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昆仑造山带下岩石圈地幔速度结构

西昆仑造山带下岩石圈地幔速度结构

西昆仑造山带下岩石圈地幔速度结构
西昆仑造山带下岩石圈地幔速度结构

贺日政,赵大鹏,高 锐等.西昆仑造山带下岩石圈地幔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2006,49(3):778~787

He R Z ,Zhao D P ,G ao R ,et al.T eleseismic P 2wave tom ography of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west K unlun orogenic belts.Chinese J .G eophys .(in Chinese ),2006,49(3):778~787

西昆仑造山带下岩石圈地幔速度结构

贺日政

1,2

,赵大鹏2,高 锐1,王宝善

2,3

,齐 诚

2,3

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

2G eodynam ics Research Center ,Ehime University ,M atsuyama ,790-8577,Japan 3中国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 要 在已完成的新疆地学断面研究计划实施中曾在西昆仑山前布置了14个宽频带地震台站.利用记录到的远震P 波初至和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了西昆仑造山带下的岩石圈地幔结构特征.在已有地震学证据基础上,层析成像结果显示,西昆仑造山带下的高速岩石圈地幔可能是印度岩石圈地幔的俯冲前缘.沿东经80°深度剖面图像显示,在西昆仑造山带下的150~300km 处,高速异常的岩石圈地幔前锋与低速异常的塔里木块体岩石圈地幔发生了面对面碰撞.

关键词 远震P 波,层析成像,西昆仑造山带,印度板块岩石圈地幔前锋,塔里木岩石圈地幔文章编号 0001-5733(2006)03-0778-10

中图分类号 P315,P541

收稿日期 2005-06-02,2005-12-08收修定稿

基金项目 原地质矿产部(95012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F49734230)、国家新疆305项目(96291520720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G 19980408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04011)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 贺日政,男,1973年生,199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2003年获中国地质科学院构造地质专业博士学位.现主要

从事青藏高原深部结构与构造研究.E 2mail :herizheng @https://www.doczj.com/doc/4313254974.html, 或rizheng -cn @https://www.doczj.com/doc/4313254974.html,

T eleseismic P 2w ave tomography of lithospheric m antle

beneath w est K unlun orogenic belts

HE Ri-Zheng 1,2,ZHAO Da-Peng 2,G AO Rui 1,WANG Bao-Shan 2,3,QI Cheng 2,3

1Institute o f G eology ,Chinese Academy o f G 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China 2G eodynamics Research Center ,Ehime Univer sity ,Matsuyama ,790-8577,Japan 3Institute o f G 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32D seismic velocity structure of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the western K unlun orogenic belt and its foreland was obtained by a tom ographic method using P 2wave arrival times from 86teleseismic events recorded by 14broad 2band stations ,which were deployed by X injiang G lobal G eoscience Transect Project in the west K unlun orogenic belts and the s outhern margin of T arim basin during 1997~19981C ombined with the previous seism ological studies in the reg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the west K unlun orogenic belts is perhaps the frontier of the subducted lithospheric mantle of the Indian Plate.The image along 80°E in the study area clearly shows that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west K unlun orogenic belts with high 2velocity anomaly collided with that of the T arim blocks in the front of Eurasia Plate with low 2velocity anomaly ,in the depth range of 150to 300km.

K eyw ords T eleseismic P 2wave ,T om ography ,West K unlun orogenic belts ,The frontier of lithospheric mantle

of India Plate ,Lithospheric mantle of T arim

第49卷第3期2006年5月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CHI NESE JOURNA L OF GE OPHY SICS

V ol.49,N o.3

May ,2006

1 引 言

西昆仑造山带作为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界,它的形成与演化记录了古特提斯洋的消减以及与之相伴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整个过程.该地区地壳结构、构造变形复杂.对西昆仑山前的深部结构特征研究备受瞩目.为揭示该地区岩石圈深部结构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此处进行了多种地球物理研究.特别在新疆地学断面研究计划(1996~2000)实施期间,运用多种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对西昆仑山前的盆山结合部位的深部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Ly on2Caen et al.[1]通过布格重力异常拟合研究,推测塔里木地块向南俯冲到西昆仑山下至少80km,导致了西昆仑断裂向北逆冲.1989年横穿整个西昆仑造山带实施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结果[2]表明,西昆仑山下的壳内低阻层向南倾斜.鲁新便等[3]根据穿越盆山结合带实施两条区域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得到的探测结果,认为西昆仑造山带和塔里木盆地之间的地壳部分具有典型的陆内俯冲模式.塔里木盆地西南的石油反射地震资料[4]显示出典型的前陆盆地边缘性质图像,西昆仑逆冲断裂东部存在约50~100km的近南北向地壳缩短,西昆仑逆冲断裂中部的地壳缩短量约187±84km[5].1998年在西昆仑山前的盆山结合部位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剖面全长102km)调查结果[6]显示,西昆仑山下向北倾斜与塔里木盆地南缘下向南倾斜的多组壳内强反射构成了塔里木岩石圈与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在西昆仑山下相向碰撞的地震学证据.1997~1998年在西昆仑山前实施的深地震测深结果[7]显示,从塔中隆起至西昆仑山前,M oho面深度从40±2km加深到57km,而在继续向南深入到西昆仑北坡之下时, M oho产状变平,深度减小到54km.塔里木盆地南端莫霍面南倾,且结合部位下的莫霍面存在错断.1998~1999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台湾省中研院地球科学所合作在塔里木南缘与西昆仑山结合地区,进行了宽频带地震观测.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研究[8],得到了与深地震测深结果[7]一致的莫霍面形态,且塔里木盆地南缘中下地壳的剪切波速度大于青藏高原北部中下地壳的剪切波速度[8].接收函数图像[8]显示,从塔里木盆地南缘到昆仑山下在45~75km的深度区域有一南向的以20°角度向下延伸的波组,而在昆仑山下一侧,则有另一波组从南向北以30°角度向塔里木方向下插并达到140km的深度,而且南倾的波组明显终止在昆仑山下,这与深地震反射图像[6]相似.上述不同探测方法得到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塔里木盆地与西昆仑造山带间在地壳内部存在V型耦合构造样式,形成了面对面的碰撞模式[6].但是,对于岩石圈地幔中的耦合图像,并没有清楚地给出.

虽然前人在中国西部(包括西昆仑造山带)利用固定台网做了大量的层析成像研究[9~13],但因网格间距至少是1°×1°,甚至2°×2°,所以没有得到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块体间在岩石圈地幔内的接触关系.此外,2001年开展的中法合作在西昆仑造山带也实施了宽频带长期观测,并用ACH方法[14]进行了层析成像研究[15,16],但由于ACH方法固有缺陷[17],所取得层析成像结果并不理想.

鉴于上述西昆仑造山带调查研究情况,本文主要利用宽频带地震[8]观测到的远震P波初至、使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层析成像方法[18,19]进行三维层析成像研究,获取印度岩石圈地幔与亚洲岩石圈地幔在西昆仑造山带下的速度结构特征,进而探讨二者间的现今动力学过程.

2 区域构造概况

西昆仑造山带平均海拔5500m以上,包括西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部分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是塔里木盆地的西南屏障.它位于古亚洲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大地构造位置特殊,被认为是古特提斯洋消亡闭合的产物[20].如图1所示,构造单元自北而南分别为铁克力克地体、库地缝合带、西昆仑地体、康西瓦缝合带、喀喇昆仑地体[21].亚洲巨型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也在此处尖灭[21].

自中元古代以来区内岩浆活动强烈,西昆仑山造山带经历了活动-稳定-活动-稳定-活动等多期构造-岩浆活动阶段,导致了多期岩浆喷发[22].因而不同地质时期的侵入花岗岩均有大面积出露,它们总体上与缝合带平行分布.由于自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持续向北与欧亚板块发生了碰撞、俯冲[21],导致西昆仑造山带处于新一轮构造-岩浆活动期[22].对出露于康西瓦东南约9km处,喀拉喀什河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78°52′54151″,北纬36°10′29150″,范围约2km2的康西瓦火山岩成分及成因分析研究,认为该火山岩是一套钠质的碱性橄榄玄武岩,且还发现了来自幔源的

977

 3期贺日政等:西昆仑造山带下岩石圈地幔速度结构

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尖晶石方辉橄榄岩等岩石包体

[23]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直至现今西昆仑造山带下

的深部物质过程与作用仍在强烈地进行着.对取自塔里木块体南部及西昆仑造山带内的各构造单元岩石进行了磁化率方向分析,认为总体以近南北向为主

[24]

.而对现今地震的中源地震分布研究表明,该地

区地震活动沿西昆仑山脉北西向分布,并明显受深断裂活动控制.从震源机制解获得现今地壳应力场方向表明,西昆仑地区的主压力轴走向几乎与塔里木盆地的西南边界垂直

[25]

.

图3 由本次台网记录到的原始地震波形图

N 表示台站序号,Δ表示以°为单位的震中距,图中竖线表示拾取震相位置.

Fig.3 An exam ple showing the filtered seism ograms recorded by broadband stations in the WK L Project

N is the number of stations ,Δis epicentral distance in degrees ,vertical line show first P 2wave arrival we picked up.

3 数据与方法

1997年8~9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台湾省中研院地球科学所开始就研究塔里木及西昆仑北部的地震构造进行合作

[26]

.1998年6月,总计

14台宽频带地震台站被安置在塔里木南缘与西昆

仑山结合地区,布台区域东西宽350km ,南北长150km (图1).1999年9月野外工作结束.全部台站均采用STS -2宽频检波器,采用三分量记录形式进行接收.在一年多的观测过程中,共收集了多达几十G B 的数据,观测到多达198个有效远震事件.

我们手动拾取了198个地震事件的P 波初至,共计958个.这些地震事件的震级(M b )都不小于

418.但为了求解稳定,层析成像方法要求每个地震

事件至少被三个台站接收.因此,从198个地震事件

中挑选了86个地震事件.图2显示了接收到的、震中距离位于30°~90°区间的地震分布状况.图3显示了本次宽频地震台站记录到的、

发生在巴布亚新

图2 地震事件分布

实心三角表示台站区,实心圆点表示地震事件.

Fig.2 Distributions of teleseismic events used in the study

S olid triangle is the center of the study area ,

s olid circles show teleseism ic events.

087地球物理学报(Chinese J.G eophys.)49卷 

几内亚东部的地震事件(M b =418,发震时刻为1999年5月20日07:00:27100,震中在153123°E ,4124°S ,震源深度为52km ).由于波形数据质量较好,P 波初至非常清楚(如图3),所以拾取到时读数误差小于011s.被挑选的地震事件最多被9个台站记录到,总计射线数有481条,其在反演模型空间内的分布如图4所示

.

图4 射线在模型体内分布特征

实心三角表示流动观测台站.

Fig.4 Distribution of ray paths in the m odel

S olid triangles on the top denote stations.

如图2所示,由于地震事件主要发生在太平洋

西海岸和印度洋的东部,大多数观测到的地震事件位于研究区的东侧,而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位于研究区的西侧.台站不均匀分布影响了射线的分布(如图4),导致研究区西侧以及近地表的构造不能很好地识别.

本文采用了赵大鹏等[18,19]

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及程序.此方法类似于Aki 于1976年提出的方法[14]

,但属于G RI D 层析成像方法,即模型内的网格节点上的速度作为未知参数,模型内任意一点的速度都通过包围该点的8个节点值作线性插值获得.另外,该方法允许模型中存在具有复杂形状的不连续面,如莫霍面等.为准确和快速地计算走时和地震

射线路径,该方法使用了射线伪弯曲法[27]

和Snell 定律,从而解决了射线在含有复杂速度界面的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和走时计算.通过射线追踪求取走时残差,得到走时残差对各种参数的偏导.对于实际问题,由于地震资料是有限的(即穿过模型空间内各点的射线数目是有限的)且其分布并不均匀(受台站的

限制),因此采用Paige &Saunders [28]

提出的一种共轭梯度型的LS QR (最小二乘解)法来求解由此形成的稀疏矩阵.这一求解过程是反复迭代的,直至满足收敛条件为止.对于模型空间内的地震事件(可能包括近震和地方震),反演过程中用的是实际走时.为了计算准确,需要对其在三维模型下重新定位

[29~31]

.

而对于远震事件而言,由于其位于模型空间外,因此使用相对走时残差来反演.相对走时残差是指同一远震事件的不同射线的走时残差与其所有射线的平均走时残差之差,这样就基本消除了远震震源处和模型空间外的结构异常的影响.

4 远震走时相对残差

对于第j 个地震事件被第i 个台站记录得到的远震走时残差可用下式表示

t ij =T O

ij -T C

ij ,

(1)

式中O 指观测值,C 表示计算值.

Δr i =t ij -1

N

∑N i =1

t

ij

,(2)

Δr i 表示第i 个台站得到的第j 个地震事件的相对

走时残差,而N 是第j 个地震事件被记录到的地震台站总数.Δr i 就是用于远震层析成像的相对走时残差资料.对同一台站记录到的所有远震的走时残差求平均得到了远震走时的相对残差:

Δr

station

=

1

M

M

k =1

Δr k

,(3)

其中M 表示该台站记录到的所有地震事件总数.

图5给出了本次研究所用的14个台站的远震走时的相对残差.塔里木盆地一侧台站相对走时残

差全部为正(如图5中的圆圈),在塔里木盆地内且远离西昆仑山前的台站的相对走时残差量变大.而西昆仑山前一侧的相对走时残差全部为负,表明位于欧亚板块前缘的塔里木块体岩石圈内的平均速度小于青藏高原下的岩石圈平均速度.

5 分辨率分析

对层析成像结果分辨率评价的一个简便方法就是在模型空间内放上一些结构异常,然后计算理论走时,再对其反演,然后将反演结果与初始合成结构对比,看是否能够将之还原.在合成检测试验中,台站、地震事件和射线路径与实际数据完全相同.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利用检测板评价射线的覆盖程度和

1

87 3期贺日政等:西昆仑造山带下岩石圈地幔速度结构

图1 台站分布及西昆仑区域地质概况[21]

实粗线方框表示研究区域,实心三角表示台站,粗虚线表示图8剖面位置,K DS 库地缝合带,

JSS 金沙江缝合带,IY S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AK MS 阿尼玛卿-昆仑-木孜塔格缝合带,ST DS 藏南拆离系.

Fig.1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s and the tectonic

sketch of west K unlun M ts.region

[21]

S olid 2line rectangle shows the study area ,s olid triangle denotes station ,wide dash 2line is the location of the cross 2section in Fig.81K DS:K üda suture ,JSS:Jinshajiang suture ,IY S:Indus -Y arlung Z angbo suture ,AK MS:A πny êmaq ên 2K unlun 2Muztag

suture ,ST DS:S outh T ibet detachment

system.

图5 远震走时相对剩余残差(h 表示高度(T opo ))

Fig.5 Distribution of P 2wave relative travel time residuals

at each of the 14seismic stations

Early and delayed arrivals are shown in diam onds and circles ,respectively.The scale for the residuals is shown at the bottom.

整个研究区内的层析成像结果的空间分辨能力.

由于合成模型内的相邻两个格子点处的相对速

图8 沿80°N 剖面的整个岩石圈尺度结构图像

剖面位置见图1中粗虚线,图中上半部分为修改后的接收函数图像,来自文献[6],而下半部分为本次研究得到的层析成像结果;M1,M2,M3为西昆仑前陆

与西昆仑山下观测到的多次反射[6].

Fig.8 The velocity image of whole lithospheric

beneath west K unlun M ounts along 80°E

The location of the cross -section is shown in Fig.11The upper part is a m odified image of receive function after Ref.[6]and the low part is a tom ography image from this study.Red and green colors ote low and high velocity anomalies ,respectively.M1,M2,M3denoted com plex and multiple reflectors observed beneath K unlun foreland

and K ulun M ounts [6].

度扰动是互异的,这样检测结果同样也是互异.便于

对比,本文运用了雷建设和周蕙兰提出的方法[32]

.即假定R o 为理论合成的速度扰动(100%),而实际

检测结果为r ,其比值为P 可表示为

P =

r

R o

×100%.(4)

从式(4)可以看出,若P 大于零,表明检测结果与原扰动为同号,而其数值大小表示二者的相似程度,该值越大表明其分辨率越高.反之,因射线数有限或者没有交叉不能分辨之.

287地球物理学报(Chinese J.G eophys.)49卷 

图6给出了检测板分析结果.检测结果显示,深度大于150km的深部速度扰动可以被很好地恢复

,

图6 分辨率分析

(a)合成模型;(b)检测结果得到的扰动;(c)检测结果与合成模型的比值;D表示模型空间的不同深度.

Fig.6 Results of res olution analyses

(a)Synthetic checkboard m odel;(b)The results of the res olution test;(c)The ration of the checkboard results to synthetic

one on the basis of the Eq.(4).D denotes the different depth in the m odel.387

 3期贺日政等:西昆仑造山带下岩石圈地幔速度结构

尤其是在150~250km 处其比值Ratio 可以达到75%.从射线分布图(图4)可以看出,射线在此处的覆盖程度和相互间的交叉也是最好的.在近地表,射线逐渐被台站聚束(如图3),其分辨率受台站分布的影响较大(如图5),因此地壳浅部的构造痕迹不能被很好成像.从图6看出,本次研究成果最可信的部分是深度在150~250km 处的深部结构特征

.

图7 西昆仑山前P 波速度扰动在不同深度层面上的分布

Fig.7 P 2wave velocity perturbation in different depth slices

6 结果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图7为在模型空间内的不同深度层面上的P 波速度扰动图像.深度小于150km 的图像(图7)明显地受到射线分布的影响,这与检测板分析结果一致.正如图7清楚地显示,地形异常和台站的不均匀分

布以及射线近垂直入射使得射线不能够很好地交叉导致了速度扰动被严重扭曲.根据检测板分析结果(图6),深度大于150km 的水平切片图像结果是可信的.在深度大于150km 的速度扰动图像中,在西昆仑山下的岩石圈地幔呈高速异常,而在塔里木一侧则为低速异常.

如图1所示,西昆仑山是整个青藏高原南北边界距离最短的地方,不足500km ,是青藏高原西构造结的东翼,也是青藏高原变形最强的地方.在西昆仑山下的高速异常是否是印度岩石圈地幔的前缘呢?由于在新疆地学断面研究过程[6,8]

或者关于西昆仑

造山模式

[21,33,34]

中缺乏必要的证据,关于西昆仑山

下的岩石圈地幔是印度板块岩石圈地幔还是青藏高原内部岩石圈地幔向北俯冲与塔里木块体发生面对

487地球物理学报(Chinese J.G eophys.)49卷 

面碰撞[6],前人曾为此作过一些猜测[26].结合近期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本文作一些讨论.

1963~1999年发生在西昆仑山区域下的深度超过90km甚至大于100km的地震事件(M

b不小于416)的分布及其震源机制特征表明,这些中源地震自南向北深度逐渐变大[35].将这些地震事件的性质与藏南震源性质对比后发现,在西昆仑山下导致中源地震发生是因为强的印度岩石圈地幔已经向下俯冲到了位于欧亚板块前缘的塔里木块体之下,但俯冲深入距离不是很大[35].而青藏高原—喜马拉雅碰撞带全球层析成像模型结果[36]给出了正在向青藏高原下俯冲的整个印度岩石圈地幔的完整图像,且俯冲在青藏高原之下、高速度扰动的印度岩石圈地幔并不完整,主体位于85°E以西,且位于青藏高原下165~260km.这些地震学证据表明,与塔里木块体发生碰撞的是印度岩石圈地幔[35,36],而非青藏高原内部块体的岩石圈地幔,如羌塘地体[33]或者假想的甜水海地体[34].鉴于本次研究主要聚焦西昆仑山下的地幔结构特征,因此能够给出较之[35,36]清晰的印度岩石圈地幔与塔里木岩石圈地幔间的接触关系.

图8为沿东经80°南北向展布的整个岩石圈尺度深度剖面图像.该图上半部分为该区的接收函数图像[8,26],下半部分是本次研究得到清晰的西昆仑山下岩石圈地幔速度结构图像(深度大于100km).该图像清楚地显示了高速的印度岩石圈地幔与相对低速的塔里木岩石圈地幔在部分地方二者间面对面接触关系[6].不论全球层析成像结果[36],还是本次结果,以及震源机制解研究[35]其结果均相当一致.上文所述的西昆仑山处实施的种种深部探测研究以及地表地质调查和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34]都表明,在西昆仑造山带碰撞前缘,塔里木块体岩石圈地幔部分不会向南俯冲到印度岩石圈地幔之下[1],更不会长距离向下俯冲到藏北腹地(羌塘地体)之下,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16,37].相反,在西昆仑山下,在地壳尺度内存在着来自深地震反射[6]以及如图8上半部分给出的接收函数图像[8,26]共同揭示的陆内汇聚V型耦合关系[3,6,26],而在岩石圈地幔尺度内发生了近水平的南北双向挤压[38]式的面对面陆陆碰撞[6].

Maheo G et al.[39]认为研究区域内的第三纪晚期的幔源岩浆岩为25~15Ma间在俯冲的印度岩石圈地幔前缘断离发生后的产物.而塔里木岩石圈地幔发生的面对面碰撞接触可能是断离后的印度俯冲板块在断离残片快速下降形成的向下拖曳力加速作用下[40]更加快速地向北俯冲的结果.而目前的这种面对面地幔碰撞汇聚可能是一种相持状态阶段.而西昆仑山所处位置又是岩石圈应力场转换边界,即其东部的巨型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与其西部的巨型喀喇昆仑右行走滑断裂交汇处,这里的中源地震特征与其西侧相邻的青藏高原西构造节(印度库什-帕米尔构造节)下俯冲带的向下逆冲型震源特征明显不同,而其主压应力轴近水平分布[25,34].直至现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地幔间的汇聚作用仍在西昆仑下强烈地进行着.

致 谢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高弘研究员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已经挑选好的宽频带数据集,日本爱媛大学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地震学研究室的所有成员对作者提供了帮助,文中给出的所有图件都是用G MT软件包[41]制作而成,匿名评审者给了很好的建议,作者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Lay on2Caen H,M olnar P.G ravity anomalies and the structure of

western T ibet and the s outhern T arim basin.G eophys.Res.Lett.,

1984,11(12):1251~1254

[2] 秦国卿,陈九辉,刘大建等.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地区的

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地球物理学报,1994,37(2):

193~199

Qin G Q,Chen J H,Liu D J,et al.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ctrical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the the region of

the K unlun and the K arakorum M ountains.Chinese J.G eophys.

(Acta G eophysica Sinica)(in Chinese),1994,37(2):193~199 [3] 鲁新便,石 彦,田春来.塔里木盆地西南部-西昆仑地区构

造电性特征与A型俯冲模式.石油试验地质,1995,17(3):

238~248

Lu X B,Shi Y,T ian C L.T ectonic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m odel subducting patterns of s outherwest T arim basin2west K unlun

area.Experimental Petroleum G eology(in Chinese),1995,17(3):

238~248

[4] 贾承造著.中国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北京:石油工业

出版社,1997

Jia C Z.T ectonic Characteristics and Petroleum:T arim Basin, China,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ress,1997

[5] Rumelhart P,Y in A,Butler R,et al.Cenoz oic verical of the Altyn

fault system.G eology,1999,27:819~822

[6] 高 锐,黄东定,卢德源等.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

结合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科学通报,2000,45(17):1874~

1879

G ao R,Huang D D,Lu D Y,et al.Deep seism ic reflection profile

across the conjunct z one between the T arim basin and the W est

K unlun M ountain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0,45(17):1874~

1879

587

 3期贺日政等:西昆仑造山带下岩石圈地幔速度结构

[7] 李秋生,卢德源,高 锐等.新疆地学断面(泉水沟-独山子)

深地震测深成果综合研究.地球学报,2001,22(6):534~540 Li Q Sh,Lu D Y,G ao R,et al.An integrated study of deep seism ic s ounding profiling along X injiang global geosciences transect

(Quanshuig ou-Dushanzi).Acta G eoscientia Sinica(in Chinese),

2001,22(6):534~540

[8] K ao H onn,Rui G ao,Ruey-Juin Rau,et al.Seism ic image of the

T arim basin and its collision with T ibet.G eology,2001,29(7):

575~578

[9] 李 强,刘瑞丰,杜安陆等.新疆及毗邻地区地震层析成像.

地球物理学报,1994,37(3):311~320

Li Q,Liu R F,Du A L,et al.Seism ic tom ography of X injiang and adjacent region.Chinese J.G eophys.(in Chinese),1994,37(3)

:311~320

[10] 胥 颐,朱介寿,刘志坚等.新疆天山及邻区地壳上地幔三维

速度图像.地震学报,1994,16(4):480~487

Xu Y,Zhu J S,Liu ZJ,et al.3-D velocity imaging of crustal and upper mantle beneath X injiang T ianshan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in Chinese),1994,16(4):480~487 [11] 胥 颐,刘福田,刘建华等.中国大陆西北造山带及其毗邻盆

地的地震层析成像.中国科学(D辑),2000,30(2):

113~122

Xu Y,Liu F T,Liu J H,et al.Seism ic tom ography of N orthwestern orogenic z ones and adjacent basins in China continent.Science in

China(Series D)(in Chinese),2000,30(2):113~122 [12] 胥 颐,刘福田,刘建华等.中国西北大陆碰撞带的深部特征

及其动力学意义.地球物理学报,2001,44(1):40~47

Xu Y,Liu F T,Liu J H,et al.Deep features of continental collision belts in northwestern China and their dynam ic im plications.Chinese

J.G eophys.(in Chinese),2001,44(1):40~47

[13] 雷建设,周蕙兰,赵大鹏.帕米尔及邻区地壳上地幔P波三维

速度结构的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02,45(6):802~811

Lei J S,Zhou H L,Zhao D P.3-D velocity structure of P-wave in the crust and upper-mantle beneath Pam ir and adjacent region.

Chinese J.G eophys.(in Chinese),2002,45(6):802~811 [14] Aki K,Christofferss on A,Husebye E S.Determ ination of the three

dimensional seism ic structure of the lithosphere.J.G eophys.Res.,

1977,82:277~296

[15] 薛光琦,姜 枚,宿和平等.利用层析成像研究青藏高原叶城-

狮泉河地区深部结构.中国科学(D辑),2004,34(4):329~334 Xue G Q,Jiang M,Su H P,et al.S tudy on the deep structure beneath Y echeng-Shiquanhe area in T ibet plateau by tom ography.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in Chinese),2004,34(4):329~334 [16] W ittlinger G,Vergne J,T apponnier P,et al.T eleseism ic imaging of

subducting lithosphere and M oho offsets beneath western T ibet.

Earth Planet.Sci.Lett.,2004,221:117~130

[17] Zhao D.New advances of seism ic tom ography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subduction z ones and earthquake fault z ones:a review.The Island

Arc,2001,10:68~84

[18] Zhao D,Hasegawa A,H oriuchi S.T om ographic imaging of P and S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beneath N ortheastern Japan.J.G eophys.

Res.,1992,97(B13):19909~19928[19] Zhao D,Hasegawa A,K anam ori H.Deep structure of Japan

subduction z one as derived from local,regional,and teleseism ic

events.J.G eophys.Res.,1994,99(B11):22313~22329 [20] 潘裕生.西昆仑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地质科学,1990,(3):

224~231

Pan Y S.T ectonic features and ev olution of the W estern K unlun M ountain region.Scientia G eologica Sinica(in Chinese),1990,

(3):224~232

[21] Y in A,Harris on T N.G eologic ev olution of the Himalayan-T ibetan

orogen.Annu.Rev.Earth.Planet.Sci.2000,28:211~280 [22] 毕 华,王中刚,王元龙等.西昆仑造山带构造-岩浆演化

史.中国科学(D辑),1999,29(5):398~406

Bi H,W ang Z G,W ang Y L,et al.History of tectono-magmatic ev olution in the W estern K unlun orogen.Science in China(Series

D)(in Chinese),1999,29(5):398~406

[23] 罗照华,张文会,邓晋福等.西昆仑地区新生代火山岩中的深

源包体.地学前缘,2000,7(1):295~298

Luo Z H,Zhang W H,Deng J F,et al.Characteristic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eep-seated xenoliths in Cenoz oic basalt in

K angxiwa,W estern K unlun.Earth Science Frontier s(in Chinese),

2000,7(1):295~298

[24] 孙世群,王道轩.西昆仑造山带主要变形期的磁性组构特征及

其构造意义.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0(4):

109~114

Sun S Q,W ang D X.M agnetic fabric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deformation phases in the western K unlun orogenic belt and their

tectonic im plications.Journal o f H e fei Univer sity o f Technology(in

Chinese),1997,20(4):109~114

[25] 李茂玮.帕米尔-西昆仑地震带强震活动的规律性特征.内

陆地震,1994,8(2):134~140

Li M W.Regularity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Parm ir-W est K unlun seism ic z one.Inland Earthquake(in Chinese),1994,8(2):134~

140

[26] 高 锐,肖序常,高 弘等.西昆仑-塔里木-天山岩石圈深

地震探测综述.地质通报,2002,21(1):11~18

G ao R,X iao X C,G ao H,et al.Summary of deep seism ic probing

of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across the W est K unlun-T arim-T ianshan.

G eological Bulletin o f China(in Chinese),2002,21(1):11~18

[27] Um J,Turber C H.A fast alg orithm for tw o-point seism ic ray

tracing.Bull.Seismo.Soc.Am.,1987,77:972~986

[28] Paige C C,Saunders M A.LS QR:an alg orithm for sparse linear

equations and sparse least https://www.doczj.com/doc/4313254974.html,put.Mach.Trans.

Math.So ftware,1982,8:43~71

[29] Engdahl E R,Lee W H K.Relocation of local eqrthquakes by

seism ic ray tracing.J.G eophys.Res.,1976,81:4400~4406 [30] Turber C H.Earthquake locations and three-dimensional crustal

structure in the C oy ote Lake area,central Califormnia.J.G eophys.

Res.,1983,88:8226~8236

[31] Hum phreys E,Clayton R.Adaptation of back projection tom ography

to seism ic travel time problems.J.G eophys.Res.,1988,93:

1073~1085

[32] 雷建设,周蕙兰.中国西南及邻区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

687地球物理学报(Chinese J.G eophys.)49卷 

地震学报,2002,24(2):126~134

Lei J S,Zhou H L.3-D velocity structure of P wave in the upper mantle beneath s outhwestern China and its adjacent areas.Acta

Seismologica Sinica(in Chinese),2002,24(2):126~134

[33] M atte P H,T apponnier P,Arnaud N,et al.T ectonics of W estern

T ibet,between the T arim and the Indus.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 s,1996,142:311~330

[34] C owgill E,Y in An,Harris on T M,et al.Reconstruction of the Altyn

T agh fault based on U-Pb geochronology:role of back thrusts,mantle

sutures,and heterogeneous crustal strength in form ing the T ibetan

Plateau.J.G eophys.Res.,2003,108(B7),2346,doi:

1011029Π2002JB002080

[35] Chen W ang-Ping,Y ang Zhaohui.Earthquakes beneath the Himalayas

and T ibet:Evidence for strong lithospheric mantle.Science,2004,

304:1949~1952

[36] Zhou Hua-wei,Murphy M A.T om ographic evidence for wholesale

underthrusting of India beneath the entire T ibetan https://www.doczj.com/doc/4313254974.html,n

Earth Sci.,2005,25:445~457

[37] W illett S D,Beaum ont C.Subduction of Asian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T ibet in ferred from m odels of continental collision.Nature,

1994,369:642~645

[38] X iao Xuchang,Liu X,G ao R,et al.C ollision tectonics between the

T arim block(Basin)and the northwestem T ibet plateau:new

observations from a multidisciplinary geo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in the

westerm K unlun M outains.Acta G eologica Sinica,2001,75(2):

126~132

[39] M aheo G,G uillot S.Blichert-T oft J,et al.A slab breakoff m odel for

the Neogene thermal ev olution of S outh K arakorum and S outh T ibet.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 s,2002,195:45~58

[40] 张贵宾,高 锐,萧序常.横过西昆仑和塔里木结合带的山隆

盆降机制动力学模拟.地球学报,2001,22(6):541~546

Zhang GB,G ao R,X iao X C.M odelling of the ev olution of collision m ountain range across the contact z one between west K unlun and

T arim.Acta G eoscientia Sinica(in Chinese),2001,22(6):541~

546

[41] W essel P,Sm ith W.New version of the G eneric M apping T ools

(G MT)version310released.EOS Trans.AG U,1995,76:329

(本文编辑 胡素芳)

787

 3期贺日政等:西昆仑造山带下岩石圈地幔速度结构

2021学年方程式法求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方程式法求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实验目的:掌握用方程式法求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 实验要求:了解方程式法求平均发展速度的理论原理及利用计算机 软件用方程式法求平均发展速度的实际操作过程。 实验用软件:Excel 2003 实验原理:解释用方程式法求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实验内容: 1、实验用样本数据: 研究香港2001-2010年人均本地居民生产总值 依次录入数据如下: 2、实验步骤: 1、对i进行赋值,取值范围为1-9 (1)激活C2单元格——在C2单元格键入“1”——右键拖动C2单元格填充柄到C10单元格——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序列”——修改弹出窗口的参数,选择“序列产生在”“列”,选择“类型”为“等

比序列”,设置“步长值”为“1”(此项为系统默认则不修改),设置“终止值”为“9”,如下图所示: (2)序列填充效果如下图所示: 2、激活E2单元格,输入“平均发展速度”——激活F2单元格,设置平均发展速度为 1.1,如下图所示:

3、求i x的取值 (1)激活D2单元格——在D2单元格键入公式,公式为“=F$2^C2”——按回车键,得出1x的取值,如下图所示: (2)单击D2单元格,左键拖动填充柄到D10单元格,求出的各个取值,得出i x各个取值如下图所示: 4、求sum(B3:B11)/B2 (1)激活B12单元格,在数据编辑区键入公式

“=sum(B3:B11)/B2”,如下图所示: (2)按回车键,得出sum(B3:B11)/B2的取值,如下图所示: 5、求 9 1 i i x的值 (1)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对象”选项,如下图所示:

地壳的结构与物质组成

地壳的结构与物质组成 2 地壳的结构与物质组成 2(1 地壳元素组合与矿物形成 (1)地壳元素组成和分类 地壳元素丰度的总特征可大致归纳如下:地壳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92种,即元素周期表中1至92号元素。地壳中不同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 -16含量最高的元素氧(47,)与含量最低的氡(10)差1017倍。含量最高的三个元素氧、硅、铝的总量占地壳元素总量的84.6,。若加上含量大于1,的元素铁、钙、钠、钾、镁,总和达98,,剩余的84个元素重量的百分含量之和仅为2,。总体上,元素的原子丰度随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大而降低,偶数原子序数的元素比相邻的奇数原子序数的元素丰度值高。惰性元素丰度偏低。 按化学计量比计算,地壳中阴离子的总数大大低于阳离子总数,阳离子与阴离子结合能力的大小和倾向性决定了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地壳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元素的化学和晶体化学性质有关,也与地壳中元素的丰度和物理化学条件有关。 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方案较多,以下从地壳化学组成的角度出发,结合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将地壳中元素的丰度分为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硫(硒、碲)和卤族元素、金属成矿元素、亲生物元素和亲气元素、放射性元素。 主量元素: 主量元素有时也称为常量元素,是指那些在岩石中(?地壳中)含量大于1,(或0.1,)的元素,在地壳中大于1,的8种元素都是主量元素,除氧以外的7种元素在地壳中都以阳离子形式存在,它们与氧结合形成的氧化物(或氧的化合物),是构成三大类岩石的主体,因此又常被称为造岩元素。

地壳中重量百分比最大的10个元素的顺序是:O,Si,Al,Fe,Ca,Na,K,Mg,Ti,H,若按元素的原子克拉克值(原子个数),则原子个数最多的元素 是:O,Si,H,Al,Na,Mg,Ca,Fe,K,Ti。Ti、H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虽不足1,,但在各大类岩石中频繁出现,也常被称为造岩元素。 上述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十种元素,在各类岩石化学组成中都占重要地位。虽然不同类型岩石的矿物成分有差异,但主要矿物都是氧化物和含氧盐,尤其是各种类型的硅酸盐,因此可将整个地壳看成一个硅酸盐矿物集合体。 岩浆岩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石大类,从酸性岩直到超基性岩,主要矿物都是硅酸盐。不同的是,超基性岩和基性岩主要由镁、铁(钙)的硅酸盐组成,中、酸性岩主要由钾、钠的铝硅酸盐和氧化物组成。大陆地壳中上部中酸性岩石占主导地位,下部中基性岩为主体。大洋地壳以基性岩石为主。因此地球科学家常称地壳为硅酸盐岩壳。也有的学者将以中酸性岩为主的部分称为硅铝质地壳,将以基性岩为主的部分称为硅镁质地壳。 由此可知,地壳中主量元素的种类(化学成分)决定了地壳中天然化合物(矿物)的类型。主要矿物种类及组合关系决定了其集合体(岩石)的分类。而地壳中主要岩石类型决定了地壳的基本面貌。 微量元素: 在地壳(岩石)中含量低于0.1,的元素,一般来说不易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多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其他元素组成的矿物中,这样的元 ,,属主要元素,在素被称为微量元素。比如钾、钠的克拉克值都是2.5 自然界可形成多种独立矿物。与钾、钠同属第一主族的铷、铯,由于在地壳中的含量低,在各种地质体中的浓度亦低,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主要呈分散状态存在于钾、钠的矿物中。 硫(硒、碲)和卤族元素:

影响混凝土孔含量和孔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混凝土孔含量和孔结构的主要因素 一、原材料的影响 1、集料 混凝土中,集料体积占总体积的3/4左右,集料的最大粒径、颗粒、形状、弹性模量等均会对混凝土的强度、碱集料反应、体积稳定性以及耐久性等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岩石的孔隙率较小,为0%-5%,又有足够高的强度承受冻结的破坏力;同时骨料被硬化水泥浆体包裹,水分首先为浆体饱和。所以混凝土受冻融的薄弱环节应该是硬化浆体,骨料对抗冻性的影响相对说是次要因素。但是如果掺加引气剂,集料对含气量是有一定影响的。粗集料本身对引气没有很大的影响,但粗集料会影响混凝土拌合物的干硬性,从而间接影响气泡的形成。通常如果粗集料量大,拌合物浆体量就较少,其混凝土的含气量一般就较低。细集料对引气较为重要的影响是细集料的颗粒尺寸,随着细集料细度提高,含气量有下降的趋势。 2、水泥 水泥对引气物理方面的影响主要与水泥的细度有关,较细的水泥由于比表面积大,需水量也就较大,则相对可用于气泡形成的水量减少了,使得气泡形成变得较为困难,同时浆体粘度的增大也使气泡更难以形成。 3、外加剂和矿物质掺合料 目前,使混凝土高性能化的途径有两条: (1) 在混凝土中掺加高效减水剂(即超塑化剂)。近几年许多学者研究超塑化剂对气泡体系的影响,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利用三聚氰胺或蔡系类超塑化剂来提高新拌混凝土和易性将引起气泡间距系数增大,气泡比表面积降低,含气量损

失。超塑化剂对气泡体系的影响包括两个方而:首先,超塑化剂提高了浆体流动性,从而增大了气泡聚合的可能性;其二,超塑化剂增加了水泥颗粒间的排斥力,从而削弱了起防止气泡聚合作用的气泡周围水泥浆薄壳作用。 (2) 在混凝土中掺加活性矿物质掺和料。矿物质掺和料对混凝土含气量的影响,除类似水泥细度外,粉煤灰和硅灰中的碳含量由于缓慢抑制引气剂的作用而对气泡的形成与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国内有研究报道,对于质量较差的III级粉煤灰,以1.5超量系数超量取代法水泥,每增加10%粉煤灰,混凝土引气量将降低1%~2%。对于硅灰混凝土,由于其浆体密实和低渗透性,冻融其间水分向气泡迁移更困难,通常必须其有比普通混凝土更小的气泡间距系数来满足抗冻性要求。 根据高性能混凝土定义的有关内涵蔡跃波认为:没有塑化剂的混凝土不可能是高性能混凝土,而没有活性掺和料的混凝土也不应该称之为高性能混凝土。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峻,生产高耐久性混凝土以及使其朝着可持续发展材料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合理的应用粉煤灰、矿渣、硅灰等工业废渣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 二、配合比的影响 1、水灰比 水灰比对引气有一定影响,水灰比越大,相对可用于气泡形成的水量多,使得气泡的形成变得较为容易,同时浆体粘度的较小也使气泡更易形成。反之,则难引入气体。所以通常贫混凝土比富混凝土较易引气。 2、砂率 砂率是否适当,对于混凝土的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砂率大,则比表面积大,

泥页岩孔隙结构表征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

泥页岩孔隙结构表征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 1前言 页岩气是一种典型的非常规天然气,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曾被归入非经济可采资源,随着天然气开发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天然气的依赖逐渐变为经济可采资源。页岩气因其资源潜力巨大和经济效益显著受到各国政府及能源公司的重视,在北美地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勘探开发效益。作为目前页岩气产能最大的国家—美国,页岩气已成为继致密砂岩气和煤层气之后的又一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中国海相页岩十分发育,分布广、厚度大[1]。中国巨厚的烃源岩,良好的生烃条件,寻找页岩气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其中最有勘探潜力为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2]。 泥页岩中的基质孔隙网络是由纳米到微米级别的孔隙组成。在页岩气体系内这些伴生有天然裂缝的孔隙,构成了在开发过程中让气体从泥页岩流动到诱导裂缝中的渗流网络[3]。国外已广泛利用纳米CT、FIB-SEM、气体吸附法、高压压汞法和核磁共振等先进研究手段来对页岩孔隙结构进行大量的微观观测与分析,已经证实了这些泥岩中的不同孔隙的存在。在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泥页岩储集层特征、类型及其形成条件进行研究,并提出页岩气储集层的评价参数。邹才能等通过纳米CT技术在泥页岩中首次发现了纳米级孔隙,掀开了油气储集层纳米级孔隙研究的序幕[4]。但是目前对于泥页岩中的孔隙体系尚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案,这将不利于人们对泥页岩中复杂多变的孔隙特征的识别,而且常规测试手段分析泥页岩孔隙结构还存在多种局限。介于泥页岩作为页岩气这种重要非常规气藏的储层,其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及其连通性都是评价页岩气储层的关键因素,我们有必要对泥页岩孔隙类型以及其结构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是通过归纳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泥页岩孔隙研究中对其孔隙的描述以及表征的方法基础上,找到适合国内泥页岩孔隙的分类体系以及能够准确客观表征泥页岩孔隙结构的方法,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支持。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北美是全球目前唯一实现页岩气商业化开采的地区。美国页岩气开采最早,可追溯到1821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8)

地球岩石圈 板块构造及其划分(8) 胡经国 二、岩石圈、软流圈与板块边界 ㈠、岩石圈与软流圈 1、岩石圈与软流圈概述 1926年,地质学家古登堡提出,在地下100千米、200千米深处存在较软低速层。20世纪50、60年代,证实地幔低速层的存在。在地幔低速层,高频横波强烈衰减,表明这里物质较热、较轻、较软,具有一定的塑性,这就是所谓的软流圈或软流圈的上部。软流圈以上的地球表层,称为岩石圈。 在地球内部,温度、压力随深度增大而增高。在地球上层温度增高快,在一个合适的深度,形成了塑性的软流圈。再往下,压力的增高效应超过了温度的增高效应,以下的地幔重新变得十分刚硬。 地震横波能通过地幔。软流圈也是固体。在长时间(数万年、数十万年或更长)压力作用下,软流圈物质可以发生缓慢蠕动,表现出某种流体状态。 2、岩石圈 ⑴、岩石圈的范围 岩石圈包括刚性地壳和由橄榄岩组成的部分上地幔。莫霍面仅仅是地壳与地幔的化学成分的界面,它位于岩石圈内。 ⑵、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的差异 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的物理性质和厚度存在差异。 ①、厚度差异及其原因 大陆岩石圈厚度大,约为150~180公里左右,在古老地盾之下可厚达200公里。大洋岩石圈厚度一般为60~80公里。在大洋中脊下面,由于软流圈物质上升,因而其洋底岩石圈厚度不过数公里。大洋岩石圈的厚度通常随地壳年龄增大而增大。 岩石圈厚度与地温梯度有关。高热流地区岩石圈厚度小;低热流地区岩石圈厚度大。 在高热流的洋中脊轴部,热的软流圈物质向上涌升,形成低密度的“异常地幔”。灸热的局部熔融的异常地幔一直上升到地壳底部。洋中脊轴部岩石圈厚度不到10公里。自洋中脊向两侧,热流值逐渐降低,岩石圈厚度随之增大。大洋岩石圈平均厚度为50~60公里。最老洋底的岩石圈厚度接近100公里。 ②、对流的地幔推动岩石圈底部 1

句子成分及句子结构

基本句型: 所谓基本句型就是句子结构的基本“格局”,也就是千变万化的句子结构的雏形。正是这种有限的分句结构雏形及其转化形式,能够衍生出无限的实际使用中的句子。现代英语的基本句型有五种:1.主—动—补(SVC)结构:在SVC结构中,谓语动词通常是连系动词(linking verb)be的各种形式。 S: subject 主语V: verb 谓语动词C: complement 补语 例句: That car is mine. She is in good health. My brother has become an engineer(工程师). These flowers smell (are) fragrant(芳香的). All the tourists (游客) seemed pleased. 2. 主—动(SV)结构:在SV结构中,谓语动词通常是不及物动词(intransitive verb)。 例句: Iron rusts (生锈).You suck! Everything sucks! Everybody laughed. The guests have arrived. Prices (价格) are going down. The children are sleeping.

3. 主—动—宾(SVO)结构 O: object 宾语 在SVO结构中,谓语动词通常是及物动词(transitive verb),随后必须跟宾语,带一个宾语的及物动词又叫做“单宾语及物动词”。 例句: I want a return ticket (返程票). Liverpool(利物浦队) 【S】won 【V】the game【O】. Nobody could answer the question. The train is building up speed (加速). The plane (飞机) is losing altitude (降低高度). 4.主—动—宾—宾(SVoO)结构deny sb sth. 在SVoO结构中,及物动词之后必须跟两个宾语(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这种动词又叫做“双宾语及物动词”。 o: 间接宾语(一般指人)O:直接宾语(一般指物)例句: I gave you a book. (I gave a book to you) I sent him a telegram (电报). (I sent a telegram to him) Mary lent (出借) me her car. (Mary lent her car to me) David showed (展示,出示,指出) me the way. (David showed the way to/for me.) Someone left you this note (字条,便条). (Someone left this note to you.) I made myself a cup of tea. (I made a cup of tea for myself)

半焦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

第36卷第4期2005年7月 锅 炉 技 术 BOIL ER T ECH NO L OGY Vol.36,No.4 Jul.,2005 收稿日期:2004071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基金资助项目子课题(G199902210532) 作者简介:周毅(,男,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硕士研究生。 文章编号: CN311508(2005)04003405 半焦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 周 毅, 段钰锋, 陈晓平, 赵长遂, 吴 新 (东南大学动力系洁净煤发电与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6) 关键词: 部分气化;半焦;孔隙结构;喷动流化床 摘 要: 用氮气等温吸附(77K)方法测量了原煤及其加压、常压部分气化后半焦的BET 比表面积,并通过BJH 法计算了孔比表面积、孔容积、孔径和孔分布。根据测试结果,从气化操作条件、半焦颗粒粒径、半焦工业分析3方面分析了影响半焦孔隙结构的因素。常压喷动流化床气化中,挥发分析出或热解对半焦孔隙的生成和发展起到主导作用;而加压气化过程中,炭发生的气化反应对半焦孔隙的生成和发展有更加重要的影响。实验中发现在一定的气化工况下,煤焦存在一个合适的颗粒尺寸范围,能形成比较大的孔比表面积和孔容积,有利于增强煤焦的气化反应。 中图分类号: T Q 534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第二代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发电技术采用了煤的部分气化,将产生的中低热值煤气用于提高烟气轮机入口的燃气温度,而煤部分气化后的半焦则送入PFBC 锅炉中燃烧。它克服了第一代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系统中燃气轮机入口温度低的弱点,使系统净发电效率可望达到45%~47%[1],从而实现电站较高的整体发电效率。半焦作为煤部分气化后的产物,与原煤相比在表面形态、内部结构及化学组成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孔隙结构是半焦物理结构的主要部分,其内表面积和孔隙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半焦的吸附特性和反应速率,对气化和燃烧过程都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对半焦的孔隙特性进行相关的研究,无论在半焦研究的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半焦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许多研究者对气化和燃烧过程中煤焦的孔隙结构作过研究,但煤焦结构的复杂性 也限制了该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从工业化和半工业化的部分气化炉中取得半焦样品,测定了其比表面积、孔比表面积、孔径和孔容等参数,并对这些参数的影响因素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2 实验部分 2.1实验样品 本实验的样品主要分为两大系列:加压系列(PC 、2-PC)与常压(A C)系列。每个系列中又包括2个种类:原煤和半焦,其中加压系列的半焦又分别取自初始气化的非稳定过渡工况(PC 系列)和稳定6h 后的稳态气化工况(2-PC 系列)。加压系列的样品来自东南大学热能研究所热输入2MW 增压喷动流化床(PFG)多功能热态实验台;常压系列的样品来自南京某厂常压喷动流化床煤气炉。煤样都是徐州烟煤,其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见表1,半焦是煤气炉在表2所示运行工况下取得。 表1 常压、加压气化用原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煤 样 工业分析(空干基) 元 素 分 析 A FC V M C ad H ad O ad N ad S ad 加压气化用煤22.9945.8728.94 2.2060.46 4.128.72 1.110.40常压气化用煤 25.36 46.25 26.11 2.29 56.54 3.71 8.31 0.87 0.48

发展速度教案

第29讲 动态数列速度指标 主要内容: 动态数列速度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一、复习发展速度——动态相对数 ????? ? ?? ???? ??????? ???? ?? ??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发展速度速度指标平均增长量增长量平均发展水平 发展水平水平指标动态指标

(一)速度指标及计算方法列表(同比增长、环比增长、总增长) (二)增长1%的绝对值 速度指标反映现象发展快慢,但有时,速度快并不代表现象总量、增长量高,有必要将速度指标与水平指标结合进来,深入分析增长速度与增长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反映增长速度的实际效果。所以在此有必要计算环比增长速度每增减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绝对量,通常称为增长1%的绝对值。 现象发展过程中,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平均每增长百分之一所增加的绝对数量。用环比增长速度和逐期增长量计算。 1、含义解析——A市财政收入07年比06年增长13.9%,增加了35.1亿元,那么07年与06年相比,平均每增长百分之一所增加的财政收入是多少?

比例式: 13.9%:35.1=1%:X 则, X=35.1*1%/13.9%=2.53(亿元) 2、计算方法 3、增长1%的绝对值作用 现有甲省的A 、B 两市财政收入资料如下: A 市财政收入环比增长速度是多少? B 市财政收入环比增长速度是多少?是否表明,A 市财政收入增长高于B 市?(需要计算每增长1%,财政收入增加了多少?) 发展速度的学习中,明确几个关系? 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 逐期增长量与环比增长速度; 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 二、平均发展速度 (一)何为平均发展速度 是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的几何平均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速度变化的平均程度。是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开n 次方,或 % 1 环比增长速度逐期增长量 100 前期水平

组成地壳的岩石

浙教版科学七上3.3.1组成地壳的岩石 教学目标:知道岩石的类型。 教学重点:掌握不同种类的岩石。 教学难点:理解集中常见的岩石;岩石的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不论是城市中雄伟的建筑,还是风景如画的黄山,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岩石。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你能认识不同种类的岩石吗?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塘的物质基础,也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矿产资源。 一岩石的类型 1岩石圈 地壳+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岩石圈不包含软流层(可提问)。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厚度不一,大陆较厚,海洋较薄,但海洋部分的岩石圈并不缺失,缺失的只是硅铝层。//岩石圈的主要物质成分由表及里,铁镁成分增多。全球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板块。 2矿物: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3岩石: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岩石是组成岩石圈的基本单位。是固态矿物或矿物的混合物。其中海面下的岩石称为礁、暗礁及暗沙,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即化石)。 4岩石的类型:复杂多样。 通过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⑴岩浆岩。如花岗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岩浆:由软流层喷出的熔融物。高温、液态。 #成因: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类。是岩浆喷发后形成,属于地球的内力作用。 *注意。只有岩浆能形成岩浆岩。变质岩能形成新的岩浆。不能说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特点: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有明显气孔的岩石在成因分类中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喷出岩有气孔、疏松;侵入岩无孔隙、致密)。分析:因为岩浆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冷却凝固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性成分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 *玄武岩最主要的特征是有气孔构造。由火山喷发冷凝而形成的玄武岩多气孔构造。 #岩浆岩形成气孔的原因:含有大量气体的岩浆在喷出地表后,气体大量逸出,在岩石中残留气孔。如玄武岩是喷出岩。 #有用成分举例: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⑵沉积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 #成因: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形成的。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是地球外力作用形成。 #特点:由于沉积岩的生成是一层一层地沉积下来的,所以常能明显地看出层次,叫做层理构造。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但不能说都是层状分布)或化石,这是区别于其他岩石的主要特征,有些可以看到明显的砂粒或砾石,有化石存在。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有的含砂粒)是沉积岩的两个重要特征。 #有用成分举例: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沉积岩中一般含有化石。砾石层形成年代很晚,不可能形成化石。 *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沉积岩。煤、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矿物)燃料。 #沉积岩从下到上的顺序是砾岩砂岩页岩。 ⑶变质岩。如大理岩、板岩、片麻岩。 #成因: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如大理岩是石灰岩变质而成。(石灰岩能变质成大理岩)板岩是页岩变质而成(板岩是由页岩受挤压变质而成的)。石英岩是由砂岩变质而来的。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是地球内力作用形成。 #特点:常有片状结构。

(完整word版)英语句子成分和英语句子基本结构讲解及练习

英语句子成分和英语句子基本结构讲解及练习 一、句子的基本结构(5种) 1、主语+谓语(s+v) 2、主语+系动词+表语(s+l+p) 3、主语+谓语+宾语(s+v+o) 4、主语+谓语+间接宾语(指人)+直接宾语(指物)(s+v+io+do) 5、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s+v+o+c) 二、句子成分:(主语、谓语、表语、宾语、定语、状语、宾补、同位语、插足语) 1. 主语(subject):句子说明的人或事物。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He likes dancing. () Twenty years is a short time in history. ( ) Seeing is believing. () To see is to believe.()What he needs is a book.() It is very clear that the elephant is round and tall like a tree.() (一)指出下列句中主语的中心词 ① The teacher with two of his students is walking into the classroom. ② There is an old man coming here. ③ The useful dictionary was given by my mother last year. ④ To do today's homework without the teacher's help is very difficult.

发展速度的方法

发展速度的方法 1 六种发展速度素质的练习方法 高抬腿 后蹬跑 车轮跑 30米行进间跑 顺风跑 让 距跑 加速跑 2 在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为何由知识的传播着转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促进着 1积极的旁观 2给学生心里上的支持3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3 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1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 牢牢树立讲课第一的指 导思想2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 增强体育课程的综合性3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树 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概念4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5以人为本 重视 学生的主体地位6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7改革体育考试和评 价学生的体育学习 4 体育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哪八个方面 身心全面发展原则 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 地位相结合的原则 直观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提高原则 从实际出发原则 合 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综合创新原则 5 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学 生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个 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收益 6 体育锻炼应遵循哪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全面锻炼原则 经常性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 准备与整理活动 7 心理健康目标有哪几个方面 了解体育活动对心里健康的作用 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 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和自信的关系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4形成克服 困难的课程性质 8 运动参与目标有哪个方面 具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用科学的方法与体育 活动 9 简述素质教育的要义 面向全体 学生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 10 叙述教师专业发展大致要经历 专业形成阶段2专业成长阶段3专业成熟阶段4充分专 业化阶段

句子结构及成分

基础知识 目录 1.词性的英文缩写 2.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3. 实义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和连系动词 4. 句子成分 5. 简单句的五种基本结构 6. 谓语和非谓语 7. 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 8. 逻辑上的主谓关系 9. 复合结构 10.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 1.词性的英文缩写 在英语学习中掌握单词词性非常重要。如果记单词时只记拼写、读音而不记词性,我们就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们,所以在记单词时一定要把单词词性记准记牢。 缩写字母原词代表词性 n. noun 名词 v. verb 动词 vt.transitive verb 及物动词 vi.intransitive verb 不及物动词 modal v. modal verb 情态动词 aux. v. auxiliary verb 助动词 adj.adjective 形容词 adv.adverb 副词 num. numeral 数词 interj. interjection 感叹词 pron. pronoun 代词 prep.preposition 介词 art. article 冠词 conj conjunction 连词 2.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1)实义动词后跟宾语时,这个动词是及物动词。实义动词后面不跟宾语时,这个动词是不及物动词。The door opened. (open后面没跟宾语,open是vi)

He opened the door.(open后面有宾语the door, open是vt) 注:动词是及物还是不,关键看它在句中时后面是否跟宾语。 (2)有些动词既可作vt又可作vi,词义相同。 The meeting began at six. < vi.> We began the meeting at six. < vt.> (3)有些动词既可作vt又可作vi,但词义不同。 The man walked away. (walk vi,意为“走”)He walked the dog every day. ( walk vt,“遛”) She washes clothes at home. (wash vt,“洗”)The clothes washes well. (wash vi,“耐洗”) (4)英语中一些单词是及物还是不及物,可能与汉语不同。 He listens to the music every day. (listen为vi,汉语中“听”是vt。) 3.实义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和连系动词 (1)实义动词也叫行为动词。 实义动词和助动词是根据动词在句子中的含义和作用来划分的。指意义完全且能够独立作谓语的动词。 He lives quite near. (live“住”,有明确意义,单独作谓语,为实义动词。) I like reading. (l ike “喜欢”,意思明确,单独作谓语,为实义动词。) I bought a pen yesterday. (bought “买”,意义明确,单独作谓语,为实义动词。) (2)助动词常见助动词为do, be, have,它们为基本助动词。 助动词的“助”是“帮助”之意。是帮助构成时态、语态、虚拟语气、疑问句、否定句、倒装句和帮助强调的词。这些词本身无词汇意义或意义不完全,不能单独作谓语。 A.帮助构成时态 The boy is crying.(is帮助构成现在进行时,和crying一起作谓语,是助动词。) He has arrived. (has帮助构成现在完成时,和arrived一起作谓语,是助动词。) I have been painting all day.(have been帮助构成现在完成进行时,和painting一起作谓语,都是助动词。)B.帮助构成否定句和疑问句 Does he like English? (does帮助构成一般疑问句,没有具体意义,是助动词。) He does n’t have lunch at home. (does只是帮助构成否定句,没有具体意义,是助动词。) C.帮助构成被动语态 Trees are planted in spring. (are帮助构成被动语态,没有具体意义,是助动词。) The house has been pulled down. (has been帮助构成时态和语态,是助动词。) D.帮助构成虚拟语气 If he had come yesterday, I wouldn’t have made such a mistake.(had, have帮助构成虚拟语气,是助动词,属于谓语的一部分) E.帮助构成倒装句 So did he love his mother that he bought her many presents on her birthday. (他如此爱他的母亲以至于他母亲生日那一天,他给她买了许多礼物。did只是帮助构成倒装句,没有具体意义,是助动词。)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1.识记: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3.应用: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貌的形成;学会分析不同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影响。 第1讲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分层 (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________,实线N:________。 (2)分层 名称特征界面 A层 __ __ 连续圈层,平均厚度约____千米 a__________ b古登堡界面 B层 _ ___ 厚度约2 800千米,上部存在 c____________,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C+D层地核分C外核、D内核 2. 岩石圈 (1)构成:地壳与__________以上的地幔部分。图中字母____。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巧学速记地壳“厚薄”歌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 A .①为地壳 B .②为岩石圈 C .③为软流层 D .④为下地幔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 .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 .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 .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 .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3.某地地下30KM 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游鱼,都会感觉到(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P 波,上下颠簸 D 、S 波,左右摇晃 4.关于地壳和岩石圈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就是整个地壳 B.岩石圈为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 C.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成岩石圈 D.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A________岩 侵入岩 岩浆侵入______________冷 凝形成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_____ ____ B________岩 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形成 ________、砂岩、页岩 C________岩 高温高压下原有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 ________、板岩、片麻岩 2. 地质作用????? a 表示 b + c 表示外力作用 d 表示 e 表示 3.循环意义 (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______________;

句子的成分和结构

句子的成分和结构 一:什么是句子的成分和结构? 二:为什么要学习句子的成分和结构? 三:句子有哪些基本成分和基本结构? 一:什么是句子的成分和结构? 1.什么是句子的成分? 2.什么是句子的结构? 二:为什么要学习句子的成分和结构? 1.为什么要学习句子的成分? 2.为什么要学习句子的结构? 三.句子的基本成分和基本结构? 1.句子的基本成分 A.基本成分有哪些? B.基本成分都有哪些词可以充当? 2.句子的基本结构 A.基本机构有哪些? B.都有哪些词可以充当? 1.句子成分:句子的组成部分就是句子成分。 2.句子的结构:句子的结构就是句子是由什么样的成分构成。即句子成分组合在一起就是句子结构。 为什么要学习句子的成分?为什么要学习句子结构? 1.为了更好的理解 2.为了修改病句 3.为了后面学习从句打基础 4.为自学打基础 ......

句子的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表语 主语:一个句子的主体,全句要陈述的对象。主要由名词,代词,数词,动名词,不定式充当。 Eg. Students study. We are friends. Five plus five is ten. Being late is not available. To be number one is popular in our school.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表示主语的行为或者状态。主要是由动词或者动词短语充当。 Eg. The world turns and we turn with it.世事变化无常,我们从容面对。 Plans disappear, dreams take over. 计划消失,梦想先行。 宾语:主语行为的对象,动作的承受者。主要由名词,代词,动名词,数词,不定式名词短语,名词从句充当。 Eg. They teaches us. He ate the apple. 定语:是用来修饰或限定名词的。通常由形容词或者形容词短语充当。 Eg. This is a red sun. He is a tall boy. 状语: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方式,修饰或者限定形容词或者副词。通常由副词充当。 Eg. The students study hard. (这些学生学习努力。) I often write to him. (我常给他写信。) The bag is too heavy. (这个书包太重了。) 表语:说明主语的性质或者状态。通常由名词或者形容词,代词,数词,不定式,动名词,过去分词,副词,介词短语,名词从句充当。 Eg. Time is money. Three o’clock is always too late or too early for anything you want to do. 补语:补充说明。主语补语,宾语补语和表语补语 主语补语Tom was made monitor. 宾语补语I made Tom monitor. 表语补语I am sure to succeed.

句子的成分、结构和基本句型

句子的成分、结构和基本句型 句子是写作的基本单位,只有写好句子才有可能写好文章。英语的句子成分有八种:主语、谓语动词、表语、宾语、定语、状语、主语补足语和宾语补足语。 一.英语的句子成分: (一)主语: Walls have ears. ( ) He will take you to the hospital. () To see is to believe. () Smoking is not allowed in public places. ()Whether or not they will come depends on the weather. () (二)谓语动词由_____________担任。助动词或情态动词加其他动词的适当形式也构成谓语动词。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The chance may never come again. Mary has been working at the dress shop since 1994. (三)表语它的位置在__________之后。 My father is a professor. ( ) Who's that? It's me. ( ) Everything here is expensive. ( ) The match became very exciting.( ) The story of my life may be of help to others.( ) Three times five is fifteen. ( ) His plan is to seek work in the city. ( ) My first idea was that you should hide your feelings. ( ) (四)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宾语一般放在___________之后。_____词后也会跟宾语。 She covered her face with her hands.( ) We haven't seen her for a long time. ( ) Do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 ( ) Give me four please. ( ) He wants to dream a nice dream. ( ) We need to know what others are doing. ( ) We should care more about our friends. ( ) (五)定语是修饰___词.单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之_____;短语和从句作定语时则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之_____。 The play has three acts. ( ) This is her first trip to Europe. ( ) They are women workers. () Tom's father didn't write home until yesterday. ()Mary is a beautiful girl.. () 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 ) I have nothing to eat. ( ) Those who want to go to Tibet are to sign their names here. ( ) (六)状语状语表示地点、时间、原因、目的、结果、条件、伴随情况等。 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 ( ) I left the village five years ago. ( ) I arrived late because of the traffic jam .( ) We'll send a car to fetch you. ( ) The fish can eat a person in two minutes , leaving only bones.( ) The students came into the classroom, singing and dancing.( ) If he goes, so will I . ( ) Though he is a child, he knows a lot. ( ) (七)宾语补足语 英语有些及物动词,除了要有宾语之外,还要加上宾语补足语,才能使句子的意义完整。宾语和宾语补足语一起构成___________。 They elected me captain of the team. ( ) We try to make our country strong. ( ) We found everything in good order there.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