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分析了C语言教学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了“先过程,后对象”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安排上阐述了教学内容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从教学思路、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几方面探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C语言;教学方案;教学组织;教学改革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难学、难懂、难以应用的课程,对学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传统的C语言教材大都存在着内容陈旧、缺乏现代编程思想、过于偏重语法、难度高等缺点,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学生有畏难情绪。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先打好基础,然后再进行实践、学习技能。教学实践证明,基础和技能的教学可以同步进行,甚至先教技能再教理论,在不断实践中掌握技能,在技能学习中提高基础理论。这样更适合学生的成长。为此,我们以社会对学生编程和软件开发能力的需求为依据,参照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C语言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实践。

1教学方法的改革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我们不再局限于单纯介绍C语言基本语法,而是本着面向未来的精神,把C语言作为一种实践工具,以程序设计方法为主线,

以语法和结构为核心,以能力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先进性与基础性的统一,变应试为应用。 1.1先过程、后对象的教学方法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今后不会去搞程序开发,所以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首要的。从这一角度来说,先过程、后对象的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过程化的程序设计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切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甚至可以说就是我们日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和步骤的一种计算机的代码化,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1.2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以程序案例为主教学,通过案例讲解语法要点和难点“案例驱动”教学法应用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就是讲解语法时不停留在理论讨论上,不是教会这一语法现象是什么,而是通过实例教会学生某一语法现象如何应用。比如,算术运算符中的求余运算和整除运算是比较有特色和应用较多的运算,在讲解这两个运算符的时候,就不能只停留在写两个表达式让学生计算出结果来,而应该结合实例让学生知道这样的语法特色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如通过求1到5的倒数和这样一个小例子使学生认识整除运算的特点及在今后级数求和运算中如何避免可能引起的误差;通过一个求两位整数的逆序数的小程序,学生就会明白整除运算和求余运算可以用来将一个整数的各个位数分解出来,待后续循环结构介绍完毕时,又可将问题扩展到求任意位数整数的逆序数;当介绍到函数

的概念时,又可将问题引申到回文数的判别,这样将一个对学生来说很难的算法问题分散到各个部分来处理,不仅降低了算法讲解的难度,也使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学习语法知识的必要性。教学始终贯穿一个核心实例——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开发。选择这样一个系统的原因是学生比较熟悉有关成绩的业务和功能,同时开发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将涉及到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全部知识点。 1.3教学模式特色集课堂、实验、网络教学于一体,教、学、研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了“课内教学+课外俱乐部”、“常规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开放实验室+自编教材+教学网站+教辅系统”、“课上现场编程互动+课后作业练习+课下实验练兵+机上考试实战+课外创新实践提高”的立体化教学模式。2教学的组织实施C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抛弃了过多的语法细节和非通用的或实际用途很少的语言特性,注意强调基础性、实用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兼顾教学和自学两方面的适用性。精简过程化部分的内容、降低其难度、衔接面向对象的方法是关键。主要特点如下:(1)以结构化程序设计为重点,面向对象的概念和编程思想为扩展,MFC编程基础为补充,体现了先进性和系统性的统一。(2)淡化语法,对语法难点通过实例具体而分散地介绍,舍弃不实用和过于复杂的内容,如位运算、共用体、

多继承等概念,体现了基础性和实用性的统一。(3)在内容上降低难度,淡化了过于繁杂的指针概念,简化了字符串的处理方法,体现了基础性和先进性的统一。(4)将面向对象的一些概念有机地渗透到过程化的内容中,如引用、函数重载、默认参数,这样避免了在面向对象部分集中介绍过多的概念而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5)强调算法的分析训练,有利于在学时紧张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自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内容安排

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是本课程教学的基础和重点。结构化程序设计强调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来设计和编写程序,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这正是程序设计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所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也是以结构化为基础,这充分表明了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础地位。这部分内容在讲解上强调算法分析、淡化语法细节,语法内容是程序实现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学习程序设计的目标。通过类和对象的介绍使学生了解面向对象方法的实质是强制通过函数来对数据进行操作,从而保证数据操作的安全性,这就是数据隐藏和封装的思想;通过介绍派生类的继承关系,使学生深刻认识面向对象方法对代码重用的支持;而介绍多态性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了解基于虚函数的多态性的实质是允许将派生类的对象当作基类的对象使用,因而不必为每一个派生类编写

功能调用,从而实现接口的复用。这部分内容强调从实用出发,着重介绍基本的、主要的概念。而对从纯理论研究着眼的一些概念,如继承关系中的私有继承以及多继承中的诸多概念等,对于初学者来说过于复杂,要么不做展开讨论,要么就干脆舍弃。从结构化程序设计到面向对象的方法过渡时,要解决学生思维方式的转换和衔接的问题。由于思维惯性,学生会将面向对象方法和结构化方法的比较贯穿于所设计的程序中。授课时要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不必急于空泛地强调面向对象方法的好处,要让学生清楚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和结构化程序设计一样,只是一种程序设计方法,它是为解决程序复杂性而产生的。就解决简单问题而言,并非一定要采取面向对象的方法,也并非面向对象方法一定比结构化方法更好。结构化程序设计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局部入手,描述问题的解决过程;而面向对象的方法是从全局的角度抽象出问题所涉及对象的整体框架,再来描述各层次、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方法虽然因着眼点不同而不同,但面向对象的方法仍然是以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作为其代码基础的。这样学生既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又认识到了其间的联系。4考核体系课程考核评价方面,建立了全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编程实践能力考核,改革后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主要体现了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标准合理化以及考核试卷个性化三大特征。5实

验教学C语言特别适合编写系统软件,执行速度快,代码质量高,在进行系统控制、调节、测量、硬件驱动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优势必须要通过实训室中软硬件结合的程序设计方可体现。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压缩并精选实验项目与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更加紧密。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可自主选择实验时间、自主选择实验内容,为学生提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建设了与课程相配套的具有我院特色的实验环节:课程设计、项目分析设计、科研开发等。考试方式:上机实验和考试结合,增加机试,借助编程题自动评分系统考核学生实际编程能力;开发编程题自动评分系统,向无纸考试过渡;开发题库系统,为机考提供支持;开发在线教学网站,拓展教学空间。课内实验教学兼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课余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各种程序设计大赛、学生俱乐部的各类小型软件开发项目,达到巩固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6结束语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加强教学的内容选取、组织形式、实例贯穿、上机实践、课时安排、教学环境与利用、教学评价与考核等多个环节的改革,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本文出自:计算机毕业网[1]龚沛曾等.案例教学法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4,(5):62-63.[2]

(美)HM.DeitelP.J.Deitel著.C++编程金典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4]龚沛曾,杨志强主编.C/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刘鹏,安玉洁.微格教学的多元化架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7,(9).[6]牟连佳,梁皎,李丕显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6,(2):94-98.[7]李茹.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考试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4(9):54

-56,

摘要:为激发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主动性,本文以讲授循环控制这一章为例对趣味实例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给出几个围绕所学知识点设计的例子。关键词:C语言;循环控制;趣味实例1引言“C

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一门实用的编程语言,功能强大,编程风格自由灵活。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难度大,不容易学。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是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情况看,现在一般多已采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比起以前在黑板上讲授是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式教学没有得到充分运用。2采用趣味实例教学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讲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接触计算机时,很多学生感到新奇、好玩,这不能说是兴趣,只是一种好奇。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大量的语法规则很容易使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为了把学生的好奇转化为学习兴趣,采用趣味程序的例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实例中掌握C语言的语法和程序设计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例子,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趣味程序例子的选择至关重要。在每个实例的基础上,对学生多提问,并进行扩展,以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也可以巩固当前学习的内容。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做更多的练习,加深对语法和程序设计方法的理解,掌握课程的精髓。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编程和探索创新能力,在教学中

必须强调实践训练,使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下面介绍在讲授循环控制这一章中采用趣味实例教学的实践。3实例分析在循环控制这章中主要介绍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这三种循环语句。

3.1while语句在介绍用while语句实现循环的一般形式和执行流程后,让学生思考用while语句编写程序实现猜数字游戏。先给出程序的运行结果,如图1所示。只要输入的数字和给定的数字不相同,就再重新输入,这种操作可通过while语句来实现。循环程序不停地读、检查和处理数据,直到遇到事前指定的表示结束的值,循环才终止。在判断不相等的同时,提示用户输入数字与给定值是偏大还是偏小,这个功能可运用条件运算符来实现。这样也对C语言中唯一的一个三目运算符有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思考再增加程序的一些功能,如统计猜数字的次数、密码验证等,使程序更充实。具体程序如下:void main() {int a,k=9;printf("------猜数字游戏------\n");printf("

请输入0到10之间任意一个整数:\n");scanf("%d",&a); while(a!=k){(a>k)?printf("高了\n"):printf("低了\n");

printf("再试一次!\n");scanf("%d",&a);}printf("

恭喜你,猜对了!\n");} 3.2do-while语句do-while 语句的执行流程是先执行循环体语句一次,再判别表达式的值,若为真则继续循环,否则终止循环。do-while语句与while

语句不同的地方在于do-while是先执行循环体,后判断表达式的“直到型”循环,而while语句是先判断表达式后执行循环体的“当型”循环。因此,do-while语

句中的循环体至少被执行一次,对于循环体内容执行的次数由用户来决定时就可采用此循环语句。语句如下:do {//其它循环语句printf("继续吗(Y/N or y/n)?");

scanf("%c",&reply);}while(reply=='Y'||reply=='y');

例如设计一个简易计算器,可以实现加减乘除运算,由用户输入表达式,程序给出正确结果。采用上面介绍的语句即可实现多次运算,运算的次数由用户决定。采用多分支选择语句(switch-case)实现选择哪种运算。程序运行结果如图2所

示。 3.3for语句for语句使用最为灵活,不仅可以用于循环次数已经确定的情况,而且可以用于循环次数不确定而只给出循环结束条件的情况。for语句的循环应用除了计数外,还可用空语句作为循环语句中的循环体,循环中不实现任何功能,只是使CPU等待一定的时间后再继续执行程序,即循环体作为延时循环。模拟延时一秒的函数如下:void Delay(void)//函数功能:模拟延迟1秒的时间{longt; for(t=0;t<280000000;t++){//循环体为空语句的循环,起延时作用}}循环变量t的上限由CPU时钟和需延时的时间共同决定。首先定义三个全局变量,分别表示小时、分钟和秒,若秒值为60,表示已过一分钟,则分值加1;若分值为60,表示已过一小时,则小时值加1;若小时值为24,则重新从0开始计时。秒值每次增1,调用一次延时函数。程序运行结果如图3所示。对该程序进一步扩展,要求学生在上机实践课中编写模拟电子时钟的程序。学生在上机编程中增加了输入当前时刻的部分,并能使程序正常运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 3.4综合实例在介绍完循环控制章节的各种循环语句后,给学生布置一道设计自动柜员机的问题,在上机实践中由学生分组设计完成。先给出程序的执行界面,如图4所示。要求学生利用循环嵌套和switch语句等对自动柜员机功能菜单的各种选择进行判断和相应处理。在主程序外加上各个子程

序,成为一个完整的程序。4结束语“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所进行的趣味实例教学实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学必然是一个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我们将不断总结课程教学的经验,使C语言教学迈向新的台阶。参考文献:[1]谭浩强.C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苏小红.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江静岚.C语言教学方法探析[J].计算机教育,2007(21).Teaching Method of Applying Interesting Examples on C Language Programming FAN Hong,WU Yi-zhi(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201620,China) Abstract:To help students change from passive learning to active learning,inspiring interest of studying C language,the teaching method of applying interesting examples is discussed and several interesting cases,taking chapter of loops control as an example,are design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C language;loops control;interesting cases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多核编程课程中采用的多样的教学方法。首先介绍课程的总体规划,再具体论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学过程和手段,以及讨论课堂的设计思路,最后总结了教学效果和意义。

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多核编程;教学方法;多线程开发思想2002年,为支持教育部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项目,Intel启动大学软件学院计划,促进软件类课程建设,协同培养实用型、复合型的软件人才。2007年我校与Intel开展合作,将目前主流的多核技术融入现行的本科教学计划中,成立课程组,开设了一门专业课程——“多核编程”。目前该课程已经开设两年,现将在本课程中的一些教学方法、心得与各位同仁分享。1课程介绍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多核体系结构介绍,多线程开发思想,多线程程序设计与实现,多线程程序编译、分析工具的应用,多线程编程方法学等。由于本课程授课内容比较新颖,与现今的多核技术密切相关,因此对学生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分析和编写串行程序的能力,具备操作系统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因此本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本课程以一条主线贯彻始终,反复重复、不断强化为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即以培养学生多线程开发思想为教学主线,以在多核平台上编写多线程程序为实践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多线程开

发的思想并在不断实践中反复重复加以巩固强化,提高学生对多线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程注重实践环节,上机实践占总课时50%。课程的难点在于打破学生已经固有的串行编程思想,建立多线程开发思想。2教学方法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在课程安排上两部分交替进行,相辅相成,并始终贯穿多线程开发思想这一主线,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加深理解直至灵活运用。理论教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多核概念,多线程开发思想以及主要编程语言的应用等内容。实践课程旨在通过实际的操作巩固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采用相关Intel多线程工具对程序进行性能分析、调优等。此外,讨论环节的设置也是本课程教学特色之一。讨论环节的展开加强了学生间的知识交流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2.1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围绕多线程开发思想这一主线展开。在授课中,本课程组始终保持以学生为本的态度,采取从学生现有知识体系出发,逐渐过渡学习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良好的保证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这一过程中,采取了大量举例、类比、图示等分析方法。多线程开发思想主要描述了多线程程序的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大体上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授课由浅入深,让学生明确在每个阶段对问题的分析方法,解决方案以及可以

利用的辅助相关软件等内容。下面将针对某一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展开论述。图1多线程开发流程简图

在多线程开发流程中任务分解,设计并行算法这一阶段(如图1第3阶段)较为重要,它是多线程化的前提和依据。这一阶段需要学生掌握任务分解的含义,任务分解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的含义、特点、优缺点、适用条件,以及在明确任务分解方法的基础上如何深入设计并行算法等内容。在讲述了这阶段的理论内容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阶段的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列举了大量现实生活的例子,例如种树。假设两人共同完成10棵树的栽种工作,工作分为挖坑和栽种两个任务,这时对这一项工作来说有两种协调方法:(1)一人挖坑,一人种树;(2)每人负责五棵树的挖坑和栽种工作。这两种协调方法刚好符合任务分解中任务分解和数据分解两种分解方法。到这里学生已经比较明确这两种分解的含义和不同之处,接着以例子和理论相互对比的方法深入分析这两种分解的特点、优缺点以及适用条件。同时与操作系统中的线程同步,资源竞争等概念相联系,使学生在理解上没有障碍。接着引导学生设计该问题的简明并行算法,让学生明确实际问题如何转化为算法,进而转化为程序,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简明算法如下所示。//第一种协调方法的算法:(1)一个人挖坑,一个人种树void caving();void planting();int main(){init();//系统初始化。

createthread(caving);//生成一个线程(相当于一个人)完成挖坑的工作。createthread(planting);//生成一个线程(相当于一个人)完成栽种的工作。wait();//线程同步。return0;}//第二种协调方法的算法:每人负责五棵树的挖坑和栽种工作。void caving_planting();int main(){init();//系统初始化。

createthread(caving_planting(前五棵树));//生成一个线程(相当于一个人)完成前五棵树的工作。

createthread(caving_planting(后五棵树));//生成一个线程(相当于一个人)完成后五棵树的工作。wait();//线程同步。return0;}至此,这一阶段基本阐述清楚,可以再举一些例子让学生自主分析理解,设计算法。 2.2实践教学在实践课程中本课程组采取循序渐进,划分层次的教学方法,既保证了多数同学的学习效果也为优秀的同学提供了提高的空间。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一半,主要内容包括(1)对多线程开发思想加以实践巩固,(2)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自主设计相关实验,验证解决,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内容共分为五个实验。各个实验的目的及侧重点各不相同。实验内容如表1所示。综上所述,在实践授课中始终围绕理论授课的内容是理论知识的巩固和补充,两者在本课程中缺一不可。在实践课程中还采取了随堂检查记录成绩的方法,既为最终考核提供了依据,

也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了学生的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讨论环节随着课程的进行,在课程的不同阶段安排了若干次的讨论环节。讨论内容主要针对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间的各抒己见、资料查阅、实验验证等方法解决。其中有两次讨论环节值得一提。一次是在自主实验设计之前,首先将学生分组,每位学生阐述在自主实验中将要解决的问题及初步设计方案,进行组内讨论并修改设计方案至组内通过。接着组内将没有通过的解决方案在全班讨论上提出,进行讨论修订,最终确定设计方案。另一次是在自主实验设计之后,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实验结论与大家分享,聆听其他学生的评价及进一步的修改意见。例如,很多学生在OpenMP的学习过程中对其具体语法和语义的理解不是十分清楚,容易混淆。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对几组小程序的实践验证,对比分析,从而解决这一问题。这两次讨论环节的设置行之有效的帮助学生完成最后一次实验,实验效果良好,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合作与分享的意义。总之,本课程组认为讨论环节在本课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让学生在沟通与合作中自主学习,加深了对课程各个环节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考核方式期末成绩为百分制,没有期末考试,让学生专注于课程的学习。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主要针对学生平时

上课的出勤率、听课状态、课上表现、作业完全等情况。实践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实验课表现、随堂检查三部分。全面考核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表现。当然这需要授课教师在课程的整个过程中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4结束语在Intel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及本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本课程已经建立起较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由于在授课过程中,课程组始终贯彻一条主线的教学方法,因此使得授课内容集中连贯易于学生理解。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实际针对性,讨论环节的设置为学生间的交流和主动学习提供平台。经过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学生在今后遇到多线程相关问题时具有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达到教学目的。参考文献[1]多核系列教材编写组.多核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普遍的教学手段。针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实践,本文主要从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特点、课件形式,以及它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利弊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计算机教学;课件1引言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全新的信息表现形式,它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交互式功能于一体。现如今,在教学领域,图片、投影、幻灯、录像、动画及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等多媒体技术已经进入了课堂,这不仅是新技术的引进,更是教学艺术的发挥。大量出现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其多样性、先进性、生动性和直观性被列为教学的最佳选择。把多媒体技术教学引入课堂,是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2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特点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及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单独或合成形式,通过屏幕或投影仪投影呈现出来,通过教师、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交互,更有效地、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的来完成教学过程。它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与学得到空前的释放;使思维的表达有了更充分,更自由的扩展空间;使得计算机变得人性化,让受教者能够从计算机世界里真切地感受到信息的美妙。生动形象、具体直观、人机交互是多媒体教学的基本特点。多媒体教学可以事先把教学内容做成页面或其他的文件形式保存在计算机内,使用时只需轻轻一点,勿需板书,就把内容瞬间切换到屏幕上,它不仅可以像幻灯片一样自动播放,更可以像电视、电影一样进行演

示,寓教于乐,寓乐于教,这是传统教具无法相比的。对于需要提供大量的、复杂的、精确图表的学科,其优越性更加显著,可见,多媒体教学大大加速了教学的节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3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3.1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的理解与吸收职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具体的学习材料感兴趣,也比较容易理解领会。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把以文字、图表、动画及音频等信息集一体,将抽象的内容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某些抽象问题形象化、表面问题深入化、枯燥问题活泼化,从而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例如,在上“摄影摄像与照明技术”课程时,由于学校提供的摄像机硬件配置较低,配置数目有限,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此时就得借助多媒体教学,弥补各种硬件配置上的不足。通过多媒体教学光盘和自制课件,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前摄影机的最新机型、性能等信息,而且还可以深入地了解如何使用,如何配合灯光进行摄影等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理解计算机理论知识提供了切实的素材依据。3.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采用多媒体的手段来组织教学,则会深深地吸引着学

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 教学大纲

附件一 C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大纲

C语言程序设计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层次、总课时 1.适用专业:计算机类 2.层次:大专 3.总课时:64学时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介绍C语言中的数据类型,运算,语句结构及其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学会利用C语言解决一般应用问题,并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通过上机操作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要特别强调讲授与上机操作相结合,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上机条件。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与目标 根据市场对高职网络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特点,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既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又培养良好的态度,为其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课程内容以“学其所用,用其所学”突出高职教育特点,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程序编写技能。学会利用常见的C程序开发工具的使用,掌握开发环境的配置,掌握常见菜单命令的使用以及整个窗口的布局设置。掌握结构化或模块化程序设计技能,学会数组、函数、三大控制结构、结构体和共用体以及指针的使用。为软件后期维护和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能力目标: 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开设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实践习惯,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行事风格,尤其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质,注重培养与社会接轨,培养学生具有踏实工作作风,良好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强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对工作任务进行有效分析和寻求解决方案;加强自身的程序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从事软件研发的职业素养。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与

Java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ava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目前Java课程的教学体系结构缺乏市场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教学内容不够完善,教学模式和考试形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及适应市场对Java人才的需求,就要加强Java课程改革的研究。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试及实践教学四个环节进行Java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国家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和对计算机人才的更高需求,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需要反思自身专业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社会性,需要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分析社会需求并相应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在重视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的零距离对接。现有Java课程的教学体系结构缺乏市场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只有通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才能使学生满足社会对Java人才的需求。

2教学内容改革 Java已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从广义上说它代表了一个技术体系,该体系结构根据应用方向的不同主要分为Java SE、Java EE和Java ME三个部分,它们分别适用于小型设备和智能卡、桌面系统以及服务器应用程序的开发与运行。J2SE 为创建和运行Java程序提供了最基本的环境,是Java技术的核心和基础,J2EE和J2ME都建立在J2SE基础之上。但目前Java教学中主要以J2SE为基础,很少系统讲解J2EE 和J2ME。Java技术尤其是J2EE技术占据着市场很大的份额,但国内J2EE技术的开展仍然处于滞后状态,许多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只学习了一点Java基础知识和JSP,而对于Eclipse、Tomcat、Hibernate、Struts、JSF、Spring、EJB、SQA等很少应用。所以,在Java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J2SE 中的主要技术规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方向将J2EE 和J2ME作为J2SE的后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后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本章节主要概念、方法、原理等的理

物流仓储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物流仓储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年来交通运输方式不断进步,物流在 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作为培养专项人才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不断与时俱进,加强对物流仓储教学的改革和优化,就成为充 分发挥物流专业引导人才发展、对接社会职业渠道的必然选择。面对当今社会不 断发展的外部形势,必须与时俱进,做出适当的调整与创新,从而让自身的发展 满足学科建设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技能的需要。本文就物流仓储 教学现状和对策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在教学方法上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物流仓储;教学改革;研究;实践 一、物流仓储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大专层次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因此,应按照“理论知识 适当、突出应用技能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的方针,突出应用特色,并以此来组织物流教学。但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一切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加之高职 院校自身发展条件的一些限制,导致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 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目前学校教育与实际需求相脱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体系欠缺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从 2002 年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开办了物流专业。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水路运输、公路运输、汽车运输、铁路运输 等传统专业基础上转化而成的,还有一类是在工商管理专业平台上构建的物流管 理专业。所以对于物流专业的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纵观各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大部分没能充分体现物流专业的系统性及各门课程的关联性特征,课程体系不完善,不能形成一定职业岗位所需人才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理论多,实践少 由于许多高职院校的经费不足,对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建设投入较少,实习实 训设施和场所非常有限。导致在教学计划上理论教学课时偏多,实践教学课时偏少,有的学校实践教学课时甚至不到 10%。所以在具体教学中,理论讲述多,实 习实践少,关门办学,闭门教书。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是导致物流人才进 入企业不能适应的主要原因。 3.师资力量薄弱 国外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物流教育系统,许多高校设置了与 物流相关的课程,为物流业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相比之下,我国物流教 育起步晚,培养的物流人才有限,走上教育岗位的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更少。目 前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中,中老年教师毫无疑问都不是物流专业毕业的,而 招进来的绝大部分青年教师是与物流相关的专业毕业的,如交通运输管理、国际 贸易、经济学等,真正物流专业毕业的是凤毛麟角。许多老师都是在边学边教边 干的过程中进行物流教学的。再加上学校资金有限,教师出去培训进修的机会很少,这种状况下培养出来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质量难免差强人意。 二、物流仓储教学改革对策 1.健全课程配置,紧扣教学主题 首先,课程的设置需要以有效的教学目标为依托,而笔者认为,既然目前高 职类学校以面向社会、培养专业技术类人才为教学目标,那么物流专业的仓储实 训教学的目标设计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比如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为其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梳理学习内容与流程,温故而知新 本次学习,有专家讲座,有学校的经验介绍,有各学科的具体做法,有学科的面对面交流,有学程的编制,有学科基地建设的介绍。笔者根据主讲专家和教师上课顺序,把时间分为13个时段。 第一时段:由浙江省金华市教研室主任王荣文主讲的《高考改革浙江与上海方案对比解读》。 第二时段:由浙江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兼治研究员周晓燕讲《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教师的课程理解及学科课程建设。 第三时段:由浙江省义乌四中陈报化校长主讲《义乌四中特色课程建设经验介绍》。 第四时段:由浙江省义乌中学副校长杨胜大主讲《满足选择,全科走班》――行政班和教学班双轨并行走班模式。 第五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年级管理中心主任刘东升老师主讲《顺应新常态的年级管理工作思考》。 第六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地理、英语、化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七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年级管理中心主任陈亚利主讲《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用一份自开学初到第十周的周历事表流水帐的形式向在座学员详细介绍了年级管理日常。 第八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物理、政治、数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九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周建锋主任主讲《选课走班模式下教育新常态》――浙师在附中因应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分别从浙江高考看教育新常态,为适应新高考的选课走班及新教育模式“三园一导”。 第十时段:由浙江师大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朱红彪主讲《适应分层走班的学程建设》;介绍什么叫学程?为什么编制学程?如何编制学程? 第十一时段:由华东师大附中副校长高三教师孟祥萍主讲《新高考背景下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介绍了华东师大附中及该校在新高考背景下为适应新高考的一些做法; 第十二时段:由浙江省嘉兴一中沈微微老师主讲《高中数学学科基地工作汇报》,分享了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做法。 第十三时段:由浙江省嘉兴高级中学省政治学科基地潘新华老师主讲《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分享了政治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 二、浙江和上海新高考改革方案 1.浙江新高考改革 (1)考试科目:分必考和选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其中语文和数学只高考一次,外语可考两次,以最高成绩为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科为选考科目。 (2)考试模式:“3+3”模式,必考三科和选考三科,即必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另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门选考科目里任选三科参加高考。 (3)考试时间: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在高三年级的六月份全国统考时间考一次,英语可以在高三上的10月份考一次和高三下的六月份再考一次,以最高成绩计入高考得分;选考科目可以分别选择在高二年级后的十月份和四月份参加考试。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大纲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汇编语言是计算机能够提供给用户使用的最快最有效的语言,也是能够利用计算机所有硬件特性并能直接控制硬件的唯一语言,因而,对程序的空间和时间要求很高的场合及需要直接控制硬件的应用场合,汇编语言的应用是必不可少三、课程目标 汇编语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 生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与内部的运行机理,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相关 知识,为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和进行与硬件有关的技术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通过 上机实验,使学生受到软硬件实验的初步训练,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基础知识 1.教学内容 (1) 为什么要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 (2) 进位计数制与不同基数的数之间的转换 (3) 二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运算 (4) 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 (5) 几种基本的逻辑运算 2.基本要求 了解机器指令、代码指令、机器语言、汇编指令、汇编语言、汇编语言源程 序、汇编程序、汇编等概念;掌握进位计数制与不同基数的数之间的转换及

运算;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与”、“或”、“非”、“异或”等几种基本的逻辑运算; 第二章80X86计算机组织 1.教学内容 计算机系统概述、存储器、中央处理机和外部设备。 2.基本要求 理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及其关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总线;存储器的内容、地址及存储器的分段;中央处理机的组成、80X86系列CPU工作寄存器构成和功能,特别是段寄存器和标志寄存器;外设接口、端口和8086/8088的端口地址范围和访问方法。 第三章80X86的指令系统 1.教学内容(重点内容) IBM PC机的寻址方式、IBM PC机的指令系统。 2.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IBM PC机寻址方式及物理地址的计算;数据传送、算术、逻辑、串处理、控制转移和处理机控制指令六组中的所有指令的格式、操作、及影响的标志位。了解机器语言的指令组成; 第四章汇编语言程序格式 1.教学内容 汇编程序功能、伪操作、汇编语言程序格式、汇编语言程序的上机过程。 2.基本要求 掌握DEBUG程序和命令及能用DEBUG 程序调试和运行简单小程序;汇编语言上机步骤、汇编程序的功能;数据定义及存储器分配、表达式赋值“EQU”和“=”、段定义、程序开始和结束、对准、基数控制等六类伪操作;汇编语言程序格式中的名字、操作、操作数和注释等项。 第五章循环与分支程序设计 1.教学内容 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基本结构、循环程序设计和分支程序设计 2.基本要求 掌握汇编语言程序的编制步骤和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循环的设计方法和多层循环的设计;分支程序的设计方法,并能编制相应的程序。第六章子程序结构 1.教学内容 子程序的设计方法、嵌套与递归子程序、子程序举例和DOS系统功能调用

浅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田虎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年多来在教育学区的指导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科入手,积极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改革的内容、方法与途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体系。实践证明,通过对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促进了学生自主健康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认真分析学科现状,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认真分析和反思,我们认为过去学科的教学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其一,教师对各学科是在教学,但不够科学,方法陈旧。如识字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没有从音、形、意去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掌握生字。其二,由于认为小学低年级的知识不教,到一定的时候他自己也会自然掌握和理解,疏于管理,甚至放任自流。在数学学科中,如:元、角、分;时、分、秒;年、月、日等内容。教师上课只是走过场,糊弄糊弄学生。 为了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展开,学校挑选出一批教学优秀、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年青教师担任低年级的教学。回顾近几年的课改历程,我校新课程研究正在实践中稳步推进,并以新基础教育理论为依据,在研究策略、教学改革、校本课程等方面的实践中研究和发展。 二、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研究,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初期,我们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设计了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案和操作细则。我们本着边实践边完善的原则,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方法和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初步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课堂教学体系。 1、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 改变过去知识满堂灌的方式和技能死方法的教学模式,注重内容、方法、技能的全面培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改革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的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在尝试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但却出现了一些担忧的问题。为夸奖而夸奖、自主变成了自流、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知识掌握不扎实……对此我们提出必须用理性对待实验,实施有效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1)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为此向教师提出了课堂努力的三个阶段: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10.1、教学研究 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发展规划中,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中心,积极主动地研究人才需求的新特点,调整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科学的教学方法实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来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充分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和显著的教学效果。要建设好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职业素质训导五位一体的数控实训中心,以高规格装配好数控实验实训室;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社会化考证行业认证为主的专业考评考核体系和以用人单位反馈为主的能力素质考评体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快教材和实践教学讲义及网络建设的一体化建设步伐,建立起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公共服务平台和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进一步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包括基本素质平台、公共技术平台、专业方向平台、专业拓展平台和专业技能平台五大平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体系交叉渗透,相辅相成,每一个体系又由若干模块组成。基本素质平台由文化素质基础模块和信息工具模块组成;公共技术平台由机械基础模块和相关知识模块组成;专业方向平台由机械制造工艺专业模块;专业拓展平台由专业拓宽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组成;专业技能平台由基本技能实训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模块、综合技能实训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些课程能够涵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 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多证”,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实训课程,并配有实训大纲,每门实训课程由若干独立的基本训练单元组成。系列实训课程主要包括机加工操作实训、电工电子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现场综合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年级主要进行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二年级主要进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三年级主要进行综合技能实训,让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利用产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生产及就业环节,完成第一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缩短了磨合期。 在突出主干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设置了人文、社科等人文素质类以及专业拓宽和创新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全面走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下面以课堂探究的实践研究,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因此,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表

现的单一性、封闭性,它形成了学生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刻不容缓。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第一方面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是通过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之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构建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在教师创设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意识和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从教育心理学来看,我们认为: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是教育心理学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步发展。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连结,它能很好地解释技能的学习,而技能的学习主要是一种机械的学习,它不能很好地说明学生在学校内进行的其他许多有意义的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把人类的学习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认知学习观,它重视知识的表征、编码、反馈等,但从本质上来讲,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对所给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实际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建构议学习观则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学习者是基于自己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以及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此外,我们要构建一个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坏境,这离不开其他的教与学理论的指导,包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等。第二方面,课堂探究的环境设计,“探究学习环境”是一种非场所观,其定义是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工具以及信息资源的组合。本课题从整合教材等多种学习材料,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发多媒体技术,形成合作学习氛围、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创设探究性学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b14221652.html,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江玉婷 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2017年第10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奔向小康生活,汽车成为人们主要的交通 工具。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使汽车维修成为日益增长的行业。由于目前汽车构造和维修的专业人员不足,所以相应的高校要不断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进行课程的建设和完善,实施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策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高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9-0089-02 如今,在汽车行业所缺乏的是掌握汽车构造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汽车故障诊断和维修的专业技术工人。高职院校作为汽车构造和维修专业人员的主要培养基地,不仅仅是培养出了解汽车构造或熟练汽车维修的专业人员,而是要打造出二者兼得的人员。在专业技术的教学课程上,建设新颖的汽车发动机构造和维修课程,推动着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一、高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体系建设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便于之后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从如今社会现状以及高职教育的要求出发,将汽车发动机构造和维修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新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体现出以下几大特点:第一,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方面能够吸收汽车新科技知识以及维修经验,让学生感觉内容更加的新颖并且能够直接运用到实践中,与学生之后的工作能力拉上关系。第二,在一定的程度上缩短理论教学课程的时间,避免汽车发动机理论知识的重复讲解,删减那些与实际应用中脱节的理论知识讲解,减少理论课程教学的时间,增加课程实践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整体性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第三,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自身能力三个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讲解,教师凭借自身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专业的技能,来引导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设立一个完善的能力要求设定,让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以及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的短缺进行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比如,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车辆发动机构造以及工作原理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要求能够清晰地认识发动机中重要的原件与结构,更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整个工作过程,每个汽车零件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新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计划要严格落实,比如通过相关课程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发动机故障中所需要的相关的检测设备,以及其工作的原理和使用的技巧,提升汽车发动机的识图和绘图的能力,对汽车发动机中的零件能够进行独立的机械加工,并且能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附件 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鉴定书 2.教学成果总结 成果完成人刘运好余恕诚胡传志俞晓红 成果完成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推荐等级建议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推荐单位名称及盖章安徽省教育厅 推荐时间2004 年12 月30 日 成果科类中国语言文学 代码□0□5□0□1□4□1□2□2 序号□9□3□4□0□1□8 编号

附件一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鉴定书成果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成果第一完成人及 刘运好余恕诚胡传志俞晓红 其他完成人姓名 成果第一完成人及 安徽师范大学 其他完成人所在单 位名称 组织鉴定部门名称安徽省教育厅 鉴定组织名称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鉴定委员会 鉴定时间2004年12月20日 鉴定意见: 以刘运好教授为项目负责人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是高等师范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研究成果。专家组通过听取项目负责人成果汇报、提问答辩、审读材料等方式,在充分讨论评议的基础上,对该成果进行了严谨、客观、科学的鉴定。鉴定意见如下: 该成果以专题讲座为基点,促进教师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以专题讨论为契机,强化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吸纳。突出了教师科研与教学的联系,强化了学生知识结构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对高等师范古代文学教学具有示范作用。 该成果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仅理论上具有创新性,而且从教改实验的两个年级教学效果看,已经取得了重大人才培养效益。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全面深化高等师范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特此推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鉴定组织负责人签字郁贤皓 2004年12月20日

大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大學課程與教學的改革 歐用生 摘要 大學課程與教學一向是「秘密的花園」,相關研究不多,改革的實踐也不容易。但大學學術社區的成員如何扮演轉型知識份子的角色,使課程與教學發揮實踐(praxis)和行動的功能,應是當前大學最重要的使命。本文先對大學的課程組織作社會、政治的分析,強調大學課程與教學要誇越疆界和混種(hybridity),由集合型課程轉向統整型課程,並提供六項途徑作為參考。 關鍵詞 集合型課程(collected code)、統整型課程(integrated code)、 混種(hybridity) 壹、前言 大學的課程和教學一向是「秘密的花園」,直到最近才受到重視,因此相關研究不多;大學課程和教學的改革也唱議了很久,但至今仍缺少具體的行動和成效。例如一九六○年代末期興起的「潛在課程」研究,已對中小學的課程和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陳伯璋,民74年;黃政傑,民74年;歐用生,民72 年),但在高等教育上,「潛在課程」的研究才剛剛起步。Margolis (2001)編著「高等教育中的潛在課程」乙書,從潛在課程的定義和觀點、校園環境的角色、身體(body)的重要、社會化的實踐和專業化的滲透和抗拒等方面,探討了潛在課程對大學的結構、功能和師生生活的意義和影響,對大學課程和教學改革的思考有很多的啟示。 社會如何將知識加以定義、選擇、分類、傳遞和評鑑,反映了權力分配

和社會控制的原理(Bernstein , 1971),而大學在知識的生產和分配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大學位於學術階層的頂端,處於知識的象牙塔當中,卻疏於反省,讓許多潛在課程在有意、無意中繼續發揮作用,如Margolis、Romero(1998)在「學院(department)是這麼男性、這麼白、這麼老、這麼保守」這篇文章中說的,大學的課程和教學由於強化了性別的、種族的、階級的、年齡的意識形態,結果維續了階層化的社會。 但是課程可能將壓迫或壓制再製並合法化的同時,也發揮鬥爭和抗拒的功能。(Apple, 1982;Giroux, 1988)在批判教育學中,課程成為協商的動態的過程,師生檢討他們所生存的社會,考驗影響他們的社會、政治的勢力,不斷的追求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平等的民主原則如何成為運作過程中的一部分。因此課程是一直在改變、一直在發展的,批判的課程詴著讓學生了解批判的民主,以實現社區的建構和社會的正義。(Kincheloe, 1999)大學的課程和教學如果能發揮這種批判和實踐(praxis)的功能,學術社區的成員,如教授和學生才能扮演轉型知識份子(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的角色。 本文探討大學課程和教學的改革,先從課程的社會組織的觀點,分析大學課程的特色及其改革的困難,然後提出若干改革的途徑,以供參考。 貳、大學課程的社會、政治分析 探討握有權力者在選擇和組織知識時隱含的假定,是研究課程社會學的重要觀點。因此Young(1971)、Bernstein(1971)等強調,要從知識社會學的觀點,探討知識的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及其中的權力之間的關係。他們利用階層化(stratification)、專門化(specification)和開放性(openness)、地位(status)等概念來分析誰將什麼界定為知識,哪些人可以接近哪些知識,不同的知識領域間的關係為何,接近不同知識的人之間的關係又如何等問題。階層化是指知識的價值或地位的高低;專門化是知識範圍(scope)的廣狹;開放性則是指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其結構如圖一所示:

新版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习题答案(钱晓捷主编)电子教案

新版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习题答案(钱晓捷主 编)

新版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习题答案(钱晓捷主编) 第一章汇编语言基础知识 1.1、简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及各部分作用 1.2、明确下列概念或符号: 主存和辅存,RAM和ROM,存储器地址和I/O端口,KB、MB、GB和TB 1.3、什么是汇编语言源程序、汇编程序、目标程序? 1.4、汇编语言与高级语言相比有什么优缺点? 1.5、将下列十六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和十进制表示 (1)FFH (2)0H (3)5EH (4)EFH (5)2EH (6)10H (7)1FH (8)ABH 1.6、将下列十进制数转换为BCD码表示 (1)12 (2)24 (3)68 (4)127 (5)128 (6)255 (7)1234 (8)2458 1.7、将下列BCD码转换为十进制数 (1)10010001 (2)10001001 (3)00110110 (4)10010000 (5)00001000 (6)10010111 (7)10000001 (8)00000010 1.8、将下列十进制数分别用8位二进制数的原码、反码和补码表示 (1)0 (2)-127 (3)127 (4)-57 (5)126 (6)-126 (7)-128 (8)68 1.9、完成下列二进制数的运算 (1)1011+1001 (2)1011-1001 (3)1011×1001 (4)10111000÷1001 (5)1011 ∧~1011 (8)1011 ⊕ 1001 1001(6)1011 ∨1001(7) 1.10 数码0~9、大写字母A~Z、小写字母a~z对应的ASCII码分别是多少?ASCII码为0dh、0ah对应的是什么字符? 1.11、计算机中有一个“01100001”编码,如果把它认为是无符号数,它是10进制什么数?如果认为它是BCD码,则表示什么数?又如果它是某个ASCII码,则代表哪个字符? 1.12、简述Intel 80x86系列微处理器在指令集方面的发展。 1.13、什么是DOS和ROM-BIOS? 1.14、简述PC机最低1MB主存空间的使用情况。 1.15、罗列8086CPU的8个8位和16位通用寄存器,并说明各自的作用。 1.16、什么是标志,它有什么用途?状态标志和控制标志有什么区别?画出标志寄存器FLAGS,说明各个标志的位置和含义。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 计报告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2013— 2014学年第 3 学期) 题目: C语言课程设计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软件工程技术2班 姓名学号: 1 林燕萍 指导教师:吴芸 成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2014 年6月23日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1) 二、方案实现与调试 (3) 2.1 掷骰子游戏 (5) 2.2 射击游戏 (7) 2.3 计算存款本息之和 (8) 2.4肇事逃逸 (10) 2.5 礼炮 (12) 2.6 汽车加油 (14) 2.7 大优惠 (16) 2.8 金币 (19) 三、课程设计分析与总结 (23) 附录程序清单 (25)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含设计指标) C语言是一种编程灵活,特色鲜明的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除了基知识,如概念,方法和语法规则之外更重要的是进行实训,以提高学习者的动手和编程能力,从应试课程转变为实践工具。这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配合教学过程,使“项目教学法”能在本质上促使学生有更大进步,特编写了该《C 语言程序设计任务书》,以在实训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帮助。达到如下目的: 1.在课程结束之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C程序设计语言的编程功能;

2.让学生扎实掌握C程序设计语言的相关知识; 3.通过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程序设计,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并能将程序设计的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效地结合,更全面系统地了解行业知识。 编写程序要求遵循如下基本要求: ①模块化程序设计 ②锯齿型书写格式 ③必须上机调试通过 二、方案实现与调试 2.1掷骰子游戏 2.1.1 题目内容的描述 1) 两人轮流掷骰子,每次掷两个,每人最多掷10次。 2) 将每人每次的分值累加计分 3) 当两个骰子点数都为6时,计8分;当两个点数相等且不为两个6时,计7分;当两个点数不一样时,计其中点数较小的骰子的点数。4) 结束条件:当双方都掷10次或经过5次后一方累计分数多出另一方的30%及以上。最后显示双方分数并判定优胜者。 2.1.2输入数据类型、格式和内容限制和输出数据的说明 数据类型:整型;内容限制:随机数的产生;输入数据结果:胜利的一方 2.1.3主要模块的算法描述

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承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主动学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通过“做中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求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达到新课程培养目标。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素质、技能型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变革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需求,成为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诸多问题,这严重制约着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有鉴于此,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从2009年起在所有教师教育类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力求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班级管理能力和适应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的其他能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学校一方面组织各教学系和相关部门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毕业生适应情况调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剖析地方高师院校现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明确教师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改革。 校内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合理设置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外则在当地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高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打破常规,打破教学时间限制,灵活安排见习、实训和实习,让学生在中小学、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得到专业技能的全面训练,努力实现学校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有效衔接。走“校校结合”和“校校交替”的人才培养之路,使学生在“校校交替”中逐步形成从事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与服务的实际技能和能力。通过改革与实践,学校构建了“以学科基础课程为基础,以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全程实训为两翼”的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教师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二、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门类,加强学生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程设置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它事关教育的质量和生命,因此,教师教育专业改革首先必须从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手。针对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门类少、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我们从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着眼,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育类课程。 1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在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增设了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课程模块。这样,课程设置就既充分考虑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学术性,又充

Java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ava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针对Java课程教学特点及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课程实训方法的选择与实施,以及考核方案的设定等环节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表明,这些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Java;教学改革;实践教学;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0-64-02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Java curriculum He Yuzhe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ncheng University, Yuncheng, Shanxi 044000, China) Abstract:Aiming at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Java and traditional problems of the process during the teaching,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organization of instruction in classroom and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lab,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selection of subject training methods and

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

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山西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组织实施“长治学院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 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强化特色,注重内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发展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增强全体教职工的服务意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科学办学理念,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强化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促进我校本科教育规模、质量、特色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地方特 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型院校。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质量工程,使我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点突破,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形成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通过3-5年的努力,使

大工19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大作业题目及要求

学习中心: 专业: 年级:年春/秋季 学号: 学生: 题目: 1.谈谈你对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建议 2.《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从以下5个题目中任选其一作答。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注意:从以下5个题目中任选其一作答。 总则:只能使用汇编语言进行编制,不能选用C/C++等高级语言 作业提交: 大作业上交时文件名写法为:[姓名奥鹏卡号学习中心](如:戴卫东浙江台州奥鹏学习中心[1]VIP) 以附件word文档形式上交离线作业(附件的大小限制在10M以内),选择已完成的作业(注意命名),点提交即可。如下图所示。

注意事项: 独立完成作业,不准抄袭其他人或者请人代做,如有雷同作业,成绩以零分计! 题目一:进制转换程序 要求:(1)撰写一份word文档,里面包括(算法思路、算法程序框图、主要函数代码、使用指令具体含义)章节。 (2)算法思路:比如可设计二进制转化十六进制的算法, 简单介绍该算法的基本思想,100字左右即可。 (3)算法程序框图:绘制流程图或原理图,从算法的开始 到结束的程序框图。 (4)主要函数代码:列出算法的具体代码。 (5)列出算法中使用指令的含义,比如解释MOV指令的 含义,ADD指令的含义,至少撰写十个指令。 总则:只能使用汇编语言进行编制,不能选用C/C++等高级语言! 题目二:冒泡排序算法 要求:(1)撰写一份word文档,里面包括(算法思路、算法程序框图、主要函数代码、使用指令具体含义)章节。 (2)算法思路:简单介绍冒泡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至少 100字。 (3)算法程序框图:绘制流程图或原理图,从算法的开始 到结束的程序框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