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身边的材料 导学案

身边的材料 导学案

身边的材料 导学案
身边的材料 导学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身边的材料》导学案学习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形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

种材料构成的。

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3、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4、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5、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习重点和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感觉器官仔细观察身边物品的能力,以及根据材料对物品的能力,以及根据材料对物品进行分类的能力。

课前准备:

分组调查,通过网络、杂志等了解、收集生活中常见材料的资料或图片。

学习过程:

一、活动1:下面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正确判断出常见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标准,给物品分类。

3、在交流讨论中,能够认真地倾听别人的意见。

活动过程:

1、每4人一组,每组一套材料,学生观察、辨认每种物品是由什么材

料制成的,并给这些物品分类,把同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的名称填在书上的圈里,再把组成每类物品的材料名称写在圈的下面。

2、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物品,发现并讨论一些物品往往不是一种材料制

成的,发现制成每种物品的几种材料,联系材料的性质,试着说明用这些材料制作某种物品的好处。

3、组织学生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比一比谁的观察更仔细,发现

的材料更多。

二、活动2:认识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

活动目标:

1、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天然材料。

2、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描述一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

活动过程:

1、学生出示搜集的图片并讲一讲木头、棉花、沙子可以制成什么,再

让学生讲一讲这些材料是怎么得到的。启发学生思考:塑料和玻璃是从哪里来的?

2、引导学生观察玻璃加工过程的图片,描述玻璃加工的过程,帮助学

生理解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体会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只靠天然材料是不够的。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知道的其他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资料并区分哪

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三、活动3:找一找,教室里德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准确地辨别出教室中各种物品是由什么材

料组成的。

2、愿意与其他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举例说明我们的学习用品离不开丰富的材料。

活动过程:

1、每小组4人,每个小组可在给定的时间内,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物品

进行观察和分析。

2、观察结束后,每个小组把找到的材料名称填在课本中的横线上。引

导学生讨论材料的性质与用途有怎样的联系。

拓展延伸:

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时由哪些材料制成的;举例说明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课后总结:

身边的材料

第七课《身边的材料》 内容标准: 1. 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的材料。 2. 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激发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知道一些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 初步能区分常见物品中使用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知道生活离不开材料。 能力培养 1. 主动搜集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2. 懂得动手制作新材料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与人合作。 2. 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材料。 设计意图 “身边的材料”是“物体与材料”单元的最后一课。“身边的材料”是在学习了物体的特征、分类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从“古人用什么材料”到“调查家庭材料”等活动,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在总体上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类,并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地发明新材料。 “身边的材料”一课在学生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过程中,了解从古到今、由近及远的材料发展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流程 收集事实——分析理解——动手操作——迁移应用。 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在总体上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类,并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地发明新材料。 教学准备 教师:对身边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收集,制作“塑料”的材料(酒精灯、烧杯、牛奶、醋、勺子等)。 学生:课前收集材料的知识,收集身边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波波等几位好友一起到妍妍家做客。真皮沙发的材料来自动物,仿皮沙发的材料来自人造皮革,通过主题人物对“真皮”与“假皮”的争论,引入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探讨。 讨论:沙发有“真皮”“假皮”之分? 目的:通过有趣的生活片断,引领学生对身边材料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引入课题。 二、活动一:古人用的材料 情景:出示课本图片。 描述:坐时光机回到远古时代,我们将会看到古人生活和劳作的情景:炉子用石头砌成,器皿是用黏土制成的陶瓷罐,锤子用石块、绳子、木条组合起来,捕鱼船来自粗大植物的树干,手里拿的武器用木棍等加工而成,衣服和帐篷则是来自动物皮毛,制作用品的材料全部是存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身边的材料》教学设计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定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能区分常见的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能举例说明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 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教学预备: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手电筒等等 一些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重点: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矿泉水瓶):矿泉水瓶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生:“塑料”) 你是怎么知道矿泉水瓶使用塑料这种材料制成的呢?(生:看) 通过看的方法,可以知道矿泉水瓶使用塑料这种材料制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身边的材料”(板书课题)。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活动一: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分组观察课本2页“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图,填写好“材料研究 记录表”(表样附后)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课件出示,木头是制成椅子的材料,椅子是由木头制成的。) 3、按材料给以上物品分类

把分类结果填到课本第二页五个白色的圆圈。 师:分类有一定的标准,这次分类的标准是什么?(材料) 师:请同学们在圆圈下面写出圈内物品制成的材料名称。 4、还有哪些物品是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5、课本第二页图中的物品分别是由几种材料制成的?`试着说明用这些材料制作某种物品的好处。 活动二:认识人造材料与自然材料 1、观察“材料研究记录表”想一想,这些材料是怎么得到的? 2、除了木头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材料是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的? 告诉学生: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3、通过视频引导学生明白像玻璃这种由自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首先要设计确定并制造模具,玻璃原料以石英砂为主要原料,加上其他辅料在高温下溶化成液态,然后注入模具,冷却、切口、回火,就形成玻璃瓶。) 4、你还知道其他人造材料吗?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活动三: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1、让学生分组观察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观察、讨论,并填写记录表。 3、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4、小结。短短几分钟同学们就找出了这么多的材料,可见我们的材料世界真是丰富多彩。 三、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1、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几种材料,想认识一下吗?一起看投影,辨认一下是什么材料?(课件) 2、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体会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如果让你发明一种新型材料,你将发明什么材料,用来做什么?

原材料分类

材料分类明细 一、原材料 (一)、主要材料 1、主材--水泥 2、主材--钢材 3、主材--地材 4、主材--钢铰线 5、主材--炸材(代号品) 6、主材--木材 7、主材--水泥制品 8、主材--沥青 9、其他主材 (二)、辅助材料 包含粉煤灰、外加剂、连接套筒、锚具、声测管、竹胶板、橡胶支座、土工材料、塑料排水管等。 (三)、机械配件 (四)、油料 1、油料--燃油 2、油料--润滑油 二、周转材料 包含各类模板、架管、扣件、型材、贝雷架、轨道、活动房等可以重复利用的材料。 三、低值易耗品 不包含在以上各类材料中的其它材料及各类小型设备。

原材料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原材料 英文名称:raw material 定义:投入生产过程以制造新产品的物质。 应用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机械工程(2)总论(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原材料 原材料即原料和材料。原料(raw material)一般指来自矿业和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产品;材料(processed material)一般指经过一些加工的原料。举例来讲,林业生产的原木属于原料,将原木加工为木板,就变成了材料。但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对原料和材料的划分不一定清晰,所以一般用原材料一词来统称。 目录 简介 种类 入账处理 展开 简介 种类 入账处理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原材料即原料和材料。原料(raw material)一般指来自矿业和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产品;材料(processed material)一般指经过一些加工的原料。原材料在会计中的定义是:原材料是指经过加工能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原料、材料及不构成产品主要实体但有助于产品形成的各种辅助材料。原材料是企业存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种、规格较多,为加强对原材料的管理和核算,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举例来讲,林业生产的原木属于原料,将原木加工为木板,就变成了材料。但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对原料和材料的划分不一定清晰,所以一般用原材料一词来统称。

物质的量教学案

02 物质得量 【学习目标】知道摩尔就是物质得量得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得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得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得方法对研究与学习化学得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物质得量及其单位与有关物质得量得简单计算 【学习难点】对物质得量及其单位得理解 在化学反应中得微粒质量很小但数目很大,如何把一定数目得微观粒子与可称量得宏观物质联系起来呢?所以引进一个新得基本物理量-—物质得量。 一、物质得量 1、物质得量:就是国际单位制中得一个___________,表示 符号: 2、物质得量得单位:______,简称为_______,符号:_______(例:n(H2O)=1mol) 1mol某种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得微粒数与相同. 使用物质得量得注意点: 3、阿伏加德罗常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2)阿伏加德罗常数得符号及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伏加德罗常数得近似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得就是() A.摩尔就是物质得量得单位,就是七个国际基本物理量之一。 B。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12g碳中所含得碳原子数 C。物质得量就就是物质得质量D.物质得量就就是物质所含微粒数目得多少 E.阿伏加德罗常数就就是6、02×1023mol-1 F.摩尔就是表示物质粒子多少得物理量 G。物质得量适用于计量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 【归纳】 4、物质得量(n)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 A)、微粒数(N)之间得关系: 【练习1】 1、2mol H2O含有_______个分子,有________ 个氢原子,有___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材料

第一单元知识点 身边的材料: 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 ▲判断物品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主要方法有:看、摸、闻。 2.我们身边的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3.天然材料:是指自然界中自然生长的或形成的材料。 4.天然材料主要有:棉花、木头、石头、石油、沙土、麻、丝。 5.人造材料:是指对天然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得到的人们所需要的材料。 6.人造材料主要有:塑料、玻璃、纸张、陶瓷、布、橡胶、石灰、钢材。 7.按材料给物品分类:木头、金属、纸、布、塑料。 木头: 金属: 纸: 布: 塑料: 8.人造材料可以完全取代天然材料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人造材料是在天然材料的基础上制成的,没有天然材料作为基础,人造材料是不会存在的。 9.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 ▲塑料可以代替钢铁作建筑材料。 10.塑料可以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 11.塑料的特性(优点):加工容易、防水、轻便、透明、不易变形、不生锈。 12.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答:优点:塑料具有轻便、透明、防水等特点,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 不足:塑料不易降解,容易造成污染环境。 13.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答:感觉不一样。塑料手套刚戴时有点凉,而且不透气,但是可以防水;棉布手套戴上之后暖和,但是不防水。 14. 天然材料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人们利用一些技术、设计、制选出许多人造材料。包括一些新材料。 15.新材料:复合玻璃、人造纤维、变色眼镜,记忆眼镜架、防弹衣、纳米材料、人造钻石。 16. 白色污染:是指人们随意抛弃在自然界中的废旧塑料包装制品,飘挂在树上, 散落在路边、草坪、街头、水面、农田及住地周围等处的这种随 处可见的污染环境的现象。 17.减少白色污染的建议:(1)回收塑料,要把塑料物品分类放置,分类回收, 以利于再加工。 (2)在制作塑料制品尤其是易废弃的生活用品时,加一 些添加剂,使之埋入地下易腐烂。

材料分类

1.试说明下列牌号的名称。 1Cr18Ni9、2Cr13、ZGMn13-1、4Cr9si12、H59、ZQSn10、QBe2、ZChSnSb11-6、LF21、LC6、ZL102、5CrMnMo 、9siCr 1Cr18Ni9:奥氏体不锈钢 2Cr13:马氏体不锈钢 ZGMn13-1:耐磨钢 4Cr9si2:耐热钢 H59:黄铜 ZQSn10:铸造锡青铜 QBe2:铍青铜 ZChSnSb11-6:滑动轴承合金 LF21:防锈铝 LC6:超硬铝 ZL102:铸铝 5CrMnMo:热作模具钢 9siCr:低合金刃具钢 2.合金分类 Cr12Mo、1Cr18NiTi、HT200、YT15、Q235、LF5、T8、20CrMnTi、38CrMoAl、W18Cr4V、GCr15、LD5、Y20、ZG200-400、ZL101、65Mn、45、ZChSnSb11-6、40Cr、5CrMnMo、LY12、KTZ550-4、H68、QSn4-3、TA3、ZGMn13、QT600-2、ZChPbSb16-16-2、RuT420、LC4、YG6、TC3、T1 (1)属于普通碳素结构钢的有:Q235 (2)属于优质碳素结构钢的有:45 (3)属于碳素工具钢的有:T8 (4)属于碳素铸钢的有:ZG200-400 (5)属于易切削钢的有:Y20 (6)属于合金渗碳钢的有:20CrMnTi (7)属于合金调质钢的有:38CrMoAl 40Cr (8)属于弹簧钢的有:65Mn (9)属于滚动轴承钢的有:GCr15(10)属于滑动轴承钢的有:ZChSnSb11-6 ZChPbSb16-16-2 (11)属于高速钢的有:W18Cr4V (12)属于冷作模具钢的有:Cr12Mo (13)属于热作模具钢的有:5CrMnMo (14)属于不锈钢的有:1Cr18NiTi (15)属于耐磨钢的有:ZGMn13(16)属于铸铁的有:HT200 KTZ550-4 QT600-2 RuT420 (17)属于铝合金的有:LF5 LD5 ZL101 LY12 LC4(18)属于铜合金的有:H68 QSn4-3 T1 (19)属于钛合金的有:TA3 TC3 (20)属于硬质合金的有:YT15 YG6 3.合金分类: 4Cr5MoSiV、LF5、KTH300-6、2Cr13、HT250、Q255、QSn4-3、W6Mo5Cr4V2、ZG270-500、60Si2Mn、45、40Cr 、YT15、ZGMn13 碳素结构钢: Q275 优质碳素结构钢: 45 耐磨钢: ZGMn13 碳素铸钢: ZG270-500 高速钢: W6Mo5Cr4V2 硬质合金: YT15 合金调质钢: 40Cr 合金弹簧钢: 60Si2Mn 铸铁: KTH300-6 HT250 铜合金: QSn4-3 铝合金: LF5 热作模具钢: 4Cr5MoSiV 不锈钢: 2Cr13 4.合金分类: 40MnB、ZL201、1Cr18Ni9、HT300、Q275、T10、20Cr、ZChPbSb16-16-2、QT600-2、ZGMn13、60Mn、LC4、GCr15SiMn、Y12Pb、ZG200-400、40、3Cr2W8V、HSn62-1 碳素结构钢: Q275 优质碳素结构钢: 40 碳素工具钢: T10 碳素铸钢: ZG200-400 易切削钢: Y12Pb 合金渗碳钢: 20Cr 合金调质钢: 40MnB 合金弹簧钢: 60Mn 滚动轴承钢: GCr15SiMn 耐磨钢: ZGMn13 滑动轴承合金: ZChPbSb16-16-2 热作模具钢: 3Cr2W8V 不锈钢: 1Cr18Ni9 铸铁: HT300 QT600-2 铝合金: ZL201 LC4 铜合金: HSn62-1

物质的量教学案

02 物质的量 【学习目标】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 【学习难点】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理解 基本物理量长度质量时间物质的量电流强度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单位米千克秒摩尔安培开尔文坎德拉 符号m kg s mol A K cd 在化学反应中的微粒质量很小但数目很大,如何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呢?所以引进一个新的基本物理量——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___________,表示 符号: 2、物质的量的单位:______,简称为_______,符号:_______(例:n(H2O)=1mol) 1mol 某种微粒集合体中所含的微粒数与相同。使用物质的量的注意点: 3、阿伏加德罗常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2)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及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是七个国际基本物理量之一。 B.阿伏加德罗常数是12g碳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C.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D.物质的量就是物质所含微粒数目的多少E.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mol-1 F.摩尔是表示物质粒子多少的物理量G.物质的量适用于计量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 【归纳】 4、物质的量(n)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 A)、微粒数(N)之间的关系: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身边的材料 1说课稿 冀教版精编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 身边的材料 一、教材分析 通过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并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二、学生分析: 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观察和摆弄身边的物体。他们会用积木搭盖“房子”,把金属丝弯曲成各种形状,当看到大块的塑料漂浮在水面上时,他们常常会感到非常好奇。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材料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有关身边材料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由老师带来一些身边物品,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物品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想知道有关身边所用材料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教法学法 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目标,更是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课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师以情境设计、探究活动、交流提升、演示说明为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把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学习目标预设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导学案+课时作业

第2课时物质的量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含义及单位。2.理解物质的量的基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3.能进行物质的质量、微粒数目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阿伏加德罗常数 (1)概念:□010.012_kg_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用□02N A 表示,N A近似为□036.02×10mol-。 (2)单位:□04mol-。 2.物质的量 (1)概念:用□050.012_kg_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作为标准来衡量其他微粒集体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用□06n表示。 (2)应用范围:□07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或一些特定组合。 (3)意义:把物质的□08宏观量和□09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 3.物质的量的单位 □10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11摩,符号:□12mol,1摩尔任何微粒都含有□13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4.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微粒数目(N)之间的关系□14n=N N A。 二、摩尔质量 1.概念:□01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02M表示。单位:□03 g·mol-1或kg·mol-1。 2.与物质的量的关系:□04n=m M。 3.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以□05g·mol-为单位时,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微粒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1.摩尔质量与物质的质量相同吗? 提示:不相同,①单位不同,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或kg·mol-1,而物质质量的单位是g或kg。 ②对于给定的物质,其摩尔质量的数值是固定不变的,而物质质量的数值是任意的。 2.“摩尔质量等于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这一说法对吗? 提示:说法错误,应当说:当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时,其数值等于该微粒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一、物质的量和摩尔的含义 1.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和长度、时间、质量等一样,它们都是基本物理量,“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概念,不得减删或增添任何字,如不能说成“物质量”“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或“物质的其他量”等。 2.摩尔 (1)摩尔度量的对象 摩尔和米、秒、千克等一样,它们都是基本物理量的单位。摩尔度量的对象是微观粒子,而这里的微观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中子、质子等单一微粒,也可以是这些微粒的特定组合。 (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或化学式的特定组合。 例如:1 mol H表示1摩尔氢原子,1 mol H2表示1摩尔氢分子,1 mol H+表示1摩尔氢离子。但如果说“1 mol氢”这种说法指代不明,不清楚是氢原子、氢分子还是氢离子,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特别提醒 在使用摩尔时,对于微粒的特定组合可以不限于整数,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根据化学反应的需要将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单元再分割或再组合成分数或倍

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导学案

第一章 第二节 物质的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的量”是用来描述微观粒子集合多少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 的量的单位。 2、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 系及有关计算。 二、学习重点: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有 关计算。 三、预备知识:原子、分子、离子等相关化学知识,集合等相关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给予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行看书熟悉相关内容。 二、授课内容: 1、物质的量 ①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是国际基本单位制中的七个物理量之一。它表示:一 定微粒集合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其符号是:n ,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 mol 。 ②1摩尔基准的确定:12g C 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数值上约等于:231002.6?, 人们将该数值命名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用符号A N 表示,即:1231002.6-?=mol N A 。 给学生举例说明物质的量,用: 学校全体的学生都参加了校运会的开幕式,如何快速的计算在运动场上的学生人 数? 班集体 学生个体 学校人数 来说明物质的量就是用来描述集合多少的一个物理量。 自读资料: 阿伏伽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因他对231002.6?这个数据的测得有着很大的贡 献,所以用他的名字来表示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以示纪念,化学上用A N 表 示阿伏伽德罗常数。其单位是:1-mol ,他表示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其值近 似等于231002.6?,类似于π和3.1415926之间的精确值与近似值的关系。 2、摩尔的适用范围 思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分析原因 ①:1mol 小米 ②:1mol 氢 ③:1mol 大豆 适用物质的量描述物质数量的时候应注意:只能适用于微观颗粒,不能用于宏观 物质。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

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 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新版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题。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材料有了基本的认知,本课将继续从三个层面来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去观察、触摸发现身边的材料,并尝试用生活经验来分类。第二阶:理性认识阶段。能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第三阶段:对比总结。分析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并能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品,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认识物品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但是并不具备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思想,至于各种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就更不能明白了。因此,本节课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描述的能力。以期树立学生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教学难点】 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剪刀、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二、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分别是什么材料。 1.展示:一座房子的图片。 师:请问这座房子都是用什么材料建造而成的? 2.生:独立观察并进行思考两分钟,回答问题。 3.师:你能用表格将这些材料的名称记录下来么?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4.学生记录。并尝试进行分类。 5.学生活动:汇报记录结果。其他小组聆听汇报,并对他人的结果进行点评或者补充。教师汇总意见,并进行评价。 6.小结:常见的材料中,有的直接来自大自然,如木材、石材、棉花、羊毛等,它们属于天然材料;有的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玻璃、塑料等,它们属于人造材料。 7.学生活动:根据上面的学习,请调查一下你同桌的书包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哪些是人造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请记录在表格里。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并能初步对材

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第三课时物质的量浓度 【知识回忆】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2.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有哪些步骤?所用的仪器有哪些? 【学习导学】 一.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 2.符号:单位: 3.数学表达式: 注意: (1)概念中的体积是指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以为单位。 (2)溶质的量一定要用表示。如条件的是溶质的质量或气体的体积或微粒数等,应换算成。 (3)溶质能够是单质或化合物,也能够是离子或其它特定的组合。 (4)带结晶水的物质作溶质时,溶质是,如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如2.5gCuSO4·5H2O配制0.5L溶液,CuSO4的C为 (5)某些物质溶于水后,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所得溶液的溶质一般指生成的新物质,如Na、Na2O加入水,溶质为,SO3溶于水溶质为,SO2溶于水溶质为 ※特例:氨气溶于水,溶质规定为通入的,如用11.2LNH3〔标况〕配制为2L溶液,那么氨水浓度为。 (6)关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时,其物质的量浓度。 二.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配制溶液的计算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cV;物质的量浓度:c=n/V;溶液的体积:V=n/c。 例1、以下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的是〔〕。 A、将40gNaOH固体溶解于1L水中 B、将22.4L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配成1L溶液 C、将1L10mol·L–1的浓盐酸与9L水混合 D、10gNaOH固体溶解在水中配成250mL溶液 2.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W B、物质的量浓度C B、溶解度S的计算

2H O 100%()100B B B B B n m C W V m aq m S g m ?==??? ? ?=??? 〔1〕 2H O 100B m S g m =2H O 100%()100B B B B m m S W m aq m m S g ===?++〔饱和溶液〕 〔2〕 〔3〕2H O ()B m aq m m =+V aq m ?=ρ)( 归纳总结 各化学量的关系及相互转化(n 与N A 、N 、m 、M 、V 、Vm 、c 〔A 〕的计算) 万能恒等式:CV V V M m N N n m A ==== 〔化学计算以物质的量为核心〕 【三】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要紧仪器:、、、、、等 2、容量瓶使用方法 〔1〕容量瓶的体积固定,有不同规格〔25ml,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 等〕 思考:能不能配制125ml0.5mol/l 的NaOH 溶液? 〔2〕使用前必须检验容量瓶是否。〔气体装置检验气密性;液体装置检验是是否漏水。〕 〔3〕容量瓶上标记:、、。 〔4〕当液面接近刻度线1-2cm 时,须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过线那么重新配制。 思考:能不能直截了当在容量瓶中溶解?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配制步骤: a 、: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b 、: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或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c 、: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 d 、〔转移〕:将上述溶液冷却到室温后,用玻璃棒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e 、: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 C B W B S

2021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全部教案(共4节)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要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高中化学-第3节 物质的量浓度(第3课时)导学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3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4.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二预习内容 1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 2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三提出疑惑 1 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和计算公式适用范围。 2 该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以及相关计算。 2掌握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二学习过程: 1. 本节引入方法:复习初中化学有关溶液的知识,例如:有关溶液组成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指出这只 是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引出新课--另一种常用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 量浓度。

2 阅读课本14页,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填写下列空白: (一)、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物质的量浓度。2计算公式: 3符号:表示。 4单位:或 5注意: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二)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简单计算: 例1:配制500mL 0.1mol/L 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 练习巩固: 1.用40gNaOH配成2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2.58.5gNaCl配成50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3.标准状况下,22.4LHCl配成0.5L盐酸,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知识升华: 1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2 稀释公式:c (浓) V (浓) = c (稀) V(稀) 例2:配制250mL 1mol/LHCl溶液,需要12mol/L 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三)有关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2:配制100mL1mol/LNaCl溶液。 学生阅读课本15页,并结合图1-18,小结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一般步骤: 结论:1.计算2.称量3.溶解4.冷却5.转移6.洗涤7.定容8.摇匀9.装瓶贴签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纠正。老师提出问题,前后桌为一大组,讨论探究: 提出问题 1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我身边的材料力学

我身边的材料力学 摘要 这篇小论文选取了两个生活实例,运用材料力学所学的知识,通过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强度校核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铝合金封的廊子窗格是否可以无限高;千斤顶的承载重量是否可以任意大小。所使用的分析工具就是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其中用到了拉压强度,挠度知识,矩形截面最大剪切力,压杆稳定,组合变形等基本知识,还涉及到了单元体受力分析,这些都是材料力学中的基本知识。加之所选例子模型比较简单,整篇文章通俗易懂,同时材料力学的强大工具作用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关键词 材料力学拉压强度挠度剪切压杆稳定组合变形受力单元体铝合金千斤顶 引言 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各式各样的铝合金廊子?为什么我们身边的建筑样式各异?为什么同样是钢铁,不同的工具会有不同的用途?在学习材料力学这门课程之前,我一直天真的认为,这些都是艺术,是艺术家创造了这个世界,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又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建筑。其实,所有材料的使用都是严格遵循材料力学定理的,材料不同,相应的强度、硬度、韧性等性能不同,这就决定了它们的不同使用场合,决定了它们的构造。本文就以我身边的材料力学为实例,通过简单抽象成力学模型,分析受力特征与强度校核,进而得到一些简单的结论。希望这篇论文能够与大家产生共鸣,在日常生活中留心我们身边的材料力学的使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掌握这门课程。 我们都知道,纯铝这种金属材料是一种强度,硬度都很低的材料,加之我们国家铝矿稀少,开采成本高,虽然其韧性很好,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被广泛应用。后来铝镁合金的合成先是给国防事业带来了一次革命,然后随着铝镁合金技术的成熟与成本的降低,普通的百姓也开始喜欢上了这种材料,因为它具有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学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含义及单位.2.理解物质的量的基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3.能进行物质的质量、微粒数目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阿伏加德罗常数 (1)概念:□010.012_kg_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用□02N A表示,N A □036.02×1023mol-1. (2)单位:□04mol-1. 2.物质的量 (1)概念:用□050.012_kg_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作为标准来衡量其他微粒集体所含微粒 □06n表示. (2)应用范围:□07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或一些特定组合. (3)意义:把物质的□08宏观量和□09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 3.物质的量的单位 □10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11摩,符号:□12mol,1摩尔任何微粒都含有□13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4.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微粒数目(N)之间的关系□14n=N N A . 二、摩尔质量 1.概念:□01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02M表示.单位:□03g·mol-1或kg·mol -1. 2.与物质的量的关系:□04n=m M . 3.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以□05g·mol-1为单位时,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微粒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1.摩尔质量与物质的质量相同吗? 提示:不相同,①单位不同,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或kg·mol-1,而物质质量的单位是g或kg. ②对于给定的物质,其摩尔质量的数值是固定不变的,而物质质量的数值是任意的. 2.“摩尔质量等于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这一说法对吗? 提示:说法错误,应当说:当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时,其数值等于该微粒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一、物质的量和摩尔的含义 1.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和长度、时间、质量等一样,它们都是基本物理量,“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概念,不得减删或增添任何字,如不能说成“物质量”“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或“物质的其他量”等. 2.摩尔 (1)摩尔度量的对象 摩尔和米、秒、千克等一样,它们都是基本物理量的单位.摩尔度量的对象是微观粒子,而这里的微观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中子、质子等单一微粒,也可以是这些微粒的特定组合. (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或化学式的特定组合. 表示1摩尔氢分子,1 mol H+表示1摩尔氢例如:1 mol H表示1摩尔氢原子,1 mol H 2 离子.但如果说“1 mol氢”这种说法指代不明,不清楚是氢原子、氢分子还是氢离子,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特别提醒 在使用摩尔时,对于微粒的特定组合可以不限于整数,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根据化学反应的需要将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单元再分割或再组合成分数或倍数.

物质的量专题复习导学案

物质的量专题复习导学案 一、考纲要求: 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 罗常数的含义。 2、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行有关计算。 二、考点分析: 新高考淡化纯数字运算,强化化学思维方法考查成为命题新动向,有计算因子,就能联系阿伏加德罗常数,所以以N A为中心化学基本计量必将在化学试卷中高频率“出镜”。 三、知识要点: (一)物质的量及阿伏加德罗常数 1.物质的量 (1)概念:用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作为标准来衡量其他微粒集体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____,符号为_______ (2)单位:________,简称_________,符号______。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概念:摩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或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为,近似值为 (2)微粒个数N 与物质的量的关系:n = 或N = 。 【课堂训练1】填空: (1)2 molH2O中含有个H2O分子,个H原子,个O 原子。 (2)1 mol H2SO4中含有个H2SO4分子,溶于水能电离出个SO42-离子(3)1 mol 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个。 (4)1个H2O分子中有个电子,1 mol H2O中有个电子。 3.摩尔质量:叫摩尔质量。符号为,单位为(或)。表达式:M = 【课堂训练2】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___________,1mol H2SO4的质量为_________,即H2SO4的摩尔质量为,记为M(H2SO4)=_______________。 M(OH-)= g/mol ,M(O)= ,M(NH4+)= ,M(Cl2)= 。可见,摩尔质量单位为mol时,在数值上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课堂训练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KOH的摩尔质量是56g B.一个碳原子的质量就是其相对原子质量 C.硫原子的质量就是硫的相对原子质量D.氦气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课堂训练4】下列数量的各物质所含原子个数按由大到小顺序排列的是()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学设计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 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