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1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8.1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8.1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8.1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预习案

一、预习范围:第十二章第五节,即课本第44页至第46页

二、预习时间:15分钟

三、预习方法:①以教材为准,先通读教材,再查阅资料;②联想旧知、联系生活、边阅读、边思考、边梳理;③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等方式。

四、预习检测:

1.伽利略通过实验表明:物体的运动(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

2.一切物体在的时候,总保持状态或状态.这个规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得出的.

五、我的问题:

合作探究案

探究点一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小组讨论:

阅读教材内容.针对“日常生活中,运动的物体最终会停下来”这一事实,结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①问题一;此实验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

此实验过程中,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保持不变,其控制方法是:用同一辆小车,让小车自斜面从静止开始滑下。

②问题二:哪些条件需要改变,用什么方法来实验改变?

实验中要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大小,改变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需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

要观察小车从同一水平面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

④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速度减小得越。

⑤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速度不会减慢,它将。

推理法是分析物体在理想状态下的运动规律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1.在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斜面底部的速度.接着在表面材料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分别停在如图所示的不同地方。由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推断:假如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过程中,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它将做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想实验装置:一端可改变倾角的无摩擦斜面,理想实验过程:将小球从固定端斜面同一高度释放,改变另一端斜面的倾角,想实验现象:

推理①因运动趋势要求等高,小球运行路

程。

推理②倾角改变至水平,小球

将。

想实验推论:维持物体运动(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

探究点二牛顿第一定律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小组讨论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是成立的,不是现象(选填“普遍’’或“特殊”)。

2.“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指定律成立的。

3.“总是”指的是“总是这样”,没有例外的其它情况。

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状态,而原来运动的物体仍保持状态。

规律总结:(1)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概括出来的,但是由此推出的结论,经实践检验都是正确的。

●跟踪训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就一定静止

B.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就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物体受力才能运动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检测案

1.如图所示,细绳上端固定在一点,下端系一个小球,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假如从某一时刻起,细绳断裂,且小球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小球将()

A.做匀速直线运动B.立即停止运动

C.运动越来越慢D.仍做圆周运动

2、教室里悬挂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假如它受到的力突然全部消失,它将()

A、加速下落

B、匀速下落

C、保持静止

D、可以向各个方向运动

3、一个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将是()

A、一定保持静止状态B.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D.它原来如果是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它原来如果是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图中小明和小华的观点()

A.小明正确B.小华正确C.都正确D.都不正确

5.目前人类发

射的探测器已飞出

了太阳系,如果探测

器所受外力全部消

失,那么探测器将

()

A.沿原路径返

回地球B.沿原方向

做匀速直线运动

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6.下列关于力和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越大,它受到的力也越大B.若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它必然静止C.要维持物体的运动,必须对物体施加力。D.若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必定做匀速直线运动7.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实际上不存在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没有意义D.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8、判断题:

(1)物体不受外力,一定保持静止。()

(2)物体不受外力,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3)运动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一定作匀速直线运动()

(4)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

9、用手捏着一支粉笔静止于空中,现将手松开,假设在手松开的同时粉笔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则()

A、粉笔将静止于原来位置

B、粉笔将竖直向上运动

C、粉笔将竖直向下运动

D、粉笔将沿水平方向运动

10、物理知识渗透于我们的生活,以下警示语与惯性知识无关的是()

A、汽车后窗贴有“保持车距”

B、公路旁立有“雨天路滑,减速慢行”

C、公共场所标有“禁止吸烟”

D、交通规则写有“行车时系好安全带”

五、课后自我提高

1、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

(1)为什么要使小车从斜面顶端(同一高度)滑下?

(2)、小车在不同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等,说明什么?

2、某人坐在行驶的汽车里,后背不由自主地向后紧贴座椅的后背,则汽车的运动状态是()

A、匀速行驶

B、加速行驶

C、减速行驶

D、正在拐弯

3、正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假设它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则它将做()

A、匀速直线运动

B、匀速曲线运动

C、减速直线运动

D、减速曲线运动

4、有一气球以19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到某一高度时,从气球上落下一物体,这个物体离开气球后会怎样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小组名称: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能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3、能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能分析简单的实际现象。 【学习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学习难点】:纠正已有的错误观点,正确认识没有力物体能否运动。 【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活动一:动手试试,桌面上静止的课本,需要用力推才会动;推动的课本不推便停下来。 感觉是:没有力,物体____(能或不能)运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活动二:用手推一下桌面上的小车,放手后观察小车自己也会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感觉是:没有力,物体____(不能或还能)运动。——伽利略的观点。 两种对立的观点,你赞同谁?说明理由。 活动三:再次推动桌上的小车,观察离开手后自己向前运动的小车,最终为什么会停下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踢出去的足球,脚不在施力,球还在向前滚,是在草地上滚得远还是水泥地上滚得远?为什么? 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五: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利用桌面上已有器材——(带斜面的木板、纸张、棉布、小车)结合教材实验探究及以下问题设计实验。 问题(1)怎样改变摩擦阻力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控制小车开始的运动速度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录实验现象的表格

物理:4.1《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一)

一、牛顿第一定律 [要点导学] 1.人类研究力与运动间关系的历史过程。要知道伽利略的成功在于把“明明白白的实验事实和清清楚楚的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物理学从此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2.力与运动的关系。(1)历史上错误的认识是“运动必须有力来维持”(2)正确的认识是“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理解。这个实验的事实依据是运动物体撤去推力后没有立即停止运动,而是运动一段距离后再停止的,摩擦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抓住这些事实依据的本质属性,并作出合理化的推理,这就是伽利略的高明之处,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思维方法。 4.对“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指速度的改变,速度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和速度方向的改变,速度改变就意味着存在加速度。5.维持自己的运动状态不变是一切物体的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就是惯性。 揭示物体的这一本质属性是牛顿第一定律的伟大贡献之一。 6.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1)“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外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7.任何物理规律都有适用范围,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照系。 8.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范例精析] 例1 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大的物体不能很快地停下来,是因为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小球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没有惯性 C.乒乓球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是因为乒乓球惯性较小的缘故 D.物体受到的外力越大,其惯性越小,受到的外力越小,惯性越大 解析:物体的惯性仅由其质量决定,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它是否受力及运动情况均无关.此题正确答案为C.乒乓球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是因为其质量小惯性小的缘故. 拓展:①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车厢内有一个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 车上原处,这是因为()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力,使他随与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使他与火车一起向前运动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有由于时间很短,不明显而已 D.从人跳起后仍落到回车上原处,这是由于人有惯性,在水平方向上始终和车具有相同的速度 本题提示:人在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的原因是人有惯性,所以正确答案是D。

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高中物理 / 高一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一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知识要点] 1.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①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②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的运动观: ①他的观点来源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②观点: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自己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3.: ①来源于实验。 ②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 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③又叫惯性定律。

4.惯性: ①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重点难点分析] 惯性大小的讨论: ①惯性就是使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是匀速、是加速还是减速)匀速直线运动,使原来静止的物体静止。 ②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宇宙万物中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没有惯性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③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物体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的密度、形状、体积无关。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就越大,越 难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④只要物体的质量不变,物体的惯性就不变。所以“克服惯性”“惯性增大”“惯性减小”是错误的。 ⑤惯性大小表示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物体惯性越大,越难改变运动状态,惯性越小,越容易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学案13 新人教版必修1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2.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问题。 3.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 【自主学习】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状态或状态,直到有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由实验直接总结出来的规律,它是牛顿以的理想实验为基础,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之丰富的想象而推理得出的一条理想条件下的规律。(2)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是理想条件下物体所遵从的规律,在实际情况中,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与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是等效的。 (3)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在于 ①它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惯性。 ②它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的原因,而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也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4)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 ①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从而完善了力的内涵,而牛顿第二定律则进一步定量地给出了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质量越大的物体加速度越小,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在牛顿第二定律中当合外力为零的特定条件下的一特殊情形,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力的运动状态,故牛顿第二定律不能替代牛顿第一定律。 3.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对惯性的理解: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②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③物体的惯性总是以保持“原状”和反抗“改变”两种形式表现出来: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惯性表现为保持原运动状态不变,即反抗加速度产生,而在外力一定时,质量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加速度越小。 ④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或状态的性质,力是物

牛顿第一定律课标解读及教案说课讲解

《牛顿第一定律》课程标准要求解读: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牛顿第一定律深刻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是人类对世界本质规律认知的成果。学生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应树立起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二)、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本节内容的难度中等,适合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牛顿第一定律是整个力学的基础,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一)基本目标 1、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于运动关系的结论。 2、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物理学上思想实验的实质。 3、经历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 4、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掌握理想实验。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形成过程,并运用惯性解决问题。 二、教法设计: 1、课型课时: 本节属科学探究型课。课时:1教时。 2、教学策略: (1)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阶段:采用“矛盾冲突法”,展示生活现象、亚里士多德观点与

生活现象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第二阶段:实验探究。这一阶段要肯花时间,教师仅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第三阶段:主要以教师讲述的形式,指明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通过对定律内容的理解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 除了课本上实验,还安排学生做一做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安全带的作用”由教师利用多媒体系统或制仿真动态投影片予以展示。 三、教具和学具 教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有关网站下载图片资料、羊角锤等。 学具:斜面、木板、透明胶布、棉布、毛巾、玻璃板、小车、刻度尺、长方体窄木块、盛有大半杯水的烧怀、惯性演示仪等。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多媒体播放古代人劳动的漫画:边播放边说,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是这样吗? (二)伽利略理想实验 教师:同学们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能用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什么是惯性,能够列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经历“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形成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惯性的应用,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与难点】 重点:“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难点:让学生确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内涵。 【教学准备】 教师:小车、木块、纸条、玻璃板、象棋子、杯子(内盛水)、硬纸板、鸡蛋。学生:斜面、小车、木板、棉布、毛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 引导学生看两张来自生活的图片(多媒体投影): ①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什么? ②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

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研究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 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投影:学习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了解它的探究历程。 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二、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观点——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他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直到三百年前伽利略才提出了新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你同意谁的观点呢?请各小组自主探究。 投影:自主探究提示: (1)观察课本第44页图12.5—1,想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吗? (2)结合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①怎样能够使静止的足球运动起来?②足球离开运动员的脚以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速度有何变化?③骑自行车时,如果停止蹬车,自行车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 因此,你认为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来维持?物体的运动和物体受力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3)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对物体的运动和受力关系进行了研究,你同意谁的观点? 2、展示交流合作学习成果 师:你是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还是同意伽利略的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生1:静止在课桌上的书,用力一推由静止变为运动,不推,重新变为静止。可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生2:骑自行车时我们停止蹬车,车仍然继续运动;踢出去的足球能继续在空中飞行;掷出去的铅球能继续向前运动,可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生3:物体的运动有时需要力,有时不需要力来维持。 生4:我们组也认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如汽车刹车后仍能继续滑行一段距离。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1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知道关于运动和力的两种对立的观点,知道哪种观点是正确的. 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4.理解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惯性现象. 课前预习: 1. 速度是_______量。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大小发生变化,或者_____________发变 化,或者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发生变化,我们就说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如果物体保持______________状态或静止状态,我们就说它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 2.亚里士多德把地上的运动分成两类:一类是无须外力帮助的天然运动;另一类是受 迫运动,这类运动必须_______________才能维持.他的观点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性,是__________的. 3.伽利略为了说明运动和力的关系,设计了_________实验.并由此推测,如果右侧斜面变成水平,并且没有任何阻力,小球将________________.从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状态或____状态,直到____________为止. 5.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作用,是物体获得____________的原因,而物体获得的速度并不与力直接相关. 6.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 __________.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__________定律.______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7.(多选)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有( ) A .匀速飘落的羽毛 B .匀速拐弯的自行车 C .匀加速启动的火车 D .绕地球匀速运行的航天飞机 8.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的16 ,同一个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上 时与在地球表面上时相比较( ) A .惯性减小为16,重力不变 B .惯性和重力都减小为16 C .惯性不变,重力减小为16 D .惯性和重力都不变 9.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一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 回原处,这是因为( ) A .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 .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 .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短, 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D .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和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4.1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正确理解力跟物体运动的关系,掌握惯性的概念. 2.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人们经过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长时间的认识过程.通过本节的学习要 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论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3.物理实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实际问题做出合理的抽象,进行理想实验的研究正是伽利略得到力与 物体运动正确关系的基础.我们要学习这种科学抽象的方法,并把它用到今后的物理研究中去.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止状态.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2.生活常识使人们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形成了不正确的认识,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们克服传统观念,形成正 确的认识,需要下一定的功夫. 三、教具 1.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装置,自制导轨和小球. 2.说明物体在不受阻力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气垫导轨和滑块. 3.演示惯性的小车和木块.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介绍本章的地位:在第一章我们学习了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的受力问题,这时物体处于平 衡状态,所受的力为平衡力.这部分内容在物理学中叫做静力学. 第二章研究了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包括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在变速运动中重点讨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这部分内容在物体学中属于运动学. 在前边两章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在第三章里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牛顿第一定律和第 二定律.这部分内容在物理中属于动力学. 学习动力学的知识后,可以在知道物体受力情况后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在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情况 下,可以确定它的受力情况.动力学的知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如研究交通工具 的速度问题,天体的运动问题等.我们从牛顿第一定律开始. (二)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一、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在桌上放着一本物理书,它是静止的,怎样才能让它运动起来呢?要用力去推它.从这个例子可 以看出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 这是一个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对它进行了研究,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一、历史上人类对运动与力的关系的认识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根据当时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提出一个观点:必须有 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很自然的.我们从周围的事情出发,如当拉着玩具小车前进的时候,给人的直接体验是:只有用力拉小车,小车才会前进;停止用力了,小车就会停下来;用力大的时候,小车就运动得快些;用力小的时候,小车就运动得慢些;往哪个方向用力,玩具小车就向那个方向运动等等,好像没有力的作用,物体运动不可能维持,力决定着物体运动的快慢,还决定物体运动的方向。人们的直观感觉虽然是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但它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直觉的结论不是常常可靠的,因为它们有时会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去,然而人们不能毁灭了直觉的观点还是凭直觉来看问题,错误直觉印象在人脑中有很深的潜意识,形成思维定势.因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维两千多年。 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分析到:运动的车停下来是由于摩擦力 的原因,运动物体减速的原因是摩擦力.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没有 加速和减速的原因,这个速度将保持不变.这里所指的减速的原因就是摩擦力. 为了证实结论的正确,他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 实验:伽利略曾注意到,当一个球从一个斜面上滚下而又滚上第二个斜面时,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所达到的

初中物理8.1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第八章运动和力 NO1: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重点、 难点)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 学想象能力. 3.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重点、 难点) 4.运用惯性概念,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重点、难点) 【预习生成】 1、提出问题: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44页并看图12.5-1。 ①讨论交流:课文列举了一类什么现象? ②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对身边所发生现象的观察。类似的例子请再举几 个? (2)“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这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提一个相关的问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 质疑。伽利略认为:

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新知探究】 (1)阅读课文第45页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为什么小车要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用什么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阻力大小?) ③在实验中要观察哪些现象?记录哪些数据?观察: 记录: (3)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木板),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牛顿第一定律》案例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案例分析 ——徐光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第2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一)学案 苏科版

第2课时牛顿第一定律(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于分析实验现象. 教材导读: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猜一猜 凭自己的生活经验请你猜想:如果运动着的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只受阻力作用,当受到的阻力越小时,那么物体运动的路程可能会越________(长/短). 2.器材 请你观察如教材中图9-4所示的实验装置,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做一做 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利用如教材中图9--4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按教材P66的实验步骤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情况如图所示. 请你将他们的实验情况填入下表. 说明: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而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况,除与水平面对它的阻力f的大小有关之外,还与小车在水平面上的初速度v0的大小有关.因此,在实验时应控制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的v0大小相同.具体控制方法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来. 4.分析与推理 通过上述实验情况分析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________.设想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阻力作用,小车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牛顿第一定律 1.请你认真阅读教材P66的相关内容,并完成下列填空. 一切物体在______________时,总保持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说明:关于定律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①“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是普遍适用的,不是特殊现象. ②“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指定律成立的条件.实际上,不受任何外力的物体是没有的,但不能否定其正确性,因为我们总可以找到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或某一方向上受力为零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中所说的“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③“总”指的是总是这样,没有例外. ④“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而原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会保持原来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请你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判断本节教材导图中小明和小华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完成下列填空. 小明和小华的观点是________ (正确/错误)的,这是因为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________(需要/不需要)靠力来维持.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________的作用. 例题精讲: 例l 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正向更远的太空飞去.如果此时探测器所受的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 ) 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 B.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C.立刻停止 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提示: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原来是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是运动的将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本题中的探测器原来是运动的,因此它将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解答: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同学们不要受习惯思维影响. 例2 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铺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让小车自斜面顶端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下滑,小车在不同材料表面运动的距离如下表所示,通过探究,我们可以反驳以下说法中的 ( ) A.摩擦力越小,小车速度减小得越慢 B.小车受到力就运动,小车不受力就不运动 C.若平面非常光滑,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D.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提示: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因此说“小车受力就运动,小车不受力就不运动”是错误的.事实上,小车在水平面上继

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及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让物体运动,如果没有力的作用,它就要停下来。”对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是不能接受的。知道“惯性”这个词,但并不理解她的物理含义。不少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能用于分析简单的实际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初步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难点是纠正学生已有的错误观点,正确认识没有力物体还能运动,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学案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利用探究实验和推理的方法得出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学时安排 本节用2学时,第一学时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二学时认识惯性、用惯性解释简单的现象。 第一学时 课前准备 1.复习回忆 (1)力的作用效果有和。 (2)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指和两个方面。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第二学时 课前准备 1.自带物品 3-5个象棋子塑料尺纸条硬币纸杯硬纸板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二、惯性 活动3:思考下面两个问题,并观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初步认 识惯性 1.思考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为什么立定跳远不如急行跳远跳的远 (2)参加百米比赛的运动员到达终点为什么很难立即停下来 2.观看老师演示图1和图2实验,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了使实验1的实验效果更明显,应该如何打击硬纸板 (2)在图2中,当小车碰到木块时,小车和车上的木块的 说明 从身边的简单现 象开始,让学 生大胆假设和 分析 在演示的同时注 意提醒学生注意 观察各部分运动 状态的变化

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填一填 填一填 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或的性质。 2.我们把物体保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活动4:学生分组实验,利用自己带来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 来进一步认识惯性 1.利用自己带来的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一、 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二、 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活动5:观察下面的图片,增强对惯性的理解和应用,并回答问题1.观察图3中的两幅图片,思考下面的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了解牛顿第一定律。 能力目标:1、通过斜面小车的运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对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教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情景问题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小红旗、木板、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四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 [演示1]:教师在桌面上用手推动粉笔盒,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去推力,粉笔盒立即静止。 师:同学们在我做的这个实验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1:粉笔盒原来是静止的,后来运动,最后又静止了。 生2:粉笔盒受力后由静止变为运动,力消失后又静止了。 教师分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同学推桌子),从表面现象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粉笔盒上,才能让粉笔盒运动,如果没有力的作用,它就要停下来”即:粉笔盒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于是,在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了两千多年。但是沿用两千多年的是否就一定正确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个实验: 二、新课教学 [演示2]:在桌面上放一个小球,用力推它,小球滚动,手离开小球后,小球还滚动了一段距离才停下来。 师:哪位同学从这次的实验现象中发现了与前面实验现象不同的地方? 生1:小球在不受力的作用时仍移动了一段距离,最后受到阻力的的作用还是停下来了。 生2:前面用的是方形的,这次用的是球形的。 师:看来大家都观察得很仔细,非常好。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小球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仍可以移动。”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个结论是两千年后的科学家伽利略提出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矛盾,那么,这里有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应用什么办法呢? 生:用实验探究法来确定。 师:好,现在就根据你们桌面上给的器材,四人一组,相互讨论,设计一个

高中物理 6.1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6 鲁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 6.1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6 鲁科版必修1 [课前预习] 1.代表人物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 注意: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是想象中的实验,但它建立在________基础之上,经过 ________,抓住________,忽略__________,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问题: (1)“迫使”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所以牛顿第一又叫_______定律。 问题: (1)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和联系: a.惯性定律是物体__________作用时所遵从的运动规律。 b.惯性是物体的___________,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说明了。 (3)汽车突然开动的时候,乘客会___________,为什么? 汽车突然停止的时候,乘客会______________,为什么? [典型例题] 1.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物体能够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B.物体静止时有惯性,一旦运动起来不再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也就失去了惯性 C.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D.要相同的外力作用下,获得加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证明了( C ) ①要物体运动必须有力作用,没有力作用物体将静止 ②要物体静止必须有力作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 ③要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必须受不为零的合外力作用,且力越大速度变化越快 ④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原来的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完整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铅山县第一中学陈志峰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学生分析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教学重点

2021届教科版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学案:4.1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有答案)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了解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 【学习过程】 一、知识纲要导引 二、基础导学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自学教材“理想实验的魅力”部分)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止运动。 2.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1)理想实验过程 ①让一个小球沿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运动,小球将“冲”上另一个斜面。 ②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到达原来的高度。 ③如果第二个斜面倾角减小,小球仍将到达原来的高度,但是运动的距离更长。 ④当斜面最终变为水平面时,小球要到达原有高度将永远运动下去。

(2)实验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笛卡儿的观点: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其他物体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牛顿第一定律(自学教材“牛顿第一定律”部分)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作惯性。 3.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三)惯性与质量 1.惯性:不同质量的物体,惯性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物体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不同,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是它的质量(mass)。 2.质量:质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 三、思考判断 (1)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2)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4)速度大的物体不能很快停下来,是因为速度大时惯性也大。() (5)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的是速度的改变。() 思考与讨论 从牛顿第一定律得知,物体都要保持它们原有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也可以说,它们都具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能力”,即都具有惯性。那么,怎样描述惯性的大小呢? 问题解答: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能力”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如小轿车比大货车启动时更容易提速;工厂的车床等一些机械,它们的质量很大,目的是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又如战斗机在投入战斗前,为了提高其灵活性而抛掉副油箱。所以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四、启迪思维,突破重点 主题一:理想斜面实验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课堂实录

牛顿第一定律课堂实录(高中)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正确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体验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对笛卡儿的推论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比较分析,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课本放在头上静止不动,另一个学生轻轻地在后面推你一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学生们在自己的位置做实验 学生:课本从头面掉下去。 老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学生:因为惯性,人往前走,书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书从头后面掉了下来。 老师:这就是我们初中已经学习过的牛顿第一定律,那么,它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呢?惯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共同探讨和学习这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新课展示 一、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1、亚里士多德 【阅读与思考】 结合课本68页的内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下列问题的答案。(1)老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他凭什么得出观点的?学生: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察、直觉和经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