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上粤教版政治复习提纲2018~2019广东

九年级上粤教版政治复习提纲2018~2019广东

九年级上《道德与法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1.1 感知祖国发展的脉动

·第一课时改革开放中国奇迹

1、改革开放含义

改革开放是指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改革开放的目标

促使国家①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从经济社会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转向到全方位开放、融入世界,在与他国的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

3、改革开放取得哪些成就

①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产出最高的国度,出口贸易也排名全球第一。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国家)

②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解决了曾经困扰我国多年的商品和服务的短缺问题,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民)

★4、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①改革开放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②它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朝气和强大动力,大大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使社会财富像泉水般涌流出来。

★5.经济发展新常态哪些重要特点

①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③增长动力切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6.经济发展新常态目标:在新常态下,我们要追求的是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课时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1、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性质上:我国已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两层含义

发展程度上:还处在初级阶段(不发达阶段)

2、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生活中体现民生问题(如看病难、看病贵…)

①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②经济发展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1)第一要务

发展

(2)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④一个中心:经济建设

两个基本点:(1)改革开放地位:伟大革命关键抉择强国之路

(2)四项基本原则地位:政治基石

⑤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大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三课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含义)

指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是党和人民取得的根本成就。

2、我国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大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执政党,领导核心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①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②总布局: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③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自信)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道路自信);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理论自信);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

根本制度保障。(制度自信);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

1.2 感知祖国发展的脉动

·第一课时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重要国情之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1、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地位、作用:

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地位:基本政治制度

作用:(国家)——维护国家主权统一

(少数民族地区)——自主权利,调动各民族积极性

意义: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自主权利,调动了各民族人民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

民族平等——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民族团结——重要原则(是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

民族团结重要性:(了解)

对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实现中国梦

对社会:稳定和谐

对人民:共同目标,强大动力

★2、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政府应怎样做?(补充)

①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②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③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的违法犯罪行为;

④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宣传,号召全体人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3、中学生应怎样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补充)

思想上:

①认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行动上:

②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多做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

③要勇于与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④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

⑤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尊重。

4、各民族如何共同繁荣:国家宪法规定,从财政、物资、技术等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加速经济和文化建设,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了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系列特殊政策(注:援助少数民族发展,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

·第三课时祖国统一共同心愿

一、一国两制的提出

1、实行”一国两制”的背景:

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2、“一国两制”的内容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部分,允许它们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中国对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和方针

(或对台政策、基本态度)

基本原则(政治基础):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基本立场态度:

坚持和平统一为主,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继续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第二单元社会治理依法保障

2.1 社会治理政府依法主导

·第一课时政府主导合作共治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依法行政;

①主体:政府及其工作人员

②含义:政府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行政权力。

(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2、社会治理: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

①政府主导作用的体现

(1)制定相关社会治理规则、政策和标准体系;

(2)提供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

(3)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管,维护社会良好秩序、保障公共安全.

②在社会治理中:(主体)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积极参与

③社会主体合作共治的意义

社会主体合作共治,是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④社会格局:

共建、共治、共享

·第二课时政府社会治理的主要职责

1、政府的形象和宗旨

政府的形象是:“人民的公仆”

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2、什么是法治政府?(内涵)

各级政府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3、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要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2.2 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

·第一课时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1、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核心)、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基本方略)

2、人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的具体贯彻

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贯彻。

3、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的地位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贯彻。

4、公共事务的含义

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的需要,体现它们的共同利益,让他们共同受益的事务。

5、公共事务的管理

政府是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但在现代社会中,公众的积极参与在公众管理中占主要地位。政府——管理主体公众——参与管理

6、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性(意义)

理论意义: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使公共决策更加科学和民主的保证。

①对社会资源——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公共管理的社会资源,既有利于节省管理成本,也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不足,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②对政府——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和民主。

③对公民——公民依法参与公共决策,有利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④总结:公民参与还有助于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起良性互动的桥梁,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第二课时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与方式

1、民主选举(公民政治参与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①选举的依据:我国宪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地位: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③我国的选举方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④公民参与选举的意义:公民只有切实行使好这一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

⑤民主选举的原则:公平、公正、公开

⑥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有哪些要求?

(1)要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不贿选贿送,理性投票;

(2)公民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民主选举。

2、民主协商

①含义: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②地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民主形式。

③民主协商形式▲:政治协商制度、公共论坛、立法听证等

④民主协商意义:可以广泛达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凝聚全社会推动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理解:民主协商,强调的是发扬民主。就是说,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国家大事不是独断专行,而是坚持民主协商,让广大党外人士共同出主意、想办法,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切实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3、民主决策

①民主决策的含义: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与方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参与影响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决策。

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途径:

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民主促进决策的科学性

4、民主管理

①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制度

农村村民自治

②基层民主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重要形式城市居民自治

③地位: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有效途径

5、民主监督

①监督权的内容: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②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途径:信访举报制度,网上评议政府,电话,手机短信,当面提意见都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式。

③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保证依法行政的推进

④行使监督权的要求

(1)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都必须是合法、有序的。

(2)行使监督权利时,我们要出于公心、实事求是、理智行事,不可妨碍公务。

·第三课时从小培养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

1、增强民主意识的意义:▲

①有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②培养自身政治素养,锻炼自己参与政治生活能力。

③充分行使自己政治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公民增强民主意识的要求(做法)

①意识上:从小培养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学习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建设,关注社会生活;面对社会热点问题,依法发表自己看法,提出积极建设,维护公共利益;

②行动上:从身边的事做起。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民主选举,参加社团活动等。

第三单元生态文明社会和谐

3.1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一课时可持续发展战略

1、原因▲:人类社会在面临一系列人口、资源、环境的重大问题时进行长期反思的结果

2、内涵: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要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强调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4、地位:重要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5、成就: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的可持续

发展战略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课时保护环境与生态文明

1、我国资源情况的特点(资源国情)

①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②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对策:实施节约资源基本国策)

2、这些环境问题有怎样的危害?

①威胁生态平衡

②危害人类健康

③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环境形势的特点(环境国情)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对策:实施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正确选择

4、我国资源、环境的总体现状

①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对策:

1.实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2.制定相应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方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5、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提出

①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一种发展理念。

②含义:生态文明强调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6、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

①我国经济发展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②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人民才能生活在一个和谐美丽的中国,给子孙后代构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三课时计划生育与提高人口素质

1、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

①内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②成果:中国人口发展已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平稳增长轨道。

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后果

①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②人口老龄化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经济、精神等负担。

③人口老龄化使老年社会保障费用大幅增加,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④人口老龄化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我国人口现状新的特点

人口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人口结构与分布不合理、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

“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5、如何解决人口问题

①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逐步完善人口政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②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人口素质:人口素质既包括身体素质,也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口素质的意义:有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的压力;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

度以及人民生活质量。)

6、为什么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现状: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

理论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于人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践行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3.2 民生优先造福人民(五位一体——社会建设)

(1)社会建设的定义(含义):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2)民生的定义: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第一课时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①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使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②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2、党和政府为什么重视改善民生?

现状:现阶段,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在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意义:

对国家: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的要求,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解决主要矛盾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现代化等

②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发展中获得更多满足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共同富裕的地位

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内涵: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互相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

注意:共同富裕≠同时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4、改善民生工作

内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意义:解决好民生方面的公平问题,将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精神生活更加美好。

·第二课时社会和谐人人共享

1、社会和谐的意义

和谐社会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2、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①民主政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②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③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④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⑤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科学发展道路、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

3、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①加强社会建设,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社会和谐稳定才能实现。

②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建设的含义、地位)

4、如何加强社会建设?

①对国家:

(1)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具体做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政府、党委、社会各界、城乡社区;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

②对人民:中学生

(1)思想上:民主法治意识、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奉献意识等

(2)行动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主动了解社会问题及政府的相应政策,积极关心和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进,为和谐社会建设出一分力。

和谐社会人人共享、人人有责、人人参与

5、青少年学生怎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思想上:

①增强自己的民主法治意识,主动了解社会问题及政府的相应政策;

②培养奉献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③增强环保意识,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质。

行动上:

①努力学习知识,掌握过硬本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②树立崇高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③积极关心和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进,为和谐社会建设出一分力,添一分彩…

第四单元生态文明社会和谐

4.1 科教领航民族振兴

·第一课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认识科技之状——辩证的看待中国科技的现状

(1)成就: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2)问题:从世界范围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也比较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科技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发展科技?)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根本的变化。

③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成为第一位的推动力量。

④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和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简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改变生活、造福人类;②推动生产、中国智造;③增强国力、振兴民族

3、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1995.5.6)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和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②我国科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4、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们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中国制造”正向“中国智造”转变。

5、如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①国家: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以教育为本、把教育和科技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②公民:

综合素质、创造性思维、创新型人才

·第二课时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1、科技与教育的关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

当今世界范围内、归根到底还是教育的竞争。

2、教育的作用

①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②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民族振兴的基石

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面性作用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3、我国教育的现状

(1)成就:已成为世界教育大国: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础扫除了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培养人数世界第一。

(2)不足: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公、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区域差距很大);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比较大差距,不能完全承担起科技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作用。解决…的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4、关于教育公平

基本要求: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关键: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

根本措施: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教育差距

主要责任:政府。(全社会共同促进)

5、义务教育的特征

①强制性,义务性;②免费性,公益性;③普遍性;④统一性。

6、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①树立远大理想,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②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按时入学;

③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④认真履行遵守法律

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义务;⑤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补充:“为什么要发展科技?”或“为什么要发展教育?”

·现状+理论意义(课本知识点)+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1)国家:①经济转型;②从人口压力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③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提升,民族振兴;④从“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智造”;

⑤经济发展又快又好。

(2)社会:营造四个尊重的氛围: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3)公民(个人):①科技:生活更加便捷,提高生活质量

②教育:有利于人才培养,精神财富。有利于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享有更好的就业机会。

4.2 开启创新源泉

·第一课时坚持自主创新

1、创新、科技创新的含义及重要性

(1)含义:①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

②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

★(2)重要性: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核心在于创新。

(3)科技创新的地位: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4)科技创新的两个核心:

①我国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②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创新型国家含义及目标

(1)含义:我国科技水平正加速迈进第一方阵,进入三跑并存,领跑和并跑增多的新阶段。

(2)目标:

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

①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②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③建设高端创新人才队伍;

从而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4、你如何理解保护知识产权与促进创新的关系?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知识产权所有者能够充分享受自主创新、创作带来的收益,这将有利于激发市场经济主体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激励更多有价值的创新。

·第二课时建设人才强国

1、我国为什么要建设人才强国?(建设人才强国的必要性)

①科技创新,人才为本。

②从国际竞争趋势看,我国建设人才强国具有必要性。

世界各国已经把人才资源看作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竞争。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优先开发,才能使潜在的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人才优势。

③从国内现实情况看,我国建设人才强国具有迫切性。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队伍。

☆简记:①从国际竞争趋的角度来看,世界各国把人才资源看作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②从国内现实情况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优先开发,才能使潜在的人口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人才优势。

③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需要一支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队伍。

2、人才的重要性

①科技创新,人才为本。

②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要有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3、建设人才强国的措施(建设人才强国,国家怎么做?)

①通过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②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重奖人才,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④保护知识产权,依法保护优秀人才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⑤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个尊重”)的良好风气。

·第三课时做创新型人才(青少年怎么做?)

1、创新型人才的含义及特征

①含义: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开创新局面,创造性贡献

②特征: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冒险精神等特征。

2、中学生怎样做创新型人才?

①我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挖掘自己的创新潜能;②我们要有意识地不断激发自己的好奇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对周围的各种事物有穷根究底的热情,对世界的奥秘有一探究竟的勇气;③我们要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随时随地地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学习、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