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肥皂泡教学设计一等奖-人教部编版

肥皂泡教学设计一等奖-人教部编版

肥皂泡教学设计一等奖-人教部编版
肥皂泡教学设计一等奖-人教部编版

20. 肥皂泡》教案

《肥皂泡》文笔清新自然, 情感真挚朴实。 文章写的是冰心童年时代吹 肥皂

泡的经历, 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共有 5 个自然段,介绍 了肥皂泡的吹法, 描写了肥皂泡的颜色、 形状及变化, 也写了自己最爱玩的 游戏就是吹肥皂泡,而小小的、美丽奇妙的肥皂泡还承担着作者内心的快乐、 骄傲与希望,承担着作者对未来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从画面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方面可 以通

过图片展示、引导想象、 游戏演示等途径,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将语言 文字转化成为生动画面, 体悟文本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一方面, 还要在阅读 文字之后进行感情升华,对文字进行揣摩、品析、朗读,读出意、感受情。

1. 认识“廊、悠”等 9个生字和 1个多音字“和”, 会写“皂、廊”

等 13 个字,会写“肥皂泡、种类”等 13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清楚吹肥皂泡的过程。

3. 体会作者由肥皂泡产生的丰富想象, 并能发挥想象说出肥皂泡还有哪 些去处。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 课

文内容。

2. 想象课文描述的画面,体 会课文情感意境。

3. 学会观察,尝试写作。

1. 认识“廊、悠”等 9 个生字和 1 个多音字“和”,会写“皂、廊”等 13

个字,会写“肥皂泡、种类”等 13 个词语。

2.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说清楚吹肥皂泡的过程。

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认读识字、写字。

2.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进行总结思考,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1. 体会课文丰富细腻 课 学 的语言文字。 时 难

2.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 安 点 写作方法。 排

2 课 时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1. 体验活动:在讲台上放置一盆肥皂水和一些套管,教师示范用套管吹起肥皂泡,引导学生自愿上台体验。

2. 导入:同学们觉得吹肥皂泡有意思吗?看着这些可爱的肥皂泡,大家会有什么想法呢?(学生自主发言交流。)我国一位著名作家小时候最喜欢的游戏就是吹肥皂泡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作家的童年,看看她吹肥皂泡的经历。

3.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 介绍作者。

冰心(1900—1999)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主要从事小说、诗歌、散文创作。崇尚“爱的哲学”,她把小孩子看成“神圣的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

2.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1)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或是查查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新词。

(3)同桌互读,互相纠正,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检测自主学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课件,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

识字方法:“薄”“和”是多音字,可结合文中具体语境进行辨读、识记;

“廊”“婴”“颤”可以结合词语“走廊”“婴儿”“颤抖”来记忆;“珑”“娇” 等字可以结合形声字的特点来进行识记。

◆多音字:

báo(脆薄)薄bó

(单薄)

hé(和气)

hè(附和)和

huó(和面)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

写。预设:出示要写的字(带田字格),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可以指名学生说说哪些字比较难写,其他学生补充写好字的方法。教师重点示范书写,突破写字难点。

◆书写指导:

[廊]广字头写得舒展。“郎”的左右两边写得紧凑,“阝”的横撇弯钩书写要连贯,最后一笔长竖要写得舒展。

[仰]“卬”右边的“卩”起笔与左边的竖提在同一高度,最后一笔长竖要比单人旁的竖稍长。

[婴]上面的两个“贝”要写得略瘦且紧凑,下面的“女”横画较长,要托住上半部分。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①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及一些不易理解的难句,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点拨重点词语,指导朗读。

②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看看谁读得更准确、更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同桌交流。

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点拨归纳。

明确:第1自然段写了“我”最爱玩肥皂泡;第2 自然段写母亲总是在下雨时节教“我们”吹肥皂泡;第3 自然段写怎样吹肥皂泡,第4 自然段写肥皂泡吹起来后美丽的样子;第5 自然段写肥皂泡带来的梦幻般的感觉和想象。

2. 引导学生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这篇课文描写了冰心奶奶小时候吹肥皂泡的场景和看到肥皂泡后产生的一些想法。

3. 学习第1、2 自然段。

(1)读第1 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一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开头简洁明快,直接表达了“我”对吹肥皂泡这个游戏的喜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②全文是围绕这一自然段中的哪个词语写的?(最爱。)

(2)读第2 自然段,思考:母亲为什么总让“我们”在下雨的时节吹肥皂泡?

(阴雨时节天气潮湿,肥皂泡不容易破裂。)

4. 思考并讨论课后的第1 题。

(2)指名学生朗读第3 自然段,让同学边听边圈画出描写作者吹肥皂泡过程的动词。小组讨论交流吹肥皂泡的过程并在全班汇报,教师相机进行归纳总结。

5. 再次进行吹肥皂泡活动,深化感知。

过渡:同学们,我们刚才认真向冰心奶奶学习了如何吹肥皂泡,还体会到冰心奶奶笔下的肥皂泡是多么轻柔、美丽,现在我们再请几位同学上台,试着用冰心奶奶的方法吹一下肥皂泡,其他的同学也向冰心奶奶那样,仔细观察一下飘上天的肥皂泡,看看你会不会和冰心奶奶找到共鸣,还会产生哪些更有趣的想法。

四、回顾交流,作业设计

1. 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点评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实践和阅读结合了起来,发现小小肥皂泡也会有非常多的迷人之处,其实,只要大家用心去观察,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也有大大的魅力,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像冰心奶奶意义,细细地看、静静地想,从观察中感受生活的快乐。

2. 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想一想今天从老师或者同学那里,学习到了什么新知识或新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肥皂泡的乐趣及童年生活的欢乐,初步领悟作者仔细观察事物的写作方法。

1. 设身处地地想象画面、领悟感情。

2. 引导学生学会想象。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听写生字新词,组织学生相互批改。

2. 指名说说吹肥皂的过程,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3. 教师过渡,引入新课。过渡:上节课我们也实际体会了吹泡泡的乐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冰心奶奶在吹肥皂泡这一有趣的情形里是什么心情。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学习第4 自然段,感受作者描绘肥皂泡的美好。

1. 学生自读圈画,试着从文中找出描绘肥皂泡的词语和句子,进行体悟交流。

2.出示第4 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1)用段中的一个词概括肥皂泡的特征。(明确:美丽。)(2)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肥皂泡的美丽?(明确:轻清透明、玲珑娇软、脆薄、光丽。)(3)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很美?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示例:

句1: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

导思:“五色的浮光”怎么理解?从“轻清透明”中体会到了什么?试想一

下这句话表现的画面

预设:“五色”即“五彩”,“浮光”指液体表面的光泽、颜色,课文中指肥皂泡表面的光泽和颜色;“轻清透明”不仅写出了肥皂泡“轻”的特点,而且写出了肥皂泡

纯净、清凉、透明的特点;整句话描述的画面是一个个清透的肥皂泡上面漂浮着五彩的光泽,十分美丽。

句2: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导思:你从“玲珑娇软”中体会到了什么?这句话又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玲珑娇软”写出了肥皂泡小巧精致和柔软娇嫩的特点,体现了作者对肥皂泡的喜爱之情;这句话描绘的是一个大肥皂泡分裂成一串串玲珑娇软的小泡泡,十分美丽。

句3: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零乱。

预设:写肥皂泡在吹得太大、扇得太急的情况下的形态,“颤巍巍、光影零乱”写出了肥皂泡的动态美。

3.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加深体验。

4. 再读第4 自然段,体会作者对肥皂泡的感情。

预设:作者用了一系列的精美词语来赞美肥皂泡,如“玲珑娇软”“颤巍巍”“光影零乱”等,体现的是作者对肥皂泡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第5 自然段,体验情感升华。

过渡:美丽的肥皂泡会一直一直飞上天,那么飞上天之后,它们还会去哪里呢?

1. 指名朗读第5 自然段,感受美丽迷人的肥皂泡给作者带来的奇妙感觉。

2. 重点句子理解。

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

预设:这句话用一组排比句描绘出了肥皂泡的特点:“圆满”写出了肥皂泡的形状;“自由”写出了肥皂泡飞得轻快,无拘无束;“透明”写出了肥皂泡薄而洁净;“美丽”写出了肥皂泡的色彩与神韵。

3. 作者对着美丽的肥皂泡,产生了哪些奇妙的想象?(出示句子。)借着扇子的轻

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送过海去。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

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熟睡中的婴儿的头发上??目送着她们,我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与希望引导学生阅读并思

考交流:

(1)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想法?

(2)除了这些去处,肥皂泡还能去哪里呢?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4.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段落,注意读出感情、想象画面。

三、课堂总结,作业设计

1.教师总结:通过一个小小的肥皂泡,冰心奶奶不仅能看到它各式各样的美,还能

透过肥皂泡走进丰富的想象世界。孩子们,其实我们的生活就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只有留心观察生活,才能获得更多美的体验,找到无穷的乐趣。大家课后也可以试着选取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小物件写一篇作文。

2.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精读细品,体悟写法。(教学重点)师:吹肥皂泡的肥皂水是怎么制作的?美丽的肥皂泡又是怎么吹起来的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第3 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课

文中描写制作肥皂水和吹肥皂泡的动词。

(生朗读课文,圈画词语。)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圈画的动词。

生:我找到的动词有“和弄和弄、蘸上、吹起、一提”。(教师任意顺序板书动词。)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4 个关键的动词,其他的同学还有吗?生:我还找到了“扇

送、落、飘游、加上、放、飞”这些词语。师:很好,这些词语中有一些动词是描写肥皂泡的,比如“落、飘游、飞” 现在老师把这些描写制作肥皂水和吹肥皂泡的动词全部写在黑板上。(教师板书,黑板上呈现:吹起、蘸上、和弄和弄、放、加上、扇送、一提。)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词语的顺序颠倒了,你们能不能重新给它们排排序?

(生阅读课文,然后排序)

生:顺序是这样的:放、加上、和弄和弄、蘸上、吹起、一提、扇送。师:为什么这样排序呢?

生:先是制作肥皂水,把一些剩下的碎肥皂放在碗里,加上水,和弄和弄,等到肥皂融化了,就可以用竹笔笔套管把它蘸起来,然后一吹,就可以吹出肥皂泡,再轻轻

一提,肥皂泡就飘起来了。

师:讲得非常好!有顺序。先是制作肥皂水,然后是吹肥皂泡,最后再轻轻扇送,肥皂泡就可以飞得很高很高了。老师的讲台上就有一只小碗,里面就放了碎肥皂,谁能根据这些动作的描述,给我们演示一下。

(多名学生踊跃参与,师生共同配合,引导学生体会动作,观察肥皂泡)师:通过吹肥皂泡的体验活动,你们有什么体会?你们觉得哪些地方特别重要?

生1:我觉得肥皂泡要搅和得黏稠一些,这样才可以吹出肥皂泡。

生2:我觉得吹的时候不能太用力,太用力反而吹不出。师:所以作者这里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慢慢地吹起。

师:是的,你看作者的用词多么精准哪!生:我觉得肥皂泡吹出以后,往上提的时候,也要轻一点,太用力了肥皂泡很容易破。

师:你吹的肥皂泡有没有碎过?(生点头)所以“一提”前面有三个字——生齐答:轻轻地。)这三个字能不能少?(生齐答:不能。)

生:还有,“若用扇子在下面轻轻地扇送” 告诉我们在扇扇子的时候也要轻,扇得重的话肥皂泡也会碎掉的。

师:你读得非常细致,这些动作前面都有一个关键的词语,“慢慢地吹起、轻轻地一提、轻轻地扇送”,作者用词非常精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这些动作。

(生朗读体会)师:从“做”到“吹”到“提”,作者用了什么词语连接起来?

生:“然后??再??”(师板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放、加上、和弄和弄、(然后)蘸上、吹起、(再)一提、(若用)扇送。你能用上这样的连词说一说吹肥皂泡的过程,并用上刚才的动词,以及“慢慢地”“轻轻地”等词吗?

生:先在碗里放一些剩余的碎肥皂,加上水后和弄和弄,直到肥皂溶化,然后用一支竹笔套管,蘸上肥皂水,慢慢地吹起,再轻轻地一提,那肥皂泡就从笔管上落了下来,在空中飘游。若用扇子轻轻地扇送,肥皂泡就会飞得很高很高,非常美丽。

师:讲得很清楚也很有顺序,听了他的讲述,老师仿佛就看到了同学们刚才吹肥皂泡的场景。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赏析:练习用恰当的动词进行有序的表达是本环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圈画出这些动词,初步感知动词的表达。这一个步骤中,教师打乱了动词的顺序,让学生通过再读课文进行排序,巧妙地渗透了表达的顺序。第二个步骤是进行吹泡泡的活动,通过活动,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再次感受到了课文中的动作描写,特别是体会到了“慢慢地” “轻轻地”等这些关键词的精准表达,也为接下来的说话奠定了基础。有了前两步的教学铺垫,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也就较为顺畅了。总之,本环节教学立足学生用语能力的发展,教学环节步步紧扣,体现了教者语用教学的基本理念和较为匠心的教学安排。

《肥皂泡》一文是现当代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意境非常美。文中有很多词语虽不常用,但它们真实而准确地再现了冰心眼中肥皂泡特别的美。理解词语的最好方法是给学生相应的感性体验。冰心吹肥皂泡,不但吹出了和我们一样的情趣,还吹出了自己的梦想,寄托了自己美好的独特的情感。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感受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美,还应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1. 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肥皂泡》不仅介绍了吹肥皂泡游戏的方法和过程,还把吹肥皂泡的美好心情写了出来。因此,学习本文除了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还应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为此,课前让学生回忆自己娱乐休闲的游戏,创设一个快乐自由的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较好基础。亲身实践,切实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美。教学中,我安排了吹肥皂泡的实践活动,既让学生对吹的动作有了更深的体会,又为理解下文描写肥皂泡的美丽做了铺垫,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和感性体验结合起来,减缓了理解的坡度,以更好地体会作者文笔的细腻与精美。

2. 拓展想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肥皂泡给孩子们带来梦幻般的感觉,教学中不仅要留意作者的美好想象,还要挖掘省略号可能隐含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更加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心情。

3. 以读为主,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借助读加深词句理解,借助读升华情感,借助读体会意境,通过让学生反复读,以读进入梦幻般的肥皂泡的世界,也把听者带到意境中去。

4. 学练结合,促使阅读教学综合高效。课后我让学生再玩吹肥皂泡,把自己的所见、所想记录下来,以通过小练笔使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互相交融,更好掌握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与运用,以切实提高学生读写结合的运用能力。

我在此次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如课堂中不能照顾全体学生;学生感悟的少,

老师讲的多;学生的美感不足,指导朗读不充分。我想以后再讲这节课,我会提前让学生进行练笔,写出自己吹肥皂泡的过程以及肥皂泡的样子。将他们自己的作文与冰心的作品进行两次比较,一次放在第一课时之前,起激趣作用。另一次则放在学习文章之后,再一次将自己文章与冰心的文章进行比较,感受冰心语言的语言魅力,使孩子们对冰心产生敬佩之情,对冰心其人、其作产生浓厚兴趣,并能在阅读中主动学习她的写

作方法,积累更多好词好句。这样就可以做到

授之以渔”,相信这样他们会更爱学语文,做到真正学好语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