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

第一模块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

2012-08-03 10:27:04| 分类:课改|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讨论专题及要点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十年的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哪些成效?

3、从课程改革的情况来看,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下大功夫?

4、课程标准依据什么进行修订?

5、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在哪些地方保持了“实验稿”的内容?

6、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公布后,我们主要的后续工作有哪些?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要点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定位

强调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的特征

在语文课程多方面特性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以“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新课程的核心概念,体现多重目标的综合和融合

2、确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系统

课程目标与内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展开

3、语文课程学习方式方法的调整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4、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方式方法的调整

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明确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作用

提倡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二、十年的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哪些成效?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进展

(1)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2)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初步的转变

(3)语文考试评价的改革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4)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语文课程的活力都在逐渐增强

(5)随着新课程培训和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新面貌

(1)“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相统一,注重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

(2)以学生为本,力求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3)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以学生的言语实践为主,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5)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为教师和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三、从课程改革的情况来看,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下大功夫?

1、实验中显示的问题

(1)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还没有被普遍采用,课程标准提出的“少做题,多读书”的要求,有的地方并没有真正理会。

(2)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特点和目标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教学设计中三个维度目标分离,“工具性”和“人文性”未能统一。

(3)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还未能真正成为普遍的行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还只是在起步阶段。综合性学习有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倾向。

(4)较多教师的“灌输式”“告诉式”教学行为没有太大变化。有些教师力图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师生“平等对话”流于表面形式

(5)识字写字教学以及相关的理念存在较大的缺陷。

(6)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适应语文课程发展的需要。

2、时代与社会的挑战

(1)社会正处在一个重大转型期。

(2)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养和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3)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发展方式,也触动了教育的环境和方式。

3、人的发展需求的挑战

(1)“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教育发生深刻变化。

(2)人的需求随时代与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语文课程面对着个性化学习的挑战。

四、课程标准依据什么进行修订?

要点

1.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

以中央有关文件的精神作为指导思想,特别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作为课程标准的修订的思想基础;

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实现我国在战略机遇期成功转型的高度着眼,确定语文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认真研究外国母语课程改革的经验和理念,从本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和现实状况出发,明确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坚持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巩固改革成果,总结十年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针对语文教育中存在的新老问题,修订课程目标和内容;

进一步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语文课程的特点,提出切合实际的课程实施举措;从善如流,吸纳来自各方面的有价值意见和建议。

2.我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1)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语文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社会的进步要求语文课程更加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重视培养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选择能力;

(4)当代社会语文生活的变化,也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

3.参考外国母语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追求课程的价值观引领,将母语课程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培育具有国家观念和国际视野的公民,坚守民族文化根基,积极吸纳世界多元文化;

(2)重视知识积累和方法策略的学习,强化“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3)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设计开放的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母语综合运用的能力;

(4)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媒体素养的培养;

(5)建构完整的课程评价标准体系,发挥课程评价的促进功能。

4.梳理出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学科中的渗透。

(2)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

(3)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系统梳理并适当调整课程目标和内容,注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5)针对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增强改革力度。

五、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在哪些地方保持了“实验稿”的内容?

要点

1、坚持语文课程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2、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全面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3、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特点、实践性特点、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课程的综合性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4、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

5、坚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以“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地发展。这一理念,是和党中央关于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各个方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相符的。

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7、坚持不断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避免固步自封,能根据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始终适应时代的变化。

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要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2.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围绕这一目标,进一步突出实施的基本环节和要素,进一步加强操作性。

4.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进一步提出一些要求。例如,关于汉字教育。

放弃修订的内容

1.关于语文知识的“细化、系列化”

2.关于“内容标准”

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公布后,我们主要的后续工作有哪些?

要点

1.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

坚定改革信念,加强研修,明确前进方向。

研究语文教育中的新老问题,重视实施过程的各个细节,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

修订教材,进一步完善相关资源和配套措施。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在改革的进程中探索

继续跟踪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展开研究,特别是要展开针对语文教育中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努力突破语文课程中的难题。

10.从您自己情况来说,下一步的语文教学中有些什么新的

打算?

一、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目标:

课标修订之一:“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直接指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这也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将会扭转现今课堂上学生学了《宇宙里有些什么》后,了解了众多的天文学知识,却不会写说明文;学习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后,理解了创新思维,却不懂如何证明自己观点的可笑局面,更重要的是给语文教学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语言理解方面,无论听或者读,能一下子抓住对方表达的主要内容,具有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第二,在语言表达方面,无论说或者写,具备运用汉语完成在自己的工作、学习范围内传递信息、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

第三,实际的纠错能力。无论是看别人的,或是自己的文字,能凭语感初步判断一个词语使用的好坏,一个句子运用的正误与好坏,并具有改正的能力。

二、回归文本阅读鉴赏:

课标修订之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强调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文学作品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师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也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还可进行扩展阅读,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与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提升鉴赏水平。

课标修订之三:“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如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常见修辞格),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纠正了一线教师以为的语法知识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

三、回归文言诗文记诵积累:

课标修订之四:“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查的内容”。文言诗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所有炎黄子孙血肉相连、心心相通的纽带,其间,不仅产生了许多漂亮的表达方式、严整的句法结构和久诵不衰的千古名篇,而且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崇高道德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可以说,学生通过学习文言诗文,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完成语文学习的本体目标,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浸润、濡染和熏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古诗文的意境用现代白话文再现它们寓含的情境、内蕴和感情,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记诵效率,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同时,现代白话文和文言文是一种发展和被承继的关系,古代文言文中优美的表达方式、味道深郁的字汇词句和精微细致的文风在现代白话文中也同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记诵积累文言诗文更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入。

四、回归师生双边互动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存在的。其实,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当然,

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要有语言训练、还要有创新的火花,这些都与师生的双边活动是分不开的。我们有部分老师就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解决疑难,这种方式就符合课标修订之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所以说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老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学生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

作业:以下有六个模块作业,任选两个模块完成即可

模块一作业

思考题(第1、6、10为必答)

1.请说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答:要点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定位

强调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的特征

在语文课程多方面特性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以“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新课程的核心概念,体现多重目标的综合和融合

2、确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系统

课程目标与内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展开

3、语文课程学习方式方法的调整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4、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方式方法的调整

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明确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作用

提倡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进展

(1)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2)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初步的转变

(3)语文考试评价的改革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4)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语文课程的活力都在逐渐增强

(5)随着新课程培训和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新面貌

(1)“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相统一,注重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

(2)以学生为本,力求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3)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以学生的言语实践为主,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5)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为教师和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3.课程改革的实验中显示出,有哪些方面需要我们下功夫改

进?

答:1、实验中显示的问题

(1)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还没有被普遍采用,课程标准提出的“少做题,多读书”的要求,有的地方并没有真正理会。

(2)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特点和目标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教学设计中三个维度目标分离,“工具性”和“人文性”未能统一。

(3)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还未能真正成为普遍的行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还只是在起步阶段。综合性学习有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倾向。

(4)较多教师的“灌输式”“告诉式”教学行为没有太大变化。有些教师力图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师生“平等对话”流于表面形式

(5)识字写字教学以及相关的理念存在较大的缺陷。

(6)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适应语文课程发展的需要。

2、时代与社会的挑战

(1)社会正处在一个重大转型期。

(2)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养和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3)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发展方式,也触动了教育的环境和方式。

3、人的发展需求的挑战

(1)“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教育发生深刻变化。

(2)人的需求随时代与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语文课程面对着个性化学习的挑战。

4.课程标准依据什么进行修订?

5.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哪些地方与“实验稿”保持

一致?

答:要点

1、坚持语文课程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2、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全面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3、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特点、实践性特点、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课程的综合性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4、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

5、坚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以“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地发展。这一理念,是和党中央关于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各个方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相符的。

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7、坚持不断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避免固步自封,能根据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始终适应时代的变化。

6.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答:要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2.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围绕这一目标,进一步突出实施的基本环节和要素,进一步加强操作性。

4.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进一步提出一些要求。例如,关于汉字教育。

放弃修订的内容

1.关于语文知识的“细化、系列化”

2.关于“内容标准”

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公布后,我们接下来要抓好哪些工作?

答:要点

1.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

坚定改革信念,加强研修,明确前进方向。

研究语文教育中的新老问题,重视实施过程的各个细节,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

修订教材,进一步完善相关资源和配套措施。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在改革的进程中探索

继续跟踪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展开研究,特别是要展开针对语文教育中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努力突破语文课程中的难题。

8.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显示出哪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9.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重要的修改?

10.从您自己情况来说,下一步的语文教学中有些什么新的

打算?

答:

二、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目标:

课标修订之一:“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直接指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这也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将会扭转现今课堂上学生学了《宇宙里有些什么》后,了解了众多的天文学知识,却不会写说明文;学习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后,理解了创新思维,却不懂如何证明自己观点的可笑局面,更重要的是给语文教学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语言理解方面,无论听或者读,能一下子抓住对方表达的主要内容,具有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第二,在语言表达方面,无论说或者写,具备运用汉语完成在自己的工作、学习范围内传递信息、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

第三,实际的纠错能力。无论是看别人的,或是自己的文字,能凭语感初步判断一个词语使用的好坏,一个句子运用的正误与好坏,并具有改正的能力。

二、回归文本阅读鉴赏:

课标修订之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强调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文学作品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师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也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还可进行扩展阅读,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与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提升鉴赏水平。

课标修订之三:“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如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常见修辞格),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纠正了一线教师以为的语法知识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

三、回归文言诗文记诵积累:

课标修订之四:“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查的内容”。文言诗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所有炎黄子孙血肉相连、心心相通的纽带,其间,不仅产生了许多漂亮的表达方式、严整的句法结构和久诵不衰的千古名篇,而且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崇高道德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可以说,学生通过学习文言诗文,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完成语文学习的本体目标,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浸润、濡染和熏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古诗文的意境用现代白话文再现它们寓含的情境、内蕴和感情,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记诵效率,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同时,现代白话文和文言文是一种发展和被承继的关系,古代文言文中优美的表达方式、味道深郁的字汇词句和精微细致的文风在现代白话文中也同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记诵积累文言诗文更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入。

四、回归师生双边互动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存在的。其实,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要有语言训练、还要有创新的火花,这些都与师生的双边活动是分不开的。我们有部分老师就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解决疑难,这种方式就符合课标修订之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所以说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老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学生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

模块二作业

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制定课程标准阅读目标的一项是()。

①阅读和阅读教学是对话过程

②应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

③重视阅读过程和阅读方法

④应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

⑤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

2.在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关系中,其核心是()。

①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②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③师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④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3.下列关于教师在教学中地位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①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

②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③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

④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4.下列各项中,属于课标“教学建议”提出的组成学生阅读综合性能力的是()。

①感受能力

②复述能力

③理解能力

④欣赏能力

⑤评价能力

5.让学生感性地揣摩课文是阅读的基础,这表现在()。

①体验情感

②归纳段落大意

③感受形象

④解释词语

⑤触摸语言

6.下列各项不属于课标提出的阅读方法技能目标的是()。

①诵读②略读③背诵④浏览⑤朗读

7.“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在哪个学段提出的目标()

①第一学段

②第二学段

③第三学段

④第四学段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课标规定的理解文章的一般阅读目标的是()。

①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③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⑤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9.课标所说的实用性文章,主要是指()。

①叙事散文

②说明性文章

③非连续文本

④小论文

⑤日常应用文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非连续文本的是()。

①图表

②使用说明书

③地图

④广告

⑤演讲词

11.课标评价建议认为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特别要加以鼓励的是()。

①对艺术特点的把握

②对中心思想的理解

③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

④对标准答案的追求

⑤对作品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12.在小学阶段学习诗歌,重要的途径是()。

①诵读和想象

②理解和分析

③质疑和评论

④浏览和复述

模块三作业

思考题(第1题为必答)

1.请说说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2. 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落实写字教学目标。

模块四作业

思考题(第3题为必答)

1 .“会说谎的作文”是怎样产生的?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答:“会说谎的作文”产生的原因我个人认为:

1.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少知识和经验,写起作文来不知说什么,也不会表达,只好胡编乱造。

2、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家长、老师、社会各界保护之中,生活圈子的比较狭小,接触到丰富的社会生活比较少,缺乏生活的自我体验。自己身边的困难无需用心去解决,没有留心周围的事物的习惯,看到的事情,如过往云烟,发现的眼光消失,因而难以储备充裕的作文素材来应付老师布置的作文题。

3.教师的评价对习作导向起反作用不少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过于随意,看到作文不够理想,就给打上“差”。教师的评价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无论学生写的作文如何,教师都要找出作文中个性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让学生在不丧失自信心、自尊心的情况下,做适当地修改,而不是简单地一个“差”,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可能学生下次的作文虽然有了真情实感,却要考虑老师会怎么评价,如不符合老师意愿的,就得绞尽脑汁修改再修改,最终得到一篇言辞华丽,立意深远,却不是自己看到、想到、悟到的作文。这样的做法让谎言自然而然流进学生的作文中。

4、是我们老师的误导,我们不少老师没有真正认识到,作文是学生发展人生,感悟生活,展现个性品格的平台,它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急功近利,为了学生作文的高分,令学生去背范文,套范文,从而形成不良的文风,产生了“会说谎的作文”。

破解这一难题途径我认为:

1.提供轻松自然的习作氛围——学生乐意写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2.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特点,布置写日记、周记比较好,也就是随意作文。在学校上学期间,可要求学生写周记;放寒暑假期间,可布置学生写日记。学生随自己的意愿有什么就写什么,三言两语也行,所写的内容比较真实。在学校进行各种活动后布置学生写作来真实反映当时的场景,能及时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相信在这样一系列的习作练习之后,学生会做到有内容可写,沉浸到快乐习作中去。

3.突出阅读积累的经典性,为学生奠定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体现阅读积累的广泛性,让学生博采众长丰富文化知识。现代社会的书籍和网络信息多如牛毛,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多渠道

广泛地阅读书报杂志、看一些好的电影和电视节目等。阅读积累不但要积累词语,积累知识,还要积累思想。

总之,只要我们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无压力、无拘束,有话敢说,有话敢写,没有了习作心理负担,自己的习作中的闪光点经常得到肯定,得到赞赏,学生就会喜欢写自己的东西,就会主动参与到习作的自由空间里来,就不会为迎合老师立意而弄虚作假了。

2 .你准备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写话、习作与口语交际教学?

答:《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口语交际课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我们开辟了广阔的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影音文件等多媒体为一身的教学方式。它突破了“黑板加粉笔”传统教学模式和信息贫乏、形式单一的框架,拓宽了时空的概念,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特点,以其鲜明的图画、逼真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及声音效果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说等感官;发挥师生交互的优势,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天地,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口语交际教学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以下几点:

1、运用信息技术营造交际情境,让学生爱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具体的交际情境,我们可以理解为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直接情境是现实生活中所提供的直接形象所构成的情境。如:向老师和同学介绍我自己这样的情境是现成的,无需刻意创设就能直接感受。间接情境是指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的虚拟情境。信息技术为创设间接的虚拟情境提供了便利,凭借图化、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介、构建情境交融的交际情境,不仅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兴趣,也为学生交际提供了实现的可能。如口语交际《买铅笔》主要让学生学会买东西时与售货员如何对话。一上课,我笑着提高音量问:“同学们,你们单独到店里买过学习用品或其他东西吗?”接着我播放一段录像:一个小学生想买两支绿色的带有橡皮头的铅笔,可他只用手指指要买的铅笔,害得阿姨拿了好几次才拿对!看完后,我问:“为什么阿姨拿了好几次才把这位小朋友要买的东西拿对?”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说:“这个小朋友没有把要买什么样的铅笔,买多少说清楚,你们愿意帮助他吗?(愿意),这堂说话课,我们学习《买铅笔》。清晰的录像一下子把孩子带入购物情境中来,引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学生个个思维活跃,争向发言,在欢乐的氛围中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2、化难为易,提高交际质量

低年级多以观察图画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而低年级学生受观察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对静止的画面只能初步看到观察对象之间能直接感知的空间关系和简单的因果关系。而运用电教媒体,可控性强,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观察对象,便于指导学生细致有序地观察,化难为易,使学生不但有话可说,而且有话要说。

如教《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时,我选择学生最喜爱的《小白兔》为例,巧用电教手段来指导,上课时,播放配有轻音乐的小白兔在草地上蹦蹦跳跳,悦耳的音乐,、美丽的镜头使学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docx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大学语文涵盖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既包括汉语言、又涉及中国文化、汉字及各时期文学,所以首先要避免以偏概全的做法,使之成为能听、能说、能读、能写的综合素质课程。 为此,可以把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三个模块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言语交际模块、应用写作模块,本文重点对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进行探讨。 现阶段高职院校对文学鉴赏环节持摒弃态度,致使该模块设置或全部删除,或残缺不全,处于尴尬境地。 本文作者认为此模块应改为专业文章习读。 专业文章实质来自于古今中外相关文学作品,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该类文章既是文学作品,同时又涉及专业知识,跨文学鉴赏与专业拓展两个领域,针对性更强。 依据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要求,根据各院系专业特色选取古今中外相关专业文章进行鉴赏阅读,能使学生通过审美的角度对专业知识进行再认识,从而受到专业熏陶,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如针对旅游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该模块中,以古今中外地理、地质类的游记文章为鉴赏对象;针对医学与护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可以选取古今中外医学名家的经典文章进行专业鉴赏。 以本文作者所在院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校除基础、思政、体育三个基础部门外,下设九个二级学院,其中主要以建筑类理工学院为主,另有一文科学院与一艺术类学院。

那么对于建筑类专业的二级学院,大学语文的专业文章习读模块,则应添加古今中外建筑名人所写建筑类文章,文体不限。 进行选材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为高职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树立专业自信服务。 试想一个学习古建筑设计的高职学生,在学习了诸如《阿房宫赋》等建筑类文学作品之后,其专业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势必会产生明显变化。 基于以上举例,我们确定专业文章习读模块的选材原则为依据各二级学院专业设置特色选取与专业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对高职学生从语文思维的角度认识专业文化价值。 以专业文章习读作为模块一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优势一能密切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促进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进一步融合,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辅助作用。 现阶段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而每个高职院校下设的二级学院,其专业设置也大不相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差异性来设置适合自身院校与院系发展的专业文章。 优势二能极大地拓展学生专业阅读视野,促进其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其专业认同感。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来源日益复杂,尤其是在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新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一部分来普高,一部分来自自主单招,

王宁谈课标 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

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 ——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 负责人王宁 备受各界关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我国课程改革现状和新的国际课程改革背景,立足顶层设计,凝聚语文界广泛权威和集体智慧,对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都作了大幅度增补、完善和修改,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水平”、“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及“教材编写建议”等一系列新提法,对具体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作了进一步充实。如此一来,如何保证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顺利落地和开花结果,就成为当务之急,这也对广大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修订形势 这次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的修订,统一启动于2013年底,语文课程也在其中。但是,对语文课程来说,课标的修订更为迫切,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明确,立德树人成为教育在新时代发展的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满足国家、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迫切要求和殷切期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 在这次课标的修订中,语文课程的改革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近30年来,信息社会发展迅猛,激发了整个世界教育改革的热潮,而重视母语教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关注的话题。这是因为,一个国家语言文字的发展和传播,不但直接影响每个国家对外交流的软实力,而且与发展各国本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在这种形势下,语文课程标准的修定,必须具有国际视野;而同时,母语教育在任何国家都必须有本国的特色,只有创建具有本国特色的语文课程,才是最具有世界性的,也才能与世界各国平等对话。 修订工作是从调研起步的,首先需要弄清语文课程长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课程改革十年来的进展与不足;同时也要了解、探讨其他国家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本次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也就是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坚持语文课程学科内容与育人目标相融合的改革方向,突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 2.确定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将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落实到语文课程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早已将“语文素养”列为本课程的核心概念,但是“语文

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访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 研究中心吴忠豪教授 【吴忠豪,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小学《语文(实验本)》教材主编,教育部“国培计划”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首席专家,出版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行动研究》等著作。】 课程内容长期困扰语文教师 中国教师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备受诟病,尤其是对教材的批判比较集中,从《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在博客上炮轰小学语文教材,到郭初阳等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吴忠豪:媒体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教材的选文方面,比如一些课文内容缺乏时代特点,一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没有选入课文,有些课文语言质量不佳,有些课文选作教材时加工修改不当,等等。不少意见我认为是有道理的,语文教材选文质量确实亟待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我认为,我国语文教材的核心问题主要存在于教材的编写体系方面。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教材只是“例子”,教材选文解决的只是“用什么教”,而“教什么”才是教材编写的关键。我国语文教材存在的最核心问题是缺少结构化的语文课

程内容,导致“教什么”模糊不清。课程与教学论认为,“课程内容”是指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这篇课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为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用什么来教”,或者说是用哪篇课文来教。一门成熟的课程,必须有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否则这门课程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纵观我国除语文以外的各门学科课程标准,均以大量篇幅表述这门学科的“课程内容”,具体而明确规定这门课程究竟应该教什么。比如数学课程标准正文部分总计33页,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占3页,而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占了18页,也就是说数学课程标准有将近三分之一篇幅是在表述这门课程应该教什么。由于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缺少对课程内容的系统研究,因此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包括教学大纲)历来缺少“课程内容”的具体表述。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改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但对各年段达到课程目标所需要教学的“课程内容”仍缺乏具体表述,这就导致语文课程究竟“教什么”一直不能得到解决,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把握。当下语文教材提供的课文,只是解决了“教材内容”问题;至于每篇课文“教什么”即“课程内容”,基本是凭执教者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判断、

幼儿园课程改革之我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c12740852.html, 幼儿园课程改革之我见 作者:王鹏 来源:《黑河教育》2007年第04期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课程设置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末已初具体系的“六科教学”,到90年代初的“综合主题活动”、中期的“目标发展体系”、末期的“五大领域”,再到21世纪的“方案教学”、“多元整合课程”。这些都使幼儿园课程改革进入新时期。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先生在评价“课程”时曾这样说过:“课程是教育中最重要、最繁难、最易被误解的教育问题之一。”这句话完全适用于幼儿园课程。没有接触幼儿教育的人会认为幼儿园课程只要在理论的基础之上加以实践,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其实不然,因为幼儿园课程涉及了很多理论和实践,以及如何把握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有宏观的、有微观的,显现出的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所以说,幼儿园课程改革,绝不是一场运动,也并非是几道行政命令,也不是某些“专家”、“权威”所发出的口号或倡仪,更不是幼儿教师付出满腔热情和努力就能实现的。我们工作的弱点在于,习惯于听从“专家”、“权威”人士的话,只要从他们口中说出的话就被当作“真理”,就会“照本宣读”,被幼儿园管理者当作行动指南。实际上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权威人士发出的声音最容易被误解为“真理”。也就是说,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就是理论并不等于实践,过分在乎理论的“先进性”,有可能导致幼儿教育实践的“不可操作性”。幼儿教育实践应着眼于最优化地解决问题,着眼于“行得通”,而不应过多考虑是否与“正确”的理论相符。 如果一项研究、一次改革,脱离实际,离开根本,那么注定是失败的。目前,许多幼儿教育方面的新观念、新名词是脱离教育本质而被凭空创造出来,被称为“高深的理论”,缺乏基于幼儿教育实践的行动研究,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这样的教育研究不会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推进起任何的作用,反而会让园长和教师们困在“雾里看花”的现象中,花费了很多精力,却失去了方向,不知如何适从。尤其是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如果失去了可操作性,将会起反作用。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幼儿园课程研究的情境性和现场性非常容易被忽视,如果研究的结果让我们不知所云,只有动听的理论却无法操作,那么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还不如不改。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全面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要立足于中国文化。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分布着不同层次的幼儿园。在数量众多的学前教育、早期教育机构中,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发生了巨大变化。幼儿教师学会尊重幼儿,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特别是满足幼儿对游戏活动的需要。例如,许多幼儿园班级里设立了活动区域,使得幼儿的自主活动增多了。我们应该将有意义的教学改革更好地加以总结和推广,形成富有园本特色的“园本课程”。推广时要注意弄清“园本课程”的概念、原理和运行机制,不能误以为“园本课程”就是将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幼儿教育实践的最佳途径。我国的幼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根本思想武器.在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改的实施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课改的关键。有人说教师是演员,也有人说教师是导演,不论怎样去解说,教学活动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在教师、学生、教材、生活这个多边活动中,教师所担当的角色也是很重要的。语文教学就像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教师只是尽职尽责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收视效果。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应该是语文老师应扮演的角色。通过两年的课改实践,我有下面的几点体会: 一、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新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器,教师也不是输出系统,而只是引导者,学生与教师处在平等的地位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实现了由接纳知识的容器向学习、探求、自主发展的主要角色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重在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有兴趣地积极进行询问、探究,找到答案,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扩展,从而产生新的驱动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努力去转变观念,与时代同步,使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深入的发展下去。 二、语文教师要扮演好各种角色 1、做好“导”的角色和“指路人”的角色 如何看待传统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应一分为二地去看。在字词教学和基础知识教学中,传统教学有独创之处,这一点我们不但不能丢弃,还应发扬广大,以灵活多样的新颖的形式来充实它。因为字词的学习和积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得一部分,也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那种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弄的支离破碎,以所谓的深入浅出的分析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教给学生语文知识为目的,采取填、灌的方式更是不可取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从而形成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导”和“指路人”的角色。 2、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钥匙的角色。 教材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只学会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所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断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 怎样才能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呢?一是培养学生自由的阅读,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读物之外,不管科技、历史、社会等都可以读。二是做好阅读指导,如怎么选书,怎样看书等教师都要认真指导。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 3、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我们要加强文学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在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

《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心得体会

《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学习心得体会 阳城镇中心小学低年级语文组 在20XX年2月27日,我们阳城镇中心小学低年级语文组组织了全组教师学习了崔峦老师的《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使全组教师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同时也加深了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使全组教师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

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己有。一味地读,一味地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鲲鹏小语常新涛 连续两天的活动,让我对当前小语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昨天,我们一起观看了吴忠豪教授的讲座《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而今天,我们观看的是采荷一小教育集团校长、浙江特级教师王红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二年级《玲玲的画》一课。如果说,昨天吴教授的讲座让我们对语文课程改革方向仍存在很多困惑的话,今天王红老师的课则从实际教学的角度想我们诠释了吴教授讲座的精髓——即“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把握。 吴教授在博文中这样写道: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阐述,我们可以把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从哲学层面看,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如此,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被我们

一线课堂所忽视的。于是,语文课程观念也就很难形成。也许是我们经历了太长时间的“内容分析式教学”,也许是我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太过关注“课堂的人文”,才致使我们对本体性教学内容重视不足。比如我们的教参,也比如我们常态课,其中设计的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均有意无意地指向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致使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弱化。 再结合王红老师的课堂教学来重新审视吴忠豪教授的讲座内容,确实让我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是可以融合的。 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肩负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等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此,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通过阅读、理解来体会情感,发现主题,而更多的是以教材为例,学习例子中的语文知识、指导学生的语文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 当然,我们之所以提倡“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回归”,是因为当前一线教学的教学朝向依旧存在于人文精神,对语文本体性内容关注太少。但是,我们并不是要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排除在外,而是要去思考、研究“如何将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让我们的课堂既扎实有效,又灵动温情。 王红老师执教的《玲玲的画》扎根于“识字学词、朗读指导、感悟语言、发现形式”等方面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同时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读、悟之中,让整个学习语文本体的过程,又充盈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计划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计 划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计划 基础教育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课程改革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和重中之重。上学年我校在起始年级启动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经过一学年的积极实施,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本学期,我校要继续在上级行政、业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认真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并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为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扎实开展各项课改实验工作。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水平。 工作思路: 一、加强学习培训,扎实开展研讨活动。 我们要继续重视课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要用新课程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课改实践活动。 本学期的活动分二个层面进行: (一)新课程实验年级教师的学习培训研讨活动。 实验班老师上岗前都要接受‘通识培训”和“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培训,并做到“耳到、手到、眼到、口到”,即听好课,做好笔记,学习有关课改材料,做好实验研究的课题准备。我校计划于期初阶段开展全校性的学习研讨活动、为期八周。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后为集中学习时间,整个学习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学习(3周)。教导处向全校教师转达《决定》和《纲要》的精神,使教师对课改精神及学习内容有初步认识。 第二阶段:分散学习(4周)。组织教师学习《决定》、《纲要》、学习《课程标准》观看新课程通识培训、实验教材培训录像带。全校教师分组学习讨论,联系实际谈学习,谈心得体会。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研究、交流制度,每两周组织一次课改实验的专题教研活动,相互交流做法,推广经验。 第三阶段:总结与思考(2周)。每位教师写学习心得体会,并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交流。教导处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提出今后的工作思路。要继续做到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两周一次研讨活动。分管校长、教导要始终参加实验教师的活动,要加强对实验工作的领导,决不放任,要注重活动的实效性,切实解决实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每次活动都有所得,要及时推介实验工作中的好经验、好方法。 (二)全体教师的学习培训研讨活动。业务学习活动要突出新课程的学习、研究、实施。形式要多样,要集中精力重点研究课改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每次活动前要进行详实的安排布置,要确保人员到位、内容实在、时间保证。每一位教师要在积极认真参加局及学校组织的有关学习、培训、研讨活动外,更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并注意做好学习记载,以确立新课程理念,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要求承担课改任务的老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全面实施新课程。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阵地,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仍然会扮演主要角色,所以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上。校长室、

《大学语文》课程实用标准(学校版)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Hunan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学制三年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撰写教师李双双 专业负责人王小玲 系主任刘河元

教务处 二○一七年十月

课程基本信息表

1、课程定位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

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人的事业。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其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仅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因此,高职教育应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着力于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从而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其字里行间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更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大学语文》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深化语文能力、继承传统文化、建立精神家园、修养行为、重塑人格、提升学生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从而使学生最终成长为高素质、有文化的现代职业人。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语文改革方案

中牟一高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深化对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解,并稳步推进我校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结合我校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二、改革目标 1、坚持素质教育,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稳妥地开展教学改革实验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必须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坚持以现代课程观念指导整个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工作,把转变语文教学观念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贯彻于实验的始终。坚持高中语文课标及教材实验为核心,重点围绕更新语文教学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转变语文教学方式,改进语文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实验。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的过程中,需要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来审视高中语文教育的现象和本质。在把握先进教育理论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如语言学、文艺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新思想、新成果,推动改革实验朝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采用实事求是、尊重教学规律的科学态度,积极面对、认真探索、科学总结,用“多样”、“动态”、“创造”的语文课程观念来指导实践。 2、准确理解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科学地开展各项教学改革实验 (1)课程性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是一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的特点。在教学实验中,我们需要探索出能较好体现高中语文实用功能的途径和方法,积极研究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强调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的课程教育新模式,要重视研究“讲

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问题中,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然后结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新课程 要善于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精思多问,何况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感叹的惊奇过程。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原本充满了人性美、人情美和语言艺术美的风光蕴籍的华章,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崇高的审美趣味和愉悦的审美感受力,必将加速学生精神自由的回归,加快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性道德、个人信念、审美趣味的回归,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管理,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会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重要的,而且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但是,在初中语文

教学中,我发现出现了许多的教学问题,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新课程改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要,不仅搭建了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而且也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产生了对科技的崇拜,而对人的情感普遍漠视,这就导致了人格发展的苍白和道德教化功能的隐退。由此引发了人的价值信仰危机和道德没落。作为塑造学生灵魂,培养学生,启蒙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语文教学在新世纪挑战面前应该做些什么,对在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从语文教学现状来讲,我们的教学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这就很大程度停留在口头上。在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中,我们需要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反思,以便对新课程产生的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的渗透力度不够。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人文学科。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目的,教导学生从而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个价值观。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虽然我们经常倡导作文要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同大学文学学院 目录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 三、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 (2) (一)教学内容改革 (2) (二)教学方法改革 (2) (三)考核方式改革 (4) (四)教学模式改革 (5) (五)师资队伍建设 (6) (六)教材建设 (6) (七)教学大纲 (6) 四、实施计划 (13) 五、《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13)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38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母语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离不开母语。同时母语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媒介,是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学好《大学语文》,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母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二是可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文化素养;三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大学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本国语的教育。因为母语是学习的主要工具,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有深厚的本国语的根基。我国老一辈的自然科学家如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苏步青、钱学森等,他们不仅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造诣极深,而且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也非常广博。他们扎实的母语基础,深厚的文学功底,优美的语言文字,使自然科学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 相形之下,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由于强调专业性,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和通过母语对其进行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任务往往被忽略。很多理工

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议 ──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综述*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在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理性看待并进一步研究。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不能割裂,脱离文本、架空语言的教学不足取;对“语文素养”概念的界定需要明晰;对话不等于谈话,教师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语文训练不等于语文“操练”;诵读是基于理解的一种声音表达形式,关键在于理解文本;语文教师的主体性不容漠视。关于语文教育体制、考试模式、选修课制度,也存在一些争议,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胡晓(1980—),女,江西新余人,课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编辑,汉语言文字学硕士,主要研究现代汉语及汉语教学。 由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和江苏省无锡市教研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于2005年11月12—13日在江苏无锡举行。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汕头大学王富仁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振彪,江苏省特级教师、锡山高中副校长唐江澎等在会上作了专题讲座。来自江苏、福建、上海等地的教研员、教师,以及语文教育媒体的代表共三百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对当前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了小结,重点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反思及建议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 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在语文教学领域旷日持久。当前,虽然关于语文科的性质以及对工具性、人文性的提法,还有不同意见,但大多数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提法基本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到目前为止最稳妥的提法。会议认为,不宜在术语上过多地纠缠,而是更应关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或者说,怎样教语文,才能够使学生既掌握语言文字,又受到思想、情感、文化的熏陶。 片面强调工具性的弊端已为人们所诟病。然而从当前不少理论研究文章以及某些公开课的倾向上看,现在的问题是,在突出人文性的口号下,工具性与人文性依然割裂,具体表现为脱离文本、架空语言,一味强调让学生空泛讨论课文内容,把语言文字上的必要训练视为“保守”。片面强调人文性带来的后果,正如一些教师所反映的:学生发言多了,思维活跃了,但是错别字也多了,基本功也差了。这对实验区的语文教学改革产生了负面影响,也使部分教师对改革产生了困惑。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结果两败俱伤。 2.阅读教学的三个原则

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 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程改革 针对此积弊,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的请 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 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一、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 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 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 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 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 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 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 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 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 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 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个方面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过去的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思想性文学性,强调知识的传授,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培养上收效甚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朱自清的《春》这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间写得好的句子,并运用“我认为——句子(或词语)写得好,它好在……用……的修辞,写出了……”的句式,说说你为什么认为它写得好,有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读得很有感情,更多的同学赏析得非常具体、合理,这样,学生的语言丰富了,良好的语感也逐渐的在培养。周末,我还布置了作业: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找春天说春天”为话题,让学生在自己家乡找不同的观察点,如有的小组重点观察池塘里的水,有的小组重点观察花草,有的小组重点观察树木。在课堂上先问问大家找春天都找到什么,再互相发问。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些男同学带来了柳枝、桃花,有的还带来了小鱼,用实物来说明这是他们找到的春天,我首先肯定了他们善于发现生活,同时也告诉他们: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不要乱攀摘花草树木。看到他们羞愧的低下的头,我想他们的品德修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是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的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这与过去的那种过分强调教法,强调老师在一堂课中的主体地位是不一样的。以前我们研究的是“这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怎么安排才能把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现在我们应该研究的是”怎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还是结合教学实例来谈一谈。在教学蒲松龄的《狼》这一篇文言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利用课本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把全班分为6个小组,分别给每一个自然段配上一副插图,小组成员很积极,会画的拿起笔画,会写的为插图题小标题,连那些平时对语文兴趣不大的同学也热烈的参与讨论,出谋划策。同学们在激烈的争论和探讨中间,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要远远强于老师空洞的说教。看到这样的课堂,我感觉很欣慰,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以人为本,又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体验,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三、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社会是个大课堂,教材要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而新课程标准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如课外阅读,书法训练,诗歌背诵,看电视报纸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

教学论文:浅谈新课改之我见

浅谈新课改之我见 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自从建国以来我国已经有过很多次课改,在上个世纪末,中央和国务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新课改的主要目的就是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XX年9月,石阡县全面推进“生态心课堂”教学改革,成为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县之一。三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改进、巩固、提升,其过程有困惑,有徘徊,也有不少收获和经验。在此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是什么?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育人质量。那么衡量“课堂教学效益”的标准是什么?概括起来就是“以学定教”,即以“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提升能力的程度”来评定课堂教学的效益。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不再以教师讲得多精彩、多深刻为标准,而是学生学得怎样为标准。它强调关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情况。学生不仅要达成理解、记忆知识的目标,更应达成知识迁移、运用,提升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目标,还要提升学生对学科与社会生活和生命价值的关系的理解程度。

二、课堂教学改革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了什么,变了哪些? 1、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演)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点评者(裁判),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变配角。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责主要是点评、点化、点拨,要学会“倾听”,要大胆“留白”,要围绕课堂目标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要散得开,收得拢。 2、学生角色的变化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由“被动”吸收变成主动参与,快乐参与,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我的课堂我作主”的思想。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所占时间和空间由少数变多数。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知识,训练思维,锤炼语言,提升表达能力。 3、学生学习活动形式的变化在传统课堂模式中,学生学习形式更多地表现为被动“听”,各自“练”。新课改的学习活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的点评、点化、点拨穿插其中,生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互结合。 4、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式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让学生容易产生成就感,从而提升学科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课堂活动中的感悟、体验、展示,培育学科思维能力,明

浅谈初中语文课程改革

浅谈初中语文课程改革 摘要:面对新课程,我们既不能有惧怕思想,害怕不能适应,被新课程改革淘汰,也不能跟着感觉走,人云亦云,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更不能认为新课程改革与自己无关,墨守成规,无所作为。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探讨 在语文课改已经深入的今天,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逐步确立,民主和谐的气氛得以形成,互动探究的形式不断丰富。在这方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一、实施课改,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 首先学生观。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要不断了解、分析学生的差异情况,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有求知欲、有创造力的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其次质量观。不把以前的考试分数、平时课堂答问题的

正确与否,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把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综合起来评价学生。只要有进步,就是好学生。再次教学观。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重视多维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强调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第四师生观。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依赖于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信任:教师必须充分信任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都有进步愿望,都有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本质。 二、语文教改感悟 首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其次“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再次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