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七)·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七)·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七)·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七)·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格局。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对20世纪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第一次重大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力量削弱,但仍企图支配世界;美国和日本崛起,也要分享世界霸权。因此,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①时间:1919年1月-1922年;②构成:凡尔赛体系由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构成;华盛顿体系由《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构成

2、建立过程

(1)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1919年初,巴黎和会召开,美、英、法三大国操纵了会议,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

①列强参加会议的各自目的

国别主要目的

美国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英国英国希望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竭力主张削弱德国的海军,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要求德国支付战争赔款;为了防止法国势力过分膨胀,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实际是“势力均衡”政策)

法国法国力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要求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

意大利意大利希望扩大领土

日本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②列强之间的矛盾冲突

由于列强各自的目的不同,因此,在相关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斗争。巴黎和会主要讨论的是欧洲和世界霸权问题,所以,矛盾斗争主要发生在英法美三国之间。其矛盾斗争如下:美国试图夺取世界霸权,遭到英法的反对;法国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遭到英美的反对

③巴黎和会的结果: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了凡尔赛体系

对德和约是巴黎和会讨论德中心问题,经过列强之间的斗争,1919年6月28日,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在凡尔赛宫签字。《凡尔赛和约》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和惩罚德国,其主要内容如下:

重新划分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不得同它合并;承认波兰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

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被日本占有;和会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让给日本。

限制德国军

备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只能保留一些轻型水面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

赔款问题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但对于赔款总额,巴黎和会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仅规定成立赔款委员会,由它在1921年5月以前确定赔款总额,在这以前,德国应交付相当于200亿金马克的

实物或现金

《凡尔赛和约》体现了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也反映了列强之间的矛盾斗争,具体表现在:在山东问题上,巴黎和会不顾中国的反对和抗议,竟然决定把德国原来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引起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在中国人民的推动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由于攫取世界霸权的激化落空,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美国与德国单独签订和约。

对德和约签订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了和约。《凡尔赛和约》连同这些条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的新秩序在凡尔赛体系下,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德国失去了一切非日耳曼人的地区;其次,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分立;在奥匈帝国原来的属地上建立新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南部的一些领土被割让给意大利;巴尔干的一部分领土并入塞尔维亚,成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南斯拉夫,另一部分领土归还波兰;第三,奥斯曼帝国解体,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属地,在欧洲仅保有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的地区。

注意:在凡尔赛体系下,版图变化最大的国家是奥匈帝国;丧失领土最多的国家是土耳其

④凡尔赛体系的维持工具—国际联盟

提议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里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建立时间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

总部地点瑞士的日内瓦

国联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实质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操纵国美国由于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和参加国际联盟;国际联盟实际上由英法操纵。

注意:国联的宗旨只是骗人的漂亮言辞,从实际上看,国联没有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其具体表现在: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国联没有对日本进行制裁;②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不彻底(即虽然宣布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却不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没有制止意大利的侵略;③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以后,1946年国联宣告解散

(2)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①巴黎和会只是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和中东地区的矛盾,但是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这一时期的列强的主要矛盾是美日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实力迅速膨胀,从战前的债务国变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大力扩充海军;大战期间,日本乘机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大侵略势力,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也威胁到英国在东亚的利益。为了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掀起了海军军备竞赛。为了缓和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1921年-1922年美国发起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参加会议的国家除美、英、日外,还有中、法、意、比、荷、葡等共九个国家,由美、英、日三国操纵。

②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

美、英、法、日四国签订了《四国条约》:相约“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四国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终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了太平洋地区,美国同时拆散了英日同盟,孤立了日本)

美、英、日、法、意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即《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

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美国取得与头号海军强国英国相等的制海权,英国的海上优势丧失)《九国公约》:中国问题是华盛顿议的中心议题。中国经过坚持斗争,在有关国家的干预下,同日本在会外签订了条约,山东主权归还中国(至此,《凡尔赛和约》中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才得到纠正);《九国公约》名义上要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际上是“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打破了日本在一战期间独霸中国的局面)

③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会议签订的条约,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赢家;日本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输家;中国是华盛顿会议最大的受害国);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了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注意结合相关条约进行分析);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3、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和中东地区的利益冲突,华盛顿体系则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从而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但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解决当时世界上的诸种矛盾。因为这一体系是建立在掠夺和奴役战败国及被压迫民族的基础上,它并没有解决列强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主要矛盾,它只是肯定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上一轮争斗的结果,同时也为下一轮争斗准备了条件。在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依据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势必被打破,潜伏的种种矛盾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而更加尖锐,新的争夺不可避免,最终会导致该体系的崩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因而使其难以长久维系。正因为如此,列宁认为它“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具体说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有如下矛盾:

(1)帝国主义列强同苏俄(苏联)的矛盾,其本质是阶级矛盾。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矛盾被法西斯所利用,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帝国主义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其本质是民族矛盾,典型事例是中国的山东问题

(4)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这集中体现在欧洲,凡尔赛和约是对战败国的掠夺性惩罚,不但没有化解矛盾,却激起了战败国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成为后来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基础

(5)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由分赃不均引起的,英美矛盾和美日矛盾是其集中体现。其中尤以美日矛盾最为典型。受到压制的帝国主义国家不甘心作配角,随着实力的变化,最终必将打破这一体系

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后两者矛盾是造成其瓦解的主要矛盾;前两者矛盾也有力的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它是在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霸权建立的国际新秩序的体系。从其本质上看,它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①它不仅是帝国主义之间暂时和平的体系,也是维持一战后“新秩序”下世界相对和平的体系,但又是潜伏着新的战争危险的体系;②它是帝国主义维护奴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战后新秩序的体系;③它是帝国主义敌视反对社会主义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体系

二、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第二次重大变化-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1、形成条件:①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已经丧失了原先的世界中心地位;②美国的军事经济

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③苏联在战争中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④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2、雅尔塔体系是美苏等世界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和战略需要,根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其实质上是划分了美苏的实力范围。由于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两极对抗为主要特征,因此又被称为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的,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会议确定的有关内容。雅尔塔会议在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其主要内容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等

3、雅尔塔体系的演变

(1)雅尔塔体系即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战结束初期,美苏两强维持了战时同盟关系,在联合国的成立、处理德日法西斯问题上进行了较好的合作

随着二战的结束,美苏双方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关系开始破裂。其具体过程如下:

① 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

②就在丘吉尔演说前后,苏联和土耳其关系日益紧张,希腊政府也在希腊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打击下岌岌可危。在这一背景下,1947年,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由,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

注意:①所谓冷战,是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②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主要原因:A、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也随之膨胀;与此同时苏联的政治军事实力也大为增长,加上世界范围内的人民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使美国认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其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B、由于苏联实力的增强,美国不敢贸然采取直接的武装对抗形式。C、大战刚结束,世界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美苏双方都不愿,也不敢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场新的全球战争。综合以上三点,美国对苏联采取了以“遏制”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标志是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杜鲁门主义,这实际上是美国准备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势力,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影响,开始向全球扩张(以下几点都是属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重要表现)

③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1947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其实质是借助经济手段稳住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④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即北约组织),北约组织是为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而服务的一个军事组织。

⑤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作为美苏两强争夺的结果,德国分裂,其根源在于美苏的两极对抗(注意:在德国分裂的过程中,德国首都柏林也同样分裂为东西两部分,随着冷战的加剧,1961年,民主德国修建了一条分割东西柏林的封锁线,这条封锁线就被称为柏林墙,它成为德国分裂的标志,也是美苏两极对抗的重要象征)

⑥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这是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重要行动,采取的方式是“热战”。

⑦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挑衅活动,为了对抗北约组织,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针对北约的华沙条约组织(即华约组织)。随着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局面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它们之间的对峙和斗争,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方面,贯穿于整个20世纪50年代

(2)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形成了美苏争霸的格局

①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的原因:①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②苏联领导人改变其对外战略,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注意: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的原因:①社会主义阶段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存在是客观基础;②沙俄大国沙文主义的传统是历史渊源;③苏共领导人指导思想的错误是其主观原因;④苏联实力的不断增长提供了现实条件

②美苏争霸的概况

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以后,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美苏争霸的局面逐步形成

阶段双方主

要首脑

特征原因事例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

初期肯尼迪、

赫鲁晓

既有紧张又

有缓和,但美

国占优势

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强

缓和方面:20世纪50年代中期,

苏联主动同西方国家合作,结束了

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苏联承认

联邦德国政府,1959年赫鲁晓夫第

一次访美

紧张方面: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特别是古巴

导弹危机表明了当时的战略优势

在美国方面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

末尼克松、

勃列日

涅夫

苏联处于攻

势美国处于

守势

从苏联方面看,苏联经济和军事实

力增强,不仅建成了一支能对美国

造成威胁的远洋舰队,还使洲际导

弹数量超过美国,以此为基础,苏

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推行同美国

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从美国方面看,受70年代经济危

机影响,美国经济增长缓慢,经济

实力相对下降;加上陷入侵越战争

的泥潭,美国总统尼克松将美国的

对外战略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

苏联在亚洲和非洲进行了一系列

的扩张活动,其主要做法是通过援

助进行渗透,通过签订友好条约或

扶持代理人进行控制,甚至直接出

兵侵略,特别是1979年对阿富汗

的军事占领,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

印度洋地区;

美国从越南撤走军队,并同中国实

现关系正常化

20世纪80

年代里根、

戈尔巴

乔夫

美国对苏联

采取强硬政

策,苏联开始

全面收缩

从美国方面看,美国总统里根上台

后,在狠抓国内经济问题的同时对

苏联采取强硬政策;

从苏联方面看,美苏争霸对苏联造

成了极大的损害。由于苏联的综合

美国对苏采取强硬政策,在争夺第

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

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以此作为排

挤苏联势力的主要手段,在核战略

和核军备方面,美苏从数量转为质

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仍然落后于美国,为了达到在军事力量方面领先于美国的目的,苏联不得不加大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程度,在投资和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向军事部门严重倾斜,从而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助长了苏联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量和技术竞争,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

苏联从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采取了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改善关系等措施,并放弃了70年代扩张所得的势力范围,更为重要的是,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推出这些地区

③美苏争霸的影响和启示

影响:对美国来说,美国在争霸中对外扩张,把世界很多地区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之内,使美国势力大为增强;但另一方面,在争霸中消耗了大量的国力,也使美国经济发展后力不足对苏联来说,苏联在争霸中积极发展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使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使其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但另一方面,也使苏联国内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主义又遭到极大挫折

对世界来说,一方面,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能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启示: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与安全;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严重影响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由于他们为了有效的削弱和牵制对方,必然相应的要调整国际关系及其他方面的战略。这在客观上有利于越南战争的结束,有利于增加中国、西欧和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利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害人害己。由此,我们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做出的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

(3)雅尔塔体系的解体

随着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美苏力量的相对衰弱,两极格局遭到不断的冲击并最终解体

第一,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战后初期受美国控制的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它们在经济上、政治上要求独立自主,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不断发展。1967年欧共体成立。日本和欧共体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再愿意唯美国的马首是瞻,听命于美国,使美国独家垄断的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三足鼎的局面。第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中苏开始发生分歧,到1965年3月苏共一手操纵召开的莫斯科会议,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它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从政治路线、理论观点的分歧发展到组织上的分裂。第三,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逐渐形成一种强大额国际力量。第四,两极格局的终结。两极格局的终结,主要是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为标志的。两极格局解体过程始于80年代中期,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国力明显下降,其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苏联变化的影响下,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转向西方,这就使两极格局基本上瓦解。1991年8月后的苏联剧变,最后完成了格局解体过程。

①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具体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欧共体的建立和资本主义阵营逐渐解体。1967年欧共体的形成,增强了西欧抗衡美国的地位;美国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动摇;中苏关系恶化与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第三世界的崛起。直接原因是苏联的解体。

②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的影响

对世界政治局势的影响:A、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B、国际力量的对比暂时有利于资本主义;C、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目前呈一超多强的态势。

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A、加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B、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两种趋势同时加强。

3、雅尔塔体系即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

二战以后,国际关系格局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由此分成两极世界。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组成的世界格局其特点主要是:①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相互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②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方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要作用;③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雅尔塔体系演变的特点

(1)始终以美苏关系为主线为核心,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和协调为中心,但战略态势有变化:冷战和缓和的交错、美攻苏守、美苏对峙、美苏互有攻守,最后以一霸解体、一霸相对削弱而结束(2)美苏之间在多个热点上出现全面对抗,但从未面对面地爆发热战

(3)美苏争夺的重点一直在欧洲,不仅在政治上,而且波及经济、军事、思想等领域

(4)作为侧翼的亚洲首先被突破: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首先打破了雅尔塔体系在东方的格局,从而使这一体系出现破绽

5、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

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对战后近50年国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作用: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如德国、朝鲜),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两极对峙,导致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6、对雅尔塔体系的认识:①这个体系是美苏互相让步、互相妥协的产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产物,起到了将二战所造成的力量对比的既成事实固定下来的作用;②体现了强权政治的特征;③反映了美苏矛盾将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化将对世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④美苏两极格局将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西欧则从属于美国

7、雅尔塔体系与“一球两制”

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期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建立的国际关系新格局,这一体系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它形成了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具体表现为:①战后初期世界上只有两国的实力可以抗衡;②雅尔塔体系把世界划分为以美苏为首的东西两大阵营;③在联合国中,美苏两大国的否决权至关重要;④在对德国和日本的处理上两国矛盾重重。所有这一切,都为“冷战”拉开了序幕。在以后的40多年中,世界基本政治格局都处在美苏两极的“冷战”之中。雅尔塔体系作用下的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包括斗争与合作两种形式。它们之间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对立,对外方针有很大差异,对当代世界影响深远。

第一,两制共处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人类社会的实践证明,在每一个新旧社会更替的过程中,总有一个新旧社会制度共存的历史时期,这个阶段只是个时间长短的问题,都是不可逾越的。

第二,两制共处并非“融合”与“趋同”,处于对立与斗争的状态。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对它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外交上孤立,军事上包围、干涉、企图武装扼杀。之后帝国主义对待社会主义国家的态度转变为冷战遏制和“和平演变”。因此,两制对立与斗争具有必然性与长期性。

第三,两制共处还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和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中,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化,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力量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增强综合国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都需要不断地加强合作。

第四,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苏东剧变并未改变两种社会制度长期竞争共处的局面,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总趋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就宣告了“社会主义失败论”的破产。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前进的。

注意: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格局的关系。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因此它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最终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形成;而两极格局中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冷战,因此,两极格局也被称为冷战格局。因此,可以说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格局基本上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称谓

2、雅尔塔体系出现以前,世界格局的中心一直在欧洲。一战前夕,英法德等国,为争夺海上霸权与殖民霸权而激烈角逐,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国际格局有重大影响。一战后,出现了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的斗争,但优势仍在西欧,英法操纵国联就是证明。二战后,美苏两国在国际关系格局中取得了主导地位,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和维持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主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造成这一国际关系中心转移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欧洲国家力量的削弱是导致其中心地位动摇转移的决定性因素;二战结束以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欧洲列强遭到严重削弱,美国霸权地位逐渐确立;欧洲国家内部激烈的矛盾与斗争,不仅严重削弱了欧洲自身的实力,客观上也加速了国际关系中心向美苏两极转移的趋势;苏联的崛起

三、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第三次重大变化-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成为世界格局变化的基本趋势。与前两次国际格局变化相比,这次变动的特点是: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变化的;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较长的时间;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避免

1991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两极对立的世界政治格局随之结束;在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对比出现新的分化组合促使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此外,世界力量多极化也是两极世界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美苏两国的力量相对衰落;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与美国差距逐步缩小,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壮大。两极格局的瓦解,使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基本状况:目前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

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国、中国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从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这是由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所决定的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关系中存在着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助于世界安全与稳定。

四、关于国际格局变化的若干问题

1、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了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秩序;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2)不同点: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②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③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后者超出了欧洲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④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上的,必然随着德国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的不同的社会制度大国之间的妥协;⑤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2、两极格局解体与以前格局变动的不同之处:①方式不同。以前是经过世界大战,战胜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而后者则没有这种情况;②形成过程不同。以前是在旧格局瓦解之后就形成新格局;而后者新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

3、对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基本认识:①国际格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虽然处在不断的调整之中,但其根本特征不变;②国际格局的建立以相应的国际力量为依据,力量对比的根本性变化必然引起国际关系的重大变革;③世界大战等重大战争必然打破旧的国际格局,也彻底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建立新的国际格局往往在战后初期;如果缺乏这一时机,新的国际格局将在各国力量对比的缓慢变化中逐步建立起来。例如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都是分别最终形成于拿破仑战争、一战、二战之后,各国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而雅尔塔体系并非战争打破,力量对比的变化必定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多极化格局的建立也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当前的国际关系格局只能是多极化趋势加强;④大国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格局的建立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4.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政治格局的演变 Ⅰ.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22-1939) 1.形成: 凡 尔 赛 体 系 华 盛 顿 体 系 巴 黎 和 会 华 盛 顿 会 议 《凡尔赛和约》 奥、匈、保、土 一系列条约 西 亚 非 洲 欧 洲 九国公约 东 亚 太 平 洋 1929—1933 经济危机 打击 1、德国、日本法西 斯化,意大利强化 法西斯。 2、1935年希特勒 撕毁《凡尔赛和 约》,凡尔赛体系瓦 解。 3、1931年九一八 事变爆发华盛顿体 系瓦解。 4、美国新政,经 济复苏。 开始形成 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 1949年北约成立 1955年华约成立 50、60年代开始对峙 70年代高潮 80年代缓和 一超多 强局面 多极化趋势 1、超级 大国美 国 2、俄罗斯、 中国、西欧、 日本等国的 发展

①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②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中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与会各国签署《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③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评价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确立了一战后的世界新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②但这一体系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3、结束:1939年二战爆发 Ⅱ.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又称雅尔塔体系1955-1991) 1.形成 ①为协调盟国行动,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达成许多重要协议,基本勾画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 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③1949年5月,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立建立。 ④1955年5月,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Ⅲ.当前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1991年后至今) 1.形成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两极格局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维持“一超多强”局面。 2.一超多强 ①一超--美国 ②多强--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Ⅳ.当前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多极化 1.原因 ①美国试图凭借其强大的国力称霸世界,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而其建立单极世界的企业遭到几乎所有国家的反对。 ②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2、中国应对多极化趋势的对策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②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建立和谐世界。 (二)、经济格局的演变 Ⅰ.美国、西欧、日本的发展 (一)美国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席卷美国,罗斯福采取新政,成效显著,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

专题七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七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要点整合 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 1.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法国大革命时期,一年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2.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一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3.一战后:美日矛盾。一战后《九国公约》,确立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4.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目的。在30年底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法西斯国家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5.二战后:美苏矛盾。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6.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目的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认识:世界主义矛盾的变化时由大国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2)形象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3)主要内容:《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5)评价: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目的,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它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国家直接的目的,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 2.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1)形成背景:①西欧各国遭战争破坏;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③苏联等社会主要国家不断强大,苏联成为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2)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的召开,(注: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结束的标志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3)主要内容:①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②重新确立战欧亚

1 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复习提纲一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知识整合】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战胜的协约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2、组成:(1)凡尔赛体系:由《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构成,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2)华盛顿体系:《九国公约》等,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维系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控) 4、性质:这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体系。 5、评价:这一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的世界秩序,但是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发展过程:(1)二战后期,以美英苏为主,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安排了战后国际新秩序。(2)二战结束后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3)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积极与美国争霸,组建华约,两极格局形成。(4)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2、维系工具:联合国 3、重要事件:(1)雅尔塔会议(2)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成立)(3)日本崛起、欧洲走向联合(4)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苏军入侵阿富汗 4、实质:美国、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5、影响:(1)美苏争霸,世界局势长期动荡;(2)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了新的大战爆发;(3)苏联经济负担加重,逐渐走向衰亡;(4)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负债国。 三、“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和世界多极化趋势 1、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 2、表现:“一超多强”。 3、主流:和平与发展 4、趋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5、主要事件:(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科索沃战争 6、影响:(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纠纷时有发生,美国霸权主义利用这些矛盾,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2)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知识清单】 1、巴黎和会 年,巴黎和会召开,会议被、、三国操纵,会议上签订了《》,极大地削弱了德国力量,条约中的一条规定 充分体现了这次会议的性质是。这次会议形成了,会议的作用是。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国际关系及世界格局的演变 新人教版

专题复习近现代史上世界格局的演变及我国外交 一.专题解读 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战争、和平、和平时期主要进行国际会议、经济合作等。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及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等。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摩擦会更加激烈,但和平、合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将是整个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通过四方面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世界范围内了解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我国的外交对策。 二.点击考点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两极格局的形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事业的发展;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三.思路导引 1.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2.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70年代外交事业的发展 四.知识梳理 1.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一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2)建立:1919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署了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作用:因为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的局面 (1)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3)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美苏冷战局面最终形成。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大国关系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形势与政策 印度对中国保持高度警惕 _____中印关系的背后

首先,中印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实力,两国交往带有巨人对话的特点。按通行的观点,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印两国现在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都具有国土广阔、资源总量巨大、人口众多等优势,近年来又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就以最能反映国家总体国力的几项指标为例:国土面积,中国列世界第三,印度第七;人口,中国列世界第一,印度第二;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列世界第六,印度列第十一;军事力量,中印两国在常规武器数量、技术装备以及军队规模等方面居亚洲前列,而且都拥有核武器;国际影响力,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则在积极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中印还在某些科技领域领先的同时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力争迈进科技大国的行列。这一切表明,中印已经在迅速改变长期以来的“大而弱”形象。 其次,两国都将对方看作与本国战略利益关系重大的国家,从而将其放置在大国的位置上。1998年,时任印度国务部长的昆瓦·辛格就认为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并不是一个领土边界的问题,与处理印度的外交政策紧密相关。在印度主要政党的执政纲领中,也将与中国的关系放在突出的位置上[5]。这与中国对印度的态度完全相同,中国政府首脑在许多场合都高度评价对印关系的重要性,在2003年和2005年两国政府首脑互访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都把这种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的高度。 再次,中印关系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影响,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部分观察家相信,中国和印度能够成为合作伙伴以抗衡美国的霸权。”[6]日本学者则认为随着中印两国在2050年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将难以避免出现“小国化”的趋势,因此“现在日本应该改变只追随美国的思路,建立包括亚洲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共存关系”[7]。在更多研究者的观点中都透露出一种强烈的信息,即人们愈中印发展历程与因素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中印关系的现状 众所周知,中印在地理边境问题上有历史遗留的争议,这一争议曾引起1962年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这一仗打完之后,印度的大国梦被打碎了。自1967年以来,中印边界没有发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略(六)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docx

2019-2020 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略(六)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知识结构 二、要点整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 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2.建立:1919 年 1 月,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1919 年 6 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1919 ─ 1920 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 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 1922 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 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作用: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 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 内部矛盾。对殖民地进行瓜分,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5.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6.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是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绝,并将德 国在山东的权益由日本继承,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华盛顿会议上被迫接受了《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两极格局 ) 1.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 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 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 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杜鲁门主义:1947 年 3 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②丧失原因:a、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P48 )阶段特征 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P52)欧盟 3、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P54) 4、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P56) 5、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4、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 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间: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5)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的统治秩序。华盛顿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七)·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格局。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对20世纪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第一次重大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力量削弱,但仍企图支配世界;美国和日本崛起,也要分享世界霸权。因此,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①时间:1919年1月-1922年;②构成:凡尔赛体系由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构成;华盛顿体系由《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构成 2、建立过程 (1)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1919年初,巴黎和会召开,美、英、法三大国操纵了会议,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 ①列强参加会议的各自目的 国别主要目的 美国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英国英国希望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竭力主张削弱德国的海军,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要求德国支付战争赔款;为了防止法国势力过分膨胀,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实际是“势力均衡”政策) 法国法国力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要求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 意大利意大利希望扩大领土 日本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②列强之间的矛盾冲突 由于列强各自的目的不同,因此,在相关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斗争。巴黎和会主要讨论的是欧洲和世界霸权问题,所以,矛盾斗争主要发生在英法美三国之间。其矛盾斗争如下:美国试图夺取世界霸权,遭到英法的反对;法国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遭到英美的反对 ③巴黎和会的结果: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了凡尔赛体系 对德和约是巴黎和会讨论德中心问题,经过列强之间的斗争,1919年6月28日,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在凡尔赛宫签字。《凡尔赛和约》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和惩罚德国,其主要内容如下: 重新划分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不得同它合并;承认波兰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 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被日本占有;和会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让给日本。 限制德国军 备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只能保留一些轻型水面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 赔款问题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但对于赔款总额,巴黎和会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仅规定成立赔款委员会,由它在1921年5月以前确定赔款总额,在这以前,德国应交付相当于200亿金马克的 实物或现金

国际关系体系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结课论文 课题名称:“国际关系体系”和“国际关系格局”概 念辨析 专业:环境工程 班级:10-环境 学号:1003090102 姓名:方江燕 完成时间: 13 年 5 月 30 日

“国际关系体系”和“国际关系格局”概念辨析班级:10-环境姓名:方江燕学号:1003090102摘要:在对国际关系体系这一概念作界定之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体系。“体系”一词在英文中是system,中文常常翻译为系统、体系、体制或制度。这个词在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广泛使用,基本含义是:若干同类事物互相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如人们常说的宇宙体系、工业体系、货币体系、思想体系等等。 关键词世界体系国际体系格局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中,体系一词常常用来描述和概括不断发展的国际关系现实。西方学者一般使用“世界体系”、“国际体系”概念,前苏联学者则使用“国际关系体系”概念。 “世界体系”是美国社会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首先提出的。他创立了世界体系理论,他的广为流行且颇有争议的历史性巨著《现代世界体系》详细地阐述了世界体系理论的重要观点,其中最关键的是“世界体系”这一概念。他指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这一体系有不同界线、结构体、群体、法律条例以及相互依存性。其机体包括相互矛盾的各种力量,有时通过压力在这一体系中结成一体,有时却由于不同力量之间的竞争使这一体系四分五裂。这一体系具有生物体的特征,在其生命周期内,有些特质不断变化,而另一些特质则保持平稳的发展。因此,这一体系的结构根据其功能内部的逻辑变化,在不同时期表现的强弱度不等。由此可见,一个社会体系的特征实质上是生命的自我控制调节,发展动力由机体内部因素所促成。”1他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产生于15世纪末期欧洲所谓“新君主制”形成时期,经过400多年的发展,到19世纪末期,当美国和日本进入这个体系后,这一体系才真正成为全球性政治体系。而且,资本主义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全球性体系,只要资本主义体系存在,就只有这一体系运转,任何其他形式的政治体制的存在都只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不能构成另外独立的体系。以此推论,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世界体系来说也同样属于资本主义体系,并非与之对立的独立体系。很显然,沃勒斯坦的理论过分强调资本主义体系的全球性质,把资本主义体系等同于世界体系。因此,他的“世界体系”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国际关系发展的现实。西方学者最常用的是“国际体系”概念。许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国际格局〔体系)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20世纪以来政治格局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起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本块内容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这三次国际格局从形成到崩溃的演变过程: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为重新分割世界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中等九个国家在以美国发起的华盛顿会议上,签定严重损害了中国利益的《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 瓦解:由于该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强国瓜分弱国基础上的,因而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随着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展陆军并进驻莱茵河非武装区和1931年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突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而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扩大则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二、美苏两极争霸格局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 形成:二战结束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在战后不久,美苏两国的合作基础不复存在,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正式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华沙条约组织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相继成立,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瓦解:50年代后期,苏联采取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双方开始了长达30年的争霸,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二战后建立的新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结束了。 三、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及特点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及特点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并呈现以欧洲为中心的关系格局。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而这一体系则是在疾风骤雨般的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帝国之后确立的新型国际格局。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国家实力格局重新洗牌,并以此建立起战胜过主宰战败国命运以及波及全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次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格局,欧洲以外的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这一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格局,多级均势下的和平暂时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凡尔赛体系,这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最终彻底终结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美苏两级对抗下的冷战格局确立,直到苏联解体。多极化成为如今的国际关系主流。 总的说来,国际关系作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中世纪以前的封建经济不足以支撑全球性质的国际关系,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欧的迅速发展以及西欧各国全球性质的扩张与贸易往来,近代的国际关系由此产生。西欧理所当然的成为主导近代国际关系的核心。纵向比较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看出,国际关系总体呈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近代国际关系是以国家综合实力为主导的。实力强劲的国家或者联盟拥有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主导权。实力至上的原则在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里都有体现,无论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法国和瑞典,还是维也纳体系中的神圣同盟,亦或是凡尔赛体系中的英法美,以及冷战中的超级强国美国和苏联,都拥有压倒其他国家的实力,所以它们围绕自身利益建立起相应的国际关系,以此来维护自身安全与稳定。 第二,近代国际关系体现出均势的外交思想,并成为维系国际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英国长期奉行的孤立主义和分化欧洲大陆的政策是均势外交的典型代表。均势外交要求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在国际关系中形成一种暂时的静止的均衡状态。为此欧洲各大国之间通过各种手段壮大自身,削弱他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去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松散,脆弱,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 第三,近代国际关系与战争的关系非常紧密。往往一次剧烈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确立都伴随着战争对交战双方实力的重新洗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破坏以及和平的重构是国际关系建立的重要步骤。 第四,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趋势,并且正在向着多极化的趋势前进。以欧洲为主导的国际格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土崩瓦解,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在冷战格局下完成,进入多极化世界之后,国际关系的广泛程度和复杂性都将超过之前的国际格局形态。如今的多极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而通过综合国力,尤其是通过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而非战争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将会成为今后国际关系演变的基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关系更加复杂,官方和民间的对外态度逐渐分化,都代表了国际关系的新的发展方向。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专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为: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的角度看,它既是新航路开辟以来延续四百多年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彻底终结,也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序曲。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对比,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两个超级大国在将近半个世纪中的斗争与妥协,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紧张与缓和。同时,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也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并随着苏联最终的自行坍塌,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从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来看,冷战格局也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重要背景。在两极对峙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从整体上来看,二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在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在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主题。于此同时,冷战使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在增长,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因此当前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更加显得及时而有力量。 史学界对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的研究成果颇丰,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都很多。许多历史学家的著述多有提及,不少文学作品也多有反映,网站上的资料更是多如牛毛。这些都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和探究。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即将推行的新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一学生相对初中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还不善于主动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历史现象的

专题8 国际关系格局(三次格局变化)及中外关系发展史 (第一课时)

毕业班历史学科专题复习(八) 国际关系格局(三次格局变化)及中外关系发展史 第一课时 【专题要点回放】 本专题重在梳理在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中,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的演变。近代以来,伴随着大国之间的角逐和国际关系的变化,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也在不断的变化中,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再到苏联解体后的“一超多强”多极化发展趋势;经济格局经历了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美国确立霸主地位----美、日、西欧的三足鼎立----经济多极化趋势的过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全球化问题突出,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加强合作、同舟共济。 【专题考情前瞻】 从近几年中考来看,本专题知识是历年来中考的必考点,考查的热点知识较多,分值大,出现的题型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知识点分布广、时间跨度大、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复习时要理清线索,认识国际关系的实质,通过对世界格局演变的把握,认识当前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及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专题考查重点】 1、世界近现代政治格局的演变: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美苏冷战格局及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等相关史实。 2、世界近现代经济格局的演变:新航路的开辟、二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欧洲走向联合及日本的崛起导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等相关史实。 【专题考查热点】 1、世界近现代政治格局的演变:该内容集中体现了现代历史教学凸现的全球史观,是历年来各地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 2、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时代性强,与社会热点联系密切,一直以来都是各地中考的命题热点。 【专题知识网络】 【专题知识整合】 一、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确立:通过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建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2、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 3、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纵)。 5、影响: (1)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 6、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7、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给人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结束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5、主要内容:处置德、日等战败国;重新确立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6、维护工具:联合国 7、评价:两极格局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实质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出现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称霸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 4、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5、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四、重要国际组织 1、国际性政治军事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华约和北约等。 2、经济合作和其他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五、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1、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期中,前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 2、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体现了强权政治色彩。在当今条件

世界史上的霸权斗争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世界史上的霸权斗争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高考展望】 大国史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本考点的内容与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问题和国际地区热点 问题联系密切,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感。本专题知识脉络跨度较大,命题角度多变,考生难以准确把握。在学习本考点时,考生不能单一的掌握某一个知识点,而要构建整个专题的知识体系。如注意从整体上掌握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历程、原因和影响,理解制约国际格局演变的因素,注意霸权斗争、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与经济格局变化之间的联系,要把握国 际关系,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关系,如法德关系、英德关系、英美关系、美苏关系和美欧关系。预计2010年高考历史内容考查形式上,该考点应该多以材料选择和材料解析题(包括图片材料)呈现,主观题应以综合考查为主,考生要有意识地关注相关理论观点,并适度加以挖掘,拓展思考问题的视野,背练结合,不断提高答题的技能。 【考点梳理】 一、世界史上的霸权斗争 1. 英国殖民霸权确立 (1) 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此开始建立海上霸

权,并积极加入海外殖民扩张活动。(2) 1600年先后组建印度公司和伦敦公司,开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100多年间,英国在印度控制了许多殖民据点,并不断在北美建立殖民地。(3) 17世纪英国为打击荷兰的海上贸易,颁布《航海条例》,由此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改名纽约。(4) 18世纪英法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长期战争,其中以七年战争最著名,结果法国战败,英国占领了印度的大片领土,在北美法国丧失了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英国由此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 法国与反法同盟的战争 从1792年法国对普奥宣战开始,到拿破仑帝国覆灭为止,既有革命与反革命之争,也有欧洲霸权之争,如法国与英国、法国与俄国之间的战争。 3. 克里米亚战争 1853至1956年,英法与俄国之间争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局部性国际战争。俄国惨败,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亚历山大被迫进行农奴制改革。 4. 普法战争 1870至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进行的战争,不仅引发了两国国内政治变化,导致了两国关系的重大变化,而且改变了整个欧洲局势。 5. 两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教案 主备人冯雪华编号 01 . 课题20世纪初 的世界局势 课时1课时日期2017、8、24 课时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20世纪的世界格局,知道20世纪初一些主要的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并理解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的原因与表现。 2.知道列强在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过程中,形成了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欧洲两大敌对军事集团的主要成员及其形成过程与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探索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及影响;运用对比方法,了解列强拥有殖民地的大小和实力的变化,从而理解列强矛盾的原因,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查找维新派的活动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学习历史,了解一战前的世界局势,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核心危害 难点:20世纪初世界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实 质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猜一猜:它是一个岛国 号称“日不落帝国” 曾经被称为世界工厂 师:“一超多强”几乎是整个19世纪的世界格局,只不过当时的“超”是大英帝国,而不是现在的美国。 问: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是怎么样的,有没有发生变化? 二、新课教学:学生自学课本P2-4 时间5分钟,边看边标注。 三、互帮讨论: 资料1: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和资料2:课本图1-2思考 1、“要求阳光下的地盘”指的是什么? 2、漫画中德国水兵在英国水兵面前挑衅似地挥扬着德国国旗。德国凭什么这“牛”? 3、除了德国“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外,还有哪些后发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同样的行为? 4、德国在全球为争夺“阳光下的地盘”都做了哪些准备? 5、军备竞赛的表现和目的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内容提要] 所谓国际关系格局是指由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国家或国家集团)经过不断消长和分化组合,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总体框架。从19世纪初到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等阶段。应该看到,在近现代史上的国际格局或体系中,由于各国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其冲突和摩擦也就不可避免。任何格局戒体系从它们的形成之日起便孕育着变动的因素,因而任何一种格局或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 [模拟训练] 在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关系的焦点始终围绕着大国关系的演变而变化,而大国关系时而对抗,时而合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转移。回答1-2题。 1.“一战”后到“二战”后英美关系发展的趋势是( ) A.由相互争夺世界霸权到英国追随美国 B.由互不干涉到积极争夺世界霸权 C.由相互争夺世界霸权到美英共同反共 D.由互不干涉到共同掌握世界霸权 2.巴黎和会上,英国既与法国联合抵制美国争霸世界的图谋,又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要求,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充分利用法美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 B。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并主宰欧洲 C.维护其传统的势力均衡政策,以便三国共同主宰世界 D.维护欧洲安全,既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也反对美国介入欧洲事务 近现代的国际关系格局或体系,实际上是一种不稳定的充满矛盾的国际关系状态。回答3-4题。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的不同点是( ) A.确立了新的世界格局和统治秩序 B.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C.是大国、强国瓜分世界的殖民体系 D.以大国军事和经济实力为基础 4.“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初期便破裂了,破裂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苏在处理战败国和战争遗留问题上产生突出矛盾 B.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妨碍了美国称霸 C.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 D.意识形态分歧必然导致同盟关系的破裂 利益是资本主义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其决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回答5-6题。 5.“二战”爆发前,英法对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了不干涉政策:1938年9月,英法同德意共同签订慕尼黑协定,宰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但出现“奇怪战争”;1942年初,中、英、美、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对上述历史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①英法自始至终推行绥靖政策②英、法、德、意曾一度结成法西斯同盟压迫弱国③英法在“二战”爆发前反对德意法西斯侵略④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结束(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