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高三生物总复习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

2019届高考高三生物总复习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

2019届高考高三生物总复习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
2019届高考高三生物总复习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

2019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第 28 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 考纲要求 ] 1. 种群的特征( Ⅰ ) 。 2. 种群的数量变化( Ⅱ ) 。 3.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

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深化拓展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项目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曲线图

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

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程序

深化拓展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 4 个关键点

(1)关键点 1: 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①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 如图 1) 和等距取样法 ( 如图 2) 。

②大小适中:乔木100 m 2、灌木16 m2、草本 1 m 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 ( 叶脉一般呈网状) 。

③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2)关键点 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

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关键点 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

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4)关键点 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

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3.种群的空间特征及类型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 连线 )

1.有关种群及其特征的判断

(1)一座山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2)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

量特征 ( √ )

(4)种群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 )

(5)稳定型的种群的种群数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 ×)

(6)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7)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2.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判断

(1)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 )

(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4)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5)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

2019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1)图中①~⑤分别代表种群的什么特征?

提示①~⑤分别代表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

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但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2)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迁入率和迁出率。

(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怎样的?

提示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4)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

的依据最可能是什么?

提示蝗虫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命题点一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

1.(2018·温州质检)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以后几年将出现

明显增长。下列有关( 人口 ) 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改变性别比例

B.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决定

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

D.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保持零增长

答案C

解析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年龄结构, A 项错误;自然增长率除了取决于出生率,还取决

于死亡率, B 项错误;对一个城市而言,面积是一定的,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人口密度

的大小, C 项正确;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人群,还受迁入、迁出人口的影响,所以,无法知晓

是否为零增长, D 项错误。

2.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

B.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 多种生物

答案D

2019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解析

某池塘生活了 150 多种生物属于物种丰富度,为群落特征,

D 项错误。

命题点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选择及分析

3.(2016·全国Ⅱ, 5)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 ( 甲地 ) 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

的是 (

)

A .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 .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 .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

群密度

D .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

的种群密度

答案

C

解析 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

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

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 A 、 B 、D 三项均错误, C 项正确。

4.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

2 hm 2(1 hm 2= 10 000

2

3 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

m) ,统计所捕获的田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 查数据如下表:

项目 捕获数 ( 只 )

标记数 ( 只 )

雌性个体数 ( 只 )

雄性个体数 ( 只 )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 .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 .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 ( ♀/ ♂) 约为 7∶2

D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 只 /hm 2 答案 D

解析

因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物种丰

富 度 , A 项 错 误 ; 标 志 重 捕 法 理 论 计 算 公 式 ( 种 群 个 体 数 ) = ( 标 志 个 体

N M

数) ×

n 重捕个体数

m 值减小, N 值会增大, B

,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

m 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项错误;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 ( 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 ) , C

项错误;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

125 只 /hm 2, D 项正确。

1.“两看法”选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019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2.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

设种群数量为 A 只,第一次捕获B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了 a 只,其中有 b 只被标记,根据公式

B b aB

A=a,得 A=b。

由上式分析可知:

(1)若由于某种原因 ( 如标志物易脱落、被标记个体的被捕获机会降低、标志物导致被标记个体

易于被捕食、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等)

造成b偏小,则A偏大。

(2)若由于某种原因 ( 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

集处捕获等 ) 造成b偏大,则A偏小。

(3)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

差。

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建构数学模型。

(2)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

2.种群数量增长的“ J”型曲线和“ S”型曲线

项目“J”型增长“S”型增长曲线模型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前提条件

不受其他生物制约受其他生物制约

2019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增长率和增长

速率

K 值有无无K值有K值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

的影响不同

联系

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

大多数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

深化拓展K 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

数量会在 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 K值的时候,生态系统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

到一定范围内。

(2)当环境遭受破坏后, K 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得到改善时,K 值会上升。

(1)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2)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在 K 值上下波动,主要是由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调节的( √ )

(3)不同种生物的 K 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 值固定不变(×)

(4) 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5)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019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 √ )

(6)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 )

(7)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种群数量为K/2时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 × )

(8)在“ S”型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其对应的年龄组成为

K

衰退型 (×)

下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中的两个经典曲线,据图分析:

(1) 图甲中 b 曲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曲线a、 b 哪条更符合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

化实际情况?

提示 b 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始终存在环境阻力,此类曲线更符合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际情

况。

(2) 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 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乙所示,图中λ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

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

①前 4 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

提示基本不变 ( 因λ= 1) 。

②第 9 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何种类型?为什么?

提示稳定型。第 10年时,种群的λ等于 1,说明第 10 年种群数量与第 9年相同,因此第 9年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③图中第 4 年和第 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8 年种群数量最小,对吗?

提示不相同。在第 4 年到第 10 年间,λ< 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9 或第 10 年种群数量最少,而不是第8 年最少。

④第 16~ 20 年乌鸦种群数量将如何增长?为什么?

提示“J”型增长,因λ> 1 且恒定。

1.“ J”型增长中λ 和增长率的关系

λ 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增长率=( 末数-初数 )/初数×100%= ( Nλt + 1t t×100%= ( λ -1) ×100%。所以,当λ >1 时,增长率 >0,种群数- Nλ )/ Nλ

000

量增加;当λ= 1 时,增长率= 0,种群数量稳定;当λ <1 时,增长率 <0,种群数量下降。2.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1)含义

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①增长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增长率=

初始数量

×100%。

②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 ( 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 ) ,即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 / 时间。

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 t (如一年)内,由初始数量 N0增长到数量 N t,则该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增长率= ( 末数-初数 )/ 初数× 100%= ( N t-N0 )/ N0×100%(无单位 ) ;增

长速率= ( 末数-初数 )/ 单位时间= ( N t-N0 )/ t ( 有单位,如个 / 年 ) 。

(2)两种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类型“J”型“S”型

增长率

增长速率

3.“ S”型曲线中K 值与 K/2值的分析与应用

(1)K 值与 K/2值的分析

(2) K值与K/2 值的应用

命题点一

“J ”型增长和“ S ”型增长的比较与分析

1.(2017·南京学情调研

) 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

线,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 .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均为“ S ”型曲线

B . t 2~ t 3 时间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 t 5 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 t 4 时

D .甲种群数量最多的时刻为 t 2,乙种群为 t 4

答案 D

解析

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趋势都是 0→最大→ 0,说明两个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都是“ S ”

型曲线, A 项正确; t 2 ~ t 3 时间段内,甲种群增长速率虽然下降但大于 0,甲种群出生率仍大于

死亡率, B 项正确;图中乙在

t 5 的时候种群密度最大,所以 t 5 时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

t 4 时, C 项正确;甲种群数量最多的时刻为

t 3 ,乙种群为 t 5, D 项错误。

N

2.(2017·蚌埠二模 ) 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 t + 1

N t 随时

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下图所示 ( 图中 N t 表示第 t 年的种群数量, N t +1 表示 t + 1年的种群数量 ) 。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 .甲种群在 0~ t 3 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 .乙种群在 0~ t 1 段的种群数量呈“ J ”型增长

C .乙种群在 t 2 时数量最少

D .甲种群在 t 3 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比较理想

答案 B

解析

N / N = 1,代表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当 N / N < 1 时,种群数量在减少,当 N / N > 1

t + 1

t

t + 1

t

t +1

t

时,种群数量在增加。甲种群在

0~ t 3 段,数量先减少再增加, A 项错误;乙种群在 0~t 1 段 N t +

1/ t

> 1,且不变,种群数量呈“ J ”型增长,

B 项正确;乙种群在

t 2

之后,种群数量还有一段时

N

间在减少,因此乙种群在

t 2

时种群数量不是最少的,

C 项错误;甲种群在

t

3

后t +1/

t

> 1,且不

N N

变,种群数量呈“ J ”型增长,

D 项错误。

2019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1.种群“ J”型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N = N0t

λ ,λ 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t

(1)λ> 1时,种群密度增大,如图中AB 段 ( 不包括 B 点 ) 。

(2)λ= 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如图中B、D 点。

(3)λ< 1时,种群密度减小,如图中BD 段 ( 不包括 B、 D点 ) 。

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 值会下降;反之, K 值会上升。

命题点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

3.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 S”型。假设种群的K 值为200, 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

不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

N2050100150180

( K-N)/ K0.900.750.500.250.10

A. 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 ( K-N)/ K值为 0.50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A

解析分析表格: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200,则种群数量在S1~ S3时,种群数量增长加快;种群数量在 S3点时,即K/2 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S3~ S5时,种群数量增长减慢。由于存在环境阻力,自然种群增长曲线呈“ S”型,说明环境阻力对种群影响始终存在, A 项错误; S 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于蝗虫等害虫的防治,需将其数量控制在S 点之前,而渔业捕33

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 点,使得种群的再生能力最强,B、 C 项正确; (- )/值为 0.50 时,3K N K

种群数量是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项正确。

4.下图中关于“ 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

2019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

群增长速率下降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 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D.在t1时控制有害生物最有效

答案D

解析 t 0~ t 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二者的差

值逐渐加大,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加,因此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A 项正确;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不断加剧,天敌数量也在增加,虽然出生率大于

死亡率,但二者的差值逐渐减小,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B 项正确;t2时,种群数量达到K 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C 项正确;在t时种群数量为/2 ,种群增长

1

速率最大,因此若在t 1时进行有害生物防治,不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较低水平, D 项错误。

不同曲线模型中“K 值”与“ K/2值”

图中 A、 B、 C、 D 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 值, A′、 C′、 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考点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 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 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

2019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种群的增长呈“ S”型曲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2.实验流程

1.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偱“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

线”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

分布,减小误差。

(3)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

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

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4~ 5 个酵母细胞为宜。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

/d123456??

数量 / 个

2.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

(1)血细胞计数板 ( 如下图所示 )

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 个大方格

( 如上图 A 所示 ) ,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

2

1 mm,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 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

3

25 个中方格 ( 如上图 B 所示 )。每个中方格又的容积为 0.1 mm。另外,中央大方格以双线等分为

等分为 16 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

(2) 计算公式

①在计数时,先统计 ( 图 B所示 )5 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 ,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 1 mL 菌液中的总菌数。

②设 5 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

3

( A/5) ×25×B。A,菌液稀释倍数为 B,则0.1 mm菌液中的总菌数为

已知 1 mL= 1 cm 3= 1 000 mm 3, 1 mL 菌液的总菌数=( A/5) ×25×10 000 ×B= 50 000 A·B。问题探究

如图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相关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相当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哪种模型?

提示符合“ S”型增长。

(2)de 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提示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 pH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

(3)试着在下面坐标系中画出酵母菌的增长速率的曲线。

提示

命题点一实验基础

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②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④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

期每天取样一次

A.①②③④⑥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⑥D.②③⑤⑥

答案D

解析①培养酵母菌时,不需要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④中不是先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培养

液,再盖上盖玻片,应该是盖上盖玻片之后再滴培养液;⑦早期培养也要取样观察。

2.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

(1)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

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若提出的问题是“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该实验

__________(填“ 需要” 或“ 不需要”) 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该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 ________ 和 ________ 有限,酵母菌呈“ S”型增长。

(4) 另一组同学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了 3 组实验 ( 见下表 ) 。每隔 24 小时

取样并计数,实验结果略。

试管编号培养液 (mL)无菌水 (mL)酵母菌母液 (mL)温度 ( ℃) A10—0.128

B10—0.15

C—100.128

高三期末化学试题第I卷

高三期末化学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83分)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1,O-16,C-12,N-14,C1-35.5,P-31,S-32,Na-23,Mg-24,A1-27,Fe-56,Zn-65,Cu-64,Ba-37,Ag-108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不能实现的是 A、一种分子变成另一种分子 B、一种原子变成另一种原子 C、一种离子变成另一种离子 D、一种单质变成另一种单质 2、碱金属元素的次外层电子数是 A、2 B、8 C、2或8 D、2,8或18 3、下列试剂:①漂白粉②纯碱晶体③磷酐④过氧化钠⑤绿矾⑥电石,若它们常期置于敞口的试剂瓶暴露于空气中, 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的是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已知ICN的性质和卤素相似。氧化碘分解反应的方程式为:2ICN=12+(CN)2。下列ICN的叙述正确的是: A、ICN的晶体是离子晶体 B、ICN是供供化合物 C、ICN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 D、ICN在常温下可能是气体 5、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 A、苯和浓溴水用铁作催化剂制溴苯 B、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制HC1气体 C、淀粉与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共煮制单糖 D、电石与水反应在启普发生器中进行制乙炔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 选择,多选时,该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正确的给1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3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 6、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 A、6.4克铜与硫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2 N A B、1mo lN a2O2与水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 A C、2.9克乙基(-C2H5)含有的电子数为1.8N A个 D、标准状况下:N A个NO、CO 2、SO 3分子所占的体积均约为22.4升 7、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向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NH 4 HSO4溶液刚好沉淀完全 Ba2++2OH-+NH4++H++SO42-=BaSO4↓+NH3·H2O+H2O B、澄清石灰水中通入氟化氢:Ca2+2OH-+2HF=CaF2↓+2H2O C、漂白粉溶液通入SO2:Ca2++2CIO-+SO2+H2O=CaSO3↓+2HCIO D、向硫酸亚铁的酸性溶液中滴入双氧水:4F e2++2H2O2+4H+=4F e3++4H2O 8、在一固定窖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 lA和1mo lB发生反应: 2A(气)+B(气)<=>XC(气)达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为W%,若维持容器的容积和温度不变,按0.6molA、0.3molB 和1.4molC为起始物质,C的体积分数也为W%,则X的值可能为 A、1 B、2 C、3 D、4 9、一定温度下,某密闭容器里发生可逆反应: CO(气)+H2O(气)<=>XC2(气)+H2(气)-Q,(Q>0)当达到平衡时,测得各物质均为n mol。欲使H2的平衡浓度增大1倍,其它条件不变时,下列措施可采用的是: A、升高温度 B、再通入n mol CO和n molH2O(气) C、再通入2n mol CO2和2n mol H2 D、使用催化剂 1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金属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B、自来水经长时间的煮沸可得到软水

高三化学2019年全国高考化学集锦

高考集锦 1.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 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 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 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3.科学家合成出了一种新化合物(如图所示),其中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X核外电子数的一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WZ的水溶液呈碱性 B. 元素非金属性的顺序为X>Y>Z C. 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中强酸 D. 该新化合物中Y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 蚕丝属于天热高分子材料 C. “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 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5.已知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PO 数目为0.1N A A. 3g 3He含有的中子数为1N A B. 1 L 0.1 mol·L?1磷酸钠溶液含有的3 4 C. 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 D. 48 g正丁烷和10 g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 A 6.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原子半径:W

2017-2018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学期高三期末化学试题

丰台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三化学 2018.01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S-32 Na-23 Cu-64 Cl-35.5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2分)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每题3分,共42分) 1.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下列贸易商品中,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 A.中国丝绸B.捷克水晶C.埃及长绒棉D.乌克兰葵花籽油 2. 《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针,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萃取 B. 蒸馏 C. 干馏 D. 升华 3. 下列变化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用晶体Si制作半导体 B. 煅烧石灰石制备生石灰 C. 用Na2O2做呼吸面具供氧剂 D. 用可溶性铝盐处理水中悬浮物

4.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 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 .金属性:Na > Mg B .酸性:H 2SO 4 > HClO C .碱性:KOH > NaOH D .热稳定性:HC1 > HBr 5. 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不正确... 的是 A. 用Na 2S 处理含Hg 2+废水:Hg 2+ + S 2? HgS↓ B. 燃煤中添加生石灰减少SO 2的排放:2CaO + O 2 + 2SO 2 2CaSO 4 C. 工业上将Cl 2 通入石灰乳中制漂白粉:Cl 2 + OH - Cl - + ClO - + H 2O D. 向漂白液中加入适量洁厕灵(含盐酸),产生氯气:ClO - + Cl - +2H + Cl 2↑+ H 2 O 6. 国际空间站处理CO 2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将CO 2还原,所涉及的反应方程式为: CO 2(g) + 4H 2(g) CH 4(g) + 2H 2O(g) 若温度从300℃升至400℃,反应重新达到平衡时,H 2的体积分数增加。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判断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ΔH < 0 B .化学平衡常数K 增大 C .CO 2的转化率增加 D .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7.下列制取 SO 2、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 .制取SO 2 B .验证漂白性 C .收集SO 2 D .尾气处理 8.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的转化能实现的是 A. B. Ru S SO 3 H 2SO 4 O 2/点燃 H 2O NH 3 NO 2 HNO 3 O 2/催化剂 △ H 2O Na Na 2O Na 2CO 3 O 2/点燃 CO 2 △

高中生物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种群的特征,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来加以介绍。 一、教材分析 首先,分析一下教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教材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埋下伏笔。教材着重讲到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以及种群的其它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其中还涉及了探究活动、模拟实验,我将新课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分类,步骤和要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种群的特征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分类,步骤和要点,特别是样方法的细节。标志重捕法则要会进行相关计算。 2、技能目标——通过模拟调查种群密度,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能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比如害虫的数量控制、牲畜的养殖量的确定等。 三、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前面第1-3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从个体水平看,生物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自身的稳态,完成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而在自然界,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从第4章开始我们要转变视角,从微观到宏观,即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2、模拟调查,亲身体验:通过教材中蒲公英的密度调查问题,初步让学生形成种群调查的两大方法,逐个计数和估算法,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用估算法来统计、如何减少误差、如何处理边线上的数量,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估算法的步骤、细节。 3、归纳小结:对于种群密度各种调查方法的适用对象,注意要点逐一讲解、板书。 四、反思 课不足之处:板书的注意了休息,但不够美;,从时间上看,如果讲述过程更快一点,留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结就更完整了。 从本次活动来看,我还是有收获的,本节内容在高考中考试频率比较低,也不太好讲出亮点,按以往的教学,可能一节课会将种群的其他特征都讲了,本次经过反复琢磨,讲述的方法有提高,比原来有新意,所以只要做有心人什么内容都能讲出色彩。

2019届高三化学复习计划

2019 届高三化学复习计划 务川民族中学高中化学纪国君 一、化学学科分析 1、知识特点:化学虽是一门理科,但是基础知识繁杂。虽然大多数有规律可循,但要求学生记忆的特别多。有些化学反应原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来掌握。学生学起来难度不高,但真正要掌握并熟练运用知识并不容易,一般学生要得高分也必须下大工夫来记忆化学基础知识,不一定要背诵,但一定要多翻课本。 2、高考化学试题特点:题量少,容量大,题干长,尤其是后边的四道非选择大题,学生阅读起来很吃力,更有一部分学生连题目意思都读不懂。 二、复习达到目标 使年级90%的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初步构建整个高中化学的基础网络,基本养成学生正确审题、答题的良好习惯,在2019年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复习进度 1、第一轮系统复习阶段: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底。 第一轮复习是高考复习的关键,是基础复习阶段,这个阶段通常是逐章节复习,利用这段时间在高考范围内把每个知识点逐个过关,毫不遗漏。切忌急躁,需要结合教材循序渐进、查漏补缺、巩固基础,

只有知识扎实了,构建成网络了,知识也就系统了,才有利于综合提高。单学科训练、适当学科单元内综合,单学科归纳总结,是主要的复习形式;基本按照课本的知识序列,分单元进行全面复习;重点是锤炼知识,夯实基础,循环提高;着重抓纲务本,建立以章为单元的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的覆盖面,在广度上不留死角,在深度上不留疑问,过好“双基”关。单元过关是搞好一轮复习的关键。 第一轮复习计划 时间教学内容 第一周、第二周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1讲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 第2讲物质的量浓度 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第2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离子的检验、鉴别及推断 第3讲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应用 第4讲专题总结 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 第三章常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东城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及答案

东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 高三化学 本试卷共9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Mg 24 S 32 Cl Fe 56 Cu 64 Ag 108 第一部分(共42分) 本部分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下列垃圾的归类不合理 ...的是 A B C D 垃 圾 归 类 2.下列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的原理中,正确的是 A.用水除去NO气体中的NO2:3NO2 + H2O 2H++ 2NO3- + NO B.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制取CO2:CO32- + 2H+H2O+ CO2↑ NO + 2H+Ag+ + NO2↑ + H2O C.用稀硝酸溶解银:Ag + 3 D.用明矾作净水剂:Al3+ + 3H2O Al(OH)3 ↓+ 3H+ 3.锗(32G e)与钾(19K)同周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锗位于第4周期第ⅤA族B.7032G e的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值为38 C.锗是一种半导体材料D.碱性:Ge(OH)4>KOH 4.下列关于钠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钠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B.Na2O与Na2O2均能与水反应生成NaOH C.钠切开后,光亮的表面迅速变暗,是因为生成了Na2O2

D.用加热的方法可除去Na2CO3粉末中含有的少量NaHCO3 5.有机物X是医药合成的中间体,其结构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X分子存在顺反异构体B.X分子中含有3个甲基 C.X分子中含有羧基、羟基和酯基D.1 mol X最多能与2 mol NaOH发生反应6.对室温下pH相同、体积相同的氨水与氢氧化钠两种稀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温度均升高20℃,两溶液的pH均不变 B.加入适量氯化铵固体后,两溶液的pH均减小 C.加水稀释100倍后,氨水中c(OH-)比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小 D.与足量的氯化铁溶液反应,产生的氢氧化铁沉淀一样多 7.铁片镀铜实验中(装置如下图所示),为提高电镀效果,电镀前铁片需依次用NaOH溶液、 稀盐酸和水洗涤。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稀盐酸的主要作用是除去铁锈 B.a接电源正极,b接电源负极 C.电镀过程中c(Cu2+)基本保持不变 D.阴极发生反应:Cu2++2e–= Cu 8.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 鉴别苯和溴乙烷取少量苯和溴乙烷,分别加入水 B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将气体通入碳酸钠溶液中 C 比较氯和硅的非金属性强弱将盐酸滴入Na2SiO3溶液中 验证在酸作用下,蔗糖水解能否 D 取水解后的液体,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 生成葡萄糖

高中生物 种群的特征教案(高二生物)

第4章种群和群落 4.1 种群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而种群的特征又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问题的设计用比较法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设问:对于蝗灾,采取相应措施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提示学生蝗虫的分布有季节性、区域性)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和种群的存活曲线。本部分的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要把握好深广度。比如,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可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抽样统计(样方法是其中的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避免单纯讲述概念。 二、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解决方法] ⑴首先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说明种群的概念。 ⑵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教师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事例讲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解决方法] ⑴教师首先讲清楚选择样方的原则: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⑵完成探究活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教具准备:模拟材料,探究材料。 六、学生活动 1、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问题探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50个红色圆形和50个绿色三角形随机排列的图案纸,发放给学生,先不告知学生图形和三角形的具体数目,提问:估算一下数量是多少?学生回答之,教师总结: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估算存在着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怎样才能既简便又准确地获得统计数据呢?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P60、62相关内容,设置下列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种群? 2、一个鱼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吗? 3、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一个种群吗? 4、什么是样方? 5、如何确定样方?要选取几个样方? 6、多取几个样方结果会不会准确些? 7、为什么要研究种群密度?

2019年高考化学试卷-(全国II卷与答案)

2019年全国卷Ⅱ理综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F 19 Na 23 S 32 Cl 35.5 As 75 I 127 Sm 150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热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8.已知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3g 3He含有的中子数为1N A PO 数目为0.1N A B.1 L 0.1 mol·L?1磷酸钠溶液含有的3 4 C.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 D.48 g正丁烷和10 g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 A 9.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W

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 盐酸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 D 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分 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11.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正确表达反应颜色变化的是 A.向CuSO4溶液中加入足量Zn粉,溶液蓝色消失 Zn+CuSO4Cu+ZnSO4 B.澄清的石灰水久置后出现白色固体 Ca(OH)2+CO2CaCO3↓+H2O C.Na2O2在空气中放置后由淡黄色变为白色 2Na2O22Na2O+O2↑ D.向Mg(OH)2悬浊液中滴加足量FeCl3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3Mg(OH)2+2FeCl32Fe(OH)3+3MgCl2 12.绚丽多彩的无机颜料的应用曾创造了古代绘画和彩陶的辉煌。硫化镉(CdS)是一种难溶于水的黄色颜料,其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和b分别为T1、T2温度下CdS在水中的溶解度 B.图中各点对应的K sp的关系为:K sp(m)=K sp(n)

高三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高 三 化 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 :16 Mg :24 Al :27 Fe :56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是( ) A 、纤维素 B 、蛋白质 C 、淀粉 D 、糖类 2、下列过程需要通过直流电才能实现的是( ) A 、电化腐蚀 B 、比较同浓度盐酸和氨水的导电能力 C 、电泳 D 、电离 3、为防止富脂食品长期放置产生变质现象,在食口包装袋内,除了放置干燥剂外,为防止食品氧化,还要放置( ) A 、无水硫酸铜 B 、铁粉 C 、食盐 D 、生石灰 4、已知在一定条件下,Cl 2、ClO 2(其还原产物为Cl -)、O 2(1molO 3转化为 1molO 2和 1molH 2O)、H 2O 2等物质都具有氧化性,因而常被用作消毒剂。等物质的量的上述物质消毒效率最高的是( ) A 、Cl 2 B 、ClO 2 C 、O 3 D 、H 2O 2 5、绿色化学是当今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其原则之一是单一反应的原子利用率(原子经济性)要最大化。根据该原则,下列反应原子经济性最差的是( ) A 、获1950年诺贝尔奖的 反应: CH 2=CH 2+CH 2=CH —CH=CH 2→B 、获 1979年诺贝尔奖的(Ph- C 、乙烯催化氧化制乙醛:2CH 2=CH 2+O 2 2CH 3CHO D 、获1963年诺贝尔奖的烯烃聚合反应: NCH 2===CH —CH 3 [CH 2—CH]n 二、不定项选择题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粒子,若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则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B 、由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一定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C 、两原子,如果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D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一定与上一周期稀有气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7、如右图所示,A 池用石墨电极电解氢氧化钠溶液,B 池精炼粗铜,一段时间后停止通电,A 池D 极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2.24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H 2CH 2+Ph 3===O 催 3

2019年高考化学试卷-(全国Ⅰ卷与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4 S 32 Fe 56 Cu 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 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 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 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C. 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D. 易溶于水及甲苯 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 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 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 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 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 B. 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 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 g·cm?3) C. 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 噲?H++Cl? D. 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垐? 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2A的K a1=1.1×10?3 ,K 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 B. 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 C. b点的混合溶液pH=7 D. 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 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相比现有工业合成氨,该方法条件温和,同时还可提供电能 B. 阴极区,氢化酶作用下发生反应H2+2MV2+2H++2MV+ C. 正极区,固氮酶催化剂,N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H3 D. 电池工作时质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区向正极区移动 13.科学家合成出了一种新化合物(如图所示),其中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

点燃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纸的密封线内。选择题答案按要 求填涂在答题卡 ...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不写在试卷上。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答题纸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N 14 O 16 S 32 Cl 35.5 Fe 56 Ag 108 Ba 137 选择题共42分 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做法错误 ..的是()A.用聚乙烯塑料做食品包装袋 B.用二氧化硫加工食品使食品增白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吸收水果产生的乙烯以达到保鲜要求 D.用明矾做净水剂除去水中的悬浮物 2.氢化亚铜(CuH)可用CuSO4溶液和另一种反应物在40℃~50℃时反应生成。CuH不稳 定,易分解,在氯气中能燃烧,常温下跟盐酸反应能产生气体。以下表述错误 ..的是()A.生成CuH的反应中CuSO4被氧化B.CuH既可作氧化剂也可作为还原剂 C.2CuH+3Cl2====2CuCl2+2HCl D.CuH+HCl=CuCl+H2↑ 3.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L乙醇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2N A B.1mol C n H2n含有的共同电子对数为(3n+1)N A C.1mol CO2与1mol Na2O2完全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目为N A D.1mol/L的FeCl3溶液中,所含Fe3+的数目小于N A 4.下列实验能达到的预期目的的是() ①用硝酸钡溶液鉴别硫酸根离子与亚硫根离子; ②用溴水检验汽油中是否含有不饱和脂肪烃; ③用乙醇从碘水中萃取碘; ④用盐析方法分离提纯蛋白质; ⑤用加热方法提纯含有少量碳酸氢钠的碳酸钠固体; ⑥用氨水清洗试管壁附着的银镜 A.②④⑤B.①③⑥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⑥ 5.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微粒是()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一些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在“第1节种群的特征”中,我们认识到种群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这也是我们的教学重点,本身概念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课文中介绍了两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主要是用来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在用样方法作调查时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种群的这四个特征也不是没有联系的,其实都是围绕种群数量这个核心来讲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际调查种群密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 第2课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三维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通过学生野外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掌握样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4.通过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密度的决定作用。 5.通过图表分析,了解我国人口各阶段的增长情况及各阶段形成的原因。 6.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种群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7.通过了解种群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2019届高三化学选择题专题—有机选择专题练习(最新整理)

有机化学基础(选择题)专题 1.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乙酸的分子模型可表示为 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C.新制的氢氧化铜可以鉴别乙酸、葡萄糖和乙醇 D.丁酸和乙酸乙酯互为同分异构体 2.指甲花中存在的β-紫罗蓝酮属于一种萜类化合物,可作为合成维生素A 的原料。下列有关β-紫罗蓝 酮的说法正确的是 A.β-紫罗蓝酮的分子式为C10H14O B.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 C.与足量的H2反应后,分子中官能团的种类减少一种 D.和酸性KMnO4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的反应类型相同 3.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见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B.分子式为C14H15O6NBr C.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1mol 该有机物最多消耗4 mol NaOH 4.某抗肿瘤药物中间体的合成路线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吲哚的分子式为C8H6N B.苯甲醛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全部共平面 C.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区分苯甲醛和中间体 D.1mol 该中间体,最多可以与9mol 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5.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3H6Cl2的有机物有4 种同分异构体(不考虑立体异构) B.和互为同系物 C.乙炔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 D.甲苯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6. 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丙烷的二氯取代物有 3 种 B . 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 C .饱和(NH 4)2SO 4 溶液和福尔马林均可使蛋白质溶液产生沉淀,其原理相同 D .聚合物(—[ C H 2—CH 2—CH —CH 2—]n )可由单体 CH 3CH =CH 2 和 CH 2=CH 2 加聚制得 C |H 3 7. 已知互为同分异构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盆烯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B .苯与棱晶烷的一氯代物均只有一种 C .上述三种物质中,与甲苯互为同系物的只有苯 D .上述三种物质中,只有棱晶烷的所有原子不处于同一平面内 8. 增塑剂 DCHP 可由环己醇制得。环已醇和 DCHP 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CHP 的分子式为 C 20H 14O 4 B 环已醇和 DCHP 的二氯代物均有 4 种 C.1molDCHP 水解时消耗 2mol NaOH D.环已醇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9、某抗癌药物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祛正确的是 A.能发生取代、氧化、加聚反应 B.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 C.与苯甲酸苯甲酯属同系物 D.水解生成酸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 3 种 10. 化合物 X 是一种药物合成的中间体,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化合物 X 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化合物 X 的分子式为 C 16H 16O 6 HO HO B. 能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应 O C. 1mol 化合物 X 最多可与 5molNaOH 、7mol H 2、4molBr 2 发生反应 D. 可与 FeCl 3 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但不能发生氧化反应 H 3C O O OH CH 3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期末化学试题

北京市东城区2016-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末教学统一检测 高三化学2017.1 本试卷共8 页,共100 分。考试时长10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Cl 35.5 S 32 K 39 Cr 52 Pb 207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2分)本部分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下列物品所用材料的主要成分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2.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的结构式:O =C =O B.氯化氢的电子式: C.13H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D.水的电离方程式:H2O=H++OH- 3.下列说法中,符合ⅦA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特征的是 A.原子易形成-2 价阴离子B.单质均为双原子分子,具有氧化性 C .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逐渐减小 D .氢化物的稳定性随原子序数递增依次增强 4.室温下,关于1.0 mL 0.l mol/L 氨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溶液的pH 等于13 C.加入少量NH4Cl 固体,c(OH-)不变 B.c(OH-)=c(NH4+)+c(H+) D.与1.0 mL 0.l mol/L 盐酸混合后,溶液呈中性 5.用Cl2生产某些含氯有机物时会生成副产物HCl,利用下列反应可实现氯的循环利用: 4HCl(g) + O2(g) 2Cl2(g) + 2H2O(g) ΔH=-115.6 kJ/mol 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反应物发生上述反应,能充分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A.气体的质量不再改变 B.氯化氢的转化率不再改变 C .断开4 mol H-Cl 键的同时生成4 mol H-O 键 D.n(HCl)∶n(O2)∶n(Cl2)∶n(H2O) =4∶1∶2∶2

高三期末化学试题第I卷

高三期末化学试题第I 卷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高三期末化学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83分)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1,O-16,C-12,N-14,,P-31,S-32,Na-23,Mg-24,A1-27,Fe-56,Zn-65,Cu-64,Ba-37,Ag-108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不能实现的是 A、一种分子变成另一种分子 B、一种原子变成另一种原子 C、一种离子变成另一种离子 D、一种单质变成另一种单质 2、碱金属元素的次外层电子数是 A、2 B、8 C、2或8 D、2,8或18 3、下列试剂:①漂白粉②纯碱晶体③磷酐④过氧化钠⑤绿矾⑥电石,若它们常期置于敞口的试 剂瓶暴露于空气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的是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已知ICN的性质和卤素相似。氧化碘分解反应的方程式为:2ICN=12+(CN)2。下列ICN的 叙述正确的是: A、ICN的晶体是离子晶体 B、ICN是供供化合物 C、ICN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 D、ICN在常温下可能是气体 5、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 A、苯和浓溴水用铁作催化剂制溴苯 B、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制HC1气体 C、淀粉与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共煮制单糖 D、电石与水反应在启普发生器中进行制乙炔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选项符合题意。若正 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择,多选时,该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正确的给1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3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 6、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 A、克铜与硫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 N A B、1mo lN a2O2与水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 A C、克乙基(-C2H5)含有的电子数为 A个 D、标准状况下:N A个NO、CO 2、SO 3分子所占的体积均约为升 7、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向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NH 4 HSO4溶液刚好沉淀完全 Ba2++2OH-+NH4++H++SO42-=BaSO4↓+NH3·H2O+H2O B、澄清石灰水中通入氟化氢:Ca2+2OH-+2HF=CaF2↓+2H2O C、漂白粉溶液通入SO2:Ca2++2CIO-+SO2+H2O=CaSO3↓+2HCIO D、向硫酸亚铁的酸性溶液中滴入双氧水:4F e2++2H2O2+4H+=4F e3++4H2O 8、在一固定窖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 lA和1mo lB发生反应: 2A(气)+B(气)<=>XC(气)达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为W%,若维持容器的容积和温度不变,按、和为起始物质,C的体积分数也为W%,则X的值可能为 A、1 B、2 C、3 D、4 9、一定温度下,某密闭容器里发生可逆反应: CO(气)+H2O(气)<=>XC2(气)+H2(气)-Q,(Q>0)当达到平衡时,测得各物质均为n mol。欲使H2的平衡浓度增大1倍,其它条件不变时,下列措施可采用的是: A、升高温度 B、再通入n mol CO和n molH2O(气) C、再通入2n mol CO2和2n mol H2 D、使用催化剂 1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2019届高考高三生物总复习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

2019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第 28 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 考纲要求 ] 1. 种群的特征( Ⅰ ) 。 2. 种群的数量变化( Ⅱ ) 。 3.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 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深化拓展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项目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曲线图 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 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程序 深化拓展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 4 个关键点 (1)关键点 1: 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①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 如图 1) 和等距取样法 ( 如图 2) 。 ②大小适中:乔木100 m 2、灌木16 m2、草本 1 m 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 ( 叶脉一般呈网状) 。

③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2)关键点 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 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关键点 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 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4)关键点 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 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3.种群的空间特征及类型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 连线 ) 1.有关种群及其特征的判断 (1)一座山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2)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 量特征 ( √ ) (4)种群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 ) (5)稳定型的种群的种群数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 ×) (6)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7)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2.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判断 (1)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 ) (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4)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5)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

2019年高考理综化学部分-全国卷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 理科综合【化学部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Ar 40 Fe 56 I 127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D.易溶于水及甲苯 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 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 mol·L?1(设冰的密度为g·cm?3) 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 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H++Cl? 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2A的K a1=×10?3 ,K a2=×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 B.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 C.b点的混合溶液pH=7 D.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 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相比现有工业合成氨,该方法条件温和,同时还可提供电能 B.阴极区,在氢化酶作用下发生反应H2+2MV2+2H++2MV+ C.正极区,固氮酶为催化剂,N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H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