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 防治病虫害

23 防治病虫害

23 防治病虫害
23 防治病虫害

23 防治病虫害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四单元农田第5课)

教学目标

1.知道三种以上常见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2.认识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好处和弊端。

3.会用简单的方法去处残留在蔬菜和水果中的农药。

4.意识到农药的危害,初步形成生物防治病虫害的现代农业思想。

5.能根据已有知识,提出一种利用自然的力量防治病虫害的建议。

教学准备

各种防治病虫害的图片,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资料,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病虫害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知道人们采用的一些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并对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进行归类,认识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好处和弊端。

一、引入学习

结合上节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同学们在大棚里看见哪些动物?有没有看见虫子在吃大棚里的蔬菜?

这一问题不仅唤起了学生考察大棚的愉快经历,还提示学生,观察时要注意深入,观察更多的内容。

二、认识病虫害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研讨:如果这些大棚里面吃蔬菜的虫子很多,会出现什么后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一般说来,病虫害过多,会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这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严重损失。

2.除了我们知道的一些虫子之外,还有哪些病虫害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不利的影响?

学生可能知道一些农作物还会“生病”。除了被一些小动物吃掉,农作物还会被一些微生物感染,有的害虫吃农作物的叶子,有的吃农作物的的果实和种子,有的破坏农作物的根系,还有的会使农作物死亡。不同的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病虫害分别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哪些影响。

三、了解人们常用的防治病虫害的办法

1.交流:既然病虫害会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你知道人们采用了哪些办法来防治病虫害?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进行交流,一般情况下,学生应该知道使用农药来消灭害虫,也有一些学生知道深耕和晒种也是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但是对于深耕、晒种、植物检疫、诱杀、生物治虫等办法为什么能防治病虫害,学生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指导学生认识人们防治病虫害的办法及其原理。

2.归纳:这些方法中,哪些使利用了自然的力量来防治病虫害的?

在这些办法中,除了使用农药、诱杀昆虫、进行植物检疫之外,都是利用了自然的力量来防治病虫害的。这里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自然的力量”。深耕是把土壤翻开,利用夏季阳光的高温和冬季的低气温来杀死地下的害虫和病菌;晒种是利用阳光给种子加热,晒死或赶走藏在农作物种子里面的害虫或消除病菌;生物治虫是利用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让不伤害农作物的动物吃掉有害于农作物的动物,比如青蛙吃稻螟虫,利用瓢虫防治蚜虫等。

对防治病虫害的办法进行归类,就发现,除了使用自然的力量来防治病虫害之外,使用农药来防治病虫害是经常采用的方法。

四、研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好处和弊端

农药使用方便,省时省力,效果较好,农药防治病虫害成为农民首选的防治办法。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使一些农药残留在植物体内,引起动物和人类的中毒,还会使一些害虫产生耐药性,对土壤、水源也产生污染,而且这些污染往往具有不可逆性。农药的使用正在成为农业上的一个主要问题,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倡导“绿色农业”,生产“绿色产品”、“无公害食品”,而且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食物的安全性,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新潮流。

对于这些事实,学生并不一定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并就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问题展开争辩,在争辩中达成一致的意见。

五、思考与拓展

在获得了关于农药使用的一些事实之后,学生一定会感到震惊:农药的使用如此常见,但是农药的危害还不被我们所知。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是学生作为未来公民应该思考的问题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学会清除蔬菜和水果上残留农药的简便方法,了解一些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办法,根据某种危害农作物的昆虫和其他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提出一个利用自然力量防治病虫害的建议。

一、学会一些简单的清除残留农药的办法

1.农药的使用很普遍,听说过农药中毒的事情吗?

教师可以以一个农药中毒的事例来引入新课的学习,引发学生对处理残留农药的关注。

2.知道怎样能清除残留在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上的农药吗?

部分学生知道用流水冲洗能去除残留在蔬菜和水果上的农药,也还有很多学生并不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以获得更多的办法。

至于这些方法为什么能清除残留农药,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形成新的认识。

二、了解生物防治的办法

1.谈话:既然农药有这么多的弊端,那么防治病虫害应该用什么办法?你知道哪些生物防治的办法?

教师组织学生就生物防治展开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出示一些生物防治病虫害的资料。

2.写出自己知道的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办法。

在学生交流和教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办法,把这些办法写下来,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提出一种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建议

1.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危害农作物的害虫和其他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利用这种食物关系来开展生物防治。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写出自己关于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建议。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篇一,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促进森林健康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是当代林业发展的时代重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最高目标,也是打好林业“相持阶段”攻坚战的科学之举,长远之策,任务之重。 云南是一个林业大省,也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繁重的一个省。20XX年是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最艰苦的一年,一是由于罕遇持续高温、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首次高达600余万亩,占全省有林面积的3%,创历史新高,二是蛀干害虫小蠹虫发生面积近200万亩,在滇中、滇东、滇西北地区危害最甚,形成了全省第二个钻蛀性害虫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高峰,三是重大外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不断传入,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带来了新的考验。 云南省森林病虫防治在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加大行政执法、强化行政管理、实行科学防控,采取强硬措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 下,20XX年全省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万亩,森林植物及林产品调运检疫率达led safe return to camp. The next evening, the SDF ... Period, a large number of "loyalty save" influx of Wujiang. "Loyalty save" or "jiuguojun", formerly known as "Action 95%、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9%、监测覆盖率达%。在完成年初提出的目标管理指标的同时,还为今后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和探索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构建五个体系 一是构建统一组织协调体系。全省16个州市政府均成立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对本地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除治工作实行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授权森防部门负责日常管理,进一步完善林业系统内部各级林业主管部

森林病虫害防治论文

森林病虫害防治论文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和防治措施,以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减轻森林资源损失、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问题;对策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湟中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森防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森防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目标管理责任制得到完善落实,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不断提高,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森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据湟中县森防站统计资料来看,2000—2008年,病虫害发生面积以每年6 666.67 hm2逐年上升。主要是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

季偏暖,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再加上退耕还林户只领补助款,不重视防治病虫害等因素所致;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1.2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全县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 7~8种增加到10多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湟中县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桦尺蠖、鼢鼠、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生长量下降,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3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黄斑性天牛侵入湟中县,由于对其采取了有效措施进行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还有桦尺蠖和鼢鼠,如果不加大力度防治,很有可能对湟中县大面积桦树林、青杨林、沙棘林等造成毁灭性危害。 1.4顽固难治,暴发现象时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鼢鼠、桦尺蠖,加上新侵入的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2制约因素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方案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 作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方案 绿化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时常遇到各种病虫害,轻者造成生长不良,失去观赏价值,重者植株死亡,损失惨重。病虫害主要以防为主,及时防治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用药配比正确,操作安全,喷药均匀,无药害事故。 (1、应进行不定期病虫防治。对蚜虫、黄刺蛾,可采用吡虫啉进行防治;对青虫、蝼蛄等害虫的防治,可用1%辛硫磷灌杀;对蚧类的防治,可采用50%辛硫磷乳油1:1000-2500倍液防治。 (2、当有病虫害发生时,应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把病虫害消灭在幼期。 全年养护计划 根据我市的气候特点和树种、树性等实际情况,全年养护管理计划制订如下: 一月:气候寒冷,以防寒为主。 1、经常检查维护防寒设备、设施及苗木防寒包杂物,做好树干涂 白工作,避免发生冻害。 2 2020年4月19日

2、剪除病、枯、残枝,继续彻底清除越冬害虫的虫卵、及潜伏害 虫,采用石硫合剂对树干或灌木进行防治,及时做好苗木的修剪工作。 3、绿化保洁工作及其它交办事项。注意防火、安全巡视。 二月:气候仍较寒冷,气温有所回升,树木仍处于休眠,做好新的一年的准备工作。 1、继续做好一月份的工作。 2、苜蓿清除枯、落叶,维护绿地卫生。 3、绿化保洁工作及其它交办事项。注意防火、安全巡视。 4、及时做好苗木的施春肥工作,施足基肥、复合肥30g/m2。 5、开始浇返青水。 三月:气候开始好转,气温回升,万物复苏,养护进入较忙季节。三月份气温渐暖,许多病虫害即将发生,要维护修理好各种防虫防病器械并准备好药品,注意蚜虫、刺蛾、蚧虫的发生,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树穴进行中耕,清理各种枯枝杂草。 3 2020年4月19日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篇一: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切实爱护好森林资源,促进森林健康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展,既是当代林业进展的时代重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最高目标,也是打好林业相持时期攻坚战的科学之举,长远之策,任务之重。 云南是一个林业大省,也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繁重的一个省。20XX年是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最困难的一年:一是由于罕遇持续高温、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首次高达600余万亩,占全省有林面积的3%,创历史新高;二是蛀干害虫小蠹虫发生面积近200万亩,在滇中、滇东、滇西北地区危害最甚,形成了全省第二个钻蛀性害虫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高峰;三是重大外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不断传入,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带来了新的考验。云南省森林病虫防治在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加大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治理、实行科学防控,采取强硬措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20XX年全省防治林业有害生物448.78万亩,森林植物及林产品调运检疫率达95%、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9%、监测覆盖率达88.97%。在完成年初提出的目标治理指标的同时,还为今后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总结和探究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构建五个体系 一是构建统一组织协调体系。全省16个州市政府均成立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对本地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除治工作实行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授权森防部门负责日常治理,进一步完善林业系统内部各级林业主管部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责任制,充分发挥各级林业部门在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工作中的政府参谋和助手作用,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协调指挥体系已差不多形成。 二是构建预测预报网络体系。省森防部门对全省1935个监测网点(其中35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从队伍、设施建设、治理手段、等方面进一步予以强化,1899个一般监测预报点、部分乡镇、林场和管护站的监测点得到了新的加强,涵盖全省要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区的县、乡(镇)、村的监测网络已差不多形成,全省组成了有3427名专兼职人员监测预报队伍,监测面积达1717.97万亩,监测覆盖率达88.97%,省、州(市)、县、乡、村五级林业有害生物联系报告制度得到健全,预测预报能力在全面提升。 三是构建林业有害生物突发应急反应体系。为了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省林业厅重视和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反应和防治法规体系建设。建立了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各级森防站具体实施的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突发及重大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制定了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应急预案、物资及技术储备。20XX年在除治外来有害生物的战斗中,省林业森防部门按照顾急方案,及时进行现场调查、监测、上报、策划、组织、调运药剂,确保了除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构建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体系。加强对松材线虫病、小蠹虫、松毛虫、松尺蛾等病虫情调查,专门是对云南最要紧危害虫种小蠹虫为代表的钻蛀性害虫的发生和危害进行了详细的病虫情调查和监测预防,为制定防治方案实施科学防控打下了基础。省森防部门在总结前几年全省冬春虫情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其危害的特点和防治的难点,编制出全省的防治和治理总体规划,提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重点治理区域,抓住最佳时机,集中资金投入,实施攻坚突破等防控手段,使全省小蠹虫危害面积在一定程度得到操纵。 五是构建目标治理体系。目标治理是提升政府与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关注度和支持力的有效途径。省森防部门加大了推行目标治理责任制力度,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关注下,以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产地检疫率为内容的新的治理体系在全省已逐步建立,双线目标治理责任制已开始实行,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产地检疫率将纳入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奖惩、举报和重大责任事故追究通报制度也正在制定中。

林业病虫害防治.pdf

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Pest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 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b846099.html,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作者:李慧颖刘微刘宏文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17期 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噪音、调节气候、改良土壤、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一、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二、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害防治报告

森林病虫害防治报告 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森林人人有责。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森林不仅是工业、建筑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原材料,而且在影响生态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中,森林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可以调节改善生态环境中大气候,起到改善、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定性的作用,更可以涵养水源、减少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能的作用,也是一个大的生物多性的资源库、对保持生态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保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宏伟目标,发展林业生产、保护林业生产,是我们林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1、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对森林病虫害的危害认识不足 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森林病虫害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严重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治理上的长期性、艰巨性。长期以来,没有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缺乏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使森防工作在抓法上和工作力度上,与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相比,都有相当差距。因而在推进森防工作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 2、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 近些年来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增加,特别是单一品种的森林造成了病虫害的增加。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近些年来的干旱和暖冬的天气原因,森林病虫害向多样化以及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使成灾害虫的种类增多,给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比较高的难度。第二,林地与耕地交叉,使农作物害虫朝着林地发展,带来比较大的治理难度。第三,害虫出现变异,造成常有发生顽固难治暴发现象,造成研制防治害虫农药上更加困难。最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消失,发生造成生态治理的缺失。 3、病虫害发生的严重恶化 温室效应不仅使全球沙漠化扩大和旱涝灾害频发,也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使林木生长条件发生极剧变化,暖冬现象使森林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大,为其病虫害的大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4、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能力 林业生产环节脱节,造林、育苗、引种、规划设计等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处于被动局面。例如,不管是当地苗木种子的流动销售或者是外调种子,都没有一签两证,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致使外地病虫害随之而来,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5、病虫种类繁多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

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知识

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知识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是森防工作的基础,是制定各项防治决策的科学依据,没有准确的监测预报就达不到科学防治的目的。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对森林病虫情的连续观测、调查,并将其调查的现时资料,历史资料与森林病虫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影响其种群变动的相关因子的变化情况(如林分生长发育状况、经营水平、天敌状况及气象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从而对森林病虫害种群未来发生趋势作出监测,并将结果及时的报告和发布出去。在这分析、判断过程中应用的信息又被称作测报因子,它们的一些数据都是可以通过遥感集市云服务平台监测而获得的。 调查监测是森防工作基础的基础。由于森林大多分布在地理条件复杂,人烟稀少的地域,其树种繁多,发育阶段各异,且作为生态系的主要成分,往往在大的森林生态系下形成多种独特的生态环境。森林有害生物在长期进化适应的过程中,有些种类适应大环境,可能形成大范围暴发的局面,有些种类更适合小环境,易在小范围内成灾。目前,一些地区的森林病虫害监测数据都能在遥感集市云服务平台中查询到,标志着我国卫星遥感应用大众化、普及化的开端。遥感集市是遥感行业首个一站式遥感云服务平台,由中科遥感集团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联合发布。为了普及遥感应用和产业协同发展,其构建“数据、软件、设施、开发一体化协同服务”遥感产业生态圈,其通过自营和第三方平台,以及搭建遥感行业的生态体系,进行大数据积累和挖掘分析,整合遥感上、中、下游全行业产业链. 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是林业部门行政管理内容之一,是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而进行的组织、计划、协调、监督、决策和制定工作制度等的总称。 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设置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即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或相应的站、点。 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必须依法对森林病虫害防治事物进行有效的管理。也就是说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是受法律指导和制约的,又是依法运用权力对森林病虫害防治事物进行有效管理的。 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1)管理机构的建立和管理制度的确定。主要包括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确定,管理人员的配备,各机构、人员、职责的划分,重大法规和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等。 (2)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管理。主要包括森林病虫害监测和监测预报网络的组建与管理。森林病虫鼠情的调查、监测、预报的技术、方法的确定与管理等。 (3)防治管理。主要包括防治生产过程中的组织、防治计划和生产作业设计计划的编制、执行及其质量与效果的检查评定。防治作业和防治成本管理及劳动组织形式、日常生产管理等。 (4)森林植物检疫管理。主要包括检疫对象的确定、疫区和保护区的划分与管理,森林植物检疫技术、方法和程序的管理,无检疫对象林木种苗繁育基地的建立与管理等。 (5)资金管理。主要包括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资金预算的编制、申报和审批,预防、防治资金的使用管理,森林植物检疫费的使用管理等。 (6)计划管理。主要包括各种计划的编制、执行、调控和检查分析等。

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1

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加强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是病虫害防治的第一环节。在引种时,要根据国家颁布的法令和条例进行检疫,确保不带有蔬菜检疫对象。不从疫区引进蔬菜种苗,避免和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随蔬菜的种苗在菜田传播和蔓延。如番茄溃疡病、黄瓜黑星病及美洲斑潜蝇等,都属于检疫对象。 二、建立无污染蔬菜生产基地 蔬菜基地应选择远离城市、工矿区及主干公路的地块,基地周围不得有大气污染源,生产用水和土壤中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不超标。其次,要考虑交通方便、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排灌良好、适宜蔬菜生长、利于天敌繁衍及便于销售等条件。 三、做好预测预报 各种蔬菜病虫害的发生,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特殊的环境条件。如适温高湿的条件有利于霜霉病、灰霉病、菌核病等发生;环境干旱,则有利于蚜虫和红蜘蛛发生。要根据蔬菜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结合田间定点调查和天气预报情况,科学分析病虫害发生的趋势,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将病虫害控制在发生之前或初期阶段。 四、综合运用农业技术 综合运用农业技术措施,包括选用抗病虫的优良蔬菜品种,改进蔬菜栽培方式,加强菜田管理,科学用水用肥等,少用农药和化肥,有效地防治病虫发生和危害。 1.农业防治 (1)选用优良蔬菜品种选用抗逆性强、抗(耐)病虫为害、高产优质的蔬菜

品种,是防治蔬菜病虫为害,夺取蔬菜优质高产的有效途径。不同蔬菜品种,其抗病虫能力不同。应针对种植蔬菜的主要病虫害,结合品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选种。通过杂交、嫁接等提高作物抗病虫能力。如优良品种毛粉802番茄,因植株被生绒毛,不易受蚜虫为害,因而就可减少病毒病的发生;佳粉10号番茄,较(耐)抗病毒病、早疫病和晚疫病;津春4号黄瓜,较抗霜霉病,如果再采用与黑籽南瓜嫁接技术,还可预防黄瓜枯萎病;丰抗70大白菜,较抗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 (2)培育无病虫壮苗,防止苗期病害时育苗场地应与生产地隔离,防止生产地病虫传人。育苗前苗床(或苗房)彻底清除枯枝残叶和杂草。可采用营养钵育苗,营养土要用无病土,同时施用高温腐熟的有机肥。加强育苗管理,及时处理病虫害,剔除病苗,选用无病虫壮苗移植。 (3)改进蔬菜栽培技术与管理方式科学采用蔬菜栽培新技术,不断改善菜田管理,注重生态调节,实现健身栽培,是蔬菜生产中防病抗病的重要手段,是减少施用农药和化肥的基本措施,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有效途径。 (4)及时清理田园前茬作物的残枝落叶和田间杂草,往往是病虫害的载体或潜伏之处,是病虫害反复发生的来源之一。因此,蔬菜收获后和种植前都要及时清理田园,将田间遗留的植株残体、烂叶、杂草以及各种废弃物清理于净。在蔬菜生育期间,也要及时清理田间,将病株、病叶和病果及时清出田园,予以烧毁或深埋,可很好地减轻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 (5)实行轮作倒茬蔬菜连作是引发和加重病虫为害的一个重要原因,轮作倒茬可阻断病害流行,切断害虫的生活史。在生产中按不同的蔬菜种类、品种实行有计划轮作,是减少土壤病原积累、减轻病虫害发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夺取高产的主要途径。在倒茬轮作中,同一种蔬菜在同一地块上连续生产不应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方案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方案 绿化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时常遇到各种病虫害,轻者造成生长不良,失去观赏价值,重者植株死亡,损失惨重。病虫害主要以防为主,及时防治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用药配比正确,操作安全,喷药均匀,无药害事故。 (1、应进行不定期病虫防治。对蚜虫、黄刺蛾,可采用吡虫啉进行防治;对青虫、蝼蛄等害虫的防治,可用1%辛硫磷灌杀;对蚧类的防治,可采用50%辛硫磷乳油1:1000-2500倍液防治。 (2、当有病虫害发生时,应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把病虫害消灭在幼期。 全年养护计划 根据我市的气候特点和树种、树性等实际情况,全年养护管理计划制订如下: 一月:气候寒冷,以防寒为主。 1、经常检查维护防寒设备、设施及苗木防寒包杂物,做好树干涂 白工作,避免发生冻害。 2、剪除病、枯、残枝,继续彻底清除越冬害虫的虫卵、及潜伏害 虫,采用石硫合剂对树干或灌木进行防治,及时做好苗木的修剪工作。 3、绿化保洁工作及其他交办事项。注意防火、安全巡视。 二月:气候仍较寒冷,气温有所回升,树木仍处于休眠,做好新的一年的准备工作。 1、继续做好一月份的工作。 2、苜蓿清除枯、落叶,维护绿地卫生。 3、绿化保洁工作及其他交办事项。注意防火、安全巡视。

4、及时做好苗木的施春肥工作,施足基肥、复合肥30g/m2。 5、开始浇返青水。 三月:气候开始好转,气温回升,万物复苏,养护进入较忙季节。三月份气温渐暖,许多病虫害即将发生,要维护修理好各种防虫防病器械并准备好药品,注意蚜虫、刺蛾、蚧虫的发生,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树穴进行中耕,清理各种枯枝杂草。 1.开树耳,树耳规范,大小依据苗木胸径(直径为胸径的10倍再加10CM高度20CM,树耳四平(耳内、耳外平,耳埂上平,内壁外壁平树耳内无裂痕,无露根。按前述技术标准3月底前开树耳完成100% 2.浇水,按规范做树盆,够大,够高,够深。浇水要带铁锹,水浇满盆,浇透。3月底前必须完成至少一到两次透水浇灌。 3.拆除防寒物,注意浇水抗旱。 4.开始春季修剪。 5.施足底肥,浇足底水。 6.绿化保洁工作及其他交办事项。 四月:气候开始回暖,气温继续上升,树木发芽、生长慢慢进入生长旺盛期。根据二季度的气候特点,重点做好树木的剥芽、修剪,随 时除去多余的嫩芽和生长部位不当的枝条。 1.继续三月份的工作。 2.浇水、中耕,根据天气与土壤实际情况,如有必要建议浇水一次,浇则浇透,不干不浇。浇水后都要及时中耕,中耕至少半铁锹深12-15CM。树耳内有裂纹视为不合格,浇水7天内不具备中耕条件且树耳内无裂纹视为合格,若有裂纹则不合格。此工作可减少浇水次数且有利于保水养根。

森林病虫害防治思考论文

森林病虫害防治思考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近几十年来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逐年递增,危险性病虫害不断出现。本文分析了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原因;防治 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1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究其原因是:

(1)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3)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2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991年高达1165万亩。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万亩。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

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蔬菜病虫害的防治,必须贯彻“发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1、农业栽培技术防治 (1)在宏观蔬菜生产安排上把蔬菜生产纳入当地大农业生产中的一部分,统一安排农 田耕作、轮作计划。除城镇郊区常年菜地外,各地的季节菜地、反季节菜地都要因地制宜种 植蔬菜。一个地方种植蔬菜的种类、品种不要过多,一般按“一村品”或“一村两三品”的 精神安排生产。而且一村中的现代化三个种植的蔬菜品种,要分属不同科,这样可断许多病 虫的食物链,一些寡食性的害虫,就会因断粮饿死,猖獗不起来。 (2)在微观上,每一茬菜的栽培过程,要从选地、整畦、品种选择、茬口安排、种子 消毒、播种育苗,至定植、田间管理,到产品采收及产品处理等等各个农事环节,都必须发 生。 2、病虫害防治的药剂选用原则 (1)所有使用的农药都必须经过农业部药检定所登记。严禁使用未取得登记和没有生 产许可证的农药,以及无厂名、无药名、无说明的伪劣农药。 (2)禁止在蔬菜上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杀虫脒、呋喃丹、氧化乐果、甲基1605、

1059、苏化203、3911、久效磷、磷胺、磷化锌、磷化铝、氯化物、氟乙铣胺、砒霜、溃疡 净、氯化苦、五氯酚、二溴丙烷、401、氯丹、毒杀酚和一切汞制剂农药以及其它高毒、高 残留等农药。 (3)尽可能选用无毒、无残或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具体来说,有以下四条原则。 首先,选择生物农药或生化制剂农药。如:Bt、8010、白僵菌、天霸、天力二号、菜丰灵等。 其次,选择特异昆虫生长调节剂农药。如:抑太保、卡死克、除虫脲、灭幼脲、农梦特 等。 第三,选择高效低毒残留的农药。如:敌百虫、辛硫磷、克螨特、甲基托布津、甲霜灵 等。 第四,在灾害性病虫害会造成毁灭性损失时,才选择药效为中等毒性和低残留的农药。 如:敌敌畏、乐果、速灭杀丁、天王星、敌克松等。 3、农药安全使用的准则 (1)喷洒过农药的蔬菜,一定要过安全间隔才能上市。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不同。 一般笼统地说,喷洒过化学农药的菜,夏天要过7天、冬天要过10天,才可以上市。

森林病虫害防治

2004级森林病虫害防治学复习题 绪论 一、森林火灾、森林病虫鼠害和乱砍滥伐为害最大,人们称之为林业“三害”。 二、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①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种类越来越多,且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 ②常发性森林病虫鼠害面积居高不下,如松毛虫、森林鼠害、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等杨树蛀干害虫等总体呈上升趋势。 ③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成灾,损失严重。如三峡库区的扁叶蜂、山东的杨尺蛾、江苏的柏毒蛾、陕西的草履蚧和青海的榆黄黑蛱蝶等近年来都曾在一些地区大量发生。 第一章森林昆虫基础知识 一、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成虫有六足;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大部分成虫具两对翅,胚后发育过程中有变态现象。具外骨骼。 二、造成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和分布广泛的原因: 1、由于昆虫本身具有坚硬、轻便、富有弹性的外骨骼保护身体;食源广,身体小,以少量的食物即可满足生存营养需要;

2、具翅能飞,有利于觅食,求偶,避敌,扩大了活动和分布的范围。 3、昆虫具有较高的繁殖力和较强的适应性。 三、复眼是由许多小眼集合而成的,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复眼愈大、小眼数愈多,视觉愈发达,能看清较远的物体。 四、单眼只能分辨光线的强弱和方向,不能看清物体。 五、咀嚼式口器是原始的口器类型。 六、胸部是昆虫身体的第二个体段,由三个体节组成:即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一胸节各有一对足,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对翅。因此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 七、足的常见类型有几种? 开掘足、跳跃足、携粉足、步行足、游泳足、捕捉足、攀援足、抱握足等。 八、蝇类和蚊类后翅变成平衡棍。 九、昆虫的腹部是新陈代谢和繁殖的中心。 十、体壁与防治的关系 昆虫的体壁结构及性能与害虫防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体壁柔软、少蜡的昆虫较易受药剂毒杀;幼龄幼虫体壁较薄,易于毒杀,老龄昆虫体壁硬化,抗药性则增强;同一昆虫体躯的膜质部位药物易进入虫体。农药中加脂溶性物质可提高其渗透性,使触杀剂更容易通过体壁;农药中加展着剂能提高展布性;农药中加惰性粉能擦破表皮,使昆虫失水而死;灭幼脲能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的合成,使幼虫脱皮时不能形成新表皮,变态受阻或形成畸形,甚至死亡。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方案及项目清单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方案及项目清单 森林病虫害防治作为森林资源管控的关键,应以发展的眼光对其予以高度关注。本文分析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意义,阐述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现存问题,探究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应采取的措施。近几年,随着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政策的全面施行,促使人工林区面积不断增加,从而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出新标准,即以森林资源保护为核心,在保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气候自主调节,以本质化的角度,对森林病虫害实施科学防治。某林区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交界地,经纬度为:E9725~10346;N3643~3936,作为大陆性高寒半湿气候,其海拔位于2000~4000m处,年均温度在零下1~-2℃,年降水量为30~40cm,蒸发量为120cm,总土地面积为2653000hm2。根据2014年森林规划数据统计,该林区林地面积为167000hm2、灌木林地面积为423000hm2、疏林地面积为17000hm2。 森林病虫害受灾面积的拓展,不仅增加防治作业難度,还会诱发多区域受灾,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减缓病虫害损失。于1980年至今,森林病虫害种类已由最初35种,上升至50余种,其绝大部分均由外省传入,海南省并未发现。而在此过程中,杨扇舟蛾、松毛虫与天牛等虫类,灾害尤为严重;潜在威胁大。从20世纪80年代,油松叶小卷蛾、美国白蛾和苹果绵蚜等害虫先后进入海南省,虽然已采用针对性防治措施,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但其潜在威胁应引起重视。诸多林业企业在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普遍存在防治力度不足、科技力量薄弱、预测能力低下等问题,从而导致对病虫害威胁现状掌握不全面,加之规范性、针对性森林病虫害防治机制的丧失,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森林病虫害问题。而产生该种现象是因为:林企管理者未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加以重视,仅认为在病虫害高发季节,通过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的手段,即可避免森林灾害问题。 森林检疫工作的忽视,也是诱发其病虫害的根本原因。再者森林病虫害检疫技术难以和时代发展、需求标准相持平,使其在检疫调运失衡的情况下,无法完成危险源控制工作,从而面临森林病虫害的大范围传播。防治经费与抗灾能力是影响森林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关键点,具体表述如下: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测报、防治与检疫设备的不足;通信工具甚少;防治效率过低。资金投入作为增加森林病虫害防治效果的首要途径,应落实以下2点内容:遵循“地方为主、补助为辅”的资金投入原则,结合经营、防治兼并的森林管理职责,即以国家、社会、个人多元化和多维度的资金投入模式,用以更多投入资金的筹集;以政府的层面,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归类于本地防灾、救灾范畴,以防治和检疫、普查与测报等手段的全面施行,从根源上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害防治论文植物病虫害防治论文

森林病虫害防治论文植物病虫害防治论文 浅析森林病虫害信息系统的初步设计 摘要: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森林病虫害信息系统的开发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主要针对病虫害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等基础理论进行讨论,进行系统的框架结构设计,为加快病虫信息的传递,实现系统内信息共享,提高病虫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森林病虫害信息系统初步设计 1 需求分析 森林病虫害是继人为破坏、森林火灾之后,又一个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而且近年来其造成的损失已经远远超过森林火灾,给我国的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带来巨大影响。我国可引起森林灾害的生物种类超过8000种,其中有害昆虫5000种以上,真菌、细菌等病原物约3000种,鼠类160余种;主要的有害生物,即影响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害生物有100余种;重大的有害生物,即严重制约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害生物种类约50种,大规模频繁发生的森林病虫害有200余种,这其中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直接破坏森林生态环境,毁坏造林绿化成果的有害生物约20余种;发生频率高、后果严重,经济损失大的有害生物超过100种。20年来,森林病虫害年均发生面积

667万亩,受灾林区损失木材蓄积量达1500万亩,经济损失达2.5亿美元。中国现在森林覆盖率只有12.7%,在世界上居第120位。森林病虫害是影响林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和新的数学分析预测理论、技术、方法的产生,病虫害的计算机分析预测、系统分析预测、计算机模拟预测等在病虫害测报工作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病虫害测报技术的飞跃发展带来了契机。对缩短数据传输周期,为管理者及时提供决策依据,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针,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系统目标及意义 系统的总体目标是系统建成之后应全面提高森林病虫害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森林病虫害信息系统将有效地解决森林病虫害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满足其特有的数据处理的需求,可对森林病虫害防治信息进行规范、系统和动态地管理,能够达到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和发布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应达到以下的目标: ①实现对所有林业资源地图和相关的资料的计算机管理,实现对其信息的查询、检索和对历史记载资料及实验室和林区间研究所得资料的统计分析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研究不同输入信息所输出的不同结果;

森林病虫害防治

一、森林昆虫与害虫 森林昆虫:生活在森林中与森林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昆虫。 包括直接为害林木各种器官,影响树木生长发育和林产品产量的大多数植食性昆虫;各种森林昆虫的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敌昆虫;直接或间接向人类提供重要经济产物的资源昆虫,也包括充当森林垃圾清理工的腐蚀性昆虫。 森林害虫:直接为害林木各种器官,影响树木生长发育和林产品产量的大多数植食性昆虫。 针对人类的林业生产活动而言,它们可被称为“害虫”或“益虫”,但从宏观角度出发,它们都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物质循环以及维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重要生物。 二、森林害虫防治原理及方法 1、防治原理 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防是指预防;治是指除治。 因为森林面积大,不可能拿出大量资金来进行森林害虫的除治;同时森林害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只有我们重视预防工作,使害虫数量保持在维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的水平,虽有害虫也不致成灾;万一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害虫大发生,非采取除治措施不可,也只有将害虫数量压低到经济允许水平即可。 二、防治方法 林业(园林)害虫的具体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 2.林业防治 3.物理防治 4.生物防治 5.化学防治 其中:植物检疫是预防性措施,林业防治是基础,生物防治是方向,化学防治是关键,物理防治是辅助性措施。 三、主要森林害虫 1、苗圃害虫 2、枝梢害虫 3、食叶害虫 4、蛀干害虫 5、种实害虫 (一)苗圃害虫 ?苗圃根部害虫是指生活在土中危害苗木根部的害虫,又称地下害虫。 ?危害这类害虫栖息于土中,取食刚发芽的种子或苗木的幼根、嫩茎及幼芽。由于 其危害,常造成缺苗断垄,对苗木的产量、质量影响很大。 ?种类苗圃根部害虫主要有四大类:蛴螬类、蝼蛄类、地老虎类、金针虫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