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食品化学实验》内容

(完整版)《食品化学实验》内容

(完整版)《食品化学实验》内容
(完整版)《食品化学实验》内容

【1】实验一水分含量的测定【书P112】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食品中水分的组成;

2.掌握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原理

食品中的水分一般是指100℃左右直接干燥的情况下,所失去物质的总量。

三、材料、仪器与试剂

(一)材料:苹果

(二)仪器:烘箱、电子天平、称量瓶、干燥器。

(三)试剂:变色硅胶

三、操作步骤

1.将苹果洗净,去核,切碎,混匀后备用;

2.将称量瓶放入烘箱中以100-105℃烘干(至恒重),置干燥器中冷却,然后精确称量m。

3.取切好的苹果适量于称量瓶中加盖后精确称重m1,然后将称量瓶放入烘箱中,开盖,并将盖子斜支于瓶边,以100-105℃烘1.5 h。取出后置有吸湿剂变色硅胶的干燥器中,冷却后称重m2,再一次继续烘0.5-1h。冷却称重,直至两次重量差不超过0.2mg为止。

四、计算

(a-b)×100

水分(%)=——————

W

式中:a——干燥前样品重+称量瓶重(g)

b——干燥后样品重+称量瓶重(g)

W——样品重量(g)

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五、注意事项

【2】实验二总酸的测定——滴定法【书P153】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食品中酸度的表示方法;

2.掌握食品中总酸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食品中含有各种有机酸,主要包括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乳酸、草酸、醋酸等。果蔬种类不同,含有的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食品中酸的测定是根据酸碱中和原理,用碱液滴定试液中的酸,以酚酞为指示剂确定滴定终点(溶液呈现淡红色30s不褪色),按碱液的消耗量计算食品中的总酸含量。

O

RCOOH + NaOH → RCOONa + H

2

三、实验材料及仪器

果汁、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酚酞指示剂、碱式滴定管、移液管、三角瓶等。

四、实验步骤

准确吸取样品溶液25.00mL,置于250mL三角瓶中。加30mL水及2滴 1%酚酞指示剂,用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微红色30s不褪色。记录消耗体积(V1)。同一被测样品须测定两次。

五、计算

总酸按式(1)计算:

×K

c×V

1

X(%)=────────×100 (1)

V

式中:

c——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mol/L;

V

——滴定试液时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1

——试样的取样量mL;

V

K——酸的换算系数。各种酸的换算系数分别为:苹果酸,0.067;乙酸,0.060;酒石酸,0.075;柠檬酸,0.064;柠檬酸,0.070(含一分子结晶水);乳酸,0.090;盐酸,0.036;磷酸,0.049。

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

如两次测定结果差在允许范围内,则取两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报告结果。

七、允许差

同一样品的两次测定值之差,不得超过两次测定平均值的2%。

实验分组:2人/组

【3】实验三柑橘皮天然果胶的制备与胶冻的制备【书P150参考】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果胶提取的原理

2.学习胶冻制备的工艺

二、实验原理

果胶分三类,其基本结构是多聚半乳糖醛酸,其中部分羧基被甲醇酯化为甲氧基。一般植物中的果胶甲氧基含量占全部多聚半乳糖醛酸结构中可被酯化的羧基的7%~14%。甲氧基含量高于7%的果胶称为高甲氧基果胶,即普通果胶。甲氧基含量低于7%的果胶,几乎无胶凝力,但在多价离子钙、镁、铝等离子存在时可生成胶冻。多价离子起到了果胶分子胶联剂的作用。原果胶不溶于水,主要存在于初生细胞壁中,在稀酸长时间的煮沸处理下(或与果胶酶作用),原果胶发生水解,甲酯化程度降低,苷键断裂而溶于水。根据果胶不溶于乙醇的性质,用乙醇沉淀提取果胶,最后干燥即得商品果胶。

三、仪器,原料和试剂

仪器:烧杯、量筒,电炉、纱布等

原料:柑橘皮

试剂:0.1mol/L HCl、95%乙醇、柠檬酸、蔗糖

四、操作步骤

(一)果胶提取

1.原材料预处理:取新鲜橘皮30g,置于250mL烧杯中加水120ml,煮沸10min,使酶失活,用水冲洗后,将果皮切成细小的颗粒(约3mm)。用50℃左右的热水漂洗至无色为止(去除糖类,色素,苦味物质等非果胶成分),用四层纱布挤干。

2.酸水解萃取:将处理好的皮渣放入烧杯中,加入0.25%的HCl60ml,以浸没果皮为度,煮沸15min,趁热用四层纱布过滤,挤干,弃去废渣,滤液再过滤一次。

3.醇沉:滤液冷却后,调节pH至3~4,在不断搅拌下缓缓加入2倍量的95%乙醇,用玻璃棒搅匀后静置10min,待果胶呈棉絮状沉淀后,用四层纱布过滤,用滤纸吸去水分,滤渣即为粗制果胶。

(二)胶冻制作

果胶为亲水胶体,pH2.0~2.5,蔗糖含量65%左右的条件下,适当浓度的果胶水溶液可以形成一定强度的三维网状结构凝胶。基于此特性,果胶用于食品工业制造果酱、果冻、糖果、冰激淋、雪糕等。

称取自制果胶适量于50ml烧杯中,加水20ml,加热使果胶溶解,加入柠檬酸0.5g,蔗糖20g(分次加入),边搅匀边加热煮沸数分钟,冷却并放置数小时后即得凝胶。

五、实验结果

实验分组:6人/组

【4】实验四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直接滴定法【书P135】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食品中还原糖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食品样品处理的方法。

二、原理

样品经除去蛋白质后,在加热条件下,以次甲基蓝做指示剂,滴定标定过的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用还原糖标准溶液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根据样品溶液消耗体积计算还原糖量。

三、仪器、试剂、材料

酸式滴定管,可调电炉(带石棉板),250ml容量瓶、盐酸、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和乙液、葡萄糖标准溶液、红枣等

四、实验步骤

1.样品处理:准确称取10g左右红枣,研磨碎后,置于250ml容量瓶中,定容,静置30min后,抽滤得滤液备用。

2.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吸取5.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5.0ml乙液,置于锥形瓶中(注意:甲液与乙液混合可生成氧化亚铜沉淀,应将甲液加入乙液,使开始生成的氧化亚铜沉淀重溶),加水10 ml,加入玻璃珠2粒,从滴定管滴加约9 ml葡萄糖标准溶液,控制在2 min内加热至沸,趁沸从滴定管中滴加样品溶液直至溶液兰色刚好褪去为终点,记录消耗的葡萄糖标准溶液的体积,平行操作三份,取其平均值,计算每10 ml(甲、乙液各5 ml)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葡萄糖的质量的质量(mg)。(注意:还原的次甲基蓝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恢复成原来的蓝色,所以滴定过程中必须保持溶液成沸腾状态,并且避免滴定时间过长)

3.样品溶液预测定:吸取5.0 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5.0 ml乙液,置于锥形瓶中,加水10 ml,加入玻璃珠2粒,控制在2 min内加热至沸,趁沸以先快后慢的速度,从滴定管中滴加样品溶液,并保持溶液沸腾状态,待溶液颜色变浅时,以每两秒1滴的速度滴定,直至溶液蓝色褪去,出现亮黄色为终点。如果样

品液颜色较深,滴定终点则为兰色褪去出现明亮颜色(如亮红),记录消耗样液的总体积。(注意:如果滴定液的颜色变浅后复又变深,说明滴定过量,需重新滴定。)

4.样品溶液测定:吸取

5.0 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5.0 ml乙液,置于锥形瓶中,加水10 ml,加入玻璃珠2粒,在2 min内加热至沸,快速从滴定管中滴加比预测体积少1 ml的样品溶液,然后趁沸继续以每两秒1滴的速度滴定直至终点。记录消耗样液的总体积,同法平行操作两至三份,得出平均消耗体积。

5.计算

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以某种还原糖计)按下式计算:

X=〔A/(m×V/250×1000)〕×100

式中:X--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以某种还原糖计),单位 g/100g;

A—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甲、乙液各半)相当于某种还原糖的质量,单位 mg;

m--样品质量,单位 g;

V--测定时平均消耗样品溶液的体积,单位 ml;

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五、注意事项

【5】实验五油脂酸败的测定——过氧化值【书P80】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二、实验原理

过氧化值是指油脂中过氧化物的总含量,是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与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作用所生成的氢过氧化物,为油脂氧化过程的中间产物。它很不稳定,能继续分解成醛、酮类和氧化物等,使油脂进一步酸败变质。氢过氧化物对人体健康有害,过氧化物超标的油脂不能食用。因此,过氧化值是油脂初期氧化程度的标志,是反映油脂新鲜度和氧化酸败程度的重要指标。

过氧化值(POV)有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一般用碘的百分数表示;也可以采用每千克样品中过氧化物的毫摩尔质量表示,单位用g/100g或meq/kg。

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过氧化物,在酸性环境中与碘化钾反应时析出碘,以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根据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消耗的体积计算过氧化物的含量。

ROOH + 2H++ 2KI → ROH + I2+ H2O +K+

I2+ 2Na2S2O3→ Na2S4O6+ 2NaI

三、试剂和器材

饱和碘化钾溶液、三氯甲烷-冰乙酸混合液、淀粉指示剂、0.002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碘量瓶、滴定管、量筒、1ml移液管等。

四、实验步骤

1.称取混合均匀的油样4~5g于碘量瓶中;

2.加入三氯甲烷-乙酸混合液30m l,充分混匀;

3.加入饱和碘化钾溶液1.00ml,加塞后摇匀半分钟,放暗处反应3min;

4.加入100ml蒸馏水,充分混匀后,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淡黄色时,加淀粉指示剂1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为终点,重复2~3次。

5.用等量的水代替油样做空白实验。

五、结果计算

过氧化值(I2%)=(V2-V1)×c×0.1269/m×100

式中:V1—油样用去的Na2S2O3溶液体积(ml);

V2—空白试验用去的Na2S2O3溶液体积(ml);

c—Na2S2O3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

m—油样重(g)

0.1259—1.00mmol碘的质量(g)。

六、注意事项

1.加入碘化钾后,静置时间长短和加水量多少,对测定结果均有影响,应严格控制条件。

2.在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时,必须在接近滴定终点溶液呈淡黄色时,才能加淀粉指示剂,否则淀粉能吸附碘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分组:2人/组

【6】实验六卵磷脂的提取及鉴定

一、实验目的

1.加深了解磷脂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2.掌握卵磷脂的提取鉴定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磷脂是生物体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主要存在于大豆等植物组织以及动物的肝、脑、脾、心等组织中,尤其在蛋黄中含量较多(10%左右)。卵磷脂和脑磷脂均溶于乙醚而不溶于丙酮,利用此性质可将其与中性脂肪分离开;此外,卵磷脂能溶于乙醇而脑磷脂不溶,利用此性质又可将卵磷脂和脑磷脂分离。

新提取的卵磷脂为白色,当与空气接触后,其所含不饱和脂肪酸会被氧化而使卵磷脂呈黄褐色。卵磷脂被碱水解后可分解为脂肪酸盐、甘油、胆碱和磷酸盐。胆碱在碱的进一步作用下生成无色且具有氨和鱼腥气味的三甲胺(卵磷脂的胆碱基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分解为三甲胺,三甲胺有特殊的鱼腥味,可以此鉴别之)。这样通过对分解产物的检验可以对卵磷脂进行鉴定。另外,卵磷脂还是一种天然的乳化剂。

三、仪器和试剂

仪器:小烧杯、试管、红色石蕊试纸

材料:鸡蛋、植物油

试剂:95%乙醇、10%氢氧化钠溶液、丙酮、乙醚

四、操作步骤

(一)卵磷脂的提取

选取一个新鲜鸡蛋,轻轻在鸡蛋小头击破一个小洞,让蛋清从小孔中流出,取出蛋黄,置于小烧杯中,加入50℃温热的95%乙醇30m l,边加边搅拌均匀,提取3-5min,冷却后过滤。如滤液仍然混浊,可重新过滤直至完全透明。将滤液置于瓷蒸发皿内,60℃水浴锅中蒸干,所得干物即为卵磷脂。

(二)卵磷脂的鉴定(三甲胺的检验)

取干燥【小】试管一支,加入少量提取的卵磷脂以及5mL氢氧化钠溶液,放入水浴【可自制沸水浴】中加热15min,在管口放一片红色石蕊试纸,观察颜色有无变化,并嗅其气味。

(三)卵磷脂的溶解性

取干燥【中号】试管,加入少许卵磷脂,再加入5m l乙醚,用玻棒搅动使卵磷脂溶解,逐滴加入丙酮3~5m l,观察实验现象。

(四)乳化性实验

取两支【中号】试管,各加入10m l蒸馏水,一支加入少许卵磷脂,再加入5滴植物油,另一支仅加入5滴植物油,强烈摇动两支试管,静置后观察,比较两支试管内容物的乳状物状态,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记录

六、注意事项

实验分组:2人/组

【7】实验七食品色素的变化【书P216和212参考】Ⅰ花青苷

一、实验目的

掌握花青苷的性质及其对pH的稳定性。

二、实验原理

花青苷是植物的花、果鲜明色彩的色素部分,红甘蓝、草莓、樱桃的红色,茄子皮的蓝紫色,紫甘蓝的紫色等都是。在这些植物的细胞中,它们以糖苷的形式存在着,花青苷对于pH值变化非常明显,酸性(红)→中性(紫或无)→碱性(蓝),而与铁、铝等形成稳定的络合物盐。

三、试剂

黑米、茄子、0.2%NaHCO3、0.2%乙酸

四、操作

分别把一片片茄子(黑米)皮置于试管中,于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各自液体:水、0.2%乙酸、0.2%NaHCO3,比较它们的颜色。

五、讨论

比较说明它们的颜色变化。

Ⅱ单宁

一、实验目的

掌握单宁的性质及稳定性

二、实验原理

在植物中含有具鞣革作用的物质,它们总称为单宁。它们存在于食品中时,味涩且发黑,单宁与铁结合时发生黑变。

三、试剂

①5%乙酸②5%NaHCO3③1%FeSO4

四、实验步骤

于250ml烧杯中,加入10g茶叶,加入100ml沸水,浸出单宁,浸出液分成五份,分别做如下处理,并观察现象及颜色变化。

⑴不加任何试剂,置室温放置;

⑵加5%乙酸2ml

⑶加5%NaHCO3 2ml

⑷加入1%FeSO4 2ml

⑸于水浴上加热

五、讨论

比较说明各自的颜色变化。

【8】实验八美拉德反应【书P286参考】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美拉德反应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原糖与氨基可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反应,最终生成多种类黑精色素——褐色的含氮色素,并产生一定的风味,这类反应统称美拉德反应(也称羰氨反应)。美拉德反应会对食品体系的色泽和风味产生较大影响。

三、实验材料等

D-葡萄糖及七种氨基酸(Asp、Lys、Val、Met、Leu、Pro、Arg天门冬氨酸、赖氨酸、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小试管、电炉、铝箔纸等。

四、实验步骤

1.向7根装有50mg D-葡萄糖的试管中添加7种不同的氨基酸(各管中添加量均为50mg),再加入0.5mL水,充分混匀。

2.嗅闻每根试管,描述其风味并记录感官现象。

3.用铝箔纸将每根试管盖起来,放入100℃水浴中,加热45min,再在水浴中冷却到25℃,记录每根试管的气味(例如巧克力味、马铃薯味、爆米花味等等)。记录颜色0=无色,1=亮黄色,2=深黄色,3=褐色。

4.定量测定美拉德反应产物的颜色。将含有精氨酸、赖氨酸以外的试管中的溶液稀释到5ml,将含精氨酸的试管中的溶液稀释到500ml,含赖氨酸的试管中的溶液稀释到1000ml,然后在400nm处测定各管吸光值。

五、计算

美拉德反应导致的褐变程度记为X,

X=A

×稀释倍数

400nm

六、思考题

1.导致食品体系发生褐变的常见因素有哪些?

2.美拉德反应的机理和条件是什么?

3.什么原因导致美拉德反应产生的褐变程度不同?

实验分组:6人/组

【9】实验九从牛奶中分离酪蛋白

一、实验目的

掌握从牛奶中分离酪蛋白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酪蛋白是乳蛋白质中最丰富的一类蛋白质,占乳蛋白的80%~82%,酪蛋白不是单一的蛋白质,是一类含磷的复合蛋白质混合物(以酪蛋白酸钙-磷酸钙复合体胶粒存在,胶粒直径约为20~800纳米,平均为100纳米),以一磷酸酯键与苏氨酸及丝氨酸的羟基相结合。它还含有胱氨酸和蛋氨酸这两种含硫氨基酸,但不含半胱氨酸。它在牛乳中的含量约为35g/L,比较稳定,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测牛乳中是否掺假。

酪蛋白在其等电点时由于静电和为零,同种电荷间的排斥作用消失,溶解度很低,利用这一性质,将牛乳调到pH4.6(4.7),酪蛋白就可从牛乳中分离出来。酪蛋白不溶于乙醇,这个性质被用来从酪蛋白粗制剂中将脂类杂质除去。

【脱脂乳中除去酪蛋白后剩下的液体为乳清,在乳清中含有乳白蛋白和乳球蛋白,还有溶解状态的乳糖,乳中糖类的99.8%以上是乳糖,可通过浓缩、结晶制取乳糖。】

三、实验材料和试剂

仪器:水浴锅,离心机,温度计,布氏漏斗,pH试纸,抽滤瓶,电炉,烧杯, 量筒,表面皿,天平等

原料:市售牛乳

试剂:95%乙醇、乙醚、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pH=4.7)

四、实验步骤

1.取30ml牛奶,置于100ml烧杯中,加热至40℃,在搅拌下缓慢加入预热至40℃的pH为4.7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40mL,用pH试纸检查,用0.2mol/L 的醋酸溶液调pH至4.7,静置冷却至室温。

2.当悬浮液出现大量沉淀后,转移到离心管中,用3500r/min下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沉淀为粗制品。

3.用40mL蒸馏水将沉淀搅起,洗涤,同上离心处理,弃去上清液,加入30ml 95%的乙醇,把沉淀搅起成悬浊液并转移至布氏漏斗过滤,再用30ml乙醚洗涤,抽干得酪蛋白。

4.将酪蛋白粉末摊开在表面皿上风干,称量,计算得率(牛乳中酪蛋白理论含量为35g/L)

五、数据处理

六、思考题

1.为什么牛乳中加入缓冲液后还要加入几滴醋酸溶液?

2.用乙醇洗涤沉淀时,为什么要充分将沉淀搅成悬浊液?

七、注意事项

实验分组:2人/组

【10】实验十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书P77参考】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定性地认识不同蛋白质的功能性质。

二、原理

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功能性质。牛奶中酪蛋白具有凝乳性,在酸、热、酶(凝乳酶)的作用下会沉淀,奶酪的制作正是利用了牛酪可酪蛋白的凝乳性;酪蛋白还具使冷冻食品稳定的能力。面粉中的谷蛋白(面筋蛋白)则具有粘弹性,在面包、蛋糕等的发酵过程中,蛋白质形成立体的网状结构,能保住气体、使体积膨胀,在烘烤过程中蛋白质凝固是面包成型的因素之一。肌肉蛋白的持水性与味道、嫩度及颜色有密切的关系,鲜肉糜中蛋白质的重要功能特性就是保水性、脂肪粘合性和乳化性。在食品的配制中,选择蛋白质的基本原则就是其功能性质。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材料:高筋面粉、低筋面粉、牛奶、瘦肉、大豆分离蛋白、;

试剂:乳酸溶液、焦磷酸钠(或三聚磷酸钠)、饱和氯化钙、δ-葡萄糖酸内酯、明胶;

四、操作步骤

(一)酪蛋白的凝乳性

在小烧杯中加入15ml牛奶,逐滴滴加50%的乳酸溶液,观察酪蛋白沉淀的形成,当牛奶溶液达到pH4.6时(酪蛋白的等电点),观察酪蛋白沉淀的量是否增多。

(二)面粉中谷蛋白(面筋蛋白)的粘弹性

分别取高筋面粉和低筋面粉各20g,加9ml水揉成面团,静置10min,将面团不断在水中洗揉,直至没有淀粉洗出为止,观察面筋的粘弹性,并分别称重,比较高筋粉和低筋粉中湿面筋的含量。

(三)肌肉蛋白质的持水性

将新鲜的瘦猪肉在铰肉机中搅成肉糜,按10 g/份,取3份肉糜分别加入2 ml 水、4ml水、4ml含20mg焦磷酸钠的水溶液,顺一个方向搅拌2min,放置半小时以上,观察三份肉糜的持水性、粘着性;再将肉糜蒸熟,观察其胶凝性。

(四)蛋白质的胶凝作用

A.在100ml烧杯中,加入2g大豆分离蛋白粉,40ml水,在沸水浴中加热,并不断搅拌均匀,稍冷后,将其分成两份,一份加入5滴饱和氯化钙,另一份加入0.1~0.2gδ-葡萄糖酸内酯,放入沸水浴中数分钟,观察凝胶形成。

B.取一支试管,加入0.5g明胶和5ml水,水浴中温热,溶解形成粘稠溶液,冷却后观察凝胶的形成。

五、思考题

1.牛奶败坏为何出现沉淀?沉淀是什么?

2.在面制品的加工中,应如何选择使用高筋粉和低筋粉?

3.为什么加入焦磷酸钠会增加肉的持水性?

实验分组:2人/组

【11】实验十一过氧化物酶的测定【书P107参考】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过氧化物酶在食品热处理中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

过氧化物酶普遍地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很高的耐热性。如果食品材料经热处理后,过氧化物酶已失活,那么可以认为与其共存的酶残存的可能性不会太大。因此,常利用它来作为判断食品材料热处理是否充分的指标。过氧化物酶催化的反应:过氧化物酶

H2O2+AH2————→A+2H2O

式中,AH2是无色还原性化合物,经氧化作用后转变成有色的化合物A,因此可以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酶的活力,也可以用目测法估计食品中过氧化物酶的活力。

三、材料和试剂

卷心菜或花菜、1%愈创木酚、0.5%过氧化氢

四、实验步骤

热烫时间对卷心菜(或菜花)中过氧化物酶残存量的影响。

1.将卷心菜心切成1×2cm的小块。

2.将卷心菜小块在沸水中分别热烫0.5、1.0、1.5、2.0、2.5和

3.0分钟后立即移入冰水中冷却。

3.将经热烫的卷心菜各两片根据加热时间不同分别置于6根2×15cm的试管中,加入5m l去离子水、1m l 1%愈创木酚溶液和1ml 0.5%过氧化氢溶液,随即振荡试管使其均匀混合。

4.两分钟后,观察卷心菜表面及溶液中的变化,按照无变化、产生粉红色、浅棕色和强烈的颜色变化四种等级记录实验结果。

五、说明

经过热烫失活的过氧化物酶在室温下可能出现部分再生现象,因此观察卷心菜中酶活力残存情况不能无限制地延长时间。

六、思考题

分析热烫时间对卷心菜中过氧化物酶残存量的影响及其原因。

实验分组:2人/组

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研究新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b3478672.html, 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研究新进展 作者:周丹 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2期 【摘要】卢卡斯(1988)建立了人力资本溢出模型,他最早提出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 并在此后,卢卡斯建立了人力资本溢出的经济增长模型。本文汲取前人关于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的研究,从人力资本外溢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人力资本外溢效应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来探讨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相关问题。 【关键词】卢卡斯;人力资本;溢出模型 国内关于人力资本溢出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一、人力资本外溢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张波、周绍森(2005)使用1996—2002年我国各省的经济数据,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非人力资本生产部门具有显著的、正的溢出效应,并且人力资本生产部门的边际生产力低于非人力资本生产部门。 周群(2007)从人力资本外溢性的角度来阐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在考虑人力资本外溢情况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比不考虑人力资本外溢性高出十多个百分点。他得出结论:人力资本积累才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黄苹(2008)在MRW模型基础上加入空间变量,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尤其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具有一定外溢性,来自临近地区的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人力资本指标每增1%,本地区经济增长分别平均增加约4.79%和0.64%,而邻近地区中等教育人力资本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负外溢性。因此,提高受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的比重对经济增长意义重大,同时应 加强相邻省域间的区域人才培养合作,共同努力促进经济发展。 景跃军、刘晓红(2013)采用卢卡斯人力资本外溢效应模型,把人力资本作为内生变量进行检验,发现物质资本对GDP 的影响率和贡献率分别为9.34%和75.48%,而人力资本对GDP 的影响率和贡献率则为1. 35%和10.95%,均不足物质资本的1/6。说明我国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开发并利用好人力资本将成为我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刘莉,张文爱(2014)基于卢卡斯人力资本外溢效应模型,对重庆市1990-2011年期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外溢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1.人力资本外溢效应的产出弹性显著。2、人力资本外溢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偏小,说明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3、强化人力资本外溢效应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 二、人力资本外溢效应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力资本增最新值和卢卡斯模型论述

人力资本增值与 所谓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的智力、技能以及知识的总和。人力资本增值就是通过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扩充,促使人力资本的得以提升。当代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采取两种形式,即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 (即投入生产过程的厂房、机器、设备、资金等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为物力资本。2O世纪8O年代,、等人在的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提高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学术界称其为“”。 卢卡斯的模型实际上是“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卢卡斯模型揭示了人力资本增值越快,则部门经济产出越快;人力资本增值越大,则部门经济产出越大。卢卡斯模型的贡献在于承认人力资本积累不仅具有,而且与人力资本存量成正比。卢卡斯模型的贡献在于承认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增值)是得以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和产业发展的真正源泉。 [] 下的人力资本增值 1、博弈论及其构成要素 “博弈论所分析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者或参与者选择能够共同影响每一个参与者的行动或的方式”,“??是研究机智又理性的决策者之问冲突及合作的学科”。现代博弈论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四个:

?第一是参与者。博弈的参与者至少有 两个。单人博弈已经退化为一般的最 优化问题。博弈论假定所有参与者都 是机智和理性的。 ?第二是战略。战略是可供博弈参与者 选择的行动空间。 ?第三是信息。 ?第四是支付。支付是参与者得到的效 用或期望效用,是一种可评价的结 果。一种可评价的结果。 2、劳动者选择人力资本增值的博弈 人力资本的增值对于现代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企业的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本的增值对于增值者本人将来继续受雇于原雇主或另谋它职都是有用的,在一定程度上亦可引起报酬的增值。从这种角度上来讲,人力资本的增值,对于增值者本人和企业都是有益的。多是教育、、实践与积累的产物,因此具有。经典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应负责对员工进行培训,即培训成本由企业承担。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由于培训能增加员工未来,有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因此员工应承担培训成本。其实,无论企业还是劳动者本人是选择人力资本增值还是选择不增值,不是由增值成本谁承担来决定,而是由最终收益决定的。设劳动者和企业正在决定是否进行人力资本增值,双方会受到对方决定的影响。该博弈可能的结果由如下表中的得益矩阵给出(各单元的第一数字是劳动者的得益,第二个数字是企业的得益)。 从上述的得益矩阵可以看到,如果劳动者和企业都选择进行人力资本的增值,劳动者将得到收益5,而企业将得到收益12。如果劳动者选择进行人力资本增值而企业不选择,则劳动者得到收益一2(付出了资金和时问成本),而企业得到收益2(由于劳动者人力资本增值,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使得得以提高)。如果劳动者不选择人力资本增值而企业选择,则劳动者得到收益1(属于被动的人力资本增值),而企业得到收益一2。如果劳动者和企业都不选择人力资本增值,则各自的收益均为0。从上述的博弈结果来看,劳动者和企业都没有上策,并且

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的推导

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的推导 ——摘自经济发展讲座 2006.5.24 就本节的目的而言,人力资本是指个体的一般技术水平。因此一个人力资本为()h t 的工人的生产力相当于两个人力资本分别为1()2 h t 的工人,或相当于一个人力资本为2()h t 的半日制工人。人力资本关注如下事实:个人对当期各种活动的时间分配方式将影响其未来的生产率,或()h t 水平。把人力资本引入模型就得解释清楚人力资本水平怎样影响当期生产,以及当期时间分配方式怎样影响人力资本积累。有很多方法可以系统地阐述“技术”的这两个方面,根据个人目标的不同,可自行选择。让我们从以下的简单假设开始。 假设共有N 名工人,他们的技术水平h 从0到无穷不等。令技术为h 的工人数量为()N h ,故0()N N h dh ∞ =?。设技术为h 的工人将其非闲暇时间的()u h 部分用于生产,1-()u h 用于 人力资本积累,则生产中的有效劳动力——对应于(2)式中的()N t ——为参与当期生产的以技术为权数的工时数之和0()()e N u h N h hdh ∞= ?。故若产出为总资本K 和有效劳动e N 的函数(,)e F K N ,则技术为h 的工人的小时工资为(,)e N F K N h ,总收入为 (,)()e N F K N hu h 。 个体人力资本除对其自身生产率的效应外——我称之为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还应考虑其外部效应。具体而言,令平均技术水平或者说平均人力资本由下式定义: .22θρδθ=-00()()a hN h dh h N h dh ∞ ∞ =?? 这一平均指标对生产中所有因素的效率都会产生作用。我称a h 为效应外溢,因为虽然人人的生产率都从中受益,但个人人力资本积累的决策对a h 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故没有人会在决定时间分配时考虑这一因素。 若沿用先前的分析方式并将经济中所有的工人视为同质,则可大大简化分析。在本例中,若所有工人的技术为h ,且分配于劳动的时间比例都为u ,则有效劳动力为e N uhN =,平均技术水平a h h =。但我在下文中仍继续使用a h 这一符号,以强调内部效应与外部效应的区

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

#学术探讨# 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 李子奈刘亚清 内容提要:本文对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解析,指出了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各个分支是以问题为导向,在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模型理论体系,包括基于研究对象和数据特征而发展的微观计量经济学、基于充分利用数据信息而发展的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数学基础而发展的现代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基于非设定的模型结构而发展的非参数计量经济学,并对每个分支进行了扼要的描述。最后在/交叉与综合0的方向上提出了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的研究前沿领域。 关键词:经典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诞生以来,已经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内容体系。一般认为,可以以20世纪70年代为界将计量经济学分为经典计量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etrics)和现代计量经济学(Mo dern Eco no metr ics),而现代计量经济学又可以分为四个分支: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Tim e Ser ies Econo metrics)、微观计量经济学(M-i cro-econometrics)、非参数计量经济学(Nonpara-m etric Econometrics)以及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Panel Data Eco nom etrics)。这些分支作为独立的课程已经被列入经济学研究生的课程表,独立的教科书也已陆续出版,应用研究已十分广泛,标志着它们作为计量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已经成熟。 据此提出三个问题:一是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地位问题。既然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已经成熟,而且它们都是在经典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的,那么经典模型还有应用价值吗?是不是凡是采用经典模型的研究都是低水平和落后的?二是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各个分支的发展导向问题。即它们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三是现代计量经济学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的基点在哪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正确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对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对于正确评价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水平,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都是十分有益的。 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各个分支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所谓/问题0,包括研究对象和表征研究对象状态和变化的数据。研究对象不同,表征研究对象状态和变化的数据具有不同的特征,用以进行经验实证研究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既然不同,已有的模型理论方法不适用了,就需要发展新的模型理论方法。按照这个思路,就可以用图1简单地描述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与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各个分支之间的关系。 本文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发展,特别是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与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之间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讨论,以期对未来我国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分析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础地位,明确它在现代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卢卡斯批判0的实质进行讨论;然后依次讨论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以及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回答它们是以什么问题为导向,以什么为目的而发展的;最后以/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的分解与综合0为题,讨论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以及从对我国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 22 )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8AJY001,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基础研究)的资助。

罗默增长模型

保罗·罗默在1986年《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中提出了自己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知识和技术研发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罗默的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90年代引入人力资本后的内生增长模型。在模型中,他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研究部门,中间品生产部门和最终生产部门。罗默的模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突出了研究与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其实际价值,这与事实相符。但是其存在的主要缺陷是没有研究初始的人力资本状况和对人力资本总量的不变的假定。 罗默模型的主要内容 以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是在新古典主义关于外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默内生增长模型的特点是:从技术内生化开始, 始终强调以创意或知识品为基础来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机制.根据罗默 的内生增长思想,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重要的是具备一种使新设计或创意能产生和使用的机制,这就要求政府政策的制定必须重视 教育发展和科技投入、激励和保护创新。 罗默的模型中,除了列入资本和劳动这两个生产要素以外,还有另外两个要素,它们是:人力资本、技术水平。模型中所列入的劳动是指非熟练劳动,而人力资本则指熟练劳动,人力资本用正式教育和在职培训等受教育时间长度来表示,这样,就把知识或教育水平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考虑进去了。 关于模型中所列入的技术水平这个要素,罗默认为它体现于物质产品之上,如新的设备、新的原材料等,它们表示技术创新的成果。换言之,知识的进步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的熟练程度,它在模型中用人力资本来表示;另一方面是体现于新设备、新原材料等物质产品之上的技术先进性,它在模型中用技术水平表示出来。 编辑本段罗默模型的发展 罗默于1990年给出了第二个模型,其中假设有四种投入: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经济中有三种类型的部门:研究部门、中间产品部门、最终产品部门: 1.最终产品Y是劳动力X、物资资本L和用于最终产品生产的人力资本H的函数; 2.中间产品的生产指对资本品的生产; 3.研究部门的投入是人力资本H和已有的知识存量,产出是新技术。 编辑本段罗默模型的合理性 罗默模型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

宏观经济学第8章.doc

第8章 经济增长理论 8.1 考点难点归纳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问题,其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理论中,基本的模型为哈罗德-多马模型,而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不稳定性为考查的重点。经济增长理论属于西方经济学中较难的部分,有些名牌大学的考研题非常难,报考这类大学的考生需要对其做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如北京大学2000年就考了solow 经济增长模型)。 1.经济增长的含义和源泉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具体理解有两层含义:(1)经济增长指一个经济体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即经济总产量的增长;(2)经济增长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即人均产量的增长。 作为经济增长源泉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劳动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即人力资本的增长)、资本存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是广义概念,包括采用新技术、新产品、先进管理手段以及资源配置的高效率等)。 增长率的分解式为:K L A Y G G G G βα++=,式中,G Y 为产出的增长率;G A 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 L 和G 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a 和β为参数,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2.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主要研究在保持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1)模型的假设前提 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②储蓄S 是国民收入Y 的函数,即S =sY (s 代表这个社会的储蓄比例,即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 ③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 和资本K 。 ④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问题。 ⑤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 ⑥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任何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⑦不存在货币部门,且价格水平不变。 (2)模型的基本方程 哈罗德模型的基本方程为:v s Y Y G =?= 式中,G 表示国民收入增长率△Y/Y (即经济增长率),s 表示储蓄率S/Y ,v 表示边际资本-产量比率△K/△Y (假定边际资本—产量比率等于资本—产量比率K/Y ),且v =I/△Y 。它表明,要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长率就必须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量比二者之比。 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G =△I/I =s ·δ 式中,△I/I 为投资增长率,即为哈罗德模型中的经济增长率;δ表示资本生产率△Y/I ,即哈罗德模型中v 的倒数。多马模型与哈罗德模型的区别在于多马模型用资本生产率表示资

卢卡斯式的人力资本内生化增长模型

卢卡斯式的人力资本内生化增长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引入了劳动这一生产要素,这使得研究人力资本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分析技术上成为可能。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的劳动投入是指一般的劳动投入,看不出不同质量 或不同技术熟练程度的劳动的投入对于产量的作用的差异。因此需要对生产要素的投入进行进一步的区分,以说明人力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卢卡斯引入了Schultz 和Becker 提出的人力资本的概念,在借鉴罗默(1986)的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对宇泽的技术方程做了修改,建立里一个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的经济增长模型。 宇泽1965年在《经济增长总量模型中的最优技术变化》一文中,运用了两部门模型结构,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本积累框架中研究了如何通过必要劳动投入实现最优技术进步的问题。宇泽模型的重要贡献是为解释内生技术变化提供了一个尝试,这种尝试后来成为卢卡斯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以及罗默内生技术变化模型的重要理论基础。 为了寻求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机制,卢卡斯(1988)沿着Schultz 和Becker 的思路在模型中引入了人力资本,将宇泽的技术进步方程做了修改,提出了一个一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型。卢卡斯模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 ,尤其是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使生产具有递增效应,而正是这种源于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递增收益使人力资本成为“增长的发动机”。 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这种技能水平会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生产率。更为重要的是,卢卡斯区别了人力资本的两种效应,即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会从一个人扩散到另一个人身上,从旧产品传递到新产品,从家庭的旧成员传递给新成员,因而会对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都有贡献,进而使产出生产具有递增 收益。而正是这种源于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地赠送收益,使人力资本成为增长的发动机。 卢卡斯模型由两个模型组成。第一个使“两时期模型”(two periods model );第二个是“两商品模型”(two goods model )。 在“两时期模型”中,卢卡斯采用类似阿罗(1962),罗默(1986)的单部门模型,将资本区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将劳动划分为“原始劳动”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认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 以专门化投入培育人力资本的情况 假设在一个竞争性市场的封闭经济中,存在许多相同的、理性的经济主体。在t 时有N(t)的人口或等值的人时进入市场,且它们以常数率λ增长。 令c(t)(t ≥0)为单个商品的实际人均消费,对人均消费的偏好为: 11?σ∞0(c 1?σ?1)Ne ?ρt dt 其中 ,ρ是时间偏好率,σ是跨时期替代弹性的倒数。 令h(t)表示一个典型工人的一般技能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假设N 个工人的技能水平从0到无穷大不等,技能水平为h 的工人有N(h)个。则N = N(h)dh ∞ 0。进一步地,可定义平均的技能或人力资本水平为: h 0= hN(h)dh ∞ 0 N(h)dh ∞0 指出,这样的人力资本不仅具有内部效应,即对自己的生产率有影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外部效应,这

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

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 刘璐璐 一、概念 技术进步: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面的革新和改进。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等。广义上的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的知识积累与改进。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技术是一种用于生产投入的生产要素,技术进步是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的结果。对于后发达国家来说,工业化的赶超就是技术的赶超,这个赶超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由贸易和技术引进为主,以技术引进促进自己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升级;第二阶段,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并重,实施适度的贸易保护,国家对资源进行过重新配置,通过有选择的产业政策,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第三阶段,必须以技术的自由开发为主,加强与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合作与交流,占领产业制高点,获得先发优势和规模经济,将动态的比较优势和静态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兼顾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宏观平衡与微观效率,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实现跨越式赶超。 技术创新:亚当.斯密意识到科学研究专业化的发展导致机器制造业中的创新是除资本劳动外又一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以及马克思明确指出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经济发展和竞争的驱动力。他们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创新或技术创新的概念,但是他们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研究的先行者及经济增长的创始人。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熊彼特,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组合。他认为,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才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源泉。并且他认为创新是自发的、间断的、质的、革命性的而非数量性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技术创新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定义、分类、特征、过程机制和影响因素等理论基础,初步形成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理论体系;80年代以后,随着技术创新理论的进一步综合与成熟,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始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关系研究;二是从技术创新上升到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 技术扩散,最早对扩散现象进行研究的是T.黑格斯特朗(1953年发表的《作为创新过程的空间扩散》)奠定了技术的空间扩散理论的基础。对技术扩散最简单的定义为技术从一个使用者手中传到另一个使用者手中,有的则认为技术扩散应是以期给新使用者带来预期效益的技术新应用。总体说,技术扩散是技术的传播过程,是创新技术的采用者通过各种途径从扩散源处获得创新技术,同时获得技术能量补充,然后通过消化、吸收进而再创新的过程。

卢卡斯模型

卢卡斯模型 卢卡斯-人力资本内生化增长模型 技术经济及管理彭伟 S2******* 各位同学、李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跟大家讨论的是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在此之前,我想请问大家几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人力资本(难道就仅仅是我们说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到底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着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怎样促进经济增长的,会产生哪些效应,我相信大家对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但并不全面,带着这几个问题,我希望通过的讲解和大家的讨论,我们能解决这些有趣的问题。 我的演讲内容大致可以分为4个部份,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卢卡斯模型介绍,主要包括“两时期”模型和“两商品”模型,第三部分是卢卡斯模型的评价,第四部分是卢卡斯的拓展研究。 1 引言 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是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当时该理论应当严格地认为,全面的资本概念应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机器、厂房、设备等物质形式上的资本是物质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体力等形式上的资本是人力资本(回答之前提出的什么是人力资本这个问题)。而在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舒尔茨、贝克尔和卢卡斯。下面我将简要介绍一下这三个人的研究成果。 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是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1960年,他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舒尔茨认为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不同,人力资本具有收益递增特性。他认为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且教育投资应当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贝克尔的研究要稍晚一些,但其理论贡献同样不应忽视,其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誉为“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贝克尔在分析人力资本的形成时,特别强调在职培训的作用。他认为与投资于机器、厂房、设备相比,投资于人力资本能取得更高的收益,在职培训对企业来说是有利的。虽然培训会增加现期的支出,减少现期的收益,但若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未来的收益,或者大幅度地降低未来的支出,企业就乐于提供这种培训。 卢卡斯在1988年发表的论文《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中,研究了人力资本积累的“生产函数”,以在经济增长模型 中内生化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动来说明生产率的变化。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归结为人力资本内生的积累和增长,1990年卢卡斯又发表了《为什么资本不从富国流 向穷国》指明了人力资本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影响。即所谓的卢卡斯之谜(Lucas paradox)(这里卢卡斯之谜是卢卡斯人力资本方面的另一研究成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来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卢卡斯模型实际上是阿罗模型和宇泽模型( 1965)的结合(对这两个模型,后面还有其他同学会详细介绍,此处就不再展开进行讲解)。通过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子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中, 并运用微观分析方法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和索罗的技术进步概念结合起来, 归结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认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 2卢卡斯模型 ,,卢卡斯模型的理论基础是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卢卡斯认为,该函数中劳动投入是指一般的劳动投入,看不出不同质量或不同技术熟练程度

卢卡斯资本模型

卢卡斯模型 [编辑] 卢卡斯模型的产生 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的智力、技能以及知识的总和。人力资本增值就是通过对人力资本的积累、投资和扩充,促使人力资本的价值得以提升。当代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采取两种形式,即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即投入生产过程的厂房、机器、设备、资金等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为物力资本。2O世纪8O年代,罗默、卢卡斯等人在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提高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学术界称其为“新增长理论”。 [编辑] 卢卡斯模型的内容 与旧的理论相比,卢卡斯等人强调人力资本因素的新经济增长模型充分借鉴了贝克尔等人对人力资本研究的成果,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并把人力资本的形成结合到经济增长模型之中。卢卡斯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把整个经济分成两个部门。在一个部门中每个劳动者根据其拥有的物质资本(与产品同质)和一部分的人力资本生产消费品。在第二个部门中,人力资本自我形成。假定每个劳动者能力和他贡献给人力资本的时问(可视作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问)决定了他进一步获取知识的速度。模型还进一步假定,所有个人都是同质,因而可以得到加总的生产函数和人力资本形成函数: (1)

(2) 其中A、B、、都是正的参数,Q是产出,K是物质资本存量,H是人力资本存量,是 人力资本中用于生产的部分,是入力资本用于人力资本形成的部分。进一步的看,当是常数时,人力资本的增长率决定式如下: (3) 当经济处于均衡的增长路线时,可推导出如下产出与人力资本增值的关联式: (4) [编辑] 卢卡斯模型的假设条件 卢卡斯模型的其核心假定是: 1.人力资本的增长率是人们用于积累人力资本的时间比例的线性函数(这与纯粹的“干中学”模型有所不同),从而引入了人力资本生产部门; 2.工人的人力资本水平不仅影响自身的生产率,而且能够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率产生影响(每一经济个体在进行决策时不考虑这部分影响),这是该模型能够产生递增规模收益(整个经济水平)和政府政策增长效应的基础。 [编辑] 卢卡斯模型的价值评价 卢卡斯的模型实际上是“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卢卡斯模型揭示了人力资本增值越快,则部门经济产出越快;人力资本增值越大,则部门经济产出越大。卢卡斯模型的贡献在于承认人力资本积累不仅具有外部性,而且与人力资本存量成正比。卢卡斯模型的贡献在于承认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增值)是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和产业发展的真正源泉。 [编辑]

人力资本价值实现

目录 人力资本价值实现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早期的人力资本思想 人力资本理论起源于西方,在经济学创始初期,便有学者对人的经济价值作了研究分析。一般认为,关于人的经济价值的研究思想可以追溯到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他在其代表作《政策算术》中采用“生产成本法”计算出英国人口的货币价值,并以此来分析、说明英国的国家实力,以及由于战争、瘟疫造成的人口死亡和迁出带来的损失。尽管他的计算方法并不科学,但毕竟己经注意到了在生产中“人”的作用。同期,诸多经济学家通过他们提出的各种经济学说,确立了人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决定性地位。在此间出现的一些着作中,提出要采取某些措施,进行必要的资本投入来提高人口素质的思想。这实际上己经确立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初步思想。最早大胆、明确提出最初人力资本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他在《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出,“学习是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像己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阻引。”而当这种能力成为个人能力的一部分时,它也就成为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并且,这部分财富会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利润,以补偿先前费用的支出。 在斯密之后,许多经济学家接受了他关于人的技艺和能力属于资本范畴的观点。J·B·萨伊(J·B·Say)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指出,“技能与知识都是对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由于人的技艺和能力的形成需要花费成本,并可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可以将其视为资本。 而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之前,对经济思想加以重视的又一位着名的经济学家。他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到要加强对人的投资,研究了这种投资对个人收入的影响,并将“替代原理”用于说明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资的选择(人力与机器的替代)。他认为,人类的智慧、才能与其它种类的资本是并列的,都是重要的生产手段,是生产力提高的动力,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对人的才能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此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进一步认为,人的健康也应当同知识、技艺、能力一样同属于资本。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着名经济学家费舍提出任何可以带来收入的财产

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的推导

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的推导 就本节的目的而言,人力资本是指个体的一般技术水平。因此一个人力资本为()h t 的工人的生产力相当于两个人力资本分别为1()2 h t 的工人,或相当于一个人力资本为2()h t 的半日制工人。人力资本关注如下事实:个人对当期各种活动的时间分配方式将影响其未来的生产率,或()h t 水平。把人力资本引入模型就得解释清楚人力资本水平怎样影响当期生产,以及当期时间分配方式怎样影响人力资本积累。有很多方法可以系统地阐述“技术”的这两个方面,根据个人目标的不同,可自行选择。让我们从以下的简单假设开始。 假设共有N 名工人,他们的技术水平h 从0到无穷不等。令技术为h 的工人数量为()N h ,故0()N N h dh ∞ =?。设技术为h 的工人将其非闲暇时间的()u h 部分用于生产,1-()u h 用于 人力资本积累,则生产中的有效劳动力——对应于(2)式中的()N t ——为参与当期生产的以技术为权数的工时数之和0()()e N u h N h hdh ∞= ?。故若产出为总资本K 和有效劳动e N 的函数(,)e F K N ,则技术为h 的工人的小时工资为(,)e N F K N h ,总收入为(,)()e N F K N hu h 。 个体人力资本除对其自身生产率的效应外——我称之为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还应考虑其外部效应。具体而言,令平均技术水平或者说平均人力资本由下式定义: .22θρδθ=-00()()a hN h dh h N h dh ∞ ∞ =?? 这一平均指标对生产中所有因素的效率都会产生作用。我称a h 为效应外溢,因为虽然人人的生产率都从中受益,但个人人力资本积累的决策对a h 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故没有人会在决定时间分配时考虑这一因素。 若沿用先前的分析方式并将经济中所有的工人视为同质,则可大大简化分析。在本例中,若所有工人的技术为h ,且分配于劳动的时间比例都为u ,则有效劳动力为e N uhN =,平均技术水平a h h =。但我在下文中仍继续使用a h 这一符号,以强调内部效应与外部效应的区别。描述商品生产技术的(2)式现在被下式所替代: (11).1()()()()[()()()]()r a N t c t K t AK t u t h t N t h t ββ-+= ()r a h t 反映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技术水平A 现在假设为不变。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思想派别,或称理论派别,也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是美国沃尔什于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文章中首先提出的,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人力资本逐渐形成了一种理论体系和学说,并对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人力资本理论基本概念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指人们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这种资本就其实体形态来说,是活的人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知识、技能及其它精神存量的总称,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 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第二,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第三,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第四,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渊源 (一)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早期人力资本思想 早在17世纪,威廉.配弟(William.Petty)就已经提出了人力资本思想。在1676年的《赋税论》中,他把作战中军人武器和其他军械的损失与人的生命损失做了比较,他提出的“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是财富之母”。这一著名论断即便时至今日也仍然具有极强的人力资本含义,他认为一国经济实力的强弱与其所拥有的人口数量和人的体质与技能有关。他主张加大在提高人口素质上的投入,尤其是在普及教育和选拔技术人才方面。此外,他还在《政治算术》(1690年)中对当时英国人口的货币价值进行了测算。正因为如此,他被认为是“首次严肃地运用了人力资本概念”[1]的人。 亚当·斯密(Adam.Smith)则将前者的思想发展了一步。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提出了初步的人力资本概念。他说:“学习是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像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工人增进的熟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社会上的固定资本。”[2]由此可见,在亚当.斯密那里,人力资本投资已经运用比喻的方式隐性的表现出来。但是,尽管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已经看到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之一,但是他们只是认为劳动的报酬是工资,而资本的报酬才是利润。既然工资是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支 ___________________ [1]王建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6

人力资本增值和卢卡斯模型论述

人力资本增值与 所谓确实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的智力、技能以及知识的总和。人力资本增值确实是通过对人力资本的积存、和扩充,促使人力资本的得以提升。当代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采取两种形式,即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 (即投入生产过程的厂房、机器、设备、资金等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为物力资本。2O世纪8O 年代,、等人在的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提高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学术界称其为“”。

卢卡斯的模型实际上是“专业化人力资本积存增长模式”。卢卡斯模型揭示了人力资本增值越快,则部门经济产出越快;人力资本增值越大,则部门经济产出越大。卢卡斯模型的贡献在于承认人力资本积存不仅具有,而且与人力资本存量成正比。卢卡斯模型的贡献在于承认人力资本积存(人力资本增值)是得以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和产业进展的真正源泉。 [] 下的人力资本增值 1、博弈论及其构成要素 “博弈论所分析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竞赛者或参与者选择能够共同阻碍每一个参与者的行动或的方式”,“??是研究机智又理性的决策者之问冲突及合作的学科”。现代博弈论的构成要素要紧有四个: ?第一是参与者。博弈的参与 者至少有两个。单人博弈差 不多退化为一般的最优化问

题。博弈论假定所有参与者 差不多上机智和理性的。 ?第二是战略。战略是可供博 弈参与者选择的行动空间。 ?第三是信息。 ?第四是支付。支付是参与者 得到的效用或期望效用,是 一种可评价的结果。一种可 评价的结果。 2、劳动者选择人力资本增值的博弈 人力资本的增值关于现代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具有战略性的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企业的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本的增值关于增值者本人今后接着受雇于原雇主或另谋它职差不多上有 用的,在一定程度上亦可引起酬劳的增值。从这种角度上来讲,人力资本的增值,关于增值者本人和企业差不多上有益的。多是教育、、实践与积存的产物,因此具有。经典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应负责对职员进行培训,即培训成本由企业承担。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由于培训能增加职员以后,有利于职员的职

ch3.1_Lucas模型

第三章:一致增长理论 引言: 200年前工业革命在欧洲发生。之后逐步传播到地球的其它地方。这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也由此而兴。但就在20世纪即将结束新千年即将开始之时,人们回首过去的千年惊奇的发现,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人类平均生活水平改变一直很小,而最近的一两个世纪中却开始陡然上升。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所创造的生产成就似乎超过了在这之前全部的总和。而且,地球上的人口在总体资源愈加稀缺的情况下,第一次从根本上突破了Malthus 和Ricardo的预言1。随同经济的指数般蓬勃增长而增长。而我们如今正站在这关键的转折点旁,亲身感受着飞跃的紧与快乐,以及由此而来的目不暇接的新成就所带来的享受。这同时,人们,主要是学者们,又一次就工业革命和现代增长的奇迹展开了意味深长的讨论。比较有影响的如:Arifovic et al (1997), Jones (1999), Galor 和Weil (2000),Hansen 和Prescott(2002),Lucas (1998), Stokey (2001) 等。不同的热门问题被提出:工业革命为什么在1800年会发生?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欧洲英国而不是亚洲?促成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工业革命是必然的吗?工业革命的因是什么?等等。 关于现代增长的源泉问题的研究最早应当是从Solow (1956)开始的了。Solow模型的经典结论是排除了用要素资本的增长来解释持续增长的可能性,并指出唯一可能的是技术进步。此后的研究有了很多进步,但似乎始终没有超出Solow预测的畴:Cipolla (1969) 认为早期的读写能力等文化教育的进步铺就了工业革命之路;Paul Romer (1990)建立了著名的基于新知识发现的生增长理论,强调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现不完全是自发的或伴生的,而是很大程度受市场需求推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结果。这种理论很快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不少有影响的作者不相信存在可以和资本积累相匹配的知识积累的机制2;在Becker et al. (1990), Tamura (1998), 的基础上,Lucas (1998)建立模型,以人力资本为驱动力,生育行为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行为所决定。从而生诱发出人口过渡(demographic transition)3,进一步引发人力资本回报率的突变,最后形成经济起飞的爆发力。这一理论很快得到广泛共鸣,成为解释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理论。但如果我们稍微广义一点去看,无论文化,技术还是人力 1Malthus(1798)提出了一个生育模型(种群繁殖模型)(fertility model)来解释观察到的生活标准的稳定性状态,当时的人们很快接受了他。Malthus模型大意:当一个生物种群的食物消费水平高于某平衡水平时,种群数量增加,当消费食物水平低于上述水平时,种群数量减少,假定某地区内该种群可得食物量固定,战争,疾病或自然灾害减少种群数量后,剩余水平可得食物消费水平上升,从而种群人口数量增加。当恢复到平衡水平后,人口增加停止,从而重新达到平衡水平。Ricardo(1817)建立了收入分配的理论,把Malthusian的生育观点当做他长期收入确定理论的内核,并强调,这一理论的一个中心隐含结论是:技术的改进将引发人口的增长,而非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因而实际上,Malthus和Richardo都认为,在任何一个社会里,人均收入水平趋向于一个大体平稳的常数水平,他们不否认不同,经济可能有不同的稳定水平,他们把这种差别归因于偏好习惯的不同,而不是技术或可用资源的不同,而社会生产能力的差别将唯一的决定人口的差别。 2见Hansen and Prescott (1998)。 3人口过渡(demographic transition)描述一种被认为广泛存在于西方国家在从工业革命前到工业革命后的过程中伴随着人口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转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在工业革命过程中间,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没有对等的下降,从而出现人口增长。在这一过程之后,两个率趋于一致的低水平。目前西方国家人口都是稳定的、萎缩的。

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的推导

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的推导 2006.5. 卢卡斯模型 卢卡斯的模型实际上是“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卢卡斯模型揭示了人力资本增值越快,则部门经济产出越快;人力资本增值越大,则部门经济产出越大。卢卡斯模型的贡献在于承认人力资本积累不仅具有外部性,而且与人力资本存量成正比。卢卡斯模型的贡献在于承认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增值)是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和产业发展的真正源泉。 卢卡斯假定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产出率递减并引入人力资本外部效应,即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同时,又假定私人人力资本投资有收益递增的效应,从而证明了人力资本增长率正比于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率,正比于社会平均人力资本和私人人力资本在最终产品的边际产出率,反比于时间贴现率。 卢卡斯模型的其核心假定是: 1.人力资本的增长率是人们用于积累人力资本的时间比例的线性函数(这与纯粹的“干中学”模型有所不同),从而引入了人力资本生产部门; 2.工人的人力资本水平不仅影响自身的生产率,而且能够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率产生影响(每一经济个体在进行决策时不考虑这部分影响),这是该模型能够产生递增规模收益(整个经济水平)和政府政策增长效应的基础 “边际生产力”指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每增加一个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即边际物质产品(Marginal Physical Product, 有时被简称为边际产品MP)。而增加一个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产量所增加的收益,叫做边际收益产品(Marginal Revenue Product, 简写为MRP)。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和边际收益的乘积,即:MRP=MP×MR 因此,可变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MRP,取决于两个因素:⑴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边际物质产品(MP)的变化;⑵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MR)的变化。 下面我们来分析边际生产力的变化特征。 假定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只有一种可变要素。那么,随着可变要素的不断增加,其边际生产力最初上升,超过某一点后,开始下降。 以劳动作为可变要素为例,劳动投入量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可用图9-1中的边际生产力曲线表示。 图9-1 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曲线 同样地,如果假定资本是可变要素,也可用图9-1来大致表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曲线,即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最初上升,达到某一点后,出现下降。 就本节的目的而言,人力资本是指个体的一般技术水平。因此一个人力资本为() h t的工 人的生产力相当于两个人力资本分别为1 () 2 h t的工人,或相当于一个人力资本为2() h t的半 日制工人。人力资本关注如下事实:个人对当期各种活动的时间分配方式将影响其未来的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