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建筑史与城市规划原理

中外建筑史与城市规划原理

中外建筑史与城市规划原理
中外建筑史与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先时期的建筑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从史前时期直到殷周时期的建筑发展过程

2. 熟悉殷周时期建筑的成就

(二)教学容

第一节史前时期的建筑

1 .主要容:与建筑相关的考古发掘资料、文献资料,穴居建筑,巢居建筑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甲骨文与建筑的联系,半坡村遗址,余河姆渡遗址

3 .问题与应用:了解与建筑相关的考古发掘资料、文献资料,熟悉半坡村遗址和余河姆渡遗址

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

1 .主要容:商代建筑,西周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建筑,《考工记》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殷墟,商代墓葬,西周都城及建筑,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春秋战国时期建筑特征,《考工记》的都城形制

3 .问题与应用:了解殷墟、商代墓葬、西周都城及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建筑特征,熟悉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掌握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和《考工记》的都城形制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 、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的平面特征是什么?

2 、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的特点是什么?

3 、《周礼·考工记》是如何记述周代的都城型制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 PowerPoint 演示,选择大量实例图片,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第二章、汉至晋南北朝的建筑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汉一直到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的发展过程

2 .掌握代、汉代以及晋南北朝各个时期建筑的突出成就

(二)教学容

第一节代的建筑

1 .主要容:代发展的历史背景,长城,阿房宫,始皇陵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长城,阿房宫,始皇陵

3 .问题与应用:熟悉长城,了解阿房宫,掌握始皇陵

第二节两汉时期的建筑

1 .主要容:两汉的城市、宫殿,住宅,陵墓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汉长安城,长乐宫,未央宫,上林苑,东汉,汉代住宅,茂陵,墓阙

3 .问题与应用:熟悉汉长安城,墓阙,了解长乐宫,未央宫,上林苑,东汉,汉代住宅,陵墓

第三节晋南北朝的建筑

1 .主要容:晋南北朝的城市建设,佛教建筑,居住建筑,陵墓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邺城,佛教的传入,灵隐寺,少林寺,佛教建筑的分类,嵩岳寺塔,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住宅的形式,住宅对自然的追求,南朝帝陵,陵前石刻,萧景墓墓表

3 .问题与应用:熟悉邺城,嵩岳寺塔,石窟,了解佛教的传入,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住宅的形式,萧景墓的墓表,掌握佛教建筑的分类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 、始皇陵的布局特点?

2 、汉长安城规划布局的特点?

3 、嵩岳寺塔的建筑特色?

4 、佛教建筑的分为哪几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 PowerPoint 演示,选择大量实例图片,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同时配合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教学手法。

第三章隋、唐、五代的建筑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隋、唐、五代时期建筑的发展过程

2 .掌握隋、唐、五代各个时期建筑的突出成就

(二)教学容

第一节隋、唐、五代的城市和宫殿

1 .主要容:城市,宫殿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南唐的金陵,吴越的,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

3 .问题与应用:掌握唐长安城,了解南唐的金陵,吴越的,熟悉含元殿,麟德殿

第二节隋、唐、五代的住宅、陵墓和桥梁

1 .主要容:住宅、陵墓、安济桥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诗、绘画对居住形态的描述,乾陵,南唐帝陵,安济桥

3 .问题与应用:了解住宅的形式,南唐帝陵,掌握乾陵,安济桥

第三节隋、唐、五代的建筑

1 .主要容:佛寺,佛塔,石窟,道教建筑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南禅寺,五台山佛光寺,历城神通寺塔,大雁塔,小雁塔,千寻塔,栖霞山舍利塔,龙门石窟奉先寺、潜溪寺,道教起源,白云观,抱朴道院,青羊宫

3 .问题与应用:掌握五台山佛光寺,熟悉南禅寺,历城神通寺塔,了解大雁塔,龙门石窟奉先寺、潜溪寺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 、唐长安城的规划特点?

2 、乾陵的布局特色?

3 、安济桥的成就?

4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建筑特点?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3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3

第三篇城乡空间规划 10.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11.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 12.城乡区域规划 13.总体规划 14.控制性详细规划 10.1试比较2008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与1989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的异同。 10.2试比较各层面规划类型在内容与深度上的不同。 10.3城市基本资料搜集。 11.1哪些要素决定了不同城市土地的价值级差?有学者认为,我国实施的土地拍卖制度提升了房产的价格,是否应该叫停土地拍卖? 1.土地级差—— 由于城市土地的自然性质或者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的差别,而又不同的价值,这被称为“价值级差”,影响城市土地价值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土地的区位,适用性,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①区位:一般指的土地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或者是土地所属的城市的基本状况, 如相同城市,市中心的地块通常比郊区价值高,大城市的地块一般比小城市价值高。 ②适用性:指的是土地的适用性评定结果,一般是一类用地的价值>二类用地的 价值>三类用地的价值。 ③用地的基础实施建设: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的,一般其价值越高。 2.土地拍卖—— 土地拍卖的制度提升了地产的价格,地价上涨推动房价上涨,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叫停土地拍卖,原因如下: ①从放假高涨的原因来说,土地拍卖出高价不是带来房产涨价的直接原因,因 为房价本身就是开发商自己根据市场制定的,无论土地是否高价拿来,开发商都可以定出高价来的,因此叫停土地拍卖,并没有找到其问题根源,更重要是的建立健全的土地财政政策,预防、限制土地拍卖过程中对于土地价格的提升给房价带来的影响。 ②土地拍卖的经济收入,是地方政府发展自身的重要经济来源,叫停土地拍卖, 会给地方政府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考试简答题

名词解释: 1.城市性质: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城市用地评价: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做的评价。 3.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指的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卫星城:一些半独立的城镇,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去母城。 简答题: 城市化具体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地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比较集中成片的、密度高的居住形状,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2、论述可持续发展概念、意义且具体说明经济、社会、自然三者协调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意义:三者关系: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涉及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 具体来说,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注重和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大社会环保意识,防治污染于产生污染的源头,解决污染于经济发展之中。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达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求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城态发展不能背离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结构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创建一个保障公平、自由、教育、人权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此外,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习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和决策取舍的参照依据。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 3、居住用地选择要考虑那些方面? 居住区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这些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物质条件,避免选择易受洪水、地震灾害、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的地区。在丘陵地区,宜选择向阳、通风的坡面。在可能情况下,尽量接近水面和风景优美的环境。 (2)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就业区、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相结合,协调

最新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四版)1-12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⑤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①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 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 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 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②隋初,长安城建设,强调建设时序。③元大都建设,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形地貌特点----整体观念、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④米列都城,采用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你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田园城市、卫星城镇、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理性主义、城市设计、社会学和新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和全球化理论。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百年规划与梦想——卡尔加里城市规划的启示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百年规划与梦想——卡尔加里城市规划的启示 摘要: 近100年前,城市规划师托马斯.墨森(Thomas H.Mawson)为卡尔加里市做的城市总体规划,在100年后的今天,当卡尔加里早已从一个小镇一跃成为加拿大第五大城市时,整个城市却仍然保持有可持续发展的势头,这不得不归功于100年前所做的城市规划。我们在感叹城市规划师的远见卓识外,是否还有更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与学习呢?分析卡尔加里城市规划成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规划师、政府、公众的参与和互动是整个城市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而法律的保障则是坚强的后盾。 关键词: 卡尔加里百年规划托马斯.墨森 引言: 城市规划不是城市以巨大的费用推倒重建的过程,而是对现在和将来可能出现的机会的合理预测和规划。当时机成熟时,我们才有可能一点一滴地打造出一个理想的城市。 ——摘自《托马斯.墨森在卡尔加里的演讲》(1912年) 背景: 加拿大新兴的工业城市卡尔加里位于大艾伯塔省南部落基山脉东麓,是艾伯塔省经济、金融和文化的中心。卡尔加里一词的意思是“清澈流动的水”。这里早先是一个牧场,二十世纪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口从最初的4.4万发展成为96万,从占地 面积约10余平方公里的小镇发展 到724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城市。凭 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辉煌蓬 勃的石油工业,排名居世界前十位 的人居生活环境,卡尔加里如今已 成为享誉世界的加拿大第五大城 市。而近年来仍以平均每年吸引 25000人口移居的速度不断扩张 着。难能可贵的是所有急速生长的 过程基本上保持了平稳、有序、按 部就班的可持续发展势头。 时间回到1912年的春天,英国城市规划师托马斯.默森受到加拿大卡尔加里市政府的邀请来到卡尔加里,为市议会及部分市民阐述他的规划思想。同年年底,他被雇用并随后完成了卡尔加里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卡尔加里市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控制性初步规划”。后来称之为墨森规划(Mawson Plan)。当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查看卡尔加里城区用地规划图时,近百年前的默森规划的影子仍清晰可辨。今天卡尔加里的城市道路网、快速交通干线、公交系统、城市景观、河流保护、开敞绿地、公共基础设施、中心区控制性规划、城市天际线设计和城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_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 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考试卷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考 试卷B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 分,共 分) 、城市规划——一 、地基承载力—— 、居住用地—— 、环境容量—— 、城市总体布局——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分,共 分) 1、城市产生于( )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奴隶向封建过渡时期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下列关于居住用地选择,错误的是 。 .用地数量与形态应考虑其适用性 .注意与工业等就业区的相对关系 .布置在较繁荣的城市中心地段 .尽可能布置在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段 、《马丘比丘宪章》的主要贡献是 。 强调物质空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突出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作用 提出建立生态城市的思想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范规定,盲人学校属于 。 .体育类 .医疗卫生类 .大专院校、科研设计类 .行政办公类 、居住区的用地组成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 .居住建筑用地 .公共建筑用地 .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 、唐长安城较为完整的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力的典型格局,其特征中不包换( ) 、中轴线对称 、大套方城、宫城居中 、规整的方格路网 、居住区采用里坊制 、雨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采用同一种管渠混合后汇集后,全部送至污水厂处理后再排放的排水系统,指的是( ) 、直泄式合流制 、截流式合流制 、全处理式合流式 、完全分流制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 。 规划文本和附件 图纸和附件 图纸和专题研究报告 文字说明、图纸和专题研究报告 、( )是我国目前道路上所普遍采用的断面形式。 、一块板 、二块板 、三块板 、四块板 、下列关于仓库规划布局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油库应靠近重要的交通枢纽布置 供应仓库可布置在使用仓库的地区内或附近地段

精选-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C )。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2、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B )。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3、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 D )的不同。 A.人口规模B.空间规模C.居住形式D.产业结构 4、一般把( A )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发明蒸汽机B.汽车的出现 C.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D.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A )。A.市场推动型B.地方推动型C.辐射扩散型D.外资促进型 6、以下四项中,( D )项不是城市化。 A.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B.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C.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7、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B )。 A.20%;35%;50% B.30%;30%~70%;70%一90% C.25%;40%;60% D.40%;40%~80%;80%~95% 8、(B)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通常我们把(B )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B )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B ) A.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B.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C.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 D.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2、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C)。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最新城市规划原理经典课后练习

城市规划原理经典课 后练习

原理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表现的是()。 a.集聚规模的差异 b.生产效率的差异c.生态环境差异d.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标准答案:c 解析:P4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2、城市没有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城市内手工业和商业不占主导地位,而主要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这个时期称为()。a.农业社会的城市b.工业社会的城市c.商业社会的城市d.后工业社会的城市 标准答案:a 解析:p9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城市发展阶段的特点。 3、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与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这个时期称为()。 a.农业社会的城市b.工业社会的城市c.商业社会的城市d.后工业社会的城市 标准答案:b 解析:p9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城市发展阶段的特点。

1、阶段:城市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 2、差异: 阶段差异 农业社会的城市城市没有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城市内手工业和商业不占主导地位,而主要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 工业社会的城市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状态,工业化带来生产力的空前提高及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大重组,而且促进了大量新兴工业城市的形成,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与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同时,工业文明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交通拥塞、生态失衡等城市问题。 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后工业社会的生产力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如信息网络、快速交通等)为生产与生活的支撑,文化趋于多元化。 4、下列不属于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的是()。 a.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b.从纵向空间环见到横向空间环境 c.从平面空间环见到立体空间环境d.从生产型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标准答案:b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试卷A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试卷A 一、名词解释(5分*5个= 25) 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城市环境容量:在城市特定区域内,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某种生态环境标准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3.城市职能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4.城市环境容量:在城市特定区域内,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某种生态环境标准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5..户室比 户室比又叫户型比,它是指各种户型在总户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反映到住宅设计上,就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住宅建筑中,各种不同套型住宅总套数的比重 二、单项选择题(4*8=32) 1.城市道路应分为(B )。 A.主干路、次干路、次路 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货运道路、客运道路、综合道路、生活道路 D.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组团路、宅前宅后小路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产业分成(A)。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 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3.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指( b )。 A.居住区外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B.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c.居住区外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小步行距离 D.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小步行距离 4.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 )递增,而在( )逐渐减弱。 A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 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材料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外扩展和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 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 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第九章复习过程

第九章:技术与信息 第十章 第一节:人类技术的进步及其对城市的影响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技术大背景的发展可分为若干个历史阶段,出去原始社会阶段,人类技术发展可简单地分为,手工技术阶段吗工业技术阶段,和信息技术阶段。 在手工技术阶段,城市发展进程缓慢,城市建址收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城市分布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这就是为什么这一时期的城市更多的建在河川港湾地带和交通要道的主要原因。 1784年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以机器技术为主导的技术时代到来,这一阶段的技术发展对城市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是城镇化速度大大加快,城市的分布也不再受自然环境的严重制约。 当技术的发展将整个社会带动到信息技术时代,人类社会的沟通与交流方式途径变得越来越丰富,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 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城市中人类的生活组织形式。影响了城市经济与产业组织,也对环境造成了深刻影响。 城市作为一种生活空间,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共处方式,从而带来了对空间的不同需求,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空间,技术进步改变了经济组织方式 城市作为最大的人工构筑物,技术进步改变了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也改变了人与自然共处的方式,今天的城市扩张已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 未来的城市必须重新思索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永续发展。 第二节:城市规划自身技术的发展 1.城市规划技术 技术进步是对城市规划学科同样有着重要影响,新技术的进步对城市规划领域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城市规划中的计量模型应用 B:城市规划的成果表现欲沟通交流方法的改善 C:城市规划原理能力的提高 2.城市规划模型的类型 城市规划模型可分为三大类 A:宏观模型的主要对象是社会经济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规划的要素包括,人口,劳动力,总产值,各产业比例各类土地利用总量等。 B:微观模型的本质是描述城市各项活动主体 C:GIS模型 3.GIS与城乡发展监测 进入1990年后期各类城市模型往往把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自己的建立与运行平台,因此传统城市模型与GIS构成了当前发展的热点。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典型城市的规划评析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典型城市的规划评析 姓名:张祎然 班级:城市规划0501 学号:16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飞翔在美洲上空的巴西利亚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作为首都后在科斯塔和尼迈耶规划下的巴西利亚城市建设。巴西利亚的规划充分展示了《雅典宪章》功能城市的精神,是以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和艺术哲学观念解决城市建设问题的典型范例。通过分析得出,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综合体,它的存在发展包含人类一切活动与行为,多学科的交叉和参与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巴西利亚城市规划 引论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全称巴西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东部,东濒大西洋。国土北部是圭亚那高原、西部是亚马逊丛林,西南部是查科平原以及巴西高原,南部为坦荡的高原牧场。巴西大部分领土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国土面积为8511965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21亿,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大国。 巴西的第一个首都是萨尔瓦多(1549年—1763年),1763年迁都里约热内卢。两百年来,由于不加控制过度开发,城市急剧发展。不仅是巴西的政治、行政管理中心,而且成了经济、文化中心。工厂林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剧增,经济、文化活动不断增加,交通拥挤,能源紧张,环境恶化,使里约热内卢在人口、交通、能源、环境污染等方面不胜其负,难以履行首都作为政治、行政管理中心这一真正职能。为了使首都彻底摆脱上述沉重负担和压力,为了开发西北广大内陆地区、使内陆与沿海的经济得以均衡发展,巴西政府决定将首都迁到巴西高原中部。于1960年4月21日在一片红土荒草上,重新建成了一座拥有八个卫星城市、占地5800多平方公里、人口120万的新首都——巴西利亚。 一、巴西利亚简述 1.建设初衷 1955年在新当选总统库比契克为使巴西在政治和经济上更加独立而开发内地的决定下建设的。借助首都作为政治、行政管理中心的作用,以它的繁荣和发达,辐射和带动周围地区,使原来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内陆地区得以均衡发展。 2.自然和人文条件 巴西利亚地处热带,由于当地海拔较高(1161米),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在22C左右,且位于马拉尼翁河和维尔德河汇合而成的三角地带,水源丰富。市区内地势平坦,土质优良,地质构造稳固。美中不足的是巴西利亚建于荒野之上,缺乏天然的景物资源,通过建造一些人工风景来弥补这个缺憾。例如,利用新月形天然洼地截断附近的帕拉诺亚河围造一个人工湖,它的南北二湖成“人”字形环抱大半个巴西利亚市,既调节了市区的空气湿度,又美化了城市环境,为城市增添了妩媚和韵律。 二、城市规划理论依据 巴西利亚是雅典宪章“功能城市”的实践体现, 1933年出版的《光明城》(The Radiant City)一书中,勒.柯布西耶认为当时全球所有的城市都是垃圾、混乱、丑陋、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题.docx

1防护绿地:城市屮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化用地。 2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圉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3服务半径: 4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5道路宽度:在城市规划中是指: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只沿街的城市绿化 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 6日照间距: 7居住绿地8 CBD:屮央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9城市流动人口 10路幅宽度:在建筑设计及其城市规划中是指:路幅宽度是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 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1简述下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 2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道路可分几级?其道路的宽度分别为多少 米? 3旧居住区道路沿线改建要考虑哪些方面? 4据设计对象的用地范围和功能特征,城市设计可分为几类? 据设计对象的用地范闱和功能特征,城市设计可以分为下列类型: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开发区设计;城市中心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城市干道和商业街设计;城市居住区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城市旧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大学校园及科技研究园设计;博览中心设计;建设项目的细部空间设计。 5从工程建设方面着手,改善旧城道路系统可采取哪些措施? 6简述下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 7从城市用地布局考虑,改善旧城道路系统可采取哪些措施? 8简述城市用地选择的原则?

1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 2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考试大%发展预留余地与方向;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 3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要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坏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同时做到地尽其利,地尽其利,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4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要注意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 9简述矿山城市的规划布局的基本特点? (1)矿山生产不同于一般工业生产,矿区资源条件是矿区工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2)矿区生产需有频繁的交通运输、大量的动力用电和生产用水; (3)矿区工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矿区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4)由于矿区大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和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地方,因此矿区的规划布局要很好的考虑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 (5)由于矿区与农村的联系较为密切,在进行矿区总体布局的同时,应尽可能结合考虑矿区所在地区的工农业基本建设,把矿区的开发与农田基本建设、大工业与乡镇企业、矿区公路与农村规划道路、矿区供电和农村用电统一考虑; (6)不同的矿产性质和种类的矿业城市在规划布局上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与要求。 10简述确定公共设施指标的影响因素及方法? 11阐述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并结合中区新公寓的道路规划现状说明其优缺 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2根据所学知识阐述住宅群体平面组合中行列布置形式及其优缺点,并请用简图说明住 宅群体平面组合中行列布置形式的几种布置手法? 13居住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哪几方面要求? 居住区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这些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物质条件,避免选择易受洪水、地震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 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 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

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包括: ⑴人口职能的转变; ⑵产业结构的转变; 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城市规划原理习题答案

1.场地分析的一般程序为 1 画出场地的范围和形状以确定它的合法用地范围 2 确认房屋的缩进距离和已有土地所有权。必要时标出建设项目,场地绿化,未来发展等所需要的面积和体积。 3 分析地形和地质条件,确定施工和户外活动区域的位置 4标出可能不适于建设房屋的陡坡和缓坡。 5 定出可作为排水区域的土地范围 6 绘制现有的排水结构示意图。明确地下水位的高度。标出可能遭受地表水,洪水过度冲刷和寝室的区域。 7 确定予以保护的现存树木和自然植物的位置 8绘制现有的水文图,标出予以保护的湿地,河流,分水岭,冲积平原和海岸线。 9绘制气象图:日照,主导风向,预期降雨量。考虑地形和相邻建筑对日照程度,挡风效果,眩光可能性等的影响。把太阳辐射作为潜在能源进行评价 10 确定通往公共道路和公共交通停车站的可能路口 2.场地平整应遵循哪些原则 1场地开发和建设应尽量减小场地和周边地界自然排水方式的改变。若改变地形,应规划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水。 2 尽量使场地开发和基础施工所需的开挖土石方量和回填土石方量

相等。. 3 避免在易于腐蚀和滑坡的坡地上建设 4 要保护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尽量减少在此类场地上的建筑面积。 5 要尽量减小对场地地形和原有植被的破坏 6依坡建设房屋时,要设置挡土墙或阶形台地。 3.基地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有哪些要求? 建设场地应与道路相连接,或设通道与道路相连接。若基地与道路相临街,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建筑物均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建造 基地内的通道应与城市道路相连接。通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各个安全出口及建筑物周围应留的空地。通路的间距不宜大于160m;机动车与自行车公用的通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不宜小于7m,消防车通路不应小于3.5m,人行道路不应小于1.5m,基地内车行路边缘至相邻有出入口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 4.边坡加固 碎石护坡挡土墙护坡种植植物护坡 5.简述周礼.考工记中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礼制理念和管子的自然至上理念的不同,举例说明这些理念是如何在中国古代城市格局中体现的?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 3

第三篇城乡空间规划 10.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11.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 12.城乡区域规划 13.总体规划 14.控制性详细规划 10.1试比较2008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与1989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的异同。 10.2试比较各层面规划类型在内容与深度上的不同。 10.3城市基本资料搜集。 11.1哪些要素决定了不同城市土地的价值级差?有学者认为,我国实施的土地拍卖制度提升了房产的价格,是否应该叫停土地拍卖? 1.土地级差—— 由于城市土地的自然性质或者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的差别,而又不同的价值,这被称为“价值级差”,影响城市土地价值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土地的区位,适用性,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①区位:一般指的土地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或者是土地所属的城市的基本状况, 如相同城市,市中心的地块通常比郊区价值高,大城市的地块一般比小城市价值高。 ②适用性:指的是土地的适用性评定结果,一般是一类用地的价值>二类用地的 价值>三类用地的价值。 ③用地的基础实施建设: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的,一般其价值越高。 2.土地拍卖—— 土地拍卖的制度提升了地产的价格,地价上涨推动房价上涨,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叫停土地拍卖,原因如下: ①从放假高涨的原因来说,土地拍卖出高价不是带来房产涨价的直接原因,因 为房价本身就是开发商自己根据市场制定的,无论土地是否高价拿来,开发商都可以定出高价来的,因此叫停土地拍卖,并没有找到其问题根源,更重要是的建立健全的土地财政政策,预防、限制土地拍卖过程中对于土地价格的提升给房价带来的影响。 ②土地拍卖的经济收入,是地方政府发展自身的重要经济来源,叫停土地拍卖, 会给地方政府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