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标解读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标解读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标解读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标解读

年第期教学经验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

标解读

刘立栋

(宁阳县教科研中心,山东泰安)

一、解读课标,把握实质

本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

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

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

发现本部分内容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从现在全国

使用的四个版本的教材来看,各类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

在较大的差异。每一个专题内容往往是既有一个主导案

例,同时也可能有若干个小案例。案例因教材、因教

师、因学生而异,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多角度、多层面

地灵活选用、组织案例。借助教材中精选的这些示范性

材料,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与能

力,教师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这

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分析相同

或相似类型知识和能力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教学事半

功倍的目的。

.本条“标准”内容之一:以某一个区域为实例,分

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所谓发展方面的问题,也

是由环境造成的阻碍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讨论

该区域所处地理位置等对发展的影响。各区域由于地理

环境的差异,存在的环境问题也不尽相同,对区域发展

的影响也就必然不同。资源开发利用所存在的问题,也

由各区域资源分布而决定的。除森林、湿地开发利用存

在的问题外,还有水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

用存在的问题等。如: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破坏地表植

被。破坏地表植被的方式包括毁林开荒、不合理地利用

土地资源(如轮荒)等。我国遭受水土流失的面积占世

界的,在世纪年代严重水土流失的面积为万平方千米,

至年代为平方千米,而到年代达到了万平方千米;每年

流失土壤总量达亿吨。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

分布在黄土高原、四川盆

地、江南丘陵、华北、东北等地,其中,黄土高原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总面积为万平方千米,而水土流失的面积已达万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其中严重流失的面积为万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每年通过黄河三门峡向下游输送的泥沙量达亿吨。

()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具有沙质地表物质组成和干旱、半干旱的大风地区,由于植被的破坏,在以风力为主的外营力的作用下,造成风沙活动显著,土地生产力丧失的环境退化过程。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主要是破坏地表植被,如过度放牧,垦殖等;此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内陆河流量减少,甚至断流,致使农田得不到及时灌溉,从而使土地风蚀沙化。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且还在以每年平方千米的速度推进。

()森林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过量采伐,砍伐速度大大超过森林的生长速度,致使大片天然林区变为林木稀少之地,甚至逐渐变为荒漠。在我国,许多重要林区由于重采伐,导致森林面积锐减。例如,长白山林区,年森林覆盖率为,而现在已减少到;西双版纳地区,年森林覆盖率达,现已降至;四川西部地区,年森林覆盖率达以上,但到年代末,减少到。

()湿地是指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的,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湿地还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米的水域。换句话说,湿地不仅包括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泥炭地、滩涂等,还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以及退潮时水深超过米的海水区。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围垦滩涂,把沼泽湿地改建为鱼塘、

教学经验年第期

虾池,在沼泽湿地开沟排水,以及大量捕杀野生动物等。我国湿地的总面积约万多平方千米,其中沼泽湿地约万平方千米,滩涂盐沼约万多平方千米。

.本条“标准”内容之二:该区域所存在的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危害。例如,水土流失使耕地中的养分流失、土层变薄,土壤结构受到破坏,造成耕地质量恶化。水土流失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强化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发展。荒漠化使土地的生产潜力衰退,生产力下降,也使草场质量下降。土地荒漠化造成细沙裸露地表,在我国北方,冬春季节降水稀少,遇到大风天气就可能形成沙尘暴,在大范围的区域内造成空气污浊,且这些细颗粒的沙尘还能严重污染空气、水体,从而影响人体健康。过度砍伐森林可使局部地区气候发生变化,如降水量的减少等。森林的破坏可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过度砍伐森林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生物种类锐减,森林的大量砍伐,使许多动物失去了栖息地,则就有可能导致这些生物的灭绝。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将使湿地的上述功能丧失殆尽。

3. 本条“标准”内容之三:针对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如何进行综合治理。环境的治理,是对区域内所存在的环境问题,或因目前某些人类活动不当而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而言的。不同的环境问题,需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但在某些方面,如立法、加强法制,则是相通的。

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都是破坏地表植被,其治理的主要措施则应设法恢复地表植被,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森林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主要是加速造林绿化,在提高全国的森林覆盖率的同时,提高森林质量;建立全国森林资源监测系统,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系。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也十分重要,我国在年加入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建立了许多包括湿地在内的自然保护区和专门的湿地保护区,并依法加强对湿地资源的管理,严禁盲目围垦。

4. 本条“标准”内容之四:一个区域所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与森林、草场、水资源等的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形成与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场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在教学中不要把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问题一个个孤立地分

别讲述,应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 题和资源利用中不合理的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 面的因素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发现产生环境和发展问题 的症结,从而才能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二、案例比较,灵活选用

版本

所选案例

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人教版

②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③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湘教版

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②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中图版

①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②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鲁教版

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人教、湘教版】西北地区荒漠化

. 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

威胁,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资源利用不合

理。 . 荒漠化的防治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 综合措施多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 柴灶)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

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人教版】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

. 森林被毁的危害 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

恶化,自然灾害频发, 生物多样性锐减。

. 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 根本原因(背

景):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

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第一位);②发 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也很重

要)。

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①过度的迁移农业;② 采矿、修路、城镇建设;③商业性伐木;④开

辟大型农 牧场。

. 保护亚马孙雨林的措施 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②设立国

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③加强雨林管理 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④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 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⑤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 林相结合;⑥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 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年第期教学经验

【鲁教版】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

. 危害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影

响了区

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使耕地土层变薄,土

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降低。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

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

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

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

的发生。

. 原因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

降水集

中夏季且多暴雨;地质灾害频繁。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

荒);开矿。

. 治理措施工程措施:保源、固沟、护坡。在沟

谷修建淤地

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固沟工程”;在缓

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

“护坡工程”;在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

林网,合理利用水土——“保塬工程”。

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

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

等农耕作业。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

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以达到提高肥力、保持水

土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

本措施之一。

. 湿地的成因

()自然因素:①地形:地势平坦或因山脉等阻

挡,排水不畅;②气候:降水量大或蒸发弱;③土质、

土层:有冻土层,不利于水的下渗,地面形成积水;④

水文、水系:河水流至下游失去明显的河床;⑤某些河

流的凌汛现象,河水泛滥成湿地。

()人为因素: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工湿地。

如:稻田、水库、池塘。

. 湿地的保护措施保护湿地的措施有:退田还湖

还沼泽、退耕还林

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

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三、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

用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

和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的必

然联系。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

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

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

整治的有效对策。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

法如下所示:

【人教版、中图、湘教版】湿地开发与保护【典例分析】

. 湿地的作用读“我国土地荒漠化扩大影响因素示意图”,回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答:

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

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点不同。如下

表:

大河中下游湖泊主要目的是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

态环境恶化

大河上游 ( 如我主要目的是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涵养

国三江源湿地) 水源

东北三江平原湿主要目的是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

地生物多样性

三角洲湿地 ( 如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

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

黄河)

()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主要原因。据图可知,

、因素所占比重最大。()过度“樵采”

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你认为

(下转第

页)

高中地理

年 第 期

(二) 学会垃圾分类(活动形式)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开展活 步 明确生活中垃圾主要分四类,简单介绍四类的区分。真正在分类 动做实物演示,是学生真正从行动上做到垃圾 骤 时,很容易出现错误分类。通过学生上台做实物演示的活动,老师和同 分类,是个人素质的提升,也是解决问题的关 ② 学做评判,明确易错垃圾:玉米棒、干电池、餐巾纸、落叶等对应的类 键部分。在纠正错误的同时,也了解了正确对

型,加深了如何正确垃圾分类。 其分类的原因。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分

(三) 探讨小区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组讨论,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同时让学生敢于 新课 步

采用小组讨论、老师引导的方式,从居民、硬件设施、社区管理、

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

内容 技术手段、政府管理等多角度、有深度和有高度地提出解决措施。增设 意识,教师要适时肯定学生和鼓励学生不同的

教学

的垃圾桶,在地图上标注出来,并说明设置的原因。学生从不同的讨论 观点。

角度出发,注重逻辑推理和讨论结果的归纳整理。老师走到各小组,听 通过指导学生使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使学

取学生讨论建议,适时给予点拔和鼓励。 生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总

结的能力。

步 (四)观看日本垃圾处理视频,发现日本做的好的方面 对比我国现状,有利于拓展学生问题解决

通过观看视频,与之前我国现状进行对比,同学们惊叹于垃圾可以 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改变现状的强烈意愿,明

处理的如此干净,民众的环保意识如此强。采用观看视频,学生记录, 确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可能达到的美好愿景,更

多人回答的方式总结日本垃圾分类工作中好的做法。 能为人地和谐的目标多做努力。

小结提高

这节课非常有意义,我们都应学会垃圾分类,实现美丽中国梦和可 用简练的语言,总结本节课内容,并用鼓

持续发展。 励的语言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要求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垃圾分类知识进一步整理,精心设计,以 这样可以实现知识的升华,使学生的知识

课后作业

能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实现学习的终极

海报或宣传册的形式在全校展出。

目标。

六、板书设计

(上接第 页)

采取怎样的措施最为有效? ()从自然条件看,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面

积广大,原因主要是

,土地荒漠

化引发的最突出的气象灾害是 。

()为了杜绝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

的现象,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我国应采取哪些

有效的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图形的信息提取能力以

及对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治理措施

的理解。 【答案】()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因地

制宜利用沼气、地热、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种植 薪炭林;推广省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深居内 陆,气候干旱,多大风,沙尘暴。()退耕还林还 草,实行划区管理,轮封轮牧,依法加强对草场资源的 管理。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噪声污染 原因:交通、建筑 解决措施:为减低噪声对四周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主要噪声控制方式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接收者三者进行隔离或防护,将噪声的能量作阻绝或吸收 (1)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2)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3)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二、垃圾污染 原因:生活垃圾不经过处理而乱扔乱倒

解决措施:(1)改变生产方式,历行节约资源。通过电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垃圾污染危害性,普及环保知识,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居民应当将垃圾分类收集,自觉减少垃圾产生量,积极使用可降解物品,比如纸制品、木制品等,使垃圾减量化方兴未艾。尽量购买使用绿色认证产品、无公害产品,形成一个绿色进家庭,家庭爱环保的良好氛围。 (2)政府实行收费政策 三、土壤污染 原因:(1)汽车排气: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2)固体废弃物:堆积场所土壤直接受到污染,自然条件下的二次扩散会形成更大范围的污染。(3)撒放农药、化肥:属农业区开放性的。 解决措施: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对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1)科学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学习资料

生态环境问题 一、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①生态破坏、②环境污染;③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退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咸潮)、固体垃圾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 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等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一般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水文灾害等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低温冻害、冻雨、旱涝、沙尘暴等 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问题 (1)土地荒漠化: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2、土质疏松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 人为原因:1、人口增长快对环境压力大大: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3、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例题1:.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30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 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 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 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 高。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 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主导因素 是。限制性因素 是。(4分) (2)分析图示区域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8分)。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教案资料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

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指导教师:卢修元) 【内容摘要】水利是属于国家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建设指标,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更是关乎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水资源蕴含量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为6.76亿kw,可能开发利用的达3.78 亿kw,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水资源开发程度只达到19.30%,与发达国家60%的开发程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的水力资源开发仍显得任重而道远。但是水利工程的兴建,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形成,将使周围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因此避免或减轻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水资源,是水利工作者在进行水利规划建设时必须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问题对策的探讨科学发展 【正文】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农业、工业大力发展,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他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影响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目前,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之一。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 .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摘要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其间为追求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向自然的无限索取和掠夺,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够,制度的缺失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恶化。只有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产力发展生态文明历史制度人与自然全球化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得到了飞速的提高,而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业时代,人类改造自然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可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地关系认识不够,一味的向自然索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工业文明百年来的掠夺,已使大自然千疮百孔。近几十年来,尽管人类已经认识到了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历史的遗留问题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副作用,生态危机依然摆在眼前,只有从本质上了解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共赢。 二从历史角度看生态问题 纵观人类文明史,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人类文明可划分为四种形态, 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生态文明时代。在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各有不同特点,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尽管已经具有自觉能动性,并且可以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如石器等来改造自然,但是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显得非常弱小,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抗衡的力量。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其他自然生物一样,其生存规律基本上遵循着自然界中必然性法则,以渔捞、采集、狩猎等天然的劳动方式,去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他们无法抵御各种盲目自然力的肆虐,经常忍受饥饿、疾病、寒冷和酷热的折磨。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界处于主导地位。人类遵从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将自然视为万物的主宰。马克思在谈到古代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时, 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

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产业结构、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队伍建设、环境规划、环境投资等方面对当前环境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近几年来,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环境保护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矛盾又协调统一,是相互发展的整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环保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提供的经济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GDP中三次产业构成是14.8%、52.9%、32.3%,低收入国家的三次产业构成平均为24.8%、25.1%、50.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少于中国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消耗巨大,生态环境透支十分严

重。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可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付出过高的环境代价,是大气、水资源等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2、公众环保参与度不高。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没有公众层面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2005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以百分制为刻度的中国环保民生指数为68.05分。这份报告数据显示,只有16%的公众知道,“12369”这个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热线电话,其中只有9.2%的打过电话;不到1%的人表示家中从不使用塑料袋;1/5以上被访者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环保权利;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以个人空间浅层次参与为主。调查数据说明公众环保关注度很高,但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强,国家在法律层面上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力度还不够,政府在扩展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方面的活动也有待加强。 3、环境管理偏重于末端治理。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末端治理模式,不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结果不能从源头上减少原料的消耗,中间环节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减少资源废物的排放,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根据循环经济理论,我们知道“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实际上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大,治理的成本高,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

5个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解析

5个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解析 一、赤潮问题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赤潮的原因 a.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b.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 赤潮的治理 对有害赤潮的治理,物理方法有隔离法、超声波破碎法、电磁波处理技术等,化学方法有用除莠剂直接杀灭法、絮凝剂沉淀法、天然矿物絮凝法,生物方法有营养物质竞争法、生物捕食法、生物排斥技术等。 二、海水富营养化 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d.带来危害: 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②危害人体健康,③影响海洋旅游业。(相关知识点海洋资源主观题解析) 三、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原因 a.影响 ①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b.原因 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

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四、酸雨 (1)酸雨带来的影响 ①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危及人体健康。 (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请查看高二文科地理知识点) (2)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五、盐渍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随着工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人们广泛关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从全球范围看,生态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众多国家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生态安全问题如果同人口、种族等因素相遇,就可能引发暴力冲突,它不但可能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还可能导致民族之间、 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影响到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加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现状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醒国人对生态安全问题引起充分重视,积极解决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构成和特点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一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从而维护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 二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并引发暴力冲突,从而防范生态安全环境问题对区域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第二层含义则是外交、军事范畴新概念。 (二)生态安全的构成 生态安全就是生态系统的安全。该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土地、水、大气和生物。 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这其中任何一个构成因素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安全并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的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三)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与影响国家安全的其他因素相比较,生态安全有其自身的特点: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的研究

自然辩证法 题目: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2012年11 月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的研究 摘要 一次次的工业文明使人类在见证奇迹的同时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步入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人类社会生产力及经济以前所未有的 规模和速度向前迈进。与此同时,环境问题已从社会生活问题的边缘走向中心,生态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生态平衡破坏危机加剧,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深入探讨生态危机根源,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有极大的帮助。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众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科技根源、哲学根源和政治根源,对这些根源及特征进行分析,旨在寻找克服危机根源的方法。 关键词 生态环境;科技根源;哲学根源;制度根源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witnesses the miracles of the human history and promote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specially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productivity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is moving forward at an unprecedented scale and speed. At the same time,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to the center from the edge of the social life, ecological problem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undermine the crisis intensified ecological bala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serious obstacle to social progress. Depth to explor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all-round social progres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re will be a great help. Root causes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caused, but summed up main technology the root causes, the philosophical roots and political roots of these root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alysis, aimed at looking for ways to overcom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crisis.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roots; philosophical roots; political roots

当前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当前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存在问题如下: (一)环境破坏在有些地方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近些年来,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监管不力,有的地方不执行环境标准,违法违规批准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有的地方对应该关闭的污染企业下不了决心,动不了手,甚至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还有的地方环境执法受到阻碍,使一些园区和企业环境监管 处于失控状态。 (二)环境技术开发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缺少原创性的开发,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技术集成。 (三)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薄弱。我国大部分农村缺乏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废水、废气、固废(含危废)没有相应的处理设施或管理措施,污染环境的诸多因素仍然存 在。 二、原因 (一)、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整体利益少。 (二)、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科研、设计力量薄弱,尚未形成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著名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能够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优势环保骨干企业队伍。(三)、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未健全,促进环保产 业发展的管理措施、机制和手段不足。 (四)、监管、处理、打击、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三、对策 (一)加强对环境执法的监督。形成群众、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内部以及新闻媒体 等多渠道的、多层次的监管机制,使监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二)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创建多元化的产业投资环境。加大各级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完善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环 保产业投融资机制。 (三)促进环境科技创新,提升环保技术水平。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核心汇编 编制人:黄玉丹使用时间:第13-14 周 核心知识点 1 生态问题基本思路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 1.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 ( 1)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山地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 2)气候原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干旱、风力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 3)土壤原因: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会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 4)植被原因: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5)河流原因: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如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发生等。 2.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不和谐方面分析。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1)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2)湿润地区+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 (3)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容易产生土地盐渍化。 (4)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 (5)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容易使河湖水量减少,产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二、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 1.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生态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指标研究

生态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指标研究 摘要】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道路路域生 态环境问题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群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道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念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中的 生态资源状况、环境质量状况与绿化景观状况评价指标的选取,建立公路路域生 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可供参考。 【关键词】道路;环境质量;绿化景观;评价;指标 引言 近年来,道路交通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增加运输能力、促进 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尤其是道路沿线的自然、生态等造成较大影响。如何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 求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准确地预算项目建设进入环境 后的污染危害,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不过,要客观评价公路建设对路域生态 环境的影响,降低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就必须建立一套可行的、科学的评价 指标体系。下文就道路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及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展开探讨。 1 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多涉及面广,指标体系的筛选是一项复杂的 系统工程,要求评价者对评价系统有充分和全面的知识。在筛选公路路域生态环 境影响评价指标时,综合路域生态环境分析及路域生态环境调查情况,同时借鉴 国内外生态环境评价研究、实际工作中的指标设置以及建设项目环评的指标体系,首先从原始数据中筛选出评价信息,然后通过初步筛选、理论分析初步确立路域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所用来评价的内容,应涵盖公路整个生命周 期中对环境产生影响、涉及到环境保护的全方面,主要是对建设前期、建设期和 营运期的与高速公路相关人类活动、环境质量与影响。以《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B04-2010)为依据,对公路路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环境污染防治、景观与 绿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公路路域生态环境状 况分为三大类:生态资源状况、环境质量状况与绿化景观状况。 其中生态资源状况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环境质量状况包括污 水处理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噪声状况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状况;绿化景观状况包 括绿化状况和景观状况。 1.1 生态资源状况评价指标 土地资源状况评价包括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土壤流失量和临时用地生 态恢复率四项指标。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路域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应对其有 机质含量进行测定。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以及良 好生态环境条件的能力。研究表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公路路域土壤中有机 物质和全氮的含量与恢复年限呈正比。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之一就是有机质,内 含植物所需要的各种养分,具有调节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是土壤养分衡量的重 要指标之一。 土壤pH值:pH在化学中的定义是溶液中氢离子(H+)活度的负对数,在公路运 营期间,汽车排放的各种化学物质(重金属、盐、有机物等)渗入土层后会改变土 壤的理化性质。受到污染的土壤,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动植物生存的环境质量产生

论造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和途径。

论造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和途径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果,但这种成就的取得却是以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等为代价的。所以,我国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天蓝、山绿、水清。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 引言: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由于人类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问题。[1]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人口的过度增长、政策的失误、历史生态债务过多过重等原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虽然近几十年来,我们也进行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对抑制局域性生态环境恶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整体分析,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1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造成我国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讲,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既有历史的积累,也有现代的破坏。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条件造成了生态环境体系的先天不足、脆弱不堪,北方地区大风与干旱严重,易产生风沙,水土流失强烈;南方地区降水集中,洪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而历史上不断的毁林垦荒和屯兵征战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使生态环境负债累累;现代人口压力的增加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速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原因均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但总的来说,人为因素的作用,特别是不合理地开发建设等经济活动是造成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2] 1.1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案含解析

错误! 1.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现状及生态恶化的原因。 2.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差异。 3.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1.类型多样错误! 2.形成原因 (1)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各地气候和地势的差别明显,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 (2)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掠夺式、粗放型开发。 (2)执法不严、管理不力。 (3)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保护措施 (1)重点生态工程: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国土整治等。 (2)重点防治工程: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 (3)重点保护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 (4)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非常严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

2.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东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较轻。(×) 3.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所以生态环境问题没有直接必然的关联性。(×) 4.土壤侵蚀多发生在黄土高原、东南丘陵等东部季风区内,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等。(√) 5.草地退化多发生在我国西部非季风区内,森林破坏的主要分布区是我国的三大林区。(√) 6.本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应在北方半干旱地区、南方山地和丘陵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寒区分别发展(A ) A.畜牧业、林业、种植业、畜牧业 B.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林业 C.畜牧业、畜牧业、淡水养殖业、林业 D.林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 7.为了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B ) 1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2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3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4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 A.123B.234 C.134D.124 知识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读教材P70图4.16,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土壤侵蚀、________。 (2)图中B地区草地退化的原因有哪些? (3)图中C、D、E、F四地共同的生态问题为________,其形成的共同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4)G地区为何生态脆弱?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0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0.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目的 本次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在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从恢复、改善建设区域的生态功能方面论述建设项目实施的必要性,提出避免或减少项目建设对拟建项目厂址周围生态系统产生新的干扰和破坏的措施,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 10.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10.2.1土地利用现状及周围环境概况 拟建项目用地为规划中的工业用地,经调查,拟建厂址位于现有厂区内,周围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等,另外还有田间杂草,黄背草、狗尾草等,植被单一。厂址周围以人工生态为主,主要是农田、道路以及村落等 10.2.2生态系统现状 经实地调查,拟建厂址周围共有5种生态系统类型。农业生态系统分布广;林地生态系统以农田林网和果园为主,点、片、带相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立体植被体系;湿地生态系统以河道两侧为主,另外低洼地零星分布,生活着部分水生生物;村镇生态系统中生产、生活建筑、绿地和非农用地有序排列。路际生态系统中各级别道路和道路防护林贯穿于各类生态系统。拟建项目厂址周围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见表10.2-1。 表10.2-1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 境内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植物有320种。其中,被子植物72科,206属,303种(双子叶植物56科,147属,214种;单子叶植物16科,59属,89种);苔藓植物l科1属1种;蕨类植物4科,4属,6种。 拟建项目厂址周围主要乔木有旱柳、刺槐、毛白杨、榆;灌木有白蜡、杞柳、荆条、酸枣、铁扫帚等;草本植物有黄背草、苦菜、白莲蒿、狗尾草、结缕草、芦苇、苔草、灯心草、香蒲等;藤

本植物有葡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甘薯、谷子等;果树有苹果、梨、桃、杏等;豆瓜菜物种有黄豆、绿豆、豆角、豌豆、茄子、番茄、葱、白菜、菜心、萝卜、芥菜等。 10.2.4植物群落类型 1、农作物群落:大部分面积为农田,种植农作物。主要的农作物群落为小麦和玉米群落。 2、农田杂草群落:生长于宅旁、地头、沟边、路旁等地段,植被分布零散,草本植物种类较复杂,以一年生禾草为主,如马唐、狗尾草群落,伴生有鹅观草、小蓟、米口袋、蒺藜、苦菜及胡枝子、酸枣等小灌木。多为伴人植物,受人为干扰较大。 3、杨林群落:主要以毛白杨为主。杨树林下主要有野古草、狗尾草、苦菜、牡丹等。多为用材林和农田林网,人工群落,除有少部分人工栽培的灌木外,其它一般无野生灌木。 4、湿地群落:分布于低洼地和河道两侧,多以湿生草本植物为主。天然植被有芦苇、苔草、灯心草、香蒲、白茅、节节草等。 10.2.5动物分布现状 在长期和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已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自然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野生动物失去了较适宜的栖息繁衍场所。据调查,境内大型野生动物已经消失。目前常见的野生动物主要有昆虫类、鼠类、蟾蜍、蛙和喜鹊、麻雀等鸟类。家禽家畜,养殖种类有猪、牛、狗、鸡、鸭、鹅等传统种类,主要动物资源情况见表10.2-2。 表10.2-2主要动物资源情况一览表 10.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0.3.1影响分析 拟建项目施工期与营运期对生态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生物量、物种量、植被覆盖率、景观、土壤与水土流失以及植被生长发育。生态影响矩阵见表10.3-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