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罪与罚有感阅读随笔

读罪与罚有感阅读随笔

《罪与罚》读书随笔

第一次看到罪与罚这这本书是逛书店的时候时候,哪个版本的的封面设计很独特,于是拿起翻了几页,因为人名太复杂,读不出人物关系,便放下了事。到后来在山师函授学习外国文学史,老师也是几语带过,所以在我心目中这本书一直是一本不太被读者接受的书。但它被确定为读书会必读书目后,我先从网上浏览了一遍,感觉这确实是部厚重的作品。于是到图书馆借阅。若果不延期共读,我真敢轻论它,因为当时只是大致了解本书内容。至今我也感觉自己没有功底给如此厚重的作品写书评。只是“管中窥豹”略谈点自己的感受,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俄国人的名字太长,全名有自己的名字还有父姓,有时候两个人的名字很相像,有时一个人会有完全不同的两个称呼。所以读这本书的一个方法,读到一个名字把他记下来,并注明这个人的身份,再读到别的称谓时,在原人名的后边标注一下。免得读着读着要再翻回去,找他是谁。作者在人物名字下了很深的功夫,如主人公的名字前半部分“罗季昂”象征其与土地人民祖国的内在联系,而后半部分“拉斯科利尼科夫”则强调分裂、离心的虚无主义。前后截然相反,暗寓主人公的分裂人格。“斯维德里盖洛夫”是当时乌克兰某个城市对一个臭名昭著的流氓贵族的姓,当地把这个姓当作流氓色狼的代名词,“拉祖米欣”则意为通情达理,明智。有专门研究陀氏“人名诗学”的论著,感兴趣的可以查一下,不再赘述。

先大致讲一下小说主要内容:小说描写了一个贫困的法律系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犯罪,受罚和救赎的全过程。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为贫困所迫,不得不中途辍学。他住在一间租来的、就像个棺材似的屋子里,整日像只老鼠躲猫似的躲着催租的女房东,靠母亲省下来的抚恤金和抵押借债中过日子。在这种走投无路的困境中,在这种走投无路的困境中,他对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头脑产生了仇恨。而且受自由主义和拿破仑思想的影响,他产生了一种“理论”,他把这种理论写成了一篇文章,后来他的这篇文章也发表在了一本杂志上。根据这一理论,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凡的人,低等人,他们只是繁衍同类的材料,必须俯首帖耳地做奴隶;另一类是“非凡的人”,他们是统治者,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随意杀人。(侦查员波尔菲里也是从这篇文章中得到启示判定他是杀人杀人凶手的)。为了从困境中挣扎出来,同时也为了实践一下自己的“理论”,来检验一下自己到底是个和大家一样的低等人,还是一个“非凡的人”,他铤而走险,举起发抖的双手,用斧子砍死了一个抵押贷款的老太婆,拿走她的钱和首饰,继而为了灭口又狠心砍死了她善良的妹妹。事情虽然干的不那么顺利,但由于种种巧合,他竟然安全地逃离了现场。警方也

始终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然而,他却没能摆脱掉另一种可怕的惩罚——道德与良心的惩罚,从他决定作案到作案后他的内心一直是一个永不安宁的战场。良心上的谴责和道德的惩罚使主人公心灵上饱受煎熬和痛苦。最后,他的精神防线彻底崩塌了。在索尼娅“爱”的感召下,他去自首了,开始了用肉体的痛苦进行灵魂的洗脱。这是小说的明线。小说的暗线则是另一个杀人犯斯维里加洛夫,他是一个从纳辛来的希腊人,在经历两年骑兵部队的生涯后,到彼得堡混迹于有教养的上流社会中。后来一笔三万卢布的债务,把他打入一场无望的婚姻。与其说,是玛法?彼得洛夫娜替他偿还了债务,还不如说是他妻子“买下”了他,再把他像一个珍宝似的从彼得堡带到乡下,妄图用一张三万元的债据控制他这一生。这样的地主生活一呆就是七年,(等妻子把三万元债据还给他,他立即害死了妻子)害死妻子后,他又回到彼得堡。寻找杜妮娅。杜妮娅是一个贫困家庭的美貌少女,纯洁刚烈,与一母一兄相依为命。为了供哥哥到彼得堡上大学,到斯维德里盖洛夫家里做起了家庭老师,并预支了一百卢布的工资。斯维德里盖洛夫一见倾心,竟向杜妮娅求婚,允诺给她各种东西和礼物,想摒弃现有的一切和她到国外去,被杜妮娅坚决拒绝。此事被玛法?彼得洛夫娜误解,在到处宣扬杜妮娅勾引自己的丈夫,并无所不用其极的打击杜妮娅。这时斯维德里盖洛夫拿出杜尼娅拒绝自己的书信,为杜尼娅洗清误解。玛法?彼得洛夫娜知道了真相,和杜尼娅重归于好,于是,他的一桩桩“劣迹”被杜尼娅尽知。维德里盖洛夫把杜妮亚的爱看成对自己灵魂唯一可以救赎的稻草。为了赢得杜妮亚的好感,他负担了卡捷琳娜的葬礼和善后,把她的三个孤儿送到可靠的孤儿院,并将准备给杜妮亚的一万卢布给了索尼娅一家。他施舍钱财,用尽办法,但他强烈的爱还是被杜妮娅拒绝了;他有爱,但半世的罪恶别想用一生来洗尽。善、恶的两重性在他身上剧烈的斗争着。他的灵魂一直被内心的罪恶深深地惩罚。在他心目中杜尼娅的爱是他灵魂救赎唯一的路。杜尼娅坚决的拒绝使他没有了战胜灵魂惩罚的勇气,自杀成了唯一的路。自杀前他给了自己还是少女的未婚妻一大笔财产。一念成魔,一念成佛。佛有瞬间的魔念,魔也有瞬间的佛念。他最后放走杜尼娅,而且让她马上离开就体现出这一点,他担心一瞬善念之后他控制不住自己作恶。而主人公杀死善良的莉扎薇塔(被杀老太婆的妹妹),也是一瞬的魔念。他两个的共同点都是杀人犯,都在接受灵魂的惩罚(经常做噩梦,梦到自己杀死的人,甚至感觉自己害死的人再给自己点烟)。这一点他们是相互理解的,出于原罪人无论善恶,都会受到灵魂的惩罚。而他们一个自杀,一个自首是因为本质上主人公是善良人,出于自以为是的善念杀人,有人愿意救赎他;另一个则是本质上是恶人,出于自己的私欲杀人,连上帝都不愿给他空气。

完整的读完之后觉得此书涵盖的东西非常令人震撼:社会的黑暗,善与恶痛苦的纠结,

宗教信仰与极端个人主义痛苦的内心辩驳。作者运用作者运内心描写、梦幻等形式展示一种变态的心理,描写了主人公行凶前错误的信仰及罪恶心理的发展状态(一切在偶然中发生),行凶后自我内心良知对自己灵魂的惩罚。(自己的感觉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精神障碍的人的心理描写,写的如此真实,与其自己癫痫发作前后自身体验有关。)把一个在苦难中绝望挣扎的灵魂剖析的淋漓尽致,把一个逼良为娼,逼善作恶的社会现实逼真的呈现在读者眼前。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其母其妹昵称为罗佳)一个因贫穷而杀人的大学生吻着一个灵魂如天使却被迫为妓(连死都不能)的索菲亚的脚,去跪拜人类全部的苦难。而索菲亚听主人公说自己杀人后不是害怕逃走,而是拥抱着他歇斯底里的痛哭,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不幸的人了。只有被贫穷逼迫到死都不能的人,才能理解因贫穷杀人的人的不幸。他们两个的相爱是建立在对人类苦难共同体验之上的。读这本书感受到当时俄国富人挥金如土,纵情享乐;而穷人已挣扎在生命线上(马尔梅拉多夫(索菲亚之父)一个堕落无奈父亲的自说自话,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逼自己的亲生儿女街头卖唱还被指责没有执照),只能靠对上帝的信仰活下去时,我记起网上某个教授上课时说过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过高的后果会爆发革命或起义。我查了一下本书首版时间是1866年,而俄国十月革命时间是1917年,时隔51年。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

此书另一个精彩之处便是侦查员波尔菲里。这是一个厉害人物,深谙犯罪心理。从第一次见面起,这个人认为拉斯科里尼科夫是真正凶手的怀疑从来就未改变过,但是他却总只是在旁敲侧击,忽左忽右、忽硬忽软,“罪与罚”的探讨,正是他在与拉斯科里尼科夫的谈话中提出的:精神方面的罪恶感和憎己感,对罪犯本身就是这一种惩罚,他利用的是这种炼狱式的精神惩罚使罪犯自首。这是个极其厉害的人,利用了精神障碍患者容易受暗示操纵的特点。让一个无辜的人自首,加深主人公的罪恶感,使其精神备受折磨,并安排当时在现场的一个工人,跟踪拉斯科里尼科夫反复说:“你是凶手”,这曾使拉斯科里尼科夫心惊胆战。波尔菲里设局让那个尼古拉作出虚假招供,到后来,他拜访拉斯科里尼科夫,主人公以为对他的怀疑已经消除了,没想到和颜悦色地绕来绕去后,他竟语重心长并十分确定地说人“就是您杀的……”让人猝不及防。他坦率地要求拉斯主人公前去自首。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他理解主

人公犯罪的心理,给了他自首的机会。与其说是他找出了凶手,还不说他让主人公从罪与罚中得到了解脱。以主人公分裂的人格,不自首迟早会自我折磨疯掉。

另一个小人物卢仁,作者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他无耻,吝啬,奸诈的嘴脸,他能看出杜尼娅身上优秀的品质,就像从泥沙中的淘到了一块宝石。他以为凭自己的地位,和杜妮亚的贫

穷,娶到她易如反掌,但最后他被杜尼娅看穿时,贫穷的杜尼娅坚决的和他断绝关系。但他贼心不死,想用嫁祸于索尼娅的方法,挽回局面。真相被揭穿,他嫁祸于人的手段比《最后的晚餐》中犹大的表现还可耻,作者写作的功力由此可见。

信仰可以拯救灵魂,“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主人公在索尼娅的感召下信仰了上帝,展开了一个罪人重生的故事。而斯维里加洛夫是没有什么真正的信仰的,所以他不会重生,只能死亡。人人都喜欢索尼娅因为正是索尼娅的虔诚教徒这一形象,她是具有非凡的爱的才能的。并且她对生活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恨。她不恨任何人,就算被继母逼着领了黄色执照,拉斯科尔尼科夫问她是不是继母脾气很不好,她没有说任何一句继母的坏话反而是体贴之言。索尼娅的形象可贵之处就在于她的没有恨。一个只有爱,而没有怨恨的人,身上便会有善良的光环,人们自然会喜欢上她了。在服刑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其实依然是与所有人割裂的,甚至还有他对索尼娅态度非常不好的描写,作为一个自视甚高的人,他似乎只能允许自己付出爱,而无法接受别人的爱。直到,有一次,索尼娅生病了,没法来看他。他的病快好了,而索尼娅却生了病,此时他内心的爱的能力就籍着关心对方的病情而被唤醒了。而爱的能力一旦被唤醒,后面他一下子抱住索尼娅双膝也就不足为奇了。他决定为所爱的人去信仰上帝,他的天性里就存着这样的爱人的天性。他之前的爱,是狭隘的爱,是有选择的去爱,那样的爱最终只会把人引向歧途。而有信仰的爱,是可以消解一切愤恨怨恨的,也是令人充满希望的爱。

《罪与罚》正文主要内容写了九天中(不是连续九天)发生的事,却洋洋洒洒四十万字,其中的心理描写,特别是心理暗示十分细腻,信仰缺失与宗教的矛盾,犯罪者梦境的描写,当时社会现实的分析等成为一个个专题研究,形成一个《罪与罚》的分析体系。每一个专题都可以做一次专题讨论,但时间有限,我们以后可在群里慢慢交流。不当之处,众书友指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