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市场缺陷

金融市场缺陷

金融市场缺陷
金融市场缺陷

金融市场缺陷:加速器还是缓冲器

2011-1-21 9:33曹永琴【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在金融市场缺陷普遍存在的条件下,外部冲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金融加速论认为金融市场缺陷会通过乘数效应放大和加速冲击在实体经济中的传导,金融减速论认为金融市场缺陷是冲击的减震器,约束型公司的融资条件呈现亲周期变化和法律对银行清算权的限制减缓了冲击造成的经济波动。金融减速器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严格限制,信心的维持是金融减速器生效的关键。总的来说,金融加速器效应普遍存在。制度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可弥补金融市场缺陷,降低金融摩擦,减小冲击的乘子效应,增强市场抵御和化解,中击的能力。

关键词:金融市场缺陷;金融摩擦;金融加速器;金融减速器

一、引言

由于金融市场存在缺陷,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金融市场渠道是冲击的加速器还是缓冲器?各理论流派存在重大的观点分歧。在始于2007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金融市场在次贷危机向经济危机演化中的作用再次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金融市场在冲击传导中的作用机制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古典经济理论否认金融市场的不完备性,信奉“金融面纱观”。金融市场价格反映所有信息,证券和货币等金融工具交易不影响真实经济活动,金融市场行为与真实经济活动是“二分”的,不存在金融市场与真实经济之间的冲击传导渠道。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既定制度下的金融市场并非完全有效,金融市场缺陷实质性地扭曲了冲击的传导机制。金融资源的非帕累托最优配置意味着金融市场失灵(failure)或缺陷(faultiness)的存在,由此产生金融摩擦。代理成本是金融摩擦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并呈现周期性变动的特征。问题的关键是,金融市场缺陷是放大还是减缓冲击对真实经济的影响?目前存在两大观点截然对立的理论:金融加速器理论和金融减速器理论。金融加速器理论的论点是,金融市场缺陷会产生冲击的放大效应,微小的冲击经金融市场传导后会导致宏观经济出现剧烈的波动。金融减速器理论的观点与此相反,金融市场缺陷是冲击的稳定器,此类缺陷阻碍负向冲击大范围扩散,避免经济萧条期大规模倒闭的发生,从而减缓经济的波动。这一问题进一步引发人们思考:随着制度的完善及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摩擦逐渐减小,金融经济活动是否会加剧经济的波动?

事实上,金融市场缺陷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冲击的传导机制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中亦有区别。金融摩擦是理解金融市场缺陷如何影响冲击传导机制的关键概念,它本质上是由市场缺陷导致的代理成本,会阻止资金流向最有效率的企业。卡罗米斯和拉米雷斯(Calomiris and Ramirez)将金融摩擦归为四类脚:

第一类是信息成本(information costs)。资金供给方无法识别“好”公司(即具有价值递增项目的公司),因此,“坏”公司可能有激励冒充好公司。贷款人很难识别公司类型(“好”还是“坏”),相应增加了好公司的借贷成本,这会导致“柠檬”资金市场——坏公司驱逐好公司。

第二类是控制成本(control costs)。投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会使债权人面临道德风险。为了降低经理们的道德风险,债权人需要督促公司按照契约实施项目,但会引致一定的费用,这称为控制成本。

第三类是监督成本(monitor cost)。意识到经理可能会“隐藏”利润,以减少因融资产生的财务费用,资金供给者不会相信经理的财报,而会投资于项目状态验证。企业经理作为内部人比银行更有信息优势,银行为保障资金安全需要获得内部信息,这种信息收集和处理成本使得贷款利率高于内部融资利率,对于无担保贷款更是如此。

第四类是市场分割(market segmentation)。跨国界的市场分割反映为融资成本和公司利润的变化。由于借贷双方处于不同国家或区域,即使没有上述三类成本,市场分割也会妨碍资金的有效转移。而且这类真实成本还会产生信息和控制问题,以至于在最终资金供给者分散且远离于最终资金需求者的情况下,会产生高昂的信息和控制成本。

二、金融加速论:市场缺陷是冲击放大器

投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市场的典型特征,因而金融市场缺陷普遍存在。投资者为保障资金安全,在信息甄别机制下会对负向冲击反应过度,从而产生了冲击的乘数效应——“小冲击、大波动”。经济学家们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乘数效应的形成机理。

(一)金融加速器理论

在信息不对称下,债权人只能通过“信号”来推断债务人的类型及其真实信息,这一信号甄别过程必然会产生金融摩擦。金融市场上无效率的行为包括:经济繁荣阶段银行盲目扩张信贷和衰退阶段恐慌性紧缩银根,不但导致资金的无效配置,还会放大和加速冲击对经济的影响。

如果信息传递有障碍,银行只能通过外部信号甄别来形成信贷决策,这会放大和加速冲击向实体经济传导。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相互推动是冲击加速的主要原因。经济繁荣主要通过债务融资,特别是银行贷款而诱发。这同时增加了存款和货币供应量,推动价格水平不断上升,债务成本下降比名义价值攀升更大,刺激企业借债投资;该过程一直持续到过度负债状态为止。可见,所有“过激”行为(包括银行放贷和企业借债)都是根据“信号”形成的“最优”决策,而非建立在真实信息基础上。正是因为信息传递存在障碍,信号与真实情况之间因市场缺陷而存在扭曲与时滞,金融市场才会通过棘轮效应放大和加速冲击向实体经济传导。

然而,债务是一把双刃剑。新债只能暂时支撑过度消费,但债务属于硬约束,债务积压(Debt

Over-hang)最终会诱发债务危机,加速经济衰退。由于债务和币值的周期性变动,“提前清算”和“困境抛售”会加速经济走向衰退。当经济陷入萧条,在保全贷款的急切心理驱动下,银行必然对过度负债的企业进行强制清算,如果企业不愿倒闭,就会变卖资本品,从而引起资本品价格大幅下降;如果企业在清算中倒闭,银行会对剩余资产进行拍卖,这也会引起资本品价格下降。未破产企业的收入减少,利润和净资产下降,资产负债比例进一步上升。如果某银行担心企业被其他银行提前清算而无法收回自身的贷款,保全贷款的急切心理引发了普遍性清算,经济出现过度负债诱发的恶性循环。银行对企业的清算压力导致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企业大面积倒闭,产出和就业下降——这一幕幕的情景我们似曾相识,本轮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就是沿着这样顺序逐次演进的吗?这会持续到企业大面积的破产以消除过度负债,或政府重新采取刺激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措施为止,然而一旦复苏开始,整个过程又会重演。

清泓和摩尔(Kiyotaki and Moore)将上述的冲击放大机制称为静态乘子效应,但信贷市场缺陷导致的动态乘子效应远大于前者。由资本品相对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冲击传导机制具有放大和持续效应,静态乘子导致冲击放大效应,而动态乘子形成冲击的持续效应。第一,静态乘子取决于当期资本品价格对冲击的响应程度。第二,动态乘子取决于受约束公司的净值、投资需求、地租和地价的互动关系。在冲击产生第一轮(t期)静态效应的基础上,t+1期受约束公司投资减少,生产资料减少会降低将来的利润和净值;土地

投资减少会加剧供给缺口,从而进一步降低地租和地价,此逻辑会延伸至未来各期,所以跨期动态乘子的效应更大,等于静态乘子/实际利率。土地价格的整体下降是现在和未来使用成本下降的积累效应所致,这源于受约束公司净值和土地需求的持续减少,这反过来会加剧t期土地价格和受约束公司净值的下跌。市场的新均衡会在地价下跌到不受约束公司的土地投资需求受现金流制约时才形成。

从整个信贷周期的运行过程来看,本轮世界性经济危机形成逻辑完全相符:2006年左右,美联储担心利率太低形成地产泡沫开始加息;2007年左右房价暴跌、土地供给缺口加剧、地租快速下滑,房地产企业债台高筑,利润和净资产大幅下挫,在静态乘子和动态乘子的作用下,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迅速萎缩、债券债务链断裂,房地产危机演化为次贷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在整个金融领域迅速扩张,金融市场的缺陷放大和加快了房地产价格下跌冲击向整个经济的传导过程,次贷危机就此演化为金融危机;但故事并未就此结束,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美元是世界上普遍接受的结算货币,美国的金融危机通过贸易链和债权债务链传导至世界每个角落,酿成了这场“世界大衰退”。

伯南克和吉特勒(Bernanke and Gertler)以及清泓和怀特(Kiyotaki and Wright)的研究进一步指出,金融摩擦是决定冲击传导机制的关键因素。当资本市场存在缺陷时,金融摩擦使得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的可替代性变差。外源融资升水是代理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企业的净资产、留存收益和融资结构与投资关系极为紧密。如果企业受到负向冲击,资产负债表出现恶化,那么其获得的授信额度将降低,这导致企业投资支出过度紧缩。根据金融加速器的演化逻辑,负向冲击会降低企业收益、增加成本、减少净资产价值、提高财务杠杆,从而恶化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企业的融资条件,导致外部融资的可获得性降低。如果公司外部融资依赖性高,冲击将被这种传导机制放大数倍。伯南克等人将该机制归结为外源融资升水与融资杠杆的增函数:

金融加速器机制的核心是企业家净资产、融资杠杆与外部融资升水之间的互动关系。企业家投资回报率因受冲击出现意外增益,由此产生的收入现金流通过融资杠杆使得净资产放大数倍;净资产的增加改善了企业资产负债状况,融资杠杆比率相应下降,银行贷款风险的减小并愿意以较低的利率向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经济中信贷和投资规模上升,真实融资成本下降;冲击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持续扩散并形成金融加速器传导机制,导致经济快速走向繁荣。

相反,如果企业受到负向冲击,冲击同样会通过金融加速器机制导致实体经济加速和过度衰退。在房价下跌的冲击下,金融市场缺陷放大和加快了危机的蔓延,金融市场仿佛瞬间崩溃!次贷危机不但导致房地美和房利美的危机,还导致大投行的破产;债权债务链的断裂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向其他行业传导,利率和企业财务杠杆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升,于是降杠杆化开始席卷整个经济体,失业、破产和倒闭成为现实,金融危机迅速演化为经济危机。金融加速器理论似乎完美地解释了美国危机变迁的全过程。

(二)金融危机理论:金融加速器理论的极端

金融危机理论强调公众理性预期通过金融渠道的自我实现机制。投资者具有风险厌恶的特征,负向冲击会恶化投资者的预期,预期的变化导致投资和交易策略的改变,金融市场上将出现集体行为或羊群效应,导致金融资产价格过度波动。当来自于金融市场的冲击在部门或区域间扩散,传染效应就会显现,这最终导致经济出现剧烈波动。在金融市场存在缺陷的条件下,证券价格不完全反映真实价值,但投资者根据价格变化和其他人的交易行为提取关于证券真实价值的信息,证券市场的“新闻效应”很可能促成市场信念和预期的自我实现。因此,投资者敏感的神经极易被市场“噪音”触动,过度反应是冲击放大效应的直接结果。

金融市场缺陷会形成冲击的乘数效应,如果对此缺乏相应的补救制度,微小的负向冲击经过金融市场传导都可能导致经济衰退。戴蒙德在挤兑模型中指出,预期、挤兑与金融危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银行的

重要职能在于将短期存款转化为长期投资,最优的经济状态为:储户存款并获得银行支付的存款利息、银行获得存贷利差、企业向银行融资并用销售收入来支付贷款利息。然而,在缺乏存款保险制度或最后贷款人的经济中,最优的均衡是不稳定的,冲击可能导致债务链的断裂。

外汇市场同样存在冲击的乘数效应,固定汇率制下,如果中央银行储备或信誉不足,冲击也会导致经济衰退。当经济受到负向冲击时,如果每个人都预期货币会贬值,进而在外汇市场上抛售通货,这实质上等于向中央银行挤兑债务凭证——用本币兑换黄金和外汇储备。如果本币持有者比其他人晚了一步,而无法在政府放弃固定汇率之前兑换到外汇,必将面临财富损失。因此,他们的最优策略是在固定汇率制尚能维持时,尽快兑付手中的本币,或者争取在其他投资者之前撤离资金,结果导致迅速撤离资金的集体行动和资本大规模外逃现象,预期形成的清偿危机加速了固定汇率制崩溃的进程,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金融市场上的投机和羊群效应形成的资产泡沫会导致金融体系的脆弱,从而放大冲击效应。埃克斯普特认为全球金融整合导致冲击的放大,这种放大效应包括:资产价格发生实质性、持续性的错配,过度的波动,信贷流的突变;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对经济状况的变化时常常反应过度,使得经济波动更加剧烈。导致这种放大效应的原因在于:银行的亲周期行为、谨慎会计处理方法的单向效应、更加注重短期利益的市场氛围、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羊群效应以及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技术趋同。如果国际资金大量涌入某一地区,先进入的投资者获得巨额的收入,这将形成羊群效应,投资者不顾风险而投入大量偏离基本面的资金,资产泡沫形成了,当泡沫破灭时,资产价值和汇率的急剧缩水导致银行坏账攀升,银行会紧缩信贷、企业也会因资产负债表恶化而减少投资。因此,国际金融市场上投资者趋同的投资策略是产生集体行为和羊群效应的主要原因,微小的冲击极易导致世界经济出现剧烈波动。

三、金融减速论:市场缺陷是冲击减震器

金融市场缺陷和冲击的类型具有多样性,在一定条件下,市场缺陷可能减缓冲击对真实经济的影响。

(一)资本市场减速论

巴克塔和卡米罗的观点与加速论完全相反——资本市场缺陷反而是冲击减震器,缓减实体经济波动。在其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有部分公司可能会因信息不对称而存在信贷约束。由于受约束公司和不受约束的公司之间边际生产率存在差异,冲击对信贷资源具有分配效应,这一效应的强弱和方向(正或负)取决于受约束公司融资结构中内源资金和外源资金的相对比例。由于分配效应的不确定,冲击对产出的影响也不确定。在一定条件下,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减小冲击对产出的影响。

资本市场减速论假设信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贷款人无法完全观测到借款人的行为;公司是不同的——富裕公司拥有充足的现金流,而约束型公司现金匮乏。在均衡条件下,对于自我融资能力有限的公司来说,银行最优策略是信贷配给。约束型公司受到信贷配给,在边际报酬递减的条件下,他们会更有效率地使用有限的现金流,所以其边际生产率高于富裕公司。

倘若信息非对称影响贷款在不同类型公司间的分配,它也相应会影响产出。如果存在金融市场缺陷,冲击的乘数效应是不确定的,因为这取决于冲击的类型。将冲击分为需求冲击(财政与货币政策)和供给冲击(生产率)两类,有利于分析特定冲击对实体经济的不同影响。一方面,第一,假如受到正的财政或货币冲击,公司外源融资供给增加,而内源融资不变。充沛的资金供给会降低融资利率,低廉的融资成本会刺激投资。然而,约束型公司投资增加的比例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内源融资占其投资总额的比重相对下降,银行会因贷款风险对其实施更紧的信贷约束,从而使代理成本会出现亲周期的变化。这与金融加速器理论

正好相反,金融摩擦引致的代理成本是逆周期的;而在减速论中,亲周期的代理成本会自动约束繁荣期的信贷规模,防止过度负债的出现。因此,正向冲击的综合效应为负,信贷市场缺陷的存在抑制了约束型公司的投资需求,相应地压缩了产出的规模,从而减缓了经济的波动。第二,假如出现正向生产率冲击,约束型公司因杠杆比率高,现金流增加的比例更大,这会改善受其信贷条件并引致更大比例的投资扩张。在此情形下,正冲击的综合效应会加剧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第一,假如受到负财政或货币冲击,公司外源融资供给的减少导致融资利率提高,压抑投资需求。在内源融资总量不变的条件下,约束型公司的财务杠杆降低,资产负债表的改善放宽了信贷约束,银行会增加对此类公司的投资,因而延缓了经济衰退。第二,假如出现意外正生产率冲击,约束型公司因杠杆比率高,现金流急剧降低,信贷条件的恶化导致经济加速衰退。

(二)金融减速器理论

伊路提出的金融减速器理论与资本市场减速论相似,即金融市场缺陷能够减缓经济波动,因而有可能作为经济周期的内在稳定器。金融减速器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司法缺陷”(Deficiency judgments):如果借款人违约,借款人未偿贷款与流动性资产价值之间的差额,原本可以通过自身和担保人资产或远期收入来抵偿;但由于法律限制银行对借款人的清算权,银行难以通过清算方式弥补贷款损失。

在制度缺陷条件下,金融减速器的传导机制正是“限制清算”,这阻碍了冲击向其他部门扩散而形成的传染效应。家庭向银行贷款购房,如果房产价格下跌导致担保价值低于应偿债务,家庭最优策略是违约,而银行在法律的限制下无法要求家庭弥补其贷款的全部损失,家庭能够保留剩余资产而不被清算,因此,财富从银行转移到家庭,风险在银行内部积累。因为银行贷款利率中本来就考虑了风险升水,等到房产价格上升和房贷人能正常还贷,银行通过又贷款收入核销坏账损失;所以,银行与家庭相互依存。家庭违约的确会影响到自身信誉,但如果银行因此而不贷款给家庭就将永远丧失核销坏账的机会,正因为银行贷款的预期收益大于损失,才会继续给家庭贷款;由此,家庭购房的决策不受违约决策影响。当房产价格下跌时,家庭一方面违约,另一方面继续向银行贷款购买低价房产,而这些新购的房产不会被银行清算,银行预期这些房产的价格上升、家庭能以此还贷,因而也乐意贷款。银行在整个经济周期中,通过资产组合将家庭风险分散,法律对银行清算权的限制也避免了家庭“困境抛售”可能导致的经济剧烈波动。因此,家庭在经济萧条期继续贷款买低价房,从而拉动经济走出阴霾。这一理论同样也适用于分析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贷关系。

但是,如果要保证金融减速器的传导机制正常运行,家庭必须对银行有充分的信心,否则会出现挤兑危机;银行对家庭还贷也要有信心,否则会导致家庭被迫“困境抛售”房产形成的房贷危机。由此可见,金融减速器要正常运行,信心的维持是关键。为避免中小企业在衰退期大量倒闭,美国1978年的破产法改革对银行清算权进行限制。银行意识到清算能力下降,与企业签订更加严格的贷款合同,这反而增加了衰退期企业的清算率,从而使经济波动更加剧烈。由此可见,金融减速器理论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严格限制。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由于金融市场缺陷和冲击类型不同,市场缺陷对冲击的乘数效应不确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投融资双方委托一代理问题产生了金融摩擦,代理成本随投融资风险呈现周期性变化,直观表现在外源融资升水的波动上。冲击通过金融市场渠道传导至真实经济的过程中,因为金融摩擦和代理成本之间的动态关联,金融市场缺陷会改变冲击效应。

金融加速论的核心观点是,金融市场缺陷会产生冲击的乘数效应。金融摩擦越大,冲击的乘数效应就越强,金融摩擦呈逆周期性;即使一个微小的冲击,经过金融市场传导后也会导致经济的剧烈波动。经济

繁荣期过度负债形成的金融脆弱性、信贷周期的静态和动态乘子效应、外源融资升水与金融摩擦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以及预期通过金融渠道的自我实现等等,都可能形成冲击的放大机制。金融减速器的观点恰与此相反。在一定条件下,金融市场缺陷是冲击的减震器。金融冲击导致约束型公司的融资条件呈现亲周期变化,因而银行信贷和投资呈逆周期性,这缓减了冲击造成的经济波动。如果法律限制银行的清算权,债务人就不会被银行提前清算或被迫进行困境抛售,这防止了企业大规模倒闭和资本品价格加速下滑的现象出现,阻碍危机向其他部门扩散,从而缓减了负冲击对经济的影响。然而,金融减速器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严格限制,金融加速器效应普遍存在。制度的完善和金融的发展会弥补金融市场缺陷,降低金融摩擦,从而减小冲击的乘子效应,增强市场抵御和化解冲击的能力。

政府在已知金融市场缺陷的条件下,正确识别冲击类型之后,可大致判断冲击对真实经济的影响。事实上,政府为平抑经济波动而采取的逆风向政策也是一种冲击,金融市场缺陷可能放大或降低冲击的影响。冲击的传导机制关系到政策的有效性,只有当政策适应现有的金融市场缺陷时,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缺陷逐步得到修正,政府应根据金融市场具体情况调整举措。

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金融市场丑闻和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的书《喧嚣的九十年代》(Roaring Nineties)中,我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的金融市场危机所发生的原因。在这里,我希望用类似的原因阐释2007~2008的金融危机并为政府提供对策。本次研究基于过去对大量银行数据的观测,特别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危机的考察。我发现,虽然解决方式截然不同,但是本次金融危机在许多方面都与这些早期危机十分相似。

问题的根源

一些引起过去危机的历史问题依然遗留至今,其中主要是由误导性信息引起的冲动投资,以及过度冒险的投机和诈骗行为的风行。不过比起这些观察到的激励问题,引起危机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失败的投资模型:包括对证券化经济学的分析错误,系统风险的估算错误,以及对小概率事件的预测失误等等。

激励问题

经理层薪酬体制

经理层薪酬方案(以及银行会计制度)刺激了误导性信息的产生,当他们竭力遏制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负债增加时,他们就得在线上项目上增加收入。按股票期权计算收入的经理层对增加股票市场价值十分感兴趣,因此与其增加公司的真实利润,他们更热衷于增加报表上的收入。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虽然可以解决与美国安然公司倒闭丑闻相关的一些问题,但是对于股票期权方面的问题却一筹莫展。由于股票期权并不被视作支

出,所以股东们并不会十分在意这些股票期权的去向。这鼓励了公司通过股票期权来支付经理层员工的高额薪酬。不过股票期权的利用会引发会计丑闻。

除此以外,经理层员工只参与股票期权的分红,而不承担损失,而且类似的奖金分工计划在金融市场也十分普遍。这一切都使得高风险投资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高风险投资可以在短期内获得更多的利润,换言之,员工的收入也会增加,而亏损则由其他人承担。在某种意义上,经理层管理人员乐意进行风险投资,更严重的问题是,他们鼓励高风险投资。

会计制度结构使这些问题不断恶化。银行一旦在今天记录了这些利润(经理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正是与这些利润挂钩),潜在负债就会从资产负债表中去除。

会计公司的激励

安然和世通公司的丑闻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会计(以及审计)公司的激励问题和他们明显的利益冲突。会计公司受雇于公司的CEO,他们的收入与咨询服务相挂钩,所以他们乐于通过夸大公司利润的方式取悦CEO。因为公司利润高了,公司股票的价格也跟着提高,也就意味着CEO的薪资也会提高。为此,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规定了会计公司只能受雇于公司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并且限制他们为公司提供会计以外的服务。当然,很少人认为这个法案能完全解决问题。董事会包括审计委员会还是被CEO所掌握着,它们通常依赖于CEO 的判断而立足于世界。于是,会计公司还是会有取悦CEO的倾向。这可能是为什么会计公司并没有像人们所期望地曝光公司那张失去平衡风险报表的原因之一。

证券化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公司经济越来越倚重于市场、包括证券市场,而逐渐减少了对银行信贷业务的依赖。公司更多地关注市场各种的风险投资能力。有的人认为,现在的市场收集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所以市场的信息处理能力也更强。但是证券化创造了新的信息不对称。银行为了保证那些向银行抵押借贷的公司能够还债,他们会对这些公司采取保护措施。在证券化的环境之下,公司的创立者倾向于生产一堆股票以出售给其他人。

当借贷者无法偿还债务的时候,与其违约,一种双方互利的做法就是重新协商。但是在证券化的环境下,重新协商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债权人增加了,他们的利益难以一致。有的人相信,只有经过相当艰难的协商,双方才可以利益折中,而且一部分的债务还会被拖欠。特别是当那个承担风险的人不能完全相信那些管理债务的人会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当心他们的动机不能完全符合债权人的利益要求,所以以上一切都会成为重新谈判的限制条件。此外,银行有更丰富的“信息”背景去考量这个问题;他们可以更容易地判定这个违约是否属于“策略性违约”(借贷者只是想减轻他的债务),或者衡量这个调整后的债务(也就是延长还款日期)是否能够让借贷者最终全部清还债务,还是决定让借贷方的债务累积下去。美国人有好争斗的传统,在这背景下,重新谈判是相当困难的,任何一个债权人都有可能会起诉那些要求重新谈判的公司,因为债权人认为借贷者应该比现在做得更好。

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次级贷款的证券化催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房贷被投资银行所购买以后,重新包装,部分卖给其他投资银行和用作养老基金或其他用途,另一份则保留在他们的资产负债表中。回顾过往,这一系列过程会产生巨大的风险。由于房贷经历了一连串

的处理和再处理阶段,人们很难从中分析清楚目前的状况。

评级机构的激励

在199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评级机构由于失误而受到了大众的谴责。它们低估了东亚投资的风险。尽管在当时评级机构已发展得十分成熟,但是东亚资产的贬值使它们不得不以养老基金和其他信托的方式变卖资产,从而使金融市场变得更加不稳定。根据过去的历史,巴塞尔协议II给予评级机构如此大的压力是十分奇怪的事情。在2007~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又再次失算了。

问题的部分原因依然是受到了激励:评级机构受雇于那些委托他们进行评级的公司,为了取悦委托者,它们自然会给这些委托者“好的分数”。在激励之下,评级机构相信投资银行进行“金融炼金术”的功力,它们可以把F等级的资产变成A等级。但这又与古代的炼金术士有所不同。古代炼金术士相信只要研制出把铅转变成黄金的方法就可以获得大量的金钱,但终归是一场梦。而现在的“金融炼金术”通过转化这些资产,确确实实制造了大把大把的金钱。

新的利益冲突: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 Steagall)的废除

在法案废除的讨论过程中,评论家们担心这里面会产生新的利益冲突。主张废除的人说:“相信我们。”此外,他们还承诺会建立一道如长城般坚固的围墙以确保没有越权。评论家们却对此产生怀疑,如果“长城”真能有效运作,那么范围经济里面有关合并的理论都只是一纸空谈吗?

投资和商业银行界限一旦消除,无疑会产生更多的利益冲突。这一点在世界银行/安然的丑闻事件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例如,同一家银行集团的商业银行可以借钱给它们投资银行所投资的公司上市,使这一切看起来更具有“生命力”。

这些利益冲突可能并不是问题的核心,但显然它们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在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事实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确实越来越密切,这使得美国联邦储备局必须担保贝尔斯登银行。这不仅因为许多投资者的财富危如累卵,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贝尔斯登倒下了,美国的整个金融系统也将会崩溃。

而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融合毫无疑问将是造成这次崩溃的一个原因。毕竟商业银行保守主义的传统与投资银行投机取巧的本质是水火不容的呀。

伯南克-格林斯潘的股票出售权(The Bernanke-Greenspan Put)和道德风险

经济学家十分注意那些为得到分红而变得扭曲的激励机制。如果一个银行在一次投资中赌赢了,银行的股东们将得到分红。如果不幸赌输了,银行的损失也很少。政府会承担大部分。因此银行的投资行为应该受到严密的监督。就像一间公司会购买火灾保险以确保损失能够降到最少,政府也一样。政府也会公开或者暗地里准备保险,以确保银行没有在从事高风险投资的工作。

伯南克现在扩大了投资银行的担保范围,这无疑使一切问题推到了危机的临界点。

虽然激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但是谁能从中获利却并不总是那么清晰。当发生什么情况的时候,利润便不再存在?而到时候,谁的情况最好?而谁的处境最差呢?显然,纳税人是最糟的:在最后的时刻,其他人都会将风险转嫁到他们的身上。不过,损失的多少还是要看担保的方式如何。例如,在贝南克担保贝尔斯登的背景下,如果贝尔斯登破产了,失去金钱的这班人中谁的处于比较主动的境地?贝尔斯登的股东依然拥有主导权,是他们决定让贝尔斯登银行破产的。当然,那些低头臣服于贝尔斯登银行的人是最可怜的。不过要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人能肯定如果美联储如果没有担保贝尔斯登,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如果贝尔斯登银行倒闭会引发一连串的悲剧,谁又会最终从破产中得到利益。

激励:欺骗者的机会

从次贷的建立者、到重新包装并将贷款抵押证券化的专业人士,再到评级机构,最后到市场管理者,所以这一切席卷到次级贷款过程中的人都清楚,这里面有许多猫腻。一部分的房贷并不需要证明文件和预付押金。一些估价公司被房贷的债务公司所拥有,这里面有明显的利益冲突。这种市场结构使许多欺诈性活动得以成功施行,贷款的金额总是大于房子的实际价值。这种欺诈行为是一定会出现的,因为哪里有不正当的诱利,哪里就有不正当的收入。

市场的管理者和购买这些证券的人都会质疑:100%的房贷都是有猫腻的,如果房子升值了,房主就会拿走差价,如果放房子贬值了,那么房主就会逃之夭夭。接受这样的房贷就意味着放弃金钱收益。但是银行从来不做亏本生意,特别是把钱亏给贫穷的人民。那么银行又怎么从中赚钱的?答案非常简单:银行可以把抵押转变成一大叠股票然后卖给别人。所以到了最后,笨蛋总是最倒霉的,他们必须承受所有的风险。特别是那些受到“聪明人”、“有声望的人”、评级机构以及历史悠久的投资银行教唆而去买股票的笨蛋。

并不是所有的贷款都能进行融资。这又会成为了另一种不良行为的诱因。近年来,美国金融机构大部分收入都依靠于最底层人民,他们总是以最快的速度榨干人民的血汗钱。许多人花了一辈子的积蓄去买房子,而实际上,这些钱都被房贷经纪人和那些依靠房产建筑业繁荣而赚钱的人所榨干了。只要人们继续买房或供房,钱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他们的口袋。他们可以轻易拿走所有的委托金而不需要理会房价到底是升还是涨,而风险总是留给穷人去承担。

许多人都意识到猎杀贷款的行为正在随出发生。特别是当经纪人面对那些金融知识不甚丰富的顾客时,这种掠夺行为就更加猖獗了。虽然许多人都尝试阻止这种欺骗行为,但是那些经验丰富的房贷说客总是会成功游说客人,从而使这种猎杀贷款的行为屡禁不绝。

失败的投资模型

就目前而言,金融市场(包括银行和评级机构)的错误并都是由不良激励引起的,更多的责任在于错误的模型。这些模型总是不能在市场崩溃之前观察到问题的存在,不能掌握到这些由不良激励结构所引起的反常的、可预见的结果。

市场多样化的分析错误

市场参与者系统地忽略系统性错误。他们认为,由大量房贷构成的证券仅有很小的可能会流失它们原本市场价格的10%。根据过去的历史,在同一时间根本不可能会有大量的毁约行为发生。

他们无法认识到当市场风险都彼此联系的时候,市场多样化的价值就不复存在了。房产价格下跌,利率提高,经济低迷等一系列状况会使相关风险提高,同时也提升了毁约的概率。2007~2008年的次贷危机并不是金融市场的第一次失算。美国金融市场似乎每隔十年都会发生一次大事。

失去凝聚力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的推论中含有明显的矛盾。他们声称新的金融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的结构。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利用新的金融工具产生以前的数据去估算它们的模型参数,包括计算毁约的可能性。如果他们真的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那么所有的这些参数都要改变!

无法掌握系统性错误是巴塞尔协议II框架的一个致命错误。

巴塞尔协议II要求银行管理自己的风险。这也就意味着,管理者要能够监控银行复杂的管理系统,或者至少评级机构可以评估风险。但是银行是否真的知道怎样管理风险,评级机构是否真的能够评估风险,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除此以外,巴塞尔协议II还有许多硬伤。银行显然会根据激励大小而决定是否冒险,难道激励就应该成为银行的基本商业模型?管理者需要注意,现在的个人风险管理与社会的风险管理是无法协调一致的。

过去发生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所有银行都用类似的风险管理系统,那么它们都会以同样的附件条件出售同样价格的资产,但是它们不能这样做。否则,价格将以无法预料的方式下跌。使用相似的风险管理系统将会大大提高风险的相关性。

银行一直反对使用同一种模型。但这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实际上,如果它们都在利用同一个能够作出理性预测的正确的模型,那么它们都会使用这种模型。而目前的问题就是,银行都在使用类似的错误模型。它们使用的模型并不能作出理性预测,当它们利用这个模型的时候,结果往往不能与模型所预期的相一致。

而这时候就需要管理者了,它可以检测这些模型的稳定性。所有的公司都不愿意与其他公司分享它们的模型,它们都认为它们管理风险的能力是它们优胜于其他公司的竞争性优势。但是它们却可以和管理者分享它们的模型,因为管理者能够评测系统性问题,评估它们的模型是否稳定。

但是,巴塞尔协议II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重要的系统外部因素,而没有把管理放在首要位置。

侦察庞氏骗局

在每一次的危机中,只要稍微对当前的经济环境进行一些思考,都会发现,当时的经济运行并不稳定。

在经济场景下往往有两个经典问题:举债和传销过度。如果房产的价格持续上涨的话,也许所有事情都会十分顺利。那些无力偿还债务的人可能会有大量的资本收益,那么他们就能还清欠下的债务。那些粗心的债权人也能过得很好,他们无再需担心债务是否能收回来。

如果债款是在一个消极的分期付款系统中运行,那么借贷者到最后欠下的钱将会远远多于一开始所借的钱。有的人十分忧虑,他们无法想象当他们可以如何付清所有的利息。不过有人会告诉他们,请不要担心:他们可以轻易地为债款再筹集资金。他们还可以通过资产增值抵押贷款的方式使用部分的资本收益。

但显然,即使利率不再上升,房产价格也不可能持续上涨。当大部分美国人的实际收入都在下滑时,中值房产价格却在急剧上升。可见,人们不大可能能够支付起所欠下房产。只要留心房产价格的人都会发现,目前的价格实在太不稳定了。怎么可能在大部分美国人的实际收入几乎跌到了谷底的时候,房产价格还能一直在上涨?

所有置身于这个系统的人都知道,他们陷入了一个经典的传销骗局。

金融系统无法发挥它们的核心功能:它们做了什么?监管套利?

简而言之,很难用一个模型去协调过去一段时期在金融市场里所发生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末和2007~2008年的金融市场危机都充分显示了信息不完备不对称的危害。从过去的例子可以看到:金融系统没有完成它本应尽的责任,它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也不能成功地管理风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在光纤通信产业中涌现了过多的巨额投资。而在本世纪的前十年,一大批的巨额投资又转向了房地产业。与其同时,一大批新的测量工具出现了,它们原来是为了防范和设计风险而设计的,但实际上,它们却增加了新的风险。它们无法将问题透明化,没有一间银行知道它们真正的资产负债表是怎样的,更不要说银行能搞清楚应该借钱给谁了。毫无疑问,金融系统已经僵化了。

当人们不断生产出增加风险的新产品时,却没有人设计出一个能够管理社会重要风险的工具。目前生产出来的工具都是不合时宜的,当务之急是规避风险而不是营造风险。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机构都会购买新派生出来的产品以作为一整套资金项目组合。比如,次级房贷和其他资产都会重新分割再组织,然后再与会与其他类似的人工合成的资金产品组合,结果到了最后,没有人能够确定最终成品的风险比率大概是多少。就如我之前所说的,金融系统并不能真正管理风险,它们只是在参与监管套利。

目前来说,美国社会确实需要一个风险管理系统,社会上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他们的家园。新的房贷只会增加穷屋主在利率波动和信用市场中所承受的风险。尤其是那些附带重置条款和漂浮式付款的房贷,在售卖的时候,借贷人是以他们能够为房贷再次筹集资金为重要参考前提的。然而,目前需要的不是增加借贷者市场风险的房贷,而是可以帮助个人管理风险的新房贷,它需要拥有变动的付款日期和固定的付款金额。

在安然和世界电信丑闻揭露之后,一种新的会计诈骗方式又出现了,除非是行家,否则很难发现其中的传销骗局。而目前进行的一切可能都是监管套利的把戏。金融市场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处理这些高风险的次贷。更重要的是,这些次贷已经成为了许多基金的重要来源,而这些基金大都是被高度规管的(例如养老金)。信托机构必须保证这些基金能够恰当地利用,用于补助人们退休后的生活。因此,这些机构是不允许进行高风险的股票投资的。它们所投资的债券必须有很高的信用评级。但是,这些管理机构增加了对“金融炼金术”的需求。如果低信用等级的次贷可以转变成为用作养老基金的高信用等级资产,那么它们就可以赚大钱。只要这些资产可以稍微比其他类似等级的债券赚取更多的利润,那么需求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通过“金融炼金术”,低信用等级的次贷变成了AAA的产品,这其中的差值利润有数十亿的美元。这些美元都被各式各样的骗局参与者所瓜分了,从创建次贷的公司、到重新包装的企业、再到评级机构都囊括其中。

几乎所有人都忘记了最古老的经济谚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他们以为,钱一直都放在桌上,以前的人没有能力发现,只有现代金融才有威力把它捡起来。但是,放在这桌面上的数十亿的利润、支票、佣金和福利到底从何而来?似乎从来没有人想弄明白。

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些资本收益都是从传销手法中骗取的。参与传销的人总是马上见好就收,然后把未来的损失留给别人。与其同时,现代金融的强大力量不仅为投机取巧者创造了新的金融捞钱工具,而且对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重大的伤害。利用传销手法,那些基金经理可以创造出低损失概率的资产。因为,一个资产有95%的概率可以得到高于正常水平1%的回报,而同时也有5%的概率会在原资产中损失X%。如果X>20%的话,这个风险投资的预期回报就会低于一个稳定的资产。不过按正常情况,一般要用20年以上的的时间才能发现X的数值,也就是说,只有过了20年,投资者才会知道那1%的多余收益是否能填补未来的损失。当然,那些对冲基金的经理并不会花费这20年的时间来看最后的结果,他们捡起回报就走,谁管你20年以后的损失会有多少。

危机的应对

人们担心,作为投行的最后担保机构的美联储也会出现危机。即便很多人批评美联储,它已别无选择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它行动已为时已晚。不过,目前风险还存在,美联储出来担保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信息理论模式为我们应该做什么以及哪些不足是我们需要去弥补的提出了一个相当有建设性的建议,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1)金融援助(2)货币刺激(3)财政政策。

鉴于次级抵押贷款出现了大规模性的违约现象,这些危机自然而然将会扩散到体系中的各个方面。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能够把风险变得更多样化,而不只是借贷风险,那么,系统就更容易消化这些风险,毕竟这些违约的贷款不过是全球金融体系的一小部分而已。但是,由于缺乏透明度,尤其是银行没有“运转”,帮助市场参与者撤资(不是滚动贷款)。即使他们能够完全恢复他们的资产,他们也难逃一个漫长的诉讼的风险,当信贷紧俏时,他们获得的高额的回报恐怕也难以弥补。

格林沃德和斯蒂格利茨等人都强调了信贷相互关联的重要性,因为只要这个系统的任何一处缺失就会引发连锁反应。这就很容易引发破产的多米诺效应。人们担心的,贝尔斯登的

破产将很有可能引发其他银行的连锁反应式的倒闭。的确,即使是贝尔斯登顺利渡过难关后(摩根士丹利通过美联储融资收购),人们也会担心,作为投行的最后担保机构的美联储也会出现危机。即便很多人批评美联储这样的行为,重要的是,由于缺乏一个恰当的调控结构,它已别无选择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它行动已为时已晚。不过,目前风险还存在,美联储出来担保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有批评者认为,这种担保形式完全是把巨大的资产转移给了摩根士丹利和贝尔斯登的大股东们,而纳税人成为了这个巨大风险的受害者却没有获得任何赔偿。如果把这作为先例,无疑又扩大了道德风险的范围,给予那些制造巨大风险的人高额的赔偿。那些原来坚如磐石的东西突然变得脆弱不堪:这些潜在问题其实很久以前就开始被关注,但是难以置信的是,这些很早就被注意到的问题却迟迟没有解决。华尔街想得到补偿,华尔街也得到了补偿;或许没有他们之前期望的那么多,但仍然算是过量了,并且以不透明的方式,而没有把财富分配给更多的受害者。这里面充斥着各种的利益冲突(包括腐败问题)。

摩根士丹利采取了从美联储申请无追索权贷款的方式收购了贝尔斯登(原为 2.5亿美元收购,后来调升为12亿美元)。美联储给了摩根士丹利300亿美元以及其他的相当于等价的抵押资产。没人知道应该怎么给这部分估价。如果这部分资产价值跌到290亿美元以下,摩根士丹利将承担第一个10亿的损失,但是纳税人将承担余下部分的风险(显而易见,只需一个10亿就可以使摩根士丹利破产)。

事实上,无追索权贷款事实上就是看跌期权。如果抵押物的价值低于290亿,摩根士丹利就几乎无法偿还贷款。在讨论风险的时候,应注意违约的可能性,尤其是由于没有人能保证他们是如何确定最初的价格的(违约的可能性就会影响定价)。但还存在第二个问题:利率风险。如果利率上升,那么资产价值就会下降。这些资产中有部分是长达30年的贷款,意味着对长期利率还有高度的敏感性。即使正确合理地评估了其当前资产,提供一个无追索权贷款就像舍弃一个选择,一个对高价格的选择。

尤其厌烦的是政府坚持损失了大笔资金后(包括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情况却没有好转。同时,摩根士丹利的股东们卷走了120亿美元,虽然低于股东们预期的,但仍然高于他们应得的,而事实上这些股东并没有在风险问题上进行恰当的处理。

有许多种方式可以保护纳税人,至少能够给予他们一些赔偿。例如,可以和股东的价值订立契约,先清还那些没有被牵涉进风险的纳税人的钱。第一笔损失的1.25美元可以由摩根士丹利或者股东进行偿付。在此之前,摩根士丹利还要支付风险溢价和期权的市场价格。如果担保后证明其价格较分配前更高的话,政府还可以要求获得盈余的其中一部分。

担保贝尔斯登同样也需要大量的重新分配。许多人打赌认为贝尔斯登会继续走向破产(由于信贷违约掉期)。那些购买保险防范风险(认为风险会发生)的人被剥夺了他们应得的财富;而那些售卖保险的人却获得了意外之财。这个市场本身就是非常不透明的,但是据说这些收获巨额的意外之财的人其收益要大于那些大投行们——包括摩根士丹利。(反对担保的人认为,担保的其中一个风险首先是要给保险定价。)

美联储担保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呈现了许多潜在的利益冲突。贝尔斯登的CEO被摩根士丹利用优厚的薪酬所雇佣。这是因为摩根士丹利看中了这位CEO在各位股东面前的周旋

能力。股东们必须对收购进行投票表决。那些出售保险以防止贝尔斯登破产的人会购买更多的股票,为了使收购顺利进行,必须使股东联合成一个整体。

由政府领导进行的担保行动显示了自主管理政策的一个巨大缺陷,这个问题在对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担保过程中尤为明显,在这里,甚至政府资金也不管用。管理者经常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引诱企业。很少企业能经得起严格的审核,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大部分企业只能接受“ 宽容性监控”。在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例子中,银行需要把基金用于担保对冲基金的利润,顺带一提,许多公司的管理人员也必须把自己的钱贡献出来担保。是否让所有股东参与担保就能保证他们的共同利益?纽约美联储相信他们是利益的联合体。但实际上,银行的个体利益和银行股东们的个人利益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目前看来,摩根士丹利和贝尔斯登的联合既缺乏透明性,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这对摩根士丹利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很少机构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接管贝尔斯登,而美联储无论用任何代价,都不希望贝尔斯登倒闭,所以在这个危急的时刻,美联储又怎么可能还有精力和摩根士丹利讨价还价?

其实,还有其他的方针。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英国的话,政府便会将银行收归国有。

奇怪的是,当国外的政府或者政府基金为一家快倒闭的银行担保(或者接管)是一件很容易被接受的事实时,但人们却很难接受自己的政府做同样的事情。反对政府收购或者将银行国有化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激励:政府不能做这种事。私营经济或者企业都能比政府在运营银行方面做得更好。但事实证明,私营经济是不能担此重任的。这会让公众的钱包无时无刻都置于风险之下。政府具有强大的后盾能够解决危机。事实上,政府在银行中有大量的存款保险,此时它比谁都要危急。而对于私人企业来说,很难使其行为完全符合国家的共同利益。因此更好的办法是让政府解决银行的危机。(在贝尔斯登的这个例子里,公共利益就更为复杂了。它需要维持一个金融系统的整合。在存款保险的问题上,不能有任何的正式负债。目前需要怎么实现还不清楚。不过已经有大批的资金转移给摩根士丹利以确保它完成。)

鼓励外国政府进行救助是有其合理性的:常规交易确保外国政府不太可能发生像发生在贝尔斯登以及许多其他国家救助案中的财富隐匿转让事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政府拥有的银行会将资源根据政治目标,而不是经济目标进行分配。如果这是政府自己的政治议程,大概应该更容易让人接受。(虽然,我已在别的地方解释过,如果资源正在以对抗公众利益方式使用,这标志着监管框架的不足,同样的问题也会发生在国内私有财产中。)

还有其他的选择:政府可以直接向贝尔斯登借贷。这个操作可以更加透明。它可以更容易设计一个允许政府参与升值潜力的系统,正如政府对克莱斯勒的挽救一样。(第三种选择更接近于克莱斯勒救助案,是对私人基金提供公众担保,虽然仍然不清楚为什么这样会比直接提供政府资金更好。)

同样,在这个案例中可能没有与法律框架保持一致,但美联储宣布,以后它仍然会愿意借钱给其他投资银行。这说明它确信自己的确拥有管理权力。这里的问题是如何设计一个合适的框架:允许政府通过借款以换取相应份额的潜在收益或在高利率的情况下补偿抵押低于价值的风险。

所有权通常被界定为对一项资产回报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目前的银行框架让政府作为消极索赔的剩余持有人,并在实际上拥有相当大的剩余控制权——当事情变坏后,而不是当事情变好时。当患者进入医院的时候它马上可以开始工作,患者必须付医院账单,但它并不能(或至少没有足够能力)防止导致需要进医院的意外事故的发生。这似乎既没有效率,也不公平,在许多国家,这样的政策已经导致巨量的资源从公众转移到私营部门(例如,墨西哥的金融危机。)

对股本注入、资本充足标准和延缓破产进一步讨论

通常情况下,财政注入银行系统发生在银行没有实际崩溃之前,此时银行依然能够生存,但已不能满足其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标准。银行面对这种情况时将被强制执行。通常情况下,银行发现难以筹集所需的资金。部分原因是对资产价值和负债的不确定性——更糟的是因为资产负债表外会计缺乏透明度和产品的复杂性。另外部分原因往往与衰退,以及财政救助流动资金的普遍缺乏有关。当前的情况可能是一个例外,也可以预示着一个新的世界。世界上流动性泛滥——事实上流动性过剩常常被指责为当前问题的原因,主权财富基金将成为拯救者。在今天全球化的世界中,银行可以成为全球的金融市场。资金的匮乏可能出现在美国,但有整个世界可以求助。可能还有另一个因素在起作用:被救助的银行控制在他们的经理手中。他们的利益可能不完全与他们的股东的利益相符合。经理们为保存机构而愿意放弃更大份额的银行所有权。另一方面,主权财富基金可能会比一个典型的风险厌恶型买家愿意支付得更多,侧重于资产的精算价值和取得在这些标志性的资产中大的份额的风险。

在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烈呼吁政府监管机构严格执行资本充足率的标准。我认为,这样的政策可能适得其反。如果银行无法筹集更多资本,这将迫使它们收缩贷款组合,进一步加剧经济衰退,甚至可能恶化的资产负债表,造成螺旋式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无延缓破产政策,实际上,在经济中建立一个自动破坏器。

设计基于资本充足率的标准的监管制度的挑战之一,是如何防止这种破坏行为。一项建议是引入反周期的标准,即在经济薄弱时自动放松标准,在经济强劲时加强它们。

另一项建议是使用自由裁量权。大多数国家进行自由裁量权。我们希望央行能够区分银行所处的情况:是一个正面临着一个问题的孤立的银行。在这种情况下,不应当进行延缓破产;还是系统性风险。(当然,政府要小心——它能够不知不觉鼓励相关的行为,这可能会增加系统性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财政部在东亚危机中的一个值得批评的地方是其没有发现谨慎延缓破产的可能性的失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担心这会引起道德风险——这样的担心却没有出现在贝尔斯登救助案中。)

一些声音促请政府注资,资本充足率标准可以满足,有一些国家采取了这一政策。资本充足率标准有两个功能:它们确保银行在风险到来时有足够的资本,以使其不承担过度的风险,并提供了一个缓冲区,这样政府在局势变坏时不用提供相应的资金。当政府提供资金以满足资本充足率标准,这没有用来保护纳税人的钱:如果政府把资金以股本的形式注入,这钱就存在风险,即使银行生存,也只是得到低回报。但更重要的事实是这样的激励影响并不大:控股股东关心的是他们的财富,而不是政府的财富,他们风险收益不变。事实上,可以证明,在某些情况下,激励有负面影响。资本充足率标准的存在降低了公司的特许权价值,并稀释了现有股东对未来特许权价值的权利。因此,银行甚至可能进行更多的冒险行为(牺

牲了纳税人)。

从共产主义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政府对银行体系的控制(无论是直接通过银行的所有权,或间接地通过发放许可证和银行监管)如何影响了财富的分配:只有那些能够获得资本的人才可以购买资产,通常以远远低于代表公平的市场价值的价格。现在的问题是,今天,中央银行的流动性是否也在采取类似的做法,尽管必须承认是在一个远远较低的规模上。如果中央银行钱借给银行A,银行A贷款给阿尔法对冲基金,对冲基金阿尔法使用了一些钱购买银行B的股票,并在同一时间,中央银行贷款给银行B,银行B 贷款给对冲基金贝塔,对冲基金贝塔使用了一些钱购买银行A的股票,我们可以重新调整银行A和银行B的资本结构。资本调整在私营部门进行——当然所有资金都是来自政府,但是通过一套障眼法,没有人(除了一些持怀疑态度的经济学家和注意他们的人)可以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这个把戏的妙处是,它使以下教条得以长期存在:将资产私有化,将风险社会化。如果银行没事,对冲基金带着利润离场,如果银行出事,纳税人收拾残局。

难道这真的是正在发生的事吗?在某种意义上说,不能真正回答这个问题:资金是可替换的。我们除了看到提供给银行系统的额外的流动资金外,并不知道本来将会发生什么事。唯一清楚的是,额外的流动性使得改变银行系统的资本结构更容易。

制约隐藏的救助

越来越多的人们担心,美联储目前过于将精力集中在帮助陷入困境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脱困上(甚至是那些在股票市场中赔钱的),而过少投入在维持真正的经济实力。

这个视角是由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乌韦赖因哈特在一封写给金融时报的信中提出的(2月21日,P10):

你们的报告(https://www.doczj.com/doc/4312794891.html,,2月18日)指出,美国联邦储备已通过“相对有吸引力的条款”悄悄借给美国的银行500亿美元以缓解降临在现在主要美国企业身上的信贷紧缩问题。难道不是直接将500亿美元以类似的津贴形式借给主要企业是更有效的方法吗?为什么要喂那些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喂鸟的那些马匹?毕竟,不同于最坚实的实业,世界各地的银行已经充分证明他们无法完全理解和珍惜资产——往往只是像赌场赌注一样——它们将委托给它们的巨量资金拿去赌博。我明白,当然,美联储的贷款直接贷向大街上的企业将立即会被我们的财经媒体谴责为“社会主义”。奇怪的是,美联储以资助条款救助无能的私人银行的行为被认为是所谓的“谨慎”,而不是社会主义。这可能欺骗老练的成年人,但不能骗得过任何一个直接的思考的大一经济学学生。事实是,当美联储买进没有经过广泛交易的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的时候,过度支付是其一个风险——缺乏透明度本身应当是一个民主社会应关注的问题。可以理解为什么美联储想要对冻结的信贷市场做些什么,也可以理解那些受影响的机构想得到挽救。但是,美联储必须在履行保证纳税人的钱不处于危险之中这一其义不容辞的责任的前提下做这些事情,并且不能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奖励。事实上是金融市场造出了这些非透明、很难定价的金融工具,他们现在应该承担后果。如果联储只使用了一小部分造成这样的混乱的金融创新性产品,它可以保护美国纳税人抵御风险;它可以,坚持要求它购买了这些住房抵押贷款金融工具的银行提供如下保证,如果这些工具的价值下降,例如由于增加了默认的利率,银行从联储提前赎回。只能猜测,它故意决定不保护美国纳税人,而且可能这样做是因为救助是需要的。国会应该考虑通过立法,以确保当美联储从事这种高风险的

交易时,美国纳税人可以得到保护,而且不管它做什么,应该做的更加透明。类似的立法也应该在其他国家进行。

丧失抵押品赎回权问题

美国今天面临的紧迫问题是越来越多的赎回问题,一些估计认为如果房价下跌幅度如一些人(如希勒)所预测的那样,多达四分之一所有抵押贷款可能有赎回问题。并非所有这些都将被拖欠。但是,除非针对赎回抵押贷款问题做些什么事,否则将有更多的房屋贷款会拖欠,继而会引发金融部门的问题。

解决目前的赎回问题:“业主的第11章”

有一些简单的方法能处理赎回问题,如在贷款签下来的同时帮助放款人脱困——其中,在没有了预算的限制和未来的道德风险的担心后,将使每个人(除了一般纳税人)高兴。个人可以留在自己的家里,放款人将避免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受到损失。知道政府正在将风险从资产负债表中去除将有助于缓解信贷紧缩的情况。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拯救数以十万计的人的家园,而不是帮助放款人脱困,因为他们才是应承担评估风险失误后果的人。

有一个方法被称作“业主的第11章”——一个迅速调整贫穷房主负债的方法,其模型源于我们为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企业所提供的减免措施。第11章的前提是基于如下想法,维持企业运行对企业的工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至关重要。该公司的管理可以提请法院审查其企业重组方案。如果认为可以接受,债务将得到快速清偿,该公司将获得一个新的开始。“业主的第11章”的想法是没有人能从迫使房主离开他的家这件事上获利。赎回有很大的交易成本。这一减免应提供给那些家庭收入低于某一临界值($ 150000)并且非家庭,非退休财富低于某一临界值(也许依赖于年龄)的人。这房子的价值会被评估,个人的债务将下降到比如90%评估价格(反映了一个事实,如果借款人要着手进行赎回,将有大量的交易成本)。借款人随后可以得到联邦住房管理局贷款,如下一节所描述的那样。

扩大房产拥有权的初衷

次债的支持者辩称这样的财政创新可以让很多美国人第一次成为房产拥有者——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花很大的代价。在这个事件的末尾,你可以看到能成为房产拥有者的美国人数量将低于开始的预计。

我相信想要扩大房产拥有权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很明显的实际的市场运行并不怎么样——当然,从中得利的抵押经纪人和投行们除外。

潜在的问题是很显而易见的:美国的家庭年收入正在下降而房价却在上扬。这意味着对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来说买房将变得更加困难。然而我们并没有什么良方来提高年收入(除了将税收负担从这些普通人身上转向收入略高的人群),同时我们也没有任何方法(没有足够的公共住房项目)来迅速降低房价。

我们需要在住房费用上对个体进行帮助。要注意的是美国(和许多别的国家)只对高收入个人有类似的补助——对抵押借款和个税的减少意味着政府将要为此支付更大部分的费

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最需要类似补助的人却享受不到这些。

一个简单的弥补方案是将现在对抵押借款和个税的减少转换为统一税率的现金应补(退)税额;对较高收入人群补助的减少可以用以帮助较低收入的美国民众(当然具有革新性的补助将会更好,比如给贫困者相较于富有者更多的补助)。25%的税收抵免可以提高许多美国人的购房能力。

新的抵押贷款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声称要进行改革,但是财政部并没有在能够直接将风险从较贫困的美国人转移到富裕的美国人的方法上实施这种改革。比如说,尽管抵押贷款的利率是不定的,每个月量入为出的贫困美国人需要知道他们每个月的账到底付到了什么地方。即使利率是在变化的,如果把抵押贷款的到期限制设成不定的,个人的账单依然可以是固定的。

政府需要在金融产品上率先进行改革以符合普通民众的需要(就好比使抵押贷款广泛地存在)。当这些被证实后,私人因素才会介入。

预防抵押赎回

在这个节点上,政府已经无力阻止大量的房贷掉入泥潭(也就是房贷比房子本身的价格还要高)。但并非所有价格缩水的房产都会被拿去拍卖。在这个理性和明码实价的社会里,精明的个人如果看到房产的价格低于房贷的价格,他们就会毁约:他们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另一栋(或者同一栋)房子。这样总比为一栋价格不断缩水的房子还钱要好。但是美国人十分在意个人声誉,他们并不愿意把房子拿去拍卖。就如前文曾经提到过的:如果他们能够呆在自己的房子便能还清房贷的话,他们会尝试这样做,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影响违约行为的还有另一个方案。这个方案提议个人房贷的20%债款可以兑换为更低利率的政府贷款。而政府贷款并非无追索权的贷款,所以即使个人拖欠房贷,他还是必须偿还政府贷款。这样违约就没有任何的好处。个人只会在房产价格低于无追索权贷款的时候才会违约,采取了这种方案后,房地产价格只有比现时水平下降得更大幅度才会引发违约。

这个方案有趣的地方是它暗示了金融市场的纰漏:政府在筹集资金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因为几乎不会有违约)。这使得政府学生贷款计划和政府贷款项目的设置更为合理。尽管如此,但大部分人依然坚持政府不应该参与金融活动。

除此以外,这个方案确实令债务人受惠。为了得到更低的利率优惠,借贷房主会放弃他们毁约的决定。(对金融不甚了解的借贷者都不会理解选择权的市场价值,他们只会看到减少的债务。在某种意义上,政府是奸诈的,除非它告诉借贷者选择权的意义)。

这个方案如果稍作修改,就可以减少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可能性,并且不会将亏损转嫁给债权人。政府可以扮演中间人的角色,允许债权人在公平的市场上把选择权买回来,并鼓励美国家庭用收入去购买具有可观价值的房屋贷款。政府同时将房贷的10%~20%转化为有追索权的低利率政府贷款。如果债权人愿意加入这个项目,那么它们就必须放弃任何的提前付款罚则。

财政刺激措施

在当前形势下,货币刺激很可能是无效的,原因有几个,即使它有效,也并不是明显需要的。近年来,货币政策的工作主要是通过鼓励房地产泡沫,这支撑了一个消费热潮。(高水平的利润意味着,许多企业比通常的情况越来越少地依赖于借款。)(a)如果货币政策仍然通过同一渠道运行,目前尚不清楚这是否可取的——它只会延长调整期。(b)银行将不会愿意并且能够借贷,基于对其资产负债表的损害及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包括资产负债表的不确定性。(c)在房地产持续下降的前景下,目前尚不清楚家庭是否愿意通过撤回股权抵押贷款从他们的住房获取更多的钱。到目前为止,降息有两个效果:(a)它可能会使美元贬值,从而将美国的问题传导到其他国家。但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这完全是一个新版本的“损人利己”政策。(b)它可能已经阻止了金融市场的崩溃——但正如我们所说的付出了不必要的高成本。

今天的货币政策面临两个进一步的挑战:在美国(或欧洲)市场上的流动性增加并不一定转化为较低的实际利率——特别是实际中期或长期利率——如果认为降低利率会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率的话。随着美联储在2003年后提高利率,它已不再如预期的那样是一个不利的影响,因为中期和长期利率并没有同时增加。今天,我们面临的可能是类似的事情:随着利率的再次下调,中期和长期利率可能不会下降。他们甚至可能增加。

其次,在美国(或欧洲)市场增加流动资金并不一定会造成美国(或欧洲)的投资支出的增加。提供给金融市场的流动资金可以用于任何投资者认为回报率是最高的地方。有人担心西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增加会显示为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房地产资产需求的增加。

即使伯南克似乎已经放弃了货币政策可以重振经济这一说法。负担必须转移到财政刺激政策上。不幸的是,很少精力被投入到设计刺激计划的基本经济原则上。

美国需要一个财政刺激政策,但它需要精心设计和快速实施。任何财政刺激都将增加赤字,但随着过去七年里赤字的增长,美元应该越强势越好。财政刺激应该解决的长期问题——至少不应该让它们更糟。

自动稳定器——当且仅当经济进入衰退时会导致支出增加的计划——能够在经济需要它的时候发挥作用。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先进工业化国家中最差的。它应该开始加强这个制度,不仅因为它是一个应该做的事情,而且因为失业者所得到的钱将会立即被使用,从而帮助经济复苏。失业保险政策需要强势的美元。

不幸的是,各州和地方已经开始感受到压力——而且将随着财产价值下降感受越深。通常情况下,他们在收入减少的同时削减开支。此等行为是自动破坏器。联邦政府需要提供一些援助给州和地区,以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甚至还能做得更好,帮助他们解决突出的基础设施不足问题。新奥尔良的堤坝和明尼阿波利斯的桥梁就是冰山一角:我们作为一个国家已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不足。对基础设施的支出从长远来看将促进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将加强经济。

布什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减税(尤其是富人永久性减税)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这

是错误的。减税的问题是他们延续了长期的美国经济的特点——过度消费。但是,中等和低收入美国人已经痛苦了七年。针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的退税将很有意义,特别是因为它能够迅速执行。

有一些原因担心支持退税的银行可能会少于前几次,因为高水平的负债率和人们日益认识到往后难以获得贷款。许多美国人会使用部分或全部退税还清部分债务。民众的安全感将增加,金融系统可能会受益于较低的违约率。然而刺激经济所增加的支出可能会更少。

如果我们能够刺激厂房和设备的投资——不仅仅是更多的住房——那将很好。但是,标准的做事方式是依靠公司的投资天赋——对美元的需求很少。更有效地刺激投资如边际投资税收抵免等是能够制定出来的,但在过去,企业部门对此类措施表现出的兴趣不大。天赋是他们想要的,而不是刺激。

美国的基础设施以及更为普遍的公共投资,已经缺失了很久。美国应该从事减少石油依赖的研发,并应对公共交通工具投入更多。这些投资将三重获利,不仅仅是普通的直接的经济回报,而是让我们获得更多的能源安全,减少对石油的需求,有助于压低石油价格。

其他形式的公共投资,如教育,从短期来看将刺激经济——远远超过退税——从长远来看将促进经济增长(也远远超过退税)。

2001年,布什政府利用即将到来的经济衰退为借口,对高收入的美国人减税。这个政策不能刺激经济复苏,就算是刺激经济也只是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目前国家的许多困境可以追溯到这一决定。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美联储被迫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降低利率,并寻找其他途径比如美国目前所从事的鲁莽的贷款。靠借钱维持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这个榜样很不幸地被复制到其他国家。但现在的问题根源地更糟,尤其随着上升的食品和能源价格。

我们已经描述了一个良好的刺激计划的重点应是:最大限度地提升美元地位——让每个赤字的美元获得最大的刺激;解决本国长期存在的问题,和迅速采取行动。这一次美国和其他国家所面临的经济放缓,需要一个财政刺激。我们知道如何设计一个财政刺激计划,将有助于解决一些美国的突出问题,其中许多(包括贫富差距)已经越来越严重。

解决之道:改革金融管理体制

美国需要一个财政刺激政策,但它需要精心设计和快速实施。任何财政刺激都将增加赤字,但随着过去七年里赤字的增长,美元应该越强势越好。财政刺激应该解决的长期问题——至少不该让它更糟。

正如我们多次强调的那样,监管方面有两种争论:金融系统的行为的后果可能会由他人以及政府承担。正如同为消防公司做保险的保险公司需要对向它们投保的公司有所要求,让它们要有洒水车一样,政府作为最终承担损失者,也必须尽其所能降低投保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很显然,针对于过去的金融系统的管理体制并不能适应当下的问题。当我们考虑一个新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为适应资本市场创新发展,中国证券业协会决定对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测试制度实施改革,并将根据证券市场法规变化情况和从业人员管理工作需要适时调整。中国证券业协会已经发布了新的考试测试大纲,具体《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考试大纲内容如下: 第二部分金融市场基础知识 目录 第一章金融市场体系 第一节全球金融体系 第二节中国的金融体系 第三节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 第二章证券市场主体 第一节证券发行人 第二节证券投资者 第三节中介机构 第四节自律性组织 第五节监管机构 第三章股票市场 第一节股票 第二节股票发行 第三节股票交易 第四章债券市场 第一节债券 第二节债券的发行与承销 第三节债券的交易 第五章证券投资基金与衍生工具 第一节证券投资基金

第二节衍生工具 第六章金融风险管理 第一节风险概述 第二节风险管理 第一章金融市场体系 第一节全球金融体系 掌握金融市场的概念;熟悉金融市场的分类;了解影响金融市场的主要因素;熟悉金融市场的特点;掌握金融市场的功能。 熟悉非证券金融市场的概念,了解非证券金融市场的分类(股权投资市场、信托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 了解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及发展趋势;了解国际资金流动方式;熟悉全球金融体系的主要参与者;了解金融危机的教训。 第二节中国的金融体系 了解建国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演变历史;熟悉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了解影响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主要因素。 了解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的有关情况;熟悉我国金融市场“一行三会”的监管架构。 了解中央银行主要职能;熟悉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货币乘数的概念;掌握货币政策的概念、措施及目标;掌握货币政策工具的概念及作用原理;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三节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 掌握资本市场的分层特性;掌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主要内容与结构特征。 熟悉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熟悉场内市场的定义、特征和功能;熟悉场外市场的定义、特征和功能;熟悉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概念、上市公司的类型和管理规定;熟悉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挂牌公司的类型和管理规定;熟悉私募基金市场、区域股权市场、券商柜台市场、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章证券市场主体 第一节证券发行人 掌握证券市场融资活动的概念、方式及特征;掌握直接融资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熟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

金融 四大、投行、咨询、私募,从职业现状到发展前景全方面对比

金融四大、投行、咨询、私募,从职业现状到发展前景全 方面对比 金融行业在很多求职者眼中是一座“圣殿”,丰厚的薪水、福利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着每年无数求职者的目光。Part 1、四大 部门构架:例如PWC它下面有不同的部门,比如audit,tax,advisory等。各个部门下面还分组,比如advisory分不同的function,比如,Performance Imporvement(PI),这类似financialconsulting;Technical Services(TS),主要是帮PE或者其他的客户做Financial DD的;Strategy Group,做商业咨询服务的。 发展路径:四大的发展路径基本是一致的:2年Associate,3年Sr. Asso;过了CPA的并且表现不是太差的话入职五年后就可以升Manager了。mgr上面是sr.mgr,然后就是Par 了。从Mgr到sr,Mgr到Par没有固定的期限,但是一般来说能在四大坚持下来个10年左右也都能成par了。 四大薪水:第一年到第二年的加薪有个300-500已经不错了。第二年到第三年(也就是升sr asso)的时候,有三档薪水,最高的大概是9K3,号称Top Pay,最低一档大概7K多,具体不清楚。OT要看项目,有的项目可以每天2个小时的OT,有的就一点都没有。

Part 2、咨询 咨询是个很大的概念。从战略、管理、人力、财务、IT、营销、房地产、工程、技术、法律等等不同角度提供专业咨询的服务的公司都可以称之为咨询公司。 战略咨询:前三大毫无疑问是McKinsey,BCG和Bain & Co。这些公司主要的业务有:帮助客户指定企业级战略以及帮助PE等其他客户进行市场的尽职调查等等。 以Bain & Co举例来说,它的业务基本可以分为三种(各个公司的叫法不同): 1.Case,也就是战略咨询的本质; 2.Market DD,这个基本就是帮助PE做的尽职调查; 3.CD,Customer Development,也是公司自己出钱做的对某个市场或者行业的研究,来吸引客户购买CASE服务。 发展路径:例如Bain &Co,第一年和第二年是Associate Consultant(AC),第三年是Sr. AC。之后是Consultant,2年Consultant之后升Mgr,Mgr再升Par基本就没定数了。如果sr.AC不去读MBA的话,也能硬升到Consultant,但是再升Mgr就很困难了。 薪水:第一年基本介于15W-20W之间,各家差别不是太大。每年30%-50%的涨幅是有的。 工作内容:PPT的内容就是工作的全部。除了表述性或者总结性的文字之外,内容最多的就是数据和信息。所以各种方

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创新趋势

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创新趋势 独创性声明 本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文中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部分已在标注中说明;其他同志对本设计(论文)的启发和贡献均已在谢辞中体现;其它内容及成果为本人独立完成。特此声明。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院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印刷本、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院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创新趋势 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创新趋势 摘要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与放松管制、金融创新等因素的影响,全球金融环境和金融市场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系统风险己大大加剧,受到了大家的关注。金融市场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发展的,本文通过对金融市场现状的分析,阐述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并探讨了金融市场的未来的创新趋势。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金融环境,金融市场,未来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hina's Financial Marketand Its Futuretrend of Innovation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ffected by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ompetition and regulation,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other factors, the global financial environment and financial market is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 the risk of fluctuation of the financial market and system has increased greatly, the concern of everyone. Financial market is the reform of our country economic system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financial marke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 in our country, and discusses the future trend of financial market innovation. Keywords: Economic Integration, Financial Environment, Financial Market, The Future

四大类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最新)

关于四大类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对其中标序号的部分作以下说明: ①广义上的金融资产还包括货币资金、长期股权投资,只是其适用单独的会计准则,不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于股权投资,是作为金融资产(狭义,下同)核算,还是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呢?很多学员不能很好地区分,请看如下表格: 其中,主要是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也就是一般来讲持股比例小于20%的股权投资,其实要区分是否有报价两种情况看待,若有报价,则作为金融资产核算,若无报价,则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该部分股权投资,不管是否作为金融资产核算,其减值均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计提,但只要是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其减值一经计提不允许转回。 ②除贷款和应收款项外,其余三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 大家在理解时,要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放在一起理解,两者都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但前者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后者计入资本公积,并且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不得与其他三类金融资产重分类,在我国证券交易市场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目的是遏制利润操纵行为。 ③对于债券投资和贷款,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共同点是都存在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投资收益的问题。对于一些不具有财务管理知识的学员来讲,始终不能很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 先举一个小例子,假如您将100元钱存入银行,年利率为2%,3年活期,复利计息,每年末提取10元,到期后全部提取。那么: 第一年初,您的存款余额=100元; 第一年末,您的存款余额=100×(1+2%)- 10 = 92元; 第二年末,您的存款余额=92×(1+2%)- 10 = 83.84元; 第三年末到期时您将得到=83.84×(1+2%)= 85.5168元。 每年提取的现金分别为:第一年10元、第二年10元、第三年85.5168元。 按照2%的利率折现,那么其现值 = 10/(1+2%)+10/(1+2%)^2 +85.5168/(1+2%)^3 = 100

金融市场的特点与分类--常识普及

金融市场的特点与分类 ●金融市场的定义 金融市场是金融领域各种市场的总称。所谓金融,即资金的融通,它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产物,只要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就必然会有金融商品的融通活动。 金融市场就是通过各种交易方式,促使金融产品在供求双方达成交易即进行商品买卖的场所,或者说,是金融商品的供求双方运用市场机制,通过交易进行融资活动的流通领域。资金融通是通过金融产品来进行的。所谓金融产品,是指资金融通过程的各种载体,它包括货币、黄金、外汇、有价证券等。就是说,这些金融产品就是金融市场的买卖对象,供求双方通过市场竞争原则形成金融产品价格,如利率或收益率,最终完成交易,达到融通资金的目的。 一个金融市场既可以是某一特定的“地方”,如证券交易所,也可以是某些特定的网络,如计算机网络。一个金融市场的本质是一种关系,一种交换的关系,一种资本的交换关系。因此,对于金融市场来说,重要的不是其地理位置和场地,而是在其中交换的资本数量和交换的质量。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纯粹从金融市场的组成来看,区域空间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其意义。 ●金融市场的特点 一般而言,金融市场具有如下特点: 1、金融市场的非物质化。这种非物质化首先表现为股票等证券的转手并不涉及发行企业相应份额资产的变动;其次,即使在“纸张”上,金融资产的交易也不一定发生实物的转手,它常常表现为结算和保管中心有关双方帐户上的证券数量和现金储备额的变动。金融产品交易的非物质化使得金融交易可以完全凭空进行,买空卖空活动在金融市场上司空见惯。尽管这种非物质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性,然而,它却加速了金融产品的流动性。而这正是金融市场的生命力旺盛的原因之一。 2、现代金融市场是信息市场。由于金融市场的核心内容──金融产品交易可以抽象掉其硬的物质方面的限制,所以金融市场的“软”的方面,即信息方面就显得特别重要。金融市场事实上是一个信息市场。其信息的发布、传递、收集、处理和运用成为金融市场上所有参与者都不能回避的竞争焦点。信息在金融市场中的特殊地位,不仅表现在关于已经实际发

金融市场中的风险案例

金融市场中的风险案例 1.流动性风险的引入—北岩银行的破产案例 1997年北岩建筑协会在伦敦股票交易所发行股票,促成了英国北岩银行的创立。2007年,北岩银行已经进入英国按揭提供商的前5名,是英国东北部最大的金融机构,拥有76家分行,主要业务是在零售和批发市场提供房屋抵押贷款,其服务包括提供储蓄账户、存款账户、贷款和住房及财产保险。这家银行在1997~2007年发展迅猛,其发行的部分按揭被通过其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子公司Granite进行了证券化。 北岩银行主要依靠出售短期债券来融资。2007年8月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市场风险迅速在欧美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间相互传染,银行发现很难再通过发行新债券来取代已到期的债券,这是因为机构投资者不愿意出借资金给那些在按揭业务中涉足太深的银行。9月14日,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监管局发布联合声明,认为北岩银行没有丧失偿债能力,资产足以偿还负债,贷款质量良好,而且表示“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但北岩银行不能筹得资金,这给运作带来了严重问题。北岩银行在2007年9月向英格兰银行求救,并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向三方监管部门,即英格兰银行、金融监管局、以及政府财务部借入了30亿英镑的资金。 然而,央行注资的消息并没有起到安抚储户的作用,反而引起了北岩银行储户的恐慌,于是9月14日星期五,北岩银行出现了挤兑现象。数以千计的北岩银行客户排长队提取资金,据估计,从2007年9月12日到9月17日客户提取资金的总量达20亿英镑。9月17日晚,英国财务大臣宣布,英国政府和英格兰银行将保证北岩银行客户所有存款的安全,这一消息公布后,挤兑现象才逐渐消失。 在之后的几个月内,北岩银行寻求的紧急救助资金大幅增加。英格兰银行为了告诫其他银行不要承担过多风险,坚持对北岩银行的资金施以惩罚性利率。到2008年2月为止,紧急救助资金的需求以高达250亿英镑,这时英国政府宣布将北岩银行国有化,银行的管理团队也被更换,银行被拆分成北岩公共有限公司和北岩资产管理,之后北岩公共有限公司被维珍集团从英国政府手中收购。 这个案例说明了金融机构存在着融资流动性风险,这种风险是当金融机构为了满足现金要求时而产生的,北岩银行的破产说明了流动性问题可以使得一家银行在短时间内陷入崩溃边缘。 该行资本一直非常雄厚,资本充足率远远高于巴塞尔II的标准。从各项指标来看,该行发展势态良好。同时,该行资产质量很好,17年以来,其信贷拖欠率低于英国同业水平的一半。在2007年7月以前,没有任何明显迹象表明该行将面临重大困难。 然而,该行资金来源明显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其资金来源中的短期资金比重严重偏高,同时其证券化资金来源占到了其资金来源的一半以上,而英国主要银行的这一比例约为20%。为了配合其高速发展战略,北岩银行1999年该行实施证券化发展模式,即发行与分销模式,结果是该行过分依赖证券化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越来越容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北岩银行快速发展的战略以及随后融资模式的大转变为其当日之祸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2.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主要来源于如下因素:持有现金和随时可以被转化为现金的短期国债;变卖交易头寸的能力;短时间内在交易市场借入现金的能力;短时间内提供有利的条款以吸引零售存款的能力;短时间内将资产(例如贷款)进行证券化的能力;由中央银行

金融公司的四大痛点

金融公司的四大痛点,您中招了没有自2012年大数据的兴起,互联网市场经济越发升级,中国金融企业纷纷向BAT学习经验,尝试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产业变革,用户数据问题。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的加入,在寻求数据应用的同时,互联网人才稀缺,数据稀缺,工具稀缺,以及没有业务场景,都成了金融企业痛点。 一、互联网人才稀缺 金融平台以金融业务为主,互联网产品开发只为辅助,因此对互联网人才需求量不高,却产品专业性高,而且互联网金融平台,引入专业互联网技术人才做专项开发,成本高,而且开发周期长,这是导致大部分小型金融公司并没有什么互联网人才。大型互联网金融公司可通过成熟的产业经济,组建一个互联网金融团队,这些技术开发人员不单专业技术过硬,还需了解金融业务流程。 金融公司互联网人才培养最好的方式是有过互联网金融项目开发经验,不单单技术过硬,业务也熟悉,知道如何搭建金融产业架构,哪些产品有哪些属性。中国很多互联网人才都聚集在BAT等互联网公司、传统科技公司,而一般金融企业则需花费更高的价格才能引入这些人才。 对于大型金融平台实力引进BAT等互联网企业人才的同时,也伴随着人才流失率比较高。其主要原因是科技公司与金融公司的文化冲突跟行业壁垒。金融企业一般将互联网开发人才从外部引入为主转向外部引入为辅,内部培养年轻一代为主。

二、数据稀缺 金融企业常常为了获客,则需要从外部数据公司花大价钱购买,包含其客户的手机号,客户电商消费金融,客户资产情况,客户负债情况等等隐私数据。很多金融公司为客户数据打标签,对客户进行画像,庞大的工作量更像是完成了一个大数据应用。然而这些数据只有结合场景才能产生价值,数据梳理必须与业务相结合才能获得业务部门的认可。数据变现过程很难得到部门认可,这也是金融公司部门业务开发缺乏科学性。 金融企业可以从业务进行梳理,从业务需求和业务场景出发,进行数据梳理和标签建设,这样才可以发挥数据的价值,不要幻想一次建立一个大而全的数据标签体系,几年不用修改它,标签和用户画像是动静结合的过程,业务需求变了,一些标签就要改变,除了人口统计学标签等基本标签变化少的情况外,同业务场景结合的标签都存在变化的可能。数据梳理和标签建设是目前数据库营销和数据风控常用场景的关键。 三、缺少工具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远短于美欧等发达国家,自2011年以来至今的互联网实质性金融发展阶段。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国内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业务模式和运行机制。互联网金融是属于一个新型行业,中国缺少标杆性金融产业,也就缺少工具平台。 而这些工具具有的功能可以帮助金融企业实现数据变现,但是其技术是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之上的,面对客户行为数据和大量客户数据请求时,其处理效率会有较大的问题。另外其高额的购买、实施、维护成本也成为一个应用的瓶颈,上千万到上亿的费用是很多金融业不愿意承担的,只能用于规模大一些的金融企业。

最新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 由于世界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样复杂多变,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贸易逐步加大,在国际经济领域里,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国际资本的转移、国际劳务的输送、国际商品的买卖、黄金及外汇的买卖和国际资金货币体系运转等各方面都依赖于国际金融市场来完成。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融资手段、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层出不穷,金融活动也凌驾于传统的实质经济之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国际金融市场在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方向上起着主导地位,对于我国来说,做好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内涵及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往来的场所。它是在国际化生产的条件下建立的,并且随着国际之间长短期资金借贷和国际贸易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经济化的重要一部分,对促进国际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资金的国际化 由于跨国大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商品销售随着企业生产地域的变化而发生转移,这样就导致企业需要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资金调配。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这样的功能,它能够有效的提高跨国公司生产、流通中的游离资金的利用程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促使国际融资的畅通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具有国际融资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国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调配这部分闲置的资金,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所用,久而久之,国际金融市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资金汇集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别 (一)按交易种类划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中交易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期权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三种。期权市场主要是从事期权的交易;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是股指期货、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贵金属期货;现货市场就是做现货交易的场所。 (二)按借贷期限划分 通常资金信贷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其中短期和长期的界限为一年。资金信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交易为短期资金市场;当信贷时间超过一年以上或者证券发行的交易为长期资金市场。 (三)按交易对象划分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中,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居民与非居民,市场所在国直接对其进行监管;而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对其金融交易活动进行监管。 三、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 (一)总体形势相对平稳 近两年,从欧元区重债国债务问题日趋缓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高风险资本价格逐步回调等信号可以看出,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环境和情绪有一定的改善,

金融市场中的风险与机会

金融市场中的风险与机会 1小波去噪理论 传统的去噪方法主要可以分为:线性滤波方法和非线性滤波方法两类。传统去噪方法的不足在于无法刻画信号的非平稳特性,无法得到信号 的相关性。小波变换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同时表现时域、频域的局部特征,即在低频部分具有较高的频率分辨率和较低的时间分辨率,在低 频部分具有较高的频率分辨率和较低的时间分辨率,在高频部分具有 较低的频率分辨率和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因此更适合处理非平稳问题。 2实证研究 2.1样本数据的选取本文选取HS300指数作为研究对象,在之前的相 关文献中,研究者均选择上证50或上证综指作为我国股市的代表指数 进行研究,这些指数在投资者中有较高的认同度,但仅仅分别表征了 两个市场各自的行情走势,都不具有反映沪深两个市场整体走势的能力。而沪深300指数则是反映沪深两个市场整体走势的“晴雨表”, 指数的成分股选自沪深两个证券市场,覆盖了大多数流通市值。成份 股为市场中市场代表性好,流动性高,交易活跃的主流投资股票,能 够较好的反映出市场中主流投资的收益情况。因此,本文选用沪深300作为研究对象,样本区间为2005年4月8日至2014年12月26日,2363个时间维度的观测值,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样本整体数据如 图1所示:通过表1的数据述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样本数据的 最大值与最小值差距较大,且样本的标准差也较大,反映出样本区间 内数据的波动性很大。峰度的值大于3,偏度大于0,样本的呈现出金 融时间序列常有的尖峰厚尾的特征。 2.2研究步骤 2.3实证分析 2.3.1对样本数据进行三重小波分解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三重小波分解,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小波分解的低频信息

中美金融市场对比.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美两国金融市场成立的背景,其法律体系的相关内容,其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三个方面,来浅析中美市场的对比研究。 关键字中美金融背景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法律 目录 第一章成立的背景…………………………………………1页 1.1中国金融市场成立的背景…………………………………1页 1.2美国金融市场成立的背景…………………………………1页 第二章法律的维持……………………………………………5页 2.1中国金融法律体系………………………………………5页 2.2美国金融法律体系………………………………………6页 第三章金融机构体系………………………………………7页 3.1中国金融机构体系………………………………………7页 3.2美国金融机构体系………………………………………11页 第四章中国人民银行和美联储………………………………20页 附录A……………………………………………………………24页 附录B……………………………………………………………25页

第一章成立的背景 要对中美金融市场进行对比研究,首先我们来看各自金融市场成立的背景: 中国 就理论而言,中国金融市场从有借贷关系的那天起已近存在了,尽管是不完全和不规范的!时至今日,中国银行信贷市场在金融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具体的说:中国金融市场萌芽于建国初期。1950年我国就发行了人民胜利拆实公债,出现了一级市场,开创了中国融资的先河。 完全意义上的金融市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强烈的资金需求。特别是1984年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融市场体系。 美国 1551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MUSCOV股份公司,最早的股票投资者是喜欢探险的伦敦商人。 但西方的股票和证券交易所最早却产生于1611年的荷兰,英国和法国也在较早时候建立了证券交易所。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于1811年由经纪人按照粗糙的《梧桐树协议》建立起来并开始营运。较晚建立起来的美国股票市场却是对现代意义上的证券投

论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

论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

论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既是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成果展示,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两者联系紧密。文章主要探讨金融发展的现状, 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市场;金融现状;金融问题;政策建议

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如货币资金借贷场所,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场所,黄金外汇买卖场所等等。它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依托,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时也是发挥资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灵活的融资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场所。国家和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发出的信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依据金融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金融市场包括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借贷;包括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实现的融资和投资人通过购买债券,股票实现的投资;包括租赁,信托,保险种种途径所进行的资金集中与分配等等。在日常活动中,还有一种对于金融市场的理解,即将金融市场限定在有价证券的交易。这都可以看作对金融市场的狭义理解。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 大体上说,我国金融市场的演进过程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伴而生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银行起着筹集资金与分配资源的重要功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缺陷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贷款的投放对象上,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造成的金融体系的制度性扭曲,导致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着融资偏好倾向。二是在存贷款的期限上,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的控制机制缺位,存在存贷款期限错配差距明显加大的趋势。三是在金融风险管理上,商业银行表现出过度回避风险的倾向,特别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倾向加大,重视股东收益和短期利益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目标。四是在金融风险的承担机制上,商业银行与企业承担的金融风险呈非对称性,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健全。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四大金融资产”记忆方法

四大金融资产的核算可谓是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一个瓶颈,很多小伙伴总是搞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今天学派小编就带您来区分一下——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四大金融资产”巧记忆 毋庸置疑,它们均属于金融资产,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持有的目的不同 这是决定一项金融资产划定类型的基础: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为了短期持有,随时准备转让或出售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短期收益,赚取差价的,所以此类金融资产持有期限是最不确定的。 持有至到期投资:此类金融资产的持有目的并不是为了赚取差价的,而是净一定的资金投资后,目的是为了获取稳定的,低风险的、长期性的回报的,是要将金融资产(债券),持有至到期。这类资产的期限是固定的,回报是可以预见的。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此类资产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一种金融资产,持有并不是准备随时出售的,持有时间是相对较长的(一般是要超过一年的),但却又是不准备持有至到期或企业没有能力或意图要持有至到期的,这种资产的特定也是没有固定的期限与可预见的回报的。 长期股权投资是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权且短期内不准备出售,按照股权比例享有被投资单位的权益并承担风险。 确定这些金融资产的分类问题,是管理层的决定范围! 2.对象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对象工具可以是股票,也可以是债券。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对象工具则必须是债券。不可是股票。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对象工具可以是股票,也可以是债券。(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一致的) 3.核算的原则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续计量原则是公允价值属性,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完全的公允价值来计量的,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是以公允价值与实际利率法摊余成本相结合(债券时);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原则是历史成本属性,用实际利率摊余成本法。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 4.初始确认核算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取得时所发生的交易费用是记入到当期损益中去了(投资收益),而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时发生的交易费用是记入到所取得的金融资产的成本中去了。 5.减值的计提与转回的方法与渠道不同

金融市场的特点与分类--常识普及复习课程

金融市场的特点与分类--常识普及

金融市场的特点与分类 ●金融市场的定义 金融市场是金融领域各种市场的总称。所谓金融,即资金的融通,它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产物,只要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就必然会有金融商品的融通活动。 金融市场就是通过各种交易方式,促使金融产品在供求双方达成交易即进行商品买卖的场所,或者说,是金融商品的供求双方运用市场机制,通过交易进行融资活动的流通领域。资金融通是通过金融产品来进行的。所谓金融产品,是指资金融通过程的各种载体,它包括货币、黄金、外汇、有价证券等。就是说,这些金融产品就是金融市场的买卖对象,供求双方通过市场竞争原则形成金融产品价格,如利率或收益率,最终完成交易,达到融通资金的目的。 一个金融市场既可以是某一特定的“地方”,如证券交易所,也可以是某些特定的网络,如计算机网络。一个金融市场的本质是一种关系,一种交换的关系,一种资本的交换关系。因此,对于金融市场来说,重要的不是其地理位置和场地,而是在其中交换的资本数量和交换的质量。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纯粹从金融市场的组成来看,区域空间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其意义。 ●金融市场的特点 一般而言,金融市场具有如下特点: 1、金融市场的非物质化。这种非物质化首先表现为股票等证券的转手并不涉及发行企业相应份额资产的变动;其次,即使在“纸张”上,金融资产的交易也不一定发生实物的转手,它常常表现为结算和保管中心有关双方帐户上的证券数量和现金储备额的变动。金融产品交易的非物质化使得金融交易可以完全凭空进行,买空卖空活动在金融市场上司空见惯。尽管这种非物质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性,然而,它却加速了金融产品的流动性。而这正是金融市场的生命力旺盛的原因之一。 2、现代金融市场是信息市场。由于金融市场的核心内容──金融产品交易可以抽象掉其硬的物质方面的限制,所以金融市场的“软”的方面,即信息方面就显得特别重要。金融市场事实上是一个信息市场。其信息的发布、传递、收集、处理和运用成为金融市场上所有参与者都不能回避的竞争焦点。信息在金融市场中的特殊地位,不仅表现在关于已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特点

2008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特点 一、2008年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情况 1.货币市场成交量继续增长,市场利率有所下降 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量保持增长,银行间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5.05万亿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41.3%。2008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参与者包括银行、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多种类型机构投资者788家,比2007年末增加71家。 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成交放量,截至2008年11月底银行间债券回购成交58.12万亿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29.8%。 从货币市场的资金融出入情况看,截至2008年11月底,银行间市场(含银行间信用拆借、质押式回购和现券交易)主要的资金融出方为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交净额占净融出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8.72%、31.15%和27.45%。与2007年同期相比,政策性银行资金融出占比大幅提升;主要的资金融入方是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联社、外资金融机构,成交净额占净融入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1.03%、27.72%和10.75%,与2007年同期相比各机构资金融入占比基本不变。 2.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略减,债券指数走势强劲 政府债券发行总量下降,企业债发行大幅增加。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25625.8亿元。2008年,共有10家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724亿元,另有2家商业银行发行普通金融债券250亿元。资产证券化试点机构范围和发行规模较2007年均有扩大,包括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在内的8家机构发起总金额为302亿元的资产支持证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迅速发展,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短期融资券269只,累计发行面额4308.5亿元,中期票据41只,累计发行面额1737亿元。 2008年,银行间市场累计成交110.29万亿元,同比增长55.3%,其中,现券成交量同比增长近138%;同业拆借成交量同比增长41%;回购成交量同比增长近30%。市场运行呈现出成交量继续大幅增长、短期交易占比高增的特点。 2008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达8299家,包括各类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形成了以做市商为核心、金融机构为主体、其他机构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多层市场结构,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各类市场主体进行投融资活动的重要平台。 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主体类型进一步丰富,非金融企业与资金集

金融市场中的风险案例

金融市场中的风险案例

————————————————————————————————作者:————————————————————————————————日期:

金融市场中的风险案例 1.流动性风险的引入—北岩银行的破产案例 1997年北岩建筑协会在伦敦股票交易所发行股票,促成了英国北岩银行的创立。2007年,北岩银行已经进入英国按揭提供商的前5名,是英国东北部最大的金融机构,拥有76家分行,主要业务是在零售和批发市场提供房屋抵押贷款,其服务包括提供储蓄账户、存款账户、贷款和住房及财产保险。这家银行在1997~2007年发展迅猛,其发行的部分按揭被通过其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子公司Granite进行了证券化。 北岩银行主要依靠出售短期债券来融资。2007年8月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市场风险迅速在欧美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间相互传染,银行发现很难再通过发行新债券来取代已到期的债券,这是因为机构投资者不愿意出借资金给那些在按揭业务中涉足太深的银行。9月14日,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监管局发布联合声明,认为北岩银行没有丧失偿债能力,资产足以偿还负债,贷款质量良好,而且表示“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但北岩银行不能筹得资金,这给运作带来了严重问题。北岩银行在2007年9月向英格兰银行求救,并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向三方监管部门,即英格兰银行、金融监管局、以及政府财务部借入了30亿英镑的资金。 然而,央行注资的消息并没有起到安抚储户的作用,反而引起了北岩银行储户的恐慌,于是9月14日星期五,北岩银行出现了挤兑现象。数以千计的北岩银行客户排长队提取资金,据估计,从2007年9月12日到9月17日客户提取资金的总量达20亿英镑。9月17日晚,英国财务大臣宣布,英国政府和英格兰银行将保证北岩银行客户所有存款的安全,这一消息公布后,挤兑现象才逐渐消失。 在之后的几个月内,北岩银行寻求的紧急救助资金大幅增加。英格兰银行为了告诫其他银行不要承担过多风险,坚持对北岩银行的资金施以惩罚性利率。到2008年2月为止,紧急救助资金的需求以高达250亿英镑,这时英国政府宣布将北岩银行国有化,银行的管理团队也被更换,银行被拆分成北岩公共有限公司和北岩资产管理,之后北岩公共有限公司被维珍集团从英国政府手中收购。 这个案例说明了金融机构存在着融资流动性风险,这种风险是当金融机构为了满足现金要求时而产生的,北岩银行的破产说明了流动性问题可以使得一家银行在短时间内陷入崩溃边缘。 该行资本一直非常雄厚,资本充足率远远高于巴塞尔II的标准。从各项指标来看,该行发展势态良好。同时,该行资产质量很好,17年以来,其信贷拖欠率低于英国同业水平的一半。在2007年7月以前,没有任何明显迹象表明该行将面临重大困难。 然而,该行资金来源明显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其资金来源中的短期资金比重严重偏高,同时其证券化资金来源占到了其资金来源的一半以上,而英国主要银行的这一比例约为20%。为了配合其高速发展战略,北岩银行1999年该行实施证券化发展模式,即发行与分销模式,结果是该行过分依赖证券化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越来越容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北岩银行快速发展的战略以及随后融资模式的大转变为其当日之祸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2.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 理指引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XXXX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2016年版) 第一部分总体背景及管理原则 一、总体背景 本指引所指金融市场业务,涵盖资管业务、同业业务、资金业务、投行业务、贵金属业务五大非信贷板块。截至2015年末,我行金融市场业务的总体规模已经全面超出表内外信贷业务规模,在整体收入及利润贡献中亦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领域为例,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业务已经成为银行在该领域的主流金融服务模式。 同时,从当前可比同业的整体资产配置结构来看,金融市场业务规模均已超出甚至大幅超出信贷规模,金融市场业务在整体资产及收入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趋势下各商业银行策略选择的趋同性,金融市场业务成为衡量各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领域。2015年中报数据显示,招商、中信、兴业、民生、浦发、平安六家同业的金融市场业务(资金+同业+资管+贵金属)较信贷业务的相对规模的均值为,即金融市场业务规模为贷款规模的倍,倍数最高的为兴业银行(),最低的为中信银行(),我行为,略高于可比同业均值。 随着金融脱媒及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金融市场业务必将成为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抓手,但同时,金融市场

业务投资谱系的多元化及投资结构的复杂化,使得其中蕴含的潜在风险亦不容忽视,债券及非标债券违约、金融市场波动均对金融市场业务投资安全提出了挑战。 基于以上背景,总行针对金融市场业务制定了全行统一的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本指引”),以进一步明确及传导整体风险偏好,确保非信贷板块与信贷板块风险偏好的一致性,引导金融市场业务健康稳健发展。本指引覆盖自营及代客项下的各类非信贷投融资业务,我行金融市场业务条线各部门所出台的各项管理办法及制度,均须符合本指引相关要求。 二、风险管理原则 本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紧密围绕系统性风险管理的主线,遵循“风险隔离、偏好一致暨统一授信、投资穿透、风险分散、杠杆适度、自主管理、有效内控、统分结合”的核心管理原则。 (一)风险隔离原则。一是要作好不同性质金融市场业务的有效隔离,包括自营业务与代客业务隔离、自有业务与托管资产隔离等;二是要严格防范各类外部输入型风险,尤其是针对承销、代销、参股、投顾、托管、冠名等情形,应特别防范因声誉风险而可能被迫承担非契约义务所引起的风险。 (二)偏好一致暨统一授信原则。偏好方面,须体现全行信用风险策略的协同性与一致性,类信贷金融市场业务的准入标准原则上与我行自营授信保持一致(代客资产

金融公司的四大痛点

金融公司的四大痛点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金融公司的四大痛点,您中招了没有 自2012年大数据的兴起,互联网市场经济越发升级,中国金融企业纷纷向BAT学习经验,尝试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产业变革,用户数据问题。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的加入,在寻求数据应用的同时,互联网人才稀缺,数据稀缺,工具稀缺,以及没有业务场景,都成了金融企业痛点。 一、互联网人才稀缺 金融平台以金融业务为主,互联网产品开发只为辅助,因此对互联网人才需求量不高,却产品专业性高,而且互联网金融平台,引入专业互联网技术人才做专项开发,成本高,而且开发周期长,这是导致大部分小型金融公司并没有什么互联网人才。大型互联网金融公司可通过成熟的产业经济,组建一个互联网金融团队,这些技术开发人员不单专业技术过硬,还需了解金融业务流程。 金融公司互联网人才培养最好的方式是有过互联网金融项目开发经验,不单单技术过硬,业务也熟悉,知道如何搭建金融产业架构,哪些产品有哪些属性。中国很多互联网人才都聚集在BAT等互联网公司、传统科技公司,而一般金融企业则需花费更高的价格才能引入这些人才。 对于大型金融平台实力引进BAT等互联网企业人才的同时,也伴随着人才流失率比较高。其主要原因是科技公司与金融公司的文化冲突跟行业壁垒。金融企业一般将互联网开发人才从外部引入为主转向外部引入为辅,内部培养年轻一代为主。 二、数据稀缺 金融企业常常为了获客,则需要从外部数据公司花大价钱购买,包含其客户的手机号,客户电商消费金融,客户资产情况,客户负债情况等等隐私数据。很多金融公司为客户数据打标签,对客户进行画像,庞大的工作量更像是完成了一个大数据应用。然而这些数据只有结合场景才能产生价值,数据梳理必须与业务相结合才能获得业务部门的认可。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史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 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如货币资金借贷场所,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场所,黄金外汇买卖场所等等。它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依托,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时也是发挥资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灵活的融资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场所。国家和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发出的信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依据金融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本文主要是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后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们金融事业变化非常大,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金融组织体系。过去很长时期内,中国的金融机构只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它既承担中央银行任务又具体办理大部分银行业务。经过改革开放以后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了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由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分业监管,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新型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新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可以说,世界上先进国家拥有的金融机构,我们大部分都建立了。金融机构不仅种类非常齐全,而且数量十分庞大,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重要的是,除了政策性金融机构外,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基本都实行股份制,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严密管理,机构运作效率明显改善,能够更好地适应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977年-1981年,国家开始加强整顿银行机构,充实领导力量整顿规章制度,加强金融工作,1977年基本恢复了银行秩序,保证提高了银行的工作质量,为保证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79年3月,中国农业银行重新恢复成立。1979年3月,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去决定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去,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一经营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