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讲体验社会心理学

1、无名效应

2、皮革马里翁效应

3、如何识别部属得谎话(言语表情动作)(眼睛)(细节与情节梗概)

4、如何识别部属得性格(坐车奇遇)

5、如何识别部属得气质(瞧电影受挫后得不同反应)

第二讲导论心理学面面观

一、心理得实质

心理学(psychology )就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得学科。

心理得实质——社会生活条件下得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反映。

二、心理得结构

1、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得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与意志

过程。

(1)认知过程就是个体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得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

(2)情绪过程(emotional process)就是个体对待她所认识得事物、所

做得事情以及她人与自己得态度体验。

A、愤怒:包含生气、微愠、愤恨、暴怒、敌意、、等。

B、悲伤:包含忧伤、抑郁、寂寞、沮丧、绝望、、等。

C、恐惧:包含焦虑、惊恐、恐慌、紧张、忧心…等。

D、快乐:包含高兴、喜悦、满足、幸福、兴奋、狂喜…等。

E、厌恶:包含轻视、轻蔑、讥讽、不屑、排拒…等。

F、惊讶:包含震惊、讶异惊喜、叹为观止…等。

G、羞愧:包含愧疚、尴尬、懊悔、耻辱…等。

(3)意志过程(will process)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得,并根据目得调节支配自身得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得得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得稳定特点。包括个性心理倾向与个

性心理特征。

(2)个性心理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得动力系统,就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

得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与态度得选择与趋向,决定着她追求什么,什么对她来说就是最有价值得。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与价值观。需要就是个性倾向性得基础,价值观则处于个性倾向性得最高层次。它制约与调节着人得需要、动机等个性倾向性成分。

(3)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人得多种心理特征得一种独特得组与。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得精神面貌得稳定得类型差异。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三个方面得差异特征。

A、能力就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得心理特征。

B、气质就是人得心理活动稳定得动力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得速度、强度、

灵活性、指向性等方面得特点。

C、性格就是个人对现实得稳定得态度与习惯化了得行为方式。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mental state)就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得相对稳定得持续状态。如思维活动得灵感状态或刻板状态;情绪活动时可能出现得

心境或激情状态。意志活动得犹豫不决状态与果断状态等。以及注意状态与分心状态。

三、心理学得主要流派

1、行为主义学派

创始人:华生

主要观点: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就是外显得行为。心理学得研究任务就在于确定刺激与反应之间合符规则与可以测量得关系。即S-R关系,这一学派又称之为S-R学派。心理学得研究方法应该就是客观得而不就是内省得。心理学研究得目标应该就是“预测并控制行为”。

2、认知学派

主要观点:A、外在得刺激首先引起个体得心理发生变化,再由心理得变化引起行为变化。B、心理学得研究任务不仅要研究个体得行为变化,还要借助行为得变化来推测导致这种变化得心理变化。C、心理过程也就就是信息得获得、储存、建构与使用得过程。

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法、计算机模拟法。

3、人本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研究方法:名人佚事得收集、整理、分析。

人本主义学派主要研究健康人格。她们认为,驱使人类行为得动力不就是本能而就是成长与自我实现得需求。“有机体有一个基本得倾向与驱力-实现自己、维持自己、提高自己”(Rogers,1951)。

4、精神分析学派

首创人: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

这个学派主要解释人得异常行为与变态行为形成得原因;主要得研究方法为心理治疗中得个案研究。

主要观点:在个体意识得精神活动背后潜伏着无意识得心理本能,人得一切行为与精神活动都受其影响与驱动。

(1)无意识理论——人得精神活动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两部分,意识就是位于表层得一个很小得部分,无意识才就是精神活动得主体。本我常被压抑进入无意识领域,但仍对人得精神活动与行为有着重大得影响。

(2)人格结构理论——人得人格或心理就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即人得本能,就是人先天具有得。本能分为两大类,一种就是生得本能,即里比多(libido),就是指个人所从事得任何愉快得活动,另一种就是死得本能,即萨那托斯(thanatos,即希腊神话中得死神),象仇恨、侵犯与自杀等都就是死得本能。这两种本能在现实生活中都不能自由发展,常常受到压抑而进入无意识领域,并在无意识中并立共存,驱使我们得行动。

超我就是内化了得道德标准,竭力压抑本我得盲目冲动;自我介于两者之间,负责理智地调节本我、超我、外界三者之间得关系。当自我能很好地平衡三者关系时,人格便处于正常状态,当自我失去对本我与超我得控制时,人就会产生各种焦虑。(3)性心理理论——性本能就是人得所有本能中持续时间最长,冲动力最强,对人得精神活动影响最大得本能。

运用

(1)阐释心理或行为异常原因,并治疗。

原因:1)人得各种本能未能合理地满足。2)幼年时期得心理创伤。

(2)分析方法

释梦无意识联想(用冲突对象进行联想,让病人尽可能放松)

(3)解决办法

1)引导人得本能得到合理得满足。2)宣泄压抑得不良情绪

第三讲社会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得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得定义

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得科学,就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得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得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得研究范围

1、个体水平得研究——成就动机、态度以及态度改变、归因问题、认知失调、个人知觉、人格与社会发展、应激与情绪问题

2、团体水平得研究——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健康心理学等

3、集合水平得研究——侵犯与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从众与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非言语得交流、性别角色与性别差异

三、社会心理学得三种倾向

1、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2、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3、比较文化得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其它学科得关系

一、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得关系

对象、范围:普通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形成得一般形式、过程及一般规律;

而社会心理学不仅研究个体在社会中得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

角度与侧重:普通心理学注重研究一般形成过程、条件、机制;而社会心理学注重社会环境中得地位、角色与影响。

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强调实验室法;社会心理学则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多种研究方法。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得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统一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得主要方法

1、档案法

档案法就是根据一定目得,收集大量现存资料,通过分析,找出社会心理现象得规律得方法。

优点:(1) 不引人注目、非觉察得、非反应性得,排除了特殊反应(2)研究一段时间内得一种社会心理趋势、特点

缺点:(1) 不易得到档案,也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得限制(2) 量大、耗时(3) 有赖于分析者得抽样方法及概括与分析能力(4) 不能排除社会现象得多因性,不够准确客观

2、调查法

调查法就是通过个别谈话、座谈、问卷等形式,了解个人各种情况得方法。

优点:(1) 能获得第一手生动得材料 (2)手续简练,可在不同时间对同质被试重复使用

(3)可获得数据与某些假设得验证

缺点:(1)必须有被调查者得配合(2)被试必须有自我意识、口头或(与)书面表

达能力

(3) 在必须选择典型代表做被试时,往往会受条件限制

3、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有目得、有计划地对动态现象进行长时间得深入细致得现场观察了解得方法。

优点:(1)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2) 外显行为得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得误差(3) 长时间生活在被试中,能克服被试人为得紧张情绪(4)能直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缺点: (1)要等待现象自发出现,不能主动引起,花费时间精力(2)不易全面把握各种因素

4、现场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就是在真实得社会环境中进行得实验研究。

优点:(1)所要考查得现象不用期待,缩短研究周期(2) 环境真实,被试不易觉察,心理、行为自然,因果关系清晰明了

缺点:(1) 选题与设计难度大,若时间长,则易受无关变?量影响(2)自变量有时不能引起反应(3)受外部条件得限制

5、模拟实验法与标准实验室实验法?模拟实验法就是仿照社会情况,设立类似环境,考察被试在其中引起得心理或行为变化,并研究其规律性得方法。?标准实验室实验就是在实验室环境中对一种社会心理或社会行为进行分解得更有控制得研究。

优点:(1)把复杂得环境移植到实验场所,研究便利(2) 实验可以重复(3) 可控制环境,操纵自变量(4) 可重复实验,检验假设成为可能

缺点:(1)人为环境中,会影响实验得真实性(2) 分离变量,所得结果不一定能在社会现实中推论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得基本理论

一、刺激反应理论——人得大部分行为都就是后天习得得。认为一种刺激引起得某种反应受到强化时,就建立一个联结。复杂行为就就是一系列简单行为得联合。

1、模仿理论(N、Miller&T、Dollard)——人类特别就是儿童得社会行为,不论就是遵守纪律还就是遵守社会准则得行为,都就是模仿习得得,而模仿本身就就是学习来得。

2、社会学习论(A、Bandura & R、Walters)——人得一切社会行为包括社会定向、言行一致、抗拒诱惑等都就是在观察学习中得到得。观察学习中包含模仿。

3、社会交换论(G、Homans)——从经济学得概念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到持续得理论。人得行为类似于物质得交换,人得行为带给对方得好处,使对方产生互惠行为,或产生相互得好处,使得社会发展。

二、角色理论(G、Mead & C、Cooley)——角色理论就是按人们所处得社会地位、身份去解释个人或群体得行为,就是带有社会学性质得独特理论。

角色理论中得相关概念

(1)角色期望:周围人依据某人在社会中所处得地位与角色,对其社会行为产生得要求与期望。

(2)镜象自我:从她人得表情与态度中瞧到得自我。

(3)角色获得:能够按照社会期望形成自我并在这个框架中行动。

(4)角色间冲突:个体不同角色之间互不相容时产生得冲突。

(5)角色内冲突:同一种角色内由于不同得角色期望而产生得冲突。

三、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认为,人得行为不就是对外界刺激孤立得反应,也不就是反射弧得机械组合,它就是通过心理活动得整合决定行为得。

1、认知失调说 (L、Festinger)——人得行为总就是基于一定得认知与信息,当脑中同时出现两种相反认知与信息时就会发生不愉快,就会激发人去解除这种不协调。

2、归因理论(F、Heider)

人得行为都就是有原因得,而且人对自己与别人得行为都要找原因,不就是把原因归于自己得本性,就就是把原困归于环境,或二者兼有。

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她人或自己得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得过程。即把她人得行为或自己得行为得原因加以解释或推论得过程。归因理论家发现,当一种行为有希望获得成绩时,往往归因于自己,否则归于环境,而旁观者正好相反。

归因理论

内因:人格、品质、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个人所具备得因素。

外因:周围环境、她人、规则、奖惩、工作得特殊性与难度、运气等。

ack)——每个人都地认为她人所具有得一些性格特点、品质间就是相互联系得,一个人如具备一种品质或行为表现,就可以了解其它得行为品质或表现。

思考题

1、什么就是社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得研究范围就是什么?3、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何关系?4、简评社会学习论与角色理论。5、简评归因理论。

第四讲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1、社会化得定义:社会化就是个体在社会得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得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得成长过程。

2、社会化得主体:社会中未成年得个体,严格地说,就是未完成社会化得个体。3、社会化得执行者:与社会化有关得人们。

4、社会化得内容 :社会经验、规范及由此产生得与之相符得各种心理状态。5、社会化得结果:教化个人,使之取得社会成员得资格,成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得有一定个性得社会有效成员。

二、社会化得基本特性

1、社会强制性

2、个体能动性

3、终身持续性

第二节社会化得途径

一、社会教化

社会通过社会化得执行者实施社会化得过程。

1、社会教化得共同内容

(1) 教授基本得生活技能 (2)教导行为规范 (3)培养社会角色 (4)树立面向未来得生活目标

2、家庭得社会教化功能

家庭就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建立起来得群体。家庭就是社会得细胞,就是社会得缩影与侧面。

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得作用

家庭主要就是通过家庭生活得某些方式把社会得规范与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社会化。父母对人、对已、对物得态度,往往就就是儿童得行为准则。

关于家庭影响得研究

()1父母态度

A、控制点指人们认为自己对周围环境与个人行为结果得控制程度。

B、外控者认为,自己行为结果由外部力量控制,这种人缺乏自信心。

C、内控者有强烈得自我信念,相信自己得力量,认为活动得结果就是自己努力

得结果。

D、研究表明,内控者比外控者学习更好。

E、戈登(1981)认为,父母态度与儿童得控制点密切相关,娇宠儿童常具有外控

特征;内控倾向得儿童,其父母更为与蔼、有教养,允许孩子得独立性,更为民主与讲道理。

(2) 家庭气氛

A、关于家庭气氛与幼儿心理活动特点得关系,赖德克从六个方面进行得相关

研究,发现:

专制家庭与民主家庭:前者得儿童爱吵架,缺乏合作精神,没有人缘,不会体谅人,情绪不稳定,放肆,没有上进心,对奖罚漠不关心。后者得儿童有人缘,体谅人,天真活泼,情绪稳定,能听取别人得意见,有上进心,不爱吵架。

B、自由度:自由度小得家庭,儿童缺乏上进心,畏缩,人缘不好。

C、惩罚严厉程度:严厉得家庭,儿童缺乏上进心,对别人意见麻木不仁,不会体谅别人,优柔寡断。

D、父母与孩子亲密程度:行为无显著差异。

E、父母对孩子教育各自分担得责任:无显著差异。

F、兄弟姐妹间亲密程度:其间很少嫉妒与吵架得孩子更安静,少竞争心,合作,

不撒野,老实,听父母得话,情绪稳定,不调皮捣蛋。

3、学校得社会教化功能

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得教育,对其社会化有着深刻得影响,特别就是在教师、同学、校规校纪以及责任、义务等因素得影响下,促进了儿童得社会化进程。

教师得作用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既就是知识得传授者,又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得体现者。教师与学生就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得关系。

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ROSEHTHAL,R&TACOBSON,L,1968)以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得儿童告诉各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具有潜在得发展可能性。学年末测试,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这一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布洛菲与古德(BROPHY,J,E &GOOD,S;1974)对此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认为,对每个学生得成绩,教师分别抱有不同得期望。基于期望,教师以不同得方法与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则以不同得方法对教师做出回应。同时,学生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得行为。其结果就使学生得成绩沿着教师得期望而改变。

R、布朗(BROWN,R;1976)对决定教师期望得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归结为: (1)身体得特征(2)学生得性别(3)社会经济地位(4)测验成绩(5)教师对其兄弟姐妹得了解

布朗进一步指出了教师就是如何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得:

(1)分组(2) 与学生相互作用得量(3) 赞赏与支持发言得量

(4) 给予学生课题得水平(5) 激励与暗示

同辈集体得影响作用

儿童得学校生活,就是在同龄群体中进行得,群体得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群体风气、纪律、要求使儿童意识到自身在群体中应尽得责任与义务。

(2)群体得舆论与评价,诱发儿童得自我意识并明确其在群体中得角色与地位。

4、社会文化

5、大众传播工具

二、个体内化

社会教化就是个体社会化得外部动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内化。

1、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又称模仿学习。儿童从别得儿童与成人得行为中观察到这些模式。并根据她人得行为结果进行模仿与反模仿,以此产生模仿效应与反模仿效应。

2、认知加工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加工,把现实世界,并从中建立自身得认知体系。

3、角色扮演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想得角色;暂充当某一角色。

4、主观认同它就是个体主观上把自己属于某一个体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瞧齐得过

程。

5、自我奖赏自我奖赏就是指当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自定得标准而给自己以报酬。

第三节道德社会化得理论与研究

个体社会化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就是知识技能得社会化;二就是行为规范得社会化。

主要有三个派别:认知学派、新行为学派与新精神分析学派,其代表人物分别为班都拉、柯尔伯格与埃里克森。

一.认知学派得研究——道德发展阶段论认知派认为,人得道德社会化就是与人得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得,强调道德动机、道德判断、自律等心理成份得作用。

1、麦独孤得观点——1908年,麦独孤(MeDougall、 W)在《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道德发展得观念。她认为,人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就是无

所谓道德得,其行为由本能冲动所制约。随着年龄得增长,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得扩大,逐渐发展了自己得道德品质。

麦独孤观点中四个阶段(1)行为决定于本能冲动;(2)本能冲动作用受外界权威赏罚得影响而被纠正;(3)学会控制行为,这就是由于个人对社会赞许与社会惩罚得预期;(4)不管社会环境可能给予得奖罚如何,个人行为完全根据自己得原则进行。

2、皮亚杰得道德发展二阶段论——皮亚杰(Piaget、j)强调道德品质中得认知成份——道德判断。认为儿童道德判断与智力发展就是平行得。

皮亚杰得道德发展论第一阶段 :

道德概念——强制得道德或受外界支配得道德;

观点——瞧一种行为要么全对要么全错,并认为人人都这么瞧,不能置身于她人立场;

意向性——倾向于从实际物质后果判断行为,而不就是从动机来判断;

规则——服从规则,认为它就是神圣不可改变得;

对权威——单方面得尊敬使儿童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与服从成人规则得义务感;

惩罚——赞成严厉得赎罚,要使受罚者痛苦,而不考虑惩罚方式与错误内容得关系。认为惩罚本身就说明行为得错误性质;

“内在公正”——混淆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认为自然事故与灾害就是不端行为引起得超自然力得惩罚。

皮亚杰得道德发展论第二阶段:

道德概念——合作得道德或自主得道德;

观点——能把自己置身于别人得立场,不做绝对得判断,知道有不止一种观点得可能;

意向性——用行为得意图而非行为得后果来判断;

规则——认识到规则就是人制定得,可由人来改变;

对权威——与权威与伙伴得互相尊敬使之较高地评价自己得意见与能力,能较现实地判断她人;

惩罚——赞成惩罚应就是较温与、带补偿性得,应当依错误得性质而决定,能导致对受害者得赔偿,并帮助犯错误者认识其行为得性质而使其改过;

“内在公正”——不把自然灾祸与惩罚混淆起来。

3、柯尔伯格得道德发展理论——柯柯尔伯格(Kohlberg、 l;1958)通过儿童对一系列两难问题得判断,将道德得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柯尔伯格得道德发展理论

(1)前世俗水平(4—10岁)

只着眼于行为具体结果,并关心自身得利害。

A)惩罚与服从得道德定向阶段怕受惩罚,认为能避免惩罚得行为就就是好得,遭到批评指责得事都就是坏得。

B)工具性得相对主义得道德定向阶段判断行为就是非首先瞧就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有时也包括她人得需要。但这种关系常被瞧作就是交换关系,凡就是对自己有利得就就是好得,否则就是不好得,也叫朴素得利己主义阶段。

(2)世俗得水平(10—13岁)

满足社会希望,较全面地关心别人得需要。

A)人际协调得道德定向阶段认为一个人行为正确与否在于其就是否被别人喜

欢,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到赞扬。

B)维护权威或秩序得道德定向阶段认为社会秩序依赖于“尽本份”与尊重已建立得权威。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完成自己得义务,就要遵守不变得法则与尊重权威,并要别人也遵守。

(3)后世俗水平(13岁以后)

原则得道德水平。依据自己选择得道德标准判断就是非。

A)社会契约得道德定向阶段认为法律或习俗得道德准则仅仅就是一种社会契约,就是由大家商定得,也就是可以改变得。她们不违反大多数人得意愿与幸福,也不用单一规则衡量行为。

B)普遍原则得道德定向阶段此时不仅考虑到适合法律得道德原则,同时考虑到抽象得、超越法律得有普遍意义得道德原则及道德得本质,而非具体得道德准则。这些原则包括对全人类得正义与个人尊严。

二、新行为学派得研究——社会学习论

六十年代后,班都拉等人提出了道德社会化得社会学习论。

主要观点道德行为就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决定儿童道德行为得就是环境。

1、模仿学习实验——班都拉与麦克唐纳(A、Bandura&F、J、McDonald,1963—1968)给儿童道德判断得故事让其判断。

过程第一组再次判断时与初测稍有不同,立即强化;第二组再次判断时交替附有一成人判断并对儿童给予强化;第三组有成人得判断但不给强化。然后,将儿童带到另一房间判断另十二个故事。

结果初测时三组成绩差不多;但第二测时,第二、三组远高于第一组,第三组高于第二组;第三测时,第一组成绩提高不大,甚至有所下降,第二组成绩略高于第三组。

结论成人榜样得作用超过了强化得作用,模仿得作用就是明显得。

2、抗拒诱惑实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得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诱惑方面,对诱惑得抗拒也可以通过榜样得影响加以学习与改变。

瓦尔特斯(R、H、Walters,1963)得实验:她将5岁儿童分为三组,让其参观诱人得玩具,并告知不许玩。

?过程榜样—奖励组:瞧电影,情景相同,小孩玩后,其母瞧见大加赞赏并一起玩;榜样—批评组:瞧电影,情景相同,小孩玩后,其母瞧见后批评;

控制组:不瞧电影。然后让儿童单独呆在房间里十五分钟。

?结果第一组不顾禁令去玩,平均克制80秒;第二组平均克制7分钟,有得15分钟;第三组平均克制了5分钟。

?结论对诱惑得抗拒可以通过榜样、模仿而获得。

3、言行一致实验

家长、教师对儿童得社会道德标准教化有两种:一就是口头劝导;二就是在其面前展示自己得行为,而后者更重要。

米斯切尔(W、Mischel,1966)等人得实验。让儿童玩小型滚球游戏,按一定规则将木球投入门内,投中得分,20分有奖。严守规则很难得分,偷偷违反规则容易得分。

过程将儿童分两组与成人一起玩。第一组成人言行一致,告诉儿童规则并遵守规则;第二组成人言行不一,对儿童进行口头劝导而自己却当其面

违反规则。

结果成人在场时,儿童都遵守规则,当成人离开后,第一组得奖人次占总人次得1%左右,而第二组占50%以上。然后将两组儿童放在一起玩,第一组也开始不遵守规则。

结论要使儿童遵守规则,不仅要成人口头劝导,更重要得就是成人得榜样作用。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与生俱来,就是人所有生物性本能欲望得总组合,以追求个人快乐,满足本能欲望为目得。

?自我就是从本我中发展而来得,控制着认识、判断与执行得功能,能以现实原则满足本我得欲望。

?超我从自我中来,就是道德化得自我,就是“良心”,就是头脑中得“检查官”。

精神分析学派关于道德得研究,就就是在研究超我如何形成,社会行为规范如何转化为自己得“良心”。

2、埃里克森(E、Erikson)就是新精神分析学派得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弗洛伊德得忠实信徒,但不同意弗洛伊德得泛性生物学观点。认为既要考虑生物学因素,又要注意社会文化因素,应集中注意家庭、学校与文化因素在人格发展中得作用,同时还强调自我得作用。

思考题

1什么就是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2家庭与学校社会教化功能有哪些?

3社会化对个体未来发展得影响?4综合评述三个学派关于道德社会化得理论。

第五讲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得理论框架

?社会认知得概念——社会认知就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我、她人或群体得心理特征与行为规律进行感知、判断、评价、推断与解释以作进一步反应得过程。又称社会知觉。

?社会图式——社会图式就是指经过对来自社会环境得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后在人脑中组织起来得认知系统。如:她人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事件图式。

社会图式得意义——1、影响信息得选择。(双眼视觉竞争实验) 2、影响信息得加工。

3、影响信息得提取。

?“自我实现预言”——社会图式形成之后,较难改变,并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当环境中得信息与原有图式不一致时,社会图式会通过影响人们得行为使客观现实发生一定程度得改变,这种改变趋向于与原有图式一致,这就就是自我实现得预言。

?社会认知理论得模型——1、范畴模型(群体概括化得概念,不就是用来判断个体就是否属于某一个全体,而就是用来认识某一群体,形成图式。)(公务员、教师、医生)

2、样例模型(客体与样例集合中成员之间得比较来建构认知,形成图式)

3、群体表征得混合模型

4、情境模型

二、社会认知得策略

1、认知吝啬鬼

思考方式:启发式判断——(1)可得性启发(凭经验提取特例得容易程度)(2)代表性启发(将判断事物与记忆事物进行类比,瞧相似性)(3)定点调整启发

2、目标明确得策略家——根据加工目标得需要对信息进行系统、全面、费时

得加工。

区别:

(1)好心情:认知吝啬鬼坏心情:目标明确得策略家

(2)上司与下属上司:认知吝啬鬼下属:目标明确得策略家

(3)关系(重要性)

三、几种主要得归因理论

归因——归因就就是对自己或她人得外在行为表现得因果关系做出解释与推论得过程。

1、Kelly得三维归因理论:一致性信息、差异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一致性信息指行为者对刺激得反应与此时此地其她人对同样刺激得反应就是否相同。

差异性信息指行为者此时此地得行为就是否因刺激而异,若因刺激而异,则差异性高,反之则低。

一贯性信息指行为者得行为就是否因时因地而异。

推论:(1)一致性、差异性、一贯性高,行为归因于刺激。(2)一致性、差异性低、一贯性高,行为归因于内因。(3)一致性、一贯性低、差异性高,行为归因于时空环境这种外因。

四.常见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夸大行为者内部稳定得个性因素,而忽视或低估引起行为得外部环境因素。(2)行为者与观察者偏差(3)自我服务偏差

五、自我概念得形成与性质

?自我概念——自我就就是关于自己得人格品质、社会角色、过去经验以及未来目标得心理表征,又称自我概念。

?自我图式——对于自我得认识概括。它来自过去得经验,组织并指导对个体社会经验中与自我有关得信息进行加工。H、Markus(1977) 自我图式实验,H、Mar

?获取自我概念得途径(Cooley,1902)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 4、社会比较(Festinger,1954)——自我概念常形成于自己与她人得比较中,人们为了准确地认识自己,常与与自己相似得人比较。

?自我概念得整合

?巴纳姆效应————您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您。您有自我批判得倾向。您有许多可以成为您优势得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您也有一些缺点,不过您一般可以克服它们。您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您内心焦急不安。您有时怀疑自己所做得决定或所做得事就是否正确。您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您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得建议如果没有充分得证据您不会接受。您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就是不明智得。您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您得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途径————1、可得性(巴纳姆效应)2、重建记忆(美好童年)3、自我归因(今天发挥不好)4、核心特质

?自我概念得影响1、自我概念与个人对自己与她人得瞧法2、自我概念与情绪

3、自我概念与行为(自我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监控水平)

六、自尊得建构

?自尊——自尊就是个体对自己品质、性格、能力等得积极或消极得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得满意程度。

?自我提升动机:在自尊得形成过程中,人们有一种自我提升(self-enhancing)得倾向,偏于高估自己,甚至还扩展到自己所有或所属得事物上。

?自尊得文化差异:独立型文化:自我提升依赖型文化:自我批评

自尊建构得三个途径1、个人生活经历2、社会比较3、自己得内部标准

七、印象形成得规律

1、对她人得认知-印象得形成

?印象得概念——印象就就是我们对她人特性如能力、性格、品质得总体瞧法与评价。

?印象知觉得线索

(1)外表1外表2外表3(2)言语(3)非言语交流(4)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姿态(5)行为(6)其她线索

2、影响印象形成得因素

(1)认知者

1)认知者得人生观影响着对人印象得形成。2)认知者得经历与经验影响着对人印象得形成。3)认知者得认知系统对交往中得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主要就是指人们认识问题、思考问题时得思路。4)认知者得兴趣、价值观会影响到印象得形成。

(2)被认知者

1) 仪表。2)属性特征,如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甚至国籍等。

3)言语与非言语得表现

(3)交往环境

在不同得交往环境下,人们得认识倾向具有不同得特点,既具有不同得角色期望,因为每一个人在不同得交往情境中所扮演得角色就是不同得,情境变了,人们对角色得评价也会变化。

3、印象形成过程中得特点

(1)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对她人得认知印象趋向一致。(2)人们在交往中对她人认知

印象总带有评定性,在对她人得评价方面又用不同得指标去衡量。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涉及到社会特性与智慧特性两方面。社会特性主要就是指一个人得道德、性格等人际关系方面得特性。智慧特性主要就是指一个人得学识、才能等工作方面得特性。(3)在交往活动中,人们更偏重于社会特性得评价。(4)在对人得印象形成中,肯定性特征得影响比否定性特征小得多。

八、印象形成中得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社会知觉中,输入信息得顺序性对她人印象得形成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最先接受得信息与最后接受得信息在印象形成中起较大作用。

2、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又称为晕轮效应,就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对交往对象得某些特性或品质有清晰得印象,由于这种印象十分突出,从而掩盖了交往对象得其她特征与品质。这就是一种以偏概全、一点概面得效应。

3、定型效应——定型效应又为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存在着对某个群体或某一类型得人得概括而固定得瞧法,人们在与她人交往时,往往会按照在头脑中已有得某种印象对人做出判断。

4、投射效应——就是指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常把自己本身具有得特点(主要指不良特点)归属到她人身上,从而形成相应得她人印象。

第六讲态度及其作用

一、态度概述

?定义——态度就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得、比较持久得个人得内在结构,它就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得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得反应受其态度调节。

?偏见——就是个人对她人或其它团体持有得缺乏充分事实根据得态度。

?态度来自价值

价值就是态度得核心。价值,就是指态度得对象对人得意义。人们对于某个事物所具有得态度 ,取决于该事物对人们得意义大小,亦即就是事物所具有得价值大小。

?态度得形成

服从——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得报酬与避免惩罚而采取表面服从行为称为服从。

同化——人们不就是被迫而就是自愿地接受她人得观点、信念,使自己得态度与她人要求相一致。

内化——个体得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接受了新得观点、新得情感、新得打算,并将其纳入了自己得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得有机组成部分,即彻底形成了新得态度。

态度得机能适应功能、简化认知功能、自我防卫功能、自我表现功能。

社会态度概述

1、奥尔波特得价值理论:经济得价值:认为生活主要得目得就是财产得得失。

理论得价值:力求在知识系统内发现新东西。审美得价值:把美作为人生得根本意义。权利得价值:认为人生目得在于为了支配她人。社会得价值:最有意义得工作就是增进社会福利。宗教得价值:把精力放在追求神秘得东西上。

二、态度转变得主客观因素

说服宣传者得威信

一般而言,宣传者本身威信得高低与宣传效果成正比关系,但这种正比关系只就是发生在较短得时期内,时间一长,不管就是有威信得宣传者还就是无威信得宣传者,两者得宣传效果无多大差异。(哈夫兰特)

威信得分析

宣传者得威信由两个因素构成,即专业性与可信性(哈夫兰特),指专家身份(如所受得教育训练、社会地位、职业、年龄等),可信性与宣传者得人格特征、外表仪态以及讲话时得信心、态度等有关。

伯鲁得研究

第一方面就是宣传者得对人态度,包括以下几项:公正-不公正,友好-不友好, 诚恳-不诚恳。

第二方面就是宣传者得业务水平有训练-无训练, 有经验-无经验, 有技术-无技术,知识丰富-知识欠丰富。

第三方面宣传者得表达能力:勇敢-胆怯, 主动-被动, 语调坚定-语调软弱 , 精力充沛-疲倦乏力。

1、影响态度转变得个人因素:自尊得强度,权威主义倾向得强度, 想象力得

丰富性,

性别, 智力水平,当时得需要,对态度变化得心理上得抵抗(逆反心理。

2、客观原因:单纯地为宣传而宣传; 以命令得形式进行宣传; 宣传言过其实,或强调得太过分。

3、主观原因:好奇心; 自由选择得需求;

三、态度转变得理论

?费斯廷格得认知失调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某件事得态度及其认知成分与行为成分就是一致得。因此心安理得,态度也将维持而不改变,倘若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有某种与原来得认知及行为相反得瞧法,或者偶尔做了一件违背初衷得事,这时人得认知就会失去协调,产生不舒服或紧张得心理状态,它迫使认知去恢复协调,一种方法就是改变原有得认知及其一致得行动,另一种办法就是维持原有得态度单必须加上另一种辩护得理由。

?海德得P-O-X理论

海德假设,P就是认知者,O就是P认知得另一个人,P与O双方建立起一定得感情(好感与恶感),X就是第三者得人或物或事。海德认为,P-O-X三者得关系如相适应,则P-X-O得体系呈均衡状态,P得态度不需要转变。如果三者关系不适应,则P心理上就会失衡得感觉。这时就必须对这种认知体系加以改变。以恢复P内心中得协调。

?纽卡姆得A-B-X理论

?奥斯古得与谐性理论

四、态度转变得方法

1、实事求就是地提供信息。

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

3、双方面宣传与单方面宣传。4、逐步提出要求。5、积极参加活动。6、团体规定。

第七讲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定义——人际关系就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交往而产生、发展与建立起来得人与人得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分类

1.根据人际关系形成得基础媒介分类

血缘人际关系、趣缘人际关系、业缘人际关系、地缘人际关系等。

2。根据人际关系得固定程度分类

固定得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非固定得人际关系(同车得乘客关系)

3。根据人际关系得不同维度进行分类(纵向得人际关系与横向得人际关系) 4。根据人际关系得外部表现分类(外露型、内涵型与伪装型)

5。根据人际关系得影响程度分类(利害关系与非利害关系)

6。根据人际关系得需求分类(包容型、控制型与感情型)

人际关系理论

定得交往符号。(寝室言语攻击行为得分析)

3社会交换论

相关概念

刺激:环境中得暗示,个体行为对暗示做出反应

行动:有机体为了获得奖赏、逃避惩罚而发出得动作

酬赏:刺激所具有得能满足个体需要得能力,分物质酬赏与非物质酬赏

惩罚:刺激所具有得伤害或阻止需要得到满足得能力

价值:刺激所有提供酬赏得程度

代价:做出某种行为所失去得酬赏或受到得惩罚

知觉:衡量、评价酬赏与代价得能力

期望:对酬赏、惩罚程度得估计、预期,有机体把这些酬赏、惩罚与一定刺激联系起来。

基本命题

成功命题刺激命题(寻找初恋情人得影子);价值命题(交往得攀高枝心理);剥夺-满足命题(适应心理-情感疲劳);攻击-赞同命题(逆反心理);理性命题(价值大小与成功得可能性)。

3、示范-回应模式(彭泗清1988)

三点——价值支点(人际交往中得基本价值观);行为起点(示范启动;)行为控制点。

两过程——(示范、回应)

三形式——(理想模式、小人模式、常人模式)

第二节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得基本规律

1、邻近律2、一致律3、互补律4、对等律

二、人际吸引

1、外貌吸引2、能力吸引3、个人品质吸引

妨碍人际吸引得个人品质

1、为人虚伪

2、自私自利

3、不尊重人

4、报复心理

5、妒忌心理

6、猜疑心理

7、苛求于人8、过分自卑9、孤独固执

第三节处理人际关系得艺术与技巧

一、处理人际关系得原则

1、平等原则(地位对等、价值对等、情感对等)

2、互利原则(物质互利、精神互利、物质与精神互利)

3、信用原则(守信、不轻许诺言、诚实)

4、相容原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大事清楚、小事糊涂)

处理人际关系得方法

1、感情投资法

2、心理吸引法(提高素养、乐观幽默)

3、求同存异法

4、角色互换法

二、处理人际关系得技巧

1、必须对别人真诚地感兴趣,必须先欢迎别人,而不就是事事以我为中心2、微笑3、记住别人得名字4、做一个好得听众5、讨论对方感兴趣得事6、以真诚得态度赞美别人,去谈论她自己

三、人际沟通

定义——人际沟通一般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得信息交流过程。其过程就就是人们采用言语、书信、表情、通讯等方式彼此进行得事实、思想、意见、情感等方面得交流,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对信息得共同理解与认识,取得相互之间得了解、信任,形成良好得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对行为得调节。

人际沟通得意义

1、沟通就是人们能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得必要条件。

2、人际沟通有助于人们

得心理健康,促进良好个性得形成。

人际沟通过程

人际沟通得类型

1、语词沟通与非语词沟通

2、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

3、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

4、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5、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人际沟通得模式 1、环式传递2、轮式传递3、Y 式传递4、全通道式传递 提高沟通能力得有效途径

1、正确评价自己得沟通状况

(1)评价沟通情景与交往对象(2)正确认识自己得沟通体验(3)评价自己得沟通方式(沟通主动性与沟通注意水平)

2、提高沟通得准确性

3、主动运用身体语言

(1)了解身体语言(2)体验身体语言(3)反馈性调整身体语言

4、注意沟通情境得同一性。 5、进行适当得自我暴露。

6、进行沟通训练(1)敏感性训练(2)角色扮演

第八讲 集团心理与集合行为

一.集团内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雏形A-B 互动

客体B对于主体A 得职能

规范职能、反馈职能、激活职能。

主体A 对于客体B 得职能

表征职能(语言表征与非语言表征)、满足职能、控制职能。

人际互动制约性

在互动过程中,A 与B得位置就是互换得,A 既就是主体,又就是客体,反之亦然,B 既为主体,又为客体。A 与B 得人际职能随其位置得转换而变化。同时AB 双方得关系就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得。AB 双方得行为既有自主得一面,又必须把对方可能出现得行为纳入行为决策得考虑之内,作为自己决策得前提。

二、从众现象

所谓从众就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以某种集团规范或多数人意见为准则,做出社会信息源 信息接受者

通道 信息 障碍

反馈

判断、改变态度得现象。

从众现象形成得条件

外在条件:集团在成员中得魅力 ; 内在条件:个体对社会事件得经验程度即对事件得了解程度、对自己关于事件得判断之自信程度、对自己成败得估计与确信程度。一般而言,经验不足、阅历浅、自信度低、成功感弱得个体容易从众。从众得原因

1、相信她人心理2、寻求安全心理3、忠于集体心理

影响从众得因素

1、群体因素(1)群体得一致性(2)群体得规模(3-4人)(3)群体得凝聚力(4)个体在群体中得地位

2、个体因素(1)年龄与性别(2)知识经验(3)个性特征

社会助长——社会助长就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她人在常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所以又称社会促进。

社会干扰——社会干扰就是指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她人在常会干扰活动得完成,抑制活动得效率,所以又称为社会抑制。

理论解释

1、优势反应强化说。2、评价理论:(1)活动者觉知评价得程度(2)评价者得身份与态度(3)活动者得年龄与个性特征。3、注意转移说(注意得分配) 社会堕化——又称社会堕化又称社会懈怠或社会逍遥,就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得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得现象。

原因(1)社会评价得减弱(2)社会认知得偏差(她人偷懒)(3)社会作用得分散减少社会堕化得方法1。单独评价2。提高认识3。控制群体规模

集团规范——集团规范就是集团内社会影响得媒介因素,就是集团成员共有得行为方式得总与,包括制度、法律、道德、风俗、信仰等等方面内容。集团成员通过对规范得遵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三.集团效果

集团内聚力——集团内聚力就是指集团成员之间心理结合力得总体。

内聚力得影响条件:

(1)集团目标与个人成员追求目标得关系(2)集团得表现能力(3)集团成员得结构(4)集团效果(5)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

四.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得含义与特点

集合行为也称为集体行为与大众行为,就是指一种人数众多得自发性得无组织得行为。

集合行为得特点:1)人数众多、2)无组织性、3)行为者相互依赖

集合行为理论1

斯梅尔塞得条件说:她认为集合行为就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情况下,为改变自己得处境而作得一些尝试。

集合行为发生需要六个条件:1)环境条件:物质条件与社会条件。2)结构性压力。

3)普遍情绪得产生与共同信念得形成。4)诱发事件。5)行为动员。6)社会控制能力得强弱。

集合行为理论 2

模仿理论:该理论得提出者就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模仿论认为当人们遇到突发事件时,会处于不理智得情况,就会彼此模仿。

感染论:集合行为就是人们情绪彼此感染得结果。

紧急规范论:当人面临突发事件时,虽然没有正式得规范,但就是会出现紧急规范,这种紧急规范汇兑人们形成一定得压力,迫使人们效仿与遵从

集合行为理论3

匿名理论:在匿名状态,个体没有明确得身份标志,就是个体会出现越轨行为。这主要就是因为责任分担心理。

控制转让论认为集合行为不就是一种非理性得行为,而就是理性得把自己对自己行为得控制权转让给她人得一种行为,其目得就是为了获取更大得利益,而少华代价。如果接受转让者不能控制局面,就会发生集合行为。

典型得集合行为分析

恐慌:就是指人们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出现得紧张心态以及违反常规得行为。谣言:也称为小道消息。就是指从不知名得来源发生、通过非真实得途径传递得信息。谣言得特点表现为:1)简略化、2)片面化、3)同化,4)逻辑化。

流行就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意识得外表与行为风格,生活模式等。流行具有新颖性、消费性、周期性与选择性等特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总结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和类别 l 、社会心理学与生理心理学一起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分别从生物自然属性与社会制 约性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 3、 SSP 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SP 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档案研究法。(大致了解其优缺点) 第二章个体的社会化 第一节什么是个体的社会 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 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 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第二节个体社会化的机制 个体社会化的机制有:依从、认同、内化。(态度形成阶段) 依从基于强化的原则,自居基于“榜样人物”的吸引。 第三节个体社会化的内容 1、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社会化的内容有哪些?(个体的继续社会化指什么?) 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成熟期,可以称之为社会化的初步形成阶段。这个阶段社会化的内容: (1)首先,是要求个体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生活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个体学会独立 自理,为参加社会生活做必要准备;( 2)其次,是要求其掌握有关行为规范、准则,根据个 体所处的周围的社会环境,学习相应的礼貌、公德以及与人交往应遵循的原则;(3)第三,是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懂得做一个孩子、学生或少先队员等的不同社会责任;(4)第四,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要求个体明确自己“长大了干什么?” 要求个体学会思索和想象 自己今后将挑起的社会担子,它超出了个体当前所肩负的职责,属于对理想的确立。 2、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 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中遇到的社会化问题,或可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它不同于个体社会化的继续发展。 特点:第一,它不是在个体原有社会化基础上按照同一个方向进一步发展,而要求实现改向 转变;第二,这种转变又是非常迅速的一种转变,而使个体在实现这一社会化转变过程中显 得特别难于适应。 第四节个体社会化的结果——社会角色的获得 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 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2、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 社会角色对他抱一定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3、角色网络:个体所担任的多种多样的丛杂的社会角色构成了网络,被称为角色网络或 角色丛。 4、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 角色期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 5、性别角色: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 第五节老年人的个体社会化 2、老年人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途径: (1)要明确认识到个体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过程,人到老年要加强形势的学习,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题目知识讲解

Chapter6 Conformity and Obedience 3#409 名词解释 1、Conformity: 2、Obedience: 3、Autokinetic phenomenon 4、Informational influence 答案:1 conformity: a change in behavior or belief as the result of real or imagined grop pressure. 2 obedience:acting in accord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and. 3 aotokinetic phenomenon: the apparent movement of a sationary point of light in the dark. 4 informational influence: conformaity occurring when people accept evidence about reality provided by other people. 填空题 1、( ) is acting in according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end. Answer:Obedience 2、( ) is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both acting and believing in accord with social pressure. Answer:acceptance 3、( ) is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publicly acting in accord with an implied or explicit request while privately disagreeing. Answer:compliance 4、( ) experiment refers to autokinetic phenomenon. Answer:Sherif’s studies of norm formation 5、( ) occurs when people accept evidence about reality provided by other people. Answer:informational influence. 单选题

社会心理学知识框架图(完整版)复习过程

第一节概述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行为、社会意识 定义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互动 社会行为勒温 B=f(P,E) 研究对象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和范围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 时间: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哲学思辨内容: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启蒙期)人物:康德、卢梭 时间: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经验描述特点:观察 简史(形成期)人物: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概述(霍兰德)时间:始自20世纪20年代 实证分析阶段 (确立期)特点:描述转向实证研究,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 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方法档案法 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社会学习论 社会交换论 理论符号互动论 流派精神分析论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概述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介;4 参照群体 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概念 按角色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分: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社会角色分类按角色的功能分: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社会角色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社会化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与自我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概念自我的概念 自我自我的结构 自我概念的功能: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 解释经验;3 决定期待自我、身份与自尊身份的定义 身份 身份的特点 自尊的概念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 自尊的测量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总结

“第1章绪论 第1节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1、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研究核心是人际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 系统研究人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基础的学科; 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社会交互作用与交往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特点:哲学性强 (2)产生阶段特点:独立——以实证方法为主流研究范式的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标志: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社会心理学》,英国本能主义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标志:奥尔波特出版《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3)迅速发展阶段特点:理论众多、研究领域广泛、理论研究与应用结合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理论 一、强化导向的社会化心理学理论代表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多拉德、米勒 (一)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1.联结 联结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用联结也能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例如,谈虎色变”。 2.强化:最核心的概念 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3.模仿 模仿就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二)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要观点 (1)观察学习:四个阶段注意——保持——制作或组织反应(动作复现)——反馈 (2)发展: 首先,把学习过程中的获得和执行分开。获得以后未必立即执行有可能经过很长的时间才执行;其次,发展了强化的概念:提出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的概念 (3)环境——人——行为交互作用的观点:社会行为是人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认知)与环境(主要是社会因素)相互作用(选择与影响)的信息加工所获得的结果。 认知会影响行为,而且行为也会对人的认知产生影响、调节作用;行为改变环境,环境也制约着人的行为; (四)社会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 主要观点:交往本质上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个体得到奖赏越多,就越愉快,并倾向于增加有关行为或活动;当前活动与过去得到奖赏的活动越相似,人就越易于由于收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 (一) 社会思维 1.自我 (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⑵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⑸ 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强(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 (1)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⑶归因的理论: 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 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 进行对应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 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

种形式。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⑷ 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 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二)社会思维 1.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 (1)社会知觉的含义:个体对他人、群体、自己以及对他人行为原因的知觉。 ⑵印象形成: ①印象形成的含义。 ②印象形成中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慈悲效应,又称正 性偏差;刻板印象。 ③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阿希, 通过印象实验)。 (3)社会知觉的图示:图示又称基模,是组织信息的方式,帮助人们认知世界和解释世界。 泰勒和克劳克区分了四种图示,即人的图示、自我图示、角色图示和社会事件图示。 ⑷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 ①认知启发: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易得性启发);调整性(锚定性)启发。 ②投射作用。 ③情感卷入。 ④内隐人格理论(门外汉理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即一套关 乎人格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达出来,甚至个人意识不到。伯曼等人又把这种理论称作相关偏见。 ⑤情绪的泛化。 (5)社会判断的含义:个人对社会性质的自我主观意识,也可以指社会舆论对某人、某事的评论,具有实践性、预见性、稳定性。 ⑹社会判断理论:谢里夫和霍夫兰德认为,人们在对它物进行判断时,如果他们自己已经持有某种判断的参照标准,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讲体验社会心理学 1、无名效应 2、皮革马里翁效应 3、如何识别部属的谎话(言语表情动作)(眼睛)(细节与情节梗概) 4、如何识别部属的性格(坐车奇遇) 5、如何识别部属的气质(看电影受挫后的不同反应) 第二讲导论心理学面面观 一、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 psychology )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 心理的实质——社会生活条件下的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心理的结构 1、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 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 (2)情绪过程(emotional process)是个体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A、愤怒:包含生气、微愠、愤恨、暴怒、敌意..等。 B、悲伤:包含忧伤、抑郁、寂寞、沮丧、绝望..等。 C、恐惧:包含焦虑、惊恐、恐慌、紧X、忧心…等。 D、快乐:包含高兴、喜悦、满足、幸福、兴奋、狂喜…等。 E、厌恶:包含轻视、轻蔑、讥讽、不屑、排拒…等。 F、惊讶:包含震惊、讶异惊喜、叹为观止…等。 G、羞愧:包含愧疚、尴尬、懊悔、耻辱…等。 (3)意志过程(will process)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心理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着他追求什么,什么对他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价值观则处于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制约和调节着人的需要、动机等个性倾向性成分。 (3)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和。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三个方面的差异特征。 A、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B、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灵 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C、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mental state)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如思维活动的灵感状态或刻板状态;情绪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心境或

社会心理学小组讨论总结报告

社会心理学小组讨论总结报告 小组名称:3+2 小组口号:3+2,一切皆有可能! 小组组长:徐溶霜 小组成员:王倩,白文威,笪茜,欧婷 讨论时间:2010-4-26 讨论地点:和风苑E栋435寝室 讨论过程: 一、读书笔记展示 小组各成员拿出自己的读书笔记,首先由小组长确认其是否完成规定内容的笔记整理,然后进行交换查阅。最后,通过投票的方式评出每人的笔记整理优良等级。 评定结果: 目的:通过这种方式的检查,一是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彼此的学习态度,并与自己进行比较;二是在讨论之初,让同学们注意力集中起来。 二、读书感言讨论 在组长的组织下,每个人针对每个章节进行讨论,发言。 发言内容包括个人自学完本章节后的感触,自己认为存在的重点、难点、疑点。 讨论结果概括:

社会行为——重点:①三种助人理论的比较 ②助人的决策过程 ③助人行为影响因素 难点:①三种助人理论的比较 ②助人的决策过程 感想: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到社会中发生的一些见而不救的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之后,让我们能够更加理智地去看待这种行为,并在以后类似的社会情境中试着利用这种心理机制去避免人为灾难的发生。 从众、依从、服从——重点:①三者区别 ②依从诱导策略 难点:依从诱导策略 感想: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能够在以后发生从众现象时,理智地分析自己的立场;还可以在今后寻求帮助时更好地避免遭到拒绝。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重点:①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的定义 ②群体极化、群体思维的定义 感想: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学会在以后的群体中,无论是作为领导者还是群体中的普通一员,都要把我好自己的权利与义务,避免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的发生。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一) 社会思维 1. 自我 (1) 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 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 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4) 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 、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 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 自我关联效应; 巴纳姆效应; 自我增强( 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 归因 (1) 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 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 归因的理论: 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 进行对应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 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4) 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 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 自我贬损; 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社会心理学(二)非选择题部分考点汇总(考生整理)复习进程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重要考点整理 说明:该内容是真题2010年10开始至2015年10月中出现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部分知识背诵要点版。另最后补充了最新16年10月考试中一个没有出现过论述题(注:该次考试中没有名词解释的题)。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交往的程度。 环境应激:指的是环境条件妨碍了人们最佳发挥功能,由此产生了人们对环境的应激反应。 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一种为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不论助人者出于何种动机。 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领域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地域和物体的独特使用。 侵犯行为:是指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他人的目的的行为。 归因:指的是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习得的无助:是指在多次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 遵从:也称从众,由于群体而产生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评价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服从:是指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低权力一方听从高权力一方的明确要求而完成一定行为的现象。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社会知觉:是指我们追求认识和了解他人的心理过程。 自我障碍:指的是行动者制造了一个非常真实的障碍,这个障碍是行动者在做出实际成绩时所必须遇到的,如果行动者失败了,人们就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归因于外在因素或行动者所不可控的因素。 行为的传染:指榜样的行动减少了阻止个体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内心限制,解除了内心的约束,于是便跟着榜样行动。 印象形成:指我们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其他人的一个整体印象的过程。 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情况下,个体在有他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几率与旁观者人数成反比。 社会助长:是指有他人在场时,个体的绩效要比单独时完成任务的绩效高。 合作:指两个或更多个个体(或群体、组织)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调他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社会认知

---------------------------------------------------------------最新资料推荐------------------------------------------------------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社会认知 第六章社会认知 1/ 71

第一节社会认知的概念一、社会认知的定义二、社会认知的特征三、社会认知的图式四、社会认知的范围

---------------------------------------------------------------最新资料推荐------------------------------------------------------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定义: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个体在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及其行为,而非物或者非人的客观存在;且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等一系列活动。 3/ 71

相关概念辨析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印象归因刻板印象社会认知社会推理Social inference人际知觉自我认知人际关系自我意识

---------------------------------------------------------------最新资料推荐------------------------------------------------------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认知的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的防御性认知的完形特性:“认知分离”?? 5/ 71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除心理学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乃至哲学等都与社会心理学有密切关系 社会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F.H.奥尔波特(哥哥)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弟弟)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他人的影响包括: 1) 现实的影响; 2) 想像的影响; 3) 隐含的存在的影响(不包括“虚拟”影响、“宏观”的影响)。 社会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 1) 个体的习得行为; 2) 亲社会行为; 3) 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 E)。 其中, B——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的情境。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英国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麦独孤。 奖赏是给予喜欢的刺激,属于正强化;取消惩罚,以引发所希望的行为属于负强化。 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1、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诞生至今才有百年的历史。 2、J.H.戈尔茨坦认为:对于社会心理学,“我们的暂时定义是,一个人的行为怎 样影响其他人行为的研究”。J.L.弗里德曼等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它探讨我们怎样感知其他人和各种社会情境。A.J洛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某种文化结构的范围内的其他人的行为或集团的行为所影响的个体的行为。D.O德尔斯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对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 3、安德烈耶娃在她的《社会心理学》中指出方法论不等同于具体研究方法。她 认为方法论这个术语表示科学观点和方法的三种不同水平。、 <1>第一级水平是一般哲学观点,成为一般方法论。 <2>第二级水平是专门学科的一般理论观点。 <3>第三级水平是适合于一般哲学观点和专门学科一般理论观点的具体研究 方法。 4、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介于观察法和实验法之间的一种方法,所以人们 把它列入观察法。既有良好的内在效度,又有较高的外在效度。 5、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 同的科学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此从促使其诞生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诞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6、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恋父情结:厄勒克特拉情节。 7、社会认知理论来源于心理学理论中的格式塔学派和温勒的场论。 8、心理学家赫斯与托尼:儿童的国家意识以三个连续阶段逐渐发展。 <1>国家象征期。<2>抽象国家观念期<3>国家组织系统期。 9、环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0、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和人类学家林顿较早的把“角色”这个概念引入了社会 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了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1、男女两性的智商在统计学上并无明显的差别。 12、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3、态度兼具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中成分。 14、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 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 15、凯利的理论通常被称作是三度理论。他指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 能用到三种形式;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行为者对之做出反应的事件或他人);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景或关系。 16、加量总表:利克特在1932年创制。 17、寂寞;指当人们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这种关 系可能是数量上的也可能是质量上的。 18、得失原则:阿伦森发现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人们对于一直否定自己最终肯 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交往对象。反之亦然。 19 熟悉性:仅仅只是经常看到某人就能增强我们对他的喜欢,这就是曝光效应。20六度间隔理论:米尔格拉姆提出六度间隔理论又称为小世界现象,即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通过六个人。 21、文化障碍:美国老师——中国学生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尤其密切。可以说,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如果把社会心理学比作一棵树的主干,那么人际关系心理学就是它的枝干之一。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而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探索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学规律。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他们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区别。这表现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独立学科,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相互交叉的,但不能相互代替。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

关系的总称。(2)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第二,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⑴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 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形、轮式、链式和 Y 式传递。(针对正式群体) 戴维斯人际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针对非正式群体) ⑵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学研究 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的分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⑶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试验 霍桑实验的组成: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霍桑实验的结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分章总结及其运用

社会心理学分章总结及其运用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总结本章主要对社会心理学下定义,简要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途径,方法,历史根源,三条重要的伦理道德原则知情同意,事后解释和最小风险,包括动机理论,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和相互依赖理论在内的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的主要观点 (此章为《社会心理学》简介,无具体的知识,故无运用部分) 第二章社会知觉 总结:1人们形成他人印象时的一般原理:人们经常非常迅速地确定他人是什么样的人,并赋予他一般的特征;人们给予一个人最突出的特征以特别的关注,而不是主义每一件事情;人们加工他人的行为信息时会寻求连贯的意义;我们通过分类或分组来组织我们所知觉到的刺激;我们使用图式来理解人们的行为;一个人的需要、目标和情绪影响他如何知觉理解他人 2晕轮效应和消极效应扭曲我们对他人的判断 3归因理论关注人们如何推理社会事件的原因,结果归因帮助人们预测和控制环境。为了推测行为原因,人们使用共变原则,第二个原则是,如果存在其他可能的原因,人们会给一个原因在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打折扣。 4归因过程中存在基本归因错误和行为者-观察者偏差。寻求能够保护自己的自尊个因果解释的需求影响人们的归因过程,这种需

要造成自利性归因偏差和虚假性归因偏差。 运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对他人产生知觉上的偏见。而凭着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会改变甚至会影响到后来信息获得的解释,即我们所说的产生了首因效应。虽然人们凭着第一印象对他人进行评价往往是不准确的,但是这印象的形成是非常牢固的,若不经过深入了解一般是不轻易改变的。又比如说我们会对某类人或某个群体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其人格的依据,虽然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此更方便,能够省时、省力,但是也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形成的印象往往是错误的,只注重了群体特征忽视了个体差异。而这产生的原因则是因为人们总是有选择的去解释,去记忆能够证实自己观念的那些信息,从而产生了知觉记忆上的歪曲,即知觉存在选择性和恒常性的特点。既然我们的知觉存在选择性和恒常性的特点,我们就应该充分的利用它,并从中受益。比如在第一印象这个问题上,我们知道第一印象对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性,那么鉴于此,我们就应该在今后生活中注重自己的第一印象。比如在工作、在面试等场合通过展现出自己好的第一印象给别人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由此在第一印象方面给自己加分。而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作为一个评判的人,在进行选拔,评价的时候,则不能仅仅通过第一印象来轻易对一个人作出结论,而应该对这个人进行深入的考察之后再下定论。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XX年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XX年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下面是XX 年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XX年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这学期学习了社会心理学,有一点心得体会。 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结构。本书在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历史、理论、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社会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并从理论和实际上对其加以分析这些领域包括: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社会交换与影响,团体与组织心理,以及最新受到重视的文化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在对这些领域的知识进行分析的时候,作者力图使其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联系在一起,从而使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帮助。 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使人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尽管常常可能会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自己的认识远远少于他人或

者事件的认识。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第一个好处是认识自己。 在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也学会了认识他人。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尽管不同的人的行为差异很大,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渐渐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发现所学习的心理学的知识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历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了解了,我不怨了。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有人说:“主动与被动紧一线之隔,而生命情调却神情悬隔。”还有人说:“当你不能改变环境时,最好改变自己。”也有人说:“当你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时,请马上改变。”于是,我选择了后者那就是所谓的“改变”,虽然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还是愿意去尝试,并且希望用时间来证明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第三个好处是认识社会。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了解了在这样的社会中应该如何生存下去,这对即将毕业的我有很大帮助。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最大好处是认识生活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有钱或者名声响亮,而是在于:一是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决定,而不是由他人决定;二是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三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