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理论集锦

翻译理论集锦

翻译理论集锦
翻译理论集锦

1. terms

1)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s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a source-language text by means of an equivalent target-language text. While interpreting—the facilitating of oral or sign-language communication between users of different languages—antedates writing, translation began only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written literature. There exist partial translations of the Sumerian Epic of Gilgamesh (ca. 2000 BCE) into Southwest Asian languages of the second millennium BCE.

Translators always risk inappropriate spill-over of source-language idiom and usage into the target-language trans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spill-overs have imported useful source-language calques and loanwords that have enriched the target languages. Indeed, translators have helped substantially to shape the languages into which they have translated.

Owing to the demands of business documentation consequent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at began in the mid-18th century, some translation specialties have become formalized, with dedicated schools an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Because of the laboriousness of translation, since the 1940s engineers have sought to automate translation or tomechanically aid the human translator.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has fostered a world-wide market for translation services and has facilitated language localization.

Translation studies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2)Translation methods

翻译方法是翻译活动中,基于某种翻译策略,为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特定的途径、步骤、手段。

Literal translation : means not to alter the original words and sentences, it strives to keep the sentiments and style of the original. It takes sentences as its basic units and takes the whole text into consid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ideological context and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works and retains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figures of speech.eg:纸老虎paper tiger word for word Liberal translation: i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which is used mainly to convey the meaning and spirit of the original without trying to reproduce its sentence patterns or figure of speech. Eg;Adam’s apple 喉结sense for sense

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翻译策略是翻译活动中,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依据的原则和所采纳的方案集合。A plan or policy designed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异化:Foreignization 尽量不要打扰原作者,而是把读者带向原作者。Schleiermacher : “Leave the author in pie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 the reader toward him.”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学、文化特质,保留异国风.

归化:Domestication 尽量不要打扰原作者,而是把作者带向读者。Schleiermacher : “Leave the author in pie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 the author toward reader.”具体表现为在翻译中,尽量用目的语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学、文化要素来替换源语的语言、文学、文化要素,恪守、回归目的语的语言、文学和文化规范

4)equivalence

Ii was advocated by Jakobson. Through to the 1950s and 1960s, discussion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ended to concern how best to attain "equivalence". The term "equivalence" had two distinct meaning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In the Russian tradition, "equivalence" was usually a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linguistic forms, or a pair of authorized technical terms or phrases, such that "equivalence" was opposed to a range of

"substitutions". However, in the French tradition of Vinay and Darbelnet, drawing on Bally, "equivalence" was the attainment of equal functional value, generally requiring changes in form. Catford's notion of equivalence in 1965 was as in the French tradi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1970s, Russian theorists adopted the wider sense of "equivalence" as something resulting from linguistic transformations.

At abou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introduced the notion of deverbalized sense into translation studies, drawing a distinction between word correspondences and sense equivalences, and show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ctionary definitions of words and phrases (word correspondences) and the sense of texts or fragments thereof in a given context (sense equivalences).

The discussions of equivalence accompanied typologies of translation solutions (also called "procedures", "techniques" or "strategies"), as in Fedorov (1953) and Vinay and Darbelnet (1958). In 1958 Loh Dianyang's Translation: Its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drew on Fedorov and English linguistics to present a typology of translation solu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these traditions, discussions of the ways to attain equivalence have mostly been prescriptive and have been related to translator training.

5)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studies is an academic interdiscipline dealing with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theory, descrip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interpreting, and localization. As an interdiscipline, Translation Studies borrows much from the various fields of study that support translation. These includ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mputer science,history, linguistics, philology, philosophy, semiotics and terminology.

The term translation studies was coined by the Amsterdam-based American scholar James S. Holmes in his paper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which is considered a foundational statement for the discipline. In English, writers occasionally use the term "translatology" (and less commonly "traductology") to refer to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French term for the discipline is usually traductologie (as in the Société Fran?aise de Traductologi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is a preference for the term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 (as in 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 Association), although European tradition includes interpreting within translation studies (as in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Early studies

Historically,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long been prescriptive (telling translators how to translate), to the point that discussions of translation that were not prescriptive were generally not considered to be about translation at all. When historian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race early Western thought about translation, for example, they most often set the beginning at Cicero's remarks on how he used translation from Greek to Latin to improve his oratorical abilities—an early description of what Jerome ended up calling sense-for-sense translation. The descriptive history of interpreters in Egypt provided by Herodotus several centuries earlier is typically not thought of as translation studies—presumably because it does not tell translators how to translate. In China, the discussion on how to translate originated with 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utras during the Han Dynasty.

6)Translation schools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Nida and‘the science of translating

Newmark: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Koller: Korrespondenz and ?quivalenz Later developments in equivalence

③交际翻译流派The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school.

③阐释学派Hermeneutic 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y

代表人物:施某尔。马赫,韦努蒂:1995年作品《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7)Culture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ultural turn': This is the term use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for the move towards th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from a cultural studies angle. The cultural turn meant still another step forwar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It was sketched by Susan Bassnett and AndréLefevere in Translation - History - Culture, and quickly represented by the exchanges betwee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other area studies and concepts: gender studies, cannibalism, post-colonialism or cultural studies, among others.

8)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The invention of the text.

B. The invention of the translator.

C. Text style. (Nida:narrative, descriptive, discussion, dialogue.)

D. The readship. (Martion Joos: five o’clock theory.)

9)Categories of translation

10)r eader’s response“if we look at translation in terms of the response, rather than in terms of their respective forms, then we introduce another point of view: the intelligi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 such intelligibility is not, however, to be measured merely in terms of whether the words are understandable and the sentences grammatically constructed, but in terms of the total impact the message has on the one who receives it.”(Nida & Taber, 1969,22)

2. Important figures in translation history

1) F. Tyltler

泰特勒关于翻译理论的传世之作是1790年匿名出版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书中最为出色的部分之一是泰特勒给“优秀的翻译”下的定义,即“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泰特勒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分别是:

A.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B.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C.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2)Yan Fu

以社会学为主,《天演论》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

“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

“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都深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3)Lin Yutang

作者,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The Art of Life, Moment in Peking.

标准:忠实,通顺,美。即Faithfulness, smoothness and beauty.

直译:Lireral translation, 死译Stubborn translation, 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 胡译Abandoned translation.

他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重标准说成是译者的三种责任: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对中国读者的责任以及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心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翻译家的资格。"这是发人所未发的。此外他总结前人的翻译方法,指出翻译只能是以句为主体的"句译",不能以字为主体的"字译"。因此他提出"忠实标准"的四义: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对于"通顺标准",他认为要做到两点:"第一,须以句为本位;第二,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而关于"美的标准",林语堂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

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的一种。"尤其翻译文学作品,更"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4)Xu Yuanchong

许渊冲说过:"理论来自实践,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我提出’创中国学派文学翻译理论’的哲学基础。"他正是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集毕生翻译之经验加以发展,提出了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优化论",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加以概括,并且在《翻译的艺术》(1984)、《文学翻译谈》(1998)、《文学与翻译》(2003)等著作中,对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翻译与创作,"翻译腔"和"四字成语",中西文化的差异,两种文化的竞赛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论:"三美论"(意美beauty in meaning、音美beauty in sound、形美beauty in form)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知之是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喜欢;最高的境界是乐之,能使人愉快。

5) James Legge

译四书五经,The Five Classics, the Shu Ching, The Shih Ching, The I Ching

The Book of Historical Recades. The Book of Odes, The book of Changes.

6) George Steiner

7) James Holmes

8) St. Jerome 生日9月30 日,国际翻译日。圣经拉丁文本的译者。宗教翻译:直译;文学翻译:意译。

9) Peter Newmark

10) Lawrence Venuti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b9224777.html,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 作者:李静 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1期 一、引言 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是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兼文论家,斯拉夫语学者,布拉格语言学派的主要奠基人,结构主义发展的先驱。1896年出生于莫 斯科,后移居捷克斯洛伐克。二战期间移居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先后在纽约高等研究自由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82年在美国波士顿逝世。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研究领域涉及诗歌语言、儿童语言、音位学和失语症等,同时对韵律学、文学史、文化史、符号学和信息论等也有很深的造诣。作为当代西方译学界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开创性意义。1959年,雅各布森发表了题为《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 of Translation)一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探讨,发前人所未及,因此,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申雨平,2002:269),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理论的基础。本文旨在从雅各布森的这篇文章入手,重点讨论他的翻译理论思想及其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语言的意义 雅各布森吸收了皮尔斯(Peirce)的符号学理论,在文章的开篇就从这一角度阐释了语言的意义问题,他不同意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ell)对语言意义的看法。按照罗素的观点,“人们如果在非语言方面不知道什么是乳酪,就不可能懂得乳酪‘乳酪’(Cheese)这个词”。换言之,只有通过认知经验,才能理解词的意义。雅各布森认为,任何一个词或词组,都是一种符号现象,“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There is no signatum without signum)例如,我们从来没有吃过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神仙吃的美食(ambrosia)和美酒(nectar),但我们却懂得这些词,并且知道能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同样,要引导出一个生词,就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语言符号。如果不借助于语言符号,是不可能通过对各种具体“乳酪”的认识而推断出来的。由此可见,意义是与符号有关,而不是与所指事物或对象有关。这一观点体现了翻译本身是一个解码过程,奠定了雅氏的翻译符号学理论的基础。 按照雅氏的观点,人们只要使用一种符号去解释另一种符号就能理解一个新事物或者新词。笔者认为,从认知学的角度出发,如果人们的脑海中没有一个与该事物的对应物,哪怕是

翻译基本理论知识

翻译概述(1) 一、学科特点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范存忠:"漫谈翻译"《翻译理论与技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p.80), 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谭载喜:《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p.10)。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因此,学好翻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之路。 二、为什么可能有翻译 翻译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因为人类社会要发展进步就需要在不同文化的民族之间进行沟通,而这一全过程都离不开翻译。正如Steiner和张培基所说的那样:Translating it is that openeth the window, to let in the light; that breaketh the shell, that we may eat the kernel. (Steiner) 翻译是沟通各族人民的思想,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手段,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令狐采学 外国语学院 115班 3号 冯奕璇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在上了名家名篇赏析这门课之后,我们都知道了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许渊冲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称号,同时他还总结了自己的诗词翻译理论。下面就让我们分析一下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以及他的作品。 首先是许先生所提出的“三美”理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所谓意美,就是在翻译时要体现出原作的内容美;音美即要求译文押韵、顺口、好听;形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的要求。以他翻译的《关雎》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文为“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先说意美,关关雎鸠的意思是“关关鸣叫的水鸟”,许先生的译文中用了“cooing”这个单词来表示水鸟,运用了“拟声”的修辞手法,将水鸟鸣叫这一景象描写的惟妙惟肖,“拟声”的手法同时也表现出了原文《关雎》的活泼的感觉,而

“turtledoves”既有斑鸠的意思,也有情人的意思,暗示了这首诗为一首情诗,符合原文的意境。许先生用“a good young man”而不是“gentleman”表现出了原文“民俗歌谣”的特点,洒脱,不拘泥于形式。再说音美,译文中第一句的词尾“cooing”和第三句的词尾“wooing”读音相似,第二句的词尾“turtledoves”和第四句词尾“loves”读音相似。在音节上,第一句为七个音节,第二句五个,第三句又是七个,第四句五个。一三句押韵,二四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音美”这一特点。第三个特点是“形美”原诗中四字一句,对仗极其工整,译文中也维持在四到六词一句,共四行,和原诗相符。 以上就是我所认为的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除了“三美”理论之外,许先生还提出了另外一个著名的翻译理论“三化”理论。“三化”即“深化,等化,浅化”。“深化”就是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则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译,包括加词、分译等。“浅化”是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则用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对译,包括减词、“合译”等。“等化”基本上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也用相同形象、具体的语言。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也保持相同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包括换词、“反译”等方法。以我们课上所学的许先生翻译的李商隐的《无题》为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许先生译为“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外国语学院 115班 3号 冯奕璇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在上了名家名篇赏析这门课之后,我们都知道了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许渊冲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称号,同时他还总结了自己的诗词翻译理论。下面就让我们分析一下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以及他的作品。 首先是许先生所提出的“三美”理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所谓意美,就是在翻译时要体现出原作的内容美;音美即要求译文押韵、顺口、好听;形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的要求。以他翻译的《关雎》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文为“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先说意美,关关雎鸠的意思是“关关鸣叫的水鸟”,许先生的译文中用了“cooing”这个单词来表示水鸟,运用了“拟声”的修辞手法,将水鸟鸣叫这一景象描写的惟妙惟肖,“拟声”的手法同时也表现出了原文《关雎》的活泼的感觉,而“turtledoves”既有斑鸠的意思,也有情人的意思,暗示了这首诗为一首情诗,符合原文的意境。许先生用“a good young man”而不是“gentleman”表现出了原文“民俗歌谣”的特点,洒脱,不拘泥于形式。再说音美,译文中第一句的词尾“cooing”和第三句的词尾“wooing”读音相似,第二句的词尾“turtledoves”和第四句词尾“loves”读音相似。在音节上,第一句为七个音节,第二句五个,第三句又是七个,第四句五个。一三句押韵,二四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音美”这一特点。第三个特点是“形美”原诗中四字一句,对仗极其工整,译文中也维持在四到六词一句,共四行,和原诗相符。 以上就是我所认为的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除了“三美”理论之外,许先生还提出了另外一个著名的翻译理论“三化”理论。“三化”即“深化,等化,浅化”。“深化”就是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则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译,包括加词、分译等。“浅化”是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则用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对译,包括减词、“合译”等。“等化”基本上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也用相同形象、具体的语言。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也保持相同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包括换词、“反译”等方法。以我们课上所学的许先生翻译的李商隐的《无题》为例。“相见时难别亦难,

翻译基本概念

《翻译》课程理论汇编(基本概念) 1.1 翻译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口语或笔语形式)(译出语)转换或创造为另一种语言(译入语)。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 人类高级语言活动,这种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很难以图示、语言等其他方式阐释清楚的。不同领域、不同派别的学者对翻译有着不同的定义。 1.1.1 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 语言学家将翻译视为一种语言活动,同时认为,翻译理论属于语言学的一个部分,即研究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转换关系。解释如下: (1)Catford(1965:20)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的文本等效转换。 (2)Nida 和Taber(1969:12)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意义和形式上的最紧密联系转换。 (3)Newmark(1982/1988:5)认为,翻译理论源自于比较语言学,属于语义学的一部分,而所有语义学的研究课题都与翻译理论息 息相关。 1.1.2 文化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是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间交流”。通常我们把这一术语又改称为“文化 间合作”或“跨文化交际”等。 Shuttleworth 和Cowie(1997:35)认为,与其说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不如说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文化间的转换。 译者在处理涉及语言文化方面的译务工作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中都饱含着其文化中的相关元素(比如:语言中的问候语、固定搭配 等),任何文本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同时,由于各语言所代表的多元文化差异很大,语言间的转化和创造性生成模式千变万化。 Nida 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翻译工作者而言,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言中的词汇只有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 中才能具有正确的、合乎文化背景的义项。 王佐良先生指出(1989),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不仅如此,还要不断的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1.1.3 文学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持文学观点的翻译工作者认为,翻译是对语言的艺术性创造,或是一种善于创造的艺术。一些西方学者也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的 艺术性改写”。 文学翻译的任务时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语言的艺术 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性。用矛盾的话说,是“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著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语言是塑造文学形象的工具,因而文学的形象性特征必然要在语言上表现出来。文学语言的特征,诸如形象、生动、鲜明、含蓄、凝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总结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期末总结 本学期,我们主要从西方翻译学的各个学派学习了有关西方翻译学的一些理论。所以,在进行期末总结时,我按照课本上所划分的学派,从学派简介、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评价这四个方面做了简要总结,最后简单的谈几点在本学期的学习之后我的个人感想。 在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语言学派翻译理论、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和苏东学派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20 世纪 50 年代,翻译的独立学科性凸显出来,一些学者开始引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翻译,这批学者被称为西方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结构主义),他们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出发,为翻译研究开辟新途径。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尤金?奈达、约翰?卡特福德、彼得?纽马克、巴兹尔?哈蒂姆、罗曼?雅克布逊、斯奈尔-霍恩比、费奥多罗夫(本书中将其理论放在了苏东学派中的语言学派)。 在这次总结中,我按照时间顺序对语言学派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翻译理论进行了简单概括: 1、20世纪50至90年代,对等概念是翻译研究的主要思想。以语言为中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对等是语

言学派翻译理论的思想核心(例如:奈达:功能对等?动态对等;纽马克: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卡特福德:等值?转换) 2、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派开始从语篇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并开始注重语境的研究,在此阶段,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开始逐渐接受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学研究的影响,对翻译的文化转向起了过渡作用。 3、20世纪9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逐渐升温,翻译迎来了“认知转向”“认知翻译”逐渐形成 在语言学派之前,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人们对于翻译的认识比较模糊。而语言学派以语言的规律性、整体性、深层结构等给翻译研究带来了理性思维。 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更具独立学科的性质。翻译研究对等值的讨论不再拘泥于内容和功能,还考虑到文学翻译中的形式和文学性,进而发展为解决多层次、多类型的语际转换问题。但是,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不能触及翻译的文本层面,虽然在语言学翻译的理论中也提到过文化层面的翻译应注意的事项,但只是片面的、不系统的。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从古至今,无论阐释学怎样发展,他都围绕语言展开,或研究语言文本,或用语言理解文本等。翻译也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思想,重现原文意义。从这一层面上讲翻译与阐释学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2008 年6 月 第10 卷/ 第6 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J un. 2008 Vol. 10 No. 6 收稿日期:2008 - 02 - 16 作者简介:陈凯(1978 - ) , 女, 河北保定人, 助教,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张建辉(1980 - ) , 男, 河北保定人,助教,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陈凯, 张建辉 (保定学院, 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彼得·纽马克撰写了多部翻译理论著作,将翻译文本类型进行分类,提出了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的概念,同时他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扩充———提出了关联翻译法,为国内外译界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为繁荣译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 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413X(2008) 06 - 0142 - 03 彼得·纽马克,英国当代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其翻译理论简明扼要,短小精悍,与奈达的卷帙浩繁 相得益彰。和奈达一样,纽马克运用现代语言学来 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他认为译论“源于比 较语言学,在语言学的范畴内,主要涉及语义学;所 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同时,他承认 语言的平等性和可译性,认为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 术和技巧,针对不同种类的文本,译者要采用不同的 翻译方法,力图使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 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1 ] 。下面本文 将就其主要的译论观点进行简析,以求对纽马克的 翻译理论有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文本类型分类 在纽马克看来,翻译就是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 不能离开文本。因此,纽马克根据Buhler 的语言功 能理论将所有的文本划分为三大范畴:表达型文本、 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 (一) 表达型文本 在表达型文本中,如文学作品、私人信件、自传 和散文等,其核心思想是表情达意,作者独特的语言 形式和内容应同等重要。因此,这样的文本强调原 作者的权威,不会去考虑读者的反应。典型的表达 型文本包括:1. 严肃的文学作品,包括抒情诗、长篇

翻译理论知识

《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有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 Nida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 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Dubois 12.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 二、翻译标准 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 2.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3.“泰特勒三原则”:(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9.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equivalences.”--- Dubois 11.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Nida 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翻译理论

翻译》课程理论汇编(基本概念) 1.1 翻译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口语或笔语形式)(译出语)转换或创造为另一种语言(译入语)。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 人类高级语言活动,这种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很难以图示、语言等其他方式阐释清楚的。不同领域、不同派别的学者对翻译有着不同的定义。 1.1.1 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 语言学家将翻译视为一种语言活动,同时认为,翻译理论属于语言学的一个部分,即研究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转换关系。解释如下: (1)Catford(1965:20)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的文本等效转换。 (2)Nida 和Taber(1969:12)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意义和形式上的最紧密联系转换。 (3)Newmark(1982/1988:5)认为,翻译理论源自于比较语言学,属于语义学的一部分,而所有语义学的研究课题都与翻译理论息 息相关。 1.1.2 文化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是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间交流”。通常我们把这一术语又改称为“文化 间合作”或“跨文化交际”等。 Shuttleworth 和Cowie(1997:35)认为,与其说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不如说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文化间的转换。 译者在处理涉及语言文化方面的译务工作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中都饱含着其文化中的相关元素(比如:语言中的问候语、固定搭配 等),任何文本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同时,由于各语言所代表的多元文化差异很大,语言间的转化和创造性生成模式千变万化。 Nida 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翻译工作者而言,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言中的词汇只有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 中才能具有正确的、合乎文化背景的义项。 王佐良先生指出(1989),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不仅如此,还要不断的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1.1.3 文学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持文学观点的翻译工作者认为,翻译是对语言的艺术性创造,或是一种善于创造的艺术。一些西方学者也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的 艺术性改写”。 文学翻译的任务时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语言的艺术 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性。用矛盾的话说,是“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著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语言是塑造文学形象的工具,因而文学的形象性特征必然要在语言上表现出来。文学语言的特征,诸如形象、生动、鲜明、含蓄、凝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1.西方翻译理论发轫于公元前1世纪,以古罗马帝国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前106—43)发表的《论演说术》x标志。 2.中世纪时期从西罗马帝国崩溃起(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代表人物曼里乌?波伊提乌。 3.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末起至17世纪初止,代表人物: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马丁?路德和乔治?查普曼。 4.近代时期从17世纪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黄金时代)。代表人物:约翰?德莱顿,夏尔?巴托,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莱尔马赫, 施雷格尔(August Sxhlegel,1767--1815)和洪堡。 5.现当代翻译理论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起至今。“翻译范围之广,形式之多,规模之大,成果之丰,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谭 载喜?《西方翻译史》1991),四大学派: a、布拉格学派: 创始人是马西休斯,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 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乔治?穆南、冉佩尔特、维内. 主要论点 是:(一)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二)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b、伦敦派: 创始人是弗斯. 代表人物弗斯、卡特福德、萨瓦里和纽马克. 主要论点是: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 的言语环境中. c、美国结构派; d、交际理论派。 6. 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介绍有六大学派: a、语言学派:代表安德烈?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b、交际学派:现于7、80年代,代表奈达和雷伯恩。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 c、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 d、文学—文化学派; e、结构学派; f、社会符号学派。 7.布拉格学派: 创始人是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1882—1938)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kolay S·Trubetskoy,1890--1938)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 1896--1982)。主要代表人物有解渴的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Jiri Levy)、法国的乔治·穆南(George Mounin)、德国的冉佩尔特(R·Jumpelt)、加拿大的维内(Jean-Paul Vinay),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罗曼·雅可布逊和列维。主要论点是:a.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如认知功能、表达功能等b.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8.伦敦学派: 有英国特色的语言学派。创始人弗斯(J·R·Firth,1890-1960),主要代表人物弗斯、卡特福德(John Catford)、萨瓦里(Theodore Horoace Savory)和纽马克(Peter Newmark)。该派的主要论点: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弗斯认为,(一)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二)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三)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甲语言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是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乙种语言的。但两种语言的文化越是接近,社会环境是相似,翻译的困难就越小,原语和译语之间的桥梁就越易架构。萨瓦里则在归纳总结翻译家们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项翻译指导原则:(一)必须译出原文文字;(二)必须译出原文意思;(三)必须译得读起来像原作;(四)必须译得读起来像译作;(五)必须反映原作风格;(六)必须带有译者风格;(七)必须译成与原文同时代的作品;(八)必须译成与译者同时代的作品;(九)可以对原文进行增减加工;(十)不可对原文进行增减加工;(十一)诗体必须译成诗体。这是六对相互矛盾的翻译原则,一者可以根据本人所好,根据原文,语文及读者的要求,分别选用不同的原则。纽马克提出了“交际翻译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和“语义翻译法”(semantic approach)的概念,提出了“关联翻译法”(associative approach)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 9.语言学派: 现代翻译理论是从语言学派开始的,该派兴起于5、60年代,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一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所作的严密分析为基础,研究原语和译语之间在词法与句法上的一系列对应和转换规则,追求原文和译文的等值,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早年的奈达(Eugene A·Nida)和前联邦德国威尔斯(Wolfram Wilss,1925--)。 10.交际学派 交际学派出现于7、80年代,以奈达和雷伯恩为代表(Nida& Reyburn),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又称通讯理论或交际理论和社会语言学)。11.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 60年代初,美国依阿华大学首次开设翻译培训班安格尔(Paul Angel)的积极倡导与推动美国文学翻译协会也于70年代后期成立,出版了题为《翻译》的学术杂志。代表人物有诗人兼翻译家庞德(Ezra Pound)等;该派以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兹(Richards)的理论为依归,注重文学翻译实践,以及通过翻译研究来理解文学作品,其研究重点和方法与古代的语文学派比较相像。 12. 学—文化学派:

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法--诺德

诺德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模式探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语言学主导着翻译研究,人们把翻译仅仅是看做是一个符号转换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奈达(Eugene A. Nida)以语言学、信息论和符号学为基础提出“动态对等”理论;纽马克(Peter Newmark)又将翻译纳入语义学的研究之中。而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则独树一帜,首先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并明确提出仅靠语言学是不能解决翻译问题的,并且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领域,赋予翻译更多的涵义。正如埃德温·根茨勒(Edwin Gentzler)所说,在过去的20多年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出现了两大转换:(1)翻译理论研究由“源语文本为导向”过渡到了“以目的语文本为导向”的研究;(2)翻译培训模式由单纯的语言学转向了文化因素和语言学因素相结合的模式。而德国功能学派多年以来一直是这两个方面的先驱者。 功能翻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需要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是基于目的性理论(Skopostheorie)的建立而提出的。目的论的雏形是由凯瑟琳娜·赖斯(Katherine Reiss)在1971年提出,后由她的学生弗米尔(Hans J. Vermeer)于1978年明确创立理论,并在应用和研究中不断发展。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借助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概念,将其扩展为翻译行为理论。功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是诺德(Christiane Nord),她是德国功能学派的集大成者和主要倡导者之一,1997年出版的《翻译作为具有目的性的活动》(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一书,使她成为第一位用英文系统总结功能派各种思想、深入浅出介绍功能派的学术理论和术语的学者。本文旨在通过对于诺德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模式的探究,归纳其在实用翻译和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找到文本分析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源语文本分析 诺德认为,翻译的目的不是追求译文和原文的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源语文本的基础上,以目标文本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所以,源语文本分析被看做是翻译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为译者作出以下决定提供了依据: (1)翻译任务是否可行

奈达翻译理论研究 第一章 笔记

奈达翻译理论研究 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马会娟著 English Abstract This book makes a systematic research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clarify some misunderstandings concerning his theory, disclose its true nature and explore its validity and limitation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s. Examples from Today’s English V ersion and Today’s Chinese V ersion of the Bible, which were translated, following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demonstrate that Nida’s theory, contrary to some popular wrong assumptions, is applicable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between foreign languages and Chines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ida’s theory and Jin Di’s theory is made to reveal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heorie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ir discrepancies are also explored. Examples from Jin’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Ulysses are examined against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ffect”. This book also explores the limitations of Nida’s theor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pointing out that his theory fails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transference of aesthetic values of literary work into another language.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amend Nida’s theory in respect of transferring aesthetic values of literary work by means of “formal aesthetic markers”and “non-formal aesthetic markers”, with aim of marking it more suitable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as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His works on translation set off the study of modern translation as an academic field ( Snell—Hornby, Heylen, Baker) Before his theory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1980s, people mainly focused atten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theories, especially Y an Fu’s three—character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smoothness and elegance. Since Nida’s theory was grounded solidly on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s of linguistics, communication theory, information theory, semiotics and anthropology, Chinese translation scholars took great interest in his theory. Chang Namfung summarizes 4 kinds of misunderstandings regarding Nida’s theory in China: 1)“Dynamic equivalence” is only an ideal translation ctiterion 2)Nida’s theory is unfit to guide translation practi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ecause it grows out of translation experience among Indo—European language 3)Nida’s takes “reader’s response” as a translation criterion in evaluating translation 4)Nida doesn’t respect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his maintenance of complete naturalization in translating is a kind of cultural hegemonism. The term “equivalence” in Nida’s theory never means “identical”, but only “substantially the same”. “dynamic equivalence” is founded on information theory, and is has on direct

电影字幕翻译的经验和技巧

英语知识 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学英语的方法和途径就是翻译,使用英语的方法也是翻译。因此,我们要更多地从翻译学英语,学英语的过程中也要更多地做英语翻译,不论学员自身水平是处于初级,还是处于中级或高级。都要勤加练习才是。翻译贵在理解。只有理解了原文,才能使译文忠实于原文,才能使译文通顺易懂。而理解原文的钥匙便是原文的语境、功能、关联这三大要素:这恰好也是三条根本的语用原则。天译时代翻译公司准备了下面几个译例以及总结的短评。 1. You're a pal!(选自电影Presumed Innocent)你真够朋友/你真够哥们!短评:我看到电影字幕翻译是“你是一个朋友”,这句译文是判断或阐述,而原文是抒情(属于“表达类”言语行为)。可见,好译文要翻译出原文的交际功能。 2. I am ready to pop.(选自电影Liar Liar)我要爆炸了/我的肚子要裂开了。短评:这是对“还要吃点吗?”的应答,因此是礼貌拒绝的功能。那么,翻译成“吃不下了”、“再吃就要爆炸了”也算合格。根本不能像字幕那样翻译:“我准备引爆。” 3. I am in the book business.(选自电影You've Got Mail)我是做图书生意的/我是书商。短评:电影字幕翻译是“我在书生意里”,一是汉语不地道,观众不知所云;二是没有翻译出原文的功能:原文是介绍自己的职业,相当于“我是医生/教师”。 4. I owe you my life.(选自电影The Count of Monte Critsto)我欠你一条命/我这条命是你捡回来的。短评:电影字幕翻译是“我这条命是你给的”,岂有此理!命乃父母所赐。原文的功能是致谢。因此,若译为“我欠你一大笔人情”或“以后用得着我尽管说”也比“给”字句好些。 5. She never called me at home.(选自电影Presumed Innocent)她从不在家给我打电话/她不在家里跟我打电话。短评:电影字幕说是“她不跟我家打电话”。虽然英语语法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根据剧情应该是“她在家……”。语言交际的推理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