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课程编号:020011

开设单位:金融系开课教研室:国际金融教研室先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

容概要:

“国际经济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研究对象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以及由此发生的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由于国际经济具有显著的不同于国经济的特征,因此国际经济学通常被视为一门孕育于经济学但又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作为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国际经济学同样注重于分析资源配置,但其基本的分析单位是主权国家或者独立的行政区域,所以国际经济学有其特定的视野,分析特定的经济关系。总之,国际经济学必须涉及这样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资源在世界围的配置问题;二是国际间商品和资源的流动问题。在具体容上,国际经济学最为关注的领域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前者主要探讨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分析国际贸易形态的决定以及贸易利益的产生和这种利益在贸易参与国之间的分配;后者从货币运动的观点出发,研究国际经济交易的价值转移和平衡问题,探讨国际经济的调整及其相应的调整机制,并讨论如何构建一种合意的国际货币和金融制度。

从分析方法上看,作为经济学在开放条件下的扩展,国际经济分析实际上是运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方法来研究国际经济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的综合,因此,经济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技术同样是学好国际经济学的工具。

推荐使用教材:

《国际经济学教程》黄卫平刚中国人民大学201年

前言

(一)本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国际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是我校经济类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专业。

本门课程教学容分为18章,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述国际贸易理论,包括第一至五章,系统介绍从古典到现代的主要的贸易理论;第二部分讨论国际贸易政策,包括第六、七、八章,重点分析关税和非关税贸易政策的含义及经济效应;第三部分包括第九、十章,所涉及的容是资本的国际流动;第四部分讲述国际货币金融理论和制度,主要由第十一至十五章构成,着重介绍有影响的汇率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第五部分容包含第十六和十七章,讨论开放经济下的外部均衡和宏观经济政策。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训练其较熟练地运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来研究国际经济问题。

(二)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

由于本门课程侧重于理论分析,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思维的严谨性,通过一些理论推导方面的练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包括数学工具)有进一步的领会并能加以运用。教学容上要讲究系统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对国际经济的各个领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掌握有关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及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初步具备对国际经济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程教学容与要求

第一章比较优势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国际贸易的基本思想;掌握绝对优势原理和相对优势原理的含义和容;理解机会成本的概念并运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进行简单的图形分析。

第一节绝对优势原理

一、古典经济学家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重商主义者视金银货币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因而一切国际经济活动的目的就在于获取金银,对外贸易作为获取金银的重要手段,必须以追求顺差为出发点。所以,重商主义主利用国家政权干预对外贸易。

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对重商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1)大卫·休谟指出,在金本位制度下,金银的流入会扩大国货币供应量,导致国物价上涨,从而削弱出口商品的竞争力,鼓励商品进口,因此重商主义所追求的贸易顺差在长期是难以实现的。(2)亚当·斯密认为,重商主义的财富观歪曲了社会财富的真正含义,实际上,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不是金银货币的存量,而是可供国民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种类和数量。

二、绝对优势原理

利用简明的术语,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原理可以概括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第二节比较优势原理

一、比较优势原理的基本思想

所谓比较优势,指的是一个国家较之其他国家在特定商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商品的生产相对地更有效率。

比较优势原理的基本观点是: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利。简言之,“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二、比较优势原理的数例说明

通过假定英、美两国生产和交换小麦、棉布两种商品,用简单的实例论证比较优势原理。

三、比较优势原理的假定条件

嘉图模型的假定条件:(1)劳动价值论;(2)2×2模型,即两国生产两种商品;(3)

生产要素充分就业;(4)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5)边际成本不变;(6)不存在贸易障碍和交易费用;(7)贸易平衡;(8)静态经济。

第三节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一、基于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

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额外生产1单位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引入机会成本后,比较优势原理可以表述为: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相对另一国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在这种商品上便拥有比较优势,根据由机会成本决定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可以给有关国家带来贸易利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比较优势原理的几何分析

所谓生产可能性曲线,指的是一国在要素充分就业及发挥最佳生产效率条件下可能生产的最大商品产出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在嘉图模型

几何分析。

第四节成本递增条件下的国际贸易

一、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递增成本的生产可能性曲线通常是一条凹向原点的光滑曲线。

二、成本递增的贸易模式

在成本递增的经济环境中,比较优势原理所揭示的关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律依然成立,但其结论有所改变:完全的专业化分工不复存在,国际分工模式表现出非完全分工的特点。

第二章贸易均衡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均衡分析的有关工具,并应用这些工具分析国际交换价格的确定、贸易利益的分配等问题;了解贸易无差异曲线及提供曲线的推导方法;熟悉贸易条件的涵义及其度量。

第一节均衡分析(ⅰ):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一、效用函数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效用函数反映的是消费者通过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同其所消费商品的数量组合之间的关系。在二维平面图上,所有能使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水平的轨迹,形成一条消费无差异曲线。将一国所有的个人消费无差异曲线予以综合,就得出该国的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定义为边际商品替代率。

二、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

综合运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确定国际贸易的形态、规模和均衡价格。由于这种分析方法同时涉及2×2模型下的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及其相互关系,所以称之为一般均衡。

第二节均衡分析(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一、供求曲线

通常情况下,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需求量与价格呈减函数关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供给量是价格的增函数。需求(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是需求(供给)量的变化率

二、国际贸易的局部均衡分析

在一个2×2经济中,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种商品的供求进行局部均衡分析,由此,不仅能决定均衡的国际交换价格和数量,而且可以直观地考察贸易参与国的利益及各自国利益的分配状况。

三、贸易利益的分配

(一)消费者和生产者损益:进口国的消费者剩余增加而生产者剩余减少;出口国的情

形相反。

(二)国家净福利:通过自由贸易,两国福利均获得净增长。

第三节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

一、提供曲线的涵义、特点及推导

提供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进口商品而愿意提供商品出口的数量。提供曲线最大的特点在于同时包含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信息。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给出提供曲线一个简明的推导。

二、贸易无差异曲线与提供曲线

贸易无差异曲线指的是能使一国福利水平保持不变的不同进出口数量组合的轨迹。换言之,同一贸易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两点,尽管意味着不同的贸易水平,但其所代表的福利水平是无差异的。利用贸易无差异曲线,可以给出提供曲线的严格推导。

三、均衡分析(ⅲ):提供曲线

应用提供曲线,可以使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模型大为简化: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便是国际贸易的均衡点。

四、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实际上也就是国际交换价格,在2×2经济中,一国的贸易条件定义为该国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当贸易条件应用于两种以上商品时,通过价格的指数化,贸易条件表示所有出口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指数与所有进口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指数的比率。贸易条件的变化体现了一国在一定时期贸易地位的改变。

第四节交易成本及多维贸易

一、交易成本与国际贸易

交易成本的发生,会缩小乃至抵消作为贸易动力的商品价格差异,从而导致贸易规模的缩减,甚至造成比较优势的消失。

二、多维国际贸易

即使贸易模型扩展到多个国家和多种商品的情形,比较优势仍旧是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全面把握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容;领会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容及意义;理解里昂惕夫之谜的涵义;了解有关模型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和过程。

第一节H-O模型

简而言之,H-O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国家应当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

一、H-O模型的说明

(一)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

(二)H-O模型的假定条件:(1)2×2×2模型,即两国投入两种要素生产两种商品;(2)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函数,即规模报酬不变;(3)两国技术系数相同;(4)两国同种商品的要素密集性相同。嘉图模型的一些假定亦适用于H-O模型。

(三)H-O理论的简单推理

二、H-O理论的数学证明

借助于假定条件,利用代数运算,可以证明H-O模型。

三、不同技术系数下的H-O模型

(一)生产函数与等产量曲线

(二)H-O理论的证明:勒纳图

*四、H-O模型的约翰逊图解

两个重要结论:(1)要素密集度是要素相对价格的单调递增函数,即劳动相对价格上升时,资本密集度提高;(2)商品相对价格是要素相对价格的单调递增函数,即劳动相对价格上升时,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上涨。

第二节国际贸易对短期生产要素收入的影响

一、生产要素的价格

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边际产品与产品价格的乘积。

二、国际贸易与要素收入分配

在短期,随着自由贸易的开展,出口产业固定要素的报酬增加,实际收入改善,进口竞

争产业固定要素的报酬下降,实际收入恶化;流动要素的收入变化是不确定的,取决于要素供给者的消费偏好等多方面因素。

第三节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一、定理的含义

在2×2×2经济中,如果满足H-O模型所设立的一系列假定条件,则无论要素供给者的消费偏好如何,自由贸易倾向于提高价格上升产业所密集使用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价格下跌产业所密集使用要素的实际收入。

*二、定理的数学证明

第四节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一、定理的含义

在2×2×2经济中,如果满足H-O模型所设立的假定条件,则自由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使要素价格均等化。即:不论两国生产要素的供求模式如何,作为自由贸易的结果,两国劳动获得相同的工资率,两国资本获得相同的利息率。

二、定理的证明

(一)艾奇沃斯盒状图

(二)要素相对价格均等

(三)工资率及利率均等

三、商品流动与要素流动的替代性

商品流动与要素流动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当商品自由流动而要素不能流动时,各国商品价格均等且要素价格均等;当贸易受阻而要素自由流动时,要素价格均等,商品价格亦趋于相等,并且能够达到自由贸易的福利水平。

第五节里昂惕夫之谜

一、里昂惕夫之谜的容

里昂惕夫应用经验数据验证H-O理论时,得出与之相矛盾的结论。

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较为典型的观点主要有:(1)自然资源;(2)人力资本;(3)贸易壁垒;(4)要素密集性转换。

*三、要素密集性转换

(一)要素密集性转换的涵义。指同一种商品在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可以采取劳动密集的方式进行生产,而在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可用资本密集的方式生产。

(二)要素密集性转换的条件。引入要素替代弹性的概念,指当一种要素的价格上升时,以另一种要素替代这种要素的程度,它通常被表示为要素密集度的变化率同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率之比。两种商品中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弹性的差异越大,就越有可能发生要素密集性转换。一旦

第四章现代贸易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把握贸易理论发展的线索;了解现代贸易理论不同于传统贸易理论的视角;领悟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需求结构对于现代国际贸易的意义;认识到实践对理论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第一节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的含义是生产成本随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递减,现代贸易理论将规模经济视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之一。规模经济可区分为规模报酬递增和外在经济两种形式。

一、规模报酬递增和国际贸易

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时,产量增长比率大于要素投入增长比率,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在此情形下,生产成本的递减导致专业化分工和互利的国际贸易。这里要注意两点:(1)在传统模型中,均衡的国际价格与边际成本相等,但存在规模经济时,国际价格可能不等于边际成本;(2)国际分工格局具有不确定性,可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偶然机会的产物。

二、外在经济和国际贸易

所谓外在经济,是指单个厂商从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中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平均成本的下降。尤其在知识密集型产业,外在经济可能引起一国行业水平上的收益递增,由此产生的国际间成本差异亦可能成为贸易模式的决定因素。以外在经济为基础形成的分工和贸易模式不反映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这种贸易模式同样具有不确定性。

第二节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不完全竞争主要具有两种形态:一是寡头垄断,二是垄断竞争。在国际贸易中,最具代表性的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的定价模型

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厂商生产和销售差别产品,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最大化原则决定产量和价格,并可在短期获得超额利润。

二、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国际贸易

长期垄断竞争厂商的超额利润趋于消失,其原因在于国市场容量的相对有限,因此,开辟新市场成为厂商的关键选择,而国际贸易是扩大市场的重要途径。贸易开放使国外市场一体化,有优势的厂商可能会有效地利用市场扩的机会,通过向国外输出差别产品获利。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并不反映传统的比较优势,而是厂商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同样,发生于不完全竞争

三、差别产品和行业贸易

行业贸易是同一产业的差别产品在两国间互相进口和出口,商品流动具有双向性。行业间贸易以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为基础,而行业贸易的基础取决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及其带来的规模经济。行业贸易水平通常用行业贸易指数来度量。

第三节需求结构贸易理论

一、偏好相似理论的基本容

概括起来,偏好相似论的观点是: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两国需求偏好就越相似,两国发展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在现代世界,工业国家的收入水平趋同,因而有相近的需求函数,相互之间的贸易规模大、围广;工业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收入差距显著,偏好相异,相互间的制成品贸易就存在潜在的障碍。

二、重合需求模型

重合需求指的是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具有相同偏好的商品围。在偏好相似论的基础上,

可以利用重合需求模型说明行业贸易产生的原因。

第四节技术差距贸易理论

技术差距论以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为起点,分析国际贸易的成因。其基本思想是:无论在技术创造还是在技术应用上,不同国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往往大不相同,由于存在模仿时滞,因此在技术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就有可能拥有出口技术密集型商品的优势,技术上的差距构成其对外贸易的基础。

第五章动态贸易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把握动态分析的意义;了解生产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及需求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领会罗勃津斯基定理的含义;理解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要素增长与国际贸易

一、小国情形下的要素增长

(一)生产要素的平衡增长。劳动和资本等比例增加,在需求结构不变条件下,不改变小国的分工格局和贸易模式,而倾向于扩大贸易规模。

(二)口密集使用的要素增长。偏向出口的要素增长倾向于扩大贸易规模。

(三)进口竞争密集使用的要素增长。这种类型的增长倾向于缩减贸易规模,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比较优势发生逆转。

二、罗勃津斯基定理

罗勃津斯基定理的含义是:在仅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如果价格不变,则一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减少一种商品的产出。具体来说,一种要素的增长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产量以更大的比例增加,同时,另一种商品的产量绝对减少。

非工业化现象是罗勃津斯基定理的具体例证,即随着新的自然资源的开发,从工业部门夺走生产资源,从而导致工业生产的萎缩。

三、大国情形下的要素增长

小国的贸易条件是一个常量,但大国所面临的贸易条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要素增长和提供曲线。出口密集使用的要素增长引起提供曲线外移,进口竞争密集使用的要素增长引起提供曲线移。

(二)要素增长的贸易条件效应。出口密集使用的要素增长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偏向进口的要素增长导致贸易条件改善。

(三)贫困化增长:是指一个大国的生产要素增长在促进其出口增长的同时,由于贸易条件恶化,导致其实际收入和福利水平不仅没有上升,反而趋于下降。

第二节技术进步对贸易的效应

一、技术进步与要素增长的关系

技术进步往往意味着新生产函数的产生。技术进步通常可以区分为三类:中性的技术进步,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节约资本的技术进步。技术变革通过改进原有的投入产出关系,使等量投入实现更大产量,生产要素由此得到节约,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进步扩大了生产要素的供给。

由于技术进步可视同于要素供给涵性的扩大,因此技术进步对贸易的效应决定于技术进步使哪一类要素得到节约以及哪一个产业密集使用这种要素。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产品生命周期常被划分为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新技术产品的贸易呈现不同的特点。

(二)产品贸易循环模型

第三节需求变动对贸易的效应

一、需求变动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要素增长和技术进步通过影响生产可能性曲线而对贸易发生作用,需求变动对贸易的影响

二、恩格尔效应

恩格尔法则:家庭收入越低,食物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越大,收入水平提高,食物支出随之增加,但其占总支出的比重会下降。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恩格尔法则同样适用:当人均收入随经济增长而增加时,需求变动将越来越不利于收入弹性低的商品,特别是初级产品。恩格尔效应对国际贸易有重要意义。

三、消费示效应

高收入工业国家的消费模式及其演变,对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消费模式的升级具有示作用。这种消费模式的传播也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

第六章关税的基本原理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熟悉关税的概念、性质和类型;了解关税作为一种主要的贸易政策工具对一国贸易模式的影响;了解关税对国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等经济变量的影响;掌握最优关税理论的涵义;理解关税结构理论的含义和容。

第一节关税的概念和种类

一、关税的概念

指一国政府设置的海关,依据国家制定的海关法规和税则,对通过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关税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预定性。关税是一种间接税。

二、关税的种类

(一)按课税商品流向分类:进口税,出口税,过境税。

(二)按课税优惠程度分类:普通税和最惠国税,特惠税,普惠税。

(三)按课税计量标准分类: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选择税。

第二节小国的关税效应

一、局部均衡分析

小国征收进口关税后,贸易量缩小,消费者剩余减少,生产者剩余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扩大,但从整体上看,该国发生净福利损失。

*二、一般均衡分析

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同样可以证明,小国征收进口关税引起其净福利水平下降。

三、关税造成国民净损失的计算

数量变动率(%)×(进口值/GNP)。

第三节大国的关税效应

如果一国是一个对世界市场具有价格影响力的大国,那么它征收关税会直接影响贸易条件,从而产生不同于小国的关税效应。

一、局部均衡

大国关税是由国外出口商和国消费者共同承担的,大国征收关税有利于改善其贸易条件。

二、一般均衡

利用提供曲线分析大国关税的一般均衡。大国征收关税的净福利取决于贸易量减少程度与贸易条件改善程度的对比。

*三、关税与价格

通过代数运算可知,国消费者和国外出口商承担关税的比率决定于出口供给弹性和进口

需求弹性的相对大小。

第四节最优关税理论

一、最优关税的含义

最优关税是指进口大国利用其市场力量,选择一个适当的关税税率,使它因贸易条件改善而获得的利益超过因贸易量减少而造成的损失,并使净福利达到最大化。

最优关税虽然可增进征税国的福利,但仍然是对世界资源的一种扭曲,导致世界总福利水平下降。

二、最优关税率的测度

(一)局部均衡模型。其结论是:最优关税率等于外国出口供给弹性的倒数,弹性值越大,最优关税水平越低。

*(二)一般均衡模型。其结论是:外国提供曲线曲率越大,越有弹性,最优关税率越低。

三、关税报复和关税战

如果一国试图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课征最优关税,通常会遭到对方的报复。当双方互相实施报复时,就会形成关税战,其结果是国际贸易受阻和贸易利益减少,所有国家的福利境况恶化。

第五节关税结构理论

一、有效保护率

(一)有效保护率的含义:如果一个产业在生产最终产品的过程中,需要投入进口原材料

(二)有效保护率的代数分析。可得结论:当最终产品和进口中间品的关税率相同时,有效保护率等于名义关税率;当最终产品关税率大(小)于中间品的关税率时,有效保护率大(小)于名义关税率;

二、关税结构

关税结构指的是国家为提高产业的有效保护率而根据商品附加值的大小适用不同税率的关税体系。现代许多国家都采取一种“阶梯式”的关税结构,即关税税率随产品加工深度的增加而提高:原材料进口免税,中间投入品免税或轻税,制成品税率最高。

第七章非关税贸易政策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多样性;掌握进口配额、出口补贴和商品倾销等主要非关税政策的涵义及其效应;理解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意义;领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熟悉关税同盟理论;了解国际卡特尔的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进口配额

进口配额意味着一国政府对于一定时期特定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进口金额加以限制,超过

规定限额不准进口。

一、进口配额的经济效应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进口配额与等效关税产生大致相同的效应,但相比较而言,在市场保护效果上,进口配额表现出更大的确定性。

二、进口许可证的分配方式

政府分配进口权利的主要方式包括:(1)竞争性拍卖;(2)固定受惠;(3)申请程序。

三、进口配额与市场结构

进口配额所造成的损失还在于配额可能为市场垄断创造机会。

四、自愿出口限额

自愿出口限额是进口配额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商品出口国在进口国的压力下,“自愿”

地限制一定时期特定商品对进口国的出口数量。

第二节出口政策

一、出口补贴

出口补贴的政策含义是一国政府根据产业发展目标,给予出口厂商或潜在的出口厂商以现金支付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策,这会刺激商品出口,同时减少国供应,增加政府支出,一般会给社会福利带来净损失。

(二)贸易条件效应。如果一国是拥有市场价格控制力的大国,则其实行出口补贴还可能导致其贸易条件恶化。

(三)反补贴税。指进口国对于接受补贴的进口商品征收与补贴金额等值的关税,其目的在于抵消补贴造成的竞争优势。

二、商品倾销

(一)倾销的含义和类型。倾销是出口厂商在国外市场上以低于国市场价的价格销售商品。一般说来,确定出口商是否存在倾销行为的主要依据是其是否实行差别定价。倾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持续性倾销,二是掠夺性倾销。

(二)倾销的定价模型。在国外市场需求弹性不同的情况下,厂商实行差别定价使之在

国外市场上均达到利润最大化。

(三)倾销的福利效应。商品倾销是垄断性市场结构下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因此单纯就倾销行为本身而言,并不会给世界福利带来额外损失。问题在于,造成倾销的垄断行为却是对资源最优配置的破坏,国际性的市场垄断降低了世界福利水平。

(四)反倾销税。是一国政府在确认来自国外的商品有倾销行为时所征收的、足以抵消倾销压力的进口附加税。

第三节其他非关税壁垒

一、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

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或称国营贸易,是指由国家机关或国家专营贸易公司直接经营全部或部分商品的进出口。国营贸易的壁垒作用十分显著。

二、歧视性的公共采购政策

国家制定法令或政策,规定政府机构在进行公共采购时必须优先购买本国商品。

三、海关估价

进口国海关通过高估进口商品价格,削弱其竞争力,从而达到限制商品进口的目的。

四、技术性和环保性贸易壁垒

限制进口的技术性和环保性壁垒主要包括:(1)技术标准;(2)卫生检疫规定;(3)包装和标签要求;(4)环保要求。

第四节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指的是国家通过实行积极的干预政策,增强国垄断企业的竞争力,支持

其争夺出口市场,在国际围获取垄断利润。究其实质,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寡头垄断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产物。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分析

(一)政府补贴产生的竞争优势

博弈中获得垄断国际市场的战略性优势,若不考虑消费者损益的话,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促进本国收益的增进。

二、理论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不完全问题

(二)产业间资源竞争问题

(三)外国报复问题

第五节国际卡特尔

国际卡特尔是跨越国界的同类商品供应商通过限制产量、划定出口份额,以避免相互间竞争、获取超额利润的国际垄断组织。

一、国际卡特尔的订价模型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生产者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制定价格策略。国际卡特尔的最优加价率等于对卡特尔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倒数。

二、国际卡特尔的长期趋势

从长期来看,国际卡特尔控制产量和价格的能力趋于削弱,这是因为:(1)寻求替代品的可能性;(2)竞争性供给的扩大;(3)卡特尔市场份额的递减;(4)卡特尔成员的背叛。

第六节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和类型

通俗地讲,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基于地缘或其他关系结成的某种程度的经济联合。它属于国际经济领域的一种协调机制,且与某种程度的贸易歧视相关联。

依据一体化发展程度的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可划分为四大类型:(1)自由贸易区;(2)关税同盟;(3)共同市场;(4)经济联盟。

二、关税同盟理论。缔结关税同盟后,一国的贸易和福利变化取决于两种效应:一是贸

易创造效应,二是贸易转移效应。其净福利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本国的供求弹性;本国与成员国的成本差异;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成本差异。

关税同盟还可能带来一些重要的动态经济效益:(1)规模经济效应;(2)市场结构效应;(3)投资扩效应。

第八章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综合分析,深入理解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的经济、

研究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与贸易政策的关系;掌握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宗旨、基本原则及其发展线索。

第一节贸易政策之政治决策的成本—收益模型

应用集体行为理论的有关观点,可以分析贸易保护主义的力量来源。在贸易政策的政治决策竞争中,贸易保护主义者在很多时候会取得胜利,这是因为,对于占社会成员少数的生产者集团来说,成功之后分派给每个成员的平均收益相对较大,因而可激发其参与政治行动的热情;相反,对于人数众多的消费者集团来说,成功所带来的收益将分摊到巨大集团的每一个成员身上,人均收益非常微小,从而易发生“无票乘车”问题。

第二节贸易保护政策的福利依据

一、次优理论

次优理论认为,一个经济体系为了达到帕累托最优境界,必须满足一系列帕累托必要条件,但由于制度的限制,一个或数个帕累托条件可能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福利最大化状态不可能实现。所以,在一个存在制度缺陷的现实世界中,以追求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自由贸易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因而自由贸易政策可能并不是最佳的选择。相反,采用一些积极的贸易干预政策倒不失为一种“次优”的促进社会福利的方法。

利用次优理论支持贸易保护的最有代表性的论点是国市场失灵论。在经济社会中,经常

产生各式各样的市场失灵,由于存在国市场扭曲,所以采取贸易限制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这些扭曲,增进社会福利。

针对国市场失灵论,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反驳:对于国市场失灵,应当直接针对引起国扭曲的根源采取国政策来修正,而不应采用关税等贸易壁垒。

二、幼稚工业保护论

所谓幼稚工业保护,是指对于那些当前尚未具备竞争实力,但若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加以扶持而有望在将来赢得比较优势的产品,应该实施过渡性的贸易保护,使之避免在起步阶段就遇到国外的激烈竞争,为产业的成长创造有利空间。

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观点在贸易理论和政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曾被列举为保护贸易可以成立的唯一理由,至今仍是发展中国家推行工业化战略的理论支柱之一。但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同样会产生次优理论所面临的问题,譬如,可以利用补贴措施扶持幼稚工业,而不是采取以邻为壑的限制贸易政策。

三、贸易条件论

以普雷维什为代表的一批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初级产品出口国的贸易条件长期恶化,因此自由贸易是在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前提下为发达国家服务的,故其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提出贸易保护的政策主。

第三节贸易政策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战略

一、贸易与增长

关于贸易对增长的作用,最著名的论断是: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现在普遍的看法是,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但又程度不同的促进作用。一般的,贸易对增长作用的大小决定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国市场容量与国外市场的对比,二是进出口商品的结构。

二、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利用其自然资源禀赋上的优势,以国廉价劳动开发初

级产品出口换汇,增加收入,提高国储蓄和投资水平,促进工业化。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具有多方面的实际意义,但其在现实经济中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初级产品贸易条件趋于恶化,一是初级产品价格波动不定。

关于初级产品的价格稳定问题,广受赞赏的是缓冲库存方案,即由一国或多国合作设置初级产品的价格支持机制,当供求变化对价格形成压力时,入市干预,平抑价格波动。

三、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又称向型发展战略,其基本特征是以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代替进口品,

满足国需求,并以此带动国民经济增长。进口替代通常与贸易保护政策相随,其指导思想是保护国工业,为建设现代工业体系创造条件。但其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进口替代战略从根本上违背了比较优势原则,造成福利损失及经济效率的下降。

四、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又称外向型发展战略,是指利用非传统的出口商品,代替传统初级产品出口,并藉此带动经济持续增长。其战略要点是实行开放性的贸易政策,扩大对工业国家的制成品出口。

第四节全球多边贸易体制

一、关贸总协定

二、世界贸易组织

第九章国际资本借贷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资金借贷的有关重要理论及其福利效应;理解国际资本借贷与发展中经济的关系;理解双重缺口理论的容和意义;了解欧洲货币市场的含义和特点。

第一节国际借贷理论

跨时贸易模型和资产组合模型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国际资本借贷的原因。

一、跨时贸易模型

在经济学中,投资被视为是用当前的消费去交换未来的消费,据此,国际资本交易可近似看成国际贸易的一种形式,但并不是一个时点上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而是用当前商品换取未来商品,这便是所谓的跨时贸易。因此,可以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来分析国际资金流动的机制。

归根结底,跨时贸易模型所证明的是:国际间的实际利率差异是引起国际资本借贷的最重要原因。

二、资产组合模型

通过将投资分散于多种资产所构成的组合,可望减少风险。然而,在封闭经济中,有些风险即使在分散化的资产组合中亦无法消除,这就是所谓的系统风险。如果投资选择扩展到国际围,那么国投资中难以回避的系统风险就会转化为非系统风险,于是可通过投资组合分散之。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力求在收益和风险的权衡上达到最优化的投资者会倾向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选择或调整其资产组合,从而引起国际资金流动。

第二节国际资金借贷的福利效应

一、静态福利模型

自由国际金融活动的实现,总能增进整个世界福利,各参与国均能从中获益,但在一国部,一些利益集团因此受益,另一些集团则可能受损。

二、宏观或动态经济效应

(一)对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二)对资本积累的影响

(三)对经济国际化的影响

第三节双重缺口理论

一、双重缺口分析

一国确定一个目标增长率,如果国储蓄低于为实现目标增长率所需的水平,则存在投资—储蓄缺口(投资短边);如果为实现目标增长率所需的最低进口量大于国可供出口的最高量,则存在外汇缺口(贸易短边)。人们传统上把资本流入视为补充国储蓄的手段,这并不全面,双重缺口模型的贡献在于它指出:若外汇短缺是限制经济增长的主因,资本流入的作用便是用来弥补外汇之不足,缺少这些外汇,一部分国储蓄就会因为不能进口必要的投资品而闲置起来,从而浪费资源。

争论的实质在于,国外储蓄是只能替代国储蓄(而增加消费)还是能够追加国储蓄。

但无论如何,外国储蓄流入为流入国提供了增加投资或进口资本品的可能性,流入国总会在不同程度上利用这种可能性来发展经济。

第五节发展中国家经济对国际资金的依赖性

一、外债问题与发展中经济

大量金融资源的流入,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注入了新的动力,但在另一方面,外债的膨胀也带来了严重的偿债问题。当外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或外债结构趋于不良化时,借债国往往会陷入债务经济的恶性循环之中。

通常采用三个标准来衡量一国的外债问题:(1)外债利息支出是否超过国民收入增量;(2)外债存量占国民收入的比率;(3)偿债支出占出口收入的比率(偿债率)。

二、资本外逃

资本外逃可以界定为:由于意识到本国存在非正常的风险而离开该国的资本。资本外逃不是一个简单的资金流动问题,而是宏观经济环境不良化的后果。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多发生于一些负重债的发展中国家,且多发生于其债务状况明显恶化的时期,因而往往给发展中经济带来沉重打击。

三、世界债务危机

人们一般认为,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世界债务危机并不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次偶然事故,而是在于现行国际经济体制的矛盾和问题的一个暴露,其根子与发展中经济对外资的依赖性不无关系。

第六节欧洲货币市场

一、欧洲货币市场的含义和特点

欧洲货币市场又称离岸金融市场,指的是一种新型的、国际性的货币、信贷和资本市场,市场交易通常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进行,且市场基本上不受有关国家法规和税制的局限。

欧洲货币市场是一个开放性市场,其特点主要有:(1)经营非常自由;(2)资金规模大且调度灵活;(3)具有批发性质;(4)利率结构独特;(5)市场信用发达。

二、欧洲市场的货币乘数

欧洲市场的货币乘数问题引起人们的争论。目前,一般看法是:欧洲货币市场的高渗漏足以保证乘数不大。因此,欧洲货币的迅速发展不在于市场本身的货币创造,而在于欧洲市场的特性吸引人们把更多的资产转移至这个市场。

*三、一个关于欧洲美元乘数的模型

第十章跨国企业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跨国企业的含义、性质和特点;掌握市场不完全理论、部化理论、国际生产综合理论等重要的跨国公司理论;了解跨国企业活动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直接投资和跨国企业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利润和风险

国际资本流动的另一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本的流动,即国际直接投资。企业从事海外投资,其宗旨无非是在可衡量的风险约束下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率,故利润和风险预期对直接投资决策起决定性作用。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般面临多种选择,一旦最优化的投资机会出现在国外,企业就倾向于输出生产资本,在海外投资生产。

影响投资利润率的因素:(1)经营成本;(2)市场规模;(3)贸易障碍;(4)垄断地位。

投资风险:(1)政治(国家)风险;(2)商业风险。

二、跨国企业的特征

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跨国企业指的是在一个以上国家全部或部分拥有、控制和管理能产生收益的资产的企业。跨国企业经营活动的要点包括:有权控制国外企业的决策;在集团部转移资源;资产分布于多个国家。

跨国企业的特征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考察:(1)规模;(2)所属母国;(3)东道国;(4)行业分布和多样化战略;(5)投资进入及所有权。

第四节跨国企业理论

一、市场不完全性理论

较早期的观点认为,跨国企业海外投资是市场不完全的产物。国和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

都可能使跨国公司获得垄断优势,并通过海外生产加以利用,从而获取超额利润。

具体地说,在不完全市场结构下,跨国企业的优势主要来源于:技术垄断,管理能力,产业组织的寡占性,融资渠道。

二、部化理论

部化理论把跨国直接投资与市场部化过程联系起来,从减少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企业跨国化的动机。由于中间品市场是不完全的,所以一些知识性的中间品通过外部市场交易难以充分实现其价值,或需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此时,更有效率的中间品转移方式是省略外部交易程序而在企业部转移和使用之,一旦交易双方分属不同国家,则形成企业的跨国化发展。此外,跨国公司还可以利用转移定价来逃避税收。

三、国际生产综合理论

国际生产综合理论为企业跨国化提供了最一般的理论分析框架,其观点可归纳为:在市场不完全性的前提下,企业的跨国化战略不仅取决于企业的所有权优势,而且与区位因素有关,同时

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Hydro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2 【总学时数】:32 【实践学数】: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重点讲授有关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赋存、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物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生态环境特性。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气带水的运动、化学成分成因类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等。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为学生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熟悉水文地质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应具有分析、研究、解决水文地质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 后继课程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注:“*”为重点部分;“#”为难点部分。 绪论 水文地质学概念;研究内容;地下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1章地下水概论 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地球上水的分布;

*水循环的概念、水文循环、地质循环;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2 地下水的赋存 岩石的空隙性: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表征和特征;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骨架中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重力水*、毛细水*)。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的概念、表征及相互间的关系; 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压密:有效应力原理*、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包气带与饱水带:概念;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理解掌握概念; 地下水的分类: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介质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1.3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色、嗅、味、比重、透明度、温度等;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PH值、硬度、矿化度、侵蚀性。 *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混合作用及人为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类型:溶滤水、沉积水和内和生水。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资料整理:简分析、全分析和专门分析;库尔洛夫式、舒卡列夫分类表。 *1.4 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 上层滞水:概念及特征; *潜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位线图及其应用; *承压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压线图及其应用; 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 第2章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2.1 重力水的运动

国际经济学--论述题

论述题索引: 1.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福利影响如何? 2.贸易的动态利益有哪些? 3.试分析大国经济增长后的福利效应 举例说明国际贸易对各要素所有者利益的不同影响决定他们对自由贸易政策的态度。(自P41) 根据特定要素模型可知:自由贸易会降低进口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收入水平,共同要素的收入水平则不定,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收入水平会提高。正因为如此,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自由贸易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例如:在英国走向自由化的历史过程中,曾发生了关于《谷物法》是否应该废除的大辩论。地主阶级极力反对废除,而新兴的资产阶级极力主张废除。原因就在于废除《谷物法》,允许廉价谷物进口,不利于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这场辩论中,工人阶级的经济利益居中。 4.阐述新贸易理论的意义。 5.李斯特的保护贸易观点及其政策 6.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怎样改变不完全竞争企业间的竞争优势的? 7.如何看待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有效性? 8.试述一国参加关税同盟的静态和动态效应 9.试述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10.试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以及“入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1.我国已经于2001年加入WTO,试论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面临的机遇 与挑战。 12.对比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替代战略的利弊 13.试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当代国际贸易的影响 14.发展中国家实行钉住汇率制度会带来哪些后果? 15.试述浮动汇率下的国际收支调整机制 16.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的初期往往采取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 1.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福利影响如何? 对进口国来说,国际贸易提高了进口国消费者集团的福利水平,降低了进口国进口竞争生产者的福利水平,因为商品的进口使商品的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消费者增加了对该商品的需求。但是国内的生产者在产品价格下降之后减少了供应,供应小于需求的部分只能由进口加以弥补,这样就造成了消费者剩余增加了,生产者剩余减少了,即商品的进口提高了消费者集团的福利水平,降低了生产者的福利水平。但是,从进口国总体来看,增加的福利比减少的福利要多,所以国际贸易使进口国的福利水平提高。对于出国来说,则正相反,国际贸易降低了消费者剩余,提高了生产者剩余,也就是说商品的出口提高了出口国生产者的福利水平,降低了出口国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但是从总体上看,增加的比减少的多。所以,国际贸易使出口国的福利水平提高。所以,从总体上看,国际贸易提高了所有参加国的净福利水平。

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解析

第一章绪论 1、列举出体现当前国际经济学问题的一些重要事件,他们为什么重要?他们都是怎么影响中国与欧、美、日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最能体现国际经济学问题,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金融、实体经济、政治等领域,也影响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其对中国与欧、美、日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影响为:减少中国对上述国家的出口,影响中国外汇储备,贸易摩擦加剧,经济联系加强,因而也会导致中国与上述国家在政治上的对话与合作。 2、我们如何评价一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我们可以通过一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评价该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评价比如一国政府政策的溢出效应和回震效应以及对外贸易对国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3、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贸易的基础和所得,国际贸易政策考察贸易限制和新保护主义的原因和效果。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因为他们把国家看作基本单位,并研究单个商品的(相对)价格。 4、什么是外汇交易市场及国际收支平衡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什么是宏观开放经济学及国际金融?外汇交易市场描述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交换的框架,国际收支平衡表测度了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的总收入与总支出的情况。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调节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出现的不均衡(赤字或盈余);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节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因而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外汇交易及国际收支平衡调节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整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这些内容被称为宏观开放经济学或国际金融。 5、浏览报刊并做下列题目:(1)找出5条有关国际经济学的新闻(2)每条新闻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或影响(3)每条新闻对你个人有何影响 A (1) 国际金融危机: 影响中国整体经济,降低出口、增加失业、经济减速等 (2) 美国大选:影响中美未来经济政治关系 (3) 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影响中国的能源价格及相关产业 (4)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商务部否决:《反垄断法》的第一次实施,加强经济法治 (5) 各国政府经济刺激方案:对中国经济产生外部性效应B 以上5条新闻对个人影响为:影响个人消费水平和就业前景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1、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如何?他们的国家财富概念与现在有何不同?重商主义者主张政府应当竭尽所能孤立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类消费品)。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富强的方法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而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重金属流入,而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就越富有越强大。现在认为一个国家生产力即生产商品的能力越高则一国越富强 2、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分别是什么?贸易所得是如何产生的?斯密倡导什么样的国际贸易基础?他认为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功能是什么?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是绝对优势;贸易模式为两国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器有绝对劣势的商品。通过生产绝对优势商品并交换,资源可以被最有效的使用,而且两种商品的产出会有很大的增长,通过交换就会消费比以前更多的商品从而产生了贸易所得;斯密倡导自由贸易,主张自由放任也就是政府尽可能少干涉经济

《煤矿地质学》测试试题

《煤矿地质学》试题

————————————————————————————————作者:————————————————————————————————日期:

中国矿业大学2014~2015学年第 1 学期 《煤矿地质学》试卷(A)卷 考试时间:10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节理与解理 答:节理——断裂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沿破裂面断开,但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称节理构造。 解理——指结晶矿物在受外力打击后,沿一定的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2.层理构造与层面构造 答:层理构造—是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在层内形成的构造,主要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在垂向上的变化而显示出来。是沉积岩最重要的沉积构造类型。 层面构造—不同性质沉积层的分隔界面称层面,常见的层面构造有波痕、 泥裂、印模和结核。 3.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 答:年代地层单位—是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中形成的成层或非成层的岩石体:宇、界、系、统、阶、时带。每个年代地层单位都有一个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地质时间间隔):宙、代、纪、世、期、时。 4.煤的变质作用 答:褐煤在地下受到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影响转变为烟煤或无烟煤的地球化学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 答: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称内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由地球外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称外力地质作用,按外应力的类型可以分为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按其发生的序列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地质学基础实习》教学大纲【模板】

《地质学基础实习》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对地质学和地质工作及其与农业的相关性有更具体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巩固课堂教学中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原理和地质观测与研究方法以及课堂上难以学到的实践知识和方法,使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与野外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目的、任务与意义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通过地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有助于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帮助同学们更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地质学内容,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特别是矿物、岩石、矿产、地质演变等方面的知识,弥补校内教学中标本和器材不足的弱点。 2)实地观测并记录各种岩石及其所含矿物特征和野外产出状态,认识各种岩石中的代表岩石类型,特别是沉积岩中的各种代表岩石,如砂岩、砾岩、页岩、粉砂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各种岩石在野外的产出状态和一般特征。使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野外实践中得到验证,使理论知识有了实践基础。 3)观察地质构造现象及其与地形地貌的关系,认识基本地质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及其与地形地貌的关系,不仅使课堂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实际验证,而且能有新的认识,开阔视野。 4)观察不同岩层间的接触关系,观察不同岩层在野外的出露情况,寻找典型地段观察并分析各种岩石演化为土壤的过程和机理。这都有助于对农地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时间安排 第一天: 1)观察晚古生代石灰岩、砂岩等沉积岩的特征;

2)观察石灰岩中燧石结核的特征及其产出规律; 3)观察石灰岩中珊瑚、菊石等化石的特点; 4)认识一般的地质构造(断层、节理、褶皱); 5)介绍罗盘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第二天: 1)学习使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 2)认识砾岩、砂岩、泥岩; 3)在泥岩中寻找和观察植物化石; 4)学习观察河流二元结构。 第三天: 1)观察差异风化; 2)观察层内揉皱; 3)观察断层并判断其性质; 4)观察褶皱并分析其形成机制; 5)观察燕山期正长斑岩的特征及其产出状况; 6)观察下志留统高家边组泥岩、页岩中的笔石和灰岩中的腕足类动物化石。 第四天: 1)观察上白垩统浦口组角砾岩及其层理构造; 2)认识河流阶地和现代河流沉积物的层状构造特点; 3)观察石灰岩表面的溶蚀现象以及溶洞形态,并分析其成因; 4)观察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的生长状况; 5)观察三级溶洞—地壳三次抬升的证据; 6)观察直立岩层和倾斜岩层; 7)观察背斜核部的特点并学习绘制素描图; 第五天: 1)上白垩统赤山组红色粉砂岩和细砂岩; 2)观察火山构造; 3)观察玄武岩与下伏的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4)观察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的玄武岩; 5)观察玄武岩的球状风化; 6)辉绿岩岩墙; 第六天: 1)观察和描述晚古生代地层剖面:五通组石英砂岩、黄龙组灰岩、船山组生物碎屑灰岩; 2)观察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3)观察洞穴形态; 4)观察洞穴堆积类型—石柱、石钟乳、石笋; 第七天 1)观察玄武岩及其中的橄榄石包裹体,仔细观察并描述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和气孔状构造; 2)观察玄武岩的基底岩石-第三纪中新统浦镇组砾石层、砂砾层;

国际经济学最新理论.pdf

1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以斯蒂德曼为代表的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坚持并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并非资源禀赋的差距。新李嘉图主义以一种比较动态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突出位置,并贯穿分析的始终。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图是从各国生产的角度即从各国的生产特点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 2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他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克鲁格曼认为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式下的市场体系中,产业部门的扩张是通过更大的规模经济而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个国家都以其产品供应世界需求,因而得到了双向的产业内贸易,若各国拥有相同的要素禀赋,就不存在产业间贸易,而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克鲁格曼又考察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型式的关系。其“产业内专业化分工与得自贸易的利益”理论模型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这两个基本假定,使新贸易理论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了重要一步。 新贸易政策理论的发展 贸易政策理论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作为“新重商主义”代表的凯恩斯在国际贸易方面主张政府干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利用贸易顺差保持国内充分就业。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弗雷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占据了经济理论的中心位置,主张政府应该对国际贸易进行适度的干预。 1贸易保护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现。目前较为代表性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包括: (1)以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为代表的地区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论认为:自由贸易无法解决贸易与发展、贸易与环境等问题,因此必须用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它。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首先要加强地区间合作,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主张一国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并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2)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限制,将会造成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实行贸易限制。 (3)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主要表现在借保护世界环境之名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衰退的劣势产业,其主要论点是:由于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控制污染产品进出口,同时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 2国际贸易的内生性增长的新理论 以哈伯勒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是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的传播媒介,国际贸易可以充分利用没有开发的国内资源,刺激国内生产者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贸易使劳动具有了经济规模性,因此国际贸易可以称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从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角度进一步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正面作用,经济学家罗莫和卢卡斯提出了内生性增长理论,他们认为一国减少贸易壁垒并促进国际贸易后,将长期取得加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效应,这主要因为国际贸易可以使该国加快技术引进、吸收、开发以及创新过程,扩大生产经济规模,减少价格扭曲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3不完全市场竞争下的新贸易政策理论 不完全竞争的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市场结构的类型决定了行业的竞争程度和贸易形式,因此依据国内外市场结构的状况来选择指定贸易政策可以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国家利益。80年代初以来,以布兰德、斯本色、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以“战略性贸易”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在规模收益可变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干预的贸易政策只要使用得当能够使一国从相对自由贸易中获益。新贸易理论对市场运行的优化、干预政策的制定等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 1997年发生在东亚地区并波及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推动国际经济学界对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国家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和政策理论有国际金融安全、克鲁格曼的货币汇率理论、国际货币一体化等。

《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1.实习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肉眼观察和描述手标本的一般方法,掌握几种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的鉴定特征,学会设计地层柱状图;培养学生进行地质科学实验的兴趣,掌握地质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分析地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习要求: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地质学》是地学类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课堂实验尤为重要,它是掌握本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环节。作为实践性启蒙教育,普通地质学实验对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野外实习至关重要,因而必须加强训练,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要求观察、描述和鉴别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训练设计制作地层柱状图。二、实习内容 三、实习方式 在实验室观察、描述和鉴别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训练阅读地质图,设计制作地层柱状图。 四、实习时间及安排 总共14学时,根据理论课程进展情况,安排进行各实习。 五、实习成绩考核 每次实验要求写实验报告,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成绩。

《地质学基础》(一)实验教学大纲(水文) 一、实验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实验性质 《地质学基础Ⅰ》实验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实验,了解通过手标本认识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会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的的鉴别。 2、实验的目的 培养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判断能力、表达书写能力、观察与判别能力。 3、实验的任务 通过对实标本的观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矿物、岩石手标本肉眼鉴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地质学基础Ⅰ》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国际经济学

多选 1. 根据斯托尔帕—萨谬尔逊定理,自由贸易将会使贸易参加国(ABCD) A.商品价格均等化 B.土地得到相同的报酬率 C.所有工人得到相同的工资率 D.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E.供给和需求模式趋同 2. 18世纪中叶,指出重商主义理论存在重要缺陷的经济学家包括(AB) A.斯密 B.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休谟 E.杜阁尔 3. 下列关于共同市场的叙述,正确的有( ABC ) A 成员国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 B 实现了商品自由贸易 C 实现了生产要素与服务的自由流动 D 成员国间需要在技术标准、税收制度、金融法规等方面加以协调 4. 以下哪些组织形式属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ABCD )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 D.经济联盟 E.北约 5. 一国实行对外开放后,从打破国内垄断中可以获得的利益包括() A.消费者享受较低的国际价格 B.企业产量不断增加 C.本国福利水平提高 D.形成公平的竞争格局 E.企业竞争力增强 判断 1. 根据西方比较普遍的看法,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2. 按照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只有当一个国家至少有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绝对高于其它国家时,才有参与国际贸易并获取贸易利益的可能。() 3. 出口的贫困化增长理论提醒发展中国家应尽量少出口,把重点入在国内市场上。() 4. 根据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具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第一步总是以产品出口获利,有着独占市场的性质。() 5. 经济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态。() 6.根据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在受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移民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原住居民的工资水平。() 7.移民会对移出国造成财政收入和支出效果的损失。() 8.相对技术差异论提示了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9.按照H-O定理,一国应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 10.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利用所谓的"后发优势"提供了理论基础。() 11. 根据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具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第一步总是以产品出口获利,有着独占市场的性质。() 12.经济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态。() 13.根据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在受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移民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原住居民的工资水平。() 14.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促成新的垄断的形成。() 15.要素价格均等化会使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等化。()

国际经济学答案答案中文版

Home's PPF 200400600800200400600800 Q apple Q banana Foreign's PPF 200400600800100080160240320400 Q*apple Q*banana Chapter 2 1a.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b. 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 5.1=Lb La a a c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使两部门的工资率相等,自由竞争使得他们生产两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相同。相对价格等于相对成本,后者可以表示为(*)/(*)a a b b w a w a ,由于两部门间的工资率相等,a b w w ∴=,只有在Lb La b a /a a /P P =,两种商品才都会被生产。所以 1.5 /P P b a = 2a. b. 3 a. a b b a /P P /D D =∵当市场达到均衡时, 1b a ) (D D -**=++=b a b b a a P P Q Q Q Q ∴RD 是一条双曲线 x y 1 =

b.苹果的均衡相对价格由RD 和RS 的交点决定: RD: y x 1 = RS: 5 ]5,5.1[5.1],5.0(5.0) 5.0,0[=∈=??? ??+∞∈=∈y y y x x x ∴x=0.5, y=2 ∴2/=b P a P e e c. ∵b a b e a e b a P P P P P P ///>>**∴只有两个国家的时候,本国专门生产苹果,出口苹果并进口香蕉:外国则正好相反。 d . 国际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在阴影区内任何一点消费,专门生产某种产品然后和另一个国家进行贸易的间接方式,要比直接生产该商品的方式更有效率。在没有贸易时,本国要生产3单位的香蕉必须放弃2单位的苹果,外国要生产1单位的苹果要放弃5单位的香蕉。贸易允许两国以两单位香蕉交换一单位苹果。通过出让2单位苹果,本国可以获得四单位的香蕉;而外国可以用2单位向交换得1单位苹果。所以两个国家都从贸易中获利。 4. RD: y x 1 = RS: 5 ]5,5.1[5 .1] ,1(1)1,0[=∈=?? ???+∞∈=∈y y y x x x →5.13 2==y x →5.1/=b P a P e e 在这种情况下,外国将专门生产并出口香蕉,进口苹果。但本国将同时生产香蕉和苹果,并且香蕉相对于苹果的机会成本在本国是相同的。所以本国既没有得益也没有受损,但外国从贸易中获益了。 5.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总量加倍了而劳动生产率减半,所以有效劳动力总量仍是相同的。答案类似于第三小题,两国都从贸易中获益了。但是,相对于第四小题,外国的获益减少了。 6.实际上,相对工资率由相应的劳动生产率和对产品的相对需求决定。韩国的低工资率反映了韩国大部分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低。和低劳动生产率,低工资率的国家进行贸易可以提高像美国那样高劳动生产率国家的福利和生活水平。所以这种贫民劳动论是错误的。

煤地质学复习重点

煤地质学 植物残骸堆积的学说(或理论)及其依据 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两种观点 1)原地生成说原理:造煤植物残骸堆积于植物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转变成为泥炭。证据:现在很多煤层底板存在大量根土岩或煤层至上的直立树干。 2)异地生成说原理:泥炭层形成的地方不是成煤植物生长地方,残体经长距离搬运后,在浅水盆地、泻湖等地堆积。证据:现代三角洲地带存在上游漂木,煤中可见树根朝上以及大量矿物质。 3)微异地生成说(或称“亚原地生成说”)泥炭沼泽内部植物残体、部分泥炭受冲刷搬运并重新堆积的现象比较常见。 什么是泥炭化作用、腐泥化作用 1)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 2)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什么是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残值化作用 1)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2)丝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在微生物参与下不断被分解、化合、聚积,发生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泥炭的过程 3)残值化作用: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 比较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与残值化作用发生的条件 1)凝胶化作用:①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下,②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在厌氧细菌的参与. 2)丝炭化作用:①沼泽覆水程度发生变化;②沼泽表面变得比较干燥,氧的供应较为充分;③氧化过程中有机物在微生物参与下由于失去被氧化的原子团而脱氢、脱水,碳含量相对地增加 3)残植化作用:①水介质具有流动特性—敞流沼泽②长期有新鲜氧供应,发生氧化作用③稳定组分聚集 煤化作用的阶段划分与基本特点 1.泥炭化作用阶段:从成煤原始物质的堆积,经生物化学作用直到泥炭的形成 2.煤化作用阶段: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 特点:①煤在连续地系列演化过程中,可明显地显现出增碳化(相对)趋势;②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单一化趋势;③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结构表现为致密化和定向排列的趋势;④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显微组分性质呈现为均一性趋势;⑤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⑥煤化作用的发展是非线性的,表现为煤化作用的跃变,简称煤化跃变 煤化作用的演化主要是受温度的高低、经历的时间长短及压力的大小所决定的。 什么是希尔特定律它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1.希尔特定律: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每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

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普通地质学是对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概括介绍,是面向地质学及地质类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于地质学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开设的一门先导性课程,每学年授课64学时(含48学时讲课与18学时实验课程)。课程包括以下基本教学内容:宇宙中的地球、矿物、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变质作用和变质岩、地质年代、地震与地球内部构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风化作用、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冰川及其地质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块体运动、地球环境与资源、地球系统科学概述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地质思维与地球系统科学观,为进一步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设计思路: 本课程面向低年级地质类专业开设,学生通过普通地质学的学习,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课程内容包括以下教学模块:地球基本知识、地表外动力地质作用、岩石圈内动力地质作用、地质环境与人类与实验教学等五大部分。 地球基本知识主要介绍最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矿物、地质年代等内容。 地表动力地质作用介绍各种地表动力作用和产物,和主要包括外动力地质作用与 - 4 -

沉积岩、河流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湖泊地质作用、风化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冰川地质作用和地下水地质作用等。 岩石圈动力地质作用主要介绍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和产物,包括岩浆作用和岩浆岩、变质作用和变质岩、地震活动、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等。 地质环境与人类主要介绍与地质相关的环境和对人类的影响,主要包括地球资源、地质环境、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实验教学主要介绍和培养学生的地质基本实践技能,主要包括晶体模型、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罗盘使用和地形图、地质图填绘以及图切剖面等实验教学内容。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普通地质学课程是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地质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全院每年平均有60余名学生学习该课程。作为地质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是结晶矿物学、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地质专业课程的前导课程。 二、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对祖国河山与大自然的热爱,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地质园地,培养学生地质学思维方法、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地质学的时空观念,使学生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初步学习与掌握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学会地质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分析和研究地质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地质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完成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课后作业和地质实践技能训练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练习作业和实验报告。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 - 4 -

国际经济学

第一讲导论一、国际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西方经济学的一支重要的分支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国际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二战以后,国际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的崩溃——欧洲货币体系的出现) 2.国际金融组织与机构的建立及发展。(影响最大的两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 3.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及发展。(二战后,出现了许多世界性的与区域性的国际贸易组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关贸总协议即世界贸易组织。它为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日趋紧密的一个重要因素。) 4.贸易方式与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简单的进口与出口——补偿贸易——租赁贸易——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5.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国际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即如何搞好国际性企业的财务管理,各国又如何加强对国际性企业经营活动的监控与管理。) 6.资本输出有了新的内涵。(战前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的资本输出一般都带有强制性和掠夺性——战后各国主动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并控制外资的投向,使其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7.国际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由美国纽约——到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法兰克福——日本东京——中国香港,它们为世界各国资金的余缺提供了重要的场所,推动了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大发展。 8.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的发展。(美元、黄金、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与特别提款权——德国马克、瑞士法郎、英国英镑、日本日元——欧元)9.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上述变化,推动了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也成为当代国际经济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的分析,揭示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传导机制极其发展规律。具体地说,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经济关系,但这种国际经济关系并不指某些具体的个别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而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即具有理论抽象性的国际经济关系。这种抽象性的国际经济关系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各国经济政策协调与相互作用。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宏观与微观的分析方法。由前可知,国际经济学是由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金融理论两大部分组成的。国际贸易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则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2.综合分析法。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详细占有资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揭示国际经济关系的传导机制及其运动规律。 3.历史与逻辑的分析方法。既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说明国际经济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又要从逻辑的角度来研究和设计国际经济学学科体系。只有将历史与逻辑的发展统一起来,才能构造一个科学的、逻辑严谨的国际经济学体系。4.实事求是的方法。对于西方国际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 答: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它也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和这些政策对国家福利所产生的效应。这种国家间的经济依存关系受国家间政治、社会、文化及军事关系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这些因素。 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表示一国利用最优技术充分使用其资源生产的两种商品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 机会成本:是指增加某种商品(x)的生产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y) 的数量。用y商品来衡量的每单位x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为:x的机会成本=△y/△x。 相对价格:一国商品价格与另一国商品价格的比值。 社会无差异曲线:所谓无差异曲线是用来反映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提供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点的轨迹一般均衡:是指在完全竞争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所有市场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状况。 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是指孤立地研究个别决策者(公司或国家)的学科。 国民供给曲线:经济学用一种曲线来反映商品价格和供给量的相互关系,称之为供给曲线。 国民需求曲线:在国民收入给定的情况下,商品需求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需求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用曲线来表示,称为需求曲线。 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定义为:一国要多生产一件某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由生产点上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给出。 边际替代率。社会无差异曲线可用边际替代率来表示(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定义为:在同一无差异曲线上,一国为需求一单位第二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第一种产品的数量。 MRTS: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又叫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of labor for capital in production, MRTS):表示某公司在等产量线上增加1单位劳动力要放弃多少资本,为等产量线上一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第二章:

地质学基础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旅游管理 【学分】:3 【总学时】48 【先修课程】:无 二、教学目标 如今了解地球科学知识的必要性,已经更紧迫地显示出来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就向地球作了更多的索取,然而人类如稍有处置不当,便会招致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只有当地球上的居民都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才能和它友善相处,和谐协调,从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作为地质学专业的大学生,理应首先了解地球科学知识,带头向社会传播,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专业工作中去,以造福于人类。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为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建立地球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一些实际的技能,增强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起到一定的作用,激励大家了解地球,关爱地球,珍惜自然资源,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要求 重点了解地球科学的学习目的、意义和课程的学习要求。一般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任务。 (二)重点、难点 重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任务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教学要求

使学生概略地了解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终于证实大地是一个球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太阳系中一颗不大的行星,太阳系是拥有2000多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一个不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是数以百亿计的星系中的一个旋涡星系,地球是现在已知的、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等基本知识,通过练习作业初步掌握地球上主要地形特点及其名称。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宇宙的特征 2、难点:理解宇宙观 第二节行星地球简史 (一)教学要求 概略地了解:宇宙应是无限的(但在自然科学中,却作为一个有限的研究对象来对待),这个宇宙产生于约137亿前的大爆炸,是现今比较流行的看法,冷的气体与宇宙尘埃组成的星云逐渐形成太阳系,是目前比较合理的假说,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它们有共同的起源,是自然本身演变的产物。重点掌握:将今论古、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器官相关律等原理是认识地球历史的基本方法,20世纪开始,利用同位素等方法来取得地球的年龄资料。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宇宙应是无限的 2、难点: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器官相关律等原理 第三章地球的结构 第一节地球的物质组成 (一)教学要求 地球的元素组成,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元素或化合物,具有自己的物理、化学特征,矿物内部的晶体结构是决定其外部形态及特性的主导因素,由矿物集合而成的岩石构成地球的主体。一般了解元素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不断迁移和重新组合。 (二)重点、难点

国际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绪论部分习题 一,填空题 1、国际经济学是以(国际经济关系)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它包括(国际经济交往活动)和(国际经济相互依存和影响)两层含义。 2、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贸易利益的获取),根本原因是(比较优势)、(规模经济)。 3、保护主义性质的贸易政策主要分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大类。 4、开放经济体系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目标是(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5、汇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的实质是(价格),而且它的波动会直接影响一国的(进出口),间接 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进而影响一国的(国内经济均衡)。 6、一个开放的国家,政府制定一项宏观经济政策会带来两种效应,即(溢出效应)和(回振效应) 效应。 7、国贸纯理论部分旨在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模式、贸易利易的产生、贸易利益的分 配),国贸政策理论部分旨在说明(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对社会经济福利的影响及其理论依据)。8、西方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共同点在于(研究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二、问答题 1、为什么学习国际经济学非常重要? 答:①现代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二战后随着技术创新和制度的不断演进,世界各国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人民经济福利水平,提高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开放度,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活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和发展,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及信息技术革命,使各国国内市场不断延伸和扩展,分工和交易活动不断广化、深化、细化。各国经济之间的的相互联系、依赖和影响程度不断加强。因此,专门研究国际经济活动的国际经济学应运而生,并且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经济学类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 ②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在一国范围内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充分就业问题,国际经济学研究在国际格局下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充分就业问题;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国内分工贸易等经济活动的规律,而国际经济学则主要研究国际分工贸易等经济活动的规律。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各国制度、法律、语言、文化、宗教、习俗、货币、汇率、各种人为政策等复杂影响使其与国内经济活动呈现出许多不同的规律,故需要一种不同于国内经济活动的理论解释,这样经济学理论才算完整。 2、经济理论的一般目的是什么?国际经济理论及政策的特定目的是什么? 答:经济理论的一般目的是研究单个国家或社会应该如何高效地配置有限的经济资源来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要,以及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国内的各种资源,防止闲置浪费。国际经济理论及政策是研究一个开放国家在国际格局下,应该如何高效地配置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更好地满足本国民众的需要,以及在开放条件下如何保持国内外经济均衡。 3、为什么国际经济学的研究通常从国际贸易理论开始?为什么我们必须在研究政策前先学习理论?国际经济学的哪些方面更为抽象?哪些方面更具实用性? 答:从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历史来看,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基础是先出现的,随着贸易活动的发展,相伴而生的国际金融活动逐步活跃并发展起来。直到二战前,国际金融活动规模有限,多是为国际贸易活动服务的。故国际经济学的研究通常从实物层面理论,即国际贸易理论开始。政策的解读、理解与制定需要理论作基础,故须先学习理论。国际经济学贸易与金融理论部分抽象些,贸易与金融政策部分实用性更强些,但理论是基础。 4、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答: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模式、贸易利益的产生、贸易利益的分配及国际贸易对一国国民收入分配、经济增长的影响等;国贸政策主要研究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对社会经济福利的影响及其理论依据,学会辩证科学地对待自由国际贸易和保护主义贸易。这一部分在国际格局下以单个的国家为单位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涉及的问题是国际市场环境下资源的优化配置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