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阅读感悟

小学语文阅读感悟

小学语文阅读感悟
小学语文阅读感悟

小学语文阅读感悟

阅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远古到现在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驿站。如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了,新的语文教材面试了,但阅读这个话题永远都不会停止。为什么需要感悟,为什么而感悟?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分析、轻积累,重理性、轻感悟的现象十分突出。其实,阅读应该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应该在小学的学校生活中自然地养成。自主的阅读永远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感悟?所谓“感悟”,就是“感受”和“领悟”,是学生调用自身的语言沉淀,获取文本信息,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将所获取的信息相交融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中,从中获得情感的体验,甚至触发灵感和顿悟。其中“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

一、阅读教学需要感悟中国历史悠久,语言也精深博大。

从唐诗、宋词、元曲,到小说、散文、杂文;从孔子、李白、曹雪芹,到老舍、矛盾、朱自清……中华千年的辉煌,浓缩于几本薄薄的语文书中,许多文学大家的文章还放在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中,如朱自清的《春》、《绿》,老舍的《林海》:选自四大名著的《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一篇

篇文质兼美、情理兼容,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的语言更值得我们学习。

1.悟遣词造句之妙

字、词、句是构成语言,表情达意的基本材料,遣词造句是构成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生成、发展语言的“活力细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比较、揣摩、玩味那些有点睛意义的字词,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技能。这样,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真正达到读有所悟,读有所得。

2.悟布局谋篇之美

每一篇文章的结构都是千姿百态的,它的对称美、递进美、并列美等等,不一而足。从经验上讲,人们读了一篇文章,有人问你怎么样,往往是整体感觉,这自然少不了文章的结构问题。可见,结构之于文章,是何等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感悟并掌握文章结构之美呢?直接告诉学生,未尝不可,但若想让学生真正地“悟其神,感其形”,我想最好让他们扩大阅读,在读中悟,在读中比较,这应该不失为一种“验方”。如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根据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及时补充几篇结构相同的课外读物,读后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读中感悟到几篇文章结构上的相似,结构美赫然入目。此时,让学生选择一处景物,及时进行仿写,这样,学生不仅悟到了,而且做到了,感悟

就落到了实处。文章的布局谋篇,又往往能符合文章内容的要求,符合文章题裁的要求,改变文章的顺序往往会产生另一种效果。于是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试着改变一下原来的顺序,然后比较优劣,掌握课文

3.悟情理意味之深

课文的情理意味是一种深刻的内涵美。打动人心,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恐怕永远都是这种内涵美,它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读书只要让学生与文本共呼吸,共体验,共感动,以一颗完整的心灵去感悟、去体验、去升华,方能达到一种境界。引导学生在读中渐入佳境,内化语言,感悟生命中的情理。

二、感悟需要策略

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感受,“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所处时代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所以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对他们的新发现进行肯定和表扬。但是,一定的文本还要结合一定的时代背景。

1.结合文本时代背景

一篇文章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意义,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材料也会有不同的见解。我们是随着学习雷锋学习赖宁长大的,而现在呢?赖宁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让人泛起一种恍惚的时空感觉。他正在被一代代的人所

淡忘。一个小孩为了救火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这种时代精神已不符合现代的要求了,鼓励少年儿童冒生命危险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已经不可取。当然我们也不鼓励孩子拒绝任何冒险,冒险不等于鲁莽,热爱生命不等于“活命第一”,更不等于“活命唯一”。我们禁止儿童见义勇为,不是因为见义勇为不对,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向孩子们宣传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与禁止他们立即如此这般采取行动,一点不矛盾。

2.注重独特的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作品内容及人物形象的感悟应该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材料是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启发性。人们的个性、经验等的不同使得对语言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感悟还要引导联想和想象。所有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的结晶,阅读文学作品,感悟作者的生活和感悟,读者必须调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还原作者的生活。还原的主要途径是联想和想象。

“感悟”已不是一个生僻的词。它是学习的核心部分,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空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