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浙江大学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2013年浙江大学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2013年浙江大学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论述题
1、试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首先确定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依据。第一,体现本学科的特殊性;第二,明确与邻近学科的区分;第三,体现本学科的水平。根据第一原则,因为教育心理学时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二级科学,其对象的定义应反映本学科的特殊性,否则难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根据第二条原则,它应与同样来自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的其他二级学科相区分。根据第三条原则,随着教育学、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新的分支学科出现,教育心理学对象的定义也应适当调整。
再次,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
第一,宽泛的定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其缺点是其研究对象难以与为教育服务的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相区分,如我们同样也可以把“学习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宽泛地定义为“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第二,非宽泛定义,即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为“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的探索”。 在非宽泛定义中,又可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把教师的教学看成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

2、试述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分类的理论依据及其实践意义。
人类的学习室及其复杂的,在一定条件下心理学家研究的学习只是十分复杂的学习现象的摸个侧面或某个局部,绝不能以偏概全。用这些局限的理论来解释一切学习现象,这种认识对教学论研究的启示是:如果人们想利用学习论原理来改进教学则首先必须注意研究学习的类型。因此产生了一种被称为任务分析教学论的教学论思想。
3、以人物为线索,比较早期学习理论中认知观与行为观的主要分歧。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behaviorism),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由美国心理学家华森(John B.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行为主义的主张,最重要的有以下四点:
(1) 强调科学心理学所研究的,只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
(2) 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的反应,集合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
(3) 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
(4) 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行为主义仅从外部环境考察人的学习的思维模式,它从人的内部过程

即中间变量入手,从人的理性的角度对感觉、知觉、表象和思维等认知环节进行研究,去揭示人的学习心理发展的某些内在机制和具体过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4、比较学习的信息加工论与情境认知理论在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的条件等方面的观点的差异,并作出适当评价。
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以此相应,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因而教学过程阶段与学习阶段是完全对应的。教学就是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
情境认知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与建构主义大约同时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它试图纠正刺激反应和符号学说的失误。情境认知理论试图纠正认知的符号运算方法的失误,特别是完全依靠于规则与信息描述的认知,仅仅关注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的认知,忽视了文化和物理背景的认知。
总之,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影响着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开发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和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等教育技术的新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加涅信息加工论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者。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上述八个阶段组成的。在每个学习阶段,学习者的头脑内部都进行着信息加工活动,使信息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直到学习者用作业的方式作出反应为止。

5、阐述陈述性知识的内部认知过程,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那些教学手段引发和促进学生的内部学习过程。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中,一般把知识的学习称作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 知识的理解,又称知识的领会。(2) 知识的保持,又称知识的巩固。(3) 知识的应用。
陈述性知识的理解是学习者把输入的信息同

认知结构(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相联系,从而建构事物的意义并把它纳入认知结构(长时记忆)中的过程。
关于陈述性知识理解的过程和内部机制,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奥苏伯尔的意义同化模式和威特罗克的意义生成模式。
它的内部学习过程:第一,选择性注意与知觉。
第二,在知觉的信息与长时记忆的有关方面之间建立联系。
第三,以各种形式评估暂时建构的意义,并将合理的、有用的、明智的意义(包括原有观念的重新组合)纳入长时记忆中。
三、 陈述性知识的保持
四、 陈述性知识的提取
提取就是从记忆库中把所需的知识寻找(即检索)出来,这是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目的所在。

6、请指出陈述性知识表征的主要形式和研究依据。
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当有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输入、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等)时,这些信息是以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出现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体。同一事物,其表征的方式不同,对它的加工也不相同。例如,对文字材料,着重其含意的知觉理解和对字体的知觉就完全不同。由于信息的来源不同,人脑对它的加工也不同。信息的编码和存储有视觉形象形式和言语听觉形式,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那些具有形象性特征的表征,也称表象,它只是表征的一种形式。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术语,也是这一研究方向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因此,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代表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表征有不同的方式,可以是具体形象的,也可以是语词的或要领的。

7、试述奥苏伯尔问题解决模型中的知识类型及其作用。
该模型不仅论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而且提出了“问题背景”知识、“推理规则”和“策略”等不同类的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这一观点与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主张是一致的。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一般认为,解决问题过程包括表征问题、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和监控这样四步。

8、根据下列要点对当代的几个迁移理论进行比较研究,(1)迁移的实质;(2)理论基础;(3)实验依据;(4)教学含义。
迁移的实质
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中。迁移不仅发生于同一类型的学习或经验内部,也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学习与经验之间。比如,词汇知识的学习将促进阅读技能的形成,阅读技能的掌握也促进个体获得更多的词汇。所以,迁移表

明了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理论基础:由于迁移在学习和教学中非常重要,历来各种学习理论都不能不涉及有关迁移的问题,教育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研究学习迁移的问题,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才能有助于学习的迁移,等等,试图揭示学习迁移产生的条件和规律。但从理论上对迁移进行系统的解释和研究却仅仅始于18世纪中叶,这之后,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出发,根据不同的实验与研究,对迁移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和解释,形成了众多的有关迁移的理论和解释。

9、比较皮亚杰和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的异同。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是20世纪两位最有影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们开辟了研究儿童个体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两条线路。二人从不同角度关注了同一问题:儿童发展,并且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两种理论研究都使用了辩证法,这一共性构成了两种理论的方法论基础。辩证逻辑不仅是两种理论相似性的源泉,而且是两者相互通约的基础。两位大师共同认识到,人类心理的产生与社会、自然界、实践活动是不可分的,发展是发生在真实的、整体的、情景化的自我运动系统中的必然变化,只能从相互联系中而不是孤立地理解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辩证方法的使用使两种理论站在了一起,明显不同于西方多数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理论既有相通之处,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哲学背景的差异:皮亚杰理论具有“康德主义”特征,即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不仅其整个理论框架是康德式的,而且它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康德意义上的概念或“范畴”的发生和发展。而维果茨基在哲学上主要受到狄尔太以历史和文化为基础的“人文科学”观念的影响。
其次,有关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的观点不同,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他认为,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结构与成人不同。因而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结构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材料要以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特点的形式呈现;教学不能超越发展,它只能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对此维果茨基则有着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教学在依据儿童已有认知结构的同时,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不只是适应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对发展的主导作用。
第三,对成人及同伴作用的观点不同,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强调社会交往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和更善于思考、思维水

平更高的人的交往活动中发展的,比如父母、教师、同伴等。这些人作为指导者和教师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他认为儿童需要引导和帮助,维果茨基尤其重视家长、教师及其他成人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由此他比其他理论家更关注于指导性学习;皮亚杰认为儿童是通过交往产生不平衡状态———认知冲突,来促进自身发展变化的,最有效的交往应该是发生在同伴之间,因为同伴之间的认知水平相似,能彼此提出异议。因而他十分注重儿童的自主活动,他认为教师应为儿童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让儿童自己主动地探索学习。

10、结合教学实践论述如何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是构成学习积极性的基本因素,它不仅为学习提供直接的动力,而且约束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而中小学生的厌学现象主要也是学习动机问题,学习动机在非智力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新课程方案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维持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将会使我们的教师生涯更富有成果。同时,它也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从而减少学生的失败和退步。下面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谈谈自己的几点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2、放手让学生操作、演示,切实地掌握知识的策略 把学生带人学习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但光有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大家都知道,数学定义中的术语较多,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术语,这就给理解定义带来了一 定的难度.有些在老师看来很简单的内容,学生却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切实抓好由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亲自操作、演示.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就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3、组织课堂教学层次序列的策略
以旧引新,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一题多变,分步设置障碍,循序渐进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层次序列,讲授的同时辅之以活动同样可以激发学生认知兴趣。
4、调控反馈信息的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和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而增强学习动机,从而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控制作业难度的策略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发最

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还发现,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的难度密切相关。所以,教师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恰当控制作业难度,保持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程度。
?6、培养良好的集体氛围的策略??? ???良好的集体氛围对其在成员的学习动机、个性有重要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的要求和期望,个人的学习动机由于想得到所在集体的重视而受到激发,学习效率也可以由此而提高。所以,努力形成一个相互竞争又相互理解和支持的集体氛围,对培养和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有着积极的作用。

11、论述家长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孩子成才的第一驿站,因此家庭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青少年是否健康成长。诸多研究一致表明,在所有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以及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教育环境影响青少年的发展。可以说父母是每个孩子的启蒙教师和终身教师。
一、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庭长者尤其是父母在与子女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并非由父母的某一种行为决定,而要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可以根据不同父母的教养类型而对青少年的个性成长做出区分。目前,在我们可以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六种娇纵型、支配型、专制型、放任型、冲突型和民主型。
1、娇纵型:父母盲目的溺爱和疏于管束,构成骄纵型教养方式,在这种溺爱娇惯的家庭环境中,容易使孩子养成自我中心,骄横跋扈、疏懒散漫、贪婪无度的“霸王”心态,这种小霸王心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矫正,则很容易发展为反社会型人格。
2、支配型:家长过分溺爱与严加管束结合,构成支配型家庭教养模式。在这种家庭中,在生活方面,他们对子女无微不至,而在学习方面,严加管理。一方面是过度保护,包揽生活中的一切,一方面又期望过高。这种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怯懦胆小、意志薄弱、既娇且骄、清高孤傲等个性心理特征。
3、专制型:家长缺少爱心或耐心,管理方式粗暴,构成专制型家庭教养模式。在这种家庭中,孩子的人格、自尊、意志、权利不被尊重,家庭亲子关系式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教养方式孩子易产生不信任感、戒备心理严重、自卑、消极、暴躁、懦弱、依赖或反抗权威等人格特征。
4、放任型:家长既缺少爱心、

耐心,也缺乏责任感,对孩子放任自流便构成了放任型家庭教养模式。在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模式下,孩子由于得不到必要指导和正常约束,会形成缺乏自信、自制力差、不负责任、情绪波动异常,待人处事具有攻击性,易受诱惑,做事权宜敷衍,缺乏理想等心理倾向。
5、冲突型:家庭成员间人际关系紧张、不和谐,家庭气氛失调,价值导向不一致,便构成了冲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冲突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也易形成缺乏安全感、意志力薄弱、残忍冷酷、撒谎,大多数有激烈的反抗性,出现反社会的倾向。
6、民主型:家庭成员间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对子女既有约束,又有鼓励。这种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自尊、自信、自律性强,具有创造性,社交能力强,具有成就动机等良好社会适应性的个性特征。总之,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直接影响到家庭关系。良好的教养态度可以使儿童、青少年向着积极主动地、友好安定的方向发展;而错误的教养态度会导致他们向着攻击性、反抗性等消极的方向发展。

12、论述多媒体原则。
所谓多媒体原则是指学习词语和画面组成的呈现内容。比学习只有词语的呈现内容效果更好。其理论基础是当词语和图像同时呈现时学习者就有机会形成言语和图像心理模式。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而单纯使用词语或图像只能建立一种心理模型。且言语和图像心理模型之间无法建立联系。
13、举实例说明“学有定律,教有优法”的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教学方法观。
“教有法而无定法”是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概念”,缺少反思和确证,长期起主导作用的哲学教学论的引导以及以教为要点的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是其认识来源,结果导致教学方法选择的随意和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低下。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于教学价值观、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的结构体系,应该建立在把握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分类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基础之上。反思“教有法而无定法”,构建“学有规律,教有优法”的教学方法观是重建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1.根据学生的自我意识特点,这就特别要求教师具有善待孩子的专业伦理,具有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人才观,能够始终如一地、用多种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鼓励性培养的环境,激励学生以饱满的学习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校教育活动中去,并从中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从而,对教师的培养,提出了专业伦理、教育专业素养的特殊要求。
??? 2.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对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教学技能技巧方面的更高要求。学生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远远大于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教师

讲课的表情、教学组织形式、教具以及师生关系等都将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因为喜欢这位教师,就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因为喜欢教师某堂课采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就喜欢听这堂课的内容。由此,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技能技巧。
??? 3.根据学生潜在的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对教师的培养提出了通识、通才的更高要求。教师要求成为通晓人文、自然等多种学科知识以及在音、体、美方面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的人才,成为儿童教育的专家。
??? 4.根据学生心理特征的外显性程度较高,对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教育、心理素养方面的更高要求。
??? 5.根据学生自控性差的特点,对教师的班级活动的组织能力以及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和保健等全方位的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学生活泼好动,班级教育活动要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教师在组织班级教育活动中,不仅要设计,而且还要求身体力行,会唱、会跳、会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