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主义视野下的园林设计策略分析

生态主义视野下的园林设计策略分析

生态主义视野下的园林设计策略分析
生态主义视野下的园林设计策略分析

生态主义视野下的园林设计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16-09-08T14:39:23.677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9期作者:朱清泽

[导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城市市建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而城市园林设计也随之受到了更高的关注。

浙江地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城市市建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而城市园林设计也随之受到了更高的关注。而且园林设计作为城市形象标的重要导向,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从设计理念上开始不断发生了质的变化,尤其是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生态环保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本文将从生态主义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做好园林设计。

【关键词】生态主义;园林设计;策略分析

在现代园林建设中,对生态园林的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园林建设的重点,并在实际中以生态为核心部分,围绕提高生态效益为设计思路,不断将园林的生态理念突出,并结合园林的功能、艺术来形成一种具有相互相成的设计效果,因此这也就形成了当前现代园林设计中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较高的使用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当前社会的要求以及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

1.生态主义视野下的园林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生态主义已经是当前现代化城市居民所努力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和生活理念,尤其是在当前的自然生态环境如此恶劣的形势下,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追求更加迫切。现代园林设计的目的也逐渐呈现出来更多的通过园林合理的设计能够改善城市越来越恶化的环境,为人们创造更加自然化的居住环境,并逐渐让园林设计师开始对设计中的因素呈现出生态性的特点,并开始不断让生态原理的设计方向开始越来越明显,并在这个发展中,让园林设计带给城市居民更加舒适和美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并为城市形象增添生态艺术美感,所以在生态主义的条件下,进行园林设计尤为重要,是符合城市发展与园林设计的要求(如图)。

2.生态主义视野下的园林设计策略

2.1建筑与植物结合起来的生态美

在园林设计中,建筑元素的作用是点缀并对景色进行增添效果,有一个主导和被主导的关系,并重视建筑物与景物之间的协调及配合。在不同地域,山水自然条件的不同,就会影响建筑本身的园林设计思路,并重要的是对整体性设计的精神,给人圆满和自然化的效果。植物系统是其中在功能上最为复杂且结构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并始终与建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绿色植物是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的一种,并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对自然与植物的强烈认同感与亲近感及其带给人类的安定感,并通过植物在不同季节所营造出的不同效果来渲染创造出不一样的建筑环境。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绿色植物紧密地融入建筑设计和建筑环境,成为生态要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地形的生态美设计

我国地形、地理位置以及地貌都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性,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可根据地形特点来充分展现生态美。我国部分地域在地形地貌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所以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刻将其融合进来,并体现出这种生态环境中的自然美。因此作为设计人员在园林设计时,要充分尊重自然,并结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结合生态与艺术美之间的环境,给人一种艺术创作之美。另外在对地形进行艺术化处理时,要遵循自然并做好人工打造意境的结合原则,不能对其生态地域环境有破坏,并尽可能还原当地生态环境,并在设计时通过利用艺术手段来改变地形,并考虑到周边的生态环境的权衡使其与艺术园林设计达到和谐统一。所以设计师在处理地形时,要充分考虑到周边的自然环境,并结合居民居住的要求来进行园林设计,只有通过这样的设计原则才能更好的将生态地理的优势发挥出来。

2.3廊道的生态美设计?

廊道指的是与两侧基质不同的狭长地带。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中,马路两旁的绿化带以及河流都是属于廊道,那么这种廊道会对景观的连通性造成影响,而且廊道还会对拼块间物种的交流造成干扰。所以在构建廊道时,要对道路以及绿地系统进行科学规划,确保其规划的格局符合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要求,要达到廊道的设计方向与规模相适应,从而把自然气流引入,从而实现改善局部气候环境的目的。

2.4园路的生态美设计

园路是园林最主要的构成因素,主要是园林绿地中的道路以及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而且这种园路围绕整个园林形成一个网状,贯穿起各个景区和景点的纽带和风景线,并成为园林风景造景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这种园路通过盘曲蜿蜒的一种曲线式设计,具有一定的表达寓意的同时,还能够给人呈现出具有非常丰富化的魅力图案,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好享受。这种园路的设计能够有效对人群在拥挤是进

美学欣赏

美学欣赏论文 浅谈造型艺术中的荒诞美

浅谈造型艺术中的荒诞美 摘要:作为人类发展历史中最为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造型艺术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从简单的上古岩画逐渐地发展与丰富,演变成了由现代绘画,雕塑,摄影和建筑,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共同组合的一个庞大的艺术家族。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对它们的审美要求则各有不同,而荒诞美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造型艺术的荒诞美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是人类对艺术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一个新的审美形态。它使没有意义的生活和人的存在从否定方面得以呈现,是美学范畴中“成功的表现”,也是任何现实主义所不能做到的。 关键词: 美学造型艺术荒诞 首先,造型艺术是美学欣赏中的一个审美范畴,在我们浅谈造型艺术之前必须弄清楚美学的概念。当然,各种研究美学的专家对于美学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而我认为,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体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不仅原始人的装饰品能见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审美活动。据文字记载和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洞穴壁画与陶器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两项原始艺术记录。前者主要以各种动物为题材,生动细致,色彩绚丽。后者不仅造型优美、图案丰富,而且色彩对比鲜明。如人们所知,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都是美学的探讨者,但他们关于美的观点见解常常和他们关于真、善的认识混在一起,成为他们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神学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的附庸。在莱布尼兹和鲍姆嘉登看来,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却说不出个中缘由,就属于一种模糊的、混乱的感性认识。 接着,我们就谈到造型艺术。造型艺术一词源于德语,中国20世纪以后才广泛使用,造型艺术总存在于一定空间中,以静止的形式表现动态过程,依赖视觉感受,又被称为空间艺术、静态艺术、视觉艺术。所谓造型艺术,包括具有美学意义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 【内容提要】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美学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美学观,它以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也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这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生态美学包含生态本真美、生态存在美、生态自然美、生态理想美与审美批判的生态维度等内涵。在西方则以海德格尔的“四方游戏说”为其典范表述,这恰是海氏受到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成果,因此生态美学必将开创中西美学对话交流的新时代。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和各种生态理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实际上,它是美学学科在当代的新发展、新延伸和新超越。 一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于是一种崭新的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和超越的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光明日报》2004年4月30日发表的《论生态文明》

一文指出:“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又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①我国对生态文明的肯定与强调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表征之一,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重要超越。人类社会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批判和新的社会文明的转型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开始。1962年,美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著《寂静的春天》中说:“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条叉路——一条很少有人走的叉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②卡逊在这里所说的舒适的路,即我们习以为常的工业文明所坚持的经济无限增长、最后引起生态危机的灾难之路。而她所说的另一条路,则是唯一可选择的保住地球环境的生态文明之路。1973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的第八十二章“抚今追昔,以史为鉴”的最后写道:“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它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欲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价。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斯之谜。”③汤因比以其历史学家的远见卓识,从当

美学视野下的自行车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b9686281.html, 美学视野下的自行车旅游 作者:张亚红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8期 自行车旅游是一项集休闲、娱乐、竞争、交友、时尚为一体,男女老少皆宜开展的户外有氧运动,它既环保又节省交通费,既方便快捷又无污染,是近年来新兴崛起的一种旅游产品和旅游方式。本文从美学角度展现了自行车旅游的独特魅力,认为这种适应大众旅游蓬勃发展对旅游审美知识的迫切要求的旅游方式,势必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经济蓬勃发展,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不断提高,闲暇时间有所增加,人们参加旅游的热情不断高涨。旅游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人们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增加知识、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旅游已普及到千家万户,形成了大众旅游的热潮。大众旅游作为一种具有世界性和群众性的审美休闲活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醒目的位置。为适应大众旅游蓬勃发展对旅游审美知识的迫切要求,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自行车旅游“逐渐产生了。 自行车旅游(又称“骑游“),是以自行车为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并以获得骑行过程中的体验和乐趣为重要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是自驾游的一种特殊方式。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急剧变化,民众环保意识的日益高涨,骑游作为一种健康、环保、经济、时尚的旅游方式,作为人们释放激情、融入自然的最佳选择而被日渐推崇,选择燃烧脂肪而不是燃烧汽油的出行方式,逐步开始流行,各地政府也开始广泛宣传并大力推行骑游。有着“自行车王国“之称的中国,自行车旅游势必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 旅游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人们追求“新“、“奇“、“美“的感受,所以自行车旅游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旅游审美“贯穿于整个自行车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因此,自行车旅游审美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和人的美于一体。该旅游形式发展潜力巨大,也正是因为其在人们游览活动中它包含了人类由生理到心理等不同需要层次的满足,适应了个体自身追求的自身价值全面实现的欲求。 (1)好动。生命在于运动,万物皆动的特征培养了人类好动的欲望。这种欲望不仅是原始艺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也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动因之一。有人把旅游作为体育活动的一种,因为这种活动的确对人的肌体来说有其特殊的舒筋活血,放松身体的功能,尤其是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环境日益规范化、秩序化的现代社会,人的本质好动的身体被固定在一个相对狭窄的空间,好动的欲望不能得到实现,他们便试图通过旅游活动来得到补偿,于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旅游的风气逐渐盛行。而自行车旅游不但能使人们饱览祖国的秀丽山川,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而且可以磨炼人的愈志,增强体质,因此在保护我们生活环境的同时也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健身运动。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 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 ?来源:人民音乐2010年12期 ?作者:罗小平 选题缘起: 早在几年前,时任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的祖振声先生让我撰写《音乐与环保》一书,使我有了研究与观察问题的新角度和视野。在写作这本小册子过程中,阅读了一些有关生态学的书,思考了音乐与环保的问题,对这方面的论域产生了兴趣。加之,在阅读埃里克·詹奇的《自组织的宇宙观》等著作中感受到的一种超越人类中心的宇宙精神,常令我激动不已,对生态美学的发展就更为关注。在此,我把自己的相关研究与同行们进行交流,期盼更多人对此产生兴趣。 一、生态美学的研究是中外美学发展的新趋势 生态学(Ecology)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后,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互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向各学科渗透,派生出生态哲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分支。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生态社会为依托的新兴学科,它以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指导,以消解主客二元对立的整体思维方式来把握事物动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多重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以三者的内外协调为立美目标,具有跨学科的视域和相当强的应用性。国外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论述,如W·赫伯恩发表于《英国分析哲学》上的论文《当代美学及自然美的遗忘》(1966)和被我国生态美学家称之为生态美学产生的标志性作品的《寂静的春天》(卡逊1962)。[1]尔后,相当数量的环境美学、生态美学专著不断问世,(俄)曼科夫斯卡娅1992年发表于俄罗斯《哲学科学》中的《国外生态美学》的论文,总结了这一生态美学的发展态势,指出:“国外生态美学已取得一系列珍贵的科学成果。其地位、研究对象已经确立,概念体系已经形成,它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显示出来。[2] 我国美学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发表和出版相关的著述,其中李欣复教授的《论生态美学》一文被誉为“我国第一篇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生态美学学术论文”。[3]尔后,又有徐恒醇的《生态美学》、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的生态学》等相继问世。笔者认为我国美学界这种新趋势的形成,体现了这一学科新的特质及其发展的态势。 1.理论形态的更新

中山市2020-2021年度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中山市2020-2021年度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4题;共12分) 1. (3分) (2019高二下·福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比拉彗星自1826年被命名后,一直在预计回归的年份准时出现。1846年比拉彗星,形成了两颗小彗星________,并各自逐渐产生彗尾。这是人类第一次真切地观测到彗星分裂的现象。然而,1852年比拉彗星如期回归后,两颗由它分裂而成的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却从此失踪了。无论天文学家如何地________计算,无论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和爱好者们如何地________寻找,全世界再没有人观测到比拉彗星。直至1872年11月27日,奇异的事情发生了,一场意外又异常壮丽的流星雨造访地球,从黄昏到黎明,天空中流星________,如焰火般盛放。据估计,这一夜可见的流星总数约16万颗,是一场真正的“流星暴雨”。而这天正是地球穿过原比拉彗星轨道的日期。天文学家醒悟过来:分裂后的彗星已经碎解为颗粒尘埃,()——人们终于发现了流星雨真正的成因。确实,大多数流星雨都与彗星瓦解或喷发的产物密切相关,至今天文学界已经证实有十多个颗粒尘埃流星群与彗星的轨道相合。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由它分裂而成的两颗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距离却从此失踪了。 B . 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C . 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D . 两颗由它分裂而成的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却从此失踪了。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正是由于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而出现这场流星雨 B . 正是由于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碰上了地球而出现这场流星雨 C . 这场流星雨正是因为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碰上了地球而出现 D . 这场流星雨正是由于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而出现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在当下国内外的美学界,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无疑是两门显学。众多著名的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背景、基本範畴和方法论、性质和意义、与各学科的关系及实际应用、对传统美学的创新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推动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 不过有趣的是,比较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研究凤毛麟角,或者在比较时语焉不详。许多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异同的认识较为混乱,甚至是将两者混为一谈。总结起来,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关系的认识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搁置它们的异同,将其视为漠不相关的两个领域。第二种是认为两者本质上同一,如徐恒醇的《生态美学》,以属于环境美学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为本体,还有国内学者提出了生态环境美、生态环境美学等术语。第三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优于对方,如前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约尔•艾滋恩认为环境美学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不如生态美学总是关心自然。贾森•希姆斯《生态学新範式的美学意蕴》认为,环境美学只承认静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美学却接纳自然系统中动态、侵扰、非平衡的自然。曾繁仁认为,生态比环境具有更积极的意义。第四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範畴之内。如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柏林特视生态美学为环境美学的组成部分。 所以厘清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异同,确定各自的性质、基础,有助于推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同时让这两门新兴的美学学科互相促进,共同繁荣,丰富和完善美学,并对保护生态与改善环境有所助益。 一、生态:一个审美维度 随着20世纪科学生态学的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态学等概念不断被提出,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的平衡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应运而生。生态美学的思想来源,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呼吁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等。而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主要是结合西方的生态美学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反思生态形式严峻的当代社会,建立生态美学的学科架构。 关于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陈望衡在其著作《环境美学》中指出:准确来说,生态并不是美学範畴,但是它可以成为审美的一种视角,当它成为审美的视角时,生态就成为美的重要前提了。生态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维度,生态美学是帮助人思考如何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改变了以往人征服、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美学观念。 曾繁仁对生态美学性质认识的变化,也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其前期的《生态美学研究的难点与当下的探索》与《试论生态美学》中,他认为生态美学是审美关系、审美观、审美状态,生态含有视野的意思。后来他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直接承认了生态美学不是一门新兴学科,而是美学学科在当前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发展、新视角、新延伸、新立场。张华在《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中也认为,生态美学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2005年山东大学文艺研究中心举办了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承认了生态是一种视野。 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作为美学的一种维度,正如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社会性、实践主义美学的实践性,都是为美学提供一种维度和视域。生态维度使美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生态的平衡,使审美在关注形式、精神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和自然。它改变了审美的眼光和标准一件艺术品如果破坏了生态,即使形式再优美,也不能引起美感。正如美学的社会性维度,决定了艺术品如果严重地违反了伦理道德,则不能引起美感。因此生态美学侧重的是审美理想与生态原则的统一。 生态也是环境美学最重要的维度:环境美学哲学基础的第一位应该是生态。由于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如果不尊重生态规律,一味将人的需求、利益凌驾于生态之上,只会造成

论莫言小说叙事视角选择的美学意蕴

论莫言小说叙事视角选择的美学意蕴 彭 祖 鸿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罗定527200) 摘 要:独特的叙事视角使莫言的小说具有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儿童叙事视角带领读者进入到明净绚丽的自然状态;成人视角使读者领受了多角度思维的快感和想象的愉悦;亲缘叙事视角则让人们得到穿梭于时空的美感以及对种族退化的忧虑。莫言是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写作技巧的感性传承人。 关键词:莫言小说;儿童视角;成人视角;亲缘叙述视角;美学意蕴中图分类号:I 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93(2004)03-0022-04 On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of Selecting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s in Moyan s Fictions PENG Zu hong (Luoding V ocational &T echnological College,L uoding 527200,Guangdong,China) Abstract:Moyan s fictions are of distinctive aesthetic sty le because of his unique narrative perspectives.T he child s perspective leads the readers to the state of nature,w hich is liquid and florid,and the adult s perspective makes the readers feel the delight of thinking in many w ays such as the joy of imagination,w hile the kinship s perspective makes people have the aesthetic feelings of shuttling back and forth in time and space and the anxiety of degeneration of race.Moyan is the perceptual inheritor of not only Chinese tra ditional Aesthetics but also w estern modern w riting skills. Key words:Moyan s fictions;the child s perspective;the adult s perspective;the kinship s narrative per spective;aesthetic im plication 回顾上世纪后期的中国文坛, 小说家莫言的创作生命似乎特别坚韧:无论是作为!新潮 小说卓尔不群的开路先锋,还是作为!新潮 还俗后名利赫然的文坛大腕,莫言都以丰硕而独特的小说创作显示了自己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和样板意义?[1]确实,作为一个小说家,他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坛来说不可或缺,他的一系列作品:#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等,都以其风格独特而震撼文坛。他的小说有着独特的叙述方式(包括叙事视角的选择)、诡异的灵动感觉、令人回 味无穷的语言运用,使得他在中国文坛上夺人耳目。 莫言小说多采用的是在叙事学上称为内聚焦 的叙述模式,但本文不打算严格按照叙事学上对视角的划分,而是依据各自具有的不同的美学特点来进行划分,将它们分为儿童视角、成人视角和亲缘叙述视角。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 有论者谓: 我觉得莫言的意义在于他为当代 收稿日期:2003-11-04 作者简介:彭祖鸿(1980-),男,广东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第8卷第3期2004年9月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angzhou Poly technic College V ol.8 No.3Sep.2004

生态美学

1.“生态系统”一般由哪些要素组成? ①非生物环境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 2.从生态学得视角对城市景观的要素进行考察,主要着眼于什么内容? ①纯洁感:基本要求②宜人性:城市园林,绿地,湿地,水面,喷泉,视野开阔,生活施设③通达性,交通环境④秩序感:非要求规律⑤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的需要的可能 1.什么是生态景观?它是城市景观建设中有何重要意义? 生态景观: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意义:是城市设计的首要审美追求,给人提供直观的环境体验和对生活环境界得启迪。 指由地理景观,生物景观,经济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的多维复合生命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以及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耦合关系。 意义——生态景观将设计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让自然与城市不再孤立存在,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2.什么是人文景观?它分为哪四大类?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点而构成的景观, 它分:①文化古迹②革命活动地③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所形成的景观④地区和民族的特殊文化景观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景观建设有哪些作用? 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求,对国家社会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①见证城市的生命力的历程②体现城市重要特色和人养性③更体现出一个城市的 文明和该城市的景观建设的科学体系,是代代人民的思想,智慧和财富积累④是对城市景观的一种延续,是城市生命力历程中不可断的链接,可促进城市景观建设健康发展 1.居住环境的基本单元是(住宅) 2.交通环境审美塑造的重要依据是人的(空间感受) 3.爱德华,霍尔将空间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亲密空间(个人空间)社交空间(公共 空间) 1.生活环境主要由哪些要素组成?答:居住环境交通环境劳动环境 1.居室视觉空间的审美构成包括哪些方面? 2.根据水野今的观点,道路的主要形态有哪些? (1)放射线形(2)夯形结构(3)环状道路(4)自由式构成(5)外景式构成 (6)风景式构成(7)展望式构成

中国文人美学视野下的《边城》研究重点

第31卷第4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一一一一一2010年7月V o l.31,N o.4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J o u r n a l o f J i s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一一一一一一J u n.2010 中国文人美学视野下的‘边城“研究? [英]邱于芸 (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系,C B21T N) 摘一要:‘边城“符合中国山水画的元素,它的绘画特征创造出了含蓄之美,让文字的指涉意义大过文字叙述本身,并开辟了读者更个人的但也更多元的诠释空间三‘边城“的文体与其精神互为必要条件,‘边城“的表现方式即它的意义三以中国传统文人美学来理解‘边城“,可让中国现代小说跟上欧美思想界利用小说来展现哲学观点的脚步,它还可以重新检视中国文人美学,甚至是与欧美现代主义二后现代主义并驾齐驱,进而对小说文类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所贡献三 关键词:‘边城“;中国文人美学;沈从文 中图分类号:I206.6一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一A一一一一一文章编号:一1007-4074(2010)04-0004-06 作者简介:邱于芸,女,台湾人,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系博士三 一一‘边城“完成于1934年,是沈从文从事写作后的第十年,在这之前他已完成了一百多篇的小说,并已经成为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任教北大中文系三众所周知,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系列动荡与不安之中,军阀割据,外强威胁,现代化与商业涌入,还有国府当局针对知识分子的大加挞伐,让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传统价值与国民性提出怀疑,企盼在纷乱当中为中国的未来找一条出路三基于对当时整个大时代背景的理解,学者们对‘边城“的研究便自然而然地把当时的政治环境与时代文化的语境(D i s c o u r s e),作为理解沈从文与其作品的研究参考三本文的目的并非逐一列出有关‘边城“研究的各派别在方法与细节上的差异,但综观而言,这些研究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以萃取内容为主来探讨三这种处理方式中最普遍与直接的手法是将‘边城“(或者是沈从文其他主题类似的作品)视为是以五四运动精神所检验出的地域主义文学或是乡土文学代表作,是一篇带有社会/政治倾向,提倡乌托邦,反现代性的写实小说杰作三若进一步从五四话语延伸出来,学者也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探讨其中的阶级性问题,或运用当时时兴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来解析男女爱情与现代婚姻观念的本质上差异三如此一来,‘边城“所要表现的内容,往往被简化成对沈从文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倾向的探讨三姑且不论它是被理解成前卫或保守?被褒或被贬?甚至正确或者是错误?这些冲突往往只显示了学者们的政治偏好或倾向,导致陷入目的论的迷思,并远离了文本本身三然而,第二类是以文体为主来探讨它三从表现技法上,因为它的唯美,沈从文也被誉为"文体家 ,而‘边城“中所用的技法也被视为中国山水 画三①还有评论家更直接指出:‘边城“里面的人物是白描,对湘西风俗民情的表现是典型的风俗画等三但是这种只着重表现技法与形式的研究方法并不算完整,应当还可以延 ?①收稿日期:2009-05-28 使用绘画艺术语汇来谈论‘边城“的论述很多,在此特别举出部分:李建吾(刘西渭): 他不分析,他画画三这里是山 水,是小县城,是种种人,是风俗,是历史而又是背景三 汪曾祺: 沈从文不是一个雕塑家,他是一个画家,一个风景画的大师三他画的不是油画,是中国的彩墨画,笔致疏朗,着色明丽三 ‘边城“像一个长卷,其实像一套二十一开的册页,每一节都自成首尾三司马长风: 沈从文的笔是彩笔,写出来的文章像画出来的画画的是写意画,只几笔就点出韵味和神髓二轻妙而空灵三 王润华: 基于小说之组织与意义之表现手法,我认为边城与中国的山水画有许多类同的地方,虽然前者用文字,后者用线条色彩作为表现媒介三整本边城几乎都是由这座山水所构成,小说人物,只是点缀山水间的小点而已三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田园江南》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田园江南》 江苏作家金曾豪是全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其作品以哺育作家成长的江南水乡为背景,以作家童年乡村生活为叙事线索,字里行间有对水乡家园的热爱,有对万物生灵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生态美学意蕴。本文即以作家的最新作品《田园江南》为分析对象,力图揭示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意识与作家的创作美学。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面对大自然的审美传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歌散文。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兴起,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文学关注的重心转向对人性心理的探索与社会变迁的记录。至后工业社会以后,科技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关注自然界,生态主义蔚然成风。人们意识到人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只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大自然是一个有生命的生态系统,人必须顺应自然并尽力融入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艺术上,生态主义催生了生态美学和生态文学。 金曾豪是江苏省著名作家,出版作品四十余部,著作等身,其中长篇小说《狼的故事》《青春口哨》《苍狼》和散文集《蓝调江南》分别获得四次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他的作 品多以江南水乡为背景,以儿童和动物为主要角色,提倡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作家最新出版的散文集《田园江南》同样是一部体现了生态美学思想的作品。 生态美学的核心是自然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审美的对象。《田园江南》的写作 就突出体现大自然本身的美,在这部作品中,大自然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人性化的。如作家写芦苇:“芦苇是喜欢风的,如同它们喜欢阳光和雨。芦苇确实很朴素,在秋天里,它们甚至有些憔悴,下部的叶子已经枯黄,为的是集中能量供给顶部的芦花。没有开的芦花算不上美,不娇不艳,只是一种灰白的絮。风来了,芦苇们并不抗拒,倾斜,倾斜...... 倾斜到一定角度,风就对他们无可奈何了,它们于是又站了起来,挺直了腰杆。每一支芦苇都尽力笔直站立着,每一张芦叶先是向上拥抱着主干,然后向斜上方展开去,尽可能地多承接阳光和风雨。如果有一座桥,就可以看到芦花组合成的风起云涌的芦花的海。所有的芦花向一个方向张扬,摇摆,就像是一面面迎风招展的白帆,就像是一行行竖排的关于秋天和荒野的诗句。永远摇动的芦苇在永远发出荒野的声音。一支芦苇发出的声音是细微的,几万、几十万、几千万支芦苇合成的声音就浩浩荡荡,就无边无际。和海的浩荡不同,

译美学视野下科技英语翻译的美学取向

译美学视野下科技英语翻译的美学取向 摘要:科技术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系统性,由于其意识简明且较为单一,在 对科技英语文章进行翻译时,应保证科技文翻译的可读性与准确性,注意文章句、词以及字等方面的特点。为了能够提升译文质量,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既要使文 章具有形式美,也要保证内容的通顺性,这就需要加大研究科技文章翻译与翻译 美学之间的关系,重视二者之间的相互结合,保证美学取向可以在科技文翻译中 体现出来。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美学的概念,其次从科技英语展现的精 确性特点、条理性特点、逻辑推理性特点、转义性特点几方面深入探讨了科技英 语翻译在翻译美学视野下的美学取向,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为我国科技翻译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翻译美学;科技英语翻译;美学取向 前言:当前作为一种边缘学科,翻译美学充分结合了美学与语言学,主要针 对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予以分析。在进一步研究翻译美学基本理论后,得知翻 译即为译者在整个文章中的一种美学体验,是基于一种语言表现的思想再现过程。译者在翻译科技英语时,只有准确了解原文的前提下,通过美学思想才能实现原 文思想的再现。 1翻译美学的概念 翻译美学充分结合了语言学、文学以及美学,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这三个学 科的不同原理,不仅要保证文章的美感,还要保证句子的通顺性。针对于翻译这 项工作,若从这个视角而言就属于一种审美行为。也就是审美主体在此过程中依 靠审美中介,由一个审美客体向另外一个的转换。共有三个不同阶段需要在该主 体转换中经历。第一,审美。科技译文作者通过吃透文章本质,研读文章内容, 挖掘其中的美学本质。第二,赏美。译文作者在细细咀嚼科技文章原文过程中, 实现对美的体验。第三,创造美。译者在咀嚼原文后,已经全面了解文章含义, 不管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会使译者产生美感意识,并将这种美使用另外一种 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翻译美学。由此可见,翻译美学经过以上几种 论述可以得知,是建立在翻译译文及原文的一种美学体验。将原文与译文美学在 美学引导下完全展现的方法就是翻译,整个翻译的过程也是美学取向的过程。鉴 于此,下面本文将针对科技翻译美学从几个方面予以更深层次的分析。 2科技英语要展现精确性特点 从科技本身出发的科技英语翻译,需要全面了解其具有的特点,在完全掌握 特点的前提下,才能对其美学进行准确定位。通常可从周密性、精确性以及逻辑 性等三方面体现科技英语特点。在实际翻译科技英语时,需要相关人员全面把握 科技英语的精确性,将科技英语内涵有效地挖掘出来,把握原文的正确性。一般 来说,在翻译科技英语时,不仅要注意一词多用的现象,还需要避免用词的含混 不清,以及科技的关联含义性与多重含义性。作为文章中的核心词汇,概念也是 语言语义的有效延伸,只有在翻译科技英语时,深入挖掘科技术语的内涵,利用 更加合理的科技用语方法,才能保证内容上整个翻译文章的简洁性与精确性。 通常在翻译科技英语时,不单单要保证翻译的简洁性与精确性,还需要将一 种可以令人反复咀嚼的味道及创造性美感从文本中渗透出来。现阶段科技词汇相 对较多,但由于词汇自身非常精确,缺少模糊性,所以能将美感更加生动、形象

中国书画美学复习范围

第一部分:填空题要点 1、一般绘画和书法评论研究的基本材料和主要对象是形象的艺术形态。而中国书画美学研究的基本材料和主要对象是理论形态的书论和画论。 2、中国书画美学的研究任务:中国书画美学是对中国书画艺术造成某种风格、形式和技法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理论阐发。 3、老、庄为中国美学开辟了一个无限境界,“无限境界”即宇宙观的问题。庄子论“游”境,是对世俗、功利等的超越;后人从关照自然、审美鉴赏、审美创作等各个角度都有对“游”的发挥。 4、1949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的一座战国楚墓两幅帛画,一幅是《人物龙凤图》,另一幅是《人物御龙图》,是至2010年为止发现的仅有的两幅战国帛画,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5、两汉哲学对于“气”的规定和阐发,构成了由先秦“气”的哲学范畴向魏晋南北朝“气”的美学范畴转化的重要中介环节。 6、老子“道法自然”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名词概念,而是一个摹态状语,表示自然而然之义。 7、先秦的《易传》、《礼记》探讨人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言辞的关系,对后来书画美学起到引发作用。 8、对人品和艺品的关系从哲学到美学的转化发展过程中汉代杨雄起到关键作用,他提出“书,心画也”。 9、魏晋玄学又叫“玄远之学”,它以探究宇宙万物的形而上本体作为自己的中心课题,是一种思辨性很强的哲学思潮。 10、玄学在思想上推崇“三玄”,即《老子》、《庄子》、《周易》。 11、玄学对魏晋南北朝美学的深刻影响主要是其透发出的人生观加以实现的,《世说新语》表明魏晋玄学人生观有两个特征:(1)自由的个性色彩。(2)玄远的人生意向。 12、魏晋南北朝的书画美学可以视为先验的先秦美学(通过魏晋玄学)和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实践进一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标志着中国书画美学第一次真正的自觉和建立。 13、顾恺之“以形写神”的命题。高度重视“传神”在创作中的作用。 14、谢赫,南朝画家,著作《古画品录》。该书不仅包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而且还是中国第一部绘画批评论著,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5、谢赫的“六法”论,不仅是绘画批评的标准,而且也是审美创造的基本法则。“气韵生动”是“六法”中的最高准则,是形而上的美学命题,其它五个法则是形而下的美学命题。 16、一般说来,中国的书法(尤其是草书)是一种抒情艺术,书法的笔墨、用笔、结构、形式、章法布局的有机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是艺术家主观心灵的映照。17、唐代张彦远对水墨画新艺术形式 的论证,反映唐代审美观念的深刻变 革。他对“六法”进一步的探讨和对 “妙悟”的心理分析,为后来文人画 理论奠定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 18、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 命题意味着唐代书画美学中的“意境” 说的诞生,审美意境的构造就是主客 观的高度融合和高度统一,换句话说 正是在“心”和“物”相互融合和相 互统一的基础上才会有审美意境的产 生。 19、从绘画史上看,隋朝的展子虔、 唐朝的李思训、李昭道是青绿山水。 向水墨山水过度的是唐代吴道子、王 维、张璪等人。而张璪是确立水墨语 言最重要、最关键的人物。 20、孙过庭——字虔礼,河南开封人, 著作《书谱》。既有老庄哲学和魏晋玄 学的思想因素,又有《礼记》等儒家 的思想因素,因此孙过庭的贡献是多 方面的。 21、宋元时期书画美学的代表人物主 要有黄修复、欧阳修、郭熙、苏轼、 陈郁、赵孟頫、王绎等人,宋元的主 要美学问题:(1)文人画的问题;(2) 书画同源的问题;(3)诗画关系的问 题;(4)艺术古今的问题;(5)逸格 品位的问题。 22、欧阳修所谓“山林者之乐”就是 寄情山水,获得充分的审美愉悦和审 美享受。而“富贵者之乐”却是“览 人物之盛丽,夸都邑之雄富”中获得 满足和快乐。 23、郭熙——北宋大画家,河南孟县 人,著作《林泉高致》是中国绘画美 学极为重要的著作。 24、在绘画作品中附以题跋。宋代宋 徽宗的《腊梅山禽图》较早采用,至 元代比较普遍。 25、董其昌受到南北禅宗思想的影响 提出在书画领域中的“南北分宗”理 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26、石涛的《画语录》是明清最杰出、 最深刻的绘画美学论著,以“一画” 范畴为基础,建立了完整和系统的美 学体系。 27、对于中国画三大分科审美标准的 确立可概括为:对于人物画“传神”至 关重要;对于山水画“意境”至关重 要;对于花鸟画“生意”至关重要。 28、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江苏 兴化人,诗词书画无所不工。“眼中 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 说法,精辟而深刻地揭示了审美创造 的整个过程和基本规律。 29、受明代的董其昌的理论影响,清 代的阮元和包世臣、康有为等人则在 书法领域提出了“南北书派”的理论。 30、刘熙载,字伯简,号融斋,晚号 寤崖子。江苏兴化人,著作《艺概》 一书,分六部分,书法美学集中在《书 概》部分。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要点 1、道常无名——是老子的对宇宙本体 的基本观点,意为作为宇宙本体的 “道”是超验的,是语言概念以及由 此构成的知识形式所无法把握的。 2、天人合一——在先秦哲学的影响 下,中国人建立了一种视万物及人与 万物为一体同气的宇宙观,在中国艺 术家的视野中天地万物决不是一个纯 然独立的外在世界,而是一个情意绵 绵的自然怀抱,是一个可居可游的温 馨家园,在这个家园中,心物的对立 和差别界限消释无间,艺术家的身心 与天地万物联袂一体,协调和畅,这 就是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追求的天人 合一的境界。 3、魏晋玄学——又叫“玄远之学”, 它以探究宇宙万物的形而上本体作为 自己的中心课题,是一种思辨性很强 的哲学思潮,实质上是一种以复兴老 庄哲学为思想特征的社会思潮。 4、“六法”论——南朝画家谢赫在他 的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的著名论 点,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 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 摹写,“六法”论不仅是绘画批评的标 准,而且也是审美创造的基本法则。 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 家张璪提出的美学观点,是从审美创 造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关系方面 加以阐发的。即:主客合一——自由 境界——老庄道的境界——审美功能 “形而上”的境界。 6、意境说——意境说不仅是主观和客 观的融合和统一,而且更是有限形态 和无限境界的统一,是“形似”和“画 外”的统一,是“实”和“虚”的高 度融合统一,意境的审美特征主要体 现在对无限境界、无形之虚的开拓和 展示方面。 7、唐书尚法——是指唐代的书法除了 具有时代风格的含义之外,还具有形 式法则的含义,就是欧阳询、李世民 等人对用笔、结构等形式因素的构造 规则或规律所做的概括和总结。 8、“三远”说——北宋画架郭熙在《林 泉高致》中提出的山水审美观点,即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 望远山谓之平远”。 9、文人画——也称“士大夫甲意画”、 “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 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早在魏晋 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 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宋代苏轼阐发 其完整内涵,明末画家董其昌确定文 人画的正式名称。 10、书画同源——宋元书画美学开始 提出的美学观点,指书法艺术和绘画 艺术在发源的意义上是统一的,两者 都是从最初“卦象”之“源”中分化 出来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在以 “心”为根源的意义上是统一的,无 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具有表现心意、 表现主观“情思”的功能;书法艺术 和绘画艺术在审美创造中是相互渗透 和相互融合的。 第三部分:简答题要点 1、简述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中国书画美 学的影响。 对中国书画美学的影响,先秦 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和《易传》占 主导地位,而儒家的道德作用占次要 地位。儒家的道德教化更多的是形而 下的思想,而书画崇尚的是形而上的 道家和易传思想,从魏晋之后佛教及 禅宗思想也产生较大影响。 2、简述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思想。 顾恺之“以形写神”的命题, 高度重视“传神”在创作中的作用, “神”不是指儒家的道德品质,而是 指充满玄学意味的个性情调,是与宇 宙本体息息相通的“神明”、“神气”、 “神情”、“神姿”。脱离魏晋玄学和人 物品藻的理论背景就不可能把握顾恺 之的美学思想。 3、简述魏晋南北朝关于“审美心胸” 问题的涵义。 澄怀观道、澄怀味象、涤除玄 鉴等都是关于审美心胸的问题,即去 除杂念达到虚静、沉静、静思、空明 的境界从而体味到宇宙本体的道和宇 宙创化万物的发展过程。 4、隋唐以来,释智果、欧阳询、李世 民、张怀瓘、对书法的最大贡献是什 么? 隋唐以来,艺术家们通过对书 法结构因素的分析,包括用笔、势、 字形的关照和考察使书法艺术上升到 对书法形式美的审美考察。 5、简述宋元的主要美学问题。 (1)文人画的问题;(2)书画 同源的问题;(3)诗画关系的问题;(4) 艺术古今的问题;(5)逸格品位的问 题。 6、简述明清花鸟画“生意”的涵义。 所谓“生意”指花鸟世界的蓬 勃生机和内在的生命力,画家要表现 这种“生意”就是要表现从花鸟世界 中洋溢出来的这种蓬勃的生机和内在 的生命力。 7、简述董其昌论学习传统书法的三种 境界。 (1)境界之一:初若印泥,意 思是初级阶段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需要苦心力学,继承传统书法的形神。 (2)境界之二:中若印水,一 是临习;二是加入背临和意仿的过程; 三是采取“顿悟”这种更高的把握方 式。 (3)境界之三:终若印空,在 前两个境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 的艺术风格。 8、简述石涛的“一画”论。 “一画”的内涵是指宇宙生成万 物的过程中,太朴消散产生规定性, 产生了“法”,“法”就是宇宙生成万 物的根本法则。 第一层:“一画”就是指宇宙万 物生成的根本法则。 第二层:“一画”就是天地万物 存在和变化的根本法则。 第三层:“一画”就是审美创造 的根本法则。 第四层:“一画”就是指绘画造 型的根本法则。 第四部分:论述题要点 1、试述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及其“意境”说的诞生。 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 源”主要从审美创造的主观条件和客 观条件的关系方面加以阐发的。即:

生态美学的双重视角与结构层次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不同于古代美学与现代美学的新的美学形态,具有生态存在论和生态主体论(认识论)的双重视角。这两大视角贯通于整个生态美学中,并具体体现于对古代美学具有否定意义的生态存在论美学和对现代主体论美学具有否定意义的生态主体论美学中,同时也体现在这两大美学具体存在形态的生态环境美学与生态文艺学之中。由此,便形成了以生态存在论为基础的包括生态存在论美学、生态主体论美学、生态环境美学及生态文艺学的梯形结构层次。 一 生态存在论主要从有机整体的视角,揭示人与世界万物的存在是一种系统的关系存在。从其存在状态看,它是一个生命自组织演化系统。这一大的演化系统可分为系统自身的自组织演化、系统之间的自组织演化和系统内在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自组织演化。在这一巨大的生态存在自演化系统中,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亚原子、原子、分子、细胞原生物、生物有机体到文化,既是具有自稳自组性的有机系统,又是生态存在系统的一个部分。从系统哲学范式的观点看,每一系统相对于整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都会在自身所处的生态位上获得相应的价值承认;但它作为整个生态大系统的一部分,却不应将自己的存在价值凌驾于整个大系统之上,因为系统价值高于部分价值,每一系统作为一个部分都必须服从生态大系统的规范。而且就系统内的各个部分、各个系统来说,它们不是原子式的存在,而是系统关联性的存在。 因此,生态系统的生命演化与维系,相对于其他生命系统的存在就构成了一种终极制约性。恰如著名学者拉兹洛所言,“自然是终极因”。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没有形而上的终极预设与追求,便失去存在之根、力量之源。而形而上的预设作为一种逻辑设定,往往不太容易被经验证实或证伪。这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几乎是不言而喻的通则。但在生态文化视野中,生态存在的终极本体性,却是人们可以经验感觉的事实。现代人类实践的无度扩张已经触及到地球的极限,生态灾难频发,彰显了地球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的脆弱性。生态存在作为一种终极本体性设定不仅仅是理论的推演,也是现代人类存在经验的潜在呼唤。 生态存在论内含了可能性与现实性双重纬度上的理想设定,从其存在特性看具有六大本质特征,这六大本质特征既是从生态存在视野对万事万物的存在本性的概括,也是对生态美的本质特征的概括。第一,一体性。一体性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在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上,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万物是平等的,如桑德拉?巴哈古纳的诗意吟颂:“我们必须聆听树木的心跳,因为它和我们一样,都是活生生的生命。”〔2〕第二,共生性。人、自然、万物的本原一体性,是生态存在论状态的整体表征。而支持存在一体性的规则就是共生性,不仅是万物之间的共生,更根本的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共生。对于人来说,共生不仅意味着生存规则,而且是一种境界的提升。在机械论、工业文明的行为模式中,人类越来越淡忘了人与自然共生这一始源性的终极真实,共生性将重新唤回人与自然的生命连结与亲和。第三,互通性。 共生的本性必然要求互通,任何生命自组织演化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其自身生态活力的保持,必须依赖与其他生命系统进行充分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且互通不是因与果的线性过程,而是网络式的双向整合。这种互通并非由于存在者之间的利益需求,而是植根于存在者之间的生命亲和,“从演化进程来看,人类可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发展出一种深植于基因、渴望其他物种相伴的需求”。为此,威尔森创造了一个新词“亲生命性” (biophili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