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性天然色素的研究进展

植物性天然色素的研究进展

植物性天然色素的研究进展
植物性天然色素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果树耐盐性研究进展

果树耐盐性研究进展 摘要:果树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大量特异的 资源,蕴藏着珍贵的特有基因。加强对这些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挖掘有价值基因,阐明果树耐盐蛋白的功能及调控机制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植物耐 盐性是一个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克隆耐盐相关基因,通过遗传工程手段提 高果树的抗盐性,培育耐盐碱果树品种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 关键词:果树;耐盐性;研究;进展 1 果树耐盐机制 1.1 渗透调节 盐胁迫下,果树的渗透调节主要通过积累无机离子和小分子有机物质实现的,特别是轻度和中度盐胁迫条件下主要由渗透调节作出响应,从而降低根际区土壤 水势。对积累无机离子获得渗透调节的果树来讲,排盐越有效,其主动渗透调节 的能力越差。参与果树渗透调节的无机离子主要有Na+、K+和Cl-,但这几种离子 在不同的果树中是不同的。有些果树选择K+而排除Na+,有些果树选择Na+而排 除K+。虽然盐胁迫可引起Cl-含量的增加,但有人认为Cl-是作为平衡Na+或K+电 荷的物质被动进入细胞内,对植物的渗透调节作用不大。果树体内积累更多的无 机离子将影响果实的品质,有机物质的积累显得更为重要。在果树中发现有多种 相溶性有机物质,如含N化合物(脯氨酸、甜菜碱、氨基酸、多胺)和糖类及其 衍生化合物等。这些相溶性物质可以维持细胞膨压,而且能稳定细胞中酶分子的 活性构象,保护酶免受盐离子的直接伤害,以及能量和N的利用库。 1.2 离子的选择 吸收盐土植物和淡土植物根系细胞质都不能忍受高浓度的盐,因此在盐条件 下这些植物或者是限制过多的盐进入(即拒盐),或者是把Na+离子分配到各个 不同组织中从而便利代谢功能(即分配原理)。限制过多的Na+进入到根系细胞 或者木质部的一种途径是维持一个最佳的细胞质K+/Na+比值。一般地,在轻度或 中度盐害条件下,拒盐是十分有效的,但是高盐条件下盐土植物通过分配原理抵 抗盐胁迫。拒盐是相对的,无论是耐盐还是盐敏感的果树,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浓 度的Na+。与植物拒盐性非常相关的是果树对离子的选择吸收。由Na+引起的K+ 吸收减少是众所周知的竞争过程。较高的K+/Na+选择性与柑橘的耐盐性有关。除 了离子的选择还可对离子比进行选择运输。盐胁迫下耐盐的油橄榄品种具有较高 的K+/Na+比,梢K+/Na+高于根K+/Na+。 1.3 离子区域化 盐胁迫下,果树吸收Na+、Cl-等离子必须累积于液泡中,否则会干扰细胞质 及叶绿体等细胞器中的生理生化代谢。盐分积累于液泡中是维持细胞质中高 K+/Na+的最有效机理之一。一个盐敏感的大麦品种细胞质中Na+离子水平是耐盐 品种的10倍。中度盐胁迫条件下,一些植物似乎对主要的离子(如K+、Ca2+、Mg2+和NO-3)产生选择性,将其分配到幼叶;在重度盐胁迫条件下,对NO-3没有吸收。盐离子区域化依赖离子的跨膜运输。 2 果树对盐胁迫的生理应答 2.1 细胞膜透性 膜系统是植物盐害的主要部位,细胞膜是感受逆境胁迫最敏感的部位之一。 葡萄、枣和苹果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均随NaCl胁迫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发现水杨酸可以降低NaCl胁迫下阿月浑子叶片的电解质渗漏率,降低相对含水量以减轻盐害。

敌鼠钠盐的特点及应用关键技术(一)

敌鼠钠盐的特点及应用关键技术(一) 作者:林玉娟李树香叶朝雄 摘要敌鼠钠盐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高效、低毒、安全的抗凝血慢性杀鼠剂。该药的典型毒理作用,在人畜使用上主要破坏血凝机能和损坏微小血管引起皮下、内脏、五官等全身性致命性出血,导致中毒死亡。因此,在防治鼠害上达到慢性高效安全的目的,从而实现无鼠害标准。通过总结敌鼠钠盐的特点,强调了其使用技术中的关键。 关键词敌鼠钠盐;毒理作用;特点;技术关键 敌鼠钠盐是目前使用最广的高效、低毒、安全的抗凝血慢性杀鼠剂。常用的工业产品含量为80%以上,为淡黄色粉末,稍有一点气味,熔点146~147℃,能溶于乙醇及丙酮,100℃沸水的溶解度为5%,有不溶于热水的红油状杂质1]。性质稳定,无腐蚀性。该药的典型毒理作用,在人畜使用上主要是破坏血凝机能和损坏微小血管,引起皮下、内脏、五官等全身性致命性出血,从而中毒死亡。 1敌鼠钠盐的三大特点 1.l有明显的急慢性毒力差 急性毒力(一次取食)远比慢性毒力(多次取食)低。如对黄胸鼠的毒力,以1mg/kg体重的致死中量计算,1次给药为49.33mg/kg,3次给药仅为0.871mg/kg,两者相差约为56倍。 1.2适口性好,再遇不拒食 该药没有臭味,通常使用的浓度又很低,适口性很好,故老鼠喜欢取食,摄食系数可超过1.0以上2]。同时中毒是慢性出血过程,鼠类服毒后没有什么不适感反应,所以再遇也不拒食;若老鼠中毒出血频死,也常继续取食毒饵。此外,老鼠是一种习惯群体活动的小兽,由于中毒鼠没有不适感,又是慢性死亡(最快2d,最慢10多天,死亡高峰是第5~6天)。因此,在群体中不会引起任何恐惧反应,全部同伴都能大胆取食毒饵,达到高效灭鼠的效果。 1.3毒效高,安全性好 一般急性杀鼠剂如磷化锌,单剂量(1次)有效,急性死亡,毒效快,可以取得较好的心理效果1]。但是,可以说几乎所有急性杀鼠剂都不安全,毒效不高,在国外已逐步被淘汰。由于急性杀鼠剂作用快,鼠类取食后很快就出现中毒反应,不适感强烈,不少个体可能取食至亚致死量时,由于鼠类敏感的摄食行为而警惕终止取食,这种个体多产生再遇拒食反应,再遇同种毒饵即使饿死也拒不取食。此外,鼠类还有群体行为,如果遇到先取食的同伴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反应或者大量同类突然中毒死亡,其他个体则警惕不再上当。因此,一般急性毒鼠剂只能达到60%~70%的毒杀率。鼠类是一种繁殖力很强的小兽,1只成年母鼠,1年可以繁殖1500只,如果临界种群数量低时,灭效只能维持3个月,只使灭鼠率达90%,如果恢复率在4%以上,6个月内种群数量可达到灭鼠前的30%,9个月后鼠密度又可逐步恢复至原来水平,故单用急性杀鼠剂不易把鼠类长期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实现无鼠害标准。 慢性杀鼠剂则没有上述缺点,其最大特点是鼠类服毒后为慢性出血中毒过程,适口性好,没有不适感,也不产生再遇拒食反应和引起种群的恐惧,同时第1代的慢性抗凝血杀鼠剂都是一次取食毒力低,多次取食毒力较大,这些特性符合鼠类取食行为,可达到高效灭鼠的目的。自20世纪50年代抗凝血慢性杀鼠剂问世后,人们认为全球性化学灭鼠工作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历史阶段。美国最早推广这一类杀鼠药后,农田鼠害减少了75%,近年国内不断出现无鼠害的城市、农村,都是正确应用了慢性杀鼠剂灭鼠的结果。 正确发挥敌鼠钠盐的灭鼠效果,关键在于投药量。鼠类对敌鼠钠盐一次取食毒力低,一般常用浓度的毒饵,如果投放量只满足鼠类一晚取食,就等于请老鼠吃饭。近年来各地都在推广“饱和投药法”。这种投药技术要求做到“3个饱和”3],即空间、时间和药量饱和。要达到空间饱和,一定要做到“四不漏”,不漏村、不漏户、不漏间、不漏田块;时间饱和,即每天检查消耗并补充,直至无消耗为止,一般要连续7~9d以上;药量饱和,即毒饵消耗的加倍补充,坚持多吃多补、少

高中生物 植物激素调节相关实验探究

加强提升课(8)植物激素调节相关实验探究 突破一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1.实验原理:适宜浓度的NAA溶液促进植物插条生根,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插条生根。 2.实验流程 制作插条:把形态、大小一致的某种植物的插条分成10组,每组3枝 ↓ 配制梯度溶液:取生长素类似物按照不同的比例稀释成9份,第10份用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 ↓ ↓ 实验培养:把每组处理过的枝条下端依浓度梯度从小到大分别放入盛清水的托盘中浸泡,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每天观察一次,记录生根情况 ↓ 记录结果:一段时间后观察插条的生根情况,并记录所得到的数据 ↓ 分析结果:由右图曲线可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A点对应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A点两侧,存在促进生根效果相同的两个不同浓度 3.实验关键 (1)需进行预实验: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2)设置对照组、重复组 ①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相互对照,目的是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②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3)控制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原则。如选用相同的花盆、

相同的植物材料,插条的生理状况、带有的芽数相同,插条处理的时间长短一致等。 (4)处理插条 ①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用浸泡法(溶液浓度较低)或沾蘸法(溶液浓度较高,处理时间较短)。 ②处理时插条上下不能颠倒,否则扦插枝条不能成活。 ③扦插时常去掉插条成熟叶片,原因是去掉成熟叶片能降低蒸腾作用,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 1.(2017·高考江苏卷)研究小组探究了萘乙酸(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自变量是NAA,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 B.不同浓度的NAA均提高了插条生根率 C.生产上应优选320 mg/L NAA处理插条 D.400 mg/L NAA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 解析:选D。自变量是NAA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和生根率,A项错误;图中显示有些浓度的NAA能抑制插条生根率,如NAA浓度为400 mg/L时插条生根率小于对照组,B项错误;NAA浓度为200 mg/L左右时,生根率和平均生根数都较高,适合生产上应用,C项错误;400 mg/L NAA能够增加生根数,D项正确。 2.(2020·青岛模拟)独脚金内酯是近年发现的新型植物激素。为研究独脚金内酯在向光性反应中的作用,研究人员以正常生长状态下的水稻幼苗为材料,设置四组实验(如图1),A组不做处理,B组施加一定浓度的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C组用生长素类似物NAA 处理,D组用GR24+NAA处理。四组均进行同样强度的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测量茎的弯曲角度(如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植物生长素的探究实验

植物生长素的探究实验 一、研究的问题 胚芽鞘是什么?胚芽鞘顶端与顶端以下部分怎样划分?切除顶端的部分果真不能生长吗?如何用生长素的基本理论要点,解释背光一侧插入云母片的胚芽鞘能够直立生长的现象?…… 以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师生共同确定以植物生长素为课题,由任课老师和实验辅导老师做好必要的实验准备工作,由学生分别设计和执行实验计划,开展系列的探究性实验研究活动,通过实验探究对有关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二、探究实验程序 ㈠实验准备 ⒈前期准备: 实验前一天,将玉米种子浸泡在温水中24h,使其充分吸水胀大。除去浮于水面的干瘪子粒,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实验用的培养皿、纱布清洗干净,有条件最好用紫外灯消毒15min 左右。 ⒉消毒: 取出吸水胀大玉米种子,置于0.1%氯化汞溶液中消毒6min,以防止种子萌发时霉菌生长。然后,用无菌蒸馏水将消毒后的种子反复漂洗4-5遍,洗去种子表面残存的氯化汞。 ⒊种子萌发: 根据本组的实验设计,选取一个大小适宜、消过毒的培养皿,底部平铺一层透气性强的纱布。将玉米种子均匀地摆放在纱布上,再倒入清水,水量不要没过种子,以保证种子的有氧呼吸。然后,将培养皿放入密闭的暗盒中,每天换水一次,在20~25℃温度条件下,2~3天玉米种子即可萌发。 玉米种子萌发时,先长出根。随后,胚芽鞘包着胚芽突破种皮,待幼苗的胚芽鞘长到1cm 左右时,即可作为有关实验材料。 设置一组对照,用来观察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状况,其观察结果大致如下: ㈡分组实验及结果 ⒈胚芽鞘向光生长的观察实验

该组的实验处理及观察结果如下: ⒉生长素产生部位的探究试验 ⑴制作琼脂块:称取琼脂粉6g,倒入盛有1000mL蒸馏水烧杯里,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边加热边搅拌,直至琼脂完全溶解。然后,将琼脂液倒入小培养皿中,厚度大约为1~2mm,待其凝固后使用。 ⑵进行实验:将琼脂块一分为二,分别用于制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装置。实验组的做法是:切取若干个胚芽鞘顶端,放置在一部分琼脂块上。大约45min后,移去胚芽鞘顶端,将该琼脂块切成小正方体,放在切去顶端的胚芽鞘上。放置前,要测量胚芽鞘的初始高度。对照组的做法是:将另一部分琼脂块也切成小正方体,放在切去顶端的胚芽鞘上,放置前同样测量胚芽鞘的初始长度。 ⑶实验结果: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2天后开始观察和测量。实验组有明显的生长,第3天,叶子已经长出;而对照组没有明显的生长。实验数据如下: ⑷分析结论:胚芽鞘顶端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促进顶端以下部位生长。 ⒊胚芽鞘生长部位的探究实验 ⑴实验处理Ⅰ及结果:选取若干长度为1—1.5cm胚芽鞘,用碳素笔从胚芽鞘顶端到最下端画一条直线,线条颜色、粗细要均匀,然后,将实验材料置于黑暗条件下处理。 1天后,胚芽鞘即可长到2.5~3cm, 其上面的线条自上而下未出现中断,但顶端处颜色深,中段颜色逐渐变浅,最下端颜色也较深。这个实验结果表明,胚芽鞘的生长部位位于其顶端以下的部位,而且是自上而下逐渐生长的。 ⑵实验处理Ⅱ及结果:取胚芽鞘长度约为2.6cm的幼苗若干,自上而下每间隔0.2cm划一条细线,并依次编号为1~13,然后,将实验材料置于黑暗条件下处理。每隔24h测量一次胚芽鞘长度,先后测量2次,其测量结果如下: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导学案

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导学案 编写人:李攀 审核人:袁蓓、周瑞 编写时间:2010-09-28 班级: 组别: 姓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解释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说出植物激素的概念 3、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技能目标 1、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2、学会欣赏别人,借鉴别人的方法来完善自己的实验思路 情感目标 1、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树立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2、探讨对实验的改进,对实验进行反思,达到对思维品质的升华 【 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 【教法选择】 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的基本学习方式、分解式课题探究的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自主学习 预习要达到的目标: ①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实验中感光部位、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部位分别是? ② 生长素的产生是否需要光?如何证明。 ③解释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19世纪末,达尔文实验(实验①~④):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条件:单侧光下 去掉顶尖 锡箔罩上尖端 锡箔罩上尖端下面 现象: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___产生某种___________,并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________面比_______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2.1910年鲍森.詹森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___________产生的 影响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1914年拜尔的实验 思考: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来弯曲的方向的关系。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影响在 其下部__________造成的。 初步证明:顶尖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分 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4.1928年温特的实验 思考分析:A、B两个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进一步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一 种化学物质。 命名本质: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_____________, 1942年,人们确认它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 5.植物激素:由植物_______产生,能从______部位运送到_______部位,对植物的______有显著影响的________有机物。植物激素有五种。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产生:主要合成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成原料:_________。 3.分布 生长素的分布集中在___________的部分,如等处。

植物耐盐性研究进展3

第5卷第3期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5No.3 2004年6月JOURNAL OF BEIHUA UN IV ERSIT Y(Natural Science)J un.2004 文章编号:100924822(2004)0320257207 植物耐盐性研究进展 于海武1,李 莹2 (1.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2.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吉林 132013) 摘要:综述了植物的耐盐机理和植物耐盐育种的研究情况,讨论了耐盐基因工程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重点对现有植物的耐盐性筛选和抗渗透胁迫基因工程中的诱导渗透调节剂合成做了论述. 关键词:耐盐性;耐盐机理;基因工程;渗透调节剂 中图分类号:S332.6 文献标识码:A  盐碱土是陆地上分布广泛的一种土壤类型,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5%.在我国,从滨海到内陆,从低地到高原都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盐碱土壤[1],我国盐碱土的总面积约有3000多万hm2,其中已开垦的有600多万hm2,还有2000多万hm2盐荒地等待开垦利用[1].此外,全国约有600多万hm2,约占耕地总面积10%的次生盐渍化土壤.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地下水源,对发展农业生产,尤其对于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极为有利,是一类潜力很大的土壤资源.目前,人们主要通过2种方式来利用盐碱地:1是通过合理的排灌、淡水洗涤、施用化学改良药剂来改造土壤[2],为植物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2是选育和培育耐盐植物品种来适应盐渍环境并最终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此方法更加具有应用前景. 1 植物的耐盐机理 植物耐盐性差别很大.根据植物耐盐能力的不同,可将植物分成非盐生和盐生植物2类.赵可夫等又将盐生植物分为3类:真盐生植物、泌盐盐生植物和假盐生植物[1].目前大部分的耐盐性研究工作都是以真盐生植物为基础开展的,所以对它的耐盐机理也就研究得比较多.近年来,在筛选和培育耐盐细胞系、转移渗透调节剂合成基因、合理利用盐诱导基因等方面都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许多研究表明:植物要适应盐渍化的生境,必须具备克服盐离子毒害(离子胁迫)和抵抗低水势(渗透胁迫)的能力,否则就无法生存[3,4].马建华等认为:植物在高盐土壤中主要先受到水分胁迫,而后就是离子胁迫[5].所以在耐盐机理中人们对离子区隔化和渗透调节做了相对较多的研究. 1.1 离子区隔化 许多真盐生植物通过调节离子的吸收和区隔化来抵抗或减轻盐胁迫.在植物体内积累过多的盐离子就会给细胞内的酶类造成伤害,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研究表明,盐胁迫条件下,植物细胞中积累的大部分无机离子被运输并贮藏在液泡中,使得植物因为渗透势降低而吸收水分,同时,避免了过量的无机离子对代谢造成的伤害,这就是离子的区隔化.在耐盐植物和非耐盐植物中都存在离子区隔化,这说明离子区隔化可能是植物所普遍具有的能力[6].盐的区隔化作用主要是依赖位于膜上的“泵”实现离子跨膜运输完成的[7,8].这种运输系统需要A TP酶,A TP水解产生能量将H+“泵”到液泡膜外,造成质子电化学梯度,驱动钠离子的跨膜运输,从而实现盐离子的区隔化.Na+积累于液泡维持了细胞质中较低的Na+/K+比例也是植物耐盐的特点之一[9]. 收稿日期:2003212204 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G1999016005) 作者简介:于海武(1977-),男,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杨树抗逆性育种研究.

常用林业灭鼠药剂及使用方法

常用林业灭鼠药剂及使用方法 1、溴敌隆 溴敌隆属高毒杀鼠剂,原药大鼠急性经口雄性LD50为1.75毫克/公斤,雌性LD50为1.125毫克/公斤,兔急性经皮LD50为9.4毫克/公斤,大鼠吸入LC50为200毫克/m3,对眼睛有中度刺激作用,对皮肤无明显剌激作用。在试验剂量内对动物无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三代繁殖试验和神经毒性试验中,未见异常。两年喂养试验无作用剂量大鼠为10微克/公斤/天,狗为5~10微克/公斤/天。 原药是黄色粉末,有效成分含量为98%,熔点为200~210℃,70℃时蒸气压为1.4×10-7毫米汞柱,20℃时溶解度,水中为19毫克/升,乙醇中8.2克/升,醋酸乙脂中25克/升,二甲基甲酰胺中730克/升。常温下贮存稳定在两年以上。 溴敌隆对鱼类、水生昆虫等水产生物有中等毒性,如对鲇鱼LC50(48小时)溶度为 0.0003%,对鸟类低毒,野鸭LD50为1000毫克/公斤。动物取食中毒死亡的老鼠后,有时会引起二次中毒。 溴敌隆被称之为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是一种适口性好、毒性大、靶谱广的高效杀鼠剂。它不但具备敌鼠纳盐、杀鼠迷等第一代抗凝血剂作用缓慢、不易引起鼠类惊觉、容易全歼害鼠的特点,而且具有急性毒性强的突出优点,单剂量使用对各种鼠都能有效防除。同时,它还可有效杀灭对第一代抗凝血剂产生抗性的害鼠。 该药剂的毒理机制主要是拮抗维生素K的活性,阻碍凝血酶原的合成,导致致命的出血。死亡高峰一般在取食后的4~6天。 使用方法:防治地下害鼠,毒饵有效成分用量可适当提高,一般采取一次性投放的方式。防治高原鼢鼠,毒饵有效成分含量可提高至0.02%,按洞投放,每洞10克;防治高原鼠兔可使用0.01%的毒饵,每洞2克;防治长爪沙鼠可使用0.01%的毒饵,每洞1克,也可以使用常规的0.005%毒饵,每洞2克;防治达乌尔黄鼠使用0.005%毒饵,每洞20克,也可采用0.0075%毒饵,每洞15克。防治地上害鼠可参照毒饵保护器投放毒饵的方法。 注意事项:药剂要避免与眼睛、鼻、口或皮肤等接触。投放毒饵时,不可饮食或抽烟;施药完毕后,施药者应彻底清洗。如发生误服中毒,不要给中毒者服用任何东西,不要使中毒者呕吐,应立即求医治疗。 2、杀鼠醚 杀鼠醚为高毒杀鼠剂,原药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5~25毫克/公斤,急性经皮LD50为25~50毫克/公斤,大鼠亚急性经口无作用剂量为1.5毫克/公斤,该药是一种慢性杀鼠剂,在低剂量下多次用药会使老鼠中毒死亡。对猫、犬和鸟类无二次中毒危害,对益虫无害。 杀鼠醚纯化合物为白色粉末,熔点172~176℃。溶解度(20℃)水中4毫克/升,二氯甲烷中50~100克/升。原药为黄色结晶体,无味,熔点166~173℃,20℃时蒸气压为1×10-10毫克汞柱,20℃时每100毫升溶剂中的溶解度水为1毫克,环已酮1~5克,甲苯0.5~1克。贮藏适宜可保存18个月以上不变质。150℃高温下无变化。杀鼠醚在水中不水解,但在阳光下有效成分迅速分解。 杀鼠醚是一种慢性、广谱、高效适口性好的杀鼠剂,无二次中毒的危险。杀鼠醚的有效成分能破坏凝血机能,损害微血管,引起内出血。鼠类服药后出现皮下、内脏出血、毛疏松、肌色苍白、动作迟钝、衰弱无力等症,3~6天后衰竭而死。中毒症状与其他抗凝血药剂相似,类似于大隆、溴敌隆等。 使用方法:0.75%杀鼠醚主要用于配制毒饵;亦可直接撒在鼠洞,使鼠经过时粘上药粉,当鼠用舌头清除身上粘附的药粉时引起中毒。毒饵一般采用粘附法或者混合法配制。防治林业害鼠可采用一次性投饵,沿林间小路、水渠等距投饵,每隔5米一堆,每堆5~10克毒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七)植物激素调节相关实验探究学案

加强提升课(七) 植物激素调节相关实验探究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实验原理:适宜浓度的NAA溶液促进植物插条生根,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插条生根。2.实验流程 制作插条:把形态、大小一致的某种植物的插条分成10组,每组3枝 配制梯度溶液:取生长素类似物按照不同的比例稀释成9份,第10份用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 处理插条: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 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 (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 s),深约1.5 cm即可 实验培养:把每组处理过的枝条下端依浓度梯度从小到大分别放入盛清水的托盘中浸泡,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每天观察一次,记录生根情况 记录实验结果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可对小组得出的实验结果以表格或者曲线的形式分析,并分析实验结 果和实验预测是否一致,得出实验结论 3.有关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注意事项 (1)施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时,需要考虑温度一致、所用的植物材料条件相同、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2)用浸泡法时,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 (3)凡是带芽或叶的插条,其扦插成活率都比不带芽或叶的插条成活率高,但二者并非越多越好。 ①留叶过多,不利于生根,因叶片多,蒸腾作用失水多,插条易枯死。 ②留芽过多,分泌较多的生长素,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导致结果不准确。 (4)生长素类似物的功能是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与其促进生长的功能不同: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一端生出许多不定根,而不只是刺激不定根的生长。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材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内容,在《必修3》模块中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板块。教材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实验设计与评价”等内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情分析】 植物向光性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接触,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逐渐增强,面对新奇而富于思考的问题,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必修2中学习孟德尔分离定律时,接触过“假说──演绎法”,学生对求解向光性成因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方法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解释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说出植物激素的概念 3、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技能目标 1、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2、学会欣赏别人,借鉴别人的方法来完善自己的实验思路 情感目标 1、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树立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2、探讨对实验的改进,对实验进行反思,达到对思维品质的升华【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 【教法选择】 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的基本学习方式、分解式课题探究的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黑板绘图向光性生长的植物。由图片想到叶绍翁的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那么红杏为什么要伸出墙外生长,这盆植物为什么要“弯腰”生长呢? 这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2、新课 一、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实验 手绘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 【师】早在1880年的时候,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就对这一现象引起重视并以胚芽鞘为实验材料精心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①实验② 条件:黑暗中单侧光照下 【生】现象:①直立生长②弯向光源生长 【生】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光照有关。 【师】实验③条件:均匀光照下 【生】现象:直立生长 【师】综合实验①②③,可以得出结论: 【生】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单侧光有关。

盐碱土现状及植物耐盐性研究的意义

1 盐碱土现状及植物耐盐性研究的意义 盐碱土是民间对盐土和碱土的统称。土壤含盐量在0.1%-0.2%以上,或者土壤胶体吸附一定数量的交换性钠,碱化度在15%-20%以上,对作物的正常生长产生严重影响,这样的土属于盐碱土,盐碱土又称盐渍土。在亚洲、非洲和北美西部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按照形成原因,盐碱土包括原生盐渍化土地和次生盐渍土。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大约有9.5亿公顷盐碱地[1-2]。由于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日益加剧,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乱排,工业垃圾废料不规范的堆积,世界范围内乱砍滥伐普遍存在,原始森林和原始湿地破坏严重,全球气候日趋异常;在农业生产中,节水农业尚未普及,大水漫灌等浇灌方式依然流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增加片面增加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不合理的使用化肥,诸多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世界范围内的次生盐渍土地日益增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抑制[3-6]。中国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北的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东部沿海的滨海地区也有分布。世界人口逐年增多,可供耕地则因人为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自然灾害频发而日渐减少,人均可耕地面积更是呈直线下降。然而,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大面积的盐碱地仍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对盐碱地的综合开发利用日益走入人们的视野,人们试图从农业、化学、生物等方向对盐碱土地进行开发利用。依据改良措施的不同,对于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改良盐土可以通过排水、洗盐等措施,或用种植绿肥、施有机肥或种水稻等农作物对其盐进行改良。这些方法对盐碱土的改良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不稳定,并且在实践应用中,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无形中极大增加了该项措施的成本[7]。这种方法治标却不能治本。通过引种盐土植物,培育新的耐盐品种,利用盐生植物对盐碱土壤的改良作用,这种方式称为生物措施。生物措施可以将盐碱土中的盐分、离子富集在植物体中,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盐碱土上植物无法正常生长的现状,选择适当的经济作物,既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绿化环境,获得生态效益。 由于盐渍化会降低作物的发芽率,普通作物在盐碱条件下难以生长存活,因此耐盐碱作物的引进及品种的培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8]。种植植物可以增加盐碱地的植被覆盖面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土壤盐分;另外利用某些植物

常用杀虫剂及使用技术

常用杀虫剂及使用技术 杀鼠剂概述 1.杀鼠剂及简介 人类在消灭鼠害的过程中,摸索出了许多的防治方法。有机械捕鼠的物理方法,有用细菌、病毒使鼠类患病致死的生物方法,有用化学药物杀死,趋避或使其失去繁殖能力的化学方法。在多种方法中,化学灭鼠法使用简便,效果显著,成本低,见效快。能够杀死鼠类的药物很多,但真正能用作杀鼠剂的药物很少。作为理想杀鼠剂,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效成分配成的毒饵,在各种条件下都有良好的稳定性,无臭无味,鼠类不拒食。(2)对鼠类毒力强,其他非靶动物吃了死鼠后无二次中毒危险。 (3)具有选择性毒力,对非靶动物毒性小,对人畜安全。 (4)药效作用时间适当,使鼠在药力发作前吃下足够的致死剂量。 (5)中毒症状轻,其他鼠不致惊觉,切鼠死于易发现的地方 (6)不易产生抗药性 (7)无积累毒性,并有特效解毒剂或治疗方法。 2.杀鼠剂分类及主要品种介绍 一般来讲,杀鼠剂可分为“急性鼠药”和“慢性鼠药”,又可依其服药次数的多少分为单剂量和多剂量鼠剂。 急性灭鼠剂:经口作用的鼠药,作用快,只需服用一次或在短时间里连吃几次即可中毒乃至死亡的,称之为急性灭鼠剂。“急性鼠药”有毒,易引发死亡,人畜误食手很难抢救,国家明文规定禁用。 慢性灭鼠剂:鼠类食用后,不会立刻致死,一般情况下需二次或多次食用才能中毒乃至死亡的,称之为慢性灭鼠剂,多数情况下为多剂量灭鼠剂。“慢性鼠药”不会一次致死,切有解药,国家认可并提倡使用。 (1)急性杀鼠剂 急性药物的特点是毒性发作快,潜伏期一般不超过一天,快者只有几分钟。鼠类取食一次毒饵即可致死,为单剂量杀鼠剂。由于鼠类的新物反映,如果鼠药的作用速度过于快,会使还没有吃到致死量就出现症状的鼠类终止摄食,而逃过死亡。形成耐药或拒食的个体。另外,由于鼠类的社会行为,先吃到急性鼠药的个体突然死亡,会使其它没有吃到鼠药的老鼠警觉,而不再上当,同样逃过死亡。所以急性杀鼠剂即使采用前饵技术,也很难达到80%的灭鼠率。再者,急性杀鼠剂对人和畜禽剧毒,大多数没有特效解毒剂,有点甚至有二次或三次中毒的危险性。因而有些品种已经淘汰,直至禁用,所以,我们不提倡使用急性灭鼠剂。 (2)国家明令禁用的急性杀鼠剂 国家禁用的剧毒急性杀鼠剂有:氟乙酸钠,毒鼠强、毒鼠硅、氟乙酰胺。其特性为毒性极强、选择性差,并存在二次或多次中毒,极易造成人、畜伤亡。为此,我国早已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这类杀鼠药药剂,并为此采取了严厉的管理措施。 国家禁用强毒急性鼠药的原因有三条:一是保障人、畜安全,二是避免环境污染,三是保证灭鼠效果。同时规定鼠药经营实行定点专营,并且必须取得《农药经营许可证》。 (3)慢性杀鼠剂 目前的慢性杀鼠剂均为抗凝血类化合物。这类药物破坏鼠类凝血机能和损坏毛细血管管壁,增加其通透性,造成的内脏缓慢出血而且血流不止,最后死于大出血,所以又称抗凝血灭鼠剂。 慢性鼠药的特点是:多次小剂量给药比一次大剂量给药毒力大,作用缓慢。这些特点很符合

植物激素调节实验设计专题

植物激素调节实验设计专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一、实验题 1.已知大麦在萌发过程中可以产生α-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 (1)α-淀粉酶催化________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______________。 (2)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______________。这两支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综合分析试管2、3和5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实验中G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4)综合分析试管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 2.桃果实成熟后,如果软化快,耐贮运性就会差。下图表示常温下A、B两个品种桃果实成熟后硬度等变化的试验结果。据图回答:

(1)该实验结果显示桃果实成熟后硬度降低,其硬度降低与细胞壁中的________降解由关,该物质的降解与_________的活性变化有关:也与细胞壁中的__________降解有关,该物质的降解与__________的活性变化有关。 (2)A、B品种中耐贮运的品种是__________。 (3)依据该实验结果推测,桃果实采摘后减缓变软的保存办法应该是____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4)采摘后若要促使果实提前成熟,可选用的方法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5)一般来说,果实成熟过程中还伴随着绿色变浅,其原因是__ __________。 3.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发现,在黄瓜幼苗期喷洒一次乙烯利溶液(100-200mg·L-1),可能促进多开雌花,提高黄瓜产量。但乙烯利浓度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时,其作用效果尚不清楚。请设计实验,探究乙烯利浓度对黄瓜开雌花数量的影响。 材料用具:2~3片真叶的分栽黄瓜幼苗若干、乙烯利溶液(300mg·L-1)、蒸馏水、喷壶… 方法步骤: (1)将黄瓜幼苗平均分成A、B、C、D四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连续观察6周,记录并统计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预测:(请在图中将预测的结果以折线的形式表示) 5. 为了探究6-BA和IAA对某菊花品种茎尖外植体再生丛芽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MS培养基中加入6-BA和IAA,配制成四种培养基(见下表),灭菌后分别接种数量相同、生长状态一致、消毒后的茎尖外植体,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m),以及再生丛芽外植体上的丛芽平均数(n),结果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植物的需求量,培养基中无机盐的元素可分为和两类。上述培养基中,6-BA属于类生长调节剂。 (2)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因变量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3)从实验结果可知,诱导丛芽总数最少的培养基是号培养基。 (4)为了诱导该菊花试管苗生根,培养基中一般不加入(填“6-BA”或“IAA”)。 6.在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实验中,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2。

图解剖析“植物生长素发现”的探索历程

图解剖析“植物生长素发现”的探索历程 植物生长素是科学家通过植物向光现象的探究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材第3章第1节以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为线索,选取关键史实进行组织,以引

导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在严密推理的基础上作出判断的,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各位科学家的实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分析各位科学家的实验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找出各组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通过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产生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该图解还捋顺了各位科学家所做的实验间的关系。下面对该图解解析如下: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源于植物的向光现象,科学家为了弄清引起植物向性运动的原因,先后进行了数十年科学研究。 达尔文的实验 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的向光性,并设计实验来探讨其中的原因。他做了两组对照实验: 第一组:用单侧光照射植物胚芽鞘,胚芽鞘会发生向光弯曲生长(①);切去顶端后再照射,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②)。 分析:该组对照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有无尖端,因变量是胚芽鞘的生长弯曲情况,两者之间建立的联系是:有尖端的胚芽鞘在单侧光下能够向光弯曲生长(①),无尖端的胚芽鞘在单侧光下既不生长也不弯曲(②),通过比较即可得出胚芽鞘的生长弯曲与尖端有关的结论。 第二组:在胚芽鞘尖端罩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胚芽鞘就会直立生长(③);在远离尖端的胚芽鞘下面围上不透光的锡箔,胚芽鞘就会向光弯曲生长(④)。 分析:该组对照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尖端能否感光,因变量是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情况,两者之间建立的联系是:如果胚芽鞘尖端不能感光的话,胚芽鞘会直立生长(③),否则向光弯曲生长(④),通过比较即可得出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的结论。 达尔文同时还观察到,植物生长的部位不是尖端,而是尖端下部伸长区一段,通过这一现象再结合上面得出的两个结论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尖端会影响到下部生长弯曲呢?为了解释该问题,达尔文做出如下推测:⑴尖端不长而下部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传递到下部;⑵胚芽鞘在单侧光下弯曲生长是因为背光一侧生长得快。 为了证实达尔文所做出的推测是否正确,1910年和1914年詹森和拜尔分别做了实验。 詹森的实验 将胚芽鞘顶端切开,其中接上一块不能让化学物质通过的云母片,胚芽鞘便失去了向光性(①);用一块可以让化学物质通过的明胶块插入切开部位,胚芽鞘仍然可以向光弯曲生长(②)。 分析:该组对照实验的自变量是尖端与下部联系是否被阻断,因变量是胚芽鞘的生长弯曲情况,两者之间建立的联系是:如果胚芽鞘尖端与下部联系被阻断的话,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①),如果胚芽鞘尖端与下部联系没有阻断的话,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②),通过比较即可得出下部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某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结论,从而证明了达尔文的推测⑴是正确的。 拜尔的实验 拜尔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胚芽鞘切面的一侧,不照单侧光,胚芽鞘会向放置胚芽鞘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

作物耐盐性研究

作物耐盐性研究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作物耐盐性状研究进展 l 耐盐性含义和耐盐机制种类 由于土壤中可溶性盐类过量对作物造成的盐害,称为盐害或盐胁迫,包括渗透胁迫和离子效应两种类型。前者由于土壤中可溶性盐过多,土壤渗透势增高而水势降低,造成作物的吸水困难,即生理干旱;后者由于离子的拮抗作用,吸收盐类过多而排斥了对另一些营养元素的吸收,影响正常的代谢作用。作物对盐害的耐性称为耐盐性,把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为主的土壤称为碱土,把氯化钠与硫酸钠为主的土壤称为盐土,实际上难以绝对划分,把盐分过多的土壤称为盐碱土,简称盐土,相应的对耐盐碱性称为耐盐性[1]。 耐盐机制可分为6种:拒盐型、聚盐型、泌盐型、稀盐型、避盐型、活性氧清除等[2]。⑥有活性氧清除系统的植物通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 (过氧化氢酶)将活性氧清除出去,免受盐胁迫 一般盐土含盐量在%~%时就已对植物生长不利,而盐土表层含盐量往往可达%~10%。 丙二醛时植物器官在逆境条件下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产物,可用于表示植物对逆境条件反应的强弱,从实验中也可证明小麦幼

苗叶片中MDA含量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高浓度盐对植物生长产生了严重的伤害。 。 2 耐盐性的鉴定技术和指标 耐盐鉴定技术有直接鉴定法,如发芽鉴定(发芽率、发芽势)、形态鉴定(出苗率、盐害级别、苗期死叶率、相对生长量)和产量鉴定等;间接法有脯氨酸、甜菜碱、糖醇、多胺物质、钠钾离子含量的测定和酶活性的测定以及花粉萌发试验等。按照耐盐试验的地点分为水培、盐池、重盐碱大田。耐盐实验的对象又可分为群体、个体和单株和细胞。品种耐盐指标:耐盐系数、耐盐力(生物耐盐力、农业耐盐力)[4]。 群体耐盐指标:发芽率、发芽势、盐害指数、成活苗率、相对成活苗率。目前,国内学术界一般把土壤基质含盐量达0.4%作为棉花耐盐鉴定的通用浓度[5]。叶武威等[6]采用盐池鉴定法,统计各材料在施盐10 d后(3叶期)的相对成活苗率(以生长点活为标准)来判断棉花的耐盐性,将棉花的耐盐性分为4级,即不耐(0-49.9%)、耐(50.0%一74.9%)、抗(75.0%一89.9%)、高抗(>90%)。 3 对耐盐机制的研究

2012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植物激素调节相关实验设计与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2012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植物激素调节相关实验设计与分析题 的答题技巧 一、命题角度 近年高考对植物激素调节的考查主要涉及实验设计与分析,命题形式可分为:①考查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的设计;②预测实验的结果、总结实验结仑;③考查实验原理和实验假设; ④分析实验过程、比较实验数据、关注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原因等。 二、应对策略 (1)熟悉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对实验选材、实验条件的控制、对照实验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等做深入剖析,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迁移应用。(2)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①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目的—般都能直接从题干中读取,也可间接通过实验步骤、实验变量,总结得出。②明确设计实验的原理:一般在题干中能找到实验原理,即使在题干中找不到,它也是教材中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学原理。③正确选择材料和用具:目前,实验所给材料和用具都必须使用,此点可作为验证你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的依据之一(题目已经给出)。④合理安排实验步骤:根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设计的方向,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在遵循相关原则的基础上理清实验步骤;此外,要加强训练,提高能力。⑤对实验结果做出预测和分析:要分清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预测的实验结果应与实验的假设相一致;探究性实验是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其结果往往有多种可能,且一个结果对应一个相应的结论。⑥得出科学的结论:关键是找到实验中隐藏的因果(逻辑)关系。此外,还要多关注以识图分析题的出现的有关植物激素的试题,此类试题多以生产、生活为主要背景。 三、典题例证I 例许多实验研究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模式,如用玉米胚芽鞘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1:将切除的胚芽鞘尖端放于琼脂块上(图1),移去尖端后,将琼脂切成体积相等的若干个方块,将方块不对称地放在除去尖端的胚芽鞘上,实验保持在完全黑暗处进行12h,每个胚芽鞘弯曲的角度以图2的方法测量,并计算平均值。每次放入等面积、等体积琼脂块中的胚芽鞘尖端数量不同,这样重复上述过程。 实验2:用含有不同浓度IAA的琼脂块代替胚芽鞘尖端进以步实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