安全无事C. 太平无事 D.十拿九稳4.以下对于书本第一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语文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修葺.(qì)瞭.(liào)望纰.(pī)漏痉.(jìng)挛B.眩.(xuàn)晕渲.(xuàn)染喑.(ān)哑裨.(pì)益C.菁.(jīng)华档.(dǎng)次稽.(jī)查嫉.(jì)妒D.骁.(xiāo)勇祛.(qù)除屠戮.(lù)粗犷.(kuà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渡假暮霭励精图治礼上往来B.端祥愚腐和衷共济甘之如饴C.耽搁沉湎瞠目结舌理屈词究D.精辟福祉人才倍出弊帚自珍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招聘会上,大多数毕业生表示,相对于薪酬谢而言,他们更加的是自己日后的发展空间;而那些有发展潜力的毕业生往往被用人单位先。
②听完外交部长给我们做的报告,我们认识到发展得这样快,只有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才不至于落后。
A.看中看重时势时事B.看中看重时事时势C.看重看中时势时事D.看重看中时事时势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姚明的婚礼欣起了上海滩的新闻大战,当天,上海的体育媒体记者几乎倾巢出动....,其他省市的体育媒体记者也一大早就纷纷来到举行婚礼的酒店等候。
B.海淀区十一学校甘兰佑老师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安之若素....,依然坚守三尺讲台,心系全体学生,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
C.清华大学水利工程学院的师生们在一次野外勘察中,意外发现了一片原始喀斯特岩溶地貌,那些岩石形态优美,真是巧夺天工....。
D.“秦晋之好”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的秦、晋两个国家,两国之间几代都有婚姻关系,可谓是间不容发....。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能,做好粮、油、肉、蛋、奶等主要食品的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
语文11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9分。
阅读材料,完成1—7题。
同大师一样,经典也是一个被过度使用甚至随意乱用的概念.某些七颠八倒的作品被封为经典,一些未经考验的作品也被供到了经典的神龛里。
似乎离开“经典”二字,我们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评价作品了,似乎不将拙劣的作品比作《红楼梦》,我们就不知道如何赞美一个作家了.显然,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将“经典”庸俗化了,已经把它降低为一个商品分类意义上的标签.那么,什么样的著作才能被称作经典?经典是文化金属中的铂金,是在人类文化构成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它通常被放在书架最重要的位置,就像一位尊贵的客人被礼为上宾;它是人们经常谈论的对象,人们谈论它,仿佛谈论自己的朋友,有一种熟悉而愉快的感觉。
作为经过时间考验并被普遍认可的著作,经典作品积极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人生的知识。
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不是伟大的经典,通常有两个尺度:一个是专业尺度,一个是精神尺度;用专业尺度来衡量,经典作品必须是自铸伟词、形式完美的;用精神尺度..。
来衡量,它又必须表现人文情怀。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但从根本上讲,决定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品质。
换句话说,经典不是被说成是经典的,而是自己生成为经典的。
因此,经典的秘密和律则,只能到作品里面去找。
纵观横察,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似乎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遵从以下的几个律则。
第一,易感性。
叔本华说:“我们发现每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尽可能洗练、明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单纯质朴总是被看作真理的标志,而且也是天才的象征。
”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有朴素、明白的特点,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得意味无穷的。
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明白如话,清新自然,读之如饮佳酿,快何如哉!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仅仅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五个物象、三个动作、两种心象(“疑"和“思"),描绘出一幅静夜思乡图,表达了一种像月光一样流转无已的乡愁冲动。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语文试题答案2011.11第一部分(共27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D2.B3.D4.B5.C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C 7.C 8.C 9.D第二部分(共123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5分)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 /智短于自知/ 故以道正己 /故镜无见疵之罪 /道无明过之怨 /目失镜// 则无以正须眉 /身失道// 则无以知迷惑/ 西门豹之性急 /故佩韦以缓己 /董安于之心缓 /故佩弦以自急。
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
(每断对2处得1分,画错不倒扣分,“//”可断可不断。
)【译文】古人(懂得)眼睛不能看到自己(的仪容),所以要用镜子来照看自己的脸面;(自己的智慧)不能知道自己(的作为是否得当),所以要用道义来匡正自己(的行为)。
所以镜子如实地反映人的脸上的污点,并不是镜子的罪过。
道义来显示人的行为有过失,不应该受到抱怨。
眼睛不依靠镜子,人就不能整饰仪容;自身失去道义就不能知道自己迷乱。
西门豹的性情急躁,所以常常佩着一条软而韧的熟牛皮带,以(警醒自己)不要性急;董安于的性情迟缓,所以常常佩着一张绷得紧紧的弓弦,以(勉励自己)不要迟慢。
因此能用有余来补救不足、用长处来补助短处的就可以称为明主。
11.(8分)答案见教材。
每小题1分,错一字该小题便不得分。
任选8小题,如多答前8个有效。
12.(7分) ①(3分)B②(4分)评分要点:①解释两字所在诗句(字)表面的意思(1分);②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两字的表达效果(答出对比之意即可,1分;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内涵。
如:诗人虽壮志未酬,但雄心犹在的情怀;虽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北定中原,忧虑边关战局,2分)。
13.(10分)①概括陆游的男儿本色——虽遭弃置,但报国雄心不减;虽壮志难酬,但爱国之心矢志不移;有勇于担当的家国意识;有心系国家安危的责任感。
2012届海淀区高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练习作品阅读部分试卷分析文言文阅读有完整的辅导材料,有需要的老师、同学、家长,请与本人联系。
QQ:83183783.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秋声起处是故乡在所有的自然之声里,我最喜欢秋之声。
在秋之声里,童年时所陶醉的故乡之秋声为最。
我的老家,在扎鲁特草原上的阿拉坦山寺脚下。
那里曾经有丰美的牧场,也有广袤的田园。
童年的时候,家徒四壁一无长物,有的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春风秋雨和五谷杂粮。
故乡的春夏秋冬,各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界定分明而音律各异。
其中秋之声,给予我的遐想和启迪是无限的。
秋之声就是天籁,故乡的秋之声,是天籁中的天籁。
我们那个村子,坐落在青青群山之中。
秋风总是长驱直入,一荡千里。
初秋的田野五彩斑斓,秋风的色泽则介于幽蓝和金黄之间。
举目,田畴连绵,风吹无尽波浪于幽幽天际。
包谷黄、高粱红、米色的谷地装点于天地之间,荞麦的白色小花娇媚而散发异香,吸引无数蜜蜂,寻香乱飞。
每年的下种时节,我们家的高粱地里,总要辟出一块西瓜地。
初秋的高粱都长得丈把高了,是天然的绿色屏障,把那块宝地捂得严严实实。
我经常悄没声儿地带一二要好的同学来吃西瓜。
吃罢西瓜,我们就仰躺在瓜地里,静静地聆听起秋声来,那是上苍的赐予,也是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最为奢侈的享受。
此时此刻,秋声仿佛是我们生命的唯一。
千千万万个高粱叶子,窸窸窣窣地流动如天涯之水,总觉得,那声音是从一个未知的神秘之处飘荡过来,而后又哗然推向另一个未知的地方。
它来去无踪,又无处不在。
即刻使你弱小的生命,纯净若清晨草叶上的露水。
高粱地外边是野性的草地,昆虫们齐声歌唱着,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
蝉的高音,在初秋是极纯正的,算是首席小提琴。
蛙歌,是唯一可以与之见高低的音律,它好似从不远的湿地里突然冒出来的,此起彼伏而空洞如箫。
还有蝈蝈和蚂蚱们唧唧喳喳地倾诉,那是背景音乐。
听着听着,你觉得周遭渐入万籁俱寂的氛围,有声似无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