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周期理论-学派观点总结-经济波动培训课件

经济周期理论-学派观点总结-经济波动培训课件

经济周期理论-学派观点总结-经济波动培训课件
经济周期理论-学派观点总结-经济波动培训课件

第1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20 世纪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

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调整各自预期。因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生产者很容易纠正预测中的系统性偏差,这个过程不需要

改变信息系统,也不涉及信息成本,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些时间,产出和劳动又将自动回复到自然增长率的水平上。因此,卢卡斯认为最好的货币政策就是固定规则的政策,它能够使政府控制的变量的随机波动程度最小,使经济偏离自然增长率路径的预期错误最小。23

二卢卡斯的岛屿模型

因此,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只有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才会导致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经济波动。需要指出的是,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对经济波动的理解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有着本质的

不同,它们不再将经济周期视24作固定的波动周期,或多个固定波动周期的组合,而将经济周期理解为多种随机冲击效应经过传导、放大和复合的结果,从而淡化了“周期”周而复始的象形意义,突出了“周期”的波动性和随机性。

三简要评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带来了一场“理性预期的革命”。首先,它的理论意义在于,从理性预期假说和市场出清假设出发,推导出内生劳动供给的卢卡斯供给曲线,指出未预期的总价格水平是单个产品价格偏离预期总价格水平的总合度量,因此,卢卡斯供给曲线具有比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更为坚实的微观基础,同时也为菲利普斯曲线的生成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解释。其次,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引发了关于固定规则和相机抉择哪一个更有效的政策争论,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的政策无效性定理得到了早期一些经验研究的支持.第一,卢卡斯的岛屿模型虽然揭示出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是引发经济周

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将经济波动的根源归结为预期的失误,而将技术创新等其他外生冲击完全置于理论体系之外,显然是不妥当的。第三,政策无效性定理在新兴市场经济和转型经济的经验研究中几乎被全盘否定,国内大量经济波动的实证研究就表明,中国的经济运行从1978 年改革开放以前的“大起大落”型转向以后的“高位—平缓”型转变,主要归功于成熟的反周期经济政策的正当运用(刘树成,2007)。

第2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s, 简记RBC)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Kydland and Prescott, 1982)以及朗和普洛瑟(Long and Plosser, 1983)等人的学术研究。同以往的经济周期理论有所不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成因时,不仅涉及需求方面,而且还特别强调供给方面全要素生产率(索罗剩余)等外生冲击的重25要性。

RBC 模型的微观基础是代表性行为人的跨期最优决策模型,经典K-P模型(Kydland and Prescott, 1982)的主要思想是全要素生产率冲击导致闲暇成本上升,改变经济主体闲暇的跨期替代,从而增加就业和产量,引发经济波动等一连串内在的传导机制。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和完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获得了所有其他周期理论都无法企及的长足进步,为理解经济波动的性质和根源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2。

一K-P 模型的基本思想

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出现以前,人们运用两种截然不同的动态宏观经济模型来分析一国经济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用于长期趋势分量研究的“增长模型”强调三方面的来源:人口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和人均资本占有率的形成和增长;基于短期波动的经济周期分量研究则沿袭了“乘数—加速数”模型的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思想,强调产出、消费和投资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重视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虽然在这一时期末人们试图综合这两方面研究的发展,但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研究仍然包含在完全不同的模型之中。与传统的增长与波动互相分立的思想不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将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统一在同一个模型中,阐述了政府决策者为了解决短期问题而偏离正确宏观目标的做法是如何招致长期问题发生的,从而抛弃了关于长期趋势与短期循环的常规区分,将增长理论与波动理论统一在一起。这一观点首先体现在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于1977 年合著的名为《规则与主观判断:最优计划的矛盾》的论文里。他们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从专利保护到联邦灾难援助等各项经济实践中,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央银行独立运动的

激烈辩论,导致了不少国家的中央银行——比如新西兰、瑞典和英国——正式制定低通货膨胀率的宏观经济目标。这一观点逐步发展并凝结成为K-P 模型(Kydland and Prescott, 1982),并作为一篇经典论文载入宏观经济学史册。K-P 模型通过建立一个完全竞争的、具有理性代表性行为人跨期最优化行为的经济,对许多重要经济变量波动的测定与在实际中的观测值相当“接近”,从而捕捉到了战后美国经济的某些重要的周期特征,比如,消费不如产出波动剧烈,而投资的波动幅度比产出要大得多等。K-P 模型表达了建立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目的,是要在不考虑货币政策的情况下,解释一个具有完备市场的阿罗—德布鲁世界中经济活动的总量波动。11在Kydland and Prescott(1982)模型中只强调在供给方面冲击的重要性,在RBC 模型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逐渐加入了需求方面的冲击源,进而形成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冲击因素并重的分析格局(Plosser, 1989)。

例如,正的技术冲击会引起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业、投资和产出提高,总供给曲线上移,整个经济繁荣,这时资源紧张会引起价格上升,价格上升就可以抑制过热的经济,使之恢复正常状态。市场机制的调节是反时的,经济均衡的调节是一种内在机制。所以,商业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基本趋势本身的波动,而不是经济围绕基本趋势的波动,即周期不是对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本身暂时的波动。既然是均衡,波动便具有帕累托效率。所以从根本上讲,总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并不是市场协调失灵的表现,而是竞争经济中理性经济主体响应生产函数的随机运动而作出的时际资源配置的自然结果。因此,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框架下,任何反周期政策都有可能降低经济福祉。

经验研究同时也表明,确实存在世界经济周期,表现为各国宏观经济之间很强的共动性(Backus and Kehoe, 1992)。真实经济周期理论逐渐向开放经济拓展,在这个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主要有Backus, Kehoe andKydland(1992, 1993, 1994)、Mendoza (1991, 1995)、Stockman and Tesa(r1995)、

Kehoe and Perri(2002)等。这类模型成功解释了一些世界经济周期的经验事实,如开放经济的储蓄与投资是正相关的(Baxter and Crucini, 1993);贸易余额是逆周期的以及

贸易余额和贸易条件是正相关的(Backus, Kehoe andKydland, 1994)。然而这些模型难以解释以下三个经验事实:其一是消费—产出反常(consumption-output anomaly),即开放经济RBC 模型预测各国消费的相关性远远高于产量的相关性,这与事实不符;其二是投资—就业反常(investment-employment anomaly),即国家间投资和就业在实际经济中是正相关的,而模型所预测的结果缺失高度负相关;其三是相对价格反常(relative priceanomaly),即贸易条件比RBC 模型所显示的更易于变动,并具有更强的持续性。这三种反常构成了开放经济RBC 模型拓展的主要内容,包括引入货币因素、能源价格冲击、偏好冲击和不完备的资本市场等,但很难在一个模型中同时解决上述三种反常(Kose and Riezman, 2001),这方面的研究还在进行中。28

当前,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方法已在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公共财政

学、劳动经济学以及资产定价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早期的基本真实经

济周期理论研究相比,扩展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考虑了更多的经济运行过程中

的经验事实,使得这类模型包含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因而,政府干预可能

是合意的。

三简要评论

如果按照曼昆和罗默(Mankiw and Romer, 1991)提供的划分宏观经济学

理论的标准,即考察各种理论学派对于以下两个问题的回答:⑴古典两分法

失效了吗?也就是说,诸如货币供给之类的名义变量的波动影响产出和就业这

类实际变量的波动吗?⑵经济具有重要的非瓦尔拉斯特征吗?对于不完全竞

争、不完全信息和相对价格刚性之类的考虑是否具有理论意义上的重要性?那

么,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新凯恩斯主义恰好处于两个极端:一方面,真实经济

周期理论因强调技术扰动和完全市场,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而

另一方面,主张价格黏性为其核心概念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则对这两个问题持

肯定的态度。实际上,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宏观经济理论谱系中的位置是十分

极端的,是对典的还原,因此通常也被冠以“超古典”(super-classic)之名,从

这个意义上讲,RBC 模型的拓展和修正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不断向新凯恩斯主

义靠拢的动态调整过程。

那么这个调整过程的动力何在?从基本RBC 模型的内在传导机制看,正

如前文所述,劳动的跨期替代是冲击传播的主要放大机制,但这个波动的放大

机制显然是不充分的,微观实证结果只能支持劳动的跨期弹性只存在于一个较

小的范围,因而可以说,对波动放大机制的探索是RBC 模型不断拓展的一个

重要的驱动力。与此同时,RBC 模型远离现实的完全竞争假设也是备受责难的

重阵之一,新凯恩斯主义的模型包容了更多的不完全竞争、外部性和非均衡市

场等非瓦尔拉斯的内容。但值得评论的是,新凯恩斯主义在模型中引入货币因

素后所能解释的经济现象,未必就不能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模型中实现

(Wen, 2004)。因此,对RBC 模型的拓展其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引入更多

的解释变量,而是要通过修正模型以丰富解释变量和参数的理论涵义

16

第3 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出现在20 世纪70 年代末期,80 年代以后跨入主流

16

关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宏观经济研究方法中的地位、优势和不足,参见第二章第一节的论述。29

宏观经济的殿堂,90 年代进入多元化思想的时代。Dornbusch、Blanchard、

Mankiw 和Stigliz 的学术贡献推动了该领域内的研究。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主要致力于利用RBC 的分析框架,并融入货币冲击和刚性嵌入,给出凯恩斯

式的命题,将RBC 模型拓展为含货币因素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

在解释经济周期波动的成因时,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主要强调工资和价格的

黏性、总需求的外部性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且经济中的摩擦和不完全性

放大了冲击的扰动,主张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可以有效熨平经济波动。

一货币冲击与刚性嵌入

将货币因素引入RBC 模型的工作可以追溯到金和普罗瑟(King and Plosser, 1984)关于内在货币和外在货币的模型,他们将货币的交易功能视为一种交易技术(transactions technology),并假定交易时间和所需货币量呈反比。模型预测内在货币(信用和存款)与实际产出之间正相关,由于生产金融服务比生产最终产品迅速,所以实际信用和货币的扩张先于实际产出的增长。但价格水平由外在货币(流通中的货币)市场决定,价格逆周期运行。

在内在货币和外在货币的模型中,货币供给冲击对实际经济没有影响。库

利和汉森(Cooley and Hansen, 1989)对此做出改进,它们通过引入现金支付

约束(cash-in-advance constraint)将货币冲击的实际效应纳入RBC 模型。模型的预测结果是,货币流通速度和名义利率在引入货币冲击前后变化不大,但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的变化幅度却显著增加,且大于实际数据。除消费外,其他变量与货币增长显著不相关,这与事实相符;但模型预测货币增长与价格水平、通货膨胀和名义利率显著正相关,这与事实相反。

赵和库利(Cho and Cooley, 1995)在现金支付模型中引入名义工资合同,

库利和汉森(Cooley and Hansen, 1995)对这类模型进行了求解和校准,最为

明显的变化是生产率与产出的相关系数从现金支付经济中的0.86 下降到具有

名义工资合同经济中的-0.42

17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产率之谜”。此外,

通货膨胀和名义利率与产出正相关,除投资与产出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大外,其余实际变量与产出的相关系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名义工资合同模型没能捕捉到价格的逆周期行为,也不能反映价格水平、通货膨胀和名义利率与货币增长之间的逆向关系。尽管如此,但由于名义工资合同模型以引入凯恩斯主义的元素为重要特征,被认为是连结宏观经济学两个截然不同流派之间的桥梁。此后,将诸如隐性合同、效率工资、名义工资黏性等非瓦尔拉斯因素纳入RBC

模型的框架,成为DSGE 研究的一种趋势,也有一些研究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17

数据来源:库利和汉森(Cooley and Hansen, 1995)表7-1 和表7-5。30

结构中寻找价格粘性的证据,但到目前为止,经济学家对货币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的了解仍相当有限。

二摩擦、不完全信息和外部性

在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中,格林沃德和斯蒂格利茨(Greenwood and Stigliz, 1993a, 1993b)的研究同时考察了存在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前者是指企业的债权融资倾向(相对于股权融资),后者是指效率工资导致实

际工资存在向上的刚性。格林沃德和斯蒂格利茨认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金融市场不完善和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成为外生冲击主要的传播和放大机制。

伯南克及其合作者的研究(Bernanke, Gertler and Gilchrist, 1986, 1996,

1998)深化了不完全信息在金融信贷市场上的分析。他们认为,当经济衰退导致销售和利润的下降时,已有大量债务和利息负担的企业会面对更加吃紧的现金流约束。一方面,资产价格的下跌会导致高杠杆的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另一方面,随着现金流的减少,外部融资成本提高。当信贷市场的运作存在摩擦时,企业会削减支出,从而加剧已有的衰退,导致其他企业也陷入金融困境。因此,企业资产负债状况的改变,即企业净值的变化,会使得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发生变化,进而引起企业投资的变化,投资的改变会进一步引起下一期产量的变化,从而造成经济波动。企业净值在这里扮演了加速经济增长或衰退的角色,这种效应就是“加速器效应(accelerator effect)”。一般而言,净值较小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借贷活动时代理成本较高.对外部冲击变动的反应也更敏感。

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还十分强调总需求外部性在经济周期波动形成中

的重要性。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如果一个生产者的生产供给满足了其

他生产者的需求,那么总需求就是一种公共品,如何协调成为公共品分配的一个基本问题。正是由于总需求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了可能存在着理性预期的多重均衡解,或不确定均衡解。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不确定均衡恰好用来解释潜在的波动。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由卡斯(Cass)和谢尔(Shell)提出的太阳黑子理论(sunspot theroy),即经济中代表性行为人依赖相同的状态,如

偏好、禀赋、技术等,但有不同的纯外生信念而获得不同的配置。这些信念本身属于动物精神而与经济运行无关。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的反周期政策是有效的,因为即使它无法改变经济基础,但也可以通过影响主体预期影响经济。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单纯的太阳黑子冲击和RBC 模型相比,其解释力相差无几(Farmar and Guo, 1994)。31

三简要评论

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的

主要学术思想,强调工资和价格的黏性、总需求的外部性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因此金融、商品和劳动力市场都不会很快出清,其理论假设更贴近现实经济;另一方面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也吸纳了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基本分析方法,采用强调微观经济主体行为重要性的跨期最优决策作为分析的主要框架,

从而弥补了传统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缺乏微观基础的缺陷。

但是,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同样也远非完善,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作

为一个理论,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缺乏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往往需要借助

于RBC 或SV AR 等结构式的研究方法,在模型中引入凯恩斯元素,然后提出政策建议,而且即便是采用了贴近现实的假设,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得到的

部分结论仍和现实经济相去甚远。

本章小结

本章简要回顾了五种代表性经济理论对经济波动的解释,从各种理论对经

济周期的认识、周期和波动的成因(冲击源)以及外部冲击的内在传导机制等方面入手,就理论含义和政策主张作了简要的梳理和比较,为中国经济波动和

消费波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五种代表性理论分别是传统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国际经济合作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国际经济合作概述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对象就是什么?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前提就是什么? 研究对象: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即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就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实质内容。) 基本前提:国家主权与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坚持平等互利就是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前提与基本原则。) 二、国际经济合作的特征与作用包括哪些内容。 最根本特征:在主权国家间进行经济合作(也就是判断就是否就是真正的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标志。综合特征:全球性、经常性、持久性、合作范围广、领域宽、方式灵活多样。 外部条件作用:通过国家间的经济协调与合作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互补作用:1、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国家间的互通有无,2、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国家间的合理配置,3、带来了规模经济效益。 三、国际经济合作的具体方式有哪些内容。 微观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内容(即国际经济合作的具体方式内容): 1、国际投资合作(直接投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间接投资:1、国际信贷合作—外国政府信贷、国际金融组织信贷、出口信贷、混合贷款、贴息贷款、国际租赁信贷, 2、国际证券融资合作—包括债券、投资基金、商业票据等多种方式的融资行为。) 2、国际技术合作(无偿技术转让—一般通过多边技术合作或双边无偿赠送来实现;有偿技术转让—即技术贸易。采用专利、专有技术或者商标使用权交换等多种许可贸易方式;另外一些带有技术转让性质的设备硬件交易、成套设备进出口中,有偿技术转让的成分也就是很多的。) 3、国际服务合作(就是指提供服务的企业与其她企业与国外企业或者承包人根据服务合同的规定进行合作的一种方式。境内服务:加工贸易的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图加工、来件装配,科研生产与文化艺术合作,国际旅游,咨询服务等;境外服务:对外工程承包,派遣人员参加外国企业与承办人承认的项目服务等) 4、国际劳务合作(有劳务进出口、国际旅游、国际投资、国际工程承包等) 5、国际工程建筑合作(就是国际服务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指一国的工程建筑公司以投标的方式进入东道国承揽工程项目建筑,待项目建成后或直接移交东道国、或参与管理与经营。) 6、国际发展援助(主要渠道就是多边援助与双边援助。具体方式包括财政援助、技术援助、物资援助、现汇援助等) 宏观国际经济合作方式:1、宏观国际经济合作与微观国际经济合作,2、多边国际经济合作与双边国际经济合作,3、垂直型国际经济合作与水平型国际经济合作,4、广义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狭义的国际经济合作 四、什么就是“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的实质就是什么? 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把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就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就是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大型企业与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 “走出去”的实质就是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1、就是参与经济全球化、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2、就是深化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的需要;就是中国行使在世贸组织中的权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3、就是促进中国经济战略结构调整的需要,就是维护中国经济安全、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4、就是形成中国式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所以,在21世纪,中国必须抓紧时机,发挥比较优势,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转移,努力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掌握主动,为国民经济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宏观经济学第三篇 增长理论 超长期中的经济 复习笔记

第三篇增长理论:超长期中的经济 第七章经济增长I: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 资本积累 索洛模型旨在说明一个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如何在一个经济中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一国产品与服务的总产出。 1.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1)产品的供给与生产函数 (a)索罗模型中产品的供给基于生产函数,且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 (b)Y=F(K,L) ——Y/L=F(K/L,1) 说明了经济规模(用工人数量来衡量)不影响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量之 间的关系。 ——人均产出:y=f(k),即f(k)=F(k,1) MPK(人均生产函数斜率):给一个工人一单位额外资本时一个工人生产 的额外产出。 生产函数边际产量递减 (2)产品的需求与消费函数 (a)索洛模型里,产品的需求来自于消费和投资。 (b)y=c+i,忽略了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假设人们每年储蓄s比例的收入 c=(1-s)y —— y=(1-s)y+i—— i=sy ——投资=储蓄 2.资本存量的增长与稳定状态 两种力量影响资本存量:投资和折旧。 (1)投资:用于新工厂和设备的支出,引起资本存量增加 (2)折旧:原有资本的磨损,引起资本存量减少 (3)i=sy=sf(k),i是新资本积累,k是现有资本存量 (4)折旧率δ:资本存量每年的磨损 (5)资本量的变动=投资-折旧 即Δk=i- δk=sf(k)- δk 资本存量k越多,产出量和投资量越大,折旧也越多 (6)稳定状态Δk=0,即投资=折旧:i= δk,即sf(k)= δk,这时的资本存量记为k*

(7)处于稳定状态的经济会停留在稳定状态,处于非稳定状态的经济会趋向稳定。 (8)稳定状态代表经济的长期均衡 3.储蓄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索洛模型表明,储蓄是稳定状态资本存量的关键决定因素 (1)高的存储导致较快的增长,但只是在经济达到新稳定之前。保持高储蓄率,即保持大的资本存量和高的产出水平,不会保持高经济增长率。 (2)增长效应:改变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增长率的政策 (3)水平效应:不改变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增长率的政策,如高储蓄率 (4)德国和日本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a)降低了他们资本存量 (b)高储蓄率提高了稳定状态的资本存量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1.比较稳定状态 假设政策制定者可以任意改变储蓄率,来决定经济的稳定状态。政策制定者的目的是使组成社会的个体的福利最大化 (1)资本的黄金律水平:使消费最大化的稳定状态的k值 (2)y=c+i —— c=y-i —— c*=f(k*)-δk* (3)上式表明,稳定状态资本的增加对稳定状态的消费有两种相反的效应。 (a)高资本意味更多产出; (b)高资本意味着:更高的产出被用于替换损耗的资本(4)黄金律水平 (5)在资本存量的黄金律水平,生产函数和δk*线的斜率相同,消费位于最高水平。 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折旧率 MPK=δ (6)经济并不会自动地趋向黄金律水平,需要一个特定的储蓄率。 2.向黄金律稳定状态的过渡 (1)从资本过多开始 当资本存量超过黄金律水平时,降低储蓄率是一种好政策,因为它增加 了每一个时点的消费 (2)从资本过少开始 最初减少消费以增加未来消费。

应用文-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原因理论研究综述--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前沿问题研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原因理论研究综述--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前沿问题研究'迄今为止,学术界缺乏对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原因在 增长和经济 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很少将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素质作为人力资本或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方面,缺乏对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素质与家庭收入、贫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反贫困 中,缺乏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反贫困或非物质扶贫措施(如思想反贫困或思想扶贫)的 。探索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非物质原因,既是重大的学术关怀,又是经济发展和反贫困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原因 (一)思想 人的经济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受其思想观念支配,受其思想 驱使。思想是中性的,先进思想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反之则反。发展经济学家的论述已经涉及到人的思想观念及其转变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其“研究项目把‘发展’和‘不发达’的现实与思想观念结合起来”。佩雷菲特指出:“贫穷国家赶上富裕国家是可能的。追赶,首先是思想上的追赶。日本如果没有思想上的转变,还会是一个被贪婪的西方蹂躏的封建 ”,尤其是“竞争信念的思想主导着日本的发展。”而“满清的墨守成规、固守传统、敌视创新,无政府主义,内战使中国在3/4的世纪里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失之交臂。但在10年或20年之后,随着国民思想的解放,轮到把中国奇迹列入经济发展的历史不是不可能的。”刘易斯也认为,思想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物质的力量并指出:“人是由他们应该如何生活的思想所激励的,这些思想能影响社会经济变化,并且是社会经济变化的首要力量。”“在不发达国家里,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通常是,这些国家如同缺乏资本和自然资源一样,在社会领域里缺乏各种思想以及实现这些思想的人。”赫希曼指出,思想观念的转变成为经济变革的障碍,经济发展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吴碧英指出:“扶贫要先扶思想,改变观念,在制定扶贫方针政策时重在唤起贫困者脱贫意识”。叶普万认为思想观念贫困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众多国内学者揭示了解放思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国民从“左”的、姓“社”姓“资”的、姓“公”姓“私”等思想困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 (二)新思想 刘易斯认为,新思想是人们对创新、冒险等新事物的认可、接受的态度。具有某种新思想的人即为“新人”,新人善于抓住经济机会,在影响经济增长变化方面起最主要作用。第一,经济增长源于经济机会,“一旦人们抓住经济机会是可能的,经济增长就会发生”,或者“新机会引起了新的富裕”,“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基本问题是抓住机会。因此,经济增长的加速可能是由于新机会的出现,也可能是由于制度的变化允许抓住业已存在的机会,或者也可能是由于两者兼有。第二,经济机会又源于冒险、创新等新思想。“经济增长要求人们有冒险思想,要求有适量的创新者”。因为,冒险、创新等新思想一旦转变为人的行动,将永远激励人去奋斗,是人们抓住经济机会的根本前提,“经济机会和新思想的这种积累性作用是相互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

2.1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理论包括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起因、作用机理与机制、作用周期性、作用形式、影响范围、治理措施等多个方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2.1.1外生论 外生论强调经济体系外因素的变化导致经济系统要素发生相应变化,经济体制外生因素,如天体运行、气候变化、政治选举等的周期性,导致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质。 外生论包括三种理论学说。一是由英国的经济学家W·S 杰文斯主张的太阳黑子周期理论。他经过观察与研究发现农业生产的周期与太阳黑子的周期很吻合,从而认为太阳黑子的周期影响地球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经济周期。作为最早的经济周期理论,它对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有比较大的影响,也因此有的学者把外生因素造成的经济波动认为是“太阳黑子”因素型经济波动1。 二是诺德豪斯(Nordhaus 1975)主张的政治周期说。他建立了政府行为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的机会主义模型。模型假设行为人包括政治党派和投票人两类人,他们的目标不一样。政治党派力图使再次当选的预期值最大化,它利用短期内稳定的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其制定政策的基础,其政策的制定属于典型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全部投票人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希望通过投票使其效用最大化,其效用函数取决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假设投票人不知道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菲利普斯关系,投票人只根据其达到预期与否来评估执政党的政治能力,即治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能力2。这种特殊的经济周期形成机制被很多党派与组织所利用,因此为理性的选民所不齿。同时这个理论也受到理性预期学派的攻击,因为理性预期学派的学者认为所有公开的或者精确预期的政策干预都会失败,政府不会这样来影响经济,即使它打算这样做(Michael P·Niemira 1994)。 1. Michael P·Niemira , Philip A·Klein著,邱东等译,《金融与经济周期预测》,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1998,P52; 2胡永刚,《当代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03,P244;

国际经济合作

国际经济合作 第一章国际经济合作概述 1.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利益,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侧重生产领域)所进行的以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重新合理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2. 国际经济合作具体含义: 【简答】 主体:不同国家(地区)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的企业与个人 内容: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配置 范围:主要是生产领域 原则:平等互利 期限: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3.研究对象:国际间各种生产要素的移动和重新组合的规律以及各国间的经济协调机制。【填空】 4.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商品贸易的异同【论述或简答】 相同之处 A.都是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形式:两者都是各国参与国际分工,获得比较优势利益的重要手段。 B.都与生产要素有关:国际经济合作通过生产要素的直接转移,将各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生产要素直接结 合,生产经济上更合理的商品。同样,在国际商品贸易中,每个生产与出口具有相对优势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且不具有相对优势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C.两者常常结合起来:国际经济合作项目中涉及的多项合作都与国际商品贸易相关联。往往是贸易先行, 导致合作,又带动贸易。 不同之处 A.研究对象不同:前者是生产要素的跨国界转移,后者则是商品的国际交换。 B.具体方式不同:前者是有关合作主体在生产领域内的直接合作,后者则是交易双方在商品流通领域中 开展的经济活动。 C.业务周期长短不同:前者是需要合作各方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经济往来,合作时间较长。而后者是断买 和断卖的行为。 D.国际经济合作可以发挥独特作用:前者通过生产要素直接转移和结合能直接获得别国有优势的生产 要素,有助于提高各国生产力,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后者则是通过进出口来影响各国经济。它使各国在产品上能够互通有无或节约本国稀少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耗费,一半并不直接促进各国的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 5. 国际经济合作的方式有:国际直接投资合作、国际间接投资合作、国际科技合作、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土地合作、国际经济信息与经济管理合作、国际经济援助、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填空】 6、二战后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原因【简答或论述】 A.第三次科技革命 B.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发展 C.经济生活的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市场国际化、资本国际化、资本市场国际化 D.国际经济组织的诞生: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E.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改变 7、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以及国际间人员和技术的流动,越来越紧密地把世界经济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致

经济增长理论

第十章 经济增长理论 例题讲解: 例1 名词解释: (1)经济增长:为一国生产能力的增长,或者实际产量的增加。它以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额或增长率为指标来衡量。 (2)实际增长率:是指实际上所发生的增长率,即事后统计的增长率,它是根据储蓄率与实际资本—产量比而计算出来的,用G A 来表示: v s G A = (3)有保证的增长率:也称合意的增长率,是出自人们的意愿并愿意维持下去的增长率,用G W 表示:r W v s G = 其中v r 为意愿的资本—产量比。 (4)自然增长率:是自然资源、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最大、“最适宜的”增长率,以G N 来表示,显然G N =n 。 (5)不稳定原理:哈罗德认为在现实生活中, 实际增长率G A 并不必然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G W ,二者的相等只能是偶然的事情。而一旦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出现偏差,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反而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这个结论被称为哈罗德的“不稳定原理”。 例2 假设资本—产出率为3,一国的国民收入为1000亿美元,消费为700亿美元,而该年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按照哈罗德增长模型,第二年的增长率应该为多少? 解:根据题意,%301000 70011=-=-=y c s ,4=v 据哈罗德增长模型基本公式, %103 %30===v s G 所以第二年的增长率应为10%。 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经济增长的标志是( )。 A 、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B 、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C 、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D 、工资水平的提高。 2、经济增长在图形上表现为( ) A 、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一点; B 、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C 、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D 、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的一点。 3、可持续发展指的是( )的经济增长。 A 、没有过度的技术进步; B 、没有过度的人口增长; C 、没有过度的资本投资; D 、没有过度地使用自然资源。 4、资本深化是指( )。 A 、增加每单位资本的工人数; B 、增加人均资本量; C 、减少人均资本量; D 、将资本从低效部门重新配置到高效部门。 5、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刻画投资需求效应的是( )。 A 、乘数; B 、资本边际效率; C 、加速数; D 、以上都不对。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4章 内生增长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四章 内生增长理论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尴尬境地”是什么? 答:新古典增长理论对生产函数的性质进行了规定,即要素边际产出递减,规模报酬不变;更严格的稻田条件规定在要素趋于无穷大时,要素的边际收益为零,即()lim 0k f k →∞ '=。在索洛模型中,这个条件保证了稳态的存在;在拉姆齐模型中,这个条件保证了目标函数的收敛性。但根据这一条件,随着资本增加,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会收敛于利息率,这时,如果没有相应的劳动力增加,则不会再有投资,经济也停止增长。而在现实中,发达国家人口几乎停止了增长,资本也较不发达国家丰富,但发达国家的资本却没有流入最贫穷且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现实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又被称为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尴尬境地”。 2.新古典增长模型与内生增长模型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也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之后的又一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有罗默、卢卡斯和阿罗等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与整个60年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三个: (1)假设条件不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假设资本边际收益不变。这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关键区别。另外,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技术是外生的,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技术和资本一样,是“内生”的。 (2)储蓄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在索洛模型中,储蓄引起暂时增长,但资本收益递减最终迫使经济达到稳定状态,在这一稳定状态下经济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相反,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储蓄和投资可以导致经济持续增长。 (3)结论不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是经济增长率是内生的,即促使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模型内决定的,储蓄和投资会引起经济的长期增长。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则是经济增长取决于外生的技术进步,而储蓄只会导致经济的暂时增长,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最终使经济达到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的稳定状态。 3.包含了“干中学”和知识外溢的内生增长模型是以什么样的函数形式将这两个假定内生化的?又是如何解决了竞争性均衡与规模报酬递增的矛盾的?为什么说在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上存在问题? 答:(1)“干中学”的含义是指企业增加其物质资本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有效率生产

西方经济学编写组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第13章

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1. 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失业的? 失业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的原因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有: (1)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以“萨伊定律”为核心,认为供给能够创造需求,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且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理性的,都会尽力扩大生产、销售,这样社会的生产、销售就能达到最高水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2)凯恩斯提出了“非自愿失业”理论,认为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的,它是决定社会总就业量的关键性因素。当“有效需求”不足时充分就业就无法实现。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使得经济中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从而导致非自愿失业。 (3)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为前提,通过论证工资和价格黏性进而解释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原因,认为工资在短期内具有黏性,失业率并不会随劳动需求的变动做出充分调整。对存在工资黏性的解释主要有劳动工资合同论、隐含合同论、“局内人-局外人”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 (4)现代货币主义的失业理论可以简单归结为“自然失业率”假说,其否认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如果政府用增加货币量来刺激就业,而雇员没有预见到实际收入下降时,就愿意增加劳动供给。但从长期看,不仅失业没有减少反而物价会持续上涨。 失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主要有: 一是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物质和精神的负面影响; 二是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带来产出损失以及影响社会经济的信心从而加重整个经济的不景气,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2.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如何解释工资黏性的?

经济增长理论读书笔记

经济增长理论读书笔记 经济活动是指为提高一定努力和资源的产量或者为降低一定产量的成本所作的努力。人均产出的增长,一方面取决于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在于人的行为。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的行为,并对人的行为从不同的层次进行探讨。刘易斯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节约的意愿、经济制度、知识、资本、人口和资源还有政府。本文主要从人们节约的意愿、增进知识及其应用和经济制度三方面分析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一)节约的意愿 人们有从事经济活动的愿望和努力。这种努力既可以通过降低某一产出水平的成本来表现,也可以通过进行一定投入以带来产出来表现。假若人们在某一制度环境中没有致富的经济意愿,或者由于该制度结构中的非正式约束,如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限制了这种意愿,使人们无法作出这种努力,就不能推动经济增长。厉行节约是人们节约愿望的一种表现。厉行节约,即降低任何一种特定产品的成本,或是设法在投入一定的力量或其他资源后,提高产量。这类节约的努力主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从试验到冒风险;从职业性的流动到地理性的流动;以及专业化等。刘易斯认为如果不作出节约的努力,就不会出现经济增长。节约的意愿与禁欲主义、财富和社会地位以及人们的有限眼界有关。刘易斯认为禁欲主义可能制止人们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但并不制止人们去享受在不触犯教规下所挣来的较高的生活水平。财富和社会地位影响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刘易斯认为各类社会的根本差别在于它们的富人如何使用财富以及与声望有关的财富的来源。富国和穷国的区别在于生产性投资的习惯,而不在于收入均等的差异,也不在于给予富人尊重的差异。真正重要的是财富表现为生产性投资的人们与财富来自土地所有权和继承权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如何。经济增长还与人们受到习惯和禁忌、愚昧无知的限制。经济增长还与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和冒险精神有关。增长的定义,即每小时的劳动产出提高了。刘易斯认为经济增长的合理出现仅是因为人们比较喜欢用他们提高了的生产率去购买更多的闲暇。辛勤工作和资本形成是经济增长的优秀公式,勤勉和经济增长的联系在于增加了生产性投资的能力和意愿。 (二)知识增长

江苏自考 27184 国际经济合作 重点内容整理

27184 国际经济合作 重点: 1.国际经济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同主权国家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转移与重新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国家间的经济政策协调也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 2.国际经济合作的特征: 1)尊重主权、坚持平等互利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前提和原则; 2)国际经济合作以生产领域为主并具有综合性特征; 3)国际经济合作内容广泛时间较长:合作范围广、领域宽、方式灵活多样; 3.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特征: 1)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全要素国际经济合作; 2)生产要素需要进行全面调整和新一轮的组合配置; 3)通过协调与合作建立起的规则涵盖范围越来越广; 4)围绕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走低碳化道路; 4.国际经济合作(C)与国际商品贸易(T)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都是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活动 2)都与生产要素有关 3)都和商品生产有关 4)两者经常结合在一起进行,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5)两者具有互补性与替代性 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C研究生产要素在生产领域里的直接协作;T研究流通领域里的商品进口与出口 2)领域不同:C生产领域;T流通领域 3)交易方式不同。C一种较长期的协作行为,T一种一次性的交易行为;C作价复杂,T作价比较容易;C交易形式多样复杂,投资多、周期长、风险大,T交易方式比较简单;C可以直接促进各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C可以获得独特的经济效益。 5.多边国际经济合作: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之间,或一国政府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进行的经济合作 6.双边国际经济合作:两国政府之间进行的经济合作 7.生产要素:是生产的基本元素,即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资源 8. 国际经济合作理论包括:生产要素理论、国际分工理论、经济一体化理论 9.国际分工:世界各国商品生产与服务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和国内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 10.绝对优势:亚当斯密,主张世界各国都应该分工生产成本费用绝对低廉的产品,以绝对优势的产品的一部分换回自己生产成本绝对高的产品,形成国际分工 11.比较优势:大卫李嘉图,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货不力较小的商品 12.经济一体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 13.国际经济一体化作用: 1)有利于实现更高层次的规模经济,提高区域内各国市场竞争力; 2)促使区域内各国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和配置; 3)给区域内企业提供了重新组织和提高竞争力的机会与客观条件 14.经济一体化理论:关税同盟理论、大市场理论、相互依赖理论 15.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16.国际投资:国际间发生的投资行为,或者说是一国的个人、企业、政府对他国进行的跨国界投资。

国际经济合作期末复习

填空题 1、“4C规律”:竞争、矛盾、协调、合作 2、国际经济合作原则:平等互利 3、国际经济合作范围:主要是生产领域 4、早起的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5.、新要素学说:人力资本说和研究与开发说 6、模仿差距:反应差距和掌握差距 7、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贸易创造效果、贸易转移效果、贸易扩大效果 8、关税同盟理论实质:集体保护贸易 9、国际经济活动受到三种机制调节: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各国政府单独制定的经济政策和措施的调节、在国际协调的基础上若干国家政府的联合调节,即国际经济协调 10、国际经济协调的组织形式:国际经济结构、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国际会议 11、多边贸易规则的具体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互惠原则 12、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成员国缴纳的股金、借款、累计收益和偿还的贷款 13、补偿贸易按补偿产品的不同划分:直接补偿(产品返销)和间接补偿(互购) 14、支付方式条款:银行贷款、对开信用证、托收方式、银行担保 15、租期:基本租期和续租租期 16、节税租赁在美国被称为真实租赁 17、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 18、国际间接投资的特点:第一,流动性大,风险性小;第二,自发性和频繁性 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为了在经济上达到一个共同目标(或为了取得某种经济效益)而进行相互协调的有效机制。 2、国际经济协调:是指在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各国为了解决涉及彼此间在国际经济利益中的矛盾与问题,保障世界经济按比较正常的秩序进行,由各国政府出面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国际经济活动采取联合干预、管理和调节的行为。 3、国际经济关联度:是指随着各国对外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国家间的相互联系程度相应提高,它是生产国际化高度发展的结果,是国际水平分工的产物。 4、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国家出面组成的国际经济联合体,各国成员必须把自己的一部分主权让渡给共同体。 5、国际会议:是指主权国家间政府代表通过会晤、就相互间经济关系和有关国际经济问题进行协商、进而规定各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调形式。 6、国际加工装配贸易:是指海外厂商提供全部或部分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包装物料及必要的技术设备,国内企业提供劳务和设备进行加工装配,成品交外商销售,加工方只收取工缴费的一种交易,是来料加工、来件加工和来样(图)生产的统称,也即“三来一补”贸易中的三来部分。 7、补偿贸易:即交易的一方提供设备、技术;另一方基本上不支付现汇,而是以该设备、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或双方商定的其他商品,去偿还设备和技术的价款。 国际租赁:租赁是指出租人将物品较长期地租给特定用户使用并收取租金的活动,是有偿转让物品使用权的经济行为。在租赁业务中如果有关当事人分属不同的国家,则称之为国际租赁。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的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当前的中国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宏观经济景观:一方面是货币过量供应,流动性泛滥,一些商业银行因为存差过大而发愁;另一方面是企业借钱难、筹资难,许多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资金不足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他认为问题症结在于,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使富裕的资金无法流入最有效率的产业和企业,资金流通不畅的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综观各个发达国家,几乎毫无例外的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而且似乎经济程度与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也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究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的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912 年,Schumpeter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被认为在经济理论史上第一次论述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金融机构满足新兴企业信贷要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并强调银行的功能在于甄别出最有可能实现产品和生产过程创新的企业家,通过向其提供资金来促进技术进步。继熊彼特之后,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 Friedman 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 Joan Robinson 也认为金融体系的出现和发展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被动反应。新古典学派同样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什么关系。Robert Lucas 根据理性如预期学派的分析,认为经济学家过分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为理性的人们往往可能会在货币供给量变化之前就已调整了自己的行为,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即使在短期内也是垂直的。 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和互动关系 20 世纪 70 年代,Mckinnon 和 Shaw 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

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谈说

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谈说 一、传统国际经济合作理论 (一)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发表的《国富论》中首次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两个国家进行贸易的基础是以绝对劳动生产率衡量的绝对优势,生产和交换彼此具有绝对利益的产品,以达到共同获利的目的,从而可以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给各国带来绝对的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利益,而是比较利益或者比较成本,并且把比较利益作为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倡导两国进行专业化分工。比较优势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 2.要素禀赋理论 俄林.赫克歇尔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都存在资源禀赋的差异,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进行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按照该理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反之。 (二)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国际相互依赖理论中以普雷维什的“中心一外嗣”理论最为有名,该理论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另一部分是外围发展中国家。中心国家在社会经济方面都有很多优势,而外围国家在社会经济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两者存在根本上的不平等关系,前者越来越富,后者越来越穷。外围国家在经济上处于依附中心国家的不利地位,社会生活条件日趋恶化。该理论启示发展中国家应该联合起来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新秩序。 (三)结构需求理论 结构需求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从需求角度对北北贸易和部门内贸易做出了解释,根据该理论,贸易按照如下方式进行: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对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多,从而带动本国工业制成品产量的增加,如果产量的增长超过了需求的增长速度,从而有能力出口这类产品,只有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才会有较多的需求,因而出口对象国是收入水平相近需求相似的国家,这样就使得两国间的贸易量增大。

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作业 题目: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 姓名:郝飞飞 学号: 2014822012 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目录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及涵义 (1)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 (1)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涵义 (1) 二、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1)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 (二)发展观念的模式的统一 (2) (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统一 (2) 三、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2) (一)有助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 (二)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三)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 (四)有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 (3)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 (一)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 (3)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 (4) (三)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四)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5) 参考文献: (5)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伴随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当下我国正处于提速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遵照党的十八大指出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伟大部署,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文指出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关系,立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出发构思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与方法。即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区域经济差异-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综述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简要的综述。 1.1 区域经济差异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领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时点的状态或结果,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这些状态和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和缩小这些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这方面研究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资源察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蕊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1.2 重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其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国际经济合作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 指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利益,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侧重生产领域)内所进行的以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重新合理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二、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P3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是国际经济合作在二战后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因 四、跨国公司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各国之间在生产领域的合作和生产领域的国际化,它 们是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和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一个重要主体。 五、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1.竞争更加激烈 2. 集团化的趋势 3. 经济合作形式多样化的趋势 4. 经济政策协调经常化、制度化趋势 六、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区别和联系(大题) 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总的关系是两者相互替代、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一)主要区别 1. 研究对象的不同 国际贸易主要研究国际间商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即生产要素间接国际移动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的重点是商品的进口和出口,属于流通领域的范畴。 国际经济合作主要研究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进行直接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的特点与规律及其协调机制,研究的重点在于生产领域内的直接协作。 2. 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商品贸易开展的领域不同 国际经济合作是各国侧重在生产领域方面的合作 国际商品贸易是各国侧重在流通领域中开展的经济往来活动。 3. 国际经济合作业务与国际商品贸易的交易方式不同P21-P22 4. 对各国国民经济所起的作用不同 (二)联系 1. 是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两种主要形式 2.都与生产要素禀赋相关 3. 都与商品生产有关 4.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它们常常结合在一起进行

宏观经济学学习小结

宏观经济学学习总结 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结束了,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一种把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的思维,逐步尝试把平时看到的新闻中的经济问题与所学过的理论结合起来。一,理论基础仍是重点当然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仍然是基础,凯恩斯的理论仍然是学习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时期产生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凯恩斯主义一度走入低谷,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凯恩斯主义将重新受到重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相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靠拢,新增长理论将继续是一个研究热点,不远的将来宏观经济学将出现新的综合。 二,宏观经济问题的关注和理论的应用在本课的学习中着重讲到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首先,经济的增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财富的相应迅速增加,甚至感觉在缩水。到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很快,增长百分比在10%左右,但是人们一直对现在反应经济增长的GDP的核算是否能反应经济的实际增长存在怀疑,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引入了绿色GDP的核算。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我们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中国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面对这些宏观经济中的问题,每个国家都采用一定多的经济政策,以此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是在1998年以前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

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1998年至现在国家一直采用稳健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用研究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IS-LM 曲线来分析,并且对IS-LM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每一个国家不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所以IS-LM模型进一步扩展为IS-LM-BP模型。这样可以更完善分析各国的经济。从IS-L模型中还可以推出AD-AS曲线,这时价格不再作为一个常量而是作为一个变量来考虑,并且把总供给和总需求结合了起来。用AD-AS模型可以充分的分析美国90年代后的新经济,从而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启示的因素。 三,结论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门论战激烈,不断变动发展的学科。除了在有关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方面经济学家能达成一致以外,在其他领域中,尤其是在涉及商业周期,失业,通货膨胀中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争论不休。而且各个流派的理论研究都是在很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每个流派在研究时都是寻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而对反方面的实际问题则不予考虑,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局限性。所以我个人认为宏观经济学对经济的运行有着指导作用,但是仍存在很多的局限。

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涵分析.

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涵分析 一、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含义的解析(一)制度含义在新制度经济学派中“,制度”(institution)是指社会中的“游戏规则”,它是被创造出来规范人们之间交流的。制度通过给人们建立行为规范降低了人们交流中的不确定性。正是因为拥有了制度,人们之间的日常交流才形成了惯例,我们知道怎样与别人打招呼,知道在各种场合应如何举止。制度结构具有三个组成部分:正式法规、非正式法规、实施机制。正式法规是指经济社会中的文本法规。最典型地,宪法是一国最根本的正式法规,而且正式法规可以通过国家或企业得以建立和形成。非正式法规是指社会中的非文本法规。它包括文化、行为准则、作风标准,等等。生活在不同国度的公民从小就开始学习这些非文本法规的准则和态度。实施机制是制度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将正式法规和部分非正式法规付诸实践才能保证制度具有看得见的作用,保证制度效率的实现。(二)制度的枢纽———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晰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将是有效的” 这就是科斯定理所陈述的内容。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 )当交易成本为零时,不管产权如何分配,有效的产出总会实现。( 2)当交易成本为正时,产权如何分配将对经济产出具有重大影响。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产权是私有的,那么,对财产的所有权必须进行清楚的界定和执行。制度的一个重要作用即界定和实施产权。国家的制度框架决定了交易成本,从而决定了经济获得潜在产出和收入的程度,现实经济中交易成本总是存在且非常显著,因此,制度总是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度与经济增长(一)经济增长理论回顾经济学界自亚当·斯密之后对经济增长驱动因素争论了 200 多年。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真正起步是 20 世纪 50 年代索洛和斯旺构造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谈模型构造的生产函数由资本 K 和劳动力 L 作为自变量。罗默、卢卡斯等都为将技术进步纳入该框架进行了研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诺斯和托玛斯认为,资本存量增加的本身,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乃是增长的结果,而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而且诺斯通过对 1600—1850 年这 250 年间海洋运输生产率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尽管技术上并无重大进步,只要制度因素充分发挥作用,同样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二)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一国的制度结构是开启财富潜力的钥匙。从静态角度看,制度决定了交易成本和经济组织获取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收益的能力。从动态角度看,制度决定了激励结构。经济组织正是在激励结构下经营和决定是否采取措施改进技术。一个经济体停滞不前是因为制度禁锢了经济发展,一个经济体之所以能够保持增长,是因为该国的制度鼓励并推动经济的增长。制度与经济增长:静态模型经济学中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如图 1 所示)来表明一国的产出的最优可能性边界。两条坐标轴分别代表经济社会生产的两种商品 X 和 Y,生产可能性曲线意味着一个经济体在现有的技术水平条件下,运用其全部生产要素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及企业家才能等)实现全部最优产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