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阅读 孟子 梁惠王下

文言文阅读 孟子 梁惠王下

文言文阅读 孟子 梁惠王下
文言文阅读 孟子 梁惠王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共12分,每小题3分)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①也。归市者②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弔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③我后,后来其苏④。’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兄父,系累⑤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⑥,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⑦,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梁惠王下·进也民心,退也民心》)【注】①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②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③徯:等待。④后来其苏:君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复活。⑤系累:束缚,捆绑。⑥重器:指贵重的祭器。⑦旄(mà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下信之,东面

..而征东面:面向东

B.徯我后.,后来其苏后:后面

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伐:攻打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倍:动词,扩充一倍

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②唯才是.举

B.①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②夫晋,何厌之.有

C.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D.①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14.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倒悬:头朝上脚朝下吊着或挂着,比喻处境非常困苦危急)”。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 )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③④⑥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16.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救助燕国。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这是因为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伐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来欢迎您的军队。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或“像这样怎么可以呢

........”) ?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

12.B(“后”在文中指“君王、帝王”)

13.C(“以”均为介词,凭借,用)

14.A(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15.A(B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暴,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兴兵问罪;D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纣,“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孟子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令狐采学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

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乃去舍市傍离开 B.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教化 C. 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纺织 D. 宁能衣其夫子衣服 6.下面每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一致的一组是 A.①孟母以刀断其织②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B.①是不免于厮役②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 C.①何以异于织绩而食②明于姑母之道 D.①既学而归,孟母方绩②孟子惧而问其故 7.下面事件能够体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 ①徙舍学宫之傍②孟母以刀断其织③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④妇辞孟母而求去⑤孟子谢,遂留其妇⑥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A. ①②④ B.②⑤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母两次迁徙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子因为自己的妻子在家里穿衣不够严整,所以非常不高兴,于是他就离家外出了。

孟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孟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下面的短文选自《孟子》,请你阅读后思考并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②非不深也,兵革③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④,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⑦。 注释:①郭:外城。②池:护城河。③[兵革]指武器装备。④[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界限,这里名作动,指限制。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⑦[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1.文中的“畔”是一个通假字,根据上下文,你能推断出它的意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请你参考注释中给出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解释,说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________(两个字概括),《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课文中语句回答)。 4.(选作)选文条分缕析,论证非常严密,请你说一说上面选文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畔”同叛,背叛。

(完整版)2017统编《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

富贵不能淫《孟子·滕文公下》2017.12.12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太平。 ③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④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 ⑤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女儿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到门口,告诫她说: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以顺从为标准的,是妇女之道。 ⑦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 ⑧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一、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编写的。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共七篇。计261章,约3.5万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合称“四书”。 二、书下注释 1、诚:真正,确实 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2、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3、焉:怎么哪里 4、冠:行冠礼 5、命:教导、训诲

孟子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乃去舍市傍离开 B.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教化 C.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纺织 D.宁能衣其夫子衣服 6.下面每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一致的一组是 A.①孟母以刀断其织②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B.①是不免于厮役②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 C.①何以异于织绩而食②明于姑母之道 D.①既学而归,孟母方绩②孟子惧而问其故 7.下面事件能够体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 ①徙舍学宫之傍②孟母以刀断其织③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④妇辞孟母而求去⑤孟子谢,遂留其妇⑥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母两次迁徙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子因为自己的妻子在家里穿衣不够严整,所以非常不高兴,于是他就离家外出了。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 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3分) ②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3分) 5.【文言实词】D(衣:此处作动词用,作“穿衣”解。)

庄暴见孟子课外阅读答案

庄暴见孟子课外阅读答案 庄暴见孟子课外阅读答案——通过课文《庄暴见孟子》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不少的语文知识。今天小编还给大家准备了“庄暴见孟子课外阅读答案”,同学们可以动手写一写,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 庄暴见孟子课外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 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弃之为数,小数也。不 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 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 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台子上》)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吾如有萌 焉何哉(萌芽,此处喻苗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技艺) B.通国 ..之善弈者也(全国)使弈秋诲二人弈.(下围棋)

C.思援弓缴 而射之(收缴)虽与之俱 .学(一起) D.使弈秋诲 .二人弈(教导,指导)思援 .弓缴而射之(取过来)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C.通国之善弈者也 D.为是其智弗若与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弗若之矣”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B.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C.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D.虽与.之俱学 4.下列各句中的解释或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弈秋”是当时的围棋高手。“秋”是他的名 字,因善下围棋,所以叫“弈秋”。这是古人称名的习惯。 B.文中“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后概括为成语“一曝十寒”。

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文言虚词练习(一)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0、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1、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12何以哉?(《曹刿论战》)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文言虚词练习(三)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孟子三章》对比阅读以及答案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课文分析: 本文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论迷了怎样才算真正的“大丈夫”,那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岂不诚大丈夫哉岂:难道。诚:真正,确实。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怎么,哪里 3.丈夫之冠也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冠:行冠礼。 4.居天下之广居居:居住。之:的。 5.富贵不能淫富贵:有钱财,有地位。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6.威武不能屈威武:威胁暴力。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7.贫贱不能移贱:地位低下。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译文: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文:能实现志向,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文:高官厚禄不能使我迷惑,家贫位卑不能使我动摇,威胁暴力不能使我屈服。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怎样才能做到行大丈夫之道呢? 答:(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练习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⑴寡助之至( ) ⑵亲戚畔之( )⑶所恶勿施尔也( ) ⑷兽之走圹( ) 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句子: 翻译: 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

孟子梁惠王下

梁惠王下 一、《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18分) (一)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4分)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4分) 答案:1.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 2.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还是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二)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4分) A.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B.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C.庄暴见孟子,把齐王好乐自己不能回答的事告诉孟子。有一天,孟子就去见齐王,将好乐之事问齐王。齐王告诉孟子有好乐之事,但脸色变了。孟子就顺水推舟地说好乐好。齐王高兴了,然后孟子才说独自好乐的危害。最后孟子才说明施行仁政,与民同乐的思想。 D. 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E.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F.“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与“欣欣然有喜色”不同的政治局面时对比举例论证,突出说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重要性,进一步升华主题。 答案:E(开门见山切入“好乐”话题,但没有摆出观点,观点在结尾。)

(三)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臣请为王言乐。”这里的“乐”当解释为“欢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其理由至少有二。请简析。(6分)答案:①“言乐”的内容包括两个: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②以上两件事,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而最后的结论是:与民同乐。 二、《文王之囿方七十里》(10分)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一)将“若是其大乎?”恢复正常语序,并翻译之。(4分) 答案:其大若是乎?/译为:它的广大像这样吗? (二)本段的主旨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6分) 答案:主旨:与民同之,即与老百姓利益一致,不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对百姓的侵害之上。 论证方法:对比文王与齐王的不同做法,对比由此产生的百姓的不同反应。 三、(孟子)对(齐宣王)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①,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②,以遏徂莒③,以笃周祜④,以对⑤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①疾视:怒目而视。②旅:军队。③徂莒:此处指来侵莒国的敌众。④祜:福。⑤对:答。

2019庄暴见孟子作业练习参考答案语文

庄暴见孟子作业练习参考答案 庄暴见孟子作业练习参考答案——通过课文《庄暴见孟子》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不少的语文知识。今天小编还给大家准备了“庄暴见孟子作业练习参考答案”,同学们可以动手写一写,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 庄暴见孟子作业练习参考答案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王语( )暴以好( )乐( ) 独乐乐( ) 管籥( )之音疾首蹙( )頞( ) 庶几(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A、其庶几乎! 庶几:---------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语:--------诸:--------- C、未有以对也对:------- D、举疾首蹙頞頞:------蹙:-------- 3、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A、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B、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C、今王鼓乐於此 D、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例:举疾首蹙□而相告 A、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D、聊举数人以训汝 例:今王鼓乐於此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声如洪钟。 C、噌吰如钟鼓不绝。 D、顾谓御史书曰:秦王为赵王鼓瑟。 4、下面无通假字的一句是 A、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B、今王田猎於此 C、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D、直好世俗之乐耳 5、辨析下列句式的句式特点,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A、直好世俗之乐耳句式:--------------译文: ---------------------------------- B、他日,见于王句式:--------------译文: ------------------------------------- 6、“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一句的正确译文是 A、我并不是爱好古代君王的音乐,只是爱好现在的流行乐曲罢了。 B、我并不是能爱好古代君王的音乐,但特别爱好现在流行的音乐。

高三语文每日一练47(附答案)

高三语文每日一练47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B.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C.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D.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俎豆”,指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

孟子·告子下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共8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 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 C.衡于虑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 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 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14.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链接材料一】 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链接材料二】 (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⑤[虞]考虑,防范。 ⑥[从]同“纵”。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⑨[殒(yǔn)]死亡。 答: (三)

《孟子》全文翻译

《孟子》全文翻译 《孟子》全文翻译《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 289) ,离孔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 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住岸现钡裙适拢昧τ谀盖椎慕逃簧佟,荨读信泛驼葬睹献犹獯恰匪担献釉芙逃诳鬃拥乃镒幼铀肌,幽甏扑悖坪醪豢尚拧~妒芳敲献榆髑淞写匪邓笆芤底铀贾湃恕保獾故怯锌赡艿摹,蘼凼鞘芤涤谧铀家舶眨献拥难刀际艿搅俗铀嫉挠跋臁,裕髯影炎铀己兔献恿形慌桑饩褪呛笫浪迫寮抑械乃济涎伞?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题(答案)

高考文言虚词(18个) 高考文言虚词“而”练习(一)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2.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_______ 《伶官传序》 3.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 《论语》 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_______________ 《伶官传序》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 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_______ 《游褒禅山记》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 《劝学》 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__ 《游褒禅山记》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_______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_______________《愚公移山》 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_______________《伶官传序》 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答案:1~2连词,表承接“来”“就”。3~6连词,表并列“和”“并且”。7~8连词,表转折“却”。9~11连词,表递进“而且”。12~13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4.连词,表因果“因而”。 高考文言虚词“何”练习(二) 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_______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 《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_______________ 《赤壁之战》 4.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_______ 《岳阳楼记》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_______________ 《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_______________ 《伶官传序》 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_______________ 《石壕吏》9.今日之事何如_______________ 《鸿门宴》 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_______________ 《五人墓碑记》

孟子《富贵不能淫》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①于贫贱,不汲汲②于富贵。”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①戚戚:忧愁的样子。②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79.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或置酒而.招之 B.丈夫之.冠也/黔娄之.妻有言 C.不得志,独行其.道/亦不详其.姓字 D.以.顺为正者/因以.为号焉 8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丈夫之冠.也(_____) (2)与民由.之(_____) (3)好.读书(_____) (4)曾不吝情去.留(_____) 81.翻译句子。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2.按照(甲)文中孟子的大丈夫的标准,探究(乙)文陶渊明的自传,请问,陶渊明是否符合大丈夫的标准?请结合具体内容谈一谈。 【答案】

孟子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欧阳学文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

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乃去舍市傍离开 B.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教化 C. 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纺织 D. 宁能衣其夫子衣服 6.下面每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一致的一组是 A.①孟母以刀断其织②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B.①是不免于厮役②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 C.①何以异于织绩而食②明于姑母之道

孟子下原文翻译

孟子下 第二十一课 治天下以仁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一一《孟子?离娄上》 译解: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的自力,公输子那样精巧的手艺,不靠圆规和直尺,也不能够画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的耳力,不靠六律的协调,也不能够校正 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如果不行仁政,也不能够治理好天下。” 身正天下归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译解:关爱别人,另从却不来亲近,就要反思自己为仁的程度;治理人民,却达不到治理的效果,就要反思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礼待人而得不到回敬,就要反思自己恭敬的方式。行为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都要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人自然会来归 附。 第二十二课 吾何为不豫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一一《孟子?公孙丑下》 译解:上天不想使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谁能够担当呢?我为什么不愉悦呢? 人各有所长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 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译解:有为官者的事务,有为民者的事务。况且一个人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有赖于百工 之制作,才能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亲自制作然后再使用,那是带领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治理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人,治理人的人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第二十三课 仁德者无敌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一一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解:孟子说:“仗恃实力而后假借仁义之名号召征伐的可以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凭借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来实行仁义的可以使天下归服,这样做不必以强大国家为基础。商汤凭借纵横七十里的土地统一天下,周文王凭借纵横百里的土地统一天下。凭借武力使人服 从的,那些人并不是从心里服从你,只是因为他们的力量不足;凭借德行使人服从的,那些人是从心里归服你,就像七十多位弟子归服孔子一样。” 仁为君之本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一一《孟子?梁惠王上》 译解:大王您如果能对百姓实施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使百姓深耕细作,及时除掉田里的杂草;让年轻人在闲暇时学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能够孝敬父母、敬爱 兄长,在外面能做到尊长敬上,这样,即使让他们拿着棍棒也足以抵抗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后精练 2.4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B) ①王语.暴以好乐②曰:“可得闻与.?” ③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④臣请为王言乐. A.yǔyǔwànɡyuè B.yùyúwànɡlè C.yùyúwánɡyuè D.yǔyǔwánɡlè 2.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B) A.(齐王)曰:“可得闻与?” B.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解析A项“闻”,使动用法。C项第一个和第三个“乐”,名词用作动词。D项“王”,名词用作动词。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B) A.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B.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C.可得闻与 D.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解析A项“害”通“曷”,何时,何日。C项“与”通“欤”。D项“由”通“犹”,好比。 4.对下列加点虚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②则齐国其.庶几乎 ③王语暴以.好乐④暴未有以.对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①②分别为表假设关系和揣测,③④分别为介词“把”和连词“来”。 5.判断下列句式。 (1)暴见于王:被动句 (2)何以能田猎也:宾语前置句 (3)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4)畜君者,好君也:判断句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夫何使我至于 ..此极也 B.于是 ..始兴发补不足 C.吾王庶几无疾病 ..与 D.无非 ..事者 解析C项古今意义相同。身体生病的总称。A项至于:古义指到了;今义指达到某种程度或者另提一件事。B项于是:古义指在那里;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D项无非:古义指没有不是;今义指只,不外乎。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下》) 7.下列句子中,“其”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 A.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大概)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应当,可要) C.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四川省xx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课外文言文阅读(20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20篇) 人物传记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赵琰,字叔起,天水人。初,苻①氏乱,琰为乳母携奔寿春,年十四乃归。孝心色养,饪熟②之节,必亲调之。皇兴中,京师俭③,婢简粟粜之④,琰遇见切责,敕留轻粃⑤。尝送子应冀州娉室⑥,从者于路偶得一羊,行三十里而琰知之,令送于本处。又过路傍,主人设羊羹,琰访知盗杀,卒辞不食。遣人买耜⑦刃,得剩六耜⑧,即令送还刃主。刃主高之,义而不受,琰命委之而去。初为兖州司马,转团城镇副将。还京,为淮南王他⑨府长史。时禁制甚严,不听越关葬于旧兆⑩。琰积三十余年,不得葬二亲。及蒸尝?拜献,未曾不婴慕卒事?。每于时节,不受子孙庆贺。年余耳顺,而孝思弥笃。慨岁月推移迁窆?无期乃绝盐粟断诸滋味食麦而已。年八十卒。 (有删改)【注释】①苻(fú):姓。②饪(rèn)熟:指烹调。③俭:贫乏,歉收。④简粟粜(tiào)之:碾粟筛出瘪谷。⑤粃(bǐ):通“秕”,秕谷。⑥娉室:定亲。“娉”通“聘”,订婚。⑦耜(sì):古代汉族民间耕地翻土的一种工具,类似于犁。⑧得剩六耜:发现多了六把。⑨他:指拓跋他。⑩不听越关葬于旧兆:不让大臣越关葬在祖坟。?蒸尝:指祭祀。?婴慕卒事:想回乡归葬双亲的事。?迁窆(biǎn):犹迁葬。窆,墓穴,坟茔。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四乃归.归:返回,回去

B.孝心色养.养: 赡养;供养 C.从.者于路偶得一羊从:从前 D.初.为兖州司马初:起初;开始 2.下列句子中的虚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从者于.路偶得一羊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剑》)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琰访知盗杀,卒辞不食。 (2)年余耳顺,而孝思弥笃。 4.选文主要写了赵琰的哪些事迹?分别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 1.C 2.A 3.(1)赵琰查访(后)知道这是偷杀的羊,最终推辞不愿吃。 (2)随着年纪渐高,孝顺之情越来越深厚。 4.亲自为父母调弄饮食,时刻不忘为父母迁葬之事,体现了他的孝顺;责令婢女留下筛出的瘪谷,体现了他的节俭;命随从将偶然得到的羊归还原处,坚决不吃偷杀的羊煮的汤,将多出来的耜刀还给刀主,体现了他的正直、诚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石门阎正衡,字季蓉,少喜读书,所居僻陋,书不可得,从友人假得《文选》并注①,读之数月,皆能记。同里②某翁家有《史记》,请借不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