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设计

例谈单元整组观照下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策略省市各级教研室在课程实施和疑难问题解决培训活动中多次提出语文教学要加强作业与练习,并倡导以“作业与练习”为主线的教学设计。笔者通过对目前许多课堂练习现状的透视,作了一些思考和实践性的探索。

一、课堂练习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对学校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四上册《搭石》一课时的课堂练习进行了记录:

【练习观察】

练习目标:以多种练习形式,初步习得有序紧密、能体现一定中心地表达的能力。

练习形式:课堂上安排了句子排序、概括过程、圈划关联词、体会关联词、伴乐朗读等等近20多项练习形式,其中动笔形式的练习占了60%的教学时间。

练习模式:“换之有序”和“让之有序”两部分设计的练习模式都是教师先教,然后学生练,练习形式过多又相近。

【透视思考】

在日常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把练习融入了教学,突显了课堂练习,加强了学生的语言实践,但很多情况下,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搭石》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少核心,目标面面俱到,形式五花八门

不可否认,这位老师很好地把握住了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但对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要达成练言之有序、言之紧密、言之有物三项能力,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要达到这些目标存在不少困难,最终练习的结果是学生一项能力也未能很好掌握。20多项练习形式,占课堂60%的动笔时间,将练习走向了另一个如“答数学题”一般的极端。究其原因是教师缺少对

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刻解读,为练而练,没有找到练习的核心目标和最佳练习形式,造成高耗低效。

(二)没有整体,模式如出一辙,训练单枪匹马

“换之有序”和“让之有序”两部分的设计的练习模式重复,缺少及时对学法进行巧妙迁移,学生多少会产生练习疲劳,练习的质量就可想而知。另外,《搭石》这一课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了课堂练习,但是如果着眼一组教材、整册教材,这样的练习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呢?是否存在缺位、越位,或者重复呢?

二、单元整组观照下课堂练习设计实践策略

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如何摆脱这些目标和形式缺乏核心、模式和训练没有整体的练习呢?笔者认为可以进行单元整组观照下的课堂练习设计。

单元整组观照下的课堂练习就是以语文教材中一组教材为基本练习

单位,在紧扣学段目标、根据教材的语言特色、立足学情等基础上,整合优化进行整体课堂练习的一种教学构想。

现以人教版四上册第六组和四上册第六组第21课《搭石》为例,来谈谈单元整组观照下的课堂练习如何开展。

(一)“风梳万缕亭前柳”——基于目标形成练习内容

一组课文的练习,应该有一个练习总目标使每篇课文的练习有机、系统的融合起来,并在总目标的基础上去筛选核心练习内容。

1.弥补阅读目标,立足学生需要。四上册处在第二学段,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共有10条,但这些目标中并没有对自然段教学的明确要求。根据学生语言学习和能力发展的需要,我们普遍认为第二学段的自然段教学十分重要。它是介于词句教学和篇章教学的过渡环节,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和表达能力的发展都很重要。

2.理解习作目标,明确写作要点。第二学段课标习作目标中有这样的描述“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里的“见闻”、“想

(二)“立根原在语文中”——丰富形式运用最佳模式

语文是一门多姿多彩的学科,应该构建丰富的练习形式,恰当把握好每篇课文的练习时机,保证整组练习总目标的有效达成。

1.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科特点。单元整组课堂练习的形式需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强化听说读写思等语言实践式的练习设计,彰显整组练习的全面性。如第20课《古诗两首》安排

欣赏品读的练习形式,在读中展开想象,体会情感;第21课《搭石》采用扩写的形式,在写的过程中主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23课《给予是快乐的》安排说画面的练习,旨在训练学生说的能力,这样通过一组课文的练习使语文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2.匹配文本特色,形式内容适合。整组课文的练习不论采用何种练习形式,练习都要根基于文本特色,使练习形式与文本特色相匹配。如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篇情感性很浓的文章,采用品读的练习形式,就能更好地去体会文字深处蕴含的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第23课《卡罗纳》练习形式为写,是因为这篇课文还有好多段落,学生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情进行补白迁移。

3.选择最佳模式,提升练习价值。一组课文的练习在练习模式上也应该根据课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前置练习模式是教师导学,学生主动学的一种形式,如第23课《卡罗纳》的练习可以安排在研读课文之前,先引导学生补写一处同学们安慰卡罗纳的语句,然后与课文中作者的描写进行比较,再进行学习完善。交互练习模式边学边练,随学导练,如第21课《搭石》,就可以先温故已经学过的表达言之有序的方法,再学习课文中的新方法,最后内化吸收。先学后练的后置练习模式,在《语文园地·习作》中就是一次运用。

(三)“择其重者而评之”——根据类型加强练习评价

练习评价是课堂练习的一部分,没有评价的课堂练习是不完整的。课堂练习一般主要有积累性练习、理解性练习、应用性练习三种类型,这在单元整组课堂练习中都会出现。根据不同的练习类型,我们可以进行各有侧重的评价。

1.积累性练习,以评价是否会运用为主。积累的主要内容是记诵典范的言语作品,但有效的积累重在于运用,光会背,不会用,那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累,应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如第20课《古诗两首》的练习核心内容是读中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在其练习中还有重要的一项就是在品读想象的基础上对诗文进行背诵积累。在评价这

项积累性练习时,就应该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是否会在一定的语境下去恰当地运用这些诗句。

2.理解性练习,以评价整体感知能力为主。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的整体感知能力主要是“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项能力。在初读第六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给予是快乐的》、《搭石》等课文后,教师可以着重评价学生的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可以采用填空、填写文本“骨架关节”图等练习。

3.应用性练习,以评价写作能力为主。应用性练习在练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内容的组织和类型多以改写、续写、仿写、讨论等,也可以称为创造性写作。如《搭石》练习用关联词有序表达的方法扩写画面、《卡罗纳》用人物言行和神情补写画面等都是属于应用性练习,这类练习重点是对学生语言积累、文本情感的积累、文本写法的积累等写作能力的评价。

(四)“淘尽黄沙始见金”——切准单篇练习核心目标

单篇课文课堂练习核心目标要既有与总目标一致的共性,又有每课一得的个性,以改变单篇课堂练习目标中面面俱到、各自为政的弊病,避免“篇”和“组”脱节的弊端。

1.紧扣课程,发现特质,提升素养。课程内容就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通过《搭石》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什么呢?细读《搭石》我们发现,这篇课文自然段以承接式段落为主,表达十分有序,而第二学段教学重点是自然段教学,学生更多的应该学习自然段连句成段的方法,另外有序表达又是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的重点。再加上,由于目前仍未真正走出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一些时候我们会更侧重于自然段“言之有物”方面的课堂练习,而不同程度忽略了“言之有序”。因此,《搭石》课堂练习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学习有序表达,而不仅是感受家乡人的心灵美。

2.发现秘妙,立足语言,习得能力。文本语言有什么特点?这是确定单篇练习核心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的。从语言特点来说,《搭石》语言表达富有条理性,尤其是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运用了“无论”、“只要……一定……”、“直到……才……”、“如果……总会……”等关联

词有序描写了“换搭石”和“让搭石”两个画面,而“帮老人过搭石”的画面,作者一笔带过,没有充分展开。因此,在确定练习核心目标的时候,提出了“学习运用关联词有序表达的方法写画面”的目标,这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感知理解文本语言表达的特点,更重要是使学生运用语言丰富文本内容,习得语言表达能力。

3.关注学情,切准实际,自然衔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课堂练习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切准练习核心目标就必须关注学生,切准学情实际。对于有序表达的方法,此前学生已经学习接触过一些,如三上册第13课《花钟》第1自然段的时间顺序法、三下册第5课《翠鸟》第1自然段的方位顺序法、四上册第3课《鸟的天堂》第12自然段先后词语连接法,四上册第21课《搭石》第2、4自然段集中出现了用关联词有序表达这一新的方法。把《搭石》的课堂核心练习目标定位为学习运用关联词有序表达的方法写画面,顾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五)“慢炒细焙味更醇”——有序展开单篇练习过程

单篇课堂练习是一种慢的艺术,因为要想真正掌握一种语文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地走,慢慢地练。

1.细化练习目标,从低目标向高目标迈进。要设计有效的练习,就必须科学的细化练习核心目标,确定各阶段练习的子目标,从较低层次目标逐步达到较高层次目标,最终实现练习核心目标。因此,在切准《搭石》练习核心目标“学习运用关联词有序表达的方法写画面”的基础上,将核心练习目标分解成5个子目标:明确练习方向→初步感知文本整体表达有序→感知用关联词连接法有序表达的方法→深化用关联词连接法有序表达的方法→迁移用关联词连接法有序表达的方法,使每部分的练习有目标,呈螺旋上升、渐进的态势发展。

2.遵循认知规律,从感知理解向强化运用递升。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在《搭石》练习设计时,根据学生的认

教学设计基本结构

教学设计基本结构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教学方案设计基本结构 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Teaching Analysis ; 教材分析考试时可以减写,学情分析即对学生情况的分析,相对来说可以多写,熟练的情况下可以不写,考试的时候最好还是写,教材分析几十个字,学情分析100字以内。 2、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教学目标是主线,必不可缺,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and Ability),过程与方法(process and metho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emotion、attitude and value)。 教学目标要具体化、可操作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的实际确定目标。考试常用格式:使学生记住……事实,理解……概念,形成……技能,经历……的过程,掌握……的方法、应用……定律分析……的问题,坚定……的信念,养成……的习惯,激发……的热情。错误的格式:教给学生……,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要求,而不是对教师的,考试时一定要注意。 3、教学重点、难点Teaching Emphasis and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教学重难点也是必不可缺的,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知识来确定。考试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最好分开写。 4、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 一般情况下要写,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 5、课时安排; 课时:一般考1课时的教学设计,可以忽略不计。课前准备可写可不写。

基础设计例题

、钢筋混凝土墙下条形基础设计。某办公楼为砖混承重结构,拟采用钢筋混凝土墙下条形基础。外墙厚为370mm ,上部结构传至000.0±处的荷载标准值为 K F = 220kN/m, K M =45kN ·m/m ,荷载基本值为F=250kN/m, M=63kN .m/m ,基础埋深1. 92m (从室内 地面算起),室外地面比室内地面低0.45m 。地基持力层承载力修正特征值a f =158kPa 。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 ( c f = 9. 6N/mmZ ),钢筋采用HPB235级钢筋 () 2210mm f y N =。试设计该外墙基础。 解: (1)求基础底面宽度 οb 基础平均埋深:d=(1.92×2一0. 45)/2=1. 7m 基础底面宽度:b =m d f F G K 77.1=-γ 初选b=1.3 × 1.77=2.3m 地基承载力验算 .517.12962max +=++=b M b G F P K K K k =180.7kPa <l.2a f =189.6kPa 满足要求 (2)地基净反力计算。 a j a j b M b F P b M b F P KP =-=-=KP =+=+=2.375.717.10862.1805.717.10862min 2max (3)底板配筋计算。

初选基础高度h=350mm ,边缘厚取200mm 。采用100mmC10的混凝土垫层,基 础保护层厚度取40mm ,则基础有效高度ho =310mm. 计算截面选在墙边缘,则 1a =(2.3-0.37)/2=0.97m 该截面处的地基净反力I j p =180.2-(180.2-37.2)×0.97/2.3=119.9kPa 计算底板最大弯距 ()()221max max 97.09.1192.180261261 ?+??=+= I a p P M j j =m m ?KN 3.75 计算底板配筋 mm f h M y 1285210 3109.0103.759.06 max ???=ο 选用14φ@110㎜()21399mm A s =,根据构造要求纵向钢筋选取8φ@250 ()2 0.201mm A s =。基础剖面如图所示: 用静力平衡条件求柱下条形基础的内力

(完整)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西吉第一小学马晓娟[内容摘要]新课程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的有效性应从以下角度考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练习设计具有丰富性突出、练习设计富有思考性、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练习题的应用性。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这种理念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了每节课的练习中。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出发,设计的练习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另一方面又能够对他们进行品质培养和情感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必须精心设计。如何让数学课堂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进一步优化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新授课堂练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练习设计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好新授课的练习呢?经过本人几年的研究探索,练习设计应考虑以下原则。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活动又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机械的、严肃

的,重复的作业尤其令人乏味。根据这些特点,练习应转变作业方式,把机械单调的练习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有声有色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让学生通过操作来理解题意,解答习题,学生学得比较主动,不会出现干坐着一筹莫展的情形。简单的“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放一放”等操作活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练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等形式上,还要重视学生练习的操作性。 二、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 短短的40分钟内,既要完成新授知识,又要及时的进行练习巩固,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课堂练习更有效呢?首先要做到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练习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尤其是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的练在关键处。例如,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后,针对学生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与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容易相混,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看一看:让学生任选一处观察它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3、画一画:将你所观察到的画在作业本上; 这样的练习,既复习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又巩固了图上的东南

有效课堂练习题设计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是实施高效课堂的保证 旬邑县逸夫小学赵丽丽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是数学的灵魂。学生只有通过解题才能达到巩固理解所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质的目的。因此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质量的练习作为保证,设计课堂练习题在数学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认为在设计练习题时,着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巧设计,练成效,促高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课堂练习的设计也是这样。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学生练得越多,分数就越高,为了得到高分,教师在课堂上展开了题海战术,让学生不断地重复同类型的练习,而这种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练习,扼杀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思维变得呆板,阻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和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题,讲究巧设计,突出精炼,让学生从题海解放出来,真正练在点子上。在练习中形成数学技能,锻炼思维,发展智力,练出成效,促进高效课堂。 首先,练习设计的针对性要强。俗话说,箭要射到靶子上,我们的练习设计也要瞄得准,才会出效果。设计练习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方面去考虑,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不要

再花大力气去重复练习,练习的程度和数量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 (1)抓重点,细思量。在设计巩固练习时,要突出教学重点,要对重点内容集中时间进行专题训练,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通过练习,把知识内化为能力。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是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那围绕这一教学重点可以设计练习,以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2)针缺失,破难点。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往往对某些问题掌握得不够准确,有些知识本身也容易发生混淆,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欠缺设计一些专项练习,以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正反比例时,判断正反比例关键是看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而刚开始学习正反比例时,学生总是判断不准确,针对这一情况,可以设计几组题来训练学生判断正反比例。 其次,设计要典型、新颖、有层次。 要合理地选择范例和练习题。一要典型,有助于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解题的能力。二是难度要适当,选题难度太大,超出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承受能力,将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过多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多层次练习能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促进技能转化,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练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力求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获。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及例题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开题日期: 2014年 5月 26 日完成日期: 2014年 6 月 1 日 一、设计目的 通过本次设计,让学生初步掌握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设计步骤、方法及具体的计算过程,并逐步培养从事基础工程浅基础的设计能力。 二、设计内容 (一)设计题目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二)设计内容 1、确定基础埋深; 2、按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基础底面尺寸; 3、验算地基变形; 4、基础结构设计:拟定基础剖面尺寸,进行内力分析、强度验算和配筋设计,并满足构造设计要求; 5、绘制基础施工图,包括基础平面图、立面图及配筋图。 三、设计资料

1、地形 拟建建筑场地平整 2、工程地质资料 自上而下依次为: ①号土层填土:厚约0.5 m,含部分建筑垃圾; ②号土层粉质黏土:厚1.2 m,软塑,潮湿,承载力特征值f ak=130 kpa; ③号土层黏土:厚1.5 m,可塑,稍湿,承载力特征值f ak=180 kpa; ④号土层,细砂,层厚2.7 m,中密,承载力特征值f ak=240 kpa; ⑤号土层,强风化砂质泥岩,厚度未揭露,承载力特征值f ak=300 kpa。 3、岩土设计技术参数 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地基 岩土 物理 力学 参数表 4、水文资料为 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地下水位于地表下1.5 m。 5、上部结构资料 上部结构为多层全现浇框架结构,室外地坪标高同自然地面,室内外高差450mm。柱网布置见图1,图中仅画出了1-6列柱子,其余7-10列柱子和4-1列柱子对称。 图1 柱网平面图 6、上部结构作用: 柱底的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和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值分别见表2和见表3。 表2 柱底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

课堂练习的类型与设计

课堂练习的类型与设计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在“三环导学教学”中提出了“引是前提,学是重点,练是保证”的思想。那么,应该怎样设计、组织练习呢?根据近两年来的实践,我认为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练习可按照引新练习、尝试练习、巩固练习和强化练习四种形式去实施。 一、引新练习 学习新知前的练习就是引新练习。它既是教师和学生上好课的知识、心理准备,又是学习新知识的坚实基础。其练习过程就是在新旧知识间架桥铺路的过程。这类练习一般要少而精,且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围绕重点设计,旨在分散难点,为实现旧知到新知的转化创造条件。因此,设计时要讲求艺术性。 比如:在教学“能被2和5整除数的特征”时,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写出一些单数和双数。 2.什么是整除?并判断下列算式中哪些数能被2整除? 57÷260÷2 149÷2134÷2 3.一分钟比赛。看谁一分钟写出2的倍数多,看谁一分钟写出5的倍数多。(从最小数开始)

上面三道题的形式各异,目的分明。第一、二题为学习奇数、偶数巧设埋伏,只要教师稍加指点,就转化成了新知。第三题2和5的倍数,实际上就是能被2和5整除的数。这样,给学生潜伏了一个原型,提供了一些研究的对象,既为尝试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分析做好了物质准备,又给学生研究新知渗透了思想方法,也为启发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水平,去学习新知起到了引渡定向、打通思路的作用。 二、尝试练习 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要不断提出问题、指出目标,使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完成旧知到新知的转化。这一系列的活动实质上是学生进行探究、摸索规律的尝试练习。实施练习时,教师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激疑设问、动手操作、引导观察、组织讨论等方法,启发学生手、口、脑并用,做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在堵塞处点拔,于岔道口引导,让学生真正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我指导学生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进行操作尝试,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倍?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调查问卷学[1](2)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1.你喜欢数学吗? A. 喜欢 B. 谈不上喜欢与不喜欢 C. 不喜欢请选择你喜欢数学吗? 2. 你有喜欢的数学老师吗? A. 有 B. 说不出来 C. 没有请选择你有喜欢的数学老师吗 3.你喜欢哪种类型的授课方式? A.老师讲,学生听B.由学生小组讨论,老师点拨C.无 4.你喜欢小组合作讨论吗? A .喜欢 B .还能够C.一般 5.你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吗? A.喜欢B.还能够C.一般 6.你在课堂上每次都积极参与讨论吗? A.是 B 有时参与,有时不参与 C .不参与,因为我害怕说错,他们笑话我 7.课堂上你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有什么看法? A.他真勇敢B.谁让我自己不会呢 6.课堂上你会主动和同学交流吗? A .会B.不会,我担心说错被他们取笑 C.有时会,有时不会 8 .你认为学习数学的压力主要来自于?

A. 听不懂教师的课 B. 作业太多 C. 数学太难了 9. 你能承受学习数学的压力吗? A. 能承受 B. 基本能承受 C. 不能承受 10.一般情况下,老师布置的数学课堂练习量: A. 适量 B. 有点多,我跟不上 C. 很多,我根本做不来 11.你觉得平时课堂上,老师布置的练习 A. 与新课知识很相近 B. 比新课知识难一点 C. 跟新课一点关系也没有请选择你觉得平时课堂上,老师布置的练习 12.你觉得数学课堂练习的难度? A. 适中 B. 有点难,跟新课内容不同的 C. 很难 13.你认为自己练习做不好的原因是? A. 上课不够专注,没听清楚老师讲解 B. 我很认真听了,但还是不会做 C. 大部分我都会做,但有些变化的题目就不会 14. 你认为数学练习重要吗? A. 很重要,只有通过练习才能较好掌握数学知识 B. 不太重要,有一点点练习就可以啦。 C. 不重要,只要把例题掌握了就可以了。 15. 你认为数学课堂练习效率高吗? A. 高 B. 一般 C.不高

如何进行课堂练习设计

如何进行课堂练习设计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必须经历对数学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中听讲、探索阶段只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初步的领会和识记,还未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巩固和灵活应用水平,要达到数学知识学习的后续阶段,则必须借助于教师精心的练习设计与有效地组织教学.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呢? 一、要吃透教材习题的编排意图合理进行有效练习指导 新课标指引下的新教材,除例题的安排与设计体现了编者的教学理念外,课后的试一试、练一练、想想做做也体现了编者的独具匠心.在平常的教学中可能我们的教师都以这些练习为主指导学生开展课堂练习.但是书中的题教师不能凭直觉画几条,而是要做到对教材中的练习题了如指掌,针对学生情况,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所以,教师要吃透书中练习题的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精心选择.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书中的有些题还要挖掘其中更深层次的数学思想或者作进一步的拓展. 二、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设计针对性练习 这是针对知识的难点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设计的练习,这种练习也是教师自己设计选编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三、要加强对易混知识的对比练习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对貌似质异的题,往往会分不清楚,经常出差错.通过对容易混淆知识的对比练习,学生从中可以找到题目之间的不同点,从而在以后的解题时引起警觉,进而达到提高解题正确率的目的.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教师要加强对易混知识的对比练习. 四、要在教学时适时进行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主要是将习惯的呈现形式进行变换,是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在,非本质属性则不常出现.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提高分析解题能力. 五、设计由浅入深具有思维深度的练习 教学时,设计的练习题,如果从学生的思维起点出发,让学生从练习中由浅入深的去感悟,学生学习的知识就容易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 六、要选择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开放性练习 练习设计力求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因为各个时期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各有差异,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做较多较难的练习;能力弱的学生,只能作较少较易的练习.基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教师在练习设计时必须具有比较大的开放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即既要照顾“弱势”学生,使他们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也要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吃得饱.例如教师布置数学练习,除了指定若干基本练习题供全体学生练习之外,还可以补充若干练习题供优秀学生练习之用. 七、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已经普遍被认为是拓宽思路、发展思维和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要重视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需要提醒的是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比较解题思路,找出各种解法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多设计一些一题多解、开放性的练习题,可以更好地处理好练习题的量与质的关系.这样既能让大多数学生通过练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又可以让少数优等生有事做,吃得饱.

如何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练习题

时间:4.8 地点:多媒体教室 内容:如何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练习题 主讲:李娜 如何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练习题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师透过学生的课堂练习,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发现自己讲课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措施。所以,老师们对于课堂练习的选择和设计都非常的重视。平时教学中,老师们普遍认为课本中的例题都比较简单,可是练习题却很难,而且很多的学生出现了“一看就懂,一说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成为众多教师困惑的问题。对此,我想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练习设计要体现多样性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单调、呆板的练习,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淡化学习积极性,使注意办分散。因而在设计练习时,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使练习设计新颖,生动有趣,形式多样,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1、要有口算性练习。要想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就要重视基本的口算练习,因为任何一道题都是由若干个口算题组成的,它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到笔算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口算练习。例如:把基

本的口算题写在卡片上,让学生抢答,或者采用“开火车”的形式,给每个学生口算的机会等等,日久天长,坚持不懈的练习一定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大大提高。 2、要有针对性练习。主要是指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难点作文章。例如:在讲解人民币的认识这一部分的内容时,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比较的抽象,所以在进行完教学后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比如:(1)人民币单位换算的专项练习:1元=()角20角=()元2元5角=()角32角=()元()角4.56元=()元()角()分(2)人民币的兑换专项练习:一张1元可以换()张1角、或()张2角、或()张5角。一张100元可以换()张10元、或()张20元、或()张50元。运用专项的练习能够让学生充分的理解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练习的有效性。在专项练习中第一道题学生可能没有很好的理解,但是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根据上面的经验和总结能够很顺利的突破重难点,实现练习的有效解决这一学习目标。 3、要有操作性练习。动手操作是符合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的。手脑并用才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动手操作练习,使学生手、脑、眼、口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例如:摆小棒、测量事物的长度、画线段、称事物的重量,动手制作各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等等。 4、要有纠错性练习。在学生解答数学习题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或者理解上的误差,会在某个知识点上出现错误。设计习题时教师可从学生容易发生错误和经常发生错误的地方入手,设计新颖的形式,如:“聪明的医生”、“看谁眼最亮”等,让学生在不断产生错误和纠错的过程中加深对

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专题研讨 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研究 ——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注重“双基”学习,追求基础知识的扎实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是为大家所公认的。勤于习题演练,重视系统训练,强调精讲多练,成为我们普遍的教学模式,所以在练习中存在多、繁、杂的现象,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 1、当前课堂练习设计的误区: (1)题型操练,熟能生笨 当前,在很大一部分教师观念中还存在“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怎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偏重解题技能技巧的操练。在练习中经过多次反复归类训练,掌握某一类题型的固定解法,逐渐形成对某一类题型的解答定势。学生擅长套用和模仿,就题论题。在大量的题海战术中疲惫不堪,丧失学习的兴趣,造成思路狭窄,创造力低下。 (2)形式单一,缺乏新意 新课程的练习与以往的老教材相比,在叙述方式、题材选择方面有很大的改善。减少了练习量,留给老师更大的设计空间。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不重视练习设计,往往按照课本中的练习安排,做一些简单划分,或者找一些课外习题分成几个层次,让学生边做边讲评。更多老师只注重书面练习,缺乏其它形式的练习,如:动手练习、动口练习、社会实践等。练习演变为呆板地做题再做题,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 (3)注重结果,忽视过程 因为作业量太多使学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往往是马虎应付,老师没有时间研究性地批阅,往往是简单查看对错,很少评价思维过程,在数学练习中答案和解题过程就成了练习的全部和目的。这种状况不仅使训练难以到位,严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万家小学徐红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固然离不开平时勤奋不断的学习积累,但最有效渠道仍须着眼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对教材内容的筛选加工转化和创造只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要把死准备转化为活需要,把教师储备转化为学生具备,教给学生独立掌握知识的本领,根本出路是在授—受、传—接方式上下一番苦工夫,即优化教学形式设计。以往人们仅仅把课堂看作知识传递的一种形式,却忽视了教师的策略和真挚情感在其中的作用,致使教学缺乏有效性。好比建大楼,有了土地、材料、工人,还要有图纸协调诸因素。 教育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堂课效果的优劣,直接受课堂学生心理气氛的影响。激趣诱因就是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之前,从学生的兴趣和可接受性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用极短的时间创造性地设置一种最良好的平等、轻松、和谐、热烈的施教气氛和环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和进一步学习的内动力,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是一个老师根据学生心理愿望营造的课堂动机激发和积极心向培养的“铺路搭桥”过程。激主动学习之趣,诱自觉探究之因,去除单调枯燥、沉默压抑、死气沉沉、漫不经心的局面。情绪轻松、气氛和谐、思维敏捷是开发智能的最佳期,也是积极参与潜能开发的有效手段和基本保证。这一环节要新颖别致有情趣,可借助贴近生活实际的悬念巧设、感情渲染、新旧衔接、相机诱导、故事过渡、模仿体验等相关观念的组合,造成心理上的渴求,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激情满怀地展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一阶段的目的是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情感上的距离,产生教学活动的认同感,以便下一阶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但要注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激趣诱因,都不可游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要浅易明晰。 设计中要增强教与学的“交互性”,好比打乒乓球,有来有往,寻深入浅出之点,剖共同认知之理。具体方式有:1、师生换位思考,有意识地消解对内容理解接受的悬殊,消解交流障碍。2、要敢舍弃重难点,因为学生并非一无所知。3、运用移觉手段,化难为易。将不直观的费解文字转化为可感的形象。4、选准切入点,精心设疑,引发争议。教师“引而不发、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墙下条形基础设计例题.doc

目录 课程设计任务书 (1) 教学楼首层平面图 (4) 工程地质条件表 (5) 课程设计指导书 (6) 教学楼首层平面大图 (19)

《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目的 1、了解一般民用建筑荷载的传力途径,掌握荷载计算方法; 2、掌握基础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明确基础有关构造; 3、初步掌握基础施工图的表达方式、制图规定及制图基本技能。 二、设计资料 工程名称:中学教学楼,其首层平面见附图。 建筑地点: 标准冻深:Z0 = 地质条件:见附表序号 工程概况:建筑物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采用纵横墙承重方案。建筑物层数为四~六层,层高3.6m,窗高2.4m,室内外高差为0.6m。教室内设进深梁,梁截面尺寸 b×h=250×500mm,其上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墙体采用机制普通砖MU10, 砂浆采用M5砌筑,建筑物平面布置详见附图。 屋面作法:改性沥青防水层 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220mm厚(平均厚度包括找坡层)水泥珍珠岩保温层 一毡二油(改性沥青)隔气层 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或180mm厚) 20mm厚天棚抹灰(混合砂浆), 刷两遍大白 楼面作法:地面抹灰1:3水泥砂浆20mm厚 钢筋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或180mm厚) 天棚抹灰:混合砂浆20mm厚 刷两遍大白 材料重度:三毡四油上铺小石子(改性沥青)0.4KN/m2 一毡二油(改性沥青)0.05KN/m2 塑钢窗0.45KN/m2 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 1.88KN/m2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80mm厚 2.37KN/m2 水泥砂浆20KN/m3 混合砂浆17KN/m3 浆砌机砖19KN/m3 水泥珍珠岩制品4KN/m3 钢筋混凝土25 KN/m3

课堂练习的重要性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习题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所以我在实施新课标中,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练习的。 一、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练习题的设计应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例如:在“测量”中关键之处在选择合适的单位,可以针对这个重难点设计寻找不同物体的单位名称练习,让学生在比较,练习中明晰概念。二、突出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多层次的练习课堂练习的编排,要有一定的顺序,必须做到由浅入深,有易到难并体现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练习的层次性。一般来说,根据小学生认知的特点,练习都要经过感知——理解——掌握着三个阶段。先单项后综合,先直观后抽象,先基本后变式,有层次的进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练习量和收获。突出学生在学习上的个性差异。例如:在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的特征后,设计如下练习:1、括号里填上几,这个数能被2整除?4()()6 ()58 2、下面那些数能被2整除?那些数能被5整除?那些数能同时被2、5整除?36 48 44 50 76 65 85 101 280 104 135 3、用0、2、5这三个数组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有约数2,这样的数有几个?如果是5的倍数,这样的数有几个?上面的练习分三个层次(基础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发展性练习)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取成功机会。三、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设计有趣味性和开放性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在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投入到练习中,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所以我的练习设计要体现知识的趣味性。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促使学生在练习中获得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有一天,猴妈妈从超市里买回两个月饼,回家后,它把两个小猴子叫过来,将一个月饼分成两份,另一个月饼分成四分,正要分给两个孩子,突然,一只小猴子吵起来:妈妈我要吃四块,两块太少。另一只小猴子也吵起来:它也要吃四块,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猴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呢?使学生对练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四、数学源于生活,设计要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和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和实践 发表时间:2012-02-06T10:40:41.660Z 来源:《素教教师》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黄坚[导读]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黄坚 摘要:课堂练习设计,是教学流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业应是一种生活,一种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千篇一律的重复。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数学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充分体现在每堂课的练习设计中。因此,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 一、目的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应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并落实到每一堂课的课堂教学中。由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同时,我们在练习设计中,目的性和针对性往往是相结合的,既要有目的性,更要有针对性,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首先,应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其次,还应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设计专项练习。根据作业中普遍存在的薄弱进行专项习题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薄弱的知识点。 例如,在“平均数应用题”中,关键之处在“寻找总数量和总份数”,可以针对这个重难点设计寻找总数量和总份数的练习,让学生在比较、练习中明晰概念。又如,学生学习了“质因数”、“分解质因数”、“互质数”后,容易把它和前面的“质数”混淆起来,也可以设计专项练习,使学生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对比,准确掌握知识。 二、层次性和整体性相结合 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练习的层次性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化式习题,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向技能、智能方面转化。同时还应该根据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利于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实践活动中,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练习的层次性还要和练习的整体性相结合。从学科教学任务的整体出发,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还要注意练习的整体性。数学知识结构本身逻辑性、连贯性比较强,我们还应该认真分析课题在本单元、本书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它们内部的相互联系、知识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注意知识系统的整体性、连贯性。 三、趣味性和开放性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轻松、持久、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所以,练习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激起学生练习的兴趣,我这样设计:有一天,猴妈妈从瓜田里摘了一个大西瓜。回家后,将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两份,正要分给两个孩子,突然,一只小猴子吵起来:妈妈,我要吃两块,一块太少了。接着另一个小猴子也吵着要吃两块。这下猴妈妈为难了,因为两只小猴子太小不懂得谦让,家里又只有一个西瓜。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猴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呢?使学生对本练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愿。完全符合新课程思想:“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习题更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充分体现在教学活动要开放,课堂要开放,学生思维要开放。开放题的设计是开放式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开放题来为开放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开放题的多向性、发散性有利于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凸现个性。合理设计开放题进行开放式教学,能更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问题,把握知识点。 四、创新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同时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富于冒险心、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还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允许独立从事探索活动,不排斥学生的错误,公平公正对待学生。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的创新性作业。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实践性作业可以是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也可以不受课内学习内容的限制,更具有让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计划、探究、体验,学生对问题就会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研究,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都会有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责任感都会大大加强。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组的多样形式,如改错、竞赛、抢答、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既能增大练习面,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巧妙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作业应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在平时教学中反思,不断归纳总结,以获得实施练习设计的最佳效果,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叶季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场地设计课堂练习

平地可建建筑最大空间范围 单位:m。 设计条件: 已建板式高层住宅(15层、地面至女儿墙高度为45.0m)与城市道路间为建设用地, 其场地剖面及尺寸如图所示。 规划要求如下: 1.拟建综合楼高45.0m,其中: 10m以下为商场(后退道路红线5m), 10~28m为办公,28~45m 为住宅(均后退道路红线17m) ,裙房高度为10m。 2.当地住宅的日照间距为1:1.2(从楼面算起)。 任务要求: 1.回答下列问题: (1)拟建商场与已建板式高层住宅的防火间距为[ ]。 A 6m B 9. 0m C 13m D 15m (2)拟建住宅与道路红线的距离为[ ]。 A 5.0m B 13. 0m C15. 0m D 17. 0m (3)拟建住宅与已建板式高层住宅的日照间距为[ ]。 A5. 0m B 20. 4m C 24. 0m D 25.0m 2.绘出场地剖面的最大可开发范围,住宅用表示,办公用表示,商场用表 示。 3.在图上注出与已建板式高层住宅以及道路红线之间的有关间距及高度的尺寸。 平地可建建筑范围 单位:m。 设计条件: 在某居住小区内,拟建住宅的用地红线及周边现状如图所示。 规划要求如下: 1.住宅可建范围线后退用地红线和道路红线均为5. 0m。 2.当地日照间距系数为1. 2,建筑物均正南北布置。 3.新建住宅应考虑与已有建筑的防火间距(住宅的耐火等级为二级,建筑相对面均按开窗考虑)。任务要求: 1.回答下列问题: (1)多层住宅可建范围线与商店AB段的距离为()m A 5. 6 ; B 6. 0 ; C 7.2; D9.0 (2)高层住宅可建范围线与商店AB段的距离为()m A 5. 6; B 6. 0 ; C 7. 2; D 9.0 (3)多层住宅可建范围线与商店CD段的距离为()m A 7. 2 ; B 9. 0 ; C 10. 2; D 15.0 (4)多层住宅可建范围的面积为[ ] m2。 A 3336 ; B 3410 ; C 3506; D 3615

《基础设计》习题集-2012

《基础设计》习题集 主编:韩淼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结构教研室

第一章柱下条形基础 思考题 1.什么是柱下条形基础? 2.柱下条形基础有哪几种形式? 3.柱下条形基础常用计算方法有哪几种?计算依据是什么? 4.柱下条形基础有那些构造要求? 5.什么是反梁法? 6.反梁法适用范围是什么? 7.反梁法的计算假定是什么? 8.简述反梁法计算步骤。 9.什么是经验系数法? 10.什么是静力平衡法? 11.连续梁法怎样计算基础梁的内力? 12.连续梁法求得的支座反力与柱作用力为什么不相等?如何进行调整? 13.考虑“架桥”作用时,如何调整地基反力? 14.弹性地基梁法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15.弹性地基梁有哪几种类型?如何划分? 16.如何应用弹性地基梁法计算基础梁内力? 17.什么是柱下十字交叉基础? 18.柱下十字交叉基础的计算假定是什么? 19.柱下十字交叉基础的交叉点有哪几种形式? 20.如何对交叉点的集中力进行分配和调整? 21.交叉点处的基础重叠面积如何计算? 计算题 1.某建筑物基础上部荷载与柱距如图。基础埋深d=1.5m,持力层土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 a=156kN/m2,柱荷载设计值F A=1252kN,F B= F C=1838kN,柱距6 m,共5跨,基础梁伸出 左端边柱1.1m。(求荷载标准值可取荷载分项为1.35简化计算) (1)确定基础底面尺寸。 (2)用静力平衡法计算基础梁内力,并绘出内力图。 (3)假定用弯矩分配法求得支座反力为R A=1224kN,R B=2072kN,R C=1632kN,试对支座不平衡力进行调整,并绘出调整荷载分布图。 (4)用连续梁系数法计算基础梁内力,并绘出内力图。 5 6000 1100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大桥中心小学林晓波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一环,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课堂教学所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之一。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并得以巩固和深化,不是仅靠短时间的讲解就能奏效的,还必须通过一定质和量的练习,才能逐步形成技能技巧,达到深化认知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特点和长期的教学经验,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突破传统练习的束缚,设计了“三个台阶”,多种形式练习的方法。采用多种的练习形式和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铺垫练习孕育新知 铺垫练习的目的是为学生掌握新授内容原理、基本方法做好准备,打好基础。温故知新,为知识的迁移作准备,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使他们有信心学好新知识。而掌握一种技能,必需通过相应的训练才能形成。模仿练习、变式练习和重点练习,形成了多层次的练习,既有顺向思维训练,也有逆向思维训练,有的题是为了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有的题是为了区别易混之处,防止出错;有的题则是为了对某一个知识点加深理解而设置的。-------这些精心设计的系统练习,使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两者之间的转化,加快了速度,缩短了进程。 如:《分数复习课》为了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防止负迁移的干扰,我提出了“甲比乙多3元,乙比甲少几元?”(学生觉的问题太

1元,乙比甲少几元?”“甲比简单了,开心的笑了。)“甲比乙多 3 1,乙比甲少几分之几?”(这题要说出乙比甲少几分之几?为乙多 3 什么?并说明方法.)(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解答。)这组练习既充分体现了问题的内容的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也为了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防止负迁移的干扰。 设计练习时,除内容的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外,还必须注意形成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所以,我在总结“甲数比乙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求乙数比甲数少(或多)几分之几”的解题规律之前,告诉学生这种题还可以口算,并且非常自信的说:“不信,你们可以考考我。”当学生目睹了我的“绝招”,还处于疑惑、好奇的感觉时,让学生进行讨论、验证。之后,我问:你们想学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个个都想知道这一绝招的奥秘所在,我紧紧抓住学生渴望学到新本领的机会,介绍新知识。不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了一定的方向性。 这个环节主要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激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这种心理状态是引起参与者引发思维的最佳时机”。实现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情感转化。 二、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基本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手段。也是教师接收信息反馈调整教学的重要环节。基本练习巩固新知是与例题类型统一的练习,目的是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巩固认知结构。“让人人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