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17 公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能力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导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

二、资料助读

1.本文选自《》。《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

辑录。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春秋战国之际学派的创始人。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

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也作·“”或“”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械( ) 轩( ) 舆( ) 犀兕( ) 鼋( )

罨( ) 鲋( ) 梓( ) 褊楠( )

多音字:

请说( )之长( )木公输盘( ) 见( )我于王禽滑( )厘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 ) 子墨子九距之( )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公输盘诎( )。

2.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

(3)子墨子曰;“壮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4)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6)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7)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

(8)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3.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合作探究1-12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后一“子”字是。

夫子:。何命焉为:?命:。焉为:。侮:。藉:。说:。

请献千金:。义:固:。

请说之:。何罪之有:。

2.墨于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明确: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然后,墨子用“’”””””,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有口难辩。“”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探究质疑13-16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见:。争:。类:。然:。胡:。已:。

见():。文轩:。敝舆:。褐:。粱肉:。何若:。犹……之与……也:。文梓:。

长木:。虽然:。

2.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精读品析17-22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牒:。机变:。诎():。所以:。寇:。距:。

守圉():。文:。轩:

2.墨子是如何对待公输盘与楚王相互推诿、敷衍塞责的呢?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1、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3、谈谈你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看法

墨子:

公输盘:

4、课堂小结。

《公输》通过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从而说明了只有把和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说理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

教学后记

18 《孟子》两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字,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是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1-2自然段,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⑴[天时] 。⑵[地利] 。

⑶[人和] 。⑷[三里之城] 。

⑸[郭] 。⑹[环] 。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④原因何在?

合作交流3-4自然段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⑺[池] 。⑻[兵革] 。

⑼[委] ;[去] 。⑽[域] 。

⑾[封疆] 。⑿[固] 。

] 。( 。(

者] 。(16)[失道者] 。

(17)[至] 。(18)[畔] 。

(19)[顺] ⒆[故] 。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1)第三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②战争结果如何?

③为什么?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3)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什么意思?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5)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

探究质疑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4、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自主预习2

一、导语设计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1、发:;

2、举:;

3、士:;

4、苦:;

5、劳:;

6、饿:;

7、拂乱:;8、所以:;9、动:;

10、忍:;11、曾益:;12、空乏:;

13、恒:;14、过:;15、衡:;

16、作:。17、征:;18、入:;

19、出:;20、拂(bi):。

精读品析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证明了什么?

2、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目的是什么?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6、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7、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温馨提示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1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苟得()辟()一箪食()一豆羹()

蹴尔()不屑()乡为身死()

三、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

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四、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合作交流

1.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所欲]。[得兼]

【有甚于】【苟得]。

【恶】wu,。【患】。【使】。【何不用也】

【由是】。【是故】。

【非独】。【勿丧】

3.抽译本段。

4.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

探究质疑

1、分析第一段,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6.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7.分析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精读品析

1.请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注意以下的重点词语。

【呼尔而与之】。【蹴尔】。

【不屑】。【万钟】。

【何加】。【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乡,通“”,。。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本心】

2、概括段意。

整体感知

1.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2.提问:(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3.提问: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4.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5.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6.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7.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9、小结

本文阐明了的道理,提出了“”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的人,斥责了那些

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教学后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