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污染物。环境化学污染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①环境毒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②环境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及对人体的一般毒性作用与机理;③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对人体的致突变、致癌变、致畸变等的特殊毒性作用与机理;④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代谢试验,蓄积试验,繁殖试验、迟发神经毒试验,以及各项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致畸变试验等;⑤各种污染物对人体损害作用的早发现、早防治的理论和措施。此外,环境污染物在其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中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排出体外,毒性作用的规律和预防措施,也被列入环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

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

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

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内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

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1、叙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及其机理?

答:①被动转运:膜两侧的毒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化学物并不与膜起反应,不消耗能量。

简单扩散:生物膜两侧的化学物分子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

滤过:化学物通过细胞膜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②特殊转运:(被转运的毒物必须与生物膜组成成分发生可逆性结合,并形成复合物)包括:

主动转运: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由低浓度处转运并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

特点:是需要通过蛋白载体作用,载体可逆浓度梯度,是化学物通过细胞膜,因此需要消耗能量。

易化扩散:不易溶于脂质的化学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处转运的过程。

特点:易化扩散只能按顺浓度梯度方向转运,因为不需要消耗能量。

2、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有:

答:1)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度:膜两侧的浓度梯度越大,化学物质通过摸扩散的速度就越快。

2)脂/水分配系数:一种物质在脂质中的溶解度与其水中的溶解度一比称为脂/水分配系数。

3)化学物质的解离度和体液的pH:物质在体液中的溶解度越大,就越难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透过生物膜。

3、环境污染物吸收有那几条途径?影响吸收的因素?

经消化道吸收*消化道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丛可是某些化学物转化成新的物质而改变其毒性。

*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都会影响消化道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

*环境化学的溶解度和分散度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

经呼吸道吸收#分压差和血/气分配系数:气体从高分压(浓度)处向低分压(浓度)处通透,肺泡气和血液中该气态物质的分压差越大,吸收越快。随着吸收量的增加,分压差逐渐减小,吸收速度逐渐减慢。

#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非脂容性的物质的吸收速度主要受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影响,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化学物吸收较慢;脂容性的物质的吸收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关系不大,而主要取决于其脂/水分配系数,系数大者,吸收速率较高。

#肺的通气量和血流量的比值:通气/血液比值越大,气体相对交易吸收。

#颗粒大小:颗粒物的吸收主要受颗粒大小的影响

经皮肤吸收途径:一是皮毛;二是毛囊、汗腺及皮脂腺。

~化学物透过角质层的速度与化学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脂/水分配系数及角质层的后苏有关。

~不同种属的动物表表皮通过性不同,可能与角质层的厚度不同有关。

~高温促进皮肤血液和间质液流动,使化学物较易被皮肤吸收。

~角质层损伤因子。

~毒物经皮吸收的两条途径;

~通过表皮脂质屏障是主要的吸收途径,即毒物—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生发层和基膜—真皮。

~通过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等皮肤附属器,绕过表皮屏障直接进入真皮。

~毒物经皮肤吸收的两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穿透相。毒物透过表皮进入真皮。

~第二阶段——吸收相。毒物由真皮进入乳头层毛细血管。

4、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

答: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的主动分泌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三种方式。

5、一级速率过程:是指化学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速率与其浓度成正比烦人过程。

6、生物半衰期:指化学物在体内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7、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1)物种差异—①代谢酶的种类不同,即某种代谢酶的有无②代谢酶的不同。

2)饮食营养状况

3)年龄、性别等生理因素——激素

4)代谢饱和状态

5)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

8、简述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答:

I相反应

氧化反应&微粒体氧化:脂肪族羟化,芳香族羟化,N—羟化,环氧化,N—氧化,P—氧化,S—氧化,氧化性脱烷基(N—脱烷基,O—脱烷基,S—脱烷基),氧化性脱烷基氨,氧化性脱卤。

~非微粒体氧化:单胺和二胺氧化,醇、醛氧化。

还原反应¥微粒体还原:硝基还原,偶氮还原,还原性脱卤。

¥非微粒体还原性:包括醇、醛、酮、有机二硫化物、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的还原反应。

水解反应酯酶,酰胺酶和糖苷酶水解酯、酰胺和硫酸酯化合物。

II相反应

结合反应毒物和其他代谢产物与内源性代谢产物结合而形成的结合物。

类型: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乙酰化,氨基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甲基化。

第三章环境化学物的毒物作用及其影响因素【选择*】

1、1)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算上的化学物质。

2)毒性:是指一种物质能引起机体算害的性质和能力。

3) 中毒:是指机体受到某种化学物质的作用而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变。

4)危险度:是指在一定暴露条件下化学物导致机体产生某种不良效应的概率,即是某种物质在具体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对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5)危险性:主要是根据化学物的毒物,化学物的剂量与对机体损害作用的相差关系以及人群中可能受算还的人数和受损害程度,用定量统计学方法进行估计并用与其率表示。

6)剂量:即可指给予机体接触的外援化学物的数量,又可指外来化学物被吸收进入机体的数量,还可指外援化学物质在关键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浓度或含量。

7)效应:指一定剂量的外援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机体的生物学变化。

8)反应:指机体与一定量的外援化学物接触后,称此案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生效应的个体在某一群体中占的比例。

9)联合毒作用: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

2、联合作用的类型?

答:①相加作用:多种环境化学物的联合作用等于每一种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总和。

②协同作用:指几种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大于各化学物单独作用之和。

③增强作用:一种环境化学物本身对机体并无毒性,但能使与其同时进入机体的另一种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增强。

④拮抗作用:指几种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小于每种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总和。

⑤独立作用:指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

【3、】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答:包括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机体状况、染毒条件和环境因素等。

(一)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

1)化学结构:构效关系研究

影响其独奏用的性质

影响毒作用的大小

2)化学性质与毒作用性质:本换上的氨被不同基取代产生不同的毒性,

3)毒性大小与结构:

4)毒物性质与毒性溶解性、挥发性、分散度

4)毒物侵入机体的途径与毒性:毒物侵入机体的途径不同,在体内的分布和吸收速度也不同,吸收量大的毒性大,产生的毒性反映强。

二)机体状况:种属、品系与个体感受性差异,年龄,性别,饮食营养状况,遗传因素,生物节律和精神心理因素。

(三)接触条件:一般对于同种毒物:呼吸道>腹腔注射>胃肠道>皮肤吸收

(四)环境因素:化学物的联合作用,物理作用。气温、气湿、气压。

第四章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1、①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可用于科学研究的动物。

②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某一化学所引起的毒效应,也包括死亡效应。

2、实验动物物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答:选择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反应及代谢特点与人类接近的物种;选择自然寿命不太长的物种;选择易于饲养和实验操作的物种;选择经济并易于获得的物种。

3、环境毒理学中的一般毒性研究采用的主要染毒途径:

答:①经口染毒:常用的方式有:灌胃、喂饲和吞咽胶囊等。

②经呼吸道染毒:吸入染毒可分为静式吸入染毒和动式吸入染毒。

③经皮肤染毒:液态、气态和粉尘状外源化学物都有可能与皮肤接触。

4)亚曼性毒性研究的目的:

答:①分析长期接触条件下化学物的毒性作用特征及可能的毒作用靶器官,求出亚慢性毒性的臁剂量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在无慢性毒性的资料时,依此进行受试化学物的危险度评价。

②为慢性毒性研究选择剂量及筛选观察指示提供依据。

5)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的评价方法:

答:①实验动物②染毒途径③染毒期限④剂量分组⑤观察指标⑥观察结果

6)外援化学物质可能在与皮肤的直接接触过程中引起局部的毒性效应主要有:

答:①皮肤原发性刺激

②皮肤变态反应

③光刺激反应和光变态反应

④皮肤癌

⑤皮肤色素异常

⑥对皮肤附件的损害有些化学物可引起毛发脱落、痤疮、汗腺损害等。

第六章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

1、1)安全:是指某种化学物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机体不产生任何危害。

2)安全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化学物在一定的暴露下危险或危险度很低,其危险度可被社会所接受。

3)实际安全剂量: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暴露剂量称为……。

4)安全性评价:是指通过规定的毒理学试验程序和方法以及对人群效应的观察,评价某种化学物的毒性及潜在危害,进而提出在通常的暴露条件下该物质对人体健康是否安全接触限量。

第七章大气环境毒理学

1、1)大气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大气污染对生物体,特别是对人体的损害效应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一次污染物:是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的污染称为……。

3)二次污染物:是某些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大气正常组成成分发生反应,或因太阳光紫外线引起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污染物。

3)臭氧: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在常温下,它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蓝色气体。臭氧主要存在于距地球表面20公里的同温层下部的臭氧层中。它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防止其到达地球。

2、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于类型:

答:主要来源来自人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分为:固定污染源(如工业企业、生活炉灶)和流动污染源(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

类型:一是由于以煤为主要能源,形成以煤烟尘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大气污染称为还原型污染。

二是以石油为主要能源形成的石油型大气污染称为氧化型污染。

3、大气污染对健康啊影响的特征:

答:1)大气污染物的侵入途径与危害:

①侵入途径:随呼吸作用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也可通过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

②致病部位:大气污染物随呼吸气流进入呼吸道内,呼吸道粘膜对污染物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且对污染物特别敏感。

2)低浓度、长时期作用和慢性毒害

3)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作用机制复杂

4)接触人群广泛、易感性差异较大

4、大气对人体检看的影响:

答:①急性中毒:大气污染物浓度在较短时间内急剧增加超过一定浓度作用于人体时,可引起感官和生理机能的不良反应,导致居民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②亚慢性中毒和慢性疾患:大气污染物的浓度较低,但由于呼吸道长期持续地暴露污染的大气中,使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毒理作用是长期的,反复的,能引起机体的慢性中毒或降低机体的抵抗力,诱发感染,引

起呼吸道各种炎症,导致居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

③对免疫功能的损害:大气污染不仅使儿童呼吸道患病率增加,还可以使儿童唾液溶菌酶活性降低,非特异性免疫能下降。

⑤致癌作用:大气污染物与肺癌关系密切。

1、SO

2、CO和NO2的毒性作用有何异同?

答:

6、光化学烟雾的概念及其形成:

答:概念:光化学烟雾是现代工业化国家中一种普遍而又最难防治的大气污染,是一种特殊混合物的统称,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这种烟雾使大气能见度降低,使人发生眼睛红肿,哮喘,喉头发炎的病状,对动植物有严重的刺激作用。

形成机理有:实际上就是自由基链反应过程,链引发,链歧化,链增长,链终止。

链引发:NO2+hv(入<NO2光分解的极限波长)

——NO+O引发

O+O2+M——O3+M

O3+NO——NO2 +O2

O+烃——稳定产物+自由基

O3+烃——稳定产物+自由基【歧化】

自由基+烃——稳定产物+自由基

自+NO——自+NO2【增长】

自+NO2——稳定产物

自+自——稳定产物【终止】

6、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答: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

①自然来源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所产生的颗粒物,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

②人为来源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颗粒物,如煤炭、石油及木材的燃烧产生的颗粒物。第八章水环境毒理学

1、1)生物富集:是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群从周围环境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2)生物积累:是指同一个生物个体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物富集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3)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个生物链中,生物富集系数从低级营养到高级营养逐步增大的现象。

4)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更小的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突然性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现象。

5)水华:是一种普遍发生的淡水污染现象。

6)河口生态毒理学:是以河口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污染物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上的毒性机制、环境中的行为及其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

7)滨海带:包括潮间带和高潮时浪花可以溅到的岸线。是海洋与陆地之间一个狭窄的过渡带,受到空气和海水淹没的交替影响。

8)海洋污染: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而造成或可能造成的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碍海洋活动、损害海洋环境质量等一系列的影响。

2、水域生态环境的特点:

答:①水密度大,具有较大的浮力;

②水体具有折射性,能将太阳光的一部分反射到大气中,其长波辐射被吸收,水深处则以绿光为主;

③水域中物质玄幻的速度比陆地快;

④水域具有复杂的垂直分层和流动性;

⑤浮游生物代谢率高,繁殖快。

3、环境污染对水域生态系统的损害:

答:1)对水生生物直接损害:污染严重时,藻类、浮游动物、鱼类和底栖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2)对水体生物群落的群落结构和功能:正常水体具有协调的群落结构和功能。水体受到污染时,敏感种类消失,耐污种类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下降,群落结构改变或破坏,功能失调。

3)对水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环境污染严重的水体丧失部分或全部服务功能价值,对人类生理和心里产生一定的影响。

4、污染物计入水体的途径:

答:1)通过大气沉降进入地表水环境: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和过量的CO2等气体通过降水或一下不同的速度与周围的物质表面碰撞而被吸附沉降进入地表水体,由此产生环境污染。

2)通过下渗进入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污染是指包括粪池、垃圾填埋场、地下输油管、灌溉、农药等深入并污染然地下水以及来自天然污染源的海水入侵等。

3)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环境:

①在化学品生产、排放、流通和使用过程中,有毒化学物质或被直接释放与环境,或随废水排入水体,如使用的农药和杀虫剂等;

②由于突发事故造成大量有毒化学品外泄,进而污染水体;

③有毒有害废物处理、处置不当,其中的有毒化学品经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如淋浴、渗透等。

5、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途径:

答:主要有消化道的吸收、经呼吸道的吸收及经皮肤吸收。

6、不同生态环境因子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答:1)水体温度:温度对水中污染物质的转化作用、酶的诱导、残留停滞和毒性均有很大的影响。

2)水体pH:通常鱼类生长的最适pH为5~9;在5.5一下时鱼类生长受阻,产生下降;pH在5以下时鱼类生殖功能失调,繁殖停止。

3)光照:光解作用是有机污染物真正分解过程,因为它不可逆改变了反应分子,强烈地影响水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归趋。

4)水流速和流量的影响:当水流急的时候,水体夹入物质;水流缓的时候,水体产生沉淀。

7、河口生态系统的组成:

答:它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两大部分组成。

非生物部分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包括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气候因素、河口独特环境因素等。

生物部分:依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可划分为三大功能类群: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8、河口生态环境的特征:

答:广盐性、广温性和低氧性。

9、造成河口生态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答:①随着可口区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厂的污水和居民生活废水大量倾泻到河口区,使河口水域各种污染物质含量很高;

②河流经过农田时有相当部分的肥料和农药经雨水冲刷而汇入河口区;

③河口湾的围垦区经常是局部水产养殖过度的区域,大量养殖废水通过交换进入河口区;

④停留咋河口湾的船舶所产生的燃料油泄漏和生活废水等倾倒入等。

10、海洋污染源的特点:污染源广、持续性强、危害大、扩散范围广以及防治困难。

污染与环境生态学期末复习

环境生态学第五章生态系统服务 中国及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比较 中国和全球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的比值,及中国和全球面积的比值基本接近,但稍低,陆地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效益价值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较多。 环境生态学第七章环境污染的检测及评价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物质。污染物的作用对象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 环境污染物: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进入环境,使环境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和人类的物质。 !毒物:指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外来化合物:指生物体内正常生命活动下不产生的化合物。 环境毒物:指通过各种途径排放至大气、水源和土壤等人类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 重金属的环境毒理学效应 重金属毒作用的特性:重金属和配位体的相互作用,重金属的有机化,重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重金属的蓄积作用是重金属毒性作用的特性。 毒性原因:重金属及生物成分的相互作用,即和大分子物质的作用可能是大多数金属产生毒性效应的原因。 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相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 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混合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是各种化学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总和。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及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及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拮抗作用:两种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学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物输入机体时强度的总和。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 (1)经消化道吸收,主要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被吸收。(浓度愈高吸收愈多。脂溶性物质较易吸收,水溶性易离解的物质不易吸收。) (2)经呼吸道吸收,经肺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全身。在呼吸道的吸收主要通过简单扩散。 (3)经皮肤吸收,如有机磷农药可经皮肤吸收引起机体中毒。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包括对有害物质的生物解毒作用和毒性强化的生物活化作用。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是指进入体内的外来化合物,在体内酶催化下发生一系列代谢变化的过程,亦称为生物代谢转化。 1.降解反应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总结--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毒理学定义: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己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外来化学物质:是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和外界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①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物 ②主要任务:Ⅰ、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Ⅱ、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Ⅲ、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4、环境毒理学的特点 根据人体接触环境化学物的方式、条件及其后果,环境毒理学具有下列特点: (1)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是整个居民人群,特别重视老幼、病弱等敏感人群; (2)它不仅研究环境毒物对居民偶然的急性危害,而且更注意研究其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下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慢性危害,包括致突变、致癌、致畸等对肌体本身及其后代的潜在影响; (3)研究有毒化学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产物的毒性及通过不同途径对人体产生的综合影响。 5、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 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的研究); 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 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 人群调查: 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6、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 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毒作用性质和机理、对机体发生这些毒作用的严重程度和频率进行定量评价的科学。 应用:制定环境卫生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⑴环境毒理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环境化学物。 环境基因组:人类对环境因子易感基因非常多,总称为环境基因组。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化学物在体内组织器官初级分布取决于血流量,再次分布取决于化学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填空) 排泄是环境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由体内向体外转运的过程,其主要途径是:①经肾随尿液排泄(机理:肾小球被动过滤,肾小球重吸收和主动转运);②随胆汁进入小肠的环境化学物有两种去路: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进入肠肝循环。(填空) 毒物动力学: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外来化学物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和过程。分为线性动力学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生理性毒理动力学模型。共氧化作用:在机体内的花生四烯酸经氧化作用形成前列腺素,在此氧化过程中,某些外源化合物可同时被氧化,即共氧化作用。 代谢饱和:机体吸收毒物后,随毒物在体内浓度的增高,单位时间内代谢酶对毒物催化代谢所形成的产物量也增大,但当毒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其代谢过程中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与代谢的酶的催化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这样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量就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这种代谢途径被饱和的现象称为代谢饱和。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致死剂量:指以机体死亡为观察指标而确定的外源化学物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较为简单的定义是指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指某实验总体中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MLD或MLC或LD01):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0或LC0):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半效应剂量:指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某项生物学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 联合作用的类型及评定方法: 作用类型: 相加作用:多种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是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这种作用称为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各化学物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这种作用称为协同作用。 增强作用:一种环境化学物本身对机体并无毒性,但能使与其同时进入机体的另一半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增强,这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拮抗作用:两种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时,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的生物学作用,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毒性作用强度低于各自单独作用的强度之和,这种作用称为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化学物作用于机体,各自的作用方式、途径、受体和部位不同,彼此互无影响,仅表现为各自的毒性作用,对此称为独立作用。 评定方法:联合作用系数法、等效应线图法。

材料力学复习总结

材料力学复习总结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材料力学》第五版 刘鸿文 主编 第一章 绪论 一、材料力学中工程构件应满足的3方面要求是:强度要求、刚度要求和稳定 性要求。 二、强度要求是指构件应有足够的抵抗破坏的能力;刚度要求是指构件应有足 够的抵抗变形的能力;稳定性要求是指构件应有足够的保持原有平衡形态的能力。 三、材料力学中对可变形固体进行的3个的基本假设是:连续性假设、均匀性 假设和各向同性假设。 第二章 轴向拉压 一、轴力图:注意要标明轴力的大小、单位和正负号。 二、轴力正负号的规定:拉伸时的轴力为正,压缩时的轴力为负。注意此规定 只适用于轴力,轴力是内力,不适用于外力。 三、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N F A σ= 注意正应力有正负号,拉伸时的正应力为正,压缩时的正应力为负。 四、斜截面上的正应力及切应力的计算公式:2cos ασσα=,sin 22αστα= 注意角度α是指斜截面与横截面的夹角。 五、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强度条件[],max max N F A σσ=≤ 六、利用正应力强度条件可解决的三种问题:1.强度校核[],max max N F A σσ=≤

一定要有结论 2.设计截面[],max N F A σ≥ 3.确定许可荷载[],max N F A σ≤ 七、线应变l l ε?=没有量纲、泊松比'εμε =没有量纲且只与材料有关、 胡克定律的两种表达形式:E σε=,N F l l EA ?= 注意当杆件伸长时l ?为正,缩短时l ?为负。 八、低碳钢的轴向拉伸实验:会画过程的应力-应变曲线,知道四个阶段及相 应的四个极限应力:弹性阶段(比例极限p σ,弹性极限e σ)、屈服阶段(屈服极限s σ)、强化阶段(强度极限b σ)和局部变形阶段。 会画低碳钢轴向压缩、铸铁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应力-应变曲线。 九、衡量材料塑性的两个指标:伸长率1100l l l δ-?=??及断面收缩率1100A A A ?-?=??,工程上把5δ?≥?的材料称为塑性材料。 十、卸载定律及冷作硬化:课本第23页。对没有明显屈服极限的塑性材料,如 何来确定其屈服指标见课本第24页。 十一、 重点内容:1.画轴力图;2.利用强度条件解决的三种问题;3.强 度校核之后一定要写出结论,满足强度要求还是不满足强度要求;4.利用胡克定律N F l l EA ?=求杆的变形量:注意是伸长还是缩短。 典型例题及习题:例 例 习题 第三章 扭转 一、如何根据功率和转速计算作用在轴上的外力偶矩,注意功率、转速和外力偶矩的单位。9549e P M n = 二、扭矩及扭矩图:利用右手螺旋规则(见课本75页倒数第二段)判断的是扭 矩的正负号而不是外力偶矩的正负号,扭矩是内力而外力偶矩是外力 。

材料力学期末总复习题及答案要点

材料力学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共15分) 1、(5分)一般钢材的弹性模量E=GPa;吕材的弹性模量E=GPa 2、(10分)图示实心圆锥杆受扭转外力偶作用,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为G,该杆的 η man1、(5(A)各向同性材料;(B)各向异性材料;(C 正确答案是 A 。 2、(5分)边长为d杆(1)是等截面,杆(2荷系数kd和杆内最大动荷应力ζd 论: (A)(kd)1<(kd)2,(ζdmax)1<((B)(kd)1<(kd)2,(ζdmax)1>((C) (kd)1>(kd)2,(ζdmax)1<((D)(kd)1>(kd)2,(ζdmax)1>(正确答案是 A 。 三、计算题(共75分) 1、(25

应力相等, 求:(1)直径比d1/d2; (2)解:AC轴的内力图:M AB (2) =3?10(Nm);M 5 BC 由最大剪应力相等:=ηmax= M n Wn 3 = 300?10 3 πd/16 3 = πd/16 2 ;

d1/d2= 由θ= MnlGI P 3/5=0.8434 ;??∴ θABθBC = 32M an1 4 Gπd1 ? Gπd232M 4 = MM n1n2 ? 2 (? 2d1 )=0.5 4 n2 2、(

3、(15分)有一厚度为6mm的钢板在板面的两个垂直方向受拉,拉应力分别为150Mpa和 5 55Mpa,材料的E=2.1×10Mpa,υ =0.25。求钢板厚度的减小值。 解:钢板厚度的减小值应为横向应变所产生,该板受力后的应力状态为二向应力状态,由广义胡克定律知,其Z向应变为: εz=- ν E (ζx+ζy)=- 0.25 9 则?Z=εZ 2.1?10 ?t=-0.146mm (150+55)?10=-0.0244 6 材料力学各章重点 一、绪论 1.各向同性假设认为,材料沿各个方向具有相同的 A 。 (A)力学性质; (B)外力; (C)变形; (D)位移。 2.均匀性假设认为,材料内部各点的 C 是相同的。(A)应力; (B)应变; (C)位移; (C)力学性质。 3.构件在外力作用下(A)不发生断裂;(B)保持原有平衡状态;

环境毒理学资料情况总结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对个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对种群的损害作用及防治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防护 3. .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答:任务:阐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生物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以便及早发现并控制污染;定量评价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确定剂量-效应关系,为相关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以及保护生物健康提供依据; 最终任务: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内容: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排泄规律,毒性作用机制;污染物的结构、毒性及其机理及影响毒性的因素;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对人体损害的早期诊断与预警理论、方法、措施; 4.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外实验、体内实验、模拟生态系统实验(P6-P9) 5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P8) 6.现代毒理学的特点:(P13) 7.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趋势: 1、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 2、从整体试验到替代试验; 3、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 4、从结构-活性关系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5、从危险度评价到危险度管理; 8. 替代原则,及3R, 即,优化、减少、取代、 9.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内试验: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1.暴露:环境潜在有害物以任何方式与生物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称为毒物的暴露。 2.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指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空间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过程.(P14) 3. 风化淋溶作用: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使岩石矿物的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 4. 生物性迁移:通过营养级在生物间迁移,并通过在生物体内的蓄积,随着生物体的迁移而迁移。 5. 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积蓄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的现象; 6. 生物积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直接通过环境和食物蓄积污染物的过程,生物积累使污染物的积蓄随该生物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增多。 7.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作者:————————————————————————————————日期:

一、名词解释 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预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外源性化合物(Xenobiotics): 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人类生活环境通过一定环节和途径与人体接触并进入人体,且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它们是一类“外来生物活性物质”。 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 研究环境有毒有害因子对生态系统内的非人类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和毒理学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从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生物转运(Biotransport):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污染物经生物体或其酶的作用而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或价态变化的过程。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Mixed-function oxidase, MFO) 超量积累(Hyper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极限值与其吸收量和清除半衰期成正比,即吸收量越大,清除半衰期越长,则其积累极限值越高。 超量积累者(Hyperaccumulator):生物能够异常高含量积累外源化学物的现象称为超量积累现象,这种能力的生物成为超量积累者。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蓝藻和绿藻,有鱼腥藻属、微囊藻属、颤藻等)等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旺盛增殖,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用于监测和评价能够导致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改变的化学污染物。活性氧(Activiated Oxygen或Oxyradicals):指在生物体内与氧代谢有关的含氧自由基和易形成自由基的过氧化物的总称。 自由基(Free radical): 又称游离基,是具有非偶电子的基团或原子。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SOD):是一种能够催化超氧化物通过歧化反应转化为氧气和过氧化氢的酶。 过氧化氢酶(Catalases,Ct):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氧和水的酶,存在于细胞的过氧化物体内 三磷酸腺苷酶(ATPase):ATP酶,又称为三磷酸腺苷酶,是一类能将三磷酸腺苷(ATP)催化水解为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根离子的酶,这是一个释放能量的反应。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高,选择性水解Ach的必需酶,能使乙酰胆碱(ACh)水解成胆碱和乙酸。 生物大分子(Biological Macromolecule):指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以及脂肪酸等。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由由微生物和植物产生的金属结合蛋白,富含半胱氨酸的短肽,对多种重金属有高度亲和性 DNA加合物(DNA Addcuts): 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的亲电活性产物与DNA链特异位点上的共价结合物. 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 强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或超氧化物能使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经非酶性氧化生成氢过氧化物的过程。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ers 、EEDs):一种外源性物质,该物质会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发生逆向健康影响,或使有机体后代的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 水华(Water bloom): 就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耐污种(Tolerant species):是指只有在污染条件下生存的物种。 敏感种(Sensitive species):是指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耐污值(Tolerance value,TV):是指生物对污染因子的忍耐力。 生物测试(Bioassay):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

医学毒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毒理学: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现代毒理学: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管理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而且,管理毒理学支持标准方案和新测试方法的发展,改进决策程序的科学基础。 卫生毒理学:是与公共卫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各个毒理学分支,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的基础和总称。任何一种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对机体有害的,卫生毒理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发育毒理学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胚胎发育、胎仔发育以及出生幼仔发育的影响及其评定,评定方法称为发育毒性试验,其中主要为致畸试验。 (剂量)效应: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剂量)反应: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得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如死亡率、肿瘤发生率等。 剂量-效应关系,现称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现称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在毒理学中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发现化学物的毒效应性质;s所得到的有关参数可用于比较不同化学物的毒性;有助于确定机体易感性分布;是判断某种化学物与机体出现某种损伤作用存在因果关系的重要依据;是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危险度:也称危险性或风险度,系指在具体的暴露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对机体、系统或(亚)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概率。危险度可分为绝对危险度和相对危险度。 阈剂量: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人或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 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 致突变: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次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 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 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 3R原则:替代、减少和优化 致畸:致畸物引起畸形(发育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脂/水分配系数: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

材料力学复习总结

《材料力学》第五版 刘鸿文 主编 第一章 绪论 一、材料力学中工程构件应满足的3方面要求是:强度要求、刚度要求和稳定性要求。 二、强度要求是指构件应有足够的抵抗破坏的能力;刚度要求是指构件应有足够的抵抗变形的能力;稳定性要求是指构件应有足够的保持原有平衡形态的能 力。 三、材料力学中对可变形固体进行的3个的基本假设是: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和各向同性假设。 第二章 轴向拉压 一、轴力图:注意要标明轴力的大小、单位和正负号。 二、轴力正负号的规定:拉伸时的轴力为正,压缩时的轴力为负。注意此规定只适用于轴力,轴力是内力,不适用于外力。 三、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N F A σ= 注意正应力有正负号,拉伸时的正应力为正,压缩时的正应力为负。 四、斜截面上的正应力及切应力的计算公式:2cos ασσα=,sin 22 αστα= 注意角度α是指斜截面与横截面的夹角。 五、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强度条件[],max max N F A σσ=≤ 六、利用正应力强度条件可解决的三种问题:1.强度校核[],max max N F A σσ=≤ 一定要有结论 2.设计截面[],max N F A σ≥ 3.确定许可荷载[],max N F A σ≤ 七、线应变l l ε?=没有量纲、泊松比'εμε=没有量纲且只与材料有关、 胡克定律的两种表达形式:E σε=,N F l l EA ?= 注意当杆件伸长时l ?为正,缩短时l ?为负。 八、低碳钢的轴向拉伸实验:会画过程的应力-应变曲线,知道四个阶段及相应的四个极限应力:弹性阶段(比例极限p σ,弹性极限e σ)、屈服阶段(屈服

环境与人类健康复习题(完整版)

一.请解释下列各个名词: 1. 环境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污染,另一类是生态破坏;实质是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 能力,对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导致人与其生存环境的不协调。 2. 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面 而导致温度上升的现象。 3. 光化学烟雾:排入大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合物(HCs)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 下,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光化学氧化物等二次污染物,这些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在大气中蓄积可呈浅蓝色烟雾状,具有很强的刺激性。 4. 生物入侵:由于自然或人类因素的影响,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 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 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 6. 电磁污染:指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了人类所能承受的程度或仪器的容许限度从而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的 现象。起作用的是电磁波。 7. 化学需氧量(COD):在一定条件下,用一定量的强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有机物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以氧的mg/L表示,它是指示水体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的主要指标。 二、简要回答下列各个问题: 1. 简述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1,人口迅猛增加2,生存环境的破碎化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入侵 2. 什么是室内污染,有什么特点? 室内污染指的是家庭居住场所和公共场所的环境污染,特点:1,影响范围广2,接触时间长3,污染物浓度高4,污染物种类多5,污染物排放周期长6,受污染的程度和时间不同 3. 简述臭氧层破坏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臭氧层破坏,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明显增加,阳光紫外线UV—B的增加对人类健康有严重的危害作用,潜在的危险包括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和传染性疾病;长期暴露于强紫外线的辐射下,会导致细胞内的DNA改变,人体免疫系统的机能减退,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 4. 什么是环境激素,有哪些危害? 由人类活动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包括许多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能引起生物内分泌紊乱的物质;危害:1,影响机体的正常内分泌功能2,导致人类生殖功能异常3,“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

题目版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1

第一章绪论 【选择题】 1. 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是D A.有机污染物 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2. 外源化学物的概念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名词解释】 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物对非人类生物个体和群体以及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问答题】 1.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P2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P3-5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P5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选择题】 1.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2.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溶解度 C.气血分配系数 D.以上都是 3.pKa为 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 C.小肠 D.结肠 4.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A.动物种属 B.年龄 C.生理状态

D.以上都是 5.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 A.肠道 B.唾液 C.汗液 D.肾脏 6.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 A.肾小球简单扩散 B.肾小球主动转运 C.肾小球滤过 D.肾小管主动转运 7.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两重性表现在 A.N一氧化.苯胺N羟基苯胺(毒性增强) B.脱硫反应,对硫磷对氧磷(水溶性增加,毒性增强) C.环氧化,苯并(α)芘7,8-二醇-9,10环氧化物(致癌) D.以上都是生物转化两重性的典型例子 8.外来化合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 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 B.酶的含量增加 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 D.以上都是 9.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A.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 B.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比 C.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 D.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 10.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滤过 1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 A.肝 B.肾 C.肺 D.小肠 12.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不包括下列哪一种反应 A.甲基化 B.羟化 C.共氧化 D.环氧化 13.外源化学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最主要受哪项因素影响 A.化学毒物与器官的亲和力 B.血流量

材料力学复习总结

1、 应力 全应力正应力切应力线应变 外力偶矩 当功率P 单位为千瓦(kW ),转速为n (r/min )时,外力偶矩为 m).(N 9549e n P M = 当功率P 单位为马力(PS ),转速为n (r/min )时,外力偶矩为 m).(N 7024e n P M = 拉(压)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拉压杆件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σ,且为平均分布,其计算公式为 N F A σ= (3-1) 式中N F 为该横截面的轴力,A 为横截面面积。 正负号规定 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 公式(3-1)的适用条件: (1)杆端外力的合力作用线与杆轴线重合,即只适于轴向拉(压)杆件; (2)适用于离杆件受力区域稍远处的横截面; (3)杆件上有孔洞或凹槽时,该处将产生局部应力集中现象,横截面上应力分布很不均匀; (4)截面连续变化的直杆,杆件两侧棱边的夹角0 20α≤时 拉压杆件任意斜截面(a 图)上的应力为平均分布,其计算公式为 全应力 cos p ασα= (3-2) 正应力 2cos ασσα=(3-3) 切应力1 sin 22 ατα= (3-4) 式中σ为横截面上的应力。 正负号规定: α 由横截面外法线转至斜截面的外法线,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ασ 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 ατ 对脱离体内一点产生顺时针力矩的ατ为正,反之为负。

两点结论: (1)当0 0α=时,即横截面上,ασ达到最大值,即()max ασσ=。当α=0 90时,即纵截面上,ασ=0 90=0。 (2)当0 45α=时,即与杆轴成045的斜截面上,ατ达到最大值,即max ()2αα τ= 1.2 拉(压)杆的应变和胡克定律 (1)变形及应变 杆件受到轴向拉力时,轴向伸长,横向缩短;受到轴向压力时,轴向缩短,横向伸长。如图3-2。 图3-2 轴向变形 1l l l ?=- 轴向线应变 l l ε?= 横向变形 1b b b ?=- 横向线应变 b b ε?'= 正负号规定 伸长为正,缩短为负。 (2)胡克定律 当应力不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时,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 E σε= (3-5) 或用轴力及杆件的变形量表示为 N F l l EA ?= (3-6) 式中EA 称为杆件的抗拉(压)刚度,是表征杆件抵抗拉压弹性变形能力的量。 公式(3-6)的适用条件: (a)材料在线弹性范围内工作,即p σσ?; (b)在计算l ?时,l 长度内其N 、E 、A 均应为常量。如杆件上各段不同,则应分段计算,求其代数和得总变形。即 1 n i i i i i N l l E A =?=∑ (3-7) (3)泊松比 当应力不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时,横向应变与轴向应变之比的绝对值。即 ενε ' = (3-8) 表1-1 低碳钢拉伸过程的四个阶段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污染物。环境化学污染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①环境毒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②环境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及对人体的一般毒性作用与机理;③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对人体的致突变、致癌变、致畸变等的特殊毒性作用与机理;④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代谢试验,蓄积试验,繁殖试验、迟发神经毒试验,以及各项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致畸变试验等;⑤各种污染物对人体损害作用的早发现、早防治的理论和措施。此外,环境污染物在其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中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排出体外,毒性作用的规律和预防措施,也被列入环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 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 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 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内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 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1、叙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及其机理? 答:①被动转运:膜两侧的毒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化学物并不与膜起反应,不消耗能量。 简单扩散:生物膜两侧的化学物分子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 滤过:化学物通过细胞膜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②特殊转运:(被转运的毒物必须与生物膜组成成分发生可逆性结合,并形成复合物)包括: 主动转运: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由低浓度处转运并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 特点:是需要通过蛋白载体作用,载体可逆浓度梯度,是化学物通过细胞膜,因此需要消耗能量。 易化扩散:不易溶于脂质的化学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处转运的过程。 特点:易化扩散只能按顺浓度梯度方向转运,因为不需要消耗能量。 2、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有: 答:1)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度:膜两侧的浓度梯度越大,化学物质通过摸扩散的速度就越快。 2)脂/水分配系数:一种物质在脂质中的溶解度与其水中的溶解度一比称为脂/水分配系数。 3)化学物质的解离度和体液的pH:物质在体液中的溶解度越大,就越难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透过生物膜。 3、环境污染物吸收有那几条途径?影响吸收的因素? 经消化道吸收*消化道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丛可是某些化学物转化成新的物质而改变其毒性。

《环境生物毒理学》课程期末复习

《环境毒理学》课程期末复习 一、应掌握的概念 1.环境毒理学研究的试验材料:植物、微生物、非哺乳类动物和哺乳类动物 2.生物性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 迁移。 3.物理转化作用:通常指污染物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核素 的蜕变等过程。污染物的物理转化与空间迁移和生物有效性等密切相关。 4.化学转化主要反应:水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光化学反应等 5.污染物的主要吸收途径:污染物的吸收时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透过体膜进入 血液循环的过程。化合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三种途径吸收。6.影响污染物生物转化的因素:分为生物机体(机体种类和品种的差异、个体 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健康状况、动物的营养状况也可引起体内代谢水平和酶活性的变化、体温)和污染物本身两方面的因素。 7.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 8.毒理学实验中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物种、品系、微生物控制情况和个体选 择。 9.复合污染的类型:a.重金属复合污染(拮抗作用、协同作用、加和作用)、 b.重金属与非金属无机物复合污染、 c.无机-有机复合污染(有机螯合剂与 重金属复合污染、农药-重金属复合污染、普通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复合污染)、d.有机复合污染、e.有机污染物与病原微生物构成的复杂污染。10.实验动物的个体差异与何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性别、年龄、生理状态、 健康状态等因素。 11.实验动物常用的经口染毒方法:经口染毒即经胃肠道染毒。常用的有喂饲、 灌胃、吞咽胶囊等方式。 12.呼吸道染毒:经呼吸道染毒可分为吸入染毒和气管内注入染毒。气态和易 挥发的液态化学物以及气溶胶可经呼吸道吸入染毒,气管内注入一般仅用于粉尘染毒,主要观察粉尘的肺毒性。吸入染毒根据染毒装置的不同,可分为静式吸入染毒和动式吸入染毒。 13.吸入染毒:气态和易挥发的液态混合物以及气溶胶可经呼吸道吸入染毒。 14.环境毒理学常用的染毒途径:经口、经呼吸道、经皮肤 15.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土壤污染物主要是通过植物根系吸收作用而 积累于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部分。进入植物体的污染物可沿着食物链移动,进而危害动物或人类的健康。)植物萃取、植物稳定、植物挥发 16.农药分类:农药系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农林、林业的病、虫、草害 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根据成分来源分为:矿物源农药、生物源农药、有机合成农药 根据防治对象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

材料力学复习总结

1、 应力 全应力正应力切应力线应变 外力偶矩 当功率P 单位为千瓦(kW ),转速为n (r/min )时,外力偶矩为 m).(N 9549e n P M = 当功率P 单位为马力(PS ),转速为n (r/min )时,外力偶矩为 m).(N 7024e n P M = 拉(压)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拉压杆件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σ,且为平均分布,其计算公式为 N F A σ= (3-1) 式中N F 为该横截面的轴力,A 为横截面面积。 正负号规定 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 公式(3-1)的适用条件: (1)杆端外力的合力作用线与杆轴线重合,即只适于轴向拉(压)杆件; (2)适用于离杆件受力区域稍远处的横截面; (3)杆件上有孔洞或凹槽时,该处将产生局部应力集中现象,横截面上应力分布很不均匀; (4)截面连续变化的直杆,杆件两侧棱边的夹角0 20α≤时 拉压杆件任意斜截面(a 图)上的应力为平均分布,其计算公式为 全应力 cos p ασα= (3-2) 正应力 2 cos ασσα=(3-3) 切应力1 sin 22 ατα= (3-4) 式中σ为横截面上的应力。 正负号规定: α 由横截面外法线转至斜截面的外法线,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ασ 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 ατ 对脱离体内一点产生顺时针力矩的ατ为正,反之为负。 两点结论: (1)当0 0α=时,即横截面上,ασ达到最大值,即()max ασσ=。当α=0 90时,即纵截面上,ασ=0 90=0。

(2)当045α=时,即与杆轴成0 45的斜截面上,ατ达到最大值,即max ()2 αα τ= 1.2 拉(压)杆的应变和胡克定律 (1)变形及应变 杆件受到轴向拉力时,轴向伸长,横向缩短;受到轴向压力时,轴向缩短,横向伸长。如图3-2。 图3-2 轴向变形 1l l l ?=- 轴向线应变 l l ε?= 横向变形 1b b b ?=- 横向线应变 b b ε?'= 正负号规定 伸长为正,缩短为负。 (2)胡克定律 当应力不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时,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 E σε= (3-5) 或用轴力及杆件的变形量表示为 N F l l EA ?= (3-6) 式中EA 称为杆件的抗拉(压)刚度,是表征杆件抵抗拉压弹性变形能力的量。 公式(3-6)的适用条件: (a)材料在线弹性范围内工作,即p σσ?; (b)在计算l ?时,l 长度内其N 、E 、A 均应为常量。如杆件上各段不同,则应分段计算,求其代数和得总变形。即 1 n i i i i i N l l E A =?=∑ (3-7) (3)泊松比 当应力不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时,横向应变与轴向应变之比的绝对值。即 ενε ' = (3-8) 表1-1 低碳钢拉伸过程的四个阶段 阶 段 图1-5中线段 特征点 说 明 弹性阶段 oab 比例极限p σ 弹性极限e σ p σ为应力与应变成正比的最高应力 e σ为不产生残余变形的最高应力 屈服阶段 bc 屈服极限s σ s σ为应力变化不大而变形显著增加时的最低 应力 强化阶段 ce 抗拉强度b σ b σ为材料在断裂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名义应力 局部形变阶段 ef 产生颈缩现象到试件断裂 性能 性能指标 说明 弹性性能 弹性模量E 当p E σσσε ≤= 时, 强度性能 屈服极限s σ 材料出现显著的塑性变形 抗拉强度b σ 材料的最大承载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