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便运算(方法篇)

简便运算(方法篇)

简便运算(方法篇)
简便运算(方法篇)

简便计算 方法篇

一. 分组法

例1. 计算 2001+2000–1999–1998+1997+1996–1995–1994+1993+1992–1991–1990

练习 1 、(2+5+8+......+2000)–(1+4+7+ (1999)

2 、(2000–1)+(1999–2)+(1998–3)+……+(1002–999)+(1001–1000)

3. 2002+2001–2000–1999+1998+1997–1996–1995+1994+1993–1992–1991+……+10+9–8–7+6+5–4–3+2+1

例2. (2+4+6+...+100)-(1+3+5+ (99)

练习 (1)(2001+1999+1997+1995)-(2000+1998+1996+1994)

(2)(2+4+6+...+2000)-(1+3+5+ (1999)

(3)(1+3+5+...+1999)-(2+4+6+ (1998)

(4)、(1+3+5+......+2001)–(2+4+6+ (2000)

例 3. =??

? ??-?-??? ??+?+??? ??-?761231

537615312353123176

二 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题1。 计算4.75-9.63+(8.25-1.37)

练习1 1. 6.73-2 817 +(3.27-1 917 ) 2. 759 -(3.8+1 59 )-11

5

3. 1

4.15-(778 -61720 )-2.125 4. 13713 -(414 +37

13 )-0.75

例题2。 66666×77778+33333×44444 49+993×7 78×1985+3970+1985×20

练习2 29×330+710×33 327×2.8+17.3×28

440×18+56×165 36×314+439×64

例题3。 计算:36×1.09+1.2×67.3 3.5×114 +125%+112 ÷4

5

练习3 1. 45×2.08+1.5×37.6 2. 52×11.1+2.6×778

3. 48×1.08+1.2×56.8

4. 72×2.09-1.8×73.6

5. 975×0.25+934 ×76-9.75

6. 925 ×425+4.25÷1

60

7. 0.9999×0.7+0.1111×2.7

例题4。 计算:335 ×2525 +37.9×62

5

练习4 6.8×16.8+19.3×3.2 139×

137138 +137×1

138

4.4×57.8+4

5.3×5.6

例题5。计算81.5×15.8+81.5×51.8+67.6×18.5

练习5 53.5×35.3+53.5×43.2+78.5×46.5 235×12.1+235×42.2-135×54.3

3.75×735-3

8

×5730+16.2×62.5

例6 计算:1234+2341+3412+4123

练习6 23456+34562+45623+56234+62345 45678+56784+67845+78456+84567

124.68+324.68+524.68+724.68+924.68

例7 计算:24

5

×23.4+11.1×57.6+6.54×28

练习7 计算下面各题:

99999×77778+33333×66666 34.5×76.5-345×6.42-123×1.45

77×13+255×999+510

例题8。 计算:56 ×113 +59 ×213 +518 ×6

13

练习8 计算下面各题: 1. 117 ×49 +517 ×19 2。 17 ×34 +37 ×16 +67 ×112

3.59 ×791617 +50×19 +19 ×517 4。 517 ×38 +115 ×716 +115 ×312

三 约分法

例题1。计算:(1)4445 ×37 (2) 27×1526

练习1

1. 1415 ×8

2. 225 ×126

3. 35×1136

4. 73×7475

5. 1997

1998 ×1999

例题2。 计算:73115 ×18

练习2 1. 64117 ×19 2. 22120 ×121 3. 17 ×5716 4. 4113 ×34 +5114 ×4

5

例题3。计算:15 ×27+35 ×41 1661

20 ÷41

练习3 1. 14 ×39+34 ×27 2. 16 ×35+5

6 ×17

3. 18 ×5+58 ×5+18 ×10

4. 1998÷19981998

1999

32

2131433141544151655161766171?

+?+?+?+?

例4 计算1993×1994-1

1993+1992×1994

练习4 362+548×361362×548-186 1988+1989×19871988×1989-1 204+584×19911992×584-380 -1

143

例5。 计算:(927 +729 )÷(57 +5

9 )

练习5 (89 +137 +611 )÷(311 +57 +49 ) (3711 +11213 )÷(1511 +10

13 )

(966373 +362425 )÷(322173 +128

25

例6。

练习6 =

++???+++++???+++1997

199539911996199439895374253131997

19961995199619951994543432321

四 代换法

例题 计算:(1+12 +13 +14 )×(12 +13 +14 +15 )-(1+12 +13 +14 +15 )×(12 +13 +1

4 )

练习 (12 +13 +14 +15 )×(13 +14 +15 +16 )-(12 +13 +14 +15 +16 )×(13 +14 +1

5 )

(18 +19 +110 +111 )×(19 +110 +111 +112 )-(18 +19 +110 +111 +112 )×(19 +110 +1

11

??? ???-???? ?

??-???????? ???-???? ???-???? ???-???? ???-9997319896317531643153314231()()??? ??+??? ?

?

+?????? ??+??? ??++??? ??+??? ?

?+?????? ??+??? ??++293112831133112311311312913029132912291291

(1+11999 +12000 +12001 )×(11999 +12000 +12001 +12002 )-(1+11999 +12000 +12001 +12002 )

×(

11999 +12000 +1

2001

五 裂项法

例题1。计算:

11×2 +12×3 +13×4 +…..+ 199×100

练习1 计算下面各题: 1.

14×5 +15×6 +16×7 +…..+ 139×40 2. 110×11 +111×12 +112×13 + 113×14

+

1

14×15

3. 12 +16 +112 +120 + 130 +142

4. 1-16 +142 +156 +1

72

5. 19981×2 +19982×3 +19983×4 + 19984×5 +1998

5×6

6

例题2。 计算:12×4 +14×6 +16×8 +…..+ 148×50

练习2 计算下面各题:

13×5 +15×7 +17×9 +…..+ 197×99 11×4 +14×7 +17×10 +…..+ 197×100

11×5 +15×9 +19×13 +…..+ 133×37

例题3。 计算:113 -712 +920 -1130 +1342 -1556

217665544332217665544332212

???? ??++++++??? ??+++++?

?? ??++++???? ?

?

++++++-7665544332766554433221

1

练习3 计算下面各题:

1

1

2

+

5

6 -712 +920 -1130 114 -920 +1130 -1342 +15

56

451

3612812111511016131+++++++ 42

1330112091276523-+-+-

例题4。 计算:12 +14 +18 +116 +132 +164

练习4 计算下面各题:

1. 12 +14 +18 +………+1256

2. 23 +29 +227 +281 +2243

例题5

练习5

例题6

练习6

几个公式 连续自然数平方和公式 1^2+2^2+...+n^2=n(n+1)(2n+1)/6

,连续自然数立方和公式1^3+2^3+3^3+.+n^3=(1+2+3+.+n)^2

(n-1)n(n+1)=n(n 2-1)=n 3-n

四年级数学上册简便计算题各种题型每日20道(全)

. 158+262+138 375+219+381+225 5001-247-1021-232 (181+2564)+2719 378+44+114+242+222 276+228+353+219 (375+1034)+(966+125) (2130+783+270)+1017 99+999+9999+99999 7755-(2187+755) 2214+638+286 3065-738-1065 899+344 2357-183-317-357 2365-1086-214 497-299 2370+1995 3999+498 1883-398

. 12×25 75×24 138×25×4 (13×125)×(3×8) (12+24+80)×50 704×25 25×32×125 32×(25+125) 88×125 102×76 58×98 178×101-178 84×36+64×84 75×99+2×75 83×102-83×2 98×199 123×18-123×3+85×123 50×(34×4)×3 25×(24+16)

. 178×99+178 79×42+79+79×57 7300÷25÷4 8100÷4÷75 16800÷120 30100÷2100 32000÷400 49700÷700 1248÷24 3150÷15 4800÷25 21500÷125 2356-(1356-721) 1235-(1780-1665) 75×27+19×2 5 31×870+13×310 4×(25×65+25×28) (300+6)x12 25x(4+8)

《统计学原理》常用公式及计算题目分析

《统计学原理》常用公式汇总及计算题目分析 第三章统计整理 a) 组距=上限-下限 b) 组中值=(上限+下限)÷2 c) 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上限-1/2邻组组距 d) 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1/2邻组组距 第四章综合指标 i. 相对指标 1. 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或部分)总量/总体总量 2.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3. 比较相对指标=甲单位某指标值/乙单位同类指标值 4. 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 现象总量指标 5.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数/计划数 =实际完成程度(%)/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 ii. 平均指标

1.简单算术平均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或 iii. 变异指标 1.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2.标准差: 简单σ= ;加权σ= 3.标准差系数: 第五章抽样估计 1.平均误差: 重复抽样: 不重复抽样:

2.抽样极限误差 3.重复抽样条件下: 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成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4.不重复抽样条件下: 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第八章 指数分数 一、综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 ()p x 2 2 2 2 x 2 p n (1)1N (2)p 1-p p 1-p (3)p 1-p μ= μ= σσ σδδ?? ?????→??→??→??→,最基本的是:若为:乘以-若不重复抽样类型抽样整为:若为群抽样: n N R r ??→??→

(1)数量指标指数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数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 - ) 此差额说明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2)质量指标指数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质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 - ) 此差额说明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3)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相对数变动分析: = ×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方法汇总打印版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方法汇总1、提取公因式 这个方法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将相同因数提取出来,考试中往往剩下的项相加减,会出现一个整数。 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例如: ×+× =×(+) 2、借来借去法 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个方法的含义。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观察,发现规律。还要注意还哦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考试中,看到有类似998、999或者等接近一个非常好计算的整数的时候,往往使用借来借去法。 例如: 9999+999+99+9 =9999+1+999+1+99+1+9+1—4 3、拆分法 顾名思义,拆分法就是为了方便计算把一个数拆成几个数。这需要掌握一些“好朋友”,如:2和5,4和5,2和,4和,8和等。分拆还要注意不要改变数的大小哦。 例如: ××25

=8×××25 =8×××25 4、加法结合律 注意对加法结合律 (a+b)+c=a+(b+c) 的运用,通过改变加数的位置来获得更简便的运算。 例如: +++ =(+)++ 5、拆分法和乘法分配律结 这种方法要灵活掌握拆分法和乘法分配律,在考卷上看到99、101、等接近一个整数的时候,要首先考虑拆分。 例如: 34× = 34×(10- 案例再现: 57×101=? 6利用基准数 在一系列数种找出一个比较折中的数字来代表这一系列的数字,当然要记得这个数字的选取不能偏离这一系列数字太远。 例如: 2072+2052+2062+2042+2083 =(2062x5)+10-10-20+21 7利用公式法 (1) 加法: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2) 减法运算性质: a-(b+c)=a-b-c, a-(b-c)=a-b+c, a-b-c=a-c-b, (a+b)-c=a-c+b=b-c+a. (3):乘法(与加法类似):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分配率,(a+b)xc=ac+bc, (a-b)*c=ac-bc. (4) 除法运算性质(与减法类似):a÷(b*c)=a÷b÷c, a÷(b÷c)=a÷bxc,

统计学常用公式汇总情况

统计学常用公式汇总 项目三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组距=上限-下限 a) 组中值=(上限+下限)÷2 b) 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上限-邻组组距/2 c) 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1/2邻组组距 例 按完成净产值分组(万元) 10以下 缺下限: 组中值=10—10/2=5 10—20 组中值=(10+20)/2=15 20—30 组中值=(20+30)/2=25 30—40 组中值=(30+40)/2=35 40—70 组中值=(40+70)/2=55 70以上 缺上限:组中值=70+30/2=85 项目四 统计描述 i. 相对指标 1. 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或部分)总量/总体总量 2.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3. 比较相对指标=甲单位某指标值/乙单位同类指标值 4.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数值/基期数值 5. 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现 象总量指标 6.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K = 计划数 实际数 =%%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实际完成程度 7. 计划完成程度(提高率):K= %10011?++计划提高百分数实际提高百分数 计划完成程度(降低率):K= %10011?--计划提高百分数 实际提高百分数

ii. 平均指标 1.简单算术平均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 或 iii. 变异指标 1. 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2.标准差: 简单σ= ; 加权 σ= 成数的标准差(1) p p p σ=-3.标准差系数: 项目五 时间序列的构成分析 一、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 (1)由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①由时期数列计算 n a a ∑= ②由时点数列计算 在连续时点数列的条件下计算(判断标志按日登记):∑ ∑=f af a 在间断时点数列的条件下计算(判断标志按月/季度/年等登记): 若间断的间隔相等,则采用“首末折半法”计算。公式为: 1 212 11 21-++++=-n a a a a a n n Λ

小学四年级数学简便运算方法归类

学生第一次接触简便方法,很多同学还不习惯使用简便方法,主要是没有掌握怎样使用这些简便方法。这部分内容是这本书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的归类,希望对初学简便方法的同学有所帮助。 一、交换律(带符号搬家法)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带符号搬家”。适用于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例:256+78-56=256-56+78=200+78=278 450×9÷50=450÷50×9=9×9=81 二、结合律 (一)加括号法 1.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加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在减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现在就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即在加减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加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括号里要变号。) 例:345-67-33=345-(67+33)=345-100=245 789-133+33=789-(133-33)=789-100=689 2.当一个计算题只有乘除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乘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还是乘,是除还是除。但是在除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即在乘除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乘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除号,括号里要变号。) 例:510÷17 ÷3=51÷(17×3)=510÷51=10 1200÷48×4=1200÷(48÷4)=1200÷12=100 (二)去括号法 1.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将加号后面的括号直接去掉,原来是加现在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将减号后面的括号去掉时,原来括号里的加,现在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现在没有括号了,可以带符号搬家了哈) (注:去括号是添加括号的逆运算) 2.当一个计算题只有乘除运算又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将乘号后面的括号直接去掉,原来是乘还是乘,是除还是除。但是将除号后面的括号去掉时,原来括号里的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现在没有括号了,可以带符号搬家了哈) (注:去掉括号是添加括号的逆运算) 三、乘法分配律 1.分配法 括号里是加或减运算,与另一个数相乘,注意分配。 例:45×(10+2)=45×10+45×2=450+90=540 2.提取公因式 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例:35×78+22×35=35×(78+22)=35×100=3500 这里35是相同因数。 3.注意构造,让算式满足乘法分配律的条件。 例:45×99+45=45×99+45×1=45×(99+1)=45×100=4500 四、借来还去法 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个方法的含义。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观察,发现规律。还要注意还哦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 例:9999+999+99+9=10000+1000+100+10-4=11110-4=11106

病案室常用统计公式

病案室常用统计公式 治愈率%= [治愈人数(13)/出院病人数(12)] *100% 好转率%=[好转人数(14)/出院病人数(12)] *100% 病死率%=[死亡人数(16/出院病人数(12)] *100% 病床周转次数(次)=出院病人数“总计”(11)/平均开放病床数(20)病床工作日(日)=实际占用总床数(21)/平均开放病床数(20) 实际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数(21)/实际开放总床数(19) 出院者平均出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22)/出院人数“总计”(11)疾病构成%=(实际数/合计总数)*100% 增减数=本次数-上次数 增减率%=(增减数/上次数)*100%

*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指年内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开放病床数总和,不论该床是否被病人占用,都应计算在内。包括消毒和小修理等暂停使用的病床,超过半年的加床。不包括因病房扩建或大修而停用的病床及临时增设病床。 *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指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实际占用病床数(即每日夜晚12点住院人数)总和。包括实际占用的临时加床在内。病人入院后于当晚12点前死亡或因故出院的病人, 作为实际占用床位1天进行统计,同时亦应统计“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1天,入院及出院人数各1人。 *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指所有出院人数的住院床日之总和。包括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的住院床日数。 *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本年日历日数(365)。 *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X100%。 *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病床工作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病床周转率=每月(年)出院人数/科(院)床位数 *病床使用率是反映每天使用床位与实有床位的比率,即实际占用的总床日数与实际开放的总床日数之比。 *实际占用的总床日数应该从每天实际占床人数中累加得到,依据于各科室每日的动态报表中 *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是出院人数住院天数的总和,依据于出院病人病案中住院天数,实际占用的总床日数用来计算病床使用率和平均病床工作日 抗生素使用强度%=所有抗菌药物累计DDD数/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40)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了抗菌药物的患者数/患者总数

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方法总结材料与类型归类

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乘除法篇 一、乘法: 1.因数含有25和125的算式:例如①:25×42×4 我们牢记25×4=100,所以交换因数位置,使算式变为25×4×42. 同样含有因数125的算式要先用125×8=1000。例如②:25×32 此时我们要根据25×4=100将32拆成4×8,原式变成25×4×8。例如③:72×125 我们根据125×8=1000将72拆成8×9,原式变成8×125×9。 重点例题:125×32×25 =(125×8)×(4×25) 2.因数含有5或15、35、45等的算式:例如:35×16 我们根据需要将16拆分成2×8,这样原式变为35×2×8。因为这样就可以先得出整十的数,运算起来比较简便。 3.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例如:56×32+56×68 我们注意加号两边的算式中都含有56,意思是32个56加上68个56的和是多少,于是可以提出56将算式变成56×(32+68)如果是56×132—56×32 一样提出56,算是变成56×(132-32)注意:56×99+56 应想99个56加上1个56应为100个56,所以原式变为56×(99+1) 或者56×101-56 =56×(101-1)另外注意综合运用,例如:36×58+36×41+36 =36×(58+41+1) 47×65+47×36-47 =47×(65+36-1) 4.乘法分配律的另外一种应用:例如:102×47 我们先将102拆分成100+2 算式变成(100+2)×47 然后注意将

括号里的每一项都要与括号外的47相乘,算式变为:100×47+2×47 例如:99×69 我们将99变成100-1 算式变成(100-1)×69 然后将括号里的数分别乘上69,注意中间为减号,算式变成:100×69-1×69 二、除法: 1.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乘积:例如:32000÷125÷8 我们可以将算式变为32000÷(125×8)=32000÷1000 2.例如:630÷18 我们可以将18拆分成9×2 这时原式变为630÷(9×2)注意要加括号,然后打开括号,原式变成630÷9÷2=70÷2 三、乘除综合: 例如6300÷(63×5)我们需要打开括号,此时要将括号里的乘号变为除号,原式变为6300÷63÷5 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加减法篇 一、加法: 1.利用加法交换律例如:254+158+246 我们首先观察发现254与246相加可以凑成整百,于是交换158和246两个加数的位置,变成254+246+158。 2.利用加法结合律例如:365+458+242 我们发现后两个加数可以相加成整百数,于是变成365+(458+242)。 3.拆分加数例如:568+203 我们发现203距离200较近,于是将

常用相关分析方法及其计算

二、常用相关分析方法及其计算 在教育与心理研究实践中,常用的相关分析方法有积差相关法、等级相关法、质量相关法,分述如下。 (一)积差相关系数 1. 积差相关系数又称积矩相关系数,是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Pearson )提出的一种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故也称皮尔逊相关。这是一种求直线相关的基本方法。 积差相关系数记作XY r ,其计算公式为 ∑∑∑===----= n i i n i i n i i i XY Y y X x Y y X x r 1 2 1 2 1 ) ()() )(( (2-20) 式中i x 、i y 、X 、Y 、n 的意义均同前所述。 若记X x x i -=,Y y y i -=,则(2-20)式成为 Y X XY S nS xy r ∑= (2-21) 【 式中 n xy ∑称为协方差,n xy ∑的绝对值大小直观地反映了两列变量的一致性程 度。然而,由于X 变量与Y 变量具有不同测量单位,不能直接用它们的协方差 n xy ∑来表示两列变量的一致性,所以将各变量的离均差分别用各自的标准差 除,使之成为没有实际单位的标准分数,然后再求其协方差。即: ∑∑?= = )()(1Y X Y X XY S y S x n S nS xy r Y X Z Z n ∑?= 1 (2-22) 这样,两列具有不同测两单位的变量的一致性就可以测量计算。 计算积差相关系数要求变量符合以下条件:(1)两列变量都是等距的或等比的测量数据;(2)两列变量所来自的总体必须是正态的或近似正态的对称单峰分布;(3)两列变量必须具备一一对应关系。 2. 积差相关系数的计算

利用公式 (2-20)计算相关系数,应先求两列变量各自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再求离中差的乘积之和。在统计实践中,为方便使用数据库的数据格式,并利于计算机计算,一般会将(2-20)式改写为利用原始数据直接计算XY r 的公式。即: ∑∑∑∑∑∑∑---= 2 22 2) () (i i i i i i i i XY y y n x x n y x y x n r (2-23) (二)| (三)等级相关 在教育与心理研究实践中,只要条件许可,人们都乐于使用积差相关系数来度量两列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但有时我们得到的数据不能满足积差相关系数的计算条件,此时就应使用其他相关系数。 等级相关也是一种相关分析方法。当测量得到的数据不是等距或等比数据,而是具有等级顺序的测量数据,或者得到的数据是等距或等比的测量数据,但其所来自的总体分布不是正态的,出现上述两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计算积差相关系数。这时要求两列变量或多列变量的相关,就要用等级相关的方法。 1. 斯皮尔曼(Spearman)等级相关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用R r 表示,它适用于两列具有等级顺序的测量数据,或总体为非正态的等距、等比数据。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的基本公式如下: ) 1(612 2--=∑n n D r R (2-24) 式中: Y X R R D -=____________对偶等级之差; n ____________对偶数据个数。 , 如不用对偶等级之差,而使用原始等级序数计算,则可用下式 )]1() 1(4[13+-+?-= ∑n n n R R n r Y X R (2-25) 式中: X R ___________X 变量的等级; Y R ____________Y 变量的等级; n ____________对偶数据个数。 (2-25)式要求∑∑=Y X R R ,∑∑=2 2Y X R R ,从而保证22Y X S S =。在观测变量中没有相同等级出现时可以保证这一条件。但是,在教育与心理研究实践中,搜集到的观测变量经常出现相同等级。在这种情况下,∑∑=Y X R R 的条件仍可得

数学简便计算方法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重点知识归纳 (一)加减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定义: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字母表示:a b b a +=+ 例如:16+23=23+16 546+78=78+546 2.加法结合律 定义: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表示:)()(c b a c b a ++=++ 注意:加法结合律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其中有两个加数的和刚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话,那么就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将原式中的加数进行调换位置,再将这两个加数结合起来先运算。 例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式: (1)63+16+84 (2)76+15+24 (3)140+639+860 举一反三: (1)46+67+54 (2)680+485+120 (3)155+657+245 3.减法的性质 注:这些都是由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衍生出来的。 减法性质①: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后面两个减数的位置可以互换。 字母表示:b c a c b a --=-- 例2.简便计算:198-75-98

减法性质②: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相当于从这个数当中减去后面两个数的和。 字母表示:)(c b a c b a +-=-- 例3.简便计算:(1)369-45-155 (2)896-580-120 4.拆分、凑整法简便计算 拆分法: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拆分成整百、整千与一个较小数的和,然后利用加减法的交换、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103=100+3,1006=1000+6,… 凑整法: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小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写成一个整百、整千的数减去一个较小的数的形式,然后利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97=100-3,998=1000-2,… 注意:拆分凑整法在加、减法中的简便不是很明显,但和乘除法的运算定律结合起来就具有很大的简便了。 例4.计算下式,能简便的进行简便计算: (1)89+106 (2)56+98 (3)658+997 随堂练习:计算下式,怎么简便怎么计算 (1)730+895+170 (2)820-456+280 (3)900-456-244 (4)89+997 (5)103-60 (6)458+996 (7)876-580+220 (8)997+840+260 (9)956—197-56

统计学常用公式汇总

《统计学原理》常用公式汇总 组距=上限-下限组中值=(上限+下限)÷2 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上限-1/2邻组组距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1/2邻组组距 111平均指标 1.简单算术平均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 或 iii.变异指标 1.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2.标准差: 简单σ= ;加权σ= 3.标准差系数: 第五章抽样估计 1.平均误差:重复抽样: 不重复抽样: 2.抽样极限误差 3.重复抽样条件下:平均 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成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4.不重复抽样条件下: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第七章相关分析 1.相关系数 2.配合回归方程y=a+bx

3.估计标准误: 第八章指数分数一、综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1)数量指标指数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数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 - ) 此差额说明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2)质量指标指数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质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 - ) 此差额说明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3)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相对数变动分析: = × 绝对值变动分析: - = ( - )×( - ) 第九章动态数列分析 一、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

(1)由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①由时期数列计算 ②由时点数列计算 在间断时点数列的条件下计算: a.若间断的间隔相等,则采用“首末折半法”计算。公式为: b.若间断的间隔不等,则应以间隔数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公式为: (2)由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基本公式为: 式中:代表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动态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代表分子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代表分母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逐期增长量之和累积增长量 二. 平均增长量=─────────=───────── 逐期增长量的个数逐期增长量的个数 (1)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公式为: (2)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100%)

常用的七种简便运算方法

小学数学速算技巧顺口溜 简便计算三字经做简算,是享受。细观察,找特点。连续 加,结对子。连续乘,找朋友。连续减,减去和。连续除,除以积。减去和, 可连减。除以积,可连除。乘和差,分别乘。积加减,莫慌张, 同因数,提出 来,异因数,括号放。同级算,可交换。特殊数,巧拆分。 合理算,我能行。 常用的七种简便运算方法 1方法一:带符号搬家法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带符号搬家”。 a+b+c=a+c+b a+b-c=a-c+b a-b+c=a+c -b a-b-c=a-c-b a x b x c=a x c x b

a* b —c=a —c —b a x b * c=a* c x b a* b x c=a x c* b) 2方法二:结合律法 里要变号。 (一)加括号法 1. 在加减运算中添括号时, 里要 变号。 (l)a + b + c=a+ (2 ) a + b ?c= a + (3 ) a - b + c=a- (4 ) a - b - c= a- 括号前是加号,括号里不变号, (b+c)—?(1)1 + (b-c )一^ (2) 23 (b-c )一⑶ 25 - (b+c )一一s 2?在乘除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乘号,括号里不变号,括 舌号前是减号,括号 2 + 8=1+ (2 + 8) 19 - 9二23+ (19-9 ) 18 ^8= 25- (18-8 ) 6 - 4= 33- (6 + 4) f 号前是除号,括号

(1) axbxc=ax(bxc) 一f (1) Ix2x3=lx(2x3) (2 ) axb-rc-ax(b-c) (2 ) "6壬3=2*(6十3) (3 )avb-=-c=a-7(bxc) —( 3 ) 10于255=10^(2其5) (4 ) a^bxc=a-r(bvc) ( 4 ) 10+8x4=10丰(8士4) (二)去括号法 1?在加减运算中去括号时,括号前是加号,去掉括号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去 掉括号要变号(原来括号里的加,现在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 例 (1 ) a+(b+c)= a+b+c —> (1) 2+(3+5)= 2+3+5 (2) a +(b-c)= a+b-c —? ( 2 ) 17 +(13-7)= 17+13-7 (3 ) a- (by)二a-b+c ( 3 ) 23- (13-9)二23-13 + 9 (4 )a-( b+c)= a-b-c ( 4 ) 23-( 13 +9)= 23-13-9 2. 在乘除运算中去括号时,括号前是乘号,去掉括号不变号,括号前是除号,去 掉括号要变号(原来括号里的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

(完整版)小学数学简便运算方法归类

小学数学简便运算方法归类 一、带符号搬家法(根据: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率)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带 符号搬家”。 (a+b+c=a+c+b,a+b-c=a-c+b,a-b+c=a+c-b,a-b-c=a-c-b;a ×b ×c=a ×c ×b, a ÷ b ÷c=a ÷ c ÷b,a ×b ÷c=a ÷c ×b,a ÷b ×c=a ×c ÷b) 二、结合律法 (一)加括号法 1.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加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 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在减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 原来是加,现在就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即在加减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 前是加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括号里要变号。) a+b+c=a+(b+c), a+b-c=a +(b-c), a-b+c=a -(b-c), a-b-c= a-( b +c); 2.当一个计算题只有乘除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乘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 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还是乘,是除还是除。但是在除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 原来是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即在乘除运算中添括号时,括 号前是乘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除号,括号里要变号。) a × b ×c=a ×(b ×c), a ×b ÷c=a ×(b ÷c), a ÷b ÷c=a ÷(b ×c), a ÷b ×c=a ÷(b ÷c) (二)去括号法 1.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将加号后面的括号直接去掉,原来 是加现在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将减号后面的括号去掉时,原来括号里的加,现在要变 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现在没有括号了,可以带符号搬家了哈) (注:去掉 括号是添加括号的逆运算) a+(b+c)= a+b+c a +(b-c)= a+b-c a- (b-c)= a-b+c a-( b +c)= a-b-c 2.当一个计算题只有乘除运算又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将乘号后面的括号直接去掉,原来 是乘还是乘,是除还是除。但是将除号后面的括号去掉时,原来括号里的乘,现在就要变为 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现在没有括号了,可以带符号搬家了哈) (注:去掉 括号是添加括号的逆运算) a ×( b ×c) = a ×b ×c, a ×(b ÷c) = a ×b ÷c, a ÷(b ×c) = a ÷b ÷ c , a ÷(b ÷c) = a ÷b ×c 三、乘法分配律法 1.分配法 括号里是加或减运算,与另一个数相乘,注意分配 24×(1211-83-61-3 1) 2.提取公因式 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0.92×1.41+0.92×8.59 516×137-53×13 7 3.注意构造,让算式满足乘法分配律的条件。 257×103-257×2-25 7 2.6×9.9 四、借来还去法 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个方法的含义。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观察,发现规律。还要注意 还哦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 9999+999+99+9 4821-998 五、拆分法 顾名思义,拆分法就是为了方便计算把一个数拆成几个数。这需要掌握一些“好朋友”,

统计学常用公式汇总

统计学常用公式汇总 项目三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组距二上限一下限 a ) 组中值=(上限+下限)* 2 b ) 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二上限一邻组组距/2 c ) 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二下限+1/2邻组组距 例 按完成净产值分组(万元) 10以下 10— 20 20— 30 30— 40 40— 70 70以上 缺下限:组中值=10 —10/2=5 组 中值=(10+20) /2=15 组中值 =(20+30) /2=25 组中值=(30+40) /2=35 组中值=(40+70) /2=55 缺上限:组中值=70+30/2=85 项目四统计描述 i. 相对指标 1. 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或部分)总量/总体总量 2.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3. 比较相对指标=甲单位某指标值/乙单位同类指标值 4. 动态相对指标二报告期数值/基期数值 5. 强度相对指标二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现 象总量 指标 实际数= 实际完成程度% 计划数 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 1实际提高百分数 IK = 1计划提高百分数 ii. 平均指标 1. 简单算术平均数: 2. 加权算术平均数 6.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7. 计划完成程度(提高率) 100% 计划完成程度(降低率) ,_1实际提高百分数 K= 1计划提高百分数

iii. 变异指标 1. 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2. 标准差:简单c = ' J : P Jp(1 P) 成数的标准差 项目五 时间序列的构成分析 、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 (1)由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① 由时期数列计算 ② 由时点数列计算 - a a n 在连续时点数列的条件下计算(判断标志按日登记):a 在间断时点数列的条件下计算(判断标志按月/季度/年等登记): 若间断的间隔相等,则采用“首末折半法”计算。公式为: 若间断的间隔不等,则应以间隔数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2)(选用)由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基本公式为: 式中:_c 代表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动态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a 代表分子数列的 序时平均数; b 代表分母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3.标准差系数: a 1 a 2 2 1 a n 2an1 a 1 a 2 a ? a 3 a n 1 a n 2 公式为: 4F

六年级数学简便算法大全

简便算法分类试题 一、常见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21==50% 41 ==25% 43==75% 5 1==20% 52==40% 53==60% 54==80% 81==% 83==% 85 ==% 8 7 ==% 二、四则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一)、加法简便计算。 1、加法交换律:a +b = b +a 2、加法结合律:a +b +c = a +(b +c) ++ +43 +8 5+25% +++ (二)、减法简便计算1、a -b -c = a -(b +c) -- 157-- 2-73-7 4

2、a -(b +c) = a -b -c -(+) 2986-(700+986) -+ 2、a -(b -c) = a -b +c -(-) -(-) 754 --72 1 ) (三)、加减混合简便计算。(同级,连同数字前运算符号一起搬家)。 -+- -37 +-47 1613-72+163-75 (四)、乘法简便计算。 1、乘法交换律:ab = ba 2、乘法结合律:a ×b ×c = a ×(b ×c)

×× 137×43×3526×16 ×74×4×15 7 3、乘法分配律: a(b +c) = ab +ac (87 -41)×12 (25+ 245)×4 56×(85+73-14 5) 4、乘法分配律的特殊情况 (1)、一个因数接近整数。 41×101 98×101 59× ×99 (2)、整数和分母相差1。

47× 4613 2000×2001157 2008×2009 153 (3)、括号部分作为被除数可以用分配率。 (41+61-31)÷ 121 (97+65-43)÷36 1 (+)÷ 5、乘法分配率逆运算:ab +ac = a ×(b +c ) (1)、常规乘法分配率逆运算。 ×75+×25 ×61+×6 5 ×+×-×

(环境管理)常用环境统计计算方法

常用环境统计计算方法 “三废”排放统计是环境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废”排放量计算是基层环境统计工作的基础,如何准确地填好基层环境统计报表,熟练掌握和运用环境统计计算方法是关键。目前,“三废”排放统计常用计算方法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种: 一、实测法 通过实地测量排污单位外排废气、废水(流)量及其污染物浓度,计算出废气、废水排放量及其中某污染物绝对排放量。常用计算公式: G i=K·Q·C i 式中:G i ——废气(或废水)中污染物i的排放量,kg/a; Q ——废气(或废水)排放总量,m3/a(或标m3/a); K ——单位换算系数,对废水取10-6,对废气取10-9; C i ——污染物i的实测浓度,mg/L(或mg/标m3)。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需多次测定样品取平均值。 二、物料衡算法 物料衡算法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对某系统计算物质质量转化的方法。在生产过程中,进入某系统的物料量,必等于排出的物料量和过程中的积累量。 进入系统的物质量(∑G 入)系统输出的物质量(∑G 出)+系统内积累的物质量

三、排放系数法(经验计算法) 排放系数指在正常技术经济和管理条件下,生产某单位产品所产生(或排放)的污染物数量的统计平均值。根据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放系数与产品产量,计算出“三废”排放量的方法即是排放系数法。计算通式:G i=K i·W 式中:G i——污染物i的年排放(产生)量,kg/a; K i——污染物i的排放系数,kg/t(产品); W——产品年产量(或生产规模),t。 以上是“三废”排放统计计算的基本方法,各基层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但为保证计算结果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在实际操作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备并与当地环保局监测站联网的单位,必须采用实时监测数据的汇总数作为排污量数据; (二)未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备的单位,在采用实测法计算排污数据时,为保证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需多次测定样品取平均值,并须经当地环保局监测站认定; (三)使用经环保局监测站认定的监测数据计算得出的排污数据,须再与使用排放系数计算得出的排污数据对照验证。如与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偏差较大,应以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为依据进行调整。尤其是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计算,一定要以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验证。

统计常用公式汇总.

常用公式 第三章统计整理 a)组距=上限-下限 b)组中值=(上限+下限)÷2 c)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上限-1/2邻组组距 d)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1/2邻组组距 第四章综合指标 i.相对指标 1.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或部分)总量/总体总量 2.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3.比较相对指标=甲单位某指标值/乙单位同类指标值 4.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现象总量指 标 5.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数/计划数 =实际完成程度(%)/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 ii.平均指标 1.简单算术平均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或 iii.变异指标 1.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2.标准差: 简单σ= ;加权σ= 3.标准差系数: 第五章抽样估计 1.平均误差: 重复抽样: 不重复抽样: 2.抽样极限误差 3.重复抽样条件下: 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成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4.不重复抽样条件下: 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第七章相关分析 1.相关系数

2.配合回归方程y=a+bx 3.估计标准误: 第八章指数分数 一、综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1)数量指标指数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数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 此差额说明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2)质量指标指数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质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 此差额说明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3)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相对数变动分析: = × 绝对值变动分析: -= (-)×(-)第九章动态数列分析 一、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 (1)由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①由时期数列计算 ②由时点数列计算 在间断时点数列的条件下计算: a.若间断的间隔相等,则采用“首末折半法”计算。公式为: b.若间断的间隔不等,则应以间隔数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公式为:

统计学常用公式汇总

《统计学原理》常用公式汇总 第三章统计整理 a) 组距=上限-下限 b) 组中值=(上限+下限)÷2 c) 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上限-1/2邻组组距 d) 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1/2邻组组距 第四章综合指标 i. 相对指标 1.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或部分)总量/总体总量 2.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3.比较相对指标=甲单位某指标值/乙单位同类指标值 4.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现象总量指标 5.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数/计划数 =实际完成程度(%)/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 ii.平均指标 1.简单算术平均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或 iii.变异指标 1.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2.标准差: 简单σ= ;加权σ= 3.标准差系数: 第五章抽样估计 1.平均误差:

重复抽样: 不重复抽样: 2.抽样极限误差 3.重复抽样条件下: 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成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4.不重复抽样条件下: 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第七章相关分析 1.相关系数 2.配合回归方程y=a+bx 3.估计标准误: 第八章指数分数 一、综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1)数量指标指数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数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 - ) 此差额说明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2)质量指标指数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质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 - ) 此差额说明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3)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相对数变动分析: = × 绝对值变动分析: - = ( - )×( - ) 第九章动态数列分析 一、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 (1)由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①由时期数列计算 ②由时点数列计算 在间断时点数列的条件下计算: a.若间断的间隔相等,则采用“首末折半法”计算。公式为:

四年级数学(上册)简便计算题各种题型每日20道(全)

158+262+138 375+219+381+225 5001-247-1021-232 (181+2564)+2719 378+44+114+242+222 276+228+353+219 (375+1034)+(966+125) (2130+783+270)+1017 99+999+9999+99999 7755-(2187+755) 2214+638+286 3065-738-1065 899+344 2357-183-317-357 2365-1086-214 497-299 2370+1995 3999+498 1883-398

12×25 75×24 138×25×4 (13×125)×(3×8) (12+24+80)×50 704×25 25×32×125 32×(25+125) 88×125 102×76 58×98 178×101-178 84×36+64×84 75×99+2×75 83×102-83×2 98×199 123×18-123×3+85×123 50×(34×4)×3 25×(24+16)

178×99+178 79×42+79+79×57 7300÷25÷4 8100÷4÷75 16800÷120 30100÷2100 32000÷400 49700÷700 1248÷24 3150÷15 4800÷25 21500÷125 2356-(1356-721) 1235-(1780-1665) 75×27+19×2 5 31×870+13×310 4×(25×65+25×28) (300+6)x12

25x(4+8) 125x(35+8) (13+24)x8 84x101 504x25 78x102 25x204 99x64 99x16 638x99 999x99 99X13+13 25+199X25 32X16+14X32 78X4+78X3+78X3 125X32X8 25X32X125 88X125 72X12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