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彪西

德彪西

德彪西
德彪西

西方音乐史论文

论文题目:一个人的流派——印象派之德彪西学院名称:经济管理学院

任课老师:刘娜

姓名:郄敏

班级:工商1104班

学号:11242100

日期:2012年5月22日

一个人的流派

——印象派之德彪西

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我静静地端坐在收音机前,打开收音机,耳边响起了一段朦胧闪烁、神秘莫测、充满奇异幻想的西方音乐,我知道,能营造出这种音乐氛围的只有他一个人了——德彪西。

德彪西并非出身音乐世家,也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但他却十分热爱音乐,幼年时就显露出显著的音乐才能。德彪西在音乐学院学习时,就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他在自己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打破陈规、探索新领域的强烈愿望。为了寻求一种新的音响组合,他常常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阶等等。他弹奏的和弦,全然不按照传统规则予以预备和解决。为此,他常常遭到教师们的责备。但是他从来没有因此放弃过追求自己的音乐风格。德彪西在自己的音乐道路上受到过许多人的影响,其中包括一些音乐家、诗人还有画家。比如穆索尔斯基极富特色的新颖和声、瓦格纳开创的充满排山倒海般力量和亮丽色彩的一种绵延不绝的音乐风格、爪哇甘美朗的十二平均律和五声调式在音乐方面对德彪西的巨大影响,以象征派诗人马拉美为首的巴黎文艺派沙龙中的一些全新的艺术观点思想以及印象派画家们的主张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他们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大胆革新,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光与色的表现效果,他们的画色彩明快,笔法简练,这一切正是德彪西在音乐上所向往和追求的。这些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德彪西,都为他最终印象派音乐风格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德彪西终究开辟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音乐风格。那么,印象派音乐究竟有怎样的音乐风格呢?德彪西的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都相去甚远,在他的音乐中,既看不到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结构、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也看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和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细腻、繁复的和声、新奇而富有色彩的配器、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都是德彪西的音乐中所特有的,都是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不曾具备的。如前所述,这种音乐是德彪西受印象派画家的启迪而创作出来的,它与印象派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把一首乐曲比作一幅画来说,乐曲的旋律如同是画面中的线条,和声就像是画面的光线和色彩。德彪西这幅“音画”采用了印象派绘画的技法,十分重视音画的光线、色彩和声,而不追求音画的线条旋律的明晰轮廓,德彪西作音画的手法很像画中国写意画的手法,着意于传神,不是追求表面的逼真。这种音乐中,动多于静,朦胧与闪烁代替了明朗。

德彪西一生创作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他的作品每首都有其突出的特色,他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典范。下面请跟随我走进德彪西的音乐世界。

《月光》是德彪西比较早期的作品,但已初步显示出了印象派音乐的风格。德彪西大胆的运用了和声手法与音乐形式处理,引导人们的奇异想象力,塑造出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形象。意大利音乐评论家加蒂曾评论这首作品的再现部分:“那轻盈的上行琶音,犹如向天空喷涌的清泉,然后在主、属音的交替中恢复平静,主题在这一背景中延伸扩展,宽广而富有表情。”作品细腻的、充满浪漫色彩的和精致的和声描绘,以变幻无常的节奏音型处理,别

具一格,充分说明了《月光》所带来的迷人意境。作曲家采用柔美纯净的和声丰富的钢琴织体,描绘了幽暗的月光透过轻轻浮动的云,影影绰绰的洒在平静的水面上,把灵艳的月光泻洒下的冰一样的银辉展现得淋漓尽致。与贝多芬充满激昂、抗争、无奈的《月光》相比,德彪西的《月光》则像是一首小夜曲,像是我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咏叹,表现的是心中的畅意和自己对美好的歌颂,柔和、悠扬、闲适。

《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作品中最为风行,也最能概括其笔下那种朦胧的美感和迷离斑驳的色彩的一首作品。这是德彪西以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歌为蓝本,作出的一首音乐诗篇,又是一幅巧妙运用色彩和光线变化、笔触鲜丽动人的印象派画卷。在这首乐曲中,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这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和声效果更为突出,使得音乐的明暗和疏密都具有千姿百态的娇柔和美感,鲜活的、清新的和声气氛中蕴藏着细腻敏感的情思,使音乐好像被赋予了一种奇妙的渗透力。这音乐又好像把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结合在一起,散发着一种把梦幻气息和感官享受揉合起来的丰盈之美。在这首乐曲中,木管乐器发挥了极其突出的作用,德彪西使用了三支长笛、两支单簧管、两支双簧管和一支英国管来为之吹奏柔美的气息,其余的乐器使用也并不复杂,只不过是两架竖琴、四支圆号、传统弦乐组和古色古香的小钹——这些乐器本身也都是色彩丰富的调色板。德彪西就在这些乐器上调色傅彩,为马拉美的诗篇作出了画面效果可与印象派画家争胜的“音译”。《牧神午后》的问世引起了广泛的赞叹,同时也引起了一阵惊呼和不解,从此,人们借用了一个绘画流派的名字来称呼这种别开生面的音乐——印象派,德彪西从此为西方古典音乐开一代新风。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德彪西用诗化的音乐语言谱写成的一首极具思想感情的曲目。文学作品一向以语言和思想感情的真实、唯美和文章结构的明确、恰当而吸引读者眼球。然而如诗画般的的音乐也是一样,音乐语言的运用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也要体现出独特性、准确性和创造性。德彪西早期曾根据一首名为《苏格兰之歌》的诗谱写了一首叫《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歌曲,而创作这首同名钢琴曲时,德彪西在这首作品上既运用了自己早期的音乐风格,同时又包含了之后的许多成熟的印象主义因素,二者相互融合,十分自然。作品开始处运用带有东方意味的五声性旋律,以白描的方式勾勒出了少女的形象。听众能够感受到少女的温雅和妩媚,可是却又说不出美在何处。此中,便生出了一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具有的朦胧意象。德彪西在作品中用音乐来解释音乐,通过如诗如画般的的音乐语言和思想感情来传达和表现虚无缥缈的朦胧意境。整首作品短小精致,细腻入微,委婉动人,汇集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突出特点,主题旋律线条清晰,富于歌唱性,通过具有东方色彩的五声音调,刻画出一位清纯的少女形象,是典型的"印象主义"音乐。

跟我一同欣赏了德彪西的三首代表性作品之后,你是否对德彪西的音乐、对印象派音乐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呢?德彪西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开创了一个任何音乐家都没有发现过的、奇怪的音的世界,但正是这份奇怪与独特造就了德彪西的与众不同与无与伦比,使他的音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他那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对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起到了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德彪西又往往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

走进德彪西的音乐,我便会被这位伟大音乐家的独特风格所吸引,那朦胧闪烁、神秘莫测的奇异音乐将永远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海里,相信这种音乐风格、

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也将在以后影响更多的人的。

德彪西

德彪西 德彪西(全名: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过他本人特别讨厌别人把他的作品归入印象派)1873年入巴黎音乐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与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以他们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不少声乐曲,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是印象主义的精品。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1862年,德彪西生于巴黎近郊,7岁开始学钢琴,11岁就被巴黎音乐学院录取成为正式学生.在音乐学院,他用心修炼作曲课程,却是学校中出名的叛徒.他从来不信服古典 派一些不合理的作曲规则,总喜欢追求新的和声法与奇特的旋律,以至学院派的老师们常常对他的标新立异深表不满而加以斥责. 1881年,曾被聘为柴可夫斯基的赞助人----梅可夫人的家庭教师,也随同她至意大利,德国等地旅游.几次的旅行对德彪西而言,真是增广见闻.他听到有俄罗斯民间音乐 的旋律,吉普塞人粗犷的舞曲节奏,以及当时正兴起的俄国五人团,奇特而新颖的音乐, 这一切对于他以后的作区风格有深厚的启发.1884年,以清唱剧<荡子>获得"罗马大奖".年纪轻轻就获得此殊荣,其才华可想而知. 在庆祝巴黎艾菲尔铁塔落成的音乐会中,来自东方国家,如中国等国的打击节奏, 全音音节的旋律印象极为深刻,进而影响德彪西后来的创作.他成功地运用全音音阶作曲技巧,成为属于个人的特殊风格. 除了作曲,教学外,德彪西也从事音乐评论的工作,由于他的评论立场中肯,言辞锋利,相当受人尊敬,曾出版乐评集.由于此时巴黎美术界的发展正值颠峰状态,雷诺瓦,莫奈,塞尚等画家十分活跃,当时莫奈完成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画而名噪一时,这便是 印象主义.印象派等艺术形式用语产生的开端.再加上文学作品都以标榜"印象主义"为题材,这些文学家与艺术家互相往来,对于音乐家有很大影响.德彪西遂将其理论应用 到作品中,发展成为印象印象,成为印象注意的创始人与完成者 生前的最后十年,是德彪西艺术颠峰的时期,许多伟大结束的代表作皆陆续完成, 自成一派而文明世界,也经常在欧洲各国演奏与指挥自己的作品.至50岁起,被癌症所困,身体日渐衰弱.当第一次大战爆发时,德彪西于1918年被炮弹炸死,享年56岁. 1881年首次访问俄罗斯。他对新的和声学和印象派音乐结构的发展作出贡献。音乐信仰方面开始支持华格纳(Wagner),后来转向反对韦格纳的音乐。他的歌剧巴利斯(Pelleas)和马利山特(Melisande)风格与他的所有前辈不同,而与目梭斯基(Mussorgs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水中倒影》 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一1918)是法国杰出的作曲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是印象主义的精品。 《水中倒影》创作于1905年,是德彪西根据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写成。当作者追忆那荒无人烟的原野时,使他坐立不安,即刻产生了创作的愿望,于是用此作品记载了他一瞬间的强烈印象。艾米尔·韦尔英斯普评述说:“德彪西的《水中倒影》是通过音乐对水进行直观描绘,以达到对水的感觉的体验。该曲在印象派的音乐中是一首杰出的作品,德彪西相信这首乐曲将列在舒曼之左或列于肖邦之右占有一席座位。 一、结构布局 《水中倒影》整体上采用三段体的曲式原则,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大部分:A(呈示,1—35小节);第二大部分:B(变奏性发展,36—71小节);第三大部分:A,(紧缩再现—结束,72—

95小节)。 第一大部分——A(呈示,1—35小节) 第一小部分——a,1—24小节,①1—8小节,“波与声”。“三音动机”隐伏于1—2、5—6小节波浪似的“和弦流”的音响”②9—15小节,“闪烁的波光”。9—10、14小节,上、下行平行运动的“音集”(9—10小节的“音集”,是一个五声音阶音调(在上方)与半音阶(在下方)的混合体),犹如“水的涌动”③16—24小节,“倒影——飘落物——荡开的涟漪”。16—19小节,“倒影——飘落物及其激起的涟漪”。由五声音阶五、八度构成的大空间反向平行进行(16、17小节),象征着“地上景物及其水中倒影”(17、19小节),象征着从空间降于水面的“飘落物”;三度结构的分解延宕和弦(18、19小节),象征着“飘落物激起的涟漪”;20—23小节的上行模进音型,象征着“荡开的涟漪”23小节末拍以后,将“分解和弦音型”改为“纯四度四音列音型”,象轻拂水面的阵风。24小节有连接——过渡功能。 第二小部分——b,25—35小节,“柔和而富有表情”的主题——“动与静”的变化对比。 ①25—31小节,“柔和而富有表情”(douxet expressif)的主题。织体分三个“层”:上层——24小节“纯四度四音列音型”“(阵风”)的延续,为了有所变化,28—29小节改为“增四度四音列”;中层——含增四度音程的“柔和而富有表情”的主题,

德彪西《月光》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印象派音乐作品欣赏 ——选自人音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11单元第21节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印象派音乐作品欣赏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大海》、《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月光》,初步感受 和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 特点。 2.通过学习、鉴赏,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 德彪西。 3.了解、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共通 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导入,使学生了解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欣赏德彪西主要印象派 作品《大海》之一《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感受、体验其受特有的表现手法及作品风格,从而对印象主义音乐加深认识。 教学难点: 结合印象派绘画作品,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创作手法,音乐抽象中的具体,具体中的抽象。从德彪西作品中感受音乐的飘逸、模糊,色彩的变幻等独特的美学思想。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采用了大量的对比法、视听法、选择法、归纳法、学科联系法、记录法、绘画法、讨论法、评价法、通感联觉法等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手段,引导学生有兴趣的、自然轻松的自主学习并掌握难度较大的印象派音乐欣赏作品及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受《水中倒影》不规则的节奏、 旋律特点,为后面印象派音乐的出现做铺垫。) 师:音乐常常会使人产生联想,好的音乐就象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音中有画,画中有音。音乐家们在乐队这块巨大的调色板上,用每一种乐器提供的各不相同的色彩,用指挥棒描绘出了一曲曲绚丽缤纷的乐章。而色彩、线条、 图形都是构成美术作品的

基本元素……比如我们听到这样的音乐: 音乐片断1《春节序曲》---色彩? 音乐片断2《野蜂飞舞》---旋律线条?试着用手跟着音乐划) 音乐片断3《拉德斯基进行曲》---节奏特点? 音乐片断4 《水中倒影》---节奏是否规则? 听完让学生回答各自的理解和想法。(音乐片断4:节奏模糊没规则,旋律感不强。)三、预设铺垫: 1.展示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风景画《印象.日出》。 ⑴这幅画给了你哪些直观的感觉? (模糊、朦胧的、看不清楚、画面有点乱,总之没规则。) ⑵如果让你选择一段和画面相配的音乐,刚才听的第几 段音乐比较合适? (生:第4段《水中倒影》比较合适,也是不规则的, 模糊的。) 2.当我们说起云、月光、大海、沉没的教堂的时候,都会想到一幅画面,其实今天我 们提起的这些名称,正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音乐作品的名字。德彪西是谁? 3.介绍德彪西: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他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的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 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 4.你了解印象主义音乐吗? 请翻开课本147页…(概念性的文字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2分钟快速阅读.)请用笔划 出5-6个最能说明印象主

德彪西钢琴作品中水的印象

>学术论坛?音乐与舞蹈 艺术教育 84 ART EDUCATION 2012 · 08 一 、力度变化产生的音乐印象德彪西在表现钢琴力度的范畴方面“不主张扩大钢琴的音量幅度,而是尽力挖掘弱音范围内的无穷层次”。正如他本人所讲:“应该使人了解钢琴是一件以槌击弦而发音的乐器。”①下面,笔者将德彪西6首与“水”相关的作品进行多个层次的力度比较,②并为下文的音色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1.从横向上看力度的变化及差异(1)这6首作品使用频率最高的是pp 记号,共出现了132次。 (2) piùff的力度只有一个曲子出现过两次,即《金鱼》。 (3) piùf记号只在《被淹没的寺院》中出现过一次。 2.从纵向上看力度的变化及差异(1)作品《金鱼》的力度范围最宽,从piùff的极强力度到ppp的极弱力度,共有12个力度层次,其音响与色彩非常丰富,堪称德彪西的经典力作。 (2)作品《雪上足迹》的力度层次全部集中在p以下的范围内,并且非常重视pp 力度的效果。从力度上可以更加看出德彪 西想要表达的冰天雪地阴冷凄凉的意境。 (3)作品《水神》的力度层次相对而言较少,只有3个层次,而且主要在pp力度上。《水神》通过23次pp记号的出现描绘了水神柔美、轻快地在大海里起舞的姿态。 3.从整体上看力度变化产生的音乐印象这9首作品包括mp记号在内,以及比mp更弱的力度记号共被使用了282次;mf以及比mf更强的力度记号共被使用了84次;强记号与弱记号之间的比例为3.36:1,通过量化的精确程度就更加说明了德彪西喜欢用弱的力度层次去表现代表其风格的朦胧、模糊的印象。因此,“德彪西的钢琴乐谱上总是写满了p 、pp 、ppp甚至pppp的力度记号,而穿插其间的f、ff的记号,大多数是作为对比和反照出现,并且往往在1、 2小节之内运用pp﹤ff、ff﹥pp的手法,产生短暂闪现,转瞬即逝的印象”。 二、音域、音区变化产生的音乐印象 德彪西在这6首与“水”相关的作品中,利用钢琴音域宽广的特点大胆创作,充分展示钢琴音域所能达到的极限,也充 分显示了德彪西对钢琴乐器本身的熟悉程度和高明的大师级作曲手法。通过音域的分析,可以较准确把握德彪西的创作风格,并为如何追求其作品的音色特点提供理论支持。 例如,在作品《雪上足迹》中,最高音为32小节的小字组成的f3,最低音为全曲最后一个小节的大字一组的D1。《被淹没的寺院》,最高音为85—87小节的小字四组的g4,最低音为17小节的大字二组的B2。《水神》中,最高音是第8小节小字四组的e4,最低音是65—68小节的大字一组的D1。《帆》的最高音是位于全曲43小节的小字四组的降d4,最低音是几乎贯穿全曲的大字一组的降B1。《水中倒影》,最高音是位于全曲29小节右手的小字四组的降b4;最低音是第68小节的低音大字一组的还原C1。《金鱼》全曲最高音是位于36小节的小字四组的g4;最低音是在第80以及 82小节出现的低音,大字二组的降B2。从这几首作品的音域分析可以得出: 1.音区最高的作品 音区最高的是在作品《水中倒影》中的小字四组降b4,将倒影在水中的色彩亮度表现得更加大胆,更加明亮而活跃。 2.音区最低的作品 这几首作品音区最低的是在《金鱼》中出现的大字二组的降B2,这里用深色调表现了水的色彩变化,并与高音区的下行琶音形成色调冲击与对比。 3.整体看音域范围 几首作品中音域跨度最宽的是《水中倒影》,全曲最低音与最高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是49度。作品《被淹没的寺院》和《金鱼》的音程跨度都是48度,音域范围也很宽;《雪上足迹》和《帆》的音程跨度为38度;《水神》音域为44度。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彪西为了表达音乐的丰富色彩,在创作中尽可能扩大钢琴的音域范畴,大大超越了古典时期的各种限制。加上创新性的、特有的和声语言与不协和音响的运用,以及各种调式音阶的大胆尝试,使他的音乐“在这一相对狭小的领域中,取得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成就” ④ 。 三 、织体变化产生的音乐印象1.用震音音型表现“水”的形态及音乐印象 《金鱼》中,呈示段A的1—6小节,再现段A’的22—29小节,C段的32—33小节,D段的57—73小节和76—77小节都使用了震音音型。其中除D段外,其他段的震音音型都是在描写不停流动的水面。右手是三度震音,左手是五度震音,双手都采用相同时值的、均匀的8个三十二分音符为一拍。双手调性不同,是大小调交替,造成调性模糊、音色朦胧的感觉。这种表现“水”的震音织体与高音区表现“金鱼”的主题相互衬托,形象地表现了小鱼在潺潺流动的水中自由玩耍的场景。 德彪西钢琴作品中“水”的印象 【内容摘要】文章对德彪西6首与“水”相关的钢琴作品进行了分析,分别是《水中倒影》《水神》《帆》《雪上足迹》《金鱼》以及《被淹没的寺院》。这些作品在标题和内容上都从各个角度描绘了“水”,其中还包括水的其他形态,如雪。作者从这几首作品呈现出的音域、力度、音区、织体等方面的音响特征出发,全面、理性分析了印象派作品的共性与个性,旨在对准确、细致地把握这类作品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德彪西 音响 音乐印象 力度 音域 音区 织体 ◆ 董宇 曲名 次数力度 《水中倒影》《金鱼》 《帆》《雪上足迹》《被淹没的寺 院》 《水 神》Piùff 2Fiùf 1Sff 31 Rf Sf 6Ff 182F 61312 Mf 3 2 13 molto mf 1 Mp P 8125719 Piùp 3 211 molto pp 1 pp 231591323 piùpp 12 12 ppp 4 1 1

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

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 王拓自动化1305 学号:13212132 西方音乐史某次课上,老师为我们放了一首印象派的代表作,德彪西的《大海》,我当时对印象派音乐这个名词特别好奇,美术课上,我们曾学习过印象派的绘画,像莫奈、梵高等的作品。这类作品没有太多细节,全部是由大块的颜色、形状堆砌而成,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像是凭借自己模糊的印象画出来的似的,因此得名印象派绘画。那么印象派音乐是怎样的呢?听过《大海》这部作品后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也开始慢慢了解印象派音乐这个词的来历。 这部作品没有特定的旋律,丝毫没有古典音乐的影子,乐器的组合,不再是音符和旋律,而是一种画面,大海的画面!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在德彪西的笔下俨然化身为广袤蓝天、呼啸海风、汹涌海浪。这样的作品是在称不上是传统的交响乐,用乐器的音色来表现大海的波涛汹涌,这种朦胧的,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不禁让人想起绘画领域的印象派,可能印象派音乐这个名词也是由此而来吧。 深入了解这部作品后,我知道了《大海》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更有一个小插曲,展现了《大海》这部作品的魅力。二十世纪初,在巴黎的一家旅馆里住着一位有病的绅士,他准备到海滨去疗养。旅馆旁边有一个管弦乐队练习厅,乐队队员每天按时来练习演奏同一首乐曲。那位绅士听惯了,到时候他就躺在床上,静听着乐曲的演奏。听着,听着,他仿佛自己来到了海边,看到了波光闪烁的海面,看到了海涛击岸、浪花飞溅的动人海景。过了几天,他动身到海滨去了。到了那里,面对着广阔的大海,他反而觉得不够味了。他住在海边的别墅里,却想念着在巴黎旅馆中所听到的用音乐表现出的海的画面。他在海滨住了几天便急匆匆赶回巴黎,打听了一番,才知道乐队队员每天演奏的是德彪西交响组曲《大海》。而当这首交响组曲公演时,这位绅士带着病去欣赏了。演奏结束,他赞叹道:“哦!这才是大海!” 整个乐曲由三幅用音乐绘画的素描组成:第一幅:、《海上的黎明到中午》这一部分顺序描写了大海的潮水声。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为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第二幅:《波浪的游戏》音乐生动地描绘了白色的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导入部描写了可爱的小波浪来回动荡的音响。在音乐的继续发展中,英国管奏出可爱的第一个主要动机,给人以幽闲的感觉。第三幅:《风和海的对话》这一部分开始时,定音鼓的震音刻画出远方激动、飘浮着的雷声。之后,音乐描写了海风吹到海面,引起阵阵骚乱的潮声,犹如风和海的对话。这部作品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景

德彪西钢琴作品《贝加摩组曲》的创作风格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b3376778.html, 德彪西钢琴作品《贝加摩组曲》的创作风格特点 作者:谭筱婷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10期 摘要:德彪西作为著名的钢琴作曲家,其创作风格结合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优势,创立了印象主义音乐,深受大众的喜爱,而《贝加摩组曲》更被称之为发端之作。本文主要针对德彪西的《贝加摩组曲》,对其创作背景以及风格特点进行了概述,阐述了《贝加摩组曲》的写意之美,对其进行研究不仅能增加读者的音乐素养,还能提高受众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德彪西;《贝加摩组曲》;创作风格;写意美 引言: 德彪西数十年的音乐创作之中,对西方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贝加摩组曲》是德彪西早期的音乐作品,整个系列由四首钢琴曲组成,其在创作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创新,具有强烈的色彩感,甚至融入了光与影的运行,为整首乐曲赋予了朦胧之美。对德彪西的《贝加摩组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提高读者对音乐的感悟具有重要意义。 一、《贝加摩组曲》的创作背景 德彪西在游历意大利城市贝加摩之后,完成了《贝加摩组曲》优秀的作品。在初入贝加摩时,德彪西被该地区的美丽景色所震撼,并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贝加摩作为意大利地区的舞蹈歌曲,歌词以当地的方言组成,被统称为贝加摩。在创作过程中,德彪西深受象征主义学派的影响,在《贝加摩组曲》中融合了大量的诗情画意,这是《贝加摩组曲》的主要创作背景[1]。 二、《贝加摩组曲》的创作风格 (一)《贝加摩组曲》曲式结构风格 《贝加摩组曲》在结构上略显零碎,德彪西在创作过程中,将零碎的内容拼凑成了完整的作品,在结构上更加的自由。自由组合式的结构是《贝加摩组曲》的主要特点,甚至在创作上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在结构艺术表达上,更加倾向于作者的主观意识表达。从整体结构上对其进行分析,其以三部曲的形式,并通过融入大量变化音的方式,赋予了作品一种朦胧之美。尤其是《月光》,其在结构上进行了创新以及突破,将其作为一种客观事物,表达一种印象之美,为乐曲的和声部位增添了色彩。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德彪西在《贝加摩组曲》中融合了大量的复调结构,以短小、精悍的结构形式,为乐曲增添了大量的古调元素,并以一种浪漫抒情

分析德彪西意象集第一册

分析德彪西意象集第一册《水中倒影》的结构特色和演奏 摘要:德彪西是印象派作品的创始人,而他的意象集第一集《水中倒影》是印象派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通过对作品曲式、结构、特色的分析,以及对钢琴演奏处理手法的理解和探索,能对演奏这首作品的人有所帮助。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派作品;结构;特色;演奏 德彪西的音乐,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期间,高度成熟的法国文化的结晶,反映出这位作曲家高度的知识性和深厚的教养性。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他的音乐如梦幻般地闪烁着光和色彩。意象集是最具有印象派特色的代表作。意象集洋溢着肯定人生的幸福感,把作曲家对大自然的感受,用独特的作曲手法,生动完美地在钢琴音乐中表现出来,不断的潺潺流水,成为作品中的主角。第一首《水中倒影》,则是作品中最具特色的典范。如曲题所示,这是一首水与光的嬉戏,光波随着水面颤动,微妙地闪烁发光。 乐曲几乎是用即兴风格写成,要把此曲弹奏完美,着重在把握作品的结构,色彩的运用,以及独特的触键、和声、踏板的处理上。 一、独特紧密的曲式结构 《水中倒影》乐曲的曲式与结构:ABABA+尾奏德彪西作品不受传统曲式的约束,大都使用非常独特、非常紧密的结构写成。德彪西在这里也使用了变奏曲等手法,由两个主题把乐曲统一起来。第一主题虽然几乎不作任何变化,但第二主题重复出现时予以变化。全曲结构是A:1-23小节,其中第一主题1-8小节,过门9-23小节;B:第二主题,23-34小节;A:35-49小节;过门45-49小节+B:54-70小节;A:71-80小节;B:78+尾奏81-94小节。从以上益式结构分析足以看出作曲家着重曲体和旋律的要素,大胆独特的应用变奏曲的手法,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用音乐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不同的音色表现不同的色彩 发自本能的旋律是法国音乐学派最重要的素质,对音色有着特殊的敏感,崇尚华丽、匀称、优雅,是学派充分表现法国风雅趣味的根本所在;崇尚印象的瞬间交替变幻,是学院派直觉的、令人激动的情趣。此曲犹如印象派画家在画布上抓住各个不同的时刻,不断改变的大自然那样,作曲家也用了他的感觉,表现了或是微波荡漾的水面,或阳光下的水面。随风荡漾再趋于平静。 弹奏此曲时,开始速度要模仿水波荡漾,要有点自然的摇动,有swing的感觉,开始部分右手的和弦进行要很平均,左手旋律要发自内心的歌唱。演奏印象主义作品的另一个重要课题是对和弦及和声的处理方法。与浪漫主义作品通常突出和弦的两个外声部(高音与低音)不同,印象主义的和弦应按其不同的和声结构来处理,以良好的歌唱音色弹奏柔和而优美但不沉重或松弛的旋律部分。把旋律层与和声层分开,不但在音量上,更重要的是在音色上分开。弹完一个-和弦后要利用柔软的手腕运动及高度敏感的指尖,迅速转移到下一个和弦。第1-23小节为第一主题,这一部分中声音的力度主要在弱的范围内变化。在轻声范围内作出音色的对比,这是演奏印象主义作品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将德彪西本人在谱上标明的力度记号作一个统计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德彪西极喜欢应用弱范围的力度,或者突强、特强的极端力度,极少有中间状态的力度标记。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P或PPP都应弹成一个样子。比如最开始处的PP和第16小节、17小节处

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

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 宋晓婷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大连116001) 北方音乐编辑部投稿邮箱 摘要:《牧神午后》是德彪西根据法国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所作,在创作《牧神午后》时德彪西充分利用了管弦乐队的色彩与音响,展现一种朦胧、飘忽、神秘的境界。《牧神午后》不单奠定了德彪西在音乐界的地位,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也对二十世纪的音乐发展有深远影响。本文就赏析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 关键词:德彪西;牧神午后;管弦乐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创作于1892年,整个作品都跟马拉美的同名诗紧密相连。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加入了很多新元素,开拓了管弦乐音乐的发展道路。作品主要描写一个炎炎夏日,牧神在睡梦中与森林女神相拥,当牧神慵懒的苏醒后,回忆起梦中的情境,又渐渐地进入了梦乡。马拉美曾这样说过德彪西的《牧神午后》:“你的《牧神午后》管弦乐前奏曲跟我的诗歌很协和,它用微妙、迷离的音乐衬托并提高了我的诗歌。”由此可见,《牧神午后》在音乐界的地位是难以取代的。 一、《牧神午后》乐队编制 在乐队编制上,《牧神午后》属于灵活性较强的小型乐队,主要乐器有长笛三支;F调圆号四支;双簧管、大管、A调单簧管或是降B调单簧管各两支,竖琴与弦乐组两架;两个古钹,音高分别为E和B[1]。就晚期浪漫派而言,这样的乐队编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德彪西却用这普通的乐队编制绘制出了一幕幕新颖的音乐画面。具体表现为一下四方面: 1、木管乐器组在选用乐器与数量上有所偏重,奠定了木管音色在整部作品中的“思维主角”地位,这跟古典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乐队中侧重弦乐的情况有较为显着的对比。 2、在弦乐组的使用上德彪西考虑的主要是音色,借助多层分布等方式使弦乐演奏的音响效果更加细腻。同时还将弦乐音响作为作品的背景的陈述和铺垫,相较于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将弦乐组用作前进行乐器来说,可谓是更深层次的创造和革新。 3、铜管组织用了四支圆号,一来用作作品的背景和声,形成力度对比,二来借助圆号跟号角相近的音色让人们联想到田园风光的优美景色。在作品中圆号是弱起奏且时间较长,有缓慢懒散之味,让人联想到牧神的慵懒形象。而且在整个作品中圆号的吹奏都是弱

德彪西音乐欣赏课教案

备课簿版年级第册 科目 班级 教师 学年学期

【课题】鉴赏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德彪西《大海》的第一乐章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带领学生感受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了解印象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音乐,充分扩大学生的想象力,探究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赏析《大海》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感受印象主义的艺术特征 难点:领会和理解印象主义的特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本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时间:年月日课型:音乐鉴赏 一、组织教学 座位编排:采用师生合作的形小组式排列法 二、导入新课(采用情感教学模式:情景陶冶模式)15min 创设情景:用实物投影仪放映莫奈的《日出》,并播放德彪西《大海》的第一乐章(不告诉同学乐曲名称)。 欣赏过后请同学们回答:这首交响乐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老师点击幻灯片,介绍这首交响乐的信息: 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音乐,来自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大海》的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插图来自印象主义画家莫奈的代表作《日出》。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曲子的作者:德彪西(幻灯片) 老师:大家一定有个疑问,印象主义是什么?(幻灯片) 1905年,初春,在伊斯本,德彪西完成一部“大海的交响素描”这是作曲家多年来对神圣大海深挚情感的凝聚,也是作曲家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的艺术结晶。灵感来源于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大海》共分为三个乐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第一个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三、重点欣赏 1、老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乐曲中的两个片段,听完告诉老师,哪一段是描写太阳初升,那一段是描写天光大亮的。15min 同学回答。 老师:其实整个第一乐章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序奏,(3:53 2:30)大海的潮水声:在乐曲的开头,微弱的弦乐伴随定音鼓,换换展开了一片无垠的海天。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随着圆号和英国管,预示着即将黎明。管弦乐器就像拨开云彩的眼光一样,一丝丝地透露出来。 第三段尾声,(8;39)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随着英国管和独奏大提琴悠扬的旋律,竖琴华丽的琶音踏浪而来,天光大亮。 老师放的第一个片段就是尾声,第二个片段是太阳初升。(放片段再次感受) 2、下面,老师将再次播放一遍音频,请大家边听音乐边思考课后问题的第一题:在交响素描《大海》问世之初,曾有评论家用“我没有听到大海,没有看到大海,没有感觉到大海”来表示不满,但德彪西认为他要创造的不是大海的复制品,而是大海的意象。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德彪西的创作特点及特征

德彪西的创作特点及特征 论文关健词:印象主义钢琴音乐创作特征演奏 论文摘要: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被视作架通十九世纪未、二十世纪初音乐发展的重要桥梁之一了解他的钢琴音乐创作特点,时于演奏者更好的论释、演奏他的作品有极其深的意义。 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当时,一名叫莫奈的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流派一反从传统宗教和神话中吸取创作题材,而主张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捕捉表现对象,重视给人留下的瞬问印象,而不太注重对象的主题思想和内容,这一作法与当时象证派诗人马拉美强调诗歌创作应该用扑朔迷离的语言来象征隐藏在现实生活背后的理想世界有着相似之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影响下,巴黎阁楼里新一代作曲家也在进行着,未来音乐的大胆尝试。1887年1由于德彪西的参赛作品《春天》追求鲜明的音乐色彩和丰富的感觉容量.使评委忠告他要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一这个评委首次把德彪西的作品与印象主义联系在一起。随着这种艺长潮流的发展气们逐渐认识到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用印象主义音乐概括以德彪西为代表的音乐风格不再具有贬义.德西在绘画印象主义和文学象征主义的直接影响下,找到了一条摆脱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并具有更新技法和风格的创作道路. 首先在选择题材内容方面,德彪西放弃了古典浪漫主义音乐家热衷表现的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社会题材。在他的钢琴音乐中.既没有古典主义音乐的哲理性思考和贝多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已没有浪漫主义音乐的个人激情表达和冥思苦想;强调朦胧的感觉印象和变化多端的色彩气氛。抑制浪漫主义的感情宣泄,追求静穆、暗示的表达方式,避免艺术形象和内容的清晰,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彩变化引起人们各种联想。他说一音乐是为无法表现的东西而设的。我希望他仿佛从朦胧中来又从朦胧中去“。这已成为他音乐表现的主要特征。我们在德彪西的诸多标题钢琴作品中,就能感觉到他的追求和艺术情感。《如笔月光》中花园》《水中倒影》《沉没的教堂》、《透过树间的钟声》等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作曲家通过听觉.视觉.幻觉甚至嗅觉所捕捉到的对自然现象的感受和印象。 在创作的思维方式和结构处理上,德彪西认为.音乐的最终目的在于晋响与音色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应该在刻意追求使户、愉快中找到伟大的美,基于这种要求,在创作上.他不再以各种题材作合乎逻辑的组合,而是把不同的色彩与音响作平面的绘画式的并列,用响度代替展开。音乐统一的效果不是通过结构的有机组织来达到,而是通过不同部分之的相似的性质和色彩功能来获得。并利用标题的启示和象征的意境,用自由抒发的灵感似的倾诉代替传统理性.逻辑的机构形式.所以,在结构处理上显得极为自由、随意。 同时,为了达到音色和音响在色彩和气氛上的追求.促使他在和声调式旋津.节奏和节拍上对传统的表现方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井形成他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功能体系。 在和声上.他抛弃了传统和声从紧张到松驰、从不协和到协和的解决方式同时他改变不谐和音的功能。把谐和与不谐和一视同仁.他这种有个性的创作手法不仅增加了音乐的表现效果、也使传统的和声体系濒临瓦解。在组曲《几童乐园》的如《象催眠曲》当中,最后两个未解决的和弦正衬托出孩子像人梦乡的甜蜜的意境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争中平行四、五度和弦组成的伴奏,不仅使旋律更加甜美。也使乐曲更加妩媚动人。在钢琴曲《欢乐岛》的开始部份,音乐的结构在一连串的不谐和富于变化的音组合当中穿行.使音乐产生了像魔术一般的效果,同时带来了极富幻想性的音乐色彩。 在调式调性上,它未脱离大小调体系。但作了进一步的挖掘碑他把十二个半音分为六等份,变成六全音。在德彪西成熟的作品当中,几乎都用上了这种方法。这种调性音乐取消半音之间的依附,具有漂浮的意境。同时,他又将大量的半音阶、五声音阶及大量的三全音混合使用,加上用这些音阶构成的和声,使调性变得十分模糊.使音乐更具飘浮不定、恍恍惚惚的

德彪西作品简介

作品简介 第一篇章阿拉伯风格曲 《阿拉伯风格曲1》——以大量的左右手三连音以及右手三连音切分左手的形势,表现出一种特别的节奏感,随着轻响的变化以及略有东方风格的主旋律,给听众带来一种奇特的幻境,仿佛置身于一个安谧平和的下午,阳光从树从间穿透,洒在身上。 《阿拉伯风格曲2》——比第一首更为随意,它以清脆的吱吱鸟鸣声的音型从头至尾贯穿各个乐段,同时尾声具有一种奇形怪状的、虚拟的赋格曲式,一开始宛如两支大管。中间乐段靠后部分再度进入转调,在处理转调的手法上生动而有特色 第二篇章儿童乐园 《博士》——德彪西将这首单调的练习曲加上“博士”学位,为对克莱门蒂枯燥、死板的指法练习曲的戏谑,乐曲中刻意模仿了克莱门蒂的练习曲,以刻板的分解和弦音型奏出,表现了儿童无可奈何地弹奏练习曲并感到非常厌烦的心理。 《洋娃娃小夜曲》——这是一首孩子向可爱的洋娃娃演唱的童谣。全曲始终贯穿着拨弦乐器的声响,一支朴素而优美的旋律轻轻回荡。 《雪花飞舞》——高音区柔和而清淡的旋律,模仿雪花在逐渐变大,随着节奏的加快,惟妙惟肖地模仿了漫天飞雪的景象。 《小黑人》—一首父爱的曲子,引用的是瓦格纳旋律序曲主题,也就是在歌剧中反复出现,象征渴求爱情的主导动机。 第三篇章贝加摩舞曲 《帕斯比叶舞曲》——这是德彪西至此更为接近古钢琴风格的作品,它是法国古老的一种小步舞,4拍子,从头跳到尾。这个小步可能是步伐很碎步的一种舞蹈,非常活泼有生气,但又非常典雅的,这是法国音乐的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前奏曲》——F大调,4/4拍,中板。以“前奏曲”作为开头,这是有点过时的手法,基本

上回到了《两首阿拉伯风格曲》的形态,甚至其主题与其中第二首在主题上有某种程度的近似。还有一两段颇似格里格的模进手法。 《月光》——作曲家以清淡的笔墨,朴素的音调,给人们描绘出一幅万籁俱寂,月光如洗的图画。乐曲采用了古老的多里亚调式,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四篇章意象集 《水中倒影》——水中倒影,这首作品是作者在追忆那荒芜人烟的原野时,变得坐立不安,即可便产生的创作的愿望,于是用此作品记载了他一瞬间的强烈印象,这首作品通过描绘水与光的幻化影像,刻画出了书中倒影的清澈轮廓。 《向拉莫致敬》——这首作品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采用了萨拉班徳舞曲风格,表达了对拉默的敬意 《运动》运动,以十六分音符三连音连续不断的运动,犹如旋转不停的轮子,显示了一种非生命的律动。 《透过树叶间的钟声》穿过树叶间的钟声,是德彪西所有的作品当中最美丽的一首,意图把秋日昏昏欲睡的雾层,通过遥远钟声的幻觉,从沙沙作响的树叶屏幕那边传送过来。 《月落荒寺》——德彪西所作意境最空寂、谱符最稀疏、音响最弱远的一首乐曲。速度极其缓慢,节奏以2分音符为单位、极少量16分音符装饰经过。造就了惨白清淡月色洒落空山荒寺之景,给人一种神秘而幽美的感觉。 《金鱼》——这首作品运用了很多自然音阶或和弦,表现金鱼的移动中掺杂着水声与光影,表现出鱼群在水中戏游,波光闪现的生动场面,充分展示了这位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卓越的音乐思维和长久以来对传统音乐的创新和突破。

印象派德彪西

二十世纪初---印象主义乐派德彪西拉威尔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本课的音乐作品,能感悟到印象派音乐与浪漫派音乐作品的不同。 2.根据本单元欧洲音乐发展的线索,说说欧洲音乐发展中印象派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的音乐特点。 教学内容: 1.听赏:德彪西作品《小夜曲》、《浪的嬉戏》、《幻想交响曲》、《海妖》、《月光》、《匈牙利舞曲5》、《水中倒影》拉威尔作品。拉威尔的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蓄舞剧《鹅妈妈》, 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鹅妈妈》组曲、夜之幽灵》、一些歌曲及喜歌剧《西班牙时光》等乐曲。 2.音乐知识:什么是印象派音乐、印象派音乐与浪漫派音乐的特点等。 教学重点: 几部印象派音乐作品的听赏,根据其音乐特点,能将它们从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中区分出来。 教学难点: 通过作品的听赏,能够从旋律、和声、调性等方面规纳出印象派与浪漫派音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多媒体播出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设问:这副画画了什么?是哪位画家的什么画?(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2.教师小结并导入课题。 这是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描绘了法国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早晨的景象:海水被晨曦染成淡紫色,天空被各种色块染成微红,水的波浪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绘就,三只摇曳的小船在薄涂的色点中显得朦胧模糊,船上人影依稀可辨,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等若隐若现。画家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是史无前例的,这幅作品震撼了画坛。一些记者嘲笑说这简直就是印象主义。印象派画就这样产生,它不仅影响到十九世纪下半叶欧美画坛,也影响到当时的欧洲乐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印象派音乐。 二、新课教学 1.简介印象派音乐 印象派音乐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德彪西崇尚印象的瞬间交替与变幻,运用丰富的和声色彩,创造出雅致、纤细的趣味和精雕细镂的新的音乐形式,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也是主要创作者。 2.认识德彪西 德彪西(1862—1918),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近郊一个小商家庭,父母都不懂音乐,希望他长大成为一名船员,九岁时,莫奈德夫人发现他的音乐才能,免费教他学钢琴,十一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达十一年之久。代表作有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前奏曲〉、〈大海〉、〈夜曲〉,钢琴曲〈意象集〉、〈十二首钢琴前奏曲〉,歌剧〈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等。德彪西大胆地对十九世纪后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和形式提出挑战:为什么一部作品必须受自然音阶那几个音的约束?为什么和弦连接必须依据从紧张到松弛、从不协和到解决的模式?为什么音乐的表达要受制于呈示、对比(或发展)和再现的框框?对此,他的回答是:用织体、色彩和响度以取代发展,他还认为音乐只能暗示或者提供一种意象或心境,不必要去转述一则故事或者字面的含义。那么我们先听赏一首浪漫派作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