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术比较 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1
---------------------------------------------------------------最新资料推荐------------------------------------------------------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 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中西艺术比较探析摘要: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意境含,追求和谐统一;西方古典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念。
关键词:绘画音乐建筑雕塑园林异同现状1.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古典艺术的差异及根源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是写意的--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大多是自然在人心里的感受。
绘画多写意,音乐重感受,书法写胸臆,舞蹈讲合一;西方古典艺术是写实的--注重的是对自然的重现,反映的大多是自然的真实情况或运行理论。
绘画多写实,音乐重和鸣,舞蹈表情绪。
而这种区别与中西哲学的差异有关。
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向极致;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概念化推理演绎剖析事物,推崇物我对立。
所以,中国艺术以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自己,西方艺术多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
中西方绘画之差异分析。
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西方绘画由于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影响,故西方绘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而整中国画注重的是情感表现,注重“以形写神”,“气韵生动”。
创作方法上西方绘画重写实、以块面塑造形体、强调焦点透视;中国绘画重写意、以线造型、追求打破时空界限的散点透视。
此外,中国画讲究将诗、书、画、印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上,从而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之差异分析。
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文化重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等等。
中西美术比较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得就是两大绘画体系,一就是以中国为代表得东方绘画,一就是以欧洲为代表得西洋绘画。
它们都就是人类得精神创造,但由于东西方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哲学观念得差异,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1·技法:空间西洋画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讲究立体感。
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面装饰性。
中西绘画表现时空关系得一个重要差异,中国绘画通过引导观者得视线有洞而表达得,就是故事得诗情美感,西方绘画通过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得,则就是事件得事实过程。
例如五代得顾闳中得(韩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得(最后得晚餐)就在同样得主题内容中更清晰得展示了这种差异“夜宴”得结构语言就是画面经营位置与观瞧得时间流程相与谐;“晚餐”则就是故事得典型瞬间与环境得空间构成相统一,一个就是让空间服从时间得逻辑,主要人物得形象在一个画面中多次出现,一个就是让时间服从空间得设计,用典型瞬间凝练故事得演变过程。
中国注重留白,西洋画景物充实,按自然得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大自然得真实境界。
西洋画中也有虚实变化,但一般靠明暗层次得表现来处理,亮处、有形处实,无形处、阴影处虚。
中国画有形也可以虚,无形也可以实。
无形可实得空白就是中国画独特得构成手段。
2·光影中国画得造型语言就是笔墨,西洋画得造型语言就是光影色彩,就是笔触。
中国画基本上就是由线条与大块墨团、细碎墨点组成。
而墨团与墨点只不过就是线得扩大与缩小。
所以中国画就是线得艺术。
它得形式美感,就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而产生得音乐节奏得美感,即所谓“笔情墨趣”。
西洋画尤其油画就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洋画得形式美感,就是由光色产生得韵律。
西洋画得空间构造、形象塑造就是借光影色彩与笔触表现,它渊源于古希腊,希腊雕刻给人一种真实得、浑圆立体、可以触摸得感觉,在阳光下呈现出有节奏得明暗与光影。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中外美术作品对比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中外美术作品对比无论古今中外,人们从未放弃过对美和艺术的追求。
然而经过一代一代的发展,东方和西方对艺术和美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形成了不同地画派,各自有着不同的绘画特点。
一、中外美术作品的总体特点对比中国画的特点: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
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形似,而多用散点透视法,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表达一种美的意境。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国画大多是保持线条的流畅,一笔呵成而不是西方的画了还可以再改。
西方画的特点: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很强调,典型的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这也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最本质的区别。
早期的西方绘画注重写实,绘画首先要形似。
后来渐渐又形成了印象画派,以梵高、、、等为代表。
二、中国美术作品的特点(1)国画注重意境作画应有引人入胜的意境,而画中意境不是任何画家都能达到的。
其原因是画家笔下所表现多是一般的境,没有强烈的感染力,没有使人历久难忘之境。
意境比现实更吸引人,更具备理想的高度。
作者通过对自然与人物的加工,把观者从画外引入画内,再从画内引到画外,启发了人们无穷的回味,抒发隽永的通思。
做到这一点,一方面依靠作者本身的修养,另一方面能否在生活中发现最具有画意的契机,也是非常重要的。
(2)国画注重对笔墨的操控国画注重对笔墨的操控。
这需要作者经年累月甚至数十年的练习。
懂得操控笔墨也就渐渐能画出画的意境、能画出神似,而不仅仅是形似。
齐白石先生经过数十年的艺术探索,能够把握对象活的形貌、质量感、运动方式、环境关系及个性特征,否则画得再似,也形同死物。
他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他在下笔画虾时,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
1.介绍绘画绘画是视觉艺术.绘画在艺术层面上,是一个以表面作为支撑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颜色的行为,那些表面的例子有纸张、油画布、木材、玻璃、漆器或混凝土等。
在艺术用语的层面上,绘画的意义亦包含利用此艺术行为再加上图形、构图及其他美学方法去达到表现出从事者希望表达的概念及意思。
(painting is avisual art.Painting is the practice of applying paint, pigment, color orother medium[1] to a surface (support bas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dium is commonly applied to the base with abrush but other objects may be used. In art the term describes both the act and the result which is calleda painting.Paintings may have for their support such surfaces as walls, paper, canvas, wood, glass, lacquer, clay,copper orconcrete, and may incorporate multiple other materials including sand, clay, paper, gold leaf as well as objects.)它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在中世纪的欧洲,常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因为如同猴子喜欢模仿人类活动一样,绘画也是模仿场景的一种手法。
绘画的种类:绘画按工具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主要画种。
中国画又按照技术和素材上分为了很多种。
中西绘画比较英语作文英文回答:Western and Chinese painting have developeddistinctively different styles and techniques over centuries. While both share commonalities in their use of lines, colors, and composition, their fundamental approaches to representation and meaning diverge significantly.Chinese Painting:Emphasis on brushwork and calligraphy: Chinese painters focus on the expressive qualities of brushstrokes, using varying pressures and speeds to create dynamic and suggestive lines. Calligraphy, a highly respected art form in China, influences painting by imbuing brushstrokes with symbolic meanings.Focus on nature and spirituality: Chinese paintingsoften depict landscapes or natural phenomena, conveying a deep reverence for nature and harmony with the Taoist philosophy. The emphasis is less on capturing a literal likeness and more on expressing the artist's inner emotions and the essence of the subject.Use of ink and wash: Chinese painters traditionally use ink and water-based pigments, creating monochromatic or subtly colored works. The fluidity and transparency of ink lend themselves to the expressive brushwork and evoke a sense of depth and atmosphere.Two-dimensional perspective: Chinese paintings often adopt a two-dimensional perspective, using flat planes and layering to create depth. Objects are not represented in terms of linear perspective but rather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artist's interpretation of space and harmony.Western Painting:Emphasis on realism and illusionism: Western painters have historically sought to create realistic andillusionistic depictions of the world. They employ techniques such as chiaroscuro (light and shadow) andlinear perspective to create a convincing sense of depth and volume.Focus on anatomy and representation: Western painting often emphasizes the accurate portrayal of human anatomy and the realistic rendering of objects. The human form becomes a subject of study and admiration, and artists strive to capture its beauty and expressiveness.Use of oil and acrylic paints: Western painters use a wide range of pigments, including oil and acrylic paints, which provide a thicker and more opaque medium. These paints allow for a greater range of colors and textures, contributing to the detailed and realistic style of Western painting.Three-dimensional perspective: Western paintings typically employ linear perspective to create the illus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pace. Objects are arranged in a receding manner, with vanishing points and proportionalforeshortening to achieve a sense of depth and realism.Conclusion:Western and Chinese painting represent two distinct artistic traditions with unique approaches to representation, meaning, and technique. While both share certain fundamental principles, their diverg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artistic philosophies have shaped them into distinct art forms that continue to captivate and inspire viewers around the world.中文回答:中国画:注重笔墨和书法,中国画家注重笔触的表达性,通过不同的压力和速度创造出动感和暗示性的线条。
中西美术比拟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是两大绘画体系,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一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
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但由于东西方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和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1·技法:空间西洋画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讲究立体感。
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面装饰性。
中西绘画表现时空关系的一个重要差异,中国绘画通过引导观者的视线有洞而表达的,是故事的诗情美感,西方绘画通过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的,则是事件的事实过程。
例如五代的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在同样的主题内容中更清晰的展示了这种差异"夜宴〞的构造语言是画面经营位置与观看的时间流程相和谐;"晚餐〞则是故事的典型瞬间与环境的空间构成相统一,一个是让空间服从时间的逻辑,主要人物的形象在一个画面中屡次出现,一个是让时间服从空间的设计,用典型瞬间凝练故事的演变过程。
中国注重留白,西洋画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大自然的真实境界。
西洋画中也有虚实变化,但一般靠明暗层次的表现来处理,亮处、有形处实,无形处、阴影处虚。
中国画有形也可以虚,无形也可以实。
无形可实的空白是中国画独特的构成手段。
2·光影中国画的造型语言是笔墨,西洋画的造型语言是光影色彩,是笔触。
中国画根本上是由线条和大块墨团、细碎墨点组成。
而墨团和墨点只不过是线的扩大和缩小。
所以中国画是线的艺术。
它的形式美感,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而产生的音乐节奏的美感,即所谓"笔情墨趣〞。
西洋画尤其油画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洋画的形式美感,是由光色产生的韵律。
西洋画的空间构造、形象塑造是借光影色彩和笔触表现,它渊源于古希腊,希腊雕刻给人一种真实的、浑圆立体、可以触摸的感觉,在阳光下呈现出有节奏的明暗和光影。
戈雅:"在自然中那里找得到线呢?我所看见的只有一些暗的体和亮的体,由远而近的面和由近而远的面,我的眼睛从来看不到线,也看不到细部。
中西绘画的异同800字中西绘画的异同是一个广泛的话题,涉及到不同的绘画风格、表现手法、意象和文化背景等方面。
以下是我对中西绘画异同的一些观察和分析。
首先,中西绘画在表现手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光影和色彩的表现,强调形象的逼真与立体感。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和拉斐尔都以精细的细节和透视效果著称,他们通过明暗对比和色彩运用来突出主题和情感。
而中国绘画则注重笔墨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中国绘画强调“意境胜于形似”,追求的是一种凝练的气韵和写意的境界。
中国绘画的作品往往运用写意的线条和精练的笔墨来表达主题,而不是追求完全逼真的效果。
其次,中西绘画在题材和表现对象上也有明显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人物画、风景画和静物画是常见的题材。
西方绘画重视个体特征的再现和情感的表达,表现出一种个体主义的倾向。
而中国绘画则较为注重整体的观照和表达。
中国绘画的常见题材包括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它们都强调整体的和谐与平衡,追求大自然的气势和生命的品质。
此外,中西绘画还在创作目的和观赏方式上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多用于装饰和个体表达,并以欣赏为主要目的。
中国绘画则常被用于写意表达、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修身养性。
在中国,观赏绘画常常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中国绘画的鉴赏也注重情绪的共鸣和心境的静谧,追求观者和作品之间的默契与共鸣。
最后,中西绘画在表现方式和文化背景上也有很大不同。
西方绘画受到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注重个体的表达和人类理性的探索。
而中国绘画则深受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熏陶,注意整体的和谐和内心的静谧。
中国绘画借鉴了诗歌、音乐和书法等艺术形式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强调意境的传达和情感的表露。
综上所述,中西绘画在表现手法、题材、创作目的和观赏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支配自然,强调形象的逼真与个体的表达;中国绘画则追求与自然的融合,重视写意的笔墨和整体的和谐。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也反映了各自传统与现实的不同需求和审美偏好。
由于中西美术的宇宙观、世界观和哲学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中西美学的差异,使之中西美术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岁月,也即世界美术中东西方两大体系,由两大体系又衍生出不同的美术理论与美术创作,产生出美术视野的多元性,美术创作活动的多元性,中西美术本身的自律性是自在自为的,是在人类艺术地认识世界、审美地体验世界的无限推移中深化着、丰富着、发展着、开拓着的。
当代社会正走向“全球化”,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能强烈感受得到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资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美术的全球化,不是走向美术之“大同”,而是地域文化在包容人类文化互融过程体现出本土文化特色,一部世界美术史就是由不同地域美术为前提的不断追逐并充分体现人类艺术互融与演进的过程,全球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弥艺术差异和异质,个性与共性互融共存。
艺术的地域差异中体现出“共性”,全球化浪潮中艺术往往遭遇本土化过程。
现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中西美术的差异与共性:一、表现性意象和再现性具象东方艺术是重表现的;西方艺术是重再现的。
然而近世纪东方艺术由古典的、表现的转向现代的、再现的。
西方艺术则由古典的、再现的转向现代的、表现的。
这种东、西方艺术逆向发展的趋向,汇聚于全球化潮流中,预示着反方向回归。
认识上隐约出现了艺术的“十字形”交叉线。
如同属肖像性绘画作品:梁楷(南宋)的《泼墨仙人》与17世纪荷兰通派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前者是通过夸张、变形和狂放的笔意来表现的,后者是通过精确的写实手法,如达·芬奇所说的“绘画要象镜子般映照自然”。
自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等,从那时起,西方美术很长一个时期都力图运用理性的数学方式实现对事物的模仿。
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萨》这幅画里,再现性是与审美客体生命本质精微体现相联系的东西。
西方美术募仿的视觉可靠性还体现在透视问题,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作为科学的透视学和解剖学的兴起奠定了西方绘画再现法的基础,从拉斐尔的《圣母的婚礼》;曼特尼亚的《哀悼基督》;维米尔的《读信的妇女》;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列宾的《伏尔加纤夫》等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透视学在西方绘画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方绘画努力从科学天地中寻找如透视学、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学科渗透到绘画中去。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真指对象的真实、环境的真实。
它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等等科学法则。
中国绘画总体上倾向于表现性,易经(公元前18世纪~7世纪)就以六条基本线的完形和断裂组成不同的图象。
中国画的内涵、隐喻、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显示出中国艺术的重性灵、重“意在象外”,象外意、象外之情把艺术的审美对象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把艺术的传导力由再现转向表现。
中国绘画是尚意,西文绘画是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文绘画重再现,重理性。
中国绘画的中心观念是“气韵生动”。
“气”是画家的内在激情冲动“韵”是“气”表现在画面上的某种韵味、情趣。
中国绘画讲传神,包括对象的内在精神,画家自己的主观情思。
“传神说”从人物画移到了山水花鸟画,山水花鸟得到了人格化的表现。
明朝唐志契说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
”指的就是画家要表现自己的真性情。
二、“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天啊……”在中国人在偶然遇到突发事件时,时常有这种感叹!“上帝啊……”西方人在偶然遇到突发事件时,时常有这种感叹!不同的惯用词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倾向,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巨大差异就是“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的差异。
前者由审美走向人际,回到生活,后者由审美走向宗教,皈依上帝。
在美术史中,几乎同一时期的中国西汉霍去病墓雕与古希腊的米洛的阿芙罗蒂特雕像不同的审美取向,在于前者表现的是人生成于自然,回归于自然,这一巨型纪念碑式的雕刻,以卧虎、跃马、石象、怪兽等天然浑成的造型,拓展出广阔山野、丘陵和无极宇宙。
霍去病墓如沧海明珠,孕含于天地精神之间。
在那空阔之野,浸浴着一种恒久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
而米洛的阿芙罗蒂特则体现出古希腊神话与人体美的结合。
马克思说:“希腊神话是古希腊艺术的土壤。
”希腊神话启发我们理解希腊雕刻的艺术美。
在希腊神话里神和人是共存的,“神人同源”、“神人同形同性”,希腊人是以人的面貌来创造神,赋予神的形象以人的体魄和人的思想感情的。
从雕像的整体风格看:美神的椭圆形脸蛋,直鼻梁(俗称希腊鼻)、平额、端正的弧形眉,扁桃形的眼睛,发髻刻成有条理的轻波纹样式,神态自若,不露笑容。
她没有半点娇艳或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庄重妩媚,体现了高度的古典理想美。
中西美术的差异的“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一个由审美走向人际,一个由审美走向宗教,前者回到生活,后者皈依上帝。
一个灵肉兼顾,情、理交融,一个尊崇灵魂,鄙视肉体,一个与自然同在,重视此在,一个向上帝赎罪,企求来世。
一个中庸平衡,一个纵欲禁欲。
无论是东西方人类在生产劳动、文化娱乐活动中都要在人本身之外寻找支持和依赖。
就是说,要找到力量和归宿。
这方面东、西方都是一样,找到了一个权威的东西,就是“合”的过程。
西方找到“神”,中国找到了“天”,于是形成了“神人合一”和“天人合一”这也就是中西美术的差异之一。
中国古代画家多以儒家的思想来看待绘画的社会功能,审美方面则以道、释思想为指导,用道、释的宇宙观去领悟自然。
中国绘画的审美心理,要求所描绘的东西直接诉诸人的感官,诉诸人的情感和想象,也即“天人合一”。
三、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焦点、散点透视是中西画家绘画时对空间的不同理解。
焦点透视,就象照相机,焦距对准的地方清楚,集中之外的模糊,从而表现出距离。
从物理学的原理出发,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
这种透视只有一个固定的视点、视向和视域,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而散点透视是指中国画的构成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时间和空间相结的一种表现方法。
早在魏晋时期的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以及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都是通过环境式的景物衔接起来,让空间连续和时间流动结合起来。
中国早期的山水画理论家宗柄就说过,画山水“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
其后荆浩提出画山水要“搜妙创真”,都表现出用散点透视表现出自然美。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里提出了山水画的“三远论”:“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每远每异,所谓山行步步移也,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
三远法给画家经营位置以广阔天地。
画家可以在一幅画上综合交错地使用三远法安排形象,在长卷中更能使景物有起有伏,有隐有显,有开有合,将散点透视和艺术表现效果结合在一起。
散点透视给画面带来了整体上的音乐节奏感与和谐感。
中国绘画从有限中见到无限,再从无限中回归有限,如此回旋经复,节奏鲜明。
西方绘画则以有限见到无限,并一往而不复返。
如中国东晋时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与十七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拉斯梅尼娜斯》(即《宫廷女官们》)两幅都是人物画,而《洛神赋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子,使静止的画面,随生活与情势而流动,富有时间感。
《拉斯梅尼娜斯》则在单一的视点和静止的画面中,在纵向上塑造出变化丰富的空间。
在构图上中国画利用散点透视表现物象内在联系上脉通气贯;在位置经营上环环相扣,节节相连,从内外两个方面形成一种起伏而又连贯的情感节。
如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结构上有序曲、高潮(虹桥部分)、尾声,形成鲜明的情感节奏,突破时空的局限,同一时间里展现不同环境。
在西方现代派画家向传统的西方焦点透视发起了攻击,但也无法否认西方焦点透视的根深传统,在现代派那里也无法否认这种实质,如西方现代派的照相写实主义,仍然可看到传统焦点透视学在形象上的完美体现。
四、线的节奏、笔情墨趣和光影韵律、丰富色彩中国画基本上用线条、墨团、细碎墨点组成,而墨团和墨点只不过是线的扩大和缩小,它们同样要讲究骨力。
西方油画主要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所以中国画也可以说是线的艺术。
它的形式美感,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的节奏而产生的音乐性的美感。
中国画线条的产生可上溯到彩陶、青铜器上各种以线条组织成的各种几何形花纹。
线条的作用曾被孔子用来比喻人的修养。
如他在《论语》中说到的“绘事后素”。
就如涂了颜色再勾线一样,人有了美的天质,还须学礼。
孔子把画中线条的地位提高到论理学的礼的地位。
中国历代画家们十分重视“用笔”早在南齐谢赫时期他所提出的“六法”中,把“骨法用笔”列为首要之法。
唐张彦远进一步把用笔的重要性阐述得更明确:“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自顾恺之以来中国画的用线就有“紧劲联绵,如春蚕吐丝”的“游丝描”。
有吴道子的“兰叶描”,所以张彦远称吴的风格为“疏体”,称顾、陆类型的风格为“密体”。
疏体是得“磊落挥霍如莼草条”,易于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和个性。
而“游丝措”须得高度凝神敛气,才能达到“体格精微,笔无妄下”。
这样画出的线,是倾向于宁静、内敛、含蓄和理智。
中国文化中的“书画同源”说明中国绘画线条的成熟得益于引书入画。
如元代赵孟兆说过“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分通”,他指出画石、竹,必须采用书法中的大篆、飞白和行书的笔法,明确地把线条独立于自然物象之外的特殊审美意味提示了出来。
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就提出“信笔妙而墨精”,“高墨犹绿,下墨犹赤贞”到了唐代的张躁和王维的画“笔清秀,笔意清润”,张躁和王维已开始了水墨渲染之法。
后来王洽把水墨画进一步发展成为大写意的“泼墨”。
从后世宋氏父子,高克恭等画的云山中多少可以看到这种用墨法的影响。
中国画的笔尖、笔肚、笔根都会产生不同味道的线条。
运笔时候还具有中锋、侧锋、卧锋、逆锋、拖锋、藏锋等笔势变化。
粗扩豪放的秦汉画像砖,柔匀典雅的魏晋画风,“曹衣出水”,唐代的“吴带当风”,宋代的丰富皴法使线的风格驱向严谨、精细、典丽、方正。
元代则更注意线的内涵,飘逸、潇洒、凝练、浑重。
中国画用线中的“十八描”、十四皴法十分丰富地体现了线条和墨画的疏密、轻重、浓淡、干湿等相反相成的法则,这些法则体现出一种音乐性,抽象性、情绪性、感情性,画家通过用笔的疾徐、联绵、钝锉、刚柔等所造成的时间性的运动感、节律感,使画家的主观情感留驻于纸上。
西方绘画以光影韵律为其形式美特征,西方绘画追求真实感、立体感、节奏感、明暗光影感。
光影韵律的追求,首先导致对对象团块结构的理解,线为体面服务。
光的具体化就是色彩,色彩不仅是最重要的造型手段,而且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如印象派及其后以创造性的主动精神去运用色彩,他们在对自然的色彩作了认真的观察、分析、理解之后,在获得对客观物象色彩的鲜明、强烈的感受和整体的色调认识之后,同时要求主动地,有所追求地去表现色彩,强调色彩的想象力,他们关注光影、色彩所产生的心灵作用,注意到色彩对人类心灵的某种暗示,如响亮的颜色在尖锐的形状里,音响效果会增强,低沉的颜色在图型里会提高视觉强度,他们在观察自然时,思于自然中的“光”与“色”的关系,他们为强烈的光色变化与空气感而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