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柳永的词看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从柳永的词看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从柳永的词看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从柳永的词看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从柳永的词看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学院:研究生学院

专业:英语口译五班

姓名:信馨

学号:2120920

从柳永的词看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文章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作品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一种文化载体,先秦有诸子散文,汉有汉赋,唐有唐诗,而宋代则是词极大繁荣的时期。词的产生不仅是一种新型文体的出现,它更是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新的时代的产物。“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永的词是融于世俗的,是属于大众的,是贴近生活的。透过柳永的词,我们能追溯他所属那个时代的点滴——北宋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动态,文化的趋势。

北宋是个繁荣的时代。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各种市民文艺蓬勃兴起。柳永的词从题材,到形式,到审美取向无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题材上,柳永的词,记录了盛世的美好,城市的繁华,人们生活的悠然自得。那首《望海潮》便是繁华都市生活最好的写照。杭州自古以来都以钱塘繁华闻名于世,也是当时的东南第一州,柳永来到杭州,便被这里的大都市气息所深深吸引,写下这千古名篇:

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是北宋前期杭州的传神写照,气势磅礴,文笔华美。词中作者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绿树白沙,江水奔腾;珠宝遍陈,物阜民丰;湖水清嘉,桂花飘香;笙管悠扬,菱歌回荡;老人悠然垂钓,儿童烂漫嬉戏。这是怎样一幅太平盛世的图景!全词将这都市风貌,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极致。

形式上,柳永大力发展慢词,这首《望海潮》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使用慢词,是因为小令这种过去盛行的词的形式已不能充分表达当时词人的思想感情。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文化传播速度加快。小令渐渐无法全方位地反映高度繁华的城市风貌,也不能适应城市生活的节奏。于是,慢词这种新的文体应运而生。慢词篇幅增大,词调较长,节拍缓慢,回环反复,

悠扬动听,能够充分描写宏大的场景,抒发复杂的情感,将人物的心理表达得更加透彻。“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在细腻的描写中,词人融情于景,词真正成为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艺术手段。

在审美取向上,柳永很好地将雅俗结合。随着北宋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社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市井阶层的队伍不断壮大,随之,市民大众文化急需得到扩展,于是,市井文化渐渐开始走向主流,各种各样的民间创作的新词曲调、教坊新声如雨后春笋产生并逐步发展壮大。处于社会上层的士大夫们也不得不考虑将他们的雅词与俗语相结合。于是,处于士大夫与市民阶层这两大圈子边缘的柳永便借此契机,将高雅的士大夫词与市井俗词相结合,俗中有雅,雅俗并陈。柳永的词,因为使用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口语和俚语,语言直白,浅显易懂,如话家常,呈现出通俗化的美学风范,很好地满足了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深受百姓喜爱,因而“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就拿《望海潮》一词为例,这是一首献给时任两浙转运使孙何的一首诗,构思精巧,笔触细腻,但语言并非矫揉造作、刻意雕琢。比如“参差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嬉嬉钓叟莲娃”这几句,只是直白的话语,再平实不过的描写,却将一幅太平盛世的全景图完美地勾画了出来,尽显市井的繁荣,西湖的明丽,人民的富庶。正如冯熙所评,“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这种“自然”是通俗,是亲切,是真实。

柳永的词从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当时北宋政治的一些特征。古代帝王将相多崇文抑武,这点在宋代尤为明显。宋代统治者为广大文官大开“绿色通道”,科举制度高度完善,录取人数达到唐代的十倍左右,参加人数更是逐年增长。然而,仕途之门却只是虚掩,看似很近,实则遥不可及。即便幸运地获得一官半职,生活也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大多只是得到表面上的一丝慰藉而已,这些在柳永身上都得到了鲜明的验证。长期的仕宦飘零,人生路上的不得意,促使柳永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行役词,比如《定风波》中的那句“奈泛泛旅迹,厌厌病绪。迩来谙尽,宦游滋味。”,就道出了柳永漂泊之旅的孤苦,和仕途坎坷的无奈。然而,出身官宦之家的柳永不甘心长久地做一介寒士,仍念念不忘“学为公卿”的政治理想,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用词作,向统治者集团表达他的入仕的愿望,在京师写一些应制词来歌颂帝王和盛世,上面提到的这首《望海潮》就是典型的一篇。

景佑元年,柳永终于及第,此时的他已经四十七岁,然而仕途远没有他想象的那般美好。虽然及第,但柳永长期屈居下僚,做的不过是卑微的小官,毫无实权,多供人差遣,这与他十几年的抱负相差甚远。仕途失意,理想破灭,柳永只好到青楼楚馆寻求些许慰藉,寻找人生的寄托。

柳永的词,有很大一部分是围绕歌妓展开写作的,这反映了北宋社会的另一文化特点:歌妓制度盛行。北宋初年,宋太宗大力提倡“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一时间,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市井百姓,再到文人墨客,无不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的气氛之中。于是,歌妓制度也随之得到完善。宋代歌妓分为三类:官妓,家妓,私妓。柳永交往的主要是私妓。私妓的地位相当地低下,酒楼茶坊,到处都有她们的影子。为了拉拦生意,各大酒楼乃至歌女之间,都在努力加快词曲更新的速度,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歌词作品的需求市场。于是柳永的词便应运而生了。柳永为歌妓们做词,歌妓由将这些词传唱,他们相互合作,相互依存。常年的合作,柳永与这些歌妓结下了深厚的情感。“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一个贫困落魄的词人,他同情那些同样犹如浮萍般飘零的歌女们。士大夫们只把这些歌女看做“玩物”,而柳永真正同情她们,从心底里爱她们,欣赏她们。多年的孤苦飘零,潦倒失意,更使得这种相思之情愈发刻骨,更加悲戚。对柳永而言,只有把这种深切的相思寄托在词中,才能获得些许慰藉,稍稍得到释怀。“一切景语皆情语”,那首《八声甘州》,便是通过对深秋日暮凄厉衰落景象的描写,道出了词人悲苦的心境: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苏轼曾对柳词评价到:“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面对词作,映入眼帘的是一番黄昏密雨“洗”出的清秋,凄凉萧瑟,气象博大。

凄清萧瑟的秋日,最易引发游子思归的情怀,多情善感的柳永更是如此。正如谢桃坊在《柳永词选评》中所说:“全词把悲秋怀乡之情放在悲壮苍凉的秋色中加以抒发,更显出气象辽阔雄浑,情绪沉郁顿挫。”的确,长江水并不感到秋

之悲凉,仍然自顾默默地流淌。然而,词人却并非长江水,面对这凋残苍凉之秋,他无法做到无动于衷。瞭望故乡,思乡之情一发难收。秋风秋雨,残月冷照,草木凋零,江水东流,仅仅是这些意象,就足以让人百感交集,它们无不让人联想到,功名事业就仿佛这大自然的景物一样,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幻灭,人生之幕即将落下。此情此景下,柳永开始回想曾经为了求取功名所受的种种苦况,同时禁不住怀疑自己当初求取功名的选择究竟是否正确。人生的富贵也许只是一种幻象,不过是过眼烟云。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柳永的词便是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的见证、那个时代的记录。柳词不仅是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更是宋代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启示录。都市词中,我们看到古都的繁华、太平盛世的富庶;歌妓词中,我们听到流莺婉转,感受到承平之时一片歌舞升平;羁旅行役词中,我们感受到宦游路上那些不得志的寒士深深的无奈,以及底层人们心中无限的凄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