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程序

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程序

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程序
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程序

一、定义: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者,称之为颈椎病。通过对颈椎病全程的分析与全面观察,已经表明本病主要起源于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二、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概述

(一)发病因素(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主要取决于在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条件下的退行性变,其他因素包括劳损、畸形、外伤与炎症等则可视为诱发因素或称为次要因素。

(二)发病机制

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就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依据椎间盘的退变过程及以后的发展,可将其发病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述。

1 、早期椎间盘变性及椎节位移阶段

椎间盘退变f髓核突岀或脱岀f刺激局部窦椎神经(岀现颈部症状)T刺激或压迫脊

神经根和/或脊髓f 后纵韧带和骨膜撕裂f 韧带椎间盘间隙f 局部创伤性反应及血肿形成。

2、后期骨刺形成(骨质增生)阶段

(1)骨刺的形成是椎间盘退变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表明颈椎的退变已经达到难以逆转的阶段。此期病理变化特点如下:韧带—椎间盘间隙血肿(骨膜下血肿)f 机化、钙化、骨化f 形成骨赘(骨刺)两侧钩突、椎体后上缘f引起一系列继发改变

(2 )此期治疗原则是:

①无症状者应注意预防各种可增加退变及诱发疾病的因素。

②有症状者则必须设法积极治疗、以使其停止进展及消除对邻近组织的压迫与刺激。

(3 )外科手术仅仅可以切除骨刺以促使局部建立新的平衡关系,但不能彻底改变患节退变所造成的病理结果。

三、颈椎病的分型和诊疗程序

(一)颈型颈椎病

1 、诊断标准:

1)临床特点:主诉颈、肩及枕部疼痛等感觉异常,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及颈部呈僵直状。

2)影像学改变:X 线侧位片上颈椎曲度变直或轻度梯形变,MR 成像显示椎间盘变性或后突征。

3)除外其它疾患:主要是除外颈部扭伤、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及其它非颈源性的颈、肩部疼痛。

2、治疗原则:

1)避免与消除各种诱发因素:应注意睡眠及工作体位,避免长期曲颈、头颈部外伤、劳损及寒冷刺激。

2)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理疗、按摩、颈围外用、轻重量(1-1.5kg )的牵引疗法等均可使

症状缓解。急性期以棘间及棘突旁神经阻滞疗法更为有效。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1、概述:本型发病仅次于前者,临床上亦较为多见,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2、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以下 5 点:

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颈试验与上肢牵拉试验多为阳性。

3)X 线平片可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椎节不隐及骨刺形成等异常所见,MR 成像技术清晰

地显示局部的病理解剖状态,包括髓核突岀与脱岀,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与程度。

4)临床表现与影像学上的异常所见在节段上一致。

5)应除外颈椎骨骼实质性病变(结核、肿瘤等)、胸腔出口综合征、腕管症候群、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损伤、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及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治疗原则

1)非手术疗法各种有针对性的非手术疗法均有明显的疗效,其中头颈持续(或间断)牵

引、颈围制动及纠正不良体位均有一定疗效,急性期应用神经阻滞疗法效果明显。髓核突出与脱出者,临床表现与影像学上的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在节段上一致,经正规非手术疗法3 个月以上无效者,可考虑行胶原酶溶解疗法。

2)手术疗法凡有进行性肌肉萎缩及神经功能障碍者可考虑手术。术式以颈前路侧前方减

压术为宜,不仅疗效佳,且对颈椎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伴有椎节不稳或根管狭窄者,亦可同时选用椎节间界面内固定术,将椎节撑开及固定融合。通过切开小关节达到减压目的的颈后路术式虽有疗效,但因术后易引起颈椎成角畸形,目前已、逐渐为大家所放弃。

4、预后

1)因单纯性颈椎髓核突出所致者,预后大多良好,治愈后少有复发。

2)髓核脱出已形成粘连者则易残留症状。

3)因钩椎关节增生引起者,早期及时治疗预后多较满意。如病程较长,根管处已形成蛛网膜下腔粘连时,则易因症状迁延而欠满意。

4)骨质广泛增生患者,不仅治疗复杂,且预后较差。

(三)脊髓型颈椎病

1 、概述:虽较前两者明显少见,但因其症状严重,且多以“隐性侵袭”之形式发展,易误诊为其他疾患而延误治疗时机,因此其在诸型中处于重要地位。由于其主要压迫或刺激脊髓而出现脊髓神经感觉、运动、反射与排便功能障碍,故称之谓脊髓型颈椎病。

2、诊断标准本型的诊断主要依据:(1)临床上具有脊髓受压表现,锥体束征是主要特点。锥体束在髓内的排列顺序,自内向外依次为颈、上肢、胸、腰、下肢和骶部神经纤维,视该束神经纤维受累之部位不同又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中央型(又称上肢型):是由于锥体束深部先被累及,因该神经纤维束靠近中央管,故称为

中央型;症状先从上肢开始,之后波及下肢。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沟动脉受压或遭受刺激所致;如一侧受压,表现为一侧症状;双侧受压,则出现双侧症状。

②周围型(又称下肢型):指压力先作用锥体束表面而下肢先出现症状,当压力持续增加波及

深部纤维时,则症状延及上肢,但程度仍以下肢为重。其发生机制主要是椎管前方骨赘或脱出之髓核对硬膜囊前壁直接压迫的结果。

③前中央血管型(又称四肢型):即上、下肢同时发病者。此主要由于脊髓前中央动脉受累所引起,通过该血管的支配区造成脊髓前部缺血而产生症状。该型特点是患病快,经治疗痊愈亦快;非手术疗法有效。以上三种类型又可根据症状之轻重不同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指症状出现

早期,虽有症状,但尚可坚持工作;中度指已失去工作能力,但个人生活仍可自理者;如已卧床休息,不能下地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者,则属重度。一般重度者如能及早除去致压物,仍有恢复的希望。但如继续发展至脊髓出现变性甚至空洞形成时,则脊髓功能难以获得逆转。

(2 )肢体麻木此主要由于脊髓丘脑束爱累所致。该束纤维排列顺序与前者相似,自内向外为颈、上肢、胸、腰、下肢和骶部神经纤维。因此其出现症状的部位及分型与前者相一致。在脊髓丘脑束内的痛、温觉纤维与触觉纤维分布不同,因而受压迫的程度亦有所差异,即痛、温觉障碍

明显,而触觉可能完全正常。此种分离性感觉障碍,易与脊髓空洞症相混淆,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3 )反射障碍主要表现为:

①生理反射异常:视病变波及脊髓的节段不同,各生理反射出现相应的改变,包括上肢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桡骨膜反射,下肢的膝反射和跟腱反射,多为亢进或活跃。此外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和肛门反射可减弱或消失。

②岀现病理反射:以Hoffma nn征及掌颏反射岀现的阳性率为最高;病程后期,踝阵挛、髌阵挛及Babinski 征等均可出现。

(4)排便排尿功能障碍多在后期岀现,起初以尿急、排空不良、尿频及便秘为多见,渐岀现尿潴流或大小便失禁。

(5)影像学检查可显示椎管矢状径狭窄、椎节不稳(梯形变)、骨质增生(骨刺形成)、硬膜

囊受压征及脊髓信号异常等各种影像学所见。

(6 )应除外其他疾患包括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空洞症、脊髓痨、颅底凹陷症、

多发性神经炎、脊髓肿瘤、继发性粘连性脊蛛网膜炎、共济失调症及多发性硬化症等。注意两种以上疾患共存之病例,临床上常可发现。

(7 )其他可酌情选择脑脊液穿刺、肌电图及诱发电位等检查来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3、治疗原则

(1 )非手术疗法

仍为本型的基本疗法(具体方法同前),尤以早期的中央型(上肢型)及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约近半数病例可获得较明显的疗效。但在进行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切忌任何粗暴的操作及手法。一旦病情加剧,应及早施行手术,以防引起脊髓变性。

(2 )手术疗法

1 )、手术病例选择要是:

①急性进行性颈脊髓受压症状明显、经临床检查或其他特种检查(磁共振、CT扫描等)证实者,应尽快手术;

②病程较长、症状持续加重而又诊断明确者;

③脊髓受压症状虽为中度或轻度,但经非手术疗法治疗1-2 个疗程以上无改善而又影响

工作者。

2)、手术入路及术式视病情、患者全身状态、术者技术情况及手术操作习惯不同等而

选择最为有效的手术入路及术式。

①手术入路:以锥体束受压症状为主者,原则上采取前方人路。而以感觉障碍为主、伴有颈椎椎管狭窄者,则以颈后路手术为主。两种症状均较明显者,视术者习惯先选择前路或后路,

l?3个月后再根据恢复情况决定需否另一入路减压术。

②手术术式:因髓核突岀或脱岀者,先行髓核摘除术,之后酌情选择界面内固定术、或植骨融合术、或人工椎间盘植入术。因骨刺压迫脊髓者,可酌情掉以轻心而发生意外。

4、预后

因椎间盘突岀或脱岀所致者预后较佳,痊愈后如能注意防护则少有复发者;中央型者对各种疗法反应收效较快,预后亦多较满意;椎管矢状径明显狭小伴有较大

骨刺或后纵韧带钙化者,预后较差;病程超过一年且病情严重者,尤其是脊髓已有变性者,预后

最差;高龄者,特别是全身伴有严重疾患或主要脏器(心、肝、肾等)功能不佳者,预后亦差;对前两者选择手术疗法时应持慎重态度,操作时更需特别小心。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

1 、概述

其发病率与前者相似,因其中大多由于椎节不稳所致,易为非手术疗法治愈或好转,故住院及施术者较

少。本型易与多种疾患相混淆,在椎动脉影像学检查前常难以确诊。其诊断问题常成为各有关科室之间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

2、发病机制

本病是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

3、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以下诸要点:

(1 )有椎—基底动脉缺血征(以眩晕为主)和(或)曾有猝倒病史者;

(2)旋颈诱发试验阳性;

(3)X 线片显示椎体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4 )一般均有较明显之交感神经症状;

(5)除外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晕;

(6 )除外椎动脉第1 段(进入第6 颈椎横突孔以前之椎动脉)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7 )除外神经官能症与颅内肿瘤等;

(8 )本病确诊,尤其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MR、DSA 或椎动脉造影;经颅多普勒、椎动脉

血流图及脑血流图可有参考价值。

4、治疗原则

(1 )非手术疗法为本型之基本疗法,90 %以上病例均可获得疗效,尤其是因颈椎不稳所致

者,大多可痊愈而不留后遗症。

(2)手术疗法具有以下3 种情况者方考虑手术:

①明显之颈性眩晕或猝倒发作,至少2次以上者。

②经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且又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者。

③经血管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或MRA证实者。

5、预后本病预后大多良好,尤以因椎节不稳所致者。症状严重经手术治疗之病例预后

亦多满意。

(五)食管压迫型颈椎病因本病较少见,故从略。

颈椎病诊断与治疗中的若干问题

颈椎病诊断与治疗中的若干问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孙宇 充分的前提下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颈椎的功能。 影像学检查在颈椎病诊断中的意义 “颈椎病”一词具有非常明确的含义,1992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将颈椎病定义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相应的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必须注意避免单纯依赖CT、MRI检查而忽视临床体检,有些患者影像学虽然显示脊髓或神经根已经存在很严重的压迫,但是临床检查却没有任何相应的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此时就不能诊断为颈椎病。更不能只要影像学显示有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不论临床表现如何就进行手术。X线平片(包括正、侧位和过屈过伸侧位)对于了解颈椎骨性结构的基本状况、颈椎椎间关节的退变程度、颈椎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的平衡状态、是否存在发育性或退变性椎管狭窄、有无节段性不稳定,以及是否存在椎管内韧带骨化等有着重要意义。 颈椎病分型与治疗方法的选择 颈椎病目前国内外仍然有许多分型方法。北医三院根据病理损害和临床表现,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四个基本型。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时称为混合型。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在椎间孔水平压迫和刺激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神经根受到刺激和压迫,出现充血和水肿并继发炎症反应,是产生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交感型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存在节段性不稳定,使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

受到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其临床特征为交 感神经所支配的全身各个系统的功能失调,包括心血管、消 化道、视觉、听觉、位置觉、体温调节等功能紊乱。 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比较明显的椎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椎动脉型颈椎病常因颈椎节段性不稳定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使椎动脉痉挛,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研究证明,采用局部制动、牵引、理疗、以及服用活血通络的药物等可以明显改善颈椎周围组织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消除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症状。大量的临床经验也已经证实,绝大部分神经根型、交感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通过保守疗法可以缓解甚至治愈。我们从颈椎病的自然病史中观察到,脊髓型以外的各型颈椎病均有一定的自限性,即使不采取特殊治疗手段,有时患者的症状也可以逐渐减轻甚至缓解。这可能与不稳定导致的局部损伤因素、神经结构受到刺激等有关,造成临床症状的病理因素是退变和继发性创伤反应等对神经组织的刺激,常常是可以逆转的。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脊髓受到突出的椎间盘或/和椎体后缘的骨赘压迫所致。研究证明,慢性压迫可以导致脊髓不可逆性损害。临床研究发现,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与病程和脊髓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病程越长、脊髓损害越重者,疗效越差。尽早手术治疗是争取脊髓型颈椎病获得最佳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将颈椎病分成上述四型,不仅有助于了解颈椎病的病理损害,同时可以指导选择治疗方法。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应当积极手术,而其他各型颈椎病应当积极采取保守疗法,只有个别患者出现①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②症状明显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③出现严重的神经根损害表现时才需要手术。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是各型中最严重的类型,具有较高致残率。国人颈椎管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发病关系密切。当存在椎管狭窄时,由于椎间盘突出、骨刺生成,脊髓极易受到压迫而导致瘫痪。 北医三院通过对411例健康人的颈椎侧位X线片的测量,发现中国人颈椎管狭窄的发生率为10%。而在12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83例有发育性椎管狭窄,提示脊髓型颈椎病好发于发育性椎管狭窄的人群

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

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 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从而出现压迫或刺激神经、脊髓、血管所表现的症状与体征等相应的临床症状。颈椎病的诊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有颈椎病的一些临床表现; ②影像学显示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性改变; ③影像学征象必须与临床表现相一致。 如果患者虽然有明显的与颈椎病类似的临床表现,但影像学上没有明显退行性改变时,就不能诊断为颈椎病。因为,颈椎病的很多临床表现可以在颈椎病以外的疾病中同样存在。如上肢麻木无力也可以由胸廓出口综合征引起;头晕也可以由脑血管疾病及高血压病或耳科等疾患引起;四肢痉挛性不全瘫痪可以有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肌萎缩型侧索硬化症、脊髓空洞症等疾病引起。同样,有些患者虽然影像学显示脊髓或神经根已经存在很严重的压迫,但是临床检查却没有任何相应的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此时也不能诊断为颈椎病。因为55岁以上的人群中80%在放射学上显示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但他们绝大部分并没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因此,在诊断颈椎病时要注意症状、体征与影像学相一致。 即不能仅仅根据影像学征象做出颈椎病的诊断,也不能只根据临床表现,在没有必要的影像学检查证实相应的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退变性病理改变的情况下确定诊断。 一、颈椎病的分类 颈椎病的分型及诊断标准根据受累组织结构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临床表现通常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颈椎病”。 1、神经根型颈椎病

是由于椎间盘突出、骨赘增生等原因在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 ~70%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临床表现患者年龄一般在40岁左右,劳累或轻伤后,或“落枕”后,开始颈肩痛,几天后疼痛放射到一只手的2个或3个手指,感麻胀。患者间或有头晕、头痛,白天不能工作,夜间无法入睡;颈部活动受限,后伸时症状加重;患肢有沉重感,握力减弱随后不能提重物,手臂肌肉萎缩。神经根型颈椎病部位与症状见表1。 上肢牵拉试验( Eaton征) :令患者坐好,一手扶患者颈部,另一手扶患者腕部,两手向反方向牵拉若患者感觉手麻木或疼痛则为阳性体征,这是由于臂丛受牵拉、神经根受刺激所致。 压头试验( Spurling征) :令患者将头偏向病侧稍后伸,以一手扶患者下颌,另一手掌压其头顶若患者感觉颈部疼痛,且疼痛放射到上肢,即为阳性。这是由于神经根孔受压变窄挤压刺激神经根所致。 感觉检查:病变早期,神经根受到刺激时,表现为其分布部位痛觉过敏,表现为针刺时较正常一侧更为疼痛。病变中晚期,表现为神经分布部位痛觉减退或消失。若上臂外侧、三角肌区感觉异常,表明第5颈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若前臂桡侧及拇指痛觉异常,表明第6 颈神经根受压或受刺激;若为中、示指痛觉减退,表明第7颈神经根受压;若前臂尺侧及小指感觉异常,表明第8颈神经根受压或受刺激。 腱反射:肱二头肌腱反射主要由第6神经根支配,肱三头肌腱反射主要由第7神经根支配。 肌力:第6神经根主要支配三角肌、肱二头肌、伸腕肌;第7神经根主要支配肱三头肌、胸大肌。依肌肉节段分布不同,某一组肌力减弱(与健侧同组肌力比较) ,稍久就出现肌肉萎缩时,可诊断出相应的病变间隙。 影像学X线侧位片上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前凸减小、变直或成“反曲线”,椎间隙变窄,前或后或前后同时有骨刺形成,后骨刺更为多见。一般有个以上椎间隙改变。颈椎侧位过屈过伸片,可见颈椎不稳(邻近两椎体后缘纵线平行, 距离超过或两线所成之角超过11°) 。在病变间隙常见相应的项韧带骨化(经病理证实) 。斜位片可见钩椎关节骨刺及神经根孔的改变。CT检查可发现病变节段椎间盘侧方突出或后方骨质增生并借以判断椎管矢状径。磁共振检查可发现椎体后方对硬膜囊有无压迫。若合并有脊髓功能受损者,尚可看到脊髓信号的改变。

颈椎炎有哪些症状

颈椎病初期有什么症状 专家告诉我们:初期颈椎病患者会感觉颈部疼痛、酸胀不适,常在清晨醒后出现或起床时发觉颈部不适,患者常诉说脖子不知放在何种位置为好。部分病人颈部活动受限或强迫体位,个别病人上肢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不敢主动活动,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可以缓解 其实大家要注意造成脖子疼有很多原因,或落枕、或颈椎病引起的、或受凉受潮诱发的、或枕头过高过低引起的等等,平时生活中要避免这些诱因防止颈椎病的到来。 另外平时生活中避免长时间伏案工作;避免高枕及睡眠姿势的不当;避免颈部受凉;多运动,以增强身体各组织韧性;有针对性地做一些颈椎操,增强颈部抗压性,舒缓经络,能很好的防止颈椎病的发生,防止自己的后脖子出现疼痛感 颈椎病早期有哪些症状 现在患上颈椎病的患者越来越多,而颈椎病年轻患者的表现主要是肌肉疲劳和劳损问题,这直接会影响颈椎稳定性,主要表现在颈部一段的症状,如感觉颈部酸疼、头颈灵活性下降、眩晕易疲劳、记忆力差、精神不佳等。如果防治不当,将来进程比一般中老年患者更快,程度更重。 专家指出:颈椎病是“综合病” 颈椎病不能简单认为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的症候群。 从颈椎的“地理位置”来看,它位于人体脊柱的上端,而脊柱是体内最重要的健康中枢,整个脊柱中所含的脊髓是人体二级生命中枢,仅次于人体一级生命中枢——头颅。另外,颈椎的位置还靠近人体的咽喉“要塞”,不仅要上承头颅的重量,还下接活动性较小的胸椎和腰椎,既要负重,又要灵活活动,久而久之,就容易因疲劳过度而导致发病。 “如今,五六岁的孩子都能熟练使用电脑,对脖子健康的关注更应该提前。”专家强调,脖子一旦出现以下四种状况,就必须更加小心。

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程序

一、定义: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者,称之为颈椎病。通过对颈椎病全程的分析与全面观察,已经表明本病主要起源于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二、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概述 (一)发病因素(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主要取决于在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条件下的退行性变,其他因素包括劳损、畸形、外伤与炎症等则可视为诱发因素或称为次要因素。 (二)发病机制 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就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依据椎间盘的退变过程及以后的发展,可将其发病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述。 1 、早期椎间盘变性及椎节位移阶段 椎间盘退变f髓核突岀或脱岀f刺激局部窦椎神经(岀现颈部症状)T刺激或压迫脊 神经根和/或脊髓f 后纵韧带和骨膜撕裂f 韧带椎间盘间隙f 局部创伤性反应及血肿形成。 2、后期骨刺形成(骨质增生)阶段 (1)骨刺的形成是椎间盘退变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表明颈椎的退变已经达到难以逆转的阶段。此期病理变化特点如下:韧带—椎间盘间隙血肿(骨膜下血肿)f 机化、钙化、骨化f 形成骨赘(骨刺)两侧钩突、椎体后上缘f引起一系列继发改变 (2 )此期治疗原则是: ①无症状者应注意预防各种可增加退变及诱发疾病的因素。 ②有症状者则必须设法积极治疗、以使其停止进展及消除对邻近组织的压迫与刺激。 (3 )外科手术仅仅可以切除骨刺以促使局部建立新的平衡关系,但不能彻底改变患节退变所造成的病理结果。 三、颈椎病的分型和诊疗程序 (一)颈型颈椎病 1 、诊断标准: 1)临床特点:主诉颈、肩及枕部疼痛等感觉异常,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及颈部呈僵直状。 2)影像学改变:X 线侧位片上颈椎曲度变直或轻度梯形变,MR 成像显示椎间盘变性或后突征。 3)除外其它疾患:主要是除外颈部扭伤、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及其它非颈源性的颈、肩部疼痛。 2、治疗原则: 1)避免与消除各种诱发因素:应注意睡眠及工作体位,避免长期曲颈、头颈部外伤、劳损及寒冷刺激。 2)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理疗、按摩、颈围外用、轻重量(1-1.5kg )的牵引疗法等均可使 症状缓解。急性期以棘间及棘突旁神经阻滞疗法更为有效。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1、概述:本型发病仅次于前者,临床上亦较为多见,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2、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以下 5 点: 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颈试验与上肢牵拉试验多为阳性。 3)X 线平片可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椎节不隐及骨刺形成等异常所见,MR 成像技术清晰 地显示局部的病理解剖状态,包括髓核突岀与脱岀,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与程度。

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一、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 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跟、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为颈椎病。 二、一般原则 1、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它疾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3、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 各型颈椎病诊断原则: 除上述原则外,各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分别为: 1、颈型:

(1)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2)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线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 (3)应除外颈部其它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它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颈肩部疼痛。 2、神经根型: (1)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 此试验)。(5)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

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症、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脊髓型: (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2)X线片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3)除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05a26、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4、椎动脉型:

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问题是有待于研究的问题。(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型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 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多伴有交感症状。(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6)除外颈动脉Ⅰ段(进入颈、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7)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5、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

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

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 发表时间:2010-08-20T11:22:20.8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4期供稿作者:柴荣峰[导读] 大多数病人,特别是早期,经用非手术疗法,均可使症状缓解,但要预防复发柴荣峰(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总医院 100053)【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4-0274-02 颈椎病,是在颈椎骨关节退行性变(包括椎体、小关节突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萎缩后向椎管膨出,椎间隙变窄以致椎动脉管相对变短等)的基础上,经损伤、风寒或头颈位置不当的诱发,使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压或刺激所致。为中、老年人颈肩痛常见疾病。好发于颈4~7椎间隙。 1 临床表现 颈椎病按受压组织而分为下列四型,其中绝大部分为神经根型。 1.1 神经根型临床特点是:①因神经根受压,突出表现为上肢放射痛,也可出现上肢感觉改变和肌无力,肌萎缩,以及有关腱反射减退或消失;②颈痛,棘突及棘旁压痛,颈僵硬,活动不对称性受限;③神经根受压症状及颈痛往往在颈部活动,臂丛牵拉试验、压头试验时加重,头牵引时反有舒适感。 1.2 脊髓型临床特点是:①因脊髓受压,突出表现锥体束征,四肢不完全性运动障碍;②颈部多无痛感、压痛或活动障碍;③臂丛牵拉或压头试验常为阴性;④脑脊液蛋白增加,脑脊液循环梗阻。 1.3 椎动脉型临床特点是:①椎动脉血流障碍,轻者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觉减退;重者眩晕,甚可摔倒;②上述症状与一定体位有关,特别是颈椎侧弯或后伸到一定位置时,可加重头晕,以致摔倒;③多无颈痛,但4/5病例有颈部阳性体征,1/5病例有神经根阳性体征,如棘突压痛,压头试验常为阳性。 1.4 交感型临床特点是:①因头面部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眼球后胀痛、视物模糊甚至失明,患侧瞳孔扩大,面部多汗等;②多无颈痛,但可有棘突压痛;③常与椎动脉型合并出现。 2 诊断 必须具备颈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椎动脉受压受刺激的临床表现,和颈椎退行性变的X线征等两方面的根据,颈椎病才能确诊。因类似症状在胸廓出口征,颈椎结核等其他疾病也可出现;而颈椎退行性变尚未压迫有关组织时,却无症状。 3 治疗 大多数病人,特别是早期,经用非手术疗法,均可使症状缓解,但要预防复发;症状特别明显,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3.1 非手术治疗包括:①颈布带牵引,患者卧或坐位均可,颈屈位,间歇牵引的牵重5~8公斤;②常辅以按摩、推拿、针灸、理疗等;③椎动脉型可配合潘生丁、阿斯匹林等抗凝治疗;④交感型加作颈交感神经封闭。 3.2 手术治疗严重者可行:①前路手术,摘除椎间盘并植骨固定,对脊髓型较好。②后路椎板和小关节切除,对神经根型效果最好,对其他型亦有效。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 第一部分前言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约为3.8%-17.6%,男女之比约为6:1。 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1992年,青岛)明确了颈椎病定义: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第二部分颈椎病的分型 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一.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30-40岁女性多见。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三.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 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

颈椎病压迫神经症状

颈椎病的常见的几种症状 颈椎病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混合型等。类型不同,其症状表现有所不同,治疗法也是不同的,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专家一起来了解一下颈型颈椎病的症状表现吧。 颈部自然伸直时, 生理曲度减弱或消失,有的人颈部偏歪,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颈部肌肉痉挛,散在压痛点。这是颈型颈椎病的症状之一。 颈部触诊检查 患节棘突间及两侧可有压痛,但多较轻,多无放射痛。另外,压头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四肢检查多无异常发现。这也是颈型颈椎病的症状表现。 血压不稳。 颈椎病症状表现为血压不稳,因为颈椎病患者在发病后,会造成患者的交感神经功能出现紊乱,和椎基底动脉供血失常时,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定的症状,例如,有些颈椎病患者,经常会出现血压的增高,血压降低的症状。 上肢肌力减弱。 肢肌力减弱是颈椎病症状表现,这为运动神经受损引起的症状,表现为颈椎病患者持物时费力,部分颈椎病患者持物时易脱落。肢体骨骼肌由2根以上的神

经共同支配,单独神经受损表现为轻度肌力减弱,主要的神经根受累,可出现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 吞咽障碍。 颈椎病患者在初期还会出现吞咽障碍,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吞咽时,喉咙里出现梗阻感,或感觉食管内有异物,这是由于颈椎病患者食管的后壁,受到颈椎前缘骨质的直接压迫、植物神经紊乱,造成食管痉挛或过度松弛时,会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 眩晕。 眩晕是颈椎病患者常见症状表现,多为患者突然扭头时出现眩晕,严重时还会发生猝倒的症状,这是因为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受到颈椎增生性改变的压迫,出现一过性脑供血不足时,容易出现这种症状,受这一因素的影响,还会使颈椎病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身体症状。 颈椎病症状表现多样,患者在患上颈椎病以后,患者往往会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胸闷、早搏等心律失常等等,这些颈椎病的症状表现,是由于颈背神经后根受颈椎骨刺激和压迫所致。 猝倒:

颈椎病的分型及治疗

颈椎病的分型及治疗颈椎病的分型及症状表: 分型颈肌型 (又称颈型) 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 比 重 40% 30% 8%-10% 8% 8%-10% 年 龄 青少年开始中青年开始多见中年中年中老年 病因姿势性劳损 伏案工作 劳累过度 骨质增生 软组织变性 外伤 椎动脉受压 椎基动脉系统供血紊 乱 神经紧张 思虑过度 椎间盘突出 脊髓受压 多见急性损伤 病 变 肌肉肌群椎间孔变窄椎-基动脉颈交感神经椎管狭窄 部位软组织损伤 气血瘀滞 颈脊神经受压 多见于4-7颈椎 供血系统紊乱颈部受损 脊髓受压炎症水 肿供血障碍 主要症状颈肩肌群沉重 疼痛、上肢麻 木、无力或伴有 头痛、眩晕 头颈、肩及上肢疼痛, 麻木不持物,上肢感 灼热或针刺样疼痛, 也可出现肌萎缩 头痛、眩晕、记忆力减 退,头转一侧头晕加 重,重时出现恶心、呕 吐等 烦躁、口干失眠、多 梦、头痛、眩晕、多 汗潮红、心率失常、 血压不稳 下肢跛行无力或 瘫痪,上肢麻木 无力,可肌萎缩各型颈椎详细说明:颈肌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 1、颈肌型颈椎病 1.1 什么是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也是其他各型颈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现。以颈部症状为主,故又称局部型。由于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以致反复发作而使病加重,不少反复落枕的病人多属此型。以往不少人不承认此型.因而在文献中提到的较少。 颈型颈椎病,又称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时常被俗称"落枕"。该型颈椎病多因睡眠时枕头高度不合适或睡姿不当,颈椎转动超过自身的可动限度,或由于颈椎较长时间弯曲,一部分椎间盘组织逐渐移向伸侧,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疼痛。"落枕"也不排除非颈椎因素。如颈部股肉受寒出现风湿性肌炎、项背肌劳损或颈部突然扭转等,亦可导致"落枕"样症状。 1.2 颈型颈椎病症状 以颈部本能、痛、胀及不适感为主,常在清晨醒后出现或起床时发觉抬头困难,患者常诉说头颈不知放在何种位置为好。约半数以病人颈部活动受限或强迫体位,个别病人上肢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可以缓解。 此型颈椎病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且常反复发作或时轻时重。慢性病程患者主诉头部转动时发生奇异的响声。发作时,患者头部偏向患侧,以缓解疼痛及不适。 从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此型实际上是颈椎病的最初阶段,也是治疗的最有利时机。因而这个类型的提出,对于颈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病源于颈椎退变的开始,由于髓核与纤维环的脱水、变性与张力降低,进而引起椎间隙的松动与不稳。椎节的失稳不仅引起颈椎局部的内外平衡失调及颈肌痉挛,且直接刺激分布于后纵韧带及两例根袖处的窦椎神经末梢,并出现颈部症状。 临床上以青壮年发病居多,少数人可在45岁以后才首次发病。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颈部不适感及活动受限等。常诉说不知把头部放在什么位置为好,症状常于晨起、劳累、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早期可有头颈、肩背部疼痛,有时疼痛剧烈.不敢触碰颈肩部,触压则痛,约有半数病人头颈部不敢转动或歪向一侧,转动时往往和躯干一同转动。颈项部肌肉可有痉挛,有明显的压痛。急性期过后

颈椎病的诊断及护理

颈椎病多由颈椎间盘退变、老化及继发性改变,从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血液供应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这与多种因素有关,以致病情错综复杂。颈椎病是50岁以上人群中的常见病。颈椎位于上颅和胸椎之间,颈椎间盘的结构与腰椎间盘相似。间盘较厚,活动范围较大。其中第1、第2颈椎主要是旋转活动,第3颈椎以下部位前后移动较多,第5、第6颈椎在屈伸活动时前后移动范围最大。颈椎在脊椎中活动度最大,因此其颈间盘、周围韧带受伤机会增加。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损伤的积累颈椎间盘也发生退行性改变,逐渐老化,弹性减退,脆性增加。如果继续受到损伤,可使椎体的骨膜受牵拉和挤压,而产生损伤后修复反应,形成增生骨赘,骨赘与破裂的椎间盘组织成突出物,压迫邻近的组织。突出物如向外侧突出,可压迫神经根,而产生神经根被压迫或刺激的症状;如突出物向后突出,压迫脊髓可产生脊髓受压症状;如突出物向侧方突出,可刺激交感神经;如压迫椎动脉,可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此外,青壮年颈椎间盘尚未发生退化时,可因明显的外伤而破裂,发生急性颈椎问盘突出,表现症状与颈椎病相似,但无骨资增生。较少见。 2.护理诊断颈椎病的病人主要以下特征: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男性,常发单侧,偶发双侧。(1)神经根型是压迫或刺激椎管单侧或双侧的神经根引起的症状。病人表现为颈肩痛、颈僵硬,且反复发作。常因劳累、寒冷、睡眠不佳或伏案工作过久而诱发,仰头、咳嗽、打喷嚏时加重,疼痛沿神经根支配区放射至上臂、前臂、手和指,颈部活动受限,有时可有头皮痛、耳鸣、头晕,重者手指麻木,活动不灵。(2)脊髓型此型发生于40岁-60岁的中年人,是压迫或刺激脊髓而引起。早期症状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肢软弱无力,有麻木感,以至行走困难,脚好似踩在棉花上样感觉,胸或腰部有束带感。少有疼痛,继而出现上肢发麻,手部肌无力,严重者发展至四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3)椎动脉型沿大脑走行的椎动脉从第6颈椎横突孔开始通过,当颈椎的横突孔附近发生病变,颈动脉受压迫或刺激,除有颈部压痛、活动受限等颈椎病一般表现外,有时可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视物不清、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症状,其甚发生猝倒。其症状常为一过性缺血或脊髓缺血的表现。当体位改变时,供血恢复,症状也得以缓解。(4)交感型颈椎病由于刺激或压迫颈椎旁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耳聋、枕部痛、枕大孔压痛、视物模糊、眼窝胀痛、眼球震颤、流泪、鼻塞、心跳加快或减慢、心律紊乱、血压升高或降低、肢体发冷、皮肤瘙痒、麻木感、多汗或少汗等症状,这些症状可局限于单侧,也可见于双侧。 3.护理措施(1)让病人了解颈椎病的有关知识,提高防病意识,增强治疗信心,掌握康复的方法。观察病人治疗过程中经受心理情绪的变化,调节心理情绪,保持心理健康。(2)正确有效牵引,解除机械性压迫。注意牵引时的姿势、位置及牵引的重量,并及时发现牵引过程中的反应,如是否有头晕、恶心、心悸等。由于病人颈部制动,应减轻局部刺激。正确应用理疗、按摩、药物等综合治疗,以解除病痛。正确指导病人的头颈功能锻炼,坚持颈部的活动锻炼,方法为前、后、左、右活动及左、右旋转活动,指导病人两手做捏橡皮球或毛巾的训练,以及手指的各种动作。(3)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注意疼痛部位,肢体麻木无力的变化。按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注意有关卧床并发症的预防与观察。经常用50%的红花酒精按摩病人的骨突部位,如骶骨、尾骨、足跟处、内外踝等。按摩上、下肢肌肉,鼓励病人主动加强各关节活动。 4.治疗与急救(1)神经根型、交感型颈椎病可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非手术疗法也是手术治疗的基础,是治疗颈椎病的基本方法,它可使颈椎病的症状减轻、好转、治愈,对早期病人尤其应如此治疗。常采用头部牵引、理疗、局部制动、药物治疗等措施。(2)头部牵引用刻枕吊带取坐位或仰卧牵引,头前倾15度,重量为4千克-6千克,每日1次-2次,每次25分钟—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可连续牵引3个疗程后休息2周,必要时可再牵引。(3)按摩可与牵引治疗配合,在牵引后进行,可以加速炎性水肿消退和改善神经的供血。按摩可以改善局部血液供应,松驰肌肉痉挛,解除疼痛,缓解症状。(4)局部制动症状轻者不需制动,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 第一部分前言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1992年,青岛)明确了颈椎病定义: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第二部分颈椎病的分型 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一.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30~40岁女性多见。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三.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010 版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010 版 第一部分前言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1992 年,青岛)明确了颈椎病定义: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第二部分颈椎病的分型 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一.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30 ~ 40 岁女性多见。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 60 ~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多见于 30 ~50 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 1 倍。三.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 12 ~ 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通常起病缓慢,以 40 ~ 60 岁的中年人为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 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 - 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五. 椎动脉型颈椎病 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 - 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

颈椎病的功能锻炼

颈椎病的病因 1、颈椎的退行性变 颈椎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间盘的退变尤为重要,是颈椎诸结构退变的首发因素,并由此演变出一系列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①椎间盘变性;②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出现与血肿形成;③椎体边缘骨刺形成;④颈椎其他部位的退变;⑤椎管矢状径及容积减小。 2、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 近年来已明确颈椎管内径,尤其是矢状径,不仅对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而且与颈椎病的诊断、治疗、手术方法选择以及预后判定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人颈椎退变严重,骨赘增生明显,但并不发病,其主要原因是颈椎管矢状径较宽,椎管内有较大的代偿间隙。而有些患者颈椎退变并不十分严重,但症状出现早而且比较严重。 3、慢性劳损 慢性劳损是指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时值的各种超限活动。因其有别于明显的外伤或生活、工作中的意外,因此易被忽视,但其对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等都有着直接关系,此种劳损的产生与起因主要来自以下三种情况: (1)不良的睡眠体位不良的睡眠体位因其持续时间长及在大脑处于休息状态下不能及时调整,则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 (2)不当的工作姿势大量统计材料表明某些工作量不大,强度不高,但处于坐位,尤其是低头工作者的颈椎病发病率特高,包括家务劳动者、刺绣女工、办公室人员、打字抄写者、仪表流水线上的装配工等等。

(3)不适当的体育锻炼正常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健康,但超过颈部耐量的活动或运动,如以头颈部为负重支撑点的人体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颈椎的负荷,尤其在缺乏正确指导的情况下。 4、颈椎的先天性畸形 在对正常人颈椎进行健康检查或作对比研究性摄片时,常发现颈椎段可有各种异常所见,其中骨骼明显畸形约占5%。 症状 颈椎病的症状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1、神经根型颈椎病 (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4)痛点封闭无显效。 (5)除外颈椎外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2、脊髓型颈椎病 (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