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

第一章

第一节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形态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关系)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的观点,

意识的本质

第二节

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否定之否规律(辩证否定的实质)

第三节

规律及其特性

第二章

第一节

实践的中介系统

实践的环节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认识的本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认识路线

认识过程的基本运动(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想认识的条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

真理及其特性(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

价值及其特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关系)

可能会考的题目:

1.为什么客观事物不等于客体?(答案意思相同即可)

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

2.实践活动中的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

黑色标注为考试重点

自考04753管理学概论2016复习提纲

一、单项选择题 1.促使组织的活动按照计划规定的要求展开,这种职能属于() A.计划职能 B.组织职能 C.领导职能 D.控制职能 2. 在组织中负有全面职责并具有最高权力的是() A.高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基层管理者 D.操作者 3.通过把管理问题抽象成一个模型,求解模型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解,依据最优解和组织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组织计划的方法是() A.滚动计划法 B.网络计划法 C.运筹学方法 D.盈亏平衡分析 4.针对公司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问题,在某一行业或某一细分内确定其市场地位和发展态势的战略的是() A.公司总体战略 B.经营业务单位竞争战略 C.职能战略 D.增长战略 8.在各种组织理论中,强调以工作为中心是() A.古典组织理论 B.新古典组织理论 C.权变组织理论 D.文化组织理论 9.综合运用传统设计原则,组织结构比较严谨复杂而且相当正规,运用集权式的管理进行运作,这种组织属于() A.机械式组织 B.有机式组织 C.生产型组织 D.服务型组织 10.把决策权集中在组织领导层,下级部门和机构只能依据上级的决定办事的是() A.直线职权 B.参谋职权 C.集权 D.分权 12.在管理者的技能中,对于高层次的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技能是() A.概念技能 B.技术技能 C.人际技能 D.服务技能 13.属于通过霍桑实验提出来的观点是() A.职能工长制 B.激励性付酬制度 C.存在“非正式组织” D.一般管理理论 14.提出“在管理中要根据环境和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观点的学派是( ) A.社会系统学派 B.决策理论学派 C.权变理论学派 D.系统管理学派 15.“完全按照结果或后果制定道德决策”的观点属于() A.道德的功利观 B.道德的权力观 C.道德的公正理论观 D.社会契约整合理论 16.在狭窄的市场上寻求成本优势或者是差异化优势,这种战略被称为() A.增长战略 B.聚焦战略 C.差异化战略 D.低成本战略 21.从领导者的性格、品质来分析领导的成败,试图从中找出成功领导者的品质,这种理论属于() A.领导行为理论 B.领导特质理论 C.权变理论 D.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22.工作结束后进行的控制是( D ) A.预先控制 B.前馈控制 C. 预先控制 D.反馈控制 23.具有高度灵活、适应性强、组织结构相对简单的组织结构是() A.机械式组织 B.有机式组织 C.服务型组织 D.生产型组织 24.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 A.管理幅度减小,管理层次减小 B.管理幅度增加,管理层次增加 C.管理幅度增加,管理层次减小 D.管理幅度增加,管理层次不变 25.在计划的类型中,组织内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活动所需要遵守的规则被称为() A.政策 B.方法 C.规划 D.程序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目录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与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2)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2) 四、本课程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难点 (2) 五、职场健康与安全 (8) 六、课时安排 (8) 七、考核方式 (8) 八、参考教材 (9)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总学时:72课时)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与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旅游概论》是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它是一门研究旅游者、旅游业双方活动,影响旅游接待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非常重要的学科。 通过学习,要求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旅游学基础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为进一步学习酒店服务专业的其他学科和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2.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和旅游的基本要素,旅游的产生,旅游者的条件,构成旅游业的要素,影响旅游市场的主要因素等,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旅游酒店服务工作和旅游经营管理工作打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 3.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2)掌握旅游的基本要素,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产生旅游者的条件。 (3)掌握旅游业的构成,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 (4)掌握旅游市场的概念、细分,以及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

(5)掌握生态旅游的概念、发展现状和意义,理解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6)理解并掌握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旅游概论》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只有全面地掌握了旅游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其他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生只有在学习了此课程并对旅游学科有全面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酒店专业的其他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旅游地理》课程为基础,在学习本课程以前,应先学习《旅游地理》课程。本课程与《旅游心理学》、《前厅与客房服务》等专业课程相配合,共同组成酒店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基本体系。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学媒体的设置应是多样化的。教学媒体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还应配有多媒体教学、习题讨论、实习等教学媒体和手段,加深学生对旅游活动的感性认识,提高欣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能力。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也应结合实践教学。有条件的教学班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定期进行参观、游览、讨论、评论,增强学生对旅游活动的感性认识,提高旅游经营管理能力,为今后从事酒店经营管理等工作打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 四、本课程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旅游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的概 念、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的特点、旅游 的类型。了解旅行和旅游的区别。 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的产生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568—社会工作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年级________;层次________;专业________;姓名________ 新增社会工作概论a-2 一、单选题 1.某服务对象向社会工作者抱怨道:“我的班主任老师经常挑我的刺儿,故意问我最难的问题,让我在班上丢脸,我真受不了!”下列社会工作者的回应中,运用“同理”技巧的是(C)。 A.“老师为什么这样对你呢?” B.“振作起来。我相信你能处理得很好!” C.“你生老师的气,因为他让你在班上很没面子。” D.“你可能想多了,老师对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美国学者罗斯曼提出的社区工作三大模式:(D) A.地区发展模式 B.社会计划模式 C.社会行动模式 D.互动模式 3.在社会工作发展历史上,对慈善事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C)。 A.《地方政府社会服务法》 B.《社会保障法案》 C.《伊丽莎白济贫法》 D.《新救济法》 4.对机构投入的人力、时间、经历和财力的评估,指的是哪种类型的评估。(B) A.过程评估 B.投入评估 C.方案评估 D.结果评估 5.社会工作者小马所在机构长期在某村庄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协助村民发展有机农业,受到村民欢迎。某电视台想采访小马并报道该服务,小马向机构负责人汇报并经同意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小马的做法体现了社会工作者对(D)的伦理责任。 A.同事 B.专业 C.社会 D.机构 6.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之一,与个案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相比,小组工作功能和效果上的特点是(B)。 A.帮助服务对象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B.帮助服务对象利用与其他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和动力,解决个人社会心理功能性方面的问题 C.通过组织服务对象参与机构决策的过程,培养服务对象利己利人的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D.通过组织服务对象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意识,共同改善生活质量 7.以下哪种情况需要个案工作的介入(B) A.小明的班级出现不团结的情况 B.小明最近因高考压力大出现焦虑的情绪 C. 小明所在的社区因卫生情况与物业发展争执 D.小明出现抑郁症的表现 复习资料,自我完善,仅供参考,考完上交!

2017南京林业大学林学概论考研真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南京林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807科目名称:林学概论满分:150分 注意:①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②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或草稿纸上均无效;③本试题纸须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一、填空题(8题,每空2分,共30分) 1.根据形成土壤质地的不同,可以把土壤分为沙土、(1)、(2)三类。 2.依据采用的手段不同,林木病害防治措施可分为病害检疫、(3)、(4)、及生物防治等。 3.根据植物对光周期反应的不同,可将植物归纳为中间型植物、长日照植物、(5)和(6)四类。 4.根据对光照强度的适应,可将植物分为阳生植物、(7)和(8)3类。 5.常见的人工防护林类型主要有农田防护林、(9)、(10)等。 6.低温对植物的危害主要有冷害、(11)、(12)等。 7.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主要有均匀分布、(13)和(14)3类。 8.在我国江苏、安徽和山东3个省份分布最为广泛的人工林为(15)。 二、单项选择题(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某一山体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植被类型自然更替最可能的顺序是()。 A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高山草甸 B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矮曲林—山地针叶林 C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阔混交林—山地针叶林 D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季雨林—高山草甸 2.“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柳树最适合于()。 A埋条育苗B扦插育苗C压条育苗D播种育苗 3.下列不属于无性繁殖()。 A苹果嫁接B杨树扦插C飞播造林D杨树埋条 4.适地适树品种培育最适合的种源是()。 A国外引种资源B野生种质资源C人工种质资源D本地种质资源5.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地带性植被为()。 A苔原B季雨林C常绿阔叶林D针叶林 6.上层疏伐法的采伐对象是()。 A上层优势树种B上层非目的树种C上层被压树种D上层主要树种7.阴生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B光补偿点高,生长在荫湿条件下 错误!未定义样式。第1页共2页

旅游经济学课程标准

《旅游经济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1060020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理论课(含实践) 课程学分 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践学时16 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后续课程酒店管理、酒店市场营销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制定人仝泽柳制定日期2012.9.5 审核人仝泽柳修订人仝泽柳修订日期2014.6.15 审核人仝泽柳签发人钱宏签发日期2014.6.20 一、课程定位 《旅游经济学》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必修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旅游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指导,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及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的研究,揭示支配旅游经济运行的规律,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实际工作,促进旅游经济的协调、稳定、持续的发展,使旅游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旅游经济活动运行中各个主要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本课程应该在完成政治经济学、旅游学概论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后开设,要使本课程的知识在实际中真正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对所学旅游课程知识要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同时,还要辅之于长期的实践和探索。 二、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涉及到经济学的学科,开这门课的木的是要让同学们掌握旅游中的经济现象,如旅游产品、旅游的需求与供旅游消费的性质,以及旅游经济效益如何人评估与测量。让同学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业务充分认识。2.能力目标 (1)让同学知道社么是旅游产品,以及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开发。 (2)了解旅游的需求以及供给、旅游需求弹性系数。 (3)如何利用游客消费结构来满足旅游效用最大化。 3.知识目标 (1)以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使学生认识旅游产品的特点,旅游活动的商品化、旅游产品的结构、旅游产品的供给,投资与资源开发等问题,使其认识旅游经济活动不同于其他经济活动的特殊性。

社会工作概论期末复习(DOC)

第一章——第二章 单选题 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是( D )。 A、为人民服务 B、慈善和爱心 C、科学知识 D、利他主义 2、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 C )。 A、尊重案主 B、引导案主 C、助人自助 D、为案主提供服务 3、下列对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D )。 A、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个人慈善事业 B、社会工作是社会中的中上层成员出于人道主义或宗教信仰的驱使,对社会上贫苦及不幸者的施舍 C、社会工作是对被救助者物质上的扶助 D、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服务活动 4、关于社会工作助人过程的不对称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表现为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 B、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过程是双方面的 C、合作的促成力量不对称 D、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相互配合的过程 5、关于社会工作的直接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预防 B、促进个人的发展 C、推进社会公平 D、治疗 6、在中国,接受他人的帮助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先接受“自家人”的帮助,实在行不通了才会选择接受“外人”的帮助。接受“外人”的帮助对讲“面子”的中国人来说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这会欠下很大一笔人情债。由此,在开始与案主接触阶段,下列社会工作者要注意的问题中哪个是错误的?( D ) A、建立信任 B、扮演的社会角色 C、平等的地位 D、协助案主运用其自身的内部资源 7、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背景,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他们身上可能有很多缺点,有适应和不适应的品质,有建设性和非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但不管怎样,他有权成为他自己,他有权这样去想这样去做。这意味着( A )。 A、社会工作者应接纳案主 B、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对案主的信息进行保密

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全国统考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大纲 854管理学概论考试大纲

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管理学概论)(854) 一、考查目标 “管理学概论”是贵州师范大学财经商贸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重点考查学生对管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及其应用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同时考查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判断学生是否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质和培养潜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管理学概论》考试主要考查管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该科目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管理学基础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分析实践问题,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查内容 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第二部分是计划,第三部分是组织,第四部分是领导,第五部分是控制,第六部分是创新。 第一部分是总论。要求考生掌握管理的定义和职能,理解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掌握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其发展,理解大数据时代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结合实际理解和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二部分是管理的计划职能。要求考生掌握决策的定义、决策类型、决策理论、决策过程,理解决策的影响因素,能运用决策方法进行决策分析;掌握计划的概念和类型,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目标的性质。 第三部分是管理的组织职能。要求考生掌握组织和组织结构的含义,理解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集权和分权的影响因素,掌握组织结构的类型并能结合实际进行分析;理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分、直线与参谋及其相互关系;掌握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并能运用组

织变革的一般规律分析当今组织变革中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第四部分是管理的领导职能。要求考生掌握领导的基本概念,理解领导的性质和作用,了解领导方式及其理论;掌握激励的基本概念,理解激励的性质,能运用激励理论分析组织中的实际问题;掌握沟通类型与方式,理解沟通障碍及其克服。 第五部分是管理的控制职能。要求考生掌握控制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控制的基本方法。 第六部分是管理的创新职能。要求考生掌握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创新的过程;理解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基本内容。 主要参考书目:《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六版),周三多、陈传明、贾良定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学期】:第一四学期【参考课时】:36 学时 【前导课程】:《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编制人员】:苑秀彬、王莉、付琳琳、郑艳【参与企业】:龙凡、王焕宇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服务 与管理等工作打下专业背景知识与技能。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 学效果直接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本课程对于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和后续的工作过程中都会起到一种基础作用,并用对于学生实践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课程设计思路 对不断发展的中国旅游事业,以提升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为宗旨,以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分析判断能力为重点,以塑造具有崇高职业道德修养、熟练旅游技能、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旅游从业者为 目的,构建“基础理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总结反思”的课程教学体系,实施 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学。 1、以旅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本课程涉及大量旅游学基础理论,它为分析旅游 活动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根据教育部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 养目标的定位,对基础理论部分不强调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在 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基础理论部分占30%左右。

2、以旅游实践中的案例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旅游实践案例,分析旅游活动各环节中旅游者、旅游服务人员、旅游管理人员的旅游行为、服务行为、管理行为的规律及其根源,使学生逐步掌握旅游学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案例分析的内容占60%左右。 3、以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旅游从业人员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人。教学中,以旅游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为中心,以寻找最优化的解决方案为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教学方式,即让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相关问题;聘请行业专家、兼职教师来校结合他们的丰富经验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旅游学概论》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进行设计。首先是通过深入周边旅游企业进行调研,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对旅游企业岗位群各工作过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通过行动领域归纳和学习领域转换,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旅游学概论》就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旅游业的发展特点与行业构成情况、与旅游业相关的政府机构与行业组织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正确理解与旅游业相关的社会现象的能力并能够分析总结旅游发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深刻理解我国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实施。能够基于旅游学科视角观察分析旅游现象与其内在规律,通过三大支柱、五大部门、六大要素以及供需双向认知,深入理解与应用旅游实业之中,进而有效指导旅游实务。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一定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首先和遵纪守法精神;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团队精神;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职业素质目标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学时:96 其中:理论学时:90 机动学时:0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旨在全面而系统地阐明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阐述旅游活动的内容、种类和表现形式,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旅游对接待地区的基本影响。 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了解旅游和正确认识旅游,了解旅游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最终通过让学生在掌握旅游学的基础理论及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学会以专业的旅游学分析方法和理论来分析研究一些现实旅游问题。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对旅游的总体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学的研究内容和旅游学科体系的特点;知晓旅游活动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和相关重大事件;明白旅游的具体涵义、性质以及旅游的组成要素。 2 能力目标 熟悉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旅游业中重要的构成行业;能够辩证地分析旅游发展对当地的影响等等;掌握和了解旅游及旅

游业的相关知识学习方法。 3 素质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意识;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调。 三课程学生分配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旅游学概述 (一)教学内容:1、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2、旅游的构成要素3、旅游类型的划分方法 4、旅游学研究的概况 (二)教学目标:1、明确旅游的定义、性质和特点,比较各种不同观点下有关旅游的定义的异同 2、认识旅游的构成要素和分类,掌握各种旅游类型的划分方法3、了解旅游学研究的概况,明确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的研究内容 (三)教学重点:1、旅游的概念 2、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3、按照地域和目的对旅游的分类 (四)教学难点:1、旅游活动的特点 2、旅游活动的性质 第二章: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学内容:1、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 2、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3、封建社会的旅行发展 4、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5、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旅行活动的概况,明确古代旅行的起源与进程 2、从产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认识其对近代旅游产生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世界现代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1、托马斯库克的旅游活动 2、旅游业诞生的历程(四)教学难点:1、现代旅游的概念 2、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2027-2028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工作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46)

2027-2028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工作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46) 盗传必究 一、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写在括号内。共10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是( )。 A.为人民服务 B.慈善和爱心 C.科学知识 D.利他主义 2.关于社会工作的直接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预防 B.促进个人的发展 C.推进社会公平 D.治疗 3.在中国,接受他人的帮助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先接受“自家人”的帮助,实在行不通了才会选择接受“外人”的帮助。接受“外人”的帮助对讲“面子”的中国人来说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这会欠下很大一笔人情债。由此,在开始与案主接触阶段,下列社会工作者要注意的问题中哪个是错误的?( ) A.与案主建立初步信任关系 B.以专业的精神倾听案主的讲述 C.应该把自己与案主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D.协助案主运用其自身的内部资源 4.尊重案主的自决权是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循的价值之一,下列关于自决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案主绝对清醒,有自决的意志和能力,社会工作者必须尊重案主所作的一切决定 B.案主的决定不会损害到他人的正当的、基本的利益,社会工作者必须尊重案主所作的一切决定 C.案主的决定不会立即对自己的基本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社会工作者必须尊重案主所作的一切决定 D.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判断下,当案主的行动或潜在行动具有严重的、可预见的和立即的危机会伤害自己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适当限制案主的自我决定权 5.下列关于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 A.婴儿的人格结构部分属于本我 B.自我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但主要是意识的,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

《管理学概论》教学大纲

《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中职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高职生的必修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职生三年的学习中,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管理思维模式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管理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通过学习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理论发展史、中外管理理念的比较、管理与组织设计、管理的类型与方法以及管理创新等知识,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与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为未来服务社会从事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2学时) 主要内容:管理的的基本含义、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的技能;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的学习及研究方法。 学习要求:理解管理及管理者的概念,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作用;了解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 自学:从管理的作用、目的看管理的效率与效果;研究方法。 讨论:为什么说管理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课堂案例讨论:管理者角色理论的应用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 主要内容:泰罗及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及一般管理理论、韦伯及官僚制组织理论;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几种主要现代管理理论学派。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了解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掌握各历史阶段的主要思想观点,现代管理各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自学: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阅读:企业理论相关书籍

《旅游学》课程教学大纲

《佛山旅游产业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7009301 课程名称:佛山旅游产业专题 英文名称:Foshan Tourism Industry 课程类别:17009301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时:16 学分:1 适用对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核 先修课程:管理学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它以佛山市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旅游产业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相关产业基本发展状况。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世界旅游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This course is an optional course for the major of tourism management. It takes the tourism industry of Foshan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mainly studies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t mainly includes six aspects of the basic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industries, namely "food, housing, travel, shopping and entertainmen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grasp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theory of world tourism, and ha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preliminary analysis and problem solving.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16个课时向学生们介绍佛山市旅游产业的基本发展状况: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的产业基本发展状况。并期待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山整个旅游产业基本脉络,且对其中的部分方向产生持续研究的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佛山旅游产业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1、介绍讲解该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内容、考试题目、参考书目,让学生了解

西南林业大学,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大纲详细解析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一、林学的基础知识 1、森林的概念与特征: 1.1森林的概念、特点 概念:以乔木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有相当的空间,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地理群落。 特点:a.寿命长,生长周期长;b.成分复杂,产品丰富多彩;c.体积庞大,地理环境多种多样,类型复杂;d.具有天然更新的能力,是可再生的生物资源;e.具有庞大的生产能力,拥有最大的生物产能;f.对周围环境具有巨大影响力 1.2森林的植物成分: 根据其所处地位分为林木、下木、幼苗(1年内)幼树(超过1年,但高度未达乔木林冠层一半)、活地被物和层外植物(层间植物) 林木(立木):森林植物中的全部乔木。 优势树种:建群树种,在森林中,株数材积最大的乔木树种,对群落的形态、外貌、结构及对环境影响最大,决定着群落的特点以及其他植物的种类、数量、动物区系、更新演替的方向。 主要树种:符合人们经营目的的树种,一般具有最大的经济价值。 伴生树种:陪伴主要树种生长的树种,一般比主要树种耐荫,促使主要树种干材通直、抑制其荫条和侧枝的发育。 下木:林内的灌木和小乔木,其高度一般终生不超过成熟林分平均高度的1/2。层外植物(层间植物):没有固定层次的植物成分。 林分:将大片森林按其本身特征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区划成若干个内部特征相同且与四周相邻部分有明显区别的森林地段。 林分调查因子:能客观反映林分特征的因子。 林分起源:森林发生形成特点,一般为天然林和人工林。 种子起源称为实生林,根上萌生或抽根蘖萌芽形成的林分称为萌生林。 树种组成系数:为表达各树种在林分中的组成而分别以各树种的蓄积量(胸高断面积)占林分总蓄积量(胸高断面积)的比重来表示。2%~5%用+,<2%用-。 林相: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称作林相或林层。 我国划分林层的标准:(由上到下I、Ⅱ、Ⅲ) a.次林层平均高度与主林层平均高度相差20%以上(主林层为100%) b.各林层林分蓄积量不少于30m2/hm2 c.各林层平均胸径在8cm以上 d.主林层林木疏密度不少于0.3,次林层疏密度不小于0.2。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考试大纲1.doc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考试大纲1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通过考试,使学生能理解或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工商行政管理的规律性,具备从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基础性知识和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考试大纲是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而制定的,是考试题出题的依据,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考试的基础内容,把握课程的复习重点。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按章节点明各知识点简要内容,以及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包括知道、了解、理解或掌握等)。 第1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1 人力资源相关概念、性质(领会、识记) 1.2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职能、地位(领会、识记) 1.3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讲解、领会、运用) 第2章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人性假设理论(领会、识记、应用)

2.2 激励理论(领会、识记、应用) 2.3 人力资源管理环境(领会、运用) 第3章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3.1 管理者概述(理解) 3.2 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部门(理解、运用) 第4章职位分析 4.1 职位分析概述(领会、识记) 4.2 职位分析的具体实施(领会、运用) 4.3 职位分析的编写(领会、运用) 4.4 胜任素质模型(领会、识记) 第5章人力资源规划 5.1 人力资源规划概述(领会、识记、运用) 5.2 人力资源需求、供给的预测和平衡(理解、识记、运用)第6章招聘录用 6.1 员工招聘(领会、识记) 6.2 招聘的渠道与方法(领会、识记、运用) 6.3 员工甄选(领会,运用) 第7章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中国旅游地理新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课程性质:《中国旅游地理》是高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旅游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旅游地理知识,熟悉我国主要的旅游景点景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在旅游审美中陶冶情操、完善修养、提高素质。 课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旅游资源考察、评价能力,景观鉴赏、解说等能力,为学生将来踏上就业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课程的分组模拟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2)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 2.能力目标 (1)能进行基本的景观鉴赏和景点解说 (2)能进行基本的旅游线路规划 (3)能进行基本的旅游行程制定 3.知识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 (3)了解旅游的客源与客流的形成 (4)掌握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的重要意义和策略 (5)熟悉全国各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征

(6)掌握旅游资源的分区 (7)掌握各区重要旅游景点与旅游精品线路 (8)掌握各区重要旅游景点的解说和旅游精品线路的安排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四、实施建议 1.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法灵活课堂讲课,包括讲授法、提问法、互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图片视频欣赏、示范教学法、学生模拟演练法等。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如旅游区划分、各旅游区的经典代表及景观特征、旅游线路安排与设计等等;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对该课程有正确的认识与看法,并能有效的进行景点景区介绍以及旅游线路设计与安排。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除了重点知识的讲解,还需要配合有关图文资料,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条件与环境 结合课程充分使用多媒体设备,将理论内容转化为更为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能更易于接受,并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模拟与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参考教材与文献 (1)教材: 刘英杰《中国旅游地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教参: 1)罗兹柏《中国旅游地理》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9 2)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科学出版社 2005. 9 3)庞规荃《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3 4)保继刚《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 五、考核评价 (l)过程与目标结合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课堂模拟、课后作业等手段,加强课内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分数。 (2)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3)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注重考核学生前厅管理与服务知识的应用水平。 (4)建议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 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50% +期末评价50%

社会工作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1、社会个案工作就是一种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得社会工作专业 方法。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协调可资利用得各种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直接得一对一得服务,以协助案主摆脱困境、解决问题,达到与社会、环境得良好适应。 2、小组工作就是社会工作方法之一,就是小组工作者按照一定得 目标组织得、通过小组过程与动力去影响小组组员得态度与行为,使其获得行为得改变、社会功能得恢复与发展、问题得解决得实务过程。 3、社会工作研究就是运用社会研究得一般方法研究社会工作对 象需求得种类与满足得途径,它涵盖了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社会服务方案得制定与实施、社会工作得效果与发展等各种社会工作课题得活动与课程。 4、社会工作过程就是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工作者基于社会工作 得价值观念,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并借助社会资源系统,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并经由诊断、计划、干预与评价等一系列前后连贯得行动而帮助案主满足需要、解决问题,以达成社会工作目标得过程。 5、社会工作伦理 6、社会工作得价值观就是指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与遵守得一整 套指导其实践得原则与理念 7、接案就是指当有人前来社会工作机构求助且被接受时,工作者

便开始与案主建立起专业关系 8、评估:评估就是认识、了解案主问题得过程,包括收集与问题有 关得详细资料、初步制定社会工作介入得目标与策略 9、社会工作者就是遵循社会工作得价值观念与专业理论,运用社 会工作方法从事社会服务得专业人员 10、社会工作就是一种助人自助为宗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理 论与方法,帮助有需要得个人、家庭、群体组织与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与解决社会问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与谐得专门职业。 1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就是指作为社会工作者在一定得专业情 境中与她人交往时所应当遵循得准则。 12、小组工作治疗模式就是以治疗个人作为小组工作得任务, 同时,也提供个人得预防与康复得一种干预方式。 13、社会福利就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 证一定生活水平与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得资金与服务得社会保障制度。 简答: 1、社会工作过程得一般模式: 2、社会工作过程得过程: 约定、预估、计划、干预与评价 3、社会工作主要领域: 公共救助、社会保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保健服务、心理

《管理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Management】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本课程的性质 《管理学》是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它是人类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是现代许多前沿科学成就的具体运用。 (二)本课程的任务 该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程是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主要课程,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管理理论知识和管理素养,同时,结合实践,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的方法,并会用管理思维去分析实践。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管理及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管理活动的规律性,确立现代管理理念,培养和提高从事管理工作的必要的理论素养和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管理和管理学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在各个时期管理思想的特点。掌握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管理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和研究管理理论的新思潮和新特点。 教学内容 理解 管理的含义 理解 管理者的含义和操作者的区别 理解 管理职能以及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 运用 管理职能分析管理实践 理解 管理技能的含义及管理技能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 运用 管理角色分析实际问题

第二章 管理科学的发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在各个时期管理思想的特点。掌握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管理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和研究管理理论的新思潮和新特点 教学内容 理解和概括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 理解泰勒、法约尔、韦伯的管理理论 理解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理解和应用人性理论 理解现代管理理论的内容 运用权变理论 第三章 管理环境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组织环境与管理环节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的内容,熟悉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的不确定分析法,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方法,运用环境分析方法分析某一个具体组织。 教学内容 理解管理环境的内涵 区分管理环境的分类 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具体组织的管理环境 运用环境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分析具体组织的环境特点 区分影响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不同因素 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分析具体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的特点 理解SWOT分析方法的原理 运用SWOT 分析方法对具体组织的环境特点进行分析 第四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伦理道德的概念,识别管理伦理问题的五种类型,列举伦理道德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伦理道德与管理学的意义,识别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与表现。 教学内容

旅游学概论 课程标准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代码、名称 课程代码:TM2ZY3101 课程中文名称:旅游学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Tourism 1.2学时与适用对象 学时:32 适用对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管理展业 1.3课程属性 专业必修课 1.3.1课程地位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在所有专业课程设置中属于先行课程。课程主要内容面向本专业初学者,以系统介绍旅游学科基本内容和一般方法为主。 1.3.2课程性质 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前瞻性。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与时代理念的作用。通过学习与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1.3.3课程与课程群的联系 《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及同类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为《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旅游饭店管理》等系列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课程起先行引导作用,增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实习和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课程教学设计 2.1 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根据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引,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夯实基础、能力驱动、通专相融、校企联动、个性培养”基本原则,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以加强本课程教学基础建设条件为保障,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巢湖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校党字〔2016〕114号)、《巢湖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校字〔2016〕134号)、《巢湖学院课程负责人管理办法(修订)》(校字〔2016〕137号)、《巢湖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校字〔2016〕20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课程实际,特制定本标准。 2.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为主线,结合最新旅游发展进展,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对旅游发展的历史、地区差异;旅游活动、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旅游组织等基础知识概念进行综合分析。在课程的授课环节中,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法促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辩证分析能力、案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力。 3.课程目标 3.1总体目标 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旅游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熟悉该课程的结构体系及重要的概念,并能运用旅游学的知识观察和初步分析现实旅游活动的现象。能够根据所掌握的旅游知识,触类旁通,特别是对旅游业中各相关部门、企业的工作有大致的把握。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牢固的基础,也为学生在今后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工作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3.2具体目标 3.2.1知识方面目标 通过旅游学概论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以及旅游活动的历史、定义、特征、分类、发展特点及趋势,对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及其主要行业应有的基本认识;了解旅游组织作用,以及重要国内外旅游组织基本情况;理解旅游市场的含义、市场细分及其标准、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基本情况规律;学会全面辩证分析旅游活动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3.2.2能力方面目标 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实际旅游问题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