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版高中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教科版)《我们身边的数据》教学设计

新版高中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教科版)《我们身边的数据》教学设计

新版高中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教科版)《我们身边的数据》教学设计
新版高中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教科版)《我们身边的数据》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数据》教学设计

一、学科核心素养

(一)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信息意识)

(二)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计算思维)

(三)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四)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信息社会责任)

二、课程标准要求

(一)在具体感知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

(二)在运用数字化的工具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认识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三)针对具体学习任务,体验数字化学习过程,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优势。

三、学业要求

学生能够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掌握数字化学习的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数字化工具开展学习(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够利用软件工具或平台对数据进行整理、组织、计算与呈现(计算思维)。

四、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学习内容是本书的起始节,要求学生了解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相互关系。关于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定义,不同的领域和组织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只能结合多个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三个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之上,感受数据的特征。教科书上还提到数据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不变的数据、变化的数据和随机的数据。通过分析了解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相互关系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五、学习者分析

学生基于平时的学习经验和初中的知识储备,对课程往往容易只停留在对工具软件的学习上。另一方面,学生对数据、信息和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具体的概念和相互关系缺乏系统的学习。

六、学习目标

(一)了解数据的表现形式,根据任务需求选用恰当的软件工具处理数据;

(二)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基本含义,并能体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体验数字化学习过程,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的优势。

七、教学重难点

重点: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难点:数据、信息和知识相互关系

八、教学策略与手段

(一)概念通俗化

教材上的概念学生比较难懂,结合多个版本教材和部分论文的解读,提炼出了通俗易懂的概念解释。比如数据的概念就是原始的、未解释的符号。

(二)实例简单化

教材受单元设计等局限所设计的活动比较正规、复杂,不利于学生快速体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的实例。

九、教学过程

(一)感知数据、信息和知识

1.感知数据及数据的表现形式

从人类文明开始,由于地区文明的差异,以及学科之间的不同,“O”这个符号代表了各种各样的含义。同学们,你们能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解释一下这个符号吗?大家先思考一分钟。

限时一分钟,头脑风暴开始!

活动1:学生根据学科情境解释数据

(学生可能的回答:汉语拼音、句号、数字、圆、英文字母、元素符号、血型、事物总是周而复始的、休止符、球、操场、镜子、地球、眼睛……)

数据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数字以外,还有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形式。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刚才大家在“头脑风暴”里所想到的都是什么数据表现形式。

(数字0是数字,汉语拼音、英文字母、元素符号等是文字,球等是图形……)

2.感知信息

当这个“0”符号被赋予不同的学科情境后,我们就获得了不同的信息。

3.感知知识

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很多关于这些信息的知识,比如数字零和英文字母O,这些知识会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那什么是数据、信息和知识呢?

设计意图:“0”这个符号可能是世界上最简单的符号了,用这个符号导入很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他们自然比较感兴趣。他们可以利用他们的学科知识来解读这个符号,并能回忆所学相关知识,基本上人人有话可讲,最终能感知数据、信息和知识。老师利用思维导图收集学生所提供的数据和整理课堂上的信息,最终形成知识结构思维导图,这种方法会让学生感受到利用数字化学习工具的优势。

(二)认识数据、信息和知识

1.认识数据

数据是原始的、未解释的符号,比如这几个数据,有同学们能解释一下这可能是什么吗?

再加上一组数据,

最后给出单位Kg/m3。

2.认识信息

老师现在处理一下数据,把它们放在表格里,这些数据就变成了有意义的信息。这种经过处理、赋予具体情境的数据,我们称之为信息。

3.认识知识

从这些数据或信息里,你能提炼出物质密度的相关规律吗?

可以从整体分析数据,分组、个别对比分析数据,总结“物质密度的相关规律”,感受加工提炼的过程。

知识表述的是事物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规律。

刚才同学们从物质密度表里提炼了物质密度的相关知识,我们把这种经过加工提炼后数据或信息称为知识。这些知识会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比如利用了氢气或氦气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的这个知识,可以制作氢气或氦气球。你们能利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下到底要选购哪种气球呢?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现在我们来感受一下知识的强大魅力!(播放一分多钟的科技史视频)

设计意图:数据、信息如何转变为知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结合初二物理的密度知识,从数据出发,赋予数据具体的情境变成信息。让学生从表格里提炼数据或信息,经过思维整理,归纳出关于物质密度的相关知识。

(三)理解数据、信息和知识

1.理解数据

继续我们的知识之旅,再看一组数据“110101************”,这可能是一组数据或几组数据的组合。它表达了什么信息呢?(它有可能被解释成银行卡号、钱、商品编号、音乐简谱等。)

2.理解信息

再给它加上一定的情境,这是每个人唯一的、不变的法定号码。它就是中国公民的身份证号。

3.理解知识

关于身份证号你们又了解多少呢?请两位同学分享他们的身份证号。对比讲解身份证号相关知识。

(身份证号一共18位,分四段,从左至右依次为:六位数字地址码,八位数字出生日期码,三位数字顺序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地址码表示你所在的城市地区。顺序码表示在同一地址码所标识的区域范围内,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员编定的顺序号。其中第十七位奇数分给男性,偶数分给女性。作为尾号的校验码,是由号码编制单位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主要是为了校验计算机输入公民身份证号码的前17位数字是否正确,其取值范围是0至10,当值等于10时,用罗马数字符X表示。)

知识除了可以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还可以帮助我们收集数据、获取信息。

刚才我们对比“冰”和“水”的密度这一组数据得出“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的规律,我们能不能再增加一组“铁”和“铁水”密度数据验证一下这个规律?“铁水”的密度如何获取呢?

……利用密度知识采集数据。

知识是认识世界的结果,同时也是改造世界的依据。

4.理解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相互关系

数据、信息、知识的关系也可以是一个三层金字塔结构,知识在顶层,而数据在底层。我们把底层的数据经过处理、赋予具体的情境后变成有意义的信息,人脑对数据和信息加工提炼后变成知识,知识不仅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也帮助我们重新采集数据、获取信息,最终提炼新的知识。

【课堂检测】

练习一:判断“雾大少驾”、“明日大雾”、“雾”这三种描述是数据、信息还是知识练习二:判断“圆周率近似值=3.14”、“3.14”、“圆的面积=3.14×r2”这三种描述是数据、信息还是知识

活动2:利用身份证和WPS表格函数知识获取身份证出生日期和年龄信息

操作步骤:

①打开要在WPS中编辑的表格;

②在身份证号后面的空格即“出生年月日”那一列第一格输入公式=MID(B2,7,8),输入完成后按下enter键,B2指身份证号的单元格,数字7为数字开始位置,8为字符个数;

③鼠标点击绿色框右下角的小方框“填充柄”并下拉至身份证号的最后一行;

④在“年龄”一列第一格输入公式“=2020-MID(A2,7,4)”,按下enter键;

⑤用“自动填充”功能,就能让同类型单元格用同样的公式计算结果。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尝试获取性别的方法)

设计意图:身份证号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信息,但是因为相应知识的匮乏,很多学生并不能牢牢记住自己的身份证号,所以设计了这一个环节。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知识来采集数据和获取信息,通过提取身份证出生年月日和计算年龄这一实践操作让学生能感受到知识的作用。

(四)巩固总结数据、信息和知识

1.了解数据的变化

身份证中同一个地区的人地址码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出生日期或出生顺序的不同,这段数据是在不断变化的。你们也能举一些数据固定不变或不断变化的例子吗?

(水变成冰时密度在变化,每天的气温也在不断变化……)

其实还有一些随机变化的数据,比如抛硬币,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是随机的。

2.课堂小结

3.课后思考

思考一:数据的来源和收集方法

老师刚才给大家提供的某班身份证号是来自哪里?原始数据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收集到的呢?

思考二:信息的特征

初中我们学过信息一些基本特征(可存储、可传递、可加工、可共享),除了这些,信息还有哪些特征呢?

设计意图:先利用课堂检测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再梳理课堂现场绘制的思维导图,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并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图式思维。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科版)知识点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复习资料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其中人性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化)。.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1)、虚拟现实技术:3D游戏等。 (2)、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3)、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Office助手、电子商务(EC)等。 GUI:图形用户界 DOS:磁盘操作系统 CPU:中央处理器 EC:电子商务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广东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PS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教学内容:1.Photoshop的基本操作 教学目标:了解Photoshop 工作界面;了解窗口的大小调整 重、难点:工具箱 教学过程: 一、启动Photoshop 首先确认计算机中已经安装了Photoshop中文版软件,下面介绍该软件的启动方法。【案例解析】 具体操作步骤请参考教材。 【案例小结】 掌握软件的正确启动方法是学习软件应用的必要条件。其他软件的启动方法与Photoshop 的基本相同,只要在【开始】/【程序】菜单中找到安装的软件并单击即可。 二、Photoshop 工作界面 下面介绍Photoshop 工作界面各分区的功能和作用。 【命令简介】 在工作区中打开一幅图像,Photoshop 的工作界面如图所示。 Photoshop 界面按其功能可分为标题栏、菜单栏、属性栏、工具箱、状态栏、图像窗口、控制面板和工作区等几部分,下面分别介绍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1、标题栏位于界面的最上方,显示为蓝色的区域,其左侧显示的是软件图标和名称。当工作区中的图像窗口显示为最大化状态时,标题栏中还将显示当前编辑文档的名称。标题栏右侧的按钮,主要用于控制界面的显示大小。 2、菜单栏位于标题栏的下方,包含Photoshop 的各类图像处理命令,共有10个菜单。每个菜单下又有若干个子菜单,选择任意子菜单可以执行相应的命令。 3、属性栏位于菜单栏的下方,显示工具箱中当前选择按钮的参数和选项设置。在工具箱中选择不同的工具时,属性栏中显示的选项和参数也各不相同。例如,单击工具箱中的【横排文字】工具后,属性栏中就只显示与文本有关的选项及参数。在画面中输入文字后,单击【移动】工具来调整文字的位置,属性栏中将更新为与【移动】工具有关的选项。 4、工具箱位于界面的左侧,包含各种图形绘制和图像处理工具。当将鼠标光标放置在工具箱上方的蓝色区域内,按下鼠标左键并拖曳即可移动工具箱的位置。单击工具箱中最上方的按钮,可以将工具箱转换为单列或双列显示。 5、状态栏位于图像窗口的底部,显示图像的当前显示比例和文件大小等信息。在比例窗口中输入相应的数值,可以直接修改图像的显示比例。 6、图像窗口是表现和创作Photoshop作品的主要区域,图形的绘制和图像的处理都是在该区域内进行。Photoshop 允许同时打开多个图像窗口,每创建或打开一个图像文件,工作区中就会增加一个图像窗口。 7、工作区是指工作界面中的大片灰色区域,工具箱、图像窗口和各种控制面板都处于工作区内。为了获得较大的空间显示图像,可按Tab键将工具箱、属性栏和控制面板同时隐藏;再次按Tab键可以使它们重新显示出来。 8、控制面板默认位于界面的右侧,在Photoshop 中共提供了21种控制面板。利用这些控制面板可以对当前图像的色彩、大小显示、样式以及相关的操作等进行设置和控制。将鼠标光标移动到任一组控制面板上方的灰色区域内,按住左键并拖曳,可以将其移动至界面的任意位置。 三、退出Photoshop 退出Photoshop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设计 课题:在internet上获取信息 教材版本及章节:《信息技术》第三版第三章第四节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如何根据自己需要的内容来确定搜索的关键词 (2)让学生掌握从网上下载网页、图片、文字和文件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在网上获取信息、下载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与我国的传统艺术相结合,唤起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利用关键词搜索信息的方法,网页、图形、文字、文件等信息的下载 教学难点:文字的保存和文件的下载 2、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将学习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但这种联系又有别于以往我们熟悉的事物,而是一种并不为学生所了解的事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基于上述理论,在学习信息搜索的时候,我们采用“皮影艺术”这样一个不为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引出本节课的讲解内容,然后介绍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以及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来搜索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方法之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了解更为详细的信息,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可以通过关键字的调整,搜索到更为具体的信息。 在确认学生已经能够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我们需要的资料后,再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我们要组织一个班会活动,介绍有关皮影艺术的一些情况,并且需要一些图片的展示和文字的说明,应该如何来搜集资料呢?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把搜索到的资料保存起来?然后讲解有关网页、图形、文字的不同的保存方法。之后继续提出问题:为了增加大家对皮影艺术的感官感受,有同学认为应该下载一个皮影戏来让大家欣赏一下,那么这个又该如何来下载呢?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然后让小组派出代表来演示如何下载文件,教师根据实际的情况给出一定的评价。 最后,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做一个回顾,在学习了网络下载的有关知识的同时,我们对于我国的传统艺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3、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我们创设这样一个情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也在不断地前进。影视技术的不断改进,数码产品的不断更新,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艺术,也逐渐在被人们遗忘。我们海宁是盛产皮革的地方,皮革除了用于穿着和饰品之外,也是制作皮影的原材料,皮影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已经逐渐处于消亡的边缘了。然而庆幸的是,网络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让我们能有机会与传统艺术进行一次亲密的接触。 (2)新课讲授 ①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有关信息 A、搜索引擎的概念 介绍一些知名的搜索引擎(Google、百度、雅虎、搜狐等)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第一章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1.知道信息的含义;2.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3.知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教学重点: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 教学难点:信息技术的含义 教学方法:教授、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 人类已跨进21世纪,迎来了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正确。为了使我们大家能够具有应用信息技术基本素质,浙江省在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在整个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我们将学习以下的内容: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文字处理的相关知识、网络基础及因特网应用、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初步知识等。当然了,我们在课堂上所讲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对相关的方面进行深入的钻研,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我们也可以互相讨论。 二、新课讲授 1.说了这么半天的信息技术,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信息。 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那么什么又叫消息呢。在电子通信中,信息以电子方式从一个装置传输到另外一个信息单位叫一个消息。 而在习惯中,消息是一种新闻的体裁。 而在计算机的学习经常要用到的数据的含义则是:数据是用来描述对象、概念、条件、状况、关系等的文字、数字、符号、图形或声音的集合体。 当数据出现在上下文中能被人们解释和理解它的意义的时候,数据就成了信息。

2.明白了信息的含义后,我们来学习一下信息技术的含义,所谓的信息技术就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和传输信息的技术。 获取信息就是指通过那些途径来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处理信息就是指我们如何来对所收集到的众多的信息进行加工,找出对我们有用的部分。 存储信息就是指对我们所处理好的信息进行储存,写在纸上、使用计算机存储还是使用别的方法进行存储。 传输信息就是指如何和他人或都在另外的地点使用信息。 3.获取信息的途径一般有两种,直接的和间接的。 直接的方法的优点有:信息可靠性强 直接的方法的缺点有:费时、费力 直接的方法举例:做科学研究、做调查 间接的方法的优点有:省时、省力 间接的方法的缺点有:信息可靠性不强 间接的方法举例: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 在信息技术的课程中,我们主要讲解从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在有目的的进行信息的搜集和获取,并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保存和传输。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远古时代,人们是通过感观来收集和处理信息。 2.近代,电报、电话的发明扩大了人们处理信息的时间,缩短了空间。 3.当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人们传输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小结: 1.什么信息 2.什么是信息技术

高一信息技术教科版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适用范围---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基础) 任课教师:课时:1(40分钟)一、教材分析 所谓“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从整本书看:《信息及其特征》作为教材的第一节教学内容,是概括性的,为后续的章节做铺垫。本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章节的学习,关系到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从本节内看: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共分两部分:1.1丰富多彩的信息 1.2信息的一般特征。所以这里本着让学生体验为主的原则,来进行设计。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综合采取了讲授法、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讲授。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都不是零起点,对于基础模块所涉及的各种常用软件比较熟悉,学生欠缺的是没有对各种软件进行归纳分类,还没有跳出“计算机”的概念范畴,把“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概念混为一谈。 2学生刚刚跨入高中,相互还不是很熟悉,而且现在的学生有个性,喜欢表现自己,这又是他们在高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发言和参与表现的机会,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新内容很好的迁移和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个人的信息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以及信息的其他特性:可伪装性、普遍性、相对性等,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 四、所用的教学资源及环境 (1)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仪 (2)软件资源: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课件 收集相关教学资料(小故事、图片等)、教科书、课程标准

高中信息技术 全套教案(经典)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课题: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教学器材:投影仪、演示用计算机。 授课地点:电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本章是教材的第一章,这章的内容对学习信息技术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计算机的组成,硬件和软件知识,计算机的安全与病毒防治以及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同学们对中学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同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2、什么是信息? 自从有了人类,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就有了信息交流。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到20世纪后叶我们把信息与信息技术交流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 (举例)有关信息、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 所谓信息,通常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3、什么是信息技术 一般说来,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的技术。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直接从生产、生活、科研活动中收集和获取信息,也可以从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获取间接的

信息。其中计算机网络上收集和获取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一条途径。 请阅读P2—P4。 (实例演示) 从信息学的角度,从为了解1990年到1999年十年中,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分析相应的教育发展情况作为例子,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示例告诉我们信息世界里,必须学习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 操作步骤:A、连接上网, B、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 C、检验结果: D、依次选取“中国教育概况”“中国教育科研网” E、从中找到数据输入到电子表格中, F、再把数据以图表的形式表示。 4、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而成的。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它的技术范畴。信息资源已成为同物质资源同样重要的社会资源。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实现资源共享。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信息成为所有人可共享的社会资源。 5、归纳、总结: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情况。 6、讨论思考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那些途径? 归纳总结: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情况。 布置作业: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人们获取信息有哪些主要途径?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通辽市第一中学 刘洪波 2015.10.25

2.1信息的来源与获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第二章《信息的来源与获取》第一节《信息的来源与获取的多样性》,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知道信息来源与获取方法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讨论不同的历史时期,信息的来源和获取方法的不同,进而理解掌握信息来源与获取方法的多样性。 二、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和特征,感受到生活中的信息是丰富多彩,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认识信息世界的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高一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不久,大部分学生对信息只有初步的了解,并且不同的班级学生学习能力不同,要加以适当的引导。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对信息更进一步的了解,并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的、正确的信息。从而为后面对信息的加工和表达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掌握获取信息的多面性。 2、过程与方法: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根据需要来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与获取的多面性,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信息获取有多种途径,并懂得网络是获取信息的一个很重要途径。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带来人类社会信息获取方法的变革

高中信息技术优质教案全套合集

高中信息技术优质教案全套合集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课题: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教学器材:投影仪、演示用计算机。 授课地点:电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本章是教材的第一章,这章的内容对学习信息技术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计算机的组成,硬件和软件知识,计算机的安全与病毒防治以及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同学们对中学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同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2、什么是信息? 自从有了人类,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就有了信息交流。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到20世纪后叶我们把信息与信息技术交流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 (举例)有关信息、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 所谓信息,通常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3、什么是信息技术 一般说来,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的技术。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直接从生产、生活、科研活动中收集和获取信息,也可以从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获取间接的信息。其中计算机网络上收集和获取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一条途径。 请阅读P2—P4。 (实例演示) 从信息学的角度,从为了解1990年到1999年十年中,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分析相应的教育发展情况作为例子,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示例告诉我们信息世界里,必须学习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 操作步骤:A、连接上网, B、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粤教版必修1(完整资料)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篇一: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技术全套教案_粤教版必修1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教师:雷萍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 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案全套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容。由于这个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2019-2020年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 信息获取课后辅导练习

2019-2020年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信息获取课后辅导 练习 第1题【单选题】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因特网,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因特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 B、因特网资源丰富,包罗万象,需要的信息均能在网上找到 C、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高性能、低成本的发展推动了因特网走进千家万户 D、因特网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采集信息工具的是( )。 A、照相机 B、扫描仪 C、电视机 D、摄像机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对于影片这样容量比较大的文件,下列可以提高下载速度的是( )。 A、网页上的直接下载 B、右击鼠标,选择"目标另存为" C、使用下载工具软件进行下载 D、通过复制来达到目的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某同学想知道“地球自转方向”,通过网上搜索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一是顺时针旋转,二是逆时针旋转,其中比较可信的判断方法是( ). A、看查找的是否专业的、权威的、可信度高的网络科学数据库 B、由查询的结果多少而定,得出相同结论多的就是正确的 C、根据网站界面设计是否美观而定。界面设计好的数据比较谁确 D、看查找的速度如何,速度快的网站比较谁确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小明全家准备国庆长假去黄山旅游,他决定在网上搜索游览路线信息。他做决定的这种行为属于信息获取过程中的哪一环节?( ) A、定位信息需求

B、选择信息来源 C、确定信息获取方法并获取信息 D、评价信息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小明用IE浏览一个图文并茂的网页,地址栏信息为“https://www.doczj.com/doc/4b5565864.html, /default.html”。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网页中图像的全部信息保存在default,html文件中 B、该网页的URL为“https://www.doczj.com/doc/4b5565864.html,/default.html” C、网页内容是用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描述的 D、HTTP协议用于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传输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在因特网上进行信息搜索时,经常要进行下面的哪个操作,来缩小搜索范围?( ) A、改变关键词 B、使用逻辑控制符号AND,使多个条件同时满足要求进行限制 C、换一个搜索引擎 D、使用逻辑控制符号OR 【答案】: 【解析】:

(完整版)教科版高一信息技术必修1第三单元3.4加密和解密教学设计

3.4 加密与解密 本节内容按2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分析生活中由密码引起的数据安全问题,理解对数据进行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穷举法破解密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学生预习,阅读第77页“任务一解开网站账号被盗之谜”之“活动1 防范‘盗窃’行为”,填写第78页的表3.4.1。 2.教师检查,并评讲填写情况,引出数据安全、密码的话题。 表3.4.1 密码盗窃与防盗分析表 二、密码 密码是指用来核对用户ID以验证用户就是本人的一组字符。 活动2设置安全密码 打开教科书配套资源中的“数据安全性测试.py”,运行并测试穷举搜索一个5位、7位和9位的数字密码,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填写表3.4.2。(详见配套资源“数据安全性测试(有界面).fld”和“数据安全性测试(有界面).py”) 表3.4.2 穷举搜索密码需要的时间

实现穷举搜索的自定义函数jiemi()的程序代码如下: def jiemi(): d1=datetime.datetime.now() #获取当前系统时间d1 p=int(varin.get()) #获取输入文本框的数字密码 for i in range(0,p+1): #从0循环到正确密码数值 if i==p: #如果密码相同 d2=datetime.datetime.now() #获取当前系统时间d2 d=d2-d1 #取得时间差 #在输出文本框中显示解密用时 varout.set(str(d.seconds)+"秒"+str(d.microseconds/1000)+"毫秒") 程序运行效果如下: 【比一比】当然,我们也可以编写无可视化界面的程序,程序更简单。(详见配套资源“数据安全性测试(无界面).py”) 程序运行效果如下: 请比较有可视化界面与无可视化界面两个程序运算的快慢,将最快的结果填入表3.4.2。 【算一算】 你的电脑1秒最多能试探大约多少个整数密码? 【做一做】 1.有可视化界面程序中的jiemi()函数中的for循环改为while条件循环: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全册教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案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基本上都在小学、初中阶段上过信息技术课.由于是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对整本书的内容学习有开启含义,教学参考给出的参考课时0.5略低。 与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新课程更注重的是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合作,注重讨论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发挥学生的想象,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验信息的基本特征。 2、难点:信息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1、引入 问:“结绳记事”、“烽火告急”、“飞鸽传书”里都隐含着一个关键词,是什么呢?——信息 问:大家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原来的寓意是什么?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从正面去理解这个故事,你会怎样解释呢? 讨论交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2、认识信息 任何事物都有多个侧面,信息也不例外。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它有什么特征呢?讨论交流,阅读课本中关于信息的定义。课本:1、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等特点); 2、信息具有价值性(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3、信息具有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4、信息具有共享性(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不会丢失或改变)。 3、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信息 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信息有哪些来源?信息有哪些载体形式?信息有哪些传播途径?信息有哪些 存储方式? 讨论交流,推导出信息的其他特性。如:传输性、概括性、真伪性等. 4、通过多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自己概括信息的基本特征。 案例1:天气预报报道明天要下雨,这对于农民来说可能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其他一些人来说可能是个坏消息。 案例2:1万只耐克鞋的故事。 问:信息除了案例中体现出来的的特征外,还有其它的一些特征,你能说说吗? 六、思考与练习 讨论并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 七、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基础(教科版2017)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基础 (教科版) 2017

目录 1.1 信息及其特征 (1) 1.2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4) 2.1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8) 2.2.1 搜索引擎 (10) 2.2.2 搜索技巧 (13) 2.3.1 文件及其类型 (16) 2.3.2 多途径下载文件 (19) 2.3.3下载效率的提高 (22) 2.4 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 (24) 3.1 信息加工概述 (27) 3.2 信息的编程加工 (30) 3.3 信息的智能化加工 (33) 4.1.1文字及其处理技术 (36) 4.1.2 字处理软件 (39) 4.1.3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 (42) 4.2.1表格数据的处理 (45) 4.2.2表格数据的图形化 (48) 4.2.3表格数据加工的多元性 (51) 4.2 表格信息的加工(作业) (54) 5.1 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55) 5.2 视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58) 5.3.1 图像的类型与格式 (61) 5.3.2 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63) 6.1 信息集成(1) (66) 6.1 信息集成(2) (69) 6.2 信息发布 (71) 6.3 信息交流 (74) 7.1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76) 7.2 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 (79) 7.3 利用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 (81)

1.1 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持特征 难点:信息的含义,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 【教学方法】 讲解法、分组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介绍“信息技术”这门课在高中阶段的概况,信息技术对我们今后学习、生活的帮助;我校“信息技术”科目的相关的硬件、软件方面的情况及课程安排。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活动一:什么是信息? 1、学生阅读教材,探究以下问题: ①从图1-1以及下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些都是信息吗?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 《认识信息世界》中的第一节《无所不在的信息》。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是一堂“非 技术性”信息技术理论课,通过设计情景,将知识巧妙地融入故事,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 【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大部分同学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操作课,就是上网。另外,大部分同学初中阶段对信息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他们对信息及其特征的理解是片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信息的概念,并能够理解并举例说明身边的信息,能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信息的时效性、价值性等特征。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信息用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能根据信息的特征对自己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体会信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发现信息、利用信息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难点:分析与鉴别信息的各种特征。 【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是一堂“非技术性”信息技术理论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能够直接影响到后面内容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激发也在于第一节课。本节课中,采用多种方法如生动讲述法、观察法、讨论法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无所不在的信息,理解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布置任务 1.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简介自己的材料。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等等 方面,在规定的2分钟之内,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演示。因为新学校,新同学之间多数彼此不熟悉,学 生之间正好通过此次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学生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形式整理这份材料:①纯书面文字材料;②书面文字辅以简单图片材料;③口头文字说明等。 2.教师课前准备简介自己的材料。事先用word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档,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 一组幻灯片,或者用flash制作一段动画,或者录制一段视频。 (二)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位小组成员在其小组内进行自我简介, 2.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自我简介, 3.教师对每个小组代表的自我简介进行适当的评价, 4.教师在全班播放简介自己的幻灯片、word文档或者动画材料或者已经编辑录制好的视频材料。(三)教师发问 1.刚才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简单的自我的简介,大家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因是什么? 2.学生思考的同时翻阅课本有关信息概念方面的内容: (四)教师小结 1.刚才通过每个人所做的自我简介,初步了解了每个学生,即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 就是他的基本信息。 2.引出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五)教师发问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全套教案

1.2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 授课时间:授课人: 学习目标: 1. 知道位置确定的方法。 2. 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 3. 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学习重点: 1. 位移的矢量性、概念。 2. 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学习难点: 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阅读课本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故事;简述城市里汽车用的GPS。 涉及到的物理知识: 二、确定位置的方法: 物理现象: 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大海中的轮船;天空中的飞机 1、坐标系: 为了定量的描述物体(质点)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一个坐标系。 2、直线坐标系:适用于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 课本P7. 3、平面直角坐标系:适用于物体在平面上的运动。 4、立体坐标系:适用于物体在三维空间里运动。 三、位移与路程: 1、标量和矢量: 标量: 矢量: 物理现象: 游客从峨眉山脚到金顶步行与坐缆车的比较。 上海到天津如图。 2、位移: ①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称为位移,用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大多用符号X表示。 例题:课本P7. ②理解: A: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B:位移的大小等于质点始末位置间的距离。 C: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D:位移只取决于初末位置,与运动路径无关。 3、路程:

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课本P9 交流讨论: 4、位移与路程区别: 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时大小才等于路程。【例二】中学的垒球场的内场是一个边长为16.77m的正方形, 在它的四个角分别设本垒和一、二、三垒.一位球员击球后, 由本垒经一垒、一垒二垒跑到三垒.他运动的路程是多大?位 移是多大?位移的方向如何? 课堂训练: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相同,则它们的位移的大小也一定相同。 B.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同,但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可能相同。 C.一个物体在某一运动中,位移大小可能大于所通过的路程。 D.若物体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2.如图甲,一根细长的弹 簧系着一个小球,放在光 滑的桌面上.手握小球把 弹簧拉长,放手后小球便左 右来回运动,B为小球向右到 达的最远位置.小球向右经过中间位 置O时开始计时,其经过各点的时刻如图乙所示。若测得OA=OC=7cm,AB=3cm,则自0时刻开始: a.0.2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____,方向向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_. b.0.6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_____,方向向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 c.0.8s 内小球发生的位移是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 d.1.0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____,方向向__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 3.关于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的位移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B.路程就是质点运动时实际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C.任何质点只要做直线运动,其位移的大小就和路程相等。 D.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因而位移不可能和路程相等。 4.下列关于路程和位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移就是路程。B.位移的大小永远不等于路程。 C.若物体作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D.位移是矢量,有大小而无方向,路程是标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5.关于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就是质点运动的方向。B.路程是标量,也是位移的大小。C.质点做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其位移的大小。D.位移的数值一定不会比路程大。6.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移和路程的大小总相等,但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B.位移描述的是直线运动,路程描述的是曲线运动。 C.位移取决于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实际运动路径。 D.运动物体的路程总大于位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