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宋元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宋元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宋元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宋元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宋元】

【目录】

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

三、宋朝

⒈政治。①宋初制度建设。②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评价】。

⒉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交子。④市的发展。⑤外贸。⑥经济重心南移。

⒊文化。①文化重心南移。②理学。③科技。④文学。⑤艺术。

四、元朝

⒈政治。①中书省。②行省制度。

⒉经济。①棉纺业。②城市。

⒊文化。①科技。②文学。③艺术。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三、宋朝

五代十国大约从907年开始,进入中国第三个大分裂时代。916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在东北建立辽政权;1032年党项人元昊建立西夏政权;1115年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1206年蒙古人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这些政权都或多或少学习唐宋制度和文化,封建制度和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民族融合加强。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他和其弟宋太宗改革制度,解决了政权更替频繁和分裂割据两大历史问题,但防范过严,造成积贫积弱局面,靖康之变后赵构在南方称帝,都临安,苟安东南,1276年被蒙古军队灭亡。

⒈政治。皇权、中央集权加强,同时积贫积弱。

①宋初制度建设。

1】为改变政权更替频繁而采取的措施:设枢密院掌管调兵权;分禁军为三,互相牵制;进军驻防一半中央一半地方,互相制约。设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权,设三司使(盐铁、户部、度支)为副相分财权,互相制约。

2】为改变地方分裂割据而采取的措施:收节度使兵权,节度使不再管理地方行政权和财权,将地方精锐官兵编入禁军;派文官做知州,通判监督,转运使转运税收。地方官分权,互相监督。

3】评价:特点是分权达到集权目的,重文轻武,文官政治。稳定了政局,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机构庞杂、官员众多、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多、兵将分离,作战力降低;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

1】背景。阶级矛盾尖锐,民族对立严重,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范仲淹改革吏治——庆历新政失败。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2】内容。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将兵法等。

3】评价。地主阶级富国强兵改革。增加了国家收入,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但触及大地主大官僚利

益、用人不当,

导致失败;企图

用市场化方法

解决当时财政

和政治军事问

题,过于超前,

当时政治家和

知识分子都不

理解。

③路府州

县制。府是唐玄

宗开始设置的

地方行政机构,

只在陪都和皇

帝驻跸之地设

置,后来扩展到

重要地区,比一

般的州地位高

一些。宋朝继

承。宋朝的路相

当于西汉的州、

唐朝的道,主要

是监察区。

⒉经济。商

品经济高度发

展。

①农业。

1】政策。不抑

兼并,导致土地

兼并激烈,贫富

分化严重。

2】工具。高转

筒车、水转翻

车。

3】作物。闽广棉花种植。“苏湖熟天下足”。

4】生产关系。租佃关系普遍化,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签订契约,实物地租为主,又有定额地租和分成租。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放松,农民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发展。

②手工业。

1】官营。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名窑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

2】民营。棉纺业。

3】煤冶铁。

③交子。

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铁钱、铜钱过重,不安全;唐朝飞钱基础;民间商人势力膨胀。2】产生。产生于四川地区,后收归政府发行,名会子、交钞【钞票】。

3】作用。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是中国伟大发明之一,世界最早的纸币。当时没有准备金、不懂纸币发行与经济总量的关系,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是元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④市的发展。

1】空间变化。坊市界限打破。集镇发展。出现娱乐场所瓦子。出现纯粹经济功能的市镇,如景德镇等。

2】时间变化。夜市-晓市、草市。宋代的“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3】政策变化。原先不许设市的城郭和乡村也允许设市交易。

⑤外贸。

1】政策。政府鼓励外贸,税收是南宋国库主要来源。

2】技术。指南针用于航海,造船业发展,航海技术进步,外贸空前发展,完全取代陆上丝绸之路。

3】港口。广州、泉州、扬州、登州是唐朝以来的外贸港口,有很多外国商人。

⑥经济重心南移。

1】六朝。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晋皇室南迁,带动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力;南方政权奖励耕织。结果,江南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唐五代。安史之乱,北方人民南迁,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3】南宋。金兵南下灭北宋,宋皇室南迁,带动北方人民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影响。促进了南方开发,带动手工业重心、商业重心、文化重心南移,改变了格局。另一方面,北方生活习俗南传,改变了南方人生活习惯。

⒊文化。文化高度发达,出现理论化和世俗化两个不同方向。

①文化重心南移。

②理学。新兴的儒学思潮要涵盖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想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新兴的儒学逐渐确立了一套更为精密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

1】定义。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还有王安石新学、司马光朔学、苏轼的蜀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张载的关学等统称为理学。

2】概况。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他们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指出其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最终导致唐末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他们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他们在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特别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将背离儒家传统的佛教和道教统统视之为夷狄之教。在他们的持续努力下,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理学就是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关于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有人认为他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二程”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在理气关系方面,朱熹以二程学说为主,又部分吸收了张载的思想。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理学的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朱熹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朱熹还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由此,朱熹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了政治的长期黑暗。由于道掌握在儒家手里,所以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朱熹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

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了理学的经典。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他不是用逻辑的思辨来论证这个命题,而是用自己的体验来予以印证。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陆九渊的思想言论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3】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A.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理学家虽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认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张载提出气本论哲学,认为太虚之气是万物的本原。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B.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程颢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程颐则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性说成形而上之理。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C.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张载首先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两种知识,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成为理学家共同讨论的问题。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陆九渊强调“反观”;王守仁则提出“致良知”说,认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从而完成由内向外的认识路线。

4】评价。地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和方法。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杜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但是,理学从哲学上论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起着消极作用。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士人必修课本考试命题的依据。对朝鲜、日本、越南产生较大影响。

③科技。

1】指南针-罗盘用于航海。

2】火药发展。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又出现了火炮。武器发明家唐福把他制作的火箭、火球和火蒺藜献给宋朝廷;石普也用他制作的火球、火箭为宋真宗进行了表演。成书于1044年的《武经总要》介绍了多种火药武器,并且记录了当时的3种火药配方。

3】活字印刷术。宋代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制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④文学。话本;宋词,豪放派、婉约派,柳永市井词反映商品经济。

⑤艺术。

1】绘画。宫廷画院-写实;文人画-意境,文官政治、理学兴盛、文人理想;风俗画-张择端,商业发展、文化普及、城市发展。

中西绘画差异:西方写实、功利、定点透视、重视物象、重彩,中国宫廷画与风俗画与此多类似;国画【文人画】写意、非功利、讲意境、诗书画印结合、视点不一、不求形似、表现自我、主观色彩浓厚。

2】书法。行书-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魏晋风度、追求个性、有意无法。

3】戏剧。温州一带,南戏。

4.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1】政治。不抑兼并政策。王安石变法-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

1】经济。坊市界限打破。私营手工业发展。交子出现。集镇、夜市、晓市、草市。外贸发展。

2】文化。罗盘针用于航海。印刷术发展。话本、宋词。风俗画。南戏。瓦子出现。

四、元朝

1271年蒙古人忽必烈将蒙古政权改为元朝,1276年灭宋,统一中国,定都大都。蒙古人征服了亚欧大多数地方,建立了四大汗国,但元朝直接统治的地方是中国和蒙古、西伯利亚等地,是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朝代。元朝实行民族等级制度,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加上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导致农民起义,1368年亡于农民军。

⒈政治。

①中书省。元朝废除门下省、尚书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主管全国行政事务,另有枢密院管军事、御史台管监察。

②行省制度。土司制度。

1】起源。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2】含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元朝划今河北、山东、山西一带直属中书省,称为“腹里”。分置河南、江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辽阳、甘肃、岭北、云南11处行中书省。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此前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体制明显有异。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因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为明、清所继承。

3】意义。加强了对地方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影响深远。

土司制度。

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各民族统治阶级互相联合、斗争的一种妥协形式。在土司统治下,土地和人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从而使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产生仇恨和战争。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用来解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其义在于羁縻勿绝,效仿唐代的"羁縻制度"。繁荣于明代,崩溃于清代,结束于20世纪初。

③宣政院。

1】内容。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由帝师兼领。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宣政院官属得自选用,与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并为元朝四个独立的任官系统。

2】意义。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⒉经济。

①手工业。

1】棉纺业。黄道婆,棉纺业。彩瓷。

A背景。棉花种植的推广,由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

B贡献。“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

C作用。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推动了棉纺织业发展,人们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2】工匠。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做“匠户”。唐代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宋代匠户往往被官府以强制方式役使。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

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这样,统治者就可以十分方便地征调各类工匠。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的束缚。

②城市外贸。纸币流行。大都和外贸港口。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

⒊文化。

①科技。

1】四大发明外传。

造纸术。首先传入朝鲜、越南、日本。751年传入阿拉伯。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萨狄瓦建立了欧洲第一个造纸场。

印刷术。8世纪日本就可以用雕版印佛经了。由新疆经波斯、埃及传入欧洲。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兹的谷腾堡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火药。公元13世纪上半叶,蒙古军队西征,在和阿拉伯和欧洲军队的作战中,使用了中国制造的火球、火药箭等火器。1260年元军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缴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由此掌握了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火药武器传到阿拉伯世界之后,在阿拉伯人与欧洲国家的长期战争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药兵器,这终于使得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

指南针。在北宋人1119年成书的《萍洲可谈》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甲令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指南针大约在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之际,传到阿拉伯,然后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后来欧洲演变出旱罗盘,再於明代时经日本传回我国。

对西欧的影响。促进了新产业的形成;促进了文明的保存、传播;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提供条件;为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提供条件。

2】王祯农书。特别介绍水力代替人力、机械代替简单工具。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他用这种方法试印6万余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个月就印成了100部。

3】郭守敬-简仪、授时历。

4】珠算法。

②文学。元曲。

1】原因。首先,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等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元朝长时间停止科举,文人流入市井谋生。

2】内容。元杂剧在金院本基础上发展成,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其中用演员虚拟动作表现剧中时空场景更替的手法,形成了中国戏曲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的特殊传统。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西厢记》影响很大。

3】评价。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③艺术。文人画-王冕。书法-赵孟頫。杂剧。

高中历史总复习框架

人民版(适用于四川等使用人民版教材的省份) 高中历史总复习第二轮复习框架 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包括夏、商、周三代,即通俗上说的先秦时期)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时才实现集中)。 1、夏代:禹死后,其子启继承其位,“家天下”制度开始。 2、商代的政治特点:1)甲骨文反映了商代的社会面貌及政治经济制度 2)把奴隶作为祭祀的“人牲”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宗法制始于商代,在周达到顶峰) 4)神权与王权结合密切结合 5)以占卜主宰国政 3、周代:周初三大制度: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目的:巩固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姬姓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义务: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权利: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分封体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作用:①稳定政局,镇抚各族,巩固统治,拓展疆域,使西周强盛。②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遭到破坏: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势力的增强,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消弱,致使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根源:生产力发展) 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目的: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分大、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两者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宗法制的影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的统一:①灭六国。前221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②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北方修直道;筑长城。③征南越:修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臵桂林郡等,统一岭南地区。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④入西南:修“五尺道”,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意义:实现了统一,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秦朝的制度: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的创立、“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法令出一”;地方行政制度: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皇帝制度:首创皇帝制度,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

新课标高考通史复习历史阶段特征和知识整合(全套)

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高中历史人教版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第一课: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过程 (1)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最初,人类仅仅简单地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后来,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先清除地上的树木、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_未耜。未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农具比木石工具坚硬、锋利,由于比较贵,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4)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5)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小农经济和精耕细作. 第二课: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1.古代中国在冶金方面的成就 (1)中国很早就掌握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的青铜器。夏朝时能铸造比较讲究的青铜器。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青铜器造型趋向灵便轻巧,更显得精美华丽。 (2)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到汉代已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更使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3)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2.制瓷业方面的成就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工匠在烧制陶器的实践中,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2)到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出白瓷,到唐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复习模式课时检测八宋元时期的政治

课时检测(八)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唐代宗最初设置的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只是在禁中掌管军机文书。宋代枢密院成为主管军事事务的最高机关,其长官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称为“宰执”,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表明宋代() A.枢密院地位明升暗降 B.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 C.统治者治国重文轻武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解析:选B宋代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代枢密使和中书省职责,体现了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故B项正确;宋代枢密院地位大大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削弱相权,体现不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尖锐,故D项错误。 2.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这一变化() A.避免了决策失误B.有利于权力制衡 C.削弱了宰相职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选D从唐代三省程序分工到宋代前期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可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材料的做法可以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避免,A项错误;“决策、执行一体化”,不利于权力制衡,也做不到削弱宰相职权,排除B、C两项。 3.(2019·永州模拟)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解析:选D材料意在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项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A、C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并没有涉及“部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修订版】

高考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020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宋元)

第四单元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907年~1368年)宋元;这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宋元时期,政治上由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科技领域内的发明创造出现高峰,文化继续发展,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阶段。 宋代: 960——1279年;元代:1271——1368年 一、预习提示 二、大事概览(见隋唐导学案) 三、材料导学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清代全史》: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苏州风俗考》:“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1)从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湖广熟,天下足”,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从经济的角度,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变化: 原因: 材料二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十八(2)材料二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见解: 历史影响:(3)归纳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之一。请归纳: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秦汉的“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反映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请列举宋明时期对儒学的复兴做过重大贡献的人物。 (3)趋势: 原因: 人物: 2.(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与生活材料二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可以从城市布局、商业发展、社会观念等角度分析)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说明: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例: 理由: 回归课本 政治经济文化 必修1 第3课 必修2 第1-4课 必修3 第3、8-10课 第1 页共4 页

高中历史备战高考历史必修一至必修三复习资料整理

高中历史备战高考历史必修一至必修三复习资料整理 必修一(政治史)复习纲要 使用说明书: 先使用“自查点”查出弱点,再结合提纲查漏补缺,最后回归自查点审核复习效果。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 自查(复习着重)点: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 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表现?(地方问题,中央问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表现?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历程?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发展历程?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

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一、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 1、简述、简要述评、简要评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试述(1)“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2)说明(表明),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如2005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②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例如:1995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④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 ★“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 ★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3)“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求“简”,就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亦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为止,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 例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而学生往往拿到题目总是力求在头脑中直接想出答案(一般很难做到,除非是史实直接再现),一旦想不出就会将记忆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和盘托出或想起老师“多多益善”的谆谆教导后,一开始就盲目的下笔如有神,结果长篇大论、离题万里,即使有那么一些沾边的内容也因为卷面拥挤、不清楚而成了水草中隐匿的小鱼。 2、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在历史试题中意思相近,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 体现是某种性质或者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险象。表面的能直接看到现象的东西,觉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 表现,则是就历史情况、历史事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的表现。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3、结合、联系、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古代中国 专题一: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专题二: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 ○早期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商周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 (1)生产工具的进步: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2)耕作技术的进步: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的发展: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早期农业的发展影响 (1)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2)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牛力犁耕的进步 ○耕作技术的进步 (1)耕作技术(2)作物成熟 ◆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 (1)水利工程: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着名的水利工程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郑州渠以及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小农经济产生原因 (1)生产工具的进步,特别是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的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3)私有土地的出现。 ◆◆小农经济产生时间: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小农经济特点 (1)自给自足性: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2)分散性:小农经济的基本结构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封闭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4)落后性:表现在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超强)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精品版】

高考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精品版]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018年高中历史总复习资料大全集(全面完整,精品奉献)

第一部分 高中历史知识点汇编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笔记、提纲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 【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 形成与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 会发展的影响。 ☆ 中国古代朝代表 【知识网络】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整合】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 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 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 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①、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 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②、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 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 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⑵、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消极: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 积极: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孝顺长辈、恪守孝道…

高中历史通史大事年表(含历史阶段特征)

近代以来世界通史通览与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中国时 间 世界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的前夜---明中期到清中期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这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商品经济发展,徽商和晋商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文化承古萌新,传统科技涌现出一批巨著;理学走向极端,带有民主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应运而生;市民文学兴起,明代传奇、明清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西学东渐初见端倪。 1488 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 望角 工场手工业 发展和早期 资产阶级革 命阶段 (1500前后 ——18世纪 末) 欧洲正处在封 建社会解体、 资本主义兴起 阶段;荷兰、 英国、美国和 法国资产阶级 革命爆发,资 产阶级代议制 诞生。欧美资 本主义经济处 于工场手工业 时期;新航路 的开辟和早期 殖民扩张扩大 了欧洲资本原 始积累,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 雏形出现并不 断发展,世界 由分散逐渐走 向整体。文艺 复兴、宗教改 革和启蒙运动 先后兴起,思 想解放运动深 入发展。 1492 哥伦布在西班牙支持下 发现美洲 1498 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 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 马丁·路德揭开宗教改 革运动序幕 1519- 1522 麦哲伦在西班牙支持下 进行环球航行 葡萄牙侵占澳门1553 荷兰侵占台湾1624 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1644 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 清派施琅统一台湾1683 清设立台湾府,隶属福 建省 1684 1687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 数学原理》 1688 英国光荣革命,标志革 命结束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689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确立君主立宪制 1765 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 工业革命序幕 1776 《独立宣言》发表,标 志美国建国 1782 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7 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 1789 美联邦政府成立;法国 大革命爆发; 颁布《人权宣言》 1792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804 《拿破仑法典》颁布; 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资本主 义的蒸汽时 代 (19世纪 初——19世 纪70年代) 1807 美国富尔顿制成汽船 1814 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 车; 1815 滑铁卢战役失败,拿破

(完整word版)浙江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一专题一复习提纲

朝代变革: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封建社会 ▲一、商周——奴隶社会 1.分封制①内容: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②作用及影响: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 ③结果: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初创 1.秦的统一:时间: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 巩固措施:修直道,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征讨岭南;“西南夷”开辟“五尺道”。 统一的影响:①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②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 皇帝制度的创立:皇权至高无上 3.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君权与相权矛盾产生) 4.地方制度——郡县制(中央与地方矛盾产生) 内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汉——汉承秦制 1.汉初:地方上郡国并行 2.汉武帝:中央:设内朝(中朝)地方:设州刺史监察。 ▲四、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 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 三省: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六部: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 地方制度:道州县 ▲五、宋 1.中央官制: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设副丞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掌管军事权;设三司掌管财政权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皇帝的烦恼之相权过大 一、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戴胄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