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简答题

2016年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简答题

2016年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简答题
2016年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简答题

2016年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简答题

【题型:简答】

[1] 简析《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的报道角度。

答:这篇新闻从介绍一本新书的角度,反映了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学教研组的医务工作者们,把自己的失误公之于众,勇于自我批评,敢于坚持真理.愿把自己临床工作中的教训作为别人的“前车之鉴”的高尚的思想品德。新闻中用具体事实作了说明。这就从一个新的侧面有力地显示了我国科技人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面貌、新成就。因此.这篇新闻看起来似乎是报道一本新书出版.但实际上却不是一般的出版消息,它既有思想深度,又角度新颖。

【题型:简答】

[2] 研究新闻作品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 1、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2、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

4、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5、将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题型:简答】

[3] 什么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

答: 1、敬业的作风,热爱党的新闻事业,献身党的新闻事业; 2、实事求是的作风,报实情,讲真话; 3、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怕苦,不怕累,有时还要不怕危险与牺牲; 4、清正廉洁的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恪守职业道德,坚决反对搞有偿新闻; 5、严谨细致的作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防差错; 6、勇于创新的作风,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开拓新闻的报道领域,不断探索新的报道方式与形式,不断写出富有新意的优秀新闻作品。

【题型:简答】

[4] 简述如何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答: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新闻工作每个环节必须遵循的思想路线;研究新闻作品,当然也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以客观事物为依据,从新闻作品实际出发。 4、要做到实事求是,研究者还要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题型:论述】

[5] 结合实际论述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的专业素养。

答: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1)熟悉新闻学基础理论; (2)熟悉和掌握新闻采写业务知识,并力求获得一定的新闻采写实际体验; (3)较强的新闻敏感; (4)掌握分析比较的科学方法; (5)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题型:论述】

[6] 联系具体作品,分析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

答:分析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 (1)注重报道的接近性; (2)重视使用背景材料; (3)注重现场和可读性; (4)注重进行式报道; (5)语言简洁明快等。

【题型:论述】

[7] 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如何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请结合具体新闻作品论述。

答: (1)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反对主观地评析作品。 (2)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地评析作品。 (3)坚持观察的深刻性,反对表面地评析作品。

【题型:论述】

[8] 请分析《醒来,铜陵!》这篇新闻作品的形式特征。

答:结合作品,对新闻结构的分析(即紧密结合通讯主题,又为表现通讯主题服务)结合作品,对新闻表现手

法的分析(用事实说明道理,叙议结合;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结合作品,对新闻语言的分析(准确严谨,简

练明白)

【题型:论述】

[9] 试析《好啊!诚实永存》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色

答:这是一条人物消息。结合作品分析其中深刻的现实意义。实录人物语言,读来亲切感人,真实可信。具体

分析对话在这篇消息中对叙述事件、表现人物思想所起的作用。简要分析此文段落短小、节奏感强的结构特点。

【题型:论述】

[10] 试述《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

答:1、这是一篇经验性消息。2、记者没有一般化地报道南京市绿化建设的成就,令人耳目一新,他实事求是、辩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采写作风和思维方式值得学习。 3、描写、写实是这条消息的写作特色。结合文中具体、实在介绍南京市绿化工作的事例和数据,并领会其深刻的现实含义。 4、经验性消息的价值在于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实用性、可借鉴性强。分析文中能体现可借鉴性特点的事例与文句。

【题型:论述】

[11] 试述《记鲁迅》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

答: 1、这是一篇人物特写。 2、是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的作品。 3、联系作品简要分析鲁迅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 4、此文从具体到一般,再到具体。结合文中的事例分析这种写法的优势(有助于引导读者全面、深刻地认识鲁迅)。 5、举出文中人物外貌描写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题型:论述】

[12] 试述《“老报童”罗伊去世了》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

答: 1、这是一篇人物特写。 2、阐述“老报童”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概括并分析“老报童”的性格特征。 4、结合此文有关语句,说明人物外形、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5、简要分析此文将叙事、写人、抒情融合在一起的写作特点。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测试一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 测试一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2016年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测试1 【题型:单选】 [1] 包含全部“时、地、人、事、因”五要素的导语,一般被认为是 ()答案: A A 第一代导语 B 第二代导语 C 复合导语 D 延缓式导语 【题型:论述】 [2] 试述《“老报童”罗伊去世了》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 答案:这是一篇人物特写,“老报童”人物形象典型鲜明,人物外貌、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此文将叙事、写人、抒情融合在一起。 【题型:简答】 [3] 简述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方法与要求。 答案: 1、研究外国新闻作品,可以采用多种防范,在多个层次上展开 2、或对某一类新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或对某个国家一个时期的新闻作品进行综合研究,或对某一个外国记者新闻作品进行研究,而具体分析、研究单篇新闻作品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他研究均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3、结合作品撰写的历史背景分析。4、各个国家的新闻报道,记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立场、世界观和表达方式。因此要注意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倾向在作品中的反映,以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题型:多选】 [4] 新闻作品研究者除认真按照《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外,还需特别加以注意的有()答案: BC A 高度的社会正义感 B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C 正确的研究动机

D 认真求实的研究态度 E 爱国主义情操 【题型:论述】 [5] 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如何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请结合具体新闻作品论述。 答案: (1)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反对主观地评析作品。(2)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地评析作品。(3)坚持观察的深刻性,反对表面地评析作品。 【题型:简答】 [6] 什么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 答案: 1、敬业的作风,热爱党的新闻事业,献身党的新闻事业 2、实事求是的作风,报实情,讲真话 3、艰苦奋斗的作风 4、清正廉洁的作风 5、严谨细致的作风 6、用于创新的作风 【题型:单选】 [7] “新闻是易碎品”这句话突出强调的是新闻价值诸要素中的()答案: C A 接近性 B 可读性 C 时效性 D 重要性 【题型:多选】 [8] 有的新闻作品为了叙述节奏的需要,常常运用双线式布局方法来安排结构。下列属于双线式结构的新闻作品是( ) 答案: BE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 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新闻素描 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人物新闻 写作特色:人物对话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不仅报道了事实,而且深刻揭示了敌败我胜的必然趋势。 写作特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尾贯穿。 背景材料起到了突出事件的新闻价值,烘托深化主题,增强新闻的知识性的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消息,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 写作特色:清晰的事实叙述,概括的情景描写。 本文特点:精练扼要,气势宏伟。 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气势,可谓精辟的语言和高深的思想相得益彰的典范。 上海严寒 短消息 写作特点: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不发或少发议论。 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 新闻述评 写作特点: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 人物新闻 结构特点:以作画为线索,贯穿全篇。 从邮局看变化 消息 特点: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小中见大 写作特色:通过对比事实突出主题。 《从邮局看变化》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消息从头至尾几乎都贯穿了对比,而且对比强烈,很有说服力。在概括对比之后,接着列举事实进行具体对比,从邮局这个“窗口”,小中见大,生动有力地说明了由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经济学家赶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较早的关于时常经济的报道。 写作特点:以小见大,反映深刻而且有重大意义的主题,成功的运用动词。 运载火箭飞跃万里长空 由四篇短消息组成的连续报道。报道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实验成功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 写作特点:现场感强。 枫桥兴会扶桑客子夜钟鸣百又八 外事活动的动态新闻 特点:题材新颖,内容富有情趣。 背景材料对表现中日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好往来和突出新闻主题均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 经验性消息 写作特色:据实、写实。 经验性消息的价值在于它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实用性、可借鉴性强。 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 消息

2016年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测试一

2016年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测试1 【题型:单选】 [1] 包含全部“时、地、人、事、因”五要素的导语,一般被认为是()答案: A A 第一代导语 B 第二代导语 C 复合导语 D 延缓式导语 【题型:论述】 [2] 试述《“老报童”罗伊去世了》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 答案:这是一篇人物特写,“老报童”人物形象典型鲜明,人物外貌、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此文将叙事、 写人、抒情融合在一起。 【题型:简答】 [3] 简述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方法与要求。 答案:1、研究外国新闻作品,可以采用多种防范,在多个层次上展开2、或对某一类新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或对某个国家一个时期的新闻作品进行综合研究,或对某一个外国记者新闻作品进行研究,而具体分析、研究 单篇新闻作品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他研究均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3、结合作品撰写的历史背景分析。4、各个 国家的新闻报道,记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立场、世界观和表达方式。因此要注意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倾向在作 品中的反映,以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题型:多选】 [4] 新闻作品研究者除认真按照《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外,还需特别加以注意的有()答案: BC A 高度的社会正义感 B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C 正确的研究动机 D 认真求实的研究态度 E 爱国主义情操 【题型:论述】 [5] 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如何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请结合具体新闻作品论述。 答案: (1)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反对主观地评析作品。(2)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地评析作品。(3)坚持观察的深刻性,反对表面地评析作品。 【题型:简答】 [6] 什么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

2018年4月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卷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卷 (课程代码00661) 本试卷共6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o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l分,共l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对我国通讯文体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正式奠定了通讯文体在报纸上的地位的著名记者是 A.刘少少 B.徐铸成 C。黄远生 D.邵飘萍 2.下列新闻作品中,属于郭超人的代表作品是 A.《英雄髓上地球之巅》 B.《华美窗帷的后面》 C.《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D.《谁是最可爱的人》 3.以简洁的文字、简明扼要的方式及时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文体是 A.消息 B.解释性报遴 C.评论 D。深度报道 4.《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的作者是 A.胡乔木 8.陆定一 C,郭超人 D.范长江 5.常用来对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事实或人物的有关背景材料进行介绍和解说的表现手法是 A.叙述 B.议论 C.描写 D。说明 6.下列关于新闻重要性的表述,错误的是 A.新闻的重要性,是由它所蕴含的意义决定的,不单纯取决于题材的大小 B.重要性是新闻价值中的一个可变因索 C.考察新闻的重要性时,出发点应该是报道者对该事件的理廨和评价 D. 由于新闻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不同,作用不同, 因此会导致人们对新闻重要性在认识上的差异 7.关于退缓式导语的说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它是第一代导语 B. 它是第二代导语 C.它出现于19世纪中期 D.它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66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报道内容所反映的年代是( ) A. 1945年 B. 1966年 C. 1997年 D. 1949年 2.《京郊出现“科学热”》中所报道的主要人物是一位( ) A.农民 B.农业教育工作者 C.农村干部 D.农村基层科技人员 3.“它的美是水和桥构成的”是一篇新闻作品的开头部分提到的。这篇新闻作品是( ) A.《水面下的桥梁》 B.《枫桥兴会扶桑客,子夜钟鸣百又八》 C.《水城威尼斯》 D.《滦河水向天津奔来》 4.《从邮局看变化》的报道内容所涉及的城市是( ) A.呼和浩特 B.乌鲁木齐 C.拉萨 D.银川 5.《日本签字投降》的作者,在采写此稿时所运用的主要采访方式是( ) A.个别访问 B.向当事人提问 C.现场观察 D.电话采访 6.《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中的第三篇短新闻,主要报道的是( ) A.火箭发射时的情景 B.打捞仪器仓的情景 C.火箭准确落入预定海域的情景 D.火箭沿着预定轨道飞行的情景 7.《“飞天”凌空》中的主人公是( ) A.空军飞行员 B.民航飞机驾驶员 C.跳水运动员 D.工艺美术工作者 8.消息《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一文中对熊猫的描写采用了( ) A.象征性手法 B.拟人化手法 C.比喻手法 D.夸张手法 9.下列新闻作品中,表现邓拓、丁一岚的文字缘、革命情的作品是( ) A.《相思正是吐黄时》 B.《写在绢帕上的诗》 C.《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 D.《依依惜别的深情》 10.播发《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的通讯社是( ) A.法新社 B.美联社 C.共同社 D.路透社 11.“38×365=?”这一算式,反映了张先生对家乡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它出自( ) A.《祁连山北的旅行》 B.《相思正是吐黄时》 C.《夜宿车马店》 D.《华阳礁上补给忙》 12.“报纸的主角”通常指( ) A.言论 B.消息 C.图片 D.版面 13.成功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主题的消息是( )

全国年月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试题与答案

全国年月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试题与答案 全国2002 年4 月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与答案课程代码:0066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别了,“不列颠尼亚” 》的报道内容所反映的年代是( ) A.1945 年 B.1966 年 C.1997 年 D.1949 年 2.《京郊出现“科学热” 》中所报道的主要人物是一位( ) A.农民 B.农业教育工作者 C农村干部 D.农村基层科技人员 3.“它的美是水和桥构成的”是一篇新闻作品的开头部分提到的。这篇新 闻作品是( A.《水面下的桥梁》

B.《枫桥兴会扶桑客,子夜钟鸣百又八》 C.《水城威尼斯》 D.《滦河水向天津奔来》 4?《从邮局看变化》的报道内容所涉及的城市是( ) A.呼和浩特 B.乌鲁木齐 C拉萨 D银川 5《. 日本签字投降》的作者,在采写此稿时所运用的主要采访方式是( ) A.个别访问 B.向当事人提问 C现场观察 D.电话采访 6?《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中的第三篇短新闻,主要报道的是( ) A.火箭发射时的情景 B.打捞仪器仓的情景 C.火箭准确落入预定海域的情景 D.火箭沿着预定轨道飞行的情景 7.《“飞天”凌空》中的主人公是( )

A.空军飞行员 B.民航飞机驾驶员 C.跳水运动员 D.工艺美术工作者 &消息《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一文中对熊猫的描写采用了() A.象征性手法 B.拟人化手法 C上匕喻手法 D.夸张手法 9.下列新闻作品中,表现邓拓、丁一岚的文字缘、革命情的作品是() A.《相思正是吐黄时》 B.《写在绢帕上的诗》 C.《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 D.《依依惜别的深情》 10.播发《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Z中》的通讯社是() A.法新社 B.美联社 C.共同社 D.路透社

2010年7月全国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真题+答案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表述中最能体现“第二代导语”特征的是() A、突出最具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 B、五要素俱全 C、自由、灵活、多样化 D、具有散文化的倾向 2、中国深度报道的崛起,主要起始于()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 C、20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建设时期 D、20世纪80年代后期 3、对于新闻作品分析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错误 ..的是()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的作用小于理性认识,分析作品更主要的是依靠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反之,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 4、下列作品中,以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为报道对象的是() A、《相思正是吐黄时》 B、《生命的支柱》 C、《在烈火中永生》 D、《谁是最可爱的人》 5、记者的特殊生活经历、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以及性格、气质等因素,往往会渗透、融入作品之间,从而表现 为新闻作品的() A、客观性 B、共性 C、真实性 D、个性 6、对于新闻主题与报道角度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新闻主题即为报道角度 B、同一新闻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报道角度体现出来 C、报道只有从宏观与全局的角度出发,才能表现重大的主题 D、新闻主题与报道角度之间没有关联 7、对于新闻作品细节的描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细节描写是新闻作品中最重要、也最需着力运用的表现手法 B、细节是新闻作品中的“最小组成单位”,运用细节描写时应注意其局部和全局的关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分析

一、外国新闻作品分析: 1.分析《日本签字投降》 一、作者简介: 霍墨·比加特: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著名记者,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写的报道,曾报道过太平洋战争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先后两次获得过普利策奖,他的报道以生动详实著称,同时又是一名有名的“写作快手”。 二、报道特色:——“寓观点于事实之中” ?这是记录在世界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名篇。 ?通篇都是客观叙述,用事实说话,捕捉细节 ?冷静客观的描写,体现日本帝国的没落,世界强国地位的失去。 ?作者不直接评论,透过细节描写传达思想,将观点和倾向体现在对事实的取舍中 三、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手法 ?细致描写了五个人物 ?着重对日本外相重光葵的细节描写 思考:结合此文,试述外国记者“寓观点于事实之中”的报道特色。 2.分析《火葬——甘地永存》 一、写作特色: ?语言凝练、传神 *介绍事件背景——描写人们吟唱经文——描写送葬队伍的不同阶层 二、结构特色 ?以火葬为线索 *火葬的背景——火葬开始——火葬仪式——火葬结束 ?围绕火葬这一中心事件,把人们对于甘地的爱戴之情传神地表现出来,通过火葬经过的描写,将各阶层人们的不同表现用事实叙述,全文融为一体,前后有序 三、对观察性报道手法的运用 ?既像一则消息,又像一则目击记 ?观察准确,写的传神简练 ?对各阶层送葬人们的描写 3.分析《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一、引用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及作用: ?多次引用两位宇航员的话:用他们的切身感受真实向读者再现登月的情景,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可信性和权威性,使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这一事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更形象、生动。——“用事实说话”胜过直接评论 二、“一句话导语”的重要性 ?一句简单的导语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呈现给读者。 ?开门见山、简洁明快 ?及时、充分地向人民群众报道他们欲知、和应知的新闻 三、记者具有高度新闻敏感 思考:结合此文,说明记者具有高度新闻敏感的重要性。 4. 分析《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 一、作者简介: 比昂尼克:法新社前驻北京首席记者 二、抓住的两个人物镜头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抓细节、抓特征,透过典型细节,充分表现中国人民对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无比深切的悲痛 ?描写准确、生动,透过对开电梯的姑娘、口译人员的细节描写,增强报道的可信性和生动性 三、记者强烈的抢新闻意识 ?周恩来总理是当日清晨5时逝世,记者以最快的速度即时地进行报道,当时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这一消息,记者描写定位于两个人物,揭示主题,借用力所能及的信息,用事实阐明观点。 5.分析《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 一、典型事例运用的特点; ?关于纽约断电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自学考试历年试题_2012年4月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_复习参考资料

自学考试历年试题_2012年4月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_复习参考资料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华美窗帷的后面》属于通讯文体中的( ) A.工作通讯B.风貌通讯 C.人物通讯D.故事通讯 2.下列新闻作品中,由范长江所写的是( ) A.《记鲁迅》B.《“一厘钱”精神》 C.《谁是最可爱的人》D.《祁连山北的旅行》(节录) 3.下列作品中,由穆青撰写的人物通讯是( ) A.《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B.《访“葡萄常”》 C.《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D.《水城威尼斯》 4.下列作品中,大量运用观察性报道手法,写得像一篇目击记的报道是( ) A.《英迪拉?甘地》B.《火葬——甘地永存》 C.《师魂》D.《醒来,铜陵!》 5.下列对于西方新闻写作中的特稿文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广义上西方所谓的特稿包括除消息、评论外的所有报道文体 B.相对于消息,特稿更为强调将情节、文字的可读性和主题的严肃性相结合 C.西方所说的特稿,即为中国新闻文体中的通讯 D.近半个世纪来特稿的趋势之一是在遵循客观性的前提下,强调描写新闻故事的现场气氛 6.下列对毛泽东的消息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特色的概括,正确的是( ) A.大量运用抒情、议论等手法,点出了渡江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B.借鉴了散文化的笔法,细致描绘了渡江战役的壮丽场景 C.全篇精练扼要、气势雄伟 D.灵活运用对比、说明等手法,详细交待了渡江战役胜利对于解放战争全局的影响7.新闻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迅速辨别、捕捉事物变动的信息并衡量其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被称为( )

2011年4月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自考试卷

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人要学会写新闻》的作者是() A、陆定一 B、陶铸 C、胡乔木 D、范长江 2、下列关于新闻语言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生动、形象 B、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客观、简练、通俗、生动 C、由于追求简练,因此新闻语言难免枯燥与呆板 D、可读性是新闻语言的首要追求 3、中国报道史上对通讯文体的发展作出过开拓性贡献的著名记者是() A、王韬 B、邵飘萍 C、梁启超 D、黄远生 4、作品分析时“唯理论”容易造成的弊端是() A、拘泥于新闻作品的共性特征,甚至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B、将局部经验当作普遍规律 C、过于强调作品的个性,忽略新闻作品的共性要求与特征 D、过于关注文采,而忽视新闻作品的社会价值 5、下列新闻作品中,属新华社著名记者郭玲春代表作的是() A、《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B、《相思正是吐黄时》 C、《生命的支柱》 D、《“妈妈教我放鸭子”》 6、评析新闻作品时,所谓“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体现的是下列哪两种思维方式的辩 证统一?() A、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 B、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C、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D、发散思维与统摄思维 7、通讯名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所运用的结构形式是() A、倒金字塔结构 B、纵横式结合的结构 C、时间顺序结构 D、悬念式结构

8、“载着主副食和淡水的拖船一离码头,水天相连的南中国海风起浪涌,拖船像一叶小舟被 大海随意抛上浪尖又甩进涌谷,使人顿觉天在旋转。”——这一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A、描写 B、议论 C、叙述 D、抒情 9、“甲骨文是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中国商王朝的史官用刀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的文字,是现行汉字的雏形,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这一段文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A、描写 B、说明 C、对比 D、议论 1O、新闻文体中的“电讯”,是指下列哪一种体裁?() A、消息 B、特稿 C、特写 D、通讯 11、“新闻是易碎品”这句话突出强调的是新闻价值诸要素中的() A、接近性 B、可读性 C、时效性 D、重要性 12、《对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的谈话》一文的作者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刘少奇 D、胡乔木 13、下列新闻作品中,不属于人物通讯的是() A、《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B、《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C、《师魂》 D、《“飞天”凌空》 14、《彭德怀印象》的作者是() A、史沫特莱 B、斯特朗 C、埃德加·斯诺 D、爱伦堡 15、下列作品中,不属于通讯的是() A、《春夜》 B、《水城威尼斯》 C、《祁连山北的旅行》 D、《华美窗帷的后面》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l6、新闻作品研究者除认真按照《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外,还需特别加以注意的有() A、高度的社会正义感 B、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015年04月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自考试题与答案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卷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不属于新闻体裁的作品形式是(B) A、深度报道 B、报告文学 C、消息 D、通讯 2、新闻报道中运用说明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为了(D) A、让报道主题更加简洁凝练 B、使报道语言更加华丽多彩 C、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D、对新闻事实或人物的相关背景材料进行介绍和解说 3、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导语是(D) A、第一代导语 B、延缓式导语 C、间接导语 D、第二代导语 4、在消息写作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结构方式是( D ) A、悬念式结构 B、并列式结构 C、对比式结构 D、倒金字塔结构 5、新闻作品中的议论与抒情,要求做到(A) A、缘事而发,情景交融B多多益善,使报道更加生动C宏观入手,注意升华D务求平实,尽量避免使用 6、中国新闻作品中的深度报道蝎起于(A) A、1987 年 B、20世纪50年代 C、民国初年 D、20世纪70年代 7、下列对于新闻作品结构的表述中,错误的是(D) A、各种新闻体裁,其结构要求有一定区别 B、结构安排的原则之一是既能恰当地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 C.结构安排是我们评析一- 篇新闻报道时所应注意的一一个重要方面 D、纵横式结构是文学作品经常采用的一种结构方式,不应出现在新闻作品中 8、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作者是(C) A、阎吾 B、穆青 C、毛泽东 D、范长江 9、下列对于新闻报道时效性的表述,错误的是(C) A、一般而言,事实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其新闻价值就越大 B、迅速及时是新闻报道的特点与要求之一 C.新闻报道要求“唯快是好”,任何新闻事件发生后,均应迅速报道出来 D、新闻报道求快,但如何才算迅速及时,并没有硬性的时间规定 10、《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与《红色的警告》这两篇新闻作品,体裁上属于(D) A、消息 B、特写 C.评论D、深度报道 11、下列作品属于突发事件报道的是(D) A、《记鲁迅》 B、《巴黎陷落后的一一个月》 C、《水面下的桥梁》 D、《断电使纽约陷于-片黑暗》 1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是(C) A、重要性原则 B、真实性原则 C.党性原则D、接近性原则 13、科技新闻报道中对于-些名词术语或技术性问题的解释,-般被称为(C) A、历史背景 B、地理背景 C、注释性背景 D、描述性背景 14、下列对于新闻敏感的表述,错误的是(C) A、它是指记者迅速辨别和捕捉事实变动的信息并衡量其新闻价值大小的一-种能力 B、它是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綜合的考察与分析判断能力 C、它主要涉及记者的采访活动,而对编辑等环节没有影响 D、它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新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一种职业能力 15、名篇《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所采用的结构方式是(D) A、悬念式结构 B、倒叙结构 C、时间顺序结构 D、双线式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下列对“解释性报道”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BCD) A、它的重点在于回答事实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将来如何发展B它是-种加背景给新闻揭示更深-层意义的报道C、它要求记者运用大量事实,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实质、影响及发展动向D、它是一种背景性新闻 E.它要求使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生动 17、新闻作品的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BC) A、真实性 B、特殊性 C、个别性 D、可看性 E.重要性 18、党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分析评价新闻作品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BCD ) A、掌握跨文化分析比较的科学方法 B、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敢于讲真话、讲实话 C、避免研究、评价新闻作品时的主观性、随意性 D、真正做到对党负责,对社会主义事业负责,对读者和作者负责 E、获得一定的新闻采写实际体验 19、下列新闻作品中,以现场描写为突出特色的作品有(BE ) A、《断电使纽约陷于. -片黑暗》 B、《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 "》 C、《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 D、《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 E.《华阳礁上补给忙》 20、美国新闻学者提出,在解释性报道中构成所谓解释的事实有(ABCDE )

2018年10月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卷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华盛顿邮报》的“水门事件”报道,其报道形式属于(B) A.解释性报道 B.调查性报道 C. 消息 D.通讯 2.下列关于新闻作品共性与个性的表述,错误的是(C) A.好的新闻作品要善于在所报道的人和事的特殊性中发现个性 B. 表现形式上的求新是求得新闻作品个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C. 只要具备了鲜蹰突出的个性,这篇新闻作品就一定是好作最 D.新潞作晶的共性包含在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之中 3.下列关于新闻作品中,采用了纵横式结合的结构是(A) A.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B.《醒来,铜陵》C.《美丑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D. 《取下神像挂地图》 4.在消息《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的导语部分,描写美画贸易代表向日本通产大臣赠送竹刀的细节,这样写法的主要目的在于(B) A. 这是整场谈判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应写入导语 B.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往下阅读 C. 表明两国谈判代表之闻深厚的私人请谊,展现美日两霞鼹好的合作关系 D. 深化、提炼主题,表明两国闻贸易关系的紧张 5.下列作品中,以“抗美援朝”志愿军为报道对象的是(D) A.《相思正是吐黄时》 B.《生命的支柱》 C.《在烈火中永生》 D.《谁是最可爱的人》 6.研究新闻作晶,所应采取的科学态度是要坚持(A) A.实事求是 B.不断检验 C.去伪存真 D.深入批判 7.新闻报道追求“可读性”的主要目的在于(B) A.使报道的主题更加深入 B.使报道对读者更其感染力 C.使报道的意义更为凸显 D. 使报道中的专业知识更加通俗 8.下列关于描写手法,表述不正确的是(B) A.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现场描写等类型 B.描写的作用在于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发展经过及结果 C. 好的描写可以生动有力地表现新闻随容稻主题 D.恰当地运用描写手法,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9.下列作品中为著名记者法拉奇所写的是(C) A.《日本签字投降》 B.《火葬——甘地永存》 C. 《英迪拉.甘地》 D. 《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10.迅速辨剐和捕捉事物变动的信息,并衡量信息含有的新闻价值的大小的能力,被称为(B) A.理论素养 B.新闻敏感 C. 政治素养 D.新闻本源 11.下列作品中,较为大量地运用了历史背景豹是(C) A.《经济学家赶集》B.《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D.《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2.新闻与生俱来的属性是(B) A.生动 B.真实 C.简洁 D.深入 13.按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屠次趣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这种消您结构模式被称作(D) A.时间顺序结构 B. 悬念式结构 C.并列式结构 D.倒金字塔结构 14.“载若主副食和淡水昀拖船一离码头,永天糯连的商中画海风超浪涌,拖船像一叶小舟被大海随意撼上浪尖

[文学]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18. 你怎样理解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形式上的影响?(举例):新闻文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对新闻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导语,在近代报刊创立之初,消息没有什么特殊的结构形式,只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新闻事实记录下来,这样,最终要、最新鲜、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的布道突出。到19世纪中期,美国爆发南北战争,人们急于了解瞬息万变的战争情况,许多报纸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争取利用电报发稿,把主要新闻事实放在开头部分,快速传播出去,于是出现了导语。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称为第一代导语。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节奏的加快,20世纪30年代后,又出现了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展,导语也越来越多样,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式导语等许多新形式。以通讯为例,19世纪30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短概括的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今天的简讯之类。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后来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也大量出现。50年代大量出现工作通讯和深度报道。 19. 以通讯这种文体的变化为例,谈谈文体变化与时代需求的关系?(举例):以通讯为例,19世纪30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短概括的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今天的简讯之类。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后来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 也大量出现。50年代大量出现工 作通讯和深度报道。 20. 为什么要把新闻作品作 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察?:一 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 向社会公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 系统工程。它的好坏优劣,既受 内部构成因素(如题材内容、表 现形式等)的影响和制约,也受 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 此,在实事求是地研究新闻作品 本身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把 视野扩展到与之有关的其他方 面,如采制者、采写过程、传播 效果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系 统加以考察,是完全必要的。 21. 什么是研究新闻作品的 宏观、微观把握?:在这个整体 系统中,新闻作品是研究的中心 和主体;而新闻作品本身又是内 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一篇新闻作 品,它的内容与形式,局部与整 体,局部与局部,是互相依存、 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 的。研究新闻作品,既要胸怀全 局,从作品的整体上考察它的思 想内容和总倾向,又要深入剖析 其各个局部,揭示它们是如何为 表现整体的内容和全局的主旨 服务的。这就是研究新闻作品过 程中的宏观和微观把握的问题, 只有这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准确 而又深刻地把握其整体功能和 社会效果,评判其得失优劣。 22. 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还 需了解作者?(举例):新闻 作品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 头脑,经作者制作加工而成的精 神产品,它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作 者的烙印。作者的政治度、思想 观点、生活阅历、业务修养,乃 至他的兴趣爱好等,都能反映在 作品中。尽可能多地认识作者, 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其采写实践, 对全面深刻地研究新闻作品是 大有裨益的。例如意大利著名女 记者法拉奇,桀骜不驯、藐视权 贵的个性和永不满足的的进取 精神,她在每次采访前都做认 真、细致、严谨的准备工作,因 此能够面对众多世界政治风云 人物,不卑不亢,主动进击,写 出一篇篇独树一帜的政治访问 记。 23. 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还 要考察它的客观传播效果?: 因为新闻作品不是藏诸名山、束 之高阁的古玩字画,不是象牙塔 中的玩赏品。它是现实生活的反 映,同时有迅速及时地反作用于 社会生活,影响人们的社会时 间,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所以, 评价一篇新闻作品的好坏优劣, 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的观点,充分重视它的客观 传播效果。 24. 考察新闻客观效果时应 注意什么问题?:研究者在考察 作品的社会效果是,要有大局意 识、全局观念,从最广大人民群 众的利益出发,考虑到各种不同 情况,顾及到社会效果的各个方 面,既要充分重视其主要方面, 又不忽视其次要方面,多作分 析、比较、衡量,以求得客观公 正的评价。 2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 何不同? 感性认识阶段,就是通过对新闻 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 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理性 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分 析、判断的阶段。是感性认识阶 段的飞跃、继续和深化。由此 可见,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不同 之处在于,感性认识具有直接 性、单个性、生动性,而理性认 识则具有抽象性、深刻性、整体 性。它主要不是依赖感官,而是 依靠主体的理论思维能力对感 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分析与 综合、思索与判断,从而达到对 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26.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辨证统一表现在哪能些方面?: 1)二者是相互渗透,对立统一 的心理活动。2)首先表现于它 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一方面,理 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 作品的认识序列,是先有感性, 然后才发展为理性。另一方面,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 性认识。3)感性和理性的辨证 统一,其次表现于它们相互渗 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 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难 免有感性认识的东西。 27. 新闻作品研究过程需要 遵循的一般规律是什么?:要 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个 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即 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 性。 28. 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是 怎样表现出来的?:(1)从鲜 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 的个性。例如:50年代魏巍的通 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抓 住了志愿军英雄们炽烈的国际 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当 时时代的特征。(2)从作品中 的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 作品的个性。例如:华山同志所 写的《生命的支柱》就是大胆地

7月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自考试题

2010年7月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自考试题全国2010年7月自考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表述中最能体现“第二代导语”特征的是() A、突出最具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 B、五要素俱全 C、自由、灵活、多样化 D、具有散文化的倾向 2、中国深度报道的崛起,主要起始于()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 C、20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建设时期 D、20世纪80年代后期 3、对于新闻作品分析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的作用小于理性认识,分析作品更主要的是依靠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反之,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 4、下列作品中,以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为报道对象的是() A、《相思正是吐黄时》 B、《生命的支柱》 C、《在烈火中永生》 D、《谁是最可爱的人》 5、记者的特殊生活经历、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以及性格、气质等因素,往往会渗透、融入作品之间,从而表现为新闻作品的() A、客观性 B、共性 C、真实性 D、个性 6、对于新闻主题与报道角度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新闻主题即为报道角度 B、同一新闻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报道角度体现出来 C、报道只有从宏观与全局的角度出发,才能表现重大的主题 D、新闻主题与报道角度之间没有关联 7、对于新闻作品细节的描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细节描写是新闻作品中最重要、也最需着力运用的表现手法

2016年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简答题

2016年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简答题 【题型:简答】 [1] 简析《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的报道角度。 答:这篇新闻从介绍一本新书的角度,反映了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学教研组的医务工作者们,把自己的失误公之于众,勇于自我批评,敢于坚持真理.愿把自己临床工作中的教训作为别人的“前车之鉴”的高尚的思想品德。新闻中用具体事实作了说明。这就从一个新的侧面有力地显示了我国科技人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面貌、新成就。因此.这篇新闻看起来似乎是报道一本新书出版.但实际上却不是一般的出版消息,它既有思想深度,又角度新颖。 【题型:简答】 [2] 研究新闻作品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 1、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2、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 4、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5、将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题型:简答】 [3] 什么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 答: 1、敬业的作风,热爱党的新闻事业,献身党的新闻事业; 2、实事求是的作风,报实情,讲真话; 3、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怕苦,不怕累,有时还要不怕危险与牺牲; 4、清正廉洁的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恪守职业道德,坚决反对搞有偿新闻; 5、严谨细致的作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防差错; 6、勇于创新的作风,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开拓新闻的报道领域,不断探索新的报道方式与形式,不断写出富有新意的优秀新闻作品。 【题型:简答】 [4] 简述如何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答: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新闻工作每个环节必须遵循的思想路线;研究新闻作品,当然也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以客观事物为依据,从新闻作品实际出发。 4、要做到实事求是,研究者还要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题型:论述】 [5] 结合实际论述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的专业素养。 答: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1)熟悉新闻学基础理论; (2)熟悉和掌握新闻采写业务知识,并力求获得一定的新闻采写实际体验; (3)较强的新闻敏感; (4)掌握分析比较的科学方法; (5)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题型:论述】

全国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自考试题

全国2010年7月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自考试题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表述中最能体现“第二代导语”特征的是( ) A、突出最具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 B、五要素俱全 C、自由、灵活、多样化 D、具有散文化的倾向 2、中国深度报道的崛起,主要起始于(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 C、20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建设时期 D、20世纪80年代后期 3、对于新闻作品分析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的作用小于理性认识,分析作品更主要的是依靠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反之,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 4、下列作品中,以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为报道对象的是( ) A、《相思正是吐黄时》 B、《生命的支柱》 C、《在烈火中永生》 D、《谁是最可爱的人》

5、记者的特殊生活经历、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以及性格、气质等因素,往往会渗透、融入作品之间,从而表现为新闻作品的( ) A、客观性 B、共性 C、真实性 D、个性 6、对于新闻主题与报道角度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新闻主题即为报道角度 B、同一新闻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报道角度体现出来 C、报道只有从宏观与全局的角度出发,才能表现重大的主题 D、新闻主题与报道角度之间没有关联 7、对于新闻作品细节的描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细节描写是新闻作品中最重要、也最需着力运用的表现手法

2019年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串讲复习(二)

2019年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串讲复习(二) 新闻是面向整个社会公开传播的。受众多样性往往使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表现的错综复杂。同一篇新闻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反映,产生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常有的事。研究者在考察作品的社会效果时,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况,顾及到社会效果的各个方面,既要充分重视其主要方面,也不忽视其次要方面,多作分析、比较、衡量,以求得客观公证的评价。 8、新闻作品研究者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理论。 9、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类新闻实践活动,特别是队伍产阶级新闻实践活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揭示了新闻活动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是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理论武器,也是知道新闻作品研究的理论武器。 10、研究新闻作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1、新闻作品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新闻作品。 12、即使对同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往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给予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写出社会效果截然不同的新闻作品。 13、新闻舆论单位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防止一切工作的守卫,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14、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唯物论的本源观,真实准确地报道客观事物,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世界。 15、就新闻时效而言,事实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其新闻价值越大。 16、新闻的重要性,由它所蕴涵的意义决定,不单纯取决于题材的大小。在考察新闻重要性时,要全面考察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还有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17、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和社会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新闻报道题材范围是极为广泛的。 18、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体裁:消息。 19、范长江从1935年7月开始,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对我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遍及川、陕、甘、青、内蒙等广大地区,撰写了一系列通讯,陆续在《大公报》所以发表,后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 20、19世纪中期,美国出现早期导语。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人们称为第一代导语。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发展,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导语等许多新形式。 21、1987年,我国深度报道崛起。以联系实际、剖析社会问题和记者理思维的深度见长的报道,应运而生。代表作:《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关广梅现象》、《红色的警报》、《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 22、郭玲春凭着“一定要咬破自己所做的茧”的顽强追求,不断探索实践,勇敢突破会议报道的陈旧框框,写出一篇篇别开生面、不落俗套、另人耳目一新的会议新闻。 第二章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 1、所谓感性认识阶段,是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 感性认识阶段是新闻作品分析研究的起步。感性认识只是研究作品的低级阶段,比较肤浅、片面、带有局限性、表面性,甚至是不准确的。 2、新闻作品中醒目的标题、新颖的角度、紧凑的结构、简洁的语言等等,都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条件。 3、所谓理性认识阶段,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的飞跃、继续和深化。 4、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序列,是先有感受,然后才发展为理性。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其次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