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雎》 改写

《关雎》 改写

《关雎》 改写
《关雎》 改写

《关雎》改写

《关雎》改写

《关雎》改写1

他在河畔树荫中行走。河水像融化的银子,潺潺流动。他眼前一片花白,耳畔,只剩哗哗的声响。他有些头晕,可能是眼前的景太单调了吧?山坡上种着几排柳树,绿的发黑,没有一丝婀娜,倒像一只只疯子。

夏日的风带着丝丝清凉,探进他的衣袖中。

“咕咕,”“咕咕,咕”,循声望去,是对雎鸠鸟在河间小洲上翩翩起舞,白色的翅像仙人的羽衣,那身影映在湖水上,也许因为天气太热,水面上浮起烟雾似的水汽,更增几分神秘。

如果,我也能像这河雎鸠一样,有个心仪的姑娘,能跟我一起生活,那就——

“八月里,荇菜鲜呐。”一个清脆的女声,如玉石相击,泠泠作响;却又轻如清风,在河水上漂荡。

她一个人出来,背着一个大竹筐,上衣一青白色粗布褂。七分袖露出藕瓜似的玉臂,挽起裤脚,趟在水里。

刹那间,他觉得天气变了。碧蓝澄澈的天,像一大块精

心打磨的琉璃。日光下澈,折出耀眼的光。和风和着河畔淤泥的厚重味道和荇菜的清新扑面而来,减去了几分夏日的浮躁,增添了几分春日的抚媚。闪着繁星的河水,柳树华丽的衣袖随风飘摇。

他心里小鹿乱撞。

这个女孩像一个从树林中逃出来玩水的小鹿,炽烈的阳光把她的皮肤映得雪白,她却丝毫不皱一皱眉头,来应付这不讲道理的阳光,反倒十分天真的地抬起眸子扫了扫四周,“吁”,没人,她心想。——她没看见躲在树荫里的他。

她是来采荇菜的,她解下竹筐,放在岸上。下河,定定地站在河水中。借着夏日满涨的河水向前流动,迎面送来几颗荇菜,搁浅在她膝下。她凝神,娴熟地把荇菜捞起,轻轻抖几下,放进竹筐中,弯腰拾了一会儿菜,她累了,直起身子,背上竹筐,左右晃了晃身子,保持平衡,往前移了一小步,让脚丫从河泥中挣脱出来,大步大步的往对岸靠拢。

她看了看远方,挑选在河中巨石前停下的荇菜,墨色的荇菜,在她纤纤玉指间显得那么温顺,那么听话。

采毕,她上岸,把竹筐里不好的荇菜挑出。稍稍喘口气,笑嘻嘻地看着竹筐里,墨色的劳动成果。很快,她就背着竹筐,爬上山坡,不见了。

他还在那里呆呆地望,真是个好姑娘。

之后,那姑娘天天去采荇菜,而他天天去追寻,那女孩

也同他说话,可始终保持距离。他怎会知道,那是个淳朴的姑娘,而他总是摆一个读书人的架子,她怎么会心动呢?

真真一个呆书生,他觉得自己没有希望,自此,他日思夜想,做梦也念着,梦里:他给她弹琴,他给她敲钟打鼓。他们笑着。他们一块儿把柳条折下来,环成圈,做草帽。他们一起捉鱼,一起在河边烤鱼吃。

梦外,夏天过的多快啊。八月已过,九月初至。荇菜已经不鲜了。也不见河洲上雎鸠鸟的影子。只剩河水哗哗,向前流。《关雎》改写

初晨,温和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照耀在大地上。地上落满了树叶斑驳的影子。

独自走在一条田间小路上,听着睢鸠鸟窃窃私语,我感到分外舒适。

远远地望见溪边船上,你一袭白纱衣,纤纤玉手,采摘着青翠欲滴的荇菜,动作轻快而娴熟。我静静看着你,你如一朵洁白的莲,素静、安然,我真想化作一只蝴蝶,飞到你身边。你莞尔一笑,甘之如饴,这久违的甜美流入我的心海,怎能让我再心如止水?那一瞬间,你的美,令我倾倒,令我迷恋。

叶落,花开,日落,月起,岁月更替,似乎只为你那倾动人心的笑。

那轮明月终究挂在了夜空中,我进入梦乡时,总想起你

采荇菜时那抹轻笑。梦醒了,抬头望着明月,月光里,你的身影还是那样素净、安然。我笑了,回过神来,又寂寞惆怅着,你可知,今夜的我多了几许相思,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思念的'泪水溢出在眼眶。

不知何时,我又幻想与你相见的场景,你如仙子般,在一片荇菜中穿行,我在岸边抚琴,时不时冲你微笑着,充满温柔与爱慕,你回头望了我一眼,我便万分激动,那微扬的嘴角,晶亮的瞳孔,苗条的身材,让我忘记了忧愁。

多少个白昼黑夜,多少个日月轮回,你已在我心中定格,你嫣然一笑,暖了我的心……

《关雎》改写2

成对的雎鸠在河洲上徜徉,关关的叫声不禁让我充满遐想。啊,文静又美丽的好姑娘,不知怎样我才能得到你的欣赏。

参差的荇菜随着流水的方向,在水中随波摇晃就像我的心情一样,啊,勤劳又善良的好姑娘,为何你使我在睡梦中也心旌荡漾。

我就这样白日惶惶夜不能寐地想念着你,就算在梦中也不能遗忘,啊,娴静又能干的好姑娘,请原谅我对你是这般的向往。

我想象着我们快乐的时光,你采着荇菜我为你弹唱,我们一定会浪漫地享受着生活中的时光,在钟鼓乐声中一起变

得白发苍苍。

《关雎》改写3

雎鸠带着天籁般的嗓音不住地关关地鸣叫着,结伴双双落在河流中的沙洲上。我站在清晨云雾弥漫的岸边树林中,在安静的河面上,传来一阵悦耳如银铃般的笑声,我寻声觅去,一袭素裙,长发披在肩上随风飘动,她正悠然用手抚动泛着涟漪的河面,低头温柔的挑拣水面青翠欲滴的荇菜,她那婀娜的身姿,恬静的笑,娴熟美好的样子,烙在了心上,泛起了涟漪。

我日日夜夜都在想她,无论白昼还是黑夜,无论睡时还是清醒,那一抹清丽的身影挥之不去,那悠悠情思、绵绵愁绪使我翻来覆去难以成眠,带着我在梦中依旧找到了她。参差不齐的荇菜,她采摘挑拣,我已想到我们琴瑟和鸣,夫妻情深,我会敲钟击鼓把她迎娶回来的。可这终究是一场梦,外面锣鼓喧天,我唤来小二问他为何,他望向窗外:客官,您刚来不久,人生地不熟,这是河那岸也是这附近最美丽的女子大婚之时啊。

《关雎》改写4

流连于千回百转的恍若梦境中,醉心于她那风姿绰约的背影中,却被一丝熹光撑破了希望,拉回了现实中。

碧波荡漾,水天一色。

闲暇之时总会漫步于湖畔,直至夕阳落半。关关,关关

那雎鸠鸟的叫声一次次响起,舒展着羽毛,一对鸟之间相互依偎,诉说着源源不断的依恋。

直至那日,遇见她,一见倾心。

一双纤手皓肤如玉,映着绿波,乌黑的长发挽做髻,点缀着一只黛色的玉簪。声音极柔极甜,双眸闪烁如星。顺水捞取荇菜,初见,便有共度一生的心愿。那日后,便日思夜念。

迟疑纠结,终于表达心意,却被婉言拒绝。独自凭栏,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浊酒入肚,苦涩蔓延不绝。几个夜晚,辗转反侧,苦不成眠,她的一颦一笑都久久在脑中闪现。

她仍如初见般眉眼如画,伊人在此,却只能在对岸久久凝望。独奏一曲,指尖翻飞难安。忽闻身后一句:公子琴艺甚好。倏尔转身,望见她眉目似花。我在为你奏一曲,可好?指尖涌动,伊人夕阳为伴。

晨光刺破转瞬的美好,那一身绿罗裙,铭记心上。【《关雎》改写】

1.《关雎》改写

2.关雎改写

3.关雎改写作文

4.关于关雎的改写作文精选

5.关雎改写作文400字

6.诗经《关雎》改写作文

7.关雎改写的初三作文950字

8.把关雎改写成情书范文

《关雎》优秀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3.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4.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理解这首古诗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四、教法和学法:诵读法、师生互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宋年间,辽国使者出使大宋,这辽国使者对大宋朝文人的才学早有所闻,于是,想以他本国一直无人能对的死对来为难他们。且听他出的上联是:三才天地人……,(多媒体显示) 串讲:这上联一出,只见当时在朝的文武官员个个面面相觑,摇头叹息,同学们,难道真被一小国使者难住了不成。我们来对对看,怎么样?不过,同学们对联接触得可能不多,我给大家提示一下,“三才”最早出自《易经》,“三才”的内容是天才、地才、人才。那什么内容也包括三部分?请大家打开书本仔细阅读《诗经》的注解一,你也许能马上对出下联。(学生看书,教师提示学生勾画重点)串讲:有谁能对?(《诗经》风雅颂,很不错,你已是半个东坡了。)

明确:幸亏我大宋朝有博学多才的东坡先生在,只见他略一沉吟,对:四诗风雅颂(多媒体显示)《诗经》将大雅与小雅,合称为“雅”,故此将“风雅颂”称为“四诗”。三对四,天地人对风雅颂,非常工整,得此对句答复,辽使为之赞叹惊愕,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风”指什么?“雅”指什么?“颂”指什么?《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串讲:最能代表《诗经》成就的是“国风”。“风”注解上说是“地方歌谣”那到底是写什么内容的呢?为何有如此高的评价呢?我们来看《诗经》的首篇“关雎”,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风的特色。 (二)理解主题 1.范读全诗注意字音和停顿。(多媒体显示) 2.自由读(注意注释中的字音)朗读指导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鸠”“洲”“逑”韵角中都有ou,并在同一位置上重复,要拖长读,显出声音的回环和谐。 3.齐读(正音、停顿:关关/雎鸠)整体感知 提问:诗也就是歌。刚才我们已经了解到,风中的诗都是地方民歌。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爱情) 4.是男子追求女子呢,还是女子追求男子?何以看出?(多媒体显示) 问:“好逑”、“窈窕”是什么意思?(君子好逑,注意“好”的读音为第三声,因为意思为“理想的配偶”不是喜欢配偶。“窈窕”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串讲:男子追求女子,经历哪些过程?这整个过程我认为是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也可以说是爱情的三部曲。(多媒体显示主题内容分析) 5.请同学们仔细研读,哪三部(哪三个阶段),用三个词语分别概括。

《关雎》赏析中考试题一网打尽(2006-2018)

《关雎》赏析中考试题一网打尽(2006-2018)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6分)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1)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2分)。(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2)《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阅读《诗经》中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①对上面两首诗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B.霏霏:雪花纷飞的样子。

《关雎》赏析

关雎 《诗经·周南》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洲:水中陆地。 窈窕:文雅娴静的样子。淑:品德善良。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流:采摘。 寤寐:醒着睡着。服:思念。 悠:忧思的样子。反:翻身。 友:友爱、亲近。 芼:择取。 【赏析】 《关雎》是《诗经》国风的首篇。全诗共五章,写一位男青年看中了一位采荇菜的姑娘,从倾心爱慕到刻骨相思,以致渴望与之结婚。语言简洁明快,感情热烈直率,韵律和谐婉转,富于民歌情味。孔子曾评论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

完整word版,关雎 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关雎 【教学设想】 《关雎》是一首古老经典的爱情诗歌,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因此,本着“以学为主”的原则,这次课堂教学就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采用了“一诗四读”的方法——吟读,译读,品读,唱读。换一种说法就是: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唱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邓丽君的《在水一方》。 师: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著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说起《诗经》大家应该早已有了解的。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这本书? 师:《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着《诗经》,你会觉得步入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诗吗? 师:不错,是《关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位于“三百篇之冠”的《关雎》。 二、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找学生朗读诗歌。(订正字音)

2.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诗歌。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抑扬顿挫。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齐读。 三、相映成趣译读《关雎》 1.默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以下关键词:雎鸠、洲、窈窕、荇菜、流、寤寐、采、友、芼、乐。 2.学生译读诗歌:要求:①以诗译诗;②力求押韵;③解释扩展。 (1)教师示范译读一句。 (2)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译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全班齐读译诗。(课件显示) 四、诗情画意品读《关雎》 1.读出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2.读出画面: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像故事中的一幅幅画面。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2)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师点评。(雎鸠和鸣图、少女采荇图、长夜难眠图、尽情狂欢图) (3)全班齐读,读出画面。 3.读出美点: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小组讨论交流,寻觅《关雎》的美点。 预设以下内容: 《关雎》的语言美。 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大多数句子相同,少数字词不同,重复歌咏。这样反复咏唱,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关雎》赏析

1 01 关雎一、默写二、练习 1.《关雎》选自《》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 篇诗歌。按音乐分类,编为“ ”、“ ”、“ ”三类。《诗经》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 2.本诗围绕一个“ ”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全诗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感情发展由,到,再到。 4.诗歌中描写禽鸟和鸣的句子是“ ,。” 5.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 ,”。 6.诗中的“ ”一句直接赞扬女子的文静、善良,也交代了小伙子追求她的原因;描写思念心上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 ” ,现今已成成语。 7.“ ”、“ ”这一幻想和淑女结合的热闹场面,表达了青年男子对美好婚姻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8.这首诗是用了“兴”的手法。“兴”的手法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首诗中的“他物”是“所咏之词”指。 9.《关雎》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几句中只换用了“流”“采”“芼”三个字。请说说这种表达方法的作用。10.“左右流之”中的“流”字用得妙,使全篇生辉,试作分析。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 2 B 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 C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D “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像之词。 01 关雎 1、诗经风雅颂赋、比、兴 2、求 3、一见钟情日夜思念幻想结合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5、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窈窕淑女辗转反侧 7、钟鼓乐之琴瑟友之 8、雎鸠和荇菜男子对女子的相思。 9、使诗的内容递增,逐步深入地展现“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10、①描写少女采荇菜的忙碌和姿态优美,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②突现女子的勤劳;③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 11、B 《关雎》中心思想: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 作品赏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首诗共分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章八句,第三章八句。第一章写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

《关雎》教案公开课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一)整体感知 4.有说喜欢有说思念,看来主人公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前后有怎样的波动?(爱恋—相思—梦幻) 第一节: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君子看了之后就想到了他心中的姑娘,心中充满了爱慕之情。(第二三节:河的两岸长满了荇菜,随着那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可见相思之苦。 第四五节:在君子所憧憬的一片美好的爱情梦幻之中,君子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 (二)研讨探究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看看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除了雎鸠之外,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荇菜、水、淑女、睡不着的人) 3.如果说眼前有一幅画,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对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随风飘荡的荇菜丛中采摘,文中采摘意思的有哪几个字?(流、采、芼) 4.大家能作出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准确的现代汉语怎么说?(捞、采、摘) 5.那位采荇菜的女子在忙碌着,没曾想到有一双眼睛正看着她了。大家能否想象出诗中君子第一次见到采荇女的情景?(想象) 6.情景描绘得历历在目,她很聪明地抓住了瞬间。傍晚的色彩,少女的动作,仅仅一刹那,却让它变成永久的记忆。同学们有过这样一刹那的所见吗?生活中或电视上,一个瞬间的美丽,你捕捉到了吗?大家不好说,瞬间美丽,我们不一定说男女之间的印象,其他人的也可以呀。(朱自清写他的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的背影)

诗经《关雎》鉴赏讲解学习

诗经《关雎》鉴赏

关雎鉴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

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

《诗经》《关雎 蒹葭 》 教案

《诗经》关雎蒹葭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 活动准备: 3. 利用工具书,自我疏通文意。 4. 收集《诗经》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教学建议: 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与欣赏不能割裂开来,两者是交融的。诵读欣赏很讲究诵读,但这种诵读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朗读,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读出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要读出诗、文中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挚感情。 第一课时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二、学习《关雎》 1. 顺畅朗读: 2. 注意读音: 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逑(qiú)荇(xìng)菜寤寐(wù mèi) 3. 有感情地朗读 4. 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想象、交流) 5. 译诗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亮。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九下语文《关雎》公开课教学设计实

九下语文《关雎》公开课教学实录案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 常识;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诗意与诗情;通 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培养学生欣赏 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灵活方式引 领学生朗读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 象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诗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畅谈对诗歌的体会和感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遗产尤其是这些优秀诗歌的深厚感情;让学生在朗读、探究与赏析中得到一种审美的体验。 教学重点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联想中演绎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教学构思 一课前安排预习。 老师指导:搜集整理与《诗经》有关的资料。了解诗歌的“六义”说。这一内容通过课前预习解决。 二课堂教学 ①导入:老师启发学生联想与爱情有关的诗句,由此导入课文。

②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通过播放录音,老师领读,分声部朗读等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诗歌,让学生在优美的诗情画意中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③寓诗于画。在朗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用手中的笔画出《关雎》一诗的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画面。在这样一种更为形象的画面中,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意境。 ④感知内容。在老师的启发下,小组内交流诗歌表现的故事及其传达出的感情,然后全班交流。 ⑤演绎诗情,鉴赏诗歌。通过古今联想去解读《关雎》一诗的内容与情感:在从古到今的时间流程中去追寻诗句中所演绎的故事──即读到诗句时在脑海中浮想出与之相近的情节或故事。 ⑥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席慕容的爱情诗《一棵开花的树》,将它与课文进行对比,看它们的写法和情感有何异同。 《关雎》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爱情是上帝赐予我们人类的一笔珍贵的财富。有了爱,我们的心会变得充实而喜悦;因为爱,我们的生命也揉进了悲伤。于是,人世间上演了一幕幕爱的悲喜乐章。同学们,你们听过哪些有关爱情的诗句呢? 生1:我知道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生2: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两句我很喜欢:“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师:多美的誓言!有补充的吗? 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师:同学们的积累真丰富。(停顿)爱情是无比美好的,可它有时候又让人心酸,同学们,这样的感觉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就有了。让我们一同打开历史,去聆听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

关雎赏析

《关雎》赏析: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关雎》2011-2016年中考赏析题合集

《关雎》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思想内容】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 【艺术特色】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托深远,能产生言之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另外还采用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五年中考试题汇编】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6分)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2分)。(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 (2)《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阅读《诗经》中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关雎》选择、简答及解析

《关雎》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主题思想】 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关雎》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姑娘的经过,表达了纯真、深切的爱情 B.“窈窕淑女”指美好的女子。诗中指主人公心中的爱人。 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茶饭不思、寝具不安的状态,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爱人的痴情。 D.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

练。 分析:D、“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是错误的。 2、对《关雎》中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分析:A、不是比喻手法,而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分析:C、君子是对男子的美称;淑女是指善良、品德好的女子。“琴瑟、钟鼓”是指乐器。 4、对《关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

优质课教案.《关雎》

优质课教案《诗经》 主讲杨盛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诗经 2、了解比兴手法 3、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2、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句子,理解意境。 3、朗读背诵,积累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对每句诗的理解 2、体会整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及音频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资料共享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的文明与辉煌。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学生介绍)善于查阅资料,好。《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者《诗经》,你会觉得不如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吗?(生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二、一唱三叹吟诵《关雎》 1、教师质问(学习诗歌的方法、朗读注意问题) 2、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老师板书课题) 3、抽一名学生读,评价。 4、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 5、师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试用简洁语言概括(或播放录音) 6、一生说说内容。(这首诗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7、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象故事中一幅幅画面。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起到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时,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和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关雎 赏析 解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1、关关:雎鸠和鸣声。雎鸠(居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鱼鹰。 2、河:黄河。洲:水中央的陆地。一二句是诗人就所见以起兴(起头儿)。 3、窈窕:容貌美好。淑:善,品德贤良。淑女:好姑娘。 4、君子:《诗经》中贵族男子的通称。好:男女相悦。逑:同“仇”,配偶。“好”、“逑”在这里是动词(和《尚书大传》所载《微子歌》“不我好仇”句同例),就是爱慕而希望成为配偶的意思。 5、参差:不齐。荇(杏xìng)菜:生长在水里的一种植物,叶心脏形,浮在水上,可以吃。 6、流:通“摎(究jiū)”,就是求或者捋取。和下文“采”、“芼”义相近。以上两句言彼女左右采荇。她采荇时的美好姿态使那“君子”时刻不忘,见于梦寐。 7、睡醒为“寤”,睡着为“寐”。“寤寐”在这里犹言“日夜”。 8、服(古读如愎bì):思念。“思”、“服”两字同义。 9、悠哉悠哉:犹“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 10、“辗”就是转。“反”是覆身而卧。“侧” 是侧身而卧。“辗转反侧”是说不能安睡。第二、三章写“思服”之苦。 11、友:亲爱。“友”字古读如“以”,和上文“采(古音cǐ)”相韵。 12、芼(茂mào):“覒(茂mào)”的借字,就是择、拔。“芼之”也就是“流之”、“采之”的意思,因为分章换韵所以变换文字。 13、乐:娱悦。“友”、“乐”的对象就是那“采”、“芼”之人。最后两章是设想和彼女结婚。琴瑟钟鼓的热闹是结婚时应有的事。 【题解及原文】 这诗写男恋女之情。大意是: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寤寐不忘,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成为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余冠英今译】 鱼鹰儿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诗经·关雎》原文及翻译

《诗经·关雎》原文及翻译 导读:《诗经·关雎》【原文】 《关雎》——《诗经·国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关雎(jū):篇名,《诗经》每篇都用第一句里的几个字(一般是两个字)作为篇名。 关关:鸟互相应和的鸣叫一声。 雎鸠:鸟名,又名鱼鹰,雌雄有固定的配偶。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纯洁的女子。窈窕,美好的样子。淑,善良的,品德好的姑娘。 君子好逑:能给君子做好妻子。君子,周代对奴隶主贵族男子的通称,这里是对男子的美称。好逑(qiú),理想的配偶。逑,通“仇”,匹,这里指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淡水湖泊中,夏秋季开鲜黄|色*

花,根茎可食用。 流:指顺水势采摘。 寤寐:醒来和睡去,即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寤(w&ugra一ve;),睡醒。寐,睡着。 思服:思念、牵挂。 悠:长,指思念绵绵不断。 辗转反侧:身体翻来覆去,不能入睡。辗转,转动。 琴瑟友之:弹着琴瑟和他亲爱地在一起。琴瑟,两种乐器。 芼(m&agra一ve;o):选择,采摘。 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乐,读l&egra一ve;,使……快乐。 【翻译】 在那河中的小岛上,一对对雎鸠在欢乐和谐地歌唱着。美丽善良的姑娘,那是小伙子理想的择偶对象。 河水中那长长短短的鲜一嫩的荇菜,顺着流水左右采摘得正忙。美丽善良的姑娘,无论白天黑夜,小伙子都把它想。追求她追不上啊,日夜都萦绕在心头上。忧思长长夜漫漫,翻来复去不能忘。 河水中那长长短短的鲜一嫩的荇菜,两手左右采摘忙。美丽善良的姑娘,小伙子弹着琴瑟向她表示爱慕之情。河水中那长长短短的鲜一嫩的荇菜,两边仔细挑选采摘。美丽善良的姑娘,小伙子敲钟击鼓让她心欢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12 《诗经》二首 关雎-部优 教案

《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赏析,从“重章叠句”的手法中品析君子“以礼节情”和淑女“文静美好”的形象。 3.探索诗歌“修身”“齐家”之教化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品析君子和淑女的形象。 2.探索诗歌的教化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18年,在央视大型诗词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中有一首歌曾连续两期被传唱,深受观众喜爱,你知道是哪一首吗?下面我们一起用聆听的方式再来温故其中一个美好的片段。(播放音频)在这一段欢快的乐曲中,上至老者下至稚子,从华夏大地到世界各地,大家都满怀喜悦在吟唱,老师诵读几遍后也能快速成诵。你也来大声的诵读这首诗,说说你的初读感受。 预设:朗朗上口、有重复句、有故事、有画面……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引出“重章叠句”并板书。) 二、浅吟低唱品诗韵 1.自由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明确:各节句数相等,而且有些句子大致一样,只是变动了几个字,这叫重章叠句。《诗经》305篇,其中采用重章叠句章法的有177篇,占总篇幅的58%,可以说重章叠句是《诗经》的主体。像歌曲中循环出现的句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2.分角色朗读,感受重章叠句的回环往复美。 (师读黑色字,女生读蓝色字,男生读红色字。最后一章全班合诵一遍。) 三、精叙畅读知情意 1.关注蓝色字体和红色字体的重章叠句部分,提问:反复吟诵的部分在内容上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预设:有清晰的层次,有曲折的情感…… 2.这清晰完整而波折迭起的重章叠句部分是在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一个同学用一句话概括诗歌的内容。 参考:君子追求淑女,求之不得时内心焦虑,求而得之时,高兴欢愉。 3.你能从诗歌的三章中找出表现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的几个动词吗? 参考:求——思——友——乐 4.动作是心情的外化,这些动作反映出君子在追求淑女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情感变化? 师范读,生感受。 君子爱慕淑女:在冰雪未消春水先动的春天,在人群中一眼就瞥见了那个寻觅多年的佳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可谓宁静美好,用平静舒缓的语气读。 求而不得时内心焦灼:日思夜想,思绪万千,辗转难眠,内心焦灼无比。语速慢,语调低沉。悠哉要延长读,辗转反侧一字一顿,每一个动作都代表一种深沉的思念。 幻想求而得之愉悦欢欣:语调高昂、语速稍快。 友、乐重读。 参考:宁静美好——焦灼——愉悦 5.请三个同学分别读诗歌的三章,体会君子的摇摇心旌。 指导:注意语调的平——抑——扬。 6.师提问:既然是写君子追求淑女,为何以雎鸠鸟开头呢? 明确: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就像君子求得淑女,形象地传达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原来先有美好的诗境,心生感动,才有了美好的诗情。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由此及彼的手法在《诗经》中叫作“兴”。两物之间又有相似性,叫作“比”。““比”“兴”手法给后世的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小结:重章叠句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反复诉说的有美好的意境、美好的情感和美好的故事。 四、细品慢酌赏形象 美好的爱情固然让人心驰神往。但也只有确认对的人,这份美好才能温暖一生。在座的同学们,假如你们就是诗中的君子或淑女的亲友团,结合有关写淑女或君子的重章叠句部分作判断,替君子或淑女做一下参考,这女孩子是不是好配偶,这男孩子值不值得终身托付?

《关雎》赏析习题及答案

《关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 《关雎》 【原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作者】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抒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出) 【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关雎》是有关爱情的诗篇。 【主题思想】 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赏析】 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