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乳的感官评定与检验

牛乳的感官评定与检验

牛乳的感官评定与检验
牛乳的感官评定与检验

牛乳的感官评定与检验

报告题目牛乳的感官评定与检验作者姓名景书婷

班级学号0802/2008114010216

指导教师倪明

完成时间2011年06月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目录

牛乳的感官评定与检验 (1)

引言 (2)

1 实验材料 (3)

1.1 实验室提供下列仪器和试剂 (3)

1.2 实验材料 (3)

1.3 学生自配及标定试剂 (3)

2 方法 (4)

2.1 感官鉴别法 (4)

2.2 理化分析 (4)

3 结果与讨论 (6)

3.1感官鉴别法 (6)

3.2乳中掺淀粉或米汁 (6)

3.3乳中掺豆浆 (6)

3.4乳中掺碱液 (7)

3.5 乳中掺石灰水、食盐 (7)

3.6 牛乳中掺蔗糖 (8)

3.7实验图片 (8)

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牛乳的感官评定与检验

景书婷(指导老师:倪明)

(湖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0802班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牛乳是人体所需营养成分的极好来源。针对牛乳产品的食用安全问题国内外都有相关研究。相对而言国外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也更加规范和完善。目前国内的研究还只停留在点上还没有形成线和面。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全面而深入地研究牛乳的食用安全性意义重大,这将为管理执法部门提供更加专业和规范的科学理论依据,使我国乳制品市场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1】。文章对牛奶的掺假成分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阐明了牛奶安全性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了掺假牛奶检测的研究方向。实验过程中所用的伊利纯牛奶掺了水、豆浆、食盐和碱液。

关键词:牛奶食用安全性掺假牛奶检测

牛乳的感官评定与检验

景书婷(指导老师:倪明)

(湖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0801班湖北黄石435002)

引言

牛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等是人们,尤其是婴幼儿的良好营养物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乳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在1978 年开放了允许私人饲养奶牛的政策,少数散养业主为了生奶赚个好价钱,开始动脑筋掺假。掺假视各地区奶牛饲养和生奶收购模式的变化而变化[1]。然而2008年9月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出现对中国奶业造成了致命的打击生鲜乳及乳制品的掺假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生鲜乳及乳制品中的掺假物质保证乳品的安全优质生产重新树立起消费者的信心已成为限制中国奶业发展的重要问题[2]。参假的过程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单一掺水阶段、掺水同时提高比重阶段、掺水同时提高成分组分阶段。

人为向天然牛乳中添加廉价、或没有营养价值的物质、或为了掩盖生鲜牛乳真实的质量而加入防腐物质、或是为了提高牛乳品质而加入非食用物质或有毒有害物质等行为均可称为掺杂使假[3]。掺假不仅是一种经济上的欺诈行为,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有些掺假活动,由于加入的是不能食用或者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还会造成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我国于1995 年颁布的《卫生法》第九条第七、第八款明确规定,“禁止生产经营”“掺假、掺杂、伪造,影响营养、卫生的”食品和“用非食品原料加工的,加入非食品用化学物质的或者将非食品当作食品的”食品。

牛乳参假主要表现在为了增加重量而掺水、为了降低乳的酸度而向乳中加碱、为达防腐目的向乳中加入过氧化氢、甲醛等防腐剂、为增加乳汁的稠度向乳中加入米(面)汤、淀粉、糊精或豆浆、为提高乳蛋白含量而加入三聚氰胺或其他含氮物质,如尿素、糖类物质等,所有上述物质对天然乳来讲均属异物都是为了掩盖乳的真实质量。有些掺假通过感官检查就可以判断出来,但不少的掺假则应通过物理的和化学的方法才能做出判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乳及乳制品的需求逐步由数量向质量方面转变为保证生鲜乳及乳制品的安全、优质生产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对生鲜乳和乳制品的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鲜牛乳的检测不能单纯局限于蛋白、脂肪等简单指标而应增加碱度、淀粉、冰点等理化指标以及硝酸盐、亚硝酸盐、双氧水和微生物等卫生指标、不但要快速、准确判断乳中是否含有异物,而且要求准确定量同时,针对某些掺假物质,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打击,比如:不能简单以测定总氮含量来评价牛乳蛋白品质,而应增加三聚氰胺以及非蛋白氮等指标以确定牛乳中的真蛋白含量严格把好原料乳质量关,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研究,仔细探索生鲜乳及乳制品中掺假物质的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从而促进中国奶业的快速健康发展[4]。

2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室提供下列仪器和试剂

1、仪器:

电炉;高温电炉;密度计;滴定管;分析天平;常用玻璃仪器。

2、试剂

冰醋酸;碘;乙醇;乙醚;溴麝香草酚蓝;HCl;AgNO3;甲基橙;K2CrO4;

Na2SO4;玫瑰红酸钠;BaCl2;蒽酮;浓H2SO4;KOH等。

1.2 实验用品

伊利纯牛奶

1.3 学生自配及标定试剂

1、20%醋酸溶液。

2、2%碘液。

3、乙醇—乙醚(1:1)混合液。

4、0.04%溴麝香草酚蓝乙醇溶液。

5、0.1000 mol/L HCl溶液。

6、0.1%甲基橙指示剂。

7、5%K2CrO4 溶液。

8、1%AgNO3 溶液。

9、1%Na2SO4 溶液。

10、1%玫瑰红酸钠溶液。

11、1%BaCl2 溶液。

12、蒽酮试剂:取0.1g 蒽酮溶于稀H2SO4(3+1)100 mL 中,临用前配。

13、25%KOH溶液。

3

2 方法

2.1 感官鉴别法

鲜牛乳为白色或稍带微黄色;呈均匀的胶态流体,无沉淀、凝块及机械杂质,无黏稠和浓厚的现象;有鲜乳特有的乳香味,无其他任何异味;滋味可口而稍甜,有鲜乳特有的醇香味,无其他任何异滋味;加热温度升高时,香味浓郁,口感稍甜,是由微弱的甜、酸、咸、苦四种滋味组成的混合味。

1. 掺水

如果牛奶颜色过淡,闻不到特殊的香味或加热后香味不浓郁,口感无微甜味,则表明已掺水。

2. 掺米汤

掺米汤的牛乳尽管稠度降低不明显,但其密度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一般小于1.025,并含有细小的淀粉粒。

3. 掺豆饼水和豆浆

掺豆饼水的牛乳密度和正常奶不同,外观为淡黄色,有明显的豆味,搅拌时乳白色较淡。牛奶中若加入豆浆,就会闻到豆腥味。

4. 掺电解质溶液

掺食盐及芒硝溶液的牛乳的密度与正常牛乳相同,但稠度稀,搅拌不挂手,放置几小时后上浮脂肪层少,非放置的掺盐乳呈青白色,和正常乳明显不同。口感上掺食盐牛乳为咸味,而掺芒硝牛乳为苦涩味。

5. 掺牛尿

这种掺杂乳呈淡黄色,密度正常,而乳稠度较低,用手搅拌时有异味,口感刺激性大,略带苦味。

6. 掺尿素

牛乳掺入尿素后,乳稠度明显下降,呈清白状,倒入铁筒后,四周有较明显的水波纹,用嘴品尝,舌头有发麻发辣的感觉,并带有苦味且持续时间较长。

2.2 理化分析

一)乳中掺淀粉或米汁

试验方法:吸取乳样5mL 于试管中,加20%醋酸0.5mL,混匀,过滤,滤液收集于另一干净试管中,加热煮沸,滴加2%碘液5 滴,同时做正常乳清试验,观察颜色。

判别:呈现蓝色或蓝青色为掺淀粉、米汁;呈红紫色为掺糊精。

4

二)乳中掺豆浆

试验方法:

1.吸取乳样5mL 于试管中,加乙醇—乙醚(1+1)混合液5mL,加25%KOH溶液10mL,混匀,10min 后观察。同时做正常乳对比试验。

判别:呈微黄色疑为掺10%以上豆浆。

2.碘反应法:吸取乳样10mL 于试管中,加2%碘液0.5mL,混匀。观察颜色,同时做正常乳试验并对比。

判别:呈浅绿色为掺豆浆,最低可检出5%豆浆。正常乳为橙黄色。

三)乳中掺碱液

试验方法:

1.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法:吸取牛乳5mL 于试管中,将试管保持倾斜位置,沿管壁小心滴入5 滴0.04%溴麝香草酚蓝乙醇溶液,将试管轻轻转动2~3 转,使其更好地相互接触,但切勿使其互相混合。然后将试管垂直放置,2min 后,根据两溶液界面环层的颜色特征,判定牛乳中含碱量。同时做正常乳试验。

2.灰分碱度滴定法:

取牛乳20mL 于瓷坩埚中,于沸水浴上蒸发至干,置电炉上炭化,然后移入高温电炉(550℃)内灰化完全,冷却。加热水30mL 溶解,溶液转移至锥形瓶中,加0.1%甲基橙指示剂3 滴,用0.1000 mol/L HCl 滴定至橙黄色,记录消耗体积(同时做正常乳试验)。

四)乳中掺石灰水、食盐

试验方法:

1. 硫酸钙沉淀法:取乳样5mL 于蒸发皿中,加1%Na2SO4溶液、1%玫瑰红酸钠和1%BaCl2溶液各一滴,混匀。观察颜色变化,同时做正常乳对比试验。

5

判别:如呈白土样沉淀疑为掺石灰水,可捡出100mg/kg。正常乳为红色混浊。

2. 铬酸银试纸法试纸制备:将滤纸条(5cm×1cm)浸入1%AgNO3溶液中,取出于烘箱40℃烘干,再浸入5%K2CrO4液中,取出于烘箱40℃烘干,备用。

取乳样于白瓷皿中,浸入试纸,观察颜色变化,同时做正常乳试验。

判别:如15 S 内试纸由砖红色砖变为黄色则疑为掺食盐,乳中Cl-含量大于0.14%;正常乳中Cl-含量为0.09%~0.12%。

五)牛乳中掺蔗糖

正常牛乳中不含蔗糖。牛乳掺水后相对密度降低,掺入蔗糖可以提高非脂固形物含量。可用苯二酚法及蒽酮法判别。

试验方法:

1. 间苯二酚显色法:取乳样10mL 于试管中,加浓HCl 2mL,混匀,加间苯二酚0.1g,混匀,置水浴(80℃)中加热3min 后观察颜色变化。同时做正常乳试验。

判别:呈红色为掺蔗糖,可捡出0.2%含量。

2. 蒽酮显色法:取乳样10mL 于试管中,加蒽酮试剂2mL,混匀,5min 内观察颜色变化。同时做正常乳试验。

判别:呈绿色为掺蔗糖。

3 结果与讨论

3.1感官鉴别法

白色或稍带微黄色;呈均匀的胶态流体,无沉淀、凝块及机械杂质,无黏稠和浓厚的现象;有鲜乳特有的乳香味,无其他任何异味;滋味可口而稍甜,有鲜乳特有的醇香味。

3.2乳中掺淀粉或米汁

观察颜色进行判别:呈现蓝色或蓝青色为掺淀粉、米汁;呈红紫色为掺糊精。

从实验图1中可知颜色为亮黄色,故牛乳中即不含淀粉也不含米汁。

3.3乳中掺豆浆

观察颜色进行判别:在碱性溶液中,呈微黄色疑为掺10%以上豆浆。

碘反应法,呈浅绿色为掺豆浆,最低可检出5%豆浆。正常乳为橙黄色。

6

从图2中在碱性溶液中牛奶首先呈现的是一种浑浊的状态,然后逐渐变得透亮,在此过程中发生了乳化现象。而在加碘的反应中没有变化。这说明在牛乳中没有参豆浆。

3.4乳中掺碱液

1 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法:

从图3中在黄色和白色之间有一条淡绿色的带。说明牛乳中含碱量达0.05%。

2 灰分碱度滴定法:

根据记录消耗体积,用下式计算乳中含碱量:

式中:X—乳中含碱量;

以Na2CO3质量分数计,g/100g;

C—盐酸标准溶液浓度,mol/L;

V1—滴定时耗用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样品乳的体积,mL;

0.053—1 毫摩尔盐酸相当于Na2CO3的质量,g;

1.03—牛乳的平均相对密度。

判别:正常牛乳灰分碱度(以Na2CO3计)为0.01%~0.012%,超过此值为掺入碱。

实验中滴定所用的盐酸的量:5.8ml

则计算结果:乳中含碱量=14.92%

结论:牛乳中参入了碱。

3.5 乳中掺石灰水、食盐

1 硫酸钙沉淀法:

观察颜色进行判别:如呈白土样沉淀疑为掺石灰水,可捡出100mg/kg。正常乳为红色混浊。

从图4中可知呈黄色,说明牛乳中掺有石灰水、食盐。

7

8

2 铬酸银试纸法试纸制备:

观察颜色进行判别:判别:如15 S 内试纸由砖红色砖变为黄色则疑为掺食盐,乳中Cl-含量大于0.14%;正常乳中Cl-含量为0.09%~0.12%。

从图5中在试纸在十秒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了黄色,这也说明牛乳中掺有石灰水和食盐。

3.6 牛乳中掺蔗糖

1 间苯二酚显色法:

观察颜色进行判别:呈红色为掺蔗糖,可捡出 0.2%含量。

从图6中无颜色的变化,但是有絮状的沉淀,发生了乳化反应。说明牛乳中没有掺糖。

2 蒽酮显色法:

观察颜色进行判别:呈绿色为掺蔗糖。

从图7中无颜色的变化,但是可以明显感觉到有放热的现象。放热是因为蒽酮试剂中有浓硫酸,因而加入溶液后放热了。没有颜色的变化则说明牛乳中不含蔗糖。

3.7实验图片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

7

总结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组实验者的相互帮助下,经过近一周的紧张实验,我们从感官上(视觉颜色、质地,触觉,味觉等),理化指标等方面,对市面上常见品牌的牛乳进行了科学、细致、有效的品质检验。

在这过程中,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加深了对食品安全、品质的认识和鉴别能力,锻炼了酸碱滴定,分液漏斗使用等各种生物学实验的技能。我们既学到了实验知识,熟悉了实验操作,更创新了实验思路,学会了用科学严谨的角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分析和论证。

除此之外,我们也熟悉了生活,增加了生活中购买与使用牛乳的经验,我们懂得了如何用观察外包装,查看生产厂商QS标志、生产保质日期,观察牛乳,闻香味,品尝等方法鉴别牛乳的是否新鲜以及品质高低。这些不光是对实验的学习和了解,更重要的是生活经验的增加,为以后家庭生活打下基础。

另一点值得学习的就是大家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科学严谨求实认真的态度更是感染人心。在遇到困难时大家互相帮助,互相解答,在碰到疑问时,大家抱着科学的态度认真求解,当实验不成功时,大家也能虚心学习,积极找出失败愿意,力求改进。

最后,感谢生科院的老师们为我们开设这个综合性实验课程,让我们既锻炼实验能力,又培养了生活情操。我相信在老师的悉心培养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生科院会越来越好,我们也会越来越棒!

9

参考文献

[1 ] 牛奶掺假物检验方法研究,吴茹怡,四川大学食品工程系,四川,成都。

[2]李彦明,董俊梅,牛奶中几种常见掺假物的鉴别方法[J].甘肃畜牧兽医,2005,(180).

[3]马兆瑞,祝战斌,卡尔·莱金特.乳和乳制品中残留抗生素的检测方法[J]. 中国乳品工业,2003,

(4).

中心地址:湖北省黄石市磁湖路11号

邮政编码:435002

联系电话:0714-*******

E-m a i l:h bnubio@https://www.doczj.com/doc/4a8027990.html,

网址:h ttp://https://www.doczj.com/doc/4a8027990.html,/biolab/

10

乳制品掺伪检验.

第四章 第一节概述 90年代以来,世界奶业的产量平稳发展。发达国家牛奶产量占世界的50%,而法国的牛奶总产值已经超过其汽车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我国乳业在九十年代后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乳品的人均占有量已经达到14千克。乳品企业相继增多,竞争激烈。 乳品掺伪是乳品工业遇到的一个严峻问题,掺伪现象普遍,掺杂种类之多。 苯甲酸为无色、无味片状晶体。是食品工业中常见的一种防腐保鲜剂,但乳制品中不允许添加。一般情况下,苯甲酸被认为是安全的。但对包括婴幼儿在内的一些特殊人群而言,长期摄入苯甲酸也可能带来哮喘、荨麻疹、代谢性酸中毒等不良反应。 研究人员从广州商店和超市购买了142份乳制品,142份乳制品样本中,有109份检出苯甲酸,含量从0.51毫克/千克到110毫克/千克不等。 样品中苯甲酸含量都不高,“说明不是厂家人为添加”。乳制品中苯甲酸的来源可能与环境因素、生产过程等有关。根据检测情况,中国乳制品的苯甲酸不会对公众健康产生影响。即使是食用苯甲酸含量最高的那种婴幼儿配方奶粉,也不会超WHO推荐的每日允许摄入量。 牛乳的主要成分:水87%、脂肪4.0%、蛋白质3.3%、乳糖5%,矿物质0.7% 牛乳分为初乳、常乳、末乳、异常乳 初乳:干物质(蛋白质和盐类)含量高,其中球蛋白和白蛋白对热不稳定。富含维生素AD,免疫球蛋白。 末乳:有苦味和咸味。解脂酶较多,有油脂氧化味。不宜做乳品加工原料 异常乳:因生理或病理原因,成分性质与常乳不同。异常乳主要有:低成分乳、细菌污染乳、酒精阳性乳、混入杂质乳。 酒精阳性乳在超过100度加热时比正常乳容易凝固,用片式杀菌器杀菌时易产生乳石,乳粉喷雾干燥时影响溶解度。 第二节乳品质量评价及掺伪方式 1.感官检验:鉴定是否有异常气味(酸味、牛粪味、腥味等),搅动牛乳,观察其色泽是否带红色、绿色或明显的黄色,是否有杂质,如煤屑、豆渣、昆虫等,牛乳是否发黏或有凝块。 掺水 掺电解质为了增加密度同时掩盖酸度。如加入食盐、芒硝、亚硝酸钠、碳酸钠石灰水 掺非电解质增加密度尿素蔗糖等 掺胶体物质米汤豆浆明胶 防腐剂苯甲酸、硼酸、过氧化氢等 其它牛尿、滑石粉白陶土等 第三节乳及其制品的掺伪检验技术 一.牛乳冰点的测定 牛乳的冰点为-0.525(-0.516~-0.533)牛乳掺伪后,冰点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冰点的测定对掺伪的检验是很重要的。如果牛乳的冰点低于-0.59,说明牛乳中可能掺有电解质或蔗糖、尿素以及牛尿等物质。 二牛乳掺水的检验 (一)密度法正常牛乳的密度在1.028-1.032之间,牛乳掺水后相对密度降低,10%的水降低0.003,牛乳脱脂后密度增高。 (二)硝酸根检验法正常牛乳中完全不含硝酸根,天然水中一般都含有硝酸盐,可以通过测定样品中是否含硝酸根判断是否掺水。在浓硫酸介质中,硝酸根可以把二苯胺氧化成蓝色物质。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感官审评报告—黄山毛峰茶

——黄山毛峰茶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感官审评报告茶叶品名:黄山毛峰茶茶样等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茶样标准:GB/T 19460-2008“地理标志产品 黄山毛峰茶”茶叶简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自古名扬天下的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常年云雾弥漫,山峰隐于云间,恍若岛屿重叠;古松或倒悬,或惬卧,树形奇特;岩峰由奇险、深幽的山岩聚集而成;温泉水质透明无瑕,味道甘美清冽,常年温度在42℃左右。黄山毛峰茶的故乡就在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茶树终日沐浴在云蒸霞蔚之中。特级毛峰从采摘到精制,功夫极精。其特点是:外形秀美,每片长约半寸,芽叶肥壮匀齐,细扁稍卷曲,白毫多而显露,尖芽紧偎叶中,形似雀舌,色泽油润光亮,绿中泛微黄。冲泡时雾气结顶,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持久似兰蕙,醇厚爽口,回味甘甜。可谓“清秀脱俗,茶中仙子”。开汤后雾气结顶,清香四溢,若惠兰之香,且冲泡后芽叶直竖悬浮,继而徐徐下沉。“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审评方法及程序:参照相关标准并结合黄山毛峰茶品质特点确立审评方法。即先干评外形,主要评定干茶形状和色泽两项因子。其次,进行湿评,用沸水将评茶杯碗烫热,随即称取有代表性茶样3.0g,置于150ml 评茶杯中,迅速注满热水(水温80℃左右),并立即用杯盖刮去液面泡沫,加盖。4 min后,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按看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的顺序评定内质,湿评重点因子为香气和滋味。最后将杯中叶底倒入叶底盘中,审评叶底。审评用具:审评杯、审评碗、审评盘、叶底盘、天平、茶匙、汤杯。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感官审评室编者按:本栏目依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实验室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培训部创办,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实验室作为中央财政支持项目于2008年开始筹建,已配有气相色谱(GC-2010)、液相色谱(HPLC)、紫外分光光度计(UV-2550)、烘箱、分析天平等一系列实验设备、器材,已经能够进行感官审评实验及部分理化成份分析。 评茶实验室

食品感官评定试题答案

一、简答题(本题总分55分,每小题5分) 1、什么是感官评定理化分析能否在短时间内取代感官分析 答:是用于揭示、测量、分析和说明食品或材料在为人的视、嗅和触等感觉器官所接受时的特性的一门学科或是用人们的感觉器官(即嗅、味、触、听、视)对食品的感官特性进行评价的一门科学。(2分) 理化分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代分析型感官分析(1分),其原因如下(2分): (1)理化分析方法操作复杂,费时费钱,不如感官分析方法简单、应用; (2)一般理化分析方法还达不到感官方法的灵敏度; (3)用感官可以感知,但其理化性能尚不明了; (4)还没有开发出合适的理化分析方法。 2、感官评定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和要求 答:(1)分析型感官评定(分) 特点:将人作为测量仪器来测定试样感官质量性质及其差别,主要用于品质管理;只有具有一定感觉灵敏度的人才能参加此类试验;评价结果不反映评定员主观喜好或接受性。(2分)(2)偏好型感官评定(分) 特点:以物品为工具来测定人对物品的感受官嗜好性,市埸研究时常用;对参加感官评定的人的感觉灵敏度无要求;对试验方案,参加试验者的人群特点有许多要求,如年龄、性别、生活水平、文化素养、地区、生活习惯、嗜好和宗教习俗等。(2分) 3、什么是感觉阈可分为几种类型 答:感觉器官所能感受范围的上下限和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的灵敏程度。(2分) 感觉阈可分为: 绝对阈:指以产生一种感觉的最低刺激量为下限,到导致感觉消失的最高刺激量为上限的一个范围值。(分) 差别阈:是指感官所能感受到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分) 4、什么是味觉舌头上四种基本滋味的感受器是如何分布的(见下图) 答:味觉是可溶性呈味物质溶解在口腔中对人的味觉感受器进行刺激后产生的反应。(2分)舌头上四种基本滋味的感受器的分布见下图(3分) 5、视觉对感官评定有何影响 答:(1)食品处于正常颜色才会使味、嗅觉评定正常,否则灵敏度下降或不能正确感觉(2分) (2)色泽对分析评价食品具有的作用(3分) ☆ 便于挑选食品和判断食品质量 ☆ 影响对该食品的食欲 ☆ 有助于判断该食品所应具有的特征 6、试述产生嗅觉的基本途径和嗅觉的基本特性。 答:产生嗅觉的基本途径(2分): 空气中气味物质分子在呼吸作用下进入嗅感区,吸附和溶解在嗅黏膜表面→进而被嗅细胞所感受→嗅细胞将所感受的气味刺激通过传导神经以脉冲信号形式传递到大脑,从而产生嗅觉。 嗅觉的基本特性(3分): ⑴嗅觉疲劳:嗅觉长期作用于同一气味刺激而产生的适应现象 特点:施加刺激到嗅觉疲劳或嗅感消失有一段时间间隔;产生嗅觉疲劳过程中嗅味阈逐渐增加;刺激疲劳发生后嗅觉灵敏度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食品感官检验

第一章 1.感官评价的定义:感官评价是用于唤起、测量、分析和解释通过视觉、嗅 觉、味觉和听觉而感知到的食品及其它物质的特征或者性质的一种科学方法。 2.三类感官评价方法:区别检验法、描述分析法、情感实验 3.人作为仪器的特点(也为缺陷): 1)不稳定性 2)人容易受到干扰 4.所以在感官检验当中感官评价人员需要做到的有(针对3如何克服避免): 1)实验要反复几次进行 2)每次试验使用多个品评者,通常参评者的数量要在20~50之间 3)要对参评人员进行筛选 4)对感官评价人员要进行培训 5.执行一项感官检验,需要完成的任务有: 1)项目目标的确定 2)实验目标的确定 3)样品的筛选 4)实验设计 5)实验的实施 6)分析数据 7)解释结果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风味:对口腔中的产品通过化学感应而获得的印象 2、味道:由口腔中溶解的物质引起的通过咀嚼获得的感受 3、黏稠性(黏度):黏度是指液体在某种力的作用下流动的速度,比如重力 4、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5、感觉阈值:是指感官或感受体对所能接受的刺激变化范围的上、下限以及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感觉的灵敏程度

1、人的五种基本感觉分别是_视觉_、__听觉__、_嗅觉_、_味觉_、__触觉_。 2、四种基本的味觉分别是___酸__、__甜___、__苦__、___咸_。 3、声音的三种特性分别是:__音调___、__音量___、___持续性___。 三、判断题: 1、食品的声音特性与食品的硬度和脆性有关。( T ) 2、感觉是由适当的刺激所产生的,然而刺激强度不同,产生的感觉是不相同。( T ) 3、由于感觉的适应性,进行评价时,应由浓气味→淡气味。( F ) 4、人类基本的味觉就是酸、甜、苦、辣。( F ) 四、选择题: 1、最容易产生疲劳的是( C )。 A、视觉 B、味觉 C、嗅觉 D、触觉 2、食品的外观性状,如颜色、大小和形状、表面质地、透明度、充气情况等靠( A )来评价。 A、视觉 B、味觉 C、嗅觉 D、触觉 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由感觉的( B )产生的。 A、对比现象 B、疲劳现象 C、掩蔽现象 D、拮抗现象 4、评价食品的质地要靠( D )来完成。 A、视觉 B、味觉 C、嗅觉 D、触觉 5、味觉感受器就是( B )。 A、舌尖 B、味蕾 C、舌面 D、舌根 6、靠嗅觉评价的物质必需具有( B )。 A、一定的温度 B、挥发性及可溶性 C、旋光性和异构性 D、脆性和弹性 7、当食盐水浓度高于0.13%时就能被准确地品尝出咸味,则0.13%称为食盐水的( B )。 A、察觉阈 B、识别阈 C、极限阈 D、差别阈

茶的感官评价表

茶的感官评价表 ? 表1茶叶评分表 ? 评茶地点姓名 总得分=外形得分×20%+水色得分×10%+香气得分×10%+滋味得分×50%+ 叶底×10% 表2茶叶评分标准表 注:需设备:玻璃仪器、酒杯、茶杯

叶底,是品评的一种常用术语,亦称茶渣,即指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 叶片.举几个名茶品种的叶底来说明: 的叶底:叶底明亮的,质量好,叶底花青的为次,叶底深暗多乌条的为劣。叶底的色泽,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杂为下,叶底的嫩度,以柔软匀整为上,粗硬为下。的叶底着重红亮度,而嫩度相当即可。 的叶底:均匀明亮、色泽翠绿 的叶底:芽叶细嫩成朵,均匀整齐、嫩绿明亮、鲜活美观。 的叶底:如同绸缎般光亮、柔软,且叶片肥厚、细嫩,整体洁净,无花杂 的叶底:叶底嫩绿明亮 的叶底:普洱叶底红褐均匀;普洱叶底肥厚黄绿。 的叶底:叶底黄绿有活力 的叶底:叶底幼嫩、嫩匀,肥软匀亮 具体操作 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并将叶底拌匀铺开,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等。也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漂盘中,将清水漂叶进行观察,常用的术语有: 细嫩:芽头多,叶子长而细小,叶质优嫩柔软。 鲜嫩:叶质细嫩,叶色鲜艳明亮。 匀嫩:叶质细嫩匀齐一致,柔软,色泽调和。 柔嫩、柔软:芽叶细嫩、叶质柔软,光泽好,手指抚之如锦。 肥厚:芽叶肥壮、叶肉厚,质软,叶脉隐现。 瘦薄、飘薄:芽小叶薄,瘦薄无肉,质硬,叶脉显现。 粗老:叶质粗大,叶质硬,叶脉隆起,手指按之粗糙。 匀齐:“匀”是色泽调和;“齐”是老嫩一致,匀正无断碎。 单张:脱茎的独瓣叶子,也为“单瓣”。

短碎:毛茶经精制大都断成半叶,短碎是指比半叶更碎小的碎叶,也为“破碎”。 开展、摊张:冲泡后,卷紧的干茶吸水膨胀而展开片形,且有柔软感的为“开展”;老叶摊开为“摊张”。 卷缩:冲泡后,叶底不开展,仍卷缩成条形。 硬杂:叶质粗老而驳杂。 焦斑、焦条:叶张边缘或叶面有局部或全部黑色或黄色烧伤斑痕。局部的为“焦斑”,全部烧坏为“焦条”。 枯暗:叶色暗沉无光,陈茶叶底多数如此。

乳品安全-感官检验.

食品营养中心资源库 乳与乳制品的感官检验 乳类是营养比较丰富的食品,消化率、吸收率都较高,其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配合十分适当,有“白色血液”之称。人类主要饮用牛乳,其次是羊乳、马乳、等。为了延长存放时间和便于运输贮存,常把牛乳加工成乳粉、炼乳和酸乳等乳制品。 一、乳的理化性状 1. 色泽 新鲜牛乳是一种乳白色或稍带黄色的不透明液体。这是乳的成分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稍微黄色是乳中含有核黄素、乳黄素和胡萝卜素。 奶油的黄色则与季节、饲料以及牛的品种有较大的关系。 2.滋味和气味 正常的鲜乳具有特殊香味,尤其是加热之后香味更浓厚。由于乳中含有挥发性脂肪酸和其他挥发性物质。乳的气味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应注意环境卫生。 新鲜纯净的乳稍有甜味。 3.组织状态 乳为胶体溶液。其中乳糖和一部分可溶性盐类可形成真正的溶液;而蛋白质则与不溶性盐类形成胶体悬浮液,脂肪则形成乳浊液状态的胶体性液体,水分作为分散介质,构成一种均匀稳定的悬浮状态和乳浊状态的胶体溶液。 此外,需要检验酸乳有无乳清分离、奶粉有无结块、奶酪切面有无水珠和霉斑等情况,必要时可以将乳制品冲调后进行感官鉴别。 二、乳和乳制品的感官鉴别实例 1.鲜乳质量的感官鉴别: 色泽鉴别: 良质鲜乳为乳白色或稍带微黄色。 组织状态鉴别 良质鲜乳为呈均匀的流体,无沉淀、凝块和机械杂质,无粘稠和浓厚现象。 气味鉴别 良质鲜乳具有乳特有的乳香味,无其他任何异味。

滋味鉴别 良质鲜乳具有鲜乳独具的纯香味,滋味可口而稍甜,无其他任何异常滋味。 2.固体奶粉奶粉质量的感官鉴别 色泽鉴别: 良质奶粉色泽均匀一致,呈淡黄色,脱脂奶粉为白色,有光泽。 组织状态鉴别 良质奶粉为粉粒大小均匀,手感疏松,无结块,无杂质。 气味鉴别 良质奶粉具有消毒牛奶纯正的乳香味,无其他异味。 滋味鉴别 良质奶粉有纯正的乳香滋味,加糖奶粉有适口的甜味,无任何其他异味。 3.酸牛奶质量的感官鉴别 色泽鉴别 良质酸牛奶色泽均匀一致,呈乳白色或稍带微黄色。 组织状态鉴别 良质酸牛奶凝乳均匀细腻,无气泡,允许有少量黄色脂膜和少量乳清。 气味鉴别 良质酸牛奶有清香、纯正的酸奶味。 4.奶油质量的感官鉴别 色泽鉴别 良质奶油呈均匀一致的淡黄色,有光泽。 组织状态鉴别 良质奶油组织均匀紧密,稠度、弹性和延展性适宜,切面无水珠,边缘与中心部位均匀一致。 气味鉴别 良质奶油具有奶油固有的纯正香味,无其他异味。 滋味鉴别 良质奶油具有奶油独具的纯正滋味,无任何其他异味;加盐奶油有咸味;酸奶油有纯正的乳酸味。

食品感官评价的应用

食品感官评价的应用 08食营2班肖镇州200830600530 摘要:绝大多数的感官检验都是在一套工业体系中进行的,商业利益和战略决策也包括在内。作为在决策时减小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手段,我们能够体会到感官检验所产生的效益。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研究者和市场经理来说,感官检验的作用是一种减少风险的机制。本文主要介绍感官评价方法应用于产品贮藏期试验、质量控制、感官评价与仪器测定产品质构之间关系。 关键词:感官评价质量控制稳定性试验仪器测定 前言 感官评价是指用于唤起、测量、分析和解释产品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和听觉所引起反应的一种科学方法。感官评价包含一系列精确测定人对食品反应的技术,把对品牌和一些其他信息对消费者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努力解析食品本身的感官特性,并向产品开发者、食品科学家和管理人员提供关于其产品感官性质的重要而有价值的信息。感官评价技术在开发产品、研究基础理论、配料和调整工艺、降低成本、控制品质和优化产品等工作中提供着重要的服务。这些服务能给企业决策提供信息,降低决策风险。食品或消费产品厂家有一套感官检验程序,有助于确保满足消费者的期望(既有良好的质量又有满意的感官品质的产品进入市场)[1]。 一、感官评价应用于产品贮藏期试验 近年来,评估产品稳定性和储存期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那些食品、饮料和具生物活性的产品。这要归功于产品日期的日益普遍使用,赋予了产品在销售或者被消费者使用时的有效朗。对于那些无须标注有效期的产品来说,对储存期进行评估是出于竞争和商业方面的考虑。不管怎样,我们都有理由去了解产品随时间推移的变化情况及其对市场的影响。对于带日期的产品来说(比如销售日期或使用日期等),要考虑的是市场召回成本和消费者对靠近或者达到储存期限的产品的态度。而对于不带日期的产品来说,要考虑的是了解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或者通过发动广告攻势来加强消费者对产品感官差异的认识或强调某个产品已经过时。除此之外,技术发展(指工艺和原料方面)和新型的包装材料也会对产品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基于不当储存期做出的商业决策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后果,因此对产品储存期进行估算是十分重要的【2】。 很多企业都会测量产品的稳定性,一般也会对储存期有所了解,然而,竞争、技术、新型包装材料以及产品日期在包装上的位置等方面让我们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对产品稳定性问题进行审视。新的发展表面上增加了对稳定性测试的需求,但有时候也会对一些问题的复杂性缺乏充分的认识,这些问题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测试方法、产品变化与产品市场接受度的关系以及日益缩短的储存期所带来的经济影响等。这样,感官评定部门收到的产品稳定性测试申请往往会堆积如山,而且测试的频率也不是根据预期的储存期来制定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测试申请要求在18个月内每个月对产品进行测试,但是一半以上的测试实际上都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在开始的8—9个月内产品并不会有显著变化。大部分感官程序只要接到6—7个这样的测试任务就会满负荷了。显然,我们要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程序,在不牺牲所需要信息的前提下,在产品测试频率和可利用的资源之间建立平衡。 在接到测定储存期的申请之后,感官评定人员一定要和申请人商讨该项目的所有细节,例如,申请的提出是基于技术、新包装材料还是竞争对手等?产品目前的储存期是多长?现有什么关于稳定性方面的信息可以提供?还有,产品的配方在近期是否进行过更改?产品配方尚未定型就去确定其稳定性的做法完全是在浪费资源,除非是想鉴别出哪个配方的稳定性更能

感官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感官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班级:食安122班 姓名:何佳 学号:2012152008

感官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摘要介绍了感官评价的定义、主要方法、影响因素以及感官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感观评价在食品中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食品感观评价感观评价方法 Abstract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sensory evaluation, method,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ensory eval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view of evaluation in food research situation are reviewed, 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food sensory evaluation methods 食品感官起源于20 世纪40 年代初,欧美等国家首先进行了感官品评方法的研究,蒂尔格纳于1957 年用波兰语写成第一部感官学专著———《定量与定性感官分析法》。日本和美国学者的著作《工业感官检验手册》、《食品感官评价的原则》也于1962 年和1965 年相继问世。1986 年创刊的首个介绍感官知识和技术应用的专业期刊《Journal of Sensory Studies》正式出版,20 多年以来已刊出了世界各国在食品感官领域的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中国食品工业朝着安全营养、美味、便捷的方向长足地发展,各种包装精美、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食品层出不穷。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再单单只是为了生存,而是对食品风味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口味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食品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对于食品来说,风味是食品的灵魂,而香精在食品的风味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食用香精分为甜味香精和成味香精。甜味香精主要用于饮料、糖果、饼干、巧克力等食品行业中,咸昧香精主要用于方便面、肉制品、鸡精调味料、休闲膨化食品、复合调味料、餐饮配料等食品行业中。随着方便面、鸡精、肉制品、膨化食品等食品领域的快速发展,咸味香精也伴随着咸味食品行业同步发展起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主食Et益“方便化”,从而为咸昧香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媒体宣传,个人自己的饮食经验等等,食品信息的真实性与充分性给消费者一种先人为主的“感觉”定势。消费者接受食品与否,主要是取决于食品的质量,而食品质量的高低完全是消费者的满意度而定。消费者对于咸味食品的满意度也就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对咸味香精的满意度,感官评价便是科学化解决顾客满意度的关键技术,也是很有效的工具之一。因此,对

食品感官检验

食品感官检验 一、名词解释 1、食品感官鉴评的定义 2、感觉阈 3、绝对阈 4、范氏实验 5、啜食实验 6、感觉疲劳 7、二、三点实验法 8、三点实验法 9、顺位实验法 10、描述实验法 二、问答题 1、心理对感觉的影响,并详细说明, 2、选择食品感官鉴评候选人员时,应考虑哪些因素,详细说明。 3、在食品感官鉴评人员筛选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详细说明。 4、详细说明感官鉴评的环境条件, 5、掌握几个描述分析的语言及特点,如果汁、火腿肠、牛奶(鲜)、面包、奶粉等。 答案如下: 一、 1、感官评价是用于唤起、测量、分析和解释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和听觉而感知到的食品

及其他物质的特征或者性质的一种科学方法。 2、感觉阈:a、是指从刚能引起至刚好不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的一个范围。 b、感官(受体) 接受的上下限对最小变化的敏感程度。(ab任选一个作答) 3、绝对阈:是适足以引起感官反应的单一刺激能量的强度。(上下限、觉察阈) 4、范氏实验:通过舌头来感觉气味,使用啜食技术,用于食品的香味识别。 5、 6、感觉疲劳:由于受到连续和重复刺激而使感觉器官的敏感性降低。 7、 二、三点实验法 先提供给鉴评员一个对照样品,接着提供两个样品,其中一个与对照样品相 同。要求鉴评员熟悉对照样品之后,从后者提供的两个样品中挑选出与对照样品相同的样品的方法称为二-三点检验法,也称一-二点检验法。 呈送顺序有:RAAB, RABA(其中A为参照样)。 8、三点实验法 同时提供三个编码样品,其中有两个是相同的,要求鉴评员挑选出其中不同于 其它两样品或哪两个样品相似的检查方法称为三点试验法,也称三角试验法。 呈送顺序有:ABA、AAB、ABB、 BAA、 BAB、BBA。 9、顺位实验法:比较多个样品,按照某一品质的大小、强弱进行排序的试验 方法。 10、描述实验法:有一组合格的感官评价人员对产品提供定性、定量描述的感觉检验方法,是一种全面的分析方法,所有感官都要参与描述活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 二、 1、a、对比增强b、对比减弱c、变调现象d、相乘作用e、阻碍作用 2、(1)兴趣。兴趣是挑选候选人员的前提条件。

茶的感官评价表

茶的感官评价表 表1茶叶评分表 评茶地点姓名 总得分=外形得分×20%+水色得分×10%+香气得分×10%+滋味得分×50%+叶底×1表2茶叶评分标准表

注:需设备:玻璃仪器、酒杯、茶杯 叶底,是茶叶品评的一种常用术语,亦称茶渣,即指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叶片.举几个名茶品种的叶底来说明: 红茶的叶底:叶底明亮的,质量好,叶底花青的为次,叶底深暗多乌条的为劣。叶底的色泽,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杂为下,叶底的嫩度,以柔软匀整为上,粗硬花杂为下。红碎茶的叶底着重红亮度,而嫩度相当即可。 日照绿茶的叶底:均匀明亮、色泽翠绿 龙井茶的叶底:芽叶细嫩成朵,均匀整齐、嫩绿明亮、鲜活美观。 铁观音的叶底:如同绸缎般光亮、柔软,且叶片肥厚、细嫩,整体洁净,无花杂 碧螺春的叶底:叶底嫩绿明亮 普洱茶的叶底:普洱熟茶叶底红褐均匀;普洱生茶叶底肥厚黄绿。 黄山毛峰的叶底:叶底黄绿有活力 白毫银针的叶底:叶底幼嫩、嫩匀,肥软匀亮 具体操作

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并将叶底拌匀铺开,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等。也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漂盘中,将清水漂叶进行观察,常用的术语有: 细嫩:芽头多,叶子长而细小,叶质优嫩柔软。 鲜嫩:叶质细嫩,叶色鲜艳明亮。 匀嫩:叶质细嫩匀齐一致,柔软,色泽调和。 柔嫩、柔软:芽叶细嫩、叶质柔软,光泽好,手指抚之如锦。 肥厚:芽叶肥壮、叶肉厚,质软,叶脉隐现。 瘦薄、飘薄:芽小叶薄,瘦薄无肉,质硬,叶脉显现。 粗老:叶质粗大,叶质硬,叶脉隆起,手指按之粗糙。 匀齐:“匀”是色泽调和;“齐”是老嫩一致,匀正无断碎。 单张:脱茎的独瓣叶子,也为“单瓣”。

五大结合法在《食品感官评定》课程中的应用

五大结合法在《食品感官评定》课程中的应用食品品质评价概述及感官评价在奶酪分析中应用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工程1班) 食品感官科学是系统研究人类感官与食物相互作用形式与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核心的表现形式是食品感官品质,其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感官分析。感官分析仅短短40多年的发展历史,却因在产品研发、质量控制、风味营销和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等方而的强大作用,迅速成为现代食品科学技术及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主要介绍了食品感官评价的新方法、新技术,并对食品感官评定的作用,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并以豆奶,阐述了分析的方法。 1 感官评定研究现状 纵观感官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即:从管理者品评起步;专业感官品评小组品评成主体,多学科交叉与应用,感官评价活动标准化;感官分析与理化分析相结合,仪器测量辅助感官评价。从管理者品评起步感官是人类最为原始、简单、有效的使用工具和技术手段。专业感官品评小组品评成主体是通过他们的感官评价,决定生产工艺以保证产品具有满意的品质。仪器测量辅助感官评价食

品的感官特性一般可指色、香、味、形几个方面。目前,针对色泽的仪器测定已经建立了与人的视觉之间良好的相关性。 我国有着悠久的感官评价历史,特别是在白酒、茶叶、烟草等传 统嗜好性食品的生产、加工与流通管理中。然而总体上我国的感官科学技术发展较为缓慢,基础相对薄弱。我国的食品企业在产品改进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大多缺乏规范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对感官分析技术与标准的研究及应用落后于发达国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感官分析方法标准十分欠缺。 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感官 评价技术也得到蓬勃的发展,正在由经验型向科学分析型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与科技工作者投入感官科学研究中。对我国一些传统食品,如白酒、米酒、茶叶、馒头、米饭等的感官评价方法进行探讨。此外,我国在研究智能感官分析仪器方面有了一些进展。 2 感官评定的作用 食品感官评定,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生产卫实验室研究过程,特 别是新产品开发和质量控制。

茶的感官评价表

茶的感官评价表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茶的感官评价表 ? 表1茶叶评分表 ? 评茶地点姓名 总得分=外形得分×20%+水色得分×10%+香气得分×10%+滋味得分×50%+ 叶底×10% 表2茶叶评分标准表

注:需设备:玻璃仪器、酒杯、茶杯 叶底,是品评的一种常用术语,亦称茶渣,即指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叶片.举几个名茶品种的叶底来说明: 的叶底:叶底明亮的,质量好,叶底花青的为次,叶底深暗多乌条的为劣。叶底的色泽,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杂为下,叶底的嫩度,以柔软匀整为上,粗硬为下。的叶底着重红亮度,而嫩度相当即可。 的叶底:均匀明亮、色泽翠绿 的叶底:芽叶细嫩成朵,均匀整齐、嫩绿明亮、鲜活美观。 的叶底:如同绸缎般光亮、柔软,且叶片肥厚、细嫩,整体洁净,无花杂 的叶底:叶底嫩绿明亮 的叶底:普洱叶底红褐均匀;普洱叶底肥厚黄绿。 的叶底:叶底黄绿有活力 的叶底:叶底幼嫩、嫩匀,肥软匀亮 具体操作 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并将叶底拌匀铺开,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等。也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漂盘中,将清水漂叶进行观察,常用的术语有:

细嫩:芽头多,叶子长而细小,叶质优嫩柔软。 鲜嫩:叶质细嫩,叶色鲜艳明亮。 匀嫩:叶质细嫩匀齐一致,柔软,色泽调和。 柔嫩、柔软:芽叶细嫩、叶质柔软,光泽好,手指抚之如锦。 肥厚:芽叶肥壮、叶肉厚,质软,叶脉隐现。 瘦薄、飘薄:芽小叶薄,瘦薄无肉,质硬,叶脉显现。 粗老:叶质粗大,叶质硬,叶脉隆起,手指按之粗糙。 匀齐:“匀”是色泽调和;“齐”是老嫩一致,匀正无断碎。 单张:脱茎的独瓣叶子,也为“单瓣”。 短碎:毛茶经精制大都断成半叶,短碎是指比半叶更碎小的碎叶,也为“破碎”。 开展、摊张:冲泡后,卷紧的干茶吸水膨胀而展开片形,且有柔软感的为“开展”;老叶摊开为“摊张”。 卷缩:冲泡后,叶底不开展,仍卷缩成条形。 硬杂:叶质粗老而驳杂。 焦斑、焦条:叶张边缘或叶面有局部或全部黑色或黄色烧伤斑痕。局部的为“焦斑”,全部烧坏为“焦条”。 枯暗:叶色暗沉无光,陈茶叶底多数如此。

食品感官品质评定及其食品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食品感官品质评定及其食品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一、食品感官评定的原理和依据 食品感官评定就是凭借人体自身的感觉器官,具体地讲就是凭借眼、耳、鼻、口(包括唇和舌头)和手,对食品的质量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也就是通过用眼睛看、鼻子嗅、耳朵听、用口品尝和用手触摸等方式,对食品的色、香、味、和外观形态进行全方面全面的评定以获得客观真实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的手段,对食品的感官质量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食品感官评定的原理 当食品的感官性状发生轻微的异常变化时,常会使人体感觉器官也产生相应的异常感觉。食品感官评定指标主要是指色泽、气味、滋味和外观形态。现将有关食品色、香、味的感官评定基本原理简述如下: 1、视觉与食品的色泽 食品的色泽是人的感官评价食品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食品显现着各不相同的颜色,不同种食品中含有不同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又吸收了不同波长的光。如果有机物吸收的是可见光区域内的某些波长的光,那么这些有机物就会呈现各自的颜色,这种颜色是由未被吸收的光波所反映出来的。如果有机物吸收的光其波长在可见光区域以外,那么这种有机物则是无色的。 对于判定食品的品质亦可从明度、色调、饱和度这3个基本属性全面地衡量和比较,这样能准确地推断和评定出食品的质量优劣,以确保购买良质食品。2、嗅觉与食品的气味 食品本身所固有的、独特的气味乃是食品的正常气味。嗅觉是指食品中含有挥发性物质的微粒子浮游于空气之中,经鼻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然后传达至中枢神经所引起的感觉。人的嗅觉比较复杂,亦很敏感。 3、味觉与食品的滋味 味觉与温度有关,一般在10℃~45℃范围内较适宜,尤以30℃时为敏锐。随温度的降低,各种味觉都会减弱。味道与呈味物质的组合以及人的心理也有微妙的相互关系。味精的鲜味在有食盐时尤其显著,是咸味对味精的鲜味起增强作用的结果。另外还有与此相反的消减作用,食盐和砂糖以相当的浓度混合,则砂糖的甜味会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当尝过食盐后,随即饮用无味的水,也会感到有些甜味,这是味的变调现象。另外还有味的相乘作用,例如在味精中加人一些核苷酸时,会使鲜味有所增强。 在选购食品和感官评定其质量时,常将滋味分类为甜、酸、咸、苦、辣、涩、浓淡、碱味及不正常味等。

食品检验感官检验试题

. 食品感官分析一、感官鉴评的基本术语1.感官特性:可由感觉器官感知的产品特性。鉴评员:参加感官分析的人员。分为初选鉴评员、优选鉴评员和专家等。2. 鉴评小组:参加感官分析的鉴评员组成的小组。3. 4.接受:特定的个人或人们愿意消费某产品的行为。5.可接受性:根据产品的感官特性,特定的个人或人们愿意消费某产品的状况。6.厌恶:一种令人讨厌的感觉。它使人躲避产生这种感觉的刺激。7.可口性:能使消费者喜爱食用的食品的综合特性。强度:感受到的感觉的大小或者引起这种感觉的刺激的大小。8. 9.感官适应:由于受到连续的和(或)重复刺激而使感觉器官的敏感性暂时的改变。10.感觉疲劳:敏感性降低的感官适应反应。11.拮抗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低于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的叠加。协同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超过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的叠加。12. 掩蔽:由于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而降低了其中某种刺激的强度或使对该刺激的感受发生改13. 变。刺激阈:引起感觉所需要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这时不需要识别出是一种什么样的刺激。14. 识别阈:感知到的可鉴别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15. 16.差别阈:对刺激的强度可感觉到差别的最小值。甜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蔗糖)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17. 酸味的:由某些酸性物质(例如柠檬酸、酒石酸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18. 19.苦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奎宁、咖啡因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咸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氯化钠)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20.碱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碳酸氢钠)在嘴里产生的复合感觉。21. 涩味的:某些物质(例如多酚类)产生的使皮肤或粘膜表面收敛的一种复合感觉。22. 风味:品尝过程中感受到的嗅觉、味觉和三叉神经特性的复杂结合。23.异常风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风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24.异常气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气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25.味道:能产生味觉的产品的特性。26. 后味:余味:在产品消失后产生的嗅觉和27.(或)味觉,它有时不同于产品在嘴里时的感受。 气味:嗅觉器官感受到的感觉特性.28. 芳香:一种带有愉快内涵的气味。29. 特征:可区别及可识别的气味或风味特色。30. 外观:一种物质或物体的外部可见特征。31. 稠度:由机械的方法和触觉感受器,特别是口腔区域受到的刺激而觉察到的流动特性。它随产品的质32. 地不同而变化。 参照值:与被评价的样品对比的一个选择的值(一个或几个特性值,或者某产品的值). 33.对照样:选择用作参照值的被检样品,所有其他样品都与其作比较。34.参比样:本身不是被检材料,而是用来定义一个特性或者一个给特性的某一指定水平的物质。35. 二点检验法:以随机的顺序同时出示两个样品给鉴评员,要求鉴评员对这两个样品进行比较,判别整36.个样品或某些特征强度顺序的检验方法。 二-37.三点检验法:先给鉴评员一个对照样品,接着提供两个样品,其中一个与对照样品相同。

茶叶滋味评语

茶叶滋味评语 篇一:茶滋味评语 茶叶本身具有的滋味。常用于与其他物质拼合的茶叶审评。 鲜爽:鲜美爽口,有活力。 鲜醇:鲜爽甘醇。 鲜浓:茶味新鲜浓爽。 嫩爽:茶味嫩鲜爽口。 浓爽:味浓而鲜爽。 浓醇:味浓而醇正。 浓厚:茶味浓度和强度的合称。 清爽:茶味浓淡适宜,柔和爽口。 清淡:茶味清爽柔和。用于嫩度良好的烘青型 绿茶。 柔和:滋味温和。用于高档绿茶。 醇厚:茶味厚实纯正。用于中、上档茶。 醇正:味道纯正厚实。 生味:因鲜叶内含物在制茶过程中转化不够而显生涩味。多见于杀青不透的绿茶。 生涩:味道生青涩口。夏、秋季的绿茶如杀青不匀透,或花青素含量高的紫芽种鲜叶为原料等,都会产生生涩的滋味。

浓涩:味道浓而涩口。多用于夏、秋季生产的绿茶。杀青不足及半生不熟的绿茶,滋味大多呈浓涩,品质较差。 粽叶味:一种似经蒸煮的粽叶所带的熟闷味。多见于杀青时间长且加盖不透气的制品。收敛性:茶汤人口后,口腔有收紧感。 味淡:由于水浸出物含量低,茶汤味道淡薄。多见于粗老茶。如用修剪枝叶制得的茶叶一般味很淡。 平淡:味淡平和,浓强度低。 苦涩:茶汤味道既苦又涩。多见于夏、秋季制作的大叶种绿茶。 青涩:味生青,涩而不醇。常用于杀青不透的夏、秋季绿茶。 味浓:茶汤味道浓,口感刺激性强。多用于夏、秋季大叶种绿茶。但味浓 对绿茶而言不一定是好茶。尤其是名优绿茶,忌滋味过浓。 乏味:茶味淡薄,缺少浓强度。 走味:茶叶失去原有的新鲜滋味。多见于陈茶和失风受潮的茶叶。苦味:味苦似黄莲。被真菌危害的病叶。如白星病或赤星病叶片制成的茶带苦味;个别品种的茶叶滋味也具有苦味的特性,用紫色芽叶加工的茶叶,因花青素含量高,也易出现苦味。味鲜:味道鲜美,茶汤香味协调。多见于高档绿茶。 熟味:茶味缺乏鲜爽感,熟闷不快。多见于失风受潮的名优绿茶。火味:干燥工序中锅温或烘温太高,使茶叶中部分有机物转化而产生似炒熟的黄豆味。辛涩:茶味浓涩不醇,仅具单一的薄涩刺激性。多见于夏、秋季的下档绿茶。

感官评价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与前景

感官评价在食品分析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感官评价的基本概念与评价方法,以及目前感官评价在国内外食品行业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感官评价食品分析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 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食品工业朝着安全营养、美味、便捷的方向发展,各种包装精美、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食品层出不穷。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再单单只是为了生存, 而是越发注重食品的质量。食品质量的优劣最直接地表现在它的感官性状上,通过感官指标来鉴别食品的良莠和真伪,不仅简便易行,而且灵敏度高,直观而实用,它可以及时准确地判定出食品有无异常现象的发生,还能够检验出其他检验手段无法判断的特殊性污染或食品感官性状的微量变化,某些项目的检测灵敏度甚至超过仪器分析方法。 1 感官分析的定义 感官分析是利用科学客观的方法,借助人类的感觉器官(听觉、嗅觉、味觉、视觉)对食品的感官性质进行评定、换起、测定、分析、解释,并结合心理、生理、物理、化学及统计学等学科,对食品进行定性、定量的测量与分析,了解人们对这些产品的感受或喜欢程度,并测知产品本身质量的特性。简单的讲就是以“人”作为仪器工具,借助人的眼睛、鼻子、嘴、舌、手和耳朵,并结合心理、生理、物理、化学及统计学等多学科,对食品进行定性、定量的测量及分析,从而了解产品本身的特征,进一步了解该产品被消费者接受或喜爱的程度。 2 食品感官分析的方法 2·1 按应用目的可分的类型 目前常用于食品领域中的感官分析方法有数十种之多,按应用目的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分析型和偏爱型。分析型的目标是产品。评员作为仪器使用,希望知道产品具有哪些性质、强度、感官差异。评员要进行筛选和训练,评员中还可能包括专家评员。分析型包括描述分析、差异测定(总体差异测定和性质差异测定)、

食品感官评定

第一章绪论 1. 什么是食品感官评价? 感官评价是用于唤起(组织)、测量、分析和解释产品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和听觉所引起反应的一种科学方法。该定义已被食品技术专家协会接受和认可。 食品感官评价的四个要素: ■组织(唤起):在品评的整个过程中,使用恰当的品评表和提示语,唤醒品评人员的某种注意力,从而得到相对应的噪声影响最小的感知。 ■测量:感官分析是一门定量的科学,通过采集数据,在产品性质和人的 感知之间建立合理的、特定的联系。感官方法主要来自行为学研究的 方法,是通过观察和测量人的反应的方式。 ■分析:适当的数据分析是感官检验的重要部分,通常使用的是实验设计 和数理统计分析的有效组合,以便使各种复杂的影响因素最小化,体 现出品评结果的科学可靠性。 ■解释(结论):感官分析专家不仅仅只是为了得到实验结果,而是必须对结果给出科学的 解释和合理的措施。是基于数据、分析和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判断,包括所采用的方法、实验的局限性和可靠性。 食品感官评价的研究内容 (1)以人的感官测定物品的特性 分析型(感官评定):对食品固有质量特性(色、香、味、形、质)的分析称为分析型感官评定。 (2)以物品的特性来获知人的特性或感受 嗜好型:对食品感官质量特性的分析。它以食品为工具,来测定人的感官特性。 食品感官评定的一般程序:项目目标的确定——实验目标的确定——样品的筛选——实验设计——实验的实施——分析数据——解释结果 2. 为什么要发展感官评价? 传统意义上的感官评价(感官鉴别)的弊端: (1)由鉴评专家担任鉴评员,人数少,不易召集。 (2)每个人的感觉灵敏度、嗜好和评判标准有差异。 (3)受生理、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4)受人主观因素的影响(感情倾向和利益冲突)。

乳制品国标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是中国卫生部在1986年颁布的乳品标准基础上修订的国家标准体系,包括乳品产品标准15项、生产规范2项、检验方法标准49项,于2010年3月26日公布,2010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 目录 简介 修订 特点 实施 相关说明 主要内容 简介 中国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于2010年由中国卫生部批准公布,其中共包括66项具体标准,涉及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所有乳类和乳制品。这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对1986年颁布的乳品标准进行的一次重大修订,因此也被称为乳品新国标。 修订 2008年国务院公布实施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完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用1年左右时间整合现行乳品标准。 从2008年12月开始,卫生部会同农业部、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奶业协会等单位组建了乳品安全标准工作协调小组和专家组。在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下,专家组开展了乳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工作。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按照公开透明原则,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鼓励各领域专家参加工作组、起草组以及专家组的会议讨论。 2009年10月底,卫生部在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并按程序向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通报。 2010年1月至2月,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 2010年3月26日,卫生部颁布乳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点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包括乳品产品标准15项、生产规范2项、检验方法标准49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基本解决现行乳品标准的矛盾、重复、交叉和指标设置不科学等问题,提高了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科学性,形成了统一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 与以往乳品标准比较,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有以下特点: 1、体现<食品安全法>立法宗旨,突出安全性要求。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属于技术性法规,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法》要求,突出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限量规定。 2、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基础,兼顾行业现实和发展需要。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数据为依据,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同时注重听取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意见,充分考虑中国乳品行业实际情况,确保标准的实用性。 3、整合现行乳品标准,扩大标准的覆盖范围。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了以往乳品标准中的强制性规定,在减少标准数量的同时,提高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通用性和覆盖面,避免标准间的重复和交叉。 4、与现行法规和产业政策相衔接,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实施 为做好新旧标准衔接,合理设置标准实施过渡期,卫生部根据标准修改情况、对生产工艺的影响和实施难度,分类确定了标准的具体实施时间,分别为: 《生乳》(GB19301—2010)和《生乳相对密度的测定》(—2010)等检验方法标准自2010年6月1日起实施; 《巴氏杀菌乳》(GB19645—2010)等乳品产品标准和《乳制品良好生产规范》(GB12693—2010)等生产规范标准自2010年12月1日期实施; 《婴儿配方食品》(GB10765—2010)等婴幼儿食品安全标准自2011年4月1日起实施。 相关说明 关于农兽药残留指标 农兽药残留主要来自饲料和养殖环节,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相关国家仅在生乳中设置农兽药残留规定,不在乳制品中设置上述要求。中国参照国际组织和多数国家做法,仅在《生乳》(GB19301-2010)中设置农兽药残留规定,具体按照现有农药残留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公告执行。乳品产品标准规定所用生乳原料应符合《生乳》(GB19301-2010)。农业部正在完善食品中农兽药残留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