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沿江村规划文本--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报告

沿江村规划文本--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报告

沿江村规划文本--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报告
沿江村规划文本--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报告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报告

题目:黄兴镇沿江山村规划文本

小组成员:陈英鹏梁丽琨苏亮陈航

班级: 资环1101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指导教师:俞晓莹

目录

第一章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规划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规划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规划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规划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现状概况与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现状发展条件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村庄定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村庄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村庄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产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土地利用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道路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对外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内部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电力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电信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环卫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农田水利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近期建设规划原则与期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近期规划建设项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居民点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居民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一章村庄整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整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部署,是科学发展观具体体现,明确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宗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城镇化、现代化规律的科学把握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既科学又内涵丰富。

为响应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顺应全国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的趋势,配合湖南省委省政府加强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需要,长沙市委政府决定在市城范围选择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村庄作为试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为全省范围内新农村规划编制与建设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探索合理的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规划总则

第一节规划依据

一、规划依据

1、《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

2、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第[2000]36号

3、《关于村镇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2006年)

4、《湖南省新农村建设村布局规划导则》

5、《湖南省村庄和集镇规划编制审批方法》

6、《湖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导则》

7、《长沙市村庄规划编制成果标准》(CSGH/003-2006)

8、《长沙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标准》

9、《黄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长沙县国土局)

10、长沙县国民经济“十一五计划”及纲要

11、黄兴镇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及纲要

12、长沙县城乡一体化及村庄布局规划

13、黄兴新型城镇发展区概念性规划

14、黄兴镇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15、黄兴镇沿江山村工作计划

16、1/2000的沿江山村测量图

二、上层次规划内容

1,长沙县城乡一体化及村庄布局规划

规划将沿江山村定位为长沙县城的未来主要发展用地,长沙市的高效农业基地,重点发展高效农业、机械制造与化工业。

2,黄兴新型城镇概念性规划

规划目标:规划末期将黄兴新型城镇发展区建设为布局合理。一、二、三产业繁荣,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生态型的旅游、文化、工业新城。

规划中将早禾村与沿江村并为沿江山村,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人。

三、所处区域与周边联系

1,产业:西北部紧邻仙人市村花卉苗木种植区,东南毗邻浏阳市柏加镇,正在开发建设黄柏新村示范区将浏阳市与黄兴镇强强联手,共同大招以花卉苗木种植为主体的新农村建设的亮点,沿江山村为其中九个村之一。

2、道路:整个沿江山山村村域范围主要对外联系方向为西和东南,向西:泉沿公路至仙人市村;东南:泉沿公路至浏阳市柏加镇。是浏阳市进入黄兴镇的第一个村,位置极为重要。

3、基础设施:村域内暂无中学,近期考虑与仙人市村福田中学共享,沿江山村目前用电电源来自仙人市35KV变电站,仙人市村规划中规划将其保留,并考虑与星沙110KV变电站并线。

四、村民代表及村支两委规划设想

1、产业方面:结合现有的旅游资源,发展休闲旅游产业,重点发展精品花卉木苗种植,成立花卉木苗销售公司,建立宗教文化、娱乐接待中心。

2、农田水利方面:希望尽快对现有灌溉机台与水渠进行修整,对废弃水塘,机耕道进行整理,达到“渠相通、路相连、土整治”的集约化用地目标。

3、道路方面:近期对现有几条主要道路进行提质拓容,主要是对新沿路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远期要求村内道路全部水泥硬化。

4、电力电信:近期完成村域范围内农网改造,更换部分电容小,历史久远的变压器。电信方面要求增设信号塔,来保证村域范围内的信号。

5、公共建设:新建村委办公楼和文化广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改造沿江山小学教学楼,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6、环保环卫:一组为单位,组织专人收集。

第二节规划原则

1、以民为本的原则

要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自己说话,从而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自信、决心和创造性、主动性。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久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河流、丘陵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的安居乐业。

3,生态优先的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是指将对保护区域基本的生态过程、生命维持系数及保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以及具有一定生态敏感的自然板块等,加以保护并优化的基础上进行村庄的规划和建设,从而大限度的避免村庄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4,基础设施先行的建设实施原则

农村基础建设市委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必要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传统农业,实现农村产业化的转型和升级,将现代文明引入农村,改善村民的生存环境,提高居民的人居环境,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5、阶段开发、适时推进的过程控制原则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历史性的过程,要测底改变农村的面貌,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生活步入全面小康,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目标,需分清轻重缓急,完成建设目标,才能使新农村的建设稳步健康的发展。

第三节规划目标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将沿江山村建设成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生产发展、配套设施完善的旅游新村。

1、经济目标:近期目标是建立优质主导产业和现代农业、建立长效的农民增收机制;远期目标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形成具有鲜明

特点的区域经济结构和农产品优势产业群,规划2015-2030,年增长率为9%,由2014年人均收入10686元提高到2030年38923元。

2、村庄建设目标:全面改善物质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转变,规划注重对现有居民点的全面整合,按照合理搬迁、置换、集中布局的原则进行调整,建设几个相对集中、设施和环境较好的村民集中居住点。到2030年,在集中居民点内、安全卫生水普及率达100%。液化气、沼气等清洁能源使用率100%以上,通组道路硬化率100%以上,改厨、改厕、该栏、改浴率100%,垃圾、生活污水实施统一收集、集中处理、达到改水,改厕,改电,整治道路,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生态,人畜分离的要求。

3、社会发展目标:民主法治不断完善,社会事业不断提高,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到2030年,社会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彩色电视机普及率100%,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00%,报刊杂志入户率100%,家庭电脑普及率100%,有线电视普及率及宽带100%,养老保险普及率100%,服务性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5%以上。到203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医疗保健知识普及率达100%,计划生育合格率100%,初级卫生保健普及率达100%,人口平均寿命80岁,计划生育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4%以内。

4、文化目标:加强村民培训,提高村民素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到2030年,9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适龄青年技能专业培训比例达到90%以上。

5、环境发展目标:加强环境保护,培育村域生态环境。山丘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集中居民点绿化率达50%以上,主要道路及溪沟两边普遍绿化。

第三章现状概况

第一节现状概况与分析

一、区位分析

沿江山村位于长沙县黄兴镇的东南部,东、北与干杉乡搭界,南临浏阳市柏加镇,西与本镇仙人市村接壤;泉沿线贯穿东西;距黄兴镇区约16公里,据长沙县县城星沙约40公里,据长沙中心区约22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二,自然条件

沿江山村为典型的丘陵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四周多山岗少农田。属亚热带大陆性丝润季风气候,春季湿凉多雨,夏季炎热丝润,秋季高温干旱,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以上,本地区雨水较为均匀,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有利于各种作物生长。

三、人口与社会经济现状

1、人口

沿江山村由原沿江村、座寺村、早禾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12.3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31个村民小组31个村民小组,共计1176户,人口4182人,其中男性2208人,女性1974人,2014年劳动力2600人,常年在外打工人数500人,占劳动力的19.2%

2,社会现状

沿江山村经济状况较好,村民较为富裕。2014年村级总产量650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

值2200万元,其他总产值700万元,企业总产值3600万元,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为本地务工及农业收入,农业收入主要为种植花卉苗木,少量种植油茶、养殖生猪;务工主要是在村内企业上班,其企业达7个之多,并且现状运行状况良好,工业产值占村城宗旨比例近50%。

四、基础设施现状

1、道路

村内有过境路泉沿线(路面宽7米)东西向穿村而过,村级道路中为水泥路面的有2条,即早禾-渡头渡口、沿江山村部-毛屋岭的村级公路,路宽分别为6米、3.5米,除胡家-新湾路、毛屋岭-金州、烟住塘-道渡为砂石路外其余是土路、道路较差是沿江村村内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村民出行和村庄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电力电讯

第二次农网改造还未完成,现有变压器6台,容量共540KVA,由于变压器较少,导致变压器服务半径过大,个别小组电压极不稳定,空调、电饭煲等电器无法正常使用,村内装有固定电话1100户,拥有移动电话700台,普及率为16.7%。电视机普及率为100%,但是村域内没有安装有线电视、存于内置有电脑的村民仅仅100户。

3、积水排水

目前大部分村民饮用水源为地下水,基本上是一户一口井,井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饮用,多数村民希望改善饮水条件、集中供水,村内暂无集中供水设施。村内污水均没有进行处理,直接排入周边沟渠。

4、居住环境现状:

大部分农民住上两层楼的楼房,目前住房条件还比较满意;另外还有少部分农民住的是砖木结构的平房,这些平房多比较陈旧,结构老化,存在小分部危房。

5、农田水利现状:

沿江山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多数为平整耕地,土地肥沃,目前大部分耕地都已种植苗木,只剩下不到10%的耕地还在种植水稻,目前农用灌溉水源主要是浏阳河,补充水源为各村组山塘水库,全村共有渠道约130000米,大部分没有硬化。

五、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村委管理设施现状

沿江山村村部位于村域中部泉沿线的东侧佳乐幼儿园的旁边,占地面积31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于1997年修建。

2、教育机构设施现状

村内有沿江山小学和佳乐幼儿园,均位于泉沿线以东胡家组,沿江村小学占地8762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6个班,学生人数326人,有教职工16人。佳乐幼儿园于1997年建成,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70平方米,目前有学生人数140余人,教职工11人。

3、文化娱乐设施现状

村域内目前除紫霞寺外还没有文化娱乐场地与设施。

4、医疗卫生设施现状

村内目前拥有卫生所3所,占地面积400平方米,1985年建成,拥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10人。

5、商业金融设施现状

沿江山村的商业设施主要分布于泉沿线沿线,基本为个体户经营,目前有商店3个,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另有集市3处,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

6、社会保障现状

沿江山村村民参加农村医疗保险的达到98%,村内从那家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有60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有143人,享受计划生育养老补助的有6人,全村有五保户50人。

另外,黄兴镇敬老院布置在沿江山村,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目前居住的老人有60多人,工作人员6人。

六、环卫设施现状

村庄卫生情况整体来说比较好,但村内无集中的垃圾设立设施,也没有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村民垃圾多是就近堆放,村内几个化工厂因为没有处理好废弃物,从而污染了周围的环境,造成周边居民生活环境问题。

七、土地利用现状

沿江山村总用地面积1232.07公顷,其中耕地285.34公顷、园地223.71公顷、林地614.47公顷、水域48.17公顷、村庄建设用地为51.22公顷,占地总面积的5.3%,对外交通用地9.16公顷,其中建设用地57%左右为村民住宅用地,分布较零散,人均住宅用地为90平方米。村域内现有七处生产设施用地,总面积为6.85公顷,其中一类工业生产设施用地为1.91公顷,二类工业生产设施用地为4.94公顷,道路用地除泉沿线为过境路外,其余均为村内道路,总面积19.44公顷。

第二节现状发展条件评价

一、优势

1、真该开发建设的黄柏新农村示范区将浏阳市与黄兴镇强强联手共同打造以花卉苗木为主体的新农村建设的亮点,沿江山村为其中的九个村之一,是浏阳市进入黄兴镇的第一个村,位置极其重要。

2、沿江山村特点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土地资源丰富,苗木种植给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3、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历史悠久的名寺——紫霞寺,文化底蕴深厚,山上视眼开阔,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浏阳河岸风景秀丽,九道弯蜿蜒曲折,是河中的美景,湾中的极品。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没有龙头产业,花卉苗木种植质量离高品质还有距离,还不能带动村域全面发展。

2、村民居住分散,不利于节约用地和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3、村内目前除了泉沿线和通往紫霞寺的路为水泥硬化路外,其他均为砂石和泥路。

4、沿江山村居民饮用水主要是地下水,还没有集中供水,电力目前还能满足需求,但是个别组电压不稳,跟不上未来发展的需要。

第四章村庄定位

第一节村庄性质

通过对沿江山村经济、社会条件的评价与分析,结合国家、省、市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以及黄兴镇概念规划,本次规划总结了沿江村的各产业的优势如下:

1、第一产业方面

(1)沿江山村现状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广,质量好。

(2)土地面积广,土壤肥沃

2、第二产业方面

工业现状基础较好,规划保留现有工业企业。

3,第三产业方面

有紫霞寺、浏阳河等丰厚的旅游资源。同时,发展休闲旅游与黄兴镇把旅游开发作为重要的产业来发展的规划放真相统一。

综上所述,本着尊重历史、研究现状、展望未来的原则,确定沿江山村性质为:以花卉苗木种植和佛教文化旅游为主的整治型新农村。

第二节村庄规模

一、人口规模

1,、村域现状总人口(Q

村庄人口规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村庄人口的总数。村庄人口总数为村庄所辖地域范围内常住人口的总和,沿江村2014年总人口为4182人,1176户,劳动力数为2600人。

2、人口自然增长率(K)

根据沿江山村近五年人口统计资料分析,结合沿江山村经济发展现装及势态,本次规划确定2014年以前和2020年-2030年内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K)分别取0.38%和0.30%。近期总人数

Q

1= Q

(1+K)6=4182×(1+0.38%)6=4278(人)

规划期末总人口数

Q

2=Q

1

(1+K)10=4278×(1+0.3%)10=4408(人)

3、人口机械增长数(P)

(1)2030年剩余劳动力预测

2014年沿江山村的总人口数为4182人,其中劳动力为2600人,占总人数的62.2%。203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长到4408人,按其比例劳动力应为2741人。

根据统计,沿江山村耕地面积为4269亩,林地面积按为9670.8亩,园地2853.9亩,水塘708亩,本次规划拟定每个劳动力负担5亩耕地、或100亩林地、或10亩菜地、或20亩亩鱼塘,则全村农业所需劳动力为:

4269÷5+9671÷100+2854÷20+708÷20=1132(人)

剩余农业劳动力为:

2741-1132=1609(人)

(2)剩余劳动力转化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去向有三个方面:一是进入城市或建制镇,从事工商经营;二是劳务跨行行政输出;三是在村组驻地从事第二、三产业,据有关统计数据的统计,结合典型村镇调查和同类地区的参照,预计到2030年,在村组驻地从事第二、三产的人员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跨行行政输出劳务的占10%,进入城市居住、工作的占25%,所以在规划期内的劳动力为:

1132+1609×0.65=2178(人)

4、沿江村2015年总人口预测

÷p

Q=Q

1

=2178÷62.2%

=3501(人)

P——劳动力所占比重

综上所述:预测沿江山村2030年人口为3500人,月880户

二、用地规模

沿江山村2014年现状建设用地面积为65.31公顷,其人均建设用地为156.2平方米。按照《长沙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中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人均建设用地可减0-15平方米/人,因此规划至2030年,沿江山村村庄建设用地为51.22公顷,人均150.6平方米/人。

第五章产业规划

第一节现状分析

一、现状

沿江山村经济收入水平较高,人均纯收入5600元/年,目前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有两方面:(1)苗木种植和水稻种植;(2)务工,其中苗木种植是农民的只要经济收入。二,存在的问题

1、沿江山村是一个土地资源丰富的村,有大片的肥沃农田,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未通过土地整理形成大面积平整的天地,现在只能各家各户小机械工作,但目前不成规模,不上档次。

2、农家休闲不成规模,没有地方特色。

3、苗木种植面积很大,但苗木质量一般。

第二节产业规划

一、产业发展思路

沿江山村应以发展精品花卉苗木为主,以旅游休闲为辅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提升苗木花卉品质,成立花卉苗木销售公司,继续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依托现有的农业种植,充分利用肥沃的土地资源,通过农田整理,实现规模化生产,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规划充分把握机遇,积极招商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休闲服务发展提供平台。二,产业布局

规划沿江山村形成“一心两轴两区三园三点”的结构。

一心:为泉沿线与新沿路的交叉口,为佛教文化旅游接待中心,村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轴:即泉沿线经济发展轴和浏阳河风光带;一泉沿线为轴,组织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两区:

经济林种植区:主要指沿江山村东部、中部和西北部的丘陵地区,面积为614.47公顷。通过对现有山林的梳理和整治,以及其后、土壤环境的分析,合理选择适合发展的经济林作物。

花卉苗木种植区:主要指泉沿公路沿线布局的花卉苗木种植区,面积为285.34公顷,通过对现有种植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从而达到提高花卉苗木质量的目标,使沿江山村的花卉苗木更具市场竞争力。

三园:在泉沿线沿线布置三个花卉苗木精品园,强化黄柏新农村示范区的景观联系轴线,分别位于易家嘴、赵家老屋和牌楼塘。

三点:紫霞寺、紫霞寺农家乐集中点、郭公岭农家乐集中点。

第六章土地利用规划

第一节现状分析

沿江山村有大面积平整的水田和旱地,面积为284.62公顷,沿江山村现状建设用地为65.31公顷,人均建设面积为156.2平方米,居民居住建筑用地分布零散,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

一、规划原则

1、村域内村民住宅的改造主要以引导为主,不强制村民搬迁。规划的居民点用地是将来村民住宅改建的发展用地,即村民如要新建房屋则只能在规划的居民点用地内建设,而现状已有村民住宅不强制搬迁;

2、住宅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以2-3层为主,住宅上下水、电力电讯配套,户外设置绿色共享空间,降低建筑密度,确保居民点有一个正解、优美的居住环境。

二、规划布局

1、居住建筑用地规划

本次规划共规划了六个居民点:胡家塅居民点(中心居民点)、唐头湾居民点、囚田居民点、良基冲居民点、,马家山居民点、烟竹塘居民点。

唐头湾居民点、囚田居民点、良基冲居民点、,马家山居民点、烟竹塘居民点:这五个居民点交通较为便利,现状房屋质量较好,相对比较集中,环境良好,农耕半径合适,规划面积分别为3.39公顷、3.71公顷、1.20公顷、2.47公顷、0.85公顷,安置人口分别为524人、573人、185人、382人、131人、安置户数分别为131户、143户、46户、96户、33户。

2、行政办公用地规划

规划拆除现有村部,在敬老院的旁边规划一处新的村部,面积为0.26公顷,规划标准设置相应的停车位,布置绿化花坛,合理组织车辆交通流量与走向。

3、教育机构用地规划

考虑现有的教育资源,规划不再新建小学,只对现状的学校进行扩建,增加相应配套的教学设施,同时进行学校环境美化校园,增设必要的学生活动场地。

4、文化娱乐设施用地

针对现有文化娱乐设施严重缺乏的局面,规划于新沿路与泉沿线交叉口规划一半圆形文化广场,作为村民活动中心,同时设立相应群众组织,经常组织村民开展具有乡村特色的文体活动,用地规模0.22公顷。

5、医疗保健设施用地

建立健全医疗预防保健体系,使全体居民能享受到小康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形成以初级卫生保健为基础、以镇级医疗保健设施设备为依托、建立一个综合医疗网络,规划结合村委办公楼设置卫生所与计划生育指导站,该区域交通方便,与各类设施结合紧密。

6、商贸建设用地

商业网点的建设应以服务村民为主,主要以中低档的日常生活生产为主,考虑到沿江山村独特的文化特色,规划在文化广场四周布局商业,包括接待中心,面积为3.28公顷。

7、生产仓储用地规划

规划保留经营较好的长沙亿力化工有限公司、长沙仙达实业有限公司等公司以保证村级收入,严格控制有污染的二三类工业,用地规模3.54公顷。

三、规划用地表构成

第七章道路交通规划

第一节现状分析

村内有过境路泉沿线(路面宽7米)东西向穿村而过,村级道路为水泥路面的有2条,即早禾-渡头渡口、沿江山村部-毛屋岭的村级公路,路宽分别为6米、3.5米。除胡家塅-新弯路、毛屋岭-金州、烟竹塘-道渡为砂石路其余均是泥路,道路较差是沿江山村村内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村民出行和村庄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其中,泉沿线编号为X035,公路技术等级为四级,路面宽为7米,路面铺装为沥青,年平均交通量为2400辆。

第二节对外交通规划

沿江山村对外交通道路为泉沿线,结合上层次规划,规划泉沿线红线宽为19米,路面宽为12米。

第三节内部交通规划

一、道路骨架

规划在现有道路和路基的基础上,是整个村域形成“网状”的道路系统骨架,对外交通主要为泉沿线,村内主要道路联系所有的村民小组,在规划期内对现有的几条路基较好的道路进行改造,以便责成更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统。

二、道路等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二〇一二年九月

目录 一、指导思想 (1)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1) (一)评估目的 (2) (二)评估方式 (2) (三)评估层级和工作组织 (2) (四)评估原则 (3) (五)评估程序 (4) (六)基础资料收集 (5) (七)规划评估主要内容 (5)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10) (一)规划修改适用情形 (10) (二)规划修改层级、时限和工作组织 (11) (三)规划修改原则 (12) (四)规划修改程序 (13) (五)规划修改的控制性要求 (14)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要求 (15) (一)规划评估成果 (15) (二)规划修改成果 (16)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审批 (18)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审批 (18)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审批 (18) 附录1 规划评估工作程序 (19) 附录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定量评价计算方法. 20附录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表格示例 (27) 附录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表格示例 (3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目前,全国省、市、县、乡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基本编制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制度,严格规范规划修改,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特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目标,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有效参与宏观调控,提高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够应对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以下简称“规划评估”)是指在规划实施期间,以规划目标为依据,按照有关评价方法和要求,针对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情形进行定期跟踪、监测,分析规划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评估规划的合理性与现势性,就促进规划有效实施提出评估意见和解决方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试卷大全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试卷 (2012年1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不属于土地保护的原因的是( D )。 A.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 B.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C.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D.土地资源需要保护才能体现出自然之美 2.下列不属于三基点温度的是( A )。 A.日均温度 B.最适温度 C.最低温度 D.最高温度 3.降水量的单位为( C )。 A.cm B.m C.mm D.ha 4.当河流到达中、下游地区之后,由于坡度变小,河水中所携带的悬浮物质进一步沉积,形成了广大的( A )。 A.冲积平原 B.湖积平原 C.滨海平原 D.山前平原 5. 下列不属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的是( B )。 A. 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 B. 影响土体颜色 C. 增强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D. 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6. 按照八大类土地利用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别属于耕地的是( D )。 A. 果园 B. 林地 C. 迹地 D. 望天田 7. 下列规划属于法定的最权威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的总纲的是( D )。 A. 基本农田规划 B. 城市规划 C. 风景旅游规划 D.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8. 不能反映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是( B )。 A. 耕地灌溉率 B. 绿色植物覆盖率 C. 城市化水平 D. 交通密度 9. 符合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原则是( A )。 A.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B. 灵活性和动态性 C.珍惜土地,保护耕地 D.部门和公众参与 10.基本农田是( B )。 A.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B.高产稳产田 C.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 D.包括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目次 前言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2 5数据库结构定义4 6数据文件命名规则14 7数据交换格式16 8元数据17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分类代码18 附录B(资料性附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样本23附录C(资料性附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信息元数据示例27 表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要素代码表2 表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空间信息要素分层、定义与属性关联表4 表3表格信息要素属性关联表5 表4行政区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XZQ)5 表5行政界线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XZJX)6 表6等高线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DGX)6 表7高程注记点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GCZJD)6 表8地类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DLTB)6

表9线状地物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XZDW)7 表10零星地类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LXDL)7 表11开发整理潜力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QL)8 表12开发整理规划区域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GHQY)9 表13面状工程、线状工程、点状工程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GC)9表14面状项目、线状项目、点状项目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XM)10表15注记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ZJ)11 表16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区域平衡表(属性表代码BG_BCGDPHB)11 表1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结构调整表(属性表代码BG_GHJGTZ)11 表18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标分解表(属性表代码BG_GHZBFJ)12 表19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信息表(属性表代码WB_WBXX)12 表20界线类型代码表12 表21界线性质代码表13 表22等高线类型代码表13 表23权属性质代码表13 表24土地开发整理类型代码表13 表25比例尺代码表14 表26规划图类型代码表15 表2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信息编码16 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代码表18 表《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适用)》代码表20 前言 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合肥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2011年11月编制

目录 引言 (3) 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4) 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 (5)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7) 第四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0) 第五章城乡用地空间布局 (13) 第六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6) 第七章规划实施预期成效 (18) 附表 (19)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近,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神话改革,土地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规划法地位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供给与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数量、质量、区位),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根据此次实习收集的信息以及各方面素材的收取,可见合肥市近年来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巨大改变。特别是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经批准实施以来,充分发挥了对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全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合理布局与分工协作、资源的优化配置、重大工程的保障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是,随着规划的日渐实施以及合肥现实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合肥市在利用规划取得一定效益的同时也渐渐显示出其不足之处或者理解为实际与理论的差距,因此,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修订与整改是合肥土地利用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期,以2010年为规划近期。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有关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国务院批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来,各省(区、市)根据《纲要》确定的各项土地利用目标和要求,积极推进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目前,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基本完成,大部分规划已批准实施。从2012年4月1日起,土地管理各项相关工作以经批准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数据库为依据。为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事关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引领作用,切实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

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的城乡建设、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安排,确保各类规划在土地利用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管控作用。 二、严格依据规划划定和保护基本农田 (一)及时划定基本农田。各地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保护区布局及管制规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之后3个月内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基本农田划定后,实行永久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或者占用。 (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列入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定的交通廊道内,或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的民生、环保等特殊项目,在不突破多划基本农田面积额度的前提下,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中规划多划的基本农田时,按一般耕地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不需另外补划基本农田,但用地单位必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按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出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出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 21.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 合肥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规划背景 (8)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4)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21) 第五章区域土地利用统筹 (33) 第六章农用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39) 第七章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44) 第八章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相协调 (51) 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55) 第十章县(区)土地利用指导 (59)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67)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4) 第十三章附则 (81)

前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在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强依法用地意识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机制、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2020年,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实质性推进,合肥市正处于加快发展、转型提升、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关键阶段。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指导下,编制《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8 / - 1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接,对中心村、保留村边界划定要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 (三)严格更新规划数据库

XX市濮院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送审稿)【模板】

XX市濮院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 (送审稿) XX市濮院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控制指标6 第三章土地利用基数9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2 第五章各类用地布局优化15 第一节农用地保护规划 (15) 第二节建设用地布局优化 (17) 第三节基础设施规划 (18) 第六章生态用地布局规划19 第七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21 第八章土地用途分区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24 第一节分区原则与分区类型 (24) 第二节土地用途分区 (24) 第三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28) 第九章规划实施与管理30 第十章附则3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坚持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方针,统筹协调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近远期之间的各业用地需求,严格规范各类土地利用和建设行为,提倡土地生态文明,积极探索规划实施的制度创新,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保障濮院镇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根据濮院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和濮院镇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综合研究和确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划定土地用途分区,重点安排好耕地、生态用地及其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确定村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规模。 第二条规划依据 1、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5)《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

国土资源部关于有序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

国土资源部关于有序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等重大决策,并明确要求“加快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土地利用和管理需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安排农村各项土地利用活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管理不断加强,各地通过编制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维护了农民权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农村土地利用和管理仍然面临建设布局散乱、用地粗放低效、公共设施缺乏、乡村风貌退化等问题。正在开展的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也对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当前,迫切需要通过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细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统筹合理安排农村各项土地利用活动,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要求。 各地区要充分认识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统一部署安排,积极研究探索,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农村土地利用供给的精细化管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为农村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做好服务和保障。 二、扎实有效做好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一)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部署,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协调,乡(镇)人民政府具体组织编制,引导村民委员会全程参与。 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整治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保护的地方,应当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其他地方要明确推进时间表,结合实际有序开展。 (二)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要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考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相关规划的用地需求,合理安排农村经济发展、耕地保护、村庄建设、环境整治、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等各项用地;落实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明确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具体地块;加强对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和时序的管控,优先保障农村公益性设施用地、宅基地,合理控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提升农村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科学指导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遵循“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整体推进山水林田湖村路综合整治,发挥综合效益;强化对自然保护区、人文历史景观、地质遗迹、水源涵养地等的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村土地利用规划是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村域内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规划期限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规划范围可结合当地实际,以一个村或数个村进行编制。规划基数以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和控制,进行补充调查确定。规划编制应当执行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充分运用遥感影像、信息化、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切实提高成果水平。鼓励大中专院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青年志愿者,为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提供

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目 录 前 言 ..............................................................................I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4)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 (4) 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 (5) 第三节 土地利用目标 (6) 第三章 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调整 (8) 第一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8)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2) 第四章 农用地保护利用 (15) 第一节 耕地保护 (15)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 (16) 第三节 其他农用地保护 (17)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用地 (17) 第五章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19) 第一节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 (19) 第二节 新增建设用地节约利用 (19) 第三节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分类引导 (20) 第六章 土地利用分区 (26) 第一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6) 第二节 土地利用管制分区 (27) 第七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 (30) 第一节 中心城区控制范围 (30) 第二节 中心城区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 (30) 第三节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管制分区 (33) 第八章 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35) 第一节 生态用地保护 (35) 第二节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35) 第三节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6) 第九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38) 第一节 土地整治 (38) 第二节 “三旧”改造 (40) 第三节 重点发展区域和建设项目 (40)

第十章 区、县级市土地利用指导 (42) 第一节 区、县级市规划指导原则 (42) 第二节 区、县级市规划指引 (43) 第三节 各区、县级市指标分解 (46)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8) 第十二章 附则 (53) 附表: (54) 图 录 1、土地利用现状图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 4、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 5、土地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图 6、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 7、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8、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9、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管制分区图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调整方案 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经国务院同意,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进行调整完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强化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调整原则 (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坚持《纲要》确定的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不变,继续实施《纲要》确定的土地分区引导原则、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局部调整完善《纲要》,增加耕地保护任务,优化建

设用地布局。 (二)应保尽保、量质并重。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既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更要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对二次调查查明增加的耕地,除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和根据国家相关规划需要占用的以外,均予以保护;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五)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生产力、交通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做好其对下级规划的控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三、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耕地调整。按照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的要求,到2020年,-2-

土地利用规划学期末重点

1.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 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 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 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 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 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 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 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 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 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 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 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岀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 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 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 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 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岀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岀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岀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岀量。 21. 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23.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2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25. 土地利用规划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②土地利用潜力分析;③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④土地供需平衡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进行干预的活动。这种干预活动包括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四个方面。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性质: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按对象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按范围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和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按任务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3、土地供需预测 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5、土地利用分区与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6、居民点用地规划 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9、农业用地规划 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 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12、土地利用费效分析和规划实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按规划期限分: 长期规划,期限达10年以上。 中期规划,期限5~10年。 短期规划,期限小于5年(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我国现阶段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长期规划,它是编制中、短期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的依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对一定地域范围内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所做的总体的、战略的部署和安排。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是对国民经济各项用地进行详细具体安排的一种微观的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实施的最终依据)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指为了解决某一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如基本农田保护、农地整理、土地开发和复垦等而编制的一种区域性综合的或单项的土地利用规划类型。(有机组成部分) 地租地价与土地规划的关系 地价高,规划为高价用地,如商服用地和居住地等 地价低,规划为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农业用地

土地利用规划文本、说明书

新桥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I 目 录 新桥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 前 言 ..............................................................................................1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一条 规划目的 ......................................................................... 1 第二条 规划依据 ......................................................................... 1 第三条 规划任务 ......................................................................... 2 第四条 规划范围与期限.. (2) 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 (2) 第五条 土地利用结构 ................................................................. 2 第六条 土地利用特点 ................................................................. 2 第七条 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 2 第八条 土地利用潜力 .. (3) 第三章 土地利用目标 (3) 第九条 社会经济目标 ................................................................. 3 第十条 土地利用总体目标 .......................................................... 3 第十一条 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3)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 第十二条 农用地结构调整 .......................................................... 4 第十三条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 5 第十四条 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5) 第五章 土地利用布局与调控 (5) 第十五条 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与调控....................................... 5 第十六条 城镇工矿用地布局与调控 .......................................... 6 第十七条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与调控....................................... 6 第十八条 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布局与调控 .. (6) 第六章 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规则 (7) 第十八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 ......................................................... 7 第十九条 一般农地区 ................................................................. 7 第二十条 城镇建设用地区 ......................................................... 7 第二十一条 村镇建设用地区...................................................... 7 第二十二条 独立工矿区 ............................................................. 7 第二十三条 生态安全控制区...................................................... 8 第二十四条 林业用地区 . (8) 第七章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与管制规则 (8) 第二十五条 允许建设区 ............................................................. 8 第二十六条 有条件建设区 ......................................................... 8 第二十七条 禁止建设区 ............................................................. 8 第二十八条 限制建设区 . (9) 第八章 土地整治规划 (7) 第二十九条 农用地整理 ............................................................. 9 第三十条 建设用地整理 ............................................................. 9 第三十一条 土地开发 .. (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2016.12 一、填空题 1、水资源的三要素为水量、水质和水的保证率。 2、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规划强调自上而下、因地制宜,逐级控制,分为国家、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3、耕地利用单元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耕地利用单元自身要素、田间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二是耕地利用单元内的规划设计。 4、山区土地治理的生物措施是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有修梯田、修地坝水坝。 5、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说明,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具有一定的折衷性 ;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规划就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 5、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植物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 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的供需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供给分析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几方面。 8、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草地上能够饲养的家畜头数,称为载畜量。要 使其合理,必须将放牧强度控制在草地可承受的范围内。 9、盐土改良的生物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及种稻改良。 10、土地资源的功能包括:植物生产功能、土地的建设承载功能、土地的生态功能。 11、气温的日变化对植物有机质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12、按照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土壤质地类别分为砂土类、壤土类和黏土类。 13、土地类型的形成,不但受大区域的水热条件的影响,还受地方性 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 14、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15、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应优先安排农用地。 16、土壤是指能够支持植物生长的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 17、地表面或其他植被表面,不时地有辐射能收入,也有辐射能支出,这些表面上的辐射能的收支差值,叫做辐射差额或辐射平衡。 18、我国植被、土壤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遵循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根据社会所有生产部门的用地需求和土地自身的特性,经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合理统筹协调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 20、耕地的规划要考虑“山、水、田、林、路”综合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生产力。 21、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包括: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 22、植物的需水量,系指植物蒸腾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即农田总蒸发量。 23、土壤肥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丰缺程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结构性的好坏。 24、规划经由批准后,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该级土地管理部门为规划实施主管部门。 25、山地与丘陵的区别在于相对高度的大小,一般相对高差大于500米者为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