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邓雪鹏 - 论电视剧《三国演义》《三国》与文本《三国演义》的比较研究 2015 10 10C

邓雪鹏 - 论电视剧《三国演义》《三国》与文本《三国演义》的比较研究 2015 10 10C

邓雪鹏 - 论电视剧《三国演义》《三国》与文本《三国演义》的比较研究 2015 10 10C
邓雪鹏 - 论电视剧《三国演义》《三国》与文本《三国演义》的比较研究 2015 10 10C

电视剧《三国演义》、《三国》与《三国演义》文本的比较研究

邓雪鹏

目录

引言 (2)

关于名著《三国演义》改编电视剧的现状 (2)

关于名著《三国演义》改编电视剧的主要观点 (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3)

第一节:两部三国电视剧创作背景的异同及受众的欣赏水平 (4)

1.1) 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拍摄背景 (4)

1.2) 电视剧《三国》的拍摄背景 (5)

1.3) 播出体制的变化 (5)

1.4) 评价标准的变化 (7)

1.4.1) 大众文化的召唤 (7)

1.4.2) 审美追求的走向 (8)

第二节:两部三国电视剧观众群体的变化及改编方式 (8)

2.1) 94版《三国演义》的改编 (9)

2.2) 10版《新三国》的改编 (10)

第三节:观众对两部三国电视剧改编的的认同和选择 (11)

3.1) 观众对两部三国电视剧的评价及心里变化的原因 (14)

3.2) 电视剧《三国演义》和《三国》的文本生成与认同 (20)

3.2.1) 文本生成的基础 (20)

3.2.2) 文本认同的差异 (24)

3.2.3) 画面语言的比较 (28)

3.2.4) 声音效果的比较 (30)

3.3) 余论 (31)

第四节:名著改编成电影的策略原则 (32)

4.1) 其本质的不同 (32)

4.2) 电影叙事的独特性 (32)

4.3) 电影语言与文字的区别 (33)

4.4) 电影对于文学性表达的局限性 (33)

4.5) 主导者的区别 (34)

引言

关于名著《三国演义》改编电视剧的现状

文学文本与电视艺术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不仅仅是电视剧文本的母体,更为电视剧提供艺术的土壤和创作源泉。电视剧从文学文本中汲取营养,提升艺术品位的同时也传播了文学艺术。经典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和翻拍,可以充分体现出电视艺术与文学母体的紧密联系。在电视发展的百年历史中,导演们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电视综合艺术,让更多的受众观赏到文学作品,也让更多的文学作品有机会走向大众。这就形成了电视与文学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三

国演义》几经改编,每一次改编都是编导们对《三国演义》的再度创作和自我阐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面貌,满足人民群众口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受众欣赏水平和审美需求不断提高,对于电视剧改编的认同和心理期待也逐渐趋向成熟。因此,改编难,改编名著更难,改编尽人皆知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更是难上加难。

堪称经典电视剧改编当数1994年王扶林导演的84集史诗性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主创人员采用现代人视角进行阐释,坚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忠实于原著精髓,运用声画艺术的传播媒介,成功地完成了一部三国时期“编年史”创作,再现了1800年前的历史征战风貌。据统计,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播出之时,万人空巷,收视率高达46. 7%。至少约有4到5亿的中国人在同时收看这部电视剧,足可见人们对“三国”题材的喜爱,至今没有其他任何一种电视剧能够产生这样的影响。

近几年,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运作机制的成熟给电视艺术极大地冲击。“文化快餐”现象凸显,编导们将目光再度聚焦“名著”,形成名著改编的淘金热。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制作中心策划立项,数家影视制作机构联合出品95集史诗电视剧《三国》于2010年上半年与观众见面。导演高希希将这一部流传千载,脍炙人口的三国题材进行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与颠覆。该剧过于重视宏大的战争场面和视频特技等外在形式吸引观众眼球,内在精神上却很难达到名著改编应有的精神风貌。大大削弱了电视剧的艺术魅力,产生了与受众心理预期相悖的效果播出不久,质疑声此起彼伏。

关于名著《三国演义》改编电视剧的主要观点

综观众多学者、相关从业人员对名著《三国演义》改编剧的研究,有着明显的理论建树。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理论著作和文献资料较多,成为一种名著改

编剧理论研究课题,批评理论逐步成熟。具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美学特征研究十分深刻,其中代表人物高鑫从创作方式概括和创作思辨入手,将电视剧《三国演义》改编得失充分展现出来。夏青则是从哲学角度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放在电视剧的人物分析上,表现文学创作中的角色意识。李衍柱从电视剧《三国演义》看到现实主义回归的倾向。

第二,文体特征研究方面,重点研究名著文学文本转化成电视剧文本的差异和得失。刘树生提出把“故事”变成“戏”,要用各种艺术因素来丰富和完成屏幕形象。孟繁树和黎辉等学者也有相应的阐述。

第三,小说内涵研究方面,主要研究电视剧《三国演义》尊重罗贯中的艺术精髓。学者靳青万认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多人分编分导的情况下,也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住了原著的主题,电视剧的改编创作是较为成功的。

第四,视听语言的研究成果,代表人物孟繁树认为该剧在色彩、声音和气氛上给人以气势磅礴和惊心动魄之感。周玉屏等学者从音乐音响来揭示该剧多种元素结合的得失。

第五,受众传播学角度分析,代表人物沈伯俊将受众的欣赏水平和编导的创造相结合,提出相应的改编方向等。高伟杰等学者也提出了“不可重复定律”给改编“二度艺术再创造”带来难度性分析。就理论研究来看,这些著作和文章主要侧重于原著文本形态、历史事实、文化意蕴等方面,而对于叙事策略、角色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的集中叙述较少,部分学者也正努力寻找新的突破。理论研究通常随着电视剧的产生相继出现,电视剧《三国》2010年刚刚播出,目前为止研究的文献少之又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动态更新的中文数据库,笔者以“电视剧《三国》”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的期刊文章还不到二十篇,学术论文更是寥寥无几。这几篇文章在电视剧艺术基本原理和传播学受众等角度浅尝辄止地加以论述。尽管有些学者己经开始研究和分析电视剧《三国》,但是,现今硕士或博士论文等专业性的文献却是没有一篇。足可见,该剧还没有引起众多学者的重视。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将1994年版《三国演义》及2010年版《三国》两部电视剧与罗贯中文本《三国演义》进行比较研究,着重论述两部电视剧的创作背景与罗版文本的比较、两部电视剧观众群体的变化比较、观众对两部电视剧的评价及心理变化的对比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1994年王扶林导演的84集史诗性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忠实于原著,将艺术重构与还原名著完美的结合起来,在“忠实”与“创作”找到了一个适合的“度”。改编者借用视觉化电视艺术语言正确传达了原著

的精神实质,展现了三国将近100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该剧也借名著之名成为“电视神话”,同样成为珍贵的文化瑰宝。如果背离小说文本涵义,名著改编剧将变成另起炉灶的新创作。2010年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制作中心策划立项的95集电视剧《三国》正是改编者的一种首创性开拓,借助原著的艺术元素进行“后现代主义”解构与颠覆。播出后赞美与质疑齐飞的现象尤为严重,“忠实于原著”的原则受到了挑战。究竟两部改编剧孰优孰劣?可从本论文的解读分析中窥见一斑。

全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梳理了两部电视剧创作背景,分析了时隔十多年的

电视剧运作机制、播出体制以及受众欣赏水平和评价标准的变化。第二章探讨两部电视剧观众群体的变化,阐释了两个不同年代的改编者对罗版小说及《三国志》文本的认知和改编方式,以及观众对两个改编作品认同和选择。第三章分析比较观众对两部电视剧的评价及心理变化的原因。余论中进一步通过两部电视剧与罗版文本的比较分析,得出名著改编策略原则。这两部电视剧的出现是对《三国演义》小说文本的丰富和补充。本文理性分析相隔16年的两部三国题材的电视剧改编与罗版文本及《三国志》存在的共性和差异,研究改编现象和原则,分析改编剧受众的接受情况。在名著改编热潮的背景下,我们要乐观的发掘电视剧改编的历史现象,长远性分析名著改编剧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探索性思考名著改编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两部三国电视剧创作背景的异同及受众的欣赏水平

1.1) 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拍摄背景

中国自文革结束后,人民群众的精神束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70年代末到80年代人民群众有一种饥渴的求知欲望,当人们放眼世界环顾中国时无不对因文革和闭关锁国而错失与世界对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而万分惋惜。这种惋惜即是文化思潮的也是科学技术的,就《三国演义》而言当时的学术讨论呈现出一汪死水的局面,电视电影的拍摄设备和拍摄技术方面也十分落后。在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潮蓬勃发展全力将古典名著用电视电影的新技术展现给观众视觉享受的时代我们却停滞了。这种悲剧既有政治压迫学术自由的因素也有因闭关锁国而导致的电视电影拍摄设备的落后和缺乏,当然那时更缺乏让制片和导演们自由发挥的土壤和空气。与当时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的日本,《三国演义》虽然是我国的首创,也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将《三国演义》拍成视觉作品的却是日本人。这种局面的出现大大刺激了80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电视人才,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官方文艺部门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

紧迫性。90年代初的拍摄设备和拍摄技术相对于文革刚结束时也达到了一种新的进步。在这种主客观条件成熟的时代官方文艺部门以一种不计成本严格筛选人才打造经典的态度来拍摄这部巨著,制片和导演演员们更是以一种认真严谨,如履薄冰的工作精神来完成这部巨著的拍摄。抚今追昔当我们重温94版《三国演义》时也能由衷的钦佩拍摄这部巨著背后的工作人员的文艺视野和职业精神。

1.2) 电视剧《三国》的拍摄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带给电视剧的生产制作、传输直至播出平台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中国从来没有商业电视,这是一个常识……商业因素的介入使电视剧的制作多样多元,改变了原有的纯计划拨款的方式,但资本经营的多元不能撼动电视国有的性质,国家资本在各种资本形式中是主要控制力量。”这一时期,电视剧的制作从以前的政府拨款向影视剧投资市场化方向发展,电视剧的运作包括投资和发行收入两个部分,前者是电视剧生产的前提基础,后者是电视剧再生产的保证。电视剧的创作环境相对宽松,投资者也越来越多。制作队伍呈现多元化趋势,分为国家所有的制作队伍、民营团队、中外合作的公司等,但产业环境却有失偏颇,各种所有制的生产和发行公司的竞争平台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电视剧的发展。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公布,2010年我国国内电视剧产量达1. 4万集,为五年来最高,稳居世界第一。但是,具有艺术性的经典剧作却是凤毛麟角。原因在于现今的运作机制比较开放,不对电视剧题材加以限制,几乎是靠市场价值规律进行调节,“适者生存”成为了电视剧创作法则。因此,为了减少风险、谋求收视率,获取高额利润,改编者将目光锁定名著,希望能从中寻找到有拍摄价值的元素。名著改编《三国演义》再次被改编,由朱苏进编剧,高希希导演的史诗大剧《三国》于2010年上映了,该剧的制作团队是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制作中心策划立项,由多家制作单位联合出品。天津电视台副台长云燕表示,依据电视剧市场发展趋势天津电视台既是投资方,又是购买方,从策划、立项、制作到市场运营都进行“立体式”参与,投巨资拍摄、并优先购买。编导们在各方资金支持下,以“品牌剧、精品剧”为目标,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按照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三国梦”。该剧从人物关系的设置、事件的因果关系、结构安排等解构了原著的主题,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紧跟时代需求。

1.3) 播出体制的变化

电视剧的播出体制是指电视剧在某种社会制度中,遵循传媒媒介的运作惯

例、规范与实现方式,是电视剧传播、流通过程中有组织的机制。正如特里·伊格尔顿所说的:“‘文学生产的模式’必须在它与某一社会的一般生产模式及该社会的一般(即非特殊性的文学)意识形态的关系中来加以分析。90年代仅有电视台可以承载电视剧的播出,播出内容也严格按照国家和相关规定,电视台不能随意播放。

电视剧《三国演义》制作和播出体制为同一单位,即制播合一。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录制,自然在中央电视台晚间黄金时段播出。由于当时网络不普及,可供选择的电视节目也较少,观众每天晚上只有乖乖的坐在电视机旁等待着电视台播出,观众与电视剧的互动性也相对滞后。电视台居高临下,按照规定只负责电视剧的播放。观众的想法和意见也仅仅通过电视台热线电话吐露,专业性的观众尤其是学者们则是通过报纸杂志等评点剧作,发表自己的观后感。

现如今,互联网络的普及和各种媒介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电视剧的播出平台也增多了,如同约翰·费斯克认为的那样“电视节目制作人出资制作节目,然后把这个商品出售给消费者,购买节目的电视台。电视台购得节目后进行财经经济体制内又一轮流通,这时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变成了生产者,它生产的商品是观众,观众这个商品再被卖给出钱作广告的客户,在整个过程中,观众扮演的是被动的角色。”2010年共有951部剧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批,然而,真正与观众见面的播出数目为26部。广电总局发布的官方数据也显示,实际每年的电视剧产量和播出的比例为5: 3,即40%己经生产出来的电视剧是没有播出平台的。电视台无法承受这么大的播出量,剩下的电视剧苦于没有播出平台,或许“网络视频点播”等可以提供更多的播出平台。

在这样口益竞争的传媒环境中,单单靠一家电视台或者单一媒介形式是很难形成传播优势的。各大媒体相互联合购买电视剧并约定同一时间段播出,实现多渠道互动。安徽、江苏、重庆、天津等四家省级卫视分摊费用共同购买新《三国》,相约每天播出的进度一致,原因就是每家电视台都是怕失去观众,失去收视率,失去广告收入。高额的成本显然只能在不违反国家广电总局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同时,尽可能多的插播广告以求利润。在播出期间,电视剧《三国》运营商整合电视、报纸、网络、广播、杂志、移动通讯、户外LED广告牌等媒体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推广。同时,搜狐、新浪、腾讯、百度、PPS等网站合作建立“三国专区”,并通过优酷视频网等全方位推广,问天下谁是英雄一一网络票选“三国英雄排名”及“三国主演排名”,使得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点评。这样市场化运作的播出体制为电视剧创造了宽松的播出环境,大大提高了电视剧播出平台的自主权和广泛性。

1.4) 评价标准的变化

1.4.1) 大众文化的召唤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精英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精英文化是一种追求纯粹的知识性和人文关怀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批判态度。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受精英文化影响,必然带有“中国特色”的标签,名著与电视剧的结合成为了一种文化自觉。人们不是通过阅读而是观看电视剧来了解名著,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影像凌驾于文字之上,文字统治地位逐渐被视听图像所取代。导演们运用镜头语言展现百姓的悲欢离合,在潜移默化中突出政治意识,关注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方式。电视剧《三国演义》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雅”剧。“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史无前例的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政治发生文化的巨大的转向,媒介革命与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城市文化正在迅速兴起,消费型的小康社会正在逐步形成,后现代的大众文化与消费娱乐文化正在越来越成为今口中国的生活方式。”名著《三国演义》一直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个创作文本,

编者们为求收视率再度改编,用丹尼尔·贝尔的话就是“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一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导演高希希自觉地遵循“文化产业”的生产规则拍摄“让大伙高兴”的艺术产品,新《三国》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俗”剧。拍摄演员的改变,服饰化妆的差异,拍摄技术完善,硬件设备更新等因素无疑对名著二次创作带来新的生机。

大众文化到底如何召唤我们的呢?本雅明的观点是“尽管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受到商品经济的诱惑,有着畸形的异化成分,但作为艺术生产,其借用的现代技术和技术理性同样会制造出有意义的新的艺术形式”。电视剧的制作和传播理念越来越少地以一种独立的文化艺术形态出现,而是一种融合体。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也开始逐渐交融在一起。电视剧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认可、专家肯定、投合大众心理、调节和宣泄人们的情感。

我们需要保持一种乐观而理性的态度看待大众文化,针对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制作出不同的电视剧。电视剧呈现出的样子可能是“阳春白雪”的雅,也可能是“下里巴人”的俗。雅和俗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今天的“俗”可能成为明天的“雅”。任何矫枉过正都是不可取的。《三国演义》在民间流传被视为通俗小说,如今成为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独特的文化意识与中国观众的深层心理积淀相契合,如今“三国”仍然引发观众的收视兴趣,引起广大观众的大众文化心理召唤。纵观历史的长河,大众文化就是本土文化、中国文化。

1.4.2) 审美追求的走向

哥本纳认为:“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建构人们的生活模式及价值观念。”“审美是一种通过对符号形式的体验而实现沟通的过程”。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发展促使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造就了一大批脱离了单位体制等其他政治控制单元的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及其从业人员、三资企业职工,以及文化个体户、科技开发人员之类的‘无上级’人士所构成的新型社会群体。”市民阶层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消费者。大众就是指小市民,大众文化也就是小市民的文化。官方的精英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开始进行修正,以适应新兴阶层。大众文化为求得生存,努力合乎市民趣味,又合乎官方主流文化的要求。当代各阶层的人们的审美追求从原来的高雅文化、说教文化转向大众口常生活审美泛化。

如今,大众消费时代己经来临,人们开始追求浮华消费和个性张扬。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阔,对娱乐性期望值越来越高。受众被称之为“电视的上帝”,可见受众的力量之大。为了迎合“上帝”不同的审美追求,电视剧不断地推陈出新,抓住“上帝”的眼球。受众看到多重选择的时候,“口味”变得复杂的多,审美多元化凸显出来。相应地,大众文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口益膨胀起来。

名著《三国演义》积淀着本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迎合广大市民的传统心理积淀和情感宣泄,与官方传统的张扬暗契,成为改编者首选的文本。人们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审美态度也相对于其他题材的电视剧显得苛刻了许多,一般都是带有“成见”。他们想要看到的是符合自己审美想象的人物造型、故事情节、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涵。一旦这些元素与自己的审美期待有偏离,或者改编剧审美情趣达不到或者超不出原著,观众就会不满。前人的每一次改编剧又成了后人的参照,如果新剧达不到前人的改编水平,观众就认为改编很失败。名著《三国演义》改编剧拍摄的优劣影响到我国古典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影响到下一代人接受理念和道德教化。所以,改编者应该具有深度而不失精度的开拓三国留给我们的宝藏,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思想艺术素养和相应的知识储备,在忠实与超越寻找适合的突破口,同时对观众的审美需求不应该置之不理,否则得到的是观众的“板砖”,还得挂上一个裹读名著的罪名,破坏了名著普及和传播的渠道,成为文化传播的千古罪人。

第二节:两部三国电视剧观众群体的变化及改编方式94年老版《三国演义》刚播出时,中国改革开放只有仅仅15年,那时的

网络信息交流也没有现在那么普及,高等教育也还没有扩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只是占人口比例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人。大部分群众都是带着看老故事的心态来观看这部电视剧的,能有自己独立见解和评价的群众为数不多。少部分文艺界的知识分子才是真正能看懂这部电视剧的伯乐观众,也能给出一些客观有见解的评价。毋庸置疑这部电视剧给观众带来的都是一种视觉的震撼,只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不同而已。

进入2010年高希希拍完《新三国》播放时,中国的观众群体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是94年能比拟的。首先是传播方式的变化网络的冲击大大稀释了电视观众的人数。其次是人口受教育的比例和教育水平的质量变化。据教育部官网统计199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只有206万,而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已经达到了2021万的规模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人群的大规模扩涨。当然1990年能上大学的人他的知识的扎实程度肯定是比较精英化的,而2010年虽然文化精英的数量增加了,但高等教育接受者的总体水平没有16年前那么扎实了,尤其是高校扩招以后。受教育人数的变化当然会影响到观众对《新三国》的各种评价和讨论。再次,是观众接受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种文化思潮影响也会对新旧三国电视剧给出不同的新评价。

2.1) 94版《三国演义》的改编

1987年6月,电视工作者戴临风、阮若琳,历史学家刘世德、冯其庸,评书《三国演义》的监制袁枫和《红楼梦》的制片人任大惠召开了一个会议,定下了改编“三国”的方案。但不久传出了福建电视台、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乃至日本影视界都预备拍“三国”的消息,央视于是中止了拍摄计划。由于种种原因,各家的拍摄工作都未能如期展开,央视重新启动了拍摄三国的计划。1989年7月,王扶林被任命为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总导演。1990年6月,“三国”领导小组成立。8月,剧本创作会议召开,编剧剧组成立了由杜家福、朱晓平、刘树生、叶式生、李一波和周锴等6位中青年作者组成的编剧组,每人平均写10集左右。剧本创作大致分为5个阶段:

1.剧本作者、制作人、导演聚集一起,确定整体构思

2.每人写出2集,供剧组参考

3.讨论修改初稿,每天讨论一集,这个过程陆陆续续约用了1年

4.剧本作者根据剧组对初稿的意见,写出第2稿,交由戴临风、王扶林、刘世德孟繁树剧本参订人审看

5.作者写出第3稿,由参订人进行最后推敲,每位参订人在审看完剧本后,都必

须签字,直到戴临风最后审看完剧本,才送印刷厂排印。

剧本创作时间表:

1990年9月,完成文学剧本14集;

1990年10月,完成12集;

1990年11月,完成29集。

截止1990年12月15日前,累计完成84集文学本中的76集。剧组达成共识:充分尊重原作《三国演义》,同时参考《三国志》中有价值的史料,把120回的章回小说改编成84集的剧本,大的框架由群雄逐鹿、赤壁大战、三足鼎立、南征北战、三分归晋五部分组成。领导小组专门组织了一个剧本讨论小组,对剧本进行反复讨论,剧本经过数次易稿,最后定稿红皮书时,是1991年12月30日。实际上,《三国演义》的编剧们是和主创人员同时进驻,同时工作,修改剧本也和开机拍摄交叉进行。

2.2) 10版《新三国》的改编

《新三国》是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制作中心策划立项的电视剧,该剧由高希希执导,朱苏进编剧。该剧以《三国演义》原著为蓝本,讲述了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再到司马家族篡夺魏政权后天下归晋的整个过程。[

朱苏进1953年出生于江苏涟水,初中毕业后1969年应征入伍,是一位军旅出生的作家,不管之前他编写了什么剧本,就新三国的剧本而言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自由发挥都是极其失败的。首先,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古代中文教育,其初中学历也是在文革的动乱年代取得的,他自言“我看《三国演义》的连环画比看书更有味道”。可见其基本的文言功底是肤浅的,更别说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和人物事件关系了。编出来的电视剧自然贻笑大方了。其次他缺少一种认真严谨的敬业精神,给人一种商业化色彩浓厚的肤浅文人气息。表现在他编三国剧本的时间非常短,而且漏洞百出,既没有自由发挥的才能也没有尊重《三国演义》《三国志》原著精神的串编能力。编出来的作品给人思维混乱,语法错误,没有基本历史常识的深刻印象。再次,是朱苏进的三国剧本整体上看是没有任何逻辑连接性的,后期省略太严重了,诸葛亮死后下一集就三分归晋了,诸葛亮公元234年去世要到公元280年三国才统一,其中整整36年时间把后三国的精彩剧情全部省略了,其中姜维九伐中原,钟会邓艾灭蜀,灭吴之战一个片段也没有这还能叫完整的三国吗?

第三节:观众对两部三国电视剧改编的的认同和选择

新三国上映后观众出现了很多各种不同的声音,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下面这些;一.把新旧三国进行比较,其实是不道德的行为。更何况,网上总有人散播强盗逻辑,说没看完没有发言权这个逻辑太强大了,我被雷的看不下去了居然就失去了发言权为了这个发言权,那就看吧,看完了要发言,又会有人站出来说:不喜欢别看啊!这样说我就要哭了,我忍着恶心看完了才发言的这个逻辑太矛盾了,我猜不透。自从新三国开播以来,打架的不计其数,向我们这种喜欢老三的,是要说被人说成所谓的“先入为主”的。其实,我不先入,却心中自有主,至于什么守着老三国的遗老遗少,更是没得抬高了我了。老三出来的时候我才上小学,隐约的有个印象罢了,至于认认真真看,也是后来的事情了,应该说,我认真看老三国的时候,网络已经大大的普及了,算来跟新三国也差不了两年,所以,遗老遗少的别算我,惭愧了,我当不起!

我在这里玩儿着还抱怨委屈是不厚道滴,下面就开始比较:

题目篇

《三国演义》VS《新三国》

先说《新三国》,这个题目起的太好了,让我不禁拍案叫绝!都说古代的人聪明,其实,现代人一点不比古代人笨,只是聪明劲儿用错了地方,比如这个题目。我看到更多的是小聪明,钻空子的小聪明。一个“新”字,既和老版相区别,更多的是告诉人家,我这是新说,人家罗贯中也不过是戏说罢了,谁规定现代人不能戏说了?好啊,那就好好新说,脱离了罗贯中的阴影,自己发明创造,就算写出来刘关张三打白骨精我也认可,然而,电视剧明明还是要演桃园三结义,要演三英战吕布,演了借东风演空城计罗贯中若是活着,定要告他们侵犯版权了然而,编导却是想用这个题目堵了一干人的嘴。接着我们说老三国,叫《三国演义》,自然是说要按照罗贯中的套路来。老三国有很多编剧发挥的地方,加了编导演员对原著和人物的理解,但是,没有人说过这不是《三国演义》,是戏说三国吧?原因很简单——精髓。精髓是整个电视发展的中心,是骨髓,更是题目要体现的东西,把握了这个精髓,才万变不离其宗,更何况,老三国没有乱变。

编剧篇

杜家福、朱晓平、刘树生、叶式生、李一波`周锴VS朱苏进

老三国的编剧,现在估计大家都记不得名字了,或者是压根从未知道过他们的名字,这不妨碍老三国被拍了出来,成为经典。一部电视剧,编剧确实是关键,关键在于它的剧本决定了这部戏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中心思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大家就要记住编剧,默默无闻的编剧照样写好片子,或许,更因为这些人不图名利,写出来的东西能更淡薄,更清雅,更不会有那远隔百里便能嗅到的铜臭味.再说朱苏进吧,先要说,他能白手起家,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真是不容易了。然而,不容易不代表着就可以篡改经典,找一个说《三国演义》的书没有连环画好看的编剧,是这部名著几百年后最大的悲哀。你给它讲历史他给你讲演义你给他讲演义他给你讲历史你给他讲历史和演义他给你讲创新有这样心态而且急于求成的编剧怎么能写好剧本呢?

导演篇

五大导演VS高希希

说编剧是一部戏的灵魂,是精神领袖的话,导演则是政治统帅了。导演坐在镜头后面,不是拿着剧本对照着演员走位就可以了的。老三国的拍摄,是五大导演分工合作的结果,之所以拍出了一气呵成的连续感,不仅因为几个导演对于原著的理解深度,更因为总导演的总体把握。因此,我只说王扶林。我相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敢说王扶林不懂三国,不懂红楼的,一个导演,能拍出一部经典为万世传颂,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王扶林拍出了三国和红楼,至于是不是经典,我只想说,至少二十年后的今天,电视台依旧会不厌其烦的播放这两部作品。中国电视史上能有王扶林,是中国电视的幸运,也是我们观众的幸运。至于高希希,他拍过不少电视剧,爱情片如《甜蜜蜜》也被很多人追捧,然而,爱情片是小制作,像小孩子家卿卿我我窃窃私语,说白了有些小家子气,至于三国这样的作品,金戈铁马表里河山,智慧的碰撞计谋的较量,非胸中有大丘壑者不能为之。所以,能拍爱情片的,未必能拍名著。更不要说什么新三的剧本非他高希希莫属的话来,这话说不得,不能显出他的自信,反而显出他的无知和狂妄。又或许,这话可以换个方法理解:高导看出来朱苏进这剧本写得雷,觉得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又或者是这么雷的片子只有我能拍出来,所以义无反顾的接了剧本,拍了三国演义。态度篇

撇开新老三国不谈,应该说,现在很少有电视剧的拍摄能有原先的认真态了。那时的人很傻,不会炒作没有替身,后期制作更是没有特技,于是,为了这个大制作,老三国人傻兮兮的一干就是三年多,没有寒暑昼夜。刘备的演员孙彦军这么评价那三年:当了三年兵,住了三年监牢,做了三年苦力他们住着两人甚至多人间的房子,“享受”着一集225块钱的待遇,把台词抄的贴满屋子。他们仔仔细

细学习每一个汉家礼仪,规规矩矩不敢念错一句台词,他们把一部《三国演义》来回研读,熟悉书中每个人的命运。他们为了拍好角色反复练习马术,伤筋动骨却不下火线那个年代的这样一群人,他们不为出名,不为挣钱,只是想认认真真的拍出一部经典给人看。

现在的社会发展太快了,快的让人浮躁,浮躁的只认得金钱。于是,新三国就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现状下诞生了。从接到剧本到出品,倒是还敢大言不惭的说自己拍摄经历了三年探班的记者络绎不绝,更是催生了浓重的炒作氛围。于是,新三国未出,炒作先至,炒作的沸沸扬扬。从“服务于80,90后”的大白话,到刘关张对诸葛亮的猜疑,再到诸葛亮的“穷兵黩武”,新三国还未开播,便在骂声中成长,收视率稳赚了,得瑟也便有了本钱管他什么好话坏话,收视率是正经——这就是新三的电视理念。

音乐篇

这一篇可以分为片头曲和插曲。

先说片头曲。老三的片头曲是化用的罗贯中的《临江仙》,所以,不谈词,只说曲,老三的片头曲,曲子大气磅礴,说不尽滚滚长江的汹涌澎湃,淘尽英雄的大气磅礴。这一点,怕是新三迷也不否认,于是,新三迷们开始抱委屈,说老三国抢用了这篇词,所以新三没得用。

首先,新三不是说不按照罗贯中思路来吗?为什么要用他的词?其次,也没人规定人家用过就不能用了啊,若是拿出人家不蒸馒头争口气的斗志来,偏要写个好的来,把老三的那个曲调比下去才罢。于是,新三片头曲出了个好的来——一个到现在为止,我还是没记住的曲调。

然后说插曲。老三的插曲,每一首都经典我不敢说,至少能让人记得的不少,歌词曲调随着人物命运抑扬顿挫发展变化,或是激昂澎湃,或是心酸无奈,或是惹人沉思。

新三的插曲我只听出了抄袭上到古筝古曲,下到大明宫词古筝曲,这个可以有,但是,请不要把古筝曲配着主人公弹奏古琴的影像一起放。

台词篇

《三国演义》是什么,或者,三国是什么?那是千年前那些历史人物金戈铁马气吞山河,历史人物自该有历史人物的言谈,有人要挑刺了:三国人物说话什么样你怎么知道,用不用他们说古白话?我听过某个篇子的古白话配音,确是一个字都听不懂,更何况,也没人要把三国变成古白话的啊。老三国说的是半白半文,演员们现在回忆起来,说是标点符号都不许错。这话放到现在人听,怕是只有挨

笑话的份儿,什么迂腐守旧一群话都说会出来了。更是有新三迷批判说老三的台词太文了,听不懂。说这话的人,真的很让人寒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语言的精华,用语见解雅致,内敛而不放荡,单字即可成词,简单的几个字,也是韵味无穷。正是因为它的一干优点,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变要我们学文言文了。从初一的桃花源记,到初三的出师表,高中学的更是越来越多,更不要说我们从会说话起就开始背的唐诗宋词三字经。为了提高文言文素养,中学课本更是有很多背诵篇章,初中的时候,该是十二三岁,学了三年,也不过十五六,这个年龄段之后的人该是都多少知道点文言文的。更何况,《三国演义》这部作品,我记得是初中课外要求读物的,它的选段也是高中的必讲内容。如今,说出听不懂老三国半白话的人,不晓得到底是个什么年纪。

至于新三国的白话,我没说过要反对,就算是面对大众吧,为了给那些还在上小学的娃儿们普及三国知识,也是行善事,只是一样,这些娃该是00后的!不要把什么招骂的事都栽在80,90后身上,我们没招谁惹谁吧?单说80后,就算是89后,如今也都是大学生了,说他们不懂文言,我为80后一大哭。再一个,既然要白话,那就好好的说白话,认认真真的说台词也不会费什么功夫吧?如今这些个雷人经典语录,什么“主子爷”什么“透明窟窿”,又是什么“巨奸”“巨贤”,这不是三国,是市井言语大杂烩。

3.1) 观众对两部三国电视剧的评价及心里变化的原因

观众对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的评价

央视版《三国演义》播出后,取得了万人空巷的效果,这无疑是观众对这部电视剧的一种肯定。播出后观众有如下几种主要的评价

一·尊重原著主题鲜明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去芜取菁、删繁就简,成功地展现了原著的精髓和三国时代的历史风貌。原著中脍炙人口的段落以及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情节,都在剧中或以磅礴的气势、恢宏的场景,或以抒情的意境、生动的细节,让观众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而赞叹、感慨、惋惜、落泪;随着人物命运的演变及悲剧的结局而领悟人生的哲理。(周金华评)电视剧的导演牢牢把握住原著“拥刘反曹”的基本思想倾向,保留原著固有的人民性的思想精髓,从多方面开掘剧作的意蕴。此外,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评述,对三国时代精神的再现,还是对统治者和黑暗社会的揭露,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明君贤相、国家和平统一的渴望,在电视剧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张宗伟评)

二·表演精湛人物生动

《三国演义》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卓有成就,不仅各类人物立场分明、爱憎清楚,而且主要角色都个性生动、色彩鲜明。(电影网评)电视剧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黄忠、赵云、姜维等。原著作者把一些人物神化、夸张,甚至笼罩上封建迷信的色彩,电视剧则把他们还原为人,使他们既是超群的英雄,又有常人的喜怒哀乐,再加上演员精彩的创造,使剧中的主要人物更加真实可信,栩栩如生。(周金华评)

三·艺术成就高历史感强

电视剧《三国演义》制作的精良,构思的独特,剧中极具渗透力的文化气息以及那份似乎是浑然天成的大气磅礴,使人叹为观止。(电影网评)编导从全剧的把握、人物的塑造、舞美设计、音乐、歌词的创作以及历史氛围的营造,都追求一种豪放、雄健、古拙、悲壮的艺术风格,这种美学风格,与东汉、三国时代的美学风貌是相一致的。《三国演义》电视剧恰当地体现了这一美学风貌。对白采用原著中较为浅显的文言,保留了原著对话语言的精炼、生动、传神,也与全剧的艺术风格相和谐。音乐风格古朴、典雅、凝重,与全剧的风格浑然一体。歌词蕴藉、典雅,有汉魏乐府五言诗的风韵和人生哲理的况味。(周金华评)美术、服装、化妆造型、灯光、道具,一直到总剪辑,都在原著的“电视化”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历史氛围的营造,还有场景的设计,都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曾庆瑞评)

负面评价

战争戏不尽如人意

对于千军万马的交战,编导注意了阵势的布置与变化、指挥联络的方式等等,对几大战役的决战场面拍得很有气势;也有不少交战场面流于一般,缺乏特点,甚至显得马虎;至于许多交战场面只有将领的厮杀,众多士兵却只是摇旗呐喊,不合古代战争的实际,则是因为受制于小说原著而不得已。总的来说,战争场面既有超越小说之处,也有未能充分传达小说韵味之处。(沈伯俊评)[27]

马上交战的场面可谓比比皆是,然而真正打得精彩的并不多见。相对而言,第52集“夺占西川”中张飞与马超的激战,倒是比较真实、紧张、好看的。可惜多数马上开打的设计显得招式呆板,节奏缓慢,激发不起人们的观赏激情。(钟艺兵评)

部分情节改编不足

改编者的辛勤努力,使剧情曲折合理、摇曳多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富于情致,艺术感染力超越了小说而获得较大成功。但也有一些地方,改编者只是用电视语言简单地演绎小说情节,就显得比较单薄,感染力不强。(沈伯俊评)

在风格上过分强调“写实”,使得剧作对原著空灵、浪漫的传奇风格表现不大充分,比如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就不如原著传神。(张宗伟评)

演员更换过于频繁

电视剧中有些角色甚至是重要角色,几次更换演员,影响观众的情绪。赵云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电视剧中却用了三位演员扮演,第二位演员比第一位演员更年轻,观众看了经常怀疑这是不是赵云。东吴鲁肃本是忠厚长者,第一位演员演得很成功,不料也更换了,观众很难将两个鲁肃联系在一起。还有魏延、姜维等角色,也是如此。后来的演员未必不如前者,但一经更换,观众对角色的印象就会模糊了。(邓楚栋评)

观众对于2010年《新三国》电视剧的主要评价有:

正面评价

新版《三国》能够听取广大网友意见,本着对名著尊重的态度,在重播前认真修改,这对于影视界来说仍具有一种示范性的意义。它的可贵在于,剧组已跳出了急功近利的狭小视野,把提高品质视为自己的生命,并着眼于更长远的利益,甚至把目光投向全球。这是值得深思的。(《新民晚报》评)

在新《三国》中,一些旧有的价值观被更新了,最先的举动就是省去了“桃园三结义”,而忠义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价值观。这种异姓结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观念,经《三国演义》的传播深入人心,特别是男性,而且尤以底层、江湖最为看重。(《北京晚报》评)

负面评价

《三国》好坏不重要,因它而制造出来的工业性词汇更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商品社会里一个盈利模式。看《三国》,大家都别往心里去,它不可能满足一切有心、无意之人的审美、好奇以及故作姿态的一惊一乍,至少从规模上来看,90多集它已经足够淹没各种莫名的评价。而《三国》又是一个极好的商品,各大卫视为抢播想出奇招,插播广告更是让不少人饮恨去看网络版,喜欢它是因为它是现有环境里的一个合理的作品——当代题材禁忌太多,恶搞历史太肤浅,都市时尚高歌虚荣太轻薄,那除了拍些值得一看的历史题材,我们这些优质编导们还能干吗。近些年被翻拍的四大名著,不是创作者嫌弃前人不够完美,而是这的确是一个可盈利的产品,就像最近有一个县要搞“西门庆故里”开发旅游事业一样,

不是当地多么看重西门庆这个先人,而是他实在是个赚钱的玩意儿啊。(《南都娱乐周刊》评)

老版《三国》以桃园三结义开篇,刘关张率先亮相,新《三国》中,曹操成了绝对男一号。董卓的一声咳嗽打开了新《三国》的序幕,董卓在大殿上欺天子、压群臣,曹操大呼“国贼董卓”。前面的戏份几乎完全围绕曹操展开,而观众熟知的“桃园三结义”仅仅只有一个镜头。而在角色扮演方面,也引发了争议。何润东扮演的吕布前晚一出场就引起观众热议。占着身高的优势,何润东击败了聂远等人,获得吕布一角。相比老版的张光北,很多观众认为何润东演的吕布偶像味十足,尤其引起年轻女性观众的兴趣。陈好演的貂蝉前晚在第二集中的亮相非常雷人。吕布、貂蝉首次见面就眉目传情,郎情妾意,观众被雷得不轻。陈好版的貂蝉显得过于成熟,造型也老气,缺乏老版中貂蝉早期的童真。(《京华时报》评)[28]

根据上述观众对两部三国电视剧的评价的心里变化我认为主要原因有:

一,概而言之,旧《三国》的拍摄有着严肃的官方背景,其普及传统文化的目的甚至带有“政治任务”的色彩;而新《三国》则是消费时代娱乐资本运作的一个成果,历史在这里更多地成为人们娱乐和消费的对象。两部电视剧因而也体现出了鲜明的审美风格的差异。

二,叙述视角旧《三国》:强调“拥刘反曹”立场新《三国》:以“曹操”为主线。

三,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有明显的“拥刘反曹”色彩,旧《三国》强化了这一立场,并且通过剧情逐步揭示了“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原因,它之所以倾注满腔热情于刘备集团一方,并非因为刘备是“正统”的汉室宗亲,而是因为刘备一方寄托了行“仁政”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美好愿望,表现了君臣相亲、兄弟相谐的伦理道德,体现出仁君、贤臣、义友的理想人格。因此,从一开始,旧《三国》就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刘关张的认识过程,并对“桃园三结义”进行了重点描述。因为“拥刘反曹”的立场,旧《三国》的编剧也将诸葛亮的“隆中对”作为全剧的总纲和结构枢纽。第一部分从《桃园三结义》到《中原称雄》是“隆中对”提出的背景和客观依据;第二部分从《跃马檀溪》到《割须弃袍》是“隆中对”之“先取荆州为本”策略的实施;第三部分从《张松献图》到《水淹七军》则是“隆中对”之“后取西川建国”策略的实施;第四部分从《安居平五路》到《鞠躬尽瘁》是“隆中对”之“南抚夷越,北图中原”策略的实施;第五部分写诸葛亮死后,由姜维继承其遗志率兵九伐中

原,仍是“隆中对”图中原策略的继续。五个部分在“隆中对”这一总纲的统摄下,浑然自成一体。

四,而新《三国》则以曹操取代“桃园三结义”的开篇,有网友认为,一心一意为曹操“正名”的新《三国》,简直变成了《曹操传》,而刘关张却变

成了跑龙套的。在新《三国》中,《桃园三结义》只有10秒钟左右,网

友因此开玩笑,“…桃园三结义?像是插播在《曹操传》中的广告”。不过

也有网友表示,从汉魏的历史发展看,曹操对统一北方的作用很大,曹操视角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五,对于这一叙述视角的转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作璋认为,作为电视剧而言,主线的变化没有什么关系,只不过是看待历史的不同角

度而已。新《三国》转到曹操视角也不是没有道理的,“陈寿的《三国志》就是从曹操视角出发的,曹魏是汉代之后的正统。当然,旧《三国》以刘备为主线也没有错,因为它基本上是根据《三国演义》来拍的。”

六,旧《三国》台词:原汁原味的“半白文言文”新《三国》:“穿越”和雷人并存,旧《三国》中,编剧对语言的处理比较合理。原著是历史演义小说,历史事实的客观叙述是必不可少的,在某种程度上,原著语言的生动性稍嫌不够。电视剧把原著叙述性的语言转化为可视听的人物对话和动

作,将原著史诗般典雅的语言“翻译”成具有审美力的戏剧语言,同时又

不损害原著语言的魅力。旧《三国》的编剧在具体操作时,每集开篇用旁白,结尾用画外音叙述故事背景和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人物对话则文白

杂用,基本保留了原著的语言特色,又保证了绝大多数普通观众能听懂。

它最为人称道的是呈现了小说半白文言文的语言风格。而在新版《三国》中,人物的语言和台词则比较现代,文言文对白较少。有人表示,在新《三

国》中,有些台词对白存在硬伤,不够严谨。比如,董卓手下之人,动不动就自呼“奴才遵命”,据知那时还未有奴才一词,因此三国剧看起来像

清朝剧;三国的公孙瓒,竟然念出唐朝诗“天下谁人不识君”;武将出身

的董卓一口一个“咱家”,自称跟身份不符。另外,网友认为,现代白话取代文言文对白,有时角色嘴里说的话太不搭调了,有点雷人。比如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后还呼呼大睡,令陈宫非常不满,他举剑欲杀曹操,但最终未能下手,愤而把剑插在桌子上离去。第二天曹操醒来,看了桌子上的剑后说:“要杀便杀,何必犹豫,把自己搞得那么痛苦!”陈宫自愿跟曹操之后,两人一段对白也很搞笑,陈宫说:“我的蛐蛐是多么有情有义,我现在是多么怀恋他们。”曹操则说:“但是你却抛弃了蛐蛐,跟了我!”

曹操伤心家小被杀:“伯父,不是阿瞒害了你,是这个乱世害了你呀。”

而张飞骂人也被指雷人,时常一口一个鸟人,文言文骂词变成白话粗口之后,十分“穿越”,如张飞与刘关二人讨论袁绍是否给军粮,“袁绍那厮如敢赖账,我拿大耳刮子扇他。”此外,剧中诸如“听你这话不像是逃亡的罪徒,倒像是明天的帝王”、“满座大丈夫尽作女儿态”、“小的叫人给打了,他们使大耳刮子打的小的”、“人世之间,凡是美轮美奂之物,大多都是徒有其名,而真正的绝品却总是朴实无华”等等,网友均觉十分穿越雷人。

节奏—旧《三国》:平稳舒缓新《三国》:快速紧张节奏是电视剧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剧作的节奏主要由画面本身的内容、镜头的长短和组接、声音的韵律、色彩影调的变化、特技的运用等因素决定。旧《三国》是历史正剧,总的风格端庄、凝重,所以它的总节奏平稳舒缓。但总节奏的平稳并不意味着波澜不兴,大惊大喜构成的戏剧冲突,大疑大决组成的情节流程,大急大慰形成的感情波动,决定了它的分部节奏也有大起大伏,有缓急、动静、快慢的变化。从电视剧播出的效果来看,编导充分利用音乐、美术、声音、光线等技巧,使全剧笼罩在一种深沉、悲壮的艺术主旋律之中。片头、片尾歌无论是词曲还是演唱都极好地服从了主旋律的要求。战争场面异常壮烈,也增强了全剧的悲剧色彩。而新《三国》为了适合现在观众的欣赏口味,明显加快了节奏,一些和情节线索无关的历史感慨被舍弃,情节发展环环相扣,快速紧张。从播出效果看,快速紧张的情节增加了电视剧的可看性。

风格

旧《三国》:端庄凝重、悲怆有力新《三国》:偏重“情感”和“武侠”旧《三国》的总体风格无疑是端庄而凝重的。这种风格在其音乐中就能得到鲜明体现,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曲调典雅,意境悲壮。“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多么感慨苍凉,却又始终充满对未来的向往,也体现了浓烈的历史悲怆意味。新《三国》中,大大增加了剧中人物的感情戏,导演不仅让吕布和实施“美人计”的貂蝉有了真爱,还让刘备和孙小妹有了真感情,曹丕赐给司马懿一个婢女,老夫少妻竟然恩爱得堪称决绝。新《三国》的片头曲《还我一个太平天下》高亢雄壮,而片尾曲《英雄往来天地间》回肠荡气,但熟悉老版的观众在网上发帖,称更喜欢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和毛阿敏的《历史的天空》,而有观众也表示对新版《三国》在男女感情上的处理担心,会失去老版《三国》厚重的历史味道。另外,新《三国》与历史剧动作戏的写实风格不同,大量借鉴了武侠剧的风格,刀剑出鞘都会发出金属般的碰撞声,而关羽温酒斩华雄之前,

华雄曾用刀尖挑飞一将,将刀插入地面,看着对手掉落,并挂在刀上的夸

张镜头,这种武侠风格也增加了电视剧的观赏性。

拍摄背景

旧《三国》:“文化界”大工程新《三国》:娱乐资本大运作旧《三国》剧组始创于1989年,拍摄历时4年,到1994年才首播,它被当时的广电部副部长王枫称为“北京亚运会后文化界最大的工程”。据旧《三国》总

导演王扶林回忆,“制片主任任大惠找到我,代表领导要我出任《三国演

义》的总导演。按照王枫副部长的主意,这次不由我来点名点将,而是集

中优势兵力打硬仗,在全国挑选5位名导演加盟。”旧《三国》剧组采用的是总导演负责下多导演分工合作的方式,除了总导演王扶林,这个导演

班子集中了国内最优秀的一批电视剧导演人才:蔡晓晴、张绍林、孙光明、张中一、沈好放,正是他们共同铸造了旧《三国》的精魂。旧《三国》分

五个剧组拍摄,各剧组在不同时段、不同地方,动用群众演员数量(包括

正规军队)总和高达40多万,可谓空前绝后。拍旧《三国》因此也成了一

种领悟民族精神,学习弘扬传统美德的理性活动。

新《三国》则是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制作中心策划立项,由数家实力影视制作机构联合出品,在众多娱乐资本的运作之下,增强娱乐性、观赏

性也成为新《三国》一个重要的诉求。导演高希希曾执导《结婚十年》、《幸福像花儿一样》等电视剧,他的每部作品都有着很高的收视率,他也

被赞为“收视保障”,他拍摄的作品囊括了包括电视剧“飞天奖”、“金

鹰奖”、电视电影“百合奖”、电影“华表奖”几乎所有重要奖项。多年

的热播剧导演身份,让高希希对当下观众的观剧心理了解得非常透彻,因

此在拍摄新《三国》时,高希希加入了大量战争特技和爱情故事,以吸引

年轻观众的目光。

3.2) 电视剧《三国演义》和《三国》的文本生成与认同

3.2.1) 文本生成的基础

电视剧《三国演义》文本生成的基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这样评述:“说《三国志》者,在宋己甚盛,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再到明代的《三国演义》,“乃因有罗贯中本而名益显”。一语道破《三国演义》历史地位。元末明初的作家罗贯中充分利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等史料为框架,采集大量民间流传的戏剧、传说,创作出“七分实事,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一、诸葛亮的人物特征: 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二、刘备的人物特征: 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 三、关羽的人物特征: 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2、关羽是一个武艺超群、有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四、张飞的人物特征 1、张飞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飞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勇猛更是性格最为突出 的一面。 3、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 五、赵云的人物特征: 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3、他是一个有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六、孙权的人物特征: 1、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2、他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 从谏如流。 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七、周瑜的人物特征: 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2、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 八、吕布的人物特征: 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 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 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九、曹操的人物特征: 1、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又暴戾、狡诈、野心勃 勃。 2、但他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 十、马谡的人物特征:1、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 2、马谡死书,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 刚愎自用,听不进他人意见 十一、司马懿的人物特征: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 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 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 十二、陆逊的人物特征: 1、陆逊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 2、陆逊还治国安有方,深得百姓信任。 十三、姜维的人物特征: 1、姜维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地忠诚于蜀政权。 2、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杰出统帅。 3、他还继承了诸葛亮“和夷”的政策,十分重视与少 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人物特征: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5、赵云的人物特征: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6、孙权的人物特征:(10、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7、周瑜的人物特征: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8、吕布的人物特征: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9、曹操的人物特征: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10、马谡的人物特征:1、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2、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11、司马懿的人物特征: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形象。而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记得的印象。 12、陆逊的人物特征:1、陆逊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2、陆逊还治国安帮有方,深得百姓信任。 13、姜维的人物特征:1、姜维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地忠诚于蜀政权。2、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杰出统帅。3、他还继承了诸葛亮“和夷”的政策,十分重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4、魏延的人物特征:1、魏延称得上是一员武功高强的大将,但是他轻敌狂妄,行事卤莽。2、他还居功自傲,听不进劝阻,追逐名利。3、不服从调遣,擅自做主,常有反心。 15、貂蝉、糜夫人、孙夫人的人物特征:1、貂蝉是一个聪慧机敏、知恩图报、忠义、勇敢的奇女子。2、糜夫人的果敢坚决、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真的是许多男子都不及其万一的。3、孙夫人也是一位忠贞、坚毅、刚烈、聪慧的女中豪杰。 16、董卓的人物特征:1、董卓是一个凶狠残暴、荼毒百姓的乱世奸臣。2、他独揽大权、篡汉自立、贪欲无度、飞扬跋扈。3、董卓还是一个气量狭小、性情暴戾之人。此外,董卓贪得无厌、贪恋女色之徒。17、王允的人物特征:1、王允是一个东汉末年少有的忠贞节烈之士。2、他还是一个胆识智慧过人,有勇有谋的贤臣。 18、杨修的人物特征:1、杨修为人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博闻强记。2、他恃才放旷,好卖弄学问,藐视他人.最终被曹操所杀。 19、袁绍的人物特征:1、袁绍是一个娇纵自负、遇事武断又缺少谋略的人。2、他还生性多疑、遇事不决,根本听不进忠臣之言。他最后彻底失败也是难免的下场。 20、刘禅的人物特征:1、后主刘禅是一个无才无德、昏庸孱弱的庸人。2、他还只知道放纵享乐,不思进取,无所作为。3、刘禅不辩是非,听信谗言,任用奸臣,猜忌忠良,最终落得束手称臣,被天下耻笑的下场。 21、曹丕的人物特征:1、作为一个统治者,曹丕是个有一定的但识、谋略,又工于心计的人。2、他更是一个为了争权夺利可以不择手段,残害手足的凶残狠毒之人。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 一、人物简介 他身长七尺五寸,字玄德,手拿双股剑,是皇室后代,还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手下文武双全,个个都各显神威,他的言行举止与宽宏大量成就了他的伟业,让他成为了三国时期一国的霸王,就是因为人和与民心才成就了他,是个仁义的英雄豪杰。 二、 1.性格特点一:仁义善良 1).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刘表快死的时候,他再三要把荆州托付给他,刘表认为他的两个儿子没有宏大的前途,可刘备却再三推辞,不肯收下荆州,当他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时,诸葛亮也再三说服刘备接纳荆州,可他却再三不要荆州,还说:“我宁愿死,也决不做出违背仁义的事情,违背仁义的事情我是永远不会做的。”从此可见,刘备他非常的仁义。 2).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他当上徐州牧的时候,他出城了,留张飞看守徐州,因刘备走了,所以张飞喝的大醉,不料被吕布领兵来偷袭,很快吕布占领了徐州,当刘备回来时,他并没有再夺回徐州,而是对吕布说:“这徐州就给你吧,我暂时驻扎小沛。”这等善良的人在世界上还有几个呢?别人夺走了自己的城池,自己不断不发怒,还愿另外寻找地方来住,这主以表示他的善良。 2.性格特点二:爱民如子 1).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在他再次当徐州牧其间,曹操要带刘备回许昌,不料当地的人民的代表带着几个人民前来拜访,曹操以为他刚来徐州没几天,那么多人民就想挽留他,可他们说道:“请丞相留下刘备吧,在他当徐州牧的这几天,我们是丰衣足食,他还为我们修了十几座桥,让我们行动也方便了许多,求求您了,留下刘备吧。”这件事足以证明刘备爱民如子。 2).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当他驻扎在新野的时候,曹操五六十万大军来犯,诸葛亮从容不迫,说要等他们进城后再放火烧他们,再趁机逃往江夏,可那样民房就没了,刘备强忍着答应了,在去江夏的途中,刘备带着全部新野人民一起走,可这样会导致速度减慢,很快会让曹操追上,诸葛亮再三劝阻他抛弃人民,可他说道:“我宁愿人民抛弃我,我也决不抛弃人民。”这句话说得好,更加体现了刘备爱民如子的精神,关羽这时候说道:“世界上我最敬佩三物,天、地与我大哥! 总结:从上面两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善良仁义的三国人物,我最喜欢这个人物,喜欢他的精神,喜欢他的品质,我认为三国因为有他而精彩!

1994版三国演义分集简介

1994版《三国演义》分集简介 第一集: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汉桓帝年幼,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桓帝死后,灵帝继位,权力落在十常侍手中。他们卖官害民、横征暴敛,官逼民反,终于在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正月,爆发了席卷中原的黄巾起义。汉灵帝命地主豪强领兵镇压,各州募兵守备。 招兵告示张贴在涿县城门口。围观群众中,有一位红脸大汉,他叫关羽,是河东解县人,因在家乡杀了豪强,流落到涿县,卖绿豆为生。人群中还有一人看了榜文,叹了一口气。在他身后一个黑脸大汉向叹气的人说道:“大丈夫不为国家出力,反在此长叹,何为大丈夫?”那个叹气的青年名叫刘备,本是汉室宗亲,幼年丧父,跟母亲流落涿县,靠编席贩履糊口。黑脸大汉名叫张飞,在本地开肉铺,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他常将卖不完的猪肉放在一口井里,盖上磨盘。谁能挪开此磨盘,可以任取井中肉。 有人到张飞的肉铺来买肉,伙计却拿不出肉,关羽走过来将磨盘挪开,尽取井中猪肉分于众人。张飞得知,想和关羽分个高下,两人打得难解难分之际,被一旁的刘备拉开。 由于三人志同道合,便在桃林中结拜为兄弟。立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接着兄弟三人来到铁匠铺各自打了兵器。刘备使双股剑、关羽使青龙偃月刀、张飞使丈八蛇矛。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刘备立了不少战功,却只当了中山府安喜县县尉。 不久,十常侍命令各地太守派督邮下去查访,借机淘汰一批地方官吏。 本郡督邮来到安喜县视察,对刘备傲慢无礼,还索取贿赂。张飞得知大怒,将督邮捆绑用柳条鞭打。刘备闻讯赶来,见督邮求饶,令张飞住手。关羽认为:“荆棘丛中,非栖鸾凤之地,不如弃官归乡别图大计。”于是兄弟三人弃官而去。 第二集:十常侍乱政 黄巾起义军主力被镇压之后,地方割据势力迅速发展,外戚和宦官的斗争日趋尖锐。 由于灵帝病危,围绕立嗣之争,以张让为首的十位中常侍与国舅大将军何进之间展开一场激烈的斗争。 灵帝有两个儿子,何后生皇子辩,王美人生皇子协。何后嫉妒,毒死王美人,皇子协养于董太后宫中。 灵帝死后,十常侍为了立刘协为帝,想先除掉何进。何进得知消息后便和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绍等商议,要尽除阉党。何后原是靠宦官势力立为皇后的,因而受张让等人左右,从中阻止。曹操建议:应先正君位,后讨贼。何进便在灵帝柩前扶立太子辩继承帝位,何太后临朝辅政,何进以大将军参录尚书事,控制朝政。董太后受张让等怂恿,也去临朝听政,封皇子协为陈留王,加封国舅董重为骠骑将军,并重用十常侍,打算和何皇后平分秋色。 何进借故将董太后遣回原籍河间,途中用鸩酒毒死。并矫诏召外兵进京,想尽诛宦官。不料,十常侍预谋在先,假传何太后懿旨,召何进入宫。何进不听陈琳、曹操劝阻,单独进宫,在嘉德殿被张让杀死。袁绍、曹操带兵入宫,尽杀宦官,宫内火起,在混乱中,张让、段珪劫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逃出皇宫。 曹操派兵追袭张让、段珪,寻找少帝。十常侍都在混战中丧命。 少帝和陈留王藏于草丛之中,熬到天明才被司徒王允等文武大臣发现。刚要回朝,忽然远处奔来西凉刺史董卓,他早有野心,乘洛阳混乱之机带兵进京。 至此宦官势力彻底消灭,然而一场更大的战乱却由此开始。 第三集:董卓霸京师 董卓的二十万人马驻扎在京城附近,人不卸甲、马不离鞍。每日进城,铁甲军开路,横行街市,残害百姓。 为了扬威,他打算把少帝刘辩废掉,另立新君。 一日,董卓在温明园,宴请百官,提出废立之事,遭到荆州刺史丁原反对。董卓想杀丁原,因见丁原身后有个威风凛凛的大将,不敢动手,这个大将是丁原的义子吕布。 为了除掉丁原,董卓的谋士李肃带着赤兔马和重金来到吕布营内,劝说吕布投靠董卓。有勇无谋、见利忘义的吕布当夜杀了义父丁原,做了董卓的义子。 袁绍不愿屈从,愤然离开。 董卓得到吕布,如虎添翼,更加横行无忌。在嘉德殿,当众杀死尚书丁管,强行废掉并毒死少帝刘辩,逼死何太后,勒死皇妃。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献帝)。自封相国。 第四集:孟德献刀 董卓进京后,废立皇帝,残害百姓,荒淫暴虐,激起群臣共愤。越骑校尉伍孚身怀利刃,企图刺死董卓,结果行刺未成,反遭杀害。 一日,司徒王允假借庆寿,约请几位旧臣到他府中叙谈。当他谈到:“社稷旦夕难保”时,情不自禁,掩面哭泣。骁骑校尉曹操自告奋勇,愿行刺董卓。他借王允七星宝刀来到董卓相府,伺机行刺。董卓正在园中小阁休息,他问曹操:“何故来迟?”曹操说因马太瘦弱。董卓便命吕布为曹操挑选一匹好马,吕布出阁而去。 董卓因感困乏,倒身而卧,当他面朝里翻过身去时,曹操急忙拔出宝刀,刚要行刺,不料董卓从铜镜中看见曹操拔刀的身影,急回身问操,此时吕布已经牵马来到小阁,曹操急中生智,立即捧刀跪下说:“操近得七宝刀一口,献上恩相。”董卓接过宝刀很喜爱,便引操出阁去看马,曹操将马牵出相府,飞身上马,逃出洛阳。 董卓知曹操行刺,便命各地画影图形,捉拿曹操。曹操回乡,途经中牟县,被县令陈宫认出。当陈宫得知曹操要号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讨董卓时,便弃官随曹操逃出。当晚他们借宿在曹操故友吕伯奢家中,吕伯奢往邻村买酒款待二人。 曹操听到吕家厨房杀猪时的刀声和人语,疑心吕家要加害于他,误杀了吕伯奢全家。他为了避免留下后患,在路上又杀死了买酒回来的吕伯奢。陈宫责怪曹操不该“明知而故杀”。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不愿跟随曹操这样不仁不义的人,弃操而去。 曹操逃回陈留之后,尽散家财,招兵买马,准备联络袁绍等人共讨董卓。 第五集:三英战吕布 曹操行刺董卓未成,逃回陈留,尽散家财,召募乡勇。他联络袁绍,并向各州郡遍发讨董檄文,得到天下响应。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十八路诸侯为匡扶汉室,歃血为盟,公推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共同起兵讨伐董卓。袁绍命其弟南阳太守袁术总督粮草,令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进兵汜水关,大军克日起程,兵发洛阳。 十八路人马进兵洛阳,董卓派勇将华雄迎战,由于袁术怕孙坚夺了头功,便故意不发粮草,致使孙坚大败。华雄又连斩鲍忠、祖茂、俞涉、潘凤几员武将,各路诸侯震惊。关羽自告奋勇出战,因地位低下,遭到袁绍、袁术轻视。曹操赞赏关羽的勇气,命斟热酒一杯为关羽壮胆。关羽说:“酒且放下,我去去便来。”他出帐提刀,飞身上马而去。只听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人物特征: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5、赵云的人物特征: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6、孙权的人物特征:(10、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7、周瑜的人物特征: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8、吕布的人物特征: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9、曹操的人物特征: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10、马谡的人物特征:1、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2、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11、司马懿的人物特征: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形象。而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记得的印象。 12、陆逊的人物特征:1、陆逊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2、陆逊还治国安帮有方,深得百姓信任。 13、姜维的人物特征:1、姜维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地忠诚于蜀政权。2、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杰出统帅。3、他还继承了诸葛亮“和夷”的政策,十分重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4、魏延的人物特征:1、魏延称得上是一员武功高强的大将,但是他轻敌狂妄,行事卤莽。2、他还居功自傲,听不进劝阻,追逐名利。3、不服从调遣,擅自做主,常有反心。15、貂蝉、糜夫人、孙夫人的人物特征:1、貂蝉是一个聪慧机敏、知恩图报、忠义、勇敢的奇女子。2、糜夫人的果敢坚决、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真的是许多男子都不及其万一的。 3、孙夫人也是一位忠贞、坚毅、刚烈、聪慧的女中豪杰。 16、董卓的人物特征:1、董卓是一个凶狠残暴、荼毒百姓的乱世奸臣。2、他独揽大权、篡汉自立、贪欲无度、飞扬跋扈。3、董卓还是一个气量狭小、性情暴戾之人。此外,董卓贪得无厌、贪恋女色之徒。 17、王允的人物特征:1、王允是一个东汉末年少有的忠贞节烈之士。2、他还是一个胆识智慧过人,有勇有谋的贤臣。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课题:《想北平》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 一、人物简介 他身长七尺五寸,字玄德,手拿双股剑,是皇室后代,还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手下文武双全,个个都各显神威,他的言行举止与宽宏大量成就了他的伟业,让他成为了三国时期一国的霸王,就是因为人和与民心才成就了他,是个仁义的英雄豪杰。 二、 1.性格特点一:仁义善良 1).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刘表快死的时候,他再三要把荆州托付给他,刘表认为他的两个儿子没有宏大的前途,可刘备却再三推辞,不肯收下荆州,当他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时,诸葛亮也再三说服刘备接纳荆州,可他却再三不要荆州,还说:“我宁愿死,也决不做出违背仁义的事情,违背仁义的事情我是永远不会做的。”从此可见,刘备他非常的仁义。 2).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他当上徐州牧的时候,他出城了,留张飞看守徐州,因刘备走了,所以张飞喝的大醉,不料被吕布领兵来偷袭,很快吕布占领了徐州,当刘备回来时,他并没有再夺回徐州,而是对吕布说:“这徐州就给你吧,我暂时驻扎小沛。”这等善良的人在世界上还有几个呢?别人夺走了自己的城池,自己不断不发怒,还愿另外寻找地方来住,这主以表示他的善良。 2.性格特点二:爱民如子 1).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在他再次当徐州牧其间,曹操要带刘备回许昌,不料当地的人民的代表带着几个人民前来拜访,曹操以为他刚来徐州没几天,那么多人民就想挽留他,可他们说道:“请丞相留下刘备吧,在他当徐州牧的这几天,我们是丰衣足食,他还为我们修了十几座桥,让我们行动也方便了许多,求求您了,留下刘备吧。”这件事足以证明刘备爱民如子。 2).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当他驻扎在新野的时候,曹操五六十万大军来犯,诸葛亮从容不迫,说要等他们进城后再放火烧他们,再趁机逃往江夏,可那样民房就没了,刘备强忍着答应了,在去江夏的途中,刘备带着全部新野人民一起走,可这样会导致速度减慢,很快会让曹操追上,诸葛亮再三劝阻他抛弃人民,可他说道:“我宁愿人民抛弃我,我也决不抛弃人民。”这句话说得好,更加体现了刘备爱民如子的精神,关羽这时候说道:“世界上我最敬佩三物,天、地与我大哥! 总结:从上面两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善良仁义的三国人物,我最喜欢这个人物,喜欢他的精神,喜欢他的品质,我认为三国因为有他而精彩! 页脚内容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之欧阳歌谷创编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欧阳歌谷(2021.02.01)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多方面:诸如人物形象描写;战争描写;语言艺术;历史小说创作经验……其中,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有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诸葛亮、关羽、曹操被称为《三国演义》中的“三奇”或“三绝”。 清代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毛崇岗认为,《三国演义》的成功,首先要归因于小说描写了这三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曹操形象分析: (一)曹操形象的总体特点——曹操是《三国演义》

所塑造的典型的“奸雄”形象;在小说中曹操被视为“乱臣贼子”的代表,正与刘备的仁主、明君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二)历史人物曹操的特点——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扫平各地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混乱局面,统一北方,使广大中原地区的和平发展得到保证,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曹操在历史上虽然有其一定的局限,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发挥过积极作用、应充分肯定的重要人物。 西晋陈寿《三国志》对曹操的功过有较为公正的记叙和评价,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 后来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所采取的各种材料中已有不少民间传记故事,已经不再忠于历史原貌,而这些传说性内容往往为后代艺人所吸收。 在民间艺人手中,曹操一步步由历史上的正面人物变成艺术作品中的反面人物,这一倾向在《三国演义》达到顶点。 (三)小说人物曹操的特点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明德中学 K202班邓雅芝 曹操(155-220):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曹操性格非常复杂,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在人才任用方面向来都是求才若渴,知人善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曹操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 就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而言,他时而奸诈到了极点,时而坦率得惊人。奸诈时深不可测,坦率时却犹如赤子。他有时隐而不露,忍而不发,有时却感情外露,激情奔放。他可以残忍得令人发指,也可以体贴入微,富有人情。他有刚怫自用,骄横专制的一面,也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一面。他猜忌极深,不信任任何人,可有时候又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他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可同时又是无耻自私的庸人。在曹操这一形象的身上,凝结着人民对统治者深刻而丰富的认识。 刘备: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汉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曹操是以文才和胸襟吸引了其优秀的谋士和猛将;但是刘备则是重武将而轻谋臣,以其不羁更吸引了草莽英雄的心。但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贬曹扬刘,以曹衬刘。当然,这也是封建时代广大百姓的封建意识的反映。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公元229年,曹丕死,孙权即正式建立吴国,称帝,都建业。公元252年病逝。孙权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备的英雄,但优柔寡断。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人。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每集经典台词

三国演义每集经典台词 第一集《桃园三结义》 1.黄巾军: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2.张飞:大丈夫不为国家出力,反在此长叹,何为大丈夫 3.刘关张: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4.董卓:多谢三位相救,卑职铭记不忘……敢问三位英雄现居何职 刘备:我等俱是白身 董卓:白身哼…… 第二集《十常侍乱政》 1.张让:何后有皇子辩,太后不是也有皇子协,何后有她哥哥何进,太后你难道就没娘家人依小臣看赶早不赶晚,明日早朝,太后就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封皇子协为陈留王,再加封国舅董重为骠骑将军,给他来个平分秋色。 董太后:好,就来个垂帘听政。 2.董太后:提醒哼,我清醒得很,当初你妒忌王美人,将她毒死,今日你难道要害我不成你若再敢胡言乱语,我让骠骑将军取尔兄妹之命。 何后:我以好言相劝,母后为何不同清理 董太后:你哼哼哼,你也敢妄谈清理二字哼……笑话笑话。 何后:你…… 董太后:哼 3.何进:哦……我想起来了,孟德乃宦官之后,必怀有私情。哈哈哈哈哈哈……曹孟德:你…… 4.曹操:乱天下者,必何进也 5.郑泰:大将军,董卓乃豺狼也,引他入京,必要吃人。 何进:你太多疑,不足以谋大事。 5.卢植:大将军,我素知董卓为人,其人面善而心狠,一入京城必生霍乱,不如阻止他入京,免生霍乱。 何进:哼,尔等皆书生之见,不必多言,老夫注意已定。 6.何进:我掌天下大权,张让段圭等人,把我怎样,把我怎样。 第三集《董卓霸京师》 1.董卓:我久在西凉,这朝中之事如何能在极短之日,树立权威,立于当朝,我想无过于废旧帝、立新君之举了! 2.李儒:昔日伊尹霍光行废立之事,皆成千古名相、一代人杰。今日主公效法先人,必定名垂青史,此一利也!此次救驾大功,使公威著君臣之上,此时公若立新君,谁敢不从新君既立,公可挟天子以令群臣,进而以谋天下,此二利也。 3.李儒:虽有二利,却又一害。我朝自章和二帝起,凡在朝中掌大权者,诸如窦宪、邓骘、阎显、陈蕃,以至新近被十常侍所杀之大将军何进,未有一人不遭横死暴亡。请主公恕我直言,拥立皇帝者,固然权倾朝野,威赫当时,但是也把自己置于众矢之的,此一害,愿主公思之、慎之! 董卓:温故而知新!好!你这番肺腑之言甚好!甚是!然而我董卓并非窦宪、邓骘等人,更非何进屠夫之辈,既是有二利仅一害之举,何乐而不为

电视剧《三国演义》八十四集 目录

电视剧《三国演义》八十四集目录 第一部群雄逐鹿 1 桃园三结义 2 十常侍乱政 3 董卓霸京师 4 孟德献刀 5 三英战吕布 6 连环计 7 凤仪亭 8 三让徐州 9 孙策立业 10 辕门射戟 11 宛城之战 12 白门楼 13 白门楼 14 煮酒论英雄 15 袁曹起兵 16 关羽约三事 17 挂印封金 18 千里走单骑 19 古城相会 20 孙策之死 21 官渡之战 22 官渡之战 23 大破袁绍第二部赤壁鏖战 24 跃马檀溪 25 刘备求贤 26 回马荐诸葛 27 三顾茅庐 28 火烧博望坡 29 携民渡江 30 舌战群儒 31 智激周瑜 32 周瑜空设计 33 群英会 34 草船借箭 35 苦肉计 36 庞统献连环 37 横槊赋诗 38 诸葛祭风 39 火烧赤壁 40 智取南郡 41 力夺四郡 42 美人计 43 甘露寺 44 回荆州 45 三气周瑜 46 卧龙吊孝 47 割须弃袍 第三部三足鼎立 48 张松献图 49 刘备入川 50 凤雏落坡 51 义释严颜 52 夺占西川 53 单刀赴会 54 合肥会战 55 立嗣之争 56 定军山 57 巧取汉中 58 水淹七军 59 走麦城 60 曹操之死 61 曹丕篡权 62 兴兵伐吴 63 火烧连营 64 安居平五路 第四部南征北战 65 兵渡泸水 66 绝路问津 67 七擒孟获 68 出师北伐 69 收姜维 70 司马复出 71 空城退敌 72 司马取印 73 祁山斗智 74 诸葛妆神 75 六出祁山 76 火熄上方谷 77 秋风五丈原 第五部三国归一 78 诈病赚曹爽 79 吴宫干戈 80 兵困铁笼山 81 司马昭弑君 82 九伐中原 83 偷渡阴平 84 三分归晋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方式

谈《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语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结构宏伟壮阔,严密精巧;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形象;战争紧张激烈、惊心动魄。从人物塑造上看,作者罗贯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使用了白描、对比、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关键字]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同时也是世界小说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小说之一,生动描述了汉末魏晋时期近百年的历史画卷,集中反映了各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种种斗争,几百年来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一代代的读者,在民间广为传诵。《三国演义》最重要的艺术成就还是罗贯中成功塑造的那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千余人,其中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忌才妒能、孙权的委曲求全、袁绍的优柔寡断等等。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相貌、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实见其作为文学艺术大师之深厚功底。 一、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通常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物进行相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当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首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见张飞的威武,再加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句话是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惟妙惟肖,传神的很,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短短30个字把关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现到人物面前,透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一团团英雄的气息正慢慢接近你。 其次,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这段文字是《三国演义》中比较经典的一个切面:鞭打督邮。通过上述这段文字,读者可以清晰明澈地了解张飞直爽火暴的性格;书中两处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这句话采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是关羽单刀赴会前和属下的对话。字里行间,关羽衿傲高扬的神态流露无遗,浩浩荡荡,气势不凡;“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每每读这段文字,都会感动得流泪,被关羽的气概所折服。《三国演义》通过这段文字把人们心中的关公形象推至顶峰,完全确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凛然形象。又如“赤壁之战”前,作者连续用了几处神态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多方面:诸如人物形象描写;战争描写;语言艺术;历史小说创作经验……其中,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有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诸葛亮、关羽、曹操被称为《三国演义》中的“三奇”或“三绝”。清代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毛崇岗认为,《三国演义》的成功,首先要归因于小说描写了这三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曹操形象分析: (一)曹操形象的总体特点——曹操是《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典型的“奸雄”形象;在小说中曹操被视为“乱臣贼子”的代表,正与刘备的仁主、明君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二)历史人物曹操的特点——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扫平各地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混乱局面,统一北方,使广大中原地区的和平发展得到保证,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曹操在历史上虽然有其一定的局限,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发挥过积极作用、应充分肯定的重要人物。 西晋陈寿《三国志》对曹操的功过有较为公正的记叙和评价,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 后来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所采取的各种材料中已有不少民间传记故事,已经不再忠于历史原貌,而这些传说性内容往往为后代艺人所吸收。 在民间艺人手中,曹操一步步由历史上的正面人物变成艺术作品中的反面人物,这一倾向在《三国演义》达到顶点。 (三)小说人物曹操的特点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作者成功塑造的一个典型的“奸雄”形象。作者注意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并没有把这个形象简单化,而是肯定他思想性格的多面性,在强调他“奸”的同时,也刻画出他的“雄”。 A.曹操之“雄” 曹操雄略冠时,智谋出众。作品注意揭示其智慧和谋略,并时时与其豪爽、豪迈的气度相联系,刻画出一代枭雄的典型形象。 1、气度豁达,志向远大 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对刘备坦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具有超乎常人的自信、勇气,具有敢为人先、勇于承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曹操历数二十多年来自己讨董卓、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等功业,称“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表现出超拔的雄豪之气。 2、知人、爱才 历史上的曹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小说中对此虽然作了重大改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写出曹操知人、爱才的一面;如善待关羽、敬佩赵云,等等。 3、富有文采,诗风雄放 历史上的曹操富有文学才华,其诗雄浑奔放、古劲苍凉,小说对此多也有表现。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在气氛紧张的赤壁之战前,穿插描写曹操诗酒豪放,充分展现其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 象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一提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们首先想到他是一个大奸臣,狡 诈、多疑、假仁假义、十分奸险;但他的宽宏世无其俦,他的诚挚更能令人叹息弥襟。他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起过相当大的作用。因此,下面本人就《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的形象进行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名家指点。 【关键词】:曹操奸雄人物形象 前言 曹操,人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青梅煮酒时,他敢于吐露真言,以龙自比,可见其胸怀大志。再者收降关羽时,关羽说只降汉不降曹,曹操丝毫不在意,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百般殷勤。关羽走后,他非但没有下杀手,还赠送盘缠,明知放走关羽是一件错误的是,但曹操识英雄惜英雄。五关斩六将,曹操也没有怪罪,可见其胸襟之开阔。 一、曹操之“奸”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主要体现在狡诈、多疑、狠毒上。 (一)狡诈 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作品开始就写他用权术。曹操年少时比较贪玩,“游荡无度”,他的叔父经常向他父亲反映,曹操很头疼。一天,操在路上偶遇叔父,立刻做出面目扭曲的样子,叔父向他父亲汇报,于是曹嵩找到儿子询问病情,不料操安然无恙,答道:“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1]曹嵩就此起了疑心,再也不相信弟弟的小报告了,曹操从此之后就更加的放肆了。 第十七回,曹操攻打袁术时,军粮短缺,操命管粮官王垕:“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2]士兵皆言丞相欺众。操欲借垕人头示众。垕大惊曰:“某实无罪!”[3]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4]垕再欲言时,操早已呼刀斧手杀之,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5]于是众怨始解。为了平息士兵对自己的怨恨,稳定军心,曹操竟然去杀死一个没有任何过失的人,他的奸诈狠毒教人心寒。 曹操此人性格复杂多变,这在表情、脾性的多变上得到体现。当俘虏张辽后,张辽不但不肯投降,还破口大骂,曹操被惹火了,亲自拔剑想杀张辽,被刘备与关羽劝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作者:__张仙荣__ ___ ___ 指导教师:____ ___ __ 所在学习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网络学院郑州分院 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102051050676 年级:2005秋 完成日期:

题目: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它成功的塑造了若干类型形象系列,如以诸葛亮为基型的智多星军师形象系列、以张飞为基型的鲁莽英雄形象系列、以刘备为基型的仁君忠臣形象系列,以及以曹操为基型的奸雄形象系列。这些形象同中求异,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形象画廊。 足智多谋——诸葛亮:艺术手段、忠贞品格、创作方法;明君与枭雄——刘备:明君形象、对刘备形象的批评意见;豪气冲天——关羽:刚愎自用、因小失大、总论关羽形象;忠贞神勇——张飞:“忠勇”的内容及其表现?“鲁莽、暴戾”的内容及其表现、“粗中有细”的内容及其表现。 关键词:人物形象分析

论文目录 一、足智多谋——诸葛亮 (1) ⒈艺术手段 (2) ⒉忠贞品格 (4) ⒊创作方法 (5) 二、明君与枭雄——刘备 (6) ⒈明君形象 (6) ⒉对刘备形象的批评意见 (8) 三、豪气冲天——关羽 (9) ⒈豪气冲天——关羽 (9) ⒉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11) ⒊总论关羽形象 (12) 四、忠贞神勇——张飞 (13) ⒈“忠勇”的内容及其表现 (13) ⒉“粗中有细”的内容及其表现 (14) ⒊“鲁莽、暴戾”的内容及其表现 (14)

论文正文 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诸葛亮是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和武将赵云是书中塑造的两个近乎完人的形象,而诸葛亮更是神化了。不管从智慧方面还是道德方面。在智慧方面,自三国演义问世来,诸葛亮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中智慧的象征。从一出场的隆中对这一名段,就体现了诸葛亮与众不同的学识。及后的火烧新野、借东风、智取三城、三气周瑜、汉中之战、七擒七纵、空城计等,无一不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至于用八阵图阻止陆逊、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劝告邓艾的石刻等,更是神乎其神。在道德方面,《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更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至于诸葛亮所犯的一些错误,经过书中描写,反更显出他的人格伟大。失街亭后要求自降三级,对军中事物管理过于细致,在军事上谨小慎微等,都是通过缺点来映衬他的优点的。总之,诸葛亮不管在能力还是人格上都是近乎完美的形象 足智多谋——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说,他是全书的真正主角,是维系全书的灵魂。我们简直无法想像,如果没有诸葛亮这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还有什么看头,还怎么能成为世代相传的古典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作者耗费笔墨最多的艺术形象。从“水镜先生”司马徽第一次提到他的道号“伏龙”(即“卧龙”),为他的出场预作铺垫(嘉靖元年本第六十九回《刘玄德遇司马徽》,毛本第三十五回),到他去世后被安葬于汉中定军山(嘉靖元年本第二百九回《武》侯遗计斩魏延》,毛本第一百五回),他一直处于作品情节的中心,当之无愧地成为全书的第一号主角。罗贯中满怀挚爱之情,倾注全部心血,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将他塑造为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 一、历史上的诸葛亮(181~234),本来就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十四岁便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家乡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辗转来到刘表控制的荆州。十七岁时,诸葛玄病卒。尽管此时诸葛亮年未弱冠,又与荆州牧刘表及其大将蔡瑁都有亲戚关系,但他胸有大志,襟怀高迈,不愿托庇于权门,于是带着弟弟诸葛均,毅然隐居于隆中(汉代属荆州南阳郡邓县,今属湖北襄樊市),一面躬耕陇亩,一面关注天下大事,研究治国用兵之道,长达十年之久。建安十二年(207),奋斗半生而屡遭挫折,当时依附刘表、屯兵新野、势单力薄的刘备三顾茅庐,向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为刘备制定了先占荆、益二州,形成三分鼎立之势,外结孙权,内修政治,待时机成熟,再分兵两路北伐,攻取中原,以成霸业的战略方针。在刘备的恳切敦促下,诸葛亮出山辅佐,从此成为刘蜀集团的栋梁,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展宏图,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诸葛亮的崇高品格,不仅深受蜀汉民众的尊崇,甚至还得到敌方的敬重。在他的诸多优秀品格中,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智慧,集中体现于《隆中对》;二是忠贞,集中体现于《出师表》。总之,他确实不愧为一代贤相,名垂千古。 二、诸葛亮逝世以后的一千余年间,历代胸怀壮志、关心国事的知识分子深情地缅怀和颂扬着他,广大民众一代又一代地传颂着他的业绩,各种通俗文艺也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姓名: 学校: 学号: 班级:

摘要 (2) 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 (2) 二、具有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的智慧才能 (3) 三、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 (6) 四、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 (6) 注释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被作者神化了的一个主要人物,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一直为广大群众所传颂和喜爱的人物。诸葛亮有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才能,谦虚谨慎、严于责己的优秀品质,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提供肤浅的借鉴。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形象

在我国古典名著中,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不仅是最早出现的长篇章回小说,而且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以其宏大磅礴的历史布局,纷繁复杂的人物角色,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四大名著之一。在这本令人百读不厌的名著中,作者一反《三国志》“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记载,而将他写成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干与为将之谋略皆高的全才,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诸葛亮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鬼莫测的谋略智慧、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赢得了古今许多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诸葛亮为什么如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多年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他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才能,谦虚谨慎、严于责己的优秀品质,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等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全面分析,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提供肤浅的借鉴. 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十年中,也是诸葛亮成长完善的重要时期。他摆脱许多的束缚,精心研习各类经典并大量阅读。《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学习方法提到过一句: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这三人,是指徐庶、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以独特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中国一贯陈腐的学习观念。这与诸葛亮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务实的态度有关。对他而言,知识与学问,不是用来卖弄和应试的,而是帮助他在日后运用的。在《三顾茅庐》中,刘备就在南阳的田间听到耕种的农民们高唱优雅的歌曲,他很惊讶这些农夫竟可以唱出如此高雅的田园歌曲,而农夫们告诉他,这些歌曲都是隆中的那位“卧龙”先生所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隐居时的诸葛亮,是和这些农民们有深入接触的,他们一起劳动和耕种。在后来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他也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也与他一贯事必躬亲的行事风格相一致。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使诸葛亮有机会可以和广大的下层人民交流接触,并体味生产劳动的艰辛。对诸葛亮来说,这无疑是他非常重要的生活磨练和心理磨练。孔明以经世致用为己任,匡扶社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农工算计、医卜星相、兵器机械等都有相当的研究。诸葛亮不仅具有高远的理想和强烈的政治抱负,“志在靖乱”,而且积极进取,为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行动百折不挠,直到累死在前沿阵地。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如失荆州、败夷陵、刘备死、南中乱、多次出征祁山而无功。“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是诸葛亮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