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读书说课稿

谈读书说课稿

谈读书说课稿
谈读书说课稿

《谈读书》说课稿

砖桥中学花蕾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的第一篇《谈读书》。

第四单元是全套书惟一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包括立论文三篇、驳论文两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谈读书》是第三篇立论文,文中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是谈读书的益处;其次谈读书的方法;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二、说学生

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能做好预习,部分学生可以做旁批,注重积累,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同学的回答能作出一定的评价。但大部分学生不会读书,赏析文章语言时,觉得难于下手,或是说理不清,尤其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性概括。

三、说设计思想(教法、学法)

所以我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阅读感悟为主,教师引导归纳为辅。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

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让阅读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并呈现出学生成长的轨迹,从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交流。

四、说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及设计思想的定位,我把本文的三维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赏析文章语言的意韵美和形式美,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并充分利用课文美育的价值,让学生学会读书。

⑵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诵读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⑵讨论法: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交流。

⑶练习法: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⑷评点法: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一起做好及时的评价,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在品味语言的美感中,学生得到知识的积累。

⑵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情趣。我把本节课的重、难点放在品味文章精致语言的这个“点”上,通过学生“整体感知”“合作解疑”、“选读品味”从中概括出“如何赏析文章语言”“学会了哪些论证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体的教学过程分基础准备三小步和探讨文章四大步两个大部分。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用时42分钟,3分钟机动)

基础准备三小步为:

(一)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有关读书名言警句和作者的情况,并认真朗读课文两遍以上,自行解决字词。使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为学习本文打好基础。

(二)对联引入:(3分钟)“同学们,你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你认为读书应该为了什么?”从而打开学生的语言机制,激发学生谈论的兴趣,并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打基础。“英国大作家培根对读书更有其独到的见解”多媒体显示作者与课题,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三)名人剪辑库:(2分钟)“你对培根了解有多少呢?”先由两个学生根据课前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作简单的介绍,意在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习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再综合并用多媒体展示,特别强调培根语言的特点:“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为本文的重、难点分析与突破打下基础。

探讨文章四大步为:

(一)整体感知:(7分钟)找三名学生分层朗读课文,多媒体提示:(1)初读后,你对读书又有哪些新的认识?(2)归纳一下这些知识是作者围绕“读书”的哪几个方面论述的?个别同学回答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教师点拨归纳板书: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此环节培养学生由初步感知向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提升。

(二)合作解疑:(9分钟)“在刚才的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培养学生发问精神。但基于学生现状,教师可随机质疑“我有疑问你们能帮我解决吗?”然后拿出教师先做好的纸签,每组抽取任务并合作解疑。从而激发学生发问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体验发现的快感,并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教师准备的问题可为(1)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明确:消遣装潢增长才干)求知中存在哪几种偏向?( 明确:会弛惰自欺欺人成偏执的书呆子)集体交流时引出所用论证方法为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观点的方法是对比说理论证)。(2)关于作者对读书方法上的见解,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在读书的方法上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联系实际牚握一些好的读书方法)(3) 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作者为什么要鼓舞人们去求知呢?(明确:①求知能塑造人的性格;②求知能弥补精神上的缺陷)集体交流时问:作者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巩固对比论证)等

(三)选读品味:(15分钟)多媒体显示:“选出自己喜欢的语言,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可在语句旁做适当批注”。集体交

流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区分观点、归纳论证方法并引导其他同学一起评价。(课件随学生的分析相应出示课后二题的重点语句)通过学生自己赏析语言美,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提高赏析句子的能力,并复习比喻论证、学习归纳论证、对比论证、排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突出重点,让学生更多的感受读书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操。

重点引导语句:

(1)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野生的花草”未经过人工培育,用来比喻“人的天性”,是恰当的;“修剪移栽”是人有目的的行为,用来比喻“求知学习”也很恰切。“野生的花”是可以“修剪移栽”成美丽的盆景的,那么同样推理得出作者的观点,“求知学习”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后多媒体出示课后二题的第二句,找本、喻体及作者的观点。

(2)排比论证:“读书足以怡情……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道理显著,富于气势。(最好是随学生喜欢的句子出现再引导找另外同样的句子)

(3)归纳论证:“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作者先排比列举六种特殊的学科知识的作用(即论据),然后得出一般的结论(即作者的观点: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这种论证方法叫归纳论证。如:猴子是哺乳动物,胎生;老虎师哺乳

动物,胎生;人也是哺乳动物,还是胎生一般来说,哺乳动物都是胎生。这种用特殊性的论据来证明普遍性的规律的论证方法,由于列项的事物多,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结论也令人信服。

…………

(四)知识巩固:(5分钟)

1、“赏析文章的语言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呢?”学生回答后师引导概括并显示:“艺术风格。(遣词造句、句式、修辞等,例如本文)思想内涵。(给人启示、引起共鸣,例如小说《心声》)”再指导学生可根据以上角度,分组继续赏析自己喜欢的语言。并做仿句练习。此环节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并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渗透写作与创新意识,突破难点。

2、“我们学习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可以设为教师小结的问题。“议论文中除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外,还有论证方式。象本文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两者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请同学们做好预习。此环节既可使学生清楚议论文的知识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下一文的兴趣,为知识的迁移做准备。

最后多媒体显示拓展作业题(任选其一):(1分钟)

(1)收集精警的语句到资料本上。(使学生在再次品味本文的语言美中得到积累)

(2)请以你最喜欢的一句读书名言作论点,说一段话。注意论证方法的应用。(学以致用)

老师送学生一份礼物——《书》

六、板书设计:

15 短文两篇

谈读书

培根

读书的目的排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立

读书的方法排比论证论

读书的作用归纳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文

部编版《25.古人谈读书》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5. 古人谈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注释、课后译文、字典读懂古文的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三则古文。 4. 懂得遇事要感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学重难点】: 1. 读懂古文的内容,并能译成白话文。 2. 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对名言。要求说出下句,并说说名言的意思。多媒体出示: 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 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佳篇为 后人广为传颂。以上的名言,大家并不陌生,它们都是摘自文言文,也就是古文。 下面请几位同学读一读(配乐),谈谈读后的感受(朗朗上口,语言精练且深刻。) 3. 揭示课题:25. 古人谈读书 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 自由读课文,有不懂的生字词圈出来。 2. 出示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读通全文、字字明了、连词成句。相互学习,合作交 流。 1. 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2. 说说你知道《论语》中的哪些名句?相互交流。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 多媒体出示: 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老老实实地学习。《论语》所载,不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又载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期撰辑而成的。今天,不论是研究孔子,还是研究中国历史,都离不开《论语》。 2. 请几个女生朗读该文,结合注释,然后请几个同学翻译,教师适当的引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 通读全文(配乐),从这三则语句中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自由交流。 2. 联系实际,说说你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课后作业。 1. 背诵古文。 2. 课外搜集《论语》中一些其它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全班齐背诵《论语》中读书方法三则。 二、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 多媒体出示: 《读书有三到》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朱熹(1130-1200 年)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2)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本文中三位名家都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都重视读书的积累,但是侧重点又各有不同。而且安排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久远,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 一、教学效果 依据文章题材和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调动积累,走近名人。 为了更好地走进文本,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我设计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环节。让他们充分地准备好:一是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会背诵四句以上;二是查阅三位名人的名言和故事,了解每位作者,了解背景,为课堂上的交流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预习时做足了功课,所以在课前交流环节时能畅所欲言,也能对作品对作者谈出几点想法,为深入领悟作好了铺垫。 2、读占鳌头,培养语感。 本文的三部分内容在读书时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由读第一部分即选自《论语》的几句名言,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相互帮助。可以放手引领读书。第二层次也是第二部分内容。在学生借助拼音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读准易错的字音,通过范读,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出韵律,让读书有滋有味,进而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古文的爱好。第三层次是第三部分,此层次则是半扶半放,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后,在班内展示朗读,并且评选出读书小明星,进一步引导孩子们爱上读书,爱上阅读。 3、合作探究,感悟内涵。 在读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潜心阅读,借助旁边的提示驱使着领悟每句话的内涵。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借助手头资

料解决心中的疑惑。之后在小组内交流,碰撞,让思维趋于准确,也就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内容。接着再让学生观察文本内容,总结每部分内容作者侧重点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在感知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训练,使语文课真正体现母语的作用。 4、背诵积累,制作读书卡。 布置全班同学背诵任务,自由背诵,同桌比赛背诵,班内展示背诵,评选出背诵小能手。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背诵,为积累丰富的语言夯实基础。接着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制作名言卡片,选的内容出自本文,要工整抄写,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锤炼。 二、成功之处 本文虽然看似有难度,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比如: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明显提升;制作读书卡让动手实践和语文学习的延展性有机融合! 三、不足之处 学生学得分量特别重,想象力没能被激发。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自己试着创作读书的名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古人谈读书》一课,选择了《论语》中三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和朱熹的《训学斋规》中关于读书的名句。本课选取的两篇都是文言文,执教本课后,我感觉自己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悟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距离很大。五年级的小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课上是这样来安排的: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强调让学生读流利,因为学生在没有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时候是不可能把语句读流利的。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中关键词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先让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只有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够事半功倍地解决困难,获取更多的知识。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并适时地予以指导,这样又凸显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因为老师就是一节课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解惑者。但是老师决不能够越俎代庖,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完成文言文的教学,那是事倍功半的,是受累不讨好的。因为那样做的话,老师一堂课下来累得要死要活,学生学得昏昏欲睡,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学会,什么方法也没有记住。即使有一两位学生记住了一点儿那也是鹦鹉学舌根本无从谈起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进行完之后,我又组织了全班交流的环节,这样做是有利于全班同学共享学习经验的。大家把自己小组里的学习所得拿出来与同学们共享。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的过程的基础上牢牢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经验和学习情况想一想这两篇节选的内容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样

《谈读书》教案

《谈读书》20分钟微型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藻饰、狡黠、咬文嚼字”等词汇的音形义。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做读书卡片和读书提纲,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理解和背诵培根关于读书的一些格言和警句,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培根的生平和其著作;查阅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和故事;借助工具书,诵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个性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疏解字词。 2、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读书”,作了哪 些论述?读的时候,请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然后说说这些论述了读书的哪些问题。 (1)、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的 (2)、论述读书的作用的 (3)、论述读书的方法的。 根据以上的分析,师生共同给这篇文章列一个提纲。 三.品读,并作读书卡片。 学生在整体把握了课文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熟读并做成读

书卡片三张。(教师发设计好的读书卡片给学生) 资料摘录卡片 卡号类别 书名或报刊名:卷期页 题目 著(译者)出版社出版日期 摘录内容: 四.展示学生的读书卡片,并结合自己的读书实践,说说自己的体会。 (在这一环节里,学生既可以谈自己的读书经验,又可以结合课外读到的名人读书的故事来论证摘录的观点。通过这一环节,加深学生对读书的正确认识。)五.布置作业 1、学生交流在课外收集的读书故事和格言。 2、背诵全文。 六.教师总结 让读书重新成为我们生活的时尚,世风中多几缕诱人的书香,让书的履痕嵌入生命历程中的每一寸小路,记载昨日的光荣和今天的梦想,让我们的民族因为文化的再生而不朽,拥有明天的灿烂辉煌! 板书设计: 谈读书 培根 读书的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25 古人谈读书

25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这三则文言文的作者和相关知识及《论语》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结合图片,翻译文言文。 2.掌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理解文言文句段的内容。 3.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每则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积累词语、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关于“读书”的文言文。 教学难点 1.借助注释,掌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翻译文言文并理解其句段的内容。 2.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扩展人生的宽度。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

禾至绿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如果我们能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实在是一件令人无比快乐且受益无穷的事啊!今天,让我们走进《古人谈读书》,去看看孔子、朱熹、曾国藩这些名人是如何读书的。(板书课题,讲解生字和第一则文言文)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诵”,翘舌音“耻”等字。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窥”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或实物;学习“诵”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诲、谓、皆、缺”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岂、恒”字时,可以用同音字识记的方法。 形近字对比识字示例: 诲(教诲)—悔(后悔)—海(大海) 谓(称谓)—渭(渭水)—猬(刺猬) 皆(比比皆是)—谐(和谐)—楷(楷体) 缺(缺点)—诀(秘诀)—快(快乐) 同音字识字示例: 岂(岂止)—乞(乞求)—启(启发) 恒(恒心)—横(横线)—衡(平衡)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耻”左右紧凑,左边“耳”的第六画变提,稍短;右边的短竖在竖中线位置。 “谓”右边略高,右边“月”撇画变竖。 “诵”右下“用”的首笔变竖。 “恒”左窄右宽,左边长于右边,注意“忄”的笔画顺序。 “窥”部首中的撇点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竖弯钩宜伸展。 易错提示: “诲”部首是“讠”,不要写成“氵”或“忄”;右边“每”横折钩略弯曲。 “岂”上面“山”略扁;下面是“己”不是“已”或“巳”。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创新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创新教案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出示课件3)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课件4)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是知也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5)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一)1.谦虚 2.求实 3.勤奋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生总结,汇报 板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四、拓展。(出示课件6) 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师进行指导 五、作业 1.背诵这两部分。 2.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第二课时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文意。 3.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wtt为大家收集的《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篇1 小学阶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本课在学习前,我先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把课文内容读通顺、读正确。课上设计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各种角度、各种方式诵读。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在引导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的反馈,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改变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的看法。读、思、悟相结合。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以及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去理解,学生都能读懂文章大意。真正的'难点在于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把学到的读书方法、要领,来运用到读书学习中去。 在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大意。同桌间也互相练习说课文的大意,进一步理解记忆课文内容。这一课学过后,并不像我预想的那么难,学生在反复读、体会中理解

了课文内容,而且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大意,大部分学生当天就能背下课文。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篇2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比较难理解的古文,这一课摘取了孔子、朱熹、曾国藩三位大家的读书之论。《论语》中的三句名言,分别表达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读书态度;朱熹的读书方法为心到、眼到、口到,特别强调了“心到”的重要性。曾国藩的读书要诀为“三有”,即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并强调“三有”缺一不可。 一问:我是用什么方法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本文时,第一课时我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划分节奏,在反复、多种形式的读中帮助学生解决生字的读音及古文断句问题,这也为理解古文打下基础;第二课时,我将重点放在对课文的解读上,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从而学习三位大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理解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达到成诵的地步。 二问:作业布置是否兼顾到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理解、背诵这三篇古文是这课的重难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但是少数基础薄弱的同学依然需要在作业中巩固知识点,所以我布置了两项基础性的作业:

《谈读书》教学设计

《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安排1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 好(hǎ)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hǎ)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 培根(1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指导学生朗读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精选最新《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篇1 小学阶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本课在学习前,我先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把课文内容读通顺、读正确。课上设计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各种角度、各种方式诵读。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在引导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的反馈,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改变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的看法。读、思、悟相结合。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以及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去理解,学生都能读懂文章大意。真正的难点在于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把学到的读书方法、要领,来运用到读书学习中去。 在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大意。同桌间也互相练习说课文的大意,进一步理解记忆课文内容。这一课学过后,并不像我预想的那么难,学生在反复读、体会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大意,大部分学生当天就能背下课文。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篇2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比较难理解的古文,这一课摘取了孔子、朱熹、曾国藩三位大家的读书之论。《论语》中的三句名言,分别表达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读书态度;朱熹的读书方法为心到、眼到、口到,特别强调了“心到”的重要性。曾国藩的读书要诀为“三有”,即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并强调“三有”缺一不可。 一问:我是用什么方法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本文时,第一课时我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划分节奏,在反复、多种形式的读中帮助学生解决生字的读音及古文断句问题,这也为理解古文打下基础;第二课时,我将重点放在对课文的解读上,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从而学习三位大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理解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达到成诵的地步。 二问:作业布置是否兼顾到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理解、背诵这三篇古文是这课的重难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但是少数基础薄弱的同学依然需要在作业中巩固知识点,所

谈读书教案

《谈读书》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2、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赏析文章语言的意韵美和形式美,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呢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培根)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谈读书》。(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你对培根的了解有多少呢(投影显示有关培根的资料)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着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着有《随笔》《新工具》等。《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出示学习目标,检查字词 1、学习目标(略) 2、检查字词 让大家预习课文了,我想检验一下大家对课文中的字词掌握情况。(投影显示生字词)四、整体感知 大家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读书”谈了哪几方面的问题读的时候,请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 明确: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板书) 五、探究课文内涵 1、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那些读书的三种偏向是什么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2、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3、“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说明读书可以补天然的不足。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5、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归纳说理、举例论证。 六、品味语言 选出自己喜欢的语言,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七、知识巩固 赏析文章的语言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呢投影显示: 艺术风格(遣词造句、句式、修辞等) 思想内涵(给人启示、引起共鸣) 八、交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九、小结 结合课文谈谈你的读书感悟。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 十、布置作业 收集读书的名言警句到资料本上,并挑两句进行仿写。

《谈读书》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谈读书》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执教人:李发应 执教班级:九年级(6)班 执教时间:2009年11月11日第7节 听课教师:语文组全体教师组长周琳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本文,了解培根的文学常识,并能识记、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及精辟的句子,增强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精读的过程中,学会比喻论证和归纳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文的读书观,领会课文中的名言警句,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班级:九(6)班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作者吗?”学生讨论明确是培根 师:“猜猜今天我们将学习哪篇课文?”(生答)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培根,学习他的一些好的读书方法吧。” 二、展示学习目标,学习新课: 1、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朗读课文(齐读,抽读,范读),勾画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怡yí情傅fù彩藻饰矫shì诘jié难寻章摘句咀嚼jué狡黠xiá伦理味同嚼jiáo蜡滞zhì碍ài阐chǎn证吹毛求疵cī 3、整体感知,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第一层:(从开头①——⑥“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⑦——⑩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⑾——⒄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研读第一部分 试找出本层的一些观点并体会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研读第二部分,思考: 1、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研读第三部分,思考: 1、作者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 方法? 2、作者说,“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四、质疑 畅所欲言:有什么疑难? 五、品读,揣摩语言: 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六、课外延伸 1、十年寒窗,我们在馥郁的书香中一天天长大。在阅读中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果把他们用简练的文字记录下来,这也就成了读书名言。试一试,自己拟一条读书名言。(学生写,交流)

谈读书 教案

《谈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归纳文中的读书方法。 2. 明确点评法和卡片积累法的特点和作用。 3. 使用点评法和卡片积累法进行阅读,交流阅读方法,展示阅读成果。 4. 推荐介绍优秀书籍,开阔视野,提升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点评法和卡片积累法的特点和作用。 使用点评法和卡片积累法进行阅读,交流阅读方法,展示阅读成果。 教学难点: 使用点评法和卡片积累法进行阅读,交流阅读方法,展示阅读成果。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互助探究,交流展示 一、导入 欧阳修用“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来评价读书的作用,于谦用“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来表达对书籍的感情。 二、读书方法交流 你的阅读经历中有哪些好的方法,请与我们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读书方法】 三、自主学习反馈 1.本文题目为“谈读书”,作者围绕着“读书”都谈了哪些内容?请速读课文,归纳概括。 明确:读书意义 读书流弊(书多不专精,书多迷方向) 读书方法 2.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读书的方法,请从文中归纳出来。 明确:选得精,读得彻底。 分类阅读,博学约取。(常识,专门学问) 不能全凭兴趣。 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初学者可选“八面受敌”法) 读书要有系统组织。 读书要善于储藏。(笔记,卡片) 四、阅读成果展示 (一)学生点评展示 朱光潜先生要求我们书要精选精读,上节课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一种精读的有效方法——点评法。同学们使用这种方法阅读了两篇课外拓展文章,《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慧与国学》,请同学们从自己的点评中选择自己评得最好的一段在小组内交流,每组推荐一位同学进行展示。 1.学生讨论交流,取长补短,修改完善 2.学生展示(朗读语段,展示点评,介绍点评思路)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教案教学设计

《古人谈读书》精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耻、矣、岂”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恒、窥、皆、缺”等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4.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引导学生用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教学重点】 1.会认“耻、矣、岂”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恒、窥、皆、缺”等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引导学生用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说话。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来进一步了解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2.助读资料: (1)《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文言文是古代用来写文章的一种文体,将日常说话的意思用简短的文字表现出来,意思比较丰富。 现代文是将日常我们说的话直接记录下来,直白干净,意思明确简单。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耻”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重点)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讲了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最新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25.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课后译文、字典读懂古文的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三则古文。 4.懂得遇事要感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古文的内容,并能译成白话文。 2.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对名言。要求说出下句,并说说名言的意思。多媒体出示: 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佳篇为后人广为传颂。以上的名言,大家并不陌生,它们都是摘自文言文,也就是古文。下面请几位同学读一读(配乐),谈谈读后的感受(朗朗上口,语言精练且深刻。) 3.揭示课题:25.古人谈读书 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有不懂的生字词圈出来。 2.出示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读通全文、字字明了、连词成句。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2.说说你知道《论语》中的哪些名句?相互交流。 四、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 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学习。《论语》所载,不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又载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在不同

《谈读书》教案设计

《谈读书》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英】菲尔丁

《谈读书》 教学设计

《谈读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2.通过个性思考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品析文中简练、精辟的语言,学习文中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进行论证的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积累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 品析文中简练、精辟的语言,学习文中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进行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品析能力 学习难点: 认识读书的益处,积累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学习方法: 品读感知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流程: 一、我是读者 师生共读课件: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师提问:什么意思?读书有什么好处? 预设:列举了六门学科的作用,强调了读书的一大好处——能塑造人的性格。师评价并引出培根的另一个观点,师生共读: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读完后,师请学生说说:读书还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书不但能塑造人的性格,而且还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师继续提问:那么这篇文章除了谈读书的作用,还谈了什么内容?并引导学生通过同桌两人合作的方式,整体感知本文的内容,要求学生具体展开归纳。 预设:本文围绕着“谈读书”这一中心话题,谈了以下三个内容: 1.读书的正确目的(怡情、傅彩、长才) 2.读书的方法(推敲细思、略读、选读、浏览、精读通读、代读摘要、读书与讨论作文相结合) 3.读书的作用(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二、我是朗读者 本文是培根先生的一篇随笔,名言警句比比皆是,很适合朗读。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朗读者。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任务: 任务一:我是朗读者 请同学们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进行朗读设计,可以小组合作分工完成一句,也可以一人独立完成一句。 格式可以是:大家好,我是朗读者XXX,今天我朗读的句子是______ 分工可以是这样子的,比如四人小组: 一位同学负责朗读:尽量读出语气、停顿、轻重音、情感等 一位同学负责解读: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讲了什么内容?有什么语言特点?一位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生活经历说说:这句话带给你什么启示? 一位同学说说:我想把这句话送给谁? 教师示范,帮助理解任务: 大家好,我是朗读者史老师,今天我朗读的句子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

培根《谈读书》优秀教案

谈读书 培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的发音、词语意思及文常知识。 2.背诵《谈读书》,认识读书的目的、益处,学习读书的方法并进行反思。 3.学习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语句,学会做读书卡片和读书提纲,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和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端正、积极的读书态度,进行有策略的读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在背诵中学习《谈读书》,体会学习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 1.利用课后练习,给《谈读书》分层,以更快、更好的理解文章。 2.体会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 教学方法: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朗读、背诵、讨论、点拨相结合,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培根的生平和其著作;查阅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和故事;借助工具书,诵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注音: 狡黠.xiá咀嚼 ..jǔjué诘难.jié nàn 滞.碍chì死抠.kōu 豁.然huò曲.解 q

ū大而无当. dàng 迂.腐yū睾gāo 丸王粲càn 辨析字形: 要诀.:“诀”不能写成“决”。独到.:“到”不能写成“道”。 傅彩.:“彩”不能写成“采”。策划.:“划”不能写成“化”或“画”。 蒸馏.:“馏”不能写成“溜”。滥.加粗暴:“滥”不能写成“烂”。 解释词语: 1、藻饰:修饰文辞。 2、狡黠:狡诈。 3、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4、诘难:诘间,为难。 5、滞碍:不通畅。 6、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7、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8、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9、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 10、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 11、豁然贯通:形容(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12、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处,有收获。 搜集关于书籍和读书的名言或名人读书的趣事。 (1)关于书籍和读书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贾平凹 在人生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书是路标。——陆天明 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白岩松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土壤,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谈读书教学反思

《谈读书》教学反思 我授完英国作家培根的随笔《谈读书》,觉得成功之处在于: 1.我在授课过程中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通过层次清楚的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路以及明确文章的论证方法,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从感受名句入手来理解文章,品析语言,总结收获,通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接触课外的知识,从中找话题谈看法,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我考虑九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并结合中考要求,在授课过程适时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如在“学法指导和赏析句子”环节,指导学生应先考虑修辞或重点词或论证方法入手,再联系所写句子内容,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的情感。这就是议论文考查开放性题型时应注意的应试技巧。在与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不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并结合小组合作奖励加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性,创设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教授本课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学生活动不够充分,主要是考虑时间问题,这一直是我教学活动中无法解决的一个矛盾。要么就是课堂容量的问题,也可能是课堂环节的有效性问题。 2、语言不够精练,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坚持不懈地锤炼语言。即使做不到妙语如珠,也要精练流畅,文采飞扬。 3.在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先要具有创新的精神,要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所以,让自己的课常教常新,永远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改进措施: 1、在课外拓展时,让学生说一说名人名言或名人故事时,通过多媒体 课件展示,可让学生讲得声情并茂些,也可适当给予一些奖励。 2、在品析语言时注意适时指导学生如何朗读,通过朗读来加深对句子 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辟见解。

(最新)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25 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耻、矣”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上下文,与同学交流,理解课文大意。 2.引导学生梳理、总结两篇文言文提到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古人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读书的名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以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 (教师播放“囊萤映雪”的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体会人物勤奋苦读的精神。) 导语:囊萤映雪的故事同学们肯定不陌生。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的晚上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晋代孙康冬天的晚上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这两个人物故事告诉我们读书要勤奋,才能有所成。其实,关于读书,古人还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明确:“谈读书”表明本文是论述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字词。 2.教师检测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不耻(chǐ)下问默而识(zhì)之 诲(huì)人不倦谓(wèi) 诵(sònɡ) 矣(yǐ) 岂(qǐ)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耻]左右结构。左部提画偏下,右部底横长而有力。 [诲]左右结构。左窄、短,右宽、长,“每”竖折的竖段略向左斜。 [谓]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顶部左右齐平,右上部“田”上宽下窄。 ◆易错提示: [诲]右边的“每”不要写成“毎”。 (3)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3.教师引读,学生跟读,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效果。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学习第一篇 1.教师介绍出处,补充文学常识。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南宋理学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教师指导点拨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hào)]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是知也]这就是智慧。知,同“智”,智慧。 [厌]满足。 [默而识之]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识,记住。 [诲]教诲。 3.学生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1)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 预设:学生先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解决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无法解决的问题记下来,留待下一步的学习。 (2)课堂讨论,解决疑难。 预设:采用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由代表提出疑问,学生先自行解决,再由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各小组有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可以归纳整合,一起处理。 (3)复述原文意思,教师点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