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大众文化的看法

对大众文化的看法

对大众文化的看法
对大众文化的看法

对大众文化的看法

大众文化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个社团和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现如今,大学生身边的大众文化有哈韩哈日文化现象、出国热、草根文化现象、山寨文化现象、网络文化现象、选秀热现象、流行文化现象、小沈阳文化现象、嘻哈现象、愤青主义、颓废主义、非主流等等。

大众文化的普遍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得现代人回到真正的日常状态,消除了精英文化那种高不可攀对大众造成的心理恐惧,加速了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向大众的渗透。同时,大众文化也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许多大众也更具有时代性,通过各种娱乐的方式充分满足和发掘了大众的感受,引导大众追随消遣和娱乐,使人们能获得更轻松。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文化相互渗透,文化的交流也与日俱增,再加上文化象多元化发展,正对对待和看待大众文化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各种有利文化得到传播的东西,也会存在不良文化的传播。况且,现如今文化也越来越丧失了它的创造性和自由性,大众文化呈现了大众化和通俗化趋势,技术不断对文化进行侵蚀,也使文化丧失了深度,趋于平面化。大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着人们的批判力,一定程度上也沦为人们赚钱的手段和工具,也可能形成新的文化专制和文化霸权。

如今我们国家的本土文化发展相对弱势,改革开放之后思想空前解放,加上外来文化的入侵,大学生个人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大众文化的也日益增多。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不良文化也开始蔓延。对于大众文化,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过于沉密。要认识到文化渗透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文化企业为了经济利益而造成的,因此不可能作到去其糙粕,这就要求我们作到理性对待。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的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灿烂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以其社會批判理论闻名于世,本文从对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先后使用过的肯定的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三个概念的理解入手,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内容进行考察和评价,分析其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肯定的文化;大众文化;文化工业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主要的内容之一,它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并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对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大众文化、肯定文化和文化工业 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曾先后使用过三个概念:肯定的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1936年霍克海默在《利己主义与自由运动》中首次提出了“肯定的文化”,马尔库塞则于1937年在《文化的肯定性质》一文对这一概念作了专门的论述;“大众文化”是1942年在霍克海默与卢旺塔尔的通信中提出的;1944年,霍克海默又与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 (一)肯定的文化 20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主要致力于批判法西斯主义为代表的极权主义,其中以分析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起源和社会心理基础为主要工作。“肯定的文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马尔库塞说:“肯定的文化,是指资产阶级时代……所产生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根本特性就是认可普遍性的义务,认可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在不改变任何实际情形的条件下通过每个个体的‘内心’得到实现”。可以看出,这种资产阶级时代产生的文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世界,它可以凭借人的内心而无需改造社会就可以实现,从而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以平息人们的反叛意识。他还指出:“在新社会……它们是革命的;但它们在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稳定后,就愈发效力于压抑不满的大众,愈发效力于纯为自我安慰式的满足,它们隐藏着对个性身心的残害”。就是说,如果肯定文化在早期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还有其积极一面的话,那么到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则退化为一种使人丧失批判和否定能力的单面文化。 (二)大众文化 20世纪40年代初,社会研究所转移到美国,法兰克福学派开始认识到,美国是另一种极权主义的典型,只不过是采取了一种更为缓和的、更具欺骗性的统治方式,是通过在文化领域建立强制统一的行为的思想控制模式来实现的。日渐发达的美国大众文化便成了法兰克福学派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对象。所谓大众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我们知道,西方马克思主义延续了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思想,从科技、消费、文化等各个维度切入来批判现实,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社会批判理论,这其中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尤其值得重视,因为,大众文化批判不仅仅是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而且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笔者认为只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审视当今的文化建设,才能在文化问题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大众文化特点的透视和分析 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就如同中世纪的宗教、十九世纪初德国的哲学和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自然科学一样,它以其自己的方式得到确立并深入人心。正如伊格尔顿所言“:高雅与后现代文化日益融合,成为西方社会的文化‘主导’”〔1〕81。因此,我们要深入探讨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从而对大众文化进行整体的透视和分析。 (一)大众文化使文化由高雅走向世俗。在传统社会里,文化的力量非常强大,伊格尔顿就指出,在宗教正在失去它对劳动大众的控制时,文化曾经是作为一个代用品在场的。我们可想而知文化力量的

强大。而大众文化的出现,使得文化已经由原先作为高雅、追求真、善、美和激发人们欲望的精神物品转变为受市场所主导、被消费所控制的商品,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东西。在传统社会里,文化意味着教养,肩负着教育的作用,起着引导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伊格尔顿认为“,国家要繁荣,它就必须向其国民灌输适当类型的精神倾向;而这正是文化或教育的观念根据一种从席勒到马修?阿诺德的古老传统所预示的”〔1〕7。到了后现代社会,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受到身份政治、市场文化和后现代的意识形态怀疑主义的攻击,文化从精英阶层走向普通大众,从贵族式的“文明生活”变成了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文化成为了人人都可以有的东西,文化曾经意味着巴赫和巴尔扎克,现在它已经扩展到海滨文化、警署文化、天空穿越文化等。文化也不仅限于少数的工艺作品,而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二)大众文化成为一种商品。在后现代社会,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文化和工业、贸易、金钱紧密相联,大众文化就像生产汽车一样被制造出来。它的生产主要是关心什么可以出售,而不是什么有价值,更不管使用价值,只追求交换价值。更为可怕的是,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了商品,大众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消费品,文化成为商品生产的一部分。对此,伊格尔顿认为,“晚期资本主义宣称,如果艺术品是商品,那么商品也总是艺术品。‘艺术’和‘生活’的确近亲繁殖,即在一个密封的循环里,艺术向已

大众文化的特点

1. 商品性 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 商品买卖 大众文化通论 关系的消费行为; 2. 通俗性 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 3. 流行性 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 4. 娱乐性 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 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5. 依赖性 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 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6. 大众媒介性 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 7. 日常性 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 中进行的。 8. 类型性 编辑本段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 大众文化的和谐价值 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 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大众文化往往通过大众化媒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来传播和表现,尽管这种文化暂时克服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茫 然和孤独感以及生存的危机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从而在长远的历史中加深人们的异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 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 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 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 关怀。大众文化的倡导者显然忽略了这个简单的事实。社会生产所追求的是 物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尽可能为人类提供纷繁复杂的消费构成。大众文 化的平面化、批量复制是以消解文化个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物质追求的丰 富多样性与文化追求的简单标准化显然构成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悖论。从某种 意义上说,西方大众文化思潮是一场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运动。它是建 立在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进程,大众的自由 意识、思想解放达到某种高度之后产生的。 编辑本段 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

简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简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把20世纪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大众文化以及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大众日常生活,诸如广告、电视、报刊、杂志等作为分析和批判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大众文化以商品拜物教为其意识形态,以标准化、齐一化、伪个性化与欺骗性为基本特征,以制造人们的虚假需求为其主要欺骗手段,最终达到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目的。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 大众文化是在发达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由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塑造并加以支撑的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形式,是以城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和普及化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在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批评和指责声中发展、壮大,在传统美学难以对其正确解释的尴尬中游走、突破。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大众文化借助于市场化、技术化、全球化这三大推动力量,以不可抵挡之势,全面渗入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大众文化的弊端也引发了大量的争议和批判,其中最为激进激烈的批判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诞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最初是针对“肯定的文化”这一概念而提出的。1936年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在《利己主义与自由运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肯定的文化”一词,1937年马库塞的《文化的肯定性质》的长篇论文又对这一概念做了专门论述。马库塞指出:“所谓肯定的文化,是指资产阶级的时代文化,……它的根本特征就是维护一个普遍强制的、永远更为美好和有价值的、必须无条件肯定的世界”。作为自由资产阶级时代的肯定的文化,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世界,仅凭借个人内心活动而无需改造社会就可实现。在他看来,这种文化是从现存秩序的利益出发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反映。肯定文化的基本社会功能既能充当现实的装饰品,美化和证明现存秩序,引导人们同现存相调和;又可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平息人们的反叛欲望。因为它是理想主义的,幸福的享受只允许存在于理想化的精神形式之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及具体要求 一、参考选题(范围) 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的社会作用 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关系电影的大众文化特征当代中国电影现状分析 张艺谋电影的文化阐析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运用文本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运用作者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运用类型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运用文化研究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 评论。 电视文化的特征 中国电视剧与当代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的审美特色 近期有关“革命”(“谍战”、家 庭伦理等)题材的电视剧分析 对某档电视栏目的分析 流行音乐的审美特征流行音乐媒介浅析 新媒介时代中的流行音乐通俗文学的特征 通俗文学的文化意义大众文化笼罩下的通俗文学 俗文学与雅文学关系辩《动物凶猛》与《阳光灿烂的日子》 比较 从小说到电视剧——《贫嘴张大民 的幸福生活》不同文类之比较 图像文化的审美特征 图像时代的文学图像时代的电影和文学 论大众图像文化的“视觉凸现性”论大众图像文化的“情感消费性”浅析现代广告的视觉表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广告与艺术消费文化中的时尚浅谈 时尚与大众传媒广告与时尚(广告如何利用时尚文 化达成商业目的) 论时尚的基本特征时尚杂志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中的青春偶像崇拜青春亚文化与当代都市文化论 二、具体要求 1.一人一题,相互选题尽量避免重复。 2.立意新颖独特,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论文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得抄袭资料。 3.查阅参考文献不少于5种,做一篇2000字以上文献综述。 4.小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用学校统一方格稿纸、黑色或蓝色水笔誊写。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要有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5.班级、姓名、学号置于题目下方。

市场营销-小米案例分析答案

小米案例分析 1.如何解读雷军进入智能手机“红海”的创业决策? 2010年,智能机市场诺基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相较于2009年,已经呈现出下降的颓势,新兴的Android和IOS凭借出色的用户体验和自身的优势,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国内3G网络的建设以及智能机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智能机市场需求旺盛,高端市场上,苹果以其先进的技术及平台优势飞速崛起,三星紧随其后,也逐渐与其它品牌拉开差距,但在中低端市场上却显现出大混战的乱象,山寨机趁势而起,凭借着价格上的巨大优势,在市场也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手机领域一直被国外品牌压得喘不过气的国内品牌趁着手机市场智能化的浪潮迅猛发力,开始发挥出本土品牌的价格和心理优势。 雷军看准了智能机市场的潜力,同时捕捉到了中低端市场上的混乱局面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一家具有突出性的公司能够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心理性价比。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又做过很多优秀互联网产品的天使投资的雷军敏锐的感受到了这其中蕴藏着的巨大商业价值,于是小米出现了。 根据2010年手机市场不同价格段产品的关注度比例可以明显看出2000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场占据了总体关注度的三分之二,这也是雷军选择进入中低端市场的重要原因。 由2009-2010年中国手机市场品牌关注比例可以看出市场份额的迭代趋势,老牌巨头诺基亚的市场份额开始被其它品牌所蚕食,在这个市场份额的动荡期趁势而入的小米可以更加轻松的占据一席之地。 2010 年6月各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 由上表可以看出操作系统方面,塞班系统是当之无愧的霸主,但是从发展趋势而言,安卓和ios势头迅猛,出于对各平台的评估,且由于ios的封闭性,雷军最终选择了以安卓为基础开发出了miui系统,用以形成自己的生态闭环。 2.小米公司的研发与设计模式是如何颠覆传统做法的? 传统的产品研发与设计是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和数据收集之后进行产品的研发,具有很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论文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肯定文化大众文化文化工业论文摘要: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在不同时期对“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批判,透过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表面现象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齐一性和强制性的根本特征及其危害。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有明显的局限和缺陷的,但同时对我们也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20世纪,人类经历了深刻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冲突:一方面,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增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并使现代化成为一切不发达民族的主导性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的发达又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人的异化等负面效应,使生存于技术世界中的现代人面临着深刻的文化危机。现代西方各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对现代人的这一生存境遇和文化危机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和批判,从不同视角建构了自己的文化批判理论。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批判占据了十分独特和重要的地位,从而大众文化批判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 一、“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这是有其历史背景的。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西方社会,娱乐工业的出现,大众传播媒介的成长,纳粹及其他极权国家对文化的野蛮操纵,批判理论家们移居美国之后对美国电影业和录音工业显赫地位的发现及震撼,所有这一切导致了法兰克福学派把眼光转向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着的文化模式的评估,即开始注重研究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问题。可以说,大众文化批判构成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及后来的许多著作的一个中心主题。“文化工业的批判理论花费三十年时间才取得成功”,这实际上点出了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文化工业论的时间。具体地说,该学派在历史上依次提出了三个密切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即“肯定文化’’(affirmafiveculture),“大众文化”(massculture)和“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霍克海默在1936年所写的《利己主义和自由运动》一文中首先提出“肯定文化”的概念;马尔库塞次年写了一篇题为《文化肯定性质》的长篇论文,展开了霍克海默的这一概念;;1942年,霍克海默和卢旺塔尔在通信中提出“大众文化”的概念;而在被奉为当代研究“大众文化”的“开山之作”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则使用“文化工业”一词,以取代“大众文化”。什么是肯定文化?按马尔库塞的观点,“肯定文化”是资本主义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新兴的资产阶级将他们对一种新的社会自由的要求奠定在人类理性的普遍的基础上,但是理性和自由并没有超越这些资产者自身的利益范围,而他们的利益越发与大多数人的利益对立起来。对资产阶级来说,这是一个大难题。为了应付这一难题,他们想出的办法就是制造“肯定文化”。在马尔库塞看来,这种文化是从现存秩序的利益出发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反映。“肯定文化”的基本功能既是提供一种辩护,充当现实的装饰品,引导人们同现存秩序相调和,又可使人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平息人的反叛欲望。也就是说,如果肯定文化在早期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还有其积极一面的话,那么到后来,它则完全起着消极作用。在垄断资本主义或发达工业社会,肯定文化日益蜕变为单面文化。在发达工业社会,文化的成就本应是人们获得自由的前提,现在却异化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和奴役的工具。 20世纪40年代初,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主要成员移居美国之后,则把注意力从肯定文化的研究转移到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批判。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意义相近,但为什么用“文化工业”取代了“大众文化”?阿多诺在后来的《文化工业再考察》(1967)一文中作了说明:在我们的设计草案里,我们谈到了“大众文化”。我们用“文化工业”取代这一表述,以便一开始就排除其倡导者的下述解释的可能:这是一个类似一种从大众本身、从流行艺术的当前形式自觉地产生出来的文化问题。文化工业必须与后者严格区分。阿多诺在这里讲得非常明白,他之所以选择“文化工业”这种表述而舍弃“大众文化”,主要原因是防止人们望文生义,认为大众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从人民大众出发,为人民大众服务。他明确说明“大众文化不是为大众服务的文化”。那么何谓“大众文化”?按照法兰克福

论时尚文化的成因及其话语特征(新)

论时尚文化的成因及其话语特征 贺雪飞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时尚文化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今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生活、生存方式的改变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的。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时尚文化的产生及潮起潮落,都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着深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中国时尚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传播与普及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话语”特征,既具有与西方国家某种相似的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背景,又有这一特殊土壤所赋予的鲜明的文化烙印。 一、时尚文化的属性及释义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主导的经济形式,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的崛起,即当代大众文化。在短短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它以强劲的生命力,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的商业性,这是一种以市场为本位和导向的消费文化。它由文化制作商通过工业方式生产,由现代化的大众传媒承载、传递,并以现代商品形式流通,它是现代都市和大众消费社会流行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大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生成方式和显示途径,时尚文化是其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以满足大多数人的文化消费为主导,这使大众文化必须认同大众的社会文化生活及消费需求,而当追逐时尚、追求时髦不仅成为诸多大众的消费需要,甚至已成为他们的生活乐趣乃至精神寄托时,大众文化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机制——时尚文化。在制作机理上,它追求时尚,制造和追逐潮流,社会文化生活中“热”什么,大众文化就以“时尚”、“潮流”的模式迅即进行商业化生产、商业化运作,由此大众文化往往转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去满足大众社会的需求。时尚化是大众文化逐利过程中重要的性质和表现形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代大众文化正在演变成一种时尚文化。 所谓时尚,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或大众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的流行现象,因此时尚也经常被称为流行。它具体表现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相当数量的人众对特定的观念、行为、语言、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共同的崇尚与追求,并使之在短时间内成为整个社会到处可见的现象。时尚可根据其流行范围、持续时间、追求者的投入程度分为三种形式,即时髦、时尚、时狂。时髦,或是一种在短时期内流行起来又迅速消逝的生活模式(俗称“阵热”),或是一种虽持续时间较长但尾随者不多的高雅行为(俗称“摩登”)。无论是阵热、还是摩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参与者的自我投入程度较低,所以国外有的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大众消遣”方式。时尚,追求时尚的人的身心投入程度高于时髦,它是一种“大众欣赏”方式。从持续时间和涉及的范围来看,时尚都要超过时髦。时狂,这是时尚的一种极端形式,即当时尚到了狂热而不理智的状态。时狂是一种“大众激奋”方式,此时参与者的身心投入达到了亢奋不已的地步,人们的情感在一段时间内被全副卷入,因此它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无论是哪个层面的时尚,本质上都不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孤立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时尚,时尚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是一个时期内大众社会中许多人都在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新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它既是大众文化的表征,又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类型,体现着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诸种特征,同时又以其独具个性的内涵丰富着社会文化并对社会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商业的角度看,大众文化转化成为时尚文化,实际上是大众文化为自己找到了获取利润的“卖点”,因为时尚意味着消费潮流,它在当代社会已成为一种与直接影响产业发展

星巴克案例分析

星巴克创业案例分析 星巴克(Starbucks)是美国一家连锁咖啡公司的名称,1971年成立,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其总部坐落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除咖啡外,星巴克亦有茶、馅皮饼及蛋糕等商品。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近12,000间分店遍布北美、南美洲、欧洲、中东及太平洋区。 星巴克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人们对咖啡的体验。”这是星巴克的价值主张。星巴克创造出的“咖啡之道”使每个光临的顾客都有独特的体验。通过咖啡这种载体,星巴克把美国文化中比较细致、中产阶级的一面和特殊的格调传送给顾客,展示了美国生活中轻松友好的一面。 星巴克的发展史 1971年星巴克在西雅图派克市场成立第一家店,开始经营咖啡豆和香料业务 1982年霍华德·舒尔兹先生加入星巴克,担任市场和零售营运总监 1983霍华德参观了意大利购买旅行,看到在西雅图类似的咖啡酒吧文化,想到将类似的咖啡店文化应用到美国的咖啡文化上。 1985年开设了第一家咖啡酒吧 IL Giornale 1987年舒尔兹先生收购星巴克,斥资400万美元推动星巴克像意式咖啡馆转型,并完全以自己的理念经营自己的咖啡馆。 1992年星巴克在纽约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6年第一家北美洲外的星巴克在日本东京开业。 1999年时,星巴克以810万美元代价收购了泰舒茶(Tazo)品牌,2012年11月9日在西雅图开了首间Tazo茶店。 2011年11月星巴克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果汁制造商Evolution Fresh Inc。 2012年6月5日星巴克以1亿美元现金从投资集团Next World Group手中收购La Boulange Bakery品牌。 2012年11月14日星巴克以6.2亿美元现金收购高档茶叶集团Teavana。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

浅析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的热播现象 B中文111 11111101115 袁慧 摘要:在过去几年中,国内相亲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接踵而出,但屹立到现在并且仍为观众们津津乐道的相亲节目没有几个,《非诚勿扰》就是其中之一。它不仅经常在国内占据收视率榜首,还在广泛争议的同时又反映和制造了一些社会问题和话题,同时赢得了国外许多国家的关注,甚至还非常荣幸的作为案例进入了哈佛大学的教材。它究竟为何这么火,甚至还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它的出现和热播又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它存在的价值又是什么?本文就它的热播现象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非诚勿扰话题性剩男剩女娱乐性消极影响文化价值 《非诚勿扰》是中国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该节目是江苏卫视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得到观众和网友广泛关注。节目的互动形式完全突破过去传统的交友方式,完全体现新时代男女的婚恋观。节目中有24

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节目有时会为特定的群体举办专场,包括教师、外来务工人员、男嘉宾返场专场以及海外专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2010年开播至今为中国大陆收视率最高的综艺节目,节目中的话题时常会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并对流行文化产生影响。该节目的成功使得其入选哈佛商学院的教材,成为中国电视界首个进入哈佛课程的案例。到如今播出三年之久,仍然霸据着各新闻首页,也是人们口中的“茶余饭后“,其社会影响几乎是中国其他各类相亲节目不能比拟的。在江苏卫视2013 年跨年演唱会上,主持人孟非宣布,《非诚勿扰》节目在2012 年全国卫视所有栏目中获得收视率第一。而《非诚勿扰》仅仅是一个地方台的相亲交友节目,可是却从全国众多娱乐节目中崭露头角,甚至产生了国际影响,久播不衰,连续创下收视率冠军,它的热播原因到底为何,它的出现又给社会造成了何种影响,以及它的进步性何在,这是我们需要深思和探索的。 一、热播原因

大众文化 概论

第一章概论 一、大众文化的研究意义 案例导入:从牛仔裤说起 问题:1 为什么人们爱穿牛仔裤? 2牛仔裤对你们的意义何在? 3 牛仔裤除了舒适、耐用等功能之外,还有什么文化意义? (让我们暂不考虑牛仔裤的功能性问题,因为功能性与文化几乎毫无干系,而文化关注的是意义、快感、身份认同,而不是功效。牛仔裤的功能性是其广为流行的前提,但它却无法解释牛仔裤为什么流行。而且它尤其没有解释牛仔裤几乎横截每一种我们所能想到的社会范畴的独一无二的能力。我们无法根据任何一种重要的社会范畴系统,如性别、阶级、种族、年龄、民族、宗教、教育等,来界定一个穿牛仔裤的人。) 意义一:独立性与开拓性 ●牛仔裤的起源:美国西部牛仔,西部精神 ●牛仔作为一个文化符号 ●独立性 ●开拓性 意义二:青春与活力 ●牛仔裤的主要使用人群:青年人 ●意味着青春,活力 ●充满朝气 ●与刻板沉闷形成对比。 意义三:劳动的神圣尊严 ●牛仔裤的另一使用人群:蓝领 ●普通人穿牛仔裤从事日常劳动 意义四:自由 ●非区分性:不分阶级、性别、城村、国界、年龄、种族等 ●穿牛仔裤是一种自由的记号,从社会范畴所强加的行为限制与身份认同的约束中解 放出来。例:利维斯505 系列而做,一位身著牛仔裤的女郎凝望天空,一群鸿雁缓缓高飞,排成“Levis”的字形。该广告凸显了自由与自然的涵义。 ●非正式与休闲 意义五:强健耐劳与发达的身体 ●强健耐劳 ●发达的身体特征性感与健美

意义六:抵抗与个性 ●洗旧、发白、不规则漂白、毛边、磨破 ●“破的恰到好处。” 对商品进行“撕裂”或变形,以肯定人们有权利亦有能力将商品改造为自己的文化; 同时,便成为使自身与那些价值观念保持距离的一种方式。然而,这样一种保持距离的方式,并不是全然的弃绝。因为穿破牛仔裤的人毕竟还是在穿牛仔裤。 意义七:区隔 ●名牌牛仔裤,代表一种文化身份和品位,区别于普通消费者。 如果说牛仔裤曾经是一种普通的劳动布工装裤,那么现在它们已不再一如旧貌。同所有商品一样,牛仔裤被赋予种种品牌名字,它们彼此竞争,以占领特定的市场份额。广告便被用来赋予这些产品的差异以意义,使得那些生活在广告所瞄准的社会结构中的人,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告知”,甚至在该产品中辨识出自己的社会身份认同与价值观念。 几点启示 ●牛仔裤的意义是复杂的。 ●牛仔裤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贯穿了不同文化力量的较量:权力、商业、个性、抵抗 等等。 ●文化和消费密不可分。消费与认同密切相关。 ●性别、阶级、种族、阶层、身份等问题纠缠在牛仔裤文化中。 生活在当今中国尤其是都市的人们,每天都会与大众文化打交道,生活于它无所不在的氛围中: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富有诱惑力的网络游戏,图文并茂的杂志期刊或者充满悬念的畅销小说…… 诗人纪弦的《偶感》(1947)早就提醒人们从事一种对于大众文化的严正思考:如果是真正的黄金, 让他埋藏在垃圾堆中; 如果是纯粹的音乐, 让他沉默在流行歌里。 愈积愈高的垃圾堆, 即使永无清除的一天; 日新月异的流行歌, 纵然没有停歇的时候。 (注:纪弦是台湾诗坛的元老,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 诗人以其特有的敏感和洞察力,体察到“日新月异的流行歌”在日常生活中的强大影响力,从而发出把“真正的黄金”毅然“埋藏在垃圾堆中”、“纯粹的音乐”索性“沉默在流行歌里”的愤怒宣言。这位高雅文化的创造者对于以“流行歌”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当然可以表示个人的独特忧虑和拒绝姿态,而且他所提出的“消除”和“沉默”问题至今仍具有启迪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论析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2年5月May.,2012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论析 郭咔咔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8) 摘要:《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文化工业”为其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促使了总体性社会的形成,从而彰显了《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的独特意蕴。大众文化批判实质上是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完成了意识形态化,并呈现出多种功能,造成了人的全面异化。囿于精英主义立场和文化保守主义视角,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对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众文化批判;文化工业;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5-0009-05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的内在逻辑构成,基本上延续了自葛兰西开始的“文化转向”,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深刻地影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重要成员。大众文化批判围绕“文化工业”这一核心概念,在功能论上就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进行了批判,从而揭示了人的新的物化境遇。研究《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工业”:大众文化批判的核心概念 《启蒙辩证法》的大众文化批判的时代条件和宏观视角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资产阶级统治策略的改变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延续,而其空间环境和具体诱因则是法西斯主义的文化宣传和美国的文化统治,这构成了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典型的发生学语境。在此背景下,“文化工业”成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逻辑构成中的核心概念,“文化工业”不仅彰显了其批判的独特意蕴,更进一步揭示了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现实后果。 第一,“文化工业”彰显了《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的独特意蕴。大众文化兴起的早期主要是一种广场文化,服务于社会的中下阶层,正如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的文化的“大传统”(主要在学校)和“小传统”(主要在乡村生活中)说,早期的大众文化因此就是指乡村文化和民间文化。但霍阿的大众文化概念异质于通常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而特指资本主义社会新科技革命后,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而以广播、电视、报纸等为载体、以服务大众之名而受资本家操纵的大众文化,因此他们是在否定的意义上界定大众文化的,大众文化在他们那里“被描述为与新的再生产技术一起出现的大众艺术,以及垄断组织的娱乐工业组成的制度性组合”[1]64。阿多诺后来就《启蒙辩证法》正式出版时用“文化工业”代替该书草稿中的大众文化概念进行了解释,“我们为了从一开始就避免与此一致的解释,就采用‘文化工业’代替了它。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它与文化工业区别开来”[2]。由此可见,霍阿在《启蒙辩证法》中使用“文化工业”有两个表达:一方面,旨在说明他们的大众文化批判的特定时代和语境,他们所说的大众文化是当时已经异化的大众文化,是名实分离的大众文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使用“文化工业”代替“大众文化”只是一种批判策 收稿日期:2012-04-28 作者简介:郭咔咔(1986—),男,蒙古族,河南镇平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学。 9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20世纪,人类经历了深刻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冲突:一方面,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增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并使现代化成为一切不发达民族的主导性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的发达又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人的异化等负面效应,使生存于技术世界中的现代人面临着深刻的文化危机。现代西方各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对现代人的这一生存境遇和文化危机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和批判,从不同视角建构了自己的文化批判理论。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批判占据了十分独特和重要的地位,从而大众文化批判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 一、“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这是有其历史背景的。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西方社会,娱乐工业的出现,大众传播媒介的成长,纳粹及其他极权国家对文化的野蛮操纵,批判理论家们移居美国之后对美国电影业和录音工业显赫地位的发现及震撼,所有这一切导致了法兰克福学派把眼光转向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着的文化模式的评估,即开始注重研究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问题。可以说,大众文化批判构成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及后来的许多著作的一个中心主题。 “文化工业的批判理论花费三十年时间才取得成功”,这实际上点出了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文化工业论的时间。具体地说,该学派在历史上依次提出了三个密切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即“肯定文化”(affirmafive culture)、“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和“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霍克海默在1936年所写的《利己主义和自由运动》一文中首先提出“肯定文化”的概念;马尔库塞次年写了一篇题为《文化肯定性质》的长篇论文,展开了霍克海默的这一概念;1942年,霍克海默和卢旺塔尔在通信中提出“大众文化”的概念;而在被奉为当代研究“大众文化”的“开山之作”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则使用“文化工业”一词,以取代“大众文化”。 什么是肯定文化?按马尔库塞的观点,“肯定文化”是资本主义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新兴的资产阶级将他们对一种新的社会自由的要求奠定在人类理性的普遍的基础上,但是理性和自由并没有超越这些资产者自身的利益范围,而他们的利益越发与大多数人的利益对立起来。对资产阶级来说,这是一个大难题。为了应付这一难题,他们想出的办法就是制造“肯定文化”。在马尔库塞看来,这种文化是从现存秩序的利益出发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反映。“肯定文化”的基本功能既是提供一种辩护,充当现实的装饰品,引导人们同现存秩序相调和,又可使人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平息人的反叛欲望。也就是说,如果肯定文化在早 中图分类号:B51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10)02-0048-03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王小岩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在不同时期对“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批判,透过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表面现象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齐一性和强制性的根本特征及其危害。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有明显的局限和缺陷的,但同时对我们也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肯定文化;大众文化;文化工业 收稿日期:2009-10-10 作者简介:王小岩(1972-),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法兰克福学派之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之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主要的内容之一,它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并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对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大众文化、肯定文化和文化工业 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曾先后使用过三个概念: 肯定的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1936 年霍克海默在《利己主义与自由运动》中首次提出了“肯定的文化”。马尔库塞则于1937 年在《文化的肯定性质》一文对这一概念作了专门的论述; “大众文化”是1942 年在霍克海默与卢旺塔尔的通信中提出的; 1944 年,霍克海默又与阿多诺在《文化工业: 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 ( 一) 肯定的文化 20 世纪30 年代,法兰克福学派主要致力于批判法西斯主义为代表的极权主义,其中以分析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起源和社会心理基础为主要工作。“肯定的文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马尔库塞说: “肯定的文化,是指资产阶级时代……所产生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根本特性就是认可普遍性的义务,认可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在不改变任何实际情形的条件下通过每个个体的“内心”得到实现”。可以看出,这种资产阶级时代产生的文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世界,它可以

凭借人的内心而无需改造社会就可以实现,从而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以平息人们的反叛意识。他还指出: “在新社会……它们是革命的; 但它们在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稳定后,就愈发效力于压抑不满的大众,愈发效力于纯为自我安慰式的满足,它们隐藏着对个性身心的残害”。就是说,如果肯定文化在早期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还有其积极一面的话,那么到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则退化为一种使人丧失批判和否定能力的单面文化。 ( 二) 大众文化 20 世纪40 年代初,社会研究所转移到美国,法兰克福学派开始认识到,美国是另一种极权主义的典型,只不过是采取了一种更为缓和的、更具欺骗性的统治方式,是通过在文化领域建立强制统一的行为的思想控制模式来实现的。日渐发达的美国大众文化便成了法兰克福学派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对象。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借助于大众传媒而流行于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与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它“是在发达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由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塑造并加以支撑的文化生产形式和文化传播形式,并因此能够成为被大众广为使用和利用的文化消费形式,是基于文化成为大众普遍的消费品而赖以确立起来的文化形态”。在这里,大众传媒成了意识形态的工具,它意图操纵和控制大众的思想和生活,通过欺骗的手段,使得大众失去最基本的价值判断,产生种种幻想,对现实的感知变得迟钝,从而培植大众支持统治和现状的顺从意识。

大众文化的特点

大众文化的特点 1、商品性 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 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 消费行为; 2、通俗性 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 3、流行性 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 4、娱乐性 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 或娱乐 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5、依赖性 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 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6、大众媒介性 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大众媒介,通常 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 类。 7、日常性 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 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8、类型性 大众文化理论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 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 诱惑和孤独感。大众文化往往通过大众化媒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来传播和表现, 尽管这种文化暂时克服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茫然和孤独感以及生存的危机感, 但它也很可能大 大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从而在长远的历史中加深人们的异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 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 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是现象, 不是文化本身; 文化是精神产品, 不是具体的物质。 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 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 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 人性的终极关怀。 大众文化的倡导者显然忽略了这个简单的事实。 社会生产所追求的是物质 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尽可能为人类提供纷繁复杂的消费构成。大众文化的平面化、批量复 制是以消解文化个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 物质追求的丰富多样性与文化追求的简单标准化显 然构成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悖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 西方大众文化思潮是一场反叛主流意识形 态的思想运动。它是建立在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工业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典型案例分析

沾益县第三中学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模块 主观题课堂检测 (原创:高二年级备课组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 1、小英认为:文化创新的源泉来自于创作者的灵感。 小红则认为:文化创新的源泉取决于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对吗?你认为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12分) 答:①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都不对。 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离不开创作者的灵感和聪明才智,但创作者的灵感和智慧不是决定性因素,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立足于社会实践,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源泉。 ③同时,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题,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创新的主题,广大文艺创作者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去,才能创造出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和呼声的大众文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④总之,上述观点对文化创新的认识是不科学的。 2、材料: 曲靖第七届珠江源美食文化节暨沾益万寿菊赏花会自2011年7月16日开幕以来,备受广大游客青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本次美食文化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万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6亿元。 把美食文化节和现代农业观光结合起来,是曲靖第七届珠江源美食文化节暨沾益万寿菊赏花会最大的亮点之一。7月中旬,正值沾益22万亩万寿菊盛开,沾益敏锐抓住时机,摒弃往年分而办节的做法,把两节合二为一,即节省了办结经费,又扩大了影响力。 联系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内容,分析举办曲靖第七届珠江源美食文化节的理论根据有哪些?(16分) 答:①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文化。近年来,曲靖市尤其是沾益县经济保持强劲的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