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拉德_阿登纳外交战略研究

康拉德_阿登纳外交战略研究

康拉德_阿登纳外交战略研究
康拉德_阿登纳外交战略研究

康拉德·阿登纳外交战略研究

高 嵩

(长春市教育学院,长春 130021)

收稿日期:1999-02-08

作者:女,1968年生,硕士研究生

摘 要 康拉德·阿登纳是联邦德国的首任总理。他在职期间,制定并实施了与美协调、法德和解的外交战略,力图最大限度地维护德国的利益,对战后德国和欧洲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阿登纳;外交战略;与美协调;法德和解分类号 D 80

德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挑起国和战败国,在战后50余年的时间内,不仅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而且在世界政治及地

区政治中也为自己争得了不可轻视的一席之地。德国的再起与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是他在职期间(1949-1963)的外交政策及活动,使联邦德国走出外交困难,重塑国家主权,创造经济奇迹,并对其后德国历史和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阿登纳的外交战略是十分必要的。

1 阿登纳外交战略思想的产生 

1949年5月,联邦德国成立,阿登纳当选首任西德总理。阿登纳上台后,面临这样的国际形势:二战的结束使德国在国际上面临两大变化。一是欧洲几个大国的衰落和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世界大战既打败了德国,也极大地削弱了欧洲其它资本主义国家,造成欧洲在世界的中心地位完全丧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欧洲时代结束,美苏冷战时代开始。二是美苏两极的争夺首先自欧洲展开,而位于欧洲心脏的德国处于美苏冷战的前哨。两强对峙、相争的分界线是从德国的中心划定的(即东、西德的国界)。因此德国的前途也自然操纵在两强手中。

从战后德国的现实看,政治上,联邦德国虽然

拥有政府却不是完全的主权国家,英、法、美以

《占领法规》确保了其在西德的最高权力。

西德国

家的根本大法《基本法》明确规定国家的建立只是为了建立过渡时期国家生活的新秩序,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整个德国的统一。

同时,战争使德国经济处于瘫痪状态,人民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头上瓦,桌上食,炉中火”,固定的工作,有实际购买力的货币收入,成为至关重要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民族的形象已被破坏,德意志民族成为穷兵黩武、侵略成性和极端民族主义的代名词,德国民众的理想和信念彻底动摇。

德国战后所处之国际国内形势使阿登纳政府必须解决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问题。一方面,恢复因战败而丧失的国家经济政治地位,实现国家安全,是阿登纳政府的首要外交目标,实现德意志民族的重新统一是其长远目标。但另一方面,由于德国处于欧洲的心脏,尽管“铁幕”分割了德国,德国仍然掌握着欧洲的前途,再加上德国两次挑起世界大战的历史,令邻国忌讳和害怕德国实力的增强,甚至提高德意志民族主权地位的企图都会招致邻国的强烈反对。特别是法国,从1870年到1945年与德国三次兵戈相见,两次败降,基于安全考虑,战后法国一直奉行经济上高赔偿和政治上分割肢解的对德政策,尽量使德国不可能再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阿登纳曾直言不讳地说:“一项大国的共同政策加于德国的危险自1945年以来就存在了,在联邦德国成立以后也继续存在。联邦政府对外政策的目的,从开始就在于摆脱这个危险的境地。德国不能卡进磨

盘中去。”

!基于对战后新的国际力量格局的认识和对联邦德国自身发展的深思熟虑,为了实现联邦德国的外交目标,阿登纳提出了“欧洲联合”的外交理想。他说:“我们所有人都不得不经历过分的民族主义如何把欧洲推向深渊的边缘。几乎全体欧洲人民都从这

第9卷 第2期1999年4月

长春大学学报JOU R NA L O F CHA NG CHU N U NI VER SIT Y

V o l.9 N o.2A pr il 1999

一灾难中得出了结论。他们认识到,只有把各国人民的能量都用于实际合作上去,才可能在和平与自由的环境中重建欧洲生活。”?阿登纳认为,这种欧洲的联合与合作既要考虑欧洲国家的安全需要,又要允许重建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欧,因此他公开提出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目标。同时,在阿登纳看来,参与创建超国家的共同组织,可以为西德提供一个克服限制和歧视的机会,参加欧洲组织,西德就能够积极参与国际政治。只有将德国的命运和欧洲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德意志国家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才能逐步重新赢得与“自由世界”各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他对此写到:“在一个都在变动的时代,我们必须参与确定方向,以投身到欧洲和自由世界蓬勃发展的洪流中去。”#

为了在欧洲联合中实现联邦德国的外交目标,阿登纳制定并实施了两个外交战略,一是与美协调外交,二是推进法德和解。也就是说,在欧洲联合的旗帜下,凭借冷战的紧张形势,以德国重要的战略地位为筹码赢得西方盟国的政治让步,尤其是通过与美协调外交,得到美国的支持,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统一,争取早日成为西方国家的一个平等伙伴;同时,积极促进法德和解,致力于西欧联合,以避免德国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脱离西方阵营。

阿登纳在其执政的14年中,凭着对国际局势的敏锐眼光和抓住机遇的能力,以欧洲联合为旗帜,施展与美协调、法德和解的外交战略,为联邦德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

2 与美协调的外交战略 

与美协调,是指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对苏冷战政策,通过美国的扶植使自己逐渐强大起来,在西方联盟中稳住脚跟,取得实力,最后把东德统一过来。阿登纳与美协调外交战略的制定是一种务实之举。

阿登纳认为,历史的教训使世人最忌讳德国在东西方之间实行纵横捭阖的民族主义政策。在冷战形势下,美苏双方都不会让两个德国保持独立的不结盟姿态,斡旋于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同时,作为战败国,要实现自己的外交目标,西德面临巨大的困难。阿登纳在1949年9月的就职演说中明确地指出了西德政府在制订政策,特别是在制订外交政策方面所受到的限制:“随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行政和立法机关的建立,大部分责任和决定权将交到德国人手中,但我们还不拥有完全的自由。根据占领法规,对德国还有相当的限制……”?。德国必须在国际上寻求支持。这时的美国凭借两次世界大战已经成为西方世界的领袖,西德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其外交紧密依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似乎是势在必然。

然而,阿登纳与美协调的构想主要来自于他对美国的欧洲战略、对德政策的清醒认识与正确判断。阿登纳认为,一方面,欧洲统一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从经济上看,“美国的经济需要欧洲的销售市场”;%从国际政治角度看,为了遏制苏联集团,推行全球战略,美国也必须关心欧洲的复兴。事实上,无论是杜鲁门总统,还是杜勒斯、马歇尔、艾奇逊都倾向于欧洲联合起来。因此,西德与美国保持协调外交有利于推动欧洲联合的实现。另一方面,美国极为器重西德的战略地位。正如杜鲁门所说,没有德国,“欧洲的防御不过是大西洋岸边的一场后卫战”;有了德国,欧洲“就能够有一个纵深的防御”。&冷战伊始,美国就推行复兴西德、将其纳入西方阵营并争取在西德的基础上统一德国,最终将整个德国纳入西方体系之中的政策。这正好与阿登纳的外交目标相吻合。特别是,美国企图把苏联的势力从东欧推回去,在东欧推行资本主义制度,与阿登纳“以西统东”的意愿完全符合。阿登纳政府追求在“自由中重新统一德国”, 即由联邦德国统一民主德国,进而恢复1937年时的德国疆界,把奥得——尼斯河以东已划归波兰的地区统一过来。然而在冷战形势下,德国的统一已不单单是两个德国之间的事,而是关系到两大阵营利益的重大问题。“以西统东”必然遭到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坚决反对。同时,法国也不愿看到德国重新统一,再度强大起来。在这种形势下,阿登纳确认,联邦德国在外交和国际事务中与美国保持协调,将有利于摆脱它在欧洲大陆的被动局面,实现德国统一。

同时,与美协调外交也意味着西德将追随美国一道对抗苏联。在阿登纳的眼中,苏联“国家至上,国家万能,国家高于个人尊严和自由的等等观念,触犯了基督教的天赋人权”; 苏联强调服从,把人变成国家的机器,容易导致独裁政治,将对“自由世界”构成威胁;苏联历史上一贯奉行侵略政策,它在东欧的行动已显现出其侵略本性,因而不相信苏联在德国问题上会抱有诚意。因此阿登纳主张对苏联进行遏制,并希望在美苏的对抗及西德自身实力的增强中捕捉统一的时机。这种认识也决定了阿登

第2期高 嵩:康拉德?阿登纳外交战略研究55

纳的外交走上了与美协调的道路。阿登纳表示,“我的政策的出发点是紧紧地依靠美国”,“我们要竭力依靠西方盟国的帮助来完成德国的重新统一”,“没有西方之间的支持,重新统一德国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在1954年阿登纳甚至说,最好的欧洲人在美国。 ?

阿登纳与美协调外交,产生于冷战这一特殊时代,服务于德国的现实利益,决不是对美国的一边倒。一边倒有屈从的一面,而协调有时可以坚持本国的立场和利益。从实际情况看,与美协调战略的实施为西德带来了不少好处。

首先,在美国的支持下,阿登纳政府不仅促使西方大国废除了《占领法规》,而且使联邦德国通过加入国际组织与条约,逐步获取了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地位。

阿登纳政府对西德成立后盟国仍加在它身上的种种限制日益不满。1949年到1950年初,当法国与萨尔当局谈判签订“法国——萨尔协定”,谋求继续控制萨尔地区时,阿登纳指责法国在萨尔的所作所为是“反对欧洲的决定”,将激起德国的民族主义,危害欧洲的恢复。阿登纳政府还强烈批评在法国要求下建立的鲁尔国际管理机构,说西德受到了歧视。在美国的支持下,西德加入了鲁尔国际管理机构后,阿登纳对于盟国通过《占领法规》对西德主权和自由的限制也很不满意,向美国提出尽快实现西德主权和平等地位的要求:停止对德国工厂的拆迁,盟国驻德专员不经与西德政府磋商不要就西德对外事务作出决定,修改《占领法规》等。阿登纳政府的这一系列要求,符合美国冷战战略的需要,因此在美国的支持下,逐步实现了。

在美国的酝酿与筹措下,1949年11月,阿登纳与美英法三国签订了《彼得斯贝格议订书》。这是西德建立后明确表明西德加入西方阵营的第一个协议,协议进一步减少对西德工厂的拆迁,放松对西德经济的限制。1950年9月,美英法三国外长决定修改《占领法规》,授权西德政府成立外交部,德国的主权外交朝前迈了一大步。1952年5月,《波恩条约》签订,结束了西德的被占领国体制。在美国支持下,1952年西德加入成立的西欧六国“煤钢联营”,解除了鲁尔国际管理机构对西德煤钢工业的束缚。1954年依靠美国的积极策动和多方活动,西德参加了伦敦会议和巴黎会议,与西方八国签署了“伦敦——巴黎协定”。协定规定:吸收西德加入西欧联盟和北约,承认联邦德国政府,废除对西德的占领。联邦德国正式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上成为西方联盟的一员。1957年3月,西欧六国在煤钢联营的基础上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原子能联营条约》,即《罗马条约》。该条约的签订,使欧洲联合迈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也使联邦德国与西欧其他国家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争取了美国的经济援助,促进了西德经济的发展。

在美国的支持下,1949年底,西德成为欧洲经合组织、欧洲委员会和国际管理机构的成员,1951年加入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7年参与签署罗马条约。这些举措为西德的经济恢复和腾飞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促进了西德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美国不仅满足德国减少战争赔偿和停止拆迁工业设备的要求,而且实行对西德的救济和援助计划,直接给西德经济注入活力。单就马歇尔计划而论,根据该计划,西德在1948—1951年中获得了36.5亿美元的援助。而根据马歇尔计划设立的“马克对等基金”(即西德工商企业偿还马歇尔计划的款项,可作为短期信贷再投资于德国经济建设中)的投资,到1956年就达100亿马克。当时的西德经济部长艾哈德把马歇尔计划称为西德经济复兴的第一个决定性动力。美国还鼓励私人资本输入西德。从1950年到1963年,美国私人在西德的直接投资增加了9倍, 1950年为2亿美元,1957为5.9亿美元,1963年为18亿美元。 #正如阿登纳所说,没有美国的援助,德国的复兴是不可能的。

第三,阿登纳接受美国对西德的重新武装,并积极推动西德重新武装的实现。

在美苏对峙中把西德武装起来,是美国的一项基本政策。如果西德不能拥有武装,西方军事集团就不算完备。阿登纳对于重新武装问题是十分积极的。他认为,重新武装可以使西德真正成为西欧国家中享有充分主权和完全平等的一员,也只有重新武装,西德的安全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他在1949年12月说,在东西方紧张局势加剧的情况下,德国人不能“手无寸铁,毫无防御”,“如果欧洲联邦要求德国对欧洲的防务作出贡献,那么在一定情况下,德国人也会如同英国人、法国人和其他国家一样参与。”针对法国,他说:“西方盟国,特别是法国,必须解答这个问题,到底哪个危险大:是来自苏联方面咄咄逼人的危险大呢?还是德国加入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危险大呢?” ?

56长春大学学报第9卷

朝鲜战争的爆发打破了冷战的平衡态势,使西德的重新武装成为西方防务力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于是美国于1950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理事会会议上提出了重新武装西德的建议。在美国的斡旋和大力推动下,法、意、比、荷、卢和西德于1952年5月在巴黎签订了《欧洲防务集团条约》。条约规定:六国武装部队联合起来,借此使西德建立武装合法化。在1954年因国际形势缓和以及法国国内局势的变化,法国否决了该条约。尽管阿登纳很失望,但仍表示要保持耐心,从头做起,要从欧洲这个“源头”寻找出路。后来,迫于美国企图在没有法国参加的情况下另找解决方案的压力,法国不得不同意西德重新武装,西德得以参加伦敦会议和巴黎会议,签署了“伦敦——巴黎协定”。西德获得重新武装,并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联邦德国重新武装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这是阿登纳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胜利。

阿登纳与美协调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西德不仅获得了独立的国家主权地位,实现了经济复兴和腾飞,得到了重新武装,而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走上了与西欧联合的道路。

与美协调的外交战略是在美苏冷战形势下产生的。因此,当东西方关系出现缓和时,这种政策就越来越行不通。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出现了有限的、不稳定的缓和局面。在德国问题上,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公开寻求在维持其分裂现状的局面下与苏联达成妥协。世界形势的变化,促使阿登纳调整外交战略。此后,在继续依靠美国,承认美国领导地位的情况下,阿登纳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努力阻止世界大国做出牺牲德国利益的安排上。

3 法德和解的外交战略 

在联邦德国的外交中法国占有重要地位,阿登纳对此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德国地处欧洲大陆的心脏地带,要立足欧洲,必须与欧洲邻国搞好关系。在西方联盟内部,美国是欧洲大陆以外的国家,与美协调,依靠美国,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不能代替德国改善和欧洲国家的关系。同时,与美协调、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已使德国处于同苏联尖锐对立的状态。而英国一直傲视各欧洲大陆国家,过分强调大英帝国和英联邦利益。但法国不同,法国与德国同为欧洲大国,命运密切相关。阿登纳认为,只有实现了法德和解,才能有效地化解邻国的敌对,实现联邦德国的外交目标;只有形成一个法德核心,才能实现西欧范围内政治经济的协调统一,才能支撑起整个欧洲。“法德两国间的良好关系”,是“欧洲联合的核心内容”。17阿登纳清楚地知道,法国内部有一批人士积极主张改善法德关系,无疑有利于两国关系的改善。出于对未来欧洲及自身发展的考虑,法德两国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走出冤冤相报的怪圈。

为了消除法国人民的“恐德病”,1949年11月阿登纳对法《时代》周刊记者发表了同法国“破冰解冻”的谈话。他说:“许许多多历史上的荆棘挡住了两国人民的视野,阻碍着双方往来的道路。但是处在欧洲今天的阶段,‘世仇宿怨’已经不合时宜。因此,我决心要以法德关系作为我的政策的一个基点。” &阿登纳为实现法德和解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自西德成立时起,阿登纳就不断提出法德和解的建议。

在发表了“破冰解冻”的谈话后,1950年3月,他提议建立法德联盟,把它作为消除两国在萨尔问题及其他问题上分歧的一种手段,并提出从“关税和经济着手,使两国逐渐结合”的具体措施。 ?仅1950年春阿登纳提出的有利于法德和解的有关建议就有:建立包括德国南部和法国洛林在内的关税同盟,建立拥有统一议会和共同国籍的、向其他国家开放的法德联盟,建立一个法德经济联盟,以及建立一个在法——德——英联盟基础上的欧洲议会等等。这一系列建议的核心在于以法德两国的经济合作、经贸往来促进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阿登纳的这些举措不仅为德国赢得了外交上的主动地位和国际舆论的好评,同时也推动法国在处理德国问题上变被动为主动,采取积极的行动。

第二,阿登纳支持法国关于建立欧洲煤钢联营的“舒曼计划”。

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联营的“舒曼计划”。法国的目的是要在不得不放松对德国经济限制的新形势下,力求把联邦德国的军事基础工业置于西欧的联合控制之下。该计划的特点在于:它是主张将法德及所有参加国的煤钢工业都纳入同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管理之下,都接受对自己主权的一定的限制,体现了平等联合的精神。该计划与阿登纳谋求在欧洲联合中恢复主权和平等地位的外交思想相吻合。阿登纳立即表示由衷地赞同。他认识到,由于历史的沉重负担,西德要恢复主权和平等,只能在欧洲联合和一体化的框架内,接受

第2期高 嵩:康拉德?阿登纳外交战略研究57

对主权和自由的某些限制才能实现。由于战后初期还未摆脱受歧视受压迫的地位,西德在欧洲超国家机构中接受对主权的某些限制,并不像其它国家那样是一种牺牲,反而可以换得其他国家与它在同等的地位上也接受对主权的一定限制。加入这个计划西德将第一次作为平等的伙伴得到西方联盟的承认。1951年4月阿登纳作为西德总理兼外交部长第一次访问巴黎,亲自参加《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的最后一次讨论和签字仪式。条约的签订不仅为法德永久和解奠定了基础,“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最后的纠正”,“庄严地和最终地结束了两国人民过去由于互不信任、竞争……所造成的彼此一再兵戈相见的状态。”( 更重要的是,条约密切了西德与西方的关系,推动了次年5月26日和27日《波恩条约》和《欧洲防务集团条约》的签订。

第三,以既斗争又妥协、以退为进的方式成功地解决法德矛盾的焦点——萨尔问题。

西德成立后,法国继续谋求控制萨尔。阿登纳初期对法国在萨尔的所作所为采取了克制的态度。在1950年3月法国与萨尔政府签订了一揽子协议后,阿登纳政府只是发表了一份抗议法国对萨尔实行“变相吞并”的备忘录。这里阿登纳从法德关系的大局出发,不想把同法国的关系搞僵。他认为,“只要实现了舒曼计划,萨尔问题就会无形中得到解决。”(后来,在关于欧洲煤钢联营的谈判中,阿登纳成功地阻止了萨尔以第七个成员国加入其中,并使法国同意萨尔的最后地位应待和约决定这一原则。阿登纳采取既斗争又妥协的策略使萨尔问题没有阻碍法德和解的正常进程,也为以后德国收回萨尔创造了条件。

1953年法国通过欧洲委员会提出“纳特斯计划”,规定萨尔欧洲化。阿登纳认为解决萨尔问题的时机已到。他决定,以退为进开始收回萨尔。第一步,他顺承法国的意愿,在1954年4月同意“萨尔欧洲化”,即“萨尔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欧洲化”,但坚持“德国和萨尔的关系必须基本上与法国相似”。(!阿登纳知道,萨尔欧洲化至少比萨尔脱离德国要好一些。第二步,阿登纳在1954年10月促使西德与法国达成“萨尔法规”。法规规定:在对德和约签订前,萨尔地区经济上归法国,政治上实行自治;萨尔地区的最终归属由“萨尔人民自决”。从“萨尔欧洲化”到“经济上归属法国”,阿登纳似乎在向法国退让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了,然而阿登纳认为,以“经济上归属法国”换取“萨尔在政治上实行自治”会为以后收回萨尔打下基础。同时,他深信,萨尔居民与德意志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纽带,即使“经济上归属法国”,也不会导致萨尔倒向法国。相反,萨尔在政治上自治却能为萨尔人民“创造自由,其余的事(即全民表决以决定归属)他们将和自己去做”。(?事实证明阿登纳是极富远见和洞察力的政治家与外交家。在1955年西德完全恢复国家主权后,萨尔人民自决于同年10月举行投票,结果67%的公民要求回归联邦德国。阿登纳使法国人最终认识到萨尔地区归还德国是势在必然的。1956年10月法德签署了《萨尔协议》,规定萨尔地区于1957年1月1日起回归西德,成为西德的第十个州,经济上于1959年末转归西德。萨尔问题的圆满解决,扫除了法德和解道路上的又一大障碍,使法国和德国的关系变得融洽多了。在此基础上,1957年法德积极参与谈判并签订了《罗马条约》,不仅法国和德国在经济上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法德和解也促进了西欧联合。

第四,与戴高乐共同推动法德和解,加快法德合作步伐,签订《巴黎友好条约》。

1958年戴高乐出任法国总统后,极力想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摆脱对美国的“屈从”。他感到光依靠法国自身的力量稍显单薄,迫切需要一个有实力的同盟者,他说:“对法国来说,在欧洲只可能有一个伙伴,甚至是理想的伙伴,这就是德国。”(#因此,戴高乐愿意推动法德和解,加快法德合作的步伐。此时,阿登纳对美国的不信任感自第二次柏林危机时开始增长,也要求欧洲独立自主。阿登纳说:“不能永远指望美国把欧洲的防务看作是必不可少的”,“欧洲不可以落到只能仰赖于美国的地步”。(?阿登纳倾向于与法国合作来满足安全上的要求,借助法国改善西德在欧洲及国际上的地位。阿登纳强调:“法国与德国必须进入一个经常对话的时代。”(%于是,阿登纳与戴高乐开始频繁的接触。从1958年秋季至1962年中,阿登纳与戴高乐之间通信达40余次,会晤15次,共进行了一百多个小时的会谈。()二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或相互给予支持。俩人都主张在煤钢联营的基础上建立排他性的六国共同市场,阿登纳反对“大西洋共同体”的态度与戴高乐相同。同时,西德支持法国在非洲的立场,法国支持西德在与东方国家、柏林和重新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法德之间的和解与合作得到发展。1963年1月,阿登纳访问巴黎,与戴高乐签订《巴黎友好条约》。法德和解最后完成,两国关系翻开了新的篇章。

58长春大学学报第9卷

在十几年的法德和解过程中,阿登纳以和解为桥梁,确立起法德间稳固的政治经济关系,不仅结束了法德间渊源已久的恩恩怨怨,而且为提高西德的政治地位和增强西德在欧洲及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份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法德和解增强了西欧国家的凝聚力,推动了西欧联合,法德和解成为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基石。

4 两个战略的关系

与美协调、法德和解是阿登纳外交战略的两个层面,西德的外交活动都是以这两个战略为核心展开的,其实质就是通过强化德法、德美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西德的外交目标。其间,阿登纳必须协调德法外交与德美外交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两个外交战略孰轻孰重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与美协调、法德和解才能真正有利于西德外交目标的实现。阿登纳在外交活动中策略地调整了两个战略之间的关系。

阿登纳清楚地认识到,一方面,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战败的德国只有依靠美国的扶植才能恢复和发展自己的实力。但另一方面,西德处于美国的直接控制之下,又只有联合法国才能有效地反对美国的控制,争取独立地位。法国是邻接西德的大国,具有强烈的反对美国控制的要求,这是法德联合的基础;但同时,西德再起首先是要确立其在欧洲的重要地位,这同法国恢复其欧洲大国地位的目标又直接发生冲突,因而必须借助美国的力量迫使法国让步。因此,阿登纳外交的主要做法是依靠美国抑制法国,联合法国抗衡美国,利用美法之间的矛盾及冷战形势,左右逢源,来壮大西德的力量,提高西德的地位。在执政的十四年里,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形势出发,阿登纳外交战略的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大体而言,1957年以前,美国大力推行以西德为核心的西欧一体化政策,法国则力图限制西德再起,因而西德外交的主旋律是依靠美国抑制法国,与美协调战略为重。在美国的支持下,西德得以参加马歇尔计划,依靠美国资本恢复经济;在美国的支持下,西德加入西欧六国煤钢联营,突破了法国对西德工业发展的限制;1955年西德又是在美国的力主下,排除法国的阻挠,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开始大规模重新武装。西德向恢复战前失去的国家主权、政治经济地位的每一次迈进,都离不开美国的扶植。

然而到五十年代中期,随着冷战形势的有限缓和,西德在美国欧洲战略中的地位有所下降。美国对同苏联妥协的兴趣大于解决德国问题,增加了美苏牺牲德国利益达成妥协的可能性。新的形势使法德和解在阿登纳的外交战略中上升到主导地位。阿登纳希望通过法德和解控制西欧,抵制英国,抗衡美国。西欧六国共同市场成为法德关系加强的基础。这时,阿登纳口头上仍然承认美国是西方的领导,但同时强调美国“不要把领导当作发号施令”。“面对美国和苏联经济的发展,如果西欧国家要维护自己的地位,便只有实现欧洲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只有在法国和德国和解的同时才可能实现”。(&法德和解的关键性进展主要是在1957年以后取得的。不仅如此,法德还在两个问题上保持一致,与美国抗衡。其一,美国为加强对西欧的控制,提出了建立有美英参加的“大西洋共同体”取代西欧六国共同市场的计划。法国坚决反对该计划,戴高乐于1963年1月断然宣布停止英国参加共同市场的谈判。阿登纳随后立即去巴黎签订了法德《巴黎友好条约》。这说明戴高乐的决定得到了阿登纳的完全支持。其二,美国提出了建立“多边核力量”的计划,目的是加强对西欧各国的核控制。阿登纳开始是积极支持“多边核力量”,但在法国于1963年提出与美国相反的“欧洲核力量”的口号后,他主张西德既参加美国的“多边核力量”,又参加法国的“欧洲核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联邦德国是战后由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的,它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对美国有着较之其他欧洲国家更大的依赖性。特别是地处东西方冲突的前哨,却没有建立一支与本身安全相应的国防力量,使西德必须依靠美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核保护。因此,西德尽管对美国有不满之处,但无法象法国那样全面公开地与美国抗衡。

虽然与美协调、法德和解在阿登纳的外交中因时因势有所不同,但两者共同服务于西德的外交目标,并在欧洲联合的旗帜下找到结合点。在阿登纳的外交战略及活动中,欧洲联合是一种理想,法德和解是核心,与美协调是依托。为了国家的强大与繁荣,阿登纳在美、法等国间建立伙伴关系,走西欧联合发展的道路,到五十年代末联邦德国实现了三大转变,即由昔日的敌对国向西方盟国的转变,由非主权国家向主权国家的转变,由战争赔偿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这些转变为联邦德国确立欧洲大国地位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在整个五十年代,阿登纳

第2期高 嵩:康拉德?阿登纳外交战略研究59

由于没有实现德国重新统一而遭到批评,但现在看来,西德如果不是在阿登纳主持下通过与西方联盟而建设得非常强大和繁荣的话,1990年德国统一是不可能实现的。从国际关系来看,阿登纳欧洲联合发展的规划和努力为欧洲未来新格局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欧洲煤钢联营”到“欧洲经济共同体”,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联合促进了西欧经济的长足发展,也加强了欧洲的凝聚力和政治活力,改变了全球的国际关系格局。如果说欧共体是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功典范,那么1991年12月《欧洲联盟条约》签订、欧洲联盟的建立,则使欧洲成为多极世界中强有力的一极。阿登纳欧洲联合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总之,联邦德国与欧洲联合的成就有力地证明了阿登纳外交战略的正确与成功。

注释

 国际条约集1950-1952.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485 -491

 德国统一纵横.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309

 埃德温?哈特里奇.第四帝国的崛起.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2.24!(? 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42,444

?# 威廉?冯?施特恩堡主编.从俾斯麦到科尔.当代世界出版,1997.402-404

?% ? & ?( ( 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261-262,120,393-394,287,354, 357,489,384

& 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三联书店,300-301

 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548,38

! )(#(% 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431,433,505,507

? 理查德?尼克松.领导者.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181 # 美国资本入侵西德和西德的资本集中.国际问题研究, 1965.4

% 国际条约集1953-1955.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275 (! 周淇,王国明.战后西欧四大国外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284

(?(& 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66,237-238

() 戴高乐.希望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188-189

The Study of Konrad Adenauer's Diplomatic Strategy

Gao song

Chang chun Educational College,Changchun 130021

Abstract K onr ad A dena uer w as t he first P remier o f the Feder al Republic o f Ger many.D ur ing his t enur e of office A denauer for mula ted and implemented the diplo matic str ateg y based o n co or dinating his diplo matic activ ities with tho se of the U nited states and pro mo ting a clo se r elationship betw een G ermany and F rance in o rder to safeg ua rd G erma ny's inter ests.A denauer's stra tegy gr eatly affected the histo ry on Ger many and Eur ope after the W or ld WarⅡ.

Key words K onr ad A denauer;t he diplomatic st rateg y;being in t ur e w ith those o f the U.S.on diplo macy;the clo se r ela-tionship betw een Ger many and Fr ance

60长春大学学报第9卷

中国外交战略

中国外交战略 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差不多原则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进展观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断,爱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 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洁净房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洁净房子再请客”,是指:往常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努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显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布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我们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同进展中国家,也要同发达国家进展友好合作关系。如何处理意识形状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咨询题。邓小平同志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大局动身,明确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紧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动身”,“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状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咨询题和处理咨询题”。(12)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中的意识形状咨询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所谓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状差异

中国外交的哲学思考

中国外交的哲学思考 作者:王屏 来源:中国网(“中国声音”) 时间:2011年06月28日 外交是人类走向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外交是一个国家智慧的集中体现。一国的综合国力决定其外交活动空间半径的长短,一国的文化底蕴决定其能否为世界范围内外交格局的形成提供一种范式和道德水准。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在建立未来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向世界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思想与国际关系理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诉求,也是世界人民的期盼。 近代百年受尽屈辱的中华民族,现在似乎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不管这种关注是出于好奇还是“未雨绸缪”,也不管这种关注是出于友善还是嫉妒,中国都必须认真应对。我们要集五千年的外交智慧来应对未来五十年来自激变着的世界对中国外交的挑战。战争与外交是国际政治斗争的两个重要手段,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外交手段使用的空间将逐渐扩大。因此,中国人外交艺术要争取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中国外交理念的哲学基础 当今世界林林种种的国际关系理论,似乎都来自西方。其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不乏外交思想,更有各种各样的国际关系理论。只不过这些思想与理论产生的年代已经久远,而且,春秋战国时代的小国也非今天意义的国家,他们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之中。但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关于外交思想的理论贡献影响至今。这些思想与理论早已积淀在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历史深层,甚至凝聚到我们的民族语言之中,融化到炎黄子孙的血液里。 中华民族的外交实践色彩斑斓。“炎黄之盟”为华夏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涂山会盟”为夏朝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商汤灭夏桀前的谍报工作成为情报学的经典案例;周灭商时,战略家、外交家同时也是大间谍的姜太公吕望功不可没。“华夷”观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宗藩制度”在春秋时代便已存续二百余年。“和亲外交”、“人质外交”、分化瓦解、间谍活动是春秋争霸时的惯用手段。战国时代的纵横家们更是极力施展“捭阖术”,并在战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大显身手 。 中华民族的外交思想博大精深。我们随便拿出一个词、一句话,其中就饱含浓缩的外交思想与理念,如“纵横捭阖”、“远交近攻”、“城下之盟”、“柔远怀德”、“厚往薄来”、“以德报怨”、“以夷制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等等。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已形成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国际政治思想与哲学理念。墨子、老子以及孔子都是理想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墨子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平等互利”。老子是位地道的“和平主义者”,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地位一律平等。孔子反对大国称霸,主张“势力均衡”,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厚往薄来”的外交思想对具有特色的中国外交的形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与理想主义相对的是现实主义思想与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管子、晏子、子产等。现实主义倡导者主张发展自身实力,追求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他们认为,维护国家利益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外交也在探索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形成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果断地把国家的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如今中共中央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两个大局出发,在“和平与发展”的表述中加上了“合作”二字,在丰富了时代观内容的同时,也为下一步中国外交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2形成了“全方位外交”的外交战略。中国外交的新战略被定义为四大块: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舞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战略相比,新的外交战略紧扣时代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真诚地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指明了未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方向。 再次,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面对一度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用“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外交实践有力地予以回应。“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也是由中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 最后,构建了“和谐世界”理论。这是中国外交最新的理论创新。构建和谐世界,就要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准则,在国际事务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倡导国与国之间政治上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互相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在全球公共问题上相互帮助、协力解决。 中国外交未来的发展战略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获得了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可,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全新的大国形象。金融危机的爆发冲击了现有的国际金融和国际关系格局,各国的实力对比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的表现备受世界各国瞩目,外界对中国抱有极高期待。然而,这些期待和评价的到来比我们预想的要早,一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被较早地提上了议程,中国外交不得不提前面对这些困难并加以解决。 当前中国外交在同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三对矛盾已经显现。 首先,在主观上,中国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存在内部冲突。目前,中国自我定义为发展中国家,但很多具体的利益又和发达国家趋同。中国在现有的国际体系权力结构中处于重要位置,但在现有国际制度结构中却处于弱势地位,中国以何种身份继续融入现行国际体系,以何种身份要求改造现行的国际秩序,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利益,成为中国外交主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中外对中国的认知差异问题已经凸显。外国人习惯从集体的角度看中国,看到的是中国GDP总量,是中国日益增长的力量;中国人习惯从个人角度

结合当前国际局势,阐述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

浅析新时代外交政策 摘要:2013年以及过去的2012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战争告一段落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半岛安全不容乐观、中东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洲大面积军事冲突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纷争愈演愈烈。2013已经走过大半,我们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外交中国周边安全局势外交政策 一、中国新外交的提出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提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随后,这一理论不断在APEC、二十国财长会议上频频被提起。 我们看到从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中国不断完善着对自身、世界以及对外关系的认识,将“和谐”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作为2005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和谐世界”已渐渐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所指的目标不同。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内涵: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和谐

中国外交战略观念的转变

中国外交战略观念的转变 王帆 【专题名称】中国外交 【专题号】D6 【复印期号】2014年04期 【原文出处】《当代世界》(京)2014年2期第17~21页 【英文标题】Changes of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作者简介】王帆,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继续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制,围绕着一系列改革的设想,中国外交战略的变革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而观念的变革也将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观念属于文化,战略观念转变是战略文化发展变化的必然反应。为了解决中国存在的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必须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谋求观念变革与创新,观念也是生产力,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民族复兴的宏愿。 观念变革的必要性 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由观念支配,既有正确的观念,也有错误的观念。英国的一位智者断言,观念对人类生活所具有的支配力量,与其中的错误程度恰好成正比。① 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发展是要跟别国比思想、比未来设想、比对于未来的构想与创意。这是最为根本的因素。 观念的创造力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中国要实现大发展必须从古代文明中取其精华,从西方文明中吸收养分,同时超越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建立起一个新的未来文明才可能真正实现。一个过去两百年贫弱的中国需要面对已经强大五百年的发达群体,过去五千年的文明也不足以让中国骄傲和放松。我们必须集人类之长,扬自身优势,形成新的观念创新,才能最终实现赶超目标。 20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以西方理念为主导,以权力政治为基础,形成了强权政治和霸权逻辑,虽然也有新自由主义以制度合作为核心的流派和建构主义以价值认同为基本的理论思想,但这些理论均是西方世界观的产物,无论是哲学基础还是思想方法都没有摆脱西方思想的束缚。西方理论中有其先进合理的观念,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逻辑,权力至上的暴力思想,强调西方价值的主导性、垄断性和排他性,缺少整体性、宏观性和包容性,遵循简单思维等。美国等国继承和发展了权力政治,解决冲突的方法是优势强势,或局部均势;部分至上,集团式的权力政治逻辑,崇尚武力与竞争;实力至上,实力决定一切,虽然近些年又强调软实力、巧实力,但都与权力因素密不可分。 美国已故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说:“西方赢得世界靠的不是高人一等的思想、价值观或宗教,而是在应用有组织的暴力手段方面的技高一筹。西方人通常忘记了这一事实,但是非西方人从来就没有忘记。”②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西方提出了制度、规范。从制约冲突的角度来看,西方的现实主义理论假定是均势,自由主义理论假定是合作与相互依存,而建构主义的理论假定是促进相互认同。此外还探索了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以及霸权稳定的理论。这些方案的总体特点是承认了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国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局限性,但

中国外交政策及特点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指的是我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各方面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边界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他政策措施处理办法,在我国外交政策的指导下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原则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目标 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成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中国外交战略

中国外交战略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中国外交战略 一.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一)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以前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努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

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我们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同发展中国家,也要同发达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如何处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同志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大局出发,明确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12)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所谓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进行党际交往,是指彼

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几点思考-秦亚青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27日/第B05版 国家社科基金 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几点思考 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 当前,我国正以新兴大国姿态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如何认识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关系,能不能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应时顺势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航程。总结世界历史上大国兴衰的经验,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来看,建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我将其称为“兴衰陷阱”。 如何避免“保罗?肯尼迪陷阱” 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1987年出版的《大国的兴衰》一书中,研究了世界500年来大国的兴衰,指出大国失败的重要原因是“战线过长”,亦即在世界全方位发力。战线一旦拉开,就像是启动了一个自我运转的进程,无法停止,致使用力过度过散。即使一国资源再多,也难免最终耗尽。肯尼迪由此预言了苏联的衰亡和美国的衰退。 摆脱“保罗?肯尼迪陷阱”,避免出现重大战略性失误,首先,应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有所必为,有所不为,防止脱离自身实际的战线延长和拓展。二战后,苏联成为全球第二大强国,开启了两极时代,与美国进行了全球性争夺,最为突出的是军备竞赛,最终耗尽国力。冷战结束后,美国因“历史终结”而欢呼膨胀,唯我独尊,四处插手,滥用军力,结果出现重大战略失误,国力相对走弱。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上鼓吹中国责任论的声音不绝于耳,其本质是要求中国在全球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从国内来看,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已是实力强盛的超级大国,应以与美国争夺世界领导权为主要战略目标。根本而言,当前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外交战略上需要保持定力,不能不切实际地拉长战线。 其次,应保持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之间的平衡。16世纪以来,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苏联等强国的兴衰史表明,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与军事实力相互影响和制约,经济与安全不可偏废。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最大的安全,也是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只有通过推动共同发展,形成经济合作和安全合作良性互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安全才能真正得到保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信第四次峰会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了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再次明确了经济与安全的辩证统一关系。 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古希腊学者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指出,新兴大国必然会挑战守成大国,守成大国也必然遏制新兴大国,双方终将以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当时的斯巴达和雅典展开了激烈的战争,结果雅典失败,斯巴达也伤筋动骨。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将此总结为国强必争、争则求霸的大国历史宿命和国际关系铁律。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尤其是中美战略竞争,仍然是中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客观而言,中美两个世界性大国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201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提出努力把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随后,新型大国关系被进一步诠释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在2013年中美两国领导人庄园会晤和2014年瀛台对话中,新型大国关系都是重点。这表明,中美两国都想避免重蹈大国争霸的历史逻辑。在“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方面,中美双方分歧不大。但在“相互尊重”问题上,美国心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特点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特点 参赛系别:能源与机电工程系 参赛班级:13级机械一班 参赛组员:杨强(13).王闻城(12). 黄路江(41).李武韬(15).陈韬(29)

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的特点,这些外交战略动既有对外交原则和传统的承袭,也有外交理念和实践的发展创新,特色鲜明地拉开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宏篇序幕,迈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坚实步伐。 一:理论上有创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1】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郑重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要求外交工作因势利导、

顺势而为,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国家利益。外交部长王毅在介绍习近平主席“开局之旅”成果时指出,中国外交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开拓进取、务实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二: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布局主打经济金融外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近年来涉外活动涵盖中国外交的方方面面,在双边、多边、区域、全球层面上通盘运作,统辖使用经济.金融外交、能源外交、军事外交、公共外交等手段,点面结合、创造性地实施“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工作布局,极富效率、充满张力地勾勒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线条。 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构想体现了中国政府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新理念,也揭示了中国和中亚经济与能源合作进程中如何惠及其他区域、带动相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新思路,更是中国站在全球经济繁荣的战略高度推进中国与中亚合作跨区域效应的新举措。习近平主席出访东南亚期间,又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为双方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指明了方向。自此,中国打造陆海两条“新丝绸之路”,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同谋和平发展的政策格局已然成形。【2】“钻石十年”中国与东盟将在既有“黄金十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钻石十年”。在此基

当前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外交战略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年级:2011级 姓名:鲁敏 学号:1106020131 课程名称:当前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外交战略任课老师:张彦德 论文名称:当前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外交战略 当前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外交战略 通信工程1班鲁敏 1106020131

众所周知,在当今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国际局势似乎也变得甚为微妙,有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总体看来,仍是以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和欧洲诸国为主轴,在历史和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任何两国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进行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角逐与对垒。而在如今以经济金融市场为核心利益的主流经济时代,只有在发展了强大的经济实体与商业网络之后,才能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国际地位,才能使自己立于强国之林! 世界向何处去?当今世界还处于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与以往不同的是,由于它病得很重,不同的人对它的前途有不同的看法。在西方占主流的人认为它还有救,只需要做些调整而已;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它正在一步步接近死亡。西方还有人想得更深一些。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向何处去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这里有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几百年来鼓励人们不顾一切地、有时甚至不惜用战争手段来实现发财致富美梦的资本主义理念,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地球还能不能承受坏境的破坏和战争的摧残? 其实,人类要生存,不仅需要物质,而且更需要精神。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应如何在地球上相处?人类应如何对待地球?千百年来,许多先知先觉的圣贤都发出了自己的呼声。宗教领被、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都留下了许多醒世恒言。远的不说,80多年前,印度的圣雄甘地指出当时社会有“七宗罪”:“没有原则的政治、不劳而获的财富、没有理智的享乐、没有人格的教育、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人性的科学、没有牺牲的宗教。”对照当今现实,哪一条不是说得入骨三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会驶向无比美好的理想社会。中途,也许会进站停一停,兴许还会倒退一段,但绝不会太久,很快就会继续前进。 有人说,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存在。自然科学无法帮助人类了解这个精神世界。宗教曾经努力过。人的一生不能不知道世界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一个人人生的坐标,一个好的人生观,一个好的世界观能够时刻指引着你个人的前途和方向,你不会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迷失自己,更能在别人的沮丧中看到自己的前途。

中国外交战略

中国外交战略 一.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一)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以前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努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我们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同发展中国家,也要同发达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如何处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邓

小平同志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大局出发,明确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12)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所谓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进行党际交往,是指彼此在尊重对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这一指导方针是邓小平外交思想同中国外交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使我们从传统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为我党与世界各类政党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广交朋友、发展交流与合作关系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天地,从而有利于凋动和利用世界上一切于我有利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界对我发展和国家统一事业的遏制和干扰。 我党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指导方针不仅有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有其客观根据:第一,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开放的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家统一事业,需要国际同情与支持,需要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不同意识形态的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摘要:进入新时期,国际格局发生沧海桑田之多重变化。中国和平崛起,革旧寻新,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在大战略视角下展开外交 战略的新布局,给世人展现出清新而强有力的外交新貌。当代大学生作为日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理解、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什么是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当代大学生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如何更加全面的理解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大战略 一、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积累,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 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服务贸易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从而为拓展外交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中国处于国内体制改革和外交战略转型的双重机遇期,需要研究如 何扮演大国角色,在经济实力和实际影响力之间实现有效的相互转化,构筑稳定的国际环境,进而实现国家利益。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外交既要有延续性,又要开拓新思路。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政府更加强 调外交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在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外交工作更加精细, 外交活动所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更加复杂。[1]因此,在理论层面上强 化对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认知是十分必要的。 1、“大战略”及“中国大战略”的概念定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狭隘的战略观念不能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人们对战略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军队日益机械化,战争的前方和后方联系日 益紧密,战略家对战争的思考在空间和范畴上更加扩大,战略研究开 始进入经济、政治等领域, 大战略的概念应运而生。“大战略”来源 已不可考, 但最早系统阐述的学者是利德尔·哈特,他将大战略定义 为“协调和集中国家的全部资源用于实现由国家政策规定的在战争中

新时期中国外交及其战略挑战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及其战略挑战 外交的历史命运和国家的历史命运是休戚相关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腾飞的事实检验了这一次时代观革新的正确性。如今中共中央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两个大局出发,在“和平与发展”的表述中加上了“合作”二字,在丰富了时代观内容的同时,也为下一步中国外交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其次,形成了“全方位外交”的外交战略。新的外交战略紧扣时代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真诚地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指明了未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方向。再次,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外交理论的又一创新。中国既要通过维持和平来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以谋求更大的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也是由中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最后,构建了“和谐世界”理论。这是中国外交最新的理论创新。它的提出为中国外交特别是多边外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它也为世界各国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提供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全球治理模式。 一个全新的世界级大国的形象开始出现,中国为人类、为这个星球作出更大贡献的梦想开始初现端倪了。不过,在那众多令人鼓舞的现象背后,我们还要有更多的忧患意识,因为山爬得越高,一旦摔倒,

可能摔得更重,爬得越高风景越美,也可能更加孤寂、寒冷。现在中国就恰巧处在高山,风景更加壮美,同时又是高处不胜寒的双重境地。而我认为,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的外交战略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经济领域中的发展的危机。 发展的危机是指过去曾经让中国富强和发展起来的要素正在变得枯竭,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正在成为中国新时期前进道路上的麻烦和障碍。如果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中国的发展就会走向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所以,危机也可以说是一个十字路口,要么开辟新路,要么走进死胡同。我国原有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优势在逐渐丧失,就是这一表现。第二,在安全领域中的安全难题。传统安全威胁就是中国是全世界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在新时期新的画面中,我们的海外安全问题在日益凸现,包括海上通道安全、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在日益加剧。据悉,现在有关部门一天所接到的海外遇险事件比过去一年都多,而且多数是没法处理的,还有我们的海洋通道安全问题,我们很多能源、物资都需要通过海洋从海外运输回来,而一旦海洋通道被切断,就势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重大的打击。就是说,对外经济依赖越高,经济的脆弱性就越大。第三,国际领域中的国际压力我国虽然在外交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大国的地位,但是国际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没有完全的消失。南北发展不平衡,某些国际的武断专横。还有各极势力的划分与制衡。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际暗波涌动。还有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冲突。这些都给中国外交造成很大的压力。

华南理工大学 毛概 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期末 题库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国家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 A.分清敌我B.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 C.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D.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B;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28-2 2、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构想是在()。 A.1945年B.1946年C.1947年D.1948年 答案:B;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29-1 3、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下列国家中属于第三世界的是(); A.中国B.苏联C.英国D.日本 答案:A;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29-1 4、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A.战争与革命B.和平与发展 C.开放与合作D.和谐与共赢 答案:B;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0-2; 5、1985年,邓小平将国际关系问题总结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其中核心问题是()。 A.人权问题B.和平问题C.东西问题D.南北问题 答案:D;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0-2 6、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这是由于()。 A.战争与革命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人口增长失控,资源被破坏,环境恶化 C.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引起的战争时起时伏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答案:D;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0-3、p.231-3 7、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是()。 A.一极独霸世界B.两极格局对峙C.单边主义抬头D.多极化 答案:D;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1-2 8、经济全球化有其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属于其负面影响的是()。 A.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B.对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形成了影响C.进一步推动了全球政治的多元格局D.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形成了冲击答案:D;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2-3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摘要: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经历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 各种矛盾交错发展, 挑战纷呈, 世界局势错综复杂, 变化剧烈。这种状况将继续延续并影响到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化的背景下,我国外交战略也发展了变化。谈及中国外交的“战略转型”,中国过去三十年外交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不同身份间保持了平衡。中国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多边国际对话机制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把这多种关系细腻地缝合在一起。中国外交从经济角度追求双赢,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维护稳定,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全球化进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实现的,它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加强了美国及西方的国际地位,同时给中国的外部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要想顺利融入全球化,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利益,在21世纪初期必须在顶住“西化”和“遏制”压力的同时,与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机遇蕴含在挑战中,只有成功应对挑战,才能抓住机遇。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科技、中国外交 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清晰地了解我们的对手国际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以及相应的外交战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和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一.当前国际形势 全球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多个层面,正如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的,“伴随全球资本主义的是一种文化与政治的全球化过程”。不过,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

中国特色外交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是以中国的视角,立足于本国人民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对外交本质和运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的创新理念和思想体系,是科学解释中国的和平发展,应对“中国威胁论”的锐利武器。它既要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服务,也要为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服务。本文将就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使命、机遇、性质和体系等基本问题,在分析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学界参考。 历史任务与现实机遇 早在60多年前的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就提出了“外交学中国化”的伟大任务。遗憾的是,只是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以后,特别是邓小平和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后,外交学中国化的研究才开始提上日程。世纪之交,国内出版了若干初步总结新中国外交经验的外交学著作。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为完成周恩来关于“外交学中国化”的历史任务,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紧紧抓住战略机遇而迅速崛起。国际社会在惊叹中国奇迹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崛起的各种忧虑,花样翻新的“中国威胁论”流行于世界。这种思潮以西方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来解释和预测中国崛起现象,在世界舆论界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了扭转被动防御的不利态势,获得相对于西方的话语权优势,中国也必须大力推进自身的特色外交理论体系建设。 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双边与多边外交,中国领导人提出了“新安全观”、“和平崛起”、“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等一系列新理念。极其丰富的新鲜经验和一系列新理念,为外交学者构建系统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展开争夺外交理论话语权的强大攻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形成了难得的现实机遇。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

国际新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战略

国际新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战略 摘要:目前,国际形势总体平稳、局部动荡态势,大国围绕国际秩序和地区热点加强博弈,世界格局变化更加复杂。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内经济迈向新常态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外交大力开拓创新,成果显著,中国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新形势下,中国该如何发展?发展空间有多大?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全面的角度,不仅要看到国内的发展状况,也要看到国际发展形势以及我们的外交地位。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依法治国,大力发展民生。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经济结构调整、生态治理、能源安全和劳动力配置等都是摆在眼前的紧迫问题。从国外形势来看,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国际地位上升。纵观全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总体来看,世界以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欧洲部分国家为主导,从自身合法利益以及各国共同发展出发,围绕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进行角逐,谋求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国际形势千变万化,国际局势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各国想要在这种局势中谋求发展,就需要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谋求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勇于面对竞争。中国又有怎样的外交战略呢? 一、国际格局与外交关系 世界格局是指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相对稳定的一种关系。21世纪以来,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地方冲突与民族冲突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的信息革命阶段,一切都要在信息革命的天秤上重新定位、衡量,外交工作也不例外。在信息每时每刻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万变不离其宗,坚持以和为贵,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私利。中国主张国与国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应通过对话、谈判、交流、互动来化解冲突和矛盾。这是中国人民的心声,也是世界人民的意愿。中国和合外交的理念,渊源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和睿智的生命智慧。尽管中国外交面临冲突和矛盾多发期,但只要能“处变不惊,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就能开出新局面。 二、国际安全与地区热点 2015年,全球地区热点仍然集中于中东、东欧和东亚三个地区,但形势出现新变化,而且特点各不相同。对中东地区来说,美伊关系对中东形势有决定性影响,美伊对抗结束是历史性事件。在后伊核时期,美伊关系将由对抗状态转化为非敌非友状态,伊朗承认美国在中东的主导权,而美国则承认伊朗的地区大国地位,承诺不损害伊朗政权的安全。双方都将从这一妥协中受益。虽然由于美国国内多数人反对伊核协议,两年后新当选的美国总统是否继承奥巴马政府的这份外交遗产尚有不确定因素,但从大势看,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伊核问题是大势所趋。后伊核时期给中东地缘政治带来的新格局,将为其他国际力量如欧盟、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东施展影响提供更大空间。亚太是地区热点问题集中的第三个地区,2015年有关形势也出现一些新变化。与中东热点不同,围绕亚太地区热点,有关当事方之间实际发生冲突的风险并非在升高,而是趋于降低。无论是在有关领土及海洋权益争议问题上,还是在冷战遗留问题如朝鲜半岛上的对立,可控性总体都有所加强。亚太地区的紧张气氛主要来自大国在地缘政治上展开的战略博弈。美、日为在对话战略博弈中争取有利态势,常常利用地区领土争议问题做文章,而个别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试图利用大国矛盾,坐收渔利。因此,管控这一地区的热点问题,关键在于大国关系,尤其取决于大国之间能否增强战略互信。2015年,由于中美、中日等大国关系总体朝积极方向发展,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摩擦和争议并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